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质(精选12篇)
养殖水质 篇1
1、清除腐败物
为防止池内残饵及排泄物等败坏水质, 要及时将其清理排出。办法是在退潮时, 把池水充分搅混, 让腐败物悬浮于水面, 开启闸板, 使之随水流夹带排出池外, 然后待涨潮水位高、海水较清时注入清新海水。
2、深制水位
池内水量不足, 则含氧量低, 水温变化大, 对蟹的生长是不利的, 故必须保持足够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 创造一个冬暖夏凉的环境来满足青蟹生活和生长的需要。不同季节, 青蟹对水深的要求也不同, 冬季一般在退潮时水位保持30~50cm, 涨潮时水位应在1m左右;寒潮来临时要再提高水位;夏天炎热时水深应增至1.5m左右。若放养密度较大时, 水位要相应增加。
3、调节海水盐度
青蟹对海水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在6.5%~33%之间均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进行交配, 最适盐度为13%~27%。但青蟹对海水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较差, 应特别注意。当久旱无雨, 池内海水盐度太高时, 可开启底层的闸板, 让盐度较高的底层水排出池外, 然后引进附近淡水源或纳入涨潮时盐度较低的潮头水;而在雨季淡水期, 池水盐度太低时, 则采取关闭下闸板、开启上闸板的方法, 使池内盐度较低的表层水先排出, 然后纳入涨潮咸水。如遇大暴雨、堤外海水盐度又很低时, 应采取加低值盐的办法进行调节, 使池水盐度达到10%以上。
4、调节池内水温
青蟹生长的适宜水温是15~30℃, 最适宜为18~25℃之间, 此时青蟹活动频繁, 摄食量大, 新陈代谢旺盛, 生长迅速。每天早上6时、下午2时各测水温一次, 使蟹池水温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当气温偏高或偏低时, 要尽量保持池塘较高水位, 以维持池内深水区温度较恒定。在酷暑季节, 池外滩涂在干潮时间受太阳曝晒之后, 涂面温度可高达40℃左右, 这时初涨的潮头水漫溢涂面, 水温迅速升高, 且含氧量也迅速降低, 这种水对养殖青蟹是有害的, 应及时关闭水闸板, 防止潮头水注入蟹池。待海潮涨满、海水清鲜时再开闸纳潮。一般还是采取夜间涨潮时纳潮进水较好。
5、换水
换水是改善水质环境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通过换水, 可带走蟹池中部分残饵和排泄物, 有利改善底质;可以刺激青蟹蜕壳, 加速其生长;还可起着调节池水盐度、水温和增加水中气氧气的作用。因此, 在青蟹养成期间要做到勤换水, 一般每隔3~4d换水一次 (小池要天天换水) , 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20%~40%。若天气不好时可适当延长时间, 但最多不超过7d, 以免水质变坏。换水时间最好在早、晚, 避开阳光猛烈的中午, 以防换水温差太大。大潮汛时应彻底换水1~2次, 小潮汛以添加水为主, 以保持水质新鲜, 池水对流, 促进青蟹蜕壳生长。换水时不要排完池水, 应保持水深20~30cm以上, 否则进水时会将泥浆冲起, 而淹没青蟹, 时间稍长就会使蟹窒息。进水时要控制水流, 不宜太猛, 免得增加水的混浊度。从闸底排水既能多换底层水, 又可扩大水体交换能力, 对青蟹有好处。
6、透明度、PH值和溶解氧管理
透明度是指光线透入水体的深度。蟹池中的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沙和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池水透明度在20~30cm为宜。透明度太小, 表明池水混浊, 不利青蟹生活;透明度太大, 会增加青蟹互相残食的机会。测定透明度通常使用透明度板 (沙氏盘) , 是由木板制成的圆盘, 直径30cm, 上面漆成黑白相间的4块, 圆盘中央设一个小孔, 用直径约0.5cm的马尼拉麻或剑麻制作的绳索穿孔, 板下吊以重锤或石块, 以便使板下沉。也可用圆形铁板或锌板代替木板, 板下无需沉锤, 板中央焊以铁柄。圆盘沉入水中, 至肉眼看不见此盘时的垂直深度即为池水的透明度。
p H值即酸碱度, 是一个反映池水理化性质的综合指标。p H值的下降, 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 酸性变大, 溶氧含量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腐生细菌的大量繁殖;反之, p H值过高, 将全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剧, 给青蟹生长带来不利和威胁。青蟹池的p H值保持在7.8~8.4之间较适宜。
溶解氧是青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池水中溶解氧含量直接影响着青蟹的新陈代谢。池内增氧的因素是单胞藻等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空气中氧气溶于水和经常性换水带入氧气, 溶解氧的消耗途径是生物呼吸作用的耗氧和还原物在氧化分解中的耗氧。只有在增加的氧气大于或等于消耗的氧气时, 青蟹才能正常地生活和生长, 反之就会造成水中缺氧状态。池水溶解氧大于3mg/L时, 青蟹生活较好。在溶氧量不足时要采取多换水和开动增氧机的办法。在蟹池中混养一些江蓠, 可起到遮荫和增加池水溶解氧的作用。
养殖水质 篇2
1、水质调控
早期在春季进水后要施基肥,有机肥用量每亩150~300千克,透明度30cm左右; 中后期为了提高商品虾规格,要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可在40cm以上; 定期泼洒生石灰,施放微生物制剂;
养殖水质管理掌握以下原则:
①掌握“春浅、夏满、秋稳”的原则;
②掌握“先肥、后瘦”的原则;
③适时调节pH值,促进虾蟹蜕壳生长。
2、底质调控
养殖全过程改良底质
前期2月~5月,水温低,15天左右改一次底;
中间6月~8月,气温高,10天左右改一次底; 此时的改底宜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同时进行双效改底;
后期9月~10月,20天左右改一次底。
3、底栖动物培养
引种水丝蚓
当水草移栽结束后,可从较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城郊边的河沟)捕捞水丝蚓,每亩0.5-1.0㎏
放养螺蛳
清明前后,每亩放养小螺蛳150-250㎏
水产养殖中水质的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质问题;解决
一、引言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动物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引起经济损失,
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二、池塘养殖水质概述
(一)池塘养殖水质指标
透明度:前期20-30cm,中期30-40cm,后期40-60cm;
PH(酸碱度):8.2-8.6;
DO(溶解氧):大于4mg/L
氨氮:小于0.1 mg/L;
H2S(硫化氢):小于0.03 mg/L;
亚硝酸盐:小于0.05
重金属:汞0.0005mg/L,铜0.01mg/L,铝0.05mg/L,钾0.005mg/L
(二)池塘优良水色的标准
1、优良水色的特点 优良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肥就是浮游植物多,易消化种类多。活就是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是浮游植物处繁殖盛期的表现。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细胞未衰老。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浑浊度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水中含氧量较高。
2、池塘水色鉴别
(1)瘦水与不好的水:水质清淡,透明度大,60~70cm以上,多 生有丝状藻或水生维管束植物。①暗绿色: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团藻类、裸藻类较多。②灰蓝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水中颤藻类等蓝藻较多。③蓝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天热时水面有灰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2)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浑浊度较大。(3)肥水:黄褐色或油绿色。浑浊度小,透明度25~40cm。硅藻、金藻或隐藻较多。①褐色水(包括黄褐、红褐、褐带绿等):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有较多的绿球藻、栅藻等,特别是褐带绿的水。②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势种多为绿藻(如绿球藻、栅藻等)和隐藻,有时有较多的硅藻。
三、常见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实际养殖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主要是由于透明度、PH、DO、氨氮、H2S、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指标异常或是天气异常引起的,在这里就常见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措施加以总结论述
(一)PH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1、危害:PH过高或过低对水产养殖生物都有直接损害,甚至致死。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pH高于8,大量的氨离子会转化成有毒的氨气。总之,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2、解决措施: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通常通过清塘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但对PH过低和过高的解决方法确不一样;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对于pH值过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二)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
1、氨氮来源及危害: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虾蟹中毒,急性中毒时可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
2、解决措施:可以通过增氧;使用氧化剂;用微生态制剂或者泼洒沸石或活性炭全池泼洒来解决。
(三)亚硝酸盐引起的问题
1、危害:亚硝酸盐对水产生物的毒性很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例如: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养殖中后期,水体高温,底层有机物积累过多,耗氧量大,厌氧微生物繁殖快.亚硝酸盐容易超标,偷死现象容易发生。
2、解决措施:通过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还可以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四)池塘水中溶解氧不足的问题
1、危害:轻度缺氧时,虾蟹出现烦躁,水面明显看出虾蟹游动的波浪,个别虾蟹头部浮于水面,呼吸加快;重度缺氧时,大量浮头,甚至死亡。实际养殖中发现中国对虾在溶氧为0.4mg/L时,停止摄食,长时间会窒息死亡。长期处于1.0-1.5mg/L的溶氧条件,虾蟹会停止生长。
2、解决措施:(1)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2)每年冬春季及时清楚池底淤泥;(3)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4)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5)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6)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7)采用氧化降解型水质改良剂,间接增加水体溶氧;(8)溶氧过高时,加注新水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五)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
1、危害: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会使虾类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其某些生理功能,中毒时会闪电死亡,健康虾蟹碰到硫化氢往往会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2、解決措施:(1)加注新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新水中的Fe、Mn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硫化氢;(2)控制PH,PH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3)充分增氧,高溶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4)合理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
