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与水产安全养殖

2024-05-11

水质与水产安全养殖(精选6篇)

水质与水产安全养殖 篇1

在高温季节, 持续的高温干旱对水产养殖的影响较大, 有时常规防治措施往往很难奏效。在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 原经常使用的加水或换水的方法就不管用, 有时如不注意还会适得其反。

1 鱼类对水质的要求

1.1 充足的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地下水应先曝气才能注入鱼池。水深要求2 m左右。

1.2 水中溶氧充足

溶氧量在5 mg/L以上是最理想的养殖用水。在这种水中饲料的转化率高、饲料系数低、鱼病少、鱼产量高。

1.3 透明度要求30 cm左右。影响透明度的因素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其他悬浮物质。

1.4 PH值

适宜于淡水鱼的PH值应在7~8.5之间, 当PH小于4.2或大于10.5时, 鱼类将出现死亡。在4.2~7或8.5~10.5之间会造成鱼类生长缓慢, 饲料系数偏高。

1.5 氨氮

主要是由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分子态的氮对鱼有很强的毒性, 分子态氨和离子态铵在水中的比例随PH值和水温而变化。非离子氨增加, 对鱼的不利影响增加。

1.6 硫化氢

对鱼有极强的毒性, 如池水中出现硫化氢, 鱼类将发生死亡, 所以池水中应尽量减少硫化物的含量。最好没有硫化物的存在。

1.7 亚硝酸盐

在养殖密度大的池塘, 不换水或换水很少、不开增氧机、池塘底部处于缺氧状态, 使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受阻, 因此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氨大量积累, 造成鱼体中毒。症状是鱼白天呈浮头状, 解剖血液呈黑褐色 (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 血细胞携氧能力降低, 长途运输和越冬后容易因缺氧而造成死亡。

1.8 水温

常规养殖鱼类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30℃的范围内。这是鱼生长最为适宜的水温, 我国南方地区一年中约有7~9个月的时间, 北方地区只有4个月左右, 长江流域约有5~6个月。

2 适当控食

夏天水温高, 水中溶氧相对较少, 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同时在高温条件下, 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 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 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一般情况下, 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 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 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3 保持良好水质

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 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 m, 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 m, 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 以降低水温, 创造适宜的水环境, 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 每15~30d每亩用5~10 kg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 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4 养鱼池坚持午间开启增氧机

午间开增氧机可以打破夏季鱼池水体的热成层现象。在午间通过开动增氧机, 可有效搅动养殖水体, 使鱼池上下水体提早对流, 使底层的缺氧水通过对流而直接进入水体上层, 使全池水溶氧量混合均匀。由于中午强烈的光合作用, 上层水的氧气含量很高, 加上持续的光合作用, 搅水后可使全池水的总体溶氧快速上升, 使底层水含氧量迅速上升, 从而使整个水体溶氧量提高, 这样可有效减轻翌日早晨鱼池的缺氧状态, 缓解或减轻鱼池浮头死鱼现象的发生。一般在中午11∶00~~13∶00开启增氧机两个小时, 这样既可减轻鱼浮头又能节约用电成本。

5 谨慎对养殖池进行添水或换水

长期的高温干旱, 水产养殖池的水源水质大多较差, 对于部分位于江边或水源水质较好的养殖池可通过添水或换水改善水质。但在高温条件下务请广大水产养殖户注意添水或换水时间一定要选在白天。这是因为在夜里特别是在晚上加水会破坏养殖池的热成层, 从而导致养殖池严重缺氧, 这种惨痛现象已在我县出现多起。根据本县水产养殖户的经验, 高温季节添水或换水时间以9∶00~14∶00为最好, 这是因为14∶00后的光合作用仍比较强, 在这时停止冲水仍有足够的时间建立新的热成层。因此9∶00~14∶00这段时间添水或换水是比较安全的。

6 预防疾病以内服药为主

持续的高温会造成水生动物体质变弱和水质变差, 加上外用药物后往往引起浮游生物死亡而产生的毒副作用, 有时会引发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而造成损失。而采用内服药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并且安全得多。如果部分养殖池发生的病害较为严重, 迫不得已需要全池泼洒药物时, 则尽量不使用硫酸铜等烈性药物。在具体用药时, 要精确计算准养殖水体的体积, 药液要求冲得淡, 泼得匀, 用药后如发现天气异常应整夜打开增氧机, 有条件的还应做到多换水。

7 虾蟹养殖池的水草应适量减少

虾蟹养殖池种植的水草一般以伊乐藻为主, 这种水草再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虽然这种水草在白天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但晚上也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过多池水溶氧, 过多的水草也会造成虾蟹养殖池缺氧。另外在持续高温干旱情况下池水一般较差, 很容易造成水草的大量死亡而引起水质败坏, 导致虾蟹产生病害。根据习惯做法, 在夏天高温阶段, 虾蟹养殖池水草的数量保持在平时的50%左右为宜。■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与水质调节 篇2

1) 增加耗氧量。有机物质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有关数据显示, 养鱼池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鱼的底泥耗氧量高出3倍。

