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2024-06-19

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共8篇)

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篇1

水产健康养殖是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建造适宜养殖场所, 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 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 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 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2008年以来, 山西省通过大力实施水产健康养殖行动, 确立了水环境、苗种、饲料、渔药和管理五大关键点控制, 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一、环境管理

1.水源及水质

要求养殖生产单位的水源地水量充足, 供水稳定, 便于取水, 水源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 中的规定。严禁水源中含有氰、酚、汞、铬、铅及石油类等有害物质的污水进入养殖场。每年对水质进行一次检测, 各项指标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 Y5051) 中的规定, 并将结果存档。要求规模较大或条件许可的养殖场建立水质化验室, 对有关指标以及营养盐类进行分析;规模较小或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可购买简易的快速检测设施, 分析化验常规指标。通过对水环境的管理, 养殖水体三项主要指标要达到有关标准, 具体而言, 包括感官指标——肥、活、嫩、爽, 理化指标——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p H、化学需氧量 (C O D) 、氨氮、亚硝酸氮等, 生物指标——病毒、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 维持良好水域环境, 促进水产动物正常生长。

2.大气、土壤和周围环境

养殖生产单位大气、土壤要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周边无工农业生产污染, 周围环境清洁, 电力充足, 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僻静, 土壤保水性强, 养殖水域内以及上风向、灌溉水源的上游没有对水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 具备土地使用和社会条件资源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并改良盐碱地开展渔业生产, 发展适宜品种。

3.设施

养殖场区的进排水渠道应分别设置, 进排水采用高进低排, 严禁进排水交叉污染。养殖池塘具有良好的清淤条件, 静水土池淤泥在10厘米以下。养殖池塘要加固堤埂, 水、电线路规范、安全, 并配备先进的增氧设备;流水池塘养殖要保证充足、稳定的水源流量, 保持进排水口通畅;网箱养殖应根据水体容量, 合理放置, 避免被冲击或数量过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二、苗种管理

1. 普查登记

每年对水产苗种场进行一次普查, 全面摸清水产苗种场基本情况, 包括亲本来源、繁育设施、主要品种、生产能力等方面, 并造册备案。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水产苗种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繁育过程中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严禁水产苗种带病出场。

2. 实行放心场推荐制度

通过摸底调查, 对主要供应山西省水产苗种省内外水产良种场进行实地考察, 并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广西等省级推广部门协助下, 每年遴选推荐20余家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 作为我省水产苗种选购放心场, 及时编印信息, 供养殖生产单位选购, 有效提高优质、安全苗种覆盖率。

3. 加强技术指导

对省内水产苗种场加强技术指导。首先开展安全用药技术指导, 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重生产、轻管理, 重数量、轻质量的生产方式, 增强水产苗种场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养殖生产单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其次聘请省内外专家, 对水产苗种场开展专项技术讲座、培训, 特别对孵化育苗期间曾一直使用孔雀石绿的一些单位, 积极帮助其多方查询联系, 并推荐使用替代药品, 宁可加大生产成本, 也要确保水产苗种质量安全。

4. 索票索据和快速检测

要求养殖生产单位把好入塘关口, 从生产源头消除安全隐患。一是实行索票索据制, 即要求养殖生产单位和水产苗种场须向供苗单位索要苗种生产许可证、水产品检测合格报告 (或质量安全保障协议书) 和发票,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的可追溯。二是实行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省筹出专项经费为各市和重点县配备快检设备, 对水产苗种进行全批次快检, 有效阻止了问题水产品流入养殖场和水产品市场, 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三、饲料管理

1. 饲料来源

要求养殖生产单位应在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饲料生产厂家选用饲料, 其饲料产品具有质量标准、质量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指导养殖生产单位索要并保存好企业的饲料检测报告、发票等凭据, 并应适量保存饲料样品, 所购每批饲料都要登记饲料的型号、数量、时间。禁止购买小厂家或没有通过国家认证的企业饲料, 限制养殖生产单位使用自己加工的饲料, 因为难以保证原料安全和营养全面优化。

2. 科学投饲

科学投饲是饲料管理和水产养殖的核心, 正确掌握饲料投喂量, 确保养殖鱼类吃饱又不浪费, 是降低饲料成本, 提高养鱼效益的关键。科学投饲要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四看”——鱼的摄食情况、鱼群的游动情况、鱼群生长 (可抽样检查规格整齐度) 情况和水质状况。生产实践中指导养殖生产单位根据主要养殖品种、放养密度、饲料蛋白质含量和不同养殖鱼类的摄食习性等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投饲, 提高饲料利用率, 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3. 推广应用膨化饲料

山西省绝大部分养殖户使用饲料是沉性颗粒饲料, 饵料系数大于2, 且饲料稳定性差, 输入养殖水体大量的氮、磷和颗粒物, 养殖水环境污染严重。试验数据表明, 膨化饲料属浮性饲料, 浮性饲料饵料系数小于1.5, 具有浮在水面, 水中保型性好, 投饲量易控制, 可减少饲料浪费10%~30%, 且消化利用率高等特点, 并且在促进鱼体生长、改善水环境和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膨化饲料的推广应用, 将推动渔业生产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渔药管理

1. 强调选用标准, 推荐使用国标渔药

指导养殖生产单位使用通过农业部G M P认证的兽药企业产品, 其产品具有生产批准文号, 并保存渔药购买底单。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及时发放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编印的《国标渔药及其使用技术》和《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推荐使用国标渔药, 指导养殖单位正确选择渔药。

2. 加强渔药使用情况的检查登记

按照“规范、引导、监管、服务”原则, 加强对渔药及其使用情况的督查, 主要对禁用渔药如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进行专项整治。生产过程中指导养殖生产单位按照产品说明书 (使用方法、使用量、休药期等) 正确、安全使用渔药, 真实记录用药效果。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并推荐使用微生态制剂。

