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

2024-05-15

水产动物疾病学(共7篇)

水产动物疾病学 篇1

常见病多发病

一、病毒性疾病

1、草鱼出血病

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

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 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

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

5、淋巴囊肿病

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

7、桃拉病毒病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 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4)【预防】:(1)彻底清塘。(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

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 l 次。(8)必要时,可用下述治疗用的任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9)鳃上如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2、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症状】:疾病早期,除鱼体表发黑。食欲减退外,外观症状并不明显,剖腹后,可见局部肠壁充血发炎,肠道中很少充塞食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外观常可见到病重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从头部提起时,肛门口有黄色粘液流出,剖腹后,腹腔中有血水或黄色腹水。全肠充血发红,肠管松弛,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内充塞黄色脓液和气泡,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3)【流行情况】: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死亡率很高,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4)【防治方法】:同细菌性烂鳃病

3、打印病—腐皮病 1)【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4)【防治方法】:(1)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2)漂白粉1~1.2ppm全池泼洒或漂粉精,或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3)用五倍子2~4ppm,全池遍洒。(4)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每kg鱼注射5mg,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4、赤皮病: 1)【病原】:萤光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呈现块状红斑,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发炎充血。3)【流行】: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传染源是被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4)【防治】

同细菌性烂鳃病

5、竖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d,即陆续死亡。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主要流行于4~7月鲤鱼产卵期,其次是鲤鱼越冬期。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一龄以上的鲤鱼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4)【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kg水加捣烂的大蒜0.5ppm,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6、疖疮病 1)【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症】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3)【流行】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4)【防治】

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三、鳗鱼的疾病(细菌性)

1、鳗赤鳍病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2)【流行】易感鱼类有鳗鲡、鲤、鲫等温水性淡水鱼;爬行动物的蛇、甲鱼及两栖类的蛙也易感;采用人工感染方法,哺乳动物的小白鼠、脉鼠、兔也有感染性。带菌鱼及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肠道感染。3)【症状】

病鳗的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发红,胸鳍也常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全面明显发红,躯干背部、和背鳍有时也发红,但有时濒死的鱼仍只有轻微发红;病鱼不吃食,靠近池壁静止不动,有的头部向上,无力地“竖游”,多数在几天内就死亡。腹腔壁常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有时也可看到出血斑;脾脏淤血、肿大;当体表出血严重时,鳃、肝、肾、脾的颜色变谈,病鱼严重贫血 4)【预防】 同细菌性烂鳃病。

2、鳗爱德华氏病 1)【病原】

福建爱德华氏菌 2)【流行】

该病流行于高水温期(水温30℃左右),夏季为流行盛期。加温饲养,水温在20℃以上,则终年可流行。易感动物有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犁齿鲷、比目鱼、鲻鱼等 3)【症状】

鳗爱德华氏病的症状主要分为二种类型,一型以侵袭肾脏为主(较为常见),一型以侵袭肝脏为主,当然也有同时侵袭肾脏和肝脏的,但较少见。外表症状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由于充血、出血而发红,严重时鳃贫血,此外还因病型不同而有所不同。肾脏型: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这一般为肾脏后部患病的病鱼出现的症状;如仅是肾脏前面部分患病,则外表往往看不出异常。

肝脏型: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斑点叉尾鮰及鲻鱼患病时,皮下还形成大肿块。4)【病理变化】 病鱼的肾脏、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病灶如在肝脏、肾脏的表层,则开口流出脓汁后,往往留下很大的洞穴,有时内脏大半溶解消失;流出的脓汁恶臭,附近的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也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病灶,以至坏死、解体、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肾脏型患者,菌随尿一同挑出,因而感染泌尿孔及肛门,引起发炎、充血。5)【预防措施】1.鱼池用100 ppm 生石灰或 20ppm 漂白粉清塘。

2.鱼种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15~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4.有发病预兆时,用下述治疗用内服药连续投喂3天。

5.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消毒。6)【治疗方法】1.外用药全池遍洒1~1.2 ppm漂白粉,或0.5~0.6ppm 漂粉精,或0.5~0.6ppm 优氯净2.内服药据韩先扑等(1989)报道,福建爱德华氏菌在试管内可被l ppm四环素、土霉素所抑制,考虑可将这些药拌在饲料中投喂。进行早期治疗。(1)每吨鳗用氟本尼考1~5g,均匀混入饵料投喂,连续3~5d。(2)每吨鳗用土霉素100g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d。

3、弧菌病 1)【病原】 创伤弧菌、鳗弧菌 2)【症状】 病鳗游动缓慢,皮肤粘液脱落,粗糙,起初为圆形出血点,发展为皮肤具白色隆起点,隆起边缘为红色,隆起内部化脓,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隆起破裂,露出腐烂病灶,病灶中央凹陷,溃疡自皮肤发展至肌肉,流出脓汁,大多病鳗肛门红肿,臀鳍充血,肠道发炎,肝脏色浅,具出血点,肾脏色深。3)【诊断】

