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2024-06-03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精选8篇)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篇1

最近几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发病流行特点:a.发病日龄提前,以前PRDC又称“18周龄墙”,目前在保育期甚至哺乳仔猪已开始表现:打喷嚏、流鼻涕、泪斑、结膜炎、咳嗽、腹式呼吸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往往最为严重的就是保育后期及育成前期。b.PRDC全年均有发生,在流感易发的秋季与春季发病较严重,夏季病例多见胃溃疡。c.多病原混合感染,传染速度快、范围广、病情严重。各生长阶段猪群生长不均匀,个体大小参差不齐,患猪表现消瘦毛长、皮肤苍白、拱背、腹式呼吸等症状。发病猪场的种猪群还可能出现母猪流产、早产、死产,返情率高等繁殖障碍现象。PRDC的现场诊断(一)传染因素1.临床准确地观察是确认疾病和进行疾病监控的基础,仔细掌握疾病的发病流行特点。2.对病、死猪的病理学研究:①剖检急性感染猪及慢性感染猪只:初步诊断原发及继发病原。②横向尸检:对各生产线,不同年龄段猪群抽检,通过病变和病原类别来确定主病因。3.结合血清学检测或病原学诊断:如发病日龄前后的PRRS-Ab水平,猪瘟抗原检测,伪狂犬病野毒基因检测,附红细胞体及衣原体检测等,协同诊断。(二)环境因素 猪舍设计及保温通风设备、猪舍内小气候环境,空气质量及灰尘。(三)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及混养,生物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日粮因素及害虫控制等。PRDC的综合防制措施(一)疫苗注射1.支原体(喘气病)疫苗:建议使用进口肺炎支原体苗,仔猪2周及4周龄免疫,各1头份/头。2.萎鼻疫苗:建议使用萎鼻疫苗在母猪产前7周、3周二次免疫,各2ml/头;11月至第二年4月,仔猪2周龄一次免疫。3.PRRS苗:使用要慎重,当保育期猪群并发细菌感染时,用PRRS疫苗预防更严重的疾病具有经济效益。但如果在疾病发生后好长时间再用疫苗于该日龄仔猪则无经济效益。4.伪狂犬疫苗用于生长期猪预防育肥猪的继发呼吸道感染具有经济效益,单或双基因缺失弱毒苗,8周及12周龄免疫,各1头份/头。5.自家组织灭活苗:当保育期猪群多病原并发感染,病情严重难以控制时用。(二)投药预防控制计划1.原则:a.针对支原体肺炎,预防重于治疗。b.所选药品应可以强化巨噬细胞功能,投药后肺组织浓度高。如:大环内脂类。c.重点阶段策略用药,母猪怀孕后期及哺乳期投药,降低垂直感染,保育阶段投药,降低水平感染及二次性感染。2.一般最常用药品:a.泰乐菌素110ppm(或配磺胺二甲嘧啶110ppm)b.泰妙菌素100-150ppm(或配金霉素300-400ppm)c.中草药添加剂3.建议用药阶段:①公猪、妊娠母猪及后备种猪:每月饲料加药1周或更长时间。②母猪:产前1周、产后1周及断奶后1周投喂治疗量加药料。③教槽料及保育料:投喂治疗量加药料。④13周龄及17周龄或保育转生长舍、生长舍转育肥舍后1周投喂加药饲料。⑤断奶后1周的仔猪,用泰妙菌素及阿莫西林100ppm饮水连用1周。⑥哺乳仔猪实行土霉素或磺胺药三针保健计划“3d、7d、21d”0.5ml/头。(三)饲养管理及环境改善1.尽量改变连续流动生产,采用全进全出制。同栋猪舍有多批猪群时,可用彩条布围隔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放同一批猪。2.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降低猪群密度。3.保持良好通风环境:如改生长育肥舍原砖泥墙为铁栏墙。4.保温及维持正常温度:如热应激淋水降温;日夜温差大可调节双层通风帆布。5.减少应激因子:移栏、混养、换料、注射,减少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药(如过氧乙酸、氯制剂)。6.各阶段病猪清离现场,隔离治疗或淘汰。治疗可试用本场健康猪血清结合抗菌素。7.定期消毒:车辆、外来人员、猪舍及猪体消毒。

