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营养

2024-10-28

水产动物营养(共11篇)

水产动物营养 篇1

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要环境和载体[1]。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2]。因此,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2]。云南农业大学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1991年开始启动一类课程建设工作,至今已建设完成7批一类课程。通过一类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云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涉及鱼类、虾蟹类等水产动物营养生理及配合饲料学的知识体系。该课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理论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并重。近年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成果逐渐应用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中,原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的要求,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3]。因此,亟待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切实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1 明确课程特点,确定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该课程是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鱼类学、水产动物生理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环境化学、水产微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饲料中营养物质与水产动物生命活动的关系,阐明水产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理论基础。2)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验证理论,创新实践”。本课程主要涉及饲料检测、饲料质量分析、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工艺等环节,是生产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也是“饲料”这一物质形态的理性反映。3)水产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饲料配方与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策划—设计—加工”这一导向性的思维。因此,本课程带有较强的创新特点,也是强调“创新”思维培养过程的课程。

总之,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深入生产第一线;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新课程体系,力求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2 针对课程建设目标,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原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48学时)和实习教学(饲料厂参观实习,8学时)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参照李爱杰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进行讲授;实习教学则主要由指导教师和饲料厂生产车间负责人共同介绍饲料加工工艺流程等。近年来,针对课程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形成了新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48学时)、实验教学(饲料检测与分析,32学时)和实习教学(饲料厂实习及饲料配方设计,1.5周)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参照麦康森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修订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标准,教学内容既要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也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实验教学主要参照彭健主编的《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科学出版社),并紧密结合“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技能要求,新增配合饲料粉碎粒度、饲料产品混合均匀度等物理指标检测项目以及黄曲霉毒素等饲料安全性检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习教学则重点介绍饲料配方设计原理、常规配方软件使用方法及饲料加工工艺流程等,并结合“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和“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要求,熟悉中央控制室的主控制台、微机及相关仪器仪表,了解各种饲料加工设备的拆装、修理、调试及维护与保养。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 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动手能力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本课程实践教学涵盖课堂讨论、课程实验、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创业行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及毕业专题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遵循针对性、可控性、启发性、鼓励性、参与性等五原则。课堂讨论既可激活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彰显个性,还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课程实验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优化和重组了实验教学内容,确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五个梯级类型。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作风、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技能训练是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在饲料中运用为核心,强化了饲料生产环节的训练,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大赛和毕业专题等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均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大赛,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相关项目,并给予耐心指导。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既可锻炼学生文献检索与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1 教学方法改革

突破课堂经典理论的限制,将学科前沿动态和科研融入教学中,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并重,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教学中,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手段,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主要讲授重点、难点、观点和新点。在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中,既开设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引入以下教学方法开展工作: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水产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问题。为什么添加?三聚氰胺对动物的危害性?如何检测?如何有效控制等?2)形象教学。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阐述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特性等知识;通过视频资源和模拟动画介绍水产饲料的生产加工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小型饲料加工机组(含整套工艺流程及中央控制室)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紧密结合“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和“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要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4)创新教学。结合行业热点问题,布置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当前鱼粉原料紧缺,如何解决?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5)信息教学。通过课程网站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具弹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连续式或间断式学习[5],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进度、时间、兴趣来安排学习。此外,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有限的缺陷,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4.2 教学手段改革

4.2.1 理论教学手段改革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同步演示图片、图表、动画和影像等,将繁杂的教学内容网络化、条理化、简明化和形象化,扩展教学空间,增大教学信息量,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

4.2.2 实践教学手段改革

收集整理水产饲料原料、水产饲料加工设备、营养素结构、饲料制作和科研试验实施过程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对饲料原料、加工设备、营养素、饲料制作等有直观的了解;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以往学生实验由教师做好一切前提工作的做法(如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案的安排等),选出部分实验由学生从试剂的准备与配制、仪器的准备及实验方案设计等进行全方位的自行设计及操作,教师给予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学生到饲料厂进行生产实习或参观,现场讲解水产饲料加工设备与工艺技术,巩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设计成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实施。

5 优化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6]。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需对考核方法进行适当优化。具体表现为:1)改革考试方式,变单纯的笔试为课堂提问与讨论、作业、试讲、笔试、实践动手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突出考核的多样性、全面性和灵活性;2)由以往的一次性考核变为过程式考核;3)考题设计的指导思想应注重能力的考核,而不是记忆的考核。

总之,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水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新成果不断涌现,需要适时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满足水产饲料行业人才的需求;需进行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构建新型课程教学平台,逐步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5-27,30.

[2]杨蕾,李蔚,段远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05-108,118.

[3]任洪涛.《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56-57.

[4]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69.

[5]史秋衡.应对网络教育挑战: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32-34.

[6]米增强,孙萍茹,王秀梅,等.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2(3):93-97.

水产动物营养 篇2

1炎症: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 的病理过程,它的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2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

4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炎症以前的一段时间

5代偿:治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能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和结构变化,或机能加强来代替、补偿机体病变器官的过程叫代偿 6外出血:血液流出体外

7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8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

9钙化:中间残留的坏死组织有时会发生钙盐沉着,叫钙化

10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侵袭 11修复:组织受损后重建的过程,包括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和化生等 12单纯感染:疾病由一种病原侵袭所引起的 13寄生物: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生物

14肿瘤: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新生物,增生的细胞(肿瘤细胞)常形成肿物HE染色:苏木精甲红染色,也称为普通染色,是生物学病理学细胞学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6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17麻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机能暂停,经一定时间可完全恢复的过程

18增生:炎症时,细胞的增生是致炎因子长期作用,或组织变质分解产物的刺激所致

19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胸腔、腹腔、脑室等膜腔内蓄积过多LD:超过中毒量,导致死亡的剂量

二、简答

1革兰氏染色法的要求

(1)先用结晶紫初染;(2)加入碘液处理;(3)再以酒精脱色;(4)最后用复红(或沙黄)复染;染色后菌体呈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染色后菌体呈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2硫酸亚铁一般和那些合用

CuSO45:20.7ppm 有收敛作用以及较强的杀病原体能力,可以杀灭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及鱼蚤等 敌百虫:有机磷杀虫药 3大黄作用和注意点

作用:(1)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肿瘤;(2)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注意点:每千克大黄加20千克0.3%氨水浸泡12小时,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不能与石灰合用,会降低功效 4水生生物引起中毒的种类和防治

微囊藻引起的中毒防治:(1)池塘进行清淤消毒;(2)掌握投喂量,经常加注清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调节好水的ph值,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3)当微囊藻已大量繁殖时,可全池遍洒浓度为0.7*10-6硫酸铜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洒药后应开动增氧机,或在第二天清晨酌情加注清水,以防鱼浮头;(4)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撒生石灰粉,连续2--3次,可基本杀死。

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防治:定期施铵盐类化肥,尿素、氨水、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1mg/L,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赤潮防治:(1)加强环保工作,控制水质,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2)发生赤潮时可泼洒硫酸铜杀死害藻或泼粘土以吸附有害物质;(3)发生赤潮时,不进行排灌水5病毒的病程有几个阶段

(1)潜伏期:无症状表现,潜伏期有长有短;(2)前驱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还无明显症状,出现的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症状;(3)充分发展期:出现 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机体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高潮期

6漂白粉使用的注意点(说明漂白粉是什么)漂白粉:是次氯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分子式Ca(OCl)Cl 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及盐味,微溶于水,含有效氯25%-30%,溶于水后生成具有杀菌能力的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 注意点:受潮易分解失效,受光、高温作用迅速分解,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存放冷暗干燥处,大面积使用最好夜间进行 7乌桕的功用与注意点

功用:(1)乌桕叶用以防治烂鳃病及白头白嘴病、腐皮病、竖磷病;(2)治疗细菌性疾病

注意点:酸性条件下能溶于水;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有提效作用 8机械损失有哪些,防治

(1)压伤;(2)碰伤和擦伤;(3)强烈的震动

防治:改进渔具和容器,尽量减少捕捞和搬运,在必要捕捞和运输时必须小心对待,并选择适当时间;越冬池的底质不宜过硬,在越冬前应加强肥育;亲虾越冬池应衬以底网等措施来进行预防;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因注射或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可在损伤处涂鱼泰8号及孔雀绿溶液,受伤较严重的肌肉需注射链霉素或治鳖灵2号。

9用药的方法有哪几种及其作用

挂篓法作用: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和篓,形成一消毒区,当水产动物来摄食时达到消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药浴法作用:将水产动物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迫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遍洒法作用: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浸沤法作用:将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

堆,杀灭池水中及体外的病原体;涂抹法作用:在体表患病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口服法作用:将药物或疫苗与水产动物喜吃的饲料,拌以粘合剂制成适口的颗粒药饲投喂,杀灭体内的病原体或增强抗病力;注射法作用: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0说明细菌分阴阳的特性,并举例说明阴阳细菌的2—3例 特性:

阳: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阴: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风杆菌

三、论述 1真菌水霉病

a病原体:我国发现的致病水霉菌有10多种,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属;b菌丝是没有横隔的多核体

内菌丝:像根一样,分枝多而纤细,吸收营养 外菌丝:粗枝,分枝少,长达3公分,灰白色,棉絮状物;c外菌丝尖端膨大而成棒状物,能形成抵抗恶劣环境的厚垣孢子;d生殖:无性生殖为产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孢子;e流行情况:对水产动物没有选择性,一般受伤的动物

都易感染,适温为13-18o

c;f症状:白毛病;g预防:最好是减少受伤:如受伤用药物处理,鱼卵可用0.7ppm孔雀石绿要与10-15分钟,1次/日,连用2天,用碘2-5ppm药浴;h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1)外用药:食盐和小苏打(1:1)9ppm;甲基兰2-3ppm(隔2天用一次);孔雀绿0.15-0.2ppm(隔2天用一次);白鳗不能用孔雀绿而用升温的方法25-26摄氏度自愈;(2)内服抗菌药(磺胺、呋喃类抗生素)

2细菌性烂鳃病

a柱状嗜纤维病(原叫柱状屈绕杆菌);b大小为0.5*4-4.8um(固体培养基菌体较短,液体培养基菌体较长);c没有鞭毛,湿润固体常可滑行;d革兰氏阴性,好气,适温28oCe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成鱼);f鳃丝肿胀,减少,粘液增多;g诊断:(1)肉眼:烂鳃、缺损;(2)镜检:大量细长滑行杆菌;(3)酶免疫测定法:涂片(甘油蛋白、菌液)—干后丙酮固定,特意抗血清—显色液—加H2O2—棕色细长细菌

3固着纤毛虫病

a病原体: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壳吸管虫、莲蓬虫;b虫体多呈倒钟罩形,前段为口盘,其上有纤毛;c症状:常附着在对虾的体表、鳃和附肢上、也有在虾卵和幼体上附着;d诊断: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幼体;e流行情况:对虾的人工育苗期为4-5月份;养殖期间为7-9月;f防治 :保持水质清新是最有效的防治的方法g育苗用水要沉淀过滤,投喂半年幼虫要先镜检,如发现未孵化的虫卵和卵壳上附着较多的固着纤毛虫时,应用50-60oc的热水处理5分钟左右,杀死纤毛虫后再投喂; 全池泼洒茶仔饼使用浓度为10-15ppm,或皂角苷,同时投喂优质饲料,促进脱壳 4对虾瞎眼病

a群霍乱弧菌;b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c大小0.5-0.8*1.5-3.0mm;d极生单鞭毛运动,鞭毛有鞘;e最是生长温度为30-42oc,盐度5-20,pH7-9;f危害品种:海水养殖种类,为条件致病菌;g症状:眼球溃烂,出现白圈;h诊断:凝血时间;i针筒抽取心脏血淋巴液,滴在载玻片上,每10秒跳动血液一次,直到挑起血丝为止,即为凝血时间;j健康虾:1分钟内凝固,病虾3-5分钟或者更久;k治疗:水体消毒、漂白粉1ppm、氯霉素 1g/kg饵、土霉素1-2g/kg饵 5赤皮病

a荧光假单胞菌;b杆状;c大小0.7-0.75*0.4-0,45um;d具1-3根鞭毛,具动力;e无芽孢;f革兰氏阴性;g需氧,适温25-30oc;h草、青等多种淡水鱼;i四季流行;j症状:体表出现发炎,鳞片脱落;k治疗: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 6白头白嘴病

a菌种未查明(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b夏花草鱼危害最大;c流行于5-7月;d华中华南最为流行;e病鱼至吻断到眼部一般皮肤色素消减或变为乳白色;f诊断:引起的有两点 :车轮虫;左右摇摆的滑行菌;g治疗:常用抗生素1-2ppm,药饵1-2g/kg 7链球菌病

a链球菌病;b革兰氏阴性;c无运动性,无芽孢;d危害:鰤鱼,虹鳟等;e传染源不明;f症状:浮出水面,红肿肛门,肝脏肿大;g治疗:红霉素 1000kg鱼,2-5g/天,3-7天;土霉素1000kg鱼,5-7.5g/天,10天 8粘孢子虫病

a种类已达千种;b生活史未查明;c症状:多数形成包囊;d诊断:将包囊压成薄片,区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小瓜虫;e治疗:无理想治疗方法;清淤、消毒;用晶体敌百虫制饵,0.1-0.4g/kg体重,遍洒150g/亩;病鱼作饵要煮熟或深埋 9竖鳞病

a初步认为是小型点状假单胞菌;b短杆状;c有动力,无芽孢;d革兰氏阴性;e危机鲤鱼等;f症状:鱼体前半部分或全身出现鳞片竖起;g诊断:短杆转;鱼波豆虫寄生;h镜检病原体——鳞囊内渗出液;i防治方法:a硫酸链霉素 15-20mg/kg;b治鳖灵2号3ml/mg 10疫苗的制备步骤

1.濒死病变组织—称重,剪碎,加10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匀浆

2.3000-3500r/min,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 3.加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000ug/ml(混匀后4℃下过夜除菌)

4.病毒悬液,加福尔马林0.1%浓度

5.摇匀后置32℃恒温水浴锅灭活72小时 6.封口贴标签,4℃冰箱保存

一、名词解释

1炎症: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 的病理过程,它的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2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

4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炎症以前的一段时间

5代偿:治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能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和结构变化,或机能加强来代替、补偿机体病变器官的过程叫代偿 6外出血:血液流出体外

7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8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

9钙化:中间残留的坏死组织有时会发生钙盐沉着,叫钙化

10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侵袭 11修复:组织受损后重建的过程,包括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和化生等 12单纯感染:疾病由一种病原侵袭所引起的 13寄生物: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生物

14肿瘤: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新生物,增生的细胞(肿瘤细胞)常形成肿物HE染色:苏木精甲红染色,也称为普通染色,是生物学病理学细胞学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6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17麻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机能暂停,经一定时间可完全恢复的过程

18增生:炎症时,细胞的增生是致炎因子长期作用,或组织变质分解产物的刺激所致

19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胸腔、腹腔、脑室等膜腔内蓄积过多LD:超过中毒量,导致死亡的剂量

二、简答

1革兰氏染色法的要求

(1)先用结晶紫初染;(2)加入碘液处理;(3)再以酒精脱色;(4)最后用复红(或沙黄)复染;染色后菌体呈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染色后菌体呈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2硫酸亚铁一般和那些合用

CuSO45:20.7ppm 有收敛作用以及较强的杀病原体能力,可以杀灭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及鱼蚤等 敌百虫:有机磷杀虫药 3大黄作用和注意点

作用:(1)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肿瘤;(2)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注意点:每千克大黄加20千克0.3%氨水浸泡12小时,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不能与石灰合用,会降低功效 4水生生物引起中毒的种类和防治

微囊藻引起的中毒防治:(1)池塘进行清淤消毒;(2)掌握投喂量,经常加注清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调节好水的ph值,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3)当微囊藻已大量繁殖时,可全池遍洒浓度为0.7*10-6硫酸铜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洒药后应开动增氧机,或在第二天清晨酌情加注清水,以防鱼浮头;(4)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撒生石灰粉,连续2--3次,可基本杀死。

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防治:定期施铵盐类化肥,尿素、氨水、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1mg/L,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赤潮防治:(1)加强环保工作,控制水质,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2)发生赤潮时可泼洒硫酸铜杀死害藻或泼粘土以吸附有害物质;(3)发生赤潮时,不进行排灌水5病毒的病程有几个阶段

(1)潜伏期:无症状表现,潜伏期有长有短;(2)前驱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还无明显症状,出现的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症状;(3)充分发展期:出现 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机体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高潮期

6漂白粉使用的注意点(说明漂白粉是什么)漂白粉:是次氯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分子式Ca(OCl)Cl 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及盐味,微溶于水,含有效氯25%-30%,溶于水后生成具有杀菌能力的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 注意点:受潮易分解失效,受光、高温作用迅速分解,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存放冷暗干燥处,大面积使用最好夜间进行 7乌桕的功用与注意点

功用:(1)乌桕叶用以防治烂鳃病及白头白嘴病、腐皮病、竖磷病;(2)治疗细菌性疾病

注意点:酸性条件下能溶于水;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有提效作用 8机械损失有哪些,防治

