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病综合症防治(精选10篇)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防治 篇1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PRDC) 是一种新型的猪呼吸道疾病, 该病多由病原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以及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所引发, 有学者称其为多因子呼吸道病或多病因呼吸道病。此病多发于18~20周龄的猪群, 可使猪增重缓慢, 出栏时间推迟并长时间携带多种病原体, 发病率和直接死亡率较高, 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为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本文介绍了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病因及防治对策, 以供参考。
1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PRDC是由病原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以及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混合感染, 从具体病因来看, 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有传染性病因、非传染性病因和免疫抑制因素。其中传染性病因可分为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寄生虫病原。病毒性病原主要包括呼吸综合症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和猪Ⅱ型圆环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包括猪肺炎霉形体、猪副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博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猪衣原体和化脓棒状杆菌等;而寄生虫病原主要包括弓形虫和猪蛔虫等。非传染性病因主要有有害气体、尘埃、通风质量、温湿度和各种应激因素等;尘埃包括灰尘和饲料粉尘等, 此类物质通常携带较多病原体, 易产生物理性刺激;而应激因素主要有转群和饲养密度过高等。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
PRDC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猪场可存在一定差异, 急性发病时普遍有体温升高和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部分猪龄较小的患猪可突然死亡。患猪主要有进食量下降、精神沉郁、气喘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和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对发病严重的仔猪进行剖检可发现其四肢、耳尖和腹下等部位呈紫红色, 气管与支气管带血泡沫较多, 心肌无力且柔软, 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炎, 可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病理剖检情况并结合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
3 综合防治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针对本病的监测制度
将针对PRDC的监控纳入养殖场疾病控制规程, 每隔2个月对饲料进行毒素检查, 同时对猪群进行常规检测, 重点检测猪瘟与口蹄疫;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伪狂犬病血清学ELISA, 每年对养猪场检测一次圆环病毒、蓝耳病、胸膜肺炎和喘气病等疾病, 发现隐性带毒猪后应及时淘汰, 以净化猪群, 防止疾病传播。
3.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加强养猪场饲养管理对于控制PRDC具有积极意义, 应坚持自繁自养, 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避免引入隐性感染猪, 防止来源及日龄不同的猪混养。同群猪应一起饲养和转群, 以减少应激与交叉感染。应合理控制饲料营养, 避免饲料霉菌对猪群产生毒害作用。对猪群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同时进行严格消毒, 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传播。限制外人进入生产区, 职工进入前应严格消毒, 以防病原交叉传染。此外, 还应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每一猪栏的猪应限制在15头以内, 每一空间的猪应控制在200头以内。同时定时通风换气, 注意保暖, 舍内湿度应适宜, 猪只应保持清洁等。
3.3 疾病预防
做好免疫预防和药物预防工作, 加强疾病预防。其中免疫预防是防治PRDC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也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应注意保护易感猪群, 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和疫情并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药物预防有利于控制继发与混合感染, 通过实行混饮混饲可有效控制多种细菌性疾病, 是预防PRDC发生的有效措施。其中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是防治PRDC的首选药物, 用药时应重视复方联用, 在关键环节进行药物控制, 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防治 篇2
1.临床症状 患猪表现干性痛咳,咳出脓粘液,往往带有血丝,体温升高到41℃~42℃,可视粘膜充血,咽喉部红肿,继而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后期废食、下痢,耳后、颈部、腹部、四肢内侧等处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多数发病2~7日后,因心跳加快、不能站立而窒息死亡.