3. 开展安全用药代购试点工作

以渔业合作社为载体, 建立渔药销售点, 推广高效、低毒、生态、环保渔药, 并指导养殖户科学使用渔药和建立渔业生产日志, 注重渔药使用和管理技术控制。

五、综合管理

山西省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全省渔业系统科技培训计划。2008~2010年先后举办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技术、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暨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等近20期培训班。以创建部、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载体, 要求参加创建活动的养殖生产单位制定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实行岗位负责制, 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渔业生产。开展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 以新吉富罗非鱼养殖、草鱼疫苗和池塘底部微孔管道增氧等新技术为代表, 着力解决品种退化、草鱼病害和水环境控制等问题, 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渔民收益, 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篇2

1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

1.1选择健康优质种苗

健康的种苗是健康养殖的基础,水产养殖应该选择抗病害能力强,对养殖环境耐受度高的品种,不仅能够降低发病率还能够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抗病能力强的种苗使用的药物较少,能够减少药物使用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防止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1.2健康的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对养殖效果和养殖的生态效益有较大的影响,健康的养殖模式包括天然养殖和人工养殖,要保证养殖品种在水体内有较为良好的营养循环,并且确保合适的养殖密度,使养殖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1.3选择优质高效环保的饲料

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需要优质高效环保的饲料的相配合,饲料的开发是水产养殖技术进步的标志,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应该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逐渐普及。使用高效环保优质的饲料不仅能够减少饲料对水源的污染,还会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水产品的质量[2]。因此,要想我国水产养殖业能够在健康养殖理念下稳定发展,对饲料的研发和利用是重中之重。

1.4健康的管理理念

在健康养殖模式与适宜养殖密度为基础的前提下,养殖过程中要有健康的管理理念才能使健康养殖的益处发挥到最大,首先,要采取合适的技术对水质进行检测和调控,以保证水质的良好,降低疾病暴发的风险,同时,在药物的使用上,要本着无毒、无害、无残留的原则,以确保养殖环境优良,提高水产品品质。

2水产养殖的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已经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并且健康养殖业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健康养殖理念是一个较为新型的`思路,其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不同领域的配合与协调,并且我国对健康养殖的评估和管理处于发展的初期。

2.1建立评估标准

提高对健康养殖理念的认识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目标,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帮助和引导,尽快明确健康养殖的概念及其评估标准,为现代水产健康养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

2.2加强宣传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加强对健康养殖的宣传,集思广益、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研讨会,大力宣传健康养殖理念,逐渐引导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稳定发展。各级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推进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2.3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推广健康理念下,水产养殖模式中的养殖装备与高效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例如池塘、浅海、滩涂、网箱等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与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推广,种苗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设,活体饵料批量培育技术的应用,环保型饲料的配制与投放。对工厂化养殖系统中的水源控制设备、深海养殖技术设备的开发。

2.4设立水产养殖监管系统

通过研发渔业的流行病学、水产养殖品种、药物使用记录、抗药性监控、微生物学技术、生态风险评估系统等生物安全保护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扩展水产品新型疫苗、新型鱼药以及诊断试剂等安全生物安保产品,在新兴技术之上,建立质量管理、生产技术以及风险评估系统。负责研发的企业应当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水产品养殖技术与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从而形成一套成型的水产品养殖监管系统,大力促进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2.5发展新型养殖品种

根据我国水产品的消费走向、水域生态条件以及养殖技术的进步,优先选择优秀的幼苗进行养殖,可以极大的解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带来更丰厚的收益。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当前的水域生态条件,培育出优质、高产抵抗力强的新型品种,并可以将优化后的优质幼苗进行大规模的培育、推广,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水产品养殖的综合实力。

2.6调节养殖生态平衡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估以及审核,应当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对水域进行一个综合性的结论,在调节生态平衡的同时,确保在养殖水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为养殖带来收益,也可以帮助调节养殖业的生态平衡,做到长远发展方向,为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乃好,庄志猛,王清印.水产健康养殖理念与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18(3):101-104.

[2]张爱芳,金秉荣,傅义龙,等.浅析淡水养殖面临的问题及健康发展对策[J].江西水产科技,2016(4):46-48.

水产健康养殖水质调节新技术 篇3

1 池塘水质老化的原因

池塘由于高密度养殖, 化肥、饲料过度使用, 未利用完的残剩饵料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 加上池塘老化, 有机物长期积累产生有毒物质, 引起水质老化, 导致池塘水体微生态失去平衡, 有害菌占有优势, 鱼类很容易发生疾病。

2 池塘水质老化的物质种类

池塘水质变坏是因为池水中的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过多。鱼类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 未利用完的残剩饵料和鱼类排出的粪便, 在厌氧的条件下分解速度慢, 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产生氨氮、硫化氢、低级脂肪酸、醇类、甲烷、亚硝酸盐等中间产物, 当氨氮的浓度超过0.2mg/L, 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浓度超过0.1mg/L时, 能引起鱼类厌食、焦躁不安、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 同时, 造成养殖水体环境孳生成大量有害菌群, 引起养殖鱼类各种病害甚至中毒死亡。

3 利用芽孢杆菌改善水质

芽孢杆菌主要分布在土壤、水体的自然环境中, 大多数以芽孢的形式存在。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利用养殖水体中的鱼类排泄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 提供营养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生长, 同时自身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群, 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长。

3.1 芽孢杆菌的作用

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可以合成多种有机酸、酶和活性因子, 抑制真菌繁殖, 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分解有机氮、有机硫化物等有机物质;除臭, 净化水质;抑制病毒及有害细菌的生长, 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

3.2 芽孢杆菌的用法与用量

调节池塘水质, 池塘水温在25℃以上, p H在7.0~8.0之间, 10天左右施用一次, 每亩用量200g, 化水全池泼洒, 注意晴天使用, 使用时需要开启增氧机, 预防水体缺氧。添加500g/t饲料, 拌匀后投喂。

