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时代

2024-09-17

电影时代(精选12篇)

电影时代 篇1

一、《小时代》系列及“粉丝电影”简介

电影《小时代》系列是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郭敬明担任导演及编剧,杨幂,柯震东,郭采洁等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主人公林萧、顾里等四个不同女生的学习与生活。毕业来临,面对挑战,四个女生先后经历友情,爱情及亲情的巨大转变。但她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谱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从郭敬明的《小时代》书籍开始,就不难看到他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选择演员方面,他选择了众所周知的偶像演员杨幂,柯震东,郭采洁等,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率。2013年《小时代1折纸时代》首次放映,就引起众多粉丝的热烈追捧获得高票房。作为导演的郭敬明又趁热打铁,相继拍出《青木时代》、《刺金时代》、《灵魂尽头》。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粉丝电影所带来的利益,一批批粉丝电影强有力地占据电影院,接踵而来。在电影界燃起了一场“粉丝热”。

二、“粉丝电影”热映的原因

任何一种现象的流行,与周围环境总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哪种电影,我们都应试图将它放在文化、意识形态等范围内进行讨论,因为电影是构成这些较大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今,许多电影投资方都选择了明星效应,这也完全符合电影产业发展规律。

中国粉丝电影为什么可以如此繁盛?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电影投资方:获取商业利润,保证电影票房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关键因归功于票房。而任何一部电影的上映,都要承受着票房的压力。投资方拍摄电影,最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最大限度获得高额利润。因此,电影就必须迎合大众口味,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高收入。将偶像明星作为“卖点”的粉丝电影,利用偶像明星的人气和魅力,带来大量的粉丝。粉丝们则利用各种手段,帮助自己所喜爱的偶像提升票房。在大众碎片化的时代,票房盈利——成为电影投资者的唯一目的。

2.制作团队:多方有利元素的强强联合

一部精致的电影,都必须要有强大的制作团队来进行制作。无论导演、演员、摄像等工作人员,都必须精挑细选,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才会被制作出来,最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我国的电影市场正处于上升时期,偶像明星众多,如何挑选明星演员,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杨幂,作为内地新“四小花旦”之一,新浪微博粉丝量排名前十,目前正以势不可挡之势的力量强力的霸占荧屏。对她来说,出演《小时代》更是不在话下。另外郭采洁,郭碧婷等大量粉丝也拉动了电影票房,偶像明星们凭借自己超高的知名度为电影提高了人气。在电影放映之前,观众通过对杨幂、郭采洁、周学冬等偶像明星的关注对《小时代》有了一定了解,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率。

3.新媒体:不可缺少的助力

这是一个粉丝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时代,我们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观众接收信息早已实现了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变,微信、微博等平台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宣泄自己情感的话语权,更帮助粉丝掌握最新的动态。因此,仅靠以前传统媒体是远远不够的。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在开拍前,新浪微博上就针对角色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使电影未播先热,为电影积累了一定的观众。这为电影票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粉丝电影”存在的问题

利用偶像明星来吸引观众眼球,进而催生票房,可见,粉丝是拉动电影票房的重要途径。偶像明星自身强大的号召力,使粉丝电影不得不量身定做,讨好粉丝,迎合粉丝的口味,真正做到从粉丝立场出发,成为粉丝电影的必然选择。因此,“粉丝电影”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1.粉丝电影质量偏低

真正的电影应当“双赢”。即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应具有商业价值。然而,粉丝电影却仅仅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一种类型电影,并正以一种更加“生猛”的姿态,强势入侵电影市场。粉丝电影紧紧围绕明星偶像来拍摄电影,仅仅停留在表层,靠颜值来取胜。一味的过度注重偶像明星来吸引粉丝眼球,获取利益,带来票房上的峰巅。但是却使其他电影元素相对的弱化,甚至消失。同时、所放映的三部《小时代》都是讲述友情的背叛,最后和好。这样,粉丝电影不仅不能促进内地电影的发展,还伤害了电影的本质,更影响了中国内地电影的高品质。因此,遭人诟病,在所难免。

2.制片方与粉丝的矛盾

2014年,随着众多粉丝电影的热映,中国的电影市场先后刮起了一阵“明星热”的飓风,并席卷了大大小小的内地电影市场。各位偶像明星靠自己的人气和魅力作为“卖点”在电影中大放异彩,各显神通,因而受到了众多粉丝们的疯狂追捧。这大大提高了票房,对制片方来说应该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粉丝电影简单来说,就是靠偶像明星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来获取利益,这样虽然获得了高票房,但是许多影评人却大肆批评其助长不正之风,成为各自粉丝们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3.偶像明星剩余价值过剩

一部优秀的电影必定是多种元素的集合体。不仅与演员息息相关,而且要与导演、制作、摄影、场工、服装等相互配合,才有可能锦上添花,这样才会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由于粉丝电影消耗的仅仅是偶像明星的人气和魅力。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电影投资方仅仅在乎自己的腰包,而不是注重电影艺术价值。

四、“粉丝电影”的应对措施

1.以剧本为核心,拍摄高质影片

一部电影中,剧本是决定其成功的核心元素。任何电影的拍摄,都必须以剧本为前提。好的剧本,会为导演及演员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粉丝电影”与别的类型电影不同,它只是过度的利用明星效应,忽略其他元素,甚至使其弱化。从而使得导演们不去注重电影剧本,这样会将影片质量大大降低,粗制滥造,使影片口碑越来越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影剧本,这样才能拍摄出高质量的优秀的完美影片。

2.明星适度而行,传递正能量

对于大多数偶像明星来讲,不能仅凭借自己的明星效应,一味的出演质量不高、定位不明确的电影。偶像明星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好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要用自己本身的力量去感染观众,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目前的电影圈,许多明星都处于盲目接拍的状态,使影片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明星应合理接拍电影,适度而行,积极引导粉丝,教育粉丝,正确传递正能量。

结语:

电影的商业化愈演愈烈,明星效应也随之而热。对于这股“明星热”的潮流,无论是电影制作人还是观众,都需要理性对待,电影市场的无形之手也会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粉丝电影”仍处于萌芽阶段,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电影全面发展。电影的制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要有长远眼光,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既要借鉴,更要创新,只有这样,“明星”这一角色才会更加适合中国的消费市场,才会在不同的电影中推出更多、更精彩的内容,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摘要:近年来,将明星作为卖点的“粉丝电影”逐渐走进观众眼球。随着电影商业化的发展,“明星+粉丝+电影=粉丝电影”这一固定模式正在逐步确立,并呈现出一种新型类型电影的趋势。本文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为例,对“粉丝电影”这一类型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电影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粉丝电影,《小时代》,明星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梦迪.“粉丝电影”路在何方?.搜狐,2014,(07):23.http://cul.sohu.com/s2014/fansmovie/.

[2]文廷静.《小时代》——中国粉丝电影的曙光.2014.

[3]赵塞坡.粉丝、屌a丝与互联网商业模式.文化纵横,2014:76-80.

[4]2014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盘点.当代电影,2014,(10)1:04-40.

[5]田华.粉丝电影热映的传播学解读.编辑之友,2012,02:84-86.

[6]廖会杰.国产电影中的“粉丝电影”现象.新闻世界,2012:168-169.

电影时代 篇2

——卓别林影片中最完美、最经典的悲剧化的喜剧

出品:1936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

导演、编剧、主演:查理·卓别林

主演:宝丽特·高达德

影评

该片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著名的默片导

演和喜剧明星卓别林的力作。

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和对社会大萧条的担忧,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卓别林,用辛辣、犀利的讽刺在影片中揭示出工业时代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的严酷事实。卓别林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讽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这必然遭到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攻击,美国政治家认为这部影片是“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在影片中,卓别林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高到批判现实主义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既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又表现出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让观众在笑声中流泪。卓别林写下了好莱坞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光辉的一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电影已告别默片时代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语言对白,于是他在影片中只加入了配乐和少许音响,更好地表现了其思想,这成为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

法国的《电影手册》评选的世界一百部最美、最好的影片,《摩登时代》 榜上有名。

微电影时代 篇3

谈及微电影的问世,可追溯至2010年由香港影星吴彦祖同汽车品牌凯迪拉克合作的一部时长90秒的短片,这部名为《一触即发》的短片被业内视为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微电影。此后,将广告融入到微电影的“微营销”模式成为厂商品牌的热门推销手段。当然,微电影并非仅局限于广告植入,真正使它彻底走红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它的“草根性”,因为低成本、低门槛的特征,微电影在“草根一族”中更受欢迎。微电影出现后,拍电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人人皆可当导演”,这句话也不再是一句空话,微电影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现实生活,或是反映一种理想主义。2011年,微电影得到大众热烈追捧之余更加确立了未来发展目标。据统计,2011年内至少有2000部微电影问世,其中除开广告植入性的微电影与“草根阶级”拍摄的微电影外,也不乏一些传统电影的大牌导演转向拍摄微电影。微电影走红后,许多唱片公司也瞄准这块宝地,旗下歌手推出唱片的同时也拍摄“音乐微电影”加以宣传,这无疑促使着一个新时代、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方式诞生。

如今,微电影已获得不错反响,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挖掘到优秀的剧本?如何将广告巧妙融入至微电影,而非生搬硬套?如何在拍摄微电影的同时赚取利益……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与解决。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阻止微电影的未来大红前景。当大众看过太多所谓的“大投资﹑精制作”的传统电影后,再细细品味这些“短小精悍”的微电影,会发现它们反而更贴近真实生活,这,便是微电影的乐趣所在。

何为微电影?

