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2024-07-08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精选12篇)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1

中考临近,怎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好文章,是每个同学都关心的问题。我建议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积累借鉴,掌握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方面的写作要领。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是积累借鉴的最好途径,通过读可以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养成、语言的积累,还可以借鉴别人思考的角度和表达技巧,这样就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我想建议同学们阅读两个类型的作品:一是名家名篇,“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其作用不言而喻;二是中学生优秀作文,因为同龄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接近,生活体验基本相似,知识结构也差不多,阅读他们的作文,会更亲切,更容易接受。事实证明,中学生借鉴同学的优秀作品,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积累借鉴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盲目地抄袭,同学们要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角度去品读,然后在写作实践中去下工夫,感性的掌握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语言等几个方面的技能。下面来逐一介绍。

首先是审题。审题就是细致周到的理解、诠释题目的含义,以便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写作文。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成败的关键一步。这个问题解决好,作文写起来就顺畅,否则就会跑题。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深入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审清作文题目的具体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例如,2011年贵阳市中考作文以“说句心里话,我也”为题。这里审题是就极为关键。第一要紧扣“心里话”,要写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情感,行文要表达出对别人的真诚与信任。第二是“也”字,表示对存在的认同和追随。第三是“我”,要求用第一人称来陈述事理,抒发情感。第四是自由发挥的补写部分。补写的内容一般为“我”的谓语,也是题目的题眼,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补充完整的题目是一个陈述句。可陈述某种感情,也可陈述某种观点或态度,还可陈述某种事态。或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或向读者表白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的态度;也可借助其他的事物,让这些事物为自己说话,表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是要有好的立意。立意就是在动笔之前将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确定下来,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向上;所谓深刻,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较高的认识价值;所谓新颖,就是要新颖别致,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立意一定要正确,要宣传健康美好的事物,批判消极错误的事物;立意一定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避免多杂乱;立意一定要新颖,要尽量采用新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者是自己有感受的材料,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立意一定要深刻,要在文章的内容上去挖掘开拓,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作文《我的“野蛮”老爸》,爸爸是“野蛮”的,如果只看文字表面,不深入理解,就会把爸爸写出一个粗鲁、蛮横不讲理的形象,但如果透过“野蛮”表象中,去挖掘出爸爸严厉背后深沉的父爱,体会到爸爸用心的良苦,就可以使得立意深刻。

第三是要注意做好选材。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是一篇文章的物质基础,文章的主题要靠这个基础来体现。选材要坚持围绕主题的原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主次。能够最有力的表现主题,一定要选,要详写;对主题有一定表现力的,是次要材料,要少选或不选,选则略写;与主题无关的不选;选材要注意典型性,要选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可以有力揭示事物的真相、特征,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这样就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选材还需要注意选择新颖、富有魅力的材料,具有时代感,新的角度有新意。

如兰州市中考作文题《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是要讲究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负责把“客观存在”的生活与作者的“主观认识”统一起来,并以结构完整的形式使之达到艺术的真实。要想讲人、事、物、理内在的规律与作者的主观思路契合,即所谓正确或准确地反映描写对象,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对生活进行“真实”再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结构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要注意文体的特点,要富有变化。结构必须做到完整性、连贯性和严密性。一篇文章必须要有头,有身,有尾,并且有一股贯穿全篇的生气,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文章各部分之间要脉络贯通,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要顺次展开自然连接,无杂乱的毛病;思路要严密,布局要缜密,要使文章各部分环环相扣,层层衔接,有伏笔,有照应,严密不漏,防止上下脱节,前后矛盾,顾此失彼。

第五是要有巧妙的构思。构思是实现作者从对生活素材的纯感性认识到理性概括,再到表述成文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对材料的深刻挖掘力、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力。因此,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成败优劣。即使是写同一体裁或是同一主题的文章,由于构思取材的不同,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谁构思的巧,谁的文章就能技高一筹。

如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学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学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 (即小孩的爷爷) 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给人思考,新人耳目。

另外,语言表达也是衡量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气质的外在流露。平时,我们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文史典籍,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储备,形成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只有这样,写成的文章才会自然散发出历史文化的气息,展示出自身知识积累的广博丰富,体现出厚重深刻的文化底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文章,尽管构思精巧,内容较好,也难以赢得别人的青睐。作文应该在语言方面精心装扮,凸显语言的斐然文采,才能打动读者心灵,赢得读者“芳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是指词语华丽,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

不同文体决定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文体对写作语言有不同要求。比如应用文体,一般以记述、说明为特征,以实用为目的。因此,它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性、简洁性和规范性。而文艺性文体语言的要求是形象性、表情性、音乐性和独创性,多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文体的语言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体的语言要求科学、准确、简洁、平实等等。如同属文艺文体,散文的语言要求优美、文采斐然;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戏剧语言要求动作性、性格化和口语化。请看作文《漫步在诗歌王国中》一文: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诗文奇奇丽丽美,待我认认真真游。“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步在林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作者巧妙的引用古诗,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画意,仿照古诗而作,既贴切形象,又符合文义。灵活引用,仿拟出新,文辞斐然,既丰富了文化底蕴,又增强了感染力。又如作文《心灵的守望》:

一支箫,一场雪。

北海的羊群如雪,咩咩地叫唤着。天地寂寥,而我手中仅有的一根汉节,也褪尽了它的穗须。我听见大漠里的箫声,箫洞中如同飞出片片白雪,如同飞出我一瓣一瓣的心。寒冷的雁飞过,孤单落满我的肩头。

单于来了又如何?卫律劝降又如何?李陵也无法使我回转心意。我在守望我的大汉,我的长安。

文中以“一支、一场、一根、一瓣”等精妙的数量词,准确表现出苏武坚定不移的心灵世界,以“守望”一词传神概括其精神内核,使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这三段文字用词准确,凝练生动,意蕴深刻,让人读来为之动容。