作 者:翟桂荣 张国辉 作者单位:翟桂荣(梨树县梨树镇畜牧站)
张国辉(梨树县农资局)
猪喘气病的综合防治 篇3
关键词:猪喘气病;综合防治;流行病学
猪喘气病又称猪支原体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甚者可造成僵猪,一旦发病可造成养殖户的严重经济损失。药物治疗随可改善症状,但很难彻底去除病原菌,病猪在症状消失后半年至一年多仍可排菌。因此,在本病的综合防治中应本着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疾病的综合防治原则。
一、病理分析
感染初期,猪肺炎霉形体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表面,并损害粘膜——纤毛屏障,使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反应明显参与病变发展致使肺脏发生突变);感染主队肺炎霉形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在疾病的后期(感染后15~20周),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病理解剖发现,急性病变主要以肺水肿和肺气肿为主,亚急性病例和慢性病例在肺部可见“虾肉样”或“肉样”性实变。
二、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菌猪是其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中,经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病原菌只感染猪。本病潜伏期长,很多猪群在不被发觉之下受感染。
2.流行特征
本病在全世界普遍易发,不同猪种,不同年龄段的猪群都可发病,1~2个月龄和断奶不久的仔猪,怀孕母猪最易感染得病,在春,冬季和昼夜温差较大时多见,饲养管理不善和气候突变都能促进本病发生。在近年来呈现出的流行特征如下。
3.仔猪感染率高,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仔猪因为断奶和饲料及饲养场所的变化最易感染该病,也可从母体接触病原菌引发该病,而其一旦得病,往往病情较重,病死率高。而成年猪感染可无明显症状,多呈隐性感染。
三、症状
本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呈慢性病程。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病初轻声连咳,继而痛咳,严重者可发生痉挛性咳嗽,咳嗽在早晨喂料前后最为明显。也可表现为气喘明显,咳嗽不明显。气喘多出现在疾病中期,呼吸可达100次以上,常张口喘气,并发出喘鸣音。病猪精神萎靡,身体消瘦,不愿活动。体温一般变化不大,多正常或略高。也有些病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沉郁,被毛粗乱,生长受阻,膘情严重丧失。
四、预防
1.坚持自繁自养,杜绝外来猪种进入
养猪场育有自己的种猪,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引进外来猪仔的过程中带入病菌。如果必须引进的话,必须隔离三个月以上,并放入小仔猪进行观察,确保猪仔健康安全后在进行入社混养。
2.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虽不能完全杜绝发病,但目前来说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现在使用的猪喘气病弱毒冻干苗,免疫率可达80%以上。每年的8~10月份对后备猪和种猪免疫接种一次,注射部位为右侧肋间,免疫头份为两头份。对仔猪进行两次免疫以提高免疫力,注射部位为颈部肌肉注射,7~10岁龄首次免疫,免疫剂量一头份,60~8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免疫剂量一头份。
3.药物防治
生产母猪:水溶阿莫西林250微克+支原净100微克+强力霉素100微克于产前,产后7天拌料喂饲。仔猪:出生后3、7、21天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0.2毫升/公斤体重。转群猪:复方替米先锋每袋(40g)拌料80公斤,连服15天。
五、治疗
当一大群猪阵发性干咳,喘气,生长阻滞,却死亡率很低时就应怀疑本病.有条件的可进行X线,血清学检查可确诊。一旦确诊应立即药物治疗,可良好的改善预后和降低发病率。
1.秦乐菌素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
增加剂量不增加疗效。加鱼腥草注射液0.2ml/kg体重效果更佳,有继发感染时配合抗病毒1号肌注,复方替米先锋40mg拌料40公斤,连用一周
2.氟苯尼考20-30mg/kg体重每2-3天一次胸腔肺部注射,两次为一疗程。可获理想效果
3.卡那霉素2万-4万IU/kg体重,每天一次,3-5天为一疗程
4.土霉素40-50mg/kg体重每2-3天注射一次,5次为一疗程
药物治疗虽能缓解发病症状,降低发病率,但很难根除体内已经感染的霍形体。
结论: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做到科学管理,改善猪群生活环境,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消灭病原菌。进行疫苗免疫,效果理想,对发病猪群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如此就能很好的对猪喘气病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1]王庆泽.猪喘气病的诊断与防治.兽医导刊,2007(2):21-23.
[2]欧谕,何蕙.猪肺炎霉形体的致病机理分析.微生物学报, 2005,42(1).
[3]刘秀兰,陈西岐.科学防治猪喘气病,2007(3):24-27.