普遍定义是指微型电影,即适用于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宜在移动状态或闲暇之余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故事情节、融合众多内容与主题的“三微”视频短片。“三微”,指微时、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

《一触即发》

关键词:中国首部原创微电影

看点:90秒内吴彦祖倾情演绎亚洲版“007”

2010年底,由汽车品牌凯迪拉克携手香港影星吴彦祖拍摄的《一触即发》,被视为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微电影。片中,吴彦祖化身一位型似“007”的神秘男子现身酒店执行任务,却遭黑衣人追击,他从楼上纵身跃下,终在凯迪拉克新款车的帮助中化险为夷。虽只有短短90秒,但实际上其投入毫不逊色于90分钟大片,除投资过亿以外,制作团队也堪称一流。《一触即发》将广告植入与微电影结合得精准恰好,在90秒内给观者献上一场感官盛筵。

《老男孩》

关键词:微电影里程碑之作

看点:追忆逝去青春,用画面为“青春”注解

《老男孩》隶属于《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之一,也是最受大众追捧的一部。该部微电影由广告导演肖央和朋友王太利自导自演,由雪佛兰赞助、拍摄16天,讲述了两个中学好友在中年时组成乐队参加选秀节目,从而追寻青春与梦想的故事。《老男孩》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情怀,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梦想永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就像空气般填充在故事情节中,一呼一吸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老男孩》的走红不仅开启日后微电影的风靡之势,也让肖央与王太利组成的“筷子兄弟”大火。若现今你仍不知道《老男孩》与“筷子兄弟”,那只能证明你out了!

《L’accordeur》

关键词:网络最火法国微电影

看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多假装也欺骗不了自己的真心

微电影于中国的走红,很快将这股东风吹往国外。法国微电影《L'accordeur》(调音师)被定义为“史上最精彩的微电影”。这是一部充满悬疑,也需观者耐心品味的作品。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位失败的钢琴家,以钢琴调音师为职业,假装盲人去亲近顾客,偶然在顾客家中目睹一起谋杀案,却继续装作无事﹑扮演盲人直至自己也被杀害。《调音师》揭露了一个有关人性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欺骗自己太多而不愿直视事实,这样的“面具”人生终将是可悲的。

《幸福59厘米》

关键词:6部短片组成的系列微电影

看点:6大跨界导演诠释“幸福”定义

除去大火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外,《幸福59厘米》系列微電影也颇受欢迎。该部系列电影邀请到张亚东、包小柏、罗永浩等六位不同领域的精英担任“跨界导演”拍摄了6部短片,分别是《爱有多久》、《无镜的爱》、《北京门票》、《别闹,改日》、《夜天使》及《我叫小马》。这6部微电影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幸福不远不近,只有一步之遥,就像小狗的尾巴,不用刻意追求,只要人生向前走,幸福就会跟在你身后。

当爱情褪下欺骗、利用、金钱和性之后,回归至最纯粹最原始的爱,那才是最令人感动的。《Leave Me》是一个具有奇幻色彩,却又以爱情为主的悲情微电影。片中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男主角,在整理妻子留下来的相机时,因父亲的不小心操作,偶然发现自己可乘着相片上的时间回到过去。最终,他在手心写下“Leave Me”,请求父亲把他留在相机内同妻子永远在一起。短短5分钟,让观者经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一句“Leave Me”已抵过所有的“I Love You”。

《一百分的吻》

关键词:萧亚轩的微电影处女作

看点:看萧亚轩同前男友再续前缘

微电影的风靡也让众多唱片公司挖掘到这块宝地。台湾歌手萧亚轩在去年12月发行专辑《我爱我》的同时,也拍摄了一部名为《一百分的吻》的音乐微电影。萧亚轩首次在电影中独挑大梁,同杨谨华、钟镇涛等人开展了四段分别讲述姐弟恋、老少恋、女女恋和妈宝恋的感情故事。其中最具噱头的便是萧亚轩同前男友王阳明所出演的“妈宝恋”。音乐微电影为歌手发行唱片开创了另一种宣传模式,让歌手唱歌之余过足戏瘾。

《Find Me》

关键词:“微营销”的成功之作

看点:莱昂纳多再续《盗梦空间》前缘

国内手机品牌OPPO找来好莱坞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由法国导演热雷米·阿孔执导,在巴黎圣奥古斯丁教堂拍摄了一部商业微电影。片中莱昂纳多延续《盗梦空间》中的经典情节,而那句广告语“Find Me”让人印象颇为深刻,当然,这个拟人化的“Me”则是指代OPPO新款手机。这部微电影以大制作、大营销的方式,全新阐释了什么叫做“微营销”,可谓是“微营销”的成功之作。

华语电影续集之“2”时代 篇4

代表影片:《叶问2》

去年, 《叶问2》、《非诚勿扰2》、《喜羊羊与灰太狼3》等续集电影陆续上映, 华语电影续集迎来井喷式爆发。但是, 在众多电影续集中, 票房跟口碑都获好评的电影却是凤毛麟角。

以《叶问》系列为例, 《叶问》首集以黑马姿态获得成功, 内地票房过亿, 在香港也卖了两千多万, 更是培植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但《叶问2》却中规中矩, 唯有甄子丹跟洪金宝的一场对决, 成为动作场面中的经典。从剧情发展脉络来说, 唯一发生的变化是从打东洋人变成了打西洋人, 但要总结为打洋人的话, 就可以说是没有变化。虽然《叶问2》在票房成绩上远强于《叶问》, 但是在电影本身素质上却远远谈不上超越, 观众从故事开始就已经预料到了结局, 这也成为《叶问2》口碑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否会再拍《叶问3》?导演叶伟信表示:“如果第三集真要拍, 就一定要拍叶问和李小龙了。但演李小龙的演员实在太难找, 处理不好就是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第三部就很难拍。”这样看来, 《叶问3》似乎难产。

续集很“2”

代表作品:《唐伯虎点秋香2》

《唐伯虎点秋香2》这部电影或许可以换个解读方式, 那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二”是一种境界。

作为经典喜剧的续篇, 其被拿来与前作比较, 继而遭受口诛笔伐的命运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尽管除了周星驰之外, 投资人、导演, 甚至剧中的重要配角都回来参演了该部续集, 拼命地恶搞, 拼命地把玩那些老段子, 却丝毫激不起一丝想笑的欲望。有人说, 《唐伯虎点秋香2》最可笑的地方在于, 从头到尾我一次没笑过;而其最可悲的地方在于, 从头到尾它一直在努力地试图逗观众笑。这大概算得上是2010年最失败的一部续集电影了。

“伪”续集开拍

代表作品:《窃听风云》

除了已经上映的电影续集, 许多以前获得了很好票房的影片也开始进入“2”时代, 这也包括今年2月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

关于《窃听风云》的续集问题, 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 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 曾经想过将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 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 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 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 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 而这个时候, 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 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因此, 《窃听风云2》除了主演人物小有变动外, 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完全就是利用旧片口碑的“伪续集”电影。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 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 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 几乎等于死掉了, 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 也不太可能。

小时代电影经典语录 篇5

1、我坐在客厅里流眼泪,虽然没有哭出声,但是中途差点被渗透到鼻腔里的眼泪给活活呛死。

2、那些泼过我冷水的人,总有一天我会烧开了还给你们的。

3、是青春的底蕴就是孤独,抑或是孤独弥漫了整个青春。

4、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以前另一种未知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在大学围墙范围内,这一场追逐大战,谁先遇到谁,都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这就像有人在转盘里撒下一大把钢珠,在转盘没有停下来之前,谁都不知道最后的赢家会是谁。

5、你们都给我听着!我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我顾里从小到大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别人把生日蛋糕往我脸上抹。你们听听,你们想想,这是多么恶俗的行为!别以为这是什么fashion的事情,所以,无论是谁,无论是谁我都会用这把刀把他的血放满这个游泳池!

6、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恋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漫漫皓首。

7、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的光尘,我们是比在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远,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8、夜晚沉睡的大陆,无数的肮脏秘密和扭曲的欲望,从潮湿的地面破土而出,他们把湿淋淋的黑色触手甩向天空,抓紧后,用力拔天幕拉垮。

9、你之所以能够这样无所谓说钱不重要,这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过过没有钱的日子。

10、心脏上像是瞬间破土而出一颗疯狂生长的巨大食人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用它肥硕的枝叶遮盖了所有的光线,巨大的黑暗里,无数带刺的藤蔓缠绕攫紧我的喉咙。

11、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

12、在我们平凡而又微茫的生活里,并不是只有轻松的欢笑和捧腹的乐趣。在时光日复一日的缓慢推进里,有很多痛苦就像是图钉一样,随着滚滚而过的车轮被扎进我们的心中。

13、当我们都认为,人生已经出现坏的不能再坏的局面的时候,上帝总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想象,把一切弄得更加腐烂。我们这群人,从小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喜悦、悲伤、痛苦

14、这是一个以光速往前发展的城市。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般的错综复杂。这是一个匕首般锋利的冷漠时代。

15、有时候女人需要一个男人,就像逃机者需要降落伞,如果此时此刻他不在,那么以后他也不必在了。

16、当我们都认为,人生已经出现坏的不能再坏的局面的时候,上帝总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想象,把一切弄得更加腐烂。我们这群人,从小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喜悦、悲伤、痛苦。

17、当青春变成旧照片,当旧照片变成回忆,当我们终于站在分叉的路口,孤独,失望,彷徨,残忍,上帝打开了这扇窗,叫做成长的大门。

18、如果我们的生活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是一部高潮迭起的连续剧。那么,在这样的时刻,一定会有非常伤感的背景音乐缓慢地从画面上浮现出来。那些伤感的钢琴曲,或者悲怆的大提琴,把我们的悲伤和难过,渲染放大知道称满一整个天地。在这样持续不断的,敲打在人胸腔上的音乐中。

19、沿海无数的天价楼盘沐浴在上海昏黄色的雨水里,有寂寥的贵妇人在第十二次拨打老公手机听到的电话依然依然是被转语音信箱之后,茫然地抱着蚕丝的抱枕,靠在床边看窗外的江面。翻腾的黄色泡沫像是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漩涡。

20、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光凭这一点你就永恒输给他了。

21、我喜欢你,又绝非因为你从小就有奔驰接送而喜欢你,也绝非因为你有名牌包而喜欢你,更绝非因为你送我昂贵的靴子我才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还是会喜欢你。

22、很多时候,我们的一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镜头从我们身上一个一个地切过去,然后转了一圈,又切回来。没有对白,没有台词,我们沉默地出现在这些被音乐覆盖着的镜头里。

23、顾里想了想,说:“那还是琼瑶剧吧,郭敬明的主角哪个不是死了的,他的心里一定极其阴暗变态,他的童年一定充满了阴影和扭曲。”

24、如果今日我只是个只领补助金的学员,你顾源会爱我吗?