以上是对同学们写好中考作文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2

一、领导小组

1、成立中考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引领、指导,确保中考各学科协调均衡发展。

2、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成效 ——适时反思——稳步提高。具体有如下

⑴制定中考备考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⑵对中考各项备考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考核。

⑶组织中考备考工作培训和《中考说明》、《课标》的学习。

⑷组织月考、模拟考以及其他大型考试的质量分析。

⑸抓常规教学管理。对备、讲、辅、批、考常规环节定期检查,一月一小结。⑹抓集体备课的落实。力求“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评讲。

⑺抓备考视导督查。对学科教学加强视导,务求实效,增强教学针对性。⑻抓思想教育,保稳定良好的迎考心态;

⑼抓学校部门配合,保紧密联系,齐抓共管。

二、教学计划

(一)授课计划

新授课完成时间:2013年9月——2014年2月

中考总复习时间;2014年3月——2014年6月中考前

(二)复习计划

采用三轮复习法:夯实基础——专题训练——综合检测。

l.第一轮复习(2014.2-2014.4上旬):夯实基础,教学时间约8周。①复习内容:全面系统复习,要求以课本为本,分单元、章节,依据《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的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单元章节、考点过关训练,夯实基础,扎实培养基本技能。

②复习方法:可采取“滚动式”复习,即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连前指的是上次不过关的知识),层层夯实,步步为营。

2.第二轮复习(2014.4—5月下旬):专题复习训练,教学时间约6周。

①复习内容:巩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破重点、难点,突出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检查堵漏知识盲点。加强训练,强化优秀学生薄弱科目的训练,使他们的“强科更优、弱科不弱”。

②复习方法:可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即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3.第三轮复习(2014.5——中考前): 综合训练、提高,教学时间约4周。①复习内容:注重综合、模拟、适应性、规范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同时,还注意对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

②复习方法:综合检测,查漏补缺,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三)检测安排

精心做好每次检测工作,要求:

①深入研究考纲,广泛收集中考资料,精心编制月考试题。

②考前周密安排,严格监考,形成良好考风,促进学风。

③每次考试后及时有效地进行质量分析,及时反馈并对下阶段复习提出新的改进意见。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引领。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形成中考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强化过程管理。

2.强化《中考说明》的学习研讨,加强中考信息搜集整理。

深入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和内涵,深入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改革趋势,认真分析和研究中考趋势,题型的变化,明确复习方向和重点,研讨新形势下中考复习策略,制定好各学科毕业班教研计划,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中考复习方案。搜集整理有效信息,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中考备考。

3.加强学科研讨。要发挥教务处、学科组或备课组的集体力量。

并在各备课组进行专项研讨,重点研讨中考试题、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效率,制订周密的教学与复习计划,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滥发资料,上课满堂灌的现象;强化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跟踪听评课,学科组会诊,在整改中提高,使课堂教学更适应考试改革要求,使中考的核心工作“提高学科的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实处。

4.细化教学管理

①深化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探索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②教学中做到“五点一面”:

找准切入点,理清知识点,激发兴奋点,突破疑难点,培植发散点,拓宽认知面。

③重视实施“三为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ⅰ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增加情感投资,全方位交流信息,互动、合作学习;

ⅱ学生为主体:培养“三力”(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能力)和主动学习、认知、实践,转变学习方式;

ⅲ训练为主线:重点培养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④做好学生情况分析,为培优补差提供依据。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对每位学生进行认真分析,认真分析不同分数段学生的学科发展是否均衡,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各学科的优势和劣势,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抓好分层教学。各班要明确的培优对象,对本学科比较薄弱的培优生,科任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落实薄弱学科的辅导工作,使其均衡发展。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统筹兼顾,努力提高中等生,转化学困生,做到以点带面,切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把贴近课本、打好基础作为提高中考成绩的重要措施。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目标、途径、方法、评价上采取不同措施,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后进生学会、学准,决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争取全面提高。

抓优秀生,“响鼓重锤”。要以班级为单位,各班锁定最具潜力的学生,分科进行培优造优,适当运用心理暗示,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可以给这些学生先行一步、面宽一点,让优秀生定位,并做到广种博收。

抓边缘生,“推拉并举”。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对他们有“压”,更要有爱、有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充满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们看到希望,缩小与尖子生的成绩差距。对进步快的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功感。

抓后进生,“百炼成钢”。各校都存在着一批成绩较低的所谓“差生”,他们是提高平均分数最大的“潜力股”。对“差生”的管理,重在心理调整,让他们养成习惯,提高兴趣,增强自信;要采用抓大放小的策略,要坚持“小步子,密台阶,勤反馈,多鼓励”的原则。重在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要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他们的目标。

⑤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科任教师要细心研究中考形式及动态、中考试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热点问题,加强信息交流,多方吸取精华,把握中考命题方向,做好中考信息资料的收

集、整理和利用工作,针对考点,抓住易错点,提高学生应对能力,加强中考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备考效率。

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渗透中考意识,并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认真挑选符合中考方向、贴近中考要求的典型 试题,强化训练。一方面要关注中考的信息动态,认真钻研《中考说明》;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学科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哪些知识点经常考,哪些地方很少考;针对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考点作全盘考虑,进行强化点拨。一节复习课下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能含糊。

5.抓学风班风建设。

抓班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班级管理,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加强学生思想的教育工作。年级组分层次召开学生学习促进会,学生家长会,通过各方力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和改变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班主任具体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稳定学生的思想,确保学生有稳定、良好的复习迎考心态;二是优秀生的培养;三是抓竞争机制的形成;四是学法指导;五是心理疏导,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保持平衡的心态;六抓家校配合,做到家校齐抓共管。

