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2024-11-24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共13篇)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1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来自企业的技术总工、专家评委比学校教授还多,录取与否还得看企业。”18日,在厦门理工学院首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硕)招生复试现场,一名考生感叹道。当日,厦门理工学院举行专硕校企联合复试环节,来自厦门金龙、厦工、ABB、明翰电气等27家名企的技术高管参加复试,现场预录员工。

去年10月,厦门理工学院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并推出学费全免、高额奖学金、提供名企预就业岗位等多重优惠政策。

随后,学校与来自省内外车辆、电气工程领域的3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预就业合约,校企双方联合组建教师队伍,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做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把学生推到行业需求的前沿,以“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是厦门理工学院采用校企联合方式培养专业硕士的根本目的。

将校企联合引入招生环节,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黄红武的想法是――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首先要把好入口关和培养关,邀请尽可能多的知名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在面试环节担当评委。

在专硕培养中,厦门理工学院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中至少要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一年,并实行弹性学制;课程设置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考核形式主要看学生在读期间参与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调研报告、工程项目管理等情况。

首届专硕招生,有76名学生参加了复试,其中不乏优秀学生。是什么原因吸引这么多的考生来报考?

“在读期间还能同时兼任名企的.员工,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毕业于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的刘俊从网上得知消息,当即决定报考。他说:“我是学工科的,光有理论是不行的。校企联合培养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对将来的就业也很有帮助。”

和刘俊一样,很多考生也抱着同样的想法。来自武汉的考生邵斌认为:“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环节,可以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校企联合还可以为专业硕士提供预就业岗位,学校甚至为首届专硕找好了毕业后的“婆家”。

“专硕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很明确,就是用企业的资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黄红武说。

在车辆工程领域16个复试评委中,来自企业的总经理、技术总工、研发部主管等就有10人。

“之前,很多高校师生找不到研究选题,而企业有题目却找不到专业人才做。现在这个渠道终于打通了。”担任评委的厦门信源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克超认为,企业深度介入专硕培养,有助于高校技术成果和企业生产需求的对接。

“企业不要老想着挖人,而应该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厦门金龙客车坐椅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薛清认为,大学毕业生从进入企业到成为技术骨干至少需要3年时间。而让企业无奈的是,呆上3年的中高层次技术人才很容易跳槽,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很大。而现在,校企联合培养专硕,在复试环节就能直接到现场选人,看中的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签订预就业协议;学生在读研期间,就能了解并逐步适应企业工作,一毕业就能上手,可大大缩短企业专业人才培训周期。

研究生考试,考研频道。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2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4],教育部自2009年起,着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计划在2015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比例控制在1∶1[5]。专业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发展的需要,北京农学院以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为试点,围绕专业学位高层人才培养定位和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需要,从招生宣传、培养平台建设和毕业论文设置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将近30个大中城市和300多个地级市在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二、三产业交叉的融合产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对人才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用人单位由过去关注人才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技术的系统性,转向在考察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则更多强调的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具体而言,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规划设计;不仅会经营管理,还要能洞察市场和经济运行规律。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挥的需要。园艺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是综合服务的体现,也是人才创新能力的体现。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人才培养要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在知识方面,人才培养具备园艺植物、环境、经济等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在技能方面,人才培养具备园艺产品生产技能、园艺产品规划设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在能力方面,培养的人才需要较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性质认识的转变是招生前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与一般意义上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生源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见认识,造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偏低。例如,北京农学院第一届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应届本科毕业生明确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区别仅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即专业学位教育突出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

北京农学院还加大了就读专业学位的优势:由于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为2年,硕士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节省1年;由于培养更注重应用,因而就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在培养过程中,个别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对学术更感兴趣,想继续深造,也可以直接考博士,同样可以节省1年。通过宣传,北京农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由过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过50%。

3 都市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园艺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基础

尽管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6],但由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7],因而都市型人才培养“用武之地”实践平台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针对这一新的农业需求现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办学优势,率先开展一系列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

在硬件上,学校建成1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6个北京市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机构。2009年北京农学院通过整合现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都市农业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等力量成立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