25、破坏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听信谣言。

26、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这么我愿意一直等下去,是一年,抑或是一生。

27、“我并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宝马车接送而喜欢你,我也不是因为你的LV包包而喜欢你,我更不是因为你送了我D&G的靴子而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也喜欢你。”

28、非让现实给你一巴掌,你才知道现实有多残忍。对于喜欢你的人,你的小缺点小任性都是可爱的,对于不喜欢你的人,你的小清新小优雅都是做作。

29、上海没有秋天。往往是夏天一过去,下几场大雨,然后整个城市就开始飕飕地冒汗气。冬天迅速地在地上打几个滚,于是一切都变成冷冰冰的样子。

30、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

31、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流逝告别。我们慢慢地走向一个被上帝作记号的地点。

32、源源不绝的泪水混合着无法排遣的沮丧心情,不断地从我身体里流出来。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座超过水位线的巨大水库。整个身体里都是满满的泪水。

33、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宏伟蓝图,或者肥皂泡的白日梦想;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城市的摩天大楼组成的森林——留下他们的眼泪。

34、有一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这种感受,是永恒都不会改动的。

35、别用你那盗版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冲着我,我的胃没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36、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什么叫胜者为王。

37、白光四下流淌,逐渐炎热起来的空旷街道像是一步黑白默片。无限膨胀开来的寂静。

38、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镜头从我们身上一个一个地切过去,然后转了一圈,又切回来没有对白,没有台词,我们沉默地出现在这些被音乐覆盖着的镜头里。

39、路灯跳动了几下,像是快要熄灭的样子,但是几秒后,又恢复了正常。一整条大街灯火通明,繁华得让人觉得很幸福。

40、与其忍气吞声说声没关系,不如优优雅雅说句bitch。你什么货色,我就什么脸色。

41、每个人都要有一次被原谅的权利。

42、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日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我们全是小小的星辰。

43、男人是容易被勾引的,如果你拿他像儿子一样伺候,就别怪他在外面给你找儿媳妇。

44、巨大的月亮把白天蒸发起来的欲望照的透彻。银白色的月光把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分刷成象牙白。

45、谢谢你总是在没有人陪的时候想起我,但我不缺你。

46、每个人,包括我本人,都有愚蠢透顶的时候。

47、别给我脸色看,你的脸又不是调色盘。

48、我们都知道,电影里总会有让我们惊讶的桥段。但是,当我们拿着爆米花可乐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都知道无论多么惊险,蜘蛛侠都会打赢章鱼博士;无论多么曲折,最后王子也很会和灰姑娘在一起。但是生活不是这样,它轻轻地把一颗炸弹放到你手心之前,其实早就把一张诅咒的符,贴上了你的后背。

49、只要你按时达到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奔驰还是手动拖拉机。

50、这才是悲剧的最强音节——弥漫在整个空旷天地间的,低沉提琴的巨大悲鸣。

51、没有人能够永恒年青,但永恒有人正年青着。

52、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拿走你的坚强。

53、各种各样的人以电波为介质,通过这个我们暴露在身体之外的心脏,寻找到我们链接上我们,轻易地摇撼着我们原本平静的世界。

电影时代 篇6

互联网时代的话题营销

没有人否认它的成功有一些特别的原因。“一般的电影营销一般可以划分为消费目标树立阶段,消费欲望创造阶段以及消费行为确认阶段,还有一种说法是升温期,保温期,轰炸期。但《小时代》比较特殊,从它开拍之际,影片就已经获得了极高的关注。” 乐视影业市场副总裁黄紫燕告诉《广告主》,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郭敬明不断在微博上更新片子最新信息,包括剧照海报等,与粉丝进行不间断互动。郭敬明、杨幂随意一条微博都能获得上万次转发。关于这部电影、这本书,它的粉丝给予了无条件的追捧与支持。他们甚至自掏腰包,在电影上映时组团宣传。太多电影之外的因素,粉丝之外的人涌入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在社会舆论与粉丝的共同助力下,《小时代》在映期长时间占据着多个社交网站热门话题榜,也由此带动票房节节攀升。然而话题性总是伴随着一体两面,与一边倒式的粉丝追捧相对应的,是超越电影本身的刺耳批评甚至谩骂。

有网友“不知所踪的冰蜘蛛”在观影后发微博赞叹道:“精雕细琢,极致奢华,果然是郭敬明的《小时代》,对自己作品的重新炼造,对自己个人生活的完美呈现!精致、漂亮,不食人间烟火。随意剪辑几个镜头,都足以作为上海的宣传片!有的观众则相当毒舌,直言不讳地表示:“做作无处不在,这是郭敬明的时代,不是我等凡人的时代。另外,别跟他们提演技。”资深影评人周黎明评论说《小时代》的价值观有问题,连《富春山居图》都不如。也许觉得语气不够重,他还为自己做出这种负面评价的次数做出了说明,“总共也不会超过3次”。

不过,对电影的负面评价同样被认为是这部电影狂卷票房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负面营销,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富春山居图》。“我本人并不认为这种负面评价有助于电影营销,它只是给作品营造了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我们欢迎理性的批评,比如批评它叙事不完整,镜头运用不成熟。然而社会上对《小时代》的批评,完全脱离了电影本身,而只是因为郭敬明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对电影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骂也没骂到点上,夸也没夸到点上。”黄紫燕表示,不过从话题营销的角度来看,“口碑之争”亦是电影宣传的一个亮点。

业内人士认为,《小时代》是一部典型的“粉丝电影”,类似于美国的《暮光之城》,两极分化的口碑是这类电影的标签与特色。而对于电影营销而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影,话题性一定是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

出色的互联网“营销组合拳”

诚然,《小时代》的成功离开不书迷、粉丝的狂热、社会话题的推波助澜,但仅就这些还不足以成就这部电影。事实上,乐视影业独特的营销模式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这家由乐视网创始人、CEO贾跃亭与原光线影业创始人张昭于2011年共同创立的电影公司,从创立时就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公司”。在《小时代》的营销过程中,乐视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营销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辅以同样强大的线下推广,将线上和线下有效融为一体。“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都是主体。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个平台与目标受众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黄紫燕表示,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非常明确,就是学生。从受众基础的角度看,这部分人群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了解世界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了解《小时代》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因此电影主要的营销阵地也是互联网。根据受众的不同分布,乐视影业选择了不同的互联网渠道进行触达,针对不同渠道的互联网受众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比如我们与360、腾讯(QQ空间、QQ炫舞秀)、搜狗、人人网等网站都进行了合作,争取最大限度的触及受众。“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自己离电影很近,我们甚至直接在QQ上和他们聊天,最直接地接收他们对电影的反馈与意见。”

从内容营销上来看,整个《小时代》的营销都是围绕“青春、友谊”这个主题来进行的。围绕这个主题,乐视影业又开展了数场线上及线下营销活动。

其中,O2O活动是联通线上与线下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时代宣言》,让90后发声,说出自己的青春宣言;推出《闺密纪念册》,征集4个女孩儿一起盛装华服地去看《小时代》的照片,晒照片。第三,《青春不散场》,包括对《友谊万岁》这首歌的表达和演绎。

映前,《小时代》也进行了密集的宣传。推出了重磅物料,MV《时间主语》、《我好想你》,先导预告,终极预告,人物海报,终极海报。直到嘉年华活动,将电影营销推到顶峰。

线下,乐视影业在全国60个城市的约600家影院展开了1200场“首映嘉年华”活动。不同于其他影片的点映活动,乐视影业把单纯的“看电影”包装成一个盛大的Party,鼓励影迷们盛装提前到电影院参加活动,现场发放2500本电影的同名书、1200台乐视机顶盒,大量主演形象徽章、文身贴等。影迷们还可以将自己打扮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参加Cosplay(角色扮演)活动,戴面具,使得粉丝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仪式感”。“我们就是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地方,一起去看一场属于我们的电影,让他们的青春得到集体释放。”

电影时代 篇7

一、新媒体时代给电影营销带来的机遇

(一) 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第一, 相对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可以把信息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无时间地点限制;第二, 新媒体具有可统计性, 营销者可以很方便地借助新媒体进行相关调研, 或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收集受众的信息接触情况, 如独立IP地址数、独立访客数、页面浏览量、访问次数、访问时长等指标数据, 通过分析调整电影营销策略。

(二) 有助于更合理地降低顾客总成本。

第一, 运用新媒体进行电影制作和营销推广, 成本相对较低, 有望实现合理定价, 降低消费者的货币成本;第二, 运用新媒体进行电影票销售,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消费者的购买时间, 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第三, 运用新媒体向消费者提供丰富详尽的电影信息, 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精神和体力成本。

(三) 有助于更方便地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第一, 运用新媒体进行电影票销售, 如电影票网上预订、团购、移动订票, 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的便利;第二, 通过新媒体销售的电影票可以在指定电影院通用、选择附近电影院使用等方式, 为消费者提供使用的便利。

(四) 有助于更深入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第一, 新媒体表现形式生动多样, 包括动态影像、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动画、三维空间、虚拟现实, 营销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表现手段加以传达;第二, 新媒体具有层页链接和交互的功能, 受众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 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或进行即时互动。

二、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策略

(一) 消费者需求策略

1. 根据数据确定目标消费群体, 并据此进行电影定位。

电影《爸爸去哪儿》改编自湖南卫视2013年热播的同名亲子户外真人秀综艺节目, 电影的目标消费群体明确为该综艺节目的忠实观众。营销团队在研究了该节目的收视数据后得出结论:目标消费群体覆盖了年轻人 (20—30岁) 、小朋友和老年人, 且80%为女性, 因此, 初步把电影设想为“一家人一起看”的电影版真人秀, 拟以真实记录的方式展现父亲与孩子的关系。[1]针对现代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父亲缺位的现象, 定位电影的主旨为“关注父爱缺席, 召唤亲情回归”。

