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2024-06-01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共12篇)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篇1

猪呼吸道综合症 (PRDC)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毒引起, 加上不良的环境刺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1 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部分个体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 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 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 发病率为25%~60%, 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 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 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 猪舍卫生条件差, 通风不良, 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 有害气体 (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 浓度过高, 饲料霉变, 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 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 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 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及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 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 猪场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 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 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 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 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 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 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 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黏膜系统;

5.2 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 猪流感病毒破坏黏膜纤毛系统, 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 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 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 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 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上。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

6.1 饲养管理措施

6.1.1 全进全出, 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清洗消毒;

6.1.2 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 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饲养密度适宜, 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 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 改善通风, 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 保证舍内空气质量, 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 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 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尤其是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 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在26℃~28℃, 第二周在25℃左右, 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 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 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2 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 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 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 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 伪狂犬病疫苗的使用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 采用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采用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6.3.1 母猪产前、产后7~10d, 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 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 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 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 一方面容易感染疾病, 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 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 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 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3 仔猪出生后3d、7d、21d分别肌肉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或头孢0.5mL、0.5mL、1mL, 在乳猪、仔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 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乳猪、仔猪早期感染呼吸道病病原, 预防母源性的疾病传染给仔猪, 使仔猪度过疾病的易发期与生命活动的疾病易感危险期,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6.4 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治疗方案

每吨饲料中添加2~2.5kg利高霉素。为防止继发感染, 特别是防治烈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 在添加利高霉素的同时,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300g阿莫西林, 连续使用3周以上, 对呼吸道疾病综合症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效果。也可以使用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红霉素等。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篇2

原著:Montserrat Torremorell and Butch Baker

Pig Improvement Company

Franklin, KY 42134

选自(美国)北卡来罗纳州养猪保健研究会学报(Internet电子版)

翻译:张聪华

简介:

猪呼吸繁殖综合症(PRRS)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是被兽医界公认的养猪业中最重要的疫病。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被称为“神秘的猪病”,它传播迅速,1990年欧洲报告疫情,之后扩散到全世界。

被感染的猪群繁殖能力严重下降,伴随(或者)断奶仔猪肺炎发病率上升、生长停滞。在繁殖方面比较典型,要持续2—3个月,而断奶仔猪的问题往往发展成地方病。大小母猪繁殖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妊娠后期发生大规模流产。109—112天发生早产也有发现。弱胎和死胎数增加也使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大幅上升。

呼吸系统发病一般多发现在育仔栏,特别是连续使用的育仔栏。然而,由PRRS病毒引发的呼吸系统问题也会在育肥猪群发现,成为“猪呼吸综合症(PRDC)”的一部分。我们会看到猪只生长速度下降、劣等猪百分比升高、断奶仔猪死亡率提高等。临床表现为肺炎发病率很高,病毒分离可见PRRS病毒以及多种继发感染微生物,细菌分离可见链球菌、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菌、支原体和巴氏杆菌。滤过型病毒包括猪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猪只药物治疗无效。全进全出的饲养系统也不能控制该病。

一、猪场PRRS的控制

养猪场的PRRS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给出几种基本措施,但这些措施在不同的猪场效果也不尽相同。

所有PERRS控制程序都要根据病毒的传播途径制定,在确定毒源或明确哪里的猪场反复发病后,PRRS才有可能被控制或根除。

熟悉PRRS的特征,以便制定PRRS控制方案  直接接触感染  病毒在感染猪的血液里停留时间35天以上,这样长的潜伏期是造成PRRS传播的最重要因素。在血液中的病毒被杀灭后,他们仍可能存在于隐蔽的免疫节点从而造成猪只持久感染。然而,持久感染PRRS的猪只往往很难发现。  病毒还可以在妊娠后1/3阶段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子宫里的仔猪。出生的弱仔猪其血清中病毒水平很高。

PRRS病毒还可以在近距离通过空气传播。然而,美国的农场认为这种方式在PRRS传播中没有什么意义。一些欧洲流行病学者的研究认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养猪密度较大的地区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但在美国还没有被证明。 精液传播是另一条途径。感染公猪有超过100天的时间会排出带毒精液。感染早期的公猪由于精液中病毒数水平较高,传染的危害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精液中病毒水平逐渐下降,如果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还能稀释病毒的浓度,则传染PRRS的风险会进一步降低。  病猪痊愈后获得免疫力,不再感染同型的PRRS.PRRS病毒有变异性,因此,即使以前感染过的猪场,对新病毒也没有免疫力,仍然会爆发。