四、结语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涉及面广,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虾蟹养殖中要注重水质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
参考文献
[1]王克行.虾蟹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0
[2]杨洪、邵强等.淡水养殖水体、水质的调控和管理..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5.8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 篇4
1 水质管理的标准
水质管理的标准是“肥、活、嫩、爽”。“肥”指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多, 池水呈茶褐色或油绿色。饲料养鱼的水质要求不要太肥, 透明度在25~40 cm为宜;“活”指水体有活力, 水色昼夜变化大。早上淡, 下午浓。所谓的“早青晚绿”就是指水“活”。活水中浮游生物繁殖旺盛, 适口性饵料丰富;“嫩”是指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种类较多, 水表无漂浮的“水华”;“爽”是指水质清爽, 无浑浊感。
2 池水的肥瘦判断
瘦水:水色清淡, 呈现出浅绿色, 透明度较大, 一般可达60~70 cm以上, 浮游生物数量较少, 水中往往长有丝状藻类, 如水绵、刚毛藻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 如蒲草等。
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 混浊度较小, 透明度适中, 一般为25~40 cm, 水中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 (如硅藻、隐藻或金藻) 较多, 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 有时有枝角类, 桡足类也较多。
老水:即“水华”水, 所谓“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水中含有大量的裸甲藻及较多的隐藻, 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色。这类水遇到天气不正常时, 水质容易突变, 水质发黑, 继而转清发臭, 俗称“臭清水”。由于引起缺氧, 极易造成池鱼大批死亡, 对水产养殖极为不利。
3 健康养殖水质管理的重要指标
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不能仅凭上述定性描述, 通常可用溶解氧、p H值 (酸碱度) 、肥度 (透明度) 、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硫化氢等定量指标进行管理。
3.1 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产动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指标, 它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繁殖, 还影响饵料报酬及饲料系数的高低, 是健康养殖水质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健康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 mg/L以上, 凌晨时最低溶氧应在3 mg/L以上。在低氧的环境中, 鱼类生长缓慢、厌食、饲料系数提高、鱼类体质下降、免疫力低、鱼病增多。在缺氧的环境中, 鱼类浮头甚至泛塘。与此同时, 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水体中保持足够的溶氧可以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
1)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溶氧的来源:一是从空气中溶解氧, 约占10.0%左右。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 约占90.0%。溶氧的消耗:一是残饲和排泄物分解耗氧, 约32.0%。二是浮游生物呼吸, 溶解态、悬浮态有机物和淤泥有机质分解耗氧, 约52.0%~54.5%, 其中大型饵料动物耗氧4.5%, 有机物分解47.5%~50.0%;水被污染, 耗氧增加。三是养殖动物呼吸耗氧, 仅占13.5%~16.0%。
由于浮游植物大多分布在水体中上层,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 水体中上层氧气一般较为充足, 但水体下层和底层, 由于水温差异、池水密度流的存在, 上下水体交流困难, 往往造成池底溶氧不足, 而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需要大量氧气, 在溶氧不足时, 有机物的分解缓慢, 且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气、亚硝酸盐、甲烷、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 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作用。
由此可见,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体中, 必须保持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植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吸收大量营养盐类, 在改善和净化水质的同时, 还可以产生大量氧气。为了促使表层丰富的氧气到达池底, 建议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 促进上下水层对流, 表层高溶氧水到达底层, 使上层过饱和溶氧量送入下层, 加速下层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池塘的物质循环。底层缺氧水到达表层后, 水中有毒气体 (如硫化氢、氨气、甲烷等) 逸出, 经过下午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整个水体溶氧可以处于较高水平。
2) 提高水体溶氧的方法。排除底层水, 换注新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无水可换时, 可采用增氧机增氧, 通过增氧机搅动水体, 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达到增氧目的, 每公顷水面应配备4.5~9.0 k W功率的增氧设备。在停电或缺水条件下, 可向水体施放化学增氧剂, 如“粒粒氧”、过氧化钙、过氧化钠等, 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 有效防止泛塘。最有效的增氧方法是培育水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 主要是向水体投放有益微生物, 培养有益藻类, 提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增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而达到增氧的目的。
3.2 酸碱度 (p H值)
p H值是水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影响甚至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生化过程。淡水鱼类适应的p H范围为6.5~8.5, 虾类p H7.8~8.6, 海水鱼类p H7.5~8.5。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施肥、投饵、下药等都会引起水体p H值的变化。p H值不但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 也可以间接表示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氧、溶解盐类等状况。池水p H值主要决定于游离CO2和碳酸氢盐的比例。一般CO2越多, p H值越低;CO2越少, 含氧量高, p H值增大。水中腐殖质酸也影响p H值的变化。池水p H值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 其变化规律和氧、二氧化碳等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光合作用越强时, 二氧化碳减少, 溶氧增加, p H值增大。
p H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重要影响。p H值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 从而使水质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毒性。p H值过低、过高对鱼类和水生生物都不利。在酸性环境中, 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的发育受到影响, 硝化过程被抑制, 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 物质循环强度减弱, 光合作用不强。酸性水可使鱼类血液的p H值下降, 减低其载氧能力, 使血液中氧分压减少, 尽管水中含氧较高, 鱼也会浮头。在酸性水中, 鱼不爱活动, 萎缩, 耗氧下降, 新陈代谢急剧下降, 摄食很少, 消化也差, 因此生长受到抑制。p H值过高, 会直接腐蚀鱼类鳃组织, 造成鱼类死亡。一般池塘p H值以中性偏弱碱性为好。p H偏酸 (低于7) 每公顷可用150~300 kg生石灰或60 kg小苏打全池泼洒, 可提高p H值;p H值偏高 (大于9) 时可用每公顷30 kg明矾或农用石膏225 kg全池泼洒, 可有效降低p H值。
3.3 肥度 (透明度)
一般依据水色和透明度衡量水体肥度, 保持透明度在25~40 cm为宜。
肥水与注水:如果水体透明度大于40 cm时, 表明水体偏瘦, 水体浮游生物量少, 可以适当追肥, 早春水温低时, 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料, 以发酵后的动物粪便为宜。中后期水温较高时, 则以无机肥或生物鱼肥为主, 可追施碳酸氢铵、磷肥、复合肥, 施肥方法采取少量多次。如果透明度低于25 cm时, 表明水体偏肥, 浮游生物老化, 要特别注意倒藻转水泛塘, 要立即加注新水, 无水可换时, 可泼洒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制剂。也可少量使用强氯精, 适当杀灭过多的浮游生物。
3.4 氨氮
水体中N常以NH4+、NH3的形式存在, NH4+是无毒的, 能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 而NH3是一种剧毒物质。平衡时氨及铵离子在水体的含量主要取决于p H值, 当水体p H值降低时, 氨氮以NH4+形式存在;当水体偏碱时, NH4+和OH-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NH3, p H值越高, 氨的浓度越高。p 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NH4+存在, p H值大于11时几乎都以NH3存在。它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作用依其浓度的不同而异, 据余瑞兰[11]等试验, 当水体中NH3含量在0.01~0.02 mg/L时, 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 抑制其生长;在0.02~0.05 mg/L的浓度时, 氨会和其他有害因子共同作用, 加速水产动物死亡;在0.05~0.2 mg/L的高浓度下, 会破坏水产动物鳃组织和粘膜, 使鱼虾表皮粘液增多, 体表充血, 鳃部和鳍条基部出血;在0.2~0.5 mg/L的浓度下, 鱼在水体表层游动, 眼球突出, 张大口挣扎, 能导致水产动物急性中毒或死亡。水产健康养殖中, 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 mg/L以下。
1) 氨氮来源:空气中氮气或陆上含氮物;池中残饵、排泄物及生物尸体等分解;地下井水;水中固氮菌或蓝藻将水中氮气转化而来。
2) 氨的去除方法:改善换水条件, 增加换水量是降氨的最有效办法。溶氧多时以硝酸态氮为主, 在缺氧时则以氨态氮或亚硝酸盐为主, 充分增氧, 可使氨氧化成硝酸盐。使用氨氮含量较高的地下井水之前, 充分曝气, 去除氨后再使用。选用高质量的膨化饲料, 减少饲料浪费, 清除残饵及有机废物。养殖过程中, 控制水体p H值, 防止p H值超过9。使用沸石粉或“底垢净”等大分子吸附剂, 直接吸附氨气。此外, 还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法, 在水体中使用硝化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 直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 达到降低水体氨氮浓度的效果。
3.5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
池水中无机氮化合物的来源, 主要是有机物 (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存饲料等) 经细菌分解产生, 通常以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3种形式存在。其中硝酸盐和铵盐能被藻类吸收, 亚硝酸盐对于水产动物是一种有毒物质, 它是池底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 硝化过程一旦受阻, 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当水体中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时, 会诱发鱼类爆发性疾病。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0 mg/L以下。通过改底和增氧等措施, 可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定期使用颗粒型增氧剂, 增加底层溶氧量, 可以消除有机质不完全分解产生的亚硝酸盐等, 彻底分解底部有机质。
