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2024-06-05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共12篇)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篇1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和命脉,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主要的基础。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巩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 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财务风险状况, 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国家的风险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是形成我国金融风险、经济风险乃至政治风险的主要因素,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我国金融、经济和政治的稳定程度和风险高低。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其意义

财务风险管理, 是企业为应对和改变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事先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行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就是企业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处理, 减少企业收益的波动, 保证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种管理活动, 其目的之一是提高国有企业的应变能力[1]。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 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清晰的突显出来, 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及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在社会经济运行中,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现状及资源配置效率, 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水平。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而企业通过采取积极主动而又有效的风险管理, 并通过对风险的防范、控制, 从而可以促进企业及整个社会投资活动及消费活动的高效运行。

2.提高股东价值。在国有独资企业或以国有股为主要股东的国有企业中, 其一切经营活动均是围绕增加国家作为大股东和其它股权持有者的企业价值来进行的。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者信心, 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提高股东的价值。

3.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企业无论是因为市场风险、制度缺陷或决策失败等原因, 陷入财务困境时, 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扭转这种不利状况, 就有可能因现金支付困难而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导致破产或被收购兼并重组。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可以起到预防及化解财务失败, 降低财务成本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且债务负担过重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 甚至资不抵债, 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比如银行利率的上升, 企业的债务成本就会增大,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经营利润就会减少, 当利润不足以抵偿债务成本时, 企业则陷入亏损状态, 严重的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 甚至破产;另外, 由于债务负担过重, 使企业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性较强, 当国家实行银行紧缩政策时, 企业的再融资就受到限制, 企业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资金供应链一旦断裂, 其后果就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财务管理主体不明确

现在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缺乏整体性。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就是使企业资产人格化, 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出资者一旦将财产投入企业便成为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而不能收回。所以只有投入的财产能带来最大的效益, 出资者的愿望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其所有权得到最终的实现。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不仅对其全部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而且还具有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

如果这两种“权”不能分离将导致:①让没有独立财产而又无法承担融资成败责任的国有企业通过负债来经营, 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负债比例过大, 负债结构不合理;②让没有独立财产的企业在没有所有者监督或约束的情况下拿“别人”的资金替“别人”投资, 显然这种投资者既不在乎投资成本或投资风险的大小, 也不会关心投资收益的高低, 客观上就决定了投资活动的低效;③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会将企业的剩余财产自发分配, 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财产不断减少。

3.资本结构不合理

一般来说, 国有企业在形成自身资金结构时, 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应相互搭配, 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而现在许多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 并不注重资金按不同的来源及不同的时间进行搭配, 常常造成资金周转不灵, 这种资金周转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企业资金不足, 而是资金结构出现问题, 从而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降低企业的价值。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很多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无章可循, 企业对人、财、物的管理失控, 导致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面临重大风险。另外, 有些国有企业在购销过程中,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采购员与销售员与供货方或购买方串谋起来, 欺骗企业, 从中获取高额“回扣”, 从而抬高其采购价格或压低其销售价格。在日常资金管理过程中, 出纳与会计等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导致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出现漏洞, 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出现贪污与舞弊等犯罪行为, 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缺乏预警功能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财务系统仍停留在核算阶段, 大力推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只是简单地代替了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 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灵敏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涉及得更少[2]。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越来越快, 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大。面对新的经济环境,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企业的发展, 企业急需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就是企业在识别、评估和分析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与处理风险, 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1.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主体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依法对其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一种经济性权利, 它必然要求产权明晰化、资本化、人格化管理。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应具有多元性。现代国有企业的财权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四个不同的主体间分割。其中, 前两个主体性质相同, 属于出资者主体。而经理以下又可分为多个财务主体:如财务计划员、现金管理员、信用管理员等。这四个主体的权利是《公司法》规定的, 他们的界限应是明晰的, 责任是明确的。根据企业法人管理的要求, 强调在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的多元性, 其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国有企业财权分工合理和责任明确, 在利益关系上推动与约束并存, 既保证经理人员放手理财, 又不失去法人的最终控制。

2.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最优结构是指保持债权资本与股权资本之间的最优比例关系。由于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盈利能力及风险大小的关系各不相同, 因此,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应对资本的盈利能力和风险进行权衡和选择, 确定出即使风险较大, 也能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在财务风险适当的情况下, 合理安排债权资本比例, 尽可能地降低资本成本, 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水平。而适度负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筹资数量, 即以需定求。对于生产经营好、资金周转快、获利能力强的企业, 其负债比率可适当高一些;对于经营不理想、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 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一些。二是要合理配置长、短期债权资本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

3.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次和组织结构, 逐步完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仅限规定、联签手续、稽核制度等, 落实责任制, 并通过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分析和反馈, 形成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4.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 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与警戒线, 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额的迹象变动, 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 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3]。可见,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预警的指标和判断预警的警戒线。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办法, 逐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实现财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素质, 达到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的目的。

总之, 企业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风险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超前的控制和管理, 以避免由财务风险转化为财务危机和企业生存危机。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 来增加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 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最终扩大国有企业的盈利, 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元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J].对外经贸财会, 2006, 2.

[2]赵晗.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 2006, 5.

[3]杜迎新.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14.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篇2

——以某燃气集团为例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快了人类迈入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需不断寻找新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掌控者,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继进行战略转变、加强体制改革。而现代绩效管理工作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计划、实施、评估、反馈与激励等四个环节的系统化运作,来促进总体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根据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找出完善性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成为摆在国企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及其完善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紧跟时代形势进行了诸多变革,表现之一就是现代绩效管理体系的引进和建设。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认知等方面的因素,绩效管理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能有效发挥出现代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先对绩效管理的有关理论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一)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

绩效是指人们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最终效果和效率。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调整(即PDCA循环)来促成目标的达成。因此,绩效管理就是指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激励四个环节,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整管理过程。而企业的目标体系分成公司、部门和员工三个层次,在目标导向下的绩效管理细分一定要注意保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将工作目标、计划和衡量标准系统思考清楚,以通过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一致行动促进企业各级目标的实现。同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考虑企业是否具备明确一致且令人鼓舞的战略,进取性强又可衡量的目标,与目标相适应的高效组织结构,透明而有效的绩效沟通和绩效评价,迅速而广泛的绩效成绩应用等要素。这五个基本要素对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绩效管理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绩效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任何环节的缺失、管理的失误、指标的不当和理念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管理者唯有以提高绩效为目的,从企业的整体绩效出发,正确地处理好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细节、适时改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步入高绩效发展之路。

(二)绩效管理的完善思路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主要是指导企业的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它渗透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涉及企业文化、战略和计划、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激励、统计与控制等各个方面。国有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集合性、层次性和相关性等特征。首先,绩效管理系统既是企业人力资源乃至企业管理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又是绩效计划、执行、评价和反馈四个子系统的集合。其次,在各个子系统下,公司绩效管理各子系统又分为公司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三个层次。最后就是绩效管理各环节、各层次与企业的战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完善自身的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二、当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明确了绩效管理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后,我们还必须注意深入分析当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以便找出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绩效管理完善思路指导下加强绩效管理系统

建设。本文即以某大型燃气集团公司改制过程中的绩效管理研究为例,以期通过对该集团公司绩效管理现状调查来对当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完善工作有所启示。

(一)某燃气集团绩效管理研究的实施背景

某燃气集团创立于1982年,2004年改制为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某市30年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为燃气批发、管道和瓶装燃气供应、燃气输配管网的投资和建设,是某市燃气供应的主导企业。该集团公司遵循“安全供气,优质服务”的经营宗旨,在“开拓、创新、高效、服务”的企业精神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在全国燃气行业中排名前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内天然气主干管道大力发展,城市燃气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燃气集团领导为促进集团上下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城市燃气业正在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分享行业发展的成果,高瞻远瞩,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战略目标,即液化石油气向天然气的转变和股份公司向公众上市股份公司的转变。“两个转变”战略目标的提出,对该集团公司改善股权结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视,提高企业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以及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转变”统一在“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下,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和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该集团公司必须调整、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以促进“两个转变”战略目标的达成,以适应未来经营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求。

