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2024-05-16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共5篇)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篇1

淡水白鲳又称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因其具有肉质好、体型大、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耐低氧、易起捕、好垂钓等优点,促使许多养殖单位和渔民致富的优良品种。但许多地方采用混养和套养的养殖方式,产量不高,效益不十分明显。在实际养殖中,如何通过主养实现增产增收呢?

1 选好池塘

淡水白鲳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适应性强,耐低氧,适宜在水质较肥的池塘中养殖。但它不耐低温,当水温降至12℃时,大部分鱼体失去平衡,10℃时开始死亡,16℃才能正常摄食,最适温度为28~30℃。喜生活在微酸性水体中,pH值为5.6~7.4。因此主养淡水白鲳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5×667 m2~10×667 m2为宜,水深2~2.5 m,池底平坦,淤泥较少。要求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鱼种放养前10~15 d排干池水,整平塘底,挖去多余的淤泥(留下10 cm左右),修整塘基和进出水口,堵塞漏洞,清除杂草杂物,同时使用生石灰125~150 kg/667 m2进行干法清塘消毒。另外每池配备1.5 kW叶轮式增氧机和水泵各1台。

2 合理放养

同一池内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敏捷。放养时间在5月底左右。若放养越冬鱼种,规格以50~80 g/尾为宜,放养密度600~800尾/667 m2;如放养当年鱼种,规格以15~20 g/尾为宜,放养800~1 200尾/667 m2。搭配鱼类以鲢鱼、鳙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为宜,一定要搭配鲢、鳙鱼鱼种,因为淡水白鲳食量大,排泄物多,水中浮游生物增长快,水质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放养鲢、鳙鱼等滤食性的鱼类,既能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饵料,提高产量,又能改善水质,有利于淡水白鲳的生长。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最好在鱼种下塘前10 d,施混合堆肥培养好水质。

3 科学投喂

淡水白鲳食性杂,饲料来源非常广泛,多种水生及陆生植物、各种瓜果皮、小鱼虾、有机碎屑、麦麸、豆饼、米糠、蚕蛹等农副产品和配合饲料都能快速吞食,有效利用。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投入产出比,主养淡水白鲳投喂颗粒配合饲料,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在25%以上。由于白鲳常栖息在水体中下层,因此颗粒饲料应制成沉性为好,便于尽快摄食,减少浪费。投喂饲料应做到“四定”:一是定时。晴朗时,每天8∶00-9∶00和15∶00-16∶00各投喂1次,此时水温和溶氧升高,鱼摄食旺盛,以促使其养成定时摄食的习惯。一般初次养殖时还要采取驯食的方法使其养成定点定时摄食。二是定位。池塘中应搭建食台,使鱼集中在食台上吃食,便于检查摄食情况、清除残饵和食场消毒。三是定质。饲料必须新鲜,适口性好,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25%~35%左右,不可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推荐配方:鱼粉10%、大豆饼25%、菜饼25%、米糠10%、麸皮10%、混合杂料13%、矿物质2%、下脚面粉5%。四是定量。投喂时做到适量、均匀,利于鱼类消化吸收,促进正常生长。一般夏秋季节投喂量为存塘鱼总重量的3%~5%,冬春为1%~2%。在实际投喂时还应该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吃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投喂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较长时间吃不完,或剩余较多,则应减少投喂量。一般以3~4 h吃完为度,傍晚检查食场时,应无残余饲料。

4 加强管理

在养殖中,水质管理最为关键,需要保持一个清爽的水体环境。为防水体老化,在5、6月份每月注水1次,每次换入新水30 cm, 6-9月份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15 cm左右,保持水深1.2 m-1.5 m。坚持定期消毒,6-9月份每月使用15 mg/L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净化、消毒水质,减少水中过多有机悬浮物。每半月在食场和增氧机处使用5 kg生石灰(或2 kg漂白粉)局部处理1次。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根据水色用无机肥或生物肥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35 cm;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 h,阴雨、闷热天气要充分利用机械增氧来补充水体溶氧不足,溶解氧应保持3 mg/L以上。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类摄食、活动和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当水温在18~20℃时,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三代虫病等,特别是小瓜虫病,易造成暴发性死亡。此时,易感染水霉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鳃鞭毛虫病,细菌性烂鳃病等。如发现有病鱼,应及时对症下药。但是在用药时,切忌用敌百虫,更不可用禁药孔雀石绿。另外,要加强越冬管理。淡水白鲳是热带鱼类,需要采取合适的越冬方式进行越冬保种或培育。