7.抓促优培优工作。

抓优秀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年级前X名(依据学校规模而定)、班级前10名的学生集中起来,召开优生座谈会,分管领导、班主任亲自参会,给学生鼓励打气,让学生在会上相互交流学习经验,要求这些学生回班后把全班学生带动起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班上起到引领作用。

8.可以安排部分学科的竞赛。

9.提倡奉献精神,各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辅导,不让一位学生掉队。组织教师对优秀学生进行集中辅导,鼓励有特长学生冒尖,力争在中考中创佳绩。

四、具体安排

2-3月

l、各学科制定总复习计划。

2、年级组教师会,统一进度和计划。

3、年级组学生再动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4、组织初三教师考纲学习及中考备考工作培训。

4月

l、认真组织好初三模拟考试及质量分析。

2、各学科开设复习指导讲座。

3、召开优秀生工作会议,提要求,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初三师生誓师大会,鼓动师生士气。

5月

l、调整复习计划,实施第二轮复习。

2、增强与各兄弟学校毕业班工作交流活动。

3、全面复习及相关研究。

4、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测试及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

5、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冲刺。

6月

l、全面复习,强化训练,练考点、讲重点、破难点,提高优秀率。

2、考前答题、考试技能指导,以适应考试环境。

3、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3

一、历史中考命题的特点及趋势

1注重基础性,突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应突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为学生适应社会和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落实“双基”对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对“双基”的考查放在首位已成为南宁市历史中考命题的共识,2009年命题的知识考查覆盖率达到应考范围的90%以上。同时,无论是选择题或是非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阐释等学科能力的倾向也较为突出。如:

例一《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相关联。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例二清朝末年有一位状元与众不同,他中了状元却不做官,毅然回乡创办企业,致力于“实业救国”。他是(

)

A荣德生

B侯德榜

C张之洞

D张謇

例三二战后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两面夹击的困境。2009年是诺曼底登陆作战多少周年纪念?(

)

A50周年

B55周年

C60周年

D65周年

以上三道试题覆盖了中古史、中近史和世现史,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换算历史年代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基础性的目的很明显。

例四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过哪些主要的侵略战争?请指出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最主要影响。

(2)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受破坏、更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抗争。请写出一例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史实,并说说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作用。

这是一道覆盖教材好几课内容的综合论述题。命题以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为主线,着重考查学生对列强侵华及影响,中国人民抗争及作用等有关问题的理解、概括、综合的能力,试题体现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考查学科能力的要求较高。

2关注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具有开放性的命题来考查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人文素质。

著名历史学家赵亚夫先生指出,历史教育应当是“精神的历史教育”、“教养性的历史教育”,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值得指出来的是,在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题中,逐渐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方法,而是根据历史学习内容,适当地启发和引导(有时也适当地联系社会热点来设计试题)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态度与价值观,采用的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更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素养形成的熏陶作用。如:

例五在宋朝要印刷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既经济又省时的办法应该是(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转轮排字印刷

D激光排版印刷

例六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病重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请判断这位科学家是(

)

A瓦特

B法拉第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此外在材料解析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等,说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考查已经深深地融入中考试题。上述题目对科技力量的导向,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的肯定,实际上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影响。

3重视历史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加强对这一目标的考查探索。

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由于许多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方法”感觉颇为费解和不易操作,往往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忽略它,造成了教学目标的片面性。在命题中,我们利用中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探索对这一目标的考查,以引导教师们重视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达到全面落实课程三维的目标。如:

例七为了牢记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近代史上中国战败的原因。你认为除了课本以外,还可以查阅哪些历史资料来分析这个问题?

例八(09玉林市试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注:指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探究),你学到了什么历史学习的方法?

目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大致以上述题型进行。但从历史高考的反馈来看,已出现利用图片、文物等材料来让考生判断是属于原始资料或是第二手资料,以考查其对历史学习基本方法、途径的了解。这就提示我们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考查的多样化要多加注意和研究。

另外,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是乡土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组成部份,南宁市的中考较重视对乡土史内容的考查,也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但对此做法意见不一。所以目前我们对乡土史的考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南宁市中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就是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课标的理解、把握和落实。

二、对初中历史教学及中考复习的建议

1要认真研究历史课标,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依据课标来进行教学。提倡依据课标教学并不仅仅是看课标对内容标准(考试内容)的规定,而是要全面考虑课标的要求,如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只有全面地理解了历史课标,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才是把历史

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在2009年历史中考阅卷中发现,学生对例四试题的第(2)问丢分严重。此题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分析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从而体现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概述能力。但不少学生却只知结论而不知论据,反映出历史教学中忽视课标要求的不足。

2夯实基础,注重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上所述,把对“双基”的考查放在首位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也是考试中能答好题目的前提。如例三试题考查二战诺曼底战役年代的换算,这是较简单的基本技能,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错答。另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历史和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3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是考试命题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强调对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历史信息、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概括能力。如选择题中考查对孙中山、康有为、严复等人的思想主张的了解及识记,但教材对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没有直接答案,需要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去理解,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欠缺,所以造成丢分严重。

4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加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及熏陶。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解题,教会学生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加强对历史学科考试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和解题方法,如针对考试中学生普遍掌握不好材料题的答题要求的情况,就要在教学及复习中予以注意和指导,并加强练习,使其在考试中能事半功倍。在选编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可过深过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自信心。

中考历史备考一席谈 篇4

一、深刻钻研大纲, 明确复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省, 《中考说明》就是中考大纲, 2014年的《中考说明》关于历史的部分, 分别对2014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原则、命题的依据、学生能力的考查目标、考试的形式以及试卷的结构都作出了极为明确的规范和界定。所以, 今年的《中考说明》一下来, 我们深研、细琢, 逐字逐词地学习和推敲其意思, 逐句逐条地领会和吃透其精神, 并以之指导我们2014年的历史复习。但是, 对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 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因为它为我们明确了历史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指导思想以及处理原则。这些总的精神也是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所必须遵循和必须把握的。在复习中, 只有将这些明确了, 我们才会有可靠的依据。因此, 历史教师千万不可仅凭对教材的熟悉, 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深入了解。