2) 产生有害物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同时降低水体pH值, 为病菌、有害藻类提供营养物质, 也给浮游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后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2 底质的控制

一般来说, 养殖鲢鱼、鳙鱼、罗非鱼的池底淤泥厚度在20~30 cm, 养殖草鱼、鲂鱼、鲤鱼最好低于15 cm。因此, 每隔1~2 a最好彻底清淤、暴晒, 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卵;定期肥水、调水, 使藻相达到最佳状态, 防止水体过瘦或过肥。连续阴雨天时, 要勤开增氧机, 待天气好转后改良底质, 防止底质发生剧烈变化。

3 氨氮过高的表现症状

呼吸减弱、平衡能力丧失、侧卧、食欲减退, 甚至由于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发生了改变而使渗透!压调节失调引, 进而起充血, 从而表现败血症相似的症状, 影响生长, 一般鱼类的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浓度应控制在0.05~0.10 mg/L。

4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1) 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 而且与其存在的形式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不易进入鱼体, 毒性也较小, 而分子态的NH3-N毒性强。

2)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关系紧密, 一般温度和pH值越高, 毒性越强。在夏季高温季节, pH值大于9时, 易发生氨氮中毒。

5 亚硝酸盐来源及影响因素

亚硝酸盐极不稳定, 造成其偏高的因素主要是与水中的溶氧偏低和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1) 溶氧高时分子氨会经过亚硝化细菌 (需要氧气) 的作用生成亚硝酸盐, 然后, 亚硝酸盐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 进一步生成无害的硝酸盐 (严格需氧) ;而一旦水中溶氧偏低, 反应就会停止, 造成亚硝酸盐大量累积。因此, 减少亚硝酸盐时一定加大增氧力度。

2) 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在温度较低时, 硝化作用减弱 (冬季几乎停止) , 氨氮浓度较高;当温度升高, 硝化细菌活跃, 硝化作用加剧, 温度达到一定程度, 可引起褐血病。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 篇3

1 水质管理的标准

水质管理的标准是“肥、活、嫩、爽”。“肥”指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多, 池水呈茶褐色或油绿色。饲料养鱼的水质要求不要太肥, 透明度在25~40 cm为宜;“活”指水体有活力, 水色昼夜变化大。早上淡, 下午浓。所谓的“早青晚绿”就是指水“活”。活水中浮游生物繁殖旺盛, 适口性饵料丰富;“嫩”是指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种类较多, 水表无漂浮的“水华”;“爽”是指水质清爽, 无浑浊感。

2 池水的肥瘦判断

瘦水:水色清淡, 呈现出浅绿色, 透明度较大, 一般可达60~70 cm以上, 浮游生物数量较少, 水中往往长有丝状藻类, 如水绵、刚毛藻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 如蒲草等。

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 混浊度较小, 透明度适中, 一般为25~40 cm, 水中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 (如硅藻、隐藻或金藻) 较多, 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 有时有枝角类, 桡足类也较多。

老水:即“水华”水, 所谓“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水中含有大量的裸甲藻及较多的隐藻, 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色。这类水遇到天气不正常时, 水质容易突变, 水质发黑, 继而转清发臭, 俗称“臭清水”。由于引起缺氧, 极易造成池鱼大批死亡, 对水产养殖极为不利。

3 健康养殖水质管理的重要指标

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不能仅凭上述定性描述, 通常可用溶解氧、p H值 (酸碱度) 、肥度 (透明度) 、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硫化氢等定量指标进行管理。

3.1 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产动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指标, 它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繁殖, 还影响饵料报酬及饲料系数的高低, 是健康养殖水质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健康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 mg/L以上, 凌晨时最低溶氧应在3 mg/L以上。在低氧的环境中, 鱼类生长缓慢、厌食、饲料系数提高、鱼类体质下降、免疫力低、鱼病增多。在缺氧的环境中, 鱼类浮头甚至泛塘。与此同时, 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水体中保持足够的溶氧可以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

1)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溶氧的来源:一是从空气中溶解氧, 约占10.0%左右。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 约占90.0%。溶氧的消耗:一是残饲和排泄物分解耗氧, 约32.0%。二是浮游生物呼吸, 溶解态、悬浮态有机物和淤泥有机质分解耗氧, 约52.0%~54.5%, 其中大型饵料动物耗氧4.5%, 有机物分解47.5%~50.0%;水被污染, 耗氧增加。三是养殖动物呼吸耗氧, 仅占13.5%~16.0%。

由于浮游植物大多分布在水体中上层,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 水体中上层氧气一般较为充足, 但水体下层和底层, 由于水温差异、池水密度流的存在, 上下水体交流困难, 往往造成池底溶氧不足, 而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需要大量氧气, 在溶氧不足时, 有机物的分解缓慢, 且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气、亚硝酸盐、甲烷、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 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作用。

由此可见,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体中, 必须保持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植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吸收大量营养盐类, 在改善和净化水质的同时, 还可以产生大量氧气。为了促使表层丰富的氧气到达池底, 建议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 促进上下水层对流, 表层高溶氧水到达底层, 使上层过饱和溶氧量送入下层, 加速下层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池塘的物质循环。底层缺氧水到达表层后, 水中有毒气体 (如硫化氢、氨气、甲烷等) 逸出, 经过下午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整个水体溶氧可以处于较高水平。

