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林下健康养殖要点

2024-09-12

蛋鸡林下健康养殖要点(通用3篇)

蛋鸡林下健康养殖要点 篇1

蛋鸡林下散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贴近自然的健康养殖方式, 能够维持蛋鸡最佳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可生产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的绿色肉、蛋产品。现将养殖要点介绍如下。

1 林地选择

散养林地应选择僻静、空气洁净, 地势相对较高, 背风、向阳、平坦, 水源充足的地方;远离主干道、村镇 (住宅区) 、工厂、学校和其他畜禽饲养场, 特别是畜禽屠宰场、肉类和畜产品加工厂。森林密度在80%以下为宜, 以60%最佳;林地的树种以落叶阔叶林为宜, 夏季可遮阴, 冬季落叶后又能保证足够的阳光。

2 场舍建设

2.1 育雏舍建设

一般使用砖木结构建造的平房作为育雏舍, 也可以利用空房进行改造。用火炉和白炽灯混合保温, 地面辅以刨花、谷壳、稻草等作为垫料。育雏舍应设置换气的窗口, 既能保温、提供新鲜空气, 又能排出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

2.2 鸡舍建设

搭建鸡舍主要是为了给鸡群提供一个栖息、避风的场所。选择林地较高处且背风向阳的平地, 用钢管、木条、塑料布等搭建简易鸡舍, 尽量坐北朝南。鸡舍大小依据养鸡量而定, 一般每平方米5~10只。舍内建设网床或发酵床, 保温透气;用木条或竹条搭建栖架, 便于鸡群夜晚休息, 同时防水、防潮;设置补饲槽或桶, 摆放产蛋箱, 安装灯泡满足照明。

2.3 散养场建设

散养场应与鸡舍直接相连, 四周选择尼龙网、塑料网或钢丝网搭建围栏, 网眼大小既要能防止鸡钻出, 又能防止其他动物入侵。散养场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绿色植物让鸡群自由采食。采用轮牧散养能有效防止草地退化, 并提高散养蛋鸡的生产性能。

在散养过程中, 可根据散养场的植物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散养密度, 散养密度过大会对林地造成损害。林地散养的适宜密度与林地自然粪便降解能力、鸡群平均粪便产生量、套种状态、季节、温度等因素都有关。欧盟要求放牧鸡饲养量一般为每公顷1 000只以下。棉田和果园中散养鸡的适宜饲养量为:50~80日龄, 每公顷600~1 200只;80日龄以上, 每公顷450~600只。

3 饲养管理

3.1 育雏期

温度是雏鸡饲养中最重要的因素, 育雏期要重点加强温度控制, 准备保温设备, 温度较低应及时保温。保证舍内光照充分, 但要避免阳光直射。加强舍内通风,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及时供水, 并保证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采用少喂勤添的方法, 做到当天饲料当天吃完, 并保证雏鸡育雏期适宜的体重。

3.2 育成期

鸡群从育雏舍转到散养场散养要逐步过渡。在夜间气温适宜的时候转群, 以减少对鸡的惊扰。转群后要注意观察鸡群是否有扎堆现象, 如果有, 要及时增加栖架和驱散扎堆鸡群, 避免出现压死现象。采用林间轮牧散养, 让鸡群自由采食虫类和青草。为尽早使鸡群养成在林间觅食的习惯, 可以进行引导训练。散养场内适当补饲少许玉米、稻谷、米糠、黄豆等非工业生产的粮食饲料, 给予充足的清洁饮水, 傍晚, 赶鸡群进舍过夜。在阴雨天气鸡群不能外出觅食时, 要及时补充粮食饲料, 保持鸡群适宜的体重, 同时控制好光照时间, 适时补光。

3.3 产蛋期

开产前, 提前准备好产蛋箱, 并铺上垫料。早晚补光时进行补饲, 调整鸡群营养水平, 保证最佳的产蛋性能。保证林地中青绿饲草充足, 以满足鸡群的正常觅食需求。饲养人员每天应检查散养场内的窝外蛋, 在鸡群长期产窝外蛋的地点做好防雨设施。

4 注意事项

4.1 观察鸡群状况

每天注意观察鸡群的精神行为状况和粪便状况, 记录鸡群的采食量和饮水量, 夜间倾听鸡群内有无异常呼吸声。根据鸡群状况、日龄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适当采取措施调整鸡舍的温度、通风量。