在软件上,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尝试。例如,“十一五”期间,学校创建实施“政产学研推”教育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1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硕士的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校校联合、教科联合和校企联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职业技术职院签署“三院联动”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合作机制;学校与北京首农集团、内蒙古永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绿都林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多个省市的涉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形成了校企联合的研发体系。总之,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专业学位高层次人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4 提高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创新能力是都市型园艺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

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更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工作[8]。刘爱荣等[5]认为园艺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应具有实、新、高的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都市型园艺产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是指硕士论文的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鉴于都市型现代园艺农业是一个新兴的跨行业的产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大功能。针对这些特点,北京农学院在对2009级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论文选题时加强与实际生产与管理工作的结合。例如,选题上加强观光采摘园的规划设计和农耕文化挖掘;在试验植物材料上,更注重赏食两用品种及新、奇、特的植物资源的选育,即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加强学科融合和生产的结合。例如,近年来根据大都市周边果蔬发展需要,研究生选题积极开展果蔬园—土壤环境—物候—有害生物—天敌群落生态多样性与时序动态等研究,并对园艺植物中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异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在对病虫害防治上采用以植物源农药和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北京农学院牵头完成的“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小结

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的[9]。又由于都市型园艺产业是一个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业,因而都市型园艺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挑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能简单地照搬学术型学位、在职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必须系统地建立与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体系。北京农学院利用其办学优势和地理优势,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看作是一次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仅推动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促进本科生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化蛟,程序,朱万斌.都市农业若干问题的重新认识[J].科技导报,2005,23(5):56-58.

[2]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09,28(7):77-81.

[3]方志权,吴方卫,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1-525.

[4]潘大仁,潘东明,林清泉.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4):62-67.

[5]刘爱荣,陈双臣,陈根强.园艺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18-119,123.

[6]张晓曼,孙晓光,刘金川,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3):59-61.

[7]庄晓媛.浅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129-130.

[8]陶勇,章孝荣,丁建平,等.农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30-33.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3

资格审查所需带的材料

取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在复试时须携带本人以下材料到学院审查:

(一)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政审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二)《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录取登记表》(医学院专用),此表不能手写,务必填好后打印,请正反面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上,不得加页,正方形的小框可以打印出来以后手动打勾。“复试成绩信息”、“录取信息”、“审核意见”不填;第一志愿报考单位:厦门大学,第一志愿报考院系:医学院(调剂考生请据实填写)。

(三)《厦门大学医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导师登记表》(导师招生计划将于近期公布,请留意网站通知);

(四)考生自述(主要包括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

(五)准考证(遗失者可免交,但需提交遗失说明并附本人签名);

(六)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须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红色或蓝色公章);

(七)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生带学生证)及复印件;

(八)身份证原件及一张复印件(需双面复印在同一张A4纸上);

(九)体检表(需自备一寸免冠彩照,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体检请致厦门大学校医院,在导诊台领取体检表即可。校医院靠近本部校区西村校门口,可坐公交车到西村站或厦大医院站,走路即到。具体地址是: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172号);

(十)同等学力考生必须提供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英语四级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和本科6门以上本科专业课程成绩证明;

(十一)告知书(2018硕士版),自行下载打印阅读后签名。

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4

一、培养目标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和完善国家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安排

学制为2年。每年9月中旬入学,第一学年安排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完成毕业创作及学位论文的撰写,就读期间定期向所在院系及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并接受导师指导。整个培养过程不超过4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年半。

三、培养方式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实行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

四、课程设置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采用面授、自学、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公共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

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都得到提高;选修课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模块学分备注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原理

艺术原理

外国语

2由研究生处具体安排,第一学年完成艺术创作方法研究2由各院系结合本专业实际安排上课内容

专业课

专业理论

专业技法与创作

16由各院系具体安排,不少于4门课程,参见各系教学进程表。其中要求安排不少于3周的艺术实践、不少于5次的专题讨论和一定量的文献阅读

选修课8学习期间,参加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文素养选秀课程2门;专业选修2门,共计4门课程

