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2024-09-17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共11篇)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1

所谓健康养殖就是通过对可养殖的经济动物的苗种、饲料、水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管理, 使所养殖的经济动物健康生长, 最终生产出对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的过程。淡水鱼的健康养殖要在实施工作中从源头抓起, 主要涉及品种选择、合理放养、水质调控、科学饲喂、疾病防治等方面。

1 苗种选择

苗种应规格整齐、体格健壮、反应敏捷;体色鲜亮, 鳍条、鳞片完整, 条形好;捞出水面跳跃激烈, 存活时间长;放回水中后, 入水迅速, 游动快;体表、鳃、泄殖孔处均无疾病症状;在水中集群能力强, 抢食性能好, 生长快, 疾病少。

2 合理放养

要按不同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设备、技术等条件因地制宜, 确定合理放养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养殖效果,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合理的养殖模式应以某个品种为主养品种, 占到总量的70%左右;另有2~3个品种为搭配品种, 占总量的20%~30%, 搭配的品种中应有改善底质的鲫鱼和控制水质的鲢鱼。除草鱼外, 其他的品种放养时应做到统一规格、统一时间。放养抢食能力弱的品种不宜搭配相同规格或大规格抢食能力强的品种;放养抢食能力强的养殖品种, 可以搭配放养抢食能力弱的品种。

3 水质调控

在水质的调控上, 吃食性鱼类与肥水性鱼类养殖不同, 在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水域中, 坚持每年清整池塘, 清除过多淤泥, 并使用清塘药物。清塘药物以生石灰为主体。池塘清整后不施有机肥, 若池塘加水后, 水质太清瘦, 则用化肥或少量有机熟肥化汁泼洒。使水透明度达到35~40cm。春季养殖水位要控制低些, 一般放养鱼种规格在150g以内水位控制在0.7m以内;150g以上水位控制在1.0m以内。池塘水位应随气温上升和鱼体生长而逐步加水, 直至养殖水位控制到1.3~1.5m为止。当达到最大控制水位后, 水质调控可用换水法, 其方法为先抽排池底部水, 水量为全池的1/5~1/3, 然后再加新水。水质好少换, 水质差勤换、多换;白天少换, 后半夜多换;有风天少换, 无风天多换;养殖密度小少换, 密度大多换。对酸性水池塘, 应常用生石灰调节, 每个月用10kg/亩 (每亩667m2) 生石灰乳浆全池泼洒。

4 科学饲喂

优质饲料在投喂量过多和投喂技术不当时, 可造成饲料系数高, 养殖成本高的问题, 因此, 健康养殖需要掌握科学的投喂技术。所谓的科学投喂, 应是根据不同天气、不同品种、不同规格来合理确定饲料品种、规格、投喂量、投喂次数和投喂时间。一般来说投喂做到“4定”, 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的饲料要与鱼体的大小相适应, 与生长相适应。饲料的粒径为鱼体口径的1/2为好;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 鱼苗>鱼种>成鱼;投喂量和次数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进行控制。投喂量按鱼的体重计, 常为体重的2%~5%, 通常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小型鱼类>中型鱼类>大型鱼类;幼鱼>成鱼。投喂次数为小型鱼3~5次, 大、中型鱼2~4次;幼鱼3~5次, 成鱼2~4次;投喂前, 首先应驯化鱼集群抢食的习惯, 在养成习惯后, 每次投喂时间上要控制, 不宜过长, 具体投喂时间, 应在黎明后的2h内固定投喂, 高温期下午17时以后及晚上不喂。投喂速度开始慢, 中间快, 后期慢, 即“慢、快、慢”。投喂面积开始小, 中间大, 后期小, 即“小、大、小”。投喂量开始少, 中间多, 后期少, Bp, “少、多、少”。当大部分鱼停止吃食, 游离食场, 剩余鱼抢食速度缓慢时, 即可停止投喂。

5 疾病防治

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正确诊断、合理用药、严防药物污染等。坚持每月用消毒药物对全池消毒1次, 并用防细菌性疾病的药饵投喂1次。高温季节, 每半月对食场消毒1次。每月在晴天中午鱼类集群摄食时间, 用杀体外寄生虫药物对食场泼洒1次。当鱼类发病时, 首先应捞出病鱼进行体表和体内检查, 确定病因后再选用药物, 严禁不明病因乱用药物。用药时必须按药物说明使用, 不能减量, 也不能超量。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2

3.1 池塘准备

淡水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2000~6670m2,

水深为1.5~2.0m为宜,要选在距离水源地距离近,便于池塘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

在成鱼投放前,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使用生石灰按照75~100kg/667m2 的标准进行泼洒,7~10d后注入新水,并准备成鱼投放。

3.2 放养密度

对于成鱼的放养密度,由池塘的面积大小、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水平、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来决定。

此外,成鱼的体形大小、健康状况、生长空间等因素也对放养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放养密度如下表1。

3.3 饵料投喂

3.3.1 饲料

淡水石斑鱼属于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投放饲料要保持35%的蛋白质含量,可选择使用浮性膨化饲料。

3.3.2 驯食及进食状态观察

石斑鱼具有贪食的特性,对于食物非常的灵敏,可采取驯食的方法对其进食时间和区域进行固定。

具体方法是,可在池塘的长边中部位置,使用竹竿搭建一个约5~10m2的投喂区,在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观察石斑鱼的进食情况,还确保了饲料不会被大风刮走,开始投喂时,可少量投放吸引鱼群进入投喂区,然后在大量的投喂,如此反复驯食约1周左右,即可养成石斑鱼定时定点的进食习惯。

在石斑鱼进食形成习惯后,投放饲料时鱼群会出现蜂拥抢食的现象,随着不断地投喂,鱼群渐渐的吃饱了就会散去。

若是在投喂时,鱼群反应不够激烈,动作缓慢,食欲不高,则有可能是水质不良、饲料变质、鱼群生病、气候原因等因素造成的,要及时进行详细分析,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4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淡水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通常为35~40cm,在养殖前期,换水不宜过频繁,可每25d换1次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20~40cm之g。

而在夏季时,温度高池塘内的饲料及粪便分解的速度很快,水质很容易变坏、泛酸,若不及时进行更换会加重水质恶化,不仅影响石斑鱼生长,还会导致鱼群生病,因此,在石斑鱼生长的中后期或者夏季高温时要加大池塘换水的频率及换水量,确保石斑鱼的生长能够有良好的水质环境。

鱼病防治:淡水石斑鱼是养殖新品种,并且养殖的数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还未发现针对石斑鱼的相关病症,虽然如此,也不能疏于对石斑鱼发病的防范,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养殖,从根本上降低石斑鱼发病的几率。

4 结语

本文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叙述,了解了石斑鱼的各方面的习性。

深入地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明确了怎样才能养殖好淡水石斑鱼。

从池塘准备、放养密度、饵料投喂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详细的对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进行了阐述,希望对读者有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林秀,黄启健.石斑鱼养殖将成为广西潜力产业――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开展石斑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J].农家之友,(12):11-12.

[2]林河军.闽南内陆山区淡水石斑鱼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23):36-38.

[3]李燕,骆志强,刘晓东,王笠平.吊挂式蔬菜种植温棚中淡水石斑鱼养殖模式的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02):137-141.