3.6 磷酸盐
磷是藻类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但在天然水体中磷的含量很低, 比氮还少, 因此, 磷是水体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溶解的磷酸盐 (一般在水中以H2PO4-和HPO42-的形式存在) 是能被藻类吸收的有效形式。池中有效磷的来源大体与有效氮相似, 主要由水生生物尸体、排泄物、粪便、残饵等有机物分解产生。池塘底质和淤泥中含有大量不能被植物利用的无效态磷, 包括铁、铝、钙的磷酸盐沉淀、有机磷和被土壤胶粒吸附的磷酸离子等, 它们在适当条件下, 一部分可逐渐变成有效磷释放至水中, 供浮游植物利用。养殖水体中一般缺乏磷酸盐, 为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增施磷肥补充磷的不足是很重要的。
3.7 硫化氢
1) 硫化氢的来源。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 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 或是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 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 然后生成硫化氢。硫化物和硫化氢都是有毒的, 而以硫化氢毒性最强。一般在酸性条件下, 大部分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夏季在精养鱼池的底部, 容易呈现缺氧状态, 因此具备了产生硫化物和硫化氢的条件, 由于池底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产生较多的有机酸, 减低p H值, 因此硫化物大都变成硫化氢。当水中氧气增加时, 硫化氢即被氧化而消失。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是与血红素中的铁化合, 使血红素含量减少, 另外, 对鳃部、体表也有刺激作用, 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 应严格控制在0.1 mg/L以下。
2) 硫化氢去除法。曝气法:池水p H值调至6以下, H2S与空气接触即可去除。化学方法:洒石灰抑制硫酸还原菌的增殖;投放煤渣;也可使用氧化铁剂, 使硫化氢变为无毒的硫化铁沉淀而消除其毒性。合理放养, 准确投饵, 减少塘底污染。注意改善底质, 定期清除残饵, 合理使用增氧机, 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尽量避免底层水缺氧而发展至厌氧状态。生物方法:加有益微生物。
4 水色
4.1 水色的由来
水中有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 形成水的颜色, 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原因。
4.2 水色的种类
茶色、茶褐色水色:主要含有硅藻, 为对虾养殖的最佳水色, 其中所含的浮游生物为水产动物易消化吸收的优质天然饵料, 但稳定性较差。
淡绿色、翠绿色或浓绿色水色:虾农称为“绿豆青”, 主要含有绿藻。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 净化水质, 是期望水色。
淡黄色水: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 (不同于大雨过后的浑水) , 适宜养虾。
以下几种水色为较差水色, 不符合健康养殖的水质要求。
蓝绿色:透明度低, 混浊度大, 天热时有灰黄色浮膜, 水中微囊藻、囊球藻、颤藻等蓝藻类和老化的绿藻较多。
灰蓝色:透明度较低, 混浊度大, 水中颤藻等蓝藻较多。
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绿色浮膜, 主要含有蓝绿藻、团藻、裸藻, 老化池易发生, 对虾得病率高。
黑褐色与酱油色水色:是一种不好的水色, 是由于池塘水质老化、恶化, 毒物积累多引起的, 是水质老化的标志。主要含有鞭毛藻、裸藻、褐藻等, 这些藻类在生长繁殖期间, 或者倒藻以后会分泌有毒物质, 从而给水产养殖造成巨大损失。这种水色表明池塘管理失常, 由投喂量过多、残饵增加、底质恶化老化等原因造成, 对虾易中毒死亡。
白浊色或清色水色:大型浮游动物较多, 主要含有桡足类、大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和粘土微粒, 对虾易得病, 存活量大减。
澄青色水色:水中含有大量残毒物质或重金属, p H值过低, 无浮游生物, 不能养殖对虾。
5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措施
鱼类生活于水中, 养鱼必先养水, 养水要先养底泥。鱼类粪便、残饵以及动植物尸体等沉积于水底, 日积月累形成底泥。其中所含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分解成各种溶于水的无机盐、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沼气等, 一部分是可以为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所利用, 一部分对水产动物有害。采取如下措施, 可以增加水体中有益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做到趋利避害。
5.1 定期清塘消毒
保持池底淤泥厚度20~30 cm。每年冬季卖鱼后要干塘清淤消毒,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并用生石灰消毒, 干塘晒底,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矿化分解, 同时杀灭淤泥中的各种细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 减少鱼病发生机会。
5.2 正确合理施肥培藻
早春季节, 适当使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 培养有益藻类。春夏之季, 适当补充无机氮肥和磷肥, 为浮游植物生长补充N、P元素。秋季之后, 由于大量投饲, 氮元素基本不缺乏, 只需补充磷肥, 每半月使用1次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促进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不仅可以为鲢鳙鱼类提供天然饵料, 而且可以确保水中氧气充足。
5.3 合理放养鱼类
可以适当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净化水质, 防止浮游植物过量繁殖形成水华;底层适当放养鲤、鲫等底层鱼类, 可以摄食沉入水底的残饵, 同时, 鲤、鲫在池底觅食时, 可以翻动池底淤泥,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 减少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形成。
5.4 经常增氧
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主要增氧措施有换注新水、开增氧机及使用化学增氧剂。当水体过肥、透明度低于20 cm时, 可直接将底层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水排放掉, 注入含氧量高的新鲜水。当水源或水质不好时, 可定期开启增氧机, 增氧机不仅能增氧, 而且能搅动上下水体, 促进水体上下交换, 同时兼有曝气作用, 能将池底的有害气体 (如硫化氢、氨气、甲烷、沼气等) 排出水体。一般要求在晴天的中午, 每天开机1~2 h;阴天或天气闷热时, 凌晨就要开启增氧机;鱼类缺氧浮头时, 要一直开启增氧机, 直到鱼类浮头解除。当缺水缺电时, 可以使用化学增氧剂, 如过氧化钙、过氧化钠、双氧水等临时增氧措施。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水体氧气, 另一方面, 可以降解有机物, 降低化学需氧量 (COD) , 消除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气等有害物质, 改善底层生态环境。
5.5 合理使用水质改良剂
水质改良剂有生石灰、明矾、硫代硫酸钠、果酸、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煤渣等。生石灰不仅有杀菌、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而且可以补钙、置换淤泥中的微量元素, 间接起到施肥的作用。硫代硫酸钠、果酸等有解毒作用。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煤渣等能吸附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缓解水质恶化对鱼类的危害。
5.6 定期在水体中使用微生态制剂
如小球藻、光合细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 这些有益微生物一方面可以消化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变废为宝, 为鱼类提供饵料生物;另一方面, 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后, 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减少鱼病的发生, 减少使用杀虫及消毒剂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廖利坤, 刘波.养殖水域水质监测与管理[J].河北渔业, 2007 (7) :16-18.
[2]熊炎成.高产鱼池水质管理技术要点[J].海洋与渔业, 2007 (10) :33-34.
[3]杨文侠.池塘养殖的水质要求及管理措施[J].河北渔业, 2007 (1) :20-21.
[4]季东升.青虾养殖池水质的科学管理[J].水产养殖, 2003 (9) :12.
[5]师吉华.养殖水体适宜理化因子[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 (40) :35-36.
[6]冯辉.硫化氢中毒及防治[J].中国水产, 2001 (40) :46.
[7]卜伟绍.亚硝酸盐对中华鳖的毒害及防治[J].内陆水产, 1999 (3) :29.
[8]唐兴本, 韩飞, 陈百尧, 等.池塘内不良水色的变化与水质管理[J].水产养殖, 2013 (11) :32-33.
[9]刘军, 邱凌云, 徐永.精养鱼池的水质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52.
[10]张青松, 张连水, 张君, 等.浅谈养殖池塘水质净化与生物底改技术[J].河北渔业, 2014 (3) :62-63.
水产养殖水质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 篇5
鱼 类 养 殖 水 质 监 测 管 理 系 统
设计单位:广州莱安智能化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建中路11号103
欢迎来电索取详细方案或来电洽谈机房、机房监控、机房建设、楼宇智能化等各类机房设备业务,免费提供设计方案,价格实惠
目录:
一、鱼类养殖管理监测系统背景............................4
二、鱼类养殖管理监测系统概述............................4
三、建设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目的........................4
四、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构成........................5
五、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5
六、信息化水产养殖系统的优点............................6
七、水产养殖智能检测系统................................7
八、鱼类养殖中需要监测的几个方面.....................10
九、鱼类养殖需要的环境.................................11
一、鱼类养殖管理监测系统背景
由于鱼塘的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出现一些偷钓、偷捕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不少鱼塘遭到投毒的恶意事件,不仅给鱼塘养殖户带来的重大损失,并且对当地治安管理来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鱼类养殖已经是十分普遍的养殖项目,但因其肉类鲜美,营养丰富,种类繁多,养鱼业不仅没被众多水产养殖业淘汰,反而呈现出发展上升的态势。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很多珍惜鱼类濒临灭绝,如:娃娃鱼、中华鲟鱼……人工养殖渔业不仅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做法,更是保存物种多样性的最佳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养殖的出现,传统的养殖模式开始向这一新型养殖方式靠拢。物联网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食品溯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功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产量。