4 利用EM活性菌调节水质

EM活性菌包括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等80多个自然菌[1], 它能降解池塘有机物、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 净化水质, 减少真菌和细菌的危害;改善鱼类肠道环境、增强鱼虾的免疫力,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成活率, 促进鱼类生长;调控池塘水体微生物结构, 使有益菌占水体优势, 降低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EM菌池塘消毒的使用方法鱼苗下塘前15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下塘前3天亩用2.5kg EM原液全池泼洒, 菌数要求在1×109以上;鱼苗下塘后根据水质好坏每月使用1~2次, 亩用量为1kg, 菌数在5×108以上, 使用最佳时间为阴雨天;发现病鱼, 用1%EM菌液浸泡消毒, 或者用原液涂抹, 每次5~10分钟;在鱼病季节到来之前, 用EM菌拌饵, 能够有效地预防鱼类肠炎病的发生。

5 利用光合细菌修复池塘生态环境

光合细菌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 利用池塘水体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氮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2]。这类细菌能利用池塘中的残余饲料、鱼类粪便、浮游生物的残体等有机物质, 把池塘水体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进行快速而彻底地分解, 加快了有机物的分解速度, 避免有机物质在池底的沉积, 达到改善池塘生态环境、保持水质清洁的目的。

5.1 光合细菌的使用方法

施用光合细菌可促进有机污染物转化, 避免有害物质积累, 改善水体环境和培育天然饲料, 保证水体溶氧。光合细菌使用前应进行10小时以上的光照, 养殖水体中的水温在20℃以上时进行, 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池塘水瘦时要先施肥, 增加池水中的藻类, 再使用光合细菌, 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的使用效果。投放光合细菌前3天、后5天内禁止全池泼洒杀菌药品及抗生素药物。

5.2 光合细菌用法与用量

首次光合细菌用量为100~150g/ (亩·m) , 为了增加光合细菌的使用效果, 三天后再施用光合细菌100g/ (亩·m) 。使用时, 用养殖池水加入光合细菌搅匀全池泼洒, 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可适当增加。

6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体的方法

6.1酱油色水体

池塘中裸藻类较多, 投饵量过剩, 水质老化, 有机质较多,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偏高, 水质出现老化。先用光合细菌调好水质, 次日晴天施用芽孢杆菌, 防止池塘缺氧。

6.2 灰褐色水体

池塘老化藻类较多, 有机物含量较高, 池塘中可见泡沫和油膜。用EM菌降解有机质, 增加池水浮游植物, 改善水质。

6.3 暗绿色水

夏季水温过高, 池塘中过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 造成蓝藻和绿藻较多, 在水体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 气味难闻, 氨氮、亚硝酸盐偏高, p H波动较大。换水后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

6.4 白浊水

池水中细菌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 造成水质的p H值和溶解氧偏低, 亚硝酸盐溶度较高。可以用敌百虫和菊酯类杀虫剂杀虫, 48h后用复合芽孢杆菌或EM菌调水。

6.5 黄色水

池水中双鞭毛金藻或三毛金藻较多, 该藻类鱼类食用后容易引起中毒。可以先用有机酸、氨基酸、硫酸锂钾类解毒, 后用EM菌调水。

参考文献

[1]徐辰, 韩立军.EM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现状[J].农业与技术, 1997, (2) :20-21.

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篇4

一、健康养殖的概念

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必须被社会接受,是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的畜

产品,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它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二、**县健康养殖的生产现状

1、畜牧业生产散养户在减少,养殖规模在扩大。各类规模大户在不断涌现,全县目前有猪、牛、羊、禽、鱼等大户4670个,每年以超过12%的速度在增长。

2、传统饲养方式在减少,科技含量在提高。以前养猪为肥田,现在养猪为赚钱。现在,人们从事畜牧业生产一是注重引进新品种和经济杂交;二是注意科学营养、科学配方;三是注重防疫消毒、驱虫、综合防治;四是注重数量时更注重质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意识在加强;五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人的身体健康、产品安全。

3、不良的饲养习惯在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在加强。原来养家畜家禽,乱抛乱放,到处是粪便,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现在畜牧业养殖提倡标准化、生态化、健康养殖,猪沼渔、粪沼果、生猪发酵床模式,已被广大养殖户所采用推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优美。

4、小而全的模式在减少,专业生产的小区在增加。以前,每家每户象动物院,什么都养,什么都有,要数量没数量,要质量没有质量。现在不仅发展了专业大户,还形成了专业小区和一批龙头企业,畜牧业生产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纵观全县养殖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还存在健康养殖观念比较滞后、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污染现象有所上升、消毒意识比较淡薄、饲养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要推行健康养殖,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推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1、推行健康养殖,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一是健全和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保证动物生长安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和养殖投入品使用安全,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禽、鱼使用产品行为;三是对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销售、加工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

2、改进养殖方式,提升养殖业生产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养殖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养殖业、循环养殖业、生态养殖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养殖业要逐渐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从自然繁殖型向人工授精型,从排放污染型向生态安全型过度转变。

3、突出规模化饲养,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发展规模化养殖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壮大龙头产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建立养殖小区,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三是培植规模养殖大户,加强养殖大户建设。

4、着力发展品种改良,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充分利用**县独特的品种、草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壮大肉牛品改产业。同时,加大生猪、马头羊、家禽品种改良,逐步形成**特有的畜禽品改体系和优势特色产业,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5、大力发展加工业,延长养殖产业链条。要突出发展畜、禽、鱼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减免销售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促进产业发展。

6、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服务均等化。稳定和壮大畜牧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乡镇建立具有养殖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职能的公共服务机构,直接服务于“三农”。

生猪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篇5

1 生猪健康养殖概述

生猪健康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这种养殖模式是在深入研究生猪品种的生物性特性的基础上,以促进生猪、人类及生态健康为目的,运用营养学、动物生理学和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生猪养殖生产,通过为生猪提供安全营养饲料、有益其健康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确保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为生猪养殖提供质量保障,并实现价值提升功能,进而促进生产者效益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当前,畜禽品种、兽医卫生、屠宰加工、饲料饲养管理、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环节高度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其普遍追求的目标是使畜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优质、高效、安全和环保,而推动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相关标准制定是当前国际上实施养殖业绿色技术壁垒的最主要、最直接且较为有效的手段。