4.2 定期消毒

进雏前必须对育雏舍、鸡舍、散养场、用具、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在转群或鸡群批次更换时也要进行彻底消毒。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和消毒间。饲养过程中, 育雏舍、鸡舍、散养场每周进行一次消毒;饲料盆、饮水槽等用具每天用消毒液洗涤,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定期更换垫草, 垫草使用前在阳光下曝晒1~2日。选用消毒剂时, 要多种轮换、交叉使用。

4.3 防疫、防害、驱虫

按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接种, 饲养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药物、添加剂, 散养场周围禁止喷洒农药。定期给鸡群驱虫, 主要预防球虫、线虫、绦虫和疥螨, 驱虫后要及时清除粪便及污物, 并作无害化处理。林地散养前还应先消灭鼠类, 注意驱赶老鹰, 并放养适量的鹅以防蛇危害。

长顺绿壳蛋鸡林下养殖技术要点 篇2

1.1品种简介长顺绿壳蛋鸡体型紧凑,结构匀称,羽毛紧密,背部平直,皮肤为白色或黑色。喙平直,灰或黑色;虹彩橘黄色,耳叶红色或黑色;胫、爪黑色。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觅食能力强等特点。公鸡单冠直立,5~7齿,髯大,呈鲜红色;颈羽、鞍羽赤红,背羽、腹羽红黑相间,主翼羽、尾羽墨绿而有光泽。母鸡羽色以黄麻色居多,有少量黑麻羽和白羽,散养条件下,165~195日龄开产,年产蛋120~150个,平均蛋重51.76 g。雏鸡绒毛以黄麻色居多,少数为黑色、淡黄色,背上有条状黑色绒毛带,喙、胫、趾多为黑色。

1.2雏鸡选择选择好雏鸡是发展林下生态养鸡的关键一步。方法是“一看、二摸、三听”。一看:看鸡苗的外表和精神状态。强雏绒毛紧密,整洁光亮,卵黄吸收良好,脐部没有血迹,眼大有神,活泼好动;弱雏绒毛蓬乱,污秽无光,腹部膨大松弛,卵黄吸收不良,缩头闭眼,精神萎靡。二摸:摸鸡的丰满度和体温。强雏握在手里感到温暖,饱满有力,挣扎力强,腿干结实;弱雏握在手里感到瘦小,松软,无温热感,无力挣扎。三听:听鸡苗的叫声。强雏叫声清脆而洪亮;弱雏叫声微弱或不停地尖叫。另外,早孵出的小雏质量一般较好,晚孵出的小雏则质量较差。

2林地选择

林地的选择对于养好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林冠较稀疏,冠层较高,树林荫蔽度在70%左右,透光和通气性能较好,且林地杂草和昆虫较丰富的中成林较为理想。树林枝叶过于茂密,遮荫度大的林地透光效果不好,不利于鸡的生长;苹果、桃、梨等鲜果林地的在挂果期会有部分果子自然落果后腐烂,鸡吃后易引起中毒,也不宜用于养鸡。

3鸡舍搭建

选择地势高燥,背风,排水良好,与主要干道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建鸡舍。建在高大的乔木树下、果树林中或林地边,坐北朝南,放牧场面向果林、树林。采用塑料大棚或木结构,长、宽视养鸡数量和场地大小而定。屋顶内层铺无滴塑料膜,其上铺1层5 cm厚稻草,形成保温隔热层,在草上再用塑料膜覆盖,并用尼龙绳系牢固定。设置好大小适中的卷帘窗户,以调节室温和通风换气。舍内比舍外高出8~15 cm,内垫沙或短稻草,并在舍周边修建产蛋箱,舍内每平方米养鸡6~8只。为有利于防病,在一个地方养几批鸡后,可转移地方再搭建鸡舍。在一个地方养几群鸡时,鸡舍之间应相互远离,以防因鸡群密度过大破坏放牧场植被或引起疫病传播。

4林下饲养管理

4.1饲养密度放养密度按“宜稀不宜密”的原则,一般每667 m2林地放养150~250只。密度过大会因草虫等饲料不足而增加精料饲喂量,影响蛋和鸡肉的口味;密度过小则浪费资源,生态效益低。放养规模一般以每群1 000~1 500只为宜。