5 灵活经营

一是轮捕轮放。为调节好养殖密度,确保水体安全,并提高养殖效益,应根据市场行情和鱼体生长情况,适时起捕上市,尽可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池塘养殖淡水白鲳一般从8月初便可捕捞上市,有热水资源的地方,也可自行调整养殖部署,做到轮捕轮放,常年养殖,四季上市,减少单季上市时的风险,从而提高养殖经营效益。二是垂钓经营。淡水白鲳在各种水域中起捕率高,垂钓时极易上钩,并且其体色鲜艳,颇受垂钓者喜爱,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开展垂钓经营,效益十分可观。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篇2

关键词:淡水白鲳;夏花鱼种;培育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Colossoma brachypomum Cuvier 1818),属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因体型似海水鲳鱼而得名。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易养殖、骨刺少等优点,已成为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省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笔者2009-2010年进行淡水白鲳夏花鱼种培育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培育池条件

试验在闽西大学北侧闽发水产养殖场内进行,池塘为3口混凝土护坡、池底为壤土的土池,面积分别1 334 m2(1号)、800 m2(2号)和1 668 m2(3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淤泥深度低于20 cm。

1.2池塘准备

放苗前15 d左右进行池塘清整,消毒时池底留20 cm左右水。如果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需在放苗前5 d左右进行,漂白粉用量为75~105kg/hm2,鱼苗下池前2~3 d,排干池水,重新注水;如果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需在放苗前10 d左右进行,生石灰用量为1 500 kg/hm2,消毒后2~3 d注水。入水口经80目网过滤注入新水,同时用铁耙翻动底泥以利于轮虫高峰期尽早到来。放苗时水深保持在50~70 cm,以利于提升温度,促进鱼苗生长。

1.3鱼苗放养

水花入池前先进行“试水”,药性消失即可放苗。放苗时采取缓苗处理,调整氧气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差在1 ℃左右。放养密度控制在300万~375万尾/hm2,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1.4培育管理

每天上、下午共投喂2次。2009年的1号和2号池采取放苗后前10 d先投喂豆浆,开始时日投喂量为22.5 kg/hm2黄豆磨成的浆,并逐渐增加到45 kg/hm2;3号池放苗后前10 d先投喂蛋黄,开始时日投喂量为0.5个蛋黄/万尾,并逐渐加大到2个蛋黄/万尾;10 d后全部改投鳗鱼粉料制成的团状饲料。2010年全部按3号池的投喂方式。放苗后10 d左右采取分期注水,逐步加深水位,直至最高水位。每日早晚巡塘,及时捞除及灭杀水蛇、水生昆虫、蝌蚪及蛙卵,防止鸟类侵害。

2结果

经20~25 d的培育,鱼种规格均可达到4.0 cm以上,进行分塘出苗。用生石灰消毒的2口池的鱼苗成活率分别仅65.0%和69.1%,明显低于漂白粉的,后者的成活率均在80%以上。前期投喂蛋黄的培育效果较好,除2010年的3号池外,其它各池鱼苗成活率平均可达到91.6%,而前期投喂豆浆的2号池的鱼苗成活率只有83.3%。结果详见表1所示。〖FL)〗