凭外部症状即能确诊。4)【流行】

季节主要为夏、秋高温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 28℃以上。本病主要发生于沿海,所用水源有一定盐份的养殖池,在福建省纯淡水鳗鲡养殖中未发现过弧菌病的流行。日本鳗鲡及欧洲鳗鲡均发生。5)【预防】 夏季避免使用含盐水源,高温期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5天左右1次)。6)【治疗】将池底及池壁清洗,大换水后进行下述处理:

(l)优碘灵 1~2 ppm全池泼洒,6小时后加土霉素 15~20 ppm 浸浴24~36小时(2)高锰酸钾 1.5~2.5 ppm全池泼洒,3~4小时后大换水,(3)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使有效氯浓度达0.2~0.3 ppm,连续泼洒2~3天。

一般抗生素处理后,需连续进行含氯消毒剂处理2~3天。饵料添加抗生素,磺胺类等,连续投喂5~7天。如: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4、脱粘病 1)【病原】

非01群霍乱弧菌

2)【流行】本病自95年开始于欧洲鳗鲡流行,至96年全省大面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夏两季,秋季发病率降低,冬季几乎不发病。与红头病相似,在引进欧洲鳗鲡试养前,日本鳗鲡未见病例,而近年日本鳗鲡亦有本病发生。主要发生于选别鳗鲡后3~5天,传染速度快,往往于l~2天内感染全池鳗鲡30%以上。引起死亡率较高,且不易治愈,病情拖延时间较长,一般经半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恢复。3)【症状】 病鳗体弱,于池边水面或水底顺水或逆水缓游,严重时吊挂于饵料台。体表粘液斑块状脱落,粘液脱落处色变,使鳗鲡体表呈花斑状,病灶形状为圈形或椭圆形,病灶主要发生于体侧,常伴有胸鳍、臀鳍充血现象,随着病情发展,斑块状病灶处溃疡,中央为白色,周缘为红色,严重时头部顶端发红,吻端溃疡,鳃丝水肿,色淡。本病后期常伴有严重烂鳃症状。内脏器官胆囊肿大,肠道一般无食物,肾脏色深。4)【防治】

操作鳗体时动作要轻,勿使鳗体损伤,并将鳗鲡放至与选别前相似水质养殖。

食盐 3~5‰ + 复合中药煎汁 + 法拉乃司3~5ppm,每日换水1/3左右,添加食盐保持盐份3~4‰ + 复合中药 + 法拉乃司3~5ppm,连续3天,3天后,使用优碘灵1.5~2.5ppm + 土霉素20~30ppm,连续2天后大换水,含氯消毒剂连续处理2 ~ 3天。

四、甲鱼的疾病

1、赤斑病: 1)【病原】 鳖嗜水气单胞菌或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病鳖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敏感性降低,体驱消瘦。不摄食或摄食甚少,行动较迟缓,常钻入泥中休息,随后颈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发红,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成烂斑,舌尖充血发红,一只眼或两眼失明,口鼻流血,不久在上岸晒背时死亡。病鳖尸体消瘦、背甲部溃烂,腹甲部有红斑或烂斑,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点状、斑状或弥漫性出血。有的消化道粘膜充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胆囊内充满胆汁,脾脏肿大。

2、疖疮病 1)【病因】(1)致病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等产气单胞菌属细菌(2)饲育环境的恶化所致(水质、残饵)。2)【流行】 水温15℃以上的时间,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3)【症状】 发病时,首先可见到病鳖的颈部、背部靠裙边处,四肢基都(主要是前肢基部)或裙边腹缘以及背、腹甲、四肢等处有一个或数个芝麻大至黄豆大的疖疮(稚鳖期直径仅为1~2mm)。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可压出黄色颗粒状或脓汁状的内容物,有的黄色颗粒易压碎或放入水中自行分散为粉状物.随病情发展,内容物可逐渐自行散落,留有一个空洞,成鳖可见此症,幼鳖一般末到此时病鳖大多已死亡。疖疮出现后,病鳖全身不安、不摄食,活动减弱或静伏食台,体质逐渐消瘦,最后头不能缩回,眼不能睁开、衰竭死亡。有的病鳖,则因病原菌侵入血液,迅速扩散,呈急性死亡。病鳖尸体消瘦,头颈及四肢伸出,体表有特征性的疖液,腹部和颈部皮下胶胨样浸润,肺充血,肝脏黑暗或深褐色,轻度肿大,胆囊肿大,脾淤血,肾充血或出血,肠道空虚有丝状充血,体腔有较多量液体。