(1)压伤;(2)碰伤和擦伤;(3)强烈的震动

防治:改进渔具和容器,尽量减少捕捞和搬运,在必要捕捞和运输时必须小心对待,并选择适当时间;越冬池的底质不宜过硬,在越冬前应加强肥育;亲虾越冬池应衬以底网等措施来进行预防;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因注射或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可在损伤处涂鱼泰8号及孔雀绿溶液,受伤较严重的肌肉需注射链霉素或治鳖灵2号。

9用药的方法有哪几种及其作用

挂篓法作用: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和篓,形成一消毒区,当水产动物来摄食时达到消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药浴法作用:将水产动物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迫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遍洒法作用: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浸沤法作用:将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

堆,杀灭池水中及体外的病原体;涂抹法作用:在体表患病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口服法作用:将药物或疫苗与水产动物喜吃的饲料,拌以粘合剂制成适口的颗粒药饲投喂,杀灭体内的病原体或增强抗病力;注射法作用: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0说明细菌分阴阳的特性,并举例说明阴阳细菌的2—3例 特性:

阳: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阴: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风杆菌

三、论述 1真菌水霉病

a病原体:我国发现的致病水霉菌有10多种,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属;b菌丝是没有横隔的多核体

内菌丝:像根一样,分枝多而纤细,吸收营养 外菌丝:粗枝,分枝少,长达3公分,灰白色,棉絮状物;c外菌丝尖端膨大而成棒状物,能形成抵抗恶劣环境的厚垣孢子;d生殖:无性生殖为产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孢子;e流行情况:对水产动物没有选择性,一般受伤的动物

都易感染,适温为13-18o

c;f症状:白毛病;g预防:最好是减少受伤:如受伤用药物处理,鱼卵可用0.7ppm孔雀石绿要与10-15分钟,1次/日,连用2天,用碘2-5ppm药浴;h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1)外用药:食盐和小苏打(1:1)9ppm;甲基兰2-3ppm(隔2天用一次);孔雀绿0.15-0.2ppm(隔2天用一次);白鳗不能用孔雀绿而用升温的方法25-26摄氏度自愈;(2)内服抗菌药(磺胺、呋喃类抗生素)

2细菌性烂鳃病

a柱状嗜纤维病(原叫柱状屈绕杆菌);b大小为0.5*4-4.8um(固体培养基菌体较短,液体培养基菌体较长);c没有鞭毛,湿润固体常可滑行;d革兰氏阴性,好气,适温28oCe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成鱼);f鳃丝肿胀,减少,粘液增多;g诊断:(1)肉眼:烂鳃、缺损;(2)镜检:大量细长滑行杆菌;(3)酶免疫测定法:涂片(甘油蛋白、菌液)—干后丙酮固定,特意抗血清—显色液—加H2O2—棕色细长细菌

3固着纤毛虫病

a病原体: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壳吸管虫、莲蓬虫;b虫体多呈倒钟罩形,前段为口盘,其上有纤毛;c症状:常附着在对虾的体表、鳃和附肢上、也有在虾卵和幼体上附着;d诊断: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幼体;e流行情况:对虾的人工育苗期为4-5月份;养殖期间为7-9月;f防治 :保持水质清新是最有效的防治的方法g育苗用水要沉淀过滤,投喂半年幼虫要先镜检,如发现未孵化的虫卵和卵壳上附着较多的固着纤毛虫时,应用50-60oc的热水处理5分钟左右,杀死纤毛虫后再投喂; 全池泼洒茶仔饼使用浓度为10-15ppm,或皂角苷,同时投喂优质饲料,促进脱壳 4对虾瞎眼病

a群霍乱弧菌;b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c大小0.5-0.8*1.5-3.0mm;d极生单鞭毛运动,鞭毛有鞘;e最是生长温度为30-42oc,盐度5-20,pH7-9;f危害品种:海水养殖种类,为条件致病菌;g症状:眼球溃烂,出现白圈;h诊断:凝血时间;i针筒抽取心脏血淋巴液,滴在载玻片上,每10秒跳动血液一次,直到挑起血丝为止,即为凝血时间;j健康虾:1分钟内凝固,病虾3-5分钟或者更久;k治疗:水体消毒、漂白粉1ppm、氯霉素 1g/kg饵、土霉素1-2g/kg饵 5赤皮病

a荧光假单胞菌;b杆状;c大小0.7-0.75*0.4-0,45um;d具1-3根鞭毛,具动力;e无芽孢;f革兰氏阴性;g需氧,适温25-30oc;h草、青等多种淡水鱼;i四季流行;j症状:体表出现发炎,鳞片脱落;k治疗: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 6白头白嘴病

a菌种未查明(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b夏花草鱼危害最大;c流行于5-7月;d华中华南最为流行;e病鱼至吻断到眼部一般皮肤色素消减或变为乳白色;f诊断:引起的有两点 :车轮虫;左右摇摆的滑行菌;g治疗:常用抗生素1-2ppm,药饵1-2g/kg 7链球菌病

a链球菌病;b革兰氏阴性;c无运动性,无芽孢;d危害:鰤鱼,虹鳟等;e传染源不明;f症状:浮出水面,红肿肛门,肝脏肿大;g治疗:红霉素 1000kg鱼,2-5g/天,3-7天;土霉素1000kg鱼,5-7.5g/天,10天 8粘孢子虫病

a种类已达千种;b生活史未查明;c症状:多数形成包囊;d诊断:将包囊压成薄片,区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小瓜虫;e治疗:无理想治疗方法;清淤、消毒;用晶体敌百虫制饵,0.1-0.4g/kg体重,遍洒150g/亩;病鱼作饵要煮熟或深埋 9竖鳞病

a初步认为是小型点状假单胞菌;b短杆状;c有动力,无芽孢;d革兰氏阴性;e危机鲤鱼等;f症状:鱼体前半部分或全身出现鳞片竖起;g诊断:短杆转;鱼波豆虫寄生;h镜检病原体——鳞囊内渗出液;i防治方法:a硫酸链霉素 15-20mg/kg;b治鳖灵2号3ml/mg 10疫苗的制备步骤

1.濒死病变组织—称重,剪碎,加10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匀浆

2.3000-3500r/min,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 3.加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000ug/ml(混匀后4℃下过夜除菌)

4.病毒悬液,加福尔马林0.1%浓度

浅谈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动物疾病 篇3

[关键词] 水产动物;疾病;现状;措施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和管理不当,致使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化,进而给疫病防治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不仅造成水产动物死亡和水产品品质的下降,影响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经济收入,而且某些水产动物传染病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威胁。针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流行规律与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疫防治体系,做到目的明确、快速准确的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为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我国水产动物疾病现状

我国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1993年我国对虾养殖因虾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全国养虾业遭到致命的打击,经济损失达近100亿元。2004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73种水产养殖品种(其中鱼类36种、甲壳类12种、两栖和爬行类3种、贝类8种、藻类3种、棘皮动物1种)的126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8种、细菌性疾病62种、真菌性疾病3种、寄生虫疾病27种、藻类性疾病3种、其它病害3种、不明病因9种)进行了监测。2004年4~10月,水产养殖业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1.33亿元。比2003年的105.83亿元增加35.60亿元[1]。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自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从2002—2003年国家病害测报情况看,我国2002年7月份,30个省、市、自治区,测报38个养殖品种,共发生185种病害,造成经济损失额达20亿元,其中鱼类损失8.8亿元,占总损失的33.0%,虾类损失7.06亿元,占35.3%,其它类共计3.1亿元,占20.7%[2]。病害对我国渔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是发展、制约渔业的一个瓶颈:一方面,长期危害渔业生产的疫病未得到根除;另一方面,新的水生动物疫病还不断传入我国。

二、水产动物疾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技术跟不上,管理不当

从水产发展过程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以及饲料生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因素,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比较严重,改善养殖方式是推广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当前水产养殖农村散养户比重过大,养殖户养殖思想陈旧, 养殖技术跟不上,水体不加以充分利用,饵料配置营养不全面,再加上日常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可行的管理办法,使得水产疾病的防控,饲养技术的提高,环境的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

2.药物的不正确使用

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在水产品养殖方面,药物的种类也较多,用药的范围也较广。除了消毒剂外,还有杀虫驱虫类、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和喹诺酮类等,个别情况下使用某些激素。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4]。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有些养殖生产者仅仅认同于使用抗生素及其它化合物具有防治鱼病的效果,而忽视了抗生素及其它化合物超剂量使用,造成水产动物机体出现耐药性和中毒现象,导致水产品中大量药物残留的后果和水产动物的死亡。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中超量使用和不规范使用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一些已被命令禁止的药物仍在使用。