2 我国生猪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

2.1 培育优良健康种猪

作为畜禽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养殖品种是否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和抵御不良环境能力十分关键。优质种畜禽或饲养品种可减少病害发生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还可避免因大量用药而危害环境及人类健康。因此,应致力于培育优良健康种猪,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抗病力强、具有高生产性能、无隐性传染病或来自于非疫区且能培育出优质后代的生猪养殖品种。

2.2 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畜禽管理策略,也是一种连续的、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可有效减少致病性病原的引入和在养殖环境中去除病原体,是现阶段最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其主要内容如下。

(1)合理选择养殖场位置。

(2)对养殖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尽量控制人员流动。

(3)实行运输控制,对进出车辆进行严格消毒。

(4)定期对养殖场设备消毒,注意消毒死角。

(5)养殖场内除养猪外不得饲养猫、狗等其他动物,同时采取措施加强灭鼠工作。

(6)及时处理发病和死亡的畜禽,以防疫病扩散,对引进的畜禽进行系统的健康检查。

(7)定期开展疾病检测和日常消毒工作。

(8)实行全进全出,尽可能减少疾病传播,确保养殖安全。

2.3 提供安全高效饲料,科学饲喂

饲料是畜禽养殖业的重要物质保障,饲料质量是否优良和饲喂技术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畜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努力开发安全高效饲料,规范饲料饲喂是减少养猪业对环境污染和解决肉产品公害的重要手段。应严控原料质量关,精选饲料,科学配方,采用理想蛋白模式,添加必要的限制性氨基酸,合理使用无公害高效添加剂,广泛筛选生物活性物质,努力提高畜禽消化率,以促进生长,改善猪肉产品品质。提倡人工饲喂饲料,大力推广先进的饲喂技术,以保证生猪生长需要,减少饲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2.4 建立现代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篇6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与水产养殖能源消耗有关的数据统计,对水产养殖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没有较为准确的评估和较为完整的数据。徐皓等[4]对我国渔业能耗进行了测算,但也只是从理论上对水产养殖的能耗进行估算。这样一种现状导致难以确定水产养殖能源消耗的经济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渔业节能管理、科研和技术推广。因此,为准确评估我国水产养殖能耗的现状,本研究对我国水产养殖的能耗情况进行了调研,不仅为渔业节能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1 调研样本和方法

1.1 样本和数据

我国的主要水产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淡水大水面养殖,浅海养殖,海洋滩涂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5种[6]。其中淡水大水面养殖、浅海养殖和海洋滩涂养殖基本上没有采用机械设备,养殖过程中的能耗很低。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以海、淡水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为主。2008年4—11月,对主产区规模较大养殖企业和具有代表性养殖户的养殖能耗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包括上海、湖北、湖南和新疆的淡水池塘养殖场,河北和海南的对虾养殖场,辽宁和山东的流水性鲆鲽类养殖企业,福建的流水性鳗鱼养殖企业(表1)。2007年我国的池塘养殖总面积为207.4万hm2,工厂化养殖总水体为2 992万m3[5]。在本次调查中,总计调查养殖企业157家,海、淡水池塘养殖面积4 256 hm2;海水工厂化养殖水体62万m3。

1.2 计算和统计方法

(1)工厂化养殖的水体体积(以m3计)按养殖池深度1 m换算成养殖面积(以hm2计),计算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养殖种类的单产、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位面积电耗平均值。

(2)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养殖种类的单位产量电耗调研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对不同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养殖种类的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价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养殖模式的电耗差异

不同养殖模式的电耗情况见表2。

在各种养殖模式中,淡水池塘养殖单位产量电能消耗最低,每生产1 kg水产品仅耗电0.62 kWh。工厂化流水养殖的单位面积电耗、单位产量电耗最多,单位面积年电耗高达939 136.95 kWh/hm2,是淡水池塘养殖的95倍,每生产1 kg水产品耗电8.66 kWh,是淡水池塘养殖的14倍。

对不同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电耗调研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除海水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之间单位产量电耗差异不显著,其它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电耗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养殖模式的单产和单位产量电耗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P=0.106>0.05,不同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该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可以造成水产养殖电能消耗的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与该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无关,存在高耗低产的不合理的养殖模式。

2.2 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下主要养殖种类的电耗差异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生产模式,其产量占我国水产养殖总量的41.2%,而且这种以淡水池塘养殖为主导的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该养殖模式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在水产养殖业整体节能降耗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淡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不同养殖种类的电耗进行进一步分析(表3)。

与其它养殖模式的养殖种类较为单一的情况不同,我国淡水池塘的养殖种类多样。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下,养殖四大家鱼的单位产量电耗最低,每生产1 kg水产品仅耗电0.17 kWh;虾类的单位产量电耗最大,每生产1 kg虾耗电1.21 kWh,是四大家鱼养殖的7倍。对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下主要养殖种类的单位产量电耗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图2)。

(单价数据来源:中国水产网www.china-fishery.net/02-sqhq/index.asp)

由图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四大家鱼、黄颡鱼和罗非鱼等低价水产品种类的单位产量电耗较低,差异不显著,但与河蟹、鳗鲡和虾类等高价水产品种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下主要养殖种类的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产图2,以及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价(图3)进行相关性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显著度分别为0.111(P>0.05)和0.009(P<0.05),因此,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下不同养殖种类的单位产量电耗和单产不存在相关性,但与单价相关性显著。该结果表明,养殖不同的种类可以造成淡水池塘养殖电能消耗的不同,养殖高价水产品种类的电耗显著高于养殖低价种类的电耗,但这种差异与该养殖种类的单位产量无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仅不同养殖种类的电耗存在差异,养殖相同种类的不同养殖企业(户)之间差异也很大。有的养殖企业(户)电耗很低,单产却很高,而有的养殖企业(户)产量不高,却消耗了大量的电能,高耗低产的情况屡见不鲜,养殖企业(户)节能意识薄弱是池塘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讨论