二、了解中考导向, 深刻把握教材, 加强教学反思

历史教材中的考点 (知识) 是分散的, 我们只有将这些分散的考点 (知识) 梳理、整合, 才能使之系统化, 而且, 只有做到系统地掌握复习内容, 才能为处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考点 (知识) 做好铺垫。因此, 在复习前, 教师就要将功夫做足:一方面, 要对历史复习的内容概貌做到深刻了解, 对历史复习的基本线索做到彻底理清, 对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做到十分明确, 对历史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做到全面把握;另一方面, 还必须积极地搜集信息, 及时地了解中考的导向, 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科书三者结合起来学习与反思, 以便及时地发现自己对教材理解和处理方面的偏差, 加强备课, 强化反思, 及时调整教学角度, 及时调整复习方向, 更加准确地把握重点, 突出难点, 对考点 (知识) , 哪怕只有一丁点细微的变化, 也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 做到设计周密、复习科学。

三、夯实知识基础, 不可囫囵吞枣, 避免酿成后患

万丈高楼平地起, 靠的是坚实的基础, 没有坚实的基础, 便成空中楼阁。学生在复习历史时, 首先要对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都要掌握好、理解透彻, 唯有如此, 才能为下一步的综合复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千万不要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或者吃夹生饭, 如若不然, 后患将会无穷无尽。比如, 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复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世界近代史的学习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知识点有27个, 其中, 仅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占了5个, 它们分别是“英国工业革命”“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蒸汽机制改进”“珍妮机的发明”“大工厂生产”等, 这5个知识点就占了总数的近20%。由此就足以看到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中考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所以, 我们在复习时, 必须首先要通过归纳, 牢牢记住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时间、发源地、范围、内容、开始、结束、标志等基础史实, 还要紧紧结合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格局等, 全面分析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只有如此复习, 才能实现锦上添花。

四、狠抓专题复习, 进行纵横联系, 适度延伸拓展

在历史复习时, 学生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 对重点知识也需要狠下一番功夫。作为教师, 不仅要自己把知识系统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中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特征等, 并教会他们将那些零碎的历史史实、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 织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中, 我们要牢记一个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 , 两个关键 (关键词、切入点) , 三个模式 (小切口深分析、大跨度高概括;多层次多视角) , 四个思考 (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外问题对比的思考、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 。我们还要学会纵横联系, 以求融会贯通。比如, 我们在复习时可以运用横向比较复习法把发生在同一个时期的历史, 尤其是中外史, 放在一起进行复习, 这样很容易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也可以运用纵向复习法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历史放在一起复习, 这样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还可以适度地拓展延伸, 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课文中的表格、插图、小字等知识, 对课文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 以弥补教材内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关注热点焦点, 把握时代脉搏, 形成大历史观

在复习中, 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我们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 要注意历史的时代性和历史的借鉴作用。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走向社会并且关心社会, 做到学以致用, 注意与现实社会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与热点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懂得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密不可分。比如, 抗日战争与二战, 五四运动与巴黎和会, 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我们理解这些历史问题时, 尤其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

六、研究答题技巧, 掌握正确方法, 力求回答创新

近些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十分强调能力立意, 注重科学性、应用性、人文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效性。考生要想试卷完成得出色, 在平时就要注重答题技巧的研究, 力求作有创新性的回答。中考历史试卷中的非选择题大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 在解答这类题时, 我们务必要注意: (1) 要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就在材料里, 只有反复、认真阅读, 才好发现答案, 尽可能用原文回答。 (2)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的答案不在材料里, 这些材料所起的作用只是提示, 或者帮助你联系所学知识、或者给出限定问题的时间、范围等, 千万要吃透材料, 掌握全题的要点。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虽然出自材料, 但又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把它归纳处来进行回答, 难度要比上述二者大。组织答案时, 考生要找准切入点, 寻准突破口, 尤其要注意联系个人, 联系实际, 呼应主题, 侧重现实。

摘要:学生在中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深研中考大纲和中考试题, 明确复习目标和复习方向, 夯实基础知识, 狠抓专题练习, 关注时代热点, 还要掌握答题技巧, 才能出色完成答卷。

历史中考备考计划 篇5

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③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④重视查缺补漏。

二、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

“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

三、学会“弹钢琴”,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对教学中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重点内容,多花时间复习,把精力放在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上,特别是在一些有跨度的问题上。

四、重视审题能力的锻炼,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四月调考试卷表明,今年的中考不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一个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建议同学们适当进行一些小专题训练。

六、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联系。

今年中考试题很有可能联系当今热点问题,考查一些中外历史知识。

七、学会三点考试技巧。

(1)审好题是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对于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采用排除错误选项等方法。非选择题是往年材料题和简答题的组合,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

(2)答题要规范明确。作为主观题的简答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讲了些什么,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随后,要弄清楚题目的设问有几项,都问了些什么具体问题;最后,再理清设问,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或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3)规范答题,落实“四化”。“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

【中考历史复习备考四大技巧】

一、要会看书。

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题。

中考历史备考一席谈 篇6

关键词:历史 中考 复习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历史复习涉及面广,知识点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抓住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深刻钻研大纲,明确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省,《中考说明》就是中考大纲,2014年的《中考说明》关于历史的部分,分别对2014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原则、命题的依据、学生能力的考查目标、考试的形式以及试卷的结构都作出了极为明确的规范和界定。所以,今年的《中考说明》一下来,我们深研、细琢,逐字逐词地学习和推敲其意思,逐句逐条地领会和吃透其精神,并以之指导我们2014年的历史复习。但是,对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因为它为我们明确了历史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指导思想以及处理原则。这些总的精神也是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所必须遵循和必须把握的。在复习中,只有将这些明确了,我们才会有可靠的依据。因此,历史教师千万不可仅凭对教材的熟悉,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深入了解。

