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2024-08-03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精选9篇)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1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兰大考研网 |首页| 考研资讯| 考研试卷| 考研材料| 交流区

|旧版本 |帮助| 收藏本站

|

用户名: 密码: 保存 注册 忘记密码

考研资料网 当前位置:主页 >>考研试题 >>正文: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 题号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绝对真理是指()。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 C.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D.绝对不变的真理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过程不受人们思想的影响

C.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A. 人的客观的活动

B.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 全部社会关系

D.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8、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A. 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 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 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9、人的本质在于()

A.人有智能和思想 B.人能自觉地创造社会历史 C.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在任何社会都有阶级性

10、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阶级斗争 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 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 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 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4、《国语·郑语》写道:“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 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15、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16、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辅导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7、“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 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 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8、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 380nm(纳米)-780nm,成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是人 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 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9、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20、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课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 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 说法()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和由此所决定的消费关系 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E.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3、辩证的否定是()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4、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观念性 B.客观现实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E.主观性

6、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A.水涨船高 B.电闪雷鸣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E.昼夜交替

7、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E.阶级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消亡

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心灵的运动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的承担者是精神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9、古代人们的认识,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 要,也在相当程度上受统治阶级的需要特别是战争的需要所制约。古代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帝王宫殿和坟墓、神庙和教 堂、城堡和战舰,是古代的人们所进行的规模较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提出的问 题,构成了古代力学和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十七、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 决于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航海特别是远洋航海需要根据天体的位置精确 地确定经纬度,矿井抽水需要尽可能提高抽水扬程,战争中枪炮的制造需要计算弹 道和落点„„。近代力学,归根到底是由于有这样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发展起来 的。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 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科学发展这一历史印证了()A.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的认识

B.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 C.科学家和理论的“求知欲”“好奇心”,显然不能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D.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E.科学决定实践

10、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E.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然而人们却发现,有些地方猫多蝴蝶花也多 这一奇怪现象。原来,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 多;熊蜂能替蝴蝶花传递花粉,熊蜂多则蝴蝶花繁茂。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

A.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B.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 C.物质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 D.物质世界神秘莫测,不可言喻 E.物质世界是循环发展的

13、“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说明()。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力会得到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E.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完善形式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 B.感性认识需要理性认识的指导 C.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D.在一定条件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可以互相转化 E.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

15、《老子》第六十四章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话说明了(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E.量变突破质变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还指 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 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这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 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2、以下是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 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 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 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浸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 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0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 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 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 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 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 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 2700万立方米,并 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 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 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每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 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 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 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 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 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 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 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 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 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万 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l、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 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矛盾 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 的关系。

四、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更多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更多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华南理工大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兰大考研网 保留所有权利 备案:陇ICP备06001734号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2

1、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 )、( )、( )、( )。

2、在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前,( )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

3、我国古代刻书业非常发达,主要有( )、( )、( )、( )四种生产方式。

4、( )是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5、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有:信息采集、( )、组稿、审稿、( )、( )、( )、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 )、反馈信息收集。

6、从20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已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在取得证书后( )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未能及时登记的,在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其( )内申请职业资格登记的资格。

7、根据《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除著作权人与图书出版者另有约定外,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 )、( )、( )。

8、妈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孩子:我完成作业了,我出去玩了。请问孩子的做法符合妈妈的要求吗?请写出分析过程。( )

9、“并非甲队和乙队都获得了出线权;甲队获得了出线权,所以,乙队没有获得出线权。”此推理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

10、“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因为不尊敬老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尊敬老师不对呢?因为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该论证所犯逻辑错误是( )。

11、“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该推理所犯逻辑错误是( )。

1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是( )。

13、《四库全书》是在( )朝修纂的。

1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互利互爱的思想家是(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 )说的。“白马非马”说出自 ( ) 之口。

15、“六亲不认”中“六亲”指的是:( )。

16、“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句应修改为:( )

17、“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品种好,管理得当,一般长势良好。”此句不通顺,应修改为:( )

18、标出下面划横线字的注音:

病入膏肓( ) 揠苗助长( )

草菅人命( ) 炙手可热( )

19、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字:

穿流不息( ) 一股作气( )

一诺千斤( ) 迫不急待( )

二、简答题(共30分,每个15分)

1、某人要开书店,请向他介绍我国出版发行的管理依据以及审批流程。

2、我国禁止出版的出版物内容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30分)

我国数字化出版概述及发展趋势

四、作文(共50分)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俗语,对于这句话的内涵你怎样理解?请自拟题目论述,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在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

3、我国古代刻书业非常发达,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四种生产方式。

4、(书号)是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5、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有: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6、从20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已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在取得证书后(3个月)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未能及时登记的,在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其(5年)内申请职业资格登记的资格。