表12009-2010年淡水白鲳夏花培育情况

池别

面积/m2

年份

消毒时间/月.日

消毒药物

注水时间/月.日

放苗

时间/月.日

数量/万尾

密度/万尾·hm-2时间/月.日

收获

平均全长/cm

数量/万尾

成活率/%

123

1 3348001 668

2009

5.12

生石灰

5.15

5.21

40

300

6.13

4.1

26

65.0

2010

6.09

漂白粉

6.10

6.13

40

300

7.05

4.5

37

92.5

2009

5.17

漂白粉

5.20

5.21

30

375

6.12

4.0

25

83.3

2010

6.08

漂白粉

6.10

6.13

30

375

7.05

4.5

27.5

91.7

2009

5.17

漂白粉

5.19

5.21

54

21.6

6.12

4.3

50

92.5

2010

6.01

生石灰

6.03

6.13

55

22

7.05

4.2

38

69.1

3讨论

3.1培育池准备

淡水白鲳苗种培育时,若培育池消毒时间偏早,池内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的时间太早,由于淡水白鲳水花个体小,开始摄食时全长只有6.5~7.0 mm[1],无法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加上淡水白鲳对敌百虫敏感,不能用敌百虫灭杀这些浮游动物,就容易出现“虫盖鱼”现象(指水花下池后头2 d内枝角类等较大型浮游动物大量出现,与鱼苗争溶解氧、空间和饵料,从而降低鱼苗成活率的现象)的发生。从试验结果看,使用漂白粉消毒时,消毒时间为水花下池前5 d,并在2~3 d左右排干池水后重新注入新水,主要是利用漂白粉药效消失快,毒性残留小的特性,可大大推迟培苗池中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大量出现的时间;而采用生石灰消毒的池子,由于生石灰的药性消失较慢,需要提前10 d左右消毒,消毒时间和注水时间偏早,鱼苗下塘时出现“虫盖鱼”现象,其鱼苗成活率明显较漂白粉的低。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漂白粉消毒和清水下塘的措施不用药物即可避免“虫盖鱼”现象的发生,对提高淡水白鲳鱼苗成活率有较明显的作用。

3.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与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密切相关。3口试验池的放养密度均在300万~375万尾/hm2,经20~25 d的培育,各试验鱼池鱼种的全长均在4.0 cm以上,较为接近,说明在该密度范围内,短期培育时密度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并非主要影响因素;使用生石灰消毒的1号池和3号池的成活率只有65.0%和69.1%,其它池的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在培育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各试验鱼池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明显,说明试验设置的放养密度范围内,密度也并非是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表明试验设置的密度范围是适宜的。与其他试验结果相比,如王文彬等[2]试验表明,放养密度为300万~450万尾/hm2,经约20 d的培育,可达到3.0 cm左右;蔡德森等[3]认为,放养150万尾/hm2左右,经15~20 d培育可达到2.5 cm左右;朱永安等[4]试验表明,放养密度达562.5万尾/hm2,培育20 d可达2.6 cm,平均成活率为84%,本试验淡水白鲳鱼苗生长速度明显较快,成活率可90%以上,这进一步说明本试验所采取的放养密度和技术措施是可行的。另外,王文彬等[2]试验的放养密度达450万尾/hm2,朱永安等[4]的试验密度高达562.5万尾/hm2,并提出只要技术措施得当,淡水白鲳鱼苗培育的放养密度达525万~562.5万尾/hm2时,仍然可达到成活率高和生长快的效果。因此,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池塘条件、管理技术、培育时间和出塘规格要求等,采取不同的放养密度,以达到最佳的培育效果。

3.3培育方式

淡水白鲳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同时也能摄食蛋黄、豆饼粉和鳗鱼饲料等人工饵料。采取清水下塘,培育前期投喂豆浆或蛋黄,后期投喂鳗鱼粉料制成的团状饲料,这种投喂方法能及时提供充足饵料,有利于早期的水花生长,避免“虫盖鱼”现象发生,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本试验除用生石灰消毒的池塘外,其它池塘鱼苗培育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结果与朱永安等[4]的相符。试验结果还表明,除用生石灰消毒的池塘外,本试验放苗后前期用豆浆培育的2号池的成活率为83.3%,朱永安等[4]试验的平均成活率为840%,而前期投喂蛋黄的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高于投喂豆浆的,这可能与蛋黄的营养更为丰富有关。因此,采取漂白粉消毒、鱼苗清水下塘和早期投喂蛋黄后期投喂鳗鱼粉料的技术措施进行淡水白鲳的苗种培育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姜德荣,黄根兴.淡水白鲳的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J].水产科技情报,1990(1):9-12