(二)国企绩效管理常见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曾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燃气集团的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查发现,该公司绩效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低的市场竞争强度和行业发展速度客观上弱化了企业对绩效改进的意愿。某燃气集团作为某市燃气供应的主导企业,拥有某市30年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在这一市场环境下,燃气集团自身具有的竞争优势易使集团员工安于现状,客观上弱化了国有企业进行绩效改进进而实现公司战略和员工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2.国有企业的性质使公司经营者和各级管理者在工作中对资源掌控的权利受到较大限制,尤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权限不足,责、权、利不平衡,基于责任承担、后果自负的激励体系无法建立。

3.不同形式的绩效管理模式与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公司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任务单纯、主要解决生存等眼前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更为适合。而在绩效管理工作改进、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过程中,容易忽视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自身特点的分析,新建立的绩效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缺乏不少基础条件。

4.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完整的系统性工作,计划、实施、考核、反馈激励环环相扣,循环发展。而在现实工作中,公司往往没有将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使绩效考核失去计划、实施环节的事实、数据的支持,陷入靠“拍脑袋”打分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的反馈、激励措施,无法将考核结果与各级员工的责任承担联系起来,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培训、晋升、转岗、辞退等)没有以绩效考评结果为依据,绩效考核易于流于形式。

5.绩效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它与企业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企业文化塑造等息息相关。而现实中公司往往简单地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仅仅用于对员工表现的评定,绩效管理的工作变成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人力资源部受能力、条件的限制,将绩效考核简单化,使绩效考核有可能异化为管理层惩罚员工的一个工具。

三、“以人为本”导向下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完善的可行性建议

根据绩效管理的含义及其完善思路,本文认为,要加强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完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指导绩效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人本化绩效管理理念。观念问题是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之路上最大的障碍和绊脚石,要想使绩效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企业领导和各级员工必须转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人本化绩效管理理念。人本化绩效管理就是在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围绕满足和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持续共同发展,而在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评价和反馈激励过程中采取的更为全面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的总称。实施人本化绩效管理既需要考虑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合理满足,又要注重员工精神层次的提高,不断促进员工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力求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绩效水平。

2.加强企业绩效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营造一个合适的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这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坚持人本化绩效管理,企业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与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绩效文化。本文认为,建设优秀的绩效文化,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奖惩分明,创造一种公平、公正的考核环境,制造一种主动沟通的氛围;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尤其是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为绩效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第三,鼓励员工积极学习,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弘扬员工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第四,在企业伦理理念指导下加强企业的信用机制建设,在企业内部实行诚实守信的伦理标准,严格要求员工,避免绩效执行、评价和反馈中的弄虚作假和不诚信行为,不断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3.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而良好的沟通首先应建立并维护彼此的信赖。良好沟通氛围的营造首先离不开绩效面谈工作,绩效面谈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确定绩效管理周期目标和改进点的主要方式。做好绩效面谈工作要求管理者在同员工进行面谈前一定要进行绩效诊断。在与员工面谈的时候,管理者不能仅仅告诉员工一个考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员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绩效,应该如何避免出现低的绩效。实际上双方在面谈过程中,同时也对下阶段绩效重点和目标进行了计划,这就使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形成一个不断提高的循环。而绩效沟通基础之上的绩效评价是岗位管理人员或岗位关联人员与该岗位员工之间通过有效的双向或多向沟通,依据考评标准和实际工作完成情况的相关资料,在分析和判断基础上形成考评成绩。因此,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如果有员工对自己所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相应程序谋求解决。

4.创新绩效激励体系,迅速而广泛地应用绩效结果。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规避员工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创新绩效激励体系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新型文化,要很好地设计能配合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开展战略性业绩评价与激励。战略性激励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套涵盖共同价值观形成、制度建设、岗位设计与晋升、责权利有机结合等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激励方案,它注重团队或集体的激励,有助于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协调统一,从而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引进企业绩效管理信息系统(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BPM)。在现代企业中,有效的信息能力是企业绩效管理的保障。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信息基础架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信息文化三个方面。因此,要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流程,同时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和建设,尤其是

企业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在引进企业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要根据公司绩效管理的理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其次是要用系统管理平台的思想进行系统的设计;最后是绩效管理系统的模块化设计,这既需要建立绩效管理平台、统计分析平台、查询平台和在线帮助四个基本模块,又要围绕绩效管理平台下中的绩效计划模块、绩效执行模块、绩效评估模块和绩效反馈模块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循环过程。

四、结论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时,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深刻认识自身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要转变传统的绩效管理理念,对绩效管理要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企业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044-01

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的问题主要有:

(一)粗放式的经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验管理模式仍是粗放式的,很多企业虽然也顺应形势建立起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很多制度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很多工作都没有落实到人,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

(二)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企业的管理者同时兼任国家的领导干部,所以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官僚主义作风,企业的权利过于集中在领导者身上,在决策过程中也仅仅是其个人决策,这样的决策方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经验。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被引入中国,我国的企业并没有认真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仅仅是照抄照搬其管理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实际,这样的生搬硬套并不利于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在外国人眼中,我国仅仅是一个世界的加工厂,其生产出的产品缺乏技术含量。从整体上看,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人的创新精神被扼杀了,企业的管理者也缺乏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通过管理创新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的流转,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有利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只要能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就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也需要适应形势不断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有效的控制自身的成本。为了有效的控制自身的成本,企业必须创新自身的管理。

(三)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很难持续性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不断提升企业家个人的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更需要现代技术作为支撑,而我国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企业家只有发挥带头作用,企业的员工才会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树立战略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转型的时期,很多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应对新形势的调整,我国国有企业就必须树立战略观念。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还应该捡起来严格的执行监督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企业的各项决策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三)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都没有处理好技术引进与内化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严格注重引进西方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的管理模式。同时,还应该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还可以与地方高校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体制。

(四)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明细的问题,为此应该尽快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明确的产权关系,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产权结构,并且通过股份制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确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最后,企业还有根据自身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确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国企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有企业只有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吸收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起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中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享光.我国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及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篇4

1 法律风险概述及分类

1.1 法律风险概念

市场变化多端,企业若想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面临诸多风险,我国政府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就将企业风险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根据企业盈利机会增加为标志,企业风险又可以分为纯粹风险、机会风险。纯粹风险指给企业带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意外还有为企业带来盈利的可能性;根据风险的来源以及范围企业层面的风险可分为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其中外部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外部风险是企业不容忽视的一类风险,企业若遭遇法律风险,其预期和将来的实际结果存在差异将会使企业面临法律责任,给企业利益带来损失。与其他种类的风险相比,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原因具有法定性、发生结果具有强制性、发生后果具有可预见性,因此在所有风险种类中,企业最需要防范的是法律风险[3]。

1.2 企业法律风险分类

企业法律风险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依据法律风险发生原因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法律风险和间接法律风险;根据人意识行为和法律风险产生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主观类法律风险和客观类法律风险。目前最为常见的法律风险分类是按照法律风险产生来源将其分类为企业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其中外部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外部法律环境变化下,给企业造成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的引发并不能由企业来掌控,因此企业外部法律风险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杜绝;内部法律风险则是指企业内部人员违反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而给企业造成的法律风险。内部法律的引发来源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可从根本上对企业内部法律风险进行杜绝,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也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4]。

2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部分国企法人治理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结构不完善导致,造成国有企业制衡机制缺失。面临转型期的国企在决策和执行以及监督层面的职责存在模糊的情况,导致国企整体运行出现偏差,脱离规范使运转未有成效,机制也未相互制衡,法律风险管理更是堪忧;由于国有企业部分高层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屡屡造成企业经营违法现象。企业经营者并未有按照法律规定管理企业,其企业决策不过问是否触犯法律。仅凭自己的想法进行决策,甚至出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在乎违反法律的情况;部分国企可能由于内部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法律风险管理漏洞的出现。许多企业在法律相关职位上未建设真正有效的管理机制,或者由于国有企业法务机构的职能范围有限,法律相关管理人员存在欠缺,此类国企没有足够资源进行法律风险管理。