五、考试要求

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均需按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必修课程的考核一律采取考试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艺术实践、专题讨论、文献阅读等必修环节的考核,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根据平时完成的作业数量和质量进行,由指导教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或考查结果,记入学生成绩单。考核(考试或考查)及格与不及格,均以百分制记分。考核不及格者,经导师同意后,允许补考一次。整个学习期间,补考不及格超过一门或无故不参加考试者,取消申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资格。

六、毕业作品与学位论文要求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强调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原则上,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应参加省、部级以上的展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是专业实践能力的专门展示,作品应体现较强的专业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展示规模,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标准,成绩按百分制记分。

学位论文是对毕业作品创作实践所进行的理论思考的全面阐释,选题上强调与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字数原则上不低于8000字。论文开题报告、印刷格式及体例要求请严格遵照《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规范化要求及相关程序职责要求》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印刷格式规定》执行。

七、授予证书条件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5

复试成绩总分为300分,占总成绩权重为40%.

二、复试科目

序号复试科目复试方式分值时长参考范围1政治笔试40分60分钟时事,内容参见度1-12月的《半月谈》2会计基础笔试60分50分钟《会计学原理》(第三版),邵瑞庆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63综合面试面试120分-含英语听说(20分)4审计基础(审计方向)笔试80分70分钟《审计学》(第八版),秦荣生、卢春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数据库基础审计信息化方向笔试80分70分钟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6

江苏科技大学从2010年起开始招收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的培养模式主要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几乎一样, 一起上课, 老师讲授的内容一样, 一同做实验及写论文, 培养模式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基于此, 结合本校实际, 立足化工类专业特点, 从以下方面探讨了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优化课程体系

对于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其理论知识所需深度勿需达到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程度, 且知识体系与其本科阶段学习联系较多, 所以, 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优化, 适当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课程内容侧重于工程应用环节。另外, 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验及实践环节。化工类专业特色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实验能力, 从实验设计、实施, 相关仪器设备操作甚至常见设备维修上都要具备较高的能力。所以,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累积学时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实验及实践环节。

二、采用“双师”授课模式

采用校内教师及工程师的“双师”授课模式。建立一支适应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 聘请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工作。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聘请该方向相关的知名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授课, 授课学时可以机动, 如8~16学时等, 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其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高校内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一般要求其具有高级职称, 而新的培养模式下, 教师不能光局限于其职称的高低, 还应考虑其是否具有工程应用经验, 对于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如具有工程背景, 就可以选择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教师。

三、开展职业认证资格考试教育

我国从1994年正式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至今, 已有20多个行业90多个职业有了职业资格的准入门槛, 涉及会计、医师、律师、保险、证券等多个方面。目前化工类的职业任证资格考试主要有国家注册化工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标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就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设置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环节, 将相关认证考试内容贯穿于研究生的培养中, 使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参加相关考试获得对应行业的从业资格或者通过学习, 具备工作后通过相关认证考试的能力。

四、实施企业实训

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实训, 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实训环节, 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积累工程经验。在企业中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 (传统意义上的师傅) 进行指导,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并且可以使学生积累在企业中生存的能力, 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 积极适应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

五、毕业论文选题侧重应用

毕业论文环节在专业学位研究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简单的从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上判断出研究生知识储备、科研素养、工程技能及应用能力的高低。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必须有助于其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要侧重于应用性, 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开发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上。毕业论文可以在实训企业内完成, 也可以在学校完成。其论文实施过程由企业导师及学校导师联合监管, 论文质量由他们共同控制。

六、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 与之匹配的培养模式还不成熟。基于此, 立足化工类专业的特点, 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职业认证资格考试教育、毕业论文选题等多方面构建了符合本校实际又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其对化工类乃至其他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孙阳春, 李静.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权重分析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 (6) :52-55.