冬春季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防治 篇4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PRDC) 是一种多因子性疾病, 它是由病毒、细菌、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综合症, 体现为较高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饲料效率、猪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等, 使养猪户生产蒙受严重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病因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 常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 主要有猪念球菌属Ⅱ型、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等, 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1.2 诱因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发病率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 各种应激性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混群, 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另外饲料霉变中毒及各种营养和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因素造成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时, 都可引起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爆发和流行。
2 症状和病变
本病多爆发于5~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发病率一般为25%~60%, 发病猪死亡率为20%~90%, 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2.1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 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 气喘急促, 呼吸困难, 咳嗽、眼分泌物增多, 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的猪体温升高, 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局限性流行, 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 消瘦, 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 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 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2.2 剖检变化
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肺炎。由于病原不同或引起疾病的主要病原不同, 病猪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肺炎变化;6~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 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肺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和花斑样病变 (斑驳状到褐色) , 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 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 胸腔、腹腔积有很多纤维蛋白渗出物, 并造成粘连, 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 除肺部出现病变外, 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 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 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3 防治措施
该病病因复杂, 防治上应以坚持预防为主,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尽量减少损失。
3.1 主动免疫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学、病原学检查确定主要病原, 针对主要病原体不同, 采取不同的疫苗免疫程序。由于引起呼吸道综合症的主要病原如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等尚无疫苗或商品疫苗保护效果不确实, 采用自家疫苗对猪群免疫也是控制本病的较好选择。根据不同疾病病原在各脏器的含毒量, 采取病猪含毒较多的脏器 (如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等主要采取病变的肺、脾;圆环病毒主要采取肺、肾、脾、淋巴节和肝脏) 捣碎匀浆加佐剂和免疫增强剂, 制成组织灭活苗, 对全场猪只进行普防。通常注射后7~14 d, 新发病例减少, 疫情逐渐平息, 生产成绩回升。
猪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病综合症中往往是第一个感染病原, 对支原体肺炎的防治可以选用先灵葆雅动物保健品公司生产的支原体疫苗免疫。哺乳仔猪7日龄每头1 m L颈部肌肉注射, 2周后加免1 m L。种猪加强免疫1次, 肌注1 m L。
3.2 被动免疫
选择本场健康的淘汰母猪, 用前述的组织自家苗免疫, 使体内产生抗体, 然后放血, 分离血清, 加抗生素后分装制成自家抗血清。给易感期猪 (主要为断奶仔猪) 和病猪肌肉或腹腔注射, 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应用该方法时应注意:首先不要用外场的血清, 以防止引入病原;其次要检测抗体滴度, 确定采血时间;再次采血、分离血清时防止污染;最后注意血清的储存方法、保存时间, 防止血清变质引起中毒。
3.3 药物防治
该病重在预防, 猪群发病后, 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在疫病发生早期应及时将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诊断。并及早采取措施投药对猪群进行预防和对病猪及早治疗, 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的死亡。因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的导火线, 而细菌是造成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有条件的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 筛选出敏感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和其它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
保健用药, 对猪呼吸道病综合症较重猪场,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的母猪料中和仔猪断奶前、后各1周的仔猪料中添加抗菌素, “加康”按饲料200~300 g/t量添加;“支原净”按100 mg/kg;金霉素300 g/t添加, 对预防各类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有明显效果。以上药品可轮流使用, 每种药物可使用2~3个月。
3.4 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确实需引进种猪时, 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3个月, 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 方可混群饲养。尽量减少仔猪寄养, 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
3.5 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舍 (3周) 和保育后期舍 (2周) , 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 缩小断奶日龄差异, 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 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 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
3.6 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 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原的传入和传播。
3.7 保证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
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质量, 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 避免因小失大, 对于受轻度污染的饲料, 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或防霉剂, 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3.8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综合防治 篇5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制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釘样的纤突,直径在60nm~190nm(纳米),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睾丸等细胞上增殖。但病毒对光、温度和消毒液比较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株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丧失毒力。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对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猪发病也可达80%,尤以5日龄~14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猪死亡率与猪的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感染过的仔猪有相当部份会成为僵猪。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均可见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8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季节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与肠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仔猪为12h~24h,成年猪为2d~4d。
3.1 哺乳仔猪
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一般12h~24h会出现呕吐症状,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明显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d~7d后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均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其它组织较少见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3.2 断乳仔猪
感染后2d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6d~8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会下降,发育不良,往往变成僵猪。部分母猪由于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会反复感染,其临床症状也较重。如: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