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73%,是名符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随着物联网养殖技术的出现,传统的养殖模式开始向这一新兴养殖模式靠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集成智能水质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智能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专业技术,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最终实现节能降耗、增产增收的目标。
二、鱼类养殖管理监测系统概述
目前国内的水产养殖业其水质监测基本上仍处于人工取样、化学分析的人工监测阶段,其耗时费力、精确度不高,并且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我们开发的水质监测系统操作简单、数值输出快而精确,并且可以实现水产养殖全过程的连续或适时监测,对于预防极端气候造成极端水质物理指标及各水环境因子综合的病害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的水产养殖业规避风险,带来利润。
目前各水产院校、水产研究机构和水产养殖公司除极少数已配备了水质自动监测仪以外,一般单位并没有采用,其原因多是市场上的水质监测(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在目前人力相对廉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采用这种监测仪器。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整个水产行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发生经营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也必将会逐步选择先进的水质监测系统服务于养殖作业流程。
三、建设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目的
对于养殖户来说,鱼塘的安全生产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尽快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手段是增加人手进行巡逻预防,然而起到的效果有限。利用现代安防科技及物联网,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安全防范管理及水质监控系统,结合人防与技防手段,实现鱼塘的7X24模式实时监控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构成
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测量出水中相应的环境因子(如ph值,溶解氧,温度等),然后利用相应参数的在线仪表读出传感器传出的信号,并可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或者模拟电流信号,传入现场plc控制系统以及终端,再通过编制的软件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并实施预警预报。
(1)、信息采集系统:温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水体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水温探头。用途:用于监测水域影响鱼类生长的各类信息参数,及时消除不利因数。
(2)、无线传输系统
用途:用于远程无线传输数据采集。
(3)、自动控制系统:水口电磁阀、增氧泵、天窗自动开启和关闭。
(4)、软件平台:远程数据实时查看功能;自动化控制功能;各类预警功能;
五、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和实现的
(2)主要功能包括作为下位机的分析仪、现场控制器和作为上位机的终端电脑应用程序的一部分,能监测多种水质参数:水温、水深、酸度、盐度、含氧量等。
使用分析仪来实现数据采集,分析仪的传感器测得原始数据,通过信号分析获得测量的参数值。车间里每个养殖池可放置一个或多个分析仪的传感器,各分析仪之间利用485网络连接,从而可将车间里各养殖池中水环境的多项参数连续不断的采集起来。
终端电脑和下位机的通讯采用的是“主-从”式通讯方式,上位机通过rs232接口主动发出命令或数据,下位机被动响应。
系统对养殖池分类,分别设定不同的标准参数,在采集到的鱼池5参数超出标准时可进行报警,从而实现水质的实时监控。
终端电脑上的软件对连接的养殖池水质可进行自动监测和手动监测。自动监测是对一组分析仪(也就是多个养殖池)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按顺序逐一进行数据采集,存入数据库,同时和标准值进行比较,进行监测;手动监测是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对一个指定的分析仪进行数据采集,进行监测。
在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中还可对各个分析仪进行参数校正,以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有效;可修改分析仪的id号,位置信息等,方便分析仪和数据信息的管理与使用。
六、信息化水产养殖系统的优点
智能化多参数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的成功研发是电子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的完美结合。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利用现代电子手段改造传统行业的又一成功案例。在水产养殖发展中,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水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传统的养殖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发展智能化水产养殖,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七、水产养殖智能检测系统:
采用具有自识别功能的检测传感器,对水质、水环境信息(温度、光照、深度、PH值、溶解氧、浊度、盐度、氨氮含量等)进行实时采集。
基于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水产养殖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信息采集、自动控制和信息发布与智能决策。
1、鱼类养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
依据水产品在各养殖阶段的长度与重量关系,养殖环境因素与饵料养分的吸收能力、摄取量的关系建立数据库,进行实施采集。
2、水产养殖视频监控系统:
采用视频监控技术,能直观的把养殖基地的现场情况呈现到我们眼前,为远程管理提供了直观的信息。
在水产养殖区域内设置可移动监控设备,可实现:(1)、现场环境实时查看;(2)、远程实时监控;
(3)、视频资料可查看、传输和存储,积累养殖经验。
3、智能化控制系统:
可实现换水、增氧、增温、喂料等功能。由采集器根据目标参数及与实际参数的偏差以及室内环境的变化进行计算,控制增氧泵、灯光、水泵等设备,可以实现加氧、补光和换水。(1)、增氧、投饲无线远程控制
采用集散式控制模式,中央控制室和室外分布式网络节点之间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可设定或采用专家软件灵活设定溶氧范围,实现自动控制增氧;通过控制自动投饲机和增氧机的启动次数、启动时间、运行时间长短控制投饲量和增氧量,同时具有远程控制,数据记录等功能。
控制方式灵活; 可以采取软件在电脑或控制柜上直接控制增氧机和投饵机,也可以设定好自动投饲机和增氧机的启动次数、启动时间、运行时间长短控制投饲量和增氧量,自动化程度高;数据无线传输:可进行远程无线控制。(2)、智能增氧控制
增氧在线控制:利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溶氧进行监测,根据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实际情况,由中央控制室发出无线控制信号,控制增氧机开关。通过控制软件,可设定增氧机开关的上下阈值。
4、环境采集
通过采集器和环境气象站可以把水产养殖基地水质的含氧量、温度、光照等参数和现场气象参数传输到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报表、变化曲线和实时图像方式显示。用户登录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就可以查看基地任何时间段内的环境参数,通过对数据图表的分析可以提供生产管理建议。
5、信息管理平台:
各省、市相关单位(水产局、畜牧水产局、水产技术服务推广中心)通过该信息管理平台可科学化、全方位的进行智能部署,有效减轻管理人员工作量,提升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6、、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系统分为LED显示屏和大屏幕显示电视墙终端。LED显示屏用于实时显示养殖基地的环境测量值。监控中心或者调度室主要应用大屏幕显示电视终端。
7、智能决策 根据采集到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决策管理系统,可以设置报警限值,从而实现短信报警、邮件报警和远程控制。
8、短信报警(可选配置)
当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临界值时,报警(触控键入设定每个测量单元的最低和最高溶氧值范围。低于最低值或高于最高值,系统将自动报警)。报警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用户手机。短信报警功能具有价格低,实用方便,管理平台统一、成熟等优点,让用户实现养殖设备的远程管理,使整个自动控制系统更加完善。
八、鱼类养殖中需要监测的几个方面
1、养殖水域环境监测
(1)温度监测
温度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这其中包括进水口温度,池内温度,养殖场空气温度等。根据经验总结,在适合的水温范围内:1)水温越高,鱼类摄食量越大,更快生长; 2)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计算好合适的水温,对鱼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可24小时全天候监测养殖水域水体温度,当温度高于或低于设定范围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将现场情况通过短信发到用户手机上,监控界面弹出报警信息。用户可通过重新设置,自动打开水温控制设备,当水温恢复正常值时,系统又会自动关闭。
(2)光照检测
光照时间长短、强弱决定着鱼类生长的繁殖周期和生产品质,光照系统会自动计算水域养殖时鱼类需要的光照时间长短,是否需要开关天窗。
2、养殖水域水质监测
(1)PH值监测
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会引起鱼类鱼鳃病变,氧的利用率降低,照成鱼类生病或者水中细菌大量繁殖。系统安装PH值测试探头,当水体PH值超过正常范围时,水口阀门自动开启,进行换水。
(2)溶解氧监测
溶解氧的含量关系着鱼类食欲、饲料利用率、鱼类生长发育速度等,当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时,系统会自动打开增氧泵增氧。
(3)氨氮含量监测
鱼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氨氮含量超高,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系统监测氨氮含量,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要对养殖区进行清洁或换水。
九、传统的水产养殖与现代化水产养殖区别传统的水产养殖大量使用人工,浪费人力,增加成本。或者因为信息采集不及时和残缺,导致能源使用的浪费。而物联网智能系统能更好的规避这些问题:
1、根据水质,自动开启、关闭水口电磁阀进行换水;
2、自动检测养殖区含氧量,无需24小时增氧,当氧量不足时,系统会自动打开增氧泵;
3、养殖区温度过高时,天窗自动开启散热。
九、鱼类养殖需要的环境
渔业养殖水域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每一种水产养殖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环境。水质环境若能满足要求,水产养殖动物就能生长和繁殖,如果水质环境中的水受到某种污染,某些水质指标超出水产养殖动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水产养殖动物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水产养殖动物大批死亡。
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是水中生物和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养殖的几种主要鱼类,在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为3mg/L以上。当溶氧降低到2mg/L以下时,就会发生轻度浮头;降到0.8—0.6mg/L时,出现严重浮头(鱼类发生一次严重浮头就像生一场大病一样);降到0.5—0.3mg/L时,鱼就会窒息而死[2]。为此能有效地监测和控制水中溶氧量成为水产养殖急需解决的问题。鱼池水质管理,直接影响养鱼效益。衡量鱼池水质好坏的指标主要有:池水温度、酸碱度(PH值)、溶氧值和透明度。现将其测试技术简介如下: 1.温度测试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鲢、鳙、草、鲤、团头鲂等属温水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罗非鱼属热带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为了给鱼创造最适宜的温度环境,就要随时掌握池水的温度变化。监测水温最常用的是水银温度计,但只能测得表层水温。水质分析仪和溶氧测定仪,均有水温测试功能,且可测定不同水层的水温。2.酸碱度测试
