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殖

2024-07-30

家庭养殖(精选8篇)

家庭养殖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家庭农场种猪从品种选择、饲养及饲料配制、生产流程、养殖粪污处理等技术要点, 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种猪,养殖技术

长期选好、养好、管好、利用好种用公猪、母猪, 发挥其繁殖性能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是家庭农场实现长期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品种选择

种猪个体选择上, 必须保证具有典型的本品种 (系) 外貌特征, 健康无病, 无缺陷。骨骼强壮, 体格健壮, 胸宽而深, 四肢粗壮、开阔, 蹄部结实无卧系, 站立姿势端正, 行走有力, 精神活泼, 肌肉丰满, 皮毛光亮, 眼大明亮有神。上下腭唇吻合良好, 采食较快, 采食量大。背腰腹线平直, 腰身长。尾根部较高, 无斜尻。

乳头:公猪最少6对, 母猪最少7对, 排列整齐, 饱满, 大小一致, 两排乳头间距离适当。母猪乳腺发达。

公猪腿臀丰满, 睾丸较大, 左右对称, 大小一致, 中等下垂, 结实而不坚硬。阴囊紧缩不下坠, 包皮无积液。腹不下垂。

母猪阴户充盈, 发育良好, 离尾部距离适中。性情温顺。

2饲养及饲料配制

2.1饲料配制

所在地县农牧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畜牧、饲料专家, 与本场技术人员一道, 根据本场所养生猪品种、品系、年龄、生长、发育阶段、生产任务, 对营养的全面需求, 利用本场所产饲料原料及作物副产物, 设计各自精准的全价饲料配方。根据配方, 自行加工、配制, 饲喂。

成品配合饲料存放条件及时限:干燥、离地、通风、避雨处, 热天不超过10 d, 其他季节不超过15 d。

绝对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饮喂工具禁用有毒塑料制品。

2.2日饲喂量

后备公猪1~2 kg;投产公猪2.7~3 kg, 也可根据季节、配种任务, 按体重2%~3%投料。日喂2次, 早晚各一次。

后备母猪1~2 kg, 妊娠初期 (4~20 d) 2 kg, 或按体重的1.5%~2%投料。妊娠中期 (21~84 d) 2.5 kg, 或按体重的2%~2.2%投料。妊娠后期 (85~107 d) 3~3.5 kg, 或按体重的2.2%~3%投料。日喂2次, 早晚各一次。

母猪产后12 h停喂配合饲料, 麸皮0.5~1 kg, 食盐10~15g, 混入足量清洁新鲜饮水 (冷天热水) 中喂给。第1天喂料1 kg, 第2天起, 每天递增0.3 kg, 至第7天后, 逐渐增加到每天喂料3~6 kg。

母猪产后周内限食, 有利于母猪疲劳的消除, 食欲的恢复, 和控制乳房炎、仔猪腹泻等病发生。

2.3以料控膘

种猪膘情必须长期控制在7~8成, 不能过肥过瘦。对膘肥猪及时减料, 对瘦弱猪, 及时适度增加投料。

2.4哺乳母猪“加油法”

从产后第8天起至断奶前3 d, 每天喂自产菜籽油, 地方良种母猪100 ml/头, 土洋杂交母猪、引进洋母猪150 ml/头。泌乳数量明显增加, 乳汁质量明显提高。

3多喂青绿饲料、优质牧草

每次喂配合饲料时, 按1∶1的比例, 将青绿饲料、优质牧草切短, 混入喂给。

每天中午, 不喂配合饲料时, 公猪按日喂配合饲料量的1~2倍, 母猪按日喂配合饲料量的3~4倍, 单独投喂青绿饲料、优质牧草。当天刈割, 当天喂完, 不喂隔夜青料。禁止饲喂有毒、发黄、腐烂、变质青绿饲料、优质牧草。

4供足饮水

“宁可三日无料, 不可一时无水。”必须保证24 h不间断提供充足、优质、新鲜饮水, 供种猪随时自由饮用。

寒冬季节, 让哺乳母猪饮用35~40℃温水。

5放牧

选择气温3~20℃的无风、无雨、无雾、无霜、无雪、无冰冻天, 将种猪赶至本场自建的放牧区放牧, 每天1~2次, 亦可全天放牧, 早晚圈内喂料, 中午放牧区酌情喂青料。最好按品种及生产阶段, 分群、分批放牧。

做好调教, 让其听从指挥, 互不咬斗, 增强合群性;缓慢行走, 不紧追急赶;防跌倒、摔伤;防猛兽、猛禽、毒蛇等伤害;冷天中午放牧, 热天早晚放牧。防寒冻, 防暴晒。投产公猪单个放牧, 避免咬斗。公猪采精、配种前后3 h内不能放牧。喂料前后1 h内不宜放牧。免疫注射前3 d、后7 d, 停止放牧。母猪输精、配种前6 h不放牧, 输精、配种后即刻停止放牧, 让其在宽敞的露天运动场内自由活动。加固维修好围栏, 防逃脱, 防丢失, 防盗窃。建有几个放牧区的, 可交叉或轮换使用。随时掌握气象信息, 主动应对异常天气。

6精细管理

6.1饲养密度

后备公猪可2~4头合圈饲养, 一旦投产, 必须一头一圈, “独居”饲养, 互不接触, 避免咬斗。

后备母猪6~8头一圈, 投产后怀孕期、空怀期4~6头一圈。产前3~7 d清洁体表后单个进入已彻底清扫、消毒、干燥并备有干垫草的产房产仔, 至仔猪断奶。

6.2温度

投产种猪适宜温度为15~25℃, 最适宜温度为17~22℃。当气温低于10℃, 尤其是8℃时, 应及时关闭门窗, 加木床、铺垫料。严寒季节, 还应再增加红外线保温灯等保温措施。

