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2024-06-16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共9篇)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动物疾病病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某些动物疾病甚至影响到了人类健康, 威胁人类生存, 是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分析动物疾病发病规律, 探讨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 动物疾病发病规律

从时间角度而言, 动物病发率具有季节性差异, 其中冬季最低, 而夏季最高。尤其是禽类疾病病发率具有更大的季节差异性, 夏季病发率比冬季大2倍。禽类动物在春夏两季极易发生消化类疾病, 在秋冬两季病发较少, 病发最少与最多季节相差6倍病发率。兽类动物的季节性变化较小, 但春夏两季比秋冬两季较高。因此, 动物发生消化类疾病, 与春夏两季气候相关。对于运动类疾病, 具有季节性差异, 春夏两季的病发率较高, 季节差异性较小, 而其它类疾病病发率无季节性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得知, 同一类动物, 不同类型疾病, 具有较大的季节分布, 表明气象因子可能引起动物疾病, 且极为复杂, 不同因子、不同季节的作用不同。

2 动物疾病防控对策

2.1 健全机构, 推进兽医管理机制改革

建立官方兽医机制, 属于世界动物疾病防控的先进性、成功经验, 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垂直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兽医管理机制, 分离经营性治疗与公益性防疫, 分开动物卫生工作的市场行为、政府行为, 保证执法公正性。强化兽医管理改革时, 主要加大乡镇兽医站的投入建设, 强化村级防疫员队伍, 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保证防疫员队伍平稳, 进而增强村级防疫员积极性、责任心, 强化培训力度, 有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 利用改革建立县级兽医行政机构, 乡镇兽医、村级防疫员为辅, 建立动物疾病的防控机制, 确保我国动物疾病防控的科学性、可靠性。

2.2 加大投入与建设, 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动物疾病防控极为复杂, 具有较大的防控难度,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 大力强化动物疾病防控建设, 因我国畜牧养殖量较大, 疾病类型较多, 卫生防控基础不高, 投入规模同具体需求差距较大。使人财物得以集中, 选择特殊且严格的技术与经济、法律与行政方法, 建立计划性、目标性、重点性防控机制, 使重大动物疾病得以净化与扑灭, 进而提升动物产品的安全性、质量性, 逐渐扩大疫病防控建设。

2.3 健全防治应急机制, 保证有效应处理突发疫情

一般而言, 重大性动物疫情存在一定突发性, 强化应急建设过程中, 需提倡依法防治, 健全法律体系, 使动物疫病防控从“人治化”转向“法治化”。针对新动物防疫法, 明确规定官方兽医制度、疫情预测与预警、执业兽医制度、义务免疫主体, 例如, 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建立一套对动物疫情监控、预警、报告系统。主要方式是通过收集各养殖场等信息, 汇总后作出分析预测。一旦疫情出现便可及时发现, 发布预警信息。强调依法治理疫情, 科学运用媒体, 强化科普宣传、法制教育。根据区域性动物疫情流行性特点, 按照“因地制宜”原则, 制定地方防疫条例, 将动物疫病防控转向法制化防治。另外, 加强疫情监测, 强化疫病追溯、动物标识等体系建设, 动态监管动物产品的生产流程, 对于屠宰、产地, 应给予严格检疫, 加强动物疫病预防与应急预案、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动物健康免疫管理、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动物引种管理、动物诊疗管理, 动物防疫部门还应重点加强对引进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 对重点企业进行监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动物疾病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 我们应根据动物疫情发病规律, 推进兽医管理机制改革, 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健全防治应急机制, 确保动物疾病疫情得以有效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李霞, 等.钦州市2003~2006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控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7) :168-169.