池水的酸碱度(PH值)既影响鱼类的生长生活,又影响到池水中的营养素,因此人们常用石灰来调节鱼池水的酸碱度。对于鲢、鳙、草、鲤、团头鲂等温水鱼类,喜偏碱性水,其适宜PH值为7.5~8.5。测定池水酸碱度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是使用石蕊试纸。测定时,将一张试纸浸入水中2~3分钟后取出,再与酸碱度色谱对照,找到其中与试纸颜色相同的一段,就能知道池水的酸碱度了。3.溶氧值测试
一般鱼类适宜的溶氧值为3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值小于3毫克/升时,鱼停止摄食和生长;溶氧值小于2毫克/升时,鱼就会浮头;在0.6~0.8毫克/升时开始死亡。过去测试溶氧值大多采用化学方法,即磺量法,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既麻烦难度又大,一般养鱼户难以掌握。近年来已有不少测量溶氧值的电子仪器投放市场,如水质分析仪、溶氧测定仪等。这些仪器都有一个专用探头,只要把探头放到水中,将转换开关拨到测氧档,经过大约1~2分钟,仪表头上的指针就会指出水中的溶氧值。4.透明度测试
所谓透明度,就是阳光透入水中的程度。透明度与水色直接相关,而水色又标志着水的肥瘦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测定透明度可以自己制作一只黑白盘:用薄铁皮剪成直径为20厘米的圆盘,用铁钉在圆盘中心打一个小孔,再用黑色和白色油漆把圆盘漆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在圆盘中心穿一根细绳,并在绳上划上升度记号。将黑白盘浸入鱼池水中,至刚好看不见圆盘平面时为止,这时绳子在水面处的长度标记值就是池水的透明度。如果透明度大于35厘米,说明池水太瘦了,要追肥,可多投饲料;如果透明度小于25厘米,说明池水太肥,要少投饲料,并加注新水。
设计单位:广州莱安智能化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建中路11号103
养殖水质 篇6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池
选取沧州临港海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养虾池作为实验池,分别编号为1、2、3、4。
1.2 微生物制剂
起底质改良作用的底质改良颗粒,起水质调节作用的益水素、EM露,起增氧作用的增氧剂。
2 试验方法
上述选择的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养虾池,其中2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100 g益水素,3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500 mL EM露,4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200 g增氧剂,1号池作为对照组不加入微生态制剂。连续5 d监测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的含量,对比分析检测结果。
3 试验结果
经过5 d的取样,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2、3所示。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添加了底质改良颗粒的实验组2、3、4池,5 d后水体中氨氮的降解效率均可达到40%以上,而对照组中氨氮含量无较大变化。说明三种添加方式均能起到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作用。
添加底质改良颗粒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5 d后实验组2、3、4池中亚硝酸盐的降解效率高达99%以上,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含量无明显波动,证明三种添加方式的亚硝酸盐降解效果显著。尤其是4号池中底质改良颗粒的添加,在第3 d即达到最大降解效率。
硫化氢在养殖水体中的含量变化如图3,相对于对照组来说,5 d后实验组中硫化氢的降解效率均可达到60%以上,3种添加方法的效果显著。从图3中可以看到实验组在第5 d就已经达到了监测的最低值,而且硫化氢含量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4 结果分析
养虾池联合使用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后,连续5 d进行水质检测,从第3 d开始,氨氮(NH4+-N)维持在0.45~0.5 mg/L之间,亚硝酸盐(NO2--N)维持在0.025~0.3 mg/L左右,硫化氢(H2S)维持在0~0.025 mg/L之间。而空白池塘的指标没有明显降低。说明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联合使用后,水质得到明显改良,有害物质含量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
从3个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池子本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远不能达到标准,而且长期的养殖过程必定会破坏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得养虾池的环境会一度恶化,最终严重影响到养殖的经济利益。而使用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显著下降,水体改良效果非常显著,并能够长时间维持。
底质改良颗粒与益水素、EM露或增氧剂的联合使用,对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三种方式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处理硫化氢的过程中增氧剂略不及其它两种添加方式,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来增加使用量。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篇7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因子,水质调控技术
0 引言
水产养殖的水质是水产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的环境, 同时也是养殖对象的最佳粪便分解器。要想养殖出优质、高效的水产品, 对水质的控制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由于大量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 面对当前养殖场水质状况, 如何改善水质, 对水质进行调控成为目前水产养殖者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养殖场的水质因子
1.1 生物因子
水质中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野杂鱼及其鱼卵、水草、饵料以及微生物。野生鱼及其鱼卵在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与养殖对象争夺饵料, 甚至有些野生鱼会残害养殖对象。而水草由于呈丝带状, 容易将鱼苗缠绕其中, 对鱼苗造成一定的危害。养殖对象的饵料主要包括各种浮游植物、原生生物、轮虫等, 饵料量的多少对养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1.2 化学因子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 在水产养殖中, 水质的最佳PH值为6~9之间, 并且不同养殖对象的PH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 鱼类的最佳PH值是7.5~8.5, 虾类的最佳PH值是7.8~8.6, 河蟹的最佳PH值是7.6~8。通常情况下, 一旦水体的PH值低于4.5或者高于9.5就会导致水体过酸或者过碱, 从而导致养殖对象的死亡。另外, 溶解氧和溶解盐的量也会对养殖对象造成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适合鱼类健康生长的水体溶解氧的量为6 mg/L, 高溶解氧能够有效抑制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对养殖对象所造成的毒害。硫化物是一种还原剂,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当水体中的硫化氢过量时, 便会与鱼类的血红蛋白产生还原反应, 从而生成硫血红蛋白, 硫血红蛋白会对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最终导致鱼类缺氧而死;另一方面, 硫血红蛋白破坏了鱼类血液的凝血性, 容易使鱼类窒息死亡[1]。
1.3 物理因子
在淡水养殖品当中, 水温的控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因素, 而鱼的品种不同, 其所需的水温也各不相同。水体的透明度主要由水体的混浊度决定, 一般来说, 水体中的微细物质和浮游生物越多, 水体的混浊度就越高, 相应的透明度也就越低, 水体透明度决定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量, 另外, 其透明度对于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饵料的丰富程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水体的颜色, 主要是指在阳光的照射下, 水中浮游生物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据有关研究表明, 在养殖场中, 正常的水体颜色是油绿色和浅褐色的, 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浮游植物多为油绿色的隐藻、硅藻和浅褐色的金黄藻、黄绿藻等。
2 养殖场水质的调控
从上述水质因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要保证水产养殖的优质和高效, 必须加强水质的调控, 水质调控主要包括水位的控制、水质因子的调控以及水体植物的栽培三个方面,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水位的控制
水位的控制对鱼类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控制水位能够保证水体的资源被鱼类有效利用和充分吸收。同时由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因此, 水温对鱼类的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鱼类的最佳水温是20℃~30℃之间, 在夏季, 水体的温度可以通过水位的调节来控制, 同时在水温的调节方面, 还需要按时换水, 并且在换水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每次换水的量。
2.2 水生植物的栽培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充当着调节剂的作用, 在水体生物中, 有很大一部分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各种有害物质, 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 另外, 这些水生植物还是鱼类的饵料, 一般情况下, 可以在养殖场中, 进行水花生、水浮莲等水生植物的栽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滤食类鱼类和贝类不适合栽培水生植物。
2.3 水质因子的调控
在水质因子调控方面, 主要是对水质中的化学因子进行调控, 首先从水体的PH值来看, 调节水体PH值的有效方式是生石灰。从水体的溶解氧来看, 当水体的溶解氧过低时, 可以采用增氧机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 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泼洒“富氧”和“粒粒氧”来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对于水体中的各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时, (1) 可以通过增氧机增加溶解氧改善水质; (2) 可以通过泼洒沸石粉改善; (3) 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2]。
3 结语
总之, 在水产养殖当中, 水质的调控十分重要, 进行水质的调控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科学地进行水质的调控, 才能保证最佳的水产品养殖环境, 保证水产养殖的高效和优质, 从而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琴, 郭正富, 胡玉国.利用光合细菌调节养殖用水的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0) :45-47.
青虾高效养殖水质调控关键技术 篇8