3.饲料监管不到位

饲料原料是饲料安全生产的源头,由于化肥使用、农药残留以及工业污染和加工过程人为使用非法添加剂等,造成饲料原料中农药和有害物质的残留蓄积,往往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进入养殖产品,受到污染的饲料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的无机污染物如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属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机物,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物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使水产动物和人类发生“三致”及致畸、致癌、致突变。其次饲料的不合理存放,产生饲料发霉变质,导致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发生改变,更为严重的是能产生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将通过饲料的投喂被水产养殖动物吸收,造成疾病流行和水产品质量下降。有些饲料厂对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方式存在问题,存在滥加抗生素或促生长药物现象。近年来,我国相继设立了国家级、部级以及省市地县级饲料监察、质检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饲料的检测大都停留在常规成分检测上,而对饲料中违禁药物和抗生素残留等缺乏严密的监测手段[5]。

4.缺乏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员和仪器

水产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方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一块的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人、有技术,但有劲使不上,造成水产动物疾病传播的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其次,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大都依赖一定的科学手段,如疫病检疫、药残检测、病情测报、病原分离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可目前,对水生动物防疫、检测仪器设备陈旧,不能在科学、公正的检测结果基础上进行防疫、检疫和安全生产[6]。

三、有效控制水产动物疾病措施

1.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1)做好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规范农户养殖行为,建立生产有记录(养殖品种、种苗产地、购进时间、放养时间、水源、投喂饲料、鱼病鱼药使用情况、起捕时间等),产品流向可追踪、出现问题能追溯的管理体系。

(2)科学选择养殖地点和改善池塘环境:①选择水源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的水源;②在养殖过程中彻底清塘;③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进行水质处理。④根据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科学放养,同时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或直接采取“休养”的方法,以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2.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养殖品种

优良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生产条件和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选择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抗疫病能力的养殖品种。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强的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水产苗种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水产苗种生产要依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定》进行生产经营。

3.保证饲料安全

饲料作为水产动物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安全。因此饲料选择贯彻饲料安全即是水产品安全的指导思想 。饲料供给必须与水产动物的生理需求一致。不得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如冰冻鱼等要求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并且根据不同的鱼类生长要求注意合理搭配。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从源头抓起,确保饲料安全,所有生产经营的厂家和营销户,要建立台帐,实行质量承诺制,大力促进无公害饲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4.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为了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饲养过程中必须提供清新水源、天然光线和适宜温度。池底淤泥应及时清理并对池塘进行晾晒和消毒,使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环境中,避免使用剧毒农药等违禁药物消毒、灭虫,不得使用有潜在毒性的建筑材料,不得使用有毒的防腐剂,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机会,严格控制疫病的发生。

5.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渔药

渔药使用是安全养殖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对养殖场实用的药物要进行严格筛选,剔除高毒残留的药物。渔药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用药过程严格遵守药物实用种类、剂量、配伍、期限及停药期的规定,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或未经批准使用的药物,选用的药物应是兽药药典中所列的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要遵循《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的使用药物。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渔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在使用添加剂时,不得将原料直接拌喂,应先制成预混剂再添加到饲料中。

6.建立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

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其次,应理顺管理权限,由渔业部门负责管理,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从中央到地方应同畜牧一样建立起水生动物防、检疫监督机构,负责对水生动物的防疫、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仪器,建立水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负责对水生动物、渔业生态环境、药物残留以及产品的质量进行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 陈爱平.2004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J].科学养鱼,2005(9):48~49

[2] 冯玉贵 霍同银 李仁斋.浅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质量安全[J].河北渔业,2003,(3):4

[3] 王宪章.如何构筑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防线[J].渔业致富指南.2008,(11):21

[4] 郑义,陆辉.浅谈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控制对策及水产药物的科学使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2008(3):105~106

[5] 谢一荣 吴锐全 谢骏等.水产饲料安全的隐患与对策[J].广东饲料,2007(1):17~19

水产动物营养 篇4

关键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课,教学改革

随着鱼类高密度、集约化的飞速发展, 饲料的需要量迅猛增长, 饲料生产及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 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起来, 因此需要大批的饲料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及销售的专业技术人员[1]。这从侧面反映饲料检测技术的理论学习以及操作的重要。也正是本校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实验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随着企业对饲料检化验员人才的需要, 实验课程设置内容根据检化验员标准进行, 增加实用性, 提高上岗效率。

课程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工作, 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授课学时的改革, 目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课成为独立课程, 学时达到30学时, 其中综合性实验达到50%。现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单概述, 并就我专业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讨论。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式教学或者叫“填鸭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传授知识, 讲究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忽略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教育, 也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往往无法实现将传授的知识完整地传输给学生, 而学生们也无法理解和吸收最精髓的知识点;也会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能力,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 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学生被动学习明显

少数同学课前预习不充分, 课上时间边写实验报告边做实验, 学习目的不明确, 兴趣不高, 导致实验中注意力不集中, 难免出现错误或产生危险;很容易忽略很多老师指导实验时提到的细节。有时实验出错误, 学生们也就得过且过, 不明白整个实验的原理和需要注意的细节, 那么实验失败也就可想而知。老师才讲过的要点瞬间就忘是因为没有用心, 这是很需要纠正的态度问题。

(三) 授课中教师和学生互动不足

一般上课都是老师讲, 而学生们只是听, 即使老师很卖力地讲, 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明白和领悟透彻, 甚至也有可能学生一点没听。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性, 几乎不言而喻。这里既有老问题, 也有新因素。老问题就是广大学生普遍不满, “传统模式”——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新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科技的进步;学生人数的急剧扩大。

(四) 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

实验技术是不断更新发展的, 然而学校很多设备还是沿用旧式的。旧设备的弊端一方面是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可能会导致本该封闭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因为泄露而使得有毒气体溢出;另一方面, 随着饲料技术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更新, 有些老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相对应的就要配套新仪器, 设备落伍就无法实现新方法的实施。

二、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为主线, 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 将任务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六步”教学法[5]灵活应用到教学中来,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课外创新实验紧密结合的三级教学模式。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结合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案例方式, 将学生日常接触的人的营养知识穿插进去, 提高理解程度, 加深印象。如:测定饲料水分的实验课上, 比起饲料含水量过多容易败坏这种说法, 包子、馒头含水多容易发霉坏掉没法吃这种形象解释更加贴近生活, 能让学生很容易明白。除了教学内容, 还可以额外讲授延伸的小知识, 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 学生们能学到的更多[6]。

2.课堂讲授与课上讨论相结合, 针对目前热点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 结合同学课下查资料和提前预习, 课上给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 提高知识的获取率、吸收率和可消化率, 避免短期记忆, 改变为了上课和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状态。

3.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改变以往一个板擦、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风格, 采取板书、幻灯与录像相结合的方式, 原理部分采用板书的方式, 放缓速度, 给学生理解和笔记的时间, 实验录像则以直观的方式演示实验操作的过程, 期间重点讲解操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提高生动性和可接受性, 实现了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

4.实践教学采用“全体参与, 考核多样, 鼓励创新, 逐一过关”的办法[7]。按照出勤、实验操作、预习报告、实习报告、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时, 强调实验过程弱化考核结果。弱化考核结果指把实验结果考核分解到实验的过程中, 实验报告所占考核比重降低, 体现在降低实验报告分数所占比重, 增加实验过程中实操能力考核和综合性试验考核比例, 预习报告中重点考核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核讨论部分, 以判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 实验操作中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有明确分值, 强调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并对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打分。

(二)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1.注重品德教育。德育永远摆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 做事必须先做人。培养学生必须孝顺、懂得感恩、吃苦耐劳、团队合作、乐观向上、抗挫折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2.端正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并不是以后用不着就不去认真学, 学生不能只看眼前, 目光要放远, 本科生做实验实际上是掌握基本方法, 对所学知识有个基础性认识, 提高动手能力, 即便是以后遇到新方法, 也会很快上手, 这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对自己对老师的一种尊重。花费同样的时间, 不认真吸收新知识就是浪费时间, 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学习本身就容不得马虎, 身为学生更应当秉持严谨求学态度。

(三) 师生勤于沟通

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使用形象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自身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作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 都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还可捕捉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从而及时调节讲课的节奏和气氛,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下, 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尽全力解答学生心中的迷惑, 进行正向引导, 尤其是对不上课的学生, 重点谈话,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达到良好的互动、流畅的交流。上课再也不是“一言堂”,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勇于提问, 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跟大家分享。集体的智慧远远要多于个人的, 只有互相交流才能打破僵硬的课堂气氛, 才能充分了解实验的意义和真正目的。老师不是完人, 也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 学生适时弥补也是师生间感情的一种提升。提高亲和力是一个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和生活上的益友。

(四) 及时更新实验设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相应的设备, 那么新的实验也无法成功实施。老师带领学生实验如果比喻为船长带领水手遨游大海, 那么实验设备就是那艘船。不根据实际情况沿用旧设备就好比一直搭乘已经年久失修的老船, 即使依然可以遨游大海但是也不能再保证安全性和快速了。随着天津市教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综合投资力度的加大, 本科生实验蛋白质测定从原初的凯氏定氮装置改为国产半自动凯氏定氮仪, 今年又购进FOSS半自动和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仪器设备不断更新, 学生在观摩旧方法的同时, 学习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 实验效率大大增加, 数据准确性也得到保证, 对走入企业定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要求, 课程组在总结现有的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提高、充实教学内容, 及时注入新的科技知识, 更新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进一步深化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的教学改革, 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刘瑞玲.《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构想与初步实践[J].畜牧兽医杂志, 2011, 30 (6) :70.

