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教学(通用12篇)
达标教学 篇1
小学生年龄小, 特点是好动,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且模仿力很强。这一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新课标要求这一阶段教师“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 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 进行直观教学。 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 形象鲜明”。 教师在这样的理念下, 就要针对学生特点,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既要让课堂活泼生动,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又要让教学目标有效实现。 下面笔者就以上要求谈几点看法。
一、发掘教材中的音乐表现要素, 培养学生的感受与欣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要激发孩子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那么就要求老师善于发掘教材中易于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各种要素, 如声音、音色、节拍、音长、强弱等。 如在教学《牧童谣 》时, 我首先通过范唱, 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 感受生活的美好, 感受牧童的变化, 紧接着让学生复听范唱, 跟着老师拍手、握拳、拍腿、握拳感受四拍子的强弱规律。 学生在模仿过程中, 很轻松地知道哪儿应该强哪儿应该弱, 不难看出, 这个环节把强弱的表现要素外化为动作,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如教学《小雨沙沙》时, 为了很好地实现学生对节拍的掌握, 我让学生选用沙球、三角铁和响板打不同节拍为歌曲伴奏,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界声音的美妙, 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能力, 更让他们学会了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出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 同时课堂气氛更加灵动活泼。
二、捕捉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与情感,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强的感染作用。 很多音乐都透露着极强的情感倾向, 教师不仅要深刻体会每首音乐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更要将这种情绪外化出来, 感染学生情绪, 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喜悦的、欢快的、忧伤的、悲壮的……这些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了, 将极大丰富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不仅在德育上起到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而且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热情。 教学欣赏歌曲《大海啊, 故乡》时, 《大海啊, 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深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歌曲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歌曲中多次运用了 xx x. xx│ xx x─ │ 的节奏, 好像起伏的海浪, 也好像是在向妈妈倾诉思念之情。 第一乐句是个起句, 从中音区开始, 旋律优美、温柔, 好像是在对人轻轻述说, 所以要唱得柔和、平稳。 第二乐句是个承句, 第一、二小节的节奏继续沿用了第一乐句的节奏, 保持了音乐的统一。 三、四小节的节奏发生变化。 第三乐句是个转折句, 把酝酿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发出来。 在演唱时力度增强, 充满激情。 第四乐句是个合句, 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音乐的情绪在激情过后又恢复了深情, 首尾呼应, 细腻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在教学时, 我反复让学体会这种激情, 并让学生在旋律的伴奏下朗读著名的思乡诗歌《乡愁》, 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这种情感迁移到《乡愁》中。 这样, 本课的情感目标就顺利实现了。
三、加强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 引领学生的音乐创造之路
新课标指出:“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 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 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小学生起初接触音乐以模仿为主, 常常导致音准度不够, 时间久了,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将趋向消极, 会给音乐教学带来阻力。 而适时适当地加强识谱能力的培养, 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长久保持。 新课标要求:“一、 二年级学生要能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三至六年级学生要能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 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对于学生的识谱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 教师要善于在平时抓住点滴时间多下工夫。 我每节课都要设计一段小小的试唱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识谱, 学生在长时间的浸淫当中, 自然而然认识了简谱, 同时知道了它们之间的音阶关系。 慢慢地也知道哪些符号是附点, 哪些符号是重复, 哪些符号是强弱……需要指出的是, 小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 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都有很大差距, 我们在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采取不同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实现, 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我也只是就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 除上述几点外, 我还感觉到小学音乐教学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 不能面面俱到的时候要有所侧重, 目标确立之后要敢于大胆取舍, 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从而集中时间进行有效训练, 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不仅如此, 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尤其是在感受与欣赏的教学环节, 要强化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人文学科的有机整合。 在感受音乐旋律之美的时候, 把音乐的审美情绪有意识地与美术、 劳动等其他学科整合起来,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以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达标教学 篇2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校全面展开了对当堂达标教学中“达标测评环节”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实施初,我们根据县教研室、教科所《当堂达标教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神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在提出了课题,申报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之后。在整个四月里,我们主要进行的是小课题的集中开题推进,并且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课题的研究方向。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到当堂达标课堂达标测评环节的重要性,直接关乎教师能否掌握学生的学情,以及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创建高效的课堂。
面对的问题:
1、传统课堂教学达标测评的弊端和局限,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所以,教师在选择测评习题时应该选择学生都能够完成的,紧贴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的习题,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能太随意。
2、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组成课题组,落实小组成员:
在一个研究小组里,做好明确的分工。作为一名新教师,经验是欠缺的。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一起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而且老教师可以用他们的经验来丰富案例,提供素材。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研究计划:
对于当堂达标课堂教学达标测评环节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天都在进行着实践,在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的时候,可以考虑该怎样实施,利用课余时间和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制定出了完善的计划
成果:
达标教学 篇3
一、凭借学案导过程
1.学案本身就是“导”的载体。用学案导学,体现学案导学、导思、导练、导法的功能。课前教师要精心梳理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提出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引导,怎么导,要做到心中有稿,手中无稿,这样才能做到“讲”“导”“练”自然天成,使导学稿上的问题解决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教学过程中以“学”定“导”。教师的“导”应以学生“学”为基础,为“学”而“导”,以“学”定“导”。
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个别询问,小组学习中教师的巡视,参与互动,正确把握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迷茫困惑的地方在哪导哪,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哪导哪。教师一定不要盲目,该不讲的一定不讲,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把充足时间留给学生。
二、针对问题导学法
学法指导是“导学达标”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预习,还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的自主机会多了,更需要讲究学习方法,重视学法指导,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同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新问题怎么想、怎么做;考虑哪些因素;解决的关键点、突破点在哪;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化学中的对比试验、控制变量法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例如:做笔记的方法,阅读的技巧,捕捉有用信息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等等。