[4]孙晓飞.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及其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效果研究[D].海南大学,.

[5]杨俊江.三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6]朱泽州,孙浩然,王涛,孙学亮.饲料中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5(22):24-28.

[7]李炎璐.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生物学及其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2】

摘要 我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对赤点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较早,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是围塘养殖、网箱养殖及水泥池养殖等,而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的养殖发展。

介绍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养殖设施、养殖用水处理、品种选择及投放、养殖密度、投喂、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高价值的养殖种类。

该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等海域[1-2],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

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5‰~33‰的盐度范围内,属冷水性鱼类,最适水温为15~25 ℃,31 ℃以上时鱼体食欲会逐渐减退[3]。

近年来,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学者对赤点石斑鱼在人工繁育[4-6]、养殖模式[7-8]、饵料选择[9]、盐度[10]、病害防治[11]等各方面作过大量研究,目前养殖模式及养殖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但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在当地的养殖发展。

笔者通过开展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摸清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状态下的养殖技术要点,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

1 养殖设施

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下属的海南海研热带海水鱼类良种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车间顶棚遮盖锡瓦,在养殖车间四周拉遮阳网用于减弱光线的照射强度,营造适合该鱼栖息的环境;养殖车间内有12组养殖池,每组2个,养殖池规格为3 m×4 m×1 m,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排水及供氧等设施,养殖池为中间排污,排污管身呈孔状(孔径随池鱼大小而变),进水口为对角线入口,依靠水动力在池中造成漩涡以便自动清除粪便,养殖池底部安装纯氧增氧设施进行增氧。

2 养殖用水处理技术

通过利用物理方法分离悬浮物(微粒去除),生物方法(生物膜过滤)、化学方法(臭氧)、紫外线处理养殖用水,去除水中鱼类代谢有毒物质,结合病害防治技术,进行高密度、绿色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平衡生化池(物理过滤,去除大颗粒物)→集水区→蛋白质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砂滤罐→多级生化池(生物过滤,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紫外线消毒装置(杀菌消毒)→珊瑚石→回流养殖池。

3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3.1 苗种选择及投放

选取体色亮丽、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游动敏捷的鱼种(规格为6~8 cm)移入车间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种移入车间时用淡水+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3 min,杀死寄生在鱼体体表、口腔和腮等部位的病原生物等,防止鱼体受伤感染,提高成活率和预防疾病发生。

3.2 苗种养殖密度

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不同体重规格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试验,试验周期为10个月。

试验设14、20、25 kg/m3共3个养殖密度梯度组,每组设1个试验组和2个平行试验组。

试验期间,每天8:00和15:00定时投喂2次配合饲料,投喂量为试验鱼体重量的3%,试验结束后,对各试验组池鱼进行称重和测量体长,得出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合理养殖密度。

以10 m3水体为例,规格为50、150、200、300、500 g/尾的赤点石斑鱼,其最佳养殖密度分别为208、154、125、82、43尾/m3。

3.3 饲料选择及投喂方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对饲料的加工工艺、配方及其投喂方式有较高的要求,饲料不仅要满足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还要尽可能减小其对养殖系统的不利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饲料、改变投喂策略使饲料适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①应当选用石斑鱼食用的缓沉性饲料,且饲料的沉降速度须与石斑鱼的摄食行为相匹配;②采取“少量多次”及“慢―快―慢”的投喂方式。

在赤点石斑鱼体长规格为8~12 cm时,投喂频率为3次/d,体长规格>18 cm时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时先投撒少许饲料,引诱鱼群集聚后大量投撒,待鱼群抢食完后再投喂,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确定,摄食度以七八分饱为宜,每次投喂量占体重的3%~5%,投喂时尽量撒开、撒匀,尽量使池鱼都能摄食到。

3.4 病害防治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病,主要是由纤毛类原生动物(如淀粉卵鞭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等)引起。

针对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建议定期对养殖池鱼进行倒池,倒池前使用1.0~1.5 mg/kg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30~60 mg/kg的福尔马林等药物全池泼洒并浸泡2 h,倒池时选用质地比较柔软的捞网进行操作,要求动作温柔、快速简便,并在换池后及时消毒,这样可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4 日常管理

4.1 观察与记录

每天测定并记录养殖池水温、盐度,定期测量pH值、氨氮、溶解氧等理化指标;每天巡视各个养殖池,仔细观察养殖池鱼的体色、生长摄食状况及是否有异常行为发生等。

4.2 定期筛分

为使摄食均匀,养殖规格大小一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应定期进行筛分。

在筛分时使用淡水+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3 min,消除体表上携带的寄生虫和细菌,预防疾病发生[12-13]。

5 参考文献

[1] MASUDA H,AMAOKA K,ARAGA T,et al.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M].Tokyo:Tokai University Press,1984:37-38.

[2] 陈省平,胡晓丽,刘涛.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1):56-61.

[3]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6(4):344-350.

[4] 张其永,戴庆年,黄金龙.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和仔鱼培育试验[J].水产科学,1986,1(3):1-4.

[5] 毛国民,史会来,楼宝,等.赤点石斑鱼人工繁育试验[J].水产养殖,(4):1-3.

[6] 王涵生.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Ⅰ亲鱼的室内自然产卵[J].海洋科学,(6):4-8.

[7] 辛俭,陈卫平,毛国民,等.不同饲养环境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影响的试验[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4):308-311.

[8] 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5,17(1):21-26.

[9] 贾芬,冯德庆.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J].水产科学,1994,13(5):12-14.

[10]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

[11] 罗鸣,陈傅晓,刘龙龙,等.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32(9):549-554.

[12] 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等.循环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J].河北渔业,(2):4-6.

探析淡水鱼的混养技术 篇3

关键词:淡水鱼;混养;技术要点

在池塘或者水库中逐年增加异龄鱼及异种的的混养比例,这种饲养方式属于淡水鱼的混养。在当前鲜鱼市场内,这种混养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1 淡水鱼混养优势

在进行鱼种投放中,按照不同鱼类的生活特性,将鱼龄及鱼种按照比例进行进行合理搭配,能够使池塘的水体充分利用,使水层更丰富。同时水体中鱼类生活习性不同,可以使饵料得到充分利用,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混养中多数是草鱼为主,同时兼养花鲢、白鲢、鲫鱼、鲤鱼等十几种鱼类,对草鱼饵料多以牧草为主,草鱼吃剩的残渣为鲤鱼这些杂食性鱼类的优质饲料,同时鲫鱼、草鱼的粪便还能增强水体肥性,使水体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鲢鱼供养饵料。鱼类间互相共生,育种养殖费用降低,经济效益良好。