2. 借鉴前例确定演员阵容, 并通过微博讨论加以验证。

营销团队分析了之前几部由热门电视剧改编的电影的票房成绩, 初步认为原班人马出演对于此类型电影的票房成功是决定因素;在《爸爸去哪儿》电影项目刚刚曝光时, 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关于“原班人马出演”的相关讨论加以验证。讨论结果显示, 在还没有公布主演的短短两三天时间里, 参与该讨论的讨论量便已经超过2万, 43.38%的网友表示, 原班人马就会看, 47.06%的人表示, 希望是原班人马出演, 9.56%的网友表示, 不是原班人马不看。[2]由此, 确定了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演员阵容为同名热门综艺节目的原班人马, 即五对星爸萌娃。

3. 深度挖掘目标消费群体的观影需求, 并据此进行电影内容制作。

尽管电影《爸爸去哪儿》存在着拍摄时间短、投资有限、没有太多华丽的电影技巧、不像电影等客观问题, 但它却获得了观众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肯定, 这与制作团队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观影需求的深度挖掘不无关系。《爸爸去哪儿》营销团队与主创团队借助新媒体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深度的调研和分析, 进而进行电影内容制作。由于其目标消费群体是覆盖了三代人的“一家人”, 因此, 首先, 在电影情节设计上, 尽量体现轻松愉快的氛围和老少咸宜的特点。在影片中, 五对父子 (女) 来到野生动物园挑战各种“终极任务”, 期间状况百出, 看点笑点不断, 亦不乏温馨快乐和惊险刺激。其次, 在电影整体内容风格上, 尽量体现出欢乐、温情与正能量, 契合目标消费群体的观影需求。影片中有一个天天给爸爸洗脚、爸爸感动流泪的温馨桥段, 渲染了中华孝亲的传统美德。再次, 在电影具体内容制作上, 主创团队也根据数据分析了解观影需求。营销团队依据新媒体数据对五位小朋友给受众留下的印象进行了分析:“哪些人喜欢Angela?哪些人喜欢Kimi?喜欢的点又是什么?”据此, 在电影中, 五位小朋友各自的特点被精确地放大。森碟的“女汉子”、kimi的自我、Angela的呆萌、天天的“暖男”、石头的“纯爷们”, 在影片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 成本策略

1. 合理控制电影制作与宣传成本, 降低消费者的货币成本。

一方面, 电影《爸爸去哪儿》适当地控制了制作成本。该电影由五位星爸及他们的子女出演, 仅仅花了五天的时间拍摄, 预算成本5000万元, 票房近7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上映的《大闹天宫》, 由周润发、甄子丹、谢霆锋等当红华语电影明星出演, 耗时三年精心打造, 制作成本5亿元, 票房近10亿元。两者相比, 效益悬殊。另一方面, 《爸爸去哪儿》还利用主创机构自有媒体进行宣传, 合理地降低了宣传成本。其主创机构湖南卫视动用了许多自有宣传资源对电影《爸爸去哪儿》进行支持, 如:2014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小年夜春晚和元宵晚会, 湖南卫视旗下的金鹰卡通、呼啦、快乐购等, 都给予了宣传支持, 这些资源如果按照正常的广告价格, 会是一个天价。为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开发的“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 在电影上映前下载量已经破亿。微博方面, 粉丝众多的微博账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宣传阵容: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官微”, 湖南卫视知名主持人何炅、谢娜、李维嘉等的个人微博,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百变大咖秀》等知名节目的官方微博, 五位星爸的个人微博……这些做法有效控制了宣传成本, 且定位精准, 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合理控制电影的制作与宣传成本, 尽量降低总成本, 使合理定价成为可能, 从而使消费者货币成本的降低成为可能。

2. 提供网络订票, 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

消费者可以通过多个网络平台购买《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票, 节约了时间成本。

3. 运用新媒体向消费者提供丰富详尽的电影信息, 降低消费者的精神和体力成本。

电影《爸爸去哪儿》首映前, 运用新媒体发布了各种预告片和花絮, 这些信息为好奇的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电影相关信息, 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根据新浪微博、搜狐、腾讯、优酷、土豆五家主流视频网站的数据, 截至2014年1月11日, “爸爸去哪儿粉嫩预告片”的播放量达到469.6万, “爸爸去哪儿动物园特辑”花絮的播放量达到398.8万, 在同期电影的预告片和花絮播放中占领先地位。[3]

4.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根据消费者需求差异和供求关系灵活确定电影票价。

《爸爸去哪儿》根据不同的电影播放区域和时间、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购票平台和不同的电影产品生命周期, 实行弹性票价。不同城市票价不同;不同播放时段票价不同;成人票、学生票票价不同;电影院购票、网络在线购票和团购平台购票票价不同;电影首映票价和后期票价亦有所不同。仅以万达电影院线2014年1月31日的票房数据为例, 由于城市、店址、时间、购票平台的不同, 《爸爸去哪儿》电影票价浮动明显, 从25元到200元不等。[4]

(三) 便利策略

1. 准确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社交需求和观影偏好, 选择合理的档期。

电影《爸爸去哪儿》选择了春节贺岁档, 在2013年1月31日 (大年初一) 首映。这一档期迎合了目标消费群体的社交需求和观影偏好:春节时家人团聚时适合看“合家欢”主题的电影;父母陪同孩子观看电影;年轻的父母和准父母希望趁机了解“如何做父亲”……其实, 早在《爸爸去哪儿》之前, 《失恋33天》选择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在各地上映;2012年贺岁档中, 喜剧风格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在票房上战胜了同期上映的风格沉重的《一九四二》;2013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选择在4月26日毕业季期间首映……它们的成功都已证明了档期选择合理与否对电影票房的重要影响。

2. 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影片的排片量, 为消费者提供购票与观影的便利。

一方面, 借助前期宣传、发行方院线资源和预售影响影院预排片。在首映日预排片榜单中, 《爸爸去哪儿》以30%左右的排片比居第二位, 这与其大力的前期宣传、发行方丰富的院线资源和火热的预售情况是分不开的。在首映前进行了网络预售。截至2014年1月31日 (首映日) 零点, 《爸爸去哪儿》在格瓦拉生活网上的预售数突破了4.3万, 刷新了中国电影之前由《小时代》创下的预订纪录。[5]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的便利。另一方面, 借助首日票房成绩和消费者口碑传播进一步带来高的排片量与上座率。《爸爸去哪儿》的首日票房成绩为9200万元左右, 打破了当时的中国2D电影首日票房纪录, 且首日观影人数、场均人次、上座率等数据与同档期电影相比亦遥遥领先, 这吸引了很多消费者想看看这部“不像电影的卖座电影”。[6]消费者的口碑传播亦影响了后续的排片量与上座率。首映后第二天, 《爸爸去哪儿》排片量比起首映日增加了近10%, 这一情况对国产电影而言是较为难得的, 它再一次证明了排片量的多少归根结底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

(四) 沟通策略

1.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信息接触习惯选择合理的沟通形式和媒体组合, 新媒体成为媒体组合中的生力军。

《爸爸去哪儿》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信息接触习惯, 采用了广告、新闻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等多种沟通形式, 并有针对性地通过电视、视频网站、手机App、微博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加以传播。电视媒体方面, 选择了少儿和家长受众集中的央视少儿频道投放了广告;网络视频媒体方面, 在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上投放了电影预告片、花絮和其他相关视频资料;手机App方面, 重点借助湖南卫视出品的“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和全球第一款电视互动社交应用“呼啦”加以宣传, 并与Camera 360、手机QQ等18个App合作宣传;微博方面, 借助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官微”、湖南卫视各知名主持人的个人微博、五位星爸的个人微博等进行宣传。在这些媒体组合中, 新媒体成为生力军, 它们针对性强, 覆盖面广, 表现力好, 组合得当, 成本合理, 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 仰仗之前的热播基础, 拥有400余万的粉丝, 其粉丝数不是其他专为电影建立的普通电影官方微博所能比拟的;该官方微博的粉丝也更容易成为同名电影的粉丝, 因此针对性极强。截至2014年5月3日, 《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所发布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话题获得了391万的讨论量和51951个赞。2013年12月26日—2014年1月26日期间, 几位星爸的个人微博中, 林志颖发布的12条微博带来了20.2万的转发量和17.8万的评论量;田亮发布的13条微博, 带来了10.1万转发量和6.8万的评论量。[7]

2.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偏好和需求确定适合的沟通内容, 始终突出欢乐、温情和正能量的诉求点。

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目标消费群体包括了年轻人、小朋友和老年人, 且可能为春节合家共同观影, 因此其营销中采用的海报、预告片、花絮和公关等, 始终突出欢乐、温情和正能量的诉求点。Angela在宣传片中经常“萌言”不断:爸爸在讲故事“有一个诸侯……”她插问“到底是猪还是猴啊?”爸爸在“抱抱团”游戏的最后抱住了石头而没有抱住她, 她恼怒“对不起也没用”……天天在宣传片中则总是体现出“暖男”一面:睡觉前为爸爸洗脚、温情款款地亲吻爸爸……在大年初一首映前, 《爸爸去哪儿》发布了年味十足的贺年篇宣传片, 在宣传片中, 星爸萌娃齐上阵, 向观众祝贺新年并展望新的一年, 十分应景。由于目标消费者大部分为女性, 因此大部分宣传片的音乐体现为轻柔舒缓的风格, 画面则体现为梦幻童话的风格。首映第二天 (大年初二) 一早, 湖南卫视工作人员即从长沙驱车500多公里, 带着电影的拷贝奔赴苗乡吕洞村, 给那里的孩子免费放映, 传递了爱和正能量, 让许多家中爸爸不能回家过年的留守孩子感受到了温暖。

3.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把握恰当的沟通节奏, 在不同电影产品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沟通密度和强度。