在开始制定PRRS的程序之前,生产者必须明确是要控制临床症状还是彻底根除PRRS病毒。

二、繁殖场临床治疗

控制繁殖场临床症状的秘诀在于小母猪的管理。

小母猪是猪场主要的病毒带入和反复感染的途径,有两个原因:a)这种情况下,它就是外部病毒的流动带毒者,通常没有经过隔离场就直接混群。当其补充到繁殖群时,小母猪就是绝对的感染源。b)当易感的后备母猪混群后,就会在饲养和妊娠过程中感染造成全群不稳。只有在繁殖群没有任何带毒征兆时才能补充易感后备母猪。

在补充到母猪群之前,管理好小母猪要求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以使其适应新环境,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在幼龄感染的小母猪补充到母猪群之前痊愈,不再散播病毒。这就要求至少在混群60前天引进小母猪。最初的10—15天,他们适应后备母猪、小母猪或者是育肥猪的环境,最后的30多天感染就会恢复。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母猪场的临床稳定。重要的一点是小母猪必须从一个单一的相对固定猪场引进。精液和公猪因为有同样的风险也必须从同场引进

三、母猪场PRRS的灭原

为了能根除病毒,必须用阴性猪更换原来的猪群。然而在引进阴性代替者之前,我们要确认母猪场不再流行PRRS。通常的做法是在引进前隔离猪场5—8个月,以便大小母猪恢复健康。当不再有病毒反复的迹象后,再对补充新猪。病毒反复很难监测,但是我们可以在一个与母猪和后备母猪相对隔离的圈舍内,利用将阴性猪作为哨兵混入母猪群或将淘汰猪混入阴性猪的方法进行检验。如果母猪群没有病毒感染迹象,就可以引进阴性猪了。由于与繁殖群联系广泛公猪是很好的哨兵。为了使隔离猪场引进新猪前的时间最大化,同时把生产损失降到最低,就应该在隔离场繁殖和饲养后备猪,所以可以把母猪场隔离的时间延长到3—8个月或更长时间。妊娠的阴性替换母猪应该在产仔前直接送到产仔栏。

四、仔猪与育肥猪阶段的PRRS灭原

育肥场灭原可以采用部分淘汰的办法。在仔猪阶段进行最有效,但应该是病毒只在仔猪间感染而不是被母猪感染的情况下。采用部分淘汰法,不仅对消灭PRRS有效,由于疫病消除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病原,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首先要做好淘汰规划。规划应贯彻整个育肥阶段的始终以保证从整场消灭病原。

五、根除PRRS的经济效益

根除PRRS病原还有很重要的经济效益,因为它不仅可减少疾病本身带来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间接方面。

从灭原后的猪场报告可以看出,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改善。其他疫病造成的死亡率也随之降低,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报酬显著提高。

对于出售种猪的猪场来说,也越来越多的被要求提供PRRS阴性的后备猪。生产者应该看到这可以提高商品猪的价格。对PRRS阴性猪的需求,会随着生猪产业成功消灭PRRS而得到满足。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防控 篇3

一、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蓝耳病病毒、猪肺炎霉形体。此外,与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相关的主要疾病有:猪圆环病毒、猪瘟、猪伪犬病、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流感、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肺炎、弓形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二、流行病学及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大部分猪场都可以感染相关病原体,难以在猪群中消除所有病原体。单一感染危害较小,当猪群在應激作用下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多病原感染而发展成为严重疾病。

多发生于6~10周龄,早发有1~3周龄,迟发有10~20周龄的猪群。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呈腹式呼吸。结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有时眼眶水肿,个别猪只出现拉稀、怕冷、扎堆,精神沉郁,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高。

