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

2024-05-16

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精选8篇)

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 篇1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分。每点l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自由(或平等);(1分)扭转了战局(或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分)(3)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缓解经济危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的局面);(1分)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

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 篇2

一、材料题的考查目的

材料题是考查历史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题型, 是一种主观型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 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的前提下, 依据课本所体现的历史知识, 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类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三是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四是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五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出其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二、材料题的解题步骤

经过多年命题、阅卷、分析, 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解答材料题的技巧。

(一) 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 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 并根据材料设置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 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 认真材料阅读。因为阅读材料是做题的前提, 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中心字、词, 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 和所学知识相联系, 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读懂材料后, 要找准切入点, 将材料中的内容同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第三, 搞清选项与设问的关系, 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 找出正确选项。

(二) 材料型解析题

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由若干材料和问题组成, 可按照读、找、答、查四步进行解题。

1. 阅读———解题的前提

(1) 阅读的内容。材料解析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 由文字、表格、图片、报告等多种形式组成。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 注意读全, 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任何内容。考生对此都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不可漏读。

(2) 阅读的顺序。阅读材料时, 要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会使学生答题思路更加清晰。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 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

(3) 阅读的目的。①看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两头, 是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介绍的地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这些文字往往给学生一些暗示, 有一定的帮助。②认真阅读, 读透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细读, 找到材料的核心内容,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以防止出现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问题。第二遍重点读, 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 并确定材料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的联系。

2. 查找———解题的关键

阅读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的过程、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 要边读边想边找。

(1) 找材料与材料的结合点。结合点即一道材料解析题的主题。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将若干材料结合一起,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也是如此。找出了结合点, 确认了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后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材料与设问的切入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提出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设问与材料的切入点很重要。我们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在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能解决了。

(3) 从材料与教材中找相似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题一般是没有的。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中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部分内容相联系,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题的大方向也就明确了。

3. 作答———解题的重点

经过前两步后, 如果你已经有了解题的思路, 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写出答案了。可是,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这个题我会”, 结果他所写的答案却拿不了满分, 甚至得不到分数。问题就出在写答案时忽略了一些细节。那么, 写答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问什么答什么。即紧扣题意, 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对号作答, 坚持“问什么答什么”, 不脱离材料, 随意发挥, 答非所问。

(2) 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答案时要注意设问的分值, 以河北省中考试卷为例, 基本上分值为“1分”或“2分”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点或两点, 除非有特别注释说明。如果是两点一定要分开写清楚, 以免写成一句被误认为是一点。当然, 有些省市的试卷因为总分值较大, 会设置成2分一点。但总体来说是, 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 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数字要求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

(3) 恰当使用历史语言, 表述准确, 少说大白话。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关键历史名词一定要表述准确, 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4) 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了才能使阅卷教师感到掌心悦目, 才能得到应得的分数, 甚至得到额外的印象分。

4. 检查———解题的保障

题目答完后, 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的检查, 看看审题是否有偏差, 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完善, 知识点是否准确。

总之, 在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真正解决好历史材料题并不容易。上面提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步骤,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反思中不断总结。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 因材施教, 灵活选用,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考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鹏杰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齐世荣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试题与研究.中学生学习报社, 2012 (7) .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策略 篇3

——摘自【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从蒸汽机、水车的变化人手,反映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该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蒸汽机、水车的革新,二是近代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表象,第二个方面是根本,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意在通过表象引领学生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该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针对材料本身,即归纳变化趋势,第二小问针对深层原因。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一命题意图,就能顺利解答该题。 二、探寻答题线索 正确揣摩了出题意图,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答题的方向,但是要想给出具体、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寻找答题线索,找到突破口。许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高分,就是因为不会顺着答题方向,寻找答题线索。

就上例第一小问而言,归纳趋势的关键在于两点:归纳的主体是“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是“变化趋势”。因此,答案的主体应该是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或蒸汽机与水车的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应是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而“变化趋势”正是答案的核心内容。 三、激活知识网络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具有综合性,因此学生要激活知识网络,筛选出特定的知识点。

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洋务派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答出两个即可)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对于第一小问,学生根据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网络即可给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学生必须对整个洋务运动有一个总体了解,尤其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问题提炼出答题要点。由此可见,构建知识网络是解答材料题的基础。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才能有效激活知识网络。 四、提炼答题要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抱着以字求胜的心态,写满答题空格。但是,答题并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了要点。

例如,上例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是: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一答案的字数不多,但却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的本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是对“预期目的”的回答,“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对“反面”的回答。这两句话言简意赅,但针对性极强。

中考语文语法题解析 篇4

考查点一:词性判断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湖南怀化)对文段中句子“我也要回北京念书”的语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

B.我 也 要 回 北京 念 书 的词性依次为:代词介词副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C.“回北京”“念书”均为动宾短语。