3、白底板病

1)病因】该病是目前成鳖养殖中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所谓“白底板”即鳖失血(或称贫血)、腹甲呈白色,故是一种外观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是由缺血、贫血引起。

2)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腮腺炎病型:由于肠内大出血的原因,血液集中到肠内,致使腹甲呈白色。此部分内容见前面所述。

2.无血型:解剖后,内脏严重贫血,心脏呈粉红色,肝呈青灰色,内脏解剖可见,象用水洗过一样、无血。这种类型主要是鳖长期慢性失血所造成的。该情况最常见的是由于鳖胃肠出血,长期便血所致。另外疖疮、咬伤、脚腐烂也会有此现象发生,但数量不多。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 1)【病原】:普通变形杆菌

2)【症状】:是近几年发生的疾病。患病鳖以场内同批中的大鳖为最早。病鳖外观体偏厚,可见“白底板”,内脏解剖、可见明显的胃肠壁(尤以胃与肠的交界处)溃疡点,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大小不等:胃、肠内出血,后肠或鳖肠内具凝固的血液;靠近肛门处为黑色血块。胃肠壁(尤以胃、肠交界处)穿孔、胃肠内物流出肠道污染及腐蚀内脏。

3.腹血型:鳖外观体较厚,有浮肿感。腹甲呈白色,解剖内脏,腹腔内有大量血水流出。该种情况主要是肝、肾的病变,而肝、肾的病变主要有气单胞菌的感染、饲养环境中有毒气体过多、水质较差的中毒、饲料营养不全和长期不合理、大量使用药物等均可带来肝、肾的功能障碍。若是气单胞菌的感染,可以采用鳖”红脖子”病的治疗方法,若是中毒等引起肝、肾问题,则难以治疗,应改良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保肝护肝,加以调理。3)【流行及危害】 “白底板”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该病在成鳖养殖中危害大,应引起重视。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呈现慢性死亡,若该情况严重,则胃肠溃疡迅速转为穿孔,鳖急性发病;若病情发展较慢,则溃疡处长期出血,即胃肠出血,便血(靠肛门处具硬黑色血块),甲鱼呈无血型,胃、肠壁亦失血呈纯白色。

因“白底板”病鳖贫血、缺血,故应在治疗中增加鲜鱼、猪血、青菜、继生素C,并适量添加硫酸亚铁内服5—10日。

五、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1)【病原】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2)【病症】: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鱼卵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3)【流行情况】:水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以及排卵和排精后的亲鱼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水霉病属继发性感染,不能感染健康鱼体和正常的鱼卵,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当鱼体受到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后,加上各种操作、运输等引起外伤,反复用药或伴随性成熟而来的上皮组织发生变化时,水霉菌才得以着生,死卵或未受精的卵容易着生水霉菌。虹鳟鱼卵孵化时间较长,遭受水霉病较严重。发病水温主要在18℃以下。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2、白斑病 1)【病原】 由毛霉所引起,又称毛霉病 2)【症状】 这种霉苗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及尾部等身体各部分的皮肤上都能寄生。患该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稚鳖患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成鳖患该病后,由于鳖甲表皮出血,外观不雅而降低了商品价值。诊断此病,可将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是否在甲壳裙边上有白斑状的病变,可初步诊断,3、镰刀菌病 1)【病原】:镰刀菌 2)【症状】感染本病的对虾,体色通常转暗,活动能力变弱,多静伏于池底。在高倍镜下观察时鳃丝内充满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者有时外逸在鳃丝的顶端,呈花簇状排列。严重感染时鳃丝萎缩,呼吸受阻,死亡率可高达90%。镰刀菌还可产生真菌毒素,使宿主中毒死亡。3)【流行情况】 镰刀菌是甲壳类的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原。其宿主种类和分布地区都很广,各种对虾和龙虾都可受感染,淡水的罗氏沼虾甚至鲤鱼都可感染,但斑节对虾对它有抵抗力。此病是一种慢性病,养成的对虾尚未发现此病。美国的加州对虾对此病最为敏感,感染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0%,其次为蓝对虾和万氏对虾。镰刀菌为一种典型的机会致病茵,即对虾由于受伤、摩擦、受化学物质或其他生物的损害后,病原才趁机侵入。

六、寄生虫性疾病

1、原虫性疾病

1、常见的鱼类寄生粘胞子虫及其引起的鱼病:2.1四极虫属 2.2 两极虫属 2.3

球孢虫属 2.4 粘体虫属 2.5 旋缝虫属2.6 碘泡虫属2.7 尾孢虫属 2.8 单极虫属

2、由纤毛虫引起疾病 1)斜管虫病

【病原】鲤斜管虫 【症状】 病鱼体表、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组织破坏,呼吸困难。