二、了解中考导向,深刻把握教材,加强教学反思

历史教材中的考点(知识)是分散的,我们只有将这些分散的考点(知识)梳理、整合,才能使之系统化,而且,只有做到系统地掌握复习内容,才能为处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考点(知识)做好铺垫。因此,在复习前,教师就要将功夫做足:一方面,要对历史复习的内容概貌做到深刻了解,对历史复习的基本线索做到彻底理清,对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做到十分明确,对历史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做到全面把握;另一方面,还必须积极地搜集信息,及时地了解中考的导向,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科书三者结合起来学习与反思,以便及时地发现自己对教材理解和处理方面的偏差,加强备课,强化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角度,及时调整复习方向,更加准确地把握重点,突出难点,对考点(知识),哪怕只有一丁点细微的变化,也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做到设计周密、复习科学。

三、夯实知识基础,不可囫囵吞枣,避免酿成后患

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坚实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便成空中楼阁。学生在复习历史时,首先要对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都要掌握好、理解透彻,唯有如此,才能为下一步的综合复习奠定牢固的基础,千万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或者吃夹生饭,如若不然,后患将会无穷无尽。比如,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复习,《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世界近代史的学习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知识点有27个,其中,仅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占了5个,它们分别是“英国工业革命”“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蒸汽机制改进”“珍妮机的发明”“大工厂生产”等,这5个知识点就占了总数的近20%。由此就足以看到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中考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必须首先要通过归纳,牢牢记住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时间、发源地、范围、内容、开始、结束、标志等基础史实,还要紧紧结合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格局等,全面分析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只有如此复习,才能实现锦上添花。

四、狠抓专题复习,进行纵横联系,适度延伸拓展

在历史复习时,学生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对重点知识也需要狠下一番功夫。作为教师,不仅要自己把知识系统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中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特征等,并教会他们将那些零碎的历史史实、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织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中,我们要牢记一个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两个关键(关键词、切入点),三个模式(小切口深分析、大跨度高概括;多层次多视角),四个思考(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外问题对比的思考、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我们还要学会纵横联系,以求融会贯通。比如,我们在复习时可以运用横向比较复习法把发生在同一个时期的历史,尤其是中外史,放在一起进行复习,这样很容易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也可以运用纵向复习法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历史放在一起复习,这样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还可以适度地拓展延伸,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课文中的表格、插图、小字等知识,对课文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以弥补教材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关注热点焦点,把握时代脉搏,形成大历史观

在复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我们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要注意历史的时代性和历史的借鉴作用。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向社会并且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注意与现实社会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与热点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懂得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密不可分。比如,抗日战争与二战,五四运动与巴黎和会,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我们理解这些历史问题时,尤其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

六、研究答题技巧,掌握正确方法,力求回答创新

高三历史二轮备考建议 篇7

一、注意回归课本, 强化落实知识点

以《考试说明》为纲, 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 扎扎实实地落实考点是复习迎考的重要环节。《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但过于纲要性, 对考点界定不够具体, 因此,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确定各专题的复习内容。例如《考试说明》关于的“新航路的开辟”规定就很笼统, 而课程标准就明确的提出,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感受探险家们用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将两者进行结合, 就可以确定在“新航路的开辟”考点中, 我们应该掌握哪些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 不能毫无目标地“放羊式”任学生读书, 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来复习, 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史学界研究动态, 及时更新史学观念

近年来, 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基本的史学观点、方法和素养的培养、考查。在史学理论方面, 要帮助学生了解几种基本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年鉴学派史观等等。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第7题: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 是基于它 (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适当渗透史学研究成果有助于师生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同时, 平时还要注意努力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球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理性思考精神, 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和习惯, 培养整体思维。

三、补充史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考历史对学生的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阅读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力立意, 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试题考查内容并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表述, 而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 鼓励考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就要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可以是图片的、文字的、视频的, 并结合材料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分析。补充这些资料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向学生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例如,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第5题,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 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对于这道题, 考生必须弄清楚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时期英国的外交态度有准确的了解,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关注与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考查时事热点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趋势, 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 以货币流通考查古今中外经济史内容, 2009年江苏卷第20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 第18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这都与当前热点问题金融危机有关, 这也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与2010年相关的周年历史纪念事件、大国关系、经济危机、民主法制建设、两岸关系、民生等问题, 都要将这些问题糅合到相关的知识点中去, 适度地实现“现实与历史的衔接”。

五、关注重点知识和各地命题信息

重点知识是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如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第12题考查的中美关系问题, 第15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问题, 第21题考查的是我国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属于高考反复变换角度考察的问题。

因此, 高三一线教师要通过围绕重要史实与主干知识全方位立体式设计、变换题型, 以开阔思路, 扩大联想, 丰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练就学生的“火眼金睛”。

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同时, 注意关注各地高考命题信息。在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新增考点及《考试说明》上的例题, 充分利用往年高考题及各大市模拟试题, 查漏补缺。这几年, 江苏高考历史命题组主要由高校专家及中学教师组成, 复习中, 多留意江苏个大县市的模拟试卷, 把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比, 找出共同点, 有利于指导高中历史复习。

六、有的放矢地训练,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盲目的训练耗时费力, 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 训练时间与高考时间一致。尽量避免搞题海战术, 训练学生做题过程中不散漫、不拖沓, 解题一针见血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高考阅卷组反馈出的信息来看, 高三学生想拿高分, 以上几种能力亟待加强。二轮复习中, 根据专题将历年来各地高考题集中起来进行训练, 因为高考题相对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通过训练、讲评、反思,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除了做题外, 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材料, 引导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阅读、讨论。另外, 给学生提供一些试卷的标准答案, 模仿别人的答题方法,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和政治理论的运用方面, 久而久之, 答题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七、和谐师生关系, 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温暖的师生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的高考录取模式, 使选修科目的地位下降, 学生漠视, 家长忽略, 课时缩水, 这种状况, 使选修老师抱怨。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8