[2] 王文彬,黄际朝.淡水白鲳苗种繁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8(4):16-17

[3] 蔡德森,王明华.淡水白鲳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7,28(1):36-37

淡水白鲳河道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淡水白鲳,河道,网箱养殖

为了调整河道网箱养殖的品种结构, 于2009—2011年, 在涡河进行了网箱养殖淡水白鲳试验, 每年试验养殖5箱, 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域条件

养殖区在涡河闸下游500 m处, 该区域水面宽阔, 水质清新, 水体溶氧量高, 无污染, p H值7.2~8.5, 正常水位平均水深6 m左右[1,2]。

1.2 网箱制作与设置

(1) 网箱制作。网箱规格为6 m×5 m×2 m。由于淡水白鲳咬网, 网箱体侧面为双层, 内层箱用聚乙烯硬平面网制作, 外层箱用网目为4.0 cm的聚乙烯网片缝合制成;箱盖为单层, 用网目为4.0 cm的聚乙烯网缝合在箱体上面;箱底也为单层, 用纱窗网缝合在箱体下面, 以减少饵料损失[3]。

(2) 框架固定。框架的规格要比网箱的规格略大一些, 用长6.2 m、宽5.2 m、高2.2 m的毛竹捆扎而成。另外, 在4个角钻眼, 并用直径为1 cm、长50 cm的长螺丝固定好, 螺杆高出框架30 cm左右, 在高出的螺杆顶部固着螺帽, 用作捆绑4根小毛竹形成上框架, 网箱吊在上框架上, 即可露出水面30 cm左右, 便于投饵和鱼群上浮抢食[4]。

(3) 沉子选定。从节约和实用的角度考虑, 选用砖作沉子。即在网箱的4个底角吊4块砖作为沉子。

(4) 网箱设置。选择背风向阳、水流较缓、水深在3 m以上的河湾处设置网箱, 呈“一”字型排列。网箱下水前, 一定要认真检查, 确保箱体无破损, 并于鱼种进箱前1周将网箱设置好, 待网箱下水浸泡1周左右, 使箱体附着一些藻类后, 再放养鱼种, 以免擦伤鱼体。

1.3 鱼种放养

淡水白鲳鱼种于每年5月的上中旬进箱, 放养密度为70~80尾/m3, 规格为10~12尾/kg, 另外每箱搭配10~20尾罗非鱼 (作指示和清洁用) 。鱼种下箱前用3%食盐水浸浴5~8min进行鱼体消毒。

1.4 饵料投喂

淡水白鲳属杂食性鱼类。在试验过程中, 鱼种入箱1 d后即开始投喂颗粒饲料, 前期采用安徽华亿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粒径2.5 mm的鲤鱼小鱼料, 蛋白质含量为32%;后期用粒径4.0 mm的鲤鱼大鱼料, 蛋白质含量30%, 实行“四定”投饵, 每天投喂2次, 投喂时间分别为8:30、18:00, 投饵量一般前期为鱼体总重的4%~5%, 后期为鱼体总重的7%~8%。

1.5 病害防治

一般在高温季节, 每10 d用生石灰浆50~100 g/m3全箱泼洒1次。在整个养殖试验过程中没发现病害。

1.6 日常管理

每天按时投喂, 勤清除网箱内外杂物, 刷洗箱体, 保持网箱清洁和水体内外交流畅通, 注意观察鱼类生长与摄食情况, 勤检查网箱有无破损, 认真做好管理日记,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汛期注意保护网箱安全, 防止冲毁、搁浅, 及时调整并加固锚绳。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情况