3.3 生长猪
表现为厌食,腹泻6d~10d,伴有呕吐。腹泻期间停止生长、体重下降,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耐过,但病猪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
3.4 母猪
母猪感染后乳汁减少或无乳,表现为呕吐\厌食和腹泻,少量母猪体温升高。由于母猪无乳,导致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增高。
公猪和后备公母猪的临床症状与生长猪类似。
4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显微镜下见到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因病毒对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为预防脱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数头病猪则按比例加量,让猪自由饮。不能饮水的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黄连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预防肠道感染。诺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2倍~4倍,恩诺沙星也有杀菌作用,可适量应用。③恢复体能:为加速体能恢复可用: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右旋泛酸钙+肌酐+叶酸+开胃素+诱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体重用0.1ml~0.15ml,1d一次,连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疗:①干扰素、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②诱导注射:发病初期,将500羽份1瓶鸡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现配现用,每天肌注1次,连用2d。其注射剂量为:仔猪3ml~5ml、中猪7ml~10ml、大猪15ml~20ml,有诱导肌体快速产生干扰素的效果。
nlc202309040635
6.2 综合预防措施
(1)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0d~15d,确认无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3)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节停用豆腐渣、酒糟之类的辅助饲料。
(4)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5)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
(6)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消毒1次~2次,随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种。
(7)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8)怀孕母猪在产前25d~30d,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9)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灭活苗,10kg~15kg猪每头注射2ml,50kg以上猪每头注射3ml,都能获得主动免疫。
(10)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ml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 小结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发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
猪场一旦暴发此病,会造成14日龄以内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近100%的死亡。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制剂。因此,对本病须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疗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发展。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绝饲喂霉变饲料,严防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特别要注意哺乳母猪乳头的消毒,仔猪出生后,要保证短时间内吃到初乳。用新鲜生石灰撒布栏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栏舍、降低温度。发病后,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同时适度限水、限料。
(3)强化免疫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根本措施。应根据该病的流行、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可采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本病,妊娠母猪产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产前7d再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羅进祥,李树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04)
[2]朱发高.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3(03)
[3]杨丽芳.一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北方牧业,2010(16)
猪慢性呼吸道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6
1 流行病学调查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哺乳子猪最易发病, 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 成年猪呈隐性感染。规模化养猪场的发病率高,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 较为多见。在新疫区多呈暴发性流行, 传染迅速,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且多为急性经过;而老疫区多为慢性经过。如有繁殖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肺炎球菌等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饲养管理是影响本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饲料质量差、卫生条件不好、猪舍拥挤、阴暗潮湿、寒冷、通风不良和环境突变等, 最易发病。
2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型。急性型:病猪突然精神不振, 垂头站立或趴伏在地, 呈腹式呼吸。当病原菌首次传入易感猪群时, 很可能暴发急性型呼吸道病。发病率可达100%。持续为2个月, 然后转为慢性型。慢性型:长期明显干咳是本型的特征, 在早晨喂饲和赶猪运动后咳嗽明显。严重时成痉挛性咳嗽。背拱起、颈伸直、头下垂, 一般病猪咳嗽1~3周, 严重病例呈腹式呼吸, 病猪食欲正常, 但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病程2~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病死率高低, 全身状况良好, 生长发育几乎正常, 但在X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气喘病病灶。
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肺、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病变多出现在心叶、尖叶的背侧及中间和隔叶的前缘部分。常见到紫红色或灰色的肉变区。病变大多数是从两侧肺的心叶开始, 其次为尖叶, 然后波及中间叶和隔叶。病变部位是结缔组织增生、硬化, 周围组织膨胀不全。当继发感染时见胸膜炎和心包炎及坏死性支气管肺炎。
4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4.1 与猪流行性感冒区别:猪流感传播迅速, 2~3d猪群大部分发病。
4.2 与猪巴氏杆菌的区别:猪巴氏杆菌病为散发性流行, 最急性病例在24h内死亡。
4.3 与肺线虫病区别:肺线虫病引起咳嗽, 但可在粪便中检出虫卵, 剖检在支气管内发现虫体。
5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争强猪的抵抗力, 防止感冒。治疗泰妙菌素200mg/kg.bw拌料2d。或盐酸土霉素注射5d一疗程。卡那霉素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6 小结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防治 篇7
1 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部分个体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 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 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 发病率为25%~60%, 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 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 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 猪舍卫生条件差, 通风不良, 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 有害气体 (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 浓度过高, 饲料霉变, 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 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 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 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及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 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 猪场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 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 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 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 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 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 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 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黏膜系统;
5.2 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 猪流感病毒破坏黏膜纤毛系统, 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 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 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 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 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上。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
6.1 饲养管理措施
6.1.1 全进全出, 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清洗消毒;