[2]韦颖芳, 等.都安县百旺乡2011年春季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入队登记的调查[J].广西畜牧兽医, 2011, 27 (5) :313-314.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篇2

人为因素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饲养会在不经意间对动物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动物所食用的水和饲料,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细菌,从而诱发一些动物疾病。此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消毒工作中,为了图省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清理动物所生存的环境等,以上原因都是会引起动物疾病。

3.2环境因素

动物的生存是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因此如果动物生产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这包括动物生存环境中的绿化程度、通风的情况及空气质量情况等,这些都是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3.3动物自身的因素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篇3

关键词:动物疾病,防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力度有助于提高动物疾病防控的工作效率,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动物疾病的防控效果不理想。所以为了提高动物疾病的防控效率, 必须从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 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尽量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

1 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过程中, 各项基础设施的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保证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 从目前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 从而导致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如:解剖化验室、专业检验设备以及防疫工具等都严重缺乏, 所以影响了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除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 工作方式过于传统、检测设备落后都是目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

1.2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的质量对于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客观上看, 目前, 动物疾病防控队伍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再加上管理人员不够专业, 综合能力素养不高, 导致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差强人意。由于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较强, 所以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动物医学相类似的专业, 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并不多, 毕业后投入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队伍的人更少, 从而导致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1.3相关制度不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过程中, 如果制度不完善, 就会导致组织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不明确, 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盲目的现象, 工作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 部门也不清楚工作目标, 工作过程也无法协调, 最终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各部门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 所以各部门之间无法协调、配合, 都在各干各的, 无法形成一种凝聚力, 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也不全面, 严重影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2]。

2 解决对策

2.1完善基础设施设备

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需要使用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完善有助于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动物疾病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定期采购需要的设施, 加大管理资金投入, 加强动物疾病预防的工作力度。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软硬件水平, 满足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资金、材料、设备等需求。必要时, 建立智能监督体系, 保障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基础设施进行采购时, 要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采购, 坚决杜绝浪费的发生。

2.2提升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高低对于防控工作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注意以下2 个方面。要不断提升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在学校、社会中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投入到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中, 为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贡献一份力量;对现有的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对防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但是不能忽视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有关部门要注意提升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所有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工作中[3]。

2.3完善相关制度

完善相关制度是保障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规范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 完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等制度, 对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价, 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意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联系各个部门,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凝聚力, 确保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 扩大了动物的养殖规模, 但是与此同时, 动物发生的疾病也越来越多, 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是保障动物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有关部门要注意总结, 吸取经验和教训, 最大限度的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淼.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2) :279.

[2]张秉臣.动物疾病在畜牧养殖中的病因和防控措施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4 (12) :7-8.

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篇4

1、重大动物疫病方面: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等国家强制免疫的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政府强制采购的疫苗,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免疫结束后,抽检血液送往县区畜牧兽医机构实验室检测抗体含量,不合格的强制补免,确保畜禽处在免疫抗体保护期内。免疫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提高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畜禽机体免疫应答高效。

2、猪、牛、羊类常见疫病:病毒病比如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气喘病(支原体)病,羊痘病等,主要还是采取免疫预防的措施,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效果更佳。对于常见细菌病,比如大肠杆菌病导致的仔猪黄白痢,水肿病,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羊梭菌性疾病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如喹诺酮类,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注射或口服,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病料送往专业兽医实验室做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对因治疗。平时家畜饲养管理,可加强卫生消毒,选用一线药物预防投喂。草食性动物如牛类,易食大量易发酵饲料导致瘤胃臌气,可插入胃导管排气,严重时立即穿刺瘤胃放气治疗,对食用过多干料,引起的瘤胃积食,可通过鱼石脂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水内服;严重病例可结合强心、输液等对症治疗。

3、家禽常见病:肉鸡比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雏鸭的病毒性肝炎,鹅的小鹅瘟等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国家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兽药生物制品,按时免疫;细菌病比如沙门氏菌导致的鸡白痢,球虫病,大肠杆菌病主要还是采取一线药物预防给药,一旦发生群发疾病,采取二线药物,而且家禽养殖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混养,定期卫生消毒和药敏实验,掌握病菌耐药特性,针对性给药。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篇5

关键词:畜牧养殖,易感染疾病,类型,预防措施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也对市场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基于此, 要积极践行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 以保证整体管理项目和疾病控制体系的优化发展, 要在明确畜牧养殖类型的基础上, 从根源上对疾病进行防治, 提升养殖技术和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分析

