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饲养法

2024-06-29

蛋鸡饲养法(共8篇)

蛋鸡饲养法 篇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 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蛋鸡养殖是农业工作中一项收入型支柱产业, 下面我就蛋鸡饲养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1. 育成鸡转群

产蛋鸡一般从21周龄算起、实际上20周龄以前的育成鸡就可以见蛋了, 因此, 要在18~19周龄转群入笼, 转群前产蛋鸡舍的准备和鸡的挑选。可参考育成鸡的转群部分。要与育成鸡衔接做好预防接种和断啄工作。大批转群要由有经验的人把关, 防止人多手杂, 工作忙乱。抓鸡不要抓鸡翅膀, 要抓脚, 轻抓轻放, 运输途中要防止压死或闷死鸡。转群时间, 冬季中午进行, 夏季避开中午, 集中力量用最短的时间完成, 时间越短对鸡的干扰越小。转群后会出现互啄的现象, 过几天会安静下来。转群后饲料种类、喂料时间、光照时间、舍温调整都要从育成群的情况出发, 循序渐进, 以减少应激。

2. 开产季节和开产日龄

一些现代化的大型养鸡场, 全年各季都能产蛋。但绝大多数养鸡场都是开放式鸡舍, 受季节影响很大, 要做到少开支, 多产蛋, 就要考虑开产季节。选择早春和夏初育雏较为理想, 因为早春回暖, 给温时间不长, 耗能少, 也有利于雏鸡发育。秋天开产, 到冬季关好门窗, 供应好饲料, 补充好光照, 靠鸡的体温能使鸡舍保持一定温度。

鸡群连续两天产蛋率达到50%为开产日龄。开产日龄因鸡的种类、光照和饲料质量不同, 一般为155~175日龄。要使鸡群集中开产, 而不要求蛋心切。发现鸡群见蛋过早时, 要控制甚至缩短光照时间, 过一段时间再缓慢增加光照时间;适当推迟更换产蛋鸡饲料;必要时断饲不断水, 都可以控制开产时间。

3. 产蛋鸡的光照

光照长短对产蛋的影响十分明显, 因此, 光照管理是产蛋鸡饲养管理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养鸡冬天不产蛋或者产蛋很少, 除了天气冷以外, 主要是光照问题, 有些养鸡专业户冬天补充光照, 鸡照常产蛋。

为了保证鸡群正常产蛋, 产蛋鸡每天必须有12~16 h的光照, 最短不少于13 h, 最长不超过17 h。不要早期把光照增加很长, 以免产蛋鸡产蛋下降时无法再增加光照时间刺激产蛋。光照强度为灯距3 m, 高2 m, 装1个25瓦灯泡, 红壳鸡蛋可用40瓦灯泡, 以白炽灯为好。关灯时先关一下以示警, 马上开灯, 10 min后关灯。增加光照要与给料结合起来, 只给光照不给料则不能促使产蛋。

4. 产蛋鸡的饲养

我国《鸡的饲养标准》按产蛋率的大小, 把产蛋鸡的饲养标准分为产蛋率大于80%、65%~80%和小于65%档次。这三个档次对蛋白质和钙的要求不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依次为16.5%、15%、14%;钙含量为3.5%、3.4%、3.2%。饲料要按饲养标准配合, 按产蛋率高低调整饲料档次。

开产之前的母鸡19周龄开始见蛋, 中型鸡略迟1周左右。这时由育成后期料向低于65%产蛋率的饲料过度较为稳妥。只有产蛋率接近5%时才全部使用低于65%产蛋率的饲料。再过两周就可以达到65%以上的产蛋率。26~27周龄产蛋率达70%, 换用65%~80%产蛋率的饲料。29~31周龄一般会进入产蛋高峰, 即产蛋率高达80%以上, 这时要改为最高的饲料标准, 并保持稳定。饲料标准和营养水平改变, 会使产蛋率降低, 一旦降低, 至少要有两三周时间才能恢复原来水平, 产蛋高峰以后, 要继续维持2~3周高峰期饲料, 以防产蛋率急剧下降。

产蛋鸡的饮水需要量与温度、采食量、产蛋率有关, 每天早晨、中午、黄昏各供应1 h就能满足鸡的需要。饮水量以每天每只200~240 m L为宜。热水可以延长中午饮水时间。

产蛋鸡饲养管理还有许多内容, 如饲养方式、设备、饲养标准、饲料、饲料搭配方法、饲料配方等。

春季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篇2

一、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

立春过后,外界气温逐渐回升,适合鸡群产蛋需要,当鸡舍温度上升至15℃时,处于产蛋高峰期(23~40周龄)、中期(41~55周龄)和后期(56~72周龄)的鸡群产蛋均有上升趋势。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鸡群的采食量会降低。因此,养殖者要认真做好鸡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必须保证供给鸡群优质、营养均衡、足量的饲料,尤其是处于产蛋高峰期的鸡群;保证水源的绝对安全,并保障充足的饮水供应,以免影响鸡群产蛋性能的发挥。

二、正确处理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春季昼夜温差大,尤其是有“倒春寒”现象,导致外界温度变化剧烈,极易造成鸡群产蛋不稳定,1周内产蛋率波动范围达2%~3%。遇到“倒春寒”天气时,管理上要以换气为主、通风为辅,及时上调风机的控制温度,降低风机的工作频率,保证温度平稳、适宜,减少温度波动造成的应激。遇到大风或沙尘天气时,应合理控制通风小窗开启的距离、数量,以减少进风量,降低风速,防止贼风侵袭和减少粉尘。

三、做好免疫、消毒工作

春季万物复苏,细菌、病毒繁殖速度加快,尤其是养鸡多年的场区,极易暴发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对鸡产蛋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春季应关注产蛋鸡群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病抗体的消长规律,适时补免,以维持产蛋的稳定。

1. 保证均匀有效的抗体

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免疫程序,并且保质地完成免疫,特别要注意禽流感和新城疫的免疫,因为春季是这两种病的高发季节。建议新城疫免疫每两个月气雾免疫1次(新城疫-传支二联苗与新城疫Ⅳ苗交替使用);禽流感疫苗每4个月注射免疫1次,并随时关注抗体变化。

加密抗体监测频率,在外界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可以1个月监测1次。如果外界环境不稳定,并且本场自身免疫程序不是很完善,则有必要每半个月监测1次。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病的抗体水平必须长期跟踪、时时关注。如遇到抗体变化异常,周围情况不稳定或有疫情发生时,要及时采取隔离封锁、适时加免、全群紧急免疫等措施,以增加抗体水平,提高鸡群免疫力。