根据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或服务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部过程, 一般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同理, 电影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电影从首映到下映的全过程, 亦可大体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导入期通常指电影启动宣传到首映之前的阶段;成长期一般指从电影首映到周末放映结束的阶段, 通常持续二至七天左右;首周末结束后, 有的电影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周密有效的宣传, 票房进一步攀升, 并达到最高点, 这个阶段被称为成熟期;随着上映的影片增多, 票房增长速度减缓, 观影人次也迅速减少, 影片开始进入衰退期。[8]在不同的电影产品生命周期, 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电影《爸爸去哪儿》在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采用了不同的沟通密度和强度。就总体的沟通密度和强度而言, 导入期最高, 成长期次之, 成熟期再次, 衰退期居后。沟通成本较高的央视少儿频道广告投放、三次新闻发布会 (分别为2013年12月24日在北京、2014年1月7日在北京、2014年1月28日在广州举办) 、电影首映礼 (2014年1月25日在北京举办) 、全国各大城市的路演等, 均在2014年1月31日 (首映日) 前即导入期阶段举办。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 2014年1月31日至2月2日 (即电影的成长期阶段) 的三天时间里, 共计发布了36条与电影相关的微博, 明显高于之前三天的13条和之后三天的15条。

摘要:新媒体时代给电影营销增添了新的机遇。本文以2014年贺岁档电影中票房成绩令人瞩目的《爸爸去哪儿》为例, 借鉴营销的4C理论, 分别从消费者需求、成本、便利、沟通四个方面探讨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新媒体时代, 电影营销宜以消费者为中心, 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给电影营销带来的机遇, 明确并分析目标消费群体, 采取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电影消费特点和信息接触习惯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4C理论,电影营销,电影《爸爸去哪儿》

注释

1[1]解密电影《爸爸去哪儿》如何做到12天赚6亿.金陵晚报, 2014-02-18.

2[2][3][7]杜昊.大数据分析:《爸爸去哪儿》大卖有前兆么[EB/OL].虎嗅网, [2014-02-01].http://www.huxiu.com/article/27293/1.html.

3[4]万达电影院线.万达电影票房数据库[EB/OL].电影票房网, [2014-05-01].http://58921.com/content/film/2724/schedule/.

4[5]搜狐娱乐.《爸爸》电影发布贺年宣传片预售超《小时代》[EB/OL].搜狐网, [2014-01-31].http://yule.sohu.com/20140131/n394438318.shtml.

5[6]曹冬霞.《爸爸去哪儿》7亿票房收官列华语电影第八[EB/OL].腾讯网, [2014-04-23].http://ent.qq.com/a/20140423/019862.htm.

主旋律电影的时代变迁 篇8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 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 这是对主旋律影片的一个基本定义。在计划经济时代主旋律是中国影院票房的主角, 这可能是当时时代带着显著标记的“中国特色”, 那时的影片鞍类别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抗战系列, 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等;第二类是英雄人物系列, 代表作有《董存瑞》、《赵一曼》、《黄继光》、《刘胡兰》等;第三类范围就比较宽泛了, 只要围绕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记录国家历史内容的都算是主旋律电影了, 比如, 《西安事变》、《步入辉煌》、《燃烧的港湾》等等。“主旋律电影”算是近些年内出现的新兴词汇,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翼电影时期, 其实主旋律影片的基本内容框架就已经出现, 国防电影、抗战电影、民主电影轮番出现, 只是当时的历史年代里只能看到和政治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 在当时电影电视沦为国家政治宣传的传声筒, 导演在限定的歌颂祖国, 宣传政治思想的题材中, 个人影片特点发挥范围比较小。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人被限定在一个特定范围内, 所欣赏的影视作品也是相当有限的, 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是枯燥乏味。

改革开放春风从沿海逐渐吹响内地, 我们打开了多少年来紧闭的国门, 呼吸到久违的新鲜空气, 文化浪潮也是一番接着一番, 在商业品娱乐片开始统领中国影视的过程中, 主旋律电影似乎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国家的文化政治宣传似乎也真的敌不过会讲精彩故事的电影, 因为空洞、乏味、影片故事模式化、人物脸谱化是当时主旋律电影的同病, 事实证明脱离现实生活的电影种子脱离了“计划经济”的土壤被移植到新兴的“市场经济土壤”中, 没有了国家现行有利扶植政策的遮风挡雨, 开始了营养不良, 甚至一部分夭折, 退出了影视界。世间万物的生存发展都是优胜劣态, 当代电影人们开始思考主旋律电影模式之变, 因为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变化, 也是风声水起的大众娱乐化的需要, 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主旋律影片”。我们以第五代冯小刚导演为例, 他的《大撒把》、《没完没了》、《蒋筑英》等片中涉及主旋律内容但是以一种新的故事模式出现的影片引起了电影界的思考, 新主旋律到底路在何方?怎样迎合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所以在冯氏幽默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导演的中心话语也发生了类型转换, 平民化代替了以往的到的模范和战斗英雄, 普通人在电影中完成了不普通的事情。通过导演故事的讲述, 这个最不起眼的小市民完成、甚至是超越了以往英雄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这是旧的主旋律电影中劳动模范或战斗英雄这类百姓生活中可望不可即的人物办不到的。使受众群体在观影中完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 我们的心随着小人物跳动, 最终被他们感动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会进行反思, 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讲述方式比起老电影中模式化的宣传教化效果要好很多, 因为在旧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思考或者感动空间很小, 有的只是一味接收导演的叙事风格, 一位接受国家向青年们宣传的政治文化方略。现今的贫民化完成了道德高度上的说教任务, 内容鲜明生动故事曲折感人, 使受众群体在迁移默化中完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进入新世纪, 第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于2006年公映的尹力导演的《云水谣》, 同一年,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影片以三个青年的爱情纠葛为线讲述了在抗日年代祖国内地和台湾的历史,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随着一只飞翔的鹰隼主观视点盘旋上升腾云万里, 跨越祖国美丽河山最后落点与祖国和台湾岛版图的全景, 引领着众群体从被青年们无悔爱情感动流泪一直到对祖国与台湾母子难分割情感的歌颂, 所以这部优秀的新主旋律电影在票房挣得满堂彩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系列大奖, 可见这种新型的主旋律影片通过了艺术和票房的双重考验, 这引发了后来很多优秀电影的迸发。2007年底冯小刚导演的转型之作《集结号》在全国上映之后引起了广发反响, 冯导向我们证实了自己不止能拍喜剧片, 战争大片照样出彩!他改变了以往作品的讲述方式,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关于信念、意志的故事。连长谷子地带领四十七个弟兄对大部队进行撤退掩护, 敌人进行了疯狂攻击我方伤亡惨重, 在排长焦大鹏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表示撤退的集结号, 但是谷子地自己并没有听见号声所以他选择了坚守, 最终四十七个弟兄战死。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为四十七名兄弟证名为“烈士”。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将他对电影工业的理解, 渗透到《集结号》的每一个制作细节中去, 大大推动了主旋律电影大张旗鼓向娱乐方向进军的进程。而《集结号》获得百花奖最佳影片, 似乎也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电影, 正在挣脱种种关于主旋律电影在定义上的束缚, 走出观众层面, 获得影评人、专家学者、评奖机构等的认同和鼓励, 为2009年主旋律电影集体转型做好了铺垫。进入2009年, 因为本年祖国建国六十周年的特殊意义, 文艺工作者向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厚礼:《建国大业》、《天安门》、《斗牛》、《风声》相继出现, 在票房和影片影响力上都有很大的反响。《建国大业》云集了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一线当红演员, 大阵容大手笔的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过程。在这里领袖人物突破了以前高、大、全的形象, 淮海战役胜利当晚, 毛泽东等5位中央领导人喝酒狂欢。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 此时不顾形象敞开领子大碗喝酒, 高唱《国际歌》。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 微笑着歪倒在一边, 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这是出现在影片《建国大业》中的一幕。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影片, 这种难得一见的镜头, 一改以往影视剧中领袖人物正襟危坐的姿态、深沉严肃的面孔, 可谓是有点“特立独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都是以特型人物或英雄人物为主的传记片历史片, 编导有意回避引用具有影响力的大明星冲淡内容深度, 从与明星拉开距离到星光熠熠, 主旋律影视剧选角的一大转变就已经表明了要走市场的强烈愿望, 同时表明了主流价值观同样具有市场效应的自信心。

电影是少年时代追求自由的手段 篇9

电影学者游静曾经写过一段十分美妙的话,大意是进电影院看戏是要有勇气的。她真是说得再好没有了,请想想看,我们和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坐在同一个漆黑的房子里,目睹银幕上种种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场面或许叫我们汗流浃背,或许令我们不住泪下,甚至让我们的脸从耳根开始一片赤红。虽然看不见,但邻居渐趋沉重的呼吸,身体上散发出的异样氛围,难道我们会感觉不到吗?

人间最残酷的景观,人心最深沉的秘密,如此赤裸坦呈,我竟然就在公众之中看见了。没有遥控器,我调节不了画面的行进方式与速度,声响的大小和高低,我就这样被动无助地夹在一群陌生人中间,任由电影挑动摆布,不由自主地大笑或者痛哭,回忆以及遐想。走进戏院,岂能不要勇气?