目前, 导致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出现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 如病原体的入侵, 其中真菌及病毒是携带病原体的主要病菌, 因此, 养殖人员需要关注和集中处理该问题。之所以会遭受病原体的入侵, 主要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传染及病情扩散。同时, 在我国畜牧业发展进程中, 外科类畜牧养殖疾病及内科类疾病也较为常见, 可将其分为表皮感染及眼科类疾病[1]。此外, 除了传染性疾病和普通类疾病外, 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还会由于寄生虫引起易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或者体外, 导致禽畜出现严重的机能损失, 较为常见的寄生虫分别为蠕虫和原虫。正是由于寄生虫病会借助不同的疾病通道影响动物, 便导致动物易发生严重的易感染问题, 而且目前易感染性疾病类型在增多, 需要畜牧养殖人员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 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综合防控。

2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控措施

针对畜牧养殖中出现的各种易感染疾病,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疾病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力度, 践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 提升养殖人员养殖防疫技术的同时, 从思想层面提升其思想认识, 从而提升疾病防治效果。

2.1 积极落实检疫机制

在建立健全检疫机制的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及时对动物进行抽检,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普查小组, 集中建构系统化的管理模型和控制体系, 一定程度上降低畜禽感染疾病的概率。因此,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 应对畜禽的病变情况进行及时分析与防治, 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措施, 从而提高整体畜牧养殖疾病防控能力。

2.2 优化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对于畜牧养殖管理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管理诉求进行系统化控制, 积极落实标准化环境管理要求, 践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措施。首先, 保证养殖区域干净、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对于畜禽来说, 养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干净程度和通风采光效果是病原体滋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 养殖区域应是封闭的, 并远离水源, 养殖人员要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 而且要在高温或寒冷等异常天气条件下进行细化控制和集中管理[2]。

2.3 积极进行品种改良

目前, 导致畜牧养殖中动物出现易感染疾病的原因中, 除了一些外界因素外, 动物本身抗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要积极研究更加有效的品种改良措施, 从根本上提升动物抗病能力, 并且积极落实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 以提高养殖的实际效果。

3 结语

在畜牧养殖动物易感染疾病预防措施研究过程中, 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积极践行标准化养殖流程。同时, 进一步对其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结合地区实际构建系统化的防控机制, 提高疾病防控效果,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确保养殖业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治方案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 2015 (16) :43-44.

动物的疾病防控措施 篇6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1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几种类型

动物疾病是畜牧养殖户需要承担的一种风险,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 动物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寄生虫病。在畜禽饲养中, 寄生虫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动物疾病。寄生虫主要包括节肢动物、蠕虫和原虫三类寄生虫。动物作为寄生虫的一种依附对象, 一旦感染, 寄生虫将会吸取动物体内的营养成分, 造成动物营养不良和发育不良, 严重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状况, 从而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2) 传染性疾病。口蹄疫和禽流感等疾病都是养殖场常发的传染性疾病, 对动物的威胁巨大, 严重的会造成动物大面积死亡, 并且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主要分3个阶段, 即潜伏阶段、前驱阶段以及发病阶段, 同时传染性疾病有难以预防、症状显著和传染性强等特点。

(3) 其他疾病。产科疾病、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等其他疾病, 对动物养殖也有非常大的危害, 要对此类疾病加以预防, 加强养殖场的监控与管理。

2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的具体对策

动物疾病虽然会对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养殖户只要做好以下几点, 就可以有效避免大部分动物疾病的发生, 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1) 科学选址, 合理建造养殖场。选择养殖场位置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同时要将动物的生长特点作为选址的根据。一般而言, 选择在排水通畅、通风条件好和地势较高的地区建设养殖场最佳, 这样可以保证动物的健康、安全以及饲养环境的舒适。此外, 大规模的养殖场还要远离居民生活区, 减少动物粪便排放对居民区环境的影响。