【流行】 此虫在国内报告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皮肤、鼻腔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幼鱼及种苗更甚。适宜水温为12~18℃,8~11℃。【防治】 用8ppm硫酸铜浸洗鱼种30min。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良好。2)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

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蝶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反口面(后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绕的口沟,与胞口相连。口沟可绕体180~270度(小车轮虫)、330~450度(车轮虫)。口沟两侧各着生1 列纤毛,形成口带,直达前庭腔。胞口下接胞咽。伸缩泡在胞咽之侧。大核马蹄形,围绕前腔,亦可为香肠形。大核一端还有1个长形小核。反口面具有后纤毛带。其上下各有较短的上、下缘纤毛。有些种类在下缘纤毛之后,常有一膜,谓之缘膜,透明。反口面还具有齿环。齿环由齿体构成。齿体似空锥,由齿钩、锥部、齿棘三部分组成。但由于虫种的不同,其结构有较大的变化。此外尚有辐射线。这些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有分类上的意义。

【流行与危害】

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的有20多种。海水鱼类的车轮虫据Lom(1984)的统计有近70种,它们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及海水鱼的体表、鳃以及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可引起鱼苗、鱼种致病,死亡率有时很高。适宜水温20~28℃,一年四季均可见。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因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部形成一层粘液层。因此,可在这些部位见到鱼体上有一层白翳(在水中较为明显)。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预防与治疗】 彻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放养密度。放养前用8 ppm 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洗鱼种15~20min(15~20℃)。这些措施对预防车轮虫病是有效的。

治疗:可采用下述方法:①用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不错;

②国外用1.5%~2.5%食盐水浸洗病鱼30~50min,重复2d。也有用1/5000醋酸浸洗30~50min;或1/4000福尔马林浸洗30min。4)小瓜虫病

【病原】

多子小瓜虫

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

【症状与病理变化】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产生坏疽性崩解。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流行与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徊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害鱼种。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

【预防与治疗】 小瓜虫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包囊,故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入时,如发现有小爪虫,可用200~250ppm的冰醋酸洗浴15min,或用0.3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 h。发病之后,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如建议采用0.05ppm的孔雀石绿和25ppm的甲醛混合液处理,l 日2 次。也有用次甲基蓝或食盐处理的。5)隐核虫病 【病状】病鱼的皮肤和鳃由于虫体的寄生而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患者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和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肉眼看去在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故有海水鱼“白点病”之称。【病原】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

【流行情况】隐核虫可寄生于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流行地区广,世界性分布;高密度养殖池塘和网箱以及水族馆最易发生。虫体的繁殖最适水温为25~30℃,所以夏季发病严重。【治疗】①淡水浸泡病鱼3~15分钟、再移入含有盐酸奎宁或氯化奎宁(2.5~3.5ppm)的海水溶液中养殖。②醋酸铜全地泼洒,使池水成0.3 ppm。③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ppm。④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25~30 ppm。

水产动物疾病学 篇2

一、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全盘否定,应有所取舍

很多人一提起教学改革就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说得一无是处,正所谓破旧才能立新。我们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传统教学固然有其弊病,但自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当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因此,对传统实验室教学的功与过,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实验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4],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则显得不足,这是应该予以改进的地方。但如果抛弃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一味地强调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仪器操作都不熟练,就奢望他去搞科研、搞创新,那么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实验教学改革不能矫枉过正,标新立异。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对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应当坚持,而对一些陈旧的、已经过时的教学方法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改革。我们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重点强化实验的课前预习及辅导工作,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实验之前,根据教师布置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安排专门的时间辅导。

(一)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及注意事项

实验教师将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流程等用相机进行拍摄,制成幻灯片。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先观看幻灯片,使学生对实验室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当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对实验室的一切已相当熟悉,教师只要对实验的细节稍加强调,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这样可避免学生因对仪器设备、标本的好奇而随意动手,盲目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严格实验前的预习报告检查制度

教师在每一次实验课前布置学生书写预习报告,并及时批改,以了解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对预习报告不合格的学生,要暂缓实验,直到预习报告合格为止。教师对预习报告的检查应形成制度,否则,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影响实验课的质量。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教师讲得过多、包揽实验课大部分时间、限制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问题,进行大胆改革,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则定位在“指导”的位置上,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5]。

(一)大胆放手,丢掉包袱

以前有些实验教师担心学生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不敢让学生动手;而一些学生也怕弄坏设备承担责任而缩手缩脚,所以整个实验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被束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先将操作过程进行演示,然后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操作,并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程序操作,出现仪器损坏属于正常的设备损耗,学生无任何责任,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师生主体易位,各司其职

基于前期的预习、辅导,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对即将开始的实验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老师只需对个别细节强调一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学生之间可以交流、探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只进行场外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大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6]。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