8.搞好卫生,灭鼠、灭蚊蝇。更多请访问http:///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篇2

1 猪常见呼吸道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 既有非病原因素, 也有病原因素, 同时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季节交替, 天气多变, 昼夜温差大, 环境应激导致猪群受凉抵抗力下降。猪场环境恶劣, 卫生不良, 给病原菌的滋生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猪场感染呼吸道病原菌的机率加大。猪舍空气浑浊, 环境密闭, 空气质量差, 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含量高, 对猪呼吸道刺激加重, 造成发病率升高。饲料中如含有霉菌毒素, 喂食后猪群抵抗力下降, 健康状况不良, 造成免疫抑制, 从而感染病毒或细菌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的传染性病原有:猪伪狂犬 (PR) 、猪流感 (SI) 、猪圆环病毒 (PCV) 、猪蓝耳病 (PRRS) 、猪喘气病 (MPS) 、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 (PRC) 等原发性病原;猪链球菌病 (SS)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 (HPS)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 、猪肺疫 (PM) 、猪副伤寒 (PS) 等继发感染病原。

2 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多发生于6~10周龄的保育猪, 发病率30%~60%、死亡率5%~30%。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采食量下降或废绝;咳嗽、喘气、呼吸困难, 呈现明显的腹式呼吸;体温升高, 眼结膜发炎, 眼睑水肿, 眼分泌物增多;患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 消瘦, 扎堆, 后期衰竭死亡。患病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肺炎, 肺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后期肺塌陷萎缩, 肺肿大出血, 呈橡皮肺硬变和花斑样病变, 肺脏尖叶、心叶和隔叶前缘发生肉样实变, 个别肺表面出现化脓灶;病猪还伴发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 可见胸腹腔纤维性蛋白渗出, 严重者形成粘连, 胸腔和心包积液严重, 有心包炎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肝肿大淤血或出血。

3 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模式和流行特点

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猪群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湿度大、频繁转群或混群的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此外, 若猪群的免疫程序和保健方案不全面、不合理, 导致猪群的免疫状况和营养水平低下, 也可引起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其中以病毒性病原通过破坏呼吸系统的防御屏障, 造成呼吸道门户的打开, 使得细菌性病原乘虚而入, 从而造成继发或混合感染。一般而言, 临床上多见的猪呼吸道疾病主要为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等病毒性疾病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巴氏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其中, 临床上以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比例最高, 而猪伪狂犬病毒病继发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育肥猪中的危害最大。该病在猪场多散发, 有时呈地方流行性;病原复杂, 以混合感染为主, 疾病难以控制;病原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清除净化困难;病原多为常在细菌性病原。

4 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1) 防控原则。加强管理, 减少应激;定期消毒, 免疫预防;对症治疗, 合理用药;控制激发感染, 减少死亡。

(2) 防控要点。加强猪场饲养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严格把关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入。坚持自繁自养, 避免外地引种带来的各种疾病,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 杜绝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改善小气候环境, 加强舍内空气流通, 减少有害气体对猪呼吸道的刺激。合理调整猪群饲养密度, 尽量减少猪群的转栏和混群带来的各种应激。

提高营养水平, 杜绝使用霉变饲料。使用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在仔猪断奶、转群、天气突变或免疫接种时,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免疫肽减小猪群应激。定期清理料槽中剩余饲料, 以防猪食用霉败饲料中毒。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根据猪场呼吸道疾病流行特点及发生种类,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在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猪圆环等基础免疫工作的基础上, 再根据猪场情况选择性地做好猪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免疫接种工作, 以防止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

科学进行药物防治。实时、科学、合理的药物保健对防治猪呼吸道疾病也是必须的, 对于有效控制猪呼吸道综合征, 选择效果好的药物及合适的用药时机比较关键。对于发病猪场用药切忌盲目乱用, 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适合本场病原菌的敏感药物进行防治。