3.1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我国传统的养殖模式,以水、土地资源的占用为主,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单位能耗不高,但由于传统生产设施模式效率低、面广量大且分散,该养殖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能浪费。据估计,目前在全国池塘养殖中增氧机械总配套功率达1 800万kW,但是由于养殖控制技术落后,造成增氧机械有约40 %的时间处在“空”运行状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通过对淡水池塘养殖不同养殖种类的电耗进行分析,发现养殖高价水产品种类的电耗显著高于养殖低价种类的电耗。这主要是由于养殖技术的落后和节能意识的淡薄,养殖户在养殖高价水产品种类时,为了保证养殖对象的存活率,不断增加换水率,延长增氧时间,有的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风险,全天使用增氧机,即使在溶氧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仍然不停止曝气,增氧电耗大量增加。

在各种养殖模式中,海水池塘养殖的单位产量耗电量是比较大的。海水池塘的主要养殖种类是虾。养虾耗电量大的问题在淡水池塘养虾模式中同样存在,应当成为节能研究关注的重点。对虾养殖的主要电耗设备为增氧机和水泵,对增氧机使用量影响最大的是放养密度及收获时的规格。由于高密度养殖对虾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难以养成大规格虾。因此,大部分养殖企业放弃高密度养殖模式,逐渐发展低密度大规格的对虾养殖方式。由于在大规格对虾养殖期投饵量增大,每天产生的有机污染物较多。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和有机污染物的大量存在,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的剧增有直接关系[9]。养殖户主要通过增大换水量及增氧量来防止病害的暴发。因此,在大规格对虾养殖中电耗较大。据调研,池塘对虾养殖的饲料系数大约为1.8,部分养殖户甚至超过2.0,饲料利用率较低,造成浪费的同时对养殖水体也造成了污染,进一步增加了换水频率,导致电力浪费。

实现池塘养殖的节能,必须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增氧机和水泵,提高使用效率,从而降低电耗。同时加强饲料研发,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不但可以降低饲料费用的支出,还可以降低污染,减少换水量,从而缩减增氧机和水泵的使用时间,达到降低电耗的作用。

3.2 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流水养殖是传统的工厂化养殖方式。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海水,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已经造成了沿海不少地区局部海域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地下海水资源告急。目前养殖业主采取“多打井、打深井”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棚两井、一棚三井、甚至更多的现象。海滩的地下海水不够用,就到数百米外甚至更远的海里打井,打井过深,提水能耗过大,抽取这部分地下海水所消耗的电能成倍增加。

不合理地使用水泵是能耗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潜水泵是小规模养殖户使用最广泛的类型。养殖户在水泵的选择上不尽合理,盲目跟风,选用水泵的扬程过高,造成能源浪费。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养殖户合理选配水泵。

工厂化流水养殖属于“高耗水耗能”养殖模式,应该限制发展。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流水养殖的电耗最高,每生产1 kg水产品消耗的电能为8.66 kWh,是淡水池塘养殖的14倍;用水量约为180~270 m3/kg,是淡水池塘养殖的18倍[2]。业界对此已有充分认识,急需研究高效、节水、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模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的节能减排效果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其应用并未得到普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单产是工厂化流水养殖的1.4倍,而单位产量电耗和用水量(0.2 m3/kg[2])仅为后者的58%和0.1%。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由于投资大、设备复杂,如果设备的维修不及时可能直接造成整个养殖过程的失败。

4 结论

(1)养殖模式和养殖种类显著影响水产养殖的耗电量,耗电量与养殖单产无相关性。在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下,养殖高价水产品种类的电耗显著高于养殖低价种类的电耗。

(2)工厂化流水养殖是“高耗水耗能”的养殖模式,消耗了过高的环境成本,应限制其发展。

(3)应加快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使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效用。

摘要:为了解我国水产养殖能耗现状,对我国水产养殖主产区进行了养殖能耗调研,并对主要养殖模式和养殖种类的能耗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模式和养殖种类显著影响水产养殖的耗电量,耗电量与养殖单产的相关性不显著。主要的养殖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浪费现象,从整体上看,养殖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养殖户的节能意识不强,高排放高污染的养殖方式、技术、设备仍在使用。能源利用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节能潜力巨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但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有效的实用技术。

关键词:水产养殖,能耗水平,节能减排,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Z].农科教发(2007)9号.

[2]徐皓.我国渔业节能减排基本情况研究报告[J].渔业现代化,2008,35(4):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7-10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2005年)[EB/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2006-06-30)[2008-07-1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html/G0710c.xls

[4]徐皓,刘晃,张建华,等.我国渔业能源消耗测算[J].中国水产,2007(11):75-76.

[5]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8[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徐皓,刘晃,倪琦.我国水产养殖设施模式发展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7,34(6):1-6.

[7]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能源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 篇7

1 水质管理的标准

水质管理的标准是“肥、活、嫩、爽”。“肥”指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多, 池水呈茶褐色或油绿色。饲料养鱼的水质要求不要太肥, 透明度在25~40 cm为宜;“活”指水体有活力, 水色昼夜变化大。早上淡, 下午浓。所谓的“早青晚绿”就是指水“活”。活水中浮游生物繁殖旺盛, 适口性饵料丰富;“嫩”是指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种类较多, 水表无漂浮的“水华”;“爽”是指水质清爽, 无浑浊感。

2 池水的肥瘦判断

瘦水:水色清淡, 呈现出浅绿色, 透明度较大, 一般可达60~70 cm以上, 浮游生物数量较少, 水中往往长有丝状藻类, 如水绵、刚毛藻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 如蒲草等。

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 混浊度较小, 透明度适中, 一般为25~40 cm, 水中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 (如硅藻、隐藻或金藻) 较多, 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 有时有枝角类, 桡足类也较多。

老水:即“水华”水, 所谓“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水中含有大量的裸甲藻及较多的隐藻, 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色。这类水遇到天气不正常时, 水质容易突变, 水质发黑, 继而转清发臭, 俗称“臭清水”。由于引起缺氧, 极易造成池鱼大批死亡, 对水产养殖极为不利。