气温达25℃, 尤其是27℃时, 须紧急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打开门窗, 加厚舍顶, 开启电扇。酷暑时, 还可用雨水蓄积池水喷淋舍顶及四周舍墙, 但不能向舍内及猪体直接喷水。

6.3湿度

潮湿是生猪百病之源。舍内相对湿度常年应保持在60%~75%, 最低不要低于40%, 最高不要超过80%。笔者观察, 猪舍相对湿度连续15 d低于30%或超过90%, 病猪明显增多。

6.4光照度

每天自然光照8~12 h。忌暴晒。

6.5通风度

舍内风速要求:冬春季0.2~0.3 m/s, 夏季0.7~1 m/s, 秋季0.5 m/s左右。

开放式猪场, 一般不存在光照、通风不足问题, 而应注意过度问题。遇异常天气, 应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6.6清洁度

让种猪及早养成吃、喝、屙、睡四点定位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

每天最少一次, 最好两次, 干式打扫舍内场地卫生, 及时取走湿垫料, 干式清除固体、半固体粪污, 迅急送至粪污处理间即刻消毒、灭虫、密闭、发酵处理。不能敞堆敞放, 或延时处理。

除整场、整栋出栏空舍进行彻底大消毒外, 一般不用水冲洗圈舍, 必要时可用极少量水润化舍内粪便污渍, 人工刮除。污水任其自动流入排污管、沼气池。总之, 必须时时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干燥。

笔者使用微型“数字计”, 每天早、午、晚三个固定时间点, 准时对每栋猪舍内第一台、居中一台和 (双列式与第一台对角线、单列式平行) 最末一台圈内猪躺卧处, 离地 (仔猪) 20 cm、 (中猪) 30 cm、 (大猪) 40 cm高处, 测试温度、湿度、风速。若与适宜值差距偏大, 立即采取措施全舍纠正。做好记录, 长期保存。

6.7播放音乐

每天早、午、晚喂料1 h后, 60 d B以下音量播放舒缓、柔和的轻音乐或古典音乐1 h。

6.8控制噪声

噪声应控制在40 d B左右, 最高不要超过60 d B。公猪采精、配种时, 母猪输精、配种时、怀孕期、产仔期、哺乳期, 尤应禁止突然的大吼声、鞭炮声、高音喇叭声、动力机械发动声、机动车船鸣笛声等。还应尽可能回避雷电声。

7合理利用

7.1初配月龄

公猪:地方早熟品种5~6月龄体重60~70 kg, 地方中型品种7~8月龄70~80 kg, 引进国外大型品种10~12月龄110~130 kg。

母猪:地方早熟品种5~6月龄50~60 kg, 地方中型品种7~8月龄60~70 kg, 土洋杂交母猪8~9月龄80~100 kg, 引进国外大型品种8~10月龄90~120kg, 背膘厚度16~18 mm。后备母猪最好第三个情期初配。

7.2公猪利用强度

1~2岁间隔两天采精或配种一次。2岁以上最好隔日一次, 若配种任务重需每天一次, 连续3 d必须休息1 d。5岁以后每周1~2次。休息期长的, 应每半月采精一次。

7.3适时配种, 保证多孕

母猪发情周期一般为16~25 d。发情持续期, 地方早熟品种3~5 d, 地方中型品种4~6 d, 土洋杂交母猪和引进大型品种大多为2~3 d。三看一捏加推算, 确定最佳配种期。

一看行为。发情母猪由闹圈不安转为安静, 用手按压其腰间部时, 静立不动, 发呆——“母猪发呆, 正好受胎”。

二看阴户。颜色由红肿到变淡, 呈紫色或暗红, 并出现皱褶——“阴户红肿减, 颜色始变淡, 皱褶刚出现, 配种好时间。”

三看阴道分泌物。量多而浓稠, 呈乳白色, 粘垫草——“阴户粘草, 配种正好。”

一捏。用洁净手指, 轻捏母猪阴唇下联合 (内为阴蒂) , 母猪表现竖耳, 举尾, 后肢微开张, 欲后退。

同时必须十分准确掌握发情开始时间 (几日几时) , 推算出几个配种时间点:发情后大约24 h、36 h、48 h。

以上征候与时间点的重叠, 即为最佳配种期。应抓紧时间配种。

第一次人工输精80 ml (含直线运动精子数30亿) , 间隔8~24 h, 再用公猪直接交配 (本交) 一次。

笔者20多年来采取这一“输+本二次配种法”, 总平均情期受胎率达86.9%。

鉴于部分土洋杂交母猪尤其是洋母猪, 发情特征极不明显, 发情持续期极不一致, 有的仅1 d, 有的超过7 d, 难以掌握最佳配种期。对此笔者作法:一是排除繁殖障碍性疾病;二是专人守候观察;三是输配3次。

7.4利用年限

公猪:本地品种5~6年, 个别优秀者8年;国外引进大型品种2~3年, 个别优秀者4~5年。

母猪:本地品种6~8年, 个别优秀者10年;土洋杂交母猪4~5年, 个别优秀者6年;引进洋母猪3~4年, 个别优秀者5年。

8多产活仔

母猪一个情期排卵数:初产母猪12~24枚, 经产母猪15~28枚, 有的多达30枚。

8.1掌握几个胚胎死亡高峰期

配种后9~13 d, 死亡胚胎约占胚胎总数的20%~25%;孕后18~23 d, 死亡胚胎约占胚胎总数的10%~15%;孕后60~70 d, 死亡胚胎约占胚胎总数的5%~10%。妊娠后期至临产前胚胎死亡约占胚胎总数的5%~10%。由此可知, 孕期胚胎死亡占到了胚胎总数的40%~60%。因此, 必须认真做好配前促排卵, 孕期养胎保胎护胎工作, 力求多产活仔。

