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达标

2024-05-29

血糖达标(精选6篇)

血糖达标 篇1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疾病。1997年赫尔辛基第16届世界糖尿病会议公布的数字显示,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患者数超过1.2亿, 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4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人, 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已有大规模糖尿病临床治疗试验如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等显示, 严格控制血糖, 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 可大大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糖控制是指全日血糖的整体控制。近年, 患者的SMBG已革新了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模式。倡导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内容包括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检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自我监测血糖 (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 使糖尿病患者对获得预定血糖控制目标, 特别是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是非常有帮助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就诊随访的105例患者。均为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以药物控制血糖。男性36例, 女性69例;其中50~59岁18例, 60~69岁36例, 70~79岁42例, 80岁以上9例;年龄最大83岁, 年龄最小51岁, 平均年龄 (69±8.7) 岁。

干预前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最大值19.3mmol/L, 最小值7.1mmol/L, 其中有3例7.1mmol/L, 63例7.2~10mmol/L, 33例>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最大值10.6%, 最小值5.7%, 其中有12例≤6.5%, 42例6.6%~7.5%, 51例>7.5%。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的FPG、HbA1c进行检测, 作为对照值记录。然后指导患者在家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SMBG和记录监测结果, 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患者每周来门诊随访一次,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个月后复查FPG、HbA1c与前数值进行统计学检验。

血糖监测方法选用CareSens型便携式血糖仪, 取手指末梢血, 采血前酒精消毒, 待干燥后针刺采血。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的目标和病情的变化。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1~2d, 血糖控制良好并稳定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 采用空腹+一次餐后2h+睡前监测。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的患者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日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采用空腹+三餐后2h+睡前——5点法监测血糖。胰岛素治疗者, 每月至少监测凌晨3点血糖1次, 以确认无低血糖。

2 结果

2.1

105例患者都顺利完成3个月SMBG, 并详细记录监测结果, 在监测过程中, 患者能每周门诊随访一次, 医师根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案作相应调整, 患者配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患者血糖稳定, 血糖达标者显著增多。

2.2

105例患者血糖干预后FPG最大值11.5mmol/L, 最小值5.3mmol/L, 其中48例≤6.1mmol/L, 21例6.2~7.0mmol/L, 36例>7.0mmol/L;HbA1c最大值8.2%, 最小值5.1%, 其中78例≤6.5%, 24例6.6%~7.5%, 3例>7.5%。干预前后FPG、HbA1c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血糖监测是评估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判断降糖治疗措施的效果, 拟订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达到降糖治疗的理想靶目标。较为频繁的血糖监测有助于更有效控制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治疗以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为基础,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治疗。SMBG是近十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 为糖尿病患者和保健人员提供一种动态数据, 可经常观察和记录患者血糖水平, 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 有效降低了因饮食、运动量过多或过少引起高血糖/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3.1 SMBG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促进作用

糖尿病不同于其他疾病, 它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 饮食治疗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 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患者, 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 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对于重症或脆性型患者, 更宜严格控制饮食。有些患者为加快降糖而盲目节食, 造成低血糖发生。而有些人认为服了降糖药就不必控制饮食, 长此会使病情反复、加重。通过SMBG患者能随时看到自己血糖变化, 真正做到把血糖监测作为调整生活的依据, 主动改变不符合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SMBG是患者控制运动量的依据

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糖的利用, 有利于控制血糖, 改善脂代谢紊乱。血糖监测结果可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 并不断调整运动计划, 以达到有效的运动状态。

3.3 SMBG对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及血糖达标率有重要作用

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 (服药、饮食控制、或改变生活方式等) 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 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糖尿病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 才能长期控制疾病, 保持血糖稳定,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并发症的缓慢出现, 使患者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时, 疾病的长期折磨, 也使患者极易产生懈怠情绪, 这几方面的原因, 导致患者不能严格遵医。SMBG让患者随时看到血糖控制水平, 可以时时提醒患者遵从医嘱, 接受医师的治疗建议, 达到很好控制疾病的目的。