(3) 防控方案。做好产房、保育舍清洁消毒工作, 保证空栏5天以上。母猪产前产后2周内饲料或饮水添加药物保健:泰妙菌素125g/吨+金霉素400g/吨+阿莫西林200g/吨。哺乳仔猪做好三针保健工作 (3、7、21天) 。仔猪断奶、转群、疫苗免疫前后3~5天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 以减少猪群应激。保育猪、育肥猪、后备猪群分阶段定期实施抗菌药物的预防保健。可选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以下组合药物:a.强力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TMP (甲氧苄氨嘧啶) ;b.泰妙菌素+金霉素+阿莫西林;c.泰妙菌素+强力霉素;d.泰万菌素。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试论猪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3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治

0.前言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养猪业。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在5—30%或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PRDC见于不同管理和设施的猪场,包括规模化养猪场,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害。PRDC是一多因子疾病,因为在典型的病例中可以检出多种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肺炎支原体(MH)、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副猪嗜血杆菌(HP)是诊断试验室从有PRDC临床症状的猪呼吸道内最常分离到的几种病原。PRDC最典型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饲料转化率降低以及生长缓慢和发育不均匀、死亡率升高等。

1.猪呼吸道结构和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呼吸道结构特点息息相关。正常猪成熟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构成三道天然的屏障,各自有一系列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各自强有力的特异防御机能,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也是猪与环境的一个重要接触部位。三道防线密不可分,相互保护和促进,一旦某一道防线受到破坏则往往波及其他防线,致使病情加重。

1.1第一道防线

鼻腔内含丰富的血管和黏液腺,增加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粘住吸入气体中的尘埃和微生物,鼻孔中的鼻毛捕获较大的颗粒如尘埃,其沉积在鼻甲周围被排出。

造成这道防线严重破坏的是猪萎缩性鼻炎的病原,其对猪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有强烈的亲嗜性,产生数种毒素,还可定居在呼吸道,引起繼发感染,发生化脓性支气管和肺炎。此外,氨气、尘埃首先侵袭的也是这道防线。

1.2第二道防线

喉和气管的黏膜上皮细胞上有定向摆动纤毛,借助于咳嗽将异物排出;分泌的黏液中含有溶菌酶、干扰素、免疫球蛋白、铁蛋白和β溶解素等多种杀菌杀毒的生化物质,使进入呼吸道的微生物失去感染力;上呼吸道分泌的IgA主要产生黏膜免疫保护作用。

猪肺炎支原体是破坏此天然屏障的重要病原,也是呼吸综合征发生的主导病原体,为许多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门户,常致继发性混合感染,如继发猪蓝耳病、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等。

1.3第三道防线

这道防线分泌的IgG固定补体、调理活性,内含的大量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可清除外来物质。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严重损伤第三道防线,并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且使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如可同时造成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及胸膜肺炎等病原体的感染。

此外,在外观正常猪的扁桃体和呼吸道某些器官中,常潜在有许多病原体,如支原体、萎缩性鼻炎、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在猪群免疫力低下或发生应激时,这些细菌常成为继发性或机会性病原,使病情加重。

三道防线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有利于整个呼吸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2.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6-10周龄的保育仔猪,有时1-3周龄的哺乳仔猪,最普遍的是10-20周龄育肥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工呼吸;眼结膜发炎,眼睛内分泌物增多,流泪,有时眼眶水肿;有的出现腹泻,喜堆卧在一起,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升高。

病变肺炎,弥温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淋巴结肿大,轻度充血、出血;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严重者粘连。1-3周龄发病的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肺脏、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都会发生实质硬度如肉颜色变紫变红、胸腔积液,有心包炎的症状。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1)建立和完善消毒卫生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严格把关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传入。

(2)引购种猪严格隔离,新引进的种猪隔离21-28天。

(3)坚持严格执行定期或不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检测和搞体水平检测,以便逐步净化。

(4)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将不同来源的猪只或日龄相差很大的猪只混群饲养。

(5)降低饲养密度。

(6)防寒保暖,外界环境气候骤变防止贼风侵袭。

(7)搞好舍内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侵袭。

(8)控制好了猪舍内的湿度。

(9)设立病猪隔离栏,病猪、弱猪及时隔离护理及治疗。

3.2提高营养水平和控制霉菌毒素

应用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在仔猪断奶、转群、天气气候突变,免疫接种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VC。定期清理料槽,防止槽底部饲料时间过长而发霉变质,以防霉败饲料中毒。