8.2配前优饲

配种前14 d起至配种日, 每天增加饲喂配合饲料0.5~1 kg, 可增加排卵数量。

8.3配后限饲

配种后8~12 h停止喂料, 让母猪安静躺卧休息。第1天喂料1 kg, 第2天喂1.5 kg, 第3天即配种72 h后恢复常规喂料量。有利于提高胚胎成活率。

8.4产前限饲

临产前第7天起, 每天递减喂料0.2~0.3 kg, 至产仔当天停料。有利于减少死胎和母猪产后食欲的恢复, 以及控制母猪乳房炎、仔猪腹泻等病的发生。

对膘情过肥的母猪不必优饲, 膘情过瘦的母猪不必限饲。

8.5控制应激

停止放牧, 禁止鞭打、驱赶、惊吓、拥挤、跨栏、咬斗、转群等。

特别要高度提防高温对胚胎的严重损害。暑期来临前, 及早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 保证母猪配种前30 d至妊娠全程凉爽度夏。

8.6慎用药物、疫苗

整个妊娠期内, 禁止使用任何有损胚胎成活的药物、疫苗和饲料添加剂。适时适量免疫注射繁殖障碍性疾病疫苗 (包括公猪) 。

8.7内服中药

对膘情较瘦或年龄偏大的母猪, 内服“加味当归补血汤”:黄芪160 g、党参100 g、当归80 g、白芍80 g、白术80 g、甘草20 g, 配后第一次采食起, 煎水, 混入饲料中, 日服3次, 2日一剂, 连服3剂。利于多孕和胚胎成活。

“香苏散”:香附80 g、紫苏叶120 g、陈皮60 g、甘草10 g, 产前6~7 d起, 煎水, 混入饲料中, 日服3次, 2日一剂, 连服3剂。适用于所有妊娠母猪, 助其顺产并防治围产期感冒、流行性感冒。

以上为一头120 kg体重用药量。

9及时淘汰

家庭农场绝不饲养低效种猪, 更不能养无效种猪。一旦发现其繁殖能力低下, 就应及时、果断淘汰。

9.1公猪淘汰标准

长期性欲低下, 不爬跨发情母猪;正式投产后连续两月, 精子活力0.7以下, 密度0.8亿/ml以下, 畸形率18%以上;正式投产6个月后, 连续6个月, 采精量一直不足200 ml;与配母猪 (不同品种、品系、年龄随机连续合并累计100头以上) 受胎率70%以下;与配母猪 (不同品种、品系、年龄随机连续合并累计100头以上) 窝产活仔8头以下;与配母猪 (不同品种、品系、年龄随机连续合并累计100头以上) 所产后代, 生长发育不良;患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等, 经治不愈;患重大动物疫病愈后超过3个月, 繁殖功能不恢复;长期膘情过肥或过瘦, 经一定时间纠正无效, 失去配种价值;恶癖严重, 性情凶猛, 攻击人。

9.2母猪淘汰标准

后备母猪进入配种月龄, 经产母猪断奶后, 久不发情;连续3个情期屡配不孕;连续二胎流产;连续2胎难产或产道脱出;连续3胎 (与不同品种、品系、年龄公猪交配) 产死胎、畸形胎达20%;连续3胎 (与不同品种、品系、年龄公猪交配) 产活仔8头以下;连续两胎产后无乳, 或乳汁较少, 难以养活所产仔猪;连续3胎 (与不同品种、品系、年龄公猪交配) 所产仔猪生长发育不良;长期膘情过肥或过瘦, 经一定时间纠正无效, 失去配种价值;患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等, 经治不愈;患重大动物疫病愈后超过3个月, 繁殖功能不恢复;食仔等恶癖纠正无效。护仔性极差。

家庭养殖 篇2

一是选体型端正的锦鲤。因为锦鲤和其他鱼类一样,在遗传中会发生一些异常现象,有些幼鱼有先天性畸形,如头部歪斜、身体弯曲等,这种鱼没有任何观赏价值,应首先淘汰。

二是注意鱼体有无明显外伤、出血等其他病状。有些鱼虽无明显外伤疾病,但游动迟缓呆滞,食欲不振,经常浮于水面或扎在水族箱角落不动,这说明鱼体内部器官患有其他病状,也不应作为选择的对象。

三是选择品种特征明显的鱼,即选择色泽纯正,鱼体花斑能形成一定艺术性图案的个体为对象。

四是注意在颜色、品种上的点缀。

锦鲤家庭养殖的水族箱的选择与配置

要根据家庭条件选择不同规格的水族箱,但由于锦鲤和金鱼的生活习性不同,这体型大活动量亦较强,所以选择的水族箱不应太小,一般容水量最好不小于60千克。饲养较大体型的锦鲤,水族箱还要适当加大,容水量应不小于200千克。由于锦鲤的活动量大,耗氧量强,所以水族箱要配置滤水器和增氧泵,以保证水中有充分的氧气和水质的清洁。

黄喉拟水龟的家庭养殖方法 篇3

关键词:环境;阳光;水质;食物与食量;开食与冬眠

中图分类号:S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95-01

黄喉拟水龟(学名:Mauremys mutica)为龟科拟水龟属的爬行动物。这个龟种纯静自然,极具魅力,近年来,家庭养殖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黄喉拟水龟的家庭养殖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 环境

家庭养殖黄喉,最好建龟池,如果没有条件建龟池,也要有一个大整理箱,建议白色。其生活环境要水陆结合,陆地的选择不能太过尖锐,要够高,易于攀登,这样可以适当的加深水位,成体黄喉水位在二十几厘米或更深都可以,可使黄喉增加活动量。

此外,黄喉的冬眠环境,建议要一个高一些的箱子,沙子十五至二十厘米深,这个沙箱除了用来冬眠,还可以用于黄喉的产卵以及非健康个体的干养。

2 阳光

水龟需要阳光来调节自身体温,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食物,促进食欲、钙吸收以及交配等自然行为。