2. 控制微生物滋生,加强环境的消毒

一些养殖场户为避免春季不稳定因素给鸡群带来疾病困扰,而选择了减少通风。恰恰因为这样,导致了鸡舍内有害气体超标以及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给鸡群带来了更大的危害。

养殖者要养成白天勤开窗,夜间勤关窗,平时勤观察温度的习惯。当上午太阳出来后、气温逐渐上升时,可将通风小窗或者棚布适当打开,以保证舍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而当傍晚气温下降时,再将小窗等通风设施关闭好,以保证夜间舍内温度。

要做好舍内外环境以及饮水管线的消毒工作,尽可能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内环境消毒时,要选择对鸡只刺激性小的消毒药进行带鸡消毒,消毒药可选择戊二醛类或季铵盐类。可每天带鸡消毒1次,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要保证每周3次的带鸡消毒。外环境消毒时,可适当选择对病毒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药,如火碱或碘制剂。在消毒过程中要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药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饮水管线可每周消毒1次或每半个月消毒1次,消毒药物可选用高锰酸钾。

四、关注硬件设施对鸡群产蛋的影响

为了保证鸡群的产蛋性能在春季得到更好地发挥,要关注硬件设施的改进,以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

鸡舍硬件设施改进后,可以使通风更加科学合理、鸡群生存的环境更加舒适、卫生条件得以改善、条件性疾病的发生率就会降低,从而使季节因素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降至最小。

提高蛋鸡饲养效益 篇3

1科学选择日粮

根据不同品种鸡的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 购买全价配合饲料, 应对各厂家生产的饲料进行价格和试喂比较, 购买质优价廉者。

减少饲料浪费:少喂勤添, 一次不可添得过满, 饲料量在饲槽的1/3以下为好。

科学喂料:喂湿料虽适口性好, 但在夏天容易酸败造成浪费, 冬天太凉影响消化, 最好的方法是改湿料为干料, 再给足够的饮水。

调整饲料:最好的方法是改湿饲料为干饲料。

根据鸡的生产环境和产蛋情况, 对日粮中各种营养成分进行调整。天气热, 舍温高时应提高日粮中能量、蛋白质及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天气冷时则要适当增加能量。实践证明, 调整饲料是提高生产成绩、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

夏季日照时间长, 应增加饲喂次数, 最好间隔3~4小时喂一次。早晚多喂, 中午少喂, 每顿料分两次添喂, 中间隔半小时, 以诱导蛋鸡增加食欲。夏季蛋鸡的饲料中降低玉米和高粱的比例, 玉米控制在45%以内, 高粱不得超过5%, 也可不喂高粱, 适当提高麸皮、鱼粉、豆饼或花生饼的比例。

2饲喂的一些小窍门

土料法:在蛋鸡日粮中加喂3%~5%沙土, 可增加采食量和产蛋量。

冷饮法:炎热季节, 让产蛋鸡饮用冷水, 能刺激食欲, 增加采食, 可使产蛋率提高12%左右。

环境问题:加强日常管理, 保持鸡舍适宜温度。24~27℃为鸡的产蛋最佳温度, 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

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限饲应随气温的升降和体重的增减变化, 及时调整喂量。

夏季高温季节, 除了电风扇通风以外, 多打两遍水, 每天上午11点钟左右要打一遍水, 下午3点钟的时候要打一遍水, 有的时候放一点药, 杀灭鸡舍里边的病菌。特别是到半夜, 遇到闷热的天气, 23点过后, 有时需打开窗子, 再打一遍水, 起到降温的作用。

夏季,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 蛋鸡容易生病, 对产蛋力影响很大。为了保证夏季蛋鸡稳产、高产, 饲养管理上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 降低密度。蛋鸡特别怕热, 因此, 入夏后, 应根据气温的上升情况, 及时降低鸡群饲养密度。圈养蛋鸡入夏时, 每平方米饲养5只为宜;入伏以后, 可减少到4只。 (2) 搞好防疫。夏季蚊蝇孳生, 容易传播疾病。因此, 要认真搞好鸡舍的消毒防疫工作, 预防疾病发生。鸡舍内每天要打扫一次, 并且要勤垫沙土:每次雨后要及时排除鸡活动场地上的积水, 切勿让蛋鸡喝脏水;料槽要常清洗, 在阳光下暴晒消毒, 每隔半月左右用2%的烧碱水喷雾消毒一次, 发现臭虫, 用500倍敌敌畏稀释碰洒到墙缝内进行杀灭。

产蛋率和产蛋高峰期是评定蛋鸡性能的两项重要指标, 与蛋鸡的饲料成本有密切的关系, 蛋鸡饲养中日常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产蛋多投入少, 使鸡蛋的成本降低。因此, 节省饲料是提高蛋鸡饲养效益的关键, 但不少蛋鸡饲养者在饲养过程中, 不是按蛋鸡对饲料的需要适量合理投喂, 而是随意投料, 盲目饲喂, 结果不是投料不足, 影响产蛋, 就是多投浪费, 造成高投入, 低产出, 甚至亏本。

春季蛋鸡饲养管理 篇4

立春过后, 外界气温逐渐回升, 适合鸡群产蛋。当鸡舍温度上升至15℃时, 产蛋高峰期 (23~40周龄) 、中期 (41~55周龄) 和后期 (56~72周龄) 鸡群产蛋均有上升的趋势。但是, 随着温度升高, 鸡群采食量会降低。保证供给鸡群优质、营养均衡, 新鲜充足的饲料, 尤其处于产蛋高峰期的鸡群, 必须让鸡吃饱、吃好, 维持体能, 以缓解产蛋对鸡体造成的消耗, 为夏季做好储备。保证水质、水源的绝对安全, 并保障鸡群充足的饮水, 以免影响产蛋性能的发挥。

二、关注保温和通风

春季昼夜温差大, 尤其是“倒春寒”现象, 导致外界温度变化剧烈, 极容易造成鸡群产蛋不稳定, 鸡群产蛋率一周波动范围达到2%~3%, 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遇到倒寒天气时, 管理上要以换气为主, 通风为辅, 减少温度的波动, 及时上调风机的控制温度, 减少风机的工作频率, 通过调整小窗大小来减少进风量, 保证温度平稳、适宜, 减少温度波动造成的应激。遇到大风或沙尘天气时, 进风量与风速是主要的控制点, 应合理控制小窗开启的距离、数量, 以减少进风量, 减缓风速, 防止贼风奇袭和减少粉尘。