3.4 SMBG注重了家庭对患者的支持, 更有利于患者控制疾病。

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一家几口人在一起就餐, 并且多数没有分餐, 这就不利于患者的饮食控制。SMBG能让家庭成员看到吃什么食物血糖会升高, 吃什么食物血糖不升高, 让家庭成员也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在协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健康生活秩序的同时, 注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 结论

对于许多患者而言, 平常偶尔到医院查一次血糖, 只体现当时的情况, 而到医院检测血糖以外的时间里, 血糖情况则不得而知。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血糖变化都不一样, 凭一两次血糖检测是不能真实反映血糖波动全貌的。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患者把自己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 并把血糖的变化也记录下来, 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病情的整体情况。通过SMBG, 可以发现病情没有控制好的原因, 例如饮食问题、运动问题、用药问题或其他的生活细节问题等等, 都能在这个系统监测的记录中得以反映, 是控制血糖, 促使血糖达标的依据。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使社区医师和居民建立长期、稳定、有意义的健康服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使得居民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 不断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和伴随疾病的发生, 可以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费用。由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所进行的血SMBG对改善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是必需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自我监测血糖 (SMBG) 对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稳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社区105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门诊随访患者进行SMBG, 并进行饮食、运动、用药等知识教育, 将干预前后血糖值对照, 作统计学检验。结果①患者建立有规律的健康生活秩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充分认识到饮食、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②患者容易配合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接受医师提出的治疗建议。对血糖不稳定、餐后高血糖、夜间低血糖患者, 根据SMBG检查结果, 可以针对性制订治疗方案, 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③使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日常生活中来, 注重家庭对患者的支持。结论SMBG使糖尿病患者自觉选择有利于治疗的生活方式, 易于有效获得并维持特定的血糖目标。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自我监测血糖,血糖达标

我的空腹血糖终于达标了! 篇2

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在内分泌科专家的劝告下,开始用胰岛素诺和灵30日注射治疗。我发现,自从用上了胰岛素后,精神和体力大有改善,体重也恢复了正常,但不知是药量保守还是饮食控制不佳,我的血糖虽有大幅度下降,但仍然未能达标。而我又不愿继续加大剂量,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处于惶恐和忧虑之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吃完晚饭把碗一推就倒在沙发上等着看新闻联播,然后或坐或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夜深了才起身睡觉。而我的老伴倒喜欢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1小时,她常常想拉上我一块走,但面对老伴的相邀和苦劝,我总是婉言相拒,不理不睬。我认为自己工作了一天,运动量肯定够了,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就应该好好歇歇。

今年五月中旬的一天,我拗不过老伴的苦劝,晚饭后陪她外出散步了1小时,睡前我一测血糖,居然为7.1mmol/L,这对我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情况。我一下子有了与糖尿病抗争到底的激情,开始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1小时。

目前我还坚守在医务工作的第一线,精神及体力良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我深深体会到:坚持合理使用胰岛素,坚持晚餐后散步1小时,的确能使我的空腹血糖达标。我看到了前途和希望,我一定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血糖达标 篇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认为:血糖达标率低是全球糖尿病治疗中的突出难题, 而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方案——DPP-4抑制剂 (西格列汀) 的创新研发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困境, 帮助患者实现“强效降糖、减少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的控糖目标, 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利器。

杨文英教授表示:“传统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针对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 但未能对改善和修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起到作用。因此, 长时间用药后, 很可能会使血糖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而以西格列汀为代表的DPP-4抑制剂则可根据人体内血糖的高低来自动调节胰岛素分泌, 从而缓解了胰岛β细胞的过度工作, 改善其功能指标。所以, 这类基于肠促胰素的口服降糖药可以实现有效性‘保鲜’的强效降糖, 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同时还能保护胰岛功能, 延缓病程的发展。”

杨文英教授还指出:由于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 随着病程的发展, 很多患者需要通过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才能达到降糖目标。

“当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 或者说出现降糖药有效性下降时, 就会迫使人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平衡体内的血糖。长此以往, 胰岛β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 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会下降, 从而导致降糖能力减退。”杨教授形象地解释, “这就好比是一台空调, 如果冷气不足, 就无法缓解室内的温度, 促使空调不得不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 久而久之, 机器必定有所损坏。”