4.2放牧时期根据林地饲料资源和鸡的日龄综合确定放养时期,一般雏鸡购回后,第1个月按常规方式进行育雏,待脱温后再进入林地放牧饲养。放养的最佳时期选择4月初至10月底放牧,这期间林地杂草丛生,昆虫繁衍旺盛,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其他月份则采取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饲养方式。放牧时间视季节、气候而定。通常30日龄以上的雏鸡,夏天上午9:00至下午15:00前为放牧时间。冬天上午10:00至下午16:00为适度放牧。同时,有条件的林地要根据鸡的不同大小划定养殖区域,进行分区轮牧,既使鸡得到充足的天然食物,又可有效地保护林地内资源,使林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4.3饲料补给按“早半饱、晚适量”的原则确定补饲量。即上午放牧前不宜喂饱,放牧时鸡通过觅食小草、昆虫等补充。夏、秋季可在林地悬挂一些白炽灯,以吸引更多的昆虫让鸡群捕食。补饲精料的参考配方为:玉米58%,麦麸10%,豆粕20%,骨粉2.5%,鱼粉6.2%,食盐0.3%,预混料3%。

5疫病防治和鼠害防控

林地养鸡的环境是开放式的,易受疫病、野兽等侵害,做好科学免疫、驱虫、消毒和鼠害防控工作尤其重要。

5.1疫病防治

5.1.1严格消毒。每周对鸡舍全面消毒1次,鸡转群或商品鸡批次出栏后,对鸡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5.1.2科学免疫。基本免疫程序:1日龄:马立克病CVI988液氮苗皮下注射。4日龄: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饮水。8日龄:鸡新城疫Ⅳ系苗饮水。12日龄:传染性法氏囊病中毒疫苗饮水。22日龄:禽流感多价灭活苗皮下注射。25日龄:新城疫Ⅳ系苗饮水,副粘-禽流感灭活苗注射。30日龄:鸡痘苗刺种。40日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饮水。50日龄:传染性支气管炎H52饮水。70日龄:传鼻-慢呼二联灭活苗注射。110日龄:禽霍乱-大肠杆菌蜂胶苗注射。留做产蛋的鸡群在120日龄时,还要肌肉注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三联灭活苗。300日龄:禽流感多价灭活苗肌肉注射。

5.1.3适时驱虫。鸡群每隔1~1.5个月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驱虫1次。

林下蛋鸡养殖技术的探讨 篇3

1 林地的选择

供鸡只放养的林地一般以中成林为宜, 最好是果园, 树林的荫蔽度要求在70%以上, 林冠稀疏、较高、阳光充足、通气性较好, 林中昆虫和杂草较为丰富即可。饲养林地要求与人居住有一定距离, 交通便利, 通风光照良好。有充足的水源, 清洁卫生。林地周边要有防护栏或者天然屏障, 不让饲养鸡外飞或者有害动物和人随便出入。

2 放养鸡种选择

一般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觅食能力强、耐粗饲的地方优质土鸡品种或地方土鸡血统占75%以上的杂土鸡, 故也称为走地鸡。真正的土鸡蛋蛋壳微红粉, 或者是浅棕色, 鸡蛋外壳颜色不一样, 有深有浅。个头较小, 蛋黄呈橙红色。土鸡蛋搅拌的时候有浓稠感, 液体颜色为深黄, 炒蛋或煮蛋吃无腥味、口感嫩滑, 蛋黄细腻且特别香喷。

3 场地规划与修建

有些散养户认为散养鸡舍简单或随意搭建敝篷即可。其实散养鸡育雏、避雨、防寒的鸡舍修建十分重要, 应该科学修建并要求坚实。 (1) 育雏室的修建:要根据饲养量修好足量的保温育雏室, 其面积以100只/m2计算, 修建育雏室的结构和材料要因地制宜, 低成本投入, 讲实用。但要求舍内地势高、不潮湿、不阴冷、保温好、光照充分、通风流畅、便于清扫与消毒、防鼠害和野生动物伤害等。 (2) 鸡棚的搭建:在林地空隙中找一个地势较为平整的地方搭建简易鸡棚, 以供鸡只夜间休息和遇恶劣气候时躲避用, 利用秸杆、木条、塑料绳编成篱笆墙, 或用塑料布、塑料薄膜、油毡围上。棚宽5m, 棚中间高度1.8~2.0m, 长度依据养鸡量而定, 一般掌握在容鸡15只/m2为最好。同时可选用木条、竹竿在鸡舍内顺养鸡林地方向搭建离地30cm的平台, 每隔1cm设1根, 供鸡栖息。雏鸡脱温后, 放牧后进入栖息棚舍。栖息棚舍要具备防风、防雨、防暴晒条件。地势要高, 地面便于清扫, 不潮湿。为了节省建筑成本, 可以建两层以上鸡架栖床。 (3) 林下养鸡的围网:可选择尼龙网、塑料网、钢网, 也可以用竹竿、树干作围栏。围栏饲养密度一般掌握在每亩150~200只 (有条件的可采取轮牧方式, 以利于草地休养生息) 。围栏设在场地周边, 栏高1.5m, 间隔2m打一木桩, 把塑料网固定在木桩上或用竹子编成竹篱笆。有条件的还可把林地分片包围, 以每群放养500~700只鸡为宜。场内堆放颗粒沙堆, 以便鸡的沙浴和采食。