7、根据《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除著作权人与图书出版者另有约定外,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版税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一次性付酬方式)。

8、妈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孩子:我完成作业了,我出去玩了。请问孩子的做法符合妈妈的要求吗?请写出分析过程。(不符合,妈妈: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完成作业是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9、“并非甲队和乙队都获得了出线权;甲队获得了出线权,所以,乙队没有获得出线权。”此推理是否正确,说明理由(正确﹁(甲队∧乙队)→﹁甲队∨﹁乙队 已知甲队获得了出线权,否定﹁甲队,所以﹁乙队)。

10、“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因为不尊敬老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尊敬老师不对呢?因为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该论证所犯逻辑错误是(循环论证)。

11、“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该推理所犯逻辑错误是(偷换概念)。

1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是(《史记》 )。

13、《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修纂的。

1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互利互爱的思想家是(墨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说的。“白马非马”说出自(公孙龙) 之口。

15、“六亲不认”中“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16、“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句应修改为:(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17、“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品种好,管理得当,一般长势良好。”此句不通顺,应修改为:(这个县的水稻,由于品种好,管理得当,一般长势良好。)

18、标出下面划横线字的注音:

病入膏肓(huāng ) 揠苗助长( yà )

草菅人命(jiān ) 炙手可热( zhì )

19、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字:

穿流不息(川 ) 一股作气(鼓 )

一诺千斤(金 ) 迫不急待(及 )

二、简答题

1、某人要开书店,请向他介绍我国出版发行的管理依据以及审批流程。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

审批流程: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即:新闻出版总署(针对总发行单位)以及各级新闻出版局(针对相应各级发行单位);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

2、我国禁止出版的出版物内容有哪些。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五)宣扬邪教、迷信的;(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六条 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三、论述题答案略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3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信息 【参考答案】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信息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对物质系统运动状态的表述。信息能够有效地消除熵,通过掌握信息,人们可以减少或消除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信息可以分为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其中的社会信息,是指余人的社会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新闻传播的信息属于社会信息的范畴。

2、舆论 【参考答案】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通过意见评价的方式,以特定的价值观念、意愿和理想这些主体的“内在尺度”干预现实,影响社会生活,是舆论的基本功能。

3、《大清报律》 【参考答案】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十三日,清政府颁布《大清报律》。该报律是由清商部、民政部、巡警部和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的。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商部、巡警部等部门就曾拟定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对有反清倾向的报纸、杂志的出版加以限制。《大清报律》共有四十五款,其中主要规定为: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出版前必须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庭”、“淆乱政休”、“扰乱公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章奏”,违者处两年以下徒刑及二百元以下罚款;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上述规定者禁止入境,出海关没收后入官销毁。

4、《中国报学史》 【参考答案】

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该书于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重印,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文献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的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从哲学根本观点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明确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因此,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该文对其后的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参考答案】

(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成因: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受众的心理需求、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3)评价: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但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这并不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它们不是主要功能。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张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就走入了歧途。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

2、分析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参考答案】

(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司法 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是新来者难以进入;媒介的自律。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

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3)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

3、写出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名称,并简述之。【参考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向导》集中宣传党的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

“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红旗日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3日刊和《上海报》合并而成。第 162期后为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李求实任编辑。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发行,出版1月后发行量达1.2万份,有国外订户。设有“苏维埃区域来信”“莫斯科通信”“欧洲通讯”“红旗俱乐部”“我们的字典”“短斧头”等栏目。每周有1 篇时事汇评。此报发刊词中说“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1931年3月停刊。

(3)《新中华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原名《红色中华》

(1931年12月创刊),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期号续前。在延安出版。初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停刊,改组为《解放日报》(延安)。新中华报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发行,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发表抗议通电、社论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和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比较系统的报道,并发表重要评论。

(4)《解放日报》:1941年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初为二版,后改出四版,毛泽东题报头并写了发刊词。1942年4月1日,为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解放日报》改版,加强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突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解放区八路军的情况毛泽东等经常亲自写稿、改稿,阐明党的方针政策。1942年 9月起,《解放日报》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并在边区各地陆续建立通讯处,派出特派记者,扩大报道面。1947年

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刊,至 3月27日共出二千一百三十期。(5)《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

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创刊,由前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是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

3月迁至北平,同年 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到1989年 3 月,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均派驻了记者。

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制定出以扩大报道范围, 改进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领导权长期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粉碎“四人帮”(1976),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赢得了读者的信任。1986年,《人民日报》为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及读者对扩大信息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提出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发挥它的功能,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参考答案】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首先表现在人际之间的新闻信息的沟通和传播。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这些信息传播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街头巷议,还包括信件、电报、电话、会议等形式。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还包括影响日众的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其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主要还是表现为正规的新闻