2 淡水鱼混养的技术要点

2.1 混养科学依据 在淡水鱼混养中,我们主要是依据不同鱼种间的栖息习性,将淡水鱼按照上层、中下层及底层鱼种三类进行混养。上层鱼以鳙鱼、鲢鱼为代表,这层鱼主要依靠摄食浮游生物为生;中下层鱼主要以团头鲂、草鱼为代表,这类鱼主要以水草为生;底层鱼主要以青鱼、鲫鱼、鲤鱼等为代表,这些鱼类主要依靠在摄食水底的有机碎屑来生存。按照这些方式混养,可以使水体不同水层空间充分利用,使饵料的利用率充分提高,多种鱼共生,池塘的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改善,水体卫生条件好,鱼类间可以和平共处,相互间不会争夺饵料,不会出现互相残食,能够共生互利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2.2 高产鱼混养的品种选择 在高产鱼塘中,多按照不同鱼种,不同饵料及饲养需要的池塘环境等选择主养鱼及配养鱼。一般鱼塘内混养有10种鱼,其中主养品种有1—3种。在天然饵料富足的鱼塘中,多选择鳙鱼、鲢鱼作为主养鱼;草源富饶的新挖鱼塘应选草鱼为主养鱼;村边生活污水多的水塘应主养罗飞鱼及银鲫;藻类还有有机碎屑较多的池塘,应主养鲮鱼,并且鲮鱼主养下,多培养一些鳙鱼;主养鱼对鱼塘产量发挥着主要作用,而配养鱼则依靠天然饵料或者是有机碎屑生长,也是鱼塘混养要实现高产的不可缺少品种,在这样的混养下,才能够在较低饲养成本下,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3 不同鱼类间关系的妥善处理 ⑴鲢鱼及鳙鱼间的关系处理:鲢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鳙鱼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浮游动物还要依赖摄食浮游植物为生。因此,鲢鱼如果饲养量大,鱼塘中鳙鱼生长会受到影响,所以应根据这两种鱼的不同生长特点进行选择。一般我们在5—10月在鱼塘中主养鳙鱼,这时水温高,鳙鱼生长较快;而在11月—翌年的四月在鱼塘中主养鲢鱼。⑵罗非鱼同鳙鱼、鲢鱼间的关系处理:罗非鱼幼鱼饵料主要为浮游生物,成鱼属于杂食性,饵料主要为浮游生物,这点同鳙鱼、鰱鱼存在食性上的矛盾,要使这种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采用交叉放养的方法。上半年罗非鱼体积小时,主养鳙鱼、鲢鱼,并争取将鳙鱼、鲢鱼成鱼在6—8月大部分出塘上市;而下半年在罗非鱼为主养基础上,则需要少养鳙鱼、鲢鱼,年底将大部分罗非鱼捕捞后再增加鳙鱼、鲢鱼两种鱼的放养量。⑶吃食性鱼类同滤食性鱼类间的关系处理:混养中,滤食性的鱼类在饵料上主要以吃食性鱼类粪便培育的浮游生物为主。此时在不施肥,不进行精饲料投放的基础下,鱼塘中吃食性鱼类每增长一千克,在肥水作用下,滤食性鱼类可以生产一千克,两种鱼类比例是1:1。而随着饲料投放量的增加,滤食性鱼类的比例应逐渐减少,在每公顷产出量为7.5吨的鱼塘,两种鱼类比例应控制在5.3∶4.7。

2.4 池塘混养实现高产的措施 在鱼塘中进行混养,要确保养鱼产量,应注意进行合理密养。在放养中应制定合理放养密度,进行合理密养,这是实现养鱼达到较高产量的重要措施。在制定放养密度时,应确保鱼塘中的鱼苗尽早达到商品鱼的规格。如果放养密度低,尽管鱼苗的生长速度快,但是鱼塘中水体及天然的饵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鱼产量不会很高。而放养的密度如果过大,鱼塘鱼产量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成鱼的个体都比较瘦小,鱼的商品价值不会很高。

当然鱼塘混养中的放养密度同鱼塘环境、饲料还有水质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饲养者只有不断改善鱼塘的生态环境,为鱼苗生长创造最好的养殖条件,适当提高放养的密度,实现合理密养,在实际中,应在多品种共同混养基础上,找到一个最佳混养密度,将鱼塘水体中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混养的高效益。如果混养的品种过少,则达不到预期的混养效果。我们可以在大规格混养下实行小规格的套养,并酌情增加小规格鱼种放养量,适当提高放养的密度,这样就能够使大规格的鱼种来源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增加鱼塘内的成鱼产量,提高混养的经济效益。

总之,掌握淡水鱼混养的技术要点,在饲养中严格按照要点进行操作,遵循饲养要点,才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优势,实现混养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祁淑文. 池塘混养技术研究与实践[J]. 科技致富向导,2013,(24).

[2] 李为学,张士罡. 多种水产品生态高效混养技术[J]. 广西水产科技,2013,(01).

宝石鲈淡水鱼的养殖 篇4

宝石鲈生性好动, 游动迅速, 喜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在自然条件下, 以小鱼、小虾为食, 并喜食小蚯蚓、红线虫、面包虫等较大的活饵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该鱼有明显的集群抢食习性。它的生存水温为10℃~38℃, 最佳生长温度为20℃~28℃, 1℃0~15℃时行动迟缓或静止于水的中下层。宝石鲈对溶氧要求不高, 自然水域要求溶氧在2.5毫克/升以上, 工厂化集约式养殖要求在3.5毫克/升以上。当水温上升至20℃时, 投放当年体长3~5厘米的苗种, 只要精心饲养管理, 一般经5个月左右的饲养, 至10月中上旬就可达到400~500克/尾的商品鱼规格, 是目前淡水养殖中的名优品种。

成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淡水鱼罐头低热强度杀菌技术 篇5

淡水鱼罐头恒温杀菌技术

从高温杀菌技术给淡水鱼罐头的产品品质所带来的影响来看,鱼肉质构软化和营养结构的破坏问题,是鱼罐头在高温杀菌技术应用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让杀菌技术与罐头品质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鱼罐头生产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矛盾。针对高温杀菌技术应用过程中因冷却不充分而带来的罐头质量问题。将罐头的食品中心温度调整至40度以下的措施,就成为了避免鱼罐头出现平酸腐败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鱼罐头的生产过程中,恒温杀菌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热致死力(F值)与最优恒温杀菌工艺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在对二者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让杀菌锅的温度变化(R2)值维持在0.978的杀菌技术,可以被看作是这种最优化的恒温杀菌技术。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从杀菌条件和冷却速率等问题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在杀菌后的冷却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鱼罐头的生产者可以对以下几种冷却方式进行应用:第一种冷却方式是常温水冷却技术,这一技术是在食品杀菌过程中经常应用到的一种技术。在食品生产实践中,反压冷却方式是这一技术中的一项关键因素。第二种冷却方式是冰淋水式冷却技术。通过对这两种冷却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冰淋水冷却技术可以通过让冰水充当冷却剂的方式,对罐头的冷却效率进行提升。也就是说,从两种冷却方式的冷却效率来看,冰淋水冷却技术的冷却效率要高于常温水冷却技术的效率,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来看,在淡水鱼罐头的恒温杀菌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冷却剂与产品之间的温差进行提升,是对罐头的冷却速率进行提升的有效措施。冰淋水冷却应用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恒温杀菌工艺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上述关系问题进行处理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最优恒温杀菌工艺的应用过程中,鱼罐头的表面品质率问题与热致死力之间存在一种近似于反比的关系,热致死力值愈大,罐头的表面品质率愈低。从恒温杀菌技术给鱼罐头生产带来的影响来看,利用最优恒温杀菌工艺所加工出来的鱼肉罐头产品,在外观、口味和质构等方面均优于利用普通恒温技术加工出来的罐头产品。对此,在对恒温杀菌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鱼罐头的生产技术人员需要在对冰水快速冷却技术进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最优恒温杀菌工艺的方式,对鱼罐头的产品品质进行提升。

