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资源(精选10篇)
水产资源 篇1
在日前农业部公布的第四批60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中, 荣成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列其中, 保护区中的栉孔扇贝及紫海胆已列入《国家重点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这是此次威海市唯一获批的保护区。
荣成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拟建于荣成俚岛东部海域, 总面积2 134 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为974 hm2, 特别保护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实验区面积为1 160 hm2, 范围为保护区边界与核心区之间区域。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栉孔扇贝及紫海胆, 已列入《国家重点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
荣成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设立, 不仅将对保护栉孔扇贝、紫海胆等生物资源, 维持种群数量、遗传结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结构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且借助底播贝类对水域中颗粒物的滤食作用, 可有效延缓水域富营养化进程, 减少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的发生, 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www.bbwfish.com)
水产资源 篇2
一、充分认识培育水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博斯腾湖具有良好、无污染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资源,适合鱼类生长繁衍。博斯腾湖水产业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过程。80年代前利用原始渔业资源;80年代后建立渔政管理体制,实行渔业许可制度,走以法治渔的道路;90年代以后进入渔业捕捞、加工经营新阶段;到目前的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初级阶段。博湖县水产产业化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和建立,但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机制不健全。博斯腾湖目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其巨大的资源极不相称,巨大的资源开发空间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九五”期间,自治州提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博湖县在对博斯腾湖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提出了“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强化管理抓水产”的思路,博湖水产业日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2001年县第六次党代会上,将水产业做为我县的五大支柱产业提出,并做为当前首要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提出了“湖泊经济”的发展口号。近几年,我县经过对水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水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到2002年,博斯腾湖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余万元,比建县初期增长了一倍多。
二、积极创造水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进一步挖掘博斯腾湖水产资源潜力,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出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强水产养殖开发的组织领导。2001年底成立了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水产养殖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沿湖滩涂、沼泽地和被淹没土地进行实地勘察,初步划出了4万亩适宜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地带,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二是积极制定水产发展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博湖县水产养殖开发带优惠政策》(博党办[2001]142号)、《中共博湖县委员会、博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博党发[2003]7号)、《关于博斯腾湖围栏养殖管理的实施意见》(博政办[2003])60号)等一系列文件,采取水产养殖政府每年贴息50万元,大湖苗种投放资金政府每年保证不少于100万元,配齐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及水、电、税收、水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市场开发等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县内外水产发展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与水产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与技术交流。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水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县在多年的水产合作过程中,与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水产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进行授课和实地考察。同时聘请了本地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3名退休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开发博斯腾湖水产资源。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品种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无污染的天然绿色水产品前景广阔,名、特、优水产品的发展潜力也日益增强。为此,我县一是在稳定天然捕捞量的同时,采取一年四季活鱼上市的方式,保证天然野生鱼类的均衡上市。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湖滨水产养殖的自然优势,大力引进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渔民和农牧民打破常规传统的养殖方式,精养名特优水产品种,以无公害产品为主,主养赤鲈、云斑鮰、虾、蟹、乌鳢等。减少鲤、鲫、鲢、鳙鱼等常规鱼类养殖。目前沿湖水产养殖户已达70余户,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名特优品种占到了30以上。三是通过不断探索水产开发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发展理念、经验和技术,多渠道快速实现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经过对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多年开发、管理、利用经验,2003年,经自治区水产专家组论证同意,我县对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整体承包经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商,引进了浙江绍兴市多年从事水产发展的投资商。通过浙江发展水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方式以带动和发展沿湖的水产发展,尽快扭转我县传统土地为本的发