“因此, 当患者出现单药治疗血糖控制瓶颈时, 应及时前往医院, 遵医嘱进行联合用药。目前, DPP-4抑制剂 (西格列汀) 和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的‘黄金搭档’, 这两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可通过‘降糖和抑糖’的原理, 直击疾病3大缺陷——胰岛β细胞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肝糖原过度输出。”杨教授进一步说明, “DPP-4抑制剂好比是空调维修员, 可以修复空调的‘胰岛β细胞’功能, 使其继续工作。而二甲双胍就像是制冷剂, 加入后就能使空调变得冷气十足。”

血糖不达标:并发症形势严峻 篇4

专家简介邹大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

在肥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居国内领先地位。

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对血糖数值本身倾注关心,而对血糖控制不力导致的后果缺乏了解。在漫长的糖尿病病史中,血糖控制不力引发的糖尿病并发症对生命健康和财产的损害是逐步显现的。

糖尿病并发症的杀伤力

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处于工作年龄段成人致盲的第一位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第一位原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和中风风险增加2 ?4 倍。糖尿病并发症医疗费用耗费巨大。2003 年,由上海卫生经济学学者陈兴宝等所做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糖尿病各主要并发症的每年人均医疗费用,具体如下:

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现状惊人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2010 年中国有糖尿病患者约4 320 万。由于确诊率低、治疗率低,中国超过70%的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 b A1c)不达标(高于6.5%)。H b A1c 因可反映监测前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被视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血糖控制的不同标准如下:

由于糖尿病确诊率低、治疗率低,大多数患者血糖不达标等因素,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现状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在中国,超过1/3 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已经有并发症;大城市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53.3%的患者至少伴有一种糖尿病并发症。

强化血糖达标能显著减少并发症

著名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 K P D S)表明:对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治疗,并使血糖达标,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所谓强化治疗是指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控制,代谢紊乱得到纠正的治疗方法,比如胰岛素强化治疗。U K P D S 研究揭示:H bA1c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下降21%,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下降14%,微血管事件下降37%,因外周血管病引起的截肢和死亡率下降43%。我国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率偏低,大多数2 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时,HbA1c 水平普遍已经太高。

我国的糖尿病指南(2007 年版)建议以下情况可启动胰岛素治疗:① 2 型糖尿病患者,非超重患者在经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联合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 个月,H b A1c 仍>6.5% 时;②超重或肥胖者在经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 个月,H b A1c >6.5%,再加用其他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HbA1c 仍>6.5%时。胰岛素的补充和替代治疗是糖尿病自然病情的需要,2 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胰岛素对血糖达标的效益。对

于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较口服降糖药能更有效地使血糖达标,并且还可以使胰岛B 细胞得到休息,进而恢复部分功能,平稳控制血糖。

及早控制高血糖和终身平稳达标,才能早获益和终身获益。如果延误高血糖控制达标,不仅获益减少,甚至失去减少并发症的机遇。长期高血糖或血糖不稳定,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血糖达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不达标患者90例,男57例,女33例;年龄32~76(61.6±3.5)岁。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血糖不达标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个案管理:(1)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给予制定个性化的个案护理计划并实施;(2)药物治疗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临床用药,比如降糖药物的使用及其他注意事项,不断提高患者的遵医嘱自觉性,积极鼓励患者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记录工作,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做记录;(3)指导患者实施血糖自我监测的方法:通过血糖自我监测来掌握患者糖尿病水平变化,同时通过监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应出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等临床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如发现异常可以适当调整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4];(4)生活方式干预:应该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饮食指导,生活方式的指导;(5)糖尿病足预防与护理: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穿些柔软且透气的袜子,不宜穿紧身的衣裤,晚上用温水洗脚。一旦发现水疱与溃疡等糖尿病足的临床特征,应及时给予处理。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护理6个月后,评估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观察其血糖达标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