三、病理变化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等,淋巴结肿大,轻度充血、出血。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严重者粘连。1~3周龄发病的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四、防控措施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多种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较困难,所以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1. 预防措施。①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禁止引进有呼吸道疾病的猪只,如确需引种,必须要对引种猪场进行祥细了解,并对引进猪只隔离观察1~2月,进行防疫,抽血检验合格后方可混群。②每年必须对种猪群进行2次采血检测,发现有呼吸道病综合征相关病原的猪只,采取补注疫苗及相应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复检确认,如果是阳性猪只,坚决淘汰处理,防止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③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加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的免疫接种,对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猪群必须注意气喘病疫苗的接种,确保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④采取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每批猪出栏后,必须严格清洗和消毒猪舍,间隔1周后再引进新的猪群。⑤禁止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大小、强弱必须分群,控制猪只饲养密度,保证其有足够生活空间。病猪必须隔离治疗与护理,无治疗价值的果断淘汰,切断传染源。⑥按猪群生长情况,采用优质、无霉变的饲料进行饲喂,并提供干净充足的饮水,提高猪群抗病力。⑦定期、有计划地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并杀灭猪场的蚊蝇、老鼠等,减少传播疾病。⑧根据气候、季节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为猪群提供干燥、卫生、舒适、通风换气的理想环境,并定期对猪群进行消毒。⑨做好猪群的保健是防控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重点。母猪产前、产后1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200克或2%纽弗罗(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1500克+泰乐菌素250克。后备母猪、配种怀孕猪及公猪应定期(2~3个月)进行药物保健,如每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250克+磺胺二甲嘧啶110克。仔猪做好三针保健计划(3、7、21天),每头每次肌注得米先或磺恩双杀(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0.5~1毫升。仔猪断奶后1周及转出保育舍前1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克+强力霉素200克。育肥猪在13~15周龄及18~20周龄时可在饲料中添加2%纽弗罗1500克+替米考星300克/吨料,连用1~2周。

2. 治疗方法。①发现有呼吸道疾病的猪只,及时隔离,每天用复合醛1∶500~1000消毒1次,对病猪肌注恩诺沙星0.1毫升/千克,每天1次,连用3~5天,或30%纽弗罗1毫升/15千克,1次/2天,连用2~3次。②在饲料中添加药物,2%纽弗罗1.5千克+80%支原净125克/吨料或2%纽弗罗1.5千克+泰乐菌素1.25千克/吨饲料,连用2~3周。③病猪经过治疗后,仍未康复的及无经济价值的必须淘汰处理,从而切断传染源。

冬季猪呼吸道综合症的防治 篇4

1 主要病因

1.1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 (PRRS)

典型症状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或早产增加,仔猪呼吸道疾病增多。常会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等,造成的免疫抑制,也会影响猪瘟等疫苗的免疫效果。

1.2 Ⅱ型圆环病毒 (PVC-2)

造成免疫抑制,引起间质性肺炎,增加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常见于6~14周龄的小猪。

1.3 猪流感 (SI)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在气温骤变、猪抵抗力下降的情况更易发生。该病,临床上以突发、高热、流泪、鼻液增多、咳嗽、呼吸困难、精神沉郁为特征,若单一猪流感病毒感染,其往往是良性经过,但该病毒可在鼻黏膜、扁桃体、淋巴结和肺中繁殖,可损害猪肺部的防卫机制,从而为其他病毒或细菌敞开大门,若出现继发感染,其症状和病变会加重。

1.4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主要引起猪出血性坏死性胸膜肺炎,常呈急性病程,使猪迅速致死。该菌血清型多,常通过飞沫感染,导致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

1.5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常继发于PRRS病、PVC-2及流感等感染之后,常见于5~8周龄猪。早期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厌食,也可见到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运动失调、发绀死亡,急性耐过猪表现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生长迟缓,严重时死亡率可达到50%。

1.6 猪喘气病 (MPS)

感染后病猪干咳、低烧、生长缓慢、发病率高,使呼吸道免疫力减弱,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其他细菌、病毒的呼吸道继发感染。单纯支原体感染,只造成轻度肺炎,但猪场极少有单纯支原体感染,继发感染往往不可避免,尤其肺炎支原体合并感染猪蓝耳病时后果更严重。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混合感染,控制单一病原比较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重点应放在容易控制的病因、病原上。对冬季猪群的呼吸道病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其中管理因素对该病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管理

2.1.1 饲养密度

一个圈舍内猪群密度不能太大,冬天也不要太小。不包括运动场一般哺乳母猪应占面积为3.25m2/头,断奶仔猪为0.37m2/头,青年猪为0.6m2/头,育肥猪为1m2/头,种母猪为1.4~1.6m2/头,种公猪为2m2/头为适宜。

