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达标(精选3篇)
水质达标 篇1
水源区四十三个县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北京9月16日电南水北调中线千里调水, 水质如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6部门最新考核结果显示, 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符合水功能区要求, 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这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符合调水要求, 为南水北调中线今年汛后通水奠定了基础。这是记者从16日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的。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介绍, 为确保中线源头水质, 国务院批复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两个五年规划, 将水源区涉及的43个县全部纳入规划。截至目前, “十二五”规划安排的443个项目中, 已建、在建项目251个, 占总数的56.7%。目前水源区43个县和重点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 垃圾处理设施也实现全覆盖, 这对保护丹江口水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 三省各地关停规模以上污染严重的企业超过500家, 提高新上项目环保准入门槛, 叫停和否决了新上项目300多个。
于幼军坦言, 丹江口水库水质多年保持在Ⅰ—Ⅱ类, 仍有5条入库河流不达标, 虽然不足入库总水量1%, 对水库水质影响甚微, 但针对不达标河流, 各部门、有关地方积极治理, 投资17.43亿元, 补充建设一批排污口整治、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治污项目, 进行“一河一策”综合治理。目前不达标河流污染面貌明显改观, 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2年下降了50% 以上, 部分河流水质从Ⅴ类提高到Ⅲ类, 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的阶段性治理目标。
水质达标 篇2
关键词:注水水质,各环节,控制
1 概述
油田投入开采, 如果没有相应的驱油能量补充, 油层压力就随着开发时间增长而逐渐下降, 油气比上升, 地下原油性质变化, 粘度增大, 流动困难, 造成油井停喷, 最后在油层留下大量死油, 使油田最终采收率很低, 因此需对油田进行注水, 使油田能量得到补充, 保持油层压力, 达到油田高产稳产, 提高最终采收率。
含油污水由于水温、矿化度和粘度高, 有利于驱油, 并且可提高低渗透油层的吸水指数, 成为注入水的首选。但由于是含油污水, 必须将污水净化到一定程度, 才不至于堵塞地层, 维持地层的高吸收能力。主要就影响杏四联注水水质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希望在大家的帮助下, 进一步提高我站的注水水质。
2 污水的产生及处理过程
杏四联污水的产生主要是游离水、脱水器的放水, 还有一少部分回收水。这些污水均进入油岗的沉降罐, 经污水泵输至污水站, 经污水站处理后, 进入深度处理站进行深度处理, 然后由泵输至注水站, 由注水泵注入地下。
要使注水站注入水合格, 以上每一环节都必不可少, 必须保证每一环节的出口合格。
3 影响水质的各环节
3.1 油系统
油系统是产生污水的地方, 要想保证注入水质合格, 首先要从原水抓起。如果原水不合格, 无疑会给下一处理环节增加负担, 影响处理效果。而原水的产生主要是游离水及脱水器脱出的含油污水, 这就首先要保证游离水及脱水器的运行平稳。游离水脱除器运行的关键是控制好合理的油水界面, 对于Ф4×16的游离水脱除器油水界面一般控制在2.5~3米左右, 这样既能使放水含油指标合格, 又是保证电脱水正常运行的基础。电脱水器的油水界面也需控制在一定范围, 如果油水界面控制过低, 附加的交变电场变弱, 脱水效率低, 放水含油就会超标。
目前, 造成脱水器运行不平稳的原因还有硫化物的影响, 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大量繁殖, 在联合站系统内产生大量的硫化物, 在脱水器内部聚集在油水界面上, 形成靠硫化物稳定的过渡层, 由于硫化物为导电物质, 且比重介于油水之间, 使油水分离难度增大, 造成水中原油的去除变得困难。当过渡层达到一定厚度时, 就会引起电场不稳定甚至垮电场。
杏四联合站在2004年7月份就由于硫化物的影响, 造成沉降罐出口含油严重超标 (见表1) , 从而造成污水站、深处理外输严重超标。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a.更换破乳剂为油水分离剂, 向电脱水器内投加硫化物去除剂。利用油水分离剂的强清水作用, 降低游离水脱除器出水的含油量;利用硫化物去除剂与硫化物反应, 避免过渡层的形成, 从而实现在系统硫化物含量较高情况下的电脱水器平稳运行。
b.提高脱前炉的温度, 由以前的45℃提高到了50℃。通过升高温度, 削弱了油水界面的薄膜强度, 同时通过升高温度也加大了油水比重差, 加速了乳状液的破坏。
c.及时回收沉降罐内的污油。沉降罐内的污油太多, 会影响沉降罐的出口含油。并且污油在沉降罐内时间过长, 成为老化油回收会引起脱水器波动。
d.大修了3台脱水器。大修前, 脱水器的电流一直偏高, 放水经常带油, 放水阀门始终开不大。但经过清淤 (包括对集水箱内的油泥进行清理) 和大修 (包括更换极板、挂板、绝缘棒) 投运后, 这种情况大有改善。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 水质有所好转, 沉降罐出口含油大大降低, 但还不能达标, 于是, 在今年4月底, 我们又对油水分离剂、絮凝剂的效果及加药点进行了试验。首先, 我们将破乳剂用量提高到300kg/d (为了更好地验证破乳剂对污水含油的效果, 污水站暂时停止投加絮凝剂) , 加药点分别为游离水之前、游离水之前和游离水之后同时投加、游离水之后, 试验周期均为5天, 结果发现加药点在游离水之后 (也就是脱水器前一点加药) 效果最好, 游离水放水没有受到影响, 而由于电脱水器内加药浓度增加, 致使脱出水含油量降低, 污水站滤后含油已接近达标。接着我们又在横向流的进口开始投加絮凝剂, 发现效果比较明显, 污水滤后已合格。在水质合格的情况下, 我们又逐渐将破乳剂的用量减了下来, 到目前为止, 油水分离剂的用量已基本控制在150 kg/d。
另外, 针对硫酸盐还原菌, 我站今年分别在来油阀组的来油汇管, 污水沉降罐进出口安装了物理变频杀菌装置, 减少硫化物的产生,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3.2 污水系统
杏四联污水站采用的是横向流除油, 压力过滤流程;老深处理站采用的是一、二级石英砂压力过滤流程, 新深处理采用的是一、二级核桃壳过滤流程。
具体流程为:沉降罐来水→横向流→核桃壳滤罐→深处理一次滤罐→深处理二次滤罐→缓冲罐→注水站。
自从2004年7月份受硫化物的影响, 污水站来水严重超标后, 使横向流及滤罐均受到污染, 造成污水站及深处理的外输含油严重超标。针对这一情况, 在控制原水的同时, 污水站及深处理也采取了相应控制措施:a.对横向流聚结除油器坚持连续收油, 不管是油, 还是含硫化物的黑水, 都分段连续回收。b.按时、按操作规程对核桃壳过滤罐进行反冲洗, 根据水质情况随时增加反冲洗次数。c.污水深处理外输水罐液位不低于5米, 降低外输水含油, 防止严重不合格水输到注水站。d.污水站回收水罐液位不低于1.5米, 污水深处理的回收池液位不低于1米, 反冲洗结束后, 不立即启泵, 防止把回收池 (罐) 内含硫化物的污油回收到沉降罐内, 影响原水水质合格, 造成硫化物在污水处理系统内循环。e.对回收水池、回收水罐及污水沉降罐进行了清淤。