展观念,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快速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县已吸引内地3名大户来博湖县投资开发水产养殖,他们成功精养的蟹、虾等名特优品种,极大地带动着我县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的信心。这是外来户的加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而且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通过西南小湖区整体经营承包的成功运作,使我县与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成功缔结为友好县区,这将为联合开发博斯腾湖水产等自然资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不断发挥水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我县在建立水产业龙头企业之前,一直以捕捞鲜鱼,出售冻鱼的传统生产方式缓慢发展,年产量停留在2000—2200吨左右,渔业生产工具原始而单一,经济社会效益很低。80年代,初步建起了鱼制品企业,开始生产商品鱼罐头,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鱼制品产销量很低,水产渔业效益低下。随着池沼公鱼资源的迅速壮大,1998年在原有的鱼罐头食品厂、水产饲料加工厂、水产供销中心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以水产产业化为目标的水产龙头企业---蓝翔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抓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完善设备,建设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积极与国内先进省区市进行横向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了加工技术的顺利嫁接和有效跨越,拥有了自己的水产品牌—“斯腾”,取得良好效益。1999年,蓝翔公司生产的水产加工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也由原来年产量250吨的鱼制品厂发展到年产3000吨的现代综合水产企业。形成了冻烤系列出口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其中池沼公鱼制品在日本市场被评为特A产品。池沼公鱼产品出口也填补了新疆鱼类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2002年初,我县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引进辽宁丹东诚丰公司,组建成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企业整体产权出让,使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做强做大。公司拥有罐头厂、养殖场、烤鱼车间、急冻车间,以池沼公鱼深加工为主,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左右,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年出口创汇200—300万美元。主要产品包括公鱼系列和鱼制品罐头食品,其中公鱼系列散烤公鱼、带卵气烤公鱼、油炸公鱼、水煮公鱼、单冻公鱼、串烤公鱼、鲫鱼串、烤麦穗鱼、河虾串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深受欢迎。目前,在各种水产品的出口的同时,国内各省区都有“斯腾”品牌的产品。2001年公司所产的辣味鱼罐头被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公鱼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腾湖”水产品被评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公司采用绿色环保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特色水产食品,已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在积极申报NACCP认证。2002年,企业经自治区外经贸厅审批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实现了为当地直接创汇的能力。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不断地调整博斯腾湖水产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龙头带动作用。
五、继续强化水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提高两个渔场和一个养殖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苗种供给、捕捞这一基础性水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通过养殖场多年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逐步实现了养殖品种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养殖场已经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优质特色养殖基地。自2001年以来,我县已完成本地野生名特优品种赤鲈、云斑鮰的人工繁殖及人工驯养科技攻关,2002年实现人工繁育赤鲈苗100万尾,云斑鮰20万尾。2002年,成功完成了南美白对虾、云斑鮰、赤鲈、翘嘴红舶、加洲鲈、螃蟹、湖藕等7个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今后大面积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发建设博斯腾湖水产苗种早繁基地。该工程已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底竣工。早繁基地主要是利用博斯腾湖特色优良鱼类品种及国内外名特优品种建设年产早繁良种鱼(虾)苗1—2亿尾,培育大规格优良鱼类品种100吨,供应本县养殖开发带、大小湖资源增殖及南北疆市场所需的优良品种,示范养殖部分名、特、优商品鱼的综合良种生产基地。基地的建成,将为博斯腾湖乃至新疆的渔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的博斯腾湖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也将于今年完工,该中心将集科研、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生产以及保护动物经营于一体,3—6年可实现博斯腾湖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放流及鱼类生物学、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饲料、鱼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极大地改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加大水产品牌宣传促销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申报博斯腾湖野生鱼类绿色水产品认证。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加大“博斯腾湖牌”、“斯腾牌”、“西海牌”商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博湖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今年采取了设立博湖鱼销售专营网点,县财政补贴网点建设经费10万元的方式,建立建全营销网络,保证常年供应博湖鲜活鱼、冻品鱼和软包装半成品鱼,通过产品均衡上市,树立博湖鱼的品牌,把博湖绿色水产品更好地推向了市场。
六、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
良好的水产技术服务是发展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我县水产养殖起步晚,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顾虑较多等因素,我县在积极扶持鼓励和大户带动的情况下,在水产养殖开发工作的重点乡、镇配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或挂职。基本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使每一个养殖村都产生了1—2名养殖技术骨干。同时渔业科技人员每年到乡、镇举办3至4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年底统一举办养殖技术研讨会,促进农民养殖技术提高。通过加强渔业科技部门和养殖户的结合,参与或带领养殖户举办水产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在农牧民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渔业科技部门及时总结制定重点养殖品种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定期向养殖户提供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更好地促进生产和销售。
