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2024-05-25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共7篇)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篇1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意高中阶段的层次性”、“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解析历史教学难点的锐利武器。

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是在初中统编教材基础上的“急就篇”,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参都存在着“失之过简”的弊端,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的不少教学难点。加之,近年来历史高考加大了对高中难点内容的考核,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突破难点,就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对高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教学难点也就能化难变易了。本文仅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史(选修)》的一些难点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如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这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其“贤与能”的标准以什么来定位?在已经出现私有财产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谁最“贤能”呢?这是学习“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后,学生产生的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扣结”。

如果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前夜着手,贫富开始分化、阶级逐渐产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谁最有威慑性的实力,谁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说成是最贤能者了。“尧的比较富有,舜有储粮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样一来,似乎民主公正的禅让制,其背后就存在着以经济实力夺位的真相。用《韩非子・说疑》的话来说,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正是在这种凭借实力参与争位的禅让制下,也就必然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舜逐共工夺尧位,禹放虞舜继其位,启杀伯益夺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王位世袭制则把这个参与争位的范围限制到王家子孙这一圈子内,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而造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意识不仅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意识的

[1][2][3][4]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篇2

1.1 给水压力的难题

在给水设计中, 给水压力问题主要存在于高层建筑物当中, 现在的许多大中城市用地面积紧张, 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们的住房压力, 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建筑楼层的不断增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这会给建筑物的给水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给水设计不到位, 给水加压的效果不够明显, 会给高楼层的用户带来用水方面的困难等。

1.2 给水管道设计不规范

现代商品房的用水量比较大, 卫生间管道以及厨房的供水管道纵横交错, 一些建筑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为了节省建筑的成本, 并没有对管道进行单独的设置, 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水现象, 对用户的用水造成了影响。

2 建筑排水设计中的问题

2.1 地漏水封问题

在实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有的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 选择比较差的管材作为地漏的配件, 水封的设计达不到要求, 另外, 居民在对房子进行装修时, 只重视材质的美观程度, 不注重水封的深度, 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室内空气不新鲜, 出现恶臭的情况。

2.2 排水节水问题

当前的排水管道设计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当前节约水资源的设计理念, 例如抽水马桶的水箱, 是家庭用水中比较耗水的一部分。一些家庭为了节省水资源, 会在水箱当中放置一些砖块减少马桶的排水量, 这种方法虽然可行,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难点问题

3.1 管道的敷设

建筑房屋管道的敷设主要包括铺设水、电、煤气的管道等,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 选择的管道级别不同。建筑墙面内的管道和管道穿越的路面是不同的, 选择管道的钢管壁厚跟受到的压力成正比的关系, 在建筑墙面内部需要研究的项目有:由于土层厚度引起的周围管道的压力、地面每平米的受力情况等。第二, 要观察管道直径的大小以及对管道周围产生的压力大小。通过土层的厚度对周围管道造成的压力进行计算, 选择使用管道的级别, 对于一些比较寒冷的地区, 需要把给排水的管道设置在冻土线的上面, 可以做好加厚保温的工作, 这种做法的运行成本相对来讲比较高。另外, 给排水管道铺设完成后, 在进行土层回填的工作时, 应当做好隐蔽、防腐处理工作,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铺设套管, 在铺设室外的给排水管道时应设在冻土层之下0.15m, 生活给排水的管道埋藏深度应当高于0.3m。

3.2 自动放气阀的设置

自动放气阀一般位于管道的最高点, 而且具有噪音, 一般在设置时不要把自动放气阀放置于卧室内, 通常施工人员会把自动放气阀放置于暖气上面, 暖气可以通过自带的跑风放气, 立管的最上端一般设置的是高点放气阀。当系统内部没有气体聚集的时候, 自动放气阀处于自动关闭的状态, 不会产生任何的噪音。

此外, 供水管道逆坡, 回水管道顺坡的情况是存在的, 只是存在的情况比较特殊。而且回水管排气使用起来比较困难, 顺坡铺设管道则有利于管道进行排气。但是, 在传统的采系统设计中, 上供中回的使用情况比较多, 而且水流的速度也比较大。

3.3 卫生间的排水设置以及防水的处理工作

卫生间排水管道的设置可以根据空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设置卫生间的防水时, 需要在填坑之前先做一层防水, 还要进行防水的检测工作, 检查是否出现漏水的现象, 完成填坑的工作在进行瓷砖铺设之前还需要做一层防水处理。