但是不用害怕,因为有某些独特、用心而神秀的电影作者,他们竟敢撕破日常琐事所掩盖修饰的真实,把命运的无常,上帝的退隐,承诺之背叛,欲望之阴暗,全都大胆地拍了出来,交给我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游静还说:“人家都敢拍了,我们又有什么好怕呢?”看电影,尤其是好电影,原是一种在众人中认出自己本来面目的英勇行动。

小众媒体时代微电影传播特点分析 篇10

小众媒体是指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媒体, 学者张立伟指出传统媒体和小众媒体的区别就在于“相同信息对大规模受众是大众媒体, 不同信息对圈子参众是小众媒体”2。微博、QQ群等都是圈子化交流的小众媒体, 豆瓣网也是“同一平台上集纳了29万个小组的小众媒体”3。微电影正是凭借着受众在小众媒体中特殊的参与方式让自身广泛传播。

一、小众媒体时代微电影的兴起

微电影是一种主要借助网络裂变式传播的“类”电影短片。2010年, 凯迪拉克公司携广告《一触即发》首次进军微电影界, 《一触即发》也成为了微电影的鼻祖。同年10月, 新浪微博网友“一支冰镐”率先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老男孩》上线声明, 该片在没有前期炒作、没有票房收入的情况下, 却成为了网络点击热点。一时间, 微电影作为一股风潮迅速兴起并席卷全国。

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和“碎片化”的特征。如夺得“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全场大奖的微电影《梦骑士》, 全片时长仅3分03秒。同时, 微电影具备与传统电影一样的完整故事情节, 其剧情吸引力和微时长的特征, 让微电影成为碎片化时代的宠儿, 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消费习惯——人们没有持久的耐心但有获得愉悦性体验的强烈动机。

微电影的兴起除了契合了时代需要外, 同时充分借助了网络媒体的力量进行传播。针对微电影传播渠道的一项调查显示, 受众主要通过两类渠道观看微电影, 59.38%的被调查者通过人人、QQ、微博等社交网络转发观看微电影, 另外还有35.4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推荐这一渠道。4用户“评论”“转发”“关注”是微电影在社交网络中传播的主要手段, 社交网络用户对微电影内容的需求, 使得微电影内容所在的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络相结合, 依靠超链接等网络技术, 微电影得以在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由此看来, 微电影主要是借助网络传播, 利用网络小众媒体到达受众群, 并且依靠受众的互动参与实现二次传播, 其兴起无可避免的带有受众“参众化”和“圈子化交流”的特质。

二、小众媒体时代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一) 受众参众化

受众“参众化”是指在受众在媒介信息接收过程中, 不再仅仅局限于“接受者”的身份, 而是参与到传播中去, 对信息自主选择和传播。“媒介是人的延伸, 也是催动艺术延伸的技术引擎。艺术对媒介天然的依赖使媒介变革成为艺术变迁的先导和诱因。”5在小众媒体时代, 微电影的传播是受众主导而非传者主导, 传者仅仅扮演“信息原创点”的角色, 而剩下的传播过程将由受众完成。一部好的微电影, 在微博中, 能够在数小时之内就可以传到国内各地, 甚至是其他国家和地区, 人际传播的影响比任何媒介的影响都来得直接和有效, 点击量和微博转发数过万轻而易举。受众在这当中扮演了传播微电影最有效的力量, 在大众传播时代, 影视作品的推广依赖于专业的“组织机构”, 大众媒介掌控与主导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微电影的传播。传播过程中, 受众“参众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微电影的制作过程:

与观众互动。微电影制作前期, 观众有机会参与微电影的制作过程。2012年7月份上映的微电影《交换旅行》, 由当红女星杨幂自导自演的, 上映仅2天时间, 优酷已播放121万余次。在拍摄前期, 导演杨幂便在微博上与网友互动, 征求拍摄方向及意见, 观众从以前的被动观看, 转到主动参与剧情创作, 再结合杨幂的人气, 戏前的造势就已让这部还未开拍的微电影备受大众关注。6

2. 微电影的传播过程:

受众发挥主体力量。微电影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小众媒体, 小众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交互化和个性化, 即尊重一般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如果说在影院, 银幕是强制性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 那么微电影传播就是靠自身对用户群体的“吸引力”引发用户“转发”“评论”“关注”等实际行为来完成自身的传播。

3. 微电影的收视方式: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时间和地点。微电影的观影方式与影院观影不同, 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多的呈现一种随意性和主动参与的特征。传统的影院观影, 观众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空间, 以电影银幕为载体来进行电影的放映。在影院收视环境中, 特殊的黑暗环境与屏幕的亮光营造出观众与观众之间相互隔绝的氛围, 个人的社会角色特征在影院观影条件下趋向弱化, 逐渐显现出原有的本质, 观众会放下原有身份的束缚, 产生一种同电影角色共命运的独特体验。而对于在网络上传播的微电影来说, 观众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空间, 不需要处在特定的氛围, 就可以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媒介工具观看微电影。同时, 由于时长较短, 微电影有着远胜于传统电影的环境适应性, 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择播放和暂停。观影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观影地点和观影时间, 打破了时空对传统电影的束缚, 观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二) 圈子化交流

Web2.0技术中, QQ群、博客、豆瓣兴趣小组等小众媒体为具有共同爱好、兴趣或品行的群体提供了可以依赖和使用的对象, 日益个别化差异化的不同群体都能在这类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的媒介群落, 形成了一个个小众圈子。据新浪微群首页显示 (截至5月20日) , 微群已建立104万个兴趣群, 拥有4340万个爱好者和455万个群话题, 这里已成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者聚集之处。由此观之, 在小众媒体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从“大众传播”逐渐转变为不同信息面向不同群体的“小众传播”“圈子化交流”。

传统的电影主要利用大众媒体影响受众, 微电影则主要在小众媒体中传播, 即微博、QQ、豆瓣兴趣小组等网络新媒体。作为web2.0的产物, 微博的交流对象事先通过‘关注’与‘互相关注’先行选择了交流对象, 划出了一定的交流范围, 其小众媒体传播的圈子化特征十分明显。具有群体聚合功能的小众媒体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近乎免费的传播渠道, 每一个对微电影感兴趣的交流圈子都是微电影的传播群体。小众媒体中的微群、QQ群、博客群等直接为爱好微电影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传播、讨论、交流的平台, 截至目前为止 (5月20日) , 与微电影相关的豆瓣兴趣小组已超200个, 在名称中直接含有“微电影”三字的新浪微群至少有220个, 微电影的相关信息信息通过圈子成员不停的在传播网络中转发, 从而达到了使信息从一个圈子扩展到另一个圈子的目的。

微博、QQ群这类小众媒体, 让类似“微电影爱好者”这样的圈子能够便利地形成, 并且在吸引成员和排斥“异类”的过程中让圈子更加紧密的聚合在一起, 其表层原因在于Web2.0技术的成熟。小众媒体为媒介使用者制定了“关注”“取消关注”“加入黑名单”一类的快捷方式, 使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随时“加入”“离开”“成立”自己的圈子。这种方式依托于超链接等数字化网络技术方式, 媒介因素中受众对信息主动地“选择性获取”得到充分重视。尼葛洛庞帝认为, 人类的生活结构将从四个方面被数字化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改变:“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7。在Web1.0时代, 传统媒体进入网络领域, 逐渐网络化, 但核心的话语权仍旧掌握在媒介机构手中, 受众仅是单纯的从网站获取海量信息, 而非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中去;而在Web2.0时代, 则更注重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小众媒体内容的使用者, 又是内容的制造者, 换句话说, 受众已经成为身兼“传播者”和“接受者”双重身份的“新受众”。网络技术废除了原有的“中央集权”式的传播形态, 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自我的权力, 原有的受传关系被打破。“去中心化”趋势打造了一个“每个人既在中心又在边缘”的多元化局面。

在这种多元化局面中, 技术为受众发表自己的声音、掌控自己的交流圈子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方式, 可以说“转发”“评论”“关注”和“取消关注”等操作意味着的是整个受众权力的改变, 原先沉默的声音不再沉默, 甚至能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轻轻一点击, 轻而易举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行使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看来, 拥有足够吸引力的微电影能够不用制作者担心没有点击率, 放到微博上动辄吸引几百万的点击量、转发频次也就不足为奇。

(三) 受众个性化诉求

技术上的进步仅是为微电影实现圈子化传播提供了条件, 真正关系到微电影传播效果的是受众本身的兴趣与爱好。反应在微电影上, 就是在微电影的转发过程中, 呈现出受众不同的个性化诉求。

用户使用新媒体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分开, 但是在理论上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分享、吸引和说服。8人们常在新媒体中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发现的新鲜事物, 浏览不同的信息并加以转发,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期望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分享、吸引和说服三者互相交织成为新媒体的使用原因。然而, 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我”的兴趣点在哪里, 我就“关注”哪里, “我”的兴趣是什么, “我”才“转发”什么。这里的“我”既可以指代单个的用户也可以指代有相似诉求的人聚集而成的小众圈子。以此观之, 微电影能够在新媒体中获得大量的受众群体, 其核心在其有足够的魅力, 能够集中受众有限的注意力。

然而, “我”兴趣爱好不同, 意味着能够吸引“我”的内容也不同, 即不是每部质量优秀的微电影都能引起“我”的转发和评论——受众的个性化诉求既成了微电影传播的动力又成了传播的阻力:只有符合受众兴趣爱好的微电影才能够获得受众的肯定, 进而转化为主动传播微电影信息的行动;个性化诉求差异, 兴趣爱好的不同, 直接反应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 受众有权评判微电影是否符合自身诉求, 并拒绝采取转发微电影的实际行动。例如, 有人喜欢某部微电影里的明星就会选择在“某明星粉丝圈”中同他人分享, 由于这个圈子的诉求与我的喜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圈子中的其他人继续参与转发, 达到传播的目的。而有的人 (或圈子) 恰恰不喜欢甚至“敌视”这个明星, 就可能会选择忽视这部作品, 传播的过程在此中断。

三、小结

上述观点说明:在小众媒体时代, 由于受众的个性化诉求不同, 造成受众聚合形成的“微电影圈子”的群体诉求和定位不同, 产生“传播”或“拒绝传播”某部微电影的差异。“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 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9因此, 微电影要想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其内容需要根据其传播对象的特征进行定位。

广告类微电影通常是以服务于商业为目的, 其产品往往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它通常期望能达到传播品牌形象, 促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同的效果, 但是在小众媒体时代, 受众和圈子诉求的差异或许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某部微电影, 在这个圈子不受欢迎, 换个地方就会得到另一个圈子成员的认同, 但认同该片的群体也许并不是企业产品所服务的对象。这就要求商业类微电影创作时的受众定位和最后实现传播的圈子定位相符, 才算达到预期效果, 即商业类的微电影同时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拥有自己的“吸引点”, 能够吸引受众和圈子的注意力;二是“吸引点”要同自身产品服务对象的“兴趣点”相符合。这样, 微电影才能到达自己想到达的圈子, 微电影广告才得以真正致效。

摘要:本文以时下盛行的微电影为研究对象, 从微电影的兴起原因和主要利用的传播方式入手, 着重分析微电影传播中受众“参众化”的具体表现, 对微电影在QQ群、豆瓣兴趣小组、微群等“小众媒体”中的传播现状和特点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微电影传播,小众媒体,参众,诉求,圈子化交流

注释

11.范东升.《拯救报纸》[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年版:第155页.