七、积极推进水产资源整体开发经营步伐,加快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
按照整体整合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目标,大力实施水产产业化经营战略,根据目前湖区水产渔业资源由我县统管的经营管理现状,加快资源整合和生产经营优化组合步伐。充分利用博斯腾湖资源优势,实现博斯腾湖资源的增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实现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产业化整体经营目标。通过主攻大湖增值与保护,发展湖滨、湖湾养殖,提高大湖产出能力,规范小湖生产经营,搞活流通加工,树立品牌形象,强化以法治渔,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水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水产资源 篇3
关键词: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问题
1 水生生物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水生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见表1)。水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2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续建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长江流域3处,黄河流域7处、柴达木水系1处、青海湖1处,黑河1处(见表2)。
3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受《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与《新时期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文章启示,针对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注意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生态链完整性及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保护对象的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人员只有对区内保护对象有着充分的认识,掌握其动态情况及驱动因素,才能理解管理的内在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开展客观合理的保护成效评估。
以往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前期的基础调查工作,仅限于对鱼类的种类的走访、调查、监测工作,缺少对鱼类动态变化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工作,更缺乏对除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工作,忽视了水生生物生态链条的整体性。
3.2 注意保护对象生活史时空连贯性的要求
通常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审批、管理的过程中仅仅考虑单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没有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同一流域毗邻的其它保护区的关系,而许多水生生物是需要在一定流域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特点中完成其生活史的,尤其是带有洄游性特点的鱼类,这可能需要流域内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保护区的协调管理和保护才能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才能达到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目的,整条流域的保护区应形成一张有机的网络,在这一点上不光是青海省,就是国内仍然十分薄弱,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物种的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仍然做得很不够。
4 建议
4.1 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区内水生生物的动态研究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从事专门水生生物研究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技术力量不足,重视度不够、无专门经费支持,应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借助其它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并将重点聚焦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链条整体性研究,以此制定详细具体的建设管理规程。
4.2 建立管理网络
应进一步加强以流域为范围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优先区分析和整条流域保护区网络协调管理研究,以此为基础将流域生物,多样性协调保护、流域水文协调管理、保护区间关联性和互补性的管理纳入下一步工作内容,最终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协同管理网络。
水产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 篇4
水产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产资源和内陆水产资源。海洋水产资源包括海域资源、沿海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域是海洋一定范围的海洋区域, 包括水面、水体和海底[1]。海涂是指人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地域及其生物, 包括沿海滩涂、滨海沼泽地和河口滩地。我国海域辽阔, 生物多样性较高,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渔业资源品种繁多, 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目前, 由于自然环境资源被过度地消耗, 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突出。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长, 沿海、城郊优良的渔业水域、滩涂被大量占用, 传统的养殖区域受到挤压, 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旅游、航运等产业开发与渔业发展的矛盾日益明显;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水生生物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 部分宜渔水域受到污染, 鱼类的产卵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沿海捕捞渔船多、渔民转产转业安置困难的现状加剧了渔民生产生活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和难度[2,3,4];随着海域污染加重、过度捕捞以及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增加等诸多因素, 导致了我国大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 水产资源严重衰退,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部分海域甚至出现生态荒漠化趋势, 严重制约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养殖与加工技术影响水产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与水平提升
