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2024-06-09

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通用9篇)

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篇1

1、立足基础

中考历史主要考察的是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因此掌握基础知识可以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效率。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历史基础知识点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构建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复习历史知识这方面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整体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答题的规范性。

2、关注热点、联系历史知识

不是只有政治需要关注时事,历史也要关注热点事件。因为中考开卷试卷题型灵活,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尤其是当今的时政热点,所以要求考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实际联系情况,要做到学以致用。

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热点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和现实意义的联系,为中考做题的时候提供一份保障。

3、强化解题技巧

历史的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而且课时又少,对于考生来说是不可能进行大量地刷题。这要求我们结合基础,精心挑选习题,并根据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复习。

材料题是历史试卷里比较难做的题型,很多考生都会在这里失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阅读完材料,理解判断问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并联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围绕问题要求去规范答题。

中考历史是慢工出细活的大工程,需要细心和耐心,要学会把握大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只有全部联系在一起看,才会真的明白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篇2

一、梳理知识, 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 化繁为简, 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 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 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 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 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 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 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 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 “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 学生便有了参照物, 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 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 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 中国古代史部分, 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 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 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 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来作提示, 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 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 如:“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自成立以来, 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 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 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 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 “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 在此就不做累赘。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 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 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 章节之间跳跃较大, 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 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 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 (图1) , 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二

二、发现特点, 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 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 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 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 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 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 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 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 )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 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 因而, 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 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 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 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 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 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 (1) 参加中共“一大”; (2) 重庆谈判; (3) 在黄埔军校任教; (4) 红军长征;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1) (2) (3) (4)

B. (2) (3) (4) (5)

C. (1) (3) (4) (5)

D. (1) (2) (3) (5)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 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 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 历史结论鉴别, 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 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 概括性结论, 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 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 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 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 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 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 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 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 针对当地教学现状, 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 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 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摘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 打破教材的框架, 梳理教材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 总结考试规律, 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 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篇3

1习题处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回答的问题最好让学生来回答,其他的学生要对答案给予评价和判断,对于重点知识点、易错易混知识点和共性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强调,对于难题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化解释疑难点。学生回答时让他们在答出答案的同时最好将该知识点所涉及的册数和页码读出,这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读教材、多看教材和熟悉教材。

2对习题中反复出现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现实热点、冷点盲点、易错和易混淆知识点要不厌其烦地碰到一次讲解一次,要反复强调和提醒。必要时要反复练习,直至学生练会,能够完全掌握并且熟练和正确地运用。

3对某些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要及时地进行延伸、拓展,要深度挖掘和广度扩展。说到底我们也可以把这样一个过程当做系统归纳延伸拓展的专题复习过程。在处理习题时,我们不要只拘泥于习题本身的正确答案,同时更要对习题所能够涉及和联系的其它知识点进行专题化的归纳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4在习题处理过程中,对某些重点知识、难点问题、现实热点、冷点盲点、易错和易混淆知识点、专题知识、典型习题、记不住的知识要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做笔记,形成历史知识题库,也可以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一下标注。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在复习的最后浏览和回归教材阶段能够再次强化,也可以在中考考试的时候发挥一定的作用。

5要加强习题处理时的变异训练,也就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分析比较、纵横训练。随着历史学科考试改革力度进一步的加大,试题的考查功能将会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从微观上,又要从宏观上指导学生多做多练,要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有不少学生平时做了大量的练习,可考试中只要没有碰上原题,还是不会做或者做不好,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知识结构不能融会贯通等有关系,也与学习过程和方法方面缺乏“变通”训练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在习题训练和处理时不要就题讲题,而要以变题干的形式变题,引导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不断地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思路,灵活抉择。变异训练可以由教师进行、但最好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其灵活的应变能力,达到巩固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知识的目的。

6综合复习阶段采取换卷的习题发放方式,做的快的多做,做的慢的少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习题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在习题训练上的不同层次需求。对极特殊的问题生和学困生,我总是找他们谈话,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有时还给他们单独发基础题,让他们独立完成,我还给他们单独批阅,单独讲解。这样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也在内心里愿意提高历史成绩。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习题训练达到巩固、提高与强化的效果,要做好基础练习、典型练习、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练习的习题训练工作以达到科学练习、扩大练习、强化练习、针对练习、多样练习、层次练习的习题训练效果。