6.1.2 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 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饲养密度适宜, 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 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 改善通风, 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 保证舍内空气质量, 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 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 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尤其是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 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在26℃~28℃, 第二周在25℃左右, 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 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 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2 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 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 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 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 伪狂犬病疫苗的使用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 采用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采用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6.3.1 母猪产前、产后7~10d, 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 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 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 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 一方面容易感染疾病, 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 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 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 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3 仔猪出生后3d、7d、21d分别肌肉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或头孢0.5mL、0.5mL、1mL, 在乳猪、仔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 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乳猪、仔猪早期感染呼吸道病病原, 预防母源性的疾病传染给仔猪, 使仔猪度过疾病的易发期与生命活动的疾病易感危险期,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6.4 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治疗方案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 篇8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病因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PRDC) 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1]。PRDC涉及几种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 包括原发性感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疾病。
1.1 原发性感染疾病
包括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 (PRRSV) 、猪伪狂犬病病毒 (PRV) 、猪流感病毒 (SIV) 、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PRCV) 所致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 如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
1.2 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感染疾病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在一个猪场中, 如果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 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 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 造成极高的死亡率[2]。除此而外,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如:猪群密度过大, 不同日龄猪的混群饲养, 不良的饲养方式, 不同季节温度的巨变和猪舍温度变化过大, 猪群因营养和疾病造成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等, 都可引起猪场或猪群PRDC的暴发和流行。
2 临床症状和病变
该病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 通常称18周龄墙, 发病率25%~60%, 发病猪的死亡率为20%~90%, 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表现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 眼睛分泌物增多, 出现结膜炎症状[3]。急性发病体温升高, 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 病猪生长缓慢, 消瘦, 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 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 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 死亡率较低。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6~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 肺出血、硬变和花斑样病变, 个别肺有化脓灶, 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 有些病猪有广泛多发性浆膜炎 (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 并造成粘连) , 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 除肺部出现病变外, 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 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 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在我国猪群中, 与PRDC相关的疾病主要有猪蓝耳病、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萎缩性鼻炎。如果在猪场存在这些疾病, 经常会继发猪肺疫、猪副伤寒、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所有原发性病原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和猪肺炎支原体 (M Hyopneumoniae) 是与PRDC相关的最常见的病原体, 可以改变呼吸道免疫系统对它们以及其他病原体的反应能力, 降低猪只的黏膜免疫抵抗力, 从而增加猪群对其他与PRDC相关的许多病原体的易感性。
3 防治对策
3.1 建立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将卫生消毒 (消毒用复合醛或复合碘) 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 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必须废弃[4]。研究表明, 肽制品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 增强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饲料内添加0.2%生物活性肽, 能有效地克服仔猪断奶应激,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 减少猪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机率。
3.2 严格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建立严格的饲养管理制度, 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养在一起, 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好产房和保育舍的保温、通风工作, 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哺乳仔猪可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和用药进行控制, 可使用长效土霉素, 在仔猪出生后3、7、21日龄分别注射0.5 m L, 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3.3 疫苗注射
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阳性猪场切忌不要使用活疫苗。因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病原, 可在仔猪1、3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2 m L, 以提高猪群免疫力。采本场 (在暴发该病时不发病) 健康老母猪或健康商品猪血清, 在仔猪断奶前1周腹腔注射3~5m L/头有一定效果。
3.4 药物的使用
应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在发生PRDC的猪场, 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 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 可采用母猪和仔猪饲料添加药物的方式。断奶仔猪可用支原净 (50mg/kg) +金霉素或土霉素 (300 mg/kg) , 连续使用1个月, 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使用支原净 (100 mg/kg) +金霉素 (400 mg/kg) 。如果育肥猪存在PRDC, 可在13、17周龄使用1周, 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应避免使用产生盐酸克伦特罗假阳性的药品, 如含氨茶碱的猪喘平等。
3.5 猪只淘汰
及时淘汰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和僵猪, 以防止疫病传播。
3.6 做好驱虫工作
蛔虫和鞭虫等寄生虫可损害猪体免疫系统, 使其抵抗力下降, 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因此, 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 可饲喂拌有2mg/kg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连喂1周, 间隔7~10 d再喂1次。
参考文献
[1]陈桂香, 郭其祯, 银梅, 等.猪呼吸道疾病 (PRDC) 的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4) :6516, 6518.
[2]厉丽华, 叶碎燕.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 2006, 23 (8) :38.