9月20日至10月10日捕捞上市, 共捕获淡水白鲳3 996kg, 平均单产66.6 kg/m3, 平均体重900 g/尾, 成活率92%。

2.2 效益分析

当地淡水白鲳售价:2009、2010、2011年分别为11、12、13元/kg, 3年平均售价为12元/kg。该试验平均每箱总收入为47 952元, 扣除成本43 176元 (每个网箱折旧费150元、鱼种费13 500元、饲料费17 382元、人员工资12 000元、药物费36元、电费108元等) , 每箱纯利润为4 776元。

3 结论与讨论

(1) 罗非鱼仅作为指示和清洁网箱用, 不计收入和成本。

(2) 从养殖试验结果看, 淡水白鲳鱼种放养密度为70~80尾/m3比较合适, 且放养规格要尽量整齐。

(3) 淡水白鲳属热带鱼, 到10月底全部上市, 故在当地上市时间较集中, 价格偏低。若8月中旬起就捕大留小, 陆续上市, 售价提高0.6~1.0元/kg, 效益会更好。

(4) 淡水白鲳在当地养殖前景看好, 养殖6个月左右即可见效。且淡水白鲳无肌间刺, 消费者喜食, 销路很好。

(5) 由于淡水白鲳属杂食性鱼类, 既吃饲料又吃小杂鱼、虾等, 故深受当地捕捞户喜爱, 因为每年7、8月捕捞的野杂鱼销路差, 可将其搭配饲料喂淡水白鲳, 不仅节省饲料成本, 而且淡水白鲳个体更大, 效益更高。

参考文献

[1]亓梦飞, 王莹相.水库网箱养殖淡水白鲳技术总结[J].水利渔业, 1999, 19 (1) :22-23, 48.

[2]王兴礼, 魏毅清.大水域养鱼网箱的管理[J].渔业致富指南, 2010 (2) :23-24.

[3]张爱芳.淡水白鲳网箱养殖高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4) :69, 163.

淡水白鲳和草鱼混养技术探讨 篇4

1.1 池塘的选择

大樟溪流域有许多山塘、水库, 也有许多池塘, 根据池塘的结构, 将其改造成具备自排功能的养殖塘。改造后, 养殖塘具备了流水交换的功能, 可以自主的进行流水交换, 将上层水排掉, 保证养殖塘水的水质。

本实验选取的养殖塘面积0.48hm2, 深度2m左右, 酸碱度为7.4~8.2 之间, 偏碱性, 水温在26~29℃之间, 其来源是温泉, 该养殖塘的溶氧较低, 为了保证实验, 特配备了1 台叶轮式增氧机。

1.2 鱼种放养情况

本实验在养殖塘中共投放了4 种鱼, 其中淡水白鲳是从鱼种场经汽车运输至养殖塘进行投放。另外3 个鱼种为草鱼、鲢鱼、鳙鱼, 这3 种鱼均为2 龄鱼种, 是当地养殖塘自行培育的鱼种。具体的投放数量见表1:

1.3 饲料投放

为了取得良好的养殖塘效果, 在鱼种不同的生长阶段投放不同的饲料, 保证鱼种生长得需求[1]。在早期, 投放的饲料主要为华秦饲料厂生产的淡水白鲳早期开口饲料, 该种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5%。养殖4 周后, 决定采用颗粒饲料进行喂养, 颗粒饲料直径为2.5mm, 该饲料营养成分组成为:麦麸35%, 菜籽渣10%~15%, 鱼粉6%, 面粉5%, 另外还加入了适量的土霉素渣、添加剂等保证鱼种微量元素的需求, 颗粒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达30%。

2养殖塘塘管理情况

养殖塘的管理对于本实验至关重要, 是决定实验是否能取得良好结果的前提。对养殖塘的管理可分为4 个方面, 分别为:养殖塘施肥、饲料投喂、水质监控、鱼种防病。具体工作如下问介绍[2]。