1.在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上,小组长有哪些责任,怎样组织管理小组成员,怎样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小组发言人,组员怎样倾听成员发言,怎样边听边想,在别人发言时不要插嘴等?在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教师要加以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在预习上,重在指导预习方法:看书要尽量看懂,可反复看几遍,再做自学检测;要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做好标记,做好记录;画出重点难点、含糊不清的地方;预习要根据学习目标,抓住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讲清预习的目的、预习的重要性,防止学生不预习,抄预习检测答案。
3.必要时要把学法写在学案上,从而为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引路。对一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学案上要有一些简单的分析或提示。可以单独下发辅助材料对具体的学法进行指导。
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中,教师组织引导
1.注意把握“导”入的时机
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先在组内进行交流,会教不会,好帮差,把问题最大限度地在组内解决。如果是无法解决的便成了该小组的共性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马上解答,而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能够解答的同学自动走到黑板前提出自己的思路,别的同学也可以上去补充、纠正和质疑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评价。
2.找准“导”入点
如何“导”得精彩、适时、适度?要有凭借点:以问题情境导;以学生回答中的错点导;以学生发现的有价值的想法、思路因势利导;通过学生探究、分析、评判顺势诱导;从意见分歧中导;在学生徘徊迷茫时加以指导;在障碍点上点拨引导;梳理知识融会贯通。
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导”向
教师在巡视、介入学生互动中注重“导”向,对那些偏离正確方向,纠缠不清的枝节问题;由于思维障碍走进死胡同、钻牛角尖,没有实际意义或以现在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学生走弯路,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达标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差异理论,差异发展,异步达标,教学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教师所接受, 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 但在农村初中,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 教师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充斥课堂, 对学生要求实行一刀切, 采取平均发展的策略。 这里提到的差异发展是相对于平均发展而言的, 差异发展意味着学生在生理、心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瞄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一)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能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首要的一点在于能否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复杂多样的, 有的储存了很多知识, 但只是滞销的货物;有的具备了结构性知识, 能产生同化和顺应;有的具备了有生机和活力的知识, 随时准备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 而有的却完全不具备学习新知识应有的基础知识, 出现大量的知识缺口。 为了更好地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一般会在课前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 有多少人掌握了? 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4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何, 智力发展如何?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 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哪些学生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 从思想入手, 打消他们学习数学的恐惧感。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也要充分预想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 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例如, 在“一元一次方程”一节的合作学习中,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方程:
(1) 一名射击运动员, 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 平均成绩为6.5环, 其中第二次射击的成绩为9环, 问第一次射击的成绩是多少环?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环, 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
(2) 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 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 可列出方程_______.
(3) 有一棵树, 刚移栽时, 树高为2米, 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米, 几年后树高为5米?设x年后树高为5米, 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在解答上述问题中, 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有些是直接能求出解的方程, 如x=2×6.5-9, 有些不是整式方程的都有, 如72÷x=80%, 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无从入手, 不知怎样列方程, 特别是第 (3) 题,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学生实际差异, 设计时能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 以学导教, 以教促学。
(二) 寻找学生的情感基础
情感和态度是学习的动力因素, 以人为本的教学应当是重视情感和态度的教学。 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水平等存在明显差别, 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即使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学习兴趣。 因此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基础,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学、乐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 我除了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以外, 主要以学生的预习作业和课后巩固作业为载体, 通过学生作业研究, 利用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情感, 通过课堂交流、短语提示等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时, 很多同学都能说出算法原理, 但是计算过程却错误百出, 特别是一些爱动脑筋的男生, 更是缺乏耐心, 经常性的错误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 在教学中, 我会设计一些思考性强但计算相对不复杂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解决, 有意让他们展示自己成功的解题经过;另外, 通过作业中的短语交流激励他们, 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积极的层面。
(三) 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基础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 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数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如何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来学习;如何把大量的数学事实抽象为数学符号来学习; 如何举实例验证数学结论的方法;如何缩小范围寻找规律的方法;如何把一些知识进行等价转化;如何进行科学合理分类, 等等。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所利用的方法差异很大, 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形成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两点:一是解题中注重过程, 强调知识的建构;二是思维活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 让学生总结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求解过程的异同, 理解等式与不等式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习分式后运算后, 让学生再与分数运算进行比较, 体验类比、等价转化的思想。 从数的分类过渡到代数式的分类, 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这样做使优等生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 中等生能领悟其中的方法, 学困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记忆, 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二、探索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听讲逐步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需求, 学生的个性潜能才能被进一步激发, 因此开放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 生活实践引领教学内容
数学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
如统计概率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从学生穿着的衣服、鞋子等学习编码、排序等规则;从学生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等数据进行统计, 感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村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让学生统计各月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 农民家庭的年收入情况等,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大课堂。 又如教学相似三角形在测量方面的应用时, 让学生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学校旁边河道的宽度等, 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再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条长为40cm的细铁丝 (学生课前事先准备长短不一的细铁丝, 有些用丝带代替) , 你能折出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吗? 说说你的方法, 你能用数学方法进行验证吗?