[3]章明忠, 沈琴芳, 高雪琴.冬季常见猪呼吸道疾病及其防治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0 (1) :115.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 篇9
1发病原因
1.1传染性病源
细菌、病毒、霉形体、衣原体、寄生虫、霉菌与霉菌毒素。
1.2非传染性因素
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及不合理的饲养管理。
1.2.1温、湿度的变化幅度以及昼夜温差过大, 冬季保暖措施不完善, 夏季通风条件差, 致使呼吸道对外界的刺激敏感, 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1.2.2舍内通风透气不好, 有害气体和灰尘超标, 刺激呼吸道黏膜出现炎症, 降低了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1.2.3饲养密度过大, 通栏同舍猪群太多, 给病原传播提供了便利, 加大了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
1.2.4猪群流动频繁, 来源复杂, 同群猪日龄相差太大, 没有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1.2.5猪群保健措施不当, 驱虫效果不佳, 消毒、免疫制度不健全及营养不良等。
1.2.6防疫制度不健全, 防疫措施不完善, 防疫程序不到位, 为病原提供了传播条件。
1.2.7不合理的使用一些毒性大、杀伤力强、刺激性强、浓度高的消毒剂, 导致猪场内生物安全体系遭受破坏, 另外长时间过量应用抗生素, 导致一些猪体的耐药性、抗药性增大。
2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2.1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频率加快、咳嗽、喘气、打喷嚏以及腹式呼吸、食欲下降或废绝、被毛粗乱、眼结膜发炎, 眼睛内分泌物增多, 流泪, 有时眼眶水肿, 有的出现腹泻, 喜堆卧在一起, 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大小不均, 有些成为“僵猪”。
2.2剖检病变
表现为病变肺炎,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 肺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轻度充血、出血, 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 严重者粘连, 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肺脏、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都会发生实变硬度如肉, 颜色变紫变红、胸腔积液, 有心包炎的症状。
3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猪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复杂, 症状表现不一, 因此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诸多不便。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 若已感染的病猪或疫区, 应立即采用免疫接种、抗生素治疗, 结合良好的饲养管理, 控制继发性、原发性疾病。
3.1加强饲养管理
3.1.1提高营养水平和控制霉菌毒素, 选用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在仔猪断奶、转群、天气突变、免疫接种时, 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维生素C。定期清理料槽, 防止槽底部饲料长时间存留而发霉变质, 防止霉败饲料中毒。
3.1.2降低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与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疾病, 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 降低料肉比。
3.1.3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缩小断乳日龄差, 避免将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 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的冲洗消毒, 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1.4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 搞好猪舍小气候环境的控制。加强猪舍通风换气, 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 降低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 注意控制好舍内温度, 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暖, 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猪舍内小环境保温, 大环境通风。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使猪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冬暖夏凉的环境中。
3.2加强防控措施
3.2.1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 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做好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肺疫、猪肺炎支原体病等病的免疫工作。有条件的养猪场要定期采血检测抗体水平, 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确保免疫效果。在防疫过程中应严格做到一猪一针头, 防止人为传播疾病。
3.2.2建立和完善消毒卫生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对进入生产区的所有通道建立消毒池, 消毒池内使用2%烧碱溶液或百毒杀等消毒剂。栏舍内可用百毒杀、克毒灵等消毒剂, 按使用说明进行喷雾消毒。猪群转出后, 应先将栏舍冲洗干净, 然后用2%~3%烧碱溶液喷雾消毒, 净化一周后再转入新猪群。
3.2.3引购种猪严格隔离, 新引进的种猪应隔离21~28d。
3.2.4定期对猪群体内外进行驱虫。
3.2.5设立病猪隔离栏, 病猪、弱猪及时隔离护理及治疗。