[2]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 2010, (12) :91-92.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7

20浙江万里学院物流工程领域和生物工程领域共招收5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际人数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为准),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统招生。

一、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年起,教育部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简称“大学生士兵计划”),我校也有少量计划,专门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攻读硕士研究生。凡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的已退出现役的大学生士兵均可报考。

二、报名

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按要求报名,时间为10月10日到31日,现场确认时间为11月12日前,由各省级招办自行确定。12月14日到28日考生可登陆研招网自行下载并打印准考证。

三、初试

初试时间为月26日到28日。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我校初试科目可参看招生目录,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四、复试

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我校是属于一区高校。我校要对所有拟录取考生进行复试,时间在年4月上、中旬。复试的形式有笔试、面试等,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还需参加2门本科主干课程的笔试。

五、调剂

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我校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考生调剂基本条件:

(一)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二)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三)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四)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六、录取

我校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体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录取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七、收费标准及奖助学金

(一)收费标准: 学费为8000元/生?学年;住宿费为元/生?学年。

(二)奖助学金

1.学业奖学金:20000元/生,按学年全额冲抵学费,100%发放。

2.新生奖学金:一志愿录取为8000元/生;调剂志愿录取为6000元/生,入学一次性发放。

3.助学金:1000元/生?月,100%发放。含:国家助学金及“助教”、“助研”、“助管”津贴等。

4.研究经费:5000元/生,用于课题调研和学术交流。

5.单项奖学金:1000元/生?学年(一次性发放),获奖比例一般为在校研究生数的20%。

6.国家奖学金:20000元/生/学年(一次性发放),获奖比例一般为在校研究生数的3%。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8

厦门大学法律硕士专业考研科目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复试规则 暂未公布

参考书目 专业基础课、综合课为全国联考科目,参考最新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复试参考书目: 参考最新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

厦门大学法律硕士专业考研科目初试科目 政治(满分100分)英语(满分100分)数学/专业课一(满分150分)专业课二(满分150分)

厦门大学法律硕士专业考研科目专业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全日制)

初试指定参考书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律硕士联考重要法条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大串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课必备 经典案例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历年法律硕士联考试题及解析》 法律出版社 常用参考书 :《法律硕士联考五年真题归类详解及知识清单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模拟试题及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律硕士联考考试大纲配套练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联考标准化题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法律硕士专业考研科目初试建议参考书目 无(资料来源 思睿厦大考研网)近年大纲变化情况 无

学科带头人与导师 蔡从燕、陈安、陈动、李琦

复试成绩 复试总分 初复试比例 复试专业课总分 复试英语总分

100分 初试60%,复试40% 60分 40分

复试专业课类型 笔试主观题 笔试客观题 面试题量 有无时间要求

有 无 3题 15分钟左右

复试英语听力 有

复试英语笔试 阅读 作文 其他

无 无 无

复试英语面试 小组讨论 问答 翻译 其他

有 有 无 自我介绍

复试指定参考书 参考最新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资料来源 思睿厦大考研网)

复试推荐参考书 无

复试特殊需求 本科学校级别 发表论文要求 同等学历要求 特殊礼仪要求 其他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9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控制工程学科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 1980年本学科便开始与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国家第三批学位授权点评审中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始终瞄准控制科学的发展前沿, 突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探索并实践了控制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凝练研究方向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 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 并针对每个研究方向重新组建研究团队, 更新专业课程设置。

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了“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大系统理论基础”、“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与LMI方法”、“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机器人学”、“多Agent理论及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计算机视觉”、“彩色图像分析”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计算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原理”、“图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理论及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方向主要开设“PLD与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DSP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网络”、“小波分析及其应用”等专业课程。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企业,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各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 他们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同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是以研究为主, 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更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 在充分考虑我校生源特点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掌握现代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能够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 优化培养方案

针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修订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三) 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协作式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方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校企结合式教学方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课程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将所授内容分解为“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五部分, 每一部分又提出8~10个问题, 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识别原理课程”则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 安排一个仿真实验, 并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 进行方案设计、仿真、验证,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应届本科毕业生, 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 如何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校针对课程实验、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实际项目为基础, 丰富实验内容。重新优化和整合课程实验内容, 增加课外实验比例, 丰富实验内容, 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既自成体系, 又相互补充, 使得所设计的实验最终成为一个实际产品或实际项目的一部分。