青虾养殖周期短, 市场售价高, 需求量大, 只要饲养的科学, 效益较高。青虾对养殖池的要求不高, 只要排管方便、没有污染的水域环境, 水深1~1.5m的水泥池或池底有泥沙的池塘均可作为青虾养殖池。低溶解氧的池塘可以增设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备而成为适宜的养虾池。提高青虾的养殖效益, 首先要从满足青虾的生物学需求入手, 青虾喜欢生活在沿岸软泥底质、水草丛生的水域。生存水温为1~37℃, 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8~30℃。气温转冷时, 青虾会向水体较深处移动, 栖息于草丛、腐殖质、石砾间越冬。青虾为杂食性, 喜食水生蠕虫、昆虫、植物碎屑、浮游生物等, 在生长旺季, 其对食物的需求旺盛, 饵料不足时, 会相互残食, 因而, 其亩产量较难提高。青虾蜕皮频繁, 有变态蜕皮、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 期间防御能力很差, 易受各种水生动物的攻击, 须为其提供隐蔽场所, 并为其提供适当比例的动物性饵料或在饵料中加入甲壳素, 以促进其蜕壳和加快硬壳的形成。
总之, 只有依据青虾的生物学特性, 极力为其营造适宜的水域生态环境, 提供适口饵料和栖息、隐蔽场所, 控制病害生物, 使青虾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能最大限度地摄食和生长, 增强体质, 抵抗病害, 才能获得青虾养殖产量和质量的双丰收。
1 种植水生植物, 营造青虾养殖池的生态平衡
(1) 向青虾养殖池中移植多种生活于不同生态空间的物种, 通过食物链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稳定的有机整体, 与虾建立起一种新的物质循环关系, 达到生态平衡。植物和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吸收水中的氨、氮等营养盐类, 并释放氧气, 建立起适宜青虾生长的虾池人工生态体系, 这是一种高效、安全、清洁的生态养殖集成技术。 (2) 水生植物能够及时而有效地消耗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对虾类生存有害的物质, 并且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人工养殖时, 应该充分利用好青虾与水生植物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 培植好水草, 建立稳定的水域生态环境, 使青虾能够自由自在地在水草间隙中觅食、蜕壳和栖息, 维护好合理的水草种类和密度是高效养殖青虾的重要环节。 (3) 适宜青虾的优质水草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眼子菜和金鱼藻等。这类水草繁殖迅速, 又是青虾的饵料或水质指示生物, 当这些植物不能很好地生长时, 说明水体环境正在趋于恶化, 应该及时排除老水, 加注新水, 并维持适宜的光照;光太强时注意遮荫, 光太弱时注意人工补光。
1.1 轮叶黑藻的特点及其种植技术
(1) 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俗称温丝草、灯笼薇, 属水鳖科、黑藻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 分布广泛, 其有直立细长的茎, 无柄的叶呈带状披针形, 通常以4~6片轮生, 叶缘具小齿。喜光耐寒, 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折断后再生能力较强。 (2) 轮叶黑藻的种植方法很多, 一是种植芽苞法, 3月下旬将消毒灭菌后的轮叶黑藻芽苞插入泥中, 或拌泥沙撒播, 当水温升至15℃时, 5~10d便开始发芽。二是尖插种植法, 因轮叶黑藻只有须状不定根, 所以, 将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的轮叶黑藻消毒灭菌后的枝尖插入泥中, 3天后就能生根, 形成新植株。三是营养体移栽法, 将消毒灭菌后的轮叶黑藻的茎节部分浸入泥中, 约20d后即可见新生的轮叶黑藻。四是整株种植, 将天然水域中的有须根的轮叶黑藻消毒灭菌后移植到池塘, 很快就会长出新叶。
1.2 伊乐藻的特点及其种植技术
伊乐藻原产美洲, 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多年生水鳖科沉水草本植物。既可为青虾提供丰富的营养, 又可净化水质,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
1.3 伊乐藻耐低温, 适应力极强
气温5℃以上即可很好地生长, 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 当苦草、轮叶黑藻尚未发芽时, 该草已大量生长。伊乐藻的种植方法与轮叶黑藻的种植大体相似。
1.4 苦草的特点及其种植技术
(1) 苦草俗称蓼萍草、面条草、龙须草、扁草, 也是多年生水鳖科无茎沉水草本植物, 是青虾喜食和栖息的植物。有匍匐茎, 叶基生, 叶片狭长如带状, 叶片碧绿半透明状, 其长度随水位深浅而有变。苦草的适应性较强, 喜弱碱性水质, 喜光、不喜高温、耐寒。具有药用、观赏和经济价值。 (2) 苦草的种植:首先要在天然水域中收集优质种子, 每年的11月以后, 将天然水域中漂在水面的苦草收集起来, 使其漂浮于水面进一步发育至成熟, 至12月中下旬捞出晒干备用。来年春季播种前, 要将苦草的种子先晒一天, 再浸泡一夜, 然后通过揉搓取出果实内的种籽, 漂洗干净, 伴以半干半湿的细土进行洒播。
1.5 菹草及其种植技术
(1) 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俗称虾藻、虾草、麦黄、眼子菜, 为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的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 根茎发达, 多分枝, 其顶端有纺锤状休眠芽, 并在节处有须根。茎圆柱形, 通常不分枝。浮水叶革质;托叶膜质, 呈鞘状抱茎。穗状花序顶生, 开花时伸出水面, 花后沉没水中。叶缘呈浅波状, 具疏或稍密的细锯齿;叶脉3~5条, 平行, 顶端连接, 中脉近基部两侧伴有通气组织形成的细纹。生于池塘、湖泊、溪流中, 静水池塘或沟渠较多, 生长于微酸至中性水体中。秋季发芽, 冬春生长, 花期3~7月, 果期4~9月。但在6月以后便开始逐渐死亡、腐烂, 并形成鳞枝 (冬芽) 休眠。冬芽坚硬, 边缘具齿, 略似松果。 (2) 菹草的生命力较强, 常常危害水稻生长。可通过根茎和种子繁殖。多进行石芽栽培, 石芽可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保护, 存活率高。或者代根扦插培于底泥中, 小苗时怕强光暴晒。菹草的种子、根状茎及芽苞均可繁殖;根茎在正常情况下, 繁殖迅速;芽苞系由侧枝形成的短枝。芽苞脱落后沉于水底, 环境适宜时又自然萌发。 (3) 研究发现, 菹草对锌有较高的富集能力;对砷的净化能力则更强。菹草的自然含砷量约6mg/kg左右, 其在含砷酸氢二钾、硫酸锌、氯化汞、重铬酸钾各2mg/kg的混合废水栽培下, 体内的含砷量可超过原来含砷量的16倍。
1.6 金鱼藻
(1) 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 别名松藻、细草、软草等, 为金鱼藻科、金鱼藻属悬浮于水中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无根, 茎平滑细长, 疏生短枝, 叶无柄。叶轮生, 丝状, 稍脆硬, 叶的边缘有散生的刺状细齿。花苞片9~12个, 浅绿色, 透明, 先端有3齿, 紫色毛;坚果宽椭圆形, 黑色, 平滑, 边缘无翅, 顶生刺。花期6~7月, 果期8~10月, 生长于静水池塘、水沟等处, 是一种优质饲料, 具有药用价值。 (2) 金鱼藻喜光, 喜氮, 耐碱, 适温性较广, 生命力较强, 可耐0.7mg/kg的硫酸铜, 但不耐冰冻。在适宜的光照下生长迅速, 但不耐强光和太弱的光。适宜生长的光强是5%~10%;最适p H值范围为7.6~8.8。生命力很强, 以多种方式繁殖。种子有坚硬的外壳, 休眠期很长, 通过冬季低温解除休眠, 早春萌发, 可伸出水面。种子萌发时胚根不伸长, 故植株无根, 但以土中的叶状枝固定株体, 基部侧枝也发育出很细的全裂叶, 用于固定植株和吸收营养。冬季以休眠顶芽越冬, 休眠顶芽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繁殖体, 易脱落, 沉于泥中, 翌年春萌发为新植株。生长期折断的植株可随时发育成新株。雄花成熟后, 雄蕊脱离母体, 浮升到水面, 开裂散出花粉, 花粉在静水中下沉到水下雌花柱头进行授粉受精。果实成熟后也下沉至泥底休眠越冬。将金鱼藻切断的枝叶 (营养体) 投入水中或埋入底沙中3~5cm, 会很快生长分枝。
总之, 水草占池塘水面的面积不宜过多, 当池塘内水草过多时, 可用人工方法捞除稀疏, 使塘内水草呈星点分布最好。一般情况下, 水草的生长面积占池塘水面总面积的比例应控制在20%~30%, 视水面大小而定。
2 电气石净化水质技术
(1) 电气石是一种含硼及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矿物晶体, 可辐射远红外线、产生生物电流、释放负离子, 并含有微量元素和多种矿物质。其红外线能与水分子的氢键形成共振, 将分子间长链切断, 使大分子团变小, 提高活性, 使之更易进出细胞膜, 运送养料和促进代谢。负离子会促进细胞膜的K+、Na+离子交换。在进行水质净化时, 将其作为活性生物填料, 其效果比普通生物填料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的效果更加明显。 (2) 研究表明, 电气石能够将初始p H值为3至10的海水的p H值调节为趋向中性, 而对水体的电导率却基本无影响。盐度影响电气石调控海水p H的速率, 但对最终p H基本无影响。 (3) 以Cr3+为重金属模型污染物, 研究电气石对水体中Cr3+的去除及其重复利用性的结果表明:电气石对Cr3+的去除率达99%以上, p H值对去除率没有影响。处理后Cr3+浓度以及p H值均符合水产养殖水体的要求, 并且, 电气石可重复使用。 (4) 在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电气石, 结果均促进了细菌的生长, 增加了细胞的生物量, 提高了沼泽红假单胞菌脱氢酶的活性 (可用来反映体系内活性微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活性) , 并使脱氢酶对p H稳定性大大增强。 (5) 电气石用于硝化细菌培养, 结果表明, 培养21d后, 添加电气石的实验组, 硝化细菌的数量是对照组的12.5倍, 培养15d后电气石组对氨氮的降解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为了进一步探讨电气石处理养殖水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影响, 研究者以培养人结直肠腺癌Ca Co-2细胞为模型, 探讨了电气石处理水对细胞生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 电气石处理的DMEM培养液培养人结直肠腺癌Ca Co-2细胞, 促进了细胞生长, 提高了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6) 实验证明, 日本沼虾的最适p H为7.6。电气石对青虾的促生长作用表现在:电气石能够影响水的团簇, 净化水质;电气石能够保持养殖水体恒定的弱碱性p H环境。
3 通过微生态制剂建立菌相平衡
(1) 让青虾“肥水下塘”是高效节粮养殖的有效途径之一。使用微生态制剂, 可以提供有益菌和低聚糖等对青虾生长有益的物质。有益菌可参与水体中菌群的竞争, 抑制有害微生物, 克服抗生素使用中产生的耐药性和药残等危害;同时, 益生菌还能分泌消化酶, 促进青虾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转化率, 加快生长。即使是通过排泄出来的有益菌, 也能明显地提高池塘水体中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 有效降解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危害青虾健康的有害物质, 保持水质始终稳定在对青虾生长有利的状况中。 (2) 随着微生态制剂一起进入的低聚糖, 不仅能识别、粘附、清除肠道内的有害菌, 优化肠道微生态系统, 增强青虾的免疫力, 而且能被有益菌作为生长的碳源, 促进其生长, 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因此,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 可有效地替代抗生素, 提高青虾的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微生态制剂在不同养殖时期的使用和作用如下:
3.1 养殖前期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先在养殖池塘施生物肥作为基肥, 隔2~3d后再施用微生态制剂, 进行有益藻相的优化培养。最宜在晴天的上午施用, 先将待施用的生物肥浸泡1~2h, 然后正午全池泼洒, 泼洒完后开增氧机。2~3d后, 待池塘藻类数量开始增多时, 再施用益生菌对藻类进行优化培养。这样做既避免了盲目施肥, 又能更科学合理的发挥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3.2 养殖中期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随着青虾的生长、投饵量和排泄物的增加, 养殖水体开始有恶化的趋势, 此时,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建议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控水质, 一般是每10d左右投放一次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不但能改善青虾胃肠道的菌群结构、提高饵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 降低饵料系数;而且, 可使青虾的代谢产物能够改良水体环境、提高有益活菌数, 尤其是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 而这些细菌能代谢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H2S等有害物质。所以, 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不仅能调控水质, 可以降低饵料系数、减少病害的发生。