淡水鱼罐头变温杀菌技术

在对淡水鱼罐头的产品品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新型变温杀菌技术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提升产品品质的有效方式。这一技术的出现,与恒温杀菌技术的自身弊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对恒温杀菌技术的弊端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技术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对鱼肉感官品质的影响方面。从一些罐头厂家所获得的产品评价来看,一些在杀菌过程中应用了最优恒温杀菌技术的产品,在鱼肉感官品质方面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好评,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变温杀菌技术就成为了改善鱼肉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在鱼罐头的生产过程中,这种新型变温杀菌技术主要指的是一种基于“指数-台阶式变温杀菌技术”的一种技术。针对变温杀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升温过程,在现实中的杀菌设备难以达到技术理论要求的理想状态的情况下,技术人员会通过一种基于指数函数和台阶函数的分段函数计算的控制程序,对变温过程中的温度进行调整。从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一技术也对热致死力、杀菌时间等因素与杀菌工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优化。

从这种变温杀菌技术的应用效果来看。通过将这一技术与前文中提到的恒温技术相比,从杀菌技术给鱼肉纤维所带来的影响来看,鱼肉的品质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咀嚼性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发现,在变温杀菌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对鱼肉罐头的热强度进行降低的方式,来降低鱼肉的品质劣变性,这就可以让鱼肉罐头的感官接受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

淡水鱼罐头低热强度杀菌技术的应用,对鱼罐头的质量问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恒温杀菌技术和变温杀菌技术是两种较为常用的杀菌技术。从两种技术给鱼罐头的表面品质率带来的影响来看,表面品质率的提升与罐头的制品尺寸、杀菌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杀菌技术的适用性的充分发挥,可以在对鱼肉的肌纤维结构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对鱼肉感官品质进行提升。

作者简介:翟士斌(1970—),男,江苏淮安人,江苏奥斯忒食品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 速冻罐藏工艺研究及淮扬菜工业化探索。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6

关键词:黑龙江淡水鱼,网箱养殖,市场分析

一、黑龙江省淡水鱼市场现状

(一) 黑龙江省淡水鱼生产、消费和供给情况

“十一五”期间淡水鱼生产发展迅速, 养殖面积、总产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有较大幅度增加。

1. 淡水鱼生产情况。

据统计数据, 2013年黑龙江省淡水鱼养殖水域面积806.7万亩, 较2012年增长了10.17%, 淡水鱼总产量58.06万吨, 较2012年增长了12.08%, 其中, 鲤鱼产量19.2万吨、鲫鱼产量7.5万吨、鲢鱼产量12.9万吨、草鱼产量4.3万吨、其他14.16万吨;预计2014年淡水鱼养殖面积815.5万亩, 同比2013年增加1.1%;其中网箱养殖面积10.7万平方米, 同比增加10.9%。

2. 淡水鱼消费情况。

据统计数据, 2013年黑龙江省城镇人均消费淡水鱼11.2公斤。黑龙江省正常年份8、9、10月为当地淡水鱼生产旺季, 日供应量为1860吨左右, 自给率85%, 其中, 鲤鱼占总量的39.8%、鲫鱼占总量的15.4%、鲢鱼占总量的28.8%、草鱼占总量的6.8%, 其他类淡水鱼占总量的9.2%;其他月份为当地淡水鱼生产淡季, 日供应量为1450吨左右, 其中地产淡水鱼1200吨左右, 自给率82%。

3. 淡水鱼外运情况。

近年来, 黑龙江省地产淡水鱼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北鱼南运和对外出口。2013年, 全省淡水鱼外销量达100万公斤以上。外销淡水鱼品种主要是黑龙江省生产的名特优鱼类, 外销地主要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

4. 外埠淡水鱼供应情况。

由于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每年11月至次年6月, 市场上淡水鱼供应主要靠外埠。供应黑龙江省的淡水鱼主要来自辽宁、山东、河北等省, 其中辽宁所占份额较大约为60%、其他省份约为40%左右。外埠供应的淡水鱼除鲤鱼、鲫鱼、鲢鱼、草鱼外, 还有一些当地的名特优产品, 如鲈鱼、武昌鱼、鳜鱼、虹鳟鱼等十几个品种。

(二) 黑龙江省淡水鱼的市场流通情况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淡水鱼流通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了以淡水鱼批发交易市场为主体多种流通方式并存的流通体系, 高速公路网、铁路快运、冷链物流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为淡水鱼商品流通提供了顺畅的路径。

1. 以淡水鱼批发交易市场为主体多种流通方式并存的流通体系, 为淡水鱼商品流通提供了顺畅的路径。

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淡水鱼批发市场6个, 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城乡集贸市场1744个。建成以哈尔滨博奇淡水鱼批发市场、哈达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庆万宝淡水鱼批发市场、牡丹江牡达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为载体的黑龙江省淡水鱼市场网络。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淡水鱼量占到流通总量的80%以上。其它则是采取产地直销, 农超对接等方式来完成的。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 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产地市场, 销区市场, 社区农贸市场、社区网点相配套的市场网络。通过这个网络, 可以使商品很顺畅地分流出去, 消费者购买也很方便。淡水鱼批发市场的功能也得到不断地完善, 由开始时的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 逐步形成具有集散功能, 价格形成功能, 信息服务功能, 结算功能, 食品安全保障功能的交易中心。

2. 高速公路网和铁路快运为淡水鱼商品快速流通提供了保障。

黑龙江省地区间的淡水鱼调剂和中远途淡水鱼运输有90%以上是经公路运输, 10小时之内即可到达的高速公路网非常便捷。上午在辽宁、河北等产区装车, 第二天就可以到达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中心城市。有些大宗冷冻淡水鱼还可以走铁路运输。

二、黑龙江省淡水鱼销售的市场分析

(一) 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特点分析

黑龙江省市场上销售的淡水鱼有105种, 价格从几元到一百多元不等, 市场总销量在58万吨左右, 其中, 以鲤、鲫、鲢、草新四大鱼种为主力消费品种, 占到淡水鱼市场总量的90.8%, 这四种鱼的价位在3-11元之间;中档淡水鱼有三十多个品种, 以鳌花、鳊花、鲫花、虹鳟鱼、鲈鱼、鲑鱼、罗非鱼、等为代表, 占到市场总量的8%左右, 价位在18-50元之间;高档淡水鱼有十几个品种, 以兴凯湖大白鱼、鲟鱼、大马哈鱼等为代表, 占市场总量的1%左右, 价位在50-140元之间。以上不难看出, 大众消费、价位较低的品种占据市场份额较大, 相对稀缺、价位较高的品种占据市场份额较小, 整个淡水鱼市场分布呈金字塔状, 低档鱼满足大多数百姓需求占到市场总量的绝大部分, 是金字塔底;中档鱼占市场总量份额相对较小, 但丰富了餐桌文化起到了支撑作用, 是金字塔的腰部;高档鱼市场份额最小, 满足了高端消费需求, 是金字塔顶。