3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

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不全使其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法律风险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部分国有企业存在机构不健全和职能不强的情况,甚至一些国有企业存在未建立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法制部门未成为一个单独的运作系统,而是隶属于某个部门;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其不完善程度导致国有企业难以形成能够避免法律风险的长效工作机制。由于企业体制,法律风险管理人员无法从进入企业决策层,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其他还有如项目论证以及工程招投标等活动,使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忽略了法律审查,导致法律风险的发生。法律服务机构在总体职能上不能发挥效能,不能依法维护国有企业权益,而导致企业屡屡遭遇法律风险;将法律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与其他部门工作混合,而不单独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力解决法律问题,使法律效率管理低下。法律风险管理人员少,其专业素养较低,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忽视,在法律相关工作上招聘兼职法律工作人员,其业务能力有限,在解决逐渐增多的国有企业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上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不足,会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消极影响因素,导致国有企业无法有效处理诉讼纠纷,使较小的法律风险逐渐变成大的法律风险。

3.2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1)企业合同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在合同行为方面的风险大为增加。现今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有部分企业对合同法律没有较强的意识,使合同行为中存在的风险增大,引起企业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合同法律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存在实际和程序上的诸多法律漏洞,脱离法律规范;合同在审查过程中,其论证不符合实际情况,且违约责任条款不完善。(2)企业高层经营人员不按照规范操作,私自草率签约,使合同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尤其是违约责任条款的不完善容易引起签合同方利用合同条款漏洞,使企业陷入被动地位而损失经济利益;合同担保设定违规,未按照法律规定选择担保人,容易使企业面临法律风险。

4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4.1 强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领导必须意识到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重要地位,并建设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将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能范围有效落实,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流程方面纳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法律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设置内部监察机制,防范监守自盗行为;国企法律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成分,建立与国企相符的法律工作模式,让法律工作变成企业具有管理和操作性质的重要工作,且细化法律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积极对企业员工进行普法宣传,设置法律风险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4.2 完善法律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需要明确法律管理机构的核心作用。企业总法律顾问即直接对企业法人负责,且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中。国有企业应将总法律顾问安排为长效机制,以便于其发挥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价值。企业法律顾问应主动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中去,并参与重要合同的审核过程和规章制度制定的各个工作环节,让国有企业实现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且重大决策,进行符合法律规定的重要企业经营活动。以此可全面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能力;独立法律风险管理部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法律风险管理部门人员需要严肃落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部门职能,有效确保其在法律方面的良性运行。

国有企业需要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在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可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法律管理的形式使企业按照规章制度有效避免和降低法律风险。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对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法律风险的控制管理以及法律风险的跟踪控制贯穿国有企业经营项目的全部过程,使其在独立运行的同时又能相互衔接。

5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存在的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内容所行使的权利和义务都会使企业具有法律风险。经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中存在以下问题:(1)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不全。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不全使其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法律风险管理队伍的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法律风险管理人员无法进入企业决策层,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如无法进入项目论证以及工程招投标等活动,使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忽略了法律审查,导致法律风险的发生。(2)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如企业合同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在合同行为方面的风险大大增加。合同在审查过程中,其论证不符合实际情况,且违约责任条款不完善。这些失误都容易造成企业面临法律风险。

解决对策:(1)强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并建设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设置法律风险监管,提高监管效率;(2)完善法律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法律管理的形式使企业按照规章制度有效避免和降低法律风险。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法律风险管理也越来越趋向规模化,最终形成法律风险管理。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中流砥柱,为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应该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律风险管理,阐述了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并针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以期通过本文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及管理研究,使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崔毅.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

[2]赵朝振.云南省属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研究——以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云南财经大学,2014.

[3]战飞.浅谈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经济师,2014(11).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篇5

摘要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怎样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挽留人才,是企业长足发展之根本。在人才的管理过程中,我主张对人才进行科学的激励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挽留人才的目的。在激励的过程中,我国有企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1、采用年薪制,是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薪金和企业效益挂钩,增强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心。

2、采用期权股权的方式激励。在企业获得一定效益的同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企业高层主管发放企业股权,使其长期获利,与企业荣辱与共。

3、激励要讲究科学性,不能单纯的以物质奖励为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性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关键词:激励年薪制期权股权国企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特点极其原因

(一)、国有企业流失的人才特点

国有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其特点:一是从流量看,人才流失量大势猛,尤其是专业、学历、职称具有强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从人才类型看,专业技术人员是流失的主体。三是从专业结构看,工程技术类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大幅下滑,而且在专业结构上趋于不合理,由此大大制约了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进步。四是从学历和职称看,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突出。高学历和高职称者一般都是企业技术或管理上的骨干,通常被看作是人才中的精英,因而,他们必然是人才争夺中的热点。五是从年龄看,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的流失不容忽视。这表明企业人才有青黄不接之势,总体结构正在趋于老化。六是从流向上看,主要目标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这种单项流动,使国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流入方不花一分钱的人才培训基地,也使国企无法正常保有自身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国企人才投资和培训的积极性。“智力外流”、“脑外流”将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科技力量和21世纪发展前景,一些媒体也不断披露了国企人才外流的情况,惊呼“失血”严重。

(二)、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如何使国有企业摆脱人才流失的局面,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然而,国有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后,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直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理(指高层经理人员)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发奋起来,行动起来,去实现特定的目的。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操纵,不是控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从根本上说,当前国有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既有政策导向中的偏颇,也有管理制度上的欠缺;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既有企业领导人的不足,也有人才自身的缘故。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建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者重视不够或人才意识淡薄。二是人才的使用效率不高也是一种重要的推动性力量。三是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的状况下,相当比例的人才感到学非所用或其潜能远未发挥出来,“英雄无用武之地”。为实现自身价值,他们

选择了流向充满挑战和竞争机会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四是国企复杂的人际关系、落后的工作环境、僵化的劳动制度成为人才外流“推”的因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严重的失误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前,对国有企业经理(厂长)只采取了超经济的激励措施,在一个“企业是我家、人人都爱它”、奉献高于索取的年代里,在一个企业经理(厂长)没有任何经营决策权的企业环境中,物质激励理所当然就不重要了。他们得到的只是由政府根据其行政级别决定的货币工资收入,完全取决于其工龄、学历、技术职称等非市场的刚性因素。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现代企业的激励理论引入中国还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但在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话题。从80年代中期的经理承包责任制到90年代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化改革,国有企业就解决经理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多形式、多层面、多方向的探索。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如何对国有企业管理人才进行激励

2005年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钱颖一教授作序的引进版图书--《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中写道:只有当所有的经济主体具有正确的激励时,繁荣才可能出现。对此,钱颖一教授评论说,发展中国家之“本”,不过是“把激励搞对”。

(一)、启用年薪制激励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有媒体报道说,有关部门正在拟定国有大型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年收入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14倍。而我国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制度应该是多元化的年薪制。年薪制是指以为期间确定企业管理者的基本报酬,并根据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一种工资分配制度,主要针对高层管理者的薪酬制度。

年薪=基本工资+风险收入

其目的在于:企业出资人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通过年薪制选出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并激发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所以说,年薪制不是静态的工资制度,而是动态的工资制度,要根据企业经济效应、企业规模、普通员工平均工资调整。年薪制也不是单一的工资报酬体制,表现出企业管理者和出资人之间的责任、权利、风险和利益的一致性。年薪制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按要素分配、多投多得的原则,而不是从以往的每月发薪变成每年发薪。

年薪制的5种模式

直截了当型发放单一的,固定数额的年薪

老有所养型在基础年薪之外,还有津贴、养老保障

风险收益型在基础年薪之外,津贴、养老保险、风险收入

股权激励型年薪内含有股权激励的方案

权利增值型年薪内含和业绩挂钩的分配权

年薪制的实行在经济学界和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舆论方向。其中,支持年薪制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年薪制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采取的一种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是对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承认,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

(2)、年薪制推动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使管理者的收入与绩效挂钩。

(3)、年薪制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竞争实力。

(4)、年薪制推动管理者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是“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条件。

(5)、迎合职业多样化,劳动力流动快的需要。

(6)、推动由单纯生产管理者向计划执行者和企业决策管理者转变。

(7)、完善了工资分配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顺利的,年薪制在推行的过程中就遇到如下问题:

(1)、部分企业条件尚不成熟。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在推行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即产权不清晰,公司结构不合理。