[2]艳玲, 向理南, 高立新.理论实践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4, 3 (4) :248-250.

[3]实光, 张志方.专题讲座和自学相结合——一种新授课法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l, 3 (2) :119-120.

[4]杨道兵, 陶鹏, 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8 (8) :64-67.

[5]白东清, 戴伟, 朱国霞, 方珍珍, 崔培, 乔秀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8) :125-126.

[6]张永正, 施振宁, 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2 (12) :47-49.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 篇5

1.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是范蠡著的《养鱼经》

3.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a.病原的侵害;b.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气或氨根离子余氯;c.营养不良;d.动物先天或遗传的缺陷;e.机械损伤

4.病原对宿主的危害:a.机械损伤,b.夺取营养,c.分泌有害物质,d.压迫和阻塞,e.其他疾病的媒介

5.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细胞质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6.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

1.发现难;生长于水中,不易发现

2.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3.治疗难;a.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许多药物同时使用,影响浮游生物;e.药物影响养殖生物;f.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

7.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a.彻底清池,b.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c.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d.饵料应质优量适;e.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f.操作要细心,g.经常进行检查,h.在日常管理中防止病原的传播,l.制定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j.定期药物预防,j.人工免疫,k.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8.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1.合理放养:a.放养密度要合理,b.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3.不滥用药物,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2.免疫接种,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4.降低应激反应;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3.强化疾病检疫,4.建立隔离制度,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料管理,保证优质饲料

9.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或器官,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作减压后充血。

10.出血根据发生机理分为两种类型: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渗出性出血机理: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等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渗出到血管外

1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细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加以叙述):

a.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正常时,心血管内的血液能保持流动状态而不发生凝固,是因为正常心血管内皮组成的一层单细胞薄膜屏障,把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促发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隔开,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集、抗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当因为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感染和内毒素、酸中毒、免疫复合物、理化因素等损伤血管内皮时,局部薄膜屏障破坏,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血小板与细胞外基质接触而被激活和黏附,同时裸露的胶原纤维VII因子以及损伤的内皮细胞释出组织因子,启动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从而引起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形成 b.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产生漩涡;

血液正常流动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细胞位于血流的中央部形成轴流,血浆在周边部形成边流,这样血小板不易和血管内膜接触。但当血流缓慢或出现漩涡时,轴流和边流的界限消失,血小板逐渐地析出而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同时凝血因子也容易在局部堆积和活化而加速血栓的形成。此外血流缓慢还可使已形成的血栓容易固着在血管壁上而不断地扩大。

c.血液的凝固性增高

当出现某些毒素、异型输血、变态反应,某些肿瘤(如肺、肾、胰腺等处的癌肿),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产后大出血时,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故易形成血栓 13.白色血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微血栓的是纤维蛋白 14.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有弊

15.梗死灶的类型:贫血性梗死(灰白色),出血性梗死(暗红色)

16.静脉性出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静脉性血量增多,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7.水肿发生的原因

18.发生全身性萎缩时,脂肪组织最早开始萎缩 19.心脏出现虎斑心时脂肪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

20.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包括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21.坏疽:细胞发生坏死后,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引起的继发变化,坏死组织外观上呈灰褐色或黑色。

22.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包括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23.代偿的三种形式: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24.不完全再生: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来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来代替,最后形成瘢痕。

25.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幼稚结缔组织

26.肉芽组织的功能:1.抗感染,保护创面,清除坏死物;2.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

3.填补伤口或其他损伤,使断裂组织结合起来

27.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血栓等病理性产物或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28.包囊形成:如果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坏死组织的范围较大),则可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将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隔离的过程 29.炎症的基本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30.炎症局部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1.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1.稀释毒素;2.补体、抗体;3.纤维蛋白网:a.限菌扩散;b.有利吞噬;c.修复的支架;4.压迫、黏连

32.异形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33.肿瘤的三种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多数良性肿瘤);侵袭性生长(多数恶性肿瘤);外生性生长,又称突起性生长 34.肿瘤的三种转移方式:a.淋巴道转移、癌(来自于上皮组织的肿瘤细胞叫癌);b.血道转移、肉瘤;c.种植性转移、浆膜腔内(如腹腔、胸腔)的恶性肿瘤 35.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以及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的科学

36.药物不良反:a.副作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可预见的、不可避免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b.毒性反应;c.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又称过敏反应;d.继发反应;e.后遗反应;f.停药反应

37.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剂量(ED50)的比值,数值越大,安全性越高

38.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主要器官是肝);排泄(主要器官是肾)

39.水产动物药物的给药途径:

a.药物悬挂法(挂袋《篓》法)主要用于预防

优点: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只能局部消毒灭菌

b.浸洗法,主要用于转苗

优点: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繁

c.全池泼洒法

优点:对病原杀灭彻底,缺点:用药大,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d.口服法

优点: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缺点:重症者无效,水体病原无效

e.涂抹法

优点:药效好,缺点:操作难

f.注射法

优点:药效好;缺点:操作难,易伤鱼,幼鱼无法使用 40.青霉素:防止鱼类长途运输时,水质恶化

41.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对胺丙甲酸竞争,阻止细胞叶酸的合成,从而阻止核酸合成,用于治疗水产动物链球菌感染 42.环境改良剂的作用:

a.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

b.降低硫化氢和氨、氯的毒性

c.补充氧气,增加鱼虾摄食力;

d.补充钙元素,促进鱼、虾生长和增加对疾病抵抗力;

e.抑制有害菌数量,减少疾病发生

43.渔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 44.鱼的中枢免疫器官:

a.骨髓样组织分布于:软骨鱼的眶区和颅下区;真骨鱼的肾脏(头肾)

b.胸腺分布于鳃腔附近

45.抗原的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加反应原性 46.鱼的抗体:IgM 47.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由于预防、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的一类制剂

48.灭活疫苗:用物理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生物制品

49.活疫苗:用人工方法诱导或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的活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品 50.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a.特异性与交叉性

b.表面性与可逆性

c.定比性:抗原抗体需按一定的比例结合

d.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e.高度敏感性

f.条件依赖性:抗原抗体间出现可见反应要保证最适的条件 51.补体结合的组成:包含两个系统、五种成分

a.检测系统:包括已知抗原和待测抗体

b.指示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

c.补体:取自豚鼠的新鲜血液 52.补体结合反应的基本原理:

a.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

b.指示系统遇补体后就出现明显的溶血反应

不溶血——阳性

5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常用的两种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54.免疫荧光技术常用两种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黄绿色荧光;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MRITC)——橙红色荧光 55.PCR反应体系和过程:

a.PCR反应缓冲液;b.模板DNA;c.引物;d.TaqDNA聚合酶;e.4种DNA(4乘以dNTP)

过程:变性——退火——延伸(一般20~30个循环)56.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

危害对象:草鱼(主)、青鱼,同池其他鱼种不会发病

症状和病变(加以叙述):

a.红肌肉型(较小鱼种:7~10cm):病鱼从外观看无明显出血症状,但往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尤其对太阳光看很明显

b.红鳍红鳃盖型(较大鱼种:>13cm):鳍、鳃盖明显充血、出血;肌肉出血不明显,眼球明显突出

c.肠炎性(大小草鱼):体表及肌肉出血不明显,肠道明显充血、出血,但肠道仍有韧性,不糜烂

56.鱼痘疮病的症状和病变是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57.细菌性烂鳃病(乌头瘟)

a.病原:柱状纤维粘细菌

b.最适生长温度:25~28摄氏度,最适PH值6.5~7.5

c.症状:A、头部暗黑——乌头瘟B.鳃丝颜色变淡,腐烂残缺,带有污泥,布满粘液;C.鳃盖内表皮发炎,甚至被腐蚀成近圆形透明小区——开天窗D.镜检:鳃丝软骨尖端外露或腐蚀,可见成丛细长柔软的细菌 58.水产动物细菌病大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

59.草鱼三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 60.水霉病的症状:(加以叙述)

a.受损部位向外长出灰白色棉絮状菌丝,故也称为白毛病;

b.病鱼焦躁不安,出现和其他固体相互摩擦的现象

c.受损部位肌肉发生腐烂,鱼体负担过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d.鱼卵出现‘’柳丝病‘’和‘’太阳籽‘’

柳丝病: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水霉病时,内菌丝侵入附着在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