2.“仿真+实物”的校内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潜能。在校内实验教学中, 鼓励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 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仿真研究, 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信息与控制”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冶金生产线虚拟仿真平台”的资源, 在充分理解设计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实验室”、“电路仿真实验室”、“DSP实验室”、“EDA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以及“PLC实训基地”等进行实物设计, 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 又可以使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项目+竞赛”的校内实践模式, 学生创新精神显著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各种科技竞赛, 并将项目成果、竞赛结果、科技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作为评定学生奖学金的重要指标之一,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 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校外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进一步解决学生工程训练的需要, 不断地增加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我校先后与“辽宁科大聚龙集团”、“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吉兆电子有限公司”“、鞍山市海汇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教学体系的有效执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对我院师资队伍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更要有精湛的实践能力。为此, 我院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下厂实践, 积极参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师资引进力度, 近三年来引进学术带头人3人, 其中长江学者1人。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后的教学效果

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以来, 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 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相关教师近三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 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2项, 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1项;承担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发表教改和科研学术论文150余篇。

五、结语

本文构建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通过在辽宁科技大学近五年的实践应用,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国内其他地方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林, 张斌, 巩恩普, 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11-14.

[2]王少华, 张桂青, 谢秀颖, 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3, 28 (3) :274-278.

[3]李萍, 马乐, 柴毅.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4) :81-85.

[4]李忠云, 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学研究, 2015, 5 (29) :75-78.

[5]张瑞成, 陈波, 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0 (42) :175-177.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10

学院

管理学院

会计系秘书TEL:2186226;

企业管理系、财务学系、市场学系秘书TEL:2182875;

管理科学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秘书TEL:2180923;

MBA中心秘书TEL:2187016;

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秘书TEL:2187818;

MPACC秘书TEL:2187150;MTA旅游管理硕士:2188813

808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

管理学:第一部分 管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管理的环境和背景;第三部分 规划与决策;第四部分 组织工作的过程;第五部分 领导过程;第六部分 控制过程。

管理经济学:

1、范围:微观经济学相关概念;供给与需求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内容:在规定范围内的所有概念、性质、论述、计算、案例分析及例题和习题。

809运筹学:

1、范围:运筹学概论;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线性目标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除割平面法外);网络计划;存储论;单目标决策。

2、内容:在规定范围内的所有概念、性质、定理、算法、应用举例及例题和习题。

902物流概论: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概念,站在工业与商业企业角度的运输、库存、仓储、物料搬运、产品包装以及订单管理,物流与企业其他职能(如财务、营销)的关系等。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11

要求:凡报考本院硕士研究生,在确定录取后,由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提供一份经典文献目录(见下),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阅读(至少两本)。在第二学期的期末,学生需提交两份书面经典文献阅读报告,计1学分。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1.孔子:《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学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钟启泉、崔允灏:《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

1.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2.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4.鲁滨逊:《新史学》,齐思和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5.勒戈夫:《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郝名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6.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7.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8.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9.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

10.张文杰主编:《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1.汤因比著 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

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6.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8.《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9.《洛阳烧沟汉墓》,文物出版社,1959年。

10.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11.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中国文物出版社,1998。

12.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二)》,中国文物出版社,2006。

13.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4.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李文儒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

历史地理学专业

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4.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5.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

6.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7.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8.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9.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人民出版社,1988。

11.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

12.[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

13.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15.(美)施坚雅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

专门史专业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汪向荣:《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9年。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6.[ 美 ]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7.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8.崔 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9.井上清著、宿久高等译:《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卷·东亚的礼仪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2.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下卷·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3.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

14.吴廷璆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汤因比著 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1997。

中国古代史专业

1.沈长云:《先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吴枫:《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李锡厚:《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周玉珠、陈振:《宋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宋德金:《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李范文:《西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4年版。

13.李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5.《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1.李 侃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1年版。

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罗尔纲编:《太平天国通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

8.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9.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1.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

1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法]谢和耐,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联书店1957年。

18.(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

19.井上清著、宿久高等译:《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8年版。

2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世界史专业

1.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迈克尔·H·亨特著、褚律元译:《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4.罗杰·希尔斯曼等著、曹大鹏译:《防务与外交政策中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8.[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9.[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2007年版。

10.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

1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伊,新华出版社1998年。

13.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

1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和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士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古罗马]塔西佗:《历史》、《编年史》商务印书馆 1983、1985年版。