3.3免疫接种

着重加强猪瘟(HC)、伪狂犬(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猪肺疫(PM)、猪肺炎支原体(MPS)、猪胸膜怀肺炎(APP),猪萎缩性鼻炎(AR),猪链球菌(SS)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3.4药物防治

料中添加高于正常剂量30%的敏感药物;通过饮水给药方法给药;病猪注射抗生素3-5天;对症治疗;策略性用药;血清疗法;间隔用药。

3.5控制方案

(1)根据实际加强做好PR、HC、PRRS、MP3、AR、APP、PM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2)母猪分娩前7-14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3)母猪产前及产后一周、饲料中添加药物:80%的泰妙菌素125g/T+15%全毒素300-400g/T+阿莫西林150-200g/T。

(4)加强母猪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饲料中添加VE或电解多维。

(5)后备母猪做好免疫和同化工作。

(6)配种怀孕猪及公猪饲料中定期添加了药物。

(7)做好分娩舍、保育舍清洁消毒工作,选用双链季胺盐、消毒3次,空栏5天以上。

(8)仔猪做好“三计”保健工作(3、7、21天)选用长效霉素,断奶后7天及保育舍转出7天饲料中添加药物。

(9)隔离及淘汰病残仔猪。

4.小结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养猪生产条件的变化,猪只密度过大,导致猪的呼吸系统疾病和气源性的全身性疾病成为当前养猪场最严重的问题,常常带来巨大的损失,轻则生长缓慢、延迟上市,重则大批死亡。因其发病原因极其复杂,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从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其疫苗免疫做了铺垫,给予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但任何一种抗生素受抗菌谱的限制,对病原菌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可能适合所有疾病,必须合理使用药物,视病情缓急轻重对症联合针对性的投药。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篇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危害和防治对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猪蓝耳病,1987年在美国首次报道,1991年在荷兰分离出病原,经过鉴定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并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典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作 者:杨合生 冯周平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畜牧兽医局,广东茂名,525000刊 名:兽医导刊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S8关键词: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篇5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对16头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ELISA检测呈阳性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疑似病例的.肺脏、脾脏和淋巴结以及种公猪的精液进行了RT-PCR扩增.结果显示16头样品的相应组织及精液都扩增出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符合率为100%,8头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血清ELISA检测为阴性的对照样品中有2头扩增出阳性片段,检出率为25%.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技术手段.

作 者:吴庭才 张武提 李银聚 张春杰 王威 WU Ting-Cai ZHANG Wu-Ti LI Yin-Ju ZHANG Chun-Jie WANG Wei  作者单位:吴庭才,李银聚,张春杰,王威,WU Ting-Cai,LI Yin-Ju,ZHANG Chun-Jie,WANG Wei(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张武提,ZHANG Wu-Ti(宜阳县城关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宜阳,471600)

刊 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7(6) 分类号:S858.28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RT-PCR   诊断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 篇6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精神,加快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在示范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4.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示范区工作内容

示范区可根据本指导方案提出的基本内容,因地制宜,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工作内容。(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2.区县慢性病防控专业机构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4.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 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在有条件的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

3.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4.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社会保障、宣传、教育、民政、体育、文化、团委、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示范区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

卫生部对全国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卫生部成立示范区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工作指导方案,负责组织本辖区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创建;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督导和培训;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示范区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履行相关职责。

(二)经费保障。示范区工作必须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的任务。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慢性病防控工作长久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各地创建示范区工作,卫生部将通过转移支付项目的形式对国家级示范区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三)政策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媒体公益宣传,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促进身体活动,加强烟草控制,方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早诊早治和双向转诊。

(四)能力建设。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示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区县医疗机构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任务。

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区/县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为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规范化培训和技术指导。区县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关系,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

四、督导与评估

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督导检查制度,组织对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与考核评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示范区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对示范区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评估,适时将督导及评估结果进行通报。

各地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见附件),制定本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及督导考核方案。