2) 提高水体溶氧的方法。排除底层水, 换注新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无水可换时, 可采用增氧机增氧, 通过增氧机搅动水体, 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达到增氧目的, 每公顷水面应配备4.5~9.0 k W功率的增氧设备。在停电或缺水条件下, 可向水体施放化学增氧剂, 如“粒粒氧”、过氧化钙、过氧化钠等, 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 有效防止泛塘。最有效的增氧方法是培育水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 主要是向水体投放有益微生物, 培养有益藻类, 提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增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而达到增氧的目的。

3.2 酸碱度 (p H值)

p H值是水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影响甚至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生化过程。淡水鱼类适应的p H范围为6.5~8.5, 虾类p H7.8~8.6, 海水鱼类p H7.5~8.5。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施肥、投饵、下药等都会引起水体p H值的变化。p H值不但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 也可以间接表示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氧、溶解盐类等状况。池水p H值主要决定于游离CO2和碳酸氢盐的比例。一般CO2越多, p H值越低;CO2越少, 含氧量高, p H值增大。水中腐殖质酸也影响p H值的变化。池水p H值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 其变化规律和氧、二氧化碳等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光合作用越强时, 二氧化碳减少, 溶氧增加, p H值增大。

p H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重要影响。p H值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 从而使水质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毒性。p H值过低、过高对鱼类和水生生物都不利。在酸性环境中, 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的发育受到影响, 硝化过程被抑制, 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 物质循环强度减弱, 光合作用不强。酸性水可使鱼类血液的p H值下降, 减低其载氧能力, 使血液中氧分压减少, 尽管水中含氧较高, 鱼也会浮头。在酸性水中, 鱼不爱活动, 萎缩, 耗氧下降, 新陈代谢急剧下降, 摄食很少, 消化也差, 因此生长受到抑制。p H值过高, 会直接腐蚀鱼类鳃组织, 造成鱼类死亡。一般池塘p H值以中性偏弱碱性为好。p H偏酸 (低于7) 每公顷可用150~300 kg生石灰或60 kg小苏打全池泼洒, 可提高p H值;p H值偏高 (大于9) 时可用每公顷30 kg明矾或农用石膏225 kg全池泼洒, 可有效降低p H值。

3.3 肥度 (透明度)

一般依据水色和透明度衡量水体肥度, 保持透明度在25~40 cm为宜。

肥水与注水:如果水体透明度大于40 cm时, 表明水体偏瘦, 水体浮游生物量少, 可以适当追肥, 早春水温低时, 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料, 以发酵后的动物粪便为宜。中后期水温较高时, 则以无机肥或生物鱼肥为主, 可追施碳酸氢铵、磷肥、复合肥, 施肥方法采取少量多次。如果透明度低于25 cm时, 表明水体偏肥, 浮游生物老化, 要特别注意倒藻转水泛塘, 要立即加注新水, 无水可换时, 可泼洒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制剂。也可少量使用强氯精, 适当杀灭过多的浮游生物。

3.4 氨氮

水体中N常以NH4+、NH3的形式存在, NH4+是无毒的, 能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 而NH3是一种剧毒物质。平衡时氨及铵离子在水体的含量主要取决于p H值, 当水体p H值降低时, 氨氮以NH4+形式存在;当水体偏碱时, NH4+和OH-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NH3, p H值越高, 氨的浓度越高。p 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NH4+存在, p H值大于11时几乎都以NH3存在。它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作用依其浓度的不同而异, 据余瑞兰[11]等试验, 当水体中NH3含量在0.01~0.02 mg/L时, 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 抑制其生长;在0.02~0.05 mg/L的浓度时, 氨会和其他有害因子共同作用, 加速水产动物死亡;在0.05~0.2 mg/L的高浓度下, 会破坏水产动物鳃组织和粘膜, 使鱼虾表皮粘液增多, 体表充血, 鳃部和鳍条基部出血;在0.2~0.5 mg/L的浓度下, 鱼在水体表层游动, 眼球突出, 张大口挣扎, 能导致水产动物急性中毒或死亡。水产健康养殖中, 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 mg/L以下。

1) 氨氮来源:空气中氮气或陆上含氮物;池中残饵、排泄物及生物尸体等分解;地下井水;水中固氮菌或蓝藻将水中氮气转化而来。

2) 氨的去除方法:改善换水条件, 增加换水量是降氨的最有效办法。溶氧多时以硝酸态氮为主, 在缺氧时则以氨态氮或亚硝酸盐为主, 充分增氧, 可使氨氧化成硝酸盐。使用氨氮含量较高的地下井水之前, 充分曝气, 去除氨后再使用。选用高质量的膨化饲料, 减少饲料浪费, 清除残饵及有机废物。养殖过程中, 控制水体p H值, 防止p H值超过9。使用沸石粉或“底垢净”等大分子吸附剂, 直接吸附氨气。此外, 还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法, 在水体中使用硝化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 直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 达到降低水体氨氮浓度的效果。