22.[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上下卷)1979、1985年版。

23.[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4.[古希腊] 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

25.[美]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上下卷)1987年版。

26.[英]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上下卷)1997年版。

27.[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徐国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美)皮特 N·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8月版。

2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英)大卫·尼科尔:《中世纪生活》,希望出版社,2007。

32.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版。

33.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

34.美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三部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东北民族民俗学专业

1.金毓黼:《东北通史》,1980年,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翻印本。

2.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

3.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4.佟冬主编《中国东北通史》1-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5.薛虹、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6.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7.孙进己:《东北民族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8.王绵厚:《东北古代交通》,沈阳出版社,1990年。

9.孙进己:《东北历史地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旅游管理专业

1.罗明义著,《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美)查尔斯等著,贾秀海等译,《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第八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格德纳,里奇等著,《旅游学》(第十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

5.田里,马勇,杜江著,《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加)麦克切尔等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张文著,《旅游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

8.沈祖祥著,《旅游与中国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

9.(美)纳什著,宗晓莲译,《旅游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12

1 全日制专业硕士概况

1.1 国内发展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2009年开始, 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 面向应届毕业生, 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 各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可接收推免生, 毕业颁发毕业证、学位证[2]。2010年, 招生政策有所改变, 适当地减少了学术型研究生名额, 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2011年, 我国专业型硕士生招生数已占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30%, 预计2015年招生比例将达到50%以上。2013年,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文件要求, 将会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亟需紧缺专门人才, 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目前, 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3]。

1.2 国外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专业硕士的起步较发展中国家早, 其中美国和英国最富有代表性, 它们经过二战的洗礼后特别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表明,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时, 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人数就已达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 在2007—2008年间, 哈佛大学授予的近3 500个硕士学位中, 专业学位占了74.6%。英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真正受到关注是源于1963年《罗宾斯报告》中的建议, 从此研究生的教育开始发生重心转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 2003—2008年期间, 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除了英国和美国, 日本、法国等国家也已经建立了体系完备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可见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 值得我国借鉴。

2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的改革方案

2.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的认识

自从2009年招生以来, 人们对于专业学位的概念是很模糊的, 第1批被录取的学生是被调剂的, 他们自己不清楚, 同时社会对专业硕士的认可度不高, 于是他们在就业时受到了质疑, 走上了和本科生竞争工作的道路。经过这3年来专业硕士招生比例的扩大, 专业硕士渐渐被人们熟悉, 但是认识还不够准确, 因此需要各大高校做好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 使人们意识到某种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多么重要, 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起步晚很多年, 在课程设置方面经验匮乏, 基本是照搬照抄学术型研究生的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缺乏新意和特色, 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 实践内容缺乏。一项针对14所高校包括7所“211”工程院校的调查问卷显示, 其中回答“大部分为理论课”的比例高达61.35% (611人) , 回答“大部分为实践课”的比例只有5.32% (53人) , 回答“理论与实践各持一半”的占33.33% (332人) [4]。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复合性, 授课仍采用“书本”的传统方法, 导致学生缺乏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有的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一起上课, 导致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学术型研究生有什么不同。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该重视实际应用性, 以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要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要注重激发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 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变以往的“单一导师制”, 聘请校外导师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由德国的传统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而来, 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弊端。如果借鉴美国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 改变以往的“单一导师制”, 组建导师组, 通过这种指导方法, 更有助于发挥集体导师的智慧, 能够较好地克服“单一导师负责制”不全面的缺陷。同时学院应该根据各个专业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课题研究需要时, 聘请校外导师, 校外导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和理论底蕴丰富的校内导师将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目前, 很多高校会定期邀请在相关企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讲授企业文化和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既充实了教学内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之一。学校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安排好双向培养课程, 无论课程学习还是毕业论文开题以及实践, 校内和校外的两个导师要共同指导,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实践的机会。

2.4 重视实习实践,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践环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学生由获得知识到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为了增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经验, 学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推动更多的校企合作, 开发联合培养基地, 让研究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或者在联合实践基地实践。此举将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开创一个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同时, 学生要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和导师一起探索并改革传统的实习、实践方法, 提高专业素质。