五、验收与管理

鼓励各地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按照自愿、逐级申报的原则,对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的示范区,卫生部将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附件)组织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命名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各省(区、市)可参照国家示范区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命名省级示范区。

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措施 篇7

1 控制PRDC的指导思想或基本原则

有效控制原发病/钥匙病原:PRRS、CSF、PRV、M.hyo等;有效降低PCVD的危害;有效遏制主要继发病HPS所造成的损失;重视PEDC的影响, 如大肠杆菌 (E.coli) 、流行性腹泻 (PED) 、传染性胃肠炎 (TGE) 、肠道轮状病毒 (REV) 和增生性回肠炎 (PPE) 等, 尤其要重视严重引起肠道病变的胞内劳森菌, 引起的回肠炎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肠腺瘤病 (PIA) 、坏死性肠炎 (NE) 、局部性肠炎 (RI) 和出血性增生性肠炎 (PHE) 等。

2 蓝耳病的控制思路或指导原则

控制PRRSV的“持续性感染”;执行全进全出, 降低或阻止PRRSV猪群间的“循环病毒”;减少毒株类型 (美洲株亚型有600~800个) , 在猪场内或猪群间建立“优势毒株” (疫苗株) , 不建议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疫苗产品;

细胞免疫在控制PRRS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因细胞免疫抗PRRSV持续性感染, 中和抗体抗PRRSV急性感染。所以控制PRRS, 使用蓝耳病弱毒苗, 已成定论。

建议母猪处于强免状态, 初次免疫间隔3~4周免疫2次, 以后维持免疫, 进行普免3~4次/年;后备猪配种前间隔3~4周免疫2次;仔猪根据母源抗体的衰减情况, 对健康的2~3周龄仔猪免疫1次。

3 猪瘟的控制原则

控制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猪瘟疫苗选择非常关键, 可能比怎么制定免疫程序要重要的多;建议选择合格的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免, 母猪产前免疫、产后免疫或普免 (一刀切) 等皆要根据猪场情况, 定期进行系统血清学检测来指导免疫程序, 一般仔猪的免疫程序如“0日龄, 30日龄, 60日龄”三免或“25日龄, 60日龄”二免等;有条件的猪场最好选择猪瘟“净化” (扁桃体检测) , 尽量降低带毒种猪的数量;合格的猪瘟疫苗都是最好的, 不管是细胞苗还是脾淋苗。

4 采取综合措施

尽量降低PCVD的发生率以及引起的经济损失控制免疫抑制病原, 如PRRS、CSF、PRV、M.hyo和流感 (SI) 等;尽量削减或限制一些“特殊佐剂”疫苗的应用, 尤其含有矿物油佐剂的疫苗 (如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普通口蹄疫灭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 , 一般应激较大, 尤其是那些蓝耳病野毒、圆环病毒野毒等感染压力较大的猪场;当前疫苗佐剂问题已成为各国养猪企业综合评价、选择疫苗不可回避的重要条件之一。

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措施 篇8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管理要点;药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31-02

1 鸡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特点

在现代规模化养鸡生产中,春季最常见的疾病为呼吸道综合征,其中以慢性呼吸道疾病为主,其原发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或寄生虫性,偶见营养性(微量元素缺乏)。临床表现为雏鸡感染、发病较急、传播速度较快、病死率较高,育成以后鸡群多呈慢性病征,生长发育缓慢;以混合感染、多重感染居多,病毒性原发病往往会继发或并发细菌性感染,从而加剧患鸡病死率;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流泪、涕下、甩鼻、咳嗽、肺啰音、口鼻流黏性分泌物、消化机能衰减、机体逐渐消瘦、免疫力逐渐下降等;病理剖解主见肺、器官、支气管等呼吸器官受损较为严重,重症病例后期出现全身症状。较集中发病于初春时节,尤其是受“倒春寒”现象影响时最为严重。