中考历史复习攻略 篇4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辨识异同,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侵华战争、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活学巧练。同时,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及时检查落实,做到精讲精练,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清单,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为了准确定位知识,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精心研究,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教师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为此要对同类题型归类强化训练如读图分析、实践探究等,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五、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中考历史的复习策略 篇5

中考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依照上述中考历史的考察目标,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紧密结合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中考历史的考纲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学和学习之

后,就应该细读考纲,明了考试的范围、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这样效果便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读课本,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按照考试目标的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要扎扎实实地过一遍。这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素材,只要掌握好了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做好练习是关键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做好练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这就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练习可以有章节练习、单元练习、专题练习等形式,要依据课时选择。当然也没必要搞“题海战”,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精选一些练习,提高练习质量。

四、做好成绩统计,鼓励学生进步

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认知水平有了提高,相应地他们渴望在练习和各次监测中取得好成绩。在此,教师要做好成绩统计,分析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进步。

五、“查漏补缺,精益求精”

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要仔细琢磨学生,要求学生做到查漏补缺,知识点什么地方有问题,章节什么地方有困难,应该在什么地方加强复习的密集度。做到这些了,我们也可能“温故而知新”,从而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 篇6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建立者?继承者是谁?

夏朝 禹 禹的儿子启

2、新的王位传递制度?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世袭制 桀

3、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暴君是谁?

汤 盘庚迁殷 商纣王

4、西周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通过哪次战役?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今西安) 牧野之战

5、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

分封制 宗亲和功臣

分封制的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

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

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

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的四个等级分别是?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作用?

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强大后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6、夏商西周散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夏商西周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暴政可以亡国;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食器发展为礼器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代表作品?

泥范制作法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甲骨文的含义?最早出现于哪个朝?发掘的地点?

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商朝 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①②)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①②③④)各举一例?

象形(日、田、人)

指事(上、下、本、末)

会意(明、从、休)

形声(河、饭、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诸侯崛起的表现有哪些?(①②不再……)

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

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仅在王畿一带,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致使财政上陷于困境。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几个?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利①②弊①②)

利:①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弊: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破坏植被和自然环境。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都是哪几个?(对应地理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对应的成语?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3、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①②)目的?

背景: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目的:富国强兵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②③④ 经济①②③ 军事①)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的影响/作用?(①②)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点、作用、影响?

战国公元前256年 李冰 秦国蜀郡(今四川成都) 防洪灌溉水运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7、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民意;

③秦孝公支持;

④变法措施执行的非常坚决。

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什么启示?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②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

8、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是新法没有被废止,这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商鞅变法使成功的。

②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所以说商鞅虽死,变法犹存。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①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②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8课 百家争鸣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思想主张?①②③

老子 《道德经》

①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啊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著作?政治主张?教育思想?①②③

孔子 仁 《论语 以德治国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③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战国时,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

墨子 兼爱非攻

4、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②③

孟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

6、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②

韩非子

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中考历史复习的教学策略 篇7

一、彻底更新复习观念

(1) 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探究史实。这是确定复习内容的标准。历史教学的价值, 主要在于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历史情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社会理解能力。因而, 那些最具现实意义的历史知识, 必将成为复习重点。比如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化的探索, 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2) 要学会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立足教材, 是确定复习方法的标准。要在师生多边活动中通过运用来理解教材内容, 从而把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 发展学生人格。如通过学习历史, 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

构建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揭示了历史事物的联系, 是理解教材, 提高综合能力的桥梁。主要类型包括章节结构、单元结构、阶段结构、专题结构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都分别有十个单元的教材编排, 我们都可以用章节结构和专题结构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体系和架构。

概括历史的阶段特征。首先, 把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有突出特征的阶段。如中国现代史的1949~1956年可以称之为过渡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称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世界史中14~17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 17~18世纪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时期;19世纪中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或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扩大时期;其次, 根据知识结构, 概括阶段特征。例如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属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因素的改变, 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征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四个武装斗争时期, 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取得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历史。