2.5 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的质量管理与评价标准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内容, 科学学位研究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基本构成了独立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但是, 目前课程设置、招生标准、选择导师、学位论文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亟需形成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因此, 应该尽快出台有关专业硕士教育评估的方针政策与法律规范, 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同时, 完善学位评定委员会或相应机构组织的监督职能也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采用政府对质量进行宏观监控与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组织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保证培养质量, 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6 采取措施, 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

目前, 由于专业硕士学费高, 大部分学生选择报考公费的学术型研究生, 对于贫困生来说更是如此, 这就阻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资助政策, 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加大对贫困研究生的扶持力度, 使家庭困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要根据规定的标准, 每月定时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放普通奖学金;要积极配合家庭贫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事宜;要鼓励他们勤奋刻苦, 自立自强, 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晓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 (1) :53-55.

[2]张兴平, 孙恒, 曹荣, 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6) :51-52.

[3]苏建福, 于宝堃.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22) :228.

厦门理工学院试水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篇13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 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 相关研究成果很少, 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 (2006) [1], 黄方亮、宿玉海 (2009) [2], 刘瑞波、马冉 (2010) [3], 曹伟 (2011) [4], 黄晓勇、张菀洺 (2012) [5], 吴晓求 (2012) [6]等学者的研究, 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 否则, 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 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 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 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 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 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 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 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 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 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 而是选择就业, 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 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 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 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 对于同一家银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 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格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国际金融规则;国内和中国主要贸易国的金融制度;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的前沿理论与实务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包括: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能力;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金融产品开发能力;金融业务开拓能力;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业务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基本相同, 因为两者均属金融学科, 也都是硕士研究生层次, 两者的差别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动态,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掌握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金融理论即可。在能力结构上两者应该有较大差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熟练阅读和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

1. 学习方式。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是在学校集中学习, 学制3年即6个学期, 其中, 听教师课堂授课3个学期, 跟导师进行项目研究1学期, 撰写毕业论文2个学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 继续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1学期, 同时进行调查与实习1个月左右, 最后一个学期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终稿和论文答辩。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大约在第4和第5学期之内。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为在职自学与业余集中上课相结合, 其中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 部分课程由学位授予单位安排上课与考试。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校集中学习, 学制为2年即4个学期, 其中, 听教师课堂授课2个学期, 专业调查和实习1个学期, 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1个学期。已经就业的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根据本人条件辞职学习, 或者经所在工作单位批准在职脱产上课, 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可选择在本单位进行。在职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具体可以在两种学习方式中选择一种。第一种方式是业余集中授课方式, 适合于那些工作单位不允许其脱产, 但离硕士授权学校较近, 或者离集中授课地点较近的在职人员。这类人员利用双休日和夜晚时间到办学高校集中上课, 或者由办学高校派老师在双休日到学员居住地集中授课。这种方式的学制延长到3年, 学员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这种方式的研究生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读硕期间的学习课程和内容也与2年制相同。第二种方式是自学考试单证 (即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 学习方式, 适合于那些既不能按照全日制学习又不能按照业余集中学习完成学业的人员。这种培养方式的学员不必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但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自学考试, 全部合格者,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答辩通过后, 可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以考虑给在职学员增加一个这样的机会, 即在没有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之前, 可以先选择第二种培养方式中集中学习的途径, 但只能获得学位证;也可以先选择第三种培养方式即自考途径, 也只能获得学位证, 以后, 再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如果考试通过了, 被金融专业硕士授权点录取, 则其以前各课程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依然有效, 可以与入学年级学生一起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

2. 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有七点不同。

一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给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具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教学内容突出理论性, 也有实务性, 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专题讨论、案例讨论等。给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熟悉实际业务, 教学内容以实务为主, 教学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或者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 研究生层次的实务不是指业务流程的操作, 而是针对某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是在实践学时上,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到实业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实习, 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用于实业调查的时间大大少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和实习时间。

三是在开放办学方面。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均应注重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 但要求聘请实业部门的专家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有关金融实务方面的讲座, 而培养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要求聘请学者和实业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特别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配备“双导师”, 其中校内1名导师, 校外实业部门1名导师, 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只要配备1名校内导师即可。