三、做好免疫和消毒

春季万物复苏, 细菌病毒繁殖速度加快, 尤其是养鸡多年的场区, 极易爆发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 对产蛋造成影响。

1. 保证均匀有效的抗体

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 制定详细的免疫程序, 并且认真完成免疫, 特别是禽流感和新城疫。春季是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高发季节, 新城疫免疫每2个月气雾免疫1次;流感免疫4个月注射免疫一次, 并随时关注抗体变化。加密抗体监测频率, 在外界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可以1个月监测1次, 如果外界环境不稳定, 并且本场自身免疫程序不是很完善, 则有必要每半个月监测1次。新城疫、传支、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的抗体水平必须长期跟踪、时时关注。如遇到抗体变化异常, 周围情况不稳定或有疫情发生时, 要及时地采取隔离封锁、适时加免、全群紧急免疫等措施, 以增加抗体水平, 提高鸡群免疫力。

2. 严格内外环境的消毒

一些养殖场户为避免春季不稳定因素给鸡群带来的疾病困扰, 则选择了减少通风, 注意保温的方法。恰恰由于这样, 就导致了鸡舍内有害气体超标, 以及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 给鸡群带来了更大危害。要养成白天勤开窗, 夜间勤关窗, 平时勤观察温度的习惯。当上午太阳出来气温上升时, 可将通风小窗或者棚布适当打开, 以保证舍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而当傍晚气温下降时, 再将小窗等通风设施关闭好, 以保证夜间舍内温度。

同时要做好舍内外环境以及饮水管线的消毒工作, 尽可能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舍内消毒选择对鸡只刺激性小的消毒药进行带鸡消毒。可每天带鸡消毒1次,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也要保证每周3次的带鸡消毒;消毒药可选择戊二醛类或季铵盐类。舍外环境消毒时, 可适当选择对病毒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药, 例如火碱或碘制剂。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药交替使用。要定期对饮水管线进行消毒, 每周消毒1次或每半月消毒1次, 消毒药可选用高锰酸钾, 消毒药的浓度一定要准确。

3. 适时预防投药

根据鸡群状况采取预防性投药, 特别是各种应激发生前后 (如转群、免疫、天气发生急剧变化) , 及时给予多维和抗生素等。尤其鸡群人工输精以后, 应当根据情况, 适时进行预防性投药, 防止输卵管炎发生。

4. 尽力减少应激的影响

春季对鸡群的应激因素主要有昼夜温差大、倒春寒、日照时间长 (对开放、半开放鸡舍的影响大) 和条件性疾病的发生率高等几个方面。而这些因素的消除无不取决于鸡舍的硬件设施, 为了保证鸡群的产蛋性能在春季得到更好的发挥, 要关注硬件设施设备的改进, 以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

四、不同阶段的管理

1. 雏鸡

每年3~4月份孵出的鸡为春雏, 这个时期北方气候逐渐转暖, 对雏鸡生长非常有利, 育雏成活率高。每年4月下旬至5月孵出的鸡为晚春雏, 这时气候转暖, 管理省事, 降低了保温成本, 育雏成活率较高。无论是春雏还是晚春雏, 最好都实行高温育雏。第一周35~36℃, 往后每周降低2℃。定期增加湿度, 可带鸡喷雾消毒, 也可在炉子上放一铁盆, 定期放入含氯消毒剂, 达到消毒和增加湿度两个目的。育雏期湿度为65%~70%。春季育雏时要对雏鸡进行断喙。第一次在6~10日龄, 第二次在14~16周龄, 用专门工具将上喙断去1/2~2/3, 下喙断去1/3。1~2周以保温为主, 但不要忘记通风, 第3周应增加通风量, 饲养后期随鸡生长速度的加快, 通风换气尤为重要。定期投放药物预防鸡白痢、脐炎、肠炎、法氏囊病、球虫等, 同时做好防疫工作。

2. 后备鸡群

重点进行生长发育调控。后备鸡群体型、体重的达标与否, 均匀度的高低, 性成熟的早晚直接影响产蛋性能和经济效益。由于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 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 12周龄完成90%以上, 之后生长缓慢, 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发育在20周龄时达全期的75%, 以后发育缓慢, 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为了避免出现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的鸡群、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 在育成期就要对鸡群进行适当的限制饲养。在8周龄时开始, 有限量和限质两种方法。生产中多采用限量法, 要求饲料质量良好, 必须是全价料, 每日将鸡的采食量减少到自由采食量的80%左右, 具体喂量根据鸡的品种、鸡群状况而定。

为避免出现早产、蛋小、脱肛、推迟开产现象的发生, 在育成期必须控制好光照。体重达开产体重时, 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 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 及时给于光刺激, 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轻型蛋鸡20周龄时仍未见蛋时, 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

3. 开产前

开产前数周是母鸡从生长期进入产蛋期的过渡阶段。现代高产杂交配套蛋鸡一般在120日龄左右见蛋, 因此必须在100日龄前上笼, 让新母鸡在开产前有一段时间熟悉和适应环境。上笼后及时淘汰体型过小、瘦弱和无饲养价值的残鸡。开产前把应该免疫接种的疫苗全部接种完, 流感灭活苗应接种两次, 相隔30天左右, 喉气管炎疫苗最好擦肛。

开产前要做好驱虫工作, 每公斤体重用左旋咪唑20~40毫克, 拌料喂饲, 每天1次, 连用2天以驱除蛔虫;每公斤体重用硫双二氯酚100~200毫克, 拌料喂饲, 每天1次, 连用2天以驱绦虫。

体重符合要求或稍大于标准体重的鸡群, 可在16~17周龄时将光照时数增至13小时, 以后每周增加30分钟直至光照时数达到16小时, 而体重偏小的鸡群则应在130日龄, 鸡群产蛋时开始光照刺激。

开产前2周, 将育成料及时转换为产蛋前期料 (含钙2%) 或产蛋高峰料 (含钙量为3.5%) 。

4. 产蛋期

蛋鸡冬季的饲养技术 篇5

1.1 采用优质饲料

优质饲料可使鸡获得的各种营养成分全面而均衡,料蛋比能达到2.3-2.4:1。利用预混料或浓缩料自配饲料既能节省运费、保证质量,还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