2.1 养殖塘施肥

由于养殖塘面积大, 很难完成排干养殖塘水的目的, 因此, 采用的办法—带水清塘。在投放鱼种之前, 就将养殖塘的水排掉, 只留下60cm左右的水, 然后将2 瓶鱼藤精 (每瓶1kg) , 在整个养殖塘中泼洒, 以达到清野的目的。鱼藤精的药效可以维持一周左右, 一周后便开始减弱直至无效, 在第10d, 工作人员往养殖塘中投放生石灰, 生石灰的投放量为110kg/667m2, 本次共投放792kg。投放生石灰的目的是消灭养殖塘中的病原体, 例如细菌等, 为鱼种的生长提供安全的环境, 降低鱼种患病的机率。投放后开始计算投放鱼种的时间, 在鱼种投放前10d, 需要将肥料投放入养殖塘。本养殖塘投放的肥料为一般肥料, 主要成分为鸡粪, 每667m2投放量在200kg左右, 共投放1500kg, 鸡粪是养殖塘的基本肥料, 可以保证一个养殖周期肥料的需求, 因此之后的养殖中不再需要施肥, 当然前提是在投放鱼种之前做好这一工作, 以便后期工作的开展。

2.2 饲料投喂

饲料的投喂是保证养殖塘中鱼种生长的关键条件, 做好这一工作是完成实验的前提。鱼种在放养后第3 天才投放饲料, 每天上午投放1 次、下午投放1 次, 共2 次, 早期投放的饲料以白鲳开口饲料为主, 再适量的加入青饲料, 保证能够供应养殖塘中鱼种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 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淡水白鲳在放养后, 每天都要做到“四定”投放饲料, 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投放饲料。除了量的要求, 还要注意投放速度, 一般投放时间在1h左右, 1d 3 次[3]。训练淡水白鲳吃食较为困难的问题, 因此花的时间会较其他鱼种更长一些, 根据相关资料, 淡水白鲳训练吃食习惯一般需要花2~3 周的时间才能达到目的, 2~3 周以后便会有淡水白鲳游到水面进食。继续喂养1 个月后, 淡水白鲳会在水面与其他鱼种抢食, 并且淡水白鲳一般在抢食鱼群中央, 草鱼则在鱼群外周。投喂1 个月左右出现淡水白鲳与其它鱼抢食后便可以开始投喂养直径2.5mm的颗粒饲料。

2.3 水质监控

水质监控的首要任务便是保证养殖塘水的质量, 养殖塘水的质量体现在洁净度、溶氧量等几个方面, 下面是影响养殖塘水质的主要因素洁净度于溶氧量的介绍。养殖塘饲养中期会增加青饲料的投放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增加养殖塘水的负担, 而鱼种的生长会增加养殖塘中鱼的密度, 鱼的排泄物、饲料残渣的物质会使得水的质量下降, 因此要保证养殖塘水的清洁度就得保证能够有新的干净的水进入养殖塘, 而达成这一目的的前提便是养殖塘中旧水能够先排出养殖塘, 这一问题在养殖塘开始工作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 将池塘改造成具有自排功能的能够保证水质的养殖塘[4]。鱼种密度增加, 对水中氧气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增氧机的作用变得不可替代, 成为养殖塘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中溶解的氧气过低会导致鱼浮头死亡的现象。根据相关资料, 在晴天的中午保持增氧机工作状态1~2h, 不仅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而且有助于水体的循环, 将水中有害气体曝出, 最终达到增加养殖塘产量的目的。

2.4 鱼种防病

预防鱼群生病对于鱼类的饲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鱼是成群生活, 并且由于生活在水中, 容易导致细菌的传播, 因此防止养殖塘中鱼群染上疾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前期饲养到3 周左右就应该向养殖塘中泼洒生石灰, 每667m2泼洒量在45kg左右。从中期开始, 由于养殖密度的增大, 养殖塘的水中肥料较多, 除了定期足量泼洒生石灰之外, 还应该加漂白粉进行消毒, 周期为每4 周1 次, 重点是要对饲料投放点进行消毒[5]。另外, 在投放的饲料中加入1% 左右的青霉素也可以起到预防鱼群生病的作用。以上措施在实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实验中并没有发生鱼群死亡的现象。