2.1.2 环境调控

冬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管理要点主要是保温、通风问题。各猪场应重视硬件建设和设施投入,有必备的保持舍温的条件,采用暖气或热火炉,还要有局部保温设施,如红外线保温灯或加热板,防止仔猪扎堆。在保证舍温的同时,还要有适合冬季使用的排风系统,及时排除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搞好卫生,粪尿及时清理,舍内保持干燥,减少温差造成的应激,按时消毒,降低空气中病原体或粉尘的密度以减少感染机会。

2.1.3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防止疾病传入,加强消毒减少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争取全进全出制度,尤其是产房和保育舍,每批仔猪日龄不超过7d,每批转出后彻底消毒,采用"冲-消-薰-刷-消-烧"六遍消毒法,使用“复合醛”消毒液、生石灰、火焰等方法进行严格消毒,并空舍1周以上,才能转入下一批猪,彻底切除不同日龄 (批) 仔猪间的水平传播,结合早期断奶减少病原体母仔传播。降低饲养密度,保育舍应让猪有0.3~0.4m2/头的生活空间,育肥舍让猪有1m2/头的生活空间。

2.1.4 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

尤其乳猪断奶前后给予高营养水平适口性好的饲料,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用选择好时机添加优质维生素等方法,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2.2 引种注意事项

2.2.1 确实需要引种,应事先做好疫情调查

防止购入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种猪到场后,隔离饲养40d~2个月,并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性投药,并与本场几头老母猪混养进行风土驯化,让其产生适应本场微生物群的抗体,确定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2.2.2 种猪的更换频率不能太高

对引进猪要做好隔离和风土驯化等工作,引进的种猪不能有呼吸道症状,凡是眼下有泪痕、鼻吻歪斜、运动后气喘咳嗽的都不能引进,商品育肥猪一定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除此之外,猪场应加强消毒、保持舍内小环境控制、注意饲料的质量。

2.3 程序化免疫

现阶段猪场应考虑加强猪伪狂犬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免疫接种,对于细菌性病原,可以考虑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的防疫,一方面疫苗比较成熟,免疫效果好,费用低,另一方面这也是猪场的常发病,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气喘病也可以纳入免疫程序,并做好驱虫工作。

2.4 合理用药

疫苗防疫是必须的,但是疫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样,兽药的保健、防治也是必须的,虽然兽药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既然猪场的目标是控制猪呼吸道综合征,选择费用低、效果好的兽药以及合适的用药时机就比较关键。

2.4.1 保健用药

乳猪的保健可以选择比较成熟的三针保健用药,即分别在1、7、21d注射拜有利 (拜耳产) ,剂量为5mg/kg体重;3日龄补铁10日龄补硒,提高仔猪体制清除病原菌的影响。仔猪断奶后,可以有计划每个月月初在饲料中添加利好 (拜耳产) 、纽弗罗 (先灵保雅产) 、枝原净 (诺华产) 或强力霉素 (诺华产) 等5~7d,每次选择一种药物,可轮换用药,每2个月用拜美康驱虫1次。

2.4.2 发病用药

猪场应该选择部分敏感药物作为治疗储备药,建议发病猪群可以使用雅克毒+利好或雅克毒+纽弗罗 (先灵保雅产) +强力霉素 (诺华产) 拌料进行治疗。

2.4.3个别猪用药

对于病重的猪只,用祛邪扶正即复方穿心莲注射液 (山东省华尔康产) 进行治疗,配合采取补液、镇咳化痰、平喘、补充维生素及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对证治疗,补液可用10%葡萄糖溶液及林格尔氏液等。

2.4.4 用药方式、方法

用药时尽量采用冲击量给药方式,即每天的用药量分上午、下午2次给服,可以拌料也可以饮水,但是应该选择适口性好的药物。

种猪场猪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篇5

摘要 总结 了种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 包括抓好防疫卫生、保持适宜的气候环境、搞好疫 病监测、做好预防接种、药物防治、消毒、消灭病菌传播媒介等方面内容 , 以为种猪场猪疫 病的防治提供 参考。