3.3药物控制与治疗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重在预防, 在疫病发生早期应及时作出诊断, 并及早采取措施, 对猪群投药进行预防和对患猪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养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 筛选出敏感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和其他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常用泰妙菌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暴发。由于猪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不同, 用单一的抗生素不能完全对所有的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必须采取联合用药, 以控制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弓形体等的感染。
4小结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及其防制措施 篇10
1 PRDC的致病因素
PRDC的病因很多, 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诱因。一般情况下, PRDC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和多种病因协同作用所致, 临床上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病毒类
病毒类为原发性病原, 主要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猪圆环病毒2型 (PCV 2) 、猪流感病毒 (SIV) 、猪瘟病毒 (CSFV) 、猪伪狂犬病病毒 (PRV) 、呼吸道冠状病毒 (PRCV) 、猪巨细胞病毒 (PCMV) 。
1.2 细菌类
细菌类一般为继发性病原, 是在猪群感染原发病后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 主要包括多杀性巴氏杆菌 (PM) 、猪链球菌 (SS)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BB) 、副猪嗜血杆菌 (HPS) 、猪霍乱沙门氏菌 (SC) 、克雷伯氏杆菌 (KP) 。
1.3 其他病原微生物
主要包括猪肺炎支原体 (MH) 、猪附红细胞体, 以及弓形体、蛔虫、肺丝虫、后圆线虫等寄生虫。
1.4 饲养管理方面的诱发因素
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刺激, 温度、湿度不合理, 断乳、转群、突然更换饲料、饲养宠物惊扰等引起的应激反应, 饲养密度大、猪舍通风不良、断奶日龄不一致、大猪小猪混群饲养等饲养管理不当, 都可能成为PRDC的诱发因素。另外, 猪舍内的灰尘和干粉料可引起传染性或非传染性肺炎, 吸入固体或液体等异物可引起异物性肺炎。
1.5 免疫抑制性因素
传染性和中毒性疾病等造成免疫抑制, 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PRDC的多种致病因子中, 非微生物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成为最根本和最危险的致病因素。原发性病原可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 使其他病原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造成继发性混合感染。尤其是MH与PRRSV可以改变呼吸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降低猪只黏膜免疫抵抗力, 增加PRDC的易感性。临床上多以PRRSV、PCV 2、SIV和MH的原发感染, 继发HPS、APP等为主, 防制尽可能针对主导和主要的致病因子采取综合性措施。
2 PRDC的流行特点
近几年, PRDC已成为猪病中最为突出的疾病, 发病率逐渐上升, 发病猪场病情复杂化程度高,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现象严重, 防制难度大, 疫苗免疫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反复发生且很难清除。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发病情况不受品种、日龄和地点限制。秋末冬初、冬末春初是高发期, 特别是气候突变是重要的诱因。病猪和带毒 (菌) 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母猪隐性感染或带毒现象严重, 耐过猪可长期携带多种病原体。病毒可在感染猪体内长期存在 (持续性感染) , 易随感染猪的转移而传播。猪群间主要是经呼吸道和接触性感染或传播, 配种时公猪精液也能传播。另外一些飞禽也可带毒, 但不表现症状, 从粪便中排毒, 所以鸟类与禽类也能长距离传播。猪是惟一的易感动物, 发病多为散发, 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由于本病在18~20周龄的猪发展到严重程度, 所以又称它为“呼吸道病18周龄墙”。但是近几年, PRDC的发病日龄和危害已不再呈现“18周龄墙”特点, 各生产阶段均可发生, 且多以断奶后 (6~10周龄) 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早期 (13~20周龄) 的猪为主要发病群。保育猪发病率通常在30~60%, 死亡率达5~30%, 日龄越小, 死亡率越高。育肥猪发病后除少部分发生死亡外, 多数猪只表现生长发育缓慢、日增重降低、饲料报酬下降、推迟上市10~15天, 致使生产成本大为增加。
3 PRDC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的发生大多数为继发性感染、混合感染和交叉感染, 临床症状比较复杂, 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喘气、生长减缓、渐进性消瘦而死亡或突然死亡。本病除使呼吸系统遭受严重的损害外, 还破坏免疫系统, 造成免疫抑制。感染后怀孕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 返情率高;种公猪出现睾丸炎与跛行, 失去配种能力。
PRDC的病变主要见于呼吸道, 而且以肺部病变最为突出, 但它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 而且基本上都是混合型病变。肺脏病理学变化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确立PRDC的直接而有力的证据。间质性肺水肿最为常见, 其次是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 以及散布于肺叶多处的斑驳样出血斑或出血点。淋巴结广泛出血、肿大, 有的可见胸膜炎、心包炎, 极少数伴发胃肠炎病变。
4 PRDC的综合防制
PRDC是由多病原、多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必须树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观念。在掌握猪场疾病流行状况的前提下, 在控制疫病引进和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 采取生物安全、药物保健、疫苗免疫和疫病监测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4.1 控制疫病引进