2 温湿度衡控管理

春季,天气变化剧烈,是鸡群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管理要点:采取鸡舍内安装暖气或空调,人工主动控制舍内温湿度,其中,1~7日龄雏鸡最适宜温度为31~33℃、相对湿度为70%;8~15日龄雏鸡最适温度为28~30 ℃、相对湿度为70%;16日龄以后25~28 ℃、相对湿度为65%;育成以后鸡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对低温具备了一定抵抗力,适宜温度为22~25 ℃、相对湿度65%~70%;现代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同栏舍饲养的鸡数量较大,鸡群粪尿排放量较大、自体产热较大,鸡舍长时间密闭会导致舍内温湿度急剧上升及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必须要加强舍内合理的通风换气管理,每天定时打开鸡舍窗户通风换气。当鸡舍内可嗅到明显刺鼻氨味时,则需用风扇对鸡舍实行纵向吹风(避免直对鸡群),强制加速空气对流20~30 min,至异味消除为止;出现“倒寒天”现象时原则上以换气为主、通风为辅,尽量减少温度的波动,及时上调风机的控制温度,减少风机的工作频率,通过调整小窗大小来减少进风量,保证温度的平稳、适宜,以降低温度波动造成的不良应激。

3 科学免疫

养鸡场春季最高发、危害最大的是鸡传支、传染性鼻炎、鸡支原体病、鸡传喉等疾病,一旦暴发可造成毁灭性打击,需根据本场鸡群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将本地(场)发病风险较大的重点病种采用相关疫苗接种,并重视加强接种后鸡群的抗体合格率监测,对鸡群整体抗体水平进行长期跟踪,适时加免抗体水平不合格的病种,以保证整群达到均匀有效的抗体保护率。

4 加强饲喂管理

春季注意协调日粮营养供应、增进鸡群体质和抗病力,可有效提高鸡群对不良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在春季乍暖还寒、温差大幅波动的不利气候条件下,为了维持鸡正常生理需求,需要补充相应营养,以保证其机体抗寒所耗能量,同时也是满足增重及产蛋的基本营养需要,重点是要协调好“粗蛋白和微量元素”等必需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饲喂管理要点:调控日粮中的蛋白质比例符合产蛋鸡标准的要求,适当增喂些鱼粉、豆饼等含蛋白较高的饲料,保证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6.5%;如果此时产的蛋做种蛋用,应注意饲料营养全面,特别要重视维生素A的应用,以提高鸡的繁殖性能;温差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宜根据当前鸡群的实际情况相应加大日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用量,适当可有效增进鸡群免疫力、抗应激力,还可避免产蛋鸡产软壳蛋或母鸡患软骨病等。

5 切断中间传播途径

初春以后天气渐暖,空气湿度逐渐增大,适宜体内外寄生虫、蚊蝇等繁衍滋生,这些中间传播媒介物是散播鸡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重要载体。因此,春季规模鸡场必须进行1~2次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对症药物防治,15~20日龄以后育成鸡群极易感染球虫病,首选“球虫清”等抗球虫药物抑杀病原虫;以抗蠕敏、阿维菌素粉或伊维菌素粉拌料,连续投喂2~3 d,以驱除肠道蠕虫;及时清除鸡舍内潮湿的粪污、垫料,消除蚊蝇的适存环境,减少蚊蝇繁殖增生几率;必要时可采用“大蒜秸秆+青蒿+艾叶”点燃,每间鸡舍烟熏20~30 min,可达到除臭、杀菌、驱除蚊蝇、防治感冒初起的作用。

6 无害化处理措施

现代规模养鸡难以避免出现发病及死亡现象,管理者应及时发现病鸡,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完全康复后观察7~10 d后方可并群;鸡舍出现病死鸡后应将舍内疑似被污染的垫料、粪尿等清除,并作严格的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及时处置早期发病及病死个体,是保护本场整群鸡群、控制疫病进一步传染流行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7 药物防治

春季以病毒性、细菌性呼吸道疾病较高发,且相互影响、多呈混合感染,所以目前较为优势的药物防治方案是“高纯度黄芪多糖+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综合防治效果较佳。笔者推荐:复方黄芪多糖散(含新型抗生素),按0.5%拌料添加,或黄芪多糖原药(50 g/100kg,混饮)+氟苯尼考可溶粉+多西环素可溶粉,混合均匀后混饮,2剂/d,连续投喂5~7 d。

8 小结

上一篇:白水“三明确两严肃”规范干部职工请销假管理下一篇:2022年护士规范化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