(2)、企业人事政策存在问题。不公平、不择选以行政命令、任人唯亲的方式进行,整体素质不高,有短期性行为。

(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不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按要素付酬。

(4)、年薪制实施对象范围模糊,标准缺少弹性。

(5)、部分高层管理者灰色收入转多,使年薪制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二)、使用期权股权进行长期激励

〈一〉、国有企业中现存的的期权股权激励方式

“最为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手段就是股权激励,在国外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方式。”上海荣正咨询董事长郑培敏指出。

在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企业经营者的薪酬通常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基本年薪、奖金、福利计划(退休计划)以及股票期权,并且股票期权所占薪酬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达到50%以上,有些特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可能会达90%以上。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则明确了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方向——股票期权将会作为中长期激励方式被引入。股权期权长期激励的实质是对未来增值收益的一种分配,而不是对现有存量产权的分割转让,这种制度的学名在国际上叫期权,是一种股票延伸证券,它与证券的数量有关,但绝对不是证券的本身。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激励,也不能激励不足。过度激励会侵害出资人的利益;激励不足,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经营短期行为,导致国有产权的流失,有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国资委成立后,随着企业年薪制的实施,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任务就提上了工作日程。在总结前期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资委相关部门一直在抓紧研究起草股权激励办法,并可能随着股改的顺利推进择机出台。

目前国内企业采用的股权激励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六种。

股票期权模式--股票期权模式是国际上一种最为经典、使用最为广泛的股权激励模式。其内容要点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的已发行未公开上市的普通股股票认股权作为“一揽子”报酬中的一部分,以事先确定的某一期权价格有条件地无偿授予或奖励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股票期权的享有者可在规定的时期内做出行权、兑现等选择。

股份期权模式--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现行《公司法》框架内不能解决“股票来源”问题,因此一些地方采用了变通的做法。股份期权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股票期权改造模式。北京市就是这种模式的设计和推广者,因此这种模式又被称为

“北京期权模式”.这种模式规定:经公司出资人或董事会同意,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以群体形式获得公司5%?20%股权,其中董事长和经理的持股比例应占群体持股数的10%以上。

期股奖励模式--期股奖励模式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股权激励办法。其特点是,从当年净利润中或未分配利润中提取奖金,折股奖励给高层管理人员。

虚拟股票期权模式--虚拟股票期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认购权,它是将奖金的给予延期支付,并把奖金转换成普通股票,这部分股票享有分红、转增股等权利,但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流通,只能按规定分期兑现。这种模式是针对股票来源障碍而进行的一种创新设计,暂时采用内部结算的办法操作。虚拟股票期权的资金来源与期股奖励模式不同,它来源于企业积存的奖励基金。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是由武汉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设计并推出的,因此也被称之为“武汉期权模式”.武汉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原来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年薪制,年薪由基薪、风险收入、年功收入、特别年薪奖励四部分组成。这种模式则把风险收入70%拿出来转化为股票期权(另外30%以现金形式当年兑付),国资公司按该企业年报公布后一个月的股票平均市价,用该企业法人代表当年风险收入的70%购入该企业股票。同时,由企业法人代表与国资公司签订股票托管协议,这部分股票的表决权由国资公司行使,需在第二年经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定后按比例逐年返还给企业的经营者,返还后的股票才可以上市流通。武汉期权模式本质上也是一种期股奖励模式。

股票增值权模式--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认股权方式,获得由公司支付的公司股票在末比初的净资产的增值价差。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增值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没有所有权、表决权、配股权。这种模式直接拿每股净资产的增加值来激励其高管人员、技术骨干和董事,无需报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的审批,只要经股东大会通过即可实施,因此具体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二〉、期权股权在国有企业中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股权激励破冰在即,但涉及到具体操作,却仍然面临着不少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法律障碍。

实施股权激励,首要解决给予员工或经营层的股份从何而来的问题,但是在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下,股份来源成为了一个难题。目前,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不允许回购本公司股票,也不允许公司库存股票,要实施股权激励,只有定向扩股和原股东转让两种可行方式,来源渠道较为狭窄。

其次,很大一部分的股权激励模式的实施,都伴随着公司股本的变动,而我国《公司法》实施的是注册资本实收制而非国外的授权资本制,虽然目前可以通过设计股票期权具体的行权方式,以公司支付价差来行权,从而避免股票回购法律上的限制,但从长远和规范的角度来看,关于股票回购方面的条款仍然有待于完善。此外,股票期权的兑现可能会需要大量的现金,而我国《证券法》不允许卖空交易,给收益兑现带来一定困难,无疑给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带来较大的现金压力。

一直以来,公平问题都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锅饭”、“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大,中国已被世界银行认定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而股

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带来持股受益人财富的巨大增长,这势必会加大这种趋势。这种来自观念上的阻力,也是大面积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之一。

因此,即使是实施股权激励最直接受益人——国企老总们,对股权激励也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国务院国资委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选择比重为74.3%,其他激励因素依次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持有股票期权”以及“表彰与奖励”."此外,我国现行的关于股票期权方面的税收政策,也为股权激励的推广制造了障碍。

(三)、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报酬因素仅仅是影响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积极性的因素之一,控制权、声誉和市场竞争等因素都会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发生作用。虽然美英模式具有注重企业家的长期激励、给予企业家高额年薪的特点,但没有数据能说明美英模式产生了更好的公司业绩或更高的企业效率。由于人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由企业高层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决策工作,如果仅仅依靠报酬机制对其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依靠报酬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有效组合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职业企业家的职能在于管理决策,而管理决策活动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这不仅对职业企业家的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也增加了评价企业家业绩、监督企业家活动困难。从理论上说,企业家的劳动可激励而不可“压榨”。因而,与企业普通员工相比,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就更加强调声誉之类的精神激励。在西方企业中,精神激励的形式表现为赋予企业家重要的社会地位,表现为以企业家形象和价值观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区别在于,精神激励能够从内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即产生管理学中所谓的“内激力”。在我国,精神激励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荣誉激励,荣誉是贡献的象征,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但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由于过于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了物质激励,结果适得其反。在现阶段,建立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有效的报酬机制和声誉机制,体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在国有企业中运用激励机制

物极必反,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我们在利用激励的同时,必须警惕过度激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利用都必然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最终甚至出现负收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是如此,作为制度的激励的运用亦如是。资本、劳动、技术不是万能的,激励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收益递减现象必将出现。

借鉴国外国有企业的经验,国有企业服务于两大类目标,即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社会目标是指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包括追求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以及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维持经济稳定,执行产业政策,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充分就业等。以国有独资形式存在的现代国有企业应该以社会目标为其行为导向,这类企业是以“纳税人”来代替“股东”的,一般集中于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公共领域,以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或无力进入的可竞争性差的基础性产业。由于这类企业以社会目标为其行为目标,因而不能以一般企业的效率目标对其进行要求,对该类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激励约束也不能以效率为导向,而应该以公务员的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和奖励。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存在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应该以利润目标为其行为导向,只有按照现代公司制的企业要求去运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其利润目标。对该类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激励约束应该以市场和效率为导向,依据企业的技术经济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经营企业的实现利润、资产增值、上缴利税等情况,合理确定业绩考核指标,正确进行业绩评价,使经理人员的风险收入严格与其经营业绩挂钩,激发其积极性,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

在报酬因素激励和约束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行为的过程中,公平因素对激励约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公平理论,企业经理人员报酬数量绝对值的高低对其积极性的影响不大,其报酬的社会“横向”比较或历史“纵向”比较的相对值,往往与其满意程度和积极性更为相关。即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所取得的报酬与同类型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相比,或与自己以前获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

国有企业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有关方面尽管试图加以控制,但效果不佳。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今天,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大环境,妥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更显紧迫,但绝不能采取简单的办法,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科学思维,探求对策。

参考资料: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策略

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重要的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经验作为参考,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需要注意风险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避免企业陷入陷入危机,给国家带来损失,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在预算过程中,也要有严格的预算管理,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为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概念