干预前,2组患者的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糖达标率

干预前,2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糖达标率为93.3%(42/45),优于对照组的7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高血压疾病近年来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并且这2种疾病正逐渐呈低龄化,这给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给社会带来许多负担,进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5]。研究表明[6,7],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容易使得微血管发生病变,引发心脑血管病,进而增加患者的死亡危险。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既要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血压水平,也要防止合并症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干预前,2组患者的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情况和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糖达标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提示,实施个案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原因:采取个案管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血压与血糖监测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益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进而实现医疗资源能够优势互补[8,9]。

综上所述,采用个案管理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不达标患者血糖达标率,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个案管理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不达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6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不达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个案管理,比较2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血糖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行为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糖达标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案管理可以明显提高血糖达标率,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个案管理

参考文献

[1]申忠琴,蒋佳,向菲.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培训对病情控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8-10.

[2]董美华,钱云,张敬平,等.无锡市城乡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568-570.

[3]鸿懿.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目标值的确定[J].高血压通讯,中国高血压联盟,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2011,2(1):8-9.

[4]雷立新.太原市某社区Ⅱ型糖尿病人基本健康状况及肾功能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5):378-381.

[5]嵇加佳,刘林,楼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617-620.

[6]沈利明,陈华星,陆海珠.多元化管理对血糖不达标糖尿病患者控制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9):172-173,198.

[7]丘秀丽,谭运萍.社区个案管理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住院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45-746.

[8]王晓艳,常淑春,范秀霞.社区个案护理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99-200.

新型胰岛素关注餐后血糖达标 篇6

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升高的比例超过80%。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表示:“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很难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中国糖尿病患者应特别关注餐后血糖达标。”

日前,一种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风险并可临餐注射的新型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5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50)在中国上市,为众多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有效:餐后血糖控制更好

201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理念。杨文英教授介绍,“以患者为中心”就要在治疗中体现患者的意愿、需求和利益。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主要需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有效、安全、方便。考虑中国患者餐后高血糖的突出特征,“有效”特别体现在对餐后血糖控制的需求。

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糖化血红蛋白又与糖尿病并发症息息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14%。同时,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餐后血糖峰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相关程度较空腹血糖更高。因此,杨文英教授认为,为了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降低心血管风险,临床也需要更多不同配比的预混胰岛素制剂,以满足患者不同的治疗需求。

50%的门冬胰岛素和50%的精蛋白门冬胰岛素构成了诺和锐?50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优于人胰岛素。从药代动力学方面,相比人胰岛素50R,诺和锐?50起效更快。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治疗达标临床研究显示,由人胰岛素50R转为诺和锐?50治疗16周后,早餐后2小时血糖显著降低2.97mmol/L。这种高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无疑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安全:低血糖风险大幅降低

提到“安全”就不能不提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治疗达标的过程中,有84%的患者担心会发生重度低血糖。因此,有效降糖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点,也是不断改进的方向。

作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家族的新成员,诺和锐?50的临床数据表明,相对于预混人胰岛素50R,诺和锐?50能显著降低低血糖风险。一项与人胰岛素50R的比较研究显示,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相似的前提下,与人胰岛素50R相比,诺和锐?50早、晚餐后血糖均有降低趋势,同时显著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达73%。

方便:临餐注射,无需等待

为了能够全天控制好血糖,很多胰岛素注射方案都需要一天2次甚至多次注射,而采用人胰岛素方案都需要餐前半小时注射,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很多患者期待注射时间更灵活的治疗方案。由于诺和锐?50具有起效时间短、降糖更迅速的优势,因此注射时间很方便。只需紧临餐前注射,必要时可以餐后立即注射,这样让患者的用餐时间更灵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保证降糖疗效。

适用人群

杨文英教授指出,诺和锐?50比较适合以下人群:目前使用高预混人胰岛素但需要优化治疗的患者,如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希望注射更灵活、方便的患者,可考虑转为诺和锐?50的治疗方案。需要起始胰岛素治疗且餐后血糖高的患者也是这种高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适用人群。

上一篇:电视栏目名下一篇:规章制度的语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