(二) 销售渠道分析

黑龙江省淡水鱼的销售一般是通过专业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和零售终端这样的渠道进行销售, 其中也有部分大型餐饮业和专业鱼类餐馆直接从一级批发市场进货, 或者从产地直接进货。以哈尔滨市场为例, 当前季节, 大部分淡水鱼来源于沈阳前当堡淡水鱼批发市场、石家庄仓安路水产批发市场、天津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等地, 汽运至哈尔滨, 经博奇淡水鱼批发市场、哈达水产品批发市场、买卖街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批发销售, 分销至各社区农贸市场和一些零售终端, 一般都是当天销售完毕。哈尔滨一些中高档酒店、专业鱼类餐饮企业除从一级市场进货外, 都有自己固定的进货渠道, 有些特色品种直接从产地进货, 保证货源的同时, 也保证商品质量。不难看出, 黑龙江省淡水鱼销售渠道相对比较简单, 网络营销等现代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还没有普遍应用。

(三) 竞争分析

黑龙江省淡水鱼市场上销售的淡水鱼大体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 是属于餐桌消费, 一般价格在10元/斤以下;但二个档次, 属于餐馆消费加节日餐桌消费, 一般在15-40元/斤左右;第三档次, 属于高级饭店加礼品消费, 一般在50-200元/斤。这三个档次的商品, 各自拥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消费群体, 称为商品的目标市场。淡水鱼的目标市场, 是根据产品的特点、稀缺性和销售价格来综合衡量确定的, 以哈尔滨市中淡水鱼消费市场为例, 消费量较大的品种有鲈鱼、虹鳟鱼、鳜鱼、武昌鱼、松花江鲤鱼等, 这些都属于名特优鱼, 经过多年的市场经营, 都有着较为成熟的消费市场, 市场份额也较为稳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首先, 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比较高, 这些鱼的产品特点、营养价值以及产品文化等已经深入人心;其次, 这些品种都在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 从生产组织、产品分销到信息反馈都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再有, 这些品种都有一个共同的营销优势, 就是都有稳定的货源, 一年四季不断档, 保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黑龙江水域, 水质清新无污染, 鱼类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发展黑龙江网箱养殖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是发展黑龙江网箱养鱼的理想场所。黑龙江网箱鲤鱼肉质细嫩、品质好, 是人们十分喜食的优质食品。根据黑龙江网箱鲤鱼的产量及产品特点等方面因素考虑, 应把目标市场定位于中档偏下淡水鱼消费市场。

(四) 产品价格分析

哈尔滨市场调查发现, 淡水鱼流通各环节利润率大体相当。以哈尔滨市场为例, 商贩从沈阳前当堡淡水鱼批发市场批发鲤鱼为6.5-7.5元/斤, 运到哈尔滨, 商贩以7.5-8.5元/斤批发给零售商, 零售商以10-11元/斤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作为名特优鱼的鲈鱼、虹鳟、鳜鱼、武昌鱼等哈尔滨的市场批发价格分别为18元/斤、20元/斤、28元/斤、18元/斤。所以作为名特优品种的黑龙江鲤鱼要想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就应该把成品鱼的市场批发价格定位于18-25元之间。具体分析, 还可以就消费市场的不同, 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价。

三、黑龙江省淡水鱼市场潜力分析

(一) 水产品消费情况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肉类食品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2013年黑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00元, 这意味着黑龙江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发生质的改变, 同时由于人们的健康观念得到较大提高, 对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的宠爱和追逐都将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而淡水鱼尤其是名特优淡水鱼又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健康、最环保、最无公害、对身体健康最有利的绿色食品, 所以未来黑龙江省的名特优淡水鱼市场也必将呈井喷式的发展。然而, 2013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鱼类11.2公斤, 远低于营养学上要求的年人均16公斤的标准, 名特优淡水鱼消费占整个水产品消费市场的比重好很小, 市场潜力巨大。

(二) 黑龙江网箱鲤鱼的市场潜力

黑龙江省要在未来10年内在淡水鱼人均消费量上达到16公斤的标准, 黑龙江省的水产品消费总量就将达到61.3万吨左右, 名特优淡水鱼的比重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加, 预计将占到水产品总量的18%左右, 从而使黑龙江省10年后名特优淡水鱼的总消费量达到12万吨左右, 而相应的自有产量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为作为黑龙江省本土名特优淡水鱼的黑龙江鲤鱼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黑龙江网箱养鱼开拓市场的策略建议

(一) 品牌经营策略

黑龙江网箱鲤鱼行销市场, 首先要解决的是品牌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对黑龙江鲤鱼进行地理标志认证, 并结合目标市场进行各种宣传活动, 突出宣传产品特性, 树立品牌形象。宣传方面, 可以结合政府的旅游宣传, 彰显黑龙江山秀、地美、水净、鱼肥、人好良好形象, 以城市的形象带动黑龙江鲤鱼的市场形象。

(二) 市场细分策略

针对黑龙江鲤鱼的目标市场, 作为新入市的商品, 需要很好的策划、宣传、营销才能在竞争中站有一席之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 首先要做到细分市场, 然后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针对目前淡水鱼流通渠道的自然状态, 在批发、零售及各种不同的消费终端及时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促销手段, 开展各种活动来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三) 市场营销组织

首先, 政府应尽快成立黑龙江冷水鱼养殖与销售协会, 让养鱼户有组织地生产、销售成品鱼, 共同面对市场。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对协会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让他们了解市场、了解营销、了解品牌的重要性。其次, 应对外招商, 引进有实力的营销企业专门销售黑龙江鲤鱼, 并对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 以使产品能尽快行销市场。

(四) 多渠道、多途径、多手段全民营销策略

我国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篇7

关键词:淡水养殖,技术效率,水产品加工

1 我国淡水养殖的现状及特点

1.1 淡水养殖的现状

1.1.1 淡水养殖的产量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淡水养殖的产量几乎保持直线上升。1978年, 我国淡水养殖的产量仅有76.2万t, 到2011年, 淡水养殖产量已经增加到2471.9万t。2000年, 我国淡水养殖的产量超过了海水捕搜的产量, 成为我国水产品生产的主要方式[1]。2000年以后, 我国海水捕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产量几乎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 而淡水养殖的产量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且远远超过了其他3种水产品生产方式。

1.1.2 淡水养殖面积的地区分布

淡水养殖存在一定的地域分布, 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我国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 选择淡水养殖产量位居前18的省份作为研宄对象。其中, 湖北省淡水养殖的产量最大, 达到335.6万t, 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13.58%。其次, 是广东省和江苏省, 占比分别为13.41%和12.16%, 前3个省份的累计占比达到了39.14%, 说明我国淡水养殖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前18个省份的淡水养殖累计占比达到了96.59%, 表明选取这18个省份的作为研宄对象, 能够较好地说明我国整个淡水养殖技术效率水平[2]。

1.2 淡水养殖的特点

1.2.1 淡水养殖的规模

人均淡水养殖面积年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2007年, 由于淡水养殖面积减少;同时, 养殖人员的增加, 导致人均养殖面积大幅度下降, 之后淡水养殖面积开始慢慢增加, 而淡水养殖人员的数量几乎维持不变, 所以我国人均淡水养殖面积也开始慢慢增加[3]。