D.本句虽然有两个动词谓语“回”“念”,但还是单句。

【解析】选项B考查汉语词性的判断:其中“也”是副词,不是介词;“要”是能愿动词,不是副词,故选B项。另外,句子中“我”是主语,故A项正确;“回北京”“念书”为动宾短语,故C项正确;本句是一个连谓句,“回北京”和“念书”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行为,所以本句是单句,故D项正确。

.(・贵州贵阳)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句中“节日”和“厚重”依次是名词、形容词。

B.“周末到孔子学堂听讲座已逐渐成为贵阳市民精神生活的新选择。”句中“听讲座”和“新选择”都是动宾短语。

C.“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周年,我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句中“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周年”和“活动”依次是状语、宾语。

D.“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解析】选项A考查汉语词性的判断:句中“节日”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是名词;“厚重”在句中作定语修饰“文化内涵”,是形容词,故A项判断正确。另外,B项中的“新选择”是偏正短语,而非动宾短语,故选B项。

【“口诀”秘授】

对于众多词语,有些确实较难区分,不妨借助下面口诀判断:

有些词类难区分,

典型特点要记清:

动形加不名不行,

动能加甭形加很;

连词前后能调换,

介词前后调不成;

叹词总是单独用,

语气助词词后跟。

考查点二:短语类型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按结构来说,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等五类类型。

.(・山东泰安)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爱莲说 十拿九稳

开卷有益 龙吟凤哕

B.出师表 通宵达旦

最后一课 安塞腰鼓

C.游子归 水波粼粼

精力充沛 斑羚飞渡

D.谈读书 热爱生命

天衣无缝 锐不可当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语结构类型的辨识:A项中“爱莲说”是偏正结构,“十拿九稳”“龙吟凤哕”是并列结构,“开卷有益”是主谓结构。B项中“出师表”“最后一课”“安塞腰鼓”都是偏正结构,“通宵达旦”是并列结构。D项中“谈读书”“热爱生命”是动宾结构,“天衣无缝”“锐不可当”是主谓结构。只有C项,四个短语都是主谓结构,故选C项。

.(・山东潍坊)下列短语,与“我的老师”结构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潍坊的风筝恭敬地鞠躬一代天骄

B.打扫得干净黑土地肥沃夜半更深

C.愉快地学习美丽又善良保护环境

D.唱歌的哭了急得团团转荡然无存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语结构类型的辨识。题干中的“我的老师”属于偏正短语。B项中“打扫得干净”是补充短语,“黑土地肥沃”是偏正短语,“夜半更深”是并列短语。C项中“愉快地学习”是偏正短语,“美丽又善良”是并列短语,“保护环境”是动宾短语。D项中“唱歌的哭了”是主谓短语,“急得团团转”是补充短语,“荡然无存”是偏正短语。只有A项全是偏正短语,符合题意,故选A项。

【“口诀”秘授】

对于短语结构类型的辨识,可以借助几个关键词来识别:

基本短语四类型,

嵌字不同可辨清:

并列能嵌“和”“而”“并”,

主谓能嵌“较”“很”“更”,

嵌“的”和“地”是偏正,

嵌“着”“了”“过”是动宾。

可以嵌“得”是补充,

出现“得”字更典型。

考查点三:单句成分及提取

句子成分分为主干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枝叶部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使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否定句中,作状语的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不能去掉,否则意义就会完全相反。

.(・四川宜宾)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凸、凹、O、卯、凼”都是五画。

B.“鼠目寸光、德隆望尊、朝花夕拾、人情练达、巧妙绝伦”都是主谓短语。

C.“我们在事业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决不能骄傲自满。”该句关联词使用正确。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越烧越烈,与家人难通音信的现状。”此句主语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选项D考查句子成分的划分:该句是一较复杂的单句,其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主语,“写出了”是谓语部分,“战火越烧越烈,与家人难通音信的现状”是宾语部分,故D项说法正确。另外,A项中“凼”共六画,笔顺为“竖钩、横撇、撇、点、竖折、竖”;B项中“德隆望尊”“巧妙绝伦”是并列短语,而非主谓短语;C项中的关联词应该将“即使……但……”改为“即使……也……”。

.(・江苏扬州)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成功举办了以“运河名城,精致扬州”为主题的城市推介会。

――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城市推介会。

B.贺知章的《咏柳》描绘了杨柳柔长的枝条和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迷人姿态。

――贺知章描绘枝条和新叶。

C.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名城。

D.能够品尝到清香醇厚的龙井茶,对外国游客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龙井茶真是难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主干的提取能力。提取句子主干,一般是针对较复杂的单句,所以除了辨清句子的成分外,还有理清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如,A项应提取为“我市举办城市推介会”,B项应提取为“《咏柳》描绘姿态”,D句应提取为“能够品尝龙井茶是享受”。只有C项提取正确,故选C项。

