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水质(精选3篇)
上游水质 篇1
汾河水库位于黄河流域汾河干流上游的娄烦县境内, 距太原市约110 km。汾河水库兴建于1958年7月, 是一座防洪、灌溉、供水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2003年11月引黄工程供水到太原后, 汾河水库成为太原市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 承担着420万人的饮用水供水任务, 是山西省最大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地表径流补给以汾河干流为主。汾河水库上游主要有三条支流:涧河、岚河、汾河。本文作者主要通过调查汾河水库及其上游水体中的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 并对其评价分析, 了解汾河水库及其上游水体现阶段污染情况, 分析其污染原因, 为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汾河水库上游水文概况
涧河:发源于吕梁山主峰关帝山东侧的北云顶山, 上游南川河是涧河的主流, 下游俗称涧河, 由西向东有西川河、细米河两条较大支流汇入。
岚河:岚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 主源始于吕梁市岚县北马头山冷沟、卧羊沟, 向南流经岚县诸村、汇入多条支流、至曲立村进入娄烦县界, 在娄烦县界汇上龙泉河, 于下静游汇入汾河。
汾河: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山西的第一大河流, 发源于忻州市宁武县东寨镇官岑山脉楼子山下水母洞, 和周围的龙眼泉、象顶石支流汇流成河。流经宁武、静乐之后, 自娄烦县北部新庄村入太原市境。
1.2 样品采集
1.2.1 样品采集点位和采集时间
涧河:采样点位设在涧河桥;岚河:采样点位设在静游桥;汾河:采样点位设在东六渡;三个监测断面距汾河水库均在1 km~2 km之间。另在汾河水库设一个点位。样品采集时间为2013年1月~12月。
1.2.2 样品采集频次
采样频次为每月4次, 每周1次采集代表性水样, 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监测分析。
1.3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标准, 汾河水库上游水体以该标准中Ⅲ类标准进行评价, 汾河水库以该标准中Ⅱ类标准进行评价,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各项目的月均值进行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监测结果
1) 涧河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涧河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7.9%, 全年达标项目有溶解氧、p H、硝酸盐氮、硫酸盐、挥发酚和氯化物, 全年超标的项目有:总氮、石油类, 总氮最大超标倍数是8倍, 全年数据均高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 石油类最大超标倍数是5倍。氨氮超标出现在1月和11月, 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数值出现在1月, 3月, 9月, LAS和氟化物均在1月超标, 总磷超标主要在3月, 7月~9月, 铁超标主要在3月~9月, 11月, 锰在7月, 8月超标。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的项目有:氨氮、总磷、总氮。
2) 岚河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岚河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7.8%, 全年达标项目有溶解氧、p H、硝酸盐氮、硫酸盐、挥发酚和氯化物, 全年超标的项目有: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 总氮最大超标倍数是8倍, 全年数据均高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 氨氮最大超标倍数是4倍, 总磷最大超标倍数是1倍, 石油类最大超标倍数是12倍。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数值出现在1月~4月, 8月, 9月, 12月, LAS在1月~4月, 12月超标, 挥发酚超标主要在12月, 铁超标主要在1月~10月, 最大超标倍数为9倍, 锰在1月~8月超标, 最大超标倍数为4倍。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的项目有: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磷、总氮。
3) 汾河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汾河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7.5%, 全年达标项目有氨氮、溶解氧、p H、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氟化物、硝酸盐氮、硫酸盐、挥发酚和氯化物, 全年超标的项目有:总氮、石油类, 总氮最大超标倍数是4倍, 全年数据均高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 石油类最大超标倍数是5倍。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数值出现在1月, 3月, 9月, 总磷超标主要在7月~9月, 铁超标主要在3月, 4月, 7月~11月, 锰在3月, 7月, 8月, 10月超标。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的项目有: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
4) 汾河水库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汾河水库除总氮外, 其他检测项目均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标准, 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要求。营养状态指标总氮全年超标, 最大超标倍数为3倍。
5) 小结。
从分析结果来看, 汾河水库上游支流涧河、岚河、汾河均属于劣Ⅴ类水质, 主要超标污染物有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汾河水库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但总氮超标。
2.2 原因分析
涧河主要接纳娄烦县县城未排入污水处理厂的生活废水, 以及沿岸工业废水排放。岚河主要接纳岚县生活污水、沿线工业废水, 以及龙泉矿、马家岩等部分煤矿的矿井废水。汾河主要收纳汾河上游来水, 河岔村、东六渡村等地生活废水及沿途工农业废水。从检测结果看, 有些污染物的排放与季节、当地的经济情况有较大的联系。