四是在平时论文要求上。各高校一般要求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就应该通过发表论文来证明其是否具备了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对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 不应要求其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过, 既然是研究生, 也应该通过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研究能力, 而这种成果应该能够带有专业硕士的特点。例如, 可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报刊杂志发表1篇专题研究文章, 文章在一千字以上即可;或者参加某一专题研讨会, 其撰写的研究论文纳入公开出版论文集;或者提交一份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

五是在考评方式上。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一般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或者交一篇论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成绩考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 体现“实践性”的特点, 例如面试、编写专题分析报告、做作业等。

六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类型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其选题具有理论性;在体例上要求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有支撑论文的理论阐述, 有数学模型分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其选题具有实务性, 可以写某一具体金融机构某一业务专题;在体例上可以是一大的案例分析, 或者是调研报告, 不必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而是写国内外或者国内或者某金融机构的某业务开展状况, 也不必阐述支撑论文的理论, 而是将理论渗透于专业问题的分析之中。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 应该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如果学生能够开发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 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同毕业论文。

七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也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但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应该更大。

四、课程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不一致。从层次上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高校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理论课程, 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大多进入博士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 而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应用性课程, 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实业领域, 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类型看, 在理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 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不大, 而在财经类院校、商科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 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较大。

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各校差异较大的特点不同, 各类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大同小异, 因为培养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人才, 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均在金融领域, 而金融业务在地域间的差异并不大, 更何况毕业生往往跨区选择就业岗位, 因此地方院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比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最低32学分高一点, 因为专业课程门数较多。

参考《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可以设计课程体系如下:

先修课程 (限于本科就读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 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 不计学分, 可以采取学生跟本科生听课的方式补修。

公共基础课程, 即经济学科硕士学位共同课程, 设3门, 5学分:外语 (3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

专业必修课程, 设4门, 12学分: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与财务报表分析、高级投资学、复杂金融衍生工具。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 有的学生则未学习过这些知识。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理论。

专业选修课程, 选8门, 16学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管理案例、金融企业战略管理、行为金融学、金融史、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固定收益证券、财富管理、金融法、个人金融实务、政府金融实务、金融监管实务、金融应用文写作。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开设, 不存在与本科课程重复问题, 只有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存在与本科重复的可能, 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注重案例教学。

另外安排专业实习, 计4学分。

五、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差异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该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相区别, 其中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学术水平的测评为特点,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能力强弱的测评为特点。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区别是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试卷答题 (闭卷或开卷) 和写小论文的方法, 其中试卷题以理论题为主,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答题考试和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

第二个区别是实践成绩考核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可以分为文献综述 (1学分) 和学术活动 (1学分)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即开始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 总数不少于100篇, 其中近三年文献和外文文献均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并于第三学期完成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由导师评审, 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 听取3~5次学术报告, 并提交总结报告, 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科研秘上报研究生学院给予相应学分。学术活动及其考核在论文答辩前完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有效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与业务规则等文献综述, 于第二学期末完成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1学分;二是实习与调研, 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实习与调研报告, 字数不少于5000字, 由校外导师评审通过后, 给予2学分;三是在校内听3~5次由校外实业专家所做的业务讲座, 由校内导师根据记录给予1学分。

第三个区别是对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应该主要评价其理论深度和理论创新能力, 而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应主要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 应邀请校外学者参加答辩委员会。在进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时, 应邀请实业部门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六、结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就业能力培养, 发挥实践环节作用”的特色, 通过“实务课程培训、实业专家讲座、实习调研锻炼、案例分析论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方法,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 较强的金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具有金融实业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理论基础的拓宽和加深, 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通过“理论讨论、思维训练、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的方法, 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建刚, 周鸿卫, 周行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2) :26-28.

[2]黄方亮, 宿玉海.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23) :51-53.

[3]刘瑞波, 马冉.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0, (6) :64-68.

[4]曹伟.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4) :144.

[5]黄晓勇, 张菀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 (6) :11-15.

上一篇:职场个人生存的心得下一篇:数学解题技巧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