传统养殖方法将各类鲤科鱼类进行混合饲养, 即按一定比例一起放养, 以充分利用池塘资源。草鱼是草食性鱼类, 一般喂草;投入池塘的粪便及草鱼的粪便会刺激藻类生长, 给过滤摄食的白鲢和鳙鱼提供食物;肉食性青鱼吃蠕虫及螺丝;杂食性鲤鱼专吃小生物及食物残渣。农户可调整各种鱼的比例, 以获取高产。此外, 水产养殖设备、技术水平, 机动渔船的机械装备、助渔导航仪器和深海捕捞技术等远洋渔业生产能力也会影响水产资源生产能力。水产品加工水平、水产科研教育基础, 以及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 也会严重影响水产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5]。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各种水产资源, 发展集约化水产养殖, 提高水产品质量和水产业效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 培育、改良鱼虾贝藻的种苗和幼仔, 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3 水产品市场影响水产资源生产能力的规模增长
水产品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是水产资源生产能力规模扩张的推动力, 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将趋于优质化、多样化。我国水产资源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与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不但满足了我国人口增长及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对水产品的总量需求, 也满足了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变化对水产品的质量和结构性需求。同时, 我国还是国际水产品市场上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 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已经超过畜产品的出口量, 水产品已经成为农业中最大的出口创汇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水产品的生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产养殖产品迅猛增加, 水产捕捞产量实现“零增长”的计划目标。
加入WTO为我国水产品生产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遇方面:我国水产品生产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 挑战方面:水产品必须建立完善的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范、标准与检验检测等技术规程与体系。长期以来, 我国水产品除进出口外, 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不进行检疫。近年来, 国内主要城市已开始对鱼虾的生产过程进行检疫。从2001年10月1日起,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首批无公害农产品73项行业标准中, 有关水产品的标准就有23项, 涉及产品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相应的检测检验方法、标准等。无公害水产品标准规定了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和大宗海水、淡水养殖鱼类、藻类、贝类及对虾、中华鳖、鳗鲡、河蟹的养殖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此外, 还规定了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水产饲料安全限量、渔药使用准则、水产品中渔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2003年, 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 用以指导近年全国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6]。
4 水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影响水产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性
由于不同种类的水产资源有不同的习性和分布方式。部分海洋水产资源如鱼类、甲壳类等, 都分布在沿岸与陆地附近。海洋水产资源主要集中在表层阳光可到达、水深约100 m以内的地方。陆地是影响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 因为陆地上所有河川的水体最终都流到海里, 带来所谓的营养盐。海洋中的植物成长所需要的化学物质, 大部分来自于陆地。其次是阳光的因素, 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 海水本身有吸收阳光的作用。另外, 所有的生物都有所谓的生物行为, 大部分鱼类都会居住在沿岸附近的地方。
陆地沿岸海区还有洋流的作用。洋流会带来很多刚孵化的小鱼所需的浮游生物。另外, 涌升洋流还可携带一些海底的营养盐。由于洋流与人陆坡的交互作用, 在这些有冷暖流交会和涌升流所在的地区, 就形成著名的渔场所在, 所以目前世界上各国竞相实施200里经济海域的制度。近年来, 由于水域污染、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水域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 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片面强调高产, 鱼体规格逐渐减小, 有的已无法形成渔汛或接近绝种。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生产, 内陆水域建闸筑坝隔断了鱼蟹洄游通道;围湖垦殖使水面积大量缩小, 产卵场遭到破坏;水域污染日益严重, 有的江河鱼已经绝迹。受海洋污染、捕捞强度过大的影响, 近海渔业资源继续衰退, 同时由于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 渔捞空间大大缩小, 捕捞生产效益与水产资源生产能力下降[7]。
5 其他影响因素
早在远古时代, 人类以捕鱼为主要手段获取生活资料, 捕鱼是与狩猎同等重要的人类生存手段, 在历史上并称为渔猎时期。随着渔船、渔具、渔法等的进步, 捕捞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由于捕捞工具的发展失控, 人们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不强, 致使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沿岸及近海资源, 其次是深海、远洋和大洋性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内陆水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为直接。砍伐森林、开垦荒地, 建闸、筑坝、兴修水利、农田灌溉施肥、喷洒农约, 排放废水等等, 造成水域环境的破坏, 如河水浑浊, 泥沙量增加, 透明度降低, 江湖水量减少, 湖面缩小, 水库淤积, 降河与溯河性鱼类洄游受阻, 影响繁衍后代;内陆湖面减少, 水质盐碱化, 导致渔业资源结构改变, 质量下降。对河湖天然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 也导致了鱼类资源的单一化、小型化、低龄化等现象。水产资源的大部分生存于天然海域, 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 对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多, 对其保护与研究不多, 导致水产资源的减少和枯竭。
摘要:在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中, 水产资源将承担日益重要的食物产出重任, 因而需要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水产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水产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为研究对象, 针对水产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水产资源,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丽波, 杨子江.当前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 2008, 26 (5) :34-38.
[3]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年-2010年) [J].中国水产, 2006 (12) :1-2, 17-25.