3.3 养殖后期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在养殖的中后期, 青虾易患病, 此时, 使用微生态制剂具有显著的作用。其在水质调控和促进青虾生长和抵抗疾病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应坚持持续使用, 一般间隔10~15d使用一次。对于水质恶化、底质污染较严重的池塘要加量使用。由于微生态制剂的有益菌群的活化和繁殖需要耗氧, 建议微生态制剂在晴天的上午使用, 以避免使用时间不当造成养殖池水缺氧。
养殖是一个综合过程, 微生态制剂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 认可程度逐渐提高。需要注意的是, 微生态制剂不能与抗生素类药物同时使用, 若必须使用药物, 则应相隔至少5d以上。
4 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技术措施, 可以有效而及时地清除青虾养殖池的污染物, 大大减少换水量和换水次数, 使养殖池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持平衡或稳定, 保持青虾养殖池的清新和水质的肥、活、嫩爽, 保持池水水色呈黄绿或褐绿色;透明度维持在30~40cm, 溶解氧浓度高于5mg/L以上, 低层的溶解氧浓度高于3mg/L以上。尤其是在养殖前期, 不易换水, 即使需要换水的话, 换水量不易超过10cm水深, 否则, 剧烈的水环境变化会使青虾不适。中、后期的换水量不易超过15cm水深。发现青虾靠岸爬行或浮头, 必须立刻开启增氧机。
池塘养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技术 篇9
一培育水质
养殖前期 (3~5月) , 池塘水质偏清, 每亩泼洒生物肥水素100克;7~10天后每亩泼洒光合细菌原粉100克;再过7~10天后每亩泼洒EM菌原粉100克。泼洒方法:原粉加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21~30天为一个循环周期, 不断重复这样的次序。
二调控水体
养殖中期 (6~9月) , 每亩泼洒EM菌原粉200克和光合细菌原粉100克;7~10天后每亩泼洒生物肥水素50~100克和EM菌原粉100克;再过7~10天后泼洒高效复合硝化细菌原粉200克和EM菌原粉100克。21~30天为一个循环周期, 不断重复。
三拌饲投喂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与水质调节 篇10
1) 增加耗氧量。有机物质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有关数据显示, 养鱼池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鱼的底泥耗氧量高出3倍。
2) 产生有害物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同时降低水体pH值, 为病菌、有害藻类提供营养物质, 也给浮游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后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2 底质的控制
一般来说, 养殖鲢鱼、鳙鱼、罗非鱼的池底淤泥厚度在20~30 cm, 养殖草鱼、鲂鱼、鲤鱼最好低于15 cm。因此, 每隔1~2 a最好彻底清淤、暴晒, 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卵;定期肥水、调水, 使藻相达到最佳状态, 防止水体过瘦或过肥。连续阴雨天时, 要勤开增氧机, 待天气好转后改良底质, 防止底质发生剧烈变化。
3 氨氮过高的表现症状
呼吸减弱、平衡能力丧失、侧卧、食欲减退, 甚至由于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发生了改变而使渗透!压调节失调引, 进而起充血, 从而表现败血症相似的症状, 影响生长, 一般鱼类的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浓度应控制在0.05~0.10 mg/L。
4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1) 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 而且与其存在的形式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不易进入鱼体, 毒性也较小, 而分子态的NH3-N毒性强。
2)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关系紧密, 一般温度和pH值越高, 毒性越强。在夏季高温季节, pH值大于9时, 易发生氨氮中毒。
5 亚硝酸盐来源及影响因素
亚硝酸盐极不稳定, 造成其偏高的因素主要是与水中的溶氧偏低和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1) 溶氧高时分子氨会经过亚硝化细菌 (需要氧气) 的作用生成亚硝酸盐, 然后, 亚硝酸盐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 进一步生成无害的硝酸盐 (严格需氧) ;而一旦水中溶氧偏低, 反应就会停止, 造成亚硝酸盐大量累积。因此, 减少亚硝酸盐时一定加大增氧力度。
2) 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在温度较低时, 硝化作用减弱 (冬季几乎停止) , 氨氮浓度较高;当温度升高, 硝化细菌活跃, 硝化作用加剧, 温度达到一定程度, 可引起褐血病。
养殖水质 篇11
中华鳖传统的养殖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放养密度、增加饲料的投喂和延长生长期来实现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但很容易引起养殖水体的恶化,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影响鳖的品质,还易造成各种疾病的暴发。2012~2013年,汶上县水产站联合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济宁市渔业环境监测站等在汶上县东豪特种水产养殖场开展了水质综合调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利用纳米微孔曝气盘增氧、撒施微生态制剂、种植水生植物和搭配滤食性鱼类“四部疗法”,改善了中华鳖生长环境,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综合效益,对中华鳖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点
本试验安排在精养外塘西区1~3排8号、10号共6个池塘和苗种温室5号、6号池中进行,8号、10号为对照组,5号、6号为对照组。
2. 微孔增氧设施安装调配使用技术
①设备和安装。a.主机。在场南、北温室区安装5.5千瓦罗茨鼓风机各1台;在精养外塘安装7.5千瓦罗茨鼓风机2台。鼓风机安装固定在水泥平台上,正常开机气压应在4千帕以上。b.主管道。鼓风机出口5~6米内连接镀锌管,后部采用PVC管。主管道上安装截止阀、排气阀。截止阀用于连通或截断通道,排气阀用于调整气压和开机时排气。主管道直径为50毫米,充气管道直径为32毫米。主管道采用并联的形式顺着池塘呈“非”字形安装在池壁上方,下部用钢筋固定。c.充气管道。充气管道由PVC管、PVC软管和纳米曝气盘组成。在通往每个池塘的充气管道上安装球形节气阀,便于调节气量大小和开关等。每个池塘中通过软管连接充气管道和纳米曝气盘。软管直径为7×1.9毫米,曝气盘直径为80厘米。曝气盘每4个、6个或8个呈“井”字形或“田”字形排列,具体数量根据池大小决定。曝气盘固定在“十”字形钢架上,防止在使用增氧设备时搅动淤泥使曝气孔堵塞,钢架高60厘米,其中20厘米伸入泥土中,40厘米在水中。
②使用方法。4~5月,阴雨天半夜开机;6~10月,下午开机2~3小时、日出前后再开机2~3小时,如遇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21~22时开机至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勤开机,以促进水产养殖对象生长。开机前后进行溶氧水平检测,水体溶氧以6~8毫克/升为佳。
③维护与保养。a.主机发热。由于PVC管内注满了水,主机负荷加重,引起主机和输出头部发热,导致主机烧坏或主机引出的塑料管发热软化。解决办法:一是提高功率配置,一般微孔管的功率配置为0.25~0.3千瓦/亩。二是主机引出部分采用镀锌管连接,长约5~6米,以减少热量的传导;三是在增氧管末端加装一个出水开关,在每次开机前先打开开关,待增氧管中的水全部排尽后再将开关关上。b.定期检查管道。每天开启增氧机或投喂后定期巡塘,检查管道是否漏气、是否损坏等,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或维修等。藻类附着过多而堵塞微孔时,晒1天后轻拍抖落附着物,或采用20%洗衣粉浸泡1小时后清洗干净,晒干再用。c.定期保养。罗茨鼓风机定期润滑保养,雨季要防锈,高温季节要防曝,可搭凉棚,发现接口松动要及时固定。此外,要保证电源箱不漏电。
3. 微生态制剂ETS菌使用技术
①微生态制剂的种类。本次所用的ETS复合菌群是由水质净化剂801、803(均为水剂)、水质净化剂(粉剂)、水底净化剂(生物弹丸)等四种产品构成,每种产品含有不同的微生物菌群,因此作用不同。水质净化剂801、803作用是调节水质、抑菌抗病;水质净化剂(粉剂)作用是培菌育藻;水底净化剂(生物弹丸)作用是改良底质。四种物质多角度全方位净化处理中华鳖恒温养殖池塘水质。以上产品均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ETS环境和农业微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刘长生研究员提供。
②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方法。选择温室5号、6号池作为试验池和对照池。中华鳖放养密度为10只/米2。水体温度维持在25℃。试验池使用ETS复合菌群,而对照池不使用。复合菌稀释后于晴天上午泼洒,然后开启增氧机曝气1~2小时,之后每天分时段共曝气4~5小时,试验期每两周泼洒1次,用量为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试验池和对照池每7天监测1次水质的总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亚硝酸盐四个指标,其中总大肠菌群采用多管发酵法、氨氮采用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化学需氧量采用重铬酸盐法、亚硝酸盐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
③养殖水体中总大肠菌群的含量变化。2012年11月1日,喷洒ETS复合菌群前,试验池养殖水体总大肠菌群为7.4×102 cfu/升,对照池为6.2×102 cfu/升,使用复合菌全池泼洒1周后,试验池水体中的总大肠菌群降低到45 cfu/升,对照池水体中的总大肠菌群为7.4×102 cfu/升,可见水质有恶化现象。11月15日,试验池中总大肠菌群为3.4×102 cfu/升,总大肠菌群含量有回升迹象,分析认为ETS复合菌群有效活菌数量已明显降低,使总大肠菌群等致病菌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遂第二次施用ETS复合菌群。11月22日,试验池总大肠菌群数降低到36 cfu/升,再次验证总大肠菌群数量的回升是因ETS复合菌群活力降低,笔者认为ETS复合菌群每2周全池施用1次,可有效避免水质的恶化。
④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变化。试验池水体中氨氮含量由试验前的5.63毫克/升降到试验结束的3.98毫克/升,降低了29.3%,而未添加ETS复合菌群的对照池氨氮含量有小幅升高的趋势。
⑤养殖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试验池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由开始的37.78毫克/升降低到25.81毫克/升,降幅达到31.68%,而对照池化学需氧量由36.57毫克/升上升到39.65毫克/升,上升幅度为8.42%。
nlc202309032018
⑥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试验期间随着ETS复合菌的施用,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也逐步下降,由开始的0.218毫克/升降低到0.025毫克/升,降幅达到88.53%,而对照池中亚硝酸盐含量由0.224毫克/升上升到0.260毫克/升,上升幅度为16.07%。
⑦小结。研究人员通过对试验池和对照池详细检测总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等数据,通过DP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认为在95%置信区间内,试验池和参照池总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等检测项目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ETS复合菌群对水质改良的效果是明显的。试验池的总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等出现明显的降低,分别降低了93.9%、29.30%、31.68%和88.53%。试验池中华鳌生长良好且没有病害发生,摄食量有所增加,而对照池中华鳌摄食情况不如试验池,且对照池水体时有腥臭气味发出。本次研究应用的ETS复合菌群含有六十多种有益微生物,其中芽孢杆菌分泌的伴孢晶体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被广泛认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具有硝酸还原和亚硝酸还原能力,可去除养殖水体中多种形态的氮。所以说,ETS复合菌群作为生物制剂改良养殖水体水质有显著的效果。
4. 水生植物种植技术