3.5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

池水中无机氮化合物的来源, 主要是有机物 (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存饲料等) 经细菌分解产生, 通常以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3种形式存在。其中硝酸盐和铵盐能被藻类吸收, 亚硝酸盐对于水产动物是一种有毒物质, 它是池底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 硝化过程一旦受阻, 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当水体中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时, 会诱发鱼类爆发性疾病。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0 mg/L以下。通过改底和增氧等措施, 可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定期使用颗粒型增氧剂, 增加底层溶氧量, 可以消除有机质不完全分解产生的亚硝酸盐等, 彻底分解底部有机质。

3.6 磷酸盐

磷是藻类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但在天然水体中磷的含量很低, 比氮还少, 因此, 磷是水体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溶解的磷酸盐 (一般在水中以H2PO4-和HPO42-的形式存在) 是能被藻类吸收的有效形式。池中有效磷的来源大体与有效氮相似, 主要由水生生物尸体、排泄物、粪便、残饵等有机物分解产生。池塘底质和淤泥中含有大量不能被植物利用的无效态磷, 包括铁、铝、钙的磷酸盐沉淀、有机磷和被土壤胶粒吸附的磷酸离子等, 它们在适当条件下, 一部分可逐渐变成有效磷释放至水中, 供浮游植物利用。养殖水体中一般缺乏磷酸盐, 为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增施磷肥补充磷的不足是很重要的。

3.7 硫化氢

1) 硫化氢的来源。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 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 或是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 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 然后生成硫化氢。硫化物和硫化氢都是有毒的, 而以硫化氢毒性最强。一般在酸性条件下, 大部分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夏季在精养鱼池的底部, 容易呈现缺氧状态, 因此具备了产生硫化物和硫化氢的条件, 由于池底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产生较多的有机酸, 减低p H值, 因此硫化物大都变成硫化氢。当水中氧气增加时, 硫化氢即被氧化而消失。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是与血红素中的铁化合, 使血红素含量减少, 另外, 对鳃部、体表也有刺激作用, 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 应严格控制在0.1 mg/L以下。

2) 硫化氢去除法。曝气法:池水p H值调至6以下, H2S与空气接触即可去除。化学方法:洒石灰抑制硫酸还原菌的增殖;投放煤渣;也可使用氧化铁剂, 使硫化氢变为无毒的硫化铁沉淀而消除其毒性。合理放养, 准确投饵, 减少塘底污染。注意改善底质, 定期清除残饵, 合理使用增氧机, 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尽量避免底层水缺氧而发展至厌氧状态。生物方法:加有益微生物。

4 水色

4.1 水色的由来

水中有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 形成水的颜色, 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原因。

4.2 水色的种类

茶色、茶褐色水色:主要含有硅藻, 为对虾养殖的最佳水色, 其中所含的浮游生物为水产动物易消化吸收的优质天然饵料, 但稳定性较差。

淡绿色、翠绿色或浓绿色水色:虾农称为“绿豆青”, 主要含有绿藻。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 净化水质, 是期望水色。

淡黄色水: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 (不同于大雨过后的浑水) , 适宜养虾。

以下几种水色为较差水色, 不符合健康养殖的水质要求。

蓝绿色:透明度低, 混浊度大, 天热时有灰黄色浮膜, 水中微囊藻、囊球藻、颤藻等蓝藻类和老化的绿藻较多。

灰蓝色:透明度较低, 混浊度大, 水中颤藻等蓝藻较多。

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绿色浮膜, 主要含有蓝绿藻、团藻、裸藻, 老化池易发生, 对虾得病率高。

黑褐色与酱油色水色:是一种不好的水色, 是由于池塘水质老化、恶化, 毒物积累多引起的, 是水质老化的标志。主要含有鞭毛藻、裸藻、褐藻等, 这些藻类在生长繁殖期间, 或者倒藻以后会分泌有毒物质, 从而给水产养殖造成巨大损失。这种水色表明池塘管理失常, 由投喂量过多、残饵增加、底质恶化老化等原因造成, 对虾易中毒死亡。

白浊色或清色水色:大型浮游动物较多, 主要含有桡足类、大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和粘土微粒, 对虾易得病, 存活量大减。

澄青色水色:水中含有大量残毒物质或重金属, p H值过低, 无浮游生物, 不能养殖对虾。

5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措施

鱼类生活于水中, 养鱼必先养水, 养水要先养底泥。鱼类粪便、残饵以及动植物尸体等沉积于水底, 日积月累形成底泥。其中所含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分解成各种溶于水的无机盐、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沼气等, 一部分是可以为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所利用, 一部分对水产动物有害。采取如下措施, 可以增加水体中有益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做到趋利避害。

5.1 定期清塘消毒

保持池底淤泥厚度20~30 cm。每年冬季卖鱼后要干塘清淤消毒,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并用生石灰消毒, 干塘晒底,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矿化分解, 同时杀灭淤泥中的各种细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 减少鱼病发生机会。