[4]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年~2010年) [N].中国渔业报, 2006-11-20 (2) .
[5]沈美芳.授“渔”富一方[J].江苏农村经济, 2011 (2) :67.
[6]李路平, 黄季焜.浅析新形势下我国渔业经济政策调整[J].中国渔业经济, 2004 (6) :19-21.
水产资源 篇5
盐亭县水务局签发人:黄灿明
省水产局领导来盐调研水产工作 3月8日-9日,由省水产局生产处何云明带领的调研组来盐,对我县水产工作进行调研。市水产站站长赖文安、县水务局局长黄灿明、副局长王怀忠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盐亭天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毛公生态农场、盐亭华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盐亭恒兴渔业专
业合作社、林山乡林园村稻田养鱼基地进行实地查看。在听取市县相关情况汇报后,调研组指出,盐亭水产发展特色鲜明,科技优势明显,在发展特色渔业和专合组织、产业龙头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尤其是恒兴渔业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17户养殖户发展成现在的152户,坚持“五个统一”,始终把“为合作社社员及其它养殖户提供无偿技术服务”作为本社最高宗旨的理念,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值得推广借鉴。调研组还对恒兴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500户农户致富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
水产资源 篇6
无棣中国毛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无棣县近岸浅海,其区域范围南为沙头河入海口、东为渤海湾、西为大口河入海口、北为黄骅港,总面积1万公顷,保护区的核心区与实验区呈“回“字形分布,中间为核心区,面积3 333 hm2;核心区之外是实验区,面积6 667 hm2。保护区规划投资96万元,包括保护区管理中心建设、保护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
保护区核心区人迹罕至,底质优良,浮游植物种类多、密度大,水质良好,适宜虾蟹类的栖息、生长和繁衍,自然分布的中国毛虾等虾蟹类种群密度大,是中国毛虾种质种群的主要物种源,该区域加强保护,特别是毛虾亲体的保护,将大大促进促进毛虾苗种的自然繁殖和生态增殖。
水产资源 篇7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一) 海水养殖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 1955年, 我国的海水养殖总产量仅达到10万吨, 而在1990年时, 总产量已经提高至300万吨。2008年, 在各水产学家以及海洋学家的鼎力支持下, 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分别出现三次浪潮, 总产量达到了1340万吨, 其中鱼类及虾蟹类产品共168万吨, 约占总产量的6%, 贝类产品1008万吨, 约占总产量75%, 大型藻类产品138万吨, 约占总产量10%。
(二) 内陆养殖
我国内陆养殖水域有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江河等, 所运用的养殖技术包括冰下水体生态系及鱼类安全越冬技术、养鱼塘生态系及食用鱼养殖技术、内际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及综合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系及综合技术等。而在1947年至1957年间, 我国渔业中的大水面养鱼模式仍处在萌芽时期, 唯有江、浙一带实行外荡养鱼, 1955年后, 则开始运用以投放鲢、鳙、草、青为主要手段的湖泊水库放养模式, 并一直沿用至今。1978年后, 我国内陆养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作为渔业养殖大国, 仅2012年上半年, 水产养殖产量便达到了1354.21万吨, 同比增长6.61%。自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 渔业经济市场环境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在保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需要确保将天然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到最好。
二、我国天然渔业资源受水产养殖业影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盲目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
基于我国地大物博, 若该种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则极易在我国各大地区找到适合其生长繁殖的水体。此外, 因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界中往往缺少能够将该种类数量限制在一定范围下的天敌, 在该种情况下, 此种类将对我国自然环境资源及生物资源产生较大影响, 不仅会打破先前固有的食物链平衡, 还会对本土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 在引进新品种时若不将此纳入考虑范围并实行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结果极可能弊远远大于利, 对我国的天然渔业资源造严重影响。当前, 主要对我国渔业造成危害的入侵鱼类有食蚊鱼、甲壳类克氏螯虾、麦穗鱼、鰕虎鱼等。
(二) 沿岸资源与内陆生态环境受养殖业破坏
当沿岸资源与内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 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是以藻类及贝类养殖为主的行业, 而沿海湿地与潮间带则是大多数贝类及鱼类的主要培育场所, 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近海或沿岸的渔业资源。然而, 当该类区域被开发为养殖塘场时, 富营养化或是鱼药浓度过高的养殖废话将会被排放到水中, 并致使位于下游当中的贝类发生大量死亡, 同时促进有毒藻类的生长, 严重影响到下游地下水及水体的可持续性。此外, 被开发为养殖塘场的沿岸将丧失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 并使近岸的天然水产品产量急剧降低。
(三) 使用鲜活饵料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不良影响