一只正常成长的龟,必须要经过无玻璃阻挡的阳光直射来满足成长需要;对于被玻璃阻挡了的阳光环境,需添加UVB灯照射,促进钙吸收;没有阳光照射的,要添加太阳灯,来维持龟所需要的热量、亮度,促进钙吸收。但要注意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同时,也要给黄喉一个躲避的空间,避免晒伤。

3 水质

黄喉适合弱碱性水,家庭养殖黄喉对水质的过滤系统要求很高,下面介绍一下过滤系统的方式及作用。

一是物理过滤:利用滤棉中的纤维把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废物阻隔下来,有效减少缸中有机物的含量,进而减少硝化菌系统的负担,最终减少矿物质废物的产出。二是化学过滤:滤材为吸氨石、软水树脂、草泥丸、活性碳。利用这些滤材,通过化学的方法,去除可溶于水的有害物质,或调节PH值(酸碱度)。三是生物过滤:滤材为陶瓷环、生化球、生化棉等。为硝化细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利用硝化细菌的生物作用,把龟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毒废物转化为无毒物质。

以下是对没有做过滤系统的几点建议:

(1)定期换水,而且要用老水。

(2)给黄喉喂食的时候,不妨另外用一个箱子,这样可以避免食物残渣污染水。

(3)买个虹吸管,及时抽掉黄喉的排泄物。

4 食物与食量

4.1 食物

据安徽师范大学1981年的一份《皖南龟类食性调查》中记载:“解剖野外采集来的黄喉水龟,可见黄喉的食性为杂食性,对解剖的34只黄喉水龟胃内容物中各类食物的比例进行了一次统计,食物按比例大小分别是:水生昆虫43%、鱼类28%、两栖动物10%、软体动物6%、水生植物4%、环节动物3%、虾2%、其他4%”。从以上资料可以了解到黄喉食物的组成以及食物的比例,对于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尊重自然,龟粮可以做适当的补充。

4.2 食量

4.2.1 幼体 黄喉在幼体时期生长速度很快,需要及时补充食物获取足够的能量以供身体的生长需要。喉苗的消化系统较成体短,消化和吸收功能弱,所以,对喉苗来说少食多餐是比较适合的。在保证喉苗食物充足的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运动量来消耗能量,如果喉苗生存在一个较小的缸内,运动量小,为了保持体形,就要控制食量。

4.2.2 成体 黄喉成体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成体骨甲已经基本定型,可以适当加长喂食的周期,但是也要做到运动量和食量相对平衡,环境大,运动大,消耗大,喂食周期相对缩短,反之喂食周期相对加长。

4.2.3 季节和温度变化的喂食常识 春季气温变化快,黄喉经过一个漫长的冬眠,消化系统还停留在一个不活跃的状态下,要少食少餐,喂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拉长喂食周期。夏季温度较高,消化较快,可以加大食量,相对缩短喂食周期。秋季随着温度慢慢降低,也要少食少餐,喂些相对精的食物,迎接冬眠。家庭养殖一般室内温度变化不大,但最低温度低于16度的时候,要注意减少或停止喂食,温度变化明显的春秋两季,是肠胃炎的多发季节。

5 冬眠

冬眠对黄喉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从繁殖来讲,黄喉必须经过几年的冬眠才会性成熟,才能交配繁殖;从品相来讲,经过冬眠的黄喉才会出现既细又深的生长纹。除了体质较弱的喉苗和有疾病未愈的的黄喉外,尽量不要加温饲养,因为加温除了延缓性成熟的时间外,也违背了自然规律。

5.1 冬眠前准备工作

入秋后适当的给龟喂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补充营养,以备有足够的能量度过冬眠,食物最好的选择就是泥鳅。冬眠前至少停食两周,让黄喉进行清肠,这至关重要,如果胃肠内有残留物冬眠期间会发生体内发酵,使胃、肠道坏死,然后很可能导致冬眠死亡。还要检查黄喉个体是否健康,非健康个体,不建议进行冬眠。

5.2 冬眠的时间和温度

以农历立冬开始,到次年的惊蛰结束。还要结合自身环境的气候温度作出调整,冬眠的温度5℃-10℃最为适合,超过10℃,龟只能浅冬眠,低于0℃,龟容易死亡。冬眠要放在无阳光照射的阴暗地方,有阳光会造成温度差异,尽力不去打扰,但要定期检查。

5.3 冬眠的方法

较为常用的是深水冬眠和苔藓冬眠两种方法,深水冬眠较为方便,但如果水处理不好,黄喉会出现不同程度腐皮。苔藓冬眠,要注意经常检查湿度,苔藓在冬眠前要进行一次消毒。

网络出版时间:2012-2-2802:09:55 P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20228.1409.001.html

家庭牧场肉用雏鹅养殖技术 篇4

关键词:家庭牧场,肉用,雏鹅,养殖

1 雏鹅的生理特点

生长发育快。与初生重相比, 2周龄为4倍左右, 3周龄为10倍左右, 4周龄为20倍左右, 10周龄为40倍左右。

体温调节能力差。刚孵出的苗鹅, 全身都是稀薄的绒毛, 体温比成鹅低得多, 至20日龄左右, 才接近成鹅体温。

消化器官幼嫩, 容积小, 消化吸收能力弱;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形成, 抗病力弱, 极易患病。

怕冷、怕热、怕潮湿。

2 育雏前的准备

修建或维修育雏室时应保证地面干燥, 阳光充足, 通气良好, 无贼风吹入, 无鼠兽通道。接通电源, 准备保温伞、红外线灯, 以及所需箱、筐、垫料、覆盖物等保温设备、用具。备足料盘、料盆、干净塑料布、水盘、水缸等饮喂用品。种植青绿饲料, 准备精饲料, 保证清洁新鲜水源。在育雏室墙壁离地15~20 cm高处, 或保温箱内壁挂温 (湿) 度计。彻底清扫、消毒育雏室、围栏、所有用具和场地周围。空置一两周。冬季进雏前24 h, 将室温升至并维持在25~28℃。