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避免外引猪源, 防止病猪带毒 (菌) 感染或隐性感染, 彻底杜绝外源病传入。如需引入种猪或育肥猪, 要严格遵循防疫要求, 做好检疫和隔离。猪群确定无病后, 使用清洗消毒后的车辆运送回场, 并隔离饲养观察30天以上。猪群到场后前7天可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进行疾病预防, 7天后要根据本场与当地的疫情补注疫苗。在隔离期20天左右驱虫一次并采血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 确定无发病或隐性感染猪后方可进入生产区混群饲养。
4.2 加强饲养管理
重视和解决非传染性因素, 是减少PRDC发生和减轻PRDC危害的基础保障。调控好猪舍内小气候环境, 做好猪舍内外的卫生、舍内的通风和温度控制工作, 控制和减少有害气体。饲养密度要合理化, 尽量避免或减少转栏、混群等应激因素。仔猪断奶日龄要一致, 大猪小猪不要混群饲养。注重优质饲料的选用和饮水的安全, 从源头上切断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的问题。从哺乳母猪着手改善营养, 饲喂标准的全价饲料, 保证猪只各个生长阶段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 使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运转。选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和抗应激的添加剂, 提升猪群群体健康水平和自身免疫力。
4.3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优化养殖模式, 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避免不同来源的猪混群。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和消毒制度, 限制人员进出和流动, 对运输车辆彻底消毒。猪场内严禁饲养牛、羊、犬、猫及禽类等动物, 并驱赶鸟类、定期灭鼠, 消灭各种吸血昆虫等传播媒介。生产区要做到工作人员、猪群、车辆和各种物品与用具的定向流动, 避免交叉感染。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猪舍内外进行消毒处理, 降低病原的污染水平及其在猪舍、猪群之间的传播。按计划实施驱虫, 尽可能防止各种病原微生物传入猪群, 降低病原体对猪群的侵袭, 保持猪群的健康。
4.4 药物保健及治疗
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各种呼吸道病的发生阶段, 采用合理的针对性预防保健用药方案。各猪场因情况不同, 投药时间与重点有较大差别, 要区别对待, 并注意停药期。例如, 在母猪产前和产后添加阿莫西林、支原净、利高霉素、金霉素、替米考星等药物, 切断从母猪到仔猪的垂直传播和寄养造成的产房内的水平传播;哺乳仔猪断奶前后母源抗体降低时添加药物, 切断不同来源的断奶仔猪混群饲养发生的水平传播, 主要使用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尔康水剂、泰乐菌素等水溶性药物饮水;针对保育转育肥后易发的APP, 在断奶仔猪13~15周龄及18~22周龄添加强力霉素、支原净、氟尔康等药物, 切断生长育成猪疾病的发生。保健用药最好能中西结合, 多使用中药抗病毒保健, 如黄芪多糖等。
针对发病猪或疑似病猪, 猪舍设立病猪隔离栏进行及时的隔离饲养, 并迅速查找病原。首先要加强环境控制, 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注意点面结合, 对发病严重的猪只对症治疗, 同时辅以全群治疗。对症治疗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药物, 如阿莫西林、林可霉素、长效土霉素、氟尔康等饮水、拌料或注射给药。全群治疗给药可参照预防保健方案, 注意药物的配伍和轮换使用, 最大限度地控制细菌性的继发感染。还应注意对症与对因相结合, 合理使用一些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 如氯化铵、中药制剂等。无治疗价值的直接淘汰,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4.5 免疫预防
4.5.1 应用商品疫苗
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 猪场要结合当地猪病流行状况及自家猪场实情,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最重要的是针对原发病, 主要包括CSFV、PRV、PRRSV等主要传染性病原。对于难控制的细菌性疾病 (如HPS和SS等) , 应根据情况选择性免疫, 切勿滥用多种疫苗, 以免造成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
4.5.2 应用自家疫苗
对于目前尚无商品疫苗, 但在某些场、群危害较严重的疫病, 如被称为PRDC主导病原之一的PCV 2感染, 或某些病原体血清型与商品疫苗有差异时, 如猪链球菌病等, 有的猪场使用自家苗取得了明显效果, 但此类疫苗存在有散毒等负面作用。
4.5.3 应用免疫血清
血清作为被动免疫制剂, 在PRDC防制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试验证实, 采用本场典型病料制成混悬液对成年健康猪进行强化免疫, 并按常规方法分离制备高效抗血清, 或者采取本场发生PRDC的耐过猪或已分娩数胎的健康淘汰母猪血清, 在仔猪断奶和转出保育舍时进行预防注射, 结合用抗生素治疗病猪, 对于提高出栏率、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效果明显。
4.5.4 风土驯化
对新引进的种猪, 隔离观察1~2个月确定无疫病后, 混入1~2头本场的淘汰种猪, 使其对本场微生物群适应, 以增加本身及其后代相应的抗病能力。
4.6 疫病监测
规模化猪场应建立PRDC的监测制度, 每个季度或自行规定时间对CSFV、PRV、PRRSV等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以了解猪群的免疫状况与健康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防范措施。发现隐性带毒猪应及时淘汰, 净化猪群, 防止疾病在猪群中大规模传播。
5 结语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防治】推荐阅读:
猪呼吸道病的综合防治09-29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06-01
常见猪呼吸道病防控07-08
冬季猪呼吸道疾病防治06-26
肉鸡呼吸道病防治09-30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制07-15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11-1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06-03
猪呼吸道疾病防控技术08-10
猪呼吸道疫病的防制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