【“口诀”秘授】

应该说,句子成分的辨析与提取对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助下面“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定的状地得后补,

形式标志要记住;

遇到格式有变化,

仔细分清莫含糊。

考查点四:复句类型及关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的句子叫复句。在复句中,单句称为分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初中学生应学会辨识以下八种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山东威海)下列有关语法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情愉快”是主谓短语。

B.“弯腰不是屈辱,而是一种人格精神”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C.“‘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子’的活动已列入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一句中“管理”是名词。

D.“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地承认,是思想上的懒惰”一句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是主语。

【解析】本题B项考查复句的类型判断:B项有两套单句构成,即“弯腰不是屈辱”“弯腰是一种人格精神”,所以该句是一个复句;但依据关联词“不是……而是……”判断,它表示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故选B项。

.(・湖北黄冈)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陨落”“消失”“愿意”“勾当”都是动词。

B.“雨后春笋”“感谢生命”“提纲挈领”“非常坚强”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文博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要在中国找文化投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就到文博来’的市场氛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文博会形成氛围”。

D.“《特警力量》的收视率再创新高,是因为它不仅让观众目睹了特警战士的风采,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解析】本题D项考查复句结构关系的判断:D项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重在第一个单句后,前后属于因果关系,标志性词语是“因为”,也说明前一分句表结果,后两分句表原因;表原因的后两分句,以关联词“不仅……而且……”连接,为第二重关系,是递进关系。另外,A项中“勾当”是名词,不是动词;B项中“雨后春笋”和“非常坚强”都是偏正短语,“感谢生命”是动宾短语,“提纲挈领”是并列短语,四个短语结构并不各不相同,故选C项。

【“口诀”秘授】

辨析几种常见的复句类型,关键是借助关联词,可借助下面的口诀:

“不是”“而是”是并列,

“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

“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

“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

“只有”“只要”讲条件。

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 篇5

如图,在⊙O中AB是直径,AB=2,点C,点D是圆上的两点,连结BD,AC交于E,OD⊥AC垂足为F.(1)如图11,若AC=DB,求弦AC的长.(2)如图12,E是DB的中点,求∠ABD的余切.(3)连结CB,DC,DA若CB是⊙O内接正n边形的一边,DC是是⊙O内接正(n+4)边形的一边,求三角形ADC的面积.(1)∵AC=DB,∴弧ADC=弧BCD,∴弧AD=弧BC,则∠A=∠B; 又∵∠AOD=2∠B ∴∠AOD=2∠A,则∠AOD+∠A=3∠A; 又∵OD⊥AC ∴∠AFO=900,∴∠AOD+∠A=900,∴3∠A=900,∠A=300;

在Rt△AFO中,AO=1,AF=AO×cos∠A=1×cos300=3 2;又∵OD⊥AC ∴AC=2 AF =3

(2)连结CB,OE,∵AB为直径,∴3∠C=900,又∵∠DFE=900;

易证得△BCE≌△DFE,∴BC=DF;

又∵是△ABC的中位线,∴BC=2OF,则DO=3OF,又∵DO=1 ∴OF=12,DF= 33由垂径定理推论,OE⊥BD ∴在Rt△DEO中,易证得Rt△DFE∽Rt△EFO,∴EF2=OF×DF=2,9则EF=2; 3DF=2 EF又∵∠ABD=∠D,cot∠ABD=cot∠D=

(3)

为了方便研究问题,我们省略线段BD,标注了α,β,在Rt△AFO中,1α 21α+∠AOF=900; 2

∠AOF=1800-α-β ∴β+1α=900 2连结OC,根据⊙O内接正n边形的中心角公式,36003600α=,β= ;

nn4∴3601360+·=90 n42n解得,n=4,n=-2(舍去); 此时得α=900,β=450,∴∠AOF=450,为解题方便最好重新画图如下,用割补法,S△ADC = S四AOCD-S△AOC 易证得△AOD≌△COD,∴S四AOCD=2S△ODC,S△ODC=1OD·FC,2而FC=OC·sin450=2,2∴S△ODC=122·1·=,224则S四AOCD=2S△ODC∵S△AOC=2 211·1·1= 22∴S△ADC = S四AOCD-S△AOC=

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 篇6

课程目标:

1、了解中考有关说明文阅读中材料链接题的类型。

2、把握不同类型的做题思路。

3、学会判断类型及灵活答题。

4、领会出做题的采分点。

考试类型 印证题

补充题

运用题

四清原则 审题要审清

材料要分清

原文要理清

表述要述清

印证题

分析材料特点 找原文相似点

照抄反映点

①地球的水资源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其总量是很大的,大约有13.86×1017立方米。然而,这些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每升水中含氯量小于1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况且,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冰雪固态淡水和深层地下水等的利用都非常有限。所以,可方便利用的、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大约只有40×1014立方米,仅占淡水总量的11%,约占总水量的0.396℅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