(2) 提高检疫环节的质量, 做好检疫工作。检疫工作是动物养殖的关键, 只有做好检疫工作, 才能保障动物健康, 防止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养殖场管理人员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动物检疫制度, 并且严格遵守制度, 从源头预防动物疾病, 定期对养殖区进行消毒和检查, 定期为动物接种疫苗, 保证动物免受传染病的威胁。同时还要净化养殖区的卫生环境, 及时清理动物排泄物, 保持养殖区通风, 做好卫生清洁工作。

(3) 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标准。动物饲养工作者一定要建立合理、科学的饲养标准, 将饲养标准应用到动物饲养的过程中。同时要对饲养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及时发现饲养中出现的问题, 找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 促进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动物疾病是养殖场承受的一个巨大风险, 但是这个风险是可控的、可以预防的, 只要我们抓好动物预防工作中的各项环节, 就能够保障动物健康, 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保证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远鹏在预防动物疾病上应用微生态制剂与化学药物相比较的优势[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05) :222.

[2]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2)

[3]刘惠平.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篇7

1 常见的几种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类型

动物在养殖的过程中, 因为受到了外部细菌或是内部细菌的袭击、影响, 在其体内出现机体受损的过程就是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因为受到这些内部或是外部细菌的影响, 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异常的变化, 从而使得在生理上出现异常反映,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常见的动物疾病类型如下:

1.1 寄生虫病

所有的动物体内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疾病, 是畜牧养殖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又分为三类:节肢动物、蠕虫和原虫。它们寄居在动物体内或体外, 依赖于动物体内的营养生长。节肢动物一般为体外寄生, 而蠕虫和原虫大多寄生在动物体内。这些寄生虫一般都固定寄主, 但是在接触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进行传播的。

1.2 传染病

传染病是动物疫病的另一种称呼, 是因为特定微生物病原体袭击动物机体而引起的, 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染病的直接因素就是病原体, 也就是经常被我们提起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一些微生物。一般来说, 动物在感染了传染病后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生理和临床症状。传染病危害性高, 能通过接触或是空气等进行直接和间接的传染, 预防难度高。

1.3 普通病

普通病也是动物疾病中发病率高的一种, 包括产科、内科和外科等疾病。内科病形式多样, 外科病主要有眼病、蹄病和外伤等。产科病较为复杂, 疾病种类因怀孕期、分娩期和产后期而不同。

2 分析动物病因

2.1 动物疾病重要的诱因是养殖环境

在畜牧养殖中, 动物的身体受到环境影响较大, 但周围的环境对动物本身不利或是对动物机体能产生影响, 动物的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 进而不能与环境进行正常的能力交换, 从而导致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 出现机体失衡, 导致动物出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这种因为周围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动物疾病在整个动物疾病中所占比例很大, 是动物疾病的主要诱因。

2.2 人为因素也是引发动物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为因素引起的动物疾病又分为好几种情况, 一种是没有正确使用药物。养殖人员在对动物进行防控和预防的过程中, 因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 而使得配制和用药出现了问题, 使得药物的性能降低或是增强了毒性, 动物体内被注入后, 发生了药物中毒现象。另一种是养殖场的配置和设计不合理, 使得养殖环境较差, 动物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发生呼吸道等疾病。还有一种是养殖中管理欠缺, 使得养殖场出现了污染。养殖场应配备专门的消毒人员, 妥善处理各项工作, 如果配备不到位, 相关人员对于原先的病死动物没有进行妥善处理, 很容易造成整个养殖场环境的恶化, 从而导致污染引起动物疾病。

3 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3.1 动物的管理和饲养工作必须要加强

在养殖场的日常工作中, 将“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到实处。养殖场的消毒和相应的处理工作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确保正确, 若是选择不正确导致动物体内的有害毒素累积, 不利用动物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养殖场要做到定期进行消毒, 以确保动物生长环境的安全。科学的对动物进行饲养, 保证动物的营养, 从而使得抵抗力得到提高。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理和消毒, 防止细菌滋生, 及时处理动物的粪便等废弃物, 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卫生, 减少发生动物疾病的可能。动物养殖户还可以在养殖场内自行建立养殖体系, 自繁自养, 这样能从源头上做好防疫工作, 从而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 实现良好的效益。