传播事业,这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这些信息传播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闻传播业,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所有的人,无论其阶级、职业、性别、宗教、民族的差异,都离不开新闻信息的获取,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局限于和大众媒体的接触,而是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了解到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对社会的信息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断促进信息透明化,为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其次,充分注意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弥散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得到传播,同样可以通过人际的口耳相传和其他人际传播手段,如电话、手机等形式得到传播。例如,在“非典”时期,起初相关消息在大众媒体中很少提及,然而通过人际途径,这些消息得到广泛传播,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社会,如何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传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处理好不同形态的传播途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涉到社会良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2、阅读以下材料,以《论媒体》为题作文。

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显示,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对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及计算机的利用,也有相当多的人。休息日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小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虽然上网的人数不多,但是上网的时间却远远高于对书报刊的使用时间。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读书的目的看,男性偏重实用性和开阔眼界、满足兴趣爱好,女性偏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与人交往和应付考试。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各阶层人员对各种媒体的购买、使用情况和趋势。【参考答案】 略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4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要点】(1)我国出现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只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义务。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35.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答案要点】(1)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及原因

①表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②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人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人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2)我国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

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措施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36.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时局的基本特点,阐明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调整了若干政策,会后,中共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②1936年初,国共两党开始了接触。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8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致中国

国民党书》,表达了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必要前提。

③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的宣言和决议表明国民党从内战“剿共”、对日妥协向对内和平、对外抗战转变,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官方通讯社公布了这一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的合法地位。中共宣言的公布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37.道德模范的作用及郭明义事迹的启示?

【答案要点】(1)道德模范的作用

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跋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锤炼个入品德,要自觉向郭明义这样的道德模范学习,这样的道德模范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印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郭明义事迹中蕴含的人生价值原理

在人生价值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内容中,社会价值是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的。郭明义同志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他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3)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和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人生价值的评价,需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必须做到坚持四个统一。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第二,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

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自强不息,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38.中国的外交政策、核心国家利益及朝鲜半岛局势?

【答案要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2)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是指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

(3)朝鲜半岛同中国山水相连,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关系世界和平稳定大局。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通过对话和谈判等外交手段解决半岛的无核化问题。这两条都关乎东北亚和平和安定,六方会谈更具有根本意义,只有实现半岛无核化才能实现半岛长治久安,实现朝鲜半岛问题的最终彻底解决。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卷(二)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

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如何看待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怎样看待我国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生态建设成就?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是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减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渡索取。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减轻人口压力,改变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国家从西部实际出发,认真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积极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西部地区农牧民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小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5.如何认识和解决统筹区域发展?

【答案要点】(1)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关系到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36.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要点】(1)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

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1)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②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网络风气。

③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是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监管网络上各种活动、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不应最终束缚信息网络的发展。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针对网络的特点作出新的规定,又必须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

38.如何认识和评价中俄关系?

【答案要点】多年来,中俄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精神,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各领域合作极制有效运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日益加探,双边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1)发展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原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得益于两国牢固的共同利益基础:

首先,在战略目标上,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的优先战略目标是振兴本国经济,因而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及一个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环境;

其次,在安全上,中俄各自的国家安全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俄罗斯仍面临北约东扩的挑战,中国正面临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加强所造戚的外部压力,此外,中俄还共同面临中亚三股势力的威胁。

其三,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是中俄两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两国在经济上各具优势,互补性强。

但中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临美国的巨大压力;“*****”在俄国仍有市场:中俄经济关系相对滞后,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将是今后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实质

中国与俄国罗斯立战略伙伴关系,这只是协作关系,不是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更不对任何国家枸成威胁,目的是加强与该国的合作利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白主,也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3)中国在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取措施

第一,增强政治互信,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继续相互支持。

第二,本着互利共蠃精神,推动两国经贸、能源、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

第三,以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为契机,扩大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第四,加强两因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卷(三)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度的观点和原理分析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经济责任论”?

【答案要点】1.西方宣扬的“中国经济责任论”成为中国政府必须应对的一个新的话语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成效积极显著。而西方主要的经济体如今正处在进退两难的政策境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舆论在称赞中国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大加渲染“中国经济责任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与中国有关,中国不仅应承担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还应承担“拯救世界经济”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责任论”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别有用心的指责,正在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的话语环境。

2.西方宣扬的“中国经济责任论”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责任论”否认中国在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视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因。

3.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中国如何应对西方的所谓“经济责任论”

中国经济责任论”不啻对中国的一种变相“捧杀”,值得警惕。中国绝不受外界噪音的影响而去承担超出自身能力、有损自身重大利益的责任。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

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世界中的一员,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趋势。因此,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通力合作,加强协调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首先就是各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是要维护好和促进好本国的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

(2)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列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仍列世界100名之后,中国仍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故中国首要的是对本国人民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也是对世界经济、对世界人民最大的负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按照自身的承受能力考虑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倡导通过相互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模式,为世界经济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中国出台了新的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这是当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这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答案要点】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1)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哪些更高的具体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6.中国***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基本经验?