根据我国建筑设计的施工标准, 卫生间的防水工作一般都是根据房屋的情况做好自防水工作, 卫生间的地方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 在房屋竣工之前, 要在卫生间蓄水24小时, 确认无漏水现象才可以存档。根据目前的施工情况来看, 在材料以及施工工艺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万一局部出现漏水, 情况反而更难处理, 因此在进行实际处理时, 要确保各项工作的完整性,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式, 一种是活动式。见下图。

3.4 排水管的管径

排水管道的管径一般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方法进行划分的, 住宅在30层以下的立管为DN100或者DN150, 商业, 综合型的建筑在30层以上的, 立管为DN125或者DN150, 还需要根据水流的速度以及管径之间的对应关系确立。

另外, 根据不同管道的水流速度就可以确定管径的大小, 统计整个房间的用水点, 例如, 一个房间有3个大便器。三个洗手盆, 1个小便器, 通过计算分析, 找出各种卫生器具的用水量, 再把房间内所有器具的用水量相加, 就可以确定房间需要的管径大小。

4 解决的措施

4.1 加强给排水设计的力度

首先,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给排水设计的力度, 做好建筑给排水的设计组织工作, 并根据相关的建筑标准, 对建筑给排水进行合理的设计, 保证建筑给排水的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其次, 做好管道的灌水试验。在对给排水管道进行隐蔽之前, 必须做好灌水试验, 在进行实验时,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操作。最后, 增强管道壁支撑的强度。在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 要增强管道支撑壁的强度, 对地面的沉降系数做出计算, 确保管道的掩埋安全。采用综合防止的手段, 防止管道漏水情况的发生。

4.2 做好管道堵塞的预防以及处理工作

首先, 在进行立管安装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安装中断的情况, 应当立即用麻袋把管道的切口包裹好。其次, 在进行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时, 应把图纸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安装, 不得随意改动图纸。最后, 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以及指导工作。在施工器件, 如果发生管道被施工垃圾堵塞的情况, 应当及时的更换管件和管材, 寻找堵塞的点, 及时进行处理。

4.3 及时做好管道的维修以及管理工作

首先, 在进行给排水的施工时, 要努力提高给排水管道的质量, 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对应用于施工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 并认真做好记录工作。在以后出现问题时, 能够及时的进行纠正。其次, 在建筑工程完成以后, 要对给排水管道进行定期的检查, 及时更换损坏的管道。管道出现问题后, 要查明引起管道损坏的主要原因。

4.4 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安全意识

在进行给排水施工之前, 施工人员应对地形进行考察分析, 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 施工人员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企业也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增强员工的职业责任感。

5 结束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和人们的生活洗洗相关, 在进行工程设计时, 要理论结合实际, 不断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建筑给排水设计指明一个良好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虹.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商经研究, 2009 (5) .

[2]杜建波.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8) .

“功和功率”考点难点解析 篇3

近几年对功和机械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做功的判断、计算功和机械效率的大小、计算功率等知识点,下面就以具体的例题加以分析。

考点一、正确理解功的概念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要看是否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以下三种情况力对物体是不做功的: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运动;2.物体运动了一段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3.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垂直。

例1下列过程,哪种情况小明对桶做了功()

A.小明提着桶站立不动

B.小明提着桶水平移动

C.小明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D.小明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A选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B、C选项中力的方向向上,而桶移动的方向为水平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只有D选项符合做功的条件。故答案选D。

考点二、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计算公式是P=■,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物理量及单位相对应。

例2某市大部分耕地是低产盐碱地,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采用“上农下渔”“深沟排碱”和“暗管改碱”三种模式改良,在盐碱地改造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机械是专门排送泥浆的泥浆泵。泥浆泵工作时,首先由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将泥土冲起,再利用泥浆泵将泥浆抽送到目的地。下表是某型号泥浆泵的有关参数,已知泥浆的平均密度为2.0×103kg/m3,取g=10 N/kg,求泥浆泵所标参数满负荷工作1小时(以最大功率工作,每小时将60 m3的泥浆竖直提高15 m):

(1)所抽泥浆的质量;

(2)泥浆泵对泥浆所做有用功的功率。

解析(1)所抽泥浆的质量m=pv=2.0×103 kg/m3×60 m3=1.2×105 kg。

(2)泥浆泵对泥浆所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mgh=1.2×105 kg×10 N/kg×15 m=1.8×107 J,