5.2 正确合理施肥培藻

早春季节, 适当使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 培养有益藻类。春夏之季, 适当补充无机氮肥和磷肥, 为浮游植物生长补充N、P元素。秋季之后, 由于大量投饲, 氮元素基本不缺乏, 只需补充磷肥, 每半月使用1次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促进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不仅可以为鲢鳙鱼类提供天然饵料, 而且可以确保水中氧气充足。

5.3 合理放养鱼类

可以适当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净化水质, 防止浮游植物过量繁殖形成水华;底层适当放养鲤、鲫等底层鱼类, 可以摄食沉入水底的残饵, 同时, 鲤、鲫在池底觅食时, 可以翻动池底淤泥,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 减少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形成。

5.4 经常增氧

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主要增氧措施有换注新水、开增氧机及使用化学增氧剂。当水体过肥、透明度低于20 cm时, 可直接将底层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水排放掉, 注入含氧量高的新鲜水。当水源或水质不好时, 可定期开启增氧机, 增氧机不仅能增氧, 而且能搅动上下水体, 促进水体上下交换, 同时兼有曝气作用, 能将池底的有害气体 (如硫化氢、氨气、甲烷、沼气等) 排出水体。一般要求在晴天的中午, 每天开机1~2 h;阴天或天气闷热时, 凌晨就要开启增氧机;鱼类缺氧浮头时, 要一直开启增氧机, 直到鱼类浮头解除。当缺水缺电时, 可以使用化学增氧剂, 如过氧化钙、过氧化钠、双氧水等临时增氧措施。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水体氧气, 另一方面, 可以降解有机物, 降低化学需氧量 (COD) , 消除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气等有害物质, 改善底层生态环境。

5.5 合理使用水质改良剂

水质改良剂有生石灰、明矾、硫代硫酸钠、果酸、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煤渣等。生石灰不仅有杀菌、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而且可以补钙、置换淤泥中的微量元素, 间接起到施肥的作用。硫代硫酸钠、果酸等有解毒作用。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煤渣等能吸附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缓解水质恶化对鱼类的危害。

5.6 定期在水体中使用微生态制剂

如小球藻、光合细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 这些有益微生物一方面可以消化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变废为宝, 为鱼类提供饵料生物;另一方面, 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后, 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减少鱼病的发生, 减少使用杀虫及消毒剂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廖利坤, 刘波.养殖水域水质监测与管理[J].河北渔业, 2007 (7) :16-18.

[2]熊炎成.高产鱼池水质管理技术要点[J].海洋与渔业, 2007 (10) :33-34.

[3]杨文侠.池塘养殖的水质要求及管理措施[J].河北渔业, 2007 (1) :20-21.

[4]季东升.青虾养殖池水质的科学管理[J].水产养殖, 2003 (9) :12.

[5]师吉华.养殖水体适宜理化因子[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 (40) :35-36.

[6]冯辉.硫化氢中毒及防治[J].中国水产, 2001 (40) :46.

[7]卜伟绍.亚硝酸盐对中华鳖的毒害及防治[J].内陆水产, 1999 (3) :29.

[8]唐兴本, 韩飞, 陈百尧, 等.池塘内不良水色的变化与水质管理[J].水产养殖, 2013 (11) :32-33.

[9]刘军, 邱凌云, 徐永.精养鱼池的水质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52.

[10]张青松, 张连水, 张君, 等.浅谈养殖池塘水质净化与生物底改技术[J].河北渔业, 2014 (3) :62-63.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篇4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因子,水质调控技术

0 引言

水产养殖的水质是水产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的环境, 同时也是养殖对象的最佳粪便分解器。要想养殖出优质、高效的水产品, 对水质的控制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由于大量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 面对当前养殖场水质状况, 如何改善水质, 对水质进行调控成为目前水产养殖者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养殖场的水质因子

1.1 生物因子

水质中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野杂鱼及其鱼卵、水草、饵料以及微生物。野生鱼及其鱼卵在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与养殖对象争夺饵料, 甚至有些野生鱼会残害养殖对象。而水草由于呈丝带状, 容易将鱼苗缠绕其中, 对鱼苗造成一定的危害。养殖对象的饵料主要包括各种浮游植物、原生生物、轮虫等, 饵料量的多少对养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1.2 化学因子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 在水产养殖中, 水质的最佳PH值为6~9之间, 并且不同养殖对象的PH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 鱼类的最佳PH值是7.5~8.5, 虾类的最佳PH值是7.8~8.6, 河蟹的最佳PH值是7.6~8。通常情况下, 一旦水体的PH值低于4.5或者高于9.5就会导致水体过酸或者过碱, 从而导致养殖对象的死亡。另外, 溶解氧和溶解盐的量也会对养殖对象造成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适合鱼类健康生长的水体溶解氧的量为6 mg/L, 高溶解氧能够有效抑制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对养殖对象所造成的毒害。硫化物是一种还原剂,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当水体中的硫化氢过量时, 便会与鱼类的血红蛋白产生还原反应, 从而生成硫血红蛋白, 硫血红蛋白会对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最终导致鱼类缺氧而死;另一方面, 硫血红蛋白破坏了鱼类血液的凝血性, 容易使鱼类窒息死亡[1]。