【答案要点】(1)中国***以自已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中国***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5

本项目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数学

三、金融学综合。其中以上考试科目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数学三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金融学综合科目中,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金融数学引论各占三分之一。

金融学综合科目的参考书如下: 1.概率论

何书元编著,《概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章至第六章; 2.数理统计 陈家鼎等编著,《数理统计学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七章; 3.金融数学引论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6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检验考生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的熟练程度为主。

二、考试方法和时间:

考试方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考核知识点:

1.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及性质;N、方法的证明;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各种计算方法。

2.连续性的定义及性质;连续性、一致连续性的证明及其应用。

3.微分和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微分中值定理、Taylor公式、不等式的证明及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不定积和定积分的定义;积分中值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计算和有关的证明。

5.数项级数收敛、发散的判别法, 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判别法;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域、级数和函数的求法及函数的Taylor展开。

6.平面点集;二元函数极限、连续的定义及多元函数极限的求法;多元函数偏导数及全微分的定义、计算及有关的证明。

7.广义积分、含参量积分的各种敛散性判别法及含参量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性判别法;含参量积分及含参量广义积分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及其它们的应用。

8.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计算;第一类曲线积分、第一类曲面积分、第二类曲线积分、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的应用。

四、参考书目: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7

二零零六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含园林工程)

一、概念20分(每题2分)

1、障景

2、比例

3、岛

4、丛植

5、谐调

6、漏景

7、框景

8、俯视景观

9、园路平曲线

10、望山

二、单项选择题 10分(每题1分)

1、我国园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其古老是因为它有---------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成体系,影响面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A、1000B、3000C、5000D、10000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体现的是那种造景手法?

A、障景B、对景C、隔景D、框景

3、公园中的主要道路宽度为5—7米,其纵坡的坡度应小于-------

A、20%B、8%C、10%D、15%

4、以--------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将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A、美学B、工程学C、生态学D、植物学

5、利用一年四季的自然季相变化景色和朝夕景象形成景色是那种借景手法。------

A、远借B、近借C、俯借D、应时而借

6、为了求得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时,为了使画面更完整、更理想,应采用哪种造景手法?

A、借景B、障景C、添景D、分景

7、---------是一种美的联想,使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A、意境B、画境C、主景D、配景

8、---------是园林空间构成的基础,与园林的性质,、形式、功能、景观效果有直接的联系,涉及其他要素的布局。

A、道路B、地形C、植物D、建筑

9、在绿地系统分类中,居住区中心绿地属于哪一类--------

A、其他绿地B、防护绿地C、生产绿地D、公园绿地

10、在给水管网水力计算中,水头损失为---------

A、节点水头损失B、沿线水头损失C、局部水头损失D、局部水头损失与沿线水头损失之和

三、简述题 共60分(每题10分)

1、简述公园的意义和功能。

2、简述园林形式构图中运用对比与谐调的至少六个方面。

3、简述可以作为停车场地的预制块或广场砖铺装场地的施工步骤,并绘制其中一种铺装的结构断面草图(1:20)。

4、分别绘制以防水卷材和钢筋混凝土作为池底的溪流结构断面草图(1:20)

5、简述植物种植规划与植物种植设计的深度要求。

6、举例说明景的类型

四、论述题 共60分(每题20分)

1、试论述综合性公园全员规划的内容

2、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种如何体现生态的理念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8

考试科目:桥梁工程

一、试回答:

1.所谓组合体系桥通常指哪些桥型? 2.桥梁设计上的永久荷载包括那些内容? 3.桥面连续与连续梁桥在受力上有哪些区别?

二、在公路桥梁设计中,为什么要引入横向分布系数这一概念?试着说明计算支点最大剪力时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曲线梁桥的理想截面形式是什么?为什么?其抗震性能与直线梁桥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四、试着推导出一悬连线无较拱的左拱脚发生一逆时针转角Q时,对主拱圈产生的内力计算式?

五、在进行斜拉桥内力分析时,为什么要考虑非线性影响?引起非线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试卷 篇9

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财 政 学 试 题

招生专业:财政学

考试科目:财政学(含西方财政)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瓦格纳法则

2、政府采购制度 3.税收归宿 4.国家预算调整 5.李嘉图对等(等价)定理 6.平衡预算乘数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2. 如何衡量内情和外债的限度?

3. 简述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三. 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上一篇:学校信息组织机构下一篇:美工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