泥浆泵对泥浆所做有用功的功率:P=■=■=5 000 W。

例3小童同学用50 N的水平推力,使放在水平桌面上重200 N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该物体在10 s内移动4 m,则在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小童做功的功率是______W。

解析(1)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水平方向受到的是平衡力,所以摩擦力等于推力,也是50 N;(2)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0.4 m/s,小童做功的功率为P=Fv=50 N×0.4 m/s=20 W。

考点三、功和功率及机械效率的区别

功表示力在距离上积累的成效,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功率越大做功越快,但做功是多是少还应看做功时间的长短,机械效率表示的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与功率没有直接的联系。

例4下列说法正确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功率越大

B.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工越多

解析机械效率与功率大小、做功多少均无关,功率大小除了跟做功多少有关,还与做功时间有关。故答案选C。

例5小明家新买的房子准备装修,为了将水泥从地面送上楼,他在楼上安装了图中所示的一个滑轮组,所用的滑轮每只重2 kg,每次将一袋50 kg的水泥匀速提升5 m,用时50 s,求(不计算绳重和摩擦,g取10 N/kg):

(1)每袋水泥受到的重力大小;

(2)每次做有用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功率和机械效率知识点,分清有用功与总功是解题的关键。

(1)G=mg=50 kg×10 N/kg=500 N;

(2)W有用=Gh=500 N×5 m=2 500 J,

P有用=■=■=50 W;

(3)W额=G动·h=2 kg×10 N/kg×5 m=100 J,

W总=W有用+ W额=2 500 J+100 J=2 600 J,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篇4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

(二)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

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2.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

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不利于皇权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违背了历史潮流 3.“虽然(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但由于它又是立法机构,所以它可以变更

法律,让法律为其现政服务。”这说明古代雅典

A.确立了以法治国理念

B.实际上是“人治”政治

C.公民大会缺乏行政权

D.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4.有学者说,“美国的国家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联邦制,而是一种联邦制复合政体,既具有联邦制

的特点,又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此观点主要依据美国

A.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B.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C.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相互制约 5.右面是一幅反映中国近代某事件的漫画。漫画中挂在树枝上写着

“中国”的人头口中正飞出大批黄蜂飞蛰着树下的各国列强。据漫画

信息可知,此漫画

A.反映了中外矛盾的尖锐

B.讽刺了中国排外的愚昧

C.赞扬了义和团的爱国性

D.揭露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6.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声明:“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

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受南京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此声

明说明

A.中共放弃了自己的革命主张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的内战已完全停止

D.中共旨在推动实现国共合作

7.建国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

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共

A.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致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8.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9.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公社委员会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

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主要是为了

A.提高公社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C.便于实现人民的监督

D.防止委员职务腐败

10.右面是一幅二战后初期的欧洲形势图,面对图中的状况,美国所采

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扶植并分裂德国

1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

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1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

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

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3.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

的记载。这说明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14.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 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

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

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

15.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

两个“发现”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16.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

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

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

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

17.据记载,1788年卡特来特在建造新棉纺工厂时曾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经理室、会计室和

门房,被称为“革命工厂”。这说明

A.资本家醉心于生活享受

B.工资闻的矛盾有所缓和

C.技术的革新被日益轻视

D.企业经营管理走向规范

18.19世纪30、40年代是由电瓶供电的“弱电”时代,而到19世纪末则进入到了由机械能转化

成电能供电的“强电”时代。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技术是

A.发电机的发明

B.电动机的创制

C.电磁感应的发现

D.内燃机的发明 19.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

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材料现象

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

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

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20.右面是1936年与19 35年相比中华民族工业中各主要

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各行业增长 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促进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国内战争刺激了市场的需求

D.国内爱用国货运动的促进

21.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

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22.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

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23.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980年3月将“出

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

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24.《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

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

52分l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

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

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

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

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

派生出来的,……框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其职责在于为君主

出谋划策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 从君主专制国家向贵族寡头制国家转变,君主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而必须依照议会通过的法律来统治国家。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

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

——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内阁制确立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异

同。(8分)

26.(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再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

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

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

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

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

锭数,截至18 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 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

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 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

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一一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8分)

27.(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

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

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

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

八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 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 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 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

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篇5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答案分开填在各自的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144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3.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答案】B 解析考点:儒家思想。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同时汉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讲授内容,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故材料中的“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故选B。