(二) 设计开放问题引入新课
开放教学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所选择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而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与课本相协调。 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在新课引入时将封闭的概念、公式、法则进行逐层分解,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探索,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克服数学学习内容枯燥单调的弱点, 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 给出实际问题, 一辆汽车从车站A出发, 在东西方向的公路上行驶, 第一次行驶了10千米到B地, 第二次从B地出发行驶了12千米, 问最后汽车停在何处?教师没有给出汽车行驶的方向, 让学生分析讨论, 进而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几种类型, 增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含量, 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中常用的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又如, 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后, 教师出示了下面的开放题:一块长方形的绿地长100m, 宽50m, 绿地中间需要开辟道路, 若要使绿地面积是原来的80%, 则可以怎样设计道路? (要求美观、合理、实用, 并给出详细数据)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用图形变换的思想, 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进行求解。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同, 所用的方法大相径庭, 从而让不同的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
(三) 设计开放练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学生的主体参与, 通过有效的主体参与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 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 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练习,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于形式化的课堂问答,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挑战, 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 我在课堂上提出如何测量学校东面工厂烟囱的高度, 可以使用哪些器材, 利用怎样的数学原理求解。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基本上只能采取书本的方法按部就班进行 (如图1) , 而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 他们所用的方法就比较多了 (如图2、3) 。 图3中, 学生认为只要能计算出河的宽度及∠ACB的大小, 就可以求出AB的高度, 从而转化为测量河宽, 学生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线、相似三角形等知识解决此类问题, 方法得到进一步拓展。
这里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框定解决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利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思维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注重反馈与评价艺术
课堂教学必须有反馈信息,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 接受要敏感, 判断要准确, 处理要果断, 对后续目标的教学应调控及时。 当然反馈应该是双向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提倡自我反馈, 一般的方法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一) 复习检查反馈
一般在学习新的知识前或引入新知前, 我们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指与本课关联的上节课的知识) , 或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的掌握情况、生活经验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等, 以便更好地调控新知教学, 突出教学重点, 及时分散难点。
(二) 预习检查反馈
预习检查一般并不是在课前进行的, 而是根据设计的预习题在教学不同的时段进行检查反馈。 若是引入环节的预习题, 通常在新课讲授前进行反馈;若是与所学的新知有关, 往往是在讲授新知过程中进行反馈; 对于需要用到的原来学过的知识, 则往往在讲解概念、解题中让学生回答。
(三) 新知达成反馈
在学习新知后, 通过提问、板演、投影展示等引导全班学生反馈, 鼓励学生质疑, 提出新问题, 以了解学生理解新知的程度,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弥补新课教学中的不足。
(四) 课堂巩固反馈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收集各种信息, 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优势, 进行组内相互帮教, 增强反馈的准确性、及时性。
1.察言观色, 提高反馈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言行、举止等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发现学生有困难, 则要放慢教学速度, 解决学生疑难;如发现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不假思索轻易就能回答, 说明学生可能对这部分知识掌握较好, 或者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 需要教师尽快做出调整。
2.自主训练, 提高反馈的及时性。 课堂上, 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作业时, 教师要进行巡视, 并进行面批, 及时了解学情和学习效果, 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对有进步和独特解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普遍性错误要及时集中讲评;对少数学困生要及时辅导, 再次面授, 不让错误越积越多。
3.发挥优势, 提高反馈的密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信息反馈的密度和效度。 教师在学生解答时, 收集学生的不同解法和各种典型错误, 直接在投影仪上展示。 这种做法能充分发挥视听结合的优势, 提高知识的接受率, 迅速获得反馈信息。 除此以外, 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对全班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 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由组内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互帮互学, 提高反馈的时效性。
例如在学习一些程序化的数学知识时 (有理数的运算, 解各种类型的方程, 整式的运算等) , 教师除了自己收集信息外, 还要求各组组长 (数学基础较强的) 检查本组同学的解题情况, 并及时指导层次最低的同学完成解题, 必要时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 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给老师, 这样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捕捉反馈信息, 使信息在课堂中呈现立体式交流, 创设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情境, 同时对学困生的辅导也更及时, 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
当然学生本身也是一个自我调控的系统, 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自觉质疑问难, 自我检索, 自我完善, 通过层层反馈进行学习, 这就能使他们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调控学习进程, 提高学习的思维水平。
(五) 多姿多彩的评价
对于数学课堂来讲,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做有心人, 那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例如:通过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法则等的描述, 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等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建立几何模型、空间图形的运动和变换、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等可以评价学生的视觉———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社会实践活动、数学课外活动及合作学习等可以评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创新能力等。
同学之间相处最多, 相互之间的评价比较客观现实, 也更易于为学生接受, 我们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学业成绩等, 把学生交替划分成同质和异质的小组, 组内成员相互评价, 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将数学作业、课堂表现、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组内同学提高学习水平等联系在一起, 这就需要更多人参与评价。
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册, 坚持每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学习活动, 做好对自己、同伴的评价记录, 这样使每个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即便是学困生也有较多的成功体验, 优等生也能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 无形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评价应检查以人为本, 不只关注学习结果的定量评价, 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评价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 把过程性评价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成为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设分类目标, 优化教与学
(一) 设计差异发展性目标
满足差异发展需求的有效学习过程, 应该是学生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因为, 如果学生不能比较自己的当前行为状态和预想状态, 就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就必须有用于引导行为的参照点。 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着参照点的作用, 学生正是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 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
有效的差异发展策略, 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要求、差异水平和差异发展倾向, 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目标, 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 确定自己的目标,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收获学习成果, 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 实现学生潜能的持续发展。
如《绝对值》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 运用差异性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根据各层次学生特点, 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对于学困生就以讲解、模仿学习为主, 通过举一反三, 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 学会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 多给他们一些表达、板演的机会, 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并及时鼓励。 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 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 注重培养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于尖子生, 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 教师通过指导, 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然后鼓励他们指导低层次学生,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课堂练习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掌握情况, 合理安排分层训练题,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对于学困生, 力求简单基础, 过程详细, 模仿性练习占主导地位, 让他们也能品尝学习获得成功时的满足。 对于尖子学生, 在基础过关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拓展性问题, 可以是本节课的提高, 也可以是方法的提炼与拓展。
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后, 教师给出了如下形成性练习。 浅层次:直线y=2x-3上有两点 (-1, a) , (-2, b) , 则a, b的大小关系如何;中层次:直线y=-1/2x+2上有两点 (a, y1) (a+1, y2) , 且a<0, 则y1, y2的大小关系如何;较高层次:直线y= (-1-a2) x+3上有两点 (a, y1) (a+1, y2) , 且a为任意实数, 试判断y1, y2的大小关系;延伸提高:你能说出图中 (图略) 这一段函数图像的增减性吗?