1.2.2 淡水水产品加工

我国淡水产品的加工能力有所增强。2004年, 我国淡水产品的加工率仅有6.4%, 2007年增加到12.5%, 2011年我国淡水产品加工率已经增加到17.0%。并且我国淡水产品的加工能力不同省份差异较大。淡水产品加工率最大的省份是海南省, 达到了62%, 其次是湖北省, 36%。天津市和四川的省淡水产品加工率最低, 不足1%。

1.2.3 渔民的人均纯收入

2004-2011年, 我国渔民人均纯收入都是稳定增加的。但是渔民人均纯收入在不同的省份差异较大。2011年, 渔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天津市, 达到了15 070元人, 其次是浙江省和广西, 渔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省份是云南省和湖南省, 分别为4 804元/人和5 829元/人, 远远低于2011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

2 我国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2.1 技术效率的测算值

2004-2011年, 18个淡水养殖省份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952, 说明我国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4]。但是考虑到, 我国淡水养殖实际产出的基数大, 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提高0.001, 对我国淡水水产品实际产出的增加也是相当大的。以2011年为例, 全国淡水养殖的产量为1 892万t, 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淡水养殖技术效率提高0.001, 那么淡水养殖的实际产量将增加2万t左右。所以, 尽管18个省份的平均技术效率达到了0.952, 但是仍存在提高的空间, 且淡水养殖技术效率的提高, 是增加我国水产品供给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

18个省份2004-2011年的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均在90%以上, 但是技术效率波动较大。2007年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最低, 为0.939;2009年淡水养殖技术效率最高, 为0.963, 波动幅度为0.024。并且波动趋势难以预计, 2004-2006年, 技术效率是上升, 2007年跌至8 a中最低点, 2008年和2009年增长迅速, 2009年达到了8 a中的最高点, 然而2010年淡水养殖技术效率又下降到0.951, 2011年技术效率略有增加。说明, 年际之间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2.3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

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在18个省份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勾的。云南省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最低, 仅有0.855, 其次是天津市;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最高是广西省, 达到了0.987, 其次是福建。

2.4 区域技术效率的时间分布

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6个区域中, 淡水养殖技术效率最高的是东北, 达到了0.972, 其次是华南, 0.971;淡水养殖技术效率最低的是西南, 仅有0.904, 其次是华北, 0.932;华东和华中的淡水养殖技术效率维持在中间水平, 分别为0.959和0.951。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1) 我国淡水养殖的总体技术效率较高, 但技术效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波动幅度较大。

(2) 尽管我国淡水养殖的总体技术效率上升空间有限, 但由于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基数较大, 技术效率的微小提高, 都会带来较大的产量增加, 所以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3) 在影响淡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因素中, 淡水产品加工率和机动渔船所占比例对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影响是正面的, 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而人均养殖面积、受灾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对淡水养殖的技术效率是负面影响。

(4) 近年来, 我国淡水养殖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并且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水产品产量的贡献高于扩大养殖面积的贡献。

(5) 不同地区淡水养殖的投入要素弹性存在较大差异, 应因地制宜, 对不同要素的投入做出适当地调整措施, 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政策建议

水产品是城乡居民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地位。水产品需求增长迅速且增长趋势强劲, 而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品生产的主要方式, 对保障和提高我国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文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高效、高质地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淡水加工产业;二是提高淡水养殖的机械化水平;三是养殖方式转变, 由散养到精养, 四是做好淡水养殖的防灾、救灾工作;五是因地制宜, 调整淡水养殖的要素投入比例。

参考文献

[1]陈洁, 朱玉春, 罗丹, 等.中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瓶颈与突破[J].管理世界, 2010 (11) :61-67.

[2]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60-63.

[3]代云云, 袁永明, 袁媛, 等.罗非鱼生产技术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分析[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 (4) :336-341.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8

南方日报资讯:记者日前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农业局获悉,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高效养殖示范项目已在三水挂牌, 将在5年内建立一个以养殖草鱼、鲫鱼为主的高效养殖示范片。

据介绍,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是2008年经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批准创建的, 将重点解!!决大宗淡水鱼优质高产、模式升级以及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三水的项目将建立一!个面积为800×667 m2的示范片, 实施时间为5年。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谢骏介绍说, 示范片的模式是先选全国各地最好的水产品牌,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把这个原种、良种及审定的优质品种在三水做示范。2008年三水水产养殖面积在10 005 hm2左右, 水产品总产量8.8万t, 水产业总产值8.9亿元。一直以来, 三水主要采用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养殖技术含量较低, 示范片的建立将会有效提升三水水产养殖技术。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9

宝应、楚州、武进、金坛、兴化是江苏大宗淡水鱼主要养殖区, 也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实验站的重点示范片, 我们对这5个示范区进行大宗鱼池塘养殖常见病害情况、病原种类、分布及流行规律、防治措施调查, 以期在应用领域为大宗淡水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一份基础性的参考资料, 为江苏大宗淡水鱼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指导养殖户和渔技人员有效地防治鱼类病害的发生。

1 调查方法

对宝应、楚州、武进、金坛、兴化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塘口进行现场监测和分析研究, 检测面积约1.66×108m2。并对5个示范县水产主管部门进行调研, 还通过江苏省水生动植物病情测报系统网络, 了解2007、2008、2009年 (截止到6月份) 大宗淡水鱼类发病情况, 进行归纳整理。

2 主要病害发生与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和病害发展趋势分析

2007年示范区大宗淡水鱼类养殖面积4.9×104hm2, 2009年养殖面积扩大到5.2×104 hm2, 养殖品种主要为草、鲢、鳙、鲫鱼等。结合2007—2009年的监测, 有6种大宗淡水养殖鱼类的12种疾病 (表1) , 其中细菌性疾病5种、病毒性疾病1种、寄生虫病4种、真菌藻类病1种、其他病害1种。

2.1 草、青鱼

监测到病害共10个种类, 有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肝胆综合症、病毒性出血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水霉病、锚头鳋、细菌性出血病。3—11月各种病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其中草鱼“老三病”、肝胆综合症发病率较高 (见图1) 。如兴化草鱼综合发病情况见图2, 发病集中在5—10月份。草鱼主要病害中以烂鳃病、肠炎病、肝胆综合症、病毒性出血病引起的死亡率较高 (见表2) , 对照2007—2008年, 2009年 (截至6月份) 除细菌性出血病死亡率上升、水霉病维持原状外, 其他病害的死亡率均有所下降。草鱼寄生虫病以车轮虫病和锚头鳋为主, 引起的死亡率较低。

青鱼病害主要是肠炎病。

2.2 鲢、鳙鱼

江苏地区鲢鳙鱼池塘养殖以套养为主要方式。2009年监测到的病害主要有出血病、打印病、肠炎病、烂鳃病、小瓜虫病、锚头鳋和水霉病。调查发现5个示范片内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但对照2007、2008年出血病发病率、死亡率已有所下降 (见表3、表4) 。水霉病在兴化、楚州两地时有发生, 金坛、宝应、武进未监测到该病。