三、善于联系与比较

面对全开放的考核形式, 必须让学生学会联系与比较。

(1) 相同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如同是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性质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同;又如, 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果不同;等等。

(2) 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内容与党建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分析等。

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探究 篇8

一、比较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避免混为一团,张冠李戴。如通过比较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理解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发展、完善、强化的过程,从而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表现。又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探索一章,也可运用此法,比较它们在近代探索方面的侧重点,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军事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体会探索的艰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结果,理解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样比较后,学生对本章节的复习会感觉知识结构明朗、线索清楚;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有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两次事件的影响。

二、图文结合法

识读历史图片的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方法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通过“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的图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知识;结合“林肯在演讲”“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图片,再现林肯为了国家统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利用“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认识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利用“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东京街头有了电灯”图,理解明治维新的措施及影响。

三、列表法

此法应用于同类历史事件的的复习中最有效,如复习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从背景、时间、领导阶层、颁布文件、意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掌握,归纳总结英、法、美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复习两次世界大战时,可从原因、交战双方、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果、性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列表,从而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平来之不易;复习三次科技革命,从时间、标志、重大发明、影响等方面列表进行比较,明白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还可列表归纳列宁、斯大林、罗斯福的突出贡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四、图示记忆法

通过图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既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便于理解记忆,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可从制作如下图示:

又如复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表现、影响,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五、综合归纳法

美国虽然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但演释了大国崛起的奇迹,将世界第一位经济大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美国的崛起有这样关键性几步,可以归纳为:独立→工业革命→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用此法还可以日本为例,归纳出一个弱国如何走向强大。以英国为例,归纳出它如何从最早的工业强国逐渐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等。

六、歌谣法

朗朗上口的歌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繁杂易混的历史,如“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跑屋脊,沈阳机床成就大。

此外还应该提高历史阐述能力,解答时做到史论结合。复习阶段一定要坚持进行适量的试题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答题时要做到史论结合,既要做到“论从史出,论出有据”,更要学会选择准确的、关键的史实去支撑观点,验证结论。

总的来说,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的应用知识,在中考中才能高效地发挥。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篇9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1.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_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_但能够直立行走_手发展较快_变得灵活_脑也在缓慢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用手使用工具劳动_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_叫做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_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火的使用_提高了原始人类

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_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步_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_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_生活很艰苦。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_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_距今约 6000万年。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_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_兼有饲养猪狗、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_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_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_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_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造房屋_建筑结构比较复杂_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_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_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_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4)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位于大将大海流域;②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③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④都 已会建房;⑤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同点: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_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_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②房屋的样式不同_半坡聚落房屋时半池穴式_河姆渡聚房屋时干栏式;③种植物不同_半坡聚落种植粟_河姆渡聚落种 植水稻。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_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_受到尊敬。这一时期_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_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6)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_改善了生存的环境_扩大了生活环境_提高了生活质量。

2.黄帝的传说:大约 4000多年前_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_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_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_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_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始祖”。

(1)尊黄帝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_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

(2)全球化时代中华儿女如何认识黄帝:今天_在全球化的时代_中国正走向世界_黄帝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_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_是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

(3)大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夏朝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_由禹于约公元前 2070 年建立_从此_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_“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_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_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_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 17 世纪初——公元前 11 世纪)。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_周武王得到姜尚等人的辅佐_强大起来。前 1046年_在牧野之战中_取得胜利。商纣自焚_商朝灭亡。武王伐纣_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_曾炮制“炮烙之刑”。

4.西周分封制:周朝建立后_分封了大大小小 71 个小国_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1)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_称为“授民授疆土”_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3)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_治理诸侯国_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4)影响/意义/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_巩固了统治_扩大了西周的影响_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_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前 476年_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_被称为“春秋五霸”。管仲改革_是齐桓首霸的基础_以“尊王攘夷”为号召_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晋楚城濮大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_使得晋文公成为霸主。