(三) 允许差异性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 尊重这种差异, 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1.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 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般先让学生通读内容, 动手画、圈主要知识点, 了解主要内容;然后出示预习题, 明确目标, 上课内容先在课前进行思考;最后进行分层指导。 当然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权, 允许有不同的思考途径和解题方法, 便于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帮助, 对不同思维水平、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互补性, 达到共同提高, 这种方式加强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确保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
3.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 因此,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让学生初步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结语
让学生差异发展的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 不过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 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与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4.
[3]王岳庭.双向反馈教学法.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6.3.
[4]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
课堂教学达标计划 篇5
接龙小学骆莲
自从进行“课堂教学达标”的学习以来,总感觉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就要使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习方法改变,真正做到学生去学知识,学能力,培养情感,全面提高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需要教师学习、改革、创新、总结、提高,才能实现的工程,必须从心里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我主要针对“课堂达标计划”的第三个阶段(课堂大练兵)特拟定如下计划:
一、专业引领提高素养
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课堂教学达标”的指导思想,透彻了解主导思想,明白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变,哪些方面需要继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等。我一定利用这一年进行充电学习,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二、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积极听课,学习同事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感受灵活,轻松,有效地教学环节,吸取经验,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体会。多听学生的反馈,喜欢哪些环节,多与同事讨论。在同伴互助活动中,我不但和语文老师进行交流,也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探讨,取长补短,争取共同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想法。善于和别人交流、合作是自己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就象“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作为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与别人讨论。我在力争在上课时经常邀请教师听课,希望他们能给予我指导。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他们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开拓我教学的思路,给予我反思的动力。并我会积极根据实际需要和大家的建议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心得。就这样,我自我觉得每一次的效果都有点出乎意料。我想,通过别人的帮助、自己的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三、观摩学习补充能量
多看教学课堂实录,多上网观看优质课堂。从名师的课堂中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经常观看,才能即使掌握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的步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假如我碰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课堂诊断去弊存利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血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后反思提升技能
当然,要想写好教学反思,并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发展态势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英语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为;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要善于总结,把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
之路。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阅,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六、自我研修提高素养
1.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敬业爱岗,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求索取,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第一研修内容,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及时把握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3.立足常规教学。
潜心钻研本学段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4.注重经验积累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随时上传到小学语文论坛和个人博客里,以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通过以上计划的实施,我相信在“课堂教学达标”中,我会顺利过关,力争优秀。
达标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达标检测 教学质量 策略
“达标检测”是检测学生本节课收获知识多少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达标检测”也是突显学生主体性的主要环节。我校的新课改已经进入了深度推进阶段,部分教师在用学教案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做好“达标检测”这一环节呢?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达标检测的检测对象是全班学生,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情况下,根据学情,巧定难易,制定出的达标检测试题才具有信度高、可操作性强。但在实际编制学教案时,有些教师不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为目的,增加了题目的难、繁、偏、杂,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标检测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本节基本知识点是否掌握,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训练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必要手段。达标检测是学生课堂独学活动的一部分,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应用上的不足,以便教师查漏补缺。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重点是理解角的特征,会判断角和画角。教师可给学生三根小棒,要求他们摆出不同的角。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只有了解了角的特征,才能摆出不同的角,如果不知道角的特征就不会摆,也不知道摆了几个角。因此,要明确达标检测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收获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要严控制时间,提高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达标检测不能做到当堂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在完成了自学、探究、展示等教学环节后,没用留足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达标检测。也有部分教师把达标检测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检测”就是搞“学情”调查,就是小考试。因此,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注意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方面的训练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学生能完全独立、高速、高效的按时完成检测。
三、要分层检测,以达各尽所求
由于课堂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教师选取达标检测的题目过于简单没有梯度或形式单一,不能根据学情设计题目,检测效度不佳。有的教师增大了题目难度,只能检测部分优生,不能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为了达到高效,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让达标检测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设计达标检测时注意适当加大综合知识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当堂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本节讲授的内容,可以是记住几个公式,也可以是做几道计算题或应用题;可以在书上填几个空,也可以完成导学案上拓展提升;可以通过口答、笔试等完成。只要是紧扣本节课知识点能够检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可。