1.3 物理因子

在淡水养殖品当中, 水温的控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因素, 而鱼的品种不同, 其所需的水温也各不相同。水体的透明度主要由水体的混浊度决定, 一般来说, 水体中的微细物质和浮游生物越多, 水体的混浊度就越高, 相应的透明度也就越低, 水体透明度决定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量, 另外, 其透明度对于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饵料的丰富程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水体的颜色, 主要是指在阳光的照射下, 水中浮游生物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据有关研究表明, 在养殖场中, 正常的水体颜色是油绿色和浅褐色的, 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浮游植物多为油绿色的隐藻、硅藻和浅褐色的金黄藻、黄绿藻等。

2 养殖场水质的调控

从上述水质因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要保证水产养殖的优质和高效, 必须加强水质的调控, 水质调控主要包括水位的控制、水质因子的调控以及水体植物的栽培三个方面,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水位的控制

水位的控制对鱼类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控制水位能够保证水体的资源被鱼类有效利用和充分吸收。同时由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因此, 水温对鱼类的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鱼类的最佳水温是20℃~30℃之间, 在夏季, 水体的温度可以通过水位的调节来控制, 同时在水温的调节方面, 还需要按时换水, 并且在换水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每次换水的量。

2.2 水生植物的栽培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充当着调节剂的作用, 在水体生物中, 有很大一部分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各种有害物质, 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 另外, 这些水生植物还是鱼类的饵料, 一般情况下, 可以在养殖场中, 进行水花生、水浮莲等水生植物的栽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滤食类鱼类和贝类不适合栽培水生植物。

2.3 水质因子的调控

在水质因子调控方面, 主要是对水质中的化学因子进行调控, 首先从水体的PH值来看, 调节水体PH值的有效方式是生石灰。从水体的溶解氧来看, 当水体的溶解氧过低时, 可以采用增氧机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 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泼洒“富氧”和“粒粒氧”来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对于水体中的各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时, (1) 可以通过增氧机增加溶解氧改善水质; (2) 可以通过泼洒沸石粉改善; (3) 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2]。

3 结语

总之, 在水产养殖当中, 水质的调控十分重要, 进行水质的调控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科学地进行水质的调控, 才能保证最佳的水产品养殖环境, 保证水产养殖的高效和优质, 从而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琴, 郭正富, 胡玉国.利用光合细菌调节养殖用水的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0) :45-47.

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篇5

传统水质监控主要采取人工采样法, 依靠养殖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 存在工作强度大、监测范围小、监测周期长以及无法实时反映水质参数动态变化等问题, 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因此, 建立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 分析了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同时展望了日后的发展趋势。

1 系统总体架构

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由感知控制模块、本地监控中心和远程监控终端三大部分组成, 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感知控制模块包含感知模块、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感知模块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各项水质参数, 如溶解氧、p H值、水温、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控制模块主要包含增氧机、水泵等设备, 可接收控制指令, 调节水质参数。通信模块以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与本地监控中心实现数据通信, 将感知模块监测到的数据实时上传给本地监控中心, 同时也接收本地监控中心的各类控制信息。

本地监控中心通过通信模块接收感知控制模块上传的水质参数数据, 由Web服务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根据水产养殖专家决策系统, 当水质参数达到预警值时, 服务器会自动发出警报信息, 并向感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指令, 运行增氧机等设备调节水质参数。用户可以在本地监控终端 (一般为PC) 查看池塘实时和历史数据, 发出控制指令;也可以使用各种远程监控终端 (如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通过Internet登录Web服务器, 查看池塘水质情况, 实现对池塘水质参数的远程监控。

2 水产养殖水质监测参数

2.1 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在养殖水域中维持适当的溶解氧, 可有效抑制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产生。如果溶解氧含量过低, 将会引起水产动物生长缓慢、减产甚至绝迹。反之, 如果含量过高, 会引发水产动物的气泡病。鱼虾蟹类的养殖水域溶解氧含量应维持在5~8mg/L, 至少要达到4mg/L。

2.2 p H值

p H值对水质影响非常巨大, 淡水养殖p H值一般控制在6.5~8.5之间, 海水养殖一般在7~8.5之间。p H值过低会导致水产动物患寄生虫病或生理缺氧症, 过高又会腐蚀水产动物腮部导致其无法呼吸而死亡。此外, p H值的过高或过低还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生存, 破坏生态平衡, 进而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

2.3 水温

水温对水产动物的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水温过高会影响水产动物正常新陈代谢, 降低水中含氧量, 导致水质急速败坏, 并增加水中氨氮等毒素的毒性。水温过低也会影响水产动物新陈代谢, 影响它们的摄食, 导致寄生虫类疾病多发。因此, 为了获得最佳生产效益, 最好将水温控制在最适合水产动物生长的范围内。

2.4 有害物质

水产养殖水域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

2.4.1 氨氮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肥料、饲料、水生物排泄和注入的其他水体。对水产生物来说, 氨氮是剧毒物质。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水产生物血液载氧能力和免疫力降低, 呼吸困难, 分泌物增多, 甚至衰竭死亡。