涧河水质相对较好, 与娄烦县对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能改造, 并建设了娄烦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以及于2012年10月开建的涧河人工湿地水质改善工程有极大的关系, 涧河人工湿地水质改善工程二期工程于2014年10月底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工程实施后可使涧河排入汾河水库的水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汾河水库上游的涧河断面、岚河断面、汾河断面的水质现状为劣Ⅴ类, 汾河水库的水质现状是基本满足Ⅱ类要求, 这主要是由于水库中有丰富的水生生物, 汾河水库库容量大, 对上游来水有较大的稀释、缓冲、降解作用。但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水库自身的水环境容量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消纳, 水库的源汇项与库区的物质交换与消减。保护饮用水源地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3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从分析结果来看, 汾河水库上游支流涧河、岚河、汾河均属于劣Ⅴ类水质, 主要超标污染物有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汾河水库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但总氮超标。
2) 建议。
要保护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确保汾河水库水质安全, 首先要建立汾河上游中水回用系统和湿地工程, 从源头控制入库水质;加强汾河上游污染企业的治理,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强化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防治, 确保汾河水库入库水质安全;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健全跟踪监测机制。
摘要:通过样品采集, 分析了汾河水库及其上游水体中的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等重要污染指标, 结果显示:汾河水库上游支流涧河、岚河、汾河均属于劣Ⅴ类水质, 主要超标污染物有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
关键词:水库,样品采集,水质,检测
参考文献
[1]孟国霞.万家寨水库、汾河水库及上游干流水质分析评价[J].山西水利科技, 2004 (3) :7-9.
汾河上游排污及水质状况调查研究 篇2
1 入河排污口水质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共调查23处入河排污口排污水质,调查依据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各排污口水质类别、主要污染物及超标倍数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除宁武东寺沟矿群、洪河矿群、高家半沟矿群、西马坊矿群、新堡河矿群、静乐小沟口、岚县卧龙矿7处污染较轻,呈Ⅰ类~Ⅲ类水外,其余16处均不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在16处超标口门中,娄烦河杨树底矿污染相对较轻呈Ⅳ类水,静乐电厂呈Ⅴ类水,其余均呈劣Ⅴ类水。
2 汾河水库及汾河上游主、干流水质监测
本次监测依据SL 219-98水环境监测规范设站原则和调查区实际情况,共设11处监测站,其中汾河主干流设东寨、宁化堡、静乐、河岔4处;汾河支流设鸣水河、东碾河、上静游、娄烦4处;汾河水库设左、中、右3处。采样时间及频率为3月~11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年监测9次,水质变化较大时,随时加密监测,以真实反映冰期、汛期、非汛期水质状况。监测项目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基本项目及补充项目共29项,包括水温,pH,DO,高锰酸盐指数,CODcr,BOD5,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LAS,硫化物,氯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硝酸盐氮,铁,锰等。
2.1 汾河上游主干流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宁化堡断面9月份受点源污染影响,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等项目出现极值,超标严重,为劣Ⅴ类水,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粪大肠菌群、铁、锰。其余月份水质较好为Ⅱ类,Ⅲ类水。年度平均化学需氧量超标,为Ⅳ类水。
东寨水质大部分监测月为Ⅴ类,劣Ⅴ类水,超标率66.7%。主要污染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9月~11月污染较轻,年度综合分析为劣Ⅴ类水。
静乐河段10月份水质尚可,为Ⅲ类水。其余监测月份因接纳生活污水,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年度综合评价为Ⅴ类水,污染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粪大肠菌群、铁。
汾河干流入库控制断面河岔,丰水期6月~8月份受降水冲刷,粪大肠菌群、铁、锰严重超标,其余月份均符合Ⅲ类水。年度分析铁未达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
2.2 汾河上游主要支流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2006年汾河支流水质监测资料整体评价分析不容乐观,评价结果表明4河段污染严重,在监测评价月中均为Ⅴ类,劣Ⅴ类水,年度总体评价均为劣Ⅴ类水,典型污染物有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铁、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类、粪大肠菌群。东碾河、涧河两河段污染较为突出,石油类、挥发酚比2005年污染严重;岚河污染在4支流中居第3位,7月~9月汞检出。各主要项目分析表明,4支流各项目在不同月份变化各不相同,点源污染特征明显。总体而言,4支流水质较2005年进一步恶化。
2.3 汾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作为引黄工程供水调节水库,汾河水库左、中、右各站评价的28项指标在不同月份分析表明符合地表水环境Ⅱ类,Ⅲ类水。从DO,高锰酸盐指数指数分析看,指标变化较为稳定,均达到Ⅱ类水标准;从氨氮分析看,基本无变化趋势,氨氮保持0.1 mg/L~0.2 mg/L左右;从总磷看,为中营养状态,年度综合评价的28项指标条例地表水环境均属Ⅱ类水,满足供水功能要求。