1.2 调整饲料配方

根据鸡在不同生理时期对营养需求不同的特点,及时调整饲料配方,适应鸡的需要。在实际生产中,高产鸡的产蛋高峰可持续4个月以上,高水平的饲料营养应能适当地延长产蛋高峰的维持时间,此后根据产蛋率的下降情况减少蛋白质用量,避免营养浪费。鸡群在免疫接种、分群、转群和断喙时,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和蛋白质水平可适当增加。

2 精打细算巧管理

2.1 上料少给勤添

每次给料不超过饲槽的1/3,尽量让鸡把料槽内的饲料吃净后再加料,严防剩余饲料发霉变质。

2.2 适时正确断喙

断喙比不断喙的鸡节省饲料6%左右,所以要安排有经验的工人在蛋鸡7-9日龄时断喙。

2.3 淘汰不良个体

平时注意观察鸡群,发现病鸡、弱鸡、低产鸡和停产鸡及时淘汰。这类鸡一般占鸡群总数的3%-5%,每多养1天每只鸡消耗饲料100g。有的养鸡户往往下不了淘汰生产力低下鸡的决心,结果浪费了饲料,降低了效益。

饲养人员必须有一定的养鸡经验才能准确无误地淘汰“白吃鸡”。冠脸苍白、冠萎缩、腿黄的母鸡应挑出淘汰;产蛋母鸡耻骨间距在3指以上,耻骨与胸骨间距在3指以上,当产蛋高峰过后发现有的鸡耻骨距离不够1.5指、横裆不到2指,过肥或过瘦的母鸡应及时淘汰;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水或积留较多液体、行走不便的母鸡及时淘汰。

2.4 科学保管饲料

要注意将饲料置于阴凉、干燥通风、防雨防晒、防虫蛀的地方,不要长期贮存,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更要防止饲料发霉变质。

2.5 减少鼠害浪费

一只老鼠一年可盗食饲料9kg左右,而且污染饲料、毁坏鸡舍的设备及用具、咬伤雏鸡及偷食鸡蛋等,给养鸡户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消灭老鼠也是节约饲料、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

2.6 用药科学合理

在消毒和防疫用药上既要舍得投资,又不能怕麻烦。进鸡前坚持清扫、洗刷、药液浸泡及熏蒸消毒,进鸡后坚持带鸡消毒。防疫灭病要有的放矢,切忌无病乱用药,增加养鸡成本和影响发病时的治疗效果。用药前最好做药敏试验,以对症用药。用药时剂量要足,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用足疗程。

2.7 节约水电费用

采用乳头饮水器比水槽饮水可节约用水80%-85%,又能保持鸡舍干燥和清洁卫生,鸡群感染疾病的机会也会减少。从雏鸡开始就要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光照程序,1-3日龄每日光照22小时,以后每周下降2个小时,直至7周龄每天光照9小时。16周龄起每天增加光照1小时,直到光照时间达16小时,以后保持不变。光照过强过长,不仅鸡群发生啄癖,又浪费电力。

2.8 减少应激因素

任何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都会使鸡群惊恐,引起应激反应,导致鸡食欲不振、产蛋量下降和产软壳蛋。减少应激因素除采取针对性措施外,还应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的鸡舍管理程序,包括光照、通风、供料、供水和饲料更换等。

2.9 加强产蛋高峰后的饲养管理

产蛋高峰期后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实行限制饲养,防止母鸡过肥而影响产蛋性能的发挥,确保中后期产蛋持续性良好。具体方法是在产蛋高峰过后3-6周、产蛋率下降4%-6%时进行限饲。限饲过程中结合产蛋曲线进行试探性减料,但应防止因减料造成产蛋率的过快下降。

3 注重后备培育

3.1 首选节粮品种

据有关资料测算,鸡体重如果每增加0.5kg,每年多消耗饲料3kg;在相同的饲养面积内,饲养白壳蛋鸡数可比褐壳蛋鸡数多25%,总体效益至少能提高25%。

3.2 提高后备鸡的整齐度

培育后备鸡是否成功,其整齐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体形差异小、鸡群发育整齐,性成熟才能同期化,将来开产时间才能一致,产蛋高峰也高。在管理中努力从雏鸡开始提高其整齐度,注意随时将强弱雏鸡分开饲养,对弱雏加强营养。饲养密度要适中,杜绝因饲养密度过大而造成环境条件恶劣,鸡只的平均料位和水位不足,影响育成鸡的整齐度;按体重适时进行分群,分为大中小三群,对超重的群体进行必要限饲,对体重小的群体则进行合理补饲,以缩小全群体重差异,达到开产体重的整齐一致。

3.3 后备鸡体重达标

体重是衡量后备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骨骼的发育与将来母鸡的蛋重、蛋壳强度好坏密切相关。在管理中使开产鸡的平均体重和骨骼发育都能同时达标是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不同鸡种都有其标准体重,体重过大过肥时性机能较差。骨骼的发育用胫长来表示,体重达标而胫长未达标,说明其体内脂肪过量,直接影响其产蛋量和蛋壳质量。在调整体重时应掌握的原则是:在蛋白质满足的基础上调整能量,摄入能量高时增重加快。因此在育成过程中需不定时抽测体重和胫长,并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力求使体重和胫长在开产时能同时达标。

3.4 控制好性成熟日龄

蛋鸡的饲养管理 篇6

按照雏鸡的生产发育特点及其对营养成分、环境条件要求的不同, 可分为0~6周龄幼雏期, 7~14周龄中雏期, 15~20周龄大雏期。一般把中雏、大雏称为育成鸡。

1. 幼雏期的饲养管理

(1) 幼雏的生理特点

(1) 代谢旺盛、增重很快。雏鸡2周龄体质量 (体重, 下同) 约为初生体质量的2倍, 6周龄为10倍, 8周龄时达到15倍。以后随着鸡龄增大, 体质量增加速度逐渐减低。 (2) 胃肠容积小, 消化机能弱。幼雏消化道短, 而且缺少某些消化酶, 肌胃研磨食物能力也低。 (3) 抗寒能力差, 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初生幼雏体温低, 只有39℃左右, 4日龄开始上升, 到10~15日龄才能达到正常体温41.5℃, 而且绒毛保温性差, 不能抵御寒冷气候。因而1周龄的雏鸡, 对温度特别敏感, 1周龄内绒毛逐渐脱换为保温性能较好的羽毛, 直至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才逐渐健全。 (4) 抗病力差, 易遭疫病侵袭。幼雏体质弱小, 很容易受外界环境中各种有害微生物的危害, 感染各种疫病。