电力企业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一个重要的部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新的改革契机的出现。在电力企业逐渐开放,积极的融入市场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市场有不可控性,自身的管理一旦没有及时跟上,就会产生很大漏洞,出现很多问题。电力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其中资金的比例较高,在拥有高额资金的同时,就会出现很多风险性的存在。面对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加强自身对财务风险的预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同时也拥有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在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中,信息处理的及时程度也说明了问题的处理能力,在监测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就要加强信息的处理能力,及时上传需要的数据,对公司的策略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在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方面,大多数企业有着有效的管理系统,但是在管控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仍然使用僵硬的管理方法,就显得墨守陈规了。在新态势下,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就显出很多不足之处,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迎合新形势下的新思维,分析出现对的问题,做好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一)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体系建设不足

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控方面一直都是有着重要的方法,在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在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经过探究,这种新的资金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在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体系建设一定要结合本公司的基本资金、人力等条件,对公司内部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划分。这样的一个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体系建设就是对企业经营的考验,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的自我管控,由于太多的不足,造成了财务管理的风险也在逐步加深。没有一个好的、标准化的、全方位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企业管理出现了分工不明确,在造成问题的时候互相推卸责任,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一直处在垄断市场的地位,在企业的管理上,有着足够的资金和制度支持,这样子就使得企业在生产、管理、购置设备的过程中,出现漏洞。由于电力企业的独特性,在管理意识上,更多偏向于企业的安全和资金安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代表了企业的声誉。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上,企业领导对其内控意识存在着不足,在管理上只是注意到了平时的基本问题,在更多的决策、采购等环节没有做到足够的管理到位,由于控制力的不够,企业财务管理很容易出现财务亏空等问题,比如,在购置设备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预算到位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导致企业出现了许多不善的问题,这就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内部原因是,企业员工对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很强的自控意识,一些缺乏经验的企业员工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方法,但是,对于处理问题的方式究竟对于问题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效,就得需要时间和企业的检验,这样子就在公司的管理层面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外部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在购买设备的时候如果一旦没有好的价格标准,那么在对资金的掌控上就会失去其需要的功能。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处理程度不高

由于电子计算机在各个地方的应用,使得企业办公越来越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对他们的培养也是要有足够的投入。信息化的处理问题关系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在很多时候,各地的分公司在汇报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时间约束,在企业需要提交数据的时候,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真正传达到公司的管理者那里。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调,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为保证,对于公司信息化处理的方式,公司也要有投入,使得其在信息化传播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达。在重要的业务上进行管理上的合作,将企业的信息及时通过一定的渠道有计划的进行公布,让管理者和公司员工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企业发展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处理方式的重要性。

三、提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建设关系好公司正常运行的关键,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好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应该从长远来看,制定多种措施应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财务管理体系的是一项长期的,根植于企业内部的一个体制建设,为了公司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对资本的有效规避,企业管理者和气企业员工就应全力以赴,对体制内的内容要有所服从,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合理有度的进行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韩豪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更好的发挥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的管理方式,在企业财务进行整合分配的过程中,有着决定作用,所以提高提高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就是有效规避企业风险的重要方法,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增强意识,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马虎,企业可以举办培训,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做到有效处理,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挽回损失。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强对员工的观念引导,在重大的事情上对员工进行合理的指导,避免出现财务危机。

(三)积极全面进行财务监督,促进电力企业发展

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由于管理者没有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造成了财务风险的加大,这样的问题就是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很好的监督体制,所以,在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意识提高意外,另一方面,还要有良好的监督体系建立,对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有效遏制财务出现的漏洞。电力企业虽然有着本行业的竞争手段,但是在对财务的使用过程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对财务的管理一定要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不能按部就班,在有效的管理层面上,进行积极的创新。

四、总结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篇7

一、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可靠、真实财务信息的支撑,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规范和控制会计行为, 减少企业财产风险。然而事实上, 部分企业为获得利益, 不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采取造假以达到偷税漏税等目的。其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实际财务数据相差甚远, 给企业未来健康发展造成较大威胁。

会计档案是对之前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有效描述, 尤其在解决经济纠纷等财务问题时,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 部分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不重视会计档案的归档、收集等工作, 致使会计档案残缺不全, 影响后期企业利用以及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国家层面上分析, 在于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一些为之支撑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企业层面上分析, 多数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并未积极制定应对财务风险的应急措施等。

2.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企业未采用与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匹配的管理方法, 尤其缺乏具有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其次, 不重视客户基础材料的收集、处理、归档等工作, 缺乏完备的客户信用档案, 给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最终因企业与客户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使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多数企业缺乏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导致信用档案管理水平比较低, 结果客户信用档案由财务或销售部门负责保管。但这两个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信用管理职责, 影响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完整性, 增加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

上述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其一,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较为薄弱。例如, 各部门不能及时交流管理信息;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撑等;其二, 我国信用体制发展较晚, 未建立对应的约束与惩罚机制, 进而引发各种信用风险。

3. 管理层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管理层在企业正常运营、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 实际上部分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时, 未充分分析信用档案信息, 未能准确地掌握各种数据信息, 增加管理决策风险, 使企业蒙受较大经济损失。管理层决策风险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层未准确获得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试想建立在错误或含糊不清信息上的决策, 必然给决策的实施带来较大风险。

4. 产品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产品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不重视产品信用信息的管理, 忽略产品信用管理的一些细节工作, 甚至为获得利润, 部分企业不惜伪造或疏忽产品质量信用信息, 导致产品质量信用缺失, 给产品市场销量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我国未制定完善的产品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致使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出现较多问题。例如, 企业只注重自身利益, 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 引发一系列产品信用风险事件, 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

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1. 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

(1) 注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首先, 在明确开展信用档案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例如, 结合企业自身信用档案管理情况, 制定详细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办法》, 并以此为依据, 初步统计不同档案管理部门的信用档案。同时, 针对保存在行政、财务以及人事符合信用档案性质的材料, 应在参考信用档案专题目录的前提下进行统计、整理, 并交予档案室进行分类、归档。其次, 依据企业类型及档案具体内容, 划分一级类目, 并适当增加和调整一级类目所属下的二级类目。并充分分析企业之前信用档案分类标准, 参考企业经营重点及自身特征, 增加一些专门分类, 以达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目的。最后, 全文扫描信用档案信息, 将其保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 并搭建专门的查询系统, 以方便信用档案信息的查询与使用。

(2) 严格控制信用档案管理细节。收集信用档案可采用源头跟踪法, 并严格执行收集工作制度, 确保信用档案收集质量。同时, 考虑到信用档案具有动态性特点, 要求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从实际出发, 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实现信用档案信息的及时更新。整理信用档案时, 工作人员应认真细致, 在参考企业已有信用档案的基础上, 从信用档案的载体形式、内容特点以及形成规律方面入手, 进行编目、排列、组合等操作。鉴定信用档案时要求工作人员以发展、辩证的眼光, 对档案价值、真伪进行判定, 以明确保管期限, 为后续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为提高信用档案查找效率, 应编写详细的专题目录, 明确标出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档案号。而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信息网上查询系统, 实现跨领域、跨企业、跨部门信用档案查询。

(3) 不断优化信用档案管理工作。首先, 完善与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其一, 要求适当扩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权利范围, 为档案部门切实行使指导、监督以及检查提供有力支撑, 使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信用档案服务。其二, 注重完善信用档案服务机制, 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要求管理人员工作逐渐向谁形成、谁利用管理理念转变, 确保信用档案服务机制良好地运行下去。其次, 不断完善信用档案管理方式。企业进行信用档案管理时应注重运用动态及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所谓动态信用档案管理, 指从信用档案的属性出发, 以信用档案建设为中心, 不断更新、修改信用信息, 进而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工作计划、预期目标等,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柔性管理比较注重弹性及灵敏、反应及速度、变化及跳跃等, 并采用竞争性合作、虚拟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 将运营及管理知识从隐性转化成显性, 以促进竞争优势的提高。

(4) 注重信用档案事后监管与补救。所谓补救指企业采用预防信用档案管理措施失效, 而采取减少信用风险损失的方法。为做好信用风险事后补救工作, 应注重以下两项工作的落实。首先, 注重完善的信用档案数据库信息化建设, 以扩大信用资源多层次、大范围的应用与共享, 方便企业内部使用信用资源的同时, 也为其他部门提供便利。尤其在各行政部门应建立信用信息相关平台, 为信用风险发生后进行惩罚与监督失信行为提供可能。其次, 发生信用风险后应综合各项因素, 认真分析研究, 积极寻找应对策策略。例如, 编制宣传手册并将信用档案相关内容融入其中, 降低信用风险给企业品牌及形象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加强完善信用档案管理软环境。