理论课所讲的各种疾病的表现、病理改变以及鉴别诊断等比较抽象,容易混淆。为此,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病鱼标本,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平时加强与实习基地及养殖场的联系,注意搜集病死的各类水产动物尸体,用相机拍摄,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用于实验课的教学,并对一些体征相似的病种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由于实验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具体,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使理论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加强实验课与生产见习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课,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很多水产动物在发病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甚至和书本上讲的差别较大,使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学生仅仅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为此,我们进行大胆改革,将实验课与生产见习相结合,加强与实习基地及养殖场的联系和沟通,有病死的水产动物时,及时通知学院,我们将刚刚患病或病死的个体拿到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在表现,自己动手解剖,制作病理切片,了解病理改变;然后进行病原的提取和培养,使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遇到有大面积疾病爆发时,就直接将学生带到养殖场,让学生实地观察水产动物患病时的表现,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全程参与到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让学生提前感受疾病爆发时的实际工作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大有裨益。

三、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市场的需求就是高校努力的方向,我们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对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再回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并对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目标已不单单是锻炼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主要包括:(1)注意在细微多变的情况下,如何能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2)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7],善于从多视角进行观察,使其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

四、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公布各教师的专业特长及科研方向,学生可任选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在科研过程中导师要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拓宽视角,增强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献检索能力等,为学生将来成为科研型、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优秀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撰写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成果已经初步显现,有17名学生的论文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已从注重某一领域知识和工程技能的简单复制转变为更加关注组织领导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必须着眼于这种变化,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既获得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的技能和智力,又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路,而且比起那种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再墨守成规,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3, (11) .

[2]黄永琴.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1) .

[3]韩小平.浅谈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 2006, (3) .

[4]陈培森.优化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1) .

[5]刘霞, 黄平.生物学教学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8) .

[6]黄素梅, 周锦鑫, 李祥斌.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5) .

浅谈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动物疾病 篇3

[关键词] 水产动物;疾病;现状;措施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和管理不当,致使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化,进而给疫病防治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不仅造成水产动物死亡和水产品品质的下降,影响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经济收入,而且某些水产动物传染病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威胁。针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流行规律与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疫防治体系,做到目的明确、快速准确的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为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我国水产动物疾病现状

我国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1993年我国对虾养殖因虾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全国养虾业遭到致命的打击,经济损失达近100亿元。2004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73种水产养殖品种(其中鱼类36种、甲壳类12种、两栖和爬行类3种、贝类8种、藻类3种、棘皮动物1种)的126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8种、细菌性疾病62种、真菌性疾病3种、寄生虫疾病27种、藻类性疾病3种、其它病害3种、不明病因9种)进行了监测。2004年4~10月,水产养殖业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1.33亿元。比2003年的105.83亿元增加35.60亿元[1]。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自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从2002—2003年国家病害测报情况看,我国2002年7月份,30个省、市、自治区,测报38个养殖品种,共发生185种病害,造成经济损失额达20亿元,其中鱼类损失8.8亿元,占总损失的33.0%,虾类损失7.06亿元,占35.3%,其它类共计3.1亿元,占20.7%[2]。病害对我国渔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是发展、制约渔业的一个瓶颈:一方面,长期危害渔业生产的疫病未得到根除;另一方面,新的水生动物疫病还不断传入我国。

二、水产动物疾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技术跟不上,管理不当

从水产发展过程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以及饲料生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因素,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比较严重,改善养殖方式是推广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当前水产养殖农村散养户比重过大,养殖户养殖思想陈旧, 养殖技术跟不上,水体不加以充分利用,饵料配置营养不全面,再加上日常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可行的管理办法,使得水产疾病的防控,饲养技术的提高,环境的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

2.药物的不正确使用

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在水产品养殖方面,药物的种类也较多,用药的范围也较广。除了消毒剂外,还有杀虫驱虫类、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和喹诺酮类等,个别情况下使用某些激素。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4]。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有些养殖生产者仅仅认同于使用抗生素及其它化合物具有防治鱼病的效果,而忽视了抗生素及其它化合物超剂量使用,造成水产动物机体出现耐药性和中毒现象,导致水产品中大量药物残留的后果和水产动物的死亡。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中超量使用和不规范使用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一些已被命令禁止的药物仍在使用。