3实验结果

3.1 产量

经过16 个月的饲养, 进行清塘后统计捕捞的淡水白鲳共有5120kg, 并且鱼的规格均匀, 平均每尾有201g左右, 成活率达到了81.2%。草鱼的产量为1783kg, 平均重量在210g。鲢鱼和鳙鱼产量为723kg。养殖塘总产量为7626kg, 每667m2平均产量为1059kg。但是, 鲢鱼的成活率相对偏低, 只有59%, 死亡原因多为浮头死亡。

3.2 饲料量

整个饲养过程, 所需饲料总量为21890kg, 其中精饲料为13289kg, 青饲料为8601kg。

3.3 经济效益分析

本次饲养过程总共投入51342.8 元, 其中购买鱼种花费12342 元, 饲料花费为30898 元, 养殖塘租金、管理人员工资等花费8110.8 元。总收入为89004.8 元净收入为37662 元。具体收入如表2 所示:

4总结与讨论

4.1 食性

关于淡水白鲳、草鱼的食性研究。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发现, 淡水白鲳与草鱼的食性有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淡水白鲳食性更为复杂, 并且在喂养过程中发现, 淡水白鲳的抢食能力更为突出, 草鱼在抢食方面逊色于淡水白鲳。为了缓解淡水白鲳与草鱼之间的冲突, 增大经济效益, 在养殖塘中加入鲢鱼、鳙鱼的生产模式是可以采用的。

4.2 养殖密度

在实验开始之前,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此次淡水白鲳与草鱼混养技术的研究实验中, 将养殖场中成鱼的鱼种密度定位70~140g/ 尾。最终结果为出塘时, 淡水白鲳为201g/ 尾, 草鱼为210g/ 尾, 略大于预测的规格。因此, 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 可以适当的增加放养的密度, 这样将会增加产量, 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4.3 越冬条件

淡水白鲳喜温水, 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可以生长, 其临界温度为11℃, 大樟溪具有丰富的温泉资源, 有利于淡水白鲳的生长, 适宜大规模的鱼种养殖, 来年便可生产成鱼。而在没有温泉资源的地区是不适宜养殖淡水白鲳鱼种的, 但是可以考虑进行淡水白鲳成鱼的饲养。

参考文献

[1]陈虹.淡水白鲳与草鱼混养技术[M].河南:河南出版社, 2013:1304-1310.

[2]吴书仙, 庄臣.浅析淡水鱼混养的用技术要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2446-2447.

[3]马红.淡水白鲳的生活习性[M].福建:华中出版社, 2013:1304-1310.

[4]王西敏.草鱼养殖要点[M].郑州:河南科技技术出版社, 2013:2446-2447.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篇5

1池塘准备

1.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15×667 m2~20×667 m2为宜,长方形,东西走向,池深2.5~3.0 m,坡比1∶1.5~1∶2。池底平坦,底质为黏土,淤泥厚15~20 cm。周边水源丰富、无重大污染源,进排水方便,电力、道路等配套设施齐全。

1.2消毒与施肥

池塘挂养插片蚌、放养鱼虾前充分干塘并曝晒15 d以上,后注水5~10 cm,施用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施用量为60~80 kg/667 m2,以充分杀灭野杂鱼、寄生虫及各种致病菌。进水管口用60~80目的尼龙绢网过滤进水,防止混入野杂鱼卵。施用生石灰后6~7 d,全池泼洒充分发酵过的有机肥(鸭粪、鸡粪、猪粪等)进行肥水,施用量为100~150kg/667 m2,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使池水“肥、活、爽”。

1.3增氧机及投饵机安装

池塘配备2台3 k W叶轮式增氧机,配备1台自动投饵机。

2蚌、鱼及虾种的放养

2.1插片蚌的挂养

池塘挂养插片珍珠蚌密度为800只/667 m2,岸边打桩拉绳,用空瓶作浮标,采用网夹挂养,每网夹挂养2~3只。

2.2鱼种的放养

淡水白鲳鱼种的放养宜在每年的5月上旬,放养鱼种规格为30~40 g/尾,放养密度为1 000~1 200尾/667 m2。放养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鳍无残缺、活力旺盛。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 min,以杀灭可能寄生在鱼体表上的寄生虫及各类致病菌。