一、高考试题命题特征

1. 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命题

文综历史卷不讲究知识点的覆盖面, 但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 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 也是《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牢记的内容。

2. 体现三维目标

2.1整体设计上体现三维目标

试题在整体设计上体现三维目标, 即:注重能力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考查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 主要是通过提供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提出新问题来最大限度地考量学生能力。选择题强调了分析与思考, 注重了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大多数试题源于教材, 经过加工创新组合, 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如: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选择题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选择题基本上以三大史观为指导, 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如选择题第16、20、23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考查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2.2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38题考查同一时代中国与西欧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完全融为一体, 考察了用整体史观、世界史观来理解历史的思维。注重考察地区与世界, 局部与整体的关联, 对考生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进行了考察。

2.3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发问, 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 运用学科知识, 进行一定思考后才能作答。如选择题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 考查学生历史、政治知识。

3. 试题突出了新教材情景特点

此次考试依托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试题, 如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其评价, 也采用了新素材。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对已有的知识的驾驭、迁移和运用能力要求更高, 完全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目标立意、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4. 增加乡土气息, 凸显福建特色

试题巧妙挖掘我省的区域经济特色和文化的素材, 为广大考生营造了亲切的区域文化氛围, 彰显福建省之地方特色。如16题名人陵墓和24题福建茶叶, 体现了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反映福建经济和文化的的发展概况, 鼓励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5. 关注社会热点, 联系社会现实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不回避热点话题。新情境材料式的解析题比重大。以时代背景、重大事件、重大概念为基本载体, 凭借阅读能力、解题技巧来解答历史成为命题的主要方向。试题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 关注社会现实。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 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二、关于2011高考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 熟读教材, 强调主干知识

教科书是我们备考的依据, 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常言道“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对主干知识的复习要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要达到“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的程度。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不但要掌握记忆能力, 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会从材料中、从题干语言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 抓住设问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因此首先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考试题离“本”太远而忽视对历史教材的学习。

2. 线索清晰, 突出学科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教师要依据单元课题, 整合历史知识, 做好单元小结。例如以单元课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 将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穿起来,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 形成历史知识的完整性认识。还要关注古今, 关联中外, 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在复习中可以根据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 整理出福建地方史线索。复习福建地方史时, 可以抓住“荣誉与自豪、古代福建的屈辱与抗争、发展近代福建、辉煌与梦想以及现代福建”的主线进行提纲式复习。另外, 关注时政热点, 以长效热点“三农”问题为核心, 把古代中国的农业、现代中国的农业、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改革、罗斯福新政中对农业的调整等知识融入其中, 凸显了现实和历史的联系, 也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真正做到历史学科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使备考具有了时效性。

3. 精炼试题, 折射社会热点

教材只是高考命题的背景和依托, 高考命题不会拘泥于教材, 而将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复习训练题目的设计和选择要规范、新颖和灵活, 要尽量与高考题型及特点保持一致, 要善于归纳解题技巧与方法, 查找错因, 发现学生做题的误区, 及时纠正。在历史复习中始终贯彻“论从史出”“史从证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的学习方法。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纵向联系, 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要打破模块间孤立状态, 就需加强横向联系,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住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 是备考中的重中之重。编习题时一定要注重题目质量, 尽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组合编写题目, 做到精编, 切忌题海战术。力争做到每练必改, 每练必评, 评必到位, 努力做到每练必过关, 解决问题不隔天。

总之, 在备考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适当延伸历史学科知识, 鼓励学生质疑, 重视对历史图表的理解,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加大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阅读量, 提高学生阅读、归纳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扩大知识面。注意对文史常识的积累, 提高文科综合能力。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 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 爱他们, 支持他们, 不断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参考文献

[1]张庆生.新课程高考文综历史复习备考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 (01) :13---14

[2]毛艮松.历史学案设计的有效性探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0, (Z1) :23---24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9

综观2009年各地中考现代诗歌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其选材多以抒情诗、哲理诗或有深厚内涵的诗为主;题目设置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等。具体说来,命题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诗歌的背诵默写;(2)诗句仿写;(3)诗歌常用手法及其作用分析;(4)诗歌语言的理解、品析;(5)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体验;(6)诗歌的主题,也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或阐述的某种哲理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等。

[典型例题]

[例1](2009广西桂林、百色卷)在答题卷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诗句。

而现在,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答案]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考查内容]记忆并准确默写课文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解析]余光中的《乡愁》是现代诗歌史上表达“乡愁”这一主题的名篇,诗歌既有情深意长的情感美,又有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所以,课文要求背诵全诗,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这个考点的突破,贵在平时,贵在积累。

[例2](2009湖北荆州卷)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合乎题意即可,如: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或: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考查内容]将诗歌阅读与句式仿写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格式(句式的一致、修辞的一致),二要注意所举之物之间的联系性,三要注意中心意思的一致性。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要由意象“花”和“树”及其特点出发展开联想,套用句式“做……一样的人/不一定……/但必须(必定/务必/)……”,同时注意诗句中的几个形容词短语即可。

[例3](2009湖北黄冈卷)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1)读诗,要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读诗,还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请你品味下面诗句加点词语中的任意一个。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对慈母的强烈思念之情。(2)“不灰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思念的浓烈,而且表达了思念必将通过纸船传递给母亲的执著信念。或“每天”既让人感受到叠纸船次数之多,又表现作者对母亲思念之持久和浓烈。

[考查内容]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第(2)题考查的是炼字,也就是揣摩用词的精妙,属于语言品析范畴。