(2) 幼雏期的饲养管理要求

(1) 适宜的温度。温度是育雏的关键, 直接影响着雏鸡成活率。育雏温度过低, 容易引起感冒、下痢, 结堆挤压而死。温度过高, 雏鸡饮水多, 采食少, 体质弱, 容易形成呼吸系统疾病和啄癖。平面育雏第1周32℃~35℃, 以后每周逐渐下降2℃~3℃, 直至20℃~22℃。笼养育雏, 因密度大, 育雏室温度较平稳, 故育雏温度可稍低, 第1周30℃~32℃, 以后每周下降2℃~3℃, 直至20℃~22℃。育雏温度是否合适, 一是检查温度表 (温度表悬挂在育雏室离地面10 cm处) ;二是观察鸡群动态。温度合适时, 雏鸡活泼, 采食良好, 夜间安静, 雏鸡分布均匀。温度过低, 雏鸡密集成堆, 靠近热源, 不时发生尖叫声。温度过高, 远离热源, 张口喘气, 饮水频繁。 (2) 适宜的湿度。雏鸡在10日龄以前, 要避免大量散发水分而脱水, 相对温度应保持在65%~70%。10日龄后随着雏鸡采食、饮水、排泄物的增加, 育雏室的湿度应控制在55%~60%。 (3) 良好的通风。雏鸡排泄的粪便和垫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能够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因此要在考虑保温的前提下, 注意育雏室的通风换气, 使室内空气新鲜, 以对人无刺鼻、刺眼感觉为好。同时, 要防止贼风侵袭, 以免引起雏鸡感冒。 (4) 适宜的密度。密度过大, 鸡群拥挤, 采食不均, 个体发良不整齐, 易患疾病。密度小虽然成活率高, 但不易保温也不经济。密度大小, 应根据雏鸡的品种、周龄、饲养方式等不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见表1) 。

(3) 科学的饲养管理

(1) 饲养。雏鸡应饲喂营养丰富, 易消化, 含纤维低 (一般纤维含量不超过3.5%) 的饲料, 最好采用配合干粉料, 任其自由采食。如按顿饲喂, 第1周应少喂勤添, 每昼夜6~8次, 以后改为4~6次。开食 (幼雏第1次给料) 应在雏鸡出壳后12~24 h, 或群中有1/3雏鸡有觅食表现时开始。开食料可用小米、碎玉米, 将饲料洒在反光强的硬纸片、塑料布或浅边食槽上, 并用手指点、引逗雏鸡采食。过2~3 d后改为雏鸡配合饲料 (见表2) 。初饮 (幼雏第1次给水) 也应在出壳后12~24 h进行, 超过24 h以上, 易造成脱水死亡。如果延误饮水时间过长, 可先饮2%~5%的糖水恢复体力。供水不能中断, 供水过晚容易造成抢水和狂饮, 损害雏鸡健康。 (2) 光照。0~3日龄可以给予22~24 h光照, 使雏鸡尽快学会吃食、饮水。灯光不宜过亮, 以能见到饲料便可。3日龄以后要逐渐减少给光时间, 如在密闭鸡舍饲养, 从15日龄~6周龄最好控制到8 h。 (3) 预防啄癖。任何季节和任何日 (周) 龄的鸡, 如果处于光照太强, 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都可能引起啄癖。断喙是防止啄癖的有效方法。断喙可在雏鸡7~10日龄, 用电断喙器或烧红的铁铲进行, 一般切去上喙1/2, 下喙1/3.

(4) 搞好防疫

雏鸡对病原体抵抗能力差, 一旦发生疫病, 很难控制, 损失很大。 (1) 雏鸡白痢的预防。15日龄内的雏鸡易得此病, 可在1日龄开始用0.02%痢特灵拌在饲料中投喂, 连喂5~7 d。 (2) 新城疫苗接种。第1次免疫在7~10日龄进行, 用新城疫Ⅱ系苗滴鼻或点眼, 过20 d后再进行第2次滴鼻或点眼。到3月龄用新城疫I系苗肌肉注射。 (3) 球虫病防治。15~45日龄的雏鸡易感染球虫病, 防治药物从15日龄起, 可交替使用球虫灵、痢特灵、氯苯胍、氨丙啉等药物进行防治。 (4) 马立克氏病、鸡痘的防治。1日龄雏鸡, 用0.2 m L马立克氏疫苗皮下注射。鸡痘可在3~5周龄用疫苗刺种, 刺种可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2下。

2. 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 育成期的饲养任务

幼雏进入中雏与大雏阶段, 对外界环境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消化机能已健全, 正值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到大雏后期, 生殖器官迅速发育, 体内沉积脂肪能力也增强, 这与产蛋相矛盾。因此育成期主要的任务有二:其一培育体质健壮, 个体间发育整齐的鸡群;其二适当控制性成熟, 使鸡群达到适当的开产体质量和适宜的开产日期。

(2) 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1) 注意日粮中的蛋白质与钙的含量。育成期的大雏后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 如果蛋白质含量过高, 则可加快性腺生长而早熟, 但骨骼却得不到充分发育, 可能造成母鸡个体小、骨骼纤细、产蛋小和少。蛋白质水平稍低, 既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又有利于抑制性腺的发育, 也能降低采食量, 防止体质量过大。因此, 蛋白质需要量由中雏16%降到大雏12%。 (2) 限制饲喂。体质量过大、过肥的产蛋母鸡, 其性机能都较差, 会导致产蛋少、死亡多、饲料消耗大。体质量过轻, 生长发育不全也会影响产蛋。所以需要通过限制饲喂来控制小母鸡的体质量, 使开产体重与饲养的品种标准体质量相接近。 (3) 预防母鸡过早开产。为了使母鸡适时开产, 最好采取限制饲喂和控制光照两项措施同时进行, 小母鸡生长后期, 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0 h, 可使小母鸡过于早熟和提前开产。过于早熟会造成早产早衰, 蛋重小、而且拖长应达到平均蛋质量的时间, 还会引起脱肛、产蛋持续性差、产蛋少、体质量轻、死亡率高等现象。防止过早开产的办法是制定合理的育成期的光照制度。 (4) 提高鸡群的均匀度。鸡群个体之间体质量差异过大, 大的过肥, 小的过轻, 会造成全群产蛋率低。一般来说, 均匀度越高, 产蛋高峰来的快, 蛋的大小也比较整齐, 总产蛋量高, 死亡淘汰率都比较低。测定均匀度的方法是在鸡群中取1%的鸡称质量 (群小可多称些) , 然后看所称的鸡有多少只的体质量在平均质量±10%的范围内。如抽测100只的体质量, 结果平均体质量是1 360 g, 那么±136 g, 即等于1 224~1 496 g, 若这100只鸡中有80只鸡的体质量在上述范围内, 这群鸡的均匀度就是80%。蛋鸡理想的均匀度应在75%以上。