14.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制瓷技术进步

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C.新航路的开辟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考点:手工业的发展。“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是指中国瓷器对外出口更多更广,这应该是由于明清时期,西欧国家已经开辟了新航路,这使得欧洲、美洲和非洲都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尽管中国实行闭关政策,但是并不是禁绝,故可以出现题干中出现的现象,故选C。

15.《新史学》指出:“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A.考证历史事实

B.描述历史现象 C.分析历史原因

D.把握历史规律 【答案】D 解析考点:历史研究。《新史学》指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叙述各民族盛衰兴亡的踪迹和原因,总结出人类发展的共同道理,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ABC项均与题干不符,所以选D 16.“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

A.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B.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 C.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D.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答案】B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民主与法治,这是欧洲从古希腊继承的关于社会的动力线;保留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欧洲从古希腊继承的关于人的动力线,因此B的表述符合题意。ACD三项都说出了C项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选B。

17.与下图中②对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子技术的应用

D.网络技术的应用 【答案】B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表的能力。图中②对应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正确。

18.1935年7月,美国哲学家和记者李普曼说:“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领他们。现在战斗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尚方宝剑”指新政时期总统获得了立法权 B.“战斗业已结束”指美国经济已经恢复 C.美国民主政治的根基在新政中遭到破坏 D.“宝剑应该入鞘”指应该限制总统新政时膨胀的权力 【答案】D 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因为严峻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进行了新政,总统的权利得到很大的增强,随着经济危机的结束,需要对总统的权利进行限制。故选D。A项错误,立法权始终在国会手中;B项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新政是为了解决危机,并未改变美国的民主制度。19.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A.秦朝的三公

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 【答案】C 解析考点:内阁制度。由材料中的“无权之官”和“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等信息可以得出这里的“阁臣”是指明朝的内阁大臣,AB均指有权之官,清朝的军机大臣不会做“有权之事”,故排除ABD,选C。

20.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力 【答案】C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可以有效的防止权力腐败和个人的专制独裁,根本上来说是保证民主政治,故选C。

21.学者在研究雅典民主制时发现,尽管理论上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 但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辩才和对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对此理解准确的是()①雅典的民主制度与民主氛围一致 ②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与公民行使平等的权利无关 ③政治家拥有特殊话语权

④古希腊民主制存在局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是雅典民主制度的规定,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辩才和对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则是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

识分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2分)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12分)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6分)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8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2分)【答案】(1)趋势:物价指数震荡上扬或波动上升。(2分)

1913—1920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战的爆发导致物资严重供给不足。(2分)(2)1929—1932年美国物价大幅下跌。(2分)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整物价。具体举措有:①整顿金融,利用货币手段稳定物价;

②减少(缩减)耕地和农产品的产量,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民众收入,提升民众购买力。(共12分。仅答具体措施而未涉及与物价的关系,每点得2分;完整答对3点即得12分;答“国家干预”可得6分,仅答“罗斯福新政”得4分,)

(3)1978年前总体上稳定的原因:(本小问共6分)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必答项,3分);

②生产能力不足;人们消费水平低等(答对1点即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1992—1994年上涨原因:(本小问共8分)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答项,4分)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③市场的初步放开与市场的活跃 ④科技发展、生产能力的提升 ⑤人们消费观念经历剧变

(②—⑤点答对一点即得2分,总计不超过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4)(2分)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国家干预物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应对危机。”“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解析考点: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1)趋势: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折线图可以看出,1850-1873年、1896-1920年物价指数均是呈上升趋势,1873-1896年则呈下降趋势,故据此可以得出物价指数的发展趋势是震荡上扬或波动上升。1913—1920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1913-1920这个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一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篇6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里的“乡校”()

A.可起到行政监督的作用 B.类似雅典公民大会 C.是民众参政议政的地方 D.贵族才能够参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可以看出“乡校”可以起到行政监督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乡校”

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道家的思想。根据材料“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根据所学知识,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

3.英国著名法官G·休厄特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被实现。”下列《十二铜表法》的条款与材料意思最不符的是()A.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B.审理之日如遇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则应延期审讯。C.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D.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被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4.历史学家戴逸在《论乾隆》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为体育竞跑场上的第四名选手,当他们接过前一名选手的接力棒时,“同时也接过了这种文明所能发挥的竞跑能力”。戴逸此言论是想说明()