3 对策及建议
从汾河水库上游排污口调查及干、支流、汾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来看,结合历年监测成果,虽然汾河水库水质较好,为Ⅱ类,Ⅲ类水,但汾河水库上游汾河干、支流污染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超标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铁、锰、石油类、挥发酚、汞等。污染原因主要是源于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其次为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主要污染行业是城镇生活,其次为冶金、电力、化工、煤炭等。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合理规划,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处理好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综合规划是将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认真研究生态、经济、人文、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按照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在确保流域整体功能不至于遭到破坏的前提下,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2)完善监测体系 ,加强敏感区域、重点口门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工作。
本次污染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重点排污口,如岚县金龙化工厂氨氮,COD,氟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类,铜严重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氨氮的166.3倍。由于距汾河水库较近,河流自净作用难以消除其对汾河水库水质的影响,必须加大对该口门的监测与管理。另外,单靠一两次动态监测,难以反映水质演变情况。应进一步优化站网结构,实施自动化监测体系。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汾河上游及汾河水库供水水源保护力度。
上游4县政府及其环境执法部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查处和取缔非法排污企业、确保水质安全,是汾河上游水质保护的基本手段,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责任。
4)继续做好上游4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工作,实现达标排放。
据了解汾河上游宁武、岚县、静乐、娄烦4县有的正在兴建污水处理厂,有的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这对汾河上游水质保护必然发挥积极作用。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好处理厂运营资金、增加技术支持,确保处理厂长期、稳定运行。
摘要:以2006年度汾河入河排污口调查及汾河上游水质监测资料结果为依据,对汾河水库上游,汾河水库受排污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汾河上游排污及水质影响状况,从而确保供水安全及山西省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上游,排污,水质,监测结果
参考文献
[1]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上游水质 篇3
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的灌区之一, 灌区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 覆盖面积为14 107km2, 担负着皖豫两省17个县 (区) 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供水的重任, 设计灌溉面积79.86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达70万hm2。
淠河总干渠是淠史杭灌区的骨干渠道, 于1958年8月兴建, 横排头渠首起向东北经六安市区、罗管闸、在青龙堰入肥西县境, 向北穿过小林岗, 经老庙集折南, 过骚古井、官沟、中堂郢至新民坝, 最终进入合肥董铺水库, 全长104.5km, 其中六安市境内长56.8km, 合肥市境内长47.7km。目前渠道已经成为六安市、合肥市800万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及44万hm2农业用水的命脉, 多年平均输水量约为20亿m3。
2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工程现状
淠河总干渠上游源自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四大水库, 水库出水由东、西淠河汇合后从渠首横排头进水闸行经三里岗进入六安市区, 渠首横排头枢纽起至合肥与六安交接断面段56.8km渠道岸坡已基本实现硬化, 渠首引进流量300m3/s, 标准断面渠道底宽为30~60m, 渠道纵坡为1∶28 000~1∶10 000, 主要分为填方段和切岭段;整条渠道以设计流量来确定断面, 堤顶高程高于设计灌溉水位1.5~2m。
2.2 存在问题
淠河总干渠上段横穿六安市区, 现状多达12处横跨桥梁, 切岭段区域汇水直接入渠, 个别地方城市地面汇水直排入渠。近年来, 淠河总干渠水质总体良好, 水质常保持在Ⅱ类, 少数情况达到Ⅲ类, 而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有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
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区划》, 淠河总干渠是六安市、合肥市主要饮用水源, 对其水质管理目标要求较高, 要求断面控制水质为地表水Ⅱ~Ⅲ类, 并将地表水Ⅱ类作为2020年水质管理目标。
通过对淠河总干渠水质的长期监测, 淠河总干渠自上而下横排头、樊通桥、罗管闸、青龙堰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 个别时段TP, NH3-N介于Ⅱ~Ⅲ类之间, 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时段, 部分渠道水草、藻类暴发性生长, 水质受到影响。随着淠河总干渠沿线城市的开发建设, 其受到人为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水质保护受威胁的几率增大, 亟待保护。