四、及时反馈,以思促学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后将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來,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反馈有两种形态,一是及时反馈,一是延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交流属于及时反馈。达标检测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达标检测反馈教学效果,也可以检验教师教学目的达成度。所以,达标检测完成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学生在完成达标检测后可以从反思自己哪些地方没有掌握好,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下次要注意什么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总结、反思,然后对达标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时自我纠错,并记在纠错本上,这样有利于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达标检测完成后,由于时间不够或其他原因,有些教师忽略了检测反馈或者接受反馈、进行反馈滞后,错过或丧失了随机教学的大好契机。教师只有及时把握反馈,才知道达标检测的目标达到的程度,才能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容量、难易梯度和训练步骤,使达标检测符合“低起点,小坡度,大密度,多活动”的要求,使其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如果很多学生在同一道题上出问题,则可以断定是教学设计未处理好,应及时改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教师对达标检测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对个别学生的错误,要注重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有效性地进行指导。在检测作业的批改上,要求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提高作业的质量,提高训练检测的效率。
初中语文的达标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7
教无定法, 德育渗透也一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电教手段, 化抽象的德育说教为具体形象的德育渗透;要借助语言的描绘, 运用各种手段, 调动学生的情绪, 或设悬念, 启发想象;或借助教具, 创设情境;或作富有表情的朗读和绘声绘色的讲解, 诱发学生的激情, 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总之,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气氛之中,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有的可明显看出, 容易分析;有的则是潜在的, 深藏于教材之中, 如不深入细致地分析、发掘, 就不易发现。教师在分析和发掘教材的思想时, 必须狠下功夫, 这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那种离开课文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 或者将语文课仅仅上成字、词课或语法、逻辑举例课, 放弃了思想教育的说法, 都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的, 文道应该有机地联系起来。
依据这样的“教学目的”, 大纲在“教学要求”中突出了这样几点:
首先把“思想教育”重新列入“教学要求”之中, 强调了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的不可分割, 体现了文道一致的语文教学原则, 指出了思想教学的重点是“思想感情的陶冶, 道德品质的培养”, 落脚点是“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指明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应当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循环往复, 逐步加深。”
其次是在语言能力的训练要求中, 大纲分别从“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诸方面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48项能力训练的要求,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规范语文教学的内涵作了很好的注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标”, 这当然是从宏观上来界定的。在初中六册180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中, 又该如何去达到这个“标”呢?
我认为, 依据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的“标”应包括:教学目的、思想教育、基础知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等。而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绝不能千篇一律。如小说单元的教学, 除与一般作品所共有的背景、作者介绍、归纳主题、写作方法等外, 应侧重于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人物形象应注重研究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等, 分析人物的精神品格。情节的分析应摸清文章的线索, 理清小说的情节, 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环境描写要分析与作品写作背景有关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 , 分析与主人公的命运和感情有关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而说明文的教学,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扩大知识领域, 发展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掌握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了解说明事物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主要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 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启发学生重视被说明事物的思想意义, 从而受到思想教育;进而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所以, 教师在备课、上课、组织测试时, 都应围绕这个“标”, 牢牢地树立起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才能使教学达“标”。
鉴于目前在全国实行的是“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新体制, 大纲没有提及“各年级教学要求”, 这给短期目标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应在熟悉大纲的基础上, 通读好现行的教材, 借助教材的说明, 单元教学要求, 课文阅读重点等提示, 系统规划各阶段的教学, 确定好每册、每单元、每篇课文乃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长远目标的指引下, 制订好短期目标, 有目的、有步骤地由浅入深地去达“标”。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德育体系。建立语文教学的教育体系, 利于教师从整体了解语文教育的德育内容与任务, 使教师从整体上进行安排, 调整各部分教育内容, 突出各课的中心任务, 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避免思想教育无目的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克服德育渗透的零散、片断和随机现象的产生。
语文教学中任何一项德育渗透内容都与教材中具体的语文知识、事件事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时, 要与语文知识、事件事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糅和成一团。只有如此, 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基之厦的空洞说教。也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教育。
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探究 篇8
一、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的构建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那么我们提出的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主要包括预习反馈、初检导入、自主探究、讲解质疑、巩固练习、跟踪检测六个环节。
在探讨建构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时, 我们主要是以数学课堂为例。通过对六个环节的精心设计, 来提高课堂效率, 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事实上, 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群学这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有效的结合。
首先“独学”, 也就是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从学习职能上看, “独学”可以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在一节课中一定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让每个人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借助合作效应。首先“二人组”应该是座位摆放的常态, 二人组的“对学”却可以在45分钟内不断呈现, 美国教师罗杰T约翰逊也说:“小组的规模越小, 学生越不会偷懒, 越不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同时, 在互学的过程中有很多便利的活动, 能有效的帮助老师减轻负担, 在做习题的时候, 同桌互批互换都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利于纠正。
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仅靠个人无法解决或者说不能够完满解决, 这就产生了群学。“群学”主要是解决带有提高性、拓展性的这一类问题, 也就是说, “独学”甚至是“对学”没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群学”来解决, 即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直至彻底解决问题。
二、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具体实施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前, 教师应向学生做必要的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怎样完成任务, 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同时, 教师还应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合作学习中, 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 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不能替代, 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才能促进合作, 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 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各小组之间要公平竞争, 合理评价。在统计各小组总成绩时, 要依据个人成绩, 避免个体对小组或小组其他成员的绝对依赖性。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 为集体成绩作出相应的贡献, 努力不拉后腿。
【教学案例】: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 预习反馈
1. 点和元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3. 已知圆⊙O的半径为5, 点P是圆外一点, 则OP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4. 已知圆⊙O的半径为20, 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21, 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
5. 已知圆⊙O的半径为8, 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4, 则直线l与⊙O的交点个数是___________?