②中国是严重缺水国,人均储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绝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用水量增长迅速。1949年用水总量为1031亿立方米,2004年增加到5548亿立方米。在2004年的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占i1.7%,工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5%,而农业用水则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如果2030年我国南北方人口仍按现在 的53.5比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计算,北方地区的需水总量将达到每年3720亿立方米,这已经达到我国北方目前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北方地区将几乎无水可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继续。

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仅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梦,而且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在全世界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已有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全球已经有1/4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争斗。这场因为水资源而展开的争斗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2/3人口因严重缺水而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2.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所反映的哪两个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材料二:我国政府已将南水北调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供水约100亿立方米。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一: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材料二:北方地区严重缺水。

补充题

明确说明对象 分析材料特点

仿写原句特征

说明文阅读

①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②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③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④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9.请写出下面的链接材料补充和印证了原文哪些内容。(4分)【材料一】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737亿桶至1574亿桶之间。有人曾经预言,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储备量相当于“第二个中东”。

答:材料一补充说明了钓鱼岛海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材料二】

1785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学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日本部分用淡绿色,而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的。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都是粉红色的。

“材料二”印证了“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运用题

材料特征

对照原文事例特征 将材料事例带入特征

2012北京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得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黏液。这些溶液或黏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黏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地就把黏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秘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4分)【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答: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较弱”的问题。

2010北京《街头雕像》

• ①城市中有很多街头雕像

• ②街头雕塑一般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雕塑。

• ③在现代城市中,布设街头雕塑,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交通特性的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的视觉特性。

• ④街头雕塑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0年北京市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②街头雕塑一般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一般是以历史上的人或事件为主题,它布设在特定地点,再现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显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例如,在都江堰市布设的李冰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他在设计都江堰工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主题性雕塑是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明并升华主题。例如,在甘肃敦煌县城有一座“反弹琵琶”雕塑,它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显示了该城市因拥有莫高窟这一名胜而闻名于世的特色。装饰性雕塑主要用来装饰街道环境,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体谅也因环境不同而有大有小。

【材料一】

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

材料二:

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

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

考试类型 印证题

补充题

中考历史综合题解析 篇7

一、题目呈现

有一列按一定顺序和规律排列的数:

(1)经过探究,我们发现:

解析:此题可以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8页第十五章《分式》“阅读与思考”栏目看到其影子,问题设置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计算、验证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二、推广应用

例1.计算:

三、推广验证

证明:

中考汉语语法题解析 篇8

一、划分词类

(201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卷)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解析:选项A考查词类的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要判断一个词的类别,主要看它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雄伟”“壮丽” “宁静”这三个词可以做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后面也可以带补语,所以都是形容词;“非常”一般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所以是副词。

二、判定短语类型

(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卷)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副词、形容词。

B.“当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的大地时,张骞被这里繁盛的美景惊呆了。”句中“荒凉”和“繁盛”是一组反义词。

C.“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句中加点词语在这里是贬义词。

D. 对“敬畏自然”“曹刿论战”“阿长与《山海经》”“莲文化的魅力”四个短语类型的判定依次为:后补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选项D考查短语类型的判定。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构成不同类型的短语,有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等五种类型。判定短语的类型,主要看词和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一种动作,“自然”是受“敬畏”这个动作影响、支配的事物,所以是动宾短语。“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陈述的对象,“论战”是对于主语“曹刿”的陈述,所以是主谓短语。“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山海经》”是两个词语并列在一起,地位平等,不分轻重主次,所以是并列短语。“莲文化的魅力”里,“魅力”是主体,是中心语,“莲文化”修饰、限制“魅力”,是修饰语,所以是偏正短语。

三、划分句子成分

(2012年山西省中考卷)下列单句中“贝聿铭”作主语的一项是(??? )

A. 我们仰望杰出建筑师贝聿铭。

B.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C. 贝聿铭获得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D.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心中。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成分的划分。在A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的中心语。在B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部分“1979年是‘贝聿铭年”里“贝聿铭年”这个偏正短语中“年”的修饰语。在C选项中,“贝聿铭”作句子的主语。在D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部分“贝聿铭心中”这个偏正短语里“心中”的修饰语。

四、划分句子结构关系

(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卷)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逐渐壮大的中国海军一定能捍卫祖国辽阔的海疆。”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捍卫” 。

B.“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也没有想到嫉妒别人。”这是转折复句。

C.“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这是一个复句。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換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上一篇:春游白河作文400字下一篇: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