22.3.8.张立伟.《小众媒体崛起与大众媒体新定位》[J], 当代传播, 2012年06期

34.谭金环.《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认知态度及效果调查》[J], 中国广告, 2013年03期

45.吴限.《微电影:话语权的改变及其对传统电影的反哺》[J], 艺术评论, 2012年11期

56.陈志强.《伊利:微电影怎么来娱乐》[J], 商界 (评论) , 2013年02期

67.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272页

电影 疯狂时代理性营销 篇11

曾几何时,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就是天大的事,而现在,票房不过亿,都不好意思出来吆喝了。电影票房市场在短时间内的迅速膨胀,有人惊呼:中国电影的疯狂掘金时代来了!

暂且不论这是否是中国电影的春天,但却无疑是中国电影的新营销时代。票房的集中爆发有着其必然因素——日趋成熟的电影营销。

冯小刚力作《一九四二》票房惨淡,而新生代导演徐铮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2008年之后,很多观众的观影目的就已经不再是为了看一部‘某个导演的好电影’,而是想要观看的是‘自己需要的那一类电影’,这也代表着电影从‘产品时代’正式迈入了‘营销时代’。”杭州某影视公司副总经理王义之表示。

电影营销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单一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变为如今首映礼、明星见面会、新片推介会、网络推广等多形式的整合营销活动,除电影内容之外,营销成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另一关键环节。

营销之重

据亿恩咨询5月15日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影视公司电影营销费用总投入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2013年电影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28亿元。亿恩电影行业分析师姜梦龙认为,2011年是影视营销行业的分水岭。2011年电影营销市场中新媒体传播费用达到1亿,相比2010年同比涨幅150%,代表影片是投入票房比达到1:20的《失恋33天》。

2011年光棍节档期,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成功逆袭,不但打造了官方微博粉丝量近10万,同时还打造了很多与“失恋33天”相关的微博账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博矩阵,为电影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传播力量。该电影网络营销的负责人,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表示:“这种传播途径的重要性获得了投资方或主流机构的认可。”《失恋33天》的营销手法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电影,但对于之后一系列国产小成本电影来讲,该片的数字媒体营销很多时候成为了范本。中央电视台《第10放映室》栏目曾谈到:“《失恋33天》对中国电影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挖掘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市场营销模式。它把电影当成一个产品来卖,走完一整套的营销路线,并且运用了很多新招数。”

不难看出,相对于传统营销的“三驾马车”:海报、预告片、电视广告来说,网络营销变得更为有效。

电影宣传与营销的区别?

本质来说,电影行业盘子小,起步晚,所有的概念都是引自其他行业,个人感觉宣传更像PR(公共关系),营销更像MKT(市场)。前者带有鲜明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表明在既有产品的前提下推而广之;后者则更具市场概念,体现了在媒体渠道之外的开拓性想法,甚至强调了行业末端向初端的延伸。从操作层面说,宣传更多是电影拍完后媒体推广角度为主的后期介入,除了承担市场责任,宣传还要面对危机公关等问题;营销则强调了硬广、媒体、落地发行等多角度市场理念的执行,甚至鼓励渗透到创作初期。

——顿河 知名电影宣传总监

专业之功

一部《泰囧》的横空出世,也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光线传媒,光线传媒不仅是该片的投资方,也是发行方,《泰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光线传媒“传媒娱乐一体化”的营销策略,其专业的电影营销手法也成为了业内争相解读的对象。

营销公司在电影宣传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配合媒体宣传,提供相应宣传物料。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表示:“如今,光线传媒已经形成了一套地面化发行加空中宣传的立体化营销网络。整个集团的发行总部会对营销人员进行指导,比如宣传素材,稿件都可以由总部提供给他们,由他们在当地安排媒体宣传,这样我们的面就会做得很广,同时也很深入。

术业有专攻,随着电影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一大批专业的电影营销公司浮出水面,他们虽然没有华谊兄弟、光线传媒那么声名远扬,但却正在成为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光合映画、和颂世纪、伟德福思等。

即使是拥有大量传播渠道的光线传媒,也会选择与营销公司合作。光线传媒是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的出品方之一,但在对外传播上,光线传媒选择了光合映画,光合映画创立于2010年,影视营销是其业务重点。

《厨子、戏子、痞子》,原本叫做《虎烈拉》,为了说服导演改片名,光合映画负责宣传的团队整整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光合映画总经理陈旧认为,虎烈拉这个名字难懂,不够商业化,营销空间小。电影营销往往始于片名,像片名这种看似不重要的细节,都在营销公司的统筹范围之内。

“以前所谓媒体宣传,都是我们准备好一份通告,统一发给所有媒体。如今为了宣传效果最大化,我们开始根据不同媒体的定专业营销公司到底对电影做了什么?电影的营销工作自筹拍制片起便已展开,包括发行、上映及映后口碑皆需营销公司的参与。在影片筹拍期间,影视营销公司针对市场与受众定位发布营销计划。影片制作期间,营销侧重于媒体公关以及剧照和物料的发布。影片上映前期,电影营销正式进入密集宣传期,网络与线下彼此呼应。而影片上映后,营销公司负责口碑与舆论向导,带动话题点,力求影片讨论热度达到最高。位和名牌栏目,有针对性地定制宣传。”陈旧这样说。

专业营销公司到底对电影做了什么?

电影的营销工作自筹拍制片起便已展开,包括发行、上映及映后口碑皆需营销公司的参与。在影片筹拍期间,影视营销公司针对市场与受众定位发布营销计划。影片制作期间,营销侧重于媒体公关以及剧照和物料的发布。影片上映前期,电影营销正式进入密集宣传期,网

络与线下彼此呼应。而影片上映后,营销公司负责口碑与舆论向导,带动话题点,力求影片讨论热度达到最高。

手法之新

在备受真金白银式的票房业绩所鼓舞的同时,相信电影人更想摸索出的是那个所谓可以复制的营销模式。

概念 要一击即中

在王义之的观点中,当下的观众更青睐“自己需要的那一类电影”,怎样才知道自己需要哪一类电影呢?这就需要电影要先亮出一个“概念”来。

“单身”就是《失恋33天》的概念;“二”就是《泰囧》的概念;“怀旧”就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的概念;“励志”就是《中国合伙人》的概念……仔细想想,在这些电影的营销中,这些概念都是一以贯之。

以《致青春》为例,选择4月26日上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热门档期,但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却是天时地利。五一前后正值大学毕业季,校园恋情、怀念青春的话题本来就很热,在这个时间节点,网友需要这样一部青春怀旧调调的电影。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都如此推介该片: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青春。《致青春》自身的官微在一年两个月的运营期,共发微博2409条,积累了18万的粉丝,数以万计的粉丝在微博转发、评论中也大多围绕青春话题。如此,一个概念想要不流行,都不容易。

社交网络 成重要阵地

以《失恋33天》为节点,电影营销效应的凸显与微博这类社交网络的兴起几乎是同时的,当下电影营销的诸多环节都是与社交平台捆绑在一起,社交网络成为电影营销的一个重要阵地。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当初知晓《失恋33天》就是通过微博,在上映前,宣传方在微博上征集普通观众的“失恋话语”,建立“失恋博物馆”,即与大量潜在观众建立深度情感连接,这些人很可能就是电影的首批观影者,看完以后形成种子,带动第二批第三批的观影人群。同样,在《致青春》上映前后,相信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微博、微信上躲过“青春话语”的狂轰滥炸,《致青春》的社交资本不仅是官微的18万粉丝,还有20个微博大号背后的4亿粉丝!不妨试着感受一下。

用电子商务创意人王子乔的话说就是:微博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漩涡,让身处信息世界的潜在观影人群始终处于这种话语氛围下。

社交网络的营销价值早已不言自明,尤其对于电影来说,主打大众口味,话题通常都很“平易近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就电影扯上几句,微博式影评带给电影的是爆炸式的传播效应。

病毒短片 马虎不得

在社交网络的强大稀释能力之下,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预告片似乎已不能满足网友对于视频传播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围绕电影本身的系列周边视频,这些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病毒式传播,能够带给网友更为直接的“邀约和挑逗”。

拿《泰囧》来说,分别针对徐峥、王宝强、黄渤三位主演以及“电梯人妖”做了5分钟左右的视频特辑,讲述了电影拍摄的台前幕后,并选取电影精华,半遮半掩地剧透了一下。事后再回忆,这段“电梯人妖”的情节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此部电影的“精华版”。

2013年上映的《101次求婚》,就邀“屌丝之父”、前国足老运动员李毅拍摄了宣传片《屌丝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并推出明星、儿童、金婚老人等多版“全民告白”视频和三里屯“快闪求婚”视频,据数据显示,单是李毅的宣传片在百度贴吧就有超过一亿次的点击量。

视频网站 要给力

虽然院线的渠道地位还不容动摇,但视频网站也正在日益成为人们观看电影的重要渠道,尤其随着电影观众年龄层的年轻化、移动端设备的普及,视频网站的营销价值日益受到电影宣传方的重视。

随便打开任何一家视频网站的电影页面,都会看到各种专题策划,其中就包括应对新上映电影而特别制作的电影专题。以优酷土豆为例,先后与多部国内大片达成不同模式的合作:如为《白鹿原》打造纪录片首映礼;独家为《一九四二》打造节目《1942:吾国吾民》、为《十二生肖》打造的节目《龙的传说》、为《一代宗师》打造的节目《一代宗师:失踪之谜》以及为《西游降魔篇》特制节目《西游降魔:天马星空》。