(二) 初检导入
对上述问题, 小组选代表回答, 并自然引出本堂课学习目标。
(三) 自主探究1
1. 自学教材99页探究。
2. 归纳出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四) 讲解质疑
1. 对回答问题进行验证、例证。
2. 小试牛刀:
(1) 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 则这两圆外切。 ()
(2) 如果两圆没有交点, 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
(3) 当O1O2=0时, 两圆位置关系是同心圆。 ()
(五) 自主探究2
阅读教材100页内容, 小组合作完成如下内容:
1. 什么叫做连心线?
2. 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所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指出对称轴。
3. 什么叫圆心距?当两圆相离、相切、相交时, 请你探究一下圆心距与两圆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并完成教材100页的表格。
(六) 讲解质疑
1. 利用多媒体、作图等形式回答提出的问题。
2. 讲解例题。
(七) 巩固练习
1. 若半径为7和9的两圆相切, 则这两圆的圆心距长一定为 () 。
A.16B.2C.2或16D.以上均不对
2. 若半径为1和5的两圆相交, 则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为 () 。
3. 若两圆半径分别为6cm和4cm, 圆心距为10cm, 那么这两圆的位置关系为 () 。
A.内切B.相交C.外切D.外离
4. 两圆的半径5:3, 两圆外切时圆心距d=16, 那么两圆内含时, 他们的圆心距d满足 ()
(八)
跟踪检测 (布置当堂检测题)
(九) 小结、布置作业
1. 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材103页13、14。
三、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 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小组合作时交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创意, 其次还要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建议, 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扎实的训练, 因为合作学习不可能是一接触就能学会的。
(二)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 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 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 教师既“导”且“演”, 结果是“导”不明, “演”不精, 事倍功半, 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四、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
数学由于其抽象性, 课堂往往较为沉闷。起初开展此种教学模式, 将小组合作带进课堂,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一改原来死气沉沉的状态, 每个人都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合作学习时, 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 小组合作次序混乱, 学生发言七嘴八舌, 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 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 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 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在做题中却呈现出新的问题, 学生做题准确率下降, 成绩下降。
我认为问题并不是源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 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指导。教师应当:
首先,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分组。做到这一点, 要求教师对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要有全面的了解:考虑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对他们进行合理分配, 使每个同学最大限度地都有工作, 发挥专长。并在一段时期之后, 可以轮换进行, 当然负责人也应进行轮换, 让每个人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够体现自我, 互相交流工作经验。
其次, 认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 尽可能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甚至包括大约用多少时间都要精心设计好。准确判断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
五、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适用条件
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开展。一定要选择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精心设计, 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心要性。在下列条件下适合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独立接受、完成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时, 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协作探讨, 共同完成;
在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 通过合作学习能够集思广益, 开放思维。
在学生处于思维的兴奋点时, 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需要每个学生参与、体验教学内容时, 运用中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能够确实让学生动起来, 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
综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许多原本由教师完成的工作如今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而且教学效果更佳, 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而不再是和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常常相互对立, 学生愿意参与进来, 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欲。另一方面,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从合作、参与、竞争中, 变被动为主动, 快乐地学习, 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对于人数多而使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班级, 改进不足, 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就是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每个学生可以感受到获得知识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时, 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究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 探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问题, 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应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六步达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元超.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 2009, (21) .
达标教学 篇9
一、“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 “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切实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实事求是, 尊重、承认差异, 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让学生人人受益。
(二) “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1.了解差异, 给学生分层。学生个体间本身就存在差异性, 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的结果, 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其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形态、体育基础知识等反映出来。因此, 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形态进行原始数据的积累和综合分析, 从而, 将全班学生由高到低地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
2.针对差异, 给分层学生目标分层。通过对学生差异的了解, 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针对三个不同的分层, 确定与之可能相适应的分层目标,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注意定量、定性相结合。例如, 身体素质目标的制定, 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评价标准, 将优秀、良好、及格的标准定为A、B、C三个层次的目标标准。
3.根据分层合理备课。备课是教学前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的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组织教法。根据分层学生备课时, 要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要充分考虑A、B、C层学生的不同需要, 分步递进,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通过合理的学习手段获得成功。
4.根据差异, 组织教学合分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采取合与分相结合的方式, 即集体同教和分组教学相结合。合分式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某个阶段, 先集体讲解、示范, 接着把A、B、C三个层次分成:A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学练, B、C层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练, 再通过师生共同互动、个别指导、小组合作、教师重点指导等环节, 对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做出不同要求, 集体同教 (合) ———分层教学 (分) ———解疑或点评 (合) ———师生互动 (分) ———小结 (合) 。