假如鸡群的均匀度很差, 就要在饲养密度、鸡群大小、鸡舍通风、光照制度、食槽水槽数量与分布、营养水平等方面查找问题, 并加以纠正和改善。

二、成年鸡的饲养管理

小母鸡从21周龄, 进入产蛋期, 成为成年鸡。刚开始产蛋的蛋鸡, 除保持本身继续生长外, 还为产蛋需要消耗大量营养, 所以日粮营养水平应逐步从生长期的水平过渡到产蛋期的水平, 其代谢能、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也应按标准来满足需要。

1. 日粮配合原则

影响成年鸡的营养需要有三个因素、即体质量、产蛋水平和气温。所以在配合日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是否满足

一般情况下, 一只中型产蛋鸡在适宜温度 (20℃) 下, 每天需1 197~1 260KJ代谢能, 采食100 g饲料。体质量大一些, 总的能量也应略有增加。环境温度对能量影响也很大, 冬天需要能量高, 夏天则减少, 室温每升高1℃, 代谢能应减少14.28J;室温每降低1℃, 代谢能应增加14.49J。有时会出现室温高, 鸡采食少, 能量不够的情况, 需要通过调整日粮蛋能比例的结构来解决。

(2) 蛋白质是否满足

产蛋鸡日粮配方中蛋白质应达到16%~18%。在考虑蛋白质多少的同时, 还要考虑必须的氨基酸是否齐全, 能否达到平衡。一般情况下, 蛋氨酸、赖氨酸满足了, 其他氨基酸也就容易满足了。

还要注意鸡的采食量。一只产蛋鸡在气温正常、能量水平合适的情况下, 每天采食100 g, 可以从日粮中得到17 g蛋白质。但是当气温、能量水平都过高, 鸡采食量减少, 摄入的蛋白质数量就会降低, 此时要通过调整日粮配方, 加大蛋白质的含量, 来满足产蛋鸡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3) 维生素、矿物质是否满足

在常用饲料中, 常常缺乏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D、E、B、尼克酸、泛酸。缺乏上述维生素, 会引起多种疾病, 影响产蛋率, 所以在配置日粮时, 必须按饲养标准需要添加。

产蛋鸡最需要的矿物质是钙和磷。产蛋鸡钙的需要量比雏鸡高3~4倍。产蛋鸡日粮含钙量一般为3%。产蛋量增加, 日粮中含钙量应相应增加;产蛋量下降, 日粮中钙也减少。磷也是产蛋鸡所需的主要矿物质之一。日粮中钙磷的比例应在5∶1之间。

2.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1) 转群

青年母鸡饲养到18周龄时, 开始转入成年鸡群, 最好采用“全出全入”制转群。转群前要使母鸡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淘汰病鸡和弱鸡。转群时最好在清晨或晚上进行, 减少惊群, 捉鸡要轻拿轻放, 避免粗暴。转群后2~3 d不要改变日粮, 以免造成不适。在1周内饲料中要增添多种维生素, 使鸡恢复体力。

(2) 适当分群

农村若采用舍饲混合地面方式养殖, 鸡群不宜过大, 一般每群50~100只, 8只/m2, 每只鸡占有10 cm左右食槽, 5 cm水槽。不合理的密度, 会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和产蛋率。

(3) 严格控制饲养环境

产蛋鸡适宜温度为20℃~25℃, 鸡舍允许的温度范围是5℃~29℃, 超过这个范围产蛋率将大幅度下降。

(4) 开产前饲养管理

(1) 光照:产蛋期光照时间只能延长不能减少。延长光照的时间, 应根据18~20周龄期间抽测体质量的情况而定。如鸡群体质量达到饲养品种的要求, 则可从20周龄起每周延长光照时间1 h, 直至增加到14~16 h稳定下来。如果20周龄仍达不到应有体质量, 可将补光时间推迟到21周龄时进行。为了尽快使体质量达到要求, 可将原来的限制饲喂改为自由采食, 如原来是自由采食, 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 (2) 补钙和改换日粮。开产前两周 (约18周龄) 开始补钙, 可将育成鸡料含钙量由1%提高到2%, 待母鸡全群产蛋率达5%时, 由育成鸡料改换成蛋鸡料。

(5) 产蛋期间分阶段饲喂

蛋鸡的饲养管理 篇7

(1) 生理特点

刚开产的母鸡虽然已经性成熟, 开始产蛋, 但机体还没有发育完全, 18周龄体质量 (体重, 下同) 仍在继续增长, 到40周龄时生长发育基本停止, 体质量增长极少。40周龄后体质量增加多为脂肪积蓄。

(2) 产蛋规律

产蛋母鸡在第1个产蛋周期体质量、蛋质量 (重量) 和产蛋量均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 依据这些变化特点, 可分为3个时期:产蛋前期、产蛋高峰期、产蛋后期。

2. 产蛋前期的饲养管理

(1) 做好转群工作

在转群的前3~5 d, 将产蛋鸡舍准备好并消毒完毕, 并在转群前做好后备母鸡的免疫和修喙工作。关于转群时机, 由于近年来选育的结果, 鸡的开产日龄提前, 转群最好能在16周龄时进行, 但注意此时体质量必须达到标准。

(2) 适时更换产蛋料

当鸡群在17~18周龄, 体质量达到标准, 马上更换产蛋料能增加体内钙的贮备和让小母鸡在产前体内贮备充足营养和体力。实践证明, 根据体质量和性发育, 较早些时间更换产蛋料对将来产蛋有利, 过晚使用产蛋料会出现瘫痪, 产软壳蛋的现象。

(3)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保证营养供给

开产是小母鸡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是一个很大的应激。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外界对鸡的进一步干扰, 减轻各种应激, 为鸡群提供安宁稳定的生活环境, 并保证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4) 产蛋前期蛋质量和体质量变化规律