优酷土豆集团电影运营及战略发展副总裁朱辉龙表示:“我们与很多电影片方在尝试各种对电影的营销推广模式,包括硬广投放、自制专题节目、视频花絮宣传、独立纪录片、互动营销,还有首映礼等。”

案例特写—国外

《饥饿游戏》 病毒营销2013年上映的动作惊悚片《饥饿游戏》,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但却可以成为电影病毒式营销的经典之作。

★ 2011年3月,《饥饿游戏》开始通过Facebook公布演职人员信息,指派专门负责人管理和关注跟电影有关的一切粉丝、博客,并推出“邀请粉丝看电影”等抽奖活动。

★ 2011年10月,《饥饿游戏》在Twitter推出一项活动:让所有之前在网站上注册过并拥有数字身份证的用户在网站上进行竞选,争夺电影中虚构的“施惠国”的政府职位,此举吸引了80万人参加。

★ 2011年11月,《饥饿游戏》营销团队在iTunes上公布了正式的电影宣传片,短短24小时内就吸引了800万的访问量。

★ 2011年12月,《饥饿游戏》推出了一张新的宣传海报,并将它分割成100个带有迷惑色彩的小碎片,并将这些数字海报碎片公布在了100个网页上,让网民在Twitter上公布他们找到的海报碎片,并将其拼接。

★ 2012年3月,《饥饿游戏》与微软达成合作,在Facebook上推出一款新游戏,通过网页让网民经历一次虚拟的国会大厦游,其中自然少不了与电影有关的元素。

案例特写—国内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微博营销如果说《失恋33天》开了电影微博营销的先河,那么,《致青春》的营销几乎将微博营销运用得淋漓尽致。

★ 3月12日 @黄晓明祝@赵薇生日快乐并同时@致青春的官微,共转发52359次。段子出自鲁豫的节目《说出你的故事》,在节目中赵薇与黄晓明共同演绎出一种“暧昧关系”,微博标签#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开始在网络上疯转。

★ 4月16日 @赵薇河南后援会发的一条微博,很诗意地总结了主创们和明星们如何身体力行致青春,黄晓明、李樯、关锦鹏、舒淇等名人微博都参与其中。

★ 4月16日 电影上映前十天,天后王菲为《致青春》开嗓,歌曲在@致青春官微上首发,转发超6万。

★ 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致青春》营销团队借力打力,取消原定发布会,21日凌晨,公告赵薇本人及片方为灾区捐款100万。灾难性话题到娱乐性话题实现了自然过渡。

★ 4月24日 @木雕禅师的《<致青春>的一部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史诗》为新浪@头条博客转发量第一。

延伸阅读:

掌握大数据 投观众所好

成功的电影营销,一重要标准就是要把好观众的脉,了解受众的需要。

在光合映画总经理陈旧看来,电影受众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核心受众,他们对于影片的关键信息有比较多的了解;第二种是次核心受众,他们大概知道电影类型,预期观影体验;第三种就是边缘受众,他们往往只记得片名。

每一种观众的观影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电影营销的越发专业化,挖掘受众数据,接受受众反馈等也都被提上日程。

伟德福思CEO郑珣就将自己公司定位为“娱乐互动营销专家”。这个定位的基础就是大数据,“社会化媒体产生之前,我们通过传统媒体得到的回馈是有限的,无法从中分析出规律和趋势。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一切正变得容易。比如我们会尝试先在不同平台抛出不同的话题,像雷达一样扫描出我们的精准受众在哪里,包括他们的兴趣、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等,再针对他们不断优化策略和选择媒介。”

延伸阅读:

行家看“电影营销”

电影发行是一个点,电影营销是一条线,从剧本确定到最后的票房收益,每一个环节都有营销的介入。

——中影集团营销策划分公司总经理蒋德富

电影营销,实际上是把电影价值最大化,把电影卖点提清楚,然后用最吸引人的一点让你的目标客户群接收到,然后产生共鸣去电影院看,然后把口碑传出来。

——时光网副总裁向明

营销其实有两个概念,营和销,营是要先推荐你的故事,销就是将电影当做一个媒体来卖。营与销的内容不同,但是有关联的。

“微”时代下的微电影传播 篇12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传播

当今社会, 电影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这得益于电子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便捷式小型摄像设备的普及也使得拍摄过程更为轻松快捷。在此背景下, “微电影”行业应运而生, 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制作运营及播出模式, 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独据一方, 开始大放异彩, 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微电影是“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与传统电影相比, 它不仅代表着电影行业发展的前景, 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营销和传播模式。

一、解读“微电影”

微电影最早起源于网络视频, 在当今微传播时代下, 这种依赖于网络传播的新型电影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 微电影市场一直兴旺, 但作为新兴产生的电影形式, 目前对其还没有同一的定义。例如, 长度为90秒的广告片《一触即发》以及长度为2500多秒的《老男孩》都可以定义为微电影。目前对微电影的定义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的观点。其一是百度百科中的定义, 百度百科解释为微电影即是微型的电影, 这类电影主要用于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中进行播放, 适合短时休闲状态下进行观看, 且影片本身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而另一中观点则是以微电影导演梁巍为代表所提出的说法, 该观点认为所有通过网络播出的自制视频都可以被认为是微电影。通过对两种定义观点的比较分析来看, 前者强调突出了微电影的专业化和规模性, 而后者则侧重于微电影的大众化和零散性。可以说, 对于微电影的解读, 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阶段。

微电影的关键词就是“微”, “微”时长、“微”投入、“微”周期等。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传统电影的变迁, 也是媒介融合时代下跨媒介平台整合的综合产物。微电影不仅从成本、制作剧组规模、创作团队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微”的特点, 同时其拍摄周期以及整体故事情节都具有简单的特点。正是因为微电影所独具的“微”这一特点, 使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大批的微电影作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背后更是有许多的新锐导演可以在这个低门槛的自由空间里用“微”语言表达自己的镜头理想。

二、全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网络传播特性

2010年被人们称为“微电影元年”, 随后的2011年又被冠上“微电影兴年”的名号, 而在之后的几年当中, 微电影的发展更是势头迅猛成果丰硕。目前, 从2005年国内第一家视频网站优酷网宣布成立至今, 国内视频网站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总体规模呈现出线性增加的态势, 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这种惊人的增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互联网受众对于这些网络“微”产品的强烈需求。同时, 无线网络迅速发展、覆盖广泛,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新型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数字摄影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更使得微电影的制作门槛愈加亲民, 变得“触手可及”。

(一) 新新媒介时代对网络传播的速推

网络时代的大潮席卷而来, 也令大众媒介经历了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new new media) 三个发展阶段。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Paul Levinso在其著作《新新媒介》一书中对大众媒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界定, 书中, 他指出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 于21世纪被普遍应用, 主要包括了博客网、脸书网等。新新媒介具有如下特点: (1) 消费者即生产者。 (2) 通常情况下, 对生产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 (3) 新新媒介形式多样, 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 (4) 新新媒介以免费形式为主。 (5) 新新媒介之间互为竞争又相互促进。 (6) 相对于搜索引擎和e-mail, 新新媒介具有更为丰富和强大的服务功能。 (7) 新新媒介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8) 新新媒介将出版、制作以及销售的角色普及到大众中。[1]

从新新媒介的定义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新新媒介时代给了微电影发展肥沃的土壤,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给了微电影便捷的传播聚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到媒介传播当中, 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和发布者也就是说,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电影播放平台发生了改变, 同时也使传统的受众思维方式以及被动接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体系结构以及社会观念的统一性被全面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个性化、平等化的诉求方式和更加自由化的消费模式。[2]

(二) 异于传统电影的新型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直接对新媒介的格局产生了影响,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 电影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由最初的web1.0时代, 经过迅速的发展, 经历了web2.0时代的P2P技术, 革新至现在的web3.0时代。截止到2011年底,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高达3.25亿。网络视频网站为定影的定制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在2010年优酷网所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获得成功之后, 土豆、爱奇艺等网络平台也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微电影。微电影以其播放时间短、占用时间少、硬件性能要求较低的特点, 在新媒体中占尽先机。[3]

网民人数的日益攀升, 网络之中所隐藏的巨大商机也逐渐浮现出来, 这也使得新兴的网络营销模式对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微电影行业对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充分利用, 其营销的触手遍布整个互联网, 通过这种“病毒式”的营销手段, 实影片的宣传信息及时利用社会舆论、人与人之间的口碑在用户之间进行自然宣传。[4]

(三) 非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模式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制度化传播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在一种界定的限制下进行传播活动。而“微电影”的网络传播却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非制度化并不是说它不受任何制度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在此之中的传播关系是非强制性的, 具有受众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微电影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 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微电影行业的发展使得原本高处不胜寒的电影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公众可以真实广泛参与的新时代。由于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创作环境相对自由, 对于演员、拍摄场景、摄像器材设备等的强制性都不高, 所以大大地调动了受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意识, 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附加的一环或是轻微的陪衬, 而是有决定性作用和自主性意识的传播者和参与者。这样一种非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模式是微电影行业不可或缺的土壤。当然, 微电影网络传播的非制度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必须如创作的低俗化、媚俗化, 边缘题材的奇观化、哗众取宠, 传播方式的局限化等等。但无论如何, 这种传播模式的确大大速推了微电影的普及推广, 让受众真正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 有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也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对于新兴影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微电影”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其有着极为广阔的传播市场, 各类资源的支持位为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微电影地传播提供了平台, 也使得微电影走向了平民化分享与传播的路劲, 让网民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 也促使微电影的制作逐渐迈向精品化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 它的大众化、平民化、便捷化和参与性将带领其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作为媒体人,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将微电影市场导向良性发展的方向, 自觉抵制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劣质作品, 自觉抵制以恶性竞争为母的营销模式, 把更为积极、健康, 富有时代色彩的好作品带给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 (美) .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 (媒介版) , 2006 (5) .

[3]倪潇雨.微电影, 大传播——探析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101.

[4]石小溪.试论全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病毒式营销[J].艺术百家, 总第129期, 2012 (7) .

[5]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提高育雏率的关键措施下一篇:淡水鱼的健康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