关键词种猪场;猪疫病;防治措施

养猪业是大朝山东镇畜牧业的主导产业 , 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 , 而且还关系到社 会市场的稳定和国民 经济 的 发展。发展养猪业不但要注重商品猪的生产、饲料种植和加工 , 更应重视种猪生产 [1-2]。种猪生产是发展养猪业的基础 , 一旦种猪感染上猪瘟、蓝耳病、猪 伪狂犬病、猪乙脑等病 , 就会造成怀孕母猪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 或通过胎盘和产道 把病原传染给仔猪造成弱仔等。带有病原的种公猪通过精液造成病原的广泛传播 , 给养猪业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甚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现结合大朝山东镇种猪场的工作 , 就种猪的疫病 综合防制进行探讨 , 以促进该地养猪业的发展 [3-4]。

1抓好种猪场防疫卫生

(1实行兽医防疫卫生管理的专人负责制 , 制定本场兽医防疫卫生工作计划 , 实施猪传染 病预防、控制工作。

(2严格隔离饲养。猪场只能有一个出入口 , 禁止非生产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猪场门口 设消毒池和更衣室 , 饲养人员进入猪场时要更换已消毒的工作衣裤和胶靴 , 工作服在场内清洗 并定期消毒;卸料、装猪的车辆不得进入猪场;猪舍内用具不得携出场外 , 各猪舍的用具不得串 换混用;严格控制参观活动 , 参观者进场时须与工作人员一样对待。

(3坚持 “ 自繁自养 ”。需从外地引进新的猪种时 , 只能引自非疫区的健康猪场;在起运前应 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 , 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隔离观察 1~2个月 , 经检查 认为是健康猪只 , 经全身喷雾消毒 , 方可入舍混群;在隔离期间还应驱除体外寄生虫 , 没有注射 疫苗的应补注各种疫苗。

(4采用 “ 全进全出 “ 的饲养管理方式。繁殖母猪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 , 以便于产房和 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育猪舍 , 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 , 猪舍 应彻底消毒 , 空圈 15 d以上再引入健康猪群。

2保持适宜的气候环境

猪舍要建在高燥、背风、利于排水、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地方。夏季舍温不超过 30 ℃ , 冬季不低 于 12 ℃ , 仔猪 舍冬季 的地面 温度不 低于 23 ℃。猪的适 宜相 对湿度 范围为 65%~75%。在气温 14~23 ℃、相对湿度 50%~80%的条件下猪的肥育效果最好。低温高湿易 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和关节炎等 , 因此应防止湿度过高。消除舍内有 害气体 , 除通风换气外 , 应及时消除粪尿污水 , 防止其在舍内分解腐烂。

3及时检查诊断和搞好疫病监测

饲养员应每天观察猪群运动、休息、摄食饮水和检温 , 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对检查 出的病猪 , 应根据情况分别作妥善处理。凡传染病病猪及可疑病猪 , 应立即隔离 治疗 , 必要时予 以扑杀。每年结合县畜牧兽医局安排的疫病监测任务 , 对猪群进行随机采血送检。

4制定免疫程序 , 定期搞好预防接种

(1商品猪。在产后立即对猪只进行猪瘟超前免疫 , 每头仔猪注射 2头份 ,2 h后吃奶;20日 龄 , 用猪瘟脾淋苗进行第 2次免疫 , 每头注射 1头份;25~30日龄 , 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 苗;25日龄 , 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28日龄 , 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55日龄 , 注射猪伪狂犬弱毒疫 苗;60日龄 , 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70日龄 , 注射猪瘟 — 猪肺疫二联苗。

(2种母猪。种母猪 70日龄 , 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每隔 4~6个月 , 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初产母猪配种前注射猪瘟弱毒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 伪狂犬、弱毒疫苗 , 间隔 5 d;经产母猪配种前注射猪瘟弱

毒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灭活疫苗 , 产前 4~6周 , 注射猪伪狂犬弱毒疫苗;乙型脑炎于每年 3月(蚊虫出现前 1个月 , 使用乙型脑炎 疫苗 , 间隔 1个月免疫 2次。