凡是体质量能保持品种所需要的增长趋势的鸡群, 就可能维持长久的高产, 为此在转入产蛋鸡舍后, 仍应掌握鸡群体质量的动态, 一般固定30~50只做上记号, 1~2周称测一次体质量。

在正常情况下, 开产鸡群的产蛋率每月能上升3%~4%左右。

(5) 光照管理

产蛋期的光照管理应与育成阶段光照具有连贯性。饲养于开放式鸡舍, 如转群处于自然光照逐渐增长的季节, 且鸡群在育成期完全采用自然光照, 转群时光照时数已达10 h或10 h以上, 转入蛋鸡舍时不必补充人工照明, 待到自然光照开始变短的时候, 再加入人工照明予以补充。人工光照补助的进度是每周增加半小时, 最多1 h, 亦有每周只增加15 min的;当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充光照共计16 h, 则不必再增加人工光照。若转群处于自然光照逐渐缩短的季节, 转入蛋鸡舍时自然光照时数有10 h, 甚至更长一些, 但在逐渐变短, 则应立即加补人工照明, 补光的进度是每周增加半小时, 最多1 h;当光照总数达16 h, 维持不变即可。

产蛋鸡的光照明强度:产蛋阶段对需要的光照强度比育成阶段强约1倍, 应达20勒克斯。鸡获得光照强度, 与灯间距、悬挂高度、灯泡瓦数、有无灯罩、灯泡清洁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人工照明的设置, 灯间距2.5~3.0 m, 灯高 (距地面) 1.8~2.0 m, 灯泡功率为40 W, 行与行间的灯应错开排列, 这样能获得较均匀的照明效果, 每周至少要擦1次灯泡。

3. 产蛋高峰期管理

(1) 减少应激

尽可能维持鸡舍环境的稳定, 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干扰。

(2) 药物预防

根据鸡群情况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投药或每隔1月投3~5 d的广谱抗菌药。

(3) 提高营养

注意在营养上满足鸡的需要, 给予优质的蛋鸡高峰料, 根据季节变化和鸡群采食量、蛋质量、体质量以及产蛋率的变化, 调整好饲料的营养水平。

产蛋高峰期一般是25~42周龄, 在此期间必须喂给足够的饲料营养, 让鸡自由采食。要使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长就要满足高峰期的营养需要, 能量摄入量是影响产蛋量的最重要营养因素, 对蛋白质的摄入量反应只有在能量摄入受到限制时才表现显著。

4. 产蛋后期饲养管理

当鸡群产蛋率由高峰降至80%以下时, 就转入了产蛋后期的管理阶段。

(1) 产蛋后期的管理特点

(1) 鸡群产蛋性能逐渐下降, 蛋壳逐渐变薄, 破损率逐渐增加。 (2) 鸡群产蛋所需的营养逐渐减少, 多余的营养有可能变成脂肪使鸡变肥。 (3) 由于在开产后一般不再进行免疫, 再到产蛋后期抗体水平逐渐下降, 对疾病抵抗也逐渐下降, 并且对各种免疫比较敏感。 (4) 部分鸡开始换羽。

(2) 产蛋后期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营养调整, 母鸡产蛋率与饲料营养采食量有直接关系, 可根据母鸡产蛋率的高低, 调整饲料能量的营养水平, 降低日粮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但在调整日粮营养时要注意, 当产蛋率刚下降时不要急于降低日粮营养水平, 而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排除非正常因素引起的产蛋率下降。鸡群异常时不调整日粮, 在正常情况下, 产蛋后期鸡群产蛋率每周应下降0.5%~0.6%, 降低日粮营养水平应在鸡群产蛋率持续低于80%的3~4周以后开始, 而且要注意逐渐过渡换料, 增加日粮中的钙。 (2) 注意日粮中钙源供给形式, 每日供应的钙源至少应有50%以3~5 mm的颗粒状形式供给, 这样能增加鸡对钙的吸收率。 (3) 及时剔除病鸡、寡产鸡, 以减少饲料浪费, 降低饲料费用。

5. 产蛋期日常管理

(1) 饲喂次数

每天饲喂3次, 为了保持旺盛的食欲, 每天12:00—14:00必须有一定的空槽时间, 以防止饲料长期在料槽存放, 使鸡产生厌食和挑食的恶习。

(2) 饮水

产蛋期蛋鸡的饮水量与体质量、环境温度有关, 饮水量随舍温和产蛋率的升高而增多。

(3) 拣蛋

为减少蛋的破损及污染, 要及时拣蛋, 每天拣蛋3~4次, 拣蛋次数越多越好。

(4) 注意观察鸡群加强管理

喂料时和喂完料后是观察鸡只精神健康状况的最好时机, 有病的往往不上前吃料, 或采食速度不快, 甚至啄几下就不吃了, 健康的鸡在刚要喂料时都要出现骚动不安的急切状态, 喂上料后埋头快速采食。

发现采食不好的鸡时, 要进一步仔细观察它的神态, 冠髯颜色和被毛状况等, 挑出来隔离饲养治疗或淘汰下笼。饲养人员每天还应注意观察鸡只排粪情况, 从中了解鸡的健康情况。在观察鸡群过程中, 还要注意笼具、水槽、料槽等设备状况, 看看笼门是否关好, 料槽挂钩、笼门铁丝会不会刮鸡等。

6. 季节管理

(1) 春季加强营养, 注意通风

春季气候逐渐变暖, 日照时间延长, 是鸡群产蛋量回升的阶段, 但又是大量微生物繁殖的季节, 所以春季的管理要点是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满足产蛋需要, 逐渐增加通风量, 做好卫生防疫和免疫程序, 同时做好鸡场内的绿化工作。