(2)战国七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三家分晋(指赵、魏、韩三国)和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并立的局面。著名战例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_其中前260 年的长平之战空前激烈_最为有名。

(3)战国时期政治、外交政策:“合纵连横”

①合纵:齐、楚、燕、赵、魏、韩等六国之间联合抗秦_代表人物:魏国的公孙衍

②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_远交近攻_各个击破_代表人物:秦国的张仪

6.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_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_发展封建经济_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秦国 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公元前 356 年_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编制户口_加强刑罚。(五家为一“伍”_十家为一“什”)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⑥统一度量衡。

(3)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_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_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_发展了封建经济_②军队战斗力加强_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_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影响/结果: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_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5)对今天改革的启示:①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以个人得失为标准_而应以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所以_商鞅虽然被处死_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_改革还是成功的。②在今天的改革中_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力_但是我们也应该像先人们一样_坚定改革的信念并推进改革的进程。③个人的命运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在一起_才能体现个人自身价值。

7、百家争鸣、都江堰

(1)春秋战国时期_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_希望人们互助互爱_反对不义战争_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_儒家的创始人_主要思想是“仁”、“礼”两个部分_提倡“为政从德”_主张以“德”教化人民_以“礼”治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认为“民贵君轻”_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_实行“仁政”。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_要按时令进山伐树_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③提出“春秋无义战”_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_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_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_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_反对儒家的仁政_认为历史是进步的_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_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_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_就出于此书。

(2)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_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_灌溉了大片田地_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_变得“水旱从人_不知饥馑”_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_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_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_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秦兼并六国

(1)背景:战国以来_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_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_统一成为大 势所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 年_秦在长平大破六国中实力最

强的赵国军队_坑杀赵军 40 万人_长平之战后_六国已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经过:公元前 230-前 221 年_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意义/影响、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_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_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9.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 209 年_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_攻下陈后_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王侯将相_宁有种乎?”_“斩木为兵_揭竿为旗”。

(2)原因:①农民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②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

③秦朝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一人犯罪_亲戚、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④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_统治更加残暴_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_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_ 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06 年_秦朝被刘邦领导的武装力量推翻了。

10、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_采用“皇帝”称号_自称“始皇帝”_定都咸阳。废分封_立郡县;车同轨_书同文;焚书坑儒

(1)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_总揽一切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_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_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①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_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_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文字的意义:巩固了秦的统一_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_摧残了文化_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 损失。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1.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国制度。

(1)政治上:①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_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①统一铸钱。取消地方的铸币权_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②盐铁官营。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_改由中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_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_ 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_在长安兴办太学_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_从汉武帝开始_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_中央集权空前加强_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经济繁荣_国力雄厚_西 汉进入鼎盛时期。

(5)评价汉武帝:①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_他雄才大略_开拓创新_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_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_变革图新_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_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_进入鼎盛时期。②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 功_连年用兵_国力耗损。

12.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位置:两汉时期_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_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_ 称为西域。

(2)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_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_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意义:张骞出使西域_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_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此后_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_互通商旅。

(4)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于祖国_百折不挠_永不言败_开拓进取_好男儿志在四方_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_强烈的责任心_坚定的信念_吃苦耐劳的精神。

(5)西汉对西域的统治:公元前 60年_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_管理西域事务_保护往来商旅。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_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东汉与欧洲的交往:公元 166 年_大秦安敦王朝(罗马帝国)的使臣来东汉_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13.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_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_从长安往西_经河西走廊_今新疆境内_运到西亚_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_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_故称丝绸之路_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渠道。

(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_即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_沿海岸线_从中南半岛南下_绕过马来半岛_穿过马六甲海峡_通往孟加拉湾_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4)评价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_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_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5)当今的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贯通亚欧大陆的洲际铁路。)

14.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_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纸的发明_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_上面绘有地图。

东汉时_宦官蔡伦于 105 年_改进了造纸术_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_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纸的发明的意义: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_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_对世界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_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_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15.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_疾病流行_为使人民解除病痛_挽救病人的生命_他“勤求古训_博采众方”_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_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_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_受到后人的尊敬_被称为“医圣”。