鲜活饵料来源于对非食用鱼以及野生幼鱼资源的捕捞。我国近海网箱养殖一直以来使用着鲜活饵料, 甚至于抗风浪深海大网箱等也是使用鲜活饵料, 如此长期和大范围的运用鲜活饵料将使资源耗尽, 并进而导致位于食物链上层的鱼类发生严重减产现象, 对渔业的资源修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网箱这类属于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对海浪作用具有抑制性, 致使表层海水无法进行置换, 使养分在表面停留, 若气温较高则极易出现赤潮危害。此外, 相对于国外, 我国在养殖饵料利用率方面远远低于平均水准, 大量的鱼类代谢物以及剩余的饵料未经过相应处理措施, 在海底积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渐渐释放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三、达成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一) 科学性管理养殖引进鱼种
在引进新的鱼种之前, 首先需要对其系列周期、侵入历史、天敌、适应性等各方面状况进行评估, 在确保其不会形成入侵现象后再行引进。而对于已经入侵的鱼种, 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疑似入侵鱼种则应在进行严格的控制及评估之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判定该鱼种是否可继续养殖, 做法如下:一是遵循检疫法规执行引种流程, 禁止出现将病害带入国内的现象;二是构建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信息系统及引进管理体系, 以跟踪管理引进及待引进水产养殖鱼种的全过程;三是做好鱼种引进后的推广及保种工作, 预防种质出现衰退现象;四是提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确定引进鱼种及其养殖范围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后再行推广。
(二) 提高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适当降低投饵量, 改良投饵方式, 并对放养密度进行控制, 采取深水网箱养殖等生产工艺来使养殖水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减轻因大量取水而引起的海水倒灌以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现象, 对养殖用水的用量进行控制与降低。此外, 还应严加管理鱼用药, 执行处方购药模式, 并对鱼药市场内的药物进行一系列检测、监督措施, 禁止有害药物进入市面, 同时需控制养殖场排水, 防止鱼药、病毒及多余养分通过排水污染下游水体。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
在进行水产养殖时, 应尽可能采取生态养殖模式, 例如轮养、混养、间养等。对肉食性鱼种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以最大限度降低其对鲜活饵料类自然渔业资源所造成的冲击及破坏。此外, 捕捞作业应与渔业的休渔、转产等举措结合起来, 给予天然渔业资源充分的恢复期, 提高资源数量, 严禁出现对资源无止尽采集的现象。如此才可实现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辉, 余云军, 于会国.水产养殖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赵德, 于佳鑫.谈我国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水产资源 篇8
据悉,这11处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四川省建立的第四批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它们分别为:清江河特有鱼类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青川县)、南河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广元市利州区)、硬头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广元市元坝区)、西河剑阁段特有鱼类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剑阁县)、渠江岳池段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岳池县)、消水河中华鳖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营山县)、李家河鲫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西充县)、嘉陵江南充段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南充市高坪区、顺庆区)、岷江小三峡长吻鮠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乐山市市中区、青神县)、赖溪河翘嘴鲌蒙古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泸县)、龙溪河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所在地区:泸州市龙马潭区)。
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各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由四川省水利厅公布,并在明显位置设立界碑、界桩等标志。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加大对天然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水产资源 篇9
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依据《渔业法》,农业部于2008年12月22日审定公布(农业部公告1130号)6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二批)。
这些保护区分布于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水系的34条江河、20个湖库,以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9个海湾、岛礁、滩涂等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立,扩大了对《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物种的保护,更有效地保护四大家鱼、中华绒螯蟹、带鱼、大黄鱼、对虾、海参、鲍鱼、梭子蟹、芡实等上百种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一些江海洄游和江河湖泊洄游的水生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新纳入保护的还有元江鲤、彭泽鲫等一些特有种质资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上述物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繁衍栖息水域,将缓解水域生态恶化趋势,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水产资源 篇10