(2) 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夏季气温较高, 日照时间长。管理要点是:防暑降温, 促进食欲, 当气温超过28℃时, 鸡的饮水增多, 采食量减少, 影响产蛋性能, 并且很容易造成体质的下降, 影响抗病能力。在夏季到来之前主要工作有: (1) 入夏之前应采取的防暑措施:设法增强屋顶和墙壁的隔热能力, 减少进入舍内的太阳辐射热;在窗外搭遮阳棚, 或利用黑色编织袋在窗口挡光;入夏前清除舍内累积的鸡粪, 减少鸡粪在舍内产热;改善通风条件, 有条件的鸡场可采用纵向通风, 舍内有一定风速后, 可以在舍内喷雾, 利用水的蒸发来降低舍温, 一般都有明显的效果, 总之, 夏季舍温最好控制在30℃以下。 (2) 在改善鸡群体况上下功夫:为使鸡群能采食较多的饲料, 应尽可能地提早喂料时间, 可在早晨4:00—5:00点开始喂料;酷暑期间, 鸡的采食量少, 通过添加蛋氨酸和赖氨酸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为提高鸡的抗热应激能力, 可饮用电解质多维素并在饲料中按每kg饲料补充150 mg的维生素C;酷暑期间鸡长时间热喘息, 使血液中二氧化碳量不足影响了血液的酸碱平衡, 并影响蛋壳质量, 为改善这一状况可在饲料中添加0.2%的碳酸氢钠;定期地添加抗菌素来预防消化道疾病和增加鸡体的抵抗能力;在酷暑期间, 应尽可能地避免给鸡接种疫苗造成应激, 确实需要实施, 则尽可能在气温较适宜的时间进行。

(3) 秋季要注意补充光照

秋气日照时间逐渐变短, 天气逐渐凉爽, 要注意在早晨和夜间补充光照, 早秋仍然天气闷热, 再加上雨水大、温度高, 易使鸡引发呼吸道和肠道疾病, 白天要加大通风量, 饲料中经常投放药物防止发病, 夜间防止受凉, 适当关窗和减少通风量。

(4) 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蛋鸡育雏饲养管理 篇8

从饲养管理方面和蛋鸡生理特点出发,将0~6周龄的蛋鸡称为雏鸡。雏鸡生长发育快,抵抗力弱,对营养及环境条件要求高,如果饲养密度不适宜,室内温度控制不稳定,通风不良等容易发生死亡。因此,要想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的技术环节。

1 搞好进雏前卫生消毒

育雏一定要实行“全进全出”,育雏前彻底消毒,将育雏舍内粪便、垫料等全部清除干净,并用2%火碱水冲刷地面、墙壁等,饮水器、饲槽及其他一些用具,用2%~3%来苏儿消毒。育雏舍密闭进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4~15g、福尔马林28~30mL比例混合熏蒸,消毒后密闭1~2d备用。在以后育雏期间也应加强卫生防疫,每天对水槽、食槽等洗刷消毒,粪便及时清扫,堆积发酵处理。病死鸡只及时焚烧或深埋,不要堆放在育雏室附近。

2 育雏舍的温度管理

因为雏鸡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所以温度控制是育雏的关键所在。温度过低时,雏鸡不愿采食,互相拥挤聚堆,导致挤压死亡。温度过高时,雏鸡的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还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啄癖的发生。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是:1~3d室内温度一般是在35℃~33℃,4~7d为33℃~30℃,第2周为30℃~28℃,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降到1 8℃~20℃为止,但是一定掌握平稳、均衡,防止忽高忽低。当温度适宜时,雏鸡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分布均匀,吃食饮水正常,睡眠安静,无异常叫声,在育雏室分布均匀,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伸翅和张嘴,呼吸增加,发出吱吱声,温度低时则相反,雏鸡聚在一起,直立。是否合适,要勤观察雏鸡的活动状态,如发现异常,就及时调整。

3 光照控制

提供适宜光照对蛋鸡的活动、采食、饮水、产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光照可促进雏鸡生长发育,但是光照安排的不合理,对雏鸡生长发育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光照过强易引起雏鸡啄羽、啄肛等啄癖发生。光照不足,会使雏鸡的活动减少,采食量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合理的光照时间是1~3日龄23h,以后为每周缩短1h,4日龄以后保持在10左右h。光照强度按每15m2鸡舍悬挂1个灯泡、距地面1~2m高,第1周用40W灯泡,第2周开始换成25瓦灯泡即可。

4 通风换气

雏鸡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呼吸频繁,且高温高湿的环境易使鸡粪发酵产生氨气等废气。育雏期间必须注意通风换气。通风换气的目的,一是满足雏鸡对氧气的需求和调节体温度;二是排除二氧化碳、氨气及水分和尘埃。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应不超过0.5%,否则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雏鸡抵抗力下降。所以,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寒冷季节应选择在中午前后,逐渐开启门窗,或在通风前将舍温提高1℃~2℃。切忌让冷风直接吹到雏鸡身上。

5 适宜的密度

适宜的密度有利于雏鸡采食、饮水和生长发育,所以要保持合理的饲养空间。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强者多食、弱者少食,造成前者超重,后者体轻衰弱,鸡群发育不齐,易患疾病,死亡率增加;密度小虽有利于成活和雏鸡发育,但不利于保温。密度大小应随品种、日龄、饲养方式而调整,一般每平方米的饲养量为:1~2周龄50~40只,3~4周龄40~25只,5~6周龄30~20只。另外还要根据雏鸡体型的大小、季节及育雏舍的通风条件等适当调整饲养密度。

6 适时饮水和开食

在进雏前2h将饮水器装满20℃左右的温开水,水中可加入畜禽复合电解多维,可避免雏鸡应激死亡。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应在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可起到补充能量,消除疲劳的作用,运输距离较远或存放时间太长的雏鸡,还需加适量补盐液,添加水量为每只6mL计。开食时间应在饮水后2~3 h后,有1/3的雏鸡有寻食表现时进行。开食料用碎玉米,用开水泡软,使含水量适中,撒到干净垫纸上,让雏鸡采食,最好采取少给勤添,喂料1次/2h,第一次喂料为每只20min吃完0.5g为度。第2~3d即可换成雏鸡专用料,自由采食或日喂6次,每次间隔3h为宜。喂料时注意捡出没有学会饮水采食的雏鸡,放在适宜的环境中设法调教,挑出弱雏、病雏及时淘汰。

7 加强防疫

在整个蛋鸡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原则,特别是一些病毒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定期免疫接种尤为关键。育雏期间免疫程序一般安排如下:1日龄,马立克氏病弱毒苗皮下注射;7日龄,新城疫支二联苗H120滴鼻点眼,同时注射新城疫油乳灭活苗0.25mL;10日龄,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二联苗饮水;14日龄,法氏囊病多价苗饮水;21日龄,鸡痘苗刺种;24日龄,法氏囊病苗滴口点眼;30日龄,新城疫Ⅳ系或克隆30二免;35日龄,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二免。以上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养殖户可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增加或减少某项免疫。

参考文献

[1]康相涛,等.使用养鸡大全[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东,等.高产蛋鸡饲养技术[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3]林文忠.畜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上一篇:有线电视数字业务网下一篇:可持续供应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