太阳籽:被寄生的鱼卵,外菌丝穿出卵膜呈放射状,浸在水中如一个白色绒球 61.锥体虫:有一根鞭毛,造成消瘦、贫血的症状 62.隐鞭虫有前鞭毛和后鞭毛

63.孢子虫病的病原是艾美虫:它每个卵囊内有4个孢子,每个孢子内有2个子孢子(香蕉状)和1个孢子残存体,在同一个寄主内完成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 64.宋朝苏轼著《物类相感志》对小瓜虫进行了记载

65.指环虫属特征结构:4个眼点、2对头器、1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口呈漏斗状、可伸缩

66.三代虫属:无眼点、1对头器、1对中央大钩、8对边缘小钩 67.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的区别:

单殖吸虫: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宿主,多为外寄生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有中间宿主,多为内寄生

68.复殖吸虫典型种类生活史包括7个阶段: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69.双穴吸虫成虫寄生在:吃鱼水鸟(终末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

第二中间宿主:鱼类

70.多节绦虫亚纲分为:头节、劲节和体节

71.舌型绦虫病的病原是舌状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的裂头蚴(面条虫)

生活史: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二个中间宿主:剑水蚤、鱼类

一个终末宿主:吃鱼水鸟 72.九江头槽绦虫病:中间宿主:剑水蚤

终末宿主:鱼类

生活史: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73.鲤嗜子宫线虫病:雌虫寄生于鲤鱼的鳞囊,雄虫寄生于腹腔和鳔 74.鲫嗜子宫线虫:雌虫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雄虫寄生于腹腔和鳔内

75.线虫按生活史分两类:肠道内寄生,不需要中间宿主;组织中寄生,需要中间宿主

水产动物营养 篇6

关键词:中草药  水产动物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S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50-01

我国资源丰富,中草药广泛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质及其产品,其具有成本低、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抗药性不显著等优点。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草药作为免疫增强剂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业中。李义(2002)等研究表明,黄芪、党参、大黄、板蓝根等10余味中草药能显著提高罗氏沼虾血清溶菌酶活力及酚氧化酶活力。简纪常等(2002)研究将粉碎后的黄芪、当归、党参、马兜铃、甘草和板蓝根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药饵投喂建鲤,结果显示添加量为1.0%的药饵对建鲤的吞噬细胞数量及其溶菌酶的活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陈孝煊等(2003)试验结果表明,大黄和黄连混合使用后,对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虾血细胞的活性均有增强作用。王吉桥等(2006)研究表明金银花对牙鲆的瞬时增重率、血清溶菌酶和血清SOD活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陈孝煊等研究了用添加了大黄、板蓝根、金银花和穿心莲1%的水提物的饵料饲喂异育银鲫,结果表明中草药水提物能明显提高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张耀武(2010)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1.0%、2.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60 d后,通过测定供试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血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比较了复合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促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可显著提高黄颡鱼生长、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邱岭泉(2011)等人研究了两种复方中药均有不同程度促进鱼类免疫力的作用。张照红(2011)研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个不同水平的复方中草药分别饲养奥尼罗非鱼,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添加1.0‰,1.5‰复方中草药可以显著提高奥尼罗非角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孟兆娜(2011)等人研究在基础日粮(对照组)中分别添加2%由不同比例的刺五加、枸杞子、金银花和黄芪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结果表明,按质量分数为2%的量加到镜鲤幼鱼饲料中,可不同程度提高镜鲤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孔江红(2011)以斜带石斑鱼为对象,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0%、0.5%、1.0%和2.0%复方中草药,研究结果表明,在斜带石斑鱼饲料中添加1.0%的复方中草药,可明显提高石斑鱼生产性能和消化酶活力。李霞(2011)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5%的本试验配方中草药,可有效提高牙鲆免疫力。刘金海(2011)研究了三种中草药添加剂对半滑舌鳎非特异免疫活性的影响,就作用效果而言,以黄芪效果最好。张盈娇(2011)试验表明复方中草药对史氏鲟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李忠琴(2012)等人研究,五倍子、石榴皮、大黄、虎杖、黄芩及黄連等六种中药及其复方对鳗鲡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具有不同程度体外抑制作用。李超(2012)等人研究复方中草药可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在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近年来,中草药多糖作为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剂已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陈超然等(2000)、覃川杰等(2006)、汪成竹等(2006)、肖志猛等(2006)、罗璋等(2007)、徐海华等(2007)和白东清(2011)也发现中草药多糖能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朱越雄等(2000)将罗氏沼虾作为研究对象,注射0.1mL云芝多糖后,各组织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表现为对肝胰腺和血淋巴液SOD活性的作用;崔青曼等(2001)用添加不同含量的海藻多糖、大黄、黄芪、连翘的饵料饲喂河蟹,结果表明:该复方生物多糖对河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及血清杀菌活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昌鸣先等(2001)研究结果显示,虫草多糖添加量为1%时,实验组的多项指标如抗菌活力、溶菌活力、吞噬百分比及吞噬指数等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虫草多糖对日本沼虾的免疫防御能力有明显地增强作用。王远吉(2004)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5、30、45、60 mg/kg的枸杞多糖饲喂鲫鱼,发现枸杞多糖可以提高鲫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张伟妮(2010)探讨黄芪多糖对罗非鱼血浆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以及胃肠内分泌阳性细胞数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的实验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显著提高。宋文华(2011)等人在草鱼幼鱼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蒜素、枸杞多糖,结果表明实验组草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显著提高。王庆奎(2011)研究口服茯苓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多糖能提高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建议饲料中茯苓多糖添加量为50~200 mg/kg,连续喂食28 d。Yin等(2009)和Yin等(2004)发现,对鲤鱼投喂含0.5%的黄芪多糖饲料,在第2、5周时能显著提高头肾巨噬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而黄芪多糖与脂多糖混合后对鲤鱼头肾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能显著地提高头肾巨噬细胞的氮呼吸爆发活性;László等(2008)曾报道,使用含0.1%黄芪多糖提取物的饲料投喂尼罗罗非鱼,并对其中性粒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4周黄芪多糖组的呼吸爆发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曹丽萍等(2008)使用黄芪多糖对鲤鱼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其氮呼吸爆发活性;Lee等(2005)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的一氧化氮的产量,并能增强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多糖类免疫调节剂的研究领域里还存在如下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目前用于实验药理学研究的多糖类免疫调节剂,多是一些粗制剂,制约了多糖的结构特别是高级结构的研究,给准确描述其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带来了困难,造成中草药使用不符合国际规范,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中草药多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对水产动物的作用机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使中草药多糖对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功能缺乏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W,Li XQ,Liu L et al. Structure of an anti-tumor polysaccharide from 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6,66(2):149-159.

[2] 王庆奎,赵海运,吕志敏,等.口服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75-13860.

水产动物营养 篇7

由天科国际集团、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水产养殖》等媒体支持的“2011水产动物营养及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圆满结束。

研讨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教授作了“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消化健康的影响”的主题报告, 天科国际集团技术总监舒绪刚博士作了“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研究与水产应用”报告。专家、学者相聚碰撞交流, 多元化的学术视角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令人回味的丰盛学术大餐。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与会代表有来自全国从事水产行业技术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饲料企业的有关人士, 纷纷表示, 本次研讨会的报告内容丰富, 大会专家演讲的专题报告紧扣业界学界关注焦点。

主办方天科国际集团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牧添加剂企业。企业以饲料添加剂产业发展为己任, 积极探索, 大胆尝试, 在汲取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全力开创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饲料添加剂产业发展模式。

高效防控水产动物肠炎 篇8

贝瑞康专家从医学免疫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水产动物疾病预防学原理, 开发出的专一性抑制肠道炎症因子、高效保护肠道黏膜的绿色饲料添加剂预混料, 使用在各种海水和淡水的鱼类、虾蟹等养殖动物上, 取得显著的预防肠道炎症的效果, 获得了养殖户的广泛认可。

长期使用贝瑞康绿色预混料预防了肠道炎症、降低了其他疾病发生及水质恶化的概率、降低了养殖动物饲料系数、提高了肥满度;养殖对象体色好, 活力好, 口感好。

黄颡鱼肠道电子显微镜对比图 (使用贝瑞康和未使用的肠道差异, 见图1。

湖州黄颡鱼养殖, 使用贝瑞康预防肠炎的池水和未使用贝瑞康的池水对比见图2。

图3是持续添加贝瑞康1号15d的虾。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9

一、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全盘否定,应有所取舍

很多人一提起教学改革就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说得一无是处,正所谓破旧才能立新。我们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传统教学固然有其弊病,但自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当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因此,对传统实验室教学的功与过,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实验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4],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则显得不足,这是应该予以改进的地方。但如果抛弃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一味地强调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仪器操作都不熟练,就奢望他去搞科研、搞创新,那么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实验教学改革不能矫枉过正,标新立异。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对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应当坚持,而对一些陈旧的、已经过时的教学方法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改革。我们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重点强化实验的课前预习及辅导工作,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实验之前,根据教师布置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安排专门的时间辅导。