3 雏鹅的饲养

3.1 潮口及饮水

接雏后2~5 h, 首次饮水 (潮口) , 在饮水盘, 或浅盆内, 放入25℃左右新鲜清洁饮水, 将一部分雏鹅的嘴多次按入水中, 让其学会饮水, 其他鹅就会模仿, 跟着饮水。

3.2 开饲及饲喂

首次饮水后接着进行第一次喂料 (开食) 。将经过清水浸泡2~4 h, 沥干水的大米粒、玉米粒或米饭团, 最好用95%大米或玉米粉与5%炒黄豆粉混合粉料, 与清洗后切成细丝状的鲜嫩青绿菜叶或黑麦草等优质牧草, 混合均匀, 慢慢少量撒在草席、篾席或干净塑料布上。多数雏鹅即能自动啄食, 个别不会啄食的, 可将饲料送到嘴边进行调教。此后按时喂水喂料, 形成规律, 让其形成条件反射。1~3日龄, 日喂1~5次, 其中晚上一次。以后随日龄增加, 2~4 h饮喂一次。

如喂青料加混合精料, 其比例为:1~10日龄, 青料六七成, 精料三四成;11~20日龄, 青料八九成, 精料一二成;21日龄以后, 青料9成以上, 精料一成以下。

3.3 总的饲喂要求

先饮水, 后喂料, 定时饮喂七八成饱, 熟换生, 软转硬, 逐渐过渡莫急躁, 放点砂粒 (泥土) 供啄食, 精心饲喂最重要。

4 雏鹅的管理

重点是掌控好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度、通风度, 和放牧与亲水的时间节点。

4.1 育雏方式

一是地面育雏, 在垫有3~5 m厚干燥垫料的地面上育雏。二是箱式育雏, 在木制、纸制、竹制箱、筐内育雏。三是高床育雏, 在育雏室内离地面高0.5~1 m、离屋顶1.5~2 m, 搭木架或竹架, 铺上竹网或塑料网, 网眼1~1.5 m, 四周加0.5~1 m高围栏, 围栏 (可关闭) 小门处搭两长边约20 cm高栏网的木板或竹板, 缓坡式与地面连接, 让鹅可自由进出高床。高床育雏4~7 d开始让鹅苗在床上与地面自由活动, 啄食砂粒、泥土, 育雏效果最好, 成活率、健壮率最高。箱式育雏优于地面育雏。

4.2 温度

温度是育雏成功与否的关键。

4.2.1 供温育雏法

一是电热伞供温。用木板、纤维板或金属薄皮做成伞状罩, 以电热丝、电热板为热源, 悬吊高度离雏鹅10~100 cm, 视温适时调节。二是用红外线灯供温, 悬吊高度同电热伞。三是火炕或烟道, 室外烧火供温。

4.2.2 自温育雏法

将木柜、木箱、纸箱、箩筐等, 垫高10~20 cm, 内铺干燥柔软无霉变作物秸秆、刨花、锯木等, 盖上棉毯、棉絮、棉衣、麻袋、草帘等。利用雏鹅自身散发的热量, 保证所需温度。

温度要求:一周龄内27~30℃, 8日龄起每天下降0.3~0.5℃至脱温。14~21日龄期间, 视天气情况, 用4~7 d逐步实现脱温。

4.3 湿度

潮湿是雏鹅百病之源。适宜湿度为:1~15日龄60%~65%, 16日龄后65%~70%。

4.4 密度

根据各种鹅品种品系, 体型大小, 一般要求:1周龄为12~20只/m2, 2周龄8~15只/m2, 3周龄5~10只/m2, 4周龄4~6只/m2。

4.5 光照度

1~3日龄每天24 h光照, 4日龄起每天减少半小时光照, 至11日龄后逐渐改为自然光照, 只在晚上喂水喂料时开灯。

光照强度:15~20 m2用一只40瓦 (或15瓦节能) 灯泡, 8~14日龄后改为25瓦 (或10瓦节能) 灯泡。挂中间, 离地2~3 m。最好用蓝色灯泡。

4.6 通风度

适时打开门窗, 排出室内废气, 保证室外新鲜空气进入。冬春两季, 安排在中午前后通风, 先使舍内温度升高2~3℃, 然后逐渐缓慢打开门窗或换气扇。避免冷空气突然直接吹到鹅体。

总之, 要把握准温度、湿度、通风度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4.7 放牧

5~7日龄左右, 在天气暖和, 舍内外温差较小的中午, 可放雏鹅到室外喂水喂料, 运动10~60 min, 晒太阳。从第8日龄起, 选天气晴朗的中午, 开始训练放牧, 从30 min逐步延长到3 h左右, 直至适应全天放牧。

4.8 亲水

家庭蟹爪兰养殖方法 篇5

2、阳光,蟹爪兰喜光也很耐荫,对光照要求不高,室内光照就可以保住它的正常生长,夏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止被太阳光直晒,不然会它的损坏极大,其他季节只要放在窗户等亮处,就可以生长的很好了,开花后放在阴凉处,可以延长赏花期。

3、施肥,蟹爪兰在盛夏会有一个休眠期,为了确保蟹爪兰能繁茂的生长,要及时的添加肥料,土壤可以使用1:1:1的复合肥,叶面可用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

4、盆土,蟹爪兰喜半阴的环境,所以在用盆土进行栽种时要注意排水,排水一定要好,要疏松透气。

5、病害,蟹爪兰常见的病害主要是红蜘蛛,在发现它的这种病害后立即用0.8be的石硫合剂药杀,这种药剂在一般的花木店里都会有推荐。

家庭养殖 篇6

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 (下同) , 全国30个省、区、市 (不含西藏, 下同) 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 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 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 其中家庭成员4.33人, 长期雇工1.68人。