浮游动物作为次级生产力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并对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关键作用[3]。为了比较系统、全面了解该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情况,本文结合锦江河水文特点以及沿途生活污水排放与网箱养殖水体情况设置采样点,对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密度及其四季动态进行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体进行评价,以期掌握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为今后在保护区开展相关资源保护工作积累本底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位置和时间
按照湖泊调查规范,根据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域特点,设置10个采样点(图1)。
根据铜仁所处区域气候特点,分别在2015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进行采样。
1.2 浮游动物采集、计数方法
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孔径64μm)采集,在水深0~0.5m水层以5 m/s的速度左右拖拉3~5 min,然后装入采样品用5%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在20×1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类;原生动物及轮虫定量样品用2 000 m L有机玻璃瓶采水器在水域上层(离河面1 m)、中层(离河面2 m)和下层(离河面3 m)采样,分别采取各层河水2 000 m L,倒入桶内混匀,取出其中1 000 m L,加入1%的鲁哥氏碘液固定,带回实验室后,静置沉淀24 h后浓缩至50 m L供镜检。然后摇匀取出水样,取出0.1 m L样品,利用浮游动物分析框在20×10倍光学显微镜下全片计数原生动物密度(平行3次);取出1 m L浓缩样品至1m L计数框,在10×10倍显微镜下全片计数轮虫密度(平行3次)。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样品用采水器在水域上、中、下层采样,分别采取各层河水2 000 m L,混合后经13号浮游动物过滤网过滤后经5%福尔马林固定,浓缩后再用10×10倍显微镜下全部计数。浮游动物分类鉴定均参照《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7]和《中国淡水生物图谱》[8,9,10]。
1.3 数据数据及分析
浮游动物的主要生态指数如密度(ind/L)、优势度(Y)、多样性(H')、均匀度(J')和丰富度指数(Dm)按以下公式计算[11,12,13]:
式中:pi=ni/N;ni—i种的个体数;N—所有种类总个体数;S—物种数。H'值在0~1范围为重污,在1~3范围为中污(其中,1~2为α-中污,2~3为β-中污),>3为轻污或无污。
2 结果
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在10个采样点4次采样中,共鉴定浮游动物82种,隶属于4门51属,其中轮虫类最多,18属38种,占总数的46.34%;原生动物次之,18属24种,占29.27%;桡足类9属13种,占15.85%;枝角类最少,6属7种,占8.54%。2015年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5年浮游动物种类数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秋季种类数高于夏季和冬季,且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上均以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和轮虫)占较大比例。无论是春秋季还是夏冬季,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类均以轮虫出现的种类数占比例较大,夏季和秋季均占总数的50%以上。可见,保护区浮游动物组成类型是以小型个体为主,大型个体为辅。
2.2 优势种组成及分布
以优势度指数Y≥0.02定为优势种,保护区内共发现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为4门6属16种,其中原生动物4属4种,轮虫类6属6种,枝角类3属4种,桡足类1属2种。实验区与核心区优势种组成有所差异(表2)。
注:“—”表示非优势种
2.3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变化
2.3.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原生动物、轮虫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较大(表3)。
原生动物在春季最多(15种),夏季最少(3种);轮虫类在春季最大,达21种,冬季、夏季最少,仅为7种。这种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原因可能为气温高的夏季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因此随着气温升高,浮游动物有降低的趋势。
2.3.2 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季节变动趋势
锦江河保护区的浮游动物密度以秋季最高(1.43×103ind/L),其次是夏季(9.61×102ind/L)和春季(7.31×102ind/L),冬季最低(2.97×102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也是秋季最高(26.36 mg/L),其次是夏季(14.18 mg/L),最少是春季(5.73 mg/L)。
2.4 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特点
研究表明,保护区不同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表5),其优势群体均为轮虫类和原生动物。在实验区(龙井、平溪、长坪、坝黄、木弄),轮虫类占优势,其中坝黄占比最大(61.48%);而在核心区,轮虫类在甲洲的浮游动物组成中占比最大(60.71%),其次是原生动物在恶滩所占比例为50.00%;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在各采样点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因此,实验区与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组成以小型动物为主,大型浮游动物为辅。
注:“—”表示未出现