3 健康养殖水质管理的重要指标

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不能仅凭上述定性描述, 通常可用溶解氧、p H值 (酸碱度) 、肥度 (透明度) 、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硫化氢等定量指标进行管理。

3.1 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产动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指标, 它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繁殖, 还影响饵料报酬及饲料系数的高低, 是健康养殖水质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健康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 mg/L以上, 凌晨时最低溶氧应在3 mg/L以上。在低氧的环境中, 鱼类生长缓慢、厌食、饲料系数提高、鱼类体质下降、免疫力低、鱼病增多。在缺氧的环境中, 鱼类浮头甚至泛塘。与此同时, 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水体中保持足够的溶氧可以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

1)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溶氧的来源:一是从空气中溶解氧, 约占10.0%左右。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 约占90.0%。溶氧的消耗:一是残饲和排泄物分解耗氧, 约32.0%。二是浮游生物呼吸, 溶解态、悬浮态有机物和淤泥有机质分解耗氧, 约52.0%~54.5%, 其中大型饵料动物耗氧4.5%, 有机物分解47.5%~50.0%;水被污染, 耗氧增加。三是养殖动物呼吸耗氧, 仅占13.5%~16.0%。

由于浮游植物大多分布在水体中上层,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 水体中上层氧气一般较为充足, 但水体下层和底层, 由于水温差异、池水密度流的存在, 上下水体交流困难, 往往造成池底溶氧不足, 而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需要大量氧气, 在溶氧不足时, 有机物的分解缓慢, 且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气、亚硝酸盐、甲烷、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 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作用。

由此可见,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体中, 必须保持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植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吸收大量营养盐类, 在改善和净化水质的同时, 还可以产生大量氧气。为了促使表层丰富的氧气到达池底, 建议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 促进上下水层对流, 表层高溶氧水到达底层, 使上层过饱和溶氧量送入下层, 加速下层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池塘的物质循环。底层缺氧水到达表层后, 水中有毒气体 (如硫化氢、氨气、甲烷等) 逸出, 经过下午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整个水体溶氧可以处于较高水平。

2) 提高水体溶氧的方法。排除底层水, 换注新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无水可换时, 可采用增氧机增氧, 通过增氧机搅动水体, 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达到增氧目的, 每公顷水面应配备4.5~9.0 k W功率的增氧设备。在停电或缺水条件下, 可向水体施放化学增氧剂, 如“粒粒氧”、过氧化钙、过氧化钠等, 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 有效防止泛塘。最有效的增氧方法是培育水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 主要是向水体投放有益微生物, 培养有益藻类, 提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增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而达到增氧的目的。

3.2 酸碱度 (p H值)

p H值是水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影响甚至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生化过程。淡水鱼类适应的p H范围为6.5~8.5, 虾类p H7.8~8.6, 海水鱼类p H7.5~8.5。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施肥、投饵、下药等都会引起水体p H值的变化。p H值不但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 也可以间接表示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氧、溶解盐类等状况。池水p H值主要决定于游离CO2和碳酸氢盐的比例。一般CO2越多, p H值越低;CO2越少, 含氧量高, p H值增大。水中腐殖质酸也影响p H值的变化。池水p H值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 其变化规律和氧、二氧化碳等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光合作用越强时, 二氧化碳减少, 溶氧增加, p H值增大。

p H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重要影响。p H值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 从而使水质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毒性。p H值过低、过高对鱼类和水生生物都不利。在酸性环境中, 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的发育受到影响, 硝化过程被抑制, 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 物质循环强度减弱, 光合作用不强。酸性水可使鱼类血液的p H值下降, 减低其载氧能力, 使血液中氧分压减少, 尽管水中含氧较高, 鱼也会浮头。在酸性水中, 鱼不爱活动, 萎缩, 耗氧下降, 新陈代谢急剧下降, 摄食很少, 消化也差, 因此生长受到抑制。p H值过高, 会直接腐蚀鱼类鳃组织, 造成鱼类死亡。一般池塘p H值以中性偏弱碱性为好。p H偏酸 (低于7) 每公顷可用150~300 kg生石灰或60 kg小苏打全池泼洒, 可提高p H值;p H值偏高 (大于9) 时可用每公顷30 kg明矾或农用石膏225 kg全池泼洒, 可有效降低p H值。

3.3 肥度 (透明度)

一般依据水色和透明度衡量水体肥度, 保持透明度在25~40 cm为宜。

肥水与注水:如果水体透明度大于40 cm时, 表明水体偏瘦, 水体浮游生物量少, 可以适当追肥, 早春水温低时, 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料, 以发酵后的动物粪便为宜。中后期水温较高时, 则以无机肥或生物鱼肥为主, 可追施碳酸氢铵、磷肥、复合肥, 施肥方法采取少量多次。如果透明度低于25 cm时, 表明水体偏肥, 浮游生物老化, 要特别注意倒藻转水泛塘, 要立即加注新水, 无水可换时, 可泼洒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制剂。也可少量使用强氯精, 适当杀灭过多的浮游生物。

3.4 氨氮

水体中N常以NH4+、NH3的形式存在, NH4+是无毒的, 能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 而NH3是一种剧毒物质。平衡时氨及铵离子在水体的含量主要取决于p H值, 当水体p H值降低时, 氨氮以NH4+形式存在;当水体偏碱时, NH4+和OH-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NH3, p H值越高, 氨的浓度越高。p 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NH4+存在, p H值大于11时几乎都以NH3存在。它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作用依其浓度的不同而异, 据余瑞兰[11]等试验, 当水体中NH3含量在0.01~0.02 mg/L时, 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 抑制其生长;在0.02~0.05 mg/L的浓度时, 氨会和其他有害因子共同作用, 加速水产动物死亡;在0.05~0.2 mg/L的高浓度下, 会破坏水产动物鳃组织和粘膜, 使鱼虾表皮粘液增多, 体表充血, 鳃部和鳍条基部出血;在0.2~0.5 mg/L的浓度下, 鱼在水体表层游动, 眼球突出, 张大口挣扎, 能导致水产动物急性中毒或死亡。水产健康养殖中, 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 mg/L以下。