3.2 安全的检疫制度必须要严格制定

当引入外部种群时, 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和卫生消毒, 以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制定严格的标准, 规定养殖场范围内的出入标准, 只有工作人员和饲养员能进入到生产区, 其余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用具等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检疫, 才能进入。对于畜牧产品的交易, 尽量避免在养殖场内进行, 防止外来疾病的影响。

3.3 养殖场的空气必须保证要畅通

养殖场的环境对动物的影响很大, 很多动物疾病的病原体都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 所以养殖场的空气必须保证做到能畅通, 这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能通过空气进行传染的疾病传播的范围必定很广、发病率也高, 所以养殖人员因引起高度重视, 让养殖场内保持畅通, 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3.4 疫情发生后的措施

动物疫情若是发生了, 就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解决。从长远利益出发, 应加强对养殖场的防疫工作, 及时做好场地的消毒措施, 及时将出现疫病的动物进行隔离和处理, 以防疫情进一步的扩大。对于其余无感染动物应进行药物的注射, 将动物的抵抗能力提高。对动物的治理过程进行严格的记录和监控, 这样能为以后的治理工作做好准备, 便于以后的参考和治疗。动物的用药需要规范, 疫情应尽量快速脱离, 才能将养殖场的损失降到最低, 从而保障养殖户的利益。

4 小结

我国养殖场动物疾病普遍存在的现状亟需对其病因进行合理的分析, 综合考虑动物疾病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而使得动物疾病问题得以解决。单纯的动物疫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应从技术做起, 在源头上将动物疾病解决掉,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疾病防控, 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保障我国的动物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2) .

[2]崔学斌.浅析农村畜禽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吉林农业.2013, (8) .

动物疾病的种类及防控 篇8

1 动物疾病的种类

动物疾病主要分为3种: (1) 普通疾病。普通疾病指的是多种动物普遍发生的常见性疾病, 细分为外科疾病、产科疾病等。这其中, 外科疾病包括:动物的眼病、擦伤、划伤等常见疾病;而产科疾病则比较复杂, 包括动物孕期、分娩及之后引起的相关疾病。 (2) 寄生虫病。寄生虫“依附”在动物的体内、外, 吸取动物的营养生存。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为蠕虫、原虫;在动物体外则是节肢动物, 而寄生虫疾病的传播方式, 一般是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3) 传染病。动物传染病, 具有无法预测性及难以预防性的特点, 是动物疾病防控的重难点。动物的传播性疾病, 由侵入动物体内的病原体引发, 病原体分为:病毒、细菌、真菌3种。动物的传染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通过动物直接接触可以传播;同饮同食等间接接触也能传播。

2 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2.1 加强养殖场所管理

加强养殖场所的管理, 优化管理方案, 实施科学管理方法, 确保养殖场高效的生产经营。首先, 厂址选择。养殖场的厂址选择, 对养殖场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良好的厂址, 具备适宜动物安全生长、降低各类疾病干扰的优势条件。良好的养殖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远离污染、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便于排污、取水方便等。在以上条件中, 良好的通风条件是重中之重, 养殖场选址时一定要保障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其次, 饲养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能保障动物安全、健康成长。科学的饲养方法包括: (1) 按时打扫卫生, 定期进行消毒, 让动物生长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 避免疾病的发生。 (2) 饲料配比合理、营养均衡。根据不同动物、不同时期, 配给合理的饲料, 以此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2.2 动物疾病检疫工作

(1) 隔离观察。主要针对新进养殖场的动物。新进养殖场的动物, 应该在消毒及检疫后, 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不存在安全隐患后, 才能进入养殖区域。 (2) 定期检查。对养殖场内的所有动物, 应按照制度的规定, 进行定期检查, 注射疫苗。在动物疾病多发季节, 更要重视疫病防疫工作, 以提高动物对疾病免疫能力。 (3) 污染控制。一方面, 对每天出入的饲养人员, 应在养殖区域进出时候, 进行严格消毒;另一方面, 对状态不良或已确认生病的动物, 应及时转移、隔离。此外, 已死去的动物尸体, 要进行深度埋藏处理或者焚烧。以上动物检疫制度, 所有工作人员均需要严格执行, 确保养殖场“干净”的环境状态。