A.近代以来的“落后”源自于进入近代时的“挨打” B.自近代以来的“挨打”源自于历久以来的“落后” C.近代中国的落后不源自于明清时代的民族退化 D.乾隆皇帝对中国的相对落后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同时也接过了这种文明所能发挥的竞跑能力”说明了事件和文明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落后源于中国的封建落后的社会制度,不是源于明清时期的民族退化。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落后

5.1926年4月,中共中央特印一本名为《我们今后怎样工作》的小册子,要求全党必读。强调“群众有时很糊涂,我们便不能太过聪明,使他们离开我们,这时我们不妨也随着糊涂一点,引导他们由糊涂的路走到聪明的路”。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当时的革命知识分子有“聪明”的自我优越感 B.革命知识分子摸索唤醒民众、开启民智的方式 C.革命的理论和革命思想的通俗化存在一定差距 D.中共开始注重调动民众革命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群众有时很糊涂,我们便不能太过聪明”体现了当时的革命知识分子有“聪明”的自我优越感;材料“这时我们不妨也随着糊涂一点,引导他们由糊涂的路走到聪明的路”说明革命知识分子摸索唤醒民众、开启民智的方式,也说明革命的理论和革命思想的通俗化存在一定差距;D项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宣传马克思主义

6.2001年11月27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已履行完……所有法律程序……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事件是指()A.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B.世界贸易组织正式通过接受中国加入 C.主持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 D.中国社会经济上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根据材料“2001年11月27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事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7.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里的“时代倾向”应指()A.太平天国运动 B.美国南北战争 C.普鲁士统一德国 D.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达尔文的学说,即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其学说;普鲁士统一德国是主张扩张侵略,体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

8.1500—1800年欧洲各地区小麦、黑麦、大麦每粒种子的平均收获量

——资料英国,克里德特,《农民、地主和商业资本家》 上述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土地出产率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B.新航路开辟后,土地出产率较之前有较大提高 C.西欧农民长期普遍地参与了资本的前原始积累 D.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推动土地出产率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播种量和收获量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随着西方管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土地的使用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收获量逐渐的增加,故选A。考点:西方经济·近代经济·西方农业的特点

9.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认为 “(19世纪末)在南美洲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南美各国规划混乱 B.南美各国的外贸发达 C.西方的殖民侵略 D.南美大陆地广人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19世纪末)在南美洲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西方的殖民侵略

10.《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 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权力首先是地域性”,这一政治结构是指邦联制,为改变这一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原则,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A项错误,1787年宪法制定前后的美国政体都能体现自由平等的原则;B项错误,美国独立后实行的体制都是共和制,1787年宪法并未作出纠正;D项权力制衡并不能解决美国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1.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消承认苏共领导作用的宪法第6条,当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范围内取消共产党,也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说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管理体制僵化,漠视民众切身利益 B.政治路线错误,社会思想极度混乱 C.苏共特权滋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D.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支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90年当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范围内取消共产党,也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说明此时苏共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所以答案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二、综合题

1.(25分)货币金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史上的货币基本史实

材料二 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宋鸿兵《货币战争》

1934年美国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达到“金三银一”比例,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如何实现第一、第二步?“购银法案”对当时中国带来什么影响?(11分)

【答案】⑴规律: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发展为通宝、元宝制;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由手工铸币向机器制币演变(答对三点即可,6分)原因:宝钞大量发行,宝钞在民间的信誉降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大量白银的流入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白银的币值比较稳定;(答对两点即可,4分)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倡工商皆本;促进了赋税改革(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答对两点即可,4分)⑵第一步:罗斯福新政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放弃金本位。(3分)

第二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实现了这个计划。(3分)影响: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物价暴跌;国民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5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有效提取表格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可以从钱币的形状,铸币权的变化,货币的材质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通过罗斯福新政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放弃金本位。“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通过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实现了这个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得出“购银法案”对当时中国带来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12分)今年又是甲午年,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深意。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

阅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中国社会海权意识相对薄弱的原因,阐述现代中国建设强大海权的必要性。

【答案】原因:(4分答对两点即可)