2.3虾种的放养

青虾可实现一年套养两茬的高产模式。第1茬青虾从1月至7月,第2茬从7月至12月。第1茬虾种放养在1月份,规格为500~600尾/500 g,每667 m2放养16~18 kg;待第1茬青虾收获后,7月份放养第2茬虾苗,规格为7 000~8 000尾/500 g,每667 m2放养3~4 kg。

选购的虾苗应来源于正规苗种场,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活力旺盛。购买苗种时,虾苗过秤、计数要带水操作,不能曝晒,否则影响成活率。操作过程中,虾苗不能堆压,离水时间不能超过5 min,同一池塘中放养的虾苗应规格一致,一次放足。下塘时间一般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傍晚进行,操作要细心,动作要轻,切勿使虾体受伤。经过运输的虾苗暂养1 d,剔除死虾和带伤虾后才能放入池塘。

3饲养管理

3.1肥水

肥水最好在放苗前进行,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且投放前经过充分发酵,防止致病菌混入池塘。有机肥堆积在池塘四角,用密网围住,防止四处漂散,每隔2周投放1次,施用量为20~30 kg/667 m2。

3.2净水

通常用生石灰,充足的钙质是珍珠及虾类生长必备的物质,也是改善水质的通用调水剂,可有效中和由于饵料及粪便残存导致的水质弱酸性。通常情况下,每隔2周全池均匀泼洒生石灰水,每667m2用生石灰10~15 kg。

3.3淡水白鲳投喂

5月上旬放养鱼种后3 d,即开始选用粗蛋白含量30%~35%的配合膨化颗粒饲料正常投喂。池塘中设置用PVC管制成的固定浮性食台,初期鱼体规格较小时采用4 m×4 m规格,待鱼体规格较大时更换为8 m×8 m规格。投喂按照“定时、定量、定位、定质”四定原则进行,每天2次,9:00—10:00,15:00—16:00,上午与下午投喂量相同。投喂量根据季节、天气等灵活变动,3—5月,每日投喂量按鱼体质量的3%投喂,6—9月,每日投喂量增至鱼体质量的5%,10—11月,每日投喂量降至鱼体质量的3%。

3.4青虾投喂

1月份放养虾种,待水温升高至10℃以上时,选用粗蛋白含量35%~40%的优质颗粒饲料进行投喂,以颗粒沉性饲料投喂为主,可有效提高成活率,之后可添加其他饲料如酒糟、豆腐渣、豆饼、蚕蛹、蚌肉、麦粉、鱼肉粉、大米饭、螺蛳等。池塘底部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动物的尸体、固着藻类、丝状藻类、有机碎屑、植物碎片等也能成为青虾摄食的对象。青虾的消化道直而短,因而需不停进食,在极度饥饿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情况。

7月,待第1茬青虾收获完毕、放第2茬青虾苗之后,每天每667 m2水面可以泼洒黄豆浆1.0~1.5kg,具体投喂量根据池塘水质、天气变化和青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随着虾体的成长,可逐渐改投颗粒饲料,终止豆浆泼洒。9月份,长成的青虾又会抱卵孵化,使池塘增加大量幼虾。这些幼虾当年难以达到上市规格,致使年底起捕青虾时规格极不整齐。为防止当年幼虾过量无效繁殖,可采用提前挑选抱卵母虾,提前孵苗。

3.5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巡塘观察和记录生产日志。巡塘主要是观察池中鱼虾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及敌害侵袭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池塘安装两台叶轮式增氧机,遇闷热天气及时加开增氧机,防止缺氧。对于青虾养殖而言,池水溶氧量是关键。青虾不耐低氧环境,其耗氧率和窒息点都比一般养殖种类高,当池塘缺氧时,青虾会最先浮头,最先死亡,夏季高温期间,要适当增加增氧的时间,尤其是凌晨期间须长时间持续增氧,遇雷雨闷热天气时更要提高警惕。

4病害防治

上一篇:开创新时代下一篇:分段实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