3.饲料监管不到位

饲料原料是饲料安全生产的源头,由于化肥使用、农药残留以及工业污染和加工过程人为使用非法添加剂等,造成饲料原料中农药和有害物质的残留蓄积,往往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进入养殖产品,受到污染的饲料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的无机污染物如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属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机物,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物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使水产动物和人类发生“三致”及致畸、致癌、致突变。其次饲料的不合理存放,产生饲料发霉变质,导致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发生改变,更为严重的是能产生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将通过饲料的投喂被水产养殖动物吸收,造成疾病流行和水产品质量下降。有些饲料厂对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方式存在问题,存在滥加抗生素或促生长药物现象。近年来,我国相继设立了国家级、部级以及省市地县级饲料监察、质检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饲料的检测大都停留在常规成分检测上,而对饲料中违禁药物和抗生素残留等缺乏严密的监测手段[5]。

4.缺乏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员和仪器

水产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方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一块的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人、有技术,但有劲使不上,造成水产动物疾病传播的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其次,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大都依赖一定的科学手段,如疫病检疫、药残检测、病情测报、病原分离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可目前,对水生动物防疫、检测仪器设备陈旧,不能在科学、公正的检测结果基础上进行防疫、检疫和安全生产[6]。

三、有效控制水产动物疾病措施

1.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1)做好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规范农户养殖行为,建立生产有记录(养殖品种、种苗产地、购进时间、放养时间、水源、投喂饲料、鱼病鱼药使用情况、起捕时间等),产品流向可追踪、出现问题能追溯的管理体系。

(2)科学选择养殖地点和改善池塘环境:①选择水源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的水源;②在养殖过程中彻底清塘;③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进行水质处理。④根据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科学放养,同时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或直接采取“休养”的方法,以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2.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养殖品种

优良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生产条件和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选择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抗疫病能力的养殖品种。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强的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水产苗种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水产苗种生产要依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定》进行生产经营。

3.保证饲料安全

饲料作为水产动物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安全。因此饲料选择贯彻饲料安全即是水产品安全的指导思想 。饲料供给必须与水产动物的生理需求一致。不得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如冰冻鱼等要求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并且根据不同的鱼类生长要求注意合理搭配。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从源头抓起,确保饲料安全,所有生产经营的厂家和营销户,要建立台帐,实行质量承诺制,大力促进无公害饲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4.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为了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饲养过程中必须提供清新水源、天然光线和适宜温度。池底淤泥应及时清理并对池塘进行晾晒和消毒,使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环境中,避免使用剧毒农药等违禁药物消毒、灭虫,不得使用有潜在毒性的建筑材料,不得使用有毒的防腐剂,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机会,严格控制疫病的发生。

5.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渔药

渔药使用是安全养殖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对养殖场实用的药物要进行严格筛选,剔除高毒残留的药物。渔药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用药过程严格遵守药物实用种类、剂量、配伍、期限及停药期的规定,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或未经批准使用的药物,选用的药物应是兽药药典中所列的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要遵循《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的使用药物。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渔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在使用添加剂时,不得将原料直接拌喂,应先制成预混剂再添加到饲料中。

6.建立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

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其次,应理顺管理权限,由渔业部门负责管理,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从中央到地方应同畜牧一样建立起水生动物防、检疫监督机构,负责对水生动物的防疫、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仪器,建立水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负责对水生动物、渔业生态环境、药物残留以及产品的质量进行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 陈爱平.2004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J].科学养鱼,2005(9):48~49

[2] 冯玉贵 霍同银 李仁斋.浅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质量安全[J].河北渔业,2003,(3):4

[3] 王宪章.如何构筑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防线[J].渔业致富指南.2008,(11):21

[4] 郑义,陆辉.浅谈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控制对策及水产药物的科学使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2008(3):105~106

[5] 谢一荣 吴锐全 谢骏等.水产饲料安全的隐患与对策[J].广东饲料,2007(1):17~19

水产动物疾病学 篇4

一、课程简介: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适用于水产养殖专业用,可作为常规养殖教学内容的补充,本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

二、课程的任务、性质和基本要求:

本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名特经济动物的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名特动物增养殖的发展概况;掌握名特经济动物增养殖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熟悉主要经济名特经济动物的养殖技术工艺及增殖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的实际工作水平;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开展名特经济动物增养殖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同时可以指导和管理名特经济动物增养殖生产。

三、教学内容:

1.名特无脊椎动物的养殖,包括河蟹、虾类、螺类、海参海胆养殖,主要内容为这些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和养殖技术。

2.名特鱼类养殖部分,包括鲟类、鲥、虹鳟、鳗鲡、泥鳅、胭脂鱼、鳜等,掌握各种鱼类的生态习性,繁育技术及养殖技术。

3.名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养殖,包括蛙类、鳖、龟等要求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繁育技术及养殖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课时数

了解 理解 掌握

绪论

课程内容、发展意义、发展

趋势

生物学特性 人工繁殖和育苗半咸水育苗 仔蟹与蟹种培育蟹种培育技术 成蟹养殖 池塘混养 湖泊养殖 虾类的养殖 生物学特性

河蟹的养殖

天然海水育苗

仔蟹培育技术

池塘单养

√ 7 √

√ √

√ √

种苗生产,养成 疾病防治 螺类的养殖 生物学特性 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养殖技术 海参、海胆养殖 生物学特性 人工繁殖技术 养殖及病害防治 名特