中国地形的特点是西边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东部整个被大海包围着。在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远程航海出现之前,征服大海远比征服中国困难,因此大海也成为古代中国天然的保护屏障;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洋流系统变化复杂,出海成本和风险较大;中国式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耕文明,社会管理体制的运作依赖这种人与土地的紧密结合。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海军是农耕经济社会的额外负担,很容易把国家拖垮。必要性:(8分答对4点即可)海上有公海,但陆地上却没有“公地”,中国陆上发展的天然之路是走不通的。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而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中国正经历从传统农耕“内向型经济形态”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形态”演变,世界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世界大国一方面为了永久的和平大家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大家又磨刀霍霍大搞军事演习。维护合理的国家海洋利益的需要;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解析】

试题分析:本主要考察的是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地理环境、中西方经济不同等方面来分析传统中国社会海权意识相对薄弱的原因。第二小问,从海洋的用处、中国经济的转型、海洋经济等方面来分析现代中国建设强大海权的必要性。

考点:中国经济·海洋·海洋经济 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8分)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什么启示?(7分)

【答案】(1)特点:渐进改革;通过立法方式推进改革;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加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强化民主监督机制。(4点8分)

(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4点7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的地方政府改革经历了几十年,呈现出渐进性的改革的特点,同时英国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文献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材料“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等信息也可以看出一些特点。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谈启示、谈认识这样的题目都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启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英国地方政府改革·英国地方政府改革 4.(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杰斐逊(美国)

材料二 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五章 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之三:6月11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九章,瑕不掩瑜:9月8日~17日。

——斯图沃特(美国)《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目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托克维尔和杰斐逊共同的观点,以英、法两国历史为例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三章、第十章、第十九章目录的核心含义。(7分)

【答案】(1)共同观点:认为君主的渐进变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反对人民以暴力革命方式进行社会革新。(答2点4分)

原因:因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变革实现了英国社会的平稳过渡,并使发展成为自由民族;而以法国为代表的革命则导致法国专制和共和斗争近百年的动荡后才建立起来自由的民主共和国。(4分)

(2)“着火的房子”:美国统一后,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2分)“小州的胜利”:1787年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参议院议员席位分配以州为单位,每州2席)小州的利益得到维护。(2分)

“暇不掩瑜”:1787年宪法虽然存在着种族歧视(答种族、性别、肤色、财产等限制均可),但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首先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大大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进程。(3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概括托克维尔的观点;从材料“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概括出杰斐逊的观点;二者都主张认为君主的渐进变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反对人民以暴力革命方式进行社会革新。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着火的房子”:美国统一后,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小州的胜利”:1787年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参议院议员席位分配以州为单位,每州2席)小州的利益得到维护。“暇不掩瑜”:1787年宪法虽然存在着种族歧视(答种族、性别、肤色、财产等限制均可),但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首先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大大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进程。考点: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787年宪法 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当年的化学奖获得者是德国人弗里茨·哈伯。理由是他在九年前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而表自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则感到愤怒。因为弗里茨·哈伯是一战时期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正是在他的建议下,1915年德军在伊普雷战役中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约15000人中毒,并带走了5000多人的性命。——摘编自张卉妍主编《一战全史》

材料二 鉴于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的、有毒的或其它的气体,以及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一切类似的方法,已经为文明世界的公正舆论所谴责;并鉴于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参加的条约中已经宣布禁止其使用;为了使这项禁令成为公认的对国际良知和实践具有同样拘束力的国际法一部分;兹宣告:各缔约国如果不是禁止这种使用的条约的参加国,应接受这项禁令,并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不得使用细菌方法作战,以及同意根据本宣言的条款,在缔约国之间相互约束。

——摘自《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

(1)据材料一,指出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对弗里茨·哈伯的不同评价的依据。(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出现的所史背景。它的出现反映了国际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9分)

【答案】(1)瑞典皇家科学院:弗里茨·哈伯发明了工业化合成氨法;其发明有利于解决一战带来的世界粮食危机。(4分)

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发明并鼓动使用了毒气;(2分)

(2)历史条件:战争中使用毒气等所带来的灾难;一战后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日渐高涨;大多数国家已经宣布禁止使用毒气等。(6分)趋势:制度化、法制化。(3分)【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而来自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则感到愤怒。因为弗里茨·哈伯是一战时期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即可指出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对弗里茨·哈伯的不同评价的依据。(2)据材料二“...已经为文明世界的公正舆论所谴责...各缔约国如果不是禁止这种使用的条约的参加国,应接受这项禁令,并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不得使用细菌方法作战,以及同意根据本宣言的条款,在缔约国之间相互约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的签订不难说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科技的认识 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则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术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大破坏。——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 1949年9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击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张澜的思想主张。(6分)