5.结合差异, 组织教学同异分组相结合。同质分组就是把体能、技术等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分到一组, 异质分组则相反。单纯的同质分组不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 在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存在缺陷, 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人际交往方面的需要考虑不够。异质分组能均衡各组的实力, 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 在学练中有能力互补、互助合作、激励强化等功效。因此, 在“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应该以同质分组学练为主, 异质分组学练为辅, 实行面向差异, 同异分组相结合, 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功能, 确保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6.面向差异, 分层评价。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应该尊重差异,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 才能达到激励递进的效果。
7.根据评价, 分层提高。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 分析各层次学生的达标情况, 根据学生达标情况, 及时对A、B、C层的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矫正、调节措施,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三、“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
这一教学模式, 解决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得过饱”的问题,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激发了每个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氛围。
四、“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学生分层应尽量减少分层的负面影响, 可以个别交流, 不予公布。
3.教师应平等对待各个层次的学生, 不偏颇任何一个组, 特别是在给学生机会上一定要面向全体, 及时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达标教学 篇10
(1) 技能达标目标展示。开展实验教学之前, 教师需要先将实验教学内容的技能达标目标告知学生, 让学生能够明白每一项实验教学的内容其需要达到的实际教学目标以及应该达到的技能操作目标。
(2) 技能达标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步骤按照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组合练习以及熟练掌握四个阶段执行, 让学生逐层逐级的掌握到相应的技能操作目标。例如, 在白细胞计数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实验动作开始之前进行技能目标的初步展示, 首先, 教师对皮肤进行消毒, 采集毛细血管血液、使用微量吸管、完成计数池充液等动作;其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开展、模仿每一个实验环节;最后, 再把每个单一的练习环节组合练习而实现白细胞计数实验教学目标完成的作用。在开展下一项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例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学生在完成了毛细血管采血、使用微量吸管与细胞计数等方面的操作动作后, 就可以较为熟练地掌握此项技能的操作。
(3) 技能的补充练习。在技能目标评价过程中不达标的学生, 后期都需要开展技能的补充练习, 以实现技能培训达标的目的。技能的补充练习包括的内容:帮助学生找寻问题出现的原因、开放实验室帮助学生开展实验技能练习、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内容、获取技能目标实现的必要建设条件;之后安排学生下临床实习、开展实习管理, 通过考试和实践考核的方式实现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
2. 提升高职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技能有效性的策略
(1) 实验模块教学。完成一个单元的各个子实验操作后, 可以依照实验教学的内容整体性的区分成血液学的一般检验、血栓止血检验动作、血型和输血检验等多个学习板块, 在每一项学习板块中开展集中性的实验动作, 对一种技术进行反复的训练以达到掌握一种操作技能的目的。
(2) 有机组合实验。一项完成的临床检验, 其中所包含的实验环节有实验前的准备、开展实验、等待实验结果、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实验器具清洗, 等等。如在开展血沉实验的时候, 可以同步开展血涂片制作, 以实现强化学生血涂片操作技能的目的, 实验动作结束后让学生能够依照临床检验的基础实验规范开展实验后各种器械的清洗工作。
(3) 临床标本的模拟。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自身的附属医院, 有的规模也很小, 所有的病人例数不够当成临床检验标本, 为了确保实验教学获得成功, 教师需要开展模拟标本以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缺乏阳性操作标本而只能开展阴性实验的失落情绪。例如, 尿糖阳性的配制过程加入5.0g氯化钠、5.0g尿素、0.25g肌酐、0.75g葡萄糖、浓度为30%的牛白蛋白17.5ml、10ul血液、1ml丙酮、2.5ml氯仿, 再加入蒸馏水将其制配成500ml的尿糖阳性开展临床标本的模拟实验。
3. 技能达标的评价方式
判定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合格, 评价体系需要借助可测性评价体系完成。临床检验的各项基础实验教学技能目标完成达标评价, 可以让学生加入实验测试,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评析学生的实验成绩。具体的考核内容有以下几方面:试剂的准备与器械的准备、实验操作规范的准备、实验结果的精密程度与准确度判定等内容, 具体评价指标可参见下表。实验考核评价系数在0.8分以上表示成绩达标, 分数在0.6~0.79之间表示分数基本达标, 分数在0.59以下表示学生考核未达标。
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与技能技术的综合评价, 不但需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且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也要求从业者不断地创新, 以切实提升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质量, 依照技能评价的一般标准保证学生课程目标依次实现。
参考文献
[1]许子华, 李晶琴, 孙宝清, 等.改革实验教学提高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24) :46—47.
浅谈英语目标教学中的导学达标 篇11
关键词:目标教学 导学 优化课堂 提高效率
目标教学是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丰富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教师在教学前测验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教学提供根据,是很有必要的,但单纯的口头或书面的检测是非常单调的,应用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1.导达基层目标是最基本的目标,属于认识领域中较低层次的目标,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过程中只要稍作开导、点拨、指引和提示,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思维就可以理解和掌握。如在过去进行时态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现在进行时态的意义及用法,对过去进行时态不难理解。只要通过现在进行时态进行复习,在对比的情况下导出过去进行时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What are we doing now? 学生肯定会回答:We'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now.接着教师可以问:But what were you doing this time yesterday? Were you having an English class,too?这样的导出既自然又简单明白,学生很容易地就会明白:过去进行时态的意义就是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
2.高层目标是认知领域中较高层次的目标,也就是传统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且必须精心安排课堂活动,耐心启发引导,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多种感知器官,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过去进行时态的教学中,时态的谓语结构形式是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高层次的目标。让学生先复习现在进行时,强调时间和结构的关系,以对比的方法引出过去进行时,通过板书加工(如以彩色粉笔板书两种时态的谓语动词和时间短语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寻找特点,从而懂得过去进行时的谓语动词结构以及它的各种句型形式(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
3.练达运用目标。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即形成技能技巧。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生巧,由盲目到主动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模仿、替换以及各种形式的操练演示,逐步做到熟练运用,在运用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知识的缺陷和理解的偏差,并不断地拓展知识点,最后形成创造的能力。例如教过去进行时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过去进行时的结构及用法,我先用his time yesterday,at eight last night等短语要求学生把现在进行时变为过去进行时的机械性的变换练习,之后要求学生把所变换的句子变成疑问句,并做出肯/否定的回答,接着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实际性的提问:Were you watching TV at eight last night? Was your father reading a newspaper at that time? What were you/was your father doing then?然后提问第三者有关上面这位同学的情况。最后,我还让同学们用一段话来谈谈昨晚9点钟家人都在干些什么。
4.诱达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诸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也包括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例如:情绪反映、情感、兴趣、价值倾向的发展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激发来达成。
5.导学达标的常见导入法。