在每年四五月份种植凤眼莲、水花生、水白菜、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用竹竿、塑料泡沫或网绳等在水面上方隔离,面积占总水面的20%~25%,一般每亩种植500千克,能起到净化水质、遮阴的作用。因水生植物繁殖过快,应定期做好分株移栽工作,10月份以后移到温室育苗留种,到第二年继续使用,也可翌年另外培养再移栽。
5. 滤食性鱼类的放养
每亩放养规格为8~10尾/千克的鲢、鳙鱼鱼种(3∶1)200尾。
6. 鳖的饲养管理
①放养前清池。放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厚,用铁耙或铁锹按同一方向将淤泥翻1遍,日晒3~5天,再用生石灰按300克/米3的量以少量水化成浆后全池泼洒,隔日注水并进行肥水,透明度保持为20~30厘米,7天后放鳖。
②放养密度。池塘面积700米2/池,每池放养规格为500克/只左右的稚鳖2000只。
③消毒。放养前,稚鳖用20克/米3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分钟,或用3%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具体时间视鳖的忍受程度灵活掌握。
④放养方法。放养时,选择规格整齐的鳖放入同一池中,以免发生相互撕咬。将装有鳖的箱或筐轻轻放在水边,让鳖自行爬出,游入水中,以免呛伤。
⑤饲养管理。a.投喂饲料种类。一是投喂全价饲料(杭州皇冠特种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温室与外塘的饵料系数分别为1.2~1.8∶1和2∶1)。二是投喂动物性饲料。将鲜活鱼、虾、螺、蚌、蚯蚓、禽畜内脏、面包粉、食用油、黄粉虫、中草药和黏合剂等按照一定比例用饲料加工设备加工成糜状投喂。三是投喂植物性饲料。将新鲜南瓜、苹果、西瓜皮、青菜、胡萝卜和马齿苋等消毒处理后投喂。b.投喂方法。投喂时严格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原则。定质: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均应新鲜、无污染、无腐败变质。定量:配合饲料的日投量为鳖体重的3%~8%;鲜活饲料的日投量为鳖体重的5%~10%;投饲量的多少应根据气候和鳖摄食强度进行调整,应控制在1.5小时内吃完。定时:水温18~20℃时,每两天投喂1次;水温20~25℃时,每天投喂1次;水温25℃以上时,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8时前和下午4时后。定位:饲料投在未被水淹没的饲料台上,均匀投喂。c.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巡塘检查,每天投饲前检查防逃情况;随时掌握鳖吃食情况,以调整投饲量;观察鳖的活动情况,如发现行为异常或患病的鳖及时治疗或隔离;及时清除剩余饲料,清扫饲料台;查看水色、量水温、闻有无异味;养殖期间适当施生石灰、EM菌和海中宝(离子交换水质净化剂)等,使池水酸碱度保持在7~7.5之间,定期注水、排水,使透明度不低于25厘米;定期用大蒜素拌料投喂和中药液泼洒防病;写好巡塘日志。
⑥疾病预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药物使用方法应符合NY 5071规定的要求。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尽量使用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一是生态预防。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养鳖场建筑配套设施合理,满足鳖喜洁、喜阳、喜静的生态习性要求;经常用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以及施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使水色呈黄绿或茶褐色。二是生物预防。在鳖池中搭配放养少量鲢、鳙鱼,调节浮游生物量,在鳖池中种植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三是药物预防。进行环境消毒、池水消毒、鳖体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饲料台与晒台消毒、体内药物预防等,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ETS菌改良水质等。
二、试验结果
经专家组测产:8号池鳖平均规格为0.86千克/只,10号池鳖平均规格为0.75千克/只左右。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四步疗法”水质综合调控技术后,中华鳖产量提高14%以上。
三、分析与讨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快速的规模化、工厂集约化养殖,只重产量不重质量,造成鳖的品质下降,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崇尚野生鳖或仿野生鳖。通过使用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净化、种植水生植物和搭配放养滤食性鱼类的水质综合调控技术,达到了改善池塘养殖的内部环境和减轻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中华鳖的品质和产量,降低了发病率,真正实现了生态健康养殖,对中华鳖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微孔增氧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一项新型渔业高效增氧技术,有利于推进生态、健康、优质、安全养殖,是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的又一次革命。微孔增氧具有八大优势:一是高效溶氧;二是曝气水体;三是恢复水体自净功能;四是超低能耗;五是实现生态养殖,保障养殖效益;六是安全、环保;七是安装方便;八是维护简单。
ETS复合菌群含有六十多种微生物菌,其中好氧性微生物占40%、厌氧性微生物占60%。ETS复合菌群可以有效地吸附、分解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从而将水土中的有害杂质分解转化为有益成分,快速恢复并长久保持水土系统自有的生态平衡状态。经过多年的推广,ETS复合菌群已经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在农林花卉种植、畜牧、水产品养殖、土壤治理、水体净化和保护等领域应用。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汶上县水利局水产站 邮编:272500)
水产健康养殖水质调节新技术 篇12
1 池塘水质老化的原因
池塘由于高密度养殖, 化肥、饲料过度使用, 未利用完的残剩饵料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 加上池塘老化, 有机物长期积累产生有毒物质, 引起水质老化, 导致池塘水体微生态失去平衡, 有害菌占有优势, 鱼类很容易发生疾病。
2 池塘水质老化的物质种类
池塘水质变坏是因为池水中的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过多。鱼类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 未利用完的残剩饵料和鱼类排出的粪便, 在厌氧的条件下分解速度慢, 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产生氨氮、硫化氢、低级脂肪酸、醇类、甲烷、亚硝酸盐等中间产物, 当氨氮的浓度超过0.2mg/L, 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浓度超过0.1mg/L时, 能引起鱼类厌食、焦躁不安、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 同时, 造成养殖水体环境孳生成大量有害菌群, 引起养殖鱼类各种病害甚至中毒死亡。
3 利用芽孢杆菌改善水质
芽孢杆菌主要分布在土壤、水体的自然环境中, 大多数以芽孢的形式存在。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利用养殖水体中的鱼类排泄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 提供营养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生长, 同时自身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群, 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长。
3.1 芽孢杆菌的作用
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可以合成多种有机酸、酶和活性因子, 抑制真菌繁殖, 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分解有机氮、有机硫化物等有机物质;除臭, 净化水质;抑制病毒及有害细菌的生长, 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
3.2 芽孢杆菌的用法与用量
调节池塘水质, 池塘水温在25℃以上, p H在7.0~8.0之间, 10天左右施用一次, 每亩用量200g, 化水全池泼洒, 注意晴天使用, 使用时需要开启增氧机, 预防水体缺氧。添加500g/t饲料, 拌匀后投喂。
4 利用EM活性菌调节水质
EM活性菌包括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等80多个自然菌[1], 它能降解池塘有机物、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 净化水质, 减少真菌和细菌的危害;改善鱼类肠道环境、增强鱼虾的免疫力,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成活率, 促进鱼类生长;调控池塘水体微生物结构, 使有益菌占水体优势, 降低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EM菌池塘消毒的使用方法鱼苗下塘前15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下塘前3天亩用2.5kg EM原液全池泼洒, 菌数要求在1×109以上;鱼苗下塘后根据水质好坏每月使用1~2次, 亩用量为1kg, 菌数在5×108以上, 使用最佳时间为阴雨天;发现病鱼, 用1%EM菌液浸泡消毒, 或者用原液涂抹, 每次5~10分钟;在鱼病季节到来之前, 用EM菌拌饵, 能够有效地预防鱼类肠炎病的发生。
5 利用光合细菌修复池塘生态环境
光合细菌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 利用池塘水体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氮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2]。这类细菌能利用池塘中的残余饲料、鱼类粪便、浮游生物的残体等有机物质, 把池塘水体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进行快速而彻底地分解, 加快了有机物的分解速度, 避免有机物质在池底的沉积, 达到改善池塘生态环境、保持水质清洁的目的。
5.1 光合细菌的使用方法
施用光合细菌可促进有机污染物转化, 避免有害物质积累, 改善水体环境和培育天然饲料, 保证水体溶氧。光合细菌使用前应进行10小时以上的光照, 养殖水体中的水温在20℃以上时进行, 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池塘水瘦时要先施肥, 增加池水中的藻类, 再使用光合细菌, 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的使用效果。投放光合细菌前3天、后5天内禁止全池泼洒杀菌药品及抗生素药物。
5.2 光合细菌用法与用量
首次光合细菌用量为100~150g/ (亩·m) , 为了增加光合细菌的使用效果, 三天后再施用光合细菌100g/ (亩·m) 。使用时, 用养殖池水加入光合细菌搅匀全池泼洒, 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可适当增加。
6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体的方法
6.1酱油色水体
池塘中裸藻类较多, 投饵量过剩, 水质老化, 有机质较多,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偏高, 水质出现老化。先用光合细菌调好水质, 次日晴天施用芽孢杆菌, 防止池塘缺氧。
6.2 灰褐色水体
池塘老化藻类较多, 有机物含量较高, 池塘中可见泡沫和油膜。用EM菌降解有机质, 增加池水浮游植物, 改善水质。
6.3 暗绿色水
夏季水温过高, 池塘中过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 造成蓝藻和绿藻较多, 在水体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 气味难闻, 氨氮、亚硝酸盐偏高, p H波动较大。换水后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
6.4 白浊水
池水中细菌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 造成水质的p H值和溶解氧偏低, 亚硝酸盐溶度较高。可以用敌百虫和菊酯类杀虫剂杀虫, 48h后用复合芽孢杆菌或EM菌调水。
6.5 黄色水
池水中双鞭毛金藻或三毛金藻较多, 该藻类鱼类食用后容易引起中毒。可以先用有机酸、氨基酸、硫酸锂钾类解毒, 后用EM菌调水。
参考文献
[1]徐辰, 韩立军.EM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现状[J].农业与技术, 1997, (2) :20-21.
【养殖水质】推荐阅读:
水质与水产安全养殖05-11
净化水质养殖技术论文08-25
游泳池水质监测项目及水质检测意义07-27
水质问题07-15
水质鉴定05-15
水质达标06-05
太湖水质06-12
水质监控06-21
水质治理07-14
地表水质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