(2)材料二中张澜的思想主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9分)【答案】(l)关注民生:普及教育;公平公正;反对革命,主张改良。(6分,任意三要点即可)

(2)变化:赞同民主集中制;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主张人民主权。(3分)

原因:国民政府实行***,镇压民主运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张澜对民主政治的追求。(6分)【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大破坏。”即可概括张澜的思想主张。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篇7

一、正确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几个问题

1全面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应全面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包括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从这一点出发,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严格地说,孔子的“德治”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治国理论,而更偏重于一种治国“境界”。“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它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予“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儒家思想历经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经世致用”学说的发展变化。在先秦儒学中,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到战国时期已“一分为八”,而孟子和荀子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有人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等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甚至于包含了“民主意识”。应该说,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的程度,给人民以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一主张有利于社会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但我们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提出“民贵”主张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其提出“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有其历史局限性。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又有所损益,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其政治思想更强调突出孔子的“礼学”,颇有从儒家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其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发挥,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亦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推崇。经董仲舒创立的新的儒学体系,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在儒学中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即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当时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它也导致了西汉长期神学迷信的泛滥;同时,儒学长期独尊也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不断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在社會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面对这种困境,唐宋时期的一些儒学大师主张以儒学为本,吸收佛、道的有关思想,使儒学有了新发展。程朱理学既继承了孔孟治理国家的思想,又吸收利用佛、道中对自然界和人生命的解释,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因为宋的“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对此贡献最大,因此被称之为“程朱理学”。这一学说在哲学上,主张“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认识论上,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在社会伦理上,主张“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这是直接为统治者服务的);在人性与“天理”的关系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其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但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了人性,阻碍了思想进步。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于是,人们称他的学说为“心学”。明中期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故有“陆王心学”之称。王阳明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主张通过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一样,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反映出理学已走到极端。

明清时期,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其价值目标的道德理想的内在精神。明代末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一些士大夫面对危局,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其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教育上,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儒学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也曾起到钳制人们思想、阻滞科学发展等作用,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

二、正确理解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几个问题

1智者学派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从相同的角度来说,他们都关注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感受;都将人置于

自然环境之上进行研究,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和主观意识,强调人的主观思想和价值体现。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第一,智者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法律关系;而苏格拉底则更关心人的伦理道德,提出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实现知德合一。第二,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在许多人只关心神的时候,他们更关注人的本身,他们研究与人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在这些智者中,有些人还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某些方面同中国古代的儒家先贤有些相似,注重关心人及人的社会,只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中国的思想家们可能更强调“社会”的人,西方思想家们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代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对其完整地表达应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实际上是说,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一个城邦或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用人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判世间万物的客观标准,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这一主张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的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但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如何理解“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著名观点。在苏格拉底看来,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具有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所以,他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从苏格拉底有关“美德即知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美德”需要“知识”,但将“美德”与“知识”等同,则是不正确的。

4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希腊先哲的思想之所以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主要理由有四:一是古代希腊哲学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究自然的奥秘,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这标志着西方人精神的觉醒。二是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三是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探索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是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家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总之,古代希腊先哲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言必称希腊”也说明了古代希腊先哲思想的重要地位。

5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主要差异。

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在认识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差异时,应注意三点:一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而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二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但并没有公開否定王权与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了宗教题材;而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王权、神权与特权,有的还提出了无神论思想,或以自然神论去对抗天主教的上帝。三是在政治上,人文主义虽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但缺乏相关理性约束;理性主义不仅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张彻底否定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高度重视法制建设,明确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倡导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从而为建设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蓝图。总体来说,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理性主义就是主张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理性”去判断是非,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三、东西方科技与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1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区别。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绝大多数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并为统治国家所用;二是大多数科学家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三是理论的技术化倾向很强,而这些技术又不具备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西方近代科学则不同:一是它的实验性,即科学理论成果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反复再现的,从而揭示了相关现象的演变规律;二是它的数学表达方式,也就是科学理论成果可以运用代数式来说明,从而方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运用。

2中国现代史上的“双百”方针问题。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对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双百”方针提出后,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也曾遭遇过曲折,究其原因:一是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到意识形态领域,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来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二是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三是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四是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五是当时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的消极影响。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凡是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倒退。

3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

上一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代诗词下一篇:写幸运小学四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