4 牧草种植

林下可选用的优质牧草, 品种要遵循“营养优势、产量优势、适口性优势、助消化和排泄优势、生态优势”的原则, 可选择种植黑麦草、白三叶、奇可利、菊苣、串叶松香草、鲁梅克斯等。可采用豆科牧草50%~70%, 禾本科牧草50%~30%混播方式。适宜的豆科牧草有白三叶、紫花苜宿等, 禾本科牧草有黑麦草等。用种量豆科牧草8~11kg/hm2, 禾本科牧草5~8kg/hm2。

5 科学管理

5.1 育雏期管理

林下蛋鸡的育雏期究竟要多少天并不固定, 而是根据进苗季节进行灵活调整, 比如春秋季节育雏期在30d左右;夏天高温, 育雏期在25d左右;冬季天冷, 育雏期可能要40d。散养蛋鸡的育雏和正常苗禽育雏一样, 关键是温度的控制一定要保证育雏温度的均衡性, 每日的温差不应超过2℃, 尤其是脱温工作, 鸡从育雏室到室外的温差不能太大。

5.2 放养期管理

(1) 调整鸡群:淘汰一部分体重小、体格弱、残疾等不符合标准的鸡, 从而保持鸡群整体的一致性。 (2) 放养密度:密度与养殖规模要与配套利用的资源条件相适应, 若规模过大, 超出了所承载资源的吸纳能力, 反而不能体现所应有的生态效果。林地放养密度一般为150~200只/亩, 密度过大草虫等饵料不足, 增加精料饲喂量, 影响鸡肉、蛋的口味;密度过小, 浪费资源, 生态效益低。放养规模一般以每群1000~1500只为宜, 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 绝不能大小混养或不同批混养。 (3) 放养季节:时间选择可根据林地饲料资源和鸡日龄综合确定放养时期。一般选择在阳春3月至深秋10月, 充分利用杂草丛生, 虫、蚁等昆虫繁衍旺盛, 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 冬季和春寒季节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放养。 (4) 调教与管理: (1) 为尽早使小鸡养成在果园、林地觅食的习惯, 从脱温转入果园、林地开始, 每天早晨至少由2人配合, 进行引导训练。 (2) 放养初期每天放牧3~4h, 以后逐日增加放牧时间。放养时间不能过早, 过早时天气寒冷, 雏鸡抵抗力差, 难以成活, 除了下雨或大风天气, 都可以使雏鸡在室外活动, 傍晚再将鸡赶回鸡舍。在补料时, 进行吹口哨、敲料桶等训练, 使其形成条件反射。 (3) 散养鸡应进行分区轮牧, 以合理利用牧草和减少对草地破坏。将放牧草地划块, 气候和雨水好, 牧草生长快时, 20d左右轮牧一次;牧草生长差时, 30d左右轮牧一次。一般一个牧区草虫不足时再将鸡群赶到另一牧区放牧。 (5) 适当补饲:鸡群晚上被赶回鸡舍后可以适当补饲, 以补充放养期间的饲料不足, 尤其是冬季和春寒时节大多时间应以舍饲为主, 喂给足量营养丰富的饲料, 首先补充谷实类饲料, 在饲料中添喂30%~50%为宜, 其次补充青绿饲料, 林地杂草较少时, 应添加50%以上青绿饲料, 最后补充蛋白饲料, 有条件和技术的养殖户可饲养蛹蛆或蚯蚓来补充, 可以很好提高鸡蛋的口感和风味。

6 疫病防治

上一篇:教学干事下一篇:二硝基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