(1)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优势。首先,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档案管理模式, 实现我国档案管理职责的转变, 并注重采用层级方式管理信用档案。例如, 日本管理信用档案时由政府负责, 实行会员制方式。利用信用档案的机构需缴纳一定的会费给上级管理部门, 会员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可无偿使用信用档案。采用该管理方式时, 当下级将信用信息呈报给上级部门时, 可确保信用信息的安全、准确及完整。同时, 可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 由政府引导和组织相关部门积极构建信用档案管理平台, 以弥补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关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弊端。

(2) 积极构建制度信用体系。在构建制度信用体系时, 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其一,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立足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实际, 制定并实施与信用相关的法规、法律, 严厉打击企业利用信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企业信用责任的有效落实。另外, 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诚实守信表现突出的个人或企业。其二, 注重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在遵守“一处失信, 处处制约”原则的基础上, 注重建立失信企业惩戒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以及守信企业激励机制等机制的建立。同时, 实现黑名单数据库、全国市场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共享, 锁定并限制进入黑名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企业。

(3) 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完善。首先, 建立可与市场进行良好融合, 以政府为导向的信用评估管理模式。即在国家信用管理部门管理下, 信用评估机构进行企业信用材料的收集、整理及评估工作, 最后由国家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其次, 建立地区、个人、企业三级信用评估机构, 实现全方位、分层次地将信用服务更好地提供给社会。最后, 结合信用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评估方法与技巧, 使其涵盖非财务以及财务指标, 而且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评估, 以达到预期信用评估目标。

近年来, 因信用档案建设不完善, 或企业未将信用风险管理当做工作的重点加以落实,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较大风险。为此, 企业应结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分析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防止资金浪费, 为企业长远、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蓉.企业信用档案与企业发展[J].机电兵船档案, 2010 (2) .

[2]冯惠玲, 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建新.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J].涟钢科技与管理, 2013 (1) .

[4]过新伟.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5]李家军著.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篇8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以盈利为方向,以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对企业的各种预算,如成本预算、生产预算、销售预算、损益预算以及现金流量预算等进行全面的编制计划,同时还要进行预算控制、预算追踪和预算分析,以此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运营特色及管理需要的预算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的一切日常运营、管理活动,都能在企业全面预算编制所规划出的发展路线上稳步前进。

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不止可以对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合理的规划、约束作用,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效率。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业绩考核和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这对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从许多国际企业的实际经验来说,如果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被妥善的实施,那么企业的各种发展战略目标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合理,同时企业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能力会大大提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也会随之降低,能够为企业经营目标、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国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而言,国有企业掌控着几乎所有重要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对我国各项民生事业、国际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的职责,能够使出资人的资产收益得到安全保障。所以,在国有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相当重要。

(一)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

简单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盈利目标、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以此作为企业运营、管理活动的基本指导规范,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管理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优势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而企业优势能不能得到发挥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保证企业对内部以及对下属企业的控制能力,主要是要让企业具有对整体的资源配置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而从企业管理上来说,全面预算管理是使企业进行科学且有效整合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把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支出及收入,尤其是支出、损耗进行合理的编制,并将其严格的控制在计划范围内,能够保证企业对内部及下属企业的监督、控制能力,防止经营风险、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发生,提高企业在日常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约束力及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能够保证国家利益

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国有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能对国家利益、出资人利益作出进一步保证,是确保我国整体利益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出资人对企业的一切运营、管理状况,尤其是财务状况的了解与掌控,使国有资产能够主动履行向出资人上缴收益的法律职责。除此之外,国家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对国有企业盈利进行收缴的同时,还能够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对我国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经济格局,提高对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

三、国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各方各面,和企业系统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牢牢相关。所以,国有企业首先要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树立起全面预算管理的正确思想理念,这是国有企业科学、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性基础。

国有企业的管理、领导人员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加以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还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教育,把全面预算管理的责、权普及到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而并不仅将其视为企业管理部门的责任。因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必须得靠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使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及有效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公司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企业管理有效性以及盈利收入的重要措施。所以,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由专业人员组建起一只专门的预算编制团队,并负责企业的预算控制、预算追踪、预算分析以及预算协调控制等工作。该预算编制团队还应该对企业运营中所关系到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结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考虑、衡量,使企业从小到大的每一运作环节都能受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约束与控制。

(三)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要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前提是要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做好预算编制。要使预算编制能够与企业的自身运营、管理特征相符合,使之对企业而言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与合理性。这就需要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考虑,如资金运转情况、总体发展方向以及编制覆盖时期内的所有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对市场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与预测。最后要对以上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判断与评估,作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全面预算编制。

(四)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监督

加强监督是促进预算执行的有力手段,预算的编制是为了执行,不能执行的预算和得不到执行的预算都是毫无用处的。企业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不定期的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部门预算的执行及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对各部门实施相应的奖惩,从而引起各部门和员工对预算执行的重视,尤其要使每位员工认识到预算的实现与他们的工作是密切联系的,并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预算进行。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篇9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一种安置型的就业政策,由此而导致人力资源方面问题很多,虽然经过深化企业改革,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有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把握不准。

虽然已有部分企业将人事部门改换成战略资源管理部门,但功能转换方面并无显著的改变,如忽视业务市场需求对人才的要求,不重视人才的培训开发,低水平激励,把人力资源等同于一般资源看待,难以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性缺乏或不完善,较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很少企业建立起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现科学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普遍低下

(1)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素质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知识陈旧老化现象严重。企业6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未接受过继续教育,不能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人员中79%未受过管理专业的正规教育,对市场经济了解不深,普遍缺乏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经验。(2)企业的技术工人文化素质偏低。据资料表明,全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中,中专以下学历比重达58%,企业管理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29%,大学本科学历也只占12.66%。

3、国有企业人才资本流失严重

流失的员工绝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据资料显示,有的企业员工流失高达60%,外资、合资、民营企业的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

4、国有企业员工考评中存在诸多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而且与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结合不够,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针对性不强,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考评方法单一。在国有企业员工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往往采取单一的考评方法。很多国有企业忽视了对员工的日常考评或群众考评。这种单一的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下属员工只“唯上”、不“唯实”的坏作风,一味追求上级领导的赏识,只做领导能看得到的表面文章,而忽视了同事和群众的要求,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3)忽视定量考评。很多国有企业员工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国有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国有企业内部盛行。

二、国有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方式探索

1、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点不但是对雇员问题的急救处理,而且从招聘开始就注重所招聘的雇员与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企业积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拟订;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 满足其成就感;营造员工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2、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管理机制

经营者是企业决策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带头人,因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长在我国转轨时期这一特殊环境中的企业经营者,比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经营者压力更大、负担更重,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担负着企业解困和发展的两副重担,他们要付出超出常人数倍的精力,承担以往无法想象的责任和风险。因此,政府应切实认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性,建立起培养、选拔和使用企业经营者的机制,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发挥的空间,让企业家经营企业,而不要政企不分、官企不分。

3、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就是激励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所追求的管理效能,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行动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行为是受其动机制约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基本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大的方面。坚持激励原则,需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国企想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必须改变原来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大致能体现人才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的工资体系,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员工的无穷潜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建立起完善而又全面的人力资源制度,国有企业才有可能吸引到所需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大的发展,才能助推中国经济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 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 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 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尽其才, 事得其人, 人事相宜, 以实现组织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参考文献

[1]、严诚忠主编:《最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曙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中国人事出社版社.。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篇10

一、汇率风险概述

1. 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主导因素,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 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方面, 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汇率的变化, 市场预期心理对汇率变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外汇市场上的投机力量对汇率变动也有重大影响。