(一)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及注意事项

实验教师将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流程等用相机进行拍摄,制成幻灯片。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先观看幻灯片,使学生对实验室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当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对实验室的一切已相当熟悉,教师只要对实验的细节稍加强调,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这样可避免学生因对仪器设备、标本的好奇而随意动手,盲目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严格实验前的预习报告检查制度

教师在每一次实验课前布置学生书写预习报告,并及时批改,以了解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对预习报告不合格的学生,要暂缓实验,直到预习报告合格为止。教师对预习报告的检查应形成制度,否则,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影响实验课的质量。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教师讲得过多、包揽实验课大部分时间、限制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问题,进行大胆改革,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则定位在“指导”的位置上,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5]。

(一)大胆放手,丢掉包袱

以前有些实验教师担心学生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不敢让学生动手;而一些学生也怕弄坏设备承担责任而缩手缩脚,所以整个实验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被束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先将操作过程进行演示,然后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操作,并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程序操作,出现仪器损坏属于正常的设备损耗,学生无任何责任,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师生主体易位,各司其职

基于前期的预习、辅导,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对即将开始的实验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老师只需对个别细节强调一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学生之间可以交流、探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只进行场外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大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6]。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

理论课所讲的各种疾病的表现、病理改变以及鉴别诊断等比较抽象,容易混淆。为此,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病鱼标本,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平时加强与实习基地及养殖场的联系,注意搜集病死的各类水产动物尸体,用相机拍摄,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用于实验课的教学,并对一些体征相似的病种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由于实验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具体,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使理论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加强实验课与生产见习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课,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很多水产动物在发病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甚至和书本上讲的差别较大,使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学生仅仅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为此,我们进行大胆改革,将实验课与生产见习相结合,加强与实习基地及养殖场的联系和沟通,有病死的水产动物时,及时通知学院,我们将刚刚患病或病死的个体拿到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在表现,自己动手解剖,制作病理切片,了解病理改变;然后进行病原的提取和培养,使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遇到有大面积疾病爆发时,就直接将学生带到养殖场,让学生实地观察水产动物患病时的表现,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全程参与到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让学生提前感受疾病爆发时的实际工作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大有裨益。

三、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市场的需求就是高校努力的方向,我们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对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再回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并对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目标已不单单是锻炼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主要包括:(1)注意在细微多变的情况下,如何能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2)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7],善于从多视角进行观察,使其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

四、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公布各教师的专业特长及科研方向,学生可任选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在科研过程中导师要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拓宽视角,增强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献检索能力等,为学生将来成为科研型、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优秀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撰写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成果已经初步显现,有17名学生的论文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已从注重某一领域知识和工程技能的简单复制转变为更加关注组织领导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必须着眼于这种变化,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既获得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的技能和智力,又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路,而且比起那种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再墨守成规,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3, (11) .

[2]黄永琴.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1) .

[3]韩小平.浅谈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 2006, (3) .

[4]陈培森.优化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1) .

[5]刘霞, 黄平.生物学教学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8) .

[6]黄素梅, 周锦鑫, 李祥斌.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5) .

水产动物营养 篇10

1 保持适当的水深, 为水生动物避暑降温提供一个深水区

养鱼塘口:水深2~2.5 m左右。养虾、养蟹塘口:平均水深1.2~1.5 m左右。如塘口偏浅, 水草量又不足, 及时投放部分漂浮植物, 水草总量控制在水体面积的1/4~1/3左右, 不宜过多。稻田、藕田的养殖模式, 由于遮阴条件较好, 可正常管理。

2 保持适当的肥度, 确保一个宽松的溶氧环境

溶氧≥5 mg/L以上, 水生动物生长愉快, 饲料转化率高。增氧与耗氧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 温度上升, 光照适宜, 光合作用强, 产氧多。同时耗氧因子也增多, 耗氧作用也增强, 氧债也高。高温下的调节, (1) 减少投饵量, 喂七八成饱。气温≥35℃, 水生动物摄食率低, 正常投喂, 易浪费饲料, 另残饵多, 也易败坏水质, 再排泄物增多, 氧债也增强。 (2) 适时加注新水, 保持适宜的肥度。 (3) 不宜施肥, 如确需调肥水质, 以无机肥为主。

3 服药

水产动物营养 篇11

1 盐度对水产动物消化系统酶活力的影响

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都需要消化系统中酶的参与, 酶活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产动物消化、吸收能力的大小。

盐度对水产动物消化系统酶活力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化酶方面, 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汤保贵等[2]报道在暂养盐度20~30范围内, 红鳍笛鲷消化道中淀粉酶活力较高, 在盐度25时, 酶活力最高;处于低盐 (10~20) 或高盐 (30~45) 时, 淀粉酶活力均较低。同时, 在最适盐度时, 淀粉酶活力的高低顺序为肠部和幽门盲囊较高, 胃部较低。宋波澜等[3]研究发现, 军曹鱼幼鱼在不同盐度 (10~35) 的水体中饲养4 d后, 总体上各器官的脂肪酶活力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胃脂肪酶活力在盐度15时最高, 肠、肝和幽门盲囊脂肪酶活力均从盐度10开始上升, 至盐度20时达最高后, 开始下降。肠脂肪酶活力在盐度15和20时最高, 肝脏和幽门盲囊脂肪酶活力在盐度20时最高。在盐度10和35时, 鱼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明显较低, 在盐度35时, 脂肪酶活力最低。在同一盐度下, 军曹鱼幼鱼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总体上均以幽门盲囊最高, 肠脂肪酶活力在盐度15和20时仅次于幽门盲囊, 肝脂肪酶活力仅在盐度10时高于幽门盲囊, 其余盐度时均低于幽门盲囊, 胃脂肪酶活力在任何盐度时均为最低。王吉桥等[4]指出, 在养殖水体盐度0~8范围内, 鸭绿沙塘鳢肠蛋白酶活力差别不明显, 在盐度4时, 肠蛋白酶活力略低;在不同盐度下, 肠淀粉酶活力由强至弱依次为2>8>6>4。在盐度2与8时鱼肠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盐度4和6时。鸭绿沙塘鳢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在盐度2时最高。李希国等[5]将黄鳍鲷幼鱼暂养于盐度5~30的水体中, 结果发现盐度对黄鳍鲷幼鱼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都有显著影响。在盐度25时, 蛋白酶活力最高, 盐度5~15时, 蛋白酶活力的平均值明显低于盐度20~30时。在盐度小于15时, 盐度对蛋白酶的影响不明显, 而大于15时, 盐度对蛋白酶活力有显著影响;盐度为5时, 黄鳍鲷幼鱼淀粉酶活力最低, 在盐度25时最高。在低盐度 (5~15) 和高盐度 (20~30) 各有1个峰值, 低盐度的峰值在10时, 而高盐度峰值在25时。在盐度20时, 黄鳍鲷幼鱼脂肪酶活力最高, 而在盐度10、15和30时最低, 且活力差异不明显。黄凯等[6]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幼虾组织器官中消化酶活力在养殖水体盐度1、15和30时的情况。结果表明, 在盐度1时, 肝胰腺中胃蛋白酶活力最高, 胰蛋白酶活力与盐度15时的值接近;在盐度1时, 胃肠中, 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最高。在盐度1时, 肝胰腺和胃肠中脂肪酶活力最大,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肝胰腺中, 各盐度组淀粉酶活力很接近;胃肠中, 在盐度1时, 淀粉酶活力最高, 显著高于盐度15和30时。陈品健等[1]报道, 真鲷幼鱼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力在养殖水体盐度15~40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在盐度25时, 3种酶的活力均达最大值, 盐度降低或升高, 酶活力均呈下降趋势。

另外, 徐华等报道[7]锯缘青蟹肌肉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随养殖水体盐度的升高 (5~35) 而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随胁迫时间的延长, 同一盐度组青蟹肌肉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有升有降, 这可能与青蟹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有关;锯缘青蟹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随盐度的升高 (5~35) 呈现出逐渐升高趋势, 且各盐度组青蟹肌肉中酸性磷酸酶活力远低于肝胰腺中的;青蟹肌肉中碱性磷酸酶活力随盐度的升高 (5~35) 而呈现出显著升高趋势;除盐度25组外, 随胁迫时间的延长, 同一盐度组青蟹肌肉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均呈升高趋势;盐度15、25和35组青蟹肌肉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分别在72 h、48 h和48 h时达到最大值。青鳉鱼肠内Na+-K+-ATPase (基因表达量在盐度5、15和25水中几乎未受影响, Na+-K+-ATPase (基因表达在15、25的盐水中被显著抑制, 盐度升高会抑制青鳉鱼肠内Na+-K+-ATPase (基因表达[8]。Woo等[9]将皇帝神仙鱼在盐度7、10、15、22和33的水体中养殖30 d, 结果发现在盐度15~22范围内, 肝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力较高。