1) 氨氮来源:空气中氮气或陆上含氮物;池中残饵、排泄物及生物尸体等分解;地下井水;水中固氮菌或蓝藻将水中氮气转化而来。

2) 氨的去除方法:改善换水条件, 增加换水量是降氨的最有效办法。溶氧多时以硝酸态氮为主, 在缺氧时则以氨态氮或亚硝酸盐为主, 充分增氧, 可使氨氧化成硝酸盐。使用氨氮含量较高的地下井水之前, 充分曝气, 去除氨后再使用。选用高质量的膨化饲料, 减少饲料浪费, 清除残饵及有机废物。养殖过程中, 控制水体p H值, 防止p H值超过9。使用沸石粉或“底垢净”等大分子吸附剂, 直接吸附氨气。此外, 还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法, 在水体中使用硝化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 直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 达到降低水体氨氮浓度的效果。

3.5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

池水中无机氮化合物的来源, 主要是有机物 (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存饲料等) 经细菌分解产生, 通常以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3种形式存在。其中硝酸盐和铵盐能被藻类吸收, 亚硝酸盐对于水产动物是一种有毒物质, 它是池底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 硝化过程一旦受阻, 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当水体中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时, 会诱发鱼类爆发性疾病。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0 mg/L以下。通过改底和增氧等措施, 可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定期使用颗粒型增氧剂, 增加底层溶氧量, 可以消除有机质不完全分解产生的亚硝酸盐等, 彻底分解底部有机质。

3.6 磷酸盐

磷是藻类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但在天然水体中磷的含量很低, 比氮还少, 因此, 磷是水体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溶解的磷酸盐 (一般在水中以H2PO4-和HPO42-的形式存在) 是能被藻类吸收的有效形式。池中有效磷的来源大体与有效氮相似, 主要由水生生物尸体、排泄物、粪便、残饵等有机物分解产生。池塘底质和淤泥中含有大量不能被植物利用的无效态磷, 包括铁、铝、钙的磷酸盐沉淀、有机磷和被土壤胶粒吸附的磷酸离子等, 它们在适当条件下, 一部分可逐渐变成有效磷释放至水中, 供浮游植物利用。养殖水体中一般缺乏磷酸盐, 为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增施磷肥补充磷的不足是很重要的。

3.7 硫化氢

1) 硫化氢的来源。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 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 或是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 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 然后生成硫化氢。硫化物和硫化氢都是有毒的, 而以硫化氢毒性最强。一般在酸性条件下, 大部分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夏季在精养鱼池的底部, 容易呈现缺氧状态, 因此具备了产生硫化物和硫化氢的条件, 由于池底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产生较多的有机酸, 减低p H值, 因此硫化物大都变成硫化氢。当水中氧气增加时, 硫化氢即被氧化而消失。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是与血红素中的铁化合, 使血红素含量减少, 另外, 对鳃部、体表也有刺激作用, 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 应严格控制在0.1 mg/L以下。

2) 硫化氢去除法。曝气法:池水p H值调至6以下, H2S与空气接触即可去除。化学方法:洒石灰抑制硫酸还原菌的增殖;投放煤渣;也可使用氧化铁剂, 使硫化氢变为无毒的硫化铁沉淀而消除其毒性。合理放养, 准确投饵, 减少塘底污染。注意改善底质, 定期清除残饵, 合理使用增氧机, 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尽量避免底层水缺氧而发展至厌氧状态。生物方法:加有益微生物。

4 水色

4.1 水色的由来

水中有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 形成水的颜色, 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原因。

4.2 水色的种类

茶色、茶褐色水色:主要含有硅藻, 为对虾养殖的最佳水色, 其中所含的浮游生物为水产动物易消化吸收的优质天然饵料, 但稳定性较差。

淡绿色、翠绿色或浓绿色水色:虾农称为“绿豆青”, 主要含有绿藻。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 净化水质, 是期望水色。

淡黄色水: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 (不同于大雨过后的浑水) , 适宜养虾。

以下几种水色为较差水色, 不符合健康养殖的水质要求。

蓝绿色:透明度低, 混浊度大, 天热时有灰黄色浮膜, 水中微囊藻、囊球藻、颤藻等蓝藻类和老化的绿藻较多。

灰蓝色:透明度较低, 混浊度大, 水中颤藻等蓝藻较多。

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绿色浮膜, 主要含有蓝绿藻、团藻、裸藻, 老化池易发生, 对虾得病率高。

黑褐色与酱油色水色:是一种不好的水色, 是由于池塘水质老化、恶化, 毒物积累多引起的, 是水质老化的标志。主要含有鞭毛藻、裸藻、褐藻等, 这些藻类在生长繁殖期间, 或者倒藻以后会分泌有毒物质, 从而给水产养殖造成巨大损失。这种水色表明池塘管理失常, 由投喂量过多、残饵增加、底质恶化老化等原因造成, 对虾易中毒死亡。

白浊色或清色水色:大型浮游动物较多, 主要含有桡足类、大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和粘土微粒, 对虾易得病, 存活量大减。

澄青色水色:水中含有大量残毒物质或重金属, p H值过低, 无浮游生物, 不能养殖对虾。

5 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措施

鱼类生活于水中, 养鱼必先养水, 养水要先养底泥。鱼类粪便、残饵以及动植物尸体等沉积于水底, 日积月累形成底泥。其中所含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分解成各种溶于水的无机盐、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沼气等, 一部分是可以为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所利用, 一部分对水产动物有害。采取如下措施, 可以增加水体中有益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做到趋利避害。

5.1 定期清塘消毒

保持池底淤泥厚度20~30 cm。每年冬季卖鱼后要干塘清淤消毒,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并用生石灰消毒, 干塘晒底,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矿化分解, 同时杀灭淤泥中的各种细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 减少鱼病发生机会。