%

2.3 鲫鱼

共监测到鲫鱼病害10种, 主要病害有暴发性出血病、锚头鳋、赤皮病、烂鳃病、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孢子虫病、竖鳞病等, 其中暴发性出血病、烂鳃病、孢子虫病发病率高, 危害程度较大。见表5。

%

%

2.4 团头鲂

宝应、兴化、金坛、武进鲂鱼养殖面积较大, 2009年监测到的病害主要为暴发性疾病、中华鳋病、锚头鳋, 其中暴发性疾病发病率高, 由此引起的损失情况较为严重。对照2007年和2008年, 三种病在2007年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2008年曾有大幅度下降, 但2009年有所上升 (见图3、图4) 。

%

3 病害状况分析及对策

3.1 养殖环境影响

大宗鱼类池塘养殖病害的发生与养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江苏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地表水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007年江苏省开展的以太湖治理工程为标注的水资源治理工程, 使得苏南地区的地表水有了明显的改善, 部分养殖区域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此外传统养殖多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 在养殖过程中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放养密度和养殖布局不够合理, 局部开发过度, 超过水体养殖容纳量, 导致养殖环境老化, 大宗淡水鱼在不良养殖环境条件下, 会造成病害的扩散蔓延而影响品质。

3.2 种质退化

大宗淡水鱼类的种质问题是影响养殖生产效率及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于苗种生产的亲本质量差会直接导致后代种质的退化。调查中发现不少养殖户一味重复利用人工养殖种类来进行苗种生产, 经过多代繁殖后, 其结果必然导致遗传种质的逐渐退化, 抗病力明显减弱, 以致养殖过程中大批染病死亡, 产量下降。

3.3 病害防治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养殖户对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病害较为“恐慌”, 一旦发生病害, 为降低经济损失, 就盲目的、重复的使用药物, 病害防治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大宗鱼主要细菌病害病原的药敏分析, 发现苏南地区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 部分分离株出现多重耐药现象。

3.4 对策及建议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10

1. 材料的制备选取具典型病症的病鱼,用已灭菌的解剖刀等采集病鱼的血液、肝脏、肾脏、病灶组织和脾脏等,称重后放入已消毒的研钵或电动打浆机中打成浆糊状(打得越细越好),接着按1∶(7~10)的比例加入0.7%生理盐水,用打浆机等匀浆后用2~3层纱布过滤,除去残渣(残渣用生石灰无害化处理),即制成原毒疫苗。

2.原毒疫苗的灭活把装有原毒疫苗的三角烧瓶放在水浴锅内,进行隔水加热,使瓶内外温度为60~65℃,保持2小时,即可灭活去毒。为掌握好温度的变化,三角烧瓶和水浴锅内要各放1支温度计,随时观察温度变化。原毒疫苗灭活后,待凉即可按需要分装于小瓶中,每100毫升疫苗再加入10%福尔马林1毫升,使用前用等量蒸馏水稀释。

3. 灭活疫苗的使用①注射法。注射疫苗前,先用0.2%~0.25%敌百虫溶液浸浴鱼4~5分钟(有麻醉和驱杀寄生虫的作用),以利于注射操作。将已稀释的疫苗用注射器从鱼胸鳍基部或背部注入,注射深度为0.3~0.5厘米(以不伤及鱼的内脏为准),体重250克的鱼注射0.1毫升,体重500克的鱼注射0.2~0.3毫升,体重750克以上的鱼注射0.5毫升。②浸浴法。选取无伤、无病、大小整齐、体健、鳞片完整、体长16~20厘米的鱼,于浸浴免疫前拉网锻炼2~3次。将疫苗倒入木桶或塑料桶内,每50克疫苗加入塘水40~50千克,再加入食盐,使其浓度为1.5%~2%,接着将鱼苗放入桶中浸泡25~30分种即可。每50克灭活疫苗可浸泡鱼苗70~100千克,可分两批进行。用后的疫苗液不可随意倒弃,应加入3%~4%漂白粉溶液,静放4~5小时后再倒入粪池等处。

4.灭活疫苗的保存制备好的疫苗宜尽快使用,暂时不用时要用石蜡封好,放入1~4℃冷库或冰箱内避光保存,有效期为2~3个月。速冻条件下,疫苗可保存1.5年以上。灭活疫苗也可放在地窖、山洞等阴凉无光处保存,有效期为30~40天。

5.注意事项①灭活疫苗使用前应先进行安全性试验,对体长15~20厘米的健康鱼每尾注射0.3~0.5毫升,放在25~28℃的水槽或大玻璃缸内观察12~15天,确定安全后再全面使用。②灭活疫苗防治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和屈挠杆菌病效果最好,其他细菌病次之。③免疫注射应在鱼未发病时进行,发病后免疫效果将大减或几乎无效。④免疫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要使用抗生素。

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 篇11

1 鱼种培育

1.1 养殖水域环境条件

项目实施地点选择在老砦乡后姚楼村、独山村,区域内无工厂,无工业“三废”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清新。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养殖池塘避风向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平均水深2m,池底淤泥20~30cm,水体保持常年能排能灌,养殖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4—2001) 。

1.2 清塘

用生石灰干塘法清塘,首先将池水排至10~15cm,在池底四周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小坑内,加水化开后,不待冷却即向四周均匀泼撒,把鱼池所有的地方,包括全部池底和四周池坡全部泼到。为了提高效果,第2天用泥耙翻动1次,让生石灰和淤泥充分混合。每亩用生石灰150~200kg。

1.3 鱼种放养

1.3.1 鱼种来源

2006、2007年6月份从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养殖试验场购买的当年鱼种,平均规格为2.6g/尾。鱼种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种质优良、体质健壮。

1.3.2 放养方法

鱼种启运前进行拉网锻炼。放养温差不超过2℃。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放养时操作动作轻柔,防止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为3~3.5万尾/亩,总数量426万尾,总重量10 814.25kg。每个池塘的鱼种规格同样。6月中、下旬完成定塘工作。放养情况见表1。

1.4 饲料投喂

1.4.1 饲料选择

严格执行《NT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购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配合颗粒饲料。养殖全过程使用山东省济宁六合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鲤鱼鱼种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6%。

1.4.2 投喂方法

鱼种入塘后第3d采用驯化投喂的方式使鱼群形成抢食的条件反射,1周后驯化成功,转入正常投喂。鱼种的投喂按照表2要求来进行,具体投饲量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变化、鱼种活动、摄食等情况及时调整。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循环把饲料洒入池塘中心呈圆盘状,使鱼种在水面集群抢食面达池塘面积的1/4。投喂过程中坚持“慢—快—慢”和“少—多—少”的原则,即撒入饲料的速度和量在开始投喂时要慢和少;鱼种集群抢食后,要快和多;喂到大部分鱼种吃饱后,又要慢和少。每天投喂时间为8:00、14:00和18:00,每次投喂时间为15~20min。饲料投喂量每周调整1次,每次增加量为10~15%,每月对鱼种抽样1次,根据抽样结果,确定每个池塘下一阶段的投饲量起点。