2 盐度对水产动物血液中酶活力的影响

血液是水产动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组织, 正常的血液指标值能反映物种的属性和正常的生理状态, 血清中的生化成分与机体代谢、营养状况及疾病密切相关。鱼体受到外界环境因子影响, 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 必定会在血液中有所反映。因此, 血液指标成为学者们研究水产动物的营养状况、免疫能力等生理状况的有效指标[10]。

随盐度的变化, 水产动物血液中各种酶活力的变化情况各异。有研究发现, 随盐度升高 (0~28) , 施氏鲟血液碱性磷酸酶逐渐下降, 血清淀粉酶先下降后上升, 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11]。王晓杰等[12]对许氏平鲉的慢性盐度胁迫 (盐度33逐步调节至5、10、20、33和40) 的实验表明:血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均随海水盐度降低呈逐渐上升趋势。急性盐度胁迫 (盐度33直接调节至5和10) 的实验证明:在盐度急性胁迫初期, 鱼血液的各项免疫酶活力波动较大;溶菌酶活力先逐步升高达到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呈高低起伏变化趋势;血液过氧化氢酶活力在胁迫初期持续降低, 最终稳定在较低水平。

另外, 盐度对对虾、扇贝血液中酶活力的影响也有所报道。李华等[13]报道, 盐度 (4, 8和32) 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 并且上述各项指标随盐度渐低均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 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 这可能是对虾通过自身生理调节对外界环境逐步适应的内部表现。盐度急剧降低 (盐度30分别突变至25、20、15) 24 h后,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溶菌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均显著降低, 并随盐度降低幅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可能由于盐度变化引起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血细胞数量减少而使一氧化氮合酶活力下降[14]。盐度突降 (盐度31直接变至25、20) 使栉孔扇贝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总体下降, 而酸性磷酸酶活力总体升高[15]。

3 盐度对水产动物鳃中酶活力的影响

水产动物的鳃在维持机体渗透平衡及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Na+-K+-ATPase (又称Na+-K+泵) 由α和β 2个亚基组成, 是一个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 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胞质膜的离子通透性, 保持细胞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的相对稳定以及细胞内环境与体外环境的渗透压平衡[16,17]。鳃丝Na+-K+-ATPase活力是研究水产动物渗透压调节 (盐度变化) 的常用评价指标。

童燕等[18]报道, 急性盐度胁迫 (淡水直接变至盐度15、22) 明显影响施氏鲟幼鱼鳃丝Na+-K+-ATPase活力, 并且Na+-K+-ATPase活力随实验时间 (0~96 h) 呈先升高后降低, 至稳定在较高水平的变化趋势。有研究证实[16], 史氏鲟为了适应外界盐度, 其血清渗透压调节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 主要表现为鳃Na+-K+-ATPase活力受到抑制, 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 鳃Na+-K+-ATPase被重新激活, 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 鳃Na+-K+-ATPase趋于平稳, 而且随盐度升高, 史氏鲟鳃丝Na+-K+-ATPase活力达到稳定时的值明显升高。军曹鱼稚鱼从盐度37直接转移至0、5、15、25和45水体中, 各处理鳃Na+-K+-ATPase活力在最初3 h内出现一定波动, 随后变化平稳;试验12 h内, Na+-K+-ATPase活力与盐度梯度呈“U”型分布, 盐度对军曹鱼稚鱼鳃Na+-K+-ATPase活力影响显著[19]。潘鲁青等[20]研究证实, 褐牙鲆幼鱼由高盐度30向低盐度 (24、18、12和6) 适应过程中, 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且随盐度变化的增加而增大, 鳃丝在6 d时达到最小值, 9 d后, 鳃丝Na+-K+-ATPase活力基本趋于稳定状态。而且利用褐牙鲆血浆渗透压曲线与海水渗透压标准曲线的交点得出褐牙鲆幼鱼等渗点海水盐度为14.97。在高渗环境 (盐度大于14.97) 中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与外界盐度大小呈正比, 在低渗环境 (盐度小于14.97) 中与盐度呈反比。Kelly等[21]将黑鲷在不同盐度 (6、12、33和50) 水体中饲养240 d, 结果发现鳃Na+-K+-ATPase活力在盐度33和55时明显高于盐度12和6。

综上所述, 鱼类自身渗透压调节过程基本为随外界环境盐度的变化, 鳃丝Na+-K+-ATPase活力逐步升高或降低, 经过一段时间应激作用达到最高或最低峰, 然后通过适应期最终达到稳定, 稳定时的酶活力会明显高于或低于初始的酶活力。另外, 从应激作用到Na+-K+-ATPase活力最终稳定所需的时间与鱼的种类、大小、健康状况以及外界盐度变化幅度与变化时间有密切关系。然而, 有学者研究发现盐度未对多鳍南极鱼[22]、黑鲷[23]鳃丝Na+-K+-ATPase活力产生显著影响。Lundgreen等[24]也报道川鲽在盐度1、11和35水体中, 鳃丝Na+-K+-ATPase活力差异不显著。

盐度对甲壳动物鳃丝酶活力的影响方面也有研究报道。潘鲁青等[25]研究发现, 凡纳滨对虾鳃丝Na+-K+-ATPase活力随盐度变化 (盐度30直接变至5、10、15、20和25) 和作用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 然后趋于稳定, 比初始状态酶活力明显升高, 而且水体盐度越低酶活力越大。随盐度变化 (盐度20分别变化为12、16和24) 幅度增加, 日本囊对虾仔虾鳃丝Na+-K+-ATPase活力变化幅度增大, 且随作用时间的增加呈峰值变化, 至24 h时, 低盐度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 而高盐度时达到最小值;至48~72 h时, 不同盐度下仔虾Na+-K+-ATPase活力趋于稳定, 盐度越低酶活力越大[26], 这与鱼类鳃丝Na+-K+-ATPase活力与盐度的变化情况较为相似。中华绒螯蟹从淡水转移到盐度10、20和30水体中, 24 h内鳃Na+-K+-ATPase活力均显著增加, 但各盐度梯度间变化不明显[27]。徐华等[7]报道, 盐度胁迫 (盐度25变化为5、15和35) 24 h时, 随盐度降低, 锯缘青蟹鳃Na+-K+-ATPase活力呈升高趋势, 其中S5和S15组鳃Na+-K+-ATPase活力显著高于S25和S35组。不同胁迫时间下, 各盐度组鳃Na+-K+-ATPase活力变化规律各异, 酶活力在胁迫48 h、72 h和96 h时分别表现为S35>S5>S15>S25, S35>S15>S25>S5, S5>S35>S15>S25。至96 h时, 各盐度胁迫下青蟹鳃Na+-K+-ATPase活力变化趋于平缓。随盐度降低, 鳃Ca2+-Mg2+-ATPase活力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S5和S15组青蟹鳃Ca2+-Mg2+-ATPase活力显著高于S25和S35组。胁迫48 h、72 h和96 h时, 各盐度组鳃Ca2+-Mg2+-ATPase活力均表现为S5>S35>S15>S25。至72 h时, 各盐度组鳃Ca2+-Mg2+-ATPase活力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至96 h时S5组达最大, 而S25组达最小。潘爱军等[28]指出, 盐度突增 (盐度5直接变至25) 在前4 d内, 对凡纳滨对虾鳃碳酸酐酶活力无显著变化, 第5 d开始出现显著性增高, 至最高, 然后回落至起始水平。

另外, 盐度也会影响水产动物肌肉中的酶活力。盐度因子可诱导了军曹鱼的抗氧化应激反应, 肌肉中抗氧化酶活力随盐度升高 (11、19、27和35) 而降低,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在高盐度时明显不及低盐度[29]。锯缘青蟹肌肉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随养殖盐度的升高 (盐度5、15、25和35) 而呈小幅度下降, 碱性磷酸酶活力随盐度升高而升高[7]。

4 结 语

酶活力是研究水产动物重要的生理、病理和毒理学指标, 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及对外界环境等的适应状况。目前, 国内外学者已报道了盐度对诸多水产动物体内酶活力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对研究海产动物淡水化养殖、育苗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经济意义。

摘要:综述了盐度对水产动物消化系统、血液、鳃和肌肉中酶活力的影响。酶具有消化食物、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水产动物组织中酶活力是反映其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体盐度的变化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引起水产动物组织中酶活力的变化规律, 对研究水产动物在不同水体盐度下的适应状况意义重大。

上一篇:大跨度桥梁论文下一篇:经济新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