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 我们还在横向流的进口投加了絮凝剂, 加药比由原来的10mg/l增加到20mg/l。通过跟踪化验发现, 污水外输含油明显降低, 特别是原水合格以后。这是由于污水中的一些油珠与悬浮物固体颗粒结合, 通过投加絮凝剂将悬浮物絮凝的过程中, 油珠也随着絮凝, 一起沉到罐底, 由排泥排出。
另外, 针对硫酸盐还原菌, 我站近期在横向流出口安装了物理变频杀菌装置, 在深处理滤罐出口安装了紫外线杀菌装置, 由于才投入使用, 使用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通过在油系统、污水系统各环节采取控制措施, 到目前为止, 杏四联由原水到深处理外输含油均已合格, 达到了注水水质要求。
4 几点认识
4.1 原水水质是影响污水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硫酸盐还原菌的大量滋生, 是造成原水超标的重要原因。
4.2 絮凝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内可降低污水含油。
水质达标 篇3
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承担了2006—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工作,根据站位代表性原则,在舟山近岸海域共布设66个监测站位,涉及海域面积20 800km2,基本涵盖各个基本功能区,积累了丰富的监测数据。
1 舟山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1.1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 269 km2,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1%;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 851km2,占8.9%;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 997km2,占9.6%;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 552km2,占31.5%;符合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9 131 km2,占43.9%。海水主要污染物指标是无机氮,其次为活性磷酸盐,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口外海域和舟山沿岸海域,水质呈自西向东逐渐好转的变化,舟山近岸海域水质受陆源污染影响显著[2]。
1.2 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舟山近岸海域受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入海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和沿海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影响,从2007年开始至2013年无第一类海水,分析2006—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监测资料,2006—2012年舟山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2012—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质量呈逐年略有好转趋势(表1)。可以看出,2008年和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海水质量较上一年有明显好转现象,这与浙江省两次开展大规模环境整治工作有关,分别为2008年开展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2014年开展的“五水共治”工程[2,3,4,5,6,7,8,9,10]。
%
2 舟山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评价与达标率统计
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2012—2014年8月舟山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舟山近岸海域主要受无机氮污染,其次为活性磷酸盐污染,海水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功能区水质无机氮超标严重,部分功能区水质活性磷酸盐超标。
2.1 2012年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统计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定海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5.7%,普陀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1.8%,岱山县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3.3%,嵊泗县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1.6%,涉及跨市县区的5个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0%,总体舟山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5.7%。
2.2 2013年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统计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定海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5.7%,普陀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0.9%,岱山县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3.3%,嵊泗县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1.6%,涉及跨市县区的5个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0%,总体舟山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8.1%。
2.3 2014年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统计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个海岸基本功能区水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达标率为48.6%;19个近海基本功能区水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达标率为40.4%;合计37个基本功能区水质达标,总体舟山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4.0%。其中定海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5.7%,普陀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4.5%,岱山县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3.3%,嵊泗县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6.8%,涉及跨市县区的5个海域功能区均达标。