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在全部家庭农场中, 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 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 占45.5%。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 平均规模达200.2亩, 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其中, 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有48.42万个, 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50~100亩的有18.98万个, 占21.6%;100~500亩的有17.07万个, 占19.5%;500~1 000亩的有1.58万个, 占1.8%;1000亩以上的有1.65万个, 占1.9%。

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 620亿元,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一些地方注重扶持家庭农场发展,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全部家庭农场中, 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有3.32万个, 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 工商部门注册1.53万个。2012年, 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 其中江苏和贵州超过1亿元。

家庭养殖 篇7

1 调查地点与对象

数据来自于2014年7—9月份期间笔者对重庆市荣昌县及周边县(大足、永川、泸县、隆昌)的肉兔养殖场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家庭农场式的肉兔养殖场,养殖规模以基础母兔的数量划分。最终获得110份有效问卷。

2 调查内容与统计分析

按照国内外影响肉兔养殖经济效益的指标确定调查内容,有以下内容:1)生产性能指标。配种率、窝产仔数、窝平均断奶幼兔数、年均每只母兔平均产仔胎次、料重比、商品兔上市体重及日龄等。2)管理与健康。母兔空怀日、母兔两次产仔的间隔时间、公母兔的年淘汰率、平均每只母兔每年可产仔的数量、劳动人员情况、哺乳仔兔的死亡率及主要死亡原因、育成兔的死亡率及主要死亡原因。3)兔场的建筑及经营成本。建筑成本及使用年限、笼舍成本及使用年限、水电费、种兔购买成本、药品使用情况及费用、销售方式及销售费用、饲料费用。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整理,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不同规模家庭农场肉兔养殖的成本效益情况

为统一标准,在参照我国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7],结合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根据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体系的分类,对肉兔的养殖成本进行统计并计量。2014年7—9月份实地调查统计了荣昌县及周边地区养殖户一年内的经营状况,调查结果见图1、表1。

从图1可以看出,饲料成本和仔兔成本在肉兔养殖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其中饲料成本所占比重最大,高达约60%,仔兔成本和饲料成本合计占总成本的90%。从表1可以看出,取平均值后样本总体的饲料成本、仔兔成本、人工成本、药物费用、其他费用分别为16.06元、8.86元、1.17元、0.87元、0.69元。在肉兔养殖时其成本占比最大的是饲料成本、仔兔成本、人工成本和药物成本,分别占肉兔总成本的58%、32%、4%和3%,四者之和为97%,是目前规模肉兔养殖的主要支出项目。

不同规模家庭农场肉兔养殖的利润率对比见图2,目前我国没有对一般的家庭农场式养殖场的销售环节征收税金,此时单位肉兔收入减去成本即为肉兔养殖的利润,即利润和净利润相等。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肉兔养殖的利润率先上升后下降。在2014年肉兔价格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每只肉兔按15元/kg的价格计算,其最低利润为2.20元/只,利润率为7.02%;基础母兔养殖规模为300只<Q≤500只的肉兔养殖场利润最高为5.22元/只,利润率为16.47%;规模为Q<100只的肉兔养殖场的保底价最高为13.94元/kg,规模为300只<Q≤500只的肉兔养殖场的保底价最低为12.52元/kg。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利润率呈上升的趋势,但当基础母兔养殖规模超过500只后,其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小规模肉兔养殖缺乏养殖技术,母兔的饲养成本较高导致仔兔成本过高。可知家庭农场肉兔养殖规模300只<Q≤500只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 家庭农场肉兔养殖适度规模的选择

4.1 选择方法

笔者采用构建兔场经营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肉兔养殖的适度规模。为综合评价肉兔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益,必须把养殖场的生产管理情况、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从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农场肉兔规模养殖中选择出我国农村农户在一段时间内的适宜规模。本研究中选取了五个指标作为评价兔场经营管理指标,各指标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P,通过P值的大小来选择我国家庭农场肉兔养殖的最优规模。

4.2 生产经营管理效益的评价指标

结合肉兔养殖的实际,选取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规模效益指标、经营效率、饲料利用效率五个指标评价不同规模肉兔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效益[8]。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经营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利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表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成本费用总额)×100%。

2)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利用劳均净利润表示,劳均净利润=利润/职工人数,平均职工人数指肉兔养殖场的实际生产工作人员。

3)规模效益指标。规模效益指标利用肉兔单位增重成本表示,指肉兔单位增重所消耗的各生产费用之和,即平均每只育肥肉兔在断奶到卖出期间所需总成本与增重量之比。单位增重成本=增重总成本/增重量。增重总成本指每只商品兔从断奶到出栏所需的饲料、疫苗、人力费用的总和。

4)经营效率。经营效率以出栏率表示,反映一定时期内养殖场的生产成果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大小,客观地反映了肉兔养殖场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出栏率=年度出栏肉兔数量/兔场母兔年生产幼兔总数量×100%。母兔生产幼兔总数量为断奶时每窝幼兔的数量。

5)饲料利用效果。用饲料报酬指数来反映肉兔养殖饲料利用率的综合效果,达到节能与增产、产量与质量的统一。饲料报酬指数=肉兔售价×增重量/饲料成本,肉兔售价为肉兔的年平均价格,增重量及饲料成本均为断奶到出栏时的增重量及饲料成本。

4.3 利用层次分析评价不同规模肉兔养殖场

笔者选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方法,剔除了有明显矛盾的判断矩阵,经专家重新审查,提升了权重确定的逻辑性及科学性。采用单准则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排序方法上使用特征根法。为构造判断矩阵,将上面选好的几个指标分发给20位相关专家,根据不同专家按照判断矩阵标度的评分结果,加权平均得到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经多次反复计算,得到判断矩阵,见表2。

此时经计算一致性比率为0.057 9<0.1,说明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表2计算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数:成本利润率为0.132 4,劳均净利润为0.100 7,饲料报酬指数为0.223 0,出栏率为0.407 9,单位增重成本为0.136 0。公式为:

选用线性加权模型计算肉兔养殖场的综合评价值。其中: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Ri是第i个指标的标准评价分值(采用S相对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综合评价值P与选定的评价标准相比较,即可判断所评价的肉兔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状况。

综合评分值最高的是肉兔养殖规模为300只<Q≤500只,综合评价分值P为2.754 9;最低的是肉兔养殖规模为0<Q≤100只,综合评价分值P为0.987 2。表明家庭农场肉兔养殖规模为300只<Q≤500只时,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5 结论

1)在肉兔养殖中其成本占比最大的是饲料成本、仔兔成本、人工成本和药物成本,分别占肉兔总成本的58%、32%、4%和3%;基础母兔养殖规模为300只<Q≤500只的肉兔养殖场的利润率最高为16.47%,

2)养殖规模为300只<Q≤500只的养殖场经营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值最高,是我国发展家庭农场肉兔养殖比较适宜的规模。

参考文献

[1]洪霞芳.中国兔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王同英,王琳.浅谈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与安全畜产品生产[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54.

[3]李桦.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张秋苹.吉林省肉鸡规模养殖成本收益分析[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5]贾建伟.我国肉牛不同养殖模式成本收益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6]黄恒,冯超,黄诚,等.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初探[J].四川畜牧兽医,2015,42(1):21-22.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家庭养殖 篇8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已经经历了一个散养农户大规模退出的阶段。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4年,全国养猪场(户)数由10792万个(户)下降到5211万个(户),降幅达51.71%。其中,年出栏量低于50头的生猪散养农户数量由10678万户降至4940万户;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中,约157万户转向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量为50头以上),剩下5581万户全部退出生猪养殖。散养农户退出决策主要受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养猪成本上升、价格波动太大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非农就业代替养殖的风险分散作用。[1]早期学者认为农户进行生猪养殖的目的在于分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2]但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农产品供应日渐充裕,随着农产品需求弹性降低,养殖的分散风险作用降低,农户偏向进入收入更高的非农部门。[3]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诱导农村劳动力转移。[4]钟甫宁等认为提高农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是扩大非农就业机会;[5]朱红恒、[6]严斌剑等通过相关实证指出非农就业程度提高将迅速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这些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倡导、农户偏爱退出生猪散养。另一方面,农户认为农业生产仍然有利可图。农户进入非农部门后,[7~10]汇款提高了农业收入,从而增加了农户继续从事生猪散养的可能性,那么农户认为生猪散养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从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生猪散养决策无论退出还是继续,对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都具有正向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成为政府的导向和农户的多数选择。为了进行相关验证,我们特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H1:生猪散养退出决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总收入水平,(1)且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如果未退出将降低其家庭总收入水平,反之亦然。如果该假设得到验证,说明退出决策的确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

H2:生猪散养退出更能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且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如果未退出将降低其工资性收入,反之亦然。如果该假设得到验证,说明退出决策将强化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从而印证利用汇款而继续生猪散养的行为对强化效应存在挤出。

我们将借助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校正样本选择偏差,实证检验生猪散养决策对不同农户家庭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针对性提出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构建

我们讨论的是生猪散养决策(退出与继续)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为便于讨论,将家庭人均总收入及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家庭收入水平指标,借鉴明瑟[11]提出收入方程,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提出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incomei表示第i个农户家庭的人均总收入或人均工资性收入;Xi表示影响农户收入的变量矩阵,包括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等;βi表示变量的系数;raise表示农户生猪散养决策,raise=1表示退出生猪散养、raise=0表示继续生猪散养;α表示退出生猪散养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影响的估计系数;εi表示随机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农户生猪散养决策变量raisei不能被视为外生变量,这是因为:农户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是否退出散养;还可能存在不可观测因素同时影响农户生猪散养退出决策和家庭收入水平,导致raise变量在方程(1)中内生。对于这一决策行为,通常可以通过一个“潜变量”来概括该行为的净收益,那么生猪养殖决策的净收益可表示如下:

其中raise*表示农户进行生猪散养决策带来的净收益,当raise*>0时,散养农户选择退出生猪养殖,即raise=1,反之则散养农户选择继续生猪养殖;Z表示影响农户净的可观测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地理位置等;φ表示可观测变量的系数;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退出和继续生猪散养行为决定了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因此退出和继续生猪散养的家庭收入水平方程为:

其中,income1i为选择退出生猪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income0i为选择继续生猪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究竟属于income1i还是income0i取决于方程式(2),那么采用OLS估计β1和β0将受到样本选择偏差的影响。借鉴Lee[12]提出的以一个遗漏变量来处理样本选择问题,构建协方差矩阵如下:

上述协方差矩阵中,

;σμ表示决策方程误差项的标准差;分别为对应收入水平方程(3)、(4)误差项的标准差。将上述误差之间的相关性考虑进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中去。表达式如下:

在方程(5)和(6)中,λ1i和λ0i表示逆米尔斯率(theinverseMillsratios),源自于不可观测因素所导致的选择偏差;δ表示具有零均值的误差项。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利用Lokshin&Sajaia[13]提出的方法,采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中,未经过校正选择偏差的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与决策选择方程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采纳组,未采纳组,ρ具有一定的计量意义。首先,如果ρ在一定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存在不可观测因素影响导致选择偏差,当且仅当同时考虑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因素时才能得到估计一致的结果。其次,如果和具有不同的正负性,说明农户选择采纳先进养殖技术是基于自身家庭的比较优势;如果同正,说明偏差对采纳组来说是正强化,对未采纳组来说是负强化,如果同负则反之。最后,如果,说明存在消极的选择偏差,即低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更倾向于采用技术。反之,如果,说明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