1.5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药物使用按《兽药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1—2002) 的规定执行。措施:(1)在鱼种放养、分塘、运输时小心操作,尽量减少鱼体受伤,并用食盐 (3%~5%) 浸泡鱼体进行消毒。(2)日常养殖管理中保持水体能灌能排,使用营养全面的饲料,坚持“四定”投饲原则,增强鱼体抗病能力。(3)每半月池塘内泼洒二氧化氯消毒剂,浓度为0.3~0.5mg/kg。

1.6 日常管理

1.6.1 检查

每天坚持巡塘,检查进排水口是否破损,以便及时修复,防止逃鱼。及时消除漂浮物及四周水草。

1.6.2 记录

鱼种放养后写好养殖管理日志,日志内容包括:日期、天气、水温、透明度、水位变化,投饲量、用药情况及鱼的活动情况。

1.6.3 观测

坚持昼夜值班,勤观察天气、水温、水质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捞出死鱼并深埋。

2 成鱼养殖

2.1 养殖水域环境

同鱼种培育水域环境。

2.2 池塘整理与清塘

2.2.1 池塘整理

冬天把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保留20~25cm,修补埋脚,然后让塘底经冰冻、曝晒,以达到消除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清除鱼塘堤埂斜坡上的杂草,以减少昆虫等产卵的场所。

2.2.2 清塘方法

同鱼种培育。

2.3 鱼种放养

2.3.1 鱼种来源

试验用鱼种,2006年养殖用的是采购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养殖场的,2007年养殖用的是一部分自己培育的鱼种,另一部分来自江苏省水产研究所。鱼种要求种质优良、体质健壮、规格整齐。

2.3.2 放养方法

受采购时间、供应情况影响,鱼种规格不同,放养时保持每个池塘的鱼种规格相同。鱼种启运前进行常规的拉网锻炼,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放养时操作动作轻柔,减少鱼体受伤。3月中旬完成定箱工作。放养情况见下表3。

2.4 饲料及投喂

2.4.1 饲料

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 (NY5072—2002) 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使用六合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鲤鱼成鱼专用配合颗粒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2%。

2.4.2 投喂方法

鱼种进塘后第3d开始投喂驯化,先是敲击饲料桶发出适当的响声,然后慢撒少量饲料,诱使鱼种上浮抢食,在30min内重复这个过程,驯化2次/d,持续5~7d,鱼建立闻声吃食的条件反射,驯化成功,进入正常投喂。投喂2次/d,时间在8:00,按“慢-快-慢”的投喂速度和“少-多-少”的投喂量,在每次投喂时掌握好饲料的投喂速度和投喂量,每次投喂时间为15~20min,每天的投喂量中,上午占40%,下午占60%,具体的投喂量还要根据水温、天气情况、鱼活动及摄食情况而定,投喂时按表4的要求进行。

2.5 鱼病防治

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药物使用严格按《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1—2002) 的规定执行。预防措施:4~6月份,每10d投喂1次大蒜粉,连喂3d,用量为每100kg饲料均匀拌入100g大蒜粉。7~8月份每15d投喂1次,方法同上。

2.6 日常管理

2.6.1 检查

每天坚持巡塘,检查进排水口有否破损,如有应及时修补,及时捞出死鱼深埋,清除塘内漂浮物及四周塘边水草。

2.6.2 记录

鱼种放养后做好养殖管理日志,日志内容包括:日期、天气、水温、投饲量、用药情况及鱼的活动情况等。

2.6.3 观测

坚持昼夜值班,勤观察天气、水温、水质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结果

2006年10月29日和2007年10月30日,济宁市科技局主持邀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2次验收。项目实施2年,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3.1 项目实施

项目在老砦乡后姚楼村、独山村实施养殖池塘101个,面积640亩,总产鱼670.3t。实施鱼种培育池塘27个,面积135亩,产鱼种137.025t,培育期从6~10月,约150d左右,鱼种平均规格达34.4g/尾,成活率达82%以上,单产达1015kg/亩。实施成鱼养殖池塘84只,面积505亩,产成鱼533.28t,培育期从3~10月,8月份开始陆续出箱销售。2007年,成鱼平均规格达752g/尾,成活率达95%,单产达1056kg/亩。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在养殖期间未使用其它鱼药,养殖成活率达到95%。

3.2 经济效益

(1)项目总投入为4111127.45元,亩产投入1.3~3.0万元。 (1) 鱼种培育项目:投放平均规格为2.6g/尾的鱼种426万尾,总重量10814.25kg,鱼种价格为30~48元/kg,支出421755.75元;成鱼养殖项目:投放平均规格为33.4g尾的鱼种26842.7kg,鱼种价格为16~26元/kg,支出563696.7元。两项合计支出为985452.45元。 (2) 项目共投喂颗粒饲料1005t,饲料价格为2700~2850元/t,支出2788875元。 (3) 人工费:按每名养殖人员每天照管15亩池塘计算,每月付给每名养殖人员工资800元,项目总计支出人工费253600元。 (4) 物资折旧费:包括渔具船只及其它生产工具的折旧支出19200元,折合到每亩池塘为30元。 (5) 其它支出:包括运输费、药物费及其他开支,共支出64000元,折合到每只网箱为100元。

(2)项目总收入为11478517.5元。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2006年鱼种价格为18元/kg,成鱼价格为15元/kg, 2007年鱼种价格为25元/kg,成鱼价格为17元/kg,据此计算,鱼种总收入2946037.5元,亩均收入21822.5元,成鱼总收入8532480万元,亩均收入16896元。

(3)项目总利润为7367390.05元,总投入产出比为1:2.75。其中,鱼种培育投入产出比为1:2.8,亩均利润为14077.6元,成鱼养殖投入产出比为1:2.7,亩均利润为10825.6元。

3.3 结论

通过项目的实施,总结出了梭鱼淡水池塘养殖技术中涉及到的养殖环境条件、饲料投喂、养殖模式、病害防治等技术,对适宜本地发展的梭鱼池塘养殖技术作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提高了梭鱼的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讨论

(1)梭鱼生长较快,在放养密度为1500尾/亩,放养规格30g/尾的情况下,经200d左右的养殖,梭鱼可以达750g/尾,符合当前消费需求和出口标准,利用梭鱼生长快的特性,既可提高池塘单产,获取较高收益,又能减少受鱼种供应规格不一的影响,调整养殖方法,达到养殖要求。项目总结的养殖模式如下表。

(2)本试验研究所用饲料,一律是济宁六合公司生产的颗粒鲤鱼饲料,试验中,未见影响梭鱼健康生长未见。梭鱼的选择饲料不严格,容易饲养,鲤鱼料替带梭鱼料效果良好得到验证。

(3)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断深入,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对造成水产品质量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列出关键控制点,制定实施方案。其次划分水产养殖类型,实行区域化养殖,分为无公害养殖、绿色产品养殖和有机食品养殖,在用药上严格要求。第三,在鱼病防治上,着重预防,强调鱼体健康生长,主要通过投喂大蒜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强调鱼和生活环境的协调。第四,在饲料营养上强调全面均衡,采用了投喂正规厂家的饲料,合理投喂,减少饲料消费,增强了鱼体体质。通过以上措施,在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鱼病,从而保证了梭鱼的质量安全和养殖效益,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域污染,实现了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

上一篇:电影时代下一篇:统计工作环境优化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