综上所述,2012—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年际达标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2014年、2013年、2012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特别是2014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4.0%,高于至2020年浙江省海域保护目标(≥40%)。其中普陀区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高,由于定海区、岱山县和嵊泗县正处于长江、钱塘江和甬江口外,受陆源入海污染物影响明显,海域水质相对较差,以致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
3 舟山近岸海域主要环境问题
3.1 氮磷超标严重,海域富营养化严重
2006—2014年监测结果表明,舟山近岸海域主要受无机氮污染,其次为活性磷酸盐污染。仅2006年和2014年舟山近岸海域存在小面积海域海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第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远小于15%,大部分海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海水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3.2 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
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至2020年实现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40%以上[1]。舟山共有84个二级基本海洋功能区,通过统计计算2012年达标率为35.7%、2013年达标率为38.1%、2014年达标率为44.0%,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是影响水质达标的主要因素。
3.3 陆源污染影响明显
舟山属海岛型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总量相对较少,造纸类、化工类、电镀类等高污染企业基本没有,陆源污染物总量少。但舟山处于长江、钱塘江、甬江口外,3条大江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排入舟山海域中。有关资料显示,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域88%无机氮和94%总磷均来自长江[11,12]。舟山污染严重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口外海域和舟山沿岸海域,且水质呈自西向东逐渐好转的变化,舟山海域水质受陆源污染影响显著。
3.4 溢油多发、赤潮频发
陆源入海污染带来的大量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使舟山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由于长期受富营养化影响,加之舟山气候适宜,每年5—9月是赤潮高发季节,舟山是浙江海域发生赤潮最频繁区域之一。根据《舟山市海洋环境公报》统计,2006—2014年,舟山海域共发生赤潮79起,累计发生赤潮面积18 519km2[2,3,4,5,6,7,8,9,10]。
舟山地处长江、甬江、钱塘江入海的海江“T”字交汇点,紧邻虾峙门和条帚门2条30万吨级国际航道,是上海、浙江以及长江流域的开放门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优良深港码头,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同时舟山海底还有完善的输油管线,因此存在溢油高风险。根据《舟山市海洋环境公报》统计,2006—2014年,舟山海域共发生严重溢油事故16起,其中2006年“4.22”现代独立轮特大溢油事故是浙江省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油污染事件之一[2,3,4,5,6,7,8,9,10]。
赤潮和溢油污染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破坏,这将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13]。
4 保护海洋环境对策措施
4.1 加强部门合作,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涉海管理部门较多,虽然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管理以及职权范围有明确规定,但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复设置、缺少协作、各自为政等问题存在已久,以致对环境污染者追责不足,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较差。应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保护海洋环境。
4.2 深入开展“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从源头治污,关停高污染高消耗等企业,还浙江绿水青山和蓝天碧海,从根本上有效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从而改善海洋环境。
4.3 科学合理规划海洋功能区划
为适应舟山群岛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和规范各种涉海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群岛新区建设,依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基本功能区的标准,将全市海域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海洋基本功能区,作为全市海洋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需加快推进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工作。
4.4 加强海洋监测和评估能力建设
目前舟山已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监测业务体系,利用传统监测手段进行常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调查性监测等工作。由于市、县两级监测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受传统监测手段时空、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监测覆盖面积有限,长期连续监测手段缺乏,综合一体化监测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海洋监测需求。为更好地服务舟山群岛新区海洋开发,应加强对市、县两级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在重点海域开展自动在线监测浮标监测,提升海洋突发事故应急监测和生态损失评估水平[14,15]。
4.5 积极开展海洋环保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