2.4.2 亚硝酸盐

氨氮被亚硝化菌氧化分解就会变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进入水产生物血液后, 使血液中血红素转变为变态血红素, 丧失携带氧气功能, 导致水产生物缺氧, 出现“冒底”、“偷死”、“浮头”等现象。

2.4.3 硫化氢

养殖水体中的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水中一种还原细菌, 该种细菌分解硫酸盐和有机物产生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 对水产生物有直接毒害作用, 同时由于它的氧化作用, 能快速消耗水中氧气, 导致水产生物死亡。

3 感知控制模块与本地监控中心通信方式

感知控制模块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方式实现与本地监控中心的双向通信。有线通信方式一般基于现场总线技术, 而无线通信方式主要基于Zig Bee技术。

3.1 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 连接测量设备与主控设备的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式的数据总线系统。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现场总线标准有HART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CAN总线、Lon Works总线、Profibus总线等[4]。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高准确性和可靠性、良好的自助性、较强的协调性等优点, 在早期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3.2 Zig Bee技术

基于现场总线的通信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水产养殖的生产需求, 但是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在工厂化、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下, 现场总线系统需要布置大量电缆线, 施工难度大、布线困难、现场极为凌乱, 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网络控制。同时, 水产养殖环境通常具有高湿度、高盐度等特点, 使得线缆易受腐蚀和破坏, 维护成本高, 扩展性差。

Zig Bee是一种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它具有近距离、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织、低数据传输速率的特点。其低功耗的特点使得使用较小的电池就能获得很长的使用寿命, 而自组织网状结构也可提供更高的可靠性、更大的网络容量和更广的覆盖范围。一般应用于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领域, 适用于各种嵌入式设备。因其低功耗、低成本、自组织等优势, 逐渐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首选通信协议。目前的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中, 感知控制模块与本地监控中心的通信多采用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

4 服务器—监控终端软件架构

Web服务器和监控终端需共同完成水质监测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功能, 当水质出现问题时, 能根据专家决策系统, 及时发出警报, 并自动控制相关设备进行水质调控。用户能随时随地通过本地或远程监控终端查看当前和历史水质参数数据, 并能根据自身经验对水质调控设备进行本地或远程控制。为了实现上述功能, 需开发一套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软件系统, 目前主流的软件系统架构主要有C/S (Client/Server, 客户端/服务器) 架构和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

4.1 C/S架构

C/S架构中, 服务器运行大型数据库系统, 如Oracle、SQL Server等, 主要负责原始数据和处理结果的存储管理;客户端需要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 向服务器查询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将最终结果通过用户界面呈现给用户。这种架构可以充分发挥客户端的运算和处理能力, 结构简单。

4.2 B/S架构

B/S架构中, 客户机只要有浏览器即可, 服务器仍需运行大型数据库系统。客户机通过浏览器接收用户的请求, 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服务器对数据进行查询、处理、分析和存储, 最后由浏览器将服务器传递来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这种结构中, 客户机的浏览器并不参与运算, 主要运算和存储工作都由服务器完成。

4.3 两种结构的比较

C/S架构需针对不同的客户端操作系统 (如i OS系统、Android系统、Windows系统等) 开发不同的客户端软件, 开发周期长, 扩展性差, 每次系统升级时需卸载和重装所有客户端软件, 维护难度大。

B/S架构中, 客户机无需安装专门软件, 只要有浏览器即可, 对客户端要求小, 支持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 软件的开发和维护难度大大降低。但是其对批量数据输入输出、图形图像复杂应用及与客服机本地资源交互的支持性较差。

在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中, 客户端基本不存在大批量的数据输入输出等业务, C/S架构和B/S架构均可选择。如果选择C/S架构, 需针对不同客户端操作系统开发不同客户端软件, 承担相应维护任务, 但是这些软件可以一直保持后台运行, 用户可随时通过客户端软件接收警报信息。如果选择B/S架构, 客户端扩展和维护成本低, 开发难度小, 但是发生紧急情况时, 如果用户当时没有打开浏览器登录Web服务器, 无法接收到警报信息, 一般需以短信或电话提醒等形式及时通知用户。因此, 在进行水质监控系统设计时, 可根据所选终端和开发维护条件选择C/S或B/S架构。

5 总结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 但是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 还不是水产养殖强国, 在水产养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水产养殖的智能化、信息化, 将会成为提升我国水产养殖实力的关键。随着传感器技术、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远程高清视频传输、感知数据智能处理与水质监控的结合, 将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曾洋泱, 匡迎春, 沈岳, 等.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渔业现代化, 2013, 40 (1) :40-44.

[2]赖年悦, 杨粤首, 魏泽能.基于物联网的池塘高产养殖水质智能调控技术[J].水产养殖, 2013 (5) :36-39.

[3]黄建清, 王卫星, 姜晟, 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开发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4) :183-190.

[4]张桢, 牛玉刚.DCS与现场总线综述[J].电气自动化, 2013, 35 (1) :4-6, 46.