2.5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与水质的关系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将可能导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产生相应的变化[14]。本研究这3个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夏季最高。H'和Dm评价标准[15]是指数值越大,水质越好,即浮游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越高,其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越大,稳定性越大,水质越好;多样性指数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稳定性变差,水质下降。锦江河保护区夏季3个指数都达到最大值。
根据水质评价标准[16],夏季、秋季水体洁净度均较高,从H'、Dm值可初步判断该水域达到中污染至清洁。在水体污染较轻或没污染时,生物物种数和种群数量都会较高[17]。从本调查的结果来看,锦江河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也较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值普遍较高,表明其水质状况较好。综合本研究的水质评价结果,锦江河保护区整体上为β-中污染或贫营养水平。
3 讨论
3.1 浮游动物空间变化与水质的关系
在正常水体(清洁型水体)中,浮游动物一般有种多、数量少的特点。在重污染的水体,几乎所有的水生生物(除了少数种类的细菌)都难以生存[18]。在较严重或中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绝大多数敏感的浮游动物种类消失,往往是一些耐污染种类形成优势种(以较高数量出现),如萼花臂尾轮虫和椎尾水轮虫[17]。本研究发现,保护区浮游动物中轮虫在四季所占比例均最高,其次是原生动物,这与扎龙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组成情况[5]、嬉子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情况[19]基本相同,而与李莉娜[20]、李反修[4]、陈永进[6]等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在龙井、坝黄、马岩、恶滩地区,萼花臂尾轮虫、椎尾水轮虫为优势种,这些种类作为污染水体的指示种,因保护区龙井、坝黄采样点位于集镇地区,马岩位于市区下方,恶滩为网箱所在区域,污染主要来自城区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以及残饵料、粪便沉积,导致这几个采样点污染相对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保护区其他采样点发现晶囊轮虫、三肢轮虫、叶轮虫、老年低额溞等种类,这些均属于寡污染水体的指示种,因此这些采样点水质较好。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锦江河保护区全年水质为轻污染。要更好地维持现有水质、改善水质,需要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处理集镇、市区所占地排入锦江河的污水,拆除保护区内现有网箱,减少饵料、粪便残留带来的污染;同时还要保护和进一步改善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2 浮游动物与水产种质资源的关系
浮游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既扮演次级生产者,是小型鱼类、虾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又扮演消费者角色,摄食浮游植物及细菌碎屑等,控制水体中有害藻类的大量繁生,清除部分腐质碎屑,调节水质[3]。相关研究表明,鳜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鲜活的小杂鱼如鰟鮍、餐条、麦穗鱼、鲫和小虾[21];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小杂鱼,其次是虾以及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22]。代应贵等[23]对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调查中发现,锦江河中鳅科鱼类、马口鱼、麦穗鱼、鲫、餐条和鰟鮍等鱼类属于小型鱼类优势种,是保护区野生鳜、黄颡鱼的天然生物饵料,而浮游动物为锦江河小型鱼类、虾类等提供丰富的饵料基础。因此,了解锦江河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对促进了锦江河鳜、黄颡鱼等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的增长,维持种群结构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4 结论
(1)锦江河浮游动物种类丰富,为小型鱼类、虾类等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对促进锦江河鳜、黄颡鱼等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的增长,更好地保护该水域鳜、黄颡鱼等特有鱼类资源有积极作用。(2)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水质为β-中污染或贫营养水平,达到渔业用水标准。(3)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锦江河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实验区。
摘要:为研究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月、4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在锦江河保护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51属82种,轮虫类、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4%、29.27%、15.85%和8.54%。优势种类为4门6属16种,其中轮虫类6种,原生动物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97.76~1 430.10 ind/L,平均为855.13 ind/L;生物量变幅为5.73~26.36 mg/L,平均为14.3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_m)变幅为3.18~4.90,平均为3.96;香农指数(H')变幅为2.11~3.12,平均为2.81;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81~0.89,平均为0.86。研究表明,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锦江河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