另外, 近期也有专家提出了“油价牵动汇率”的学术假说。石油作为国际上的一种特殊商品, 其价格波动对汇率变动有较大影响。以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为例, 国际油价上涨本身往往就意味着美元贬值, 日元对美元比价会趋向升值。相反, 国际油价下跌, 日元对美元比价则会趋向贬值。其内在的逻辑是:由于石油交易使用美元结算, 若油价上涨而日元对美元比价不变, 将导致日本进口原油成本相应上升。日本经济长期萧条, 内需不振, 需要通过扩大出口刺激经济, 所以只要油价下跌, 进口原油成本下降, 日元便倾向于贬值。但油价的波动也会受到国际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左右。

可见, 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而判断汇率波动的趋势也是极其复杂的一项工作, 会受到信息和工具等多方面的限制, 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对汇率变动趋势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目前预测长期汇率的重要工具就是购买力评价模型。

2. 外债风险中的汇率风险。

外债风险中的汇率风险属于交易风险, 它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经济主体交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从而使经济主体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在进出口业务中因汇率变动引起应收或应付款价值变动的可能性, 以及在国际融资中, 因汇率变动致使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可能性。交易风险的特点是反映汇率变化对在汇率变化前签约但在汇率变化后清算的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 可能导致某经济主体的部分财富因汇率变动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

二、汇率风险的规避技术

1. 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技术。

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技术包括保险和风险分散化。保险是通过支付保险费来避免损失的转移风险的方法, 实质上是用确定的损失 (支付保险费) 来规避可能遭受的更大损失的办法。但可保风险必须是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 这些企业或个人彼此之间的风险状况不是高度相关的, 而且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的。近年来, 欧美推出了类似于货币保险的品种, 对因汇率波动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 但我国的保险公司迄今为止还没有推出这种保险产品。

风险分散化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在投资组合内实现自然对冲, 消除非系统风险, 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单项风险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证券组合投资本身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对于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而据美英有关经济学家测算,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 系统性风险约占总风险的一半以上;在不发达的证券市场 (如中国、巴西、印度等) , 系统性风险约占70%以上。这意味着即使耗费大量资金与精力研究证券组合投资, 也无法规避大部分市场风险。

2. 基本的衍生金融工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中, 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逐渐被接纳, 风险管理理论在整个金融理论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布莱克-舒尔茨模型这三大获诺贝尔奖的金融理论都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应用于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形成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 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 满足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 以及弥补传统保险服务和投资基金证券组合投资手段的不足, 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被广泛推广。金融衍生产品组合管理作为实现金融创新的手段, 是金融企业用以解决客户特殊金融问题的一种方法, 使企业能够有效管理金融风险。涉及汇率风险的基本金融衍生工具主要为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

(1) 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 又称期汇交易, 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 并不立即办理交割, 而是根据所签订的远期合同, 在未来固定的日期或可选择的日期, 按照约定的远期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买卖交易。可见, 借助远期外汇交易, 有关主体在受险伊始便将进行不同币别货币相互交换所依据的汇率由远期汇率固定下来, 使其未来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由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可以通过远期汇率把握的确定因素, 从而使原受险部分不再作为受险部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远期外汇交易具有防范外汇风险的内在功能, 是防范风险的传统方法。

但借助远期外汇交易管理汇率风险也有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 (1) 在买进 (卖出) 远期外汇的场合, 如果所买进 (卖出) 的外国货币在远期汇率中对本国货币或其他国家货币贴水 (升水) 则贴水 (升水) 为成本。 (2) 如果远期外汇交易是由外汇经纪商进行的, 则向外汇经纪商支付的佣金就是成本。这种金融工具运用的关键是要准确判断汇率变动的趋势。

(2) 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货币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在交易原理上十分相似, 即在买卖双方成交以后, 并不立即办理交割, 而是根据合同, 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日, 按既定的汇率办理交割。期货交易为交易者提供了一条转移现货市场价格 (即期汇率) 风险的途径。具体的转移方式是交易者在即期外汇市场和外汇期货市场上同时进行交易, 利用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 从而达到转移外汇风险的目的。这种作法称为“套期保值”。

借助货币期货交易控制汇率风险, 有关主体需要付出以下成本: (1) 向期货经纪商支付的佣金; (2) 不能在受险时间内做短期投资而损失的保证金和佣金的利息; (3) 在受险时间伊始买进 (卖出) 有关外国货币的期货合同的场合, 若期货汇率低于 (高于) 买进 (卖出) 期货合同时的即期汇率, 则所买 (卖) 外国货币对本国货币或其他外国货币出现的贴水 (升水) 。

(3) 利用外汇期权交易。所谓外汇期权交易, 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远期外汇交易。期权合约的签署者 (一般为期货交易所等) 和持有者 (一般为企业或个人) 共同协商达成协定汇率, 持有者 (即期权的买主) 享有在合约期满日或者提前在某日选择是否按协定汇率购买或出售合约中明确的某种数量的外币的权力, 签署者 (即期权的卖主) 获得持有者所支付的保险费 (期权价格) 。

货币期权交易赋予了货币期权的买方以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灵活性。在远期外汇交易和货币期货交易中, 交易双方有必须履行合同的固定义务, 而在货币期权交易中, 货币期权的买方享有远期选择权, 既可以履行合同, 也可以不履行合同;既可以在此时履行合同, 也可以在彼时履行合同。由此可见, 借助货币期权交易实际上为货币期权的买方提供了双保险, 既可以保证其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 亦可以保证其获取可能的经济收益。

(4) 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具有相同身份 (或均为债务人或均为债权人) 的互换双方按照某一不变汇率, 或直接或间接地交换不同币别货币的债务或债权, 以避免汇率风险。借助货币互换, 有关主体可以将对自己不利的货币交换出去, 再按事先约定的汇率将自己所需货币交换回来, 使自己的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通过约定的汇率固定下来, 从而达到控制汇率风险的目的。

三、外债汇率风险管理的其他策略

企业为了防范外债汇率风险, 应与银行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机制, 构筑合理的保值框架。企业和银行好比“鱼”和“水”的关系, 两者息息相关, 且银行在外债保值方面有专业的分析团队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企业完全可以选择银行所提供的多种保值业务, 并有效利用。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 企业还应考虑以下问题:

1. 调整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企业汇率风险归根到底还是企业的一项财务风险。为了能较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规划。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讲,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企业股权结构变化, 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董事会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可在董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 确保全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 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 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详见下图:

董事会负责公司重大投资及各项业务活动决策, 并实施监督, 它对股东大会负责, 并承担财务损失的责任。在董事会中通常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风险管理部门主管及其他业务部门主管参与, 负责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流程;建立稽核检查制度和稽核处罚制度;监督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定期检查风险程度;经常重新评估风险管理政策。

风险管理部门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上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执行机构, 它通常设有管理信息部、战略部和监控部。管理信息部的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和报告等工作。战略部的职责是分析、评估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风险评估量化系统以及相应的风险测量模型和标准等, 并针对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改进已有的风险管理策略及风险管理度量模型和标准。监控部的职能是根据战略组构建的风险度量模型对风险进行衡量, 随时监测各业务部门风险的发展变化, 并及时、全面地向战略部汇报企业的风险状况;监督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情况, 使各业务部门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 并通过对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审核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

各业务部门是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具体执行者, 对本部门的风险状况进行测量、监督, 并及时、全面地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部门报告。此外, 财务部可以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风险分析所需的资料, 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人事部门对于处理人员损失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事务部可以提供相关责任风险的情况。

2. 建立偿债基金。

在企业流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 可以建立偿债基金, 根据“资产负债套期保值”原理, 为将来偿还外币借款提早准备, 根据一个切实可行的资金计划, 不断从外汇市场兑入该种外币, 在借款到期日进行偿还, 也就是让外币债务因汇率上涨所形成的汇兑损失被外币资产因同种外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所抵消。

四、结论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是由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四个基本的子系统构成的。而外债风险的管理又是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航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企业在管理外债汇率风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 要分析、选择适宜的金融衍生工具, 还需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政策, 并设计与企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而本文仅简要探讨了一些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汇率变动趋势的判断也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另外, 我们利用外债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所以, 要避免外币债务风险, 根本上还是要保证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房红.从日元债务看我国企业如何防范外币债务的风险.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5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魏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外债的汇率、利率风险.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5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艺术研究 篇11