鱼类

养殖

生物学特性 人工繁殖技术 苗种培育 食用鱼养殖

√ 6 √

包括鲟类、虹鳟、香鱼、鳗鲡、胭脂鱼、胡子鲇 鮰类、鲈类、鳜鱼等名贵鱼类的养

名特

两栖

动物与

爬行

动物

养殖

蛙类养殖

生物学特性 √

人工繁殖技术

蝌蚪、幼蛙、成蛙养殖

大鲵的养殖

生物学特性 √

养殖池的修建

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养殖技术

疾病防治

合计 72

四、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与多门专业课联系紧密,要求学生在综合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上,能够对各种名特水产品的养殖具备相应的认识,能够处理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1.重点:(1)生物学特性(2)养殖技术

2.难点:有些品种不常见,需要借助多媒体、挂图、录像给以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五、参考书目:

水产动物疾病学 篇5

1.1养殖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养殖水域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污、废水无节制超量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等,最终会进入天然水体,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环保部《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峻,饮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压力较大。对于水产养殖水体而言,其所受的外来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农药和除草剂以及制药厂排出的抗生素废水等。它们在水体中或经氧化作用释放出硫化氢、氨氮等有害、有毒物质,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缺氧、中毒、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或通过水体中淡水生物不同食物链的传递,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健康。

1.2饲料中原料污染和违规使用添加剂

在水产配合饲料中添加促生长药物、引诱剂、抗氧化剂或免疫增强制剂等,可以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提高营养价值和疾病防治,是渔业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添加的药物本身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能在养殖水域中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活性,污染养殖水域环境,对水域中的淡水生物产生影响。饲料中不加节制的添加和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水产养殖动物抗病能力。这些药物大部分会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养殖水域中,从而增加水域环境中耐药菌,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破坏水域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加重,部分土壤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超标,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上残留与富集,投喂以这些农作物为饲料原料生产的饲料,有害物质会传导到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危及水产品安全。

1.3养殖户滥用渔药

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意识,加上渔药生产厂家及销售人员受利益驱使,养殖单位和个体户存在滥用渔药、超剂量使用渔药的状况。长期以来,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常常仅凭经验和现场诊断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进行用药防治,往往存在着反复、滥用、乱用药物现象,少数养殖户甚至直接使用违禁药物、抗生素原料药,导致了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最终使得很多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治愈,养殖户只好加大用药的剂量,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养殖户滥用渔药还突出的表现在少数养殖户不遵守休药期停止用药的规定,尤其是在销售前,为追求水产品外观或其他原因,在上市前还在违规使用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1.4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

由于种种原因,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不重视苗种的提纯与复壮,近亲繁殖、种间杂交现象严重,造成苗种体质差,免疫力降低,对病害抵抗力下降,加上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频繁。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检疫手段,苗种运输时极易造成疾病的流行与传播。苗种质量的下降反过来逼着养殖户增加用药,增加药物残留可能。

2药物残留的危害

2.1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养殖户滥用药物、使用质量没有保障的渔用饲料,不仅能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药物残留,还会造成水域生产、生态环境污染。药物及违禁添加剂会以原药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到水体。养殖户直接在水体中长期超剂量泼洒药物、投喂药饵等都会造成养殖水域中的药物超标,增加水环境中敏感耐药菌,这些耐药菌既能保留在水环境中,也能通过养殖水环境产生转移和转化,最终破坏水域生态平衡。

2.2影响水产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既有原型药物残留,也包含药物在养殖对象体内的代谢产物。药物残留危害有:①可产生毒性作用。人们如果经常食用含有药物残留的养殖水产品,体内可能会因这些残留药物逐渐积累而出现功能紊乱或器官病变,这种积累一旦达到一定浓度,就会产生毒性作用,危害人体健康。②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在食用了药残超标的水产品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荨麻疹、血压降低,甚至会出现休克现象。③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④引起人体生理紊乱,幼儿发育早熟,水产品残留的一些激素类药物,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婴幼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的威胁。⑤引起人体质下降,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水产品残留药物易导致人体内部分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形成耐药菌,给人类临床上某些疾病的治疗增添了难度。

2.3影响我国外汇收入和国际信誉,降低我国水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近年来,因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导致出口到国外的水产品就地销毁或运回处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收入及广大渔民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影响到我国的水产品国际信誉,降低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降低水产动物药物残留的对策

3.1重视水产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

以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为契机,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有效遏制随意污染水域的行为。同时,要重视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对水域环境带来的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如微生物制剂、生物膜法、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沟净化或人工湿地等方法处理养殖排放的污水,修复和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