[解析]学会理解归纳诗歌主题或情感,是中考现代诗歌阅读常常考查的内容之一。这首诗是冰心1923年去国留学途中在海船上所写。根据副标题“寄母亲”,再结合诗句,学生不难理解“纸船”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品析语言就成了现代诗歌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其中包括品评诗句中的炼字艺术。这类题主要是从词的表达效果方面去谈自己的理解——谈所用字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及其意蕴。上例中的两个词语既不是生动形象的修辞,又不是表现用词的准确,因而主要从意蕴上来谈。

[例4](2009湖北恩施卷)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选自《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

(1)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答案](1)浪花喧哗(2)“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他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赞扬了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考查内容](1)考查对“意象”这一术语的理解;(2)考查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解析]“意象”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考生易将其与“意境”相混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往往在诗句中能找到的形象);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是可以通过诗句联想、想象到的画面、情境)。读前两小节,可以很容易找到那两个表意的具体物象。

诗歌描述了海员的两种“盼望”,但两种“盼望”究竟表达了什么?这就需要考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因而,他们便最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也最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喜欢”“高兴”二词表现出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例5](2009辽宁阜新卷)请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父亲(节选)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

把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

一壶老酒

(1)《善良的种子》一文侧重凸显父亲的善良;而《父亲》(节选)则侧重表现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父亲的勤俭。(答“勤劳简朴”或“辛劳朴素”等也对)(2)比喻;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答“勤奋肯干或“埋头苦干”等也可以)

[考查内容](1)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概括能力;(2)考查学生对诗歌常用手法的理解与把握。

[解析]第(1)题是命题者在展示阅读文本《善良的种子》之后巧设的链接,引领考生进行比较阅读。考生首先要体悟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解答第(2)题时,不要被术语“手法”和“形象”所迷惑。第一问,既然“手法”是针对“诗句”而言,所以就应该是修辞手法,而不应是表现手法,转换一下说法,就是“画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问,换句话说,就是“画线的诗句表现了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作答了。

这些题目看起来不难,但考生在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得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积累不够,记忆不准。主要表现在诗句默写方面。(2)概念不清,表述不准。如“意象”与“意境”,“比喻”的修辞手法与“象征”的艺术手法等。(3)体会不全,感受不深。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体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哲理等,不能与诗歌产生共鸣。(4)品味不透,鉴赏不力。对于关键字、词、句的品析,总是肤浅地、孤立地思考,而不能从整首诗的角度来思考,不懂得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道理。

因而,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中考中,建议师生从以下几方面备考现代诗歌阅读:

(1)要准确无误地背写名篇名句。

(2)要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等。节奏停顿要注意诗句的结构,不能破读;重音的处理,要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强调的内容来确定。

(3)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4)要准确破解诗歌中意象的深层含义,从中理解作者想要揭示(或暗示、启迪)的东西。

(5)要学会分析概括现代诗歌的内容、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6)要体会诗歌的意境,注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10

利用图片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同时也更适合九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较强的抽象理解能力,所以利用更为直观的图片教学,可以弱化知识难度,便于理解。同时在开卷考试中,为了增加题目难度,往往会以图片作为题目材料,以图片来结构题目。所以利用图片作为提升阶段的主要教学材料,具有先天优势。

一、重视地图的使用

目前历史与社会的考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图,具体来看, 有地形图、地区行政区域图和交通图、旅游图和气候类型图等。例如,一道问答题就以某旅游景点的介绍地图作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该旅游景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典故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其把诸多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例如,在我国古代文明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多路线图: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丝绸之路的路线图、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的路线图,在明朝史中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这些路线图很多都可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以路线图作为出题材料也是近些年历史与社会考试的热点题目。所以,笔者就设置了多个专题,强化学生对路线图的学习。例如,笔者以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串联起了我国唐朝的宫廷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等,从而让学生以路线图为核心串联起多个知识点。

二、充分地利用各种图表

笔者发现,目前考试中越来越多涉及对比法的运用,很多题目罗列出数据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从中去发现规律。而笔者接手班级之后,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十分弱的,很多学生面对图表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解读。强化图表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面对此类题目时更加从容,还可以通过图表的运用对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知识。除了目前较为流行的经典图表之外,笔者还“独创”了许多图表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不同朝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容易出现混淆,于是笔者就根据每个朝代的特点制作了有关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特点和文化特征的图表,通过对图表进行细化讲解,让学生去深入地理解不同朝代的历史特点。同时,在对该系列的图表进行讲解中,笔者还总结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首先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图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从而可以更好地对知识点加以整合,这在中考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适合对基础进行夯实之后的学生进行提升训练。

三、利用图片来讲述历史

目前中考中很多题目都是拿经典图片进行知识点的考查,例如,有道题目给出了辛亥革命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回答该图片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该事件的时代意义,如果学生对这些经典图片不够了解,那么必然无法完成回答。在利用图片进行教学方面,还需要强化图片之间的关联。例如,笔者就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诸多图片进行了归类:按照时间归类,可以分为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分别涉及中共一大和南昌起义、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港澳台回归等,强化这些图片之间的关联, 可以让这些图片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体系;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归类,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按照事件的意义进行归类,又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诸如此类的分类形式是十分多的。笔者给出了通过分类强化图片学习的思维方式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其在面临新问题时可以快速地找到解决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笔者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备考复习中始终贯穿的教学方针。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考试中会出现什么题目,以及题目会以何种形式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能力的掌握,而不仅仅是灌输标准答案。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11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考试说明》的命题原则中明确提出“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现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非常灵活,与社会结合、与时政结合、与生活结合。但是,不管中考历史试题如何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颖,有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不可能脱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可能脱离课本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只是在运用上更加灵活罢了。如2009年中考试题选择题第7小题“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鼠首兔首两件文物,导致这两件圆明园文物流失的历史事件是()”;2010年第24题材料解析题的“世博会”;2011年的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试题都紧扣当年的时政热点,因此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关注哪些历史知识与当年的这些时事相关,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认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历史中考的备考建议 篇12