3 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
淠河总干渠上游段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主要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为外源污染控制及内源污染控制方面, 而非工程措施则主要体现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
3.1 外源污染控制措施
(1) 截排入河点源污染, 避免污水入河:针对沿干渠区域市政污水管网未全面覆盖等原因产生的跑冒漏滴等污水进行收集;对于直接汇入渠道的河流采用“平交改立交”新建渠下涵的方式控制外源污染。
(2) 跨河交通位置突发污染事件控制措施:跨淠河总干渠上段12座桥梁, 连接城市南北, 交通繁忙, 易受到突发污染事件的威胁。若一车载有50 m3的原油在跨渠汇水区域发生泄漏事故, 如果不及时收集处理, 即使只有30%的原油进入渠道, 原油将铺满8km2水面, 水渠水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若装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及剧毒物质的车辆在该区域发生泄漏, 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其后果会更加严重。
在六潜高速、六叶公路、幸福桥等跨渠位置的两端设置生态收集处理池, 收集处理路面面源污染, 同时, 针对路面的突发污染进行收集和处理。
(3) 沿建成汇水区设置生态收集过滤沟, 对携面源污染初期雨水进行过滤:沿巡河路两侧汇水口及排水沟末端设置宽1.2m、深1m的生物滞留槽, 填料采用生态卵石。据监测统计, 此类设施对于微污染雨水的BOD去除率达70%, TN去除率达85%, TP去除率达85%。
3.2 内源污染控制措施
据调查, 淠河总干渠上段夏季水中氮磷比较适合于藻类的生长, 水质有时出现浑浊等不稳定状态, 水生态系统退化, 渠道水质下降。根据渠道内源污染成因, 控制措施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生态化、透水性护岸、护底, 创造生物多样性, 修复水生态, 形成良好生境系统, 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1) 建设和恢复近自然型岸坡, 岸坡透水面应大于50%; (2) 适当种植净水型水生植物、适当放养水生动物, 形成良性生物链。二是适当调整河势, 增大流速, 改善洄水区水文及生态状况。 (1) 在坡缓流速较低区段设置导流堰; (2) 对渠道藻类生长特性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洄水区设置水生态植物带, 生物浮床, 曝气充氧等设施。三是机械控制藻类生长速度, 配备专业割草船定期清除过度生长的藻类等水生植物, 调控渠道生态与水质。
3.3 管理措施
严格的工程管理是淠河总干渠水质得以保护的基本手段, 从维护水系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政府对涉水涉河事务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出发, 淠河总干渠应尽早划定“三线”, 即蓝线、绿线和红线, 分别对应为渠道管理、生态廊道、公共建筑控制线。
(1) 蓝线:即渠道管理控制线, 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 总干渠蓝线距背水坡坡脚外不小于30 m, 蓝线内建筑结合城市建设拆迁。对蓝线内的用地开发进行严格控制, 建设项目需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2) 绿线:为生态廊道控制线。根据国内外对河流生态廊道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环境保护方面, 生态廊道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生态廊道在30m宽度, 能够有效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及提高生物多样性。60m宽度时则可以满足动物迁移和生存繁衍及植物生长的需要, 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淠河总干渠控制最小廊道不小于100m。本区应逐步腾退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禁止开发建设除绿地、防护林、旅游设施、公园等四类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用地。
(3) 红线:为公共建筑控制线。结合淠河总干渠周边用地现状和规划, 红线按绿线外扩500m控制。对公共建筑的用地性质提出引导, 建议用地以发展居住、商业和服务业用地为主, 限制发展工业及污染性行业。未建成区的农村倡导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 限制畜牧业的发展和农药化肥的使用。
4 结语
(1) 介绍了淠河总干渠工程现状。全长104.5km, 其中上游段六安市境内长56.8km, 合肥市境内长47.7km。目前渠道已经成为六安市、合肥市800万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及44万hm2农业用水的命脉, 多年平均输水量约为20亿m3。
(2) 分析了淠河总干渠水质现状, 及其水质污染原由。淠河总干渠上段横穿六安市区, 现状多达12处横跨桥梁, 切岭段区域汇水直接入渠, 个别地方城市地面汇水直排入渠。近年来, 淠河总干渠水质总体良好, 水质基本上达到Ⅱ类, 少数情况下达到Ⅲ类, 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有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
(3) 根据淠河总干渠上游段工程特点, 提出点污染源截流、跨河交通位置突发污染事件控制、建成区汇水过滤控制及生态化岸坡改造、藻类控制等水质保护工程措施, 以及实施“三线”管理的非工程措施。
(4) 上述根据淠河总干渠上游段工程现状及其区域特点, 从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控制以及渠道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 望与此类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董哲仁、孙东亚.生态水利工程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淠河总干渠上段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水质保护及生态景观规划[R].2013.
【上游水质】推荐阅读:
上游地区05-20
上游水库06-03
《上游的孩子》07-19
长江上游流域09-26
“力争上游”计划07-07
上游中学经费预算方案11-17
上游护坡混凝土施工论文06-23
上游外贸B2B网站简介及其流量排名06-04
游泳池水质监测项目及水质检测意义07-27
水质问题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