3.2有计划繁育和选育优良品种、培育优质苗种

通过有计划繁育和选育优良品种、培育优质苗种,构建起先进的淡水主养品种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生长快、适应能力强、高产、抗逆性强的水产养殖新品种,是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减少药物残留的有效途径。

3.3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

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规定生产、销售渔用饲料。从饲料原料源头、饲料加工到药物添加实施全方位监控。推广现代生物技术制品,如酶制剂、发酵制品、中草药制剂替代抗生素,生产、投喂营养全面均衡、优质水产饲料。

3.4科学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药物

①加强水产养殖动物用药的科学化管理,规范用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正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渔药。要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及农业部公告《禁止使用的水产动物养殖用药》要求,科学使用渔药。②加强无公害渔药的研究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渔药。推广生物制品如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激活剂,发挥其在预防病害、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独到作用。中草药是天然的低毒、低残留、无耐药性的绿色渔药,是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安全养殖理想的化学药物替代品,对降低水产品药物残留、保证水产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③要让养殖户认识到水产动物自身内在因素、免疫能力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依赖药物治疗作用而忽视了养殖水域环境、饲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是不可取的。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是减少疾病发生,减少药物残留的重要手段。

3.5健全水产品健康养殖体系

2010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与认证,先后公布了9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有力推动了我国水产动物养殖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已公布的示范渔场的监督与指导,充分发挥其对周围渔民的示范引领作用。

3.6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 篇6

动物科技学院水产132 黄鹏丹35113226每次来到这里,都会不自觉放轻脚步。图书馆里可以闻得到桂花的香,暖洋洋的阳光和安静的我们,给我一种淡淡的幸福感,校园里悠闲地胖猫咪和自由生长的树木是南农最可爱的风景,这是我的大学,古老的南农。

晴朗的九月,树木浓的像要要滴下滴绿来,巨大的树冠摇碎了阳光,在教四楼前跟爸爸妈妈说的那声再见,像是一双手搬动了开关,从此轨道改变,火车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水产动物疾病学 篇7

一、教学目标改进

本课程主要教授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传统的理论和实验课的方式部分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但离一名合格的鱼病技术人员仍有一段距离, 虽然学生毕业后还需在工作上进行培训, 但怎样缩短与生产的差距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课程改革

1. 教材的改革

水产动物疾病的相关教材的适用范围以本科生为主, 针对高职教学的方面较少, 目前使用的2010年出版的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 虽然相比以往教材有较大改变, 但离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还有一定距离;另外在知识系统性方面, 要弱于本科教材。高职教材应该立足于理论, 简明扼要, 实践知识丰富。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按照病原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理论知识为主, 具体鱼病按照鱼虾贝等分类, 每一类又按照病原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以及非生物性疾病。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 但实践性不强, 重点不突出。在高职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添加一些实践中用得上的知识, 并且要与海水、淡水以及南北的地域差异有所区别。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 基础的理论教学需要用课堂教授的方法, 同时必须借助多媒体, 单纯的课本讲授无法满足疾病学科需要, 而在疾病学科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对病理病症等枯燥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多学科知识串联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机体和病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对水质的调控, 对水体中浮游生物和藻类的分析, 另外就是对常见病理症状或组织症状的观察。后者与组织胚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只有将多门学科互相联系, 协同培养, 学生的理论基本功才能全面、扎实。同样, 疾病防治知识学习好了对其他学科也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校内实验环节

本课程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实践性和认知性较强。在单纯的理论教学中, 比较抽象、枯燥, 学习效果不佳。开设实验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提高鱼病基本操作、仪器使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水产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和随机性, 模拟现场诊断、检测和用药效果不好,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 提高实验真实度, 促进实验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安排在大二学年的5月到10月, 因此本门课也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在不耽误学生顶岗实习的前提下, 将部分疾病知识融合进去, 在实践中提高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通过专业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顺利实习和良性就业。

五、课程考核改革

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对本课程的兴趣和重点知识掌握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卷面成绩而设。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可以全面检查与评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以后工作需求所需技能的知识考察;实验考核将学生分组进行, 这样能够节约成本时间, 同时又保证每个人都能动手操作。

综上所述, 本门课程需要紧跟形势, 联系生产, 深化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疾病专业技能, 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在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应对当前高职教学改革需求, 对本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部分进行分析改进, 以便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良好的水产疾病技能。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教学改革,高职

参考文献

[1]马贵华, 等.水产养殖专业《鱼病学》课程实践探究性教学初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综合) , 2005 (6) .

上一篇:中财金融硕士考研经济类联考逻辑解题三大技巧分享下一篇:淘淘时尚购物商城的市场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