2.3 疫情发生后的措施

(1) 发现动物状态不佳时, 立刻转移、隔离, 避免因传染导致疾病大面积传播。 (2) 安排工作人员对其所生活过的区域严格消毒, 避免疫病传染给其他动物。 (3) 对其他动物注射疫苗, 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 (4) 根据动物生病的具体情况, 采取科学、合理、规范的用药, 帮助动物尽快脱离病情。 (5) 在动物治疗过程中, 做好监控、记录工作, 为以后的防疫工作累计经验。以上步骤或者措施, 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力求降低损失, 保障养殖场利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不能抱有侥幸或者消极应对的心理, 而应该采取及时、主动、积极的处理措施。

3 结语

动物疾病及防控措施 篇9

1.1 寄生虫病

寄生虫通常包括蠕虫、节肢动物及原虫等, 生长主要依赖于动物身上的营养物质。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多为蠕虫和原虫, 节肢动物寄生在动物体外。通常寄生虫有固定的宿主, 宿主的营养物质是其生长所必需的营养, 其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等方式进行。

1.2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微生物病原体致病的一种动物疾病, 微生物病原为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诱发传染病的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及真菌等, 传染病相对于寄生虫病来说更容易传染, 治疗和预防传染病的难度较大。

1.3 普通病

常见的普通病有产科疾病、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等, 种类较多。其中产科疾病较为复杂, 根据生产时期的不同将疾病种类分为怀孕期、分娩期及产后期。外科疾病包括蹄病和外伤等。

2 动物疾病的病因分析

2.1 生长环境因素

当动物的生长环境或活动环境中出现相对不利因素, 影响动物正常的机体反应时, 极易导致动物无法正常新陈代谢或出现各种不适, 体现在其行为或生理上而表现出症状, 而这一过程就是动物受外界环境影响染病的过程。往往环境因素是导致动物产生疾病的主要因素。

2.2 人为原因

(1) 在动物疾病预防或治疗过程中, 养殖人员盲目配药、给药, 导致毒性增强或药效降低, 产生不良副作用或未达到应有效果, 甚至造成中毒。

(2) 养殖基地设施建设不完善、选址不当等问题会导致养殖场出现脏、乱、差等现象, 环境十分恶劣, 致使动物极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3) 未进行严格消毒。由于对养殖场管理不到位, 未进行严格消毒或缺乏专业的消毒人员, 在养殖场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引发动物疾病。

3 畜牧养殖疾病控防措施

3.1 加强养殖场管理

遵循“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加强管理, 定期打扫, 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干燥通风, 并严格消毒, 确保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3.2 制定完善的病疫检查制度

制定完善的疫病检查制度, 尤其是对从外面引入的动物种群, 入群前必须进行消毒, 严格检疫。制定严格的养殖场出入标准, 对于外来人员和车场必须经过消毒、检查后才能够进入。

3.3 保持空气畅通

空气是动物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而养殖户应保持养殖场内空气通畅, 才能够防止进入微生物病原而引发疾病。

3.4 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在动物群发生疫情时, 养殖户应做好疫情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第一时间对感染疫情的动物隔离或淘汰, 防止因疫情的扩大而影响到其他动物。同时, 合理配药, 并采取一系列控制疫情的措施, 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总之, 动物的疾病非常复杂, 为了阻止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除了依靠疫苗或药物治疗手段外, 还应科学采取疾病防控措施, 才能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摘要:在畜牧养殖中, 动物因外界环境或自身原因而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必将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笔者介绍了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常见动物疾病, 分析了引发疾病的原因, 并提出了控防措施。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伟.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健康必读, 2012, (1) :142.

上一篇:后殖民解读下一篇:综合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