三、数据来源及相关变量说明

1. 数据来源

文中所使用数据为我们在2014年1月至2月、7月至8月间在生猪养殖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川省,利用随机数表法进行抽样,分为四个步骤:抽取样本县、抽取样本乡(镇)、抽取样本村、抽取样本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样本户无人在家则不对其开展调查,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问答形式。累计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60份,有效问卷550份,剔除与研究内容无关的继续生猪养殖且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的农户,以及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但无效的问卷,最终得到543份有效研究数据。

2. 变量说明

家庭收入水平,文中选用家庭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收入水平变量。家庭人均总收入为家庭总收入与家庭总人口的比值;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务工总收入与家庭总人口的比值。农户家庭总收入是指受访家庭所有成员的务工、务农或者其他职业获得的报酬,主要包括:农业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商收入、各项补贴收入、财产性收入、其它收入等的总和。农户决策变量为虚拟变量,1表示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用“退出组”表示),0表示散养农户继续生猪养殖(用“继续组”表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掌握技能等。通过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样本中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家庭人均收入为26427.25元,有60%的农户已经退出生猪散养(见表1)。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标准差。

表2报告了不同决策下农户对应变量的均值及其差异,得出退出组农户的收入水平高于继续组,差异值为2746.11元。退出组相比于继续组农户,具有如下差异:户主更年轻、更健康;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曾经从事养殖业的人较多,但现在从事养殖业的较少,且养殖技能掌握较差;家庭规模更小且家庭劳动力数量更少(不包括生猪养殖);离乡镇更远但离乡村公路更近;生猪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以下简称:生猪养殖收入占比)差异不大。从表面来看,退出组和继续组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部分可观测变量的差异还很显著,但并不能说明仅仅是这些差异导致了退出组和继续组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因为还可能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的变量,例如非农就业积极性、风险偏好、个人才能等等因素,会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差异。

四、实证与检验结果

1. 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及模型内生性检验

(1)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利用农户生猪散养决策模型估计的结果(结果见表3,Probit模型),预测退出生猪散养概率,并将其作为raisei变量的工具变量,借鉴2SLS估计方法检验生猪散养决策变量是否为内生变量。进行该检验之前应当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因此,先对工具变量进行识别力检验,结果显示Kleibergen-PaaprkLM统计量为16.77,其p值为0.00,即表明在1%的统计水平上强烈拒绝不可识别的原假设,证明采用工具变量后模型可以被识别。通过对工具变量进行弱工具变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F统计量为18.70(大于10),其P值为0.00。尽管Shea'sPartialR2较小,为0.04,一般还是能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为谨慎起见,我们采用更为严格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弱工具变量,估计结果与2SLS估计结果完全一致,(2)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不存在弱工具变量”。

(2)模型内生性检验。不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异质性问题,OLS回归(为了减弱异方差,对家庭人均收入取自然对数,下同)可以得到生猪散养决策对家庭收入水平影响无偏一致的估计结果,结果见表3(OLS模型列),退出生猪散养行为降低了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尽管统计水平不显著。考虑到有些变量可能同时影响农户决策行为和家庭收入水平,因此检验退出散养行为的内生性,基于上述工具变量,结合2SLS估计方法估计结果,结果见表3(IV模型列)。结果显示生猪散养决策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检验,表明控制其他变量,退出生猪散养行为将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杜宾-吴-豪斯曼内生性检验(Dubin-Wu-Hausman内生性检验,DWH检验)在1%统计水平拒绝了原假设(DWHχ2=7.02,P值为0.008),表明退出生猪散养决策是家庭收入水平模型的内生解释变量,这将导致OLS结果估计不一致,引起生猪散养决策的符号发生变化。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

2. 对H1的讨论

表4报告了选择方程、退出组、继续组的模型估计结果。选择方式估计结果显示,当前涉养殖业情况、曾经涉养殖业情况、家庭劳动力数量、养殖技能、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至少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具体来说当前从事养殖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退出生猪养殖,而曾经从事养殖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继续从事生猪养殖,这就造成一个“围城”现象。这可能由于养殖户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形成“围城”现象。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的开支越大,越倾向于退出生猪养殖转向非农就业;具有生猪养殖技能的农户较为倾向继续生猪养殖;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继续生猪养殖。其余变量影响不显著。

为了验证假设1,我们主要关注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和ρ1μ的取值及显著性。首先,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取值为正,且统计水平显著,且退出组比继续组的值更大。这表明退出组的家庭收入水平的确比继续组的收入水平高。其次,ρ1μ的统计学意义显著(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的确存在选择偏差,如果不校正选择偏差,将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估计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如果采用传统的回归估计不能得到无偏真实的结果。且ρ1μ<0,表明如果退出的农户选择不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综上来说假设1得证,即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其家庭收入水平将提高。

3. 对H2的讨论

为了验证H2,我们主要关注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和ρ1μ的取值及显著性。首先,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取值为正,且统计水平显著,且退出组比继续组的值更大。这表明退出组的家庭平均工资水平的确比继续组的收入水平高。其次,ρ1μ的统计学意义显著(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的确存在选择偏差,如果不校正选择偏差,将导致农户家庭福利水平估计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如果采用传统的回归估计不能得到无偏真实的结果。且ρ1μ<0,表明如果退出的农户选择不退出其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将下降。综上来说假设一得证,即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其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将提高。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

注:***表示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受限于篇幅,其他部分未列示,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利用四川省543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平均处理效应估计考察农户退出生猪散养行为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

一是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影响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且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更倾向于退出生猪散养。

二是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收入水平。

三是目前仍在进行散养的农户,如果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生猪养殖帮扶型政策应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农户在面临政策引导时,往往会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做出自认为理性的决策,但这些决策实证分析结论为非理性,例如农户退出生猪散养是最佳决策,但仍有农户从事生猪散养,且这样的农户退出家庭收入将下降。因此,引导性政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制定,达到目标明确、定位精准。

上一篇:操纵方式下一篇:病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