水产品的安全与健康养殖 篇6

1. 加强水质调控。

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 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 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 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 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做好水质调控, 养殖户采用简易水质分析器, 就可及时了解水中的p H值、盐度、溶解氧、总氮和亚硝态氮变化情况, 及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2. 控制放养密度。

在高位池养殖中, 适宜放养密度为4万~6万/亩 (水深1.8~2.5米) ;池塘养殖中, 适宜放养密度为3万~4万尾/亩 (水深1.5~2.0米) 。如虾池条件好,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有配套的提水设备和有效的中央排水、排污系统, 每亩养殖水面设置1台增氧机, 放养密度通常为6万~10万尾/亩。

3. 适量使用环保剂。

通常的环境保护剂有生石灰、沸石、过氧化钙、光合细菌和益菌素等。

二、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消灭病原

1. 选择健康苗种。

放养健康和不带传染性病原生物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基础。苗种生产期应做好:选用经检疫不带传染性病原生物的亲鱼;受精卵移入卵化培育池前用50克/米3碘伏浸浴5~15分钟;使用经沉淀、过滤并消毒后解毒的海水;切忌高温育苗和用抗菌素培苗保苗;使用的开口饵料或仔、稚鱼饲料要适口和保证鲜活和不腐败变质。

2. 加强日常管理。

平时操作应细心、谨慎, 避免鱼体受伤, 不为病原生物的入侵“打开门户”。投喂优质适口饲料。应该转变观念, 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颗粒配合饲料。

3. 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对养殖鱼类免遭爆发性流行性病最为有效地方法,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已试制孤菌菌苗, 可以试用。

4. 重视消毒检疫。

为防止一些传染性病原生物的繁殖和滋生, 在养殖生产全过程应进行“四消”, 即苗种消毒、工具消毒、饵料消毒、饲场消毒。消毒方式以物理方法为佳。

检疫是指对养殖的苗种、亲鱼进行传染性病原生物的查验, 按国家有关规定, 输出方首先应做好:购入方可根据提供的查验报告进行复查, 如发现问题, 可拒绝输入, 以防止传染性病源的输入、传播、扩散和保护本场、本地区养鱼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

5. 降低应激反应。

在养殖过程或养殖系统中, 创造条件降低应激, 是维护和提高鱼体抗病力的措施之一。

三、科学合理用药, 降低药物残留

1. 正确选择药物。

在鱼病的诊断过程中, 要找出鱼病的病因, 掌握发病条件。对症状相似或相近的鱼病要认真鉴别, 只有确诊后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已发病的池塘, 确诊后要及时用药, 切莫拖延时间。只有在鱼病的早期, 病鱼还有一定摄食能力时, 及时投喂药饵, 才能进行鱼体的治疗。

2. 掌握给药方法。

给药方法, 应根据鱼病的种类和药物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外用药一般是主要发挥局部作用, 体内用药除驱肠虫药及治疗肠炎药外, 主要是发挥吸收作用, 这是两种不同的给药方法。

泼洒药物时, 应先喂食后泼药。所用药物要充分溶解, 经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对不易溶解的药物要充分搅拌, 药渣不要投入鱼池中, 以避免误食中毒。泼洒应先从上风处开始, 逐步向下风处顺风泼洒, 以增加药液均匀度。一般应在晴天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后用药, 雨天停用, 阴天药效较差。夏季高温天气应避开炎热的中午, 可在上午9时前或傍晚进行。要注意清晨鱼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 不能用药, 当然增氧剂除外。

制作内服药饵时, 药物与饲料要混合均匀, 同时注意药物与饲料添加剂间的互相作用, 颗粒加工的大小要适口, 喂前应先停喂1次或2天, 再投喂药饵。病鱼康复后, 投饲量应逐渐增加到常量, 避免鱼类病体恢复后出现暴食。

另外, 当多种鱼病并发时, 应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用药, 一般先治疗危害较大的疾病, 也可混合用药, 以增加药效, 降低成本。

3. 注意配伍禁忌。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联合用药时, 也就是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在同一时间内使用, 总有1~2种药物的作用受到影响, 其产生的协同作用可增强药效, 拮抗作用则降低药效, 有的还会产生毒性对鱼体造成危害。因此在联合用药时, 要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避免配伍禁忌。

4. 严格对症下药。

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 如果使用不当, 不仅不能防止疾病, 甚至还可能使疾病加重,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不同的鱼药针对不同的鱼病才能奏效。一般来讲, 细菌性鱼病应使用抗菌类药物内服加外消;寄生性疾病则应选用灭虫类药物全池泼洒或药浴。在选择鱼药时, 应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来防治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 以免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从而导致药效减退甚至无效。同时, 还应注意药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 适度用药剂量。

因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复杂的水环境中, 而水体理化因子如:温度、盐度、酸碱度、氨氮和有机质 (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 的含量, 以及生物密度 (生物量) 等, 都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确定了用药剂量, 在计算用药总量时, 应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别加以计算, 用药剂量是疗效的保证, 所以必须计算准确。

6. 重视适时休药。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与专业课下一篇:本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