5.2 正确合理施肥培藻

早春季节, 适当使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 培养有益藻类。春夏之季, 适当补充无机氮肥和磷肥, 为浮游植物生长补充N、P元素。秋季之后, 由于大量投饲, 氮元素基本不缺乏, 只需补充磷肥, 每半月使用1次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促进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不仅可以为鲢鳙鱼类提供天然饵料, 而且可以确保水中氧气充足。

5.3 合理放养鱼类

可以适当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净化水质, 防止浮游植物过量繁殖形成水华;底层适当放养鲤、鲫等底层鱼类, 可以摄食沉入水底的残饵, 同时, 鲤、鲫在池底觅食时, 可以翻动池底淤泥,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 减少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形成。

5.4 经常增氧

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主要增氧措施有换注新水、开增氧机及使用化学增氧剂。当水体过肥、透明度低于20 cm时, 可直接将底层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水排放掉, 注入含氧量高的新鲜水。当水源或水质不好时, 可定期开启增氧机, 增氧机不仅能增氧, 而且能搅动上下水体, 促进水体上下交换, 同时兼有曝气作用, 能将池底的有害气体 (如硫化氢、氨气、甲烷、沼气等) 排出水体。一般要求在晴天的中午, 每天开机1~2 h;阴天或天气闷热时, 凌晨就要开启增氧机;鱼类缺氧浮头时, 要一直开启增氧机, 直到鱼类浮头解除。当缺水缺电时, 可以使用化学增氧剂, 如过氧化钙、过氧化钠、双氧水等临时增氧措施。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水体氧气, 另一方面, 可以降解有机物, 降低化学需氧量 (COD) , 消除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气等有害物质, 改善底层生态环境。

5.5 合理使用水质改良剂

水质改良剂有生石灰、明矾、硫代硫酸钠、果酸、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煤渣等。生石灰不仅有杀菌、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而且可以补钙、置换淤泥中的微量元素, 间接起到施肥的作用。硫代硫酸钠、果酸等有解毒作用。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煤渣等能吸附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缓解水质恶化对鱼类的危害。

5.6 定期在水体中使用微生态制剂

如小球藻、光合细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 这些有益微生物一方面可以消化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变废为宝, 为鱼类提供饵料生物;另一方面, 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后, 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减少鱼病的发生, 减少使用杀虫及消毒剂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廖利坤, 刘波.养殖水域水质监测与管理[J].河北渔业, 2007 (7) :16-18.

[2]熊炎成.高产鱼池水质管理技术要点[J].海洋与渔业, 2007 (10) :33-34.

[3]杨文侠.池塘养殖的水质要求及管理措施[J].河北渔业, 2007 (1) :20-21.

[4]季东升.青虾养殖池水质的科学管理[J].水产养殖, 2003 (9) :12.

[5]师吉华.养殖水体适宜理化因子[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 (40) :35-36.

[6]冯辉.硫化氢中毒及防治[J].中国水产, 2001 (40) :46.

[7]卜伟绍.亚硝酸盐对中华鳖的毒害及防治[J].内陆水产, 1999 (3) :29.

[8]唐兴本, 韩飞, 陈百尧, 等.池塘内不良水色的变化与水质管理[J].水产养殖, 2013 (11) :32-33.

[9]刘军, 邱凌云, 徐永.精养鱼池的水质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52.

[10]张青松, 张连水, 张君, 等.浅谈养殖池塘水质净化与生物底改技术[J].河北渔业, 2014 (3) :62-63.

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 篇8

1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渔民走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水产技术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 大造舆论, 宣传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科技入户工作, 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禁用渔药清单》等法律法规, 使全县养殖户树立健康养殖理念。积极引导渔民转变水产养殖观念, 调整养殖结构, 走生态健康水产养殖之路。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采用水产健康养殖模式, 科学管理、投喂优质饲料和用药防治疾病, 能够促进水产品无污染、无残毒、健康快速生长。

2 强化技术培训, 加快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步伐

水产部门要认真组织渔民进行培训, 使渔民掌握水产健康养殖相关知识, 提高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使他们认识到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培训内容要涉及农业部及区、市、县关于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的文件, 以及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的对策、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产品认定和认证等方面。要通过培训, 引导渔民认真贯彻实施《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 尽快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 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 提高水域利用率, 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引导渔民加快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场区环境卫生整顿力度;引导养殖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 同时大力宣传介绍优秀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 不断提升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3 规范养殖生产管理,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渔业部门要严格按照《水产品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标准》等相关要求, 帮助水产品生产场点制定方案, 加强技术指导, 督促落实各项措施, 使养殖场点规范养殖生产全过程管理, 达到生产条件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化、生产管理制度化、示范辐射规模化。一要规范养殖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卫生、苗种生产、饲料、病害防治、捕捞运输等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二要改善养殖场生产条件。老旧池塘要进行标准化改造, 以达到有效减少病害与用药和化学药物残留。逐步完善进排水、水净化和废水处理设施, 配备水质监控、疫病防控和节能减排装备, 满足标准化健康养殖的需要。定期对整个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转正常。三要规范苗种引进、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养殖环节的工作。苗种引进必须来源于国家级或经资质证明的省级原、良种繁殖场, 苗种品质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并经当地检疫部门检疫合格;苗种放养前严格进行清塘消毒和鱼体消毒, 制定科学放养模式, 合理搭配放养品种;饲料投喂采用“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的科学投喂方法。要确保所选饲料来源可靠, 无添加药物, 投喂“绿色无公害饲料”, 并确保在规定的保质期内使用完;水质管理坚持定期合理加水换水, 及时向养殖水体中补充EM菌、光合细菌等有益菌, 以改善水体环境, 净化水质, 降低鱼类发病率;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使用渔药坚持高效低毒的选药原则, 不使用禁用药物, 尽量使用“三效” (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 (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的“绿色渔药”, 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坚持休药期制度, 在商品鱼上市前的休药期内应禁止产品上市, 以保证药物残留量下降到所要求的指标内, 避免残留的药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4 做好日常管理记录, 规范生产档案管理

上一篇:新型工程师下一篇:建筑企业施工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