关键词: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共同发展;国有资产流失;经济市场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和世界经济接轨,遇到了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由于早期盲目招商引资,我国经济固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也大量的流失。改革初期,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文件,一切为摸着石头过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畸形,即制造工业发展蓬勃,高专精行业发展萎缩。早期我国经济还处也原始资产积累时,这种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但现在,我国与国际接轨后,这种发展方式就略显落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落后状态:如美国企业诉中国果汁倾销,最后被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浓缩果汁征收了51.74%的反倾销税。这还是我国企业艰难应诉的结果。在国际范围内的反倾销斗争中,我国企业总处于消极防卫被动挨打的地位。

一、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在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股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国有资产,在现实经济中,广义地讲,就是国有财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利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者财产权利。而狭义的讲,就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产及权益。

目前国有资产含量近20万亿之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控制着能源,交通,原材料,军工,城市公共建设等重要行业,即使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现代企业改造完成后,在国民经济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确立是由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和特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其历史功绩也很明显,它使得我国在短短数年历久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业化启动过程的完成,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这种明显带有过渡性质的经济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国有资产不受侵害并能增值,国有资产的管理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国有资产在实际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体体制缺失

国有资产的最终权利主体是全国人民。全民参与管理国有资源,但这不具备可操作性。最能代表我国人民利益的在我国目前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委托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政府对全国人民负责。最终,代表全国人民对国有资产行使权利,参与产权交易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那么,在我国目前的国企改革中,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耗,如何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不受伤害,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国委在监督地方国有企业过程中,不可能不从地方利益出发,最终,国有资产受到损害,人民利益受到侵犯。目前越演越烈的房价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将大批的地皮高价拍卖出去,从短期讲,财政收入得到增加,从长起来讲,一是大量耕地转为居民住房用地,甚至商业用地,使得耕地面积不足,损伤粮食发展;二是大量不良中介囤积哄抬房价,居民生活成本加剧,生活质量下降,极大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那么,如何保障国有资产,避免不因国有产权部分主体的利益而侵害大多数主体的利益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二)地方与中央对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的博弈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专业的统一的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因此,在地方政府或国家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在代表国家处理国有资产时,利益出发点不一致,造成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原本是商业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将国有资产转让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将国有资产贱卖出去,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损失。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达到国家目标,更新换代大量仪器设备,很多都被闲置下来。

国有资产涉及的利益群体诉求存在巨大差异,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地方政府短视且急功近利,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

国家对企业负有指导、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产权模糊”的制度缺陷,使得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如老虎吃天,无法下手。有些甚至和部分地方政府领导相互勾结,倾吞国有资产。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造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四)法律不健全

我国法律发展严重落后,使得我国在面对某些贸易问题时,尤其是国际贸易时,没有合适的法律对其进行处理,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我国法律也过于抽象,很难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得无法可依,很多贸易争端无法诉之司法机构,资产大量流失。

四、解决方案

(一)强调主权所有

明确人民对国有资产有管理权,使用权。强调我国人民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以一地一方为例,国有资产所有者应为全体人民,任何一个涉及国有资产的项目应在设想期就经过全民的公投,全体通过后才可进行施工,尤其是公共设施,比如公用绿地,医院,学校,土地等,应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白白流失。

(二)地方和中央在国有资产转让上的博弈

加强落实产权责任主体,将责任落实到位。针对产权模糊的制度缺陷,重新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对也国有资产的权利范围和责任范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只有明确划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权利和责任归属,才能充分调动地方管理国有资产的积极性,更好的管理国有资产,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三)强化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审核、查处机制

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评估,转让,使用过程负有指导,监督,审核的作用,很多时候这些作用名存实亡。为了很好的保护国有资产,杜绝国有资产损失的现象,应做到:一、正确评估国有资产,完善评估法规,保证国有资产评估合理且正确,防止在评估时出现漏洞,造成损失。二公开转让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同时,公开的竞争更有力与我们了解国有资产的价值。三、在整个评估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坚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但这并不代表着要改变所有制形式,我们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统一规划,增加新的国有资源,更好的利用现有的国有资产,解决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明确权利和责任归属,更好的管理国有资产,为人类服务。总之,对于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而言,随着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我国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要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的。

【参考文献】

[1]顾功耘.国有经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 篇12

一、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合同签订主体间缺乏诚信, 存在欺诈现象

在合同签订之后, 重要的还是要双方当事人认真履行, 遵守合同里面的约定和条文履历, 否则合同最终还是变成一纸空文。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便存在着诚信缺失、欺诈盛行的现象。有的员工在和企业签订合同时隐瞒实情, 比如公司一般禁止一个企业的员工谈恋爱甚至结婚, 可有的员工在公司里面隐婚, 并不以实情告知。有一些员工与用人单位本来签署约定工作两年期满才可以辞职, 但是任期未满两年的时候就辞职不干, 企业如果合同没有签署清楚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还有的企业在和员工签署合同时隐瞒实情, 不告知公司的真实情况, 对员工构成欺骗。

2.企业制度不完善, 信息传递不透明

在一个群体中, 上面发出的命令只有及时并且准确的到达下层才能算是一条信息的传播成功, 可是在很多时候信息传播并不及时也不准确, 虽然有些情况无法避免, 但还是和企业制度不完善、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等有关, 上级传达命令仅仅用口耳相传是不够的, 还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企业制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制度安排应该有层次, 分工应该明晰, 在企业和员工等签订好合同后, 遇到情况知道该找谁来处理, 谁来调解, 给双方当事者一个明确的责任对象。

3.重视文本而轻对象

文本就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 合同文本是以合同的形式出现的双方交易的法律文件, 作为交易文件, 它对合同双方都关系重大, 但是合同只有履行了才能为双方交易伙伴带来盈利。企业如果只重视合同本身而不注重合作伙伴, 将会把自己置于困难的地步。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在合作的时候并不仔细了解该合作伙伴的来历, 如果合作伙伴是民营企业等, 也不注重查询它的资金状况、经济实力、社会信誉度、知名度、产品合格标准等等。如果合作对象是员工本人, 不注重该从业人员的知识或者社交能力, 也不管上班之后对工作的要求, 而是看重合同这样一纸合约。合同的运行程序应该包括签订合约、审查工作、履行义务、互相监督等一系列流程, 而不仅仅是签订合约, 如果只重视文本本身而忽略了具体操作, 合同只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1.企业加强诚信的思想道德建设

从古至今, 我国都流传着诚信做人诚信立业的故事, 可是在当今时代, 有的企业为了盈利而丢失了诚信, 企业间合作不诚信, 企业与员工合作不诚信, 即使一方坚持诚信的美德, 另一方使用了欺诈, 这条合同也是失败的合同。诚信思想文化建设要两方面来进行, 一要让各大企业家从精神上接受诚信, 把诚信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另外还要使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 还有进行集体活动, 企业形象设计等活动, 对广大员工和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的行为素养。

2.利用各种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透明度

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的传播是广泛化的, 既快速又便捷, 人们可以用手机、电脑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不再是用书信传播的时代, 所以各大企业要好好利用新媒体组织传播。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好坏, 企业信息通畅快速, 合同的履行也就有了相应的保障, 信息准确度高, 各大部门参与度高, 大家心里都知道合同是怎样签署的时候, 大众就像一个监视器一样对合同签约双方构成隐形的监督, 这样就会避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种种误解和矛盾。

3.重视合同的对象, 选择有利的合作伙伴

企业要和对方签合同, 双方必须都有所需求。企业在与对方签订合同的时候, 要确定它有稳定的收入、技术精湛、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有保障的企业是不错的选择。并且在签合同的过程中确保它有一定的履约能力, 信誉度高方可与之签约。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问题以及方法的探讨, 简要分析了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解决对策, 有企业就要盈利, 有合同就要有诚信, 好的企业是在诚信中盈利, 在盈利中也坚守诚信的职业道德。有的企业在合同信息公开不透明的情况下或者是法律措施不严密的情况下与合同对方发生资金纠纷导致财产损失惨重的例子不计其数, 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监督体系的同时, 也要加强各大部门之间的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和提高透明度, 以期在与他人签署合同时少一些风险, 多一点放心。

参考文献

[1]姜达洋.构建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 12 (2) :114-117.

[2]任明.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上一篇:多媒体运用法下一篇: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