一、展现语文“两味”:文化味与人性味, 凸显语文“两感”:唯美感与厚重感

试题要展示出语文的韵味, 这是命题的基本要求。2015年全国各套试题中都有体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亲情友情、讴歌人性的善良等民族美好道德及情感的基本取向。

1. 传承传统文化, 展示语文魅力。试题的阅读材料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展示文化魅力。如江西南昌卷《< 汉字书法之美> 自序》以童年时练习书法的经历, 感悟汉字之美及书法蕴涵的品德修养。山东聊城卷《素颜如雪》中展示了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 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北京卷《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直言: 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湖南株洲卷《军机处:在帝国的夹缝中》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宫廷要害之处军机处, 感悟博大的宫廷文化。

2. 感悟文化之美, 考查文化功底。命题者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以文化作为思考的切入口, 品味文化, 检测文化功底。如:

例1. (2015·湖南长沙) 借助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 具体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长沙人喜欢吃辣的原因。

【链接材料】长沙人不分男女老幼, 普遍嗜辣, 所谓“长沙人有一怪, 不放辣椒不成菜”。 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 被称为“送饭菜”。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 再碾成粉, 使用方便;或剁成辣椒酱, 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 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 可长期保鲜, 四时皆备。据研究, 长沙人嗜辣与嗜苦的原因如出一辙。

例2. (2015·四川成都) 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 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 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適戍渔阳, 九百人屯大泽乡。

B.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例1关于饮食文化, 例2关于传统礼仪文化, 都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题目直接考查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检测文化知识的底蕴。

3.品味语言之美, 体验唯美情感。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是语文审美的重要方面, 各地语文试题中处处可见踪影。如:

例3. (2015·湖南长沙) 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我的生命中, 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 只是, 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 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 拂去灰尘, 晶莹的光亮, 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 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这类试题主要通过学生对题中语言或者修辞的赏析, 挖掘出文字背后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让学生来一次审美的感悟与熏陶, 体味语文之美。它考查学生品味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检测语文欣赏能力及综合素养。

二、聚焦了语文“两点”:热点与正能量, 关注了语文“两性”:科学性与思辨性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1.聚焦生活热点, 弘扬社会正能量。郴州卷 《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关注了科技发展, 文化传承的紧迫性。衡阳卷《聚焦 “PM2.5”》关注社会焦点环境保护问题。邵阳卷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关注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长沙卷《幸福的篮子》关注快生活节奏下的都市情感问题。北京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社会大事件南水北调工程。重庆卷《我的暖, 一寸长》、杭州卷《继父》都是讴歌了父爱的伟大, 弥漫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与爱的力量。一般来说, 实用类作品阅读展示当今科技的最新成果, 文学类作品阅读涉及亲情、 友情、师生情等美好的人性。如长沙卷“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黄冈卷 “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 对此, 你肯定很有感受,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看法”。这些考题都要求考生在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基础上谈自己的感悟。

2.了解前沿科技知识, 在人文熏陶的基础上培养理性的思辨思维。如娄底卷 《“超速高铁”比飞机还快》, 广州卷《数字时代, 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荆门卷《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韶关卷《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 益阳卷《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黄冈卷《“看脸社会”的悲哀》, 重庆卷《怎样的“水土”才养人》等, 选材与命题都围绕着前沿科技及理性思维。如:山东济宁卷问题“通观全文, 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对“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这个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 不要盲目跟风。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 脚踏实地, 生活充实, 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明确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要寻找多角度思辨。

三、紧扣课后“思考与练习”:巧做知识迁移与题目变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贯通起来, 联在一起。以课后“思考与联系”题为母题, 对知识做迁移与变式又是一大亮点。

例4. (2015·浙江湖州卷) 结合上下文, 品味下列句子, 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 正万籁俱静, 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

例5. (2015·湖南衡阳卷) 请赏析第9段的划线句。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 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 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 激动地吭吭巴巴, “谢谢您, 唐先生, 真谢谢您……”

例6. (2015·湖南益阳卷) 试简要分析第③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教材之中找到相对应的母题。例4题对应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课“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语句题, 都是考查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例5题对应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6课“思考与练习”中“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性格?”都是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例6题对应语文版7年级下册第8课《少年爱因斯坦》“思考与练习”第二题“下面句子在课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两题都是围绕句子在全文中的结构来设题。据统计, 很多中考真题都能够在“思考与练习”中找到对应的母题。

针对以上的命题特点, 我们从以下这些方面做好准备, 轻松应对2016年中考阅读复习。

一、研究语文考试说明与样卷, 准确把握命题范围与题型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 它对命题范围, 考点及能力层次, 试卷结构及难易程度与分布, 题型等做了具体的要求。对考试说明要做纵向的对比与分析, 明确与上一年比较的变化之处, 以便准确地做好复习的针对性。如2015年长沙考试说明与2014年长沙考试说明相比, 变化如下:“积累与运用”部分增加了“传统文化常识”和“综合探究”的考查, “阅读与鉴赏”部分调整了古诗词、文言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题量与分值;“写作”部分调整了分值。样卷是考试说明的进一步细化, 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究样卷以考点为基础对它进行变形演练。对必考点、常考点、易出错考点多花点时间巩固, 对新考点多加以练习。这样, 对复习备考教学的方向就十分清楚了。

二、以课后“思考与练习”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做好知识的迁移

我们要对7至9年级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分文体、分知识点、分答题方式等做归纳整理, 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然后, 通过课外材料的练习, 做好迁移, 融会贯通, 这样就能够在考场上得心应手了。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下一篇:个人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