(2)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_他勤奋好学_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_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麻沸散”做手术的外科医生_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他还创制了一套“五禽戏”_模仿虎、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_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_受益良多。

16.《史记》:秦汉时期_史学有很大发展。

(1)作者:司马迁_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2)主要内容:《史记》全书 130 篇_52 万多字_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 年的主要史事。

(3)意义(历史定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_它体例完备_史料翔实_叙事简洁_文笔生动。《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_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_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_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

17.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在军阀混战中_曹操控制了汉献帝_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②他招贤纳士_重用人才;③实行屯田_实力日益增强。(曹操屯田分“民屯”、“军屯”)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_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_大败袁军_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公元 208年_曹操率领大军南下_想消灭刘备、孙权_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_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_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三国鼎立:公元 220 年_曹操病死_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_国号魏_史称曹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_国号汉_史称蜀或蜀汉。222年_孙权也称王(229 年_孙权正式称帝)_国号吴_史称孙吴或东吴_后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_而是东汉末年的。

18.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自然条件好_江南温暖湿润_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_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_开垦出大量良田。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_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①农业: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_开垦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_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②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_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b.冶铸水平很高_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_商业活跃_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_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_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__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目的/原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_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 494 年_迁都洛阳。

(2)措施/内容:他要求鲜卑贵族采用汉姓_学说汉话_改穿汉服_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意义/作用/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_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_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_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5)结果:从西晋末年开始_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_建立政权。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_互相往来_各族差异逐渐模糊_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0.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_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2)内容:《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_以及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_内容极其丰富_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_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3)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_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中考历史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要基本题型。它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教材准确而全面的理解。特

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开放性的各种测试中,它集中体现着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水平

【例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制定五年计划

D.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这是一道最佳型选择题。此题意在考査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我国首创的赎买政策。因此答案选D

【例题】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局面,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

关键一步的是

A.西欧城市的兴起

B.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C.欧洲文艺复兴

D.新航路的开辟

这是一道判断型选择题。此题意在考査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分析各选项ABC都与世界

一体化无关,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因此答案

例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A.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此题可用直选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

响,因此答案选A

【例题】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

学知识,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是

A.瑞金一遵义一吴起镇一安顺场

B.瑞金一安顺场一遵义一吴起镇

C.瑞金一遵义一安顺场一吴起镇

D.瑞金一吴起镇一安顺场一遵义

这是一道排序型选择题。此题可用首尾结合法,先排除AD.遵义会议在强渡大渡河之前,因

此答案只能选C

二、辨别正误题

辨别正误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史实和历史认识作出判断。从类别看,包括史实陈述和历

史评论两类。这类题型答案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非正即反。

【例题】《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这道题属历史评论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两个条约给中国带来影响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

论。很显然在程度上只说“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是不正确的,因为少了“大大”两个字,所以

是错误的,答案应选B

三、图说历史

图说历史题是考察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考察的是学生识图、判断、查找相关信息、观察问

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

要事件示意图、人物图、实物图等。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找出相关信息,其次要把图放在历史的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注意事项

首先是审题。在审题中_要审“求答项”、“限制项”、“中心项”、“提示项”各是什么?还要审每小问后面的_比如是5分,_考生已知道了四点,_么很可能还有第五点。

其次_根据审题的结果_也就是题目的要求_从头脑中_从书本中找到相应的。

第三步是打草稿_打草稿并不是要求写出答案的全部_只要求写出几点_每点用几个字概述_点明即可。

第四步是正式答卷。

第五步是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审题是否正确?(即答案是否合题意)有无错漏之处?有无错别字等。

审题时_首先要注意问题的基本结构、要求范围_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其次_分析提示语_如试述、简述、概述、阐述、指出、简答等等_围绕设问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史实、知识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_每点点到为止_按题目要求不必展开的可省略:又如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评析、你认为等提示语的题目_可依据史实_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_对有比较、对比、区别、、有何异同等提示语的题目_可运用类比法或对比法_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比较_得出正确答案。

上一篇:春季学期班主任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销售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