“目标导学”共有四大板块组成。第一部分是“本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它从宏观上对本单元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进行了引导和阐述;第二部分是“学法引导”,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详细指导学生进行学前预习,重在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在该部分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学会教材的基本内容;完成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第三部分是“重点解读”,该部分别从词汇理解、句子细说、语法解析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的重点及难点进行了详尽的点拨与提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和教师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第四部分是结合教学实践的“拓展提高”和应用部分,通过该部分的活动练习,学生可以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升华和运用,从而实现“在活动中运用语言,在实践中用活语言的”的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整个“目标导学体系”,内容详细,重点突出,特别注重学法引导,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好助手。下面是介绍几种导学方法:
①游戏导人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从玩中玩出名堂,又是高层次的收获。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变消极为积极,让学生参与玩,不是为玩而玩,而是在富含知识和智慧的活动中去感知,了解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方位介词in/on/behind/under/infrontof的用法时,我事先准备了两个相同的盒子和两支钢笔,教师一份,学生一份。先叫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帮忙把钢笔放在盒子的不同位置,然后,我站到全班同学的面前,背对这位同学,来猜钢笔的位置,同时用我手中的钢笔和盒子做示范以便学生明白:Is my pen in the box? Is it under the box?以这样的方式导出这几个介词.待学生对几个介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后,我再进行大量的实物操练。
②创设情景导人法。这是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之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充分地利用实物、简笔画等直观教具.来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景,将学生置于一个贴近生活的环境,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在教初二英语What's wrong with Mrs. Brown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位胖女人,一位瘦先生)。然后我用英语向学生说(伴着手势)Look,this is a woman,she is very,very fat.People like to call her miss Fat.This is a man.He is too thin.People often Call him MrThin.然后问学生:Do you want to be miss Fat/MrThin?Why? 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What will make us fat/thin? If Miss Fat wants to be thinner,what must she do?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导人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习得和学习新知识。
③故事激趣导入法。课堂教学,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采用寓意深刻、幽默轻松又比较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口语化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达标教学 篇12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六模块‘3+X’”为模式, 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以“问题导向, 预习先行”为关键, 以“呈现目标, 任务导学”为核心, 以“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为目的, 以“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 交流展示, 反馈矫正”为提升,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经过训练的部队才是有战斗力的部队, 经过强有力训练的学生才会有很强的素质。“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是“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 我们必须做好做实。
一、强化训练的习题设计
1. 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习题设计, 一方面要针对本节课新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训练, 达到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 照顾好、中、差学生, 有必要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择题,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做, 达到分层强化训练的目的。对于学生普遍有困惑的, 易于忽视的问题, 或易出错的问题必须变式出题, 反复训练, 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依据“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不怕反复。相应的, 对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 越反复, 问题越澄得清, 学生记忆越深刻。有时还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链接中考、高考知识点, 以便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2. 习题设计要有典型性
数学习题的设计要瞄准本节课新知识的要点, 精心设计, 以一当十, 克服贪多、求全。在选题时要挖掘各类资源, 充分运用教科书, 审批练习册, 以及中考、高考权威性资料, 防止习题泛滥成灾。不应大量购买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习题, 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 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强化训练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基本到变式,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必做题和选择题, 尽量避免课上所有的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做, 从而出现后进生跟不上, 优秀学生吃不饱的情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分层强化训练都得到优质发展。习题安排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虽然起点低, 但最后要求较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异, 所以在强化训练时, 对于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 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强化训练的组织方法
1. 强化训练的组织方法要灵活多样
强化训练的组织方法要灵活多样, 寓教于乐,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充分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但是, 我们在考虑多样性强化训练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训练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及时来调控我们的课堂, 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 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以便达到呈现的学习目标, 并有效的迁移应用, 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达到实施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强化训练的方法中, 分层训练不失为课堂教学强化训练的一种好方法。但分层训练要对学生分等, 对习题分层设计, 训练时又要分层进行, 操作程序多, 要求高, 很多老师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所以, 我们要深入研究, 大力提倡。
2. 强化训练的过程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探究、合作精神,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 先让学生独立做, 做完了, 在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讨论过了, 再汇报给全班, 由教师或者学生点评、升华。这样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把一个问题反反复复进行讨论、训练, 达到终身不忘的效果。
3. 强化训练要处理好质与量、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
教师应在新授内容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习题设计, 过分简单的或单一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质量, 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展开, 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或偏题、怪题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丧失自信心。习题的数量也要适中,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强化训练的质量。所以, 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改变重量轻质的题海战术, 突出题目的典型性、代表性, 防止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力求做一题通一类, 会做的题都做对, 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低效问题。同时也要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快而正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正确率高而速度慢是不行的, 快而正确率不高是万万要不得的。高考量大面宽, 没有速度是根本不行的。
总之,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是“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 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达标教学】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达标项目07-27
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材料10-12
初中英语词汇课当堂达标教学模式09-01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模式解读10-21
柳堡镇郑渡小学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实施方案06-04
达标07-20
达标建设05-22
血糖达标05-29
水质达标06-05
达标排放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