(3种公猪。种公猪 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每隔 4~6个月 , 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每隔 6个月 , 注射猪瘟脾淋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伪狂犬弱毒疫苗 , 每种疫苗注 射间隔 5 d,乙型脑炎在每年 3月(蚊虫出现前 1个月 , 使用乙型脑炎疫苗间隔 1个月免疫 2次。在进行上述免疫程序时 , 应使用经国家批准生产或已注册的疫苗 , 并做好疫苗管理 , 按照 疫苗保存条件进行贮存和运输;免疫接种时应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要求规范操作 , 并对废弃物 进行无害化处理;免疫过程中要做好各项消毒工作 , 接种疫苗要用消过毒的注射皿和针头 , 并 要煮沸消毒 10 min以上 , 每注射 1头猪换 1个针头 , 如果是哺乳仔猪可注射 1窝猪换 1个针头 , 防止交叉感染。如果是冻干苗最好用专用的稀释液 , 使用前将疫苗和稀释液升至室温 , 疫苗一 经稀释 , 应在 2~4 h 内用完 , 过时废弃;经免疫监测 , 免疫抗体合格率达不到规定要求时 , 尽快实 施一次加强免疫;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紧急免疫;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5药物防治

一是种猪每月用 0.1%土霉素(粉 拌料或饮水服 3~5 d, 以防止气喘病和猪肺疫等 , 并有一 定促生长作用。二是种母猪在配种前驱虫 , 每年 2次。可用伊维菌素(针剂 0.3 mg/kg体重皮 下注射 1次 , 必要时间隔 7~9 d重复 1次。三是仔猪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促康生等微生态制剂 , 有促进仔猪生长存活、防拉稀等作用。四是仔猪出生后需注射牲血素 , 可防贫血、缺硒、拉 稀等。五是猪场无论母猪、仔猪 , 每月定期用中草药板蓝根、金银花等溶水喂猪 , 有一定防病 效果。猪场常备一些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针剂和磺胺二甲嘧啶(SM2、三甲苄氨嘧啶(TMP针剂以及氟哌酸、恩诺沙星等 , 以防急性炎症和急性拉稀等病。

6消毒

一是种猪场建立门口消毒池 , 池内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片或草垫 , 用有机氯制剂(如氯 毒杀、漂白粉等 作为消毒液 , 每周更换 1次 , 保持消毒池内消毒药液的有效性。二是饲养人员 进入猪场前必须在门卫室洗手 , 用消毒皂或消毒液(可用

0.1%新洁而灭 清洗。进入猪场须穿 专用胶鞋 , 用具在入场前需喷洒消毒。来人参观猪场后 , 需对参观路径或全场进行喷雾消毒或 洒水消毒。三是猪舍内外、猪场道路每周定期消毒。舍内带猪消毒 , 可用对人畜无害的消毒 液 , 如百毒杀或 0.2%过氧乙酸等。运动场及场内道路用 15%石灰水消毒 , 在进行消毒前必须彻 底清扫、冲洗。各种用具、饲槽每天刷洗 , 定期消毒。猪舍垫料定期更换 , 新更换的垫料应事 先消毒 , 消毒方法采用阳光曝晒等。四是种母猪在分娩前需对乳头、阴户用 0.1%高锰酸钾水 擦洗后送入消过毒的产房待产。五是从场外引进猪时需用对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带猪消毒(体 表 , 可用百毒杀或 0.1%~0.2%过氧乙酸。六是粪便、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可用生物 热消毒法(发酵池或堆粪法 或用漂白粉水喷洒消毒。污水每升中加 2.5 g漂白粉处理。7杀虫、灭鼠 , 消灭病菌传播媒介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篇6

关键词: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病原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41-02

襄阳大耳黑猪是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以农户原生态养殖的鄂西大耳黑猪为基础,有目的地引进国内外一些地方性优良黑猪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并不断地选优去劣,对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一些优良个体通过有计划地开展纵向或横向的继代繁殖,固定其优良性能,以鄂西大耳黑猪为基础培育的新一代襄阳大耳黑猪。襄阳大耳黑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鲜美可口等优良特点。

襄阳大耳黑猪虽然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但自2008年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襄阳大耳黑猪的选育和养殖以来,呼吸道综合征频发,特别是进入冬春季节以后,由于气候多变,早、中、晚猪舍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更易导致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高发。除了因猪发病直接死亡造成损失外,呈慢性或隐性感染的猪还会导致饲料报酬率低、生长发育缓慢、出栏时间推迟等,严重地影响了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的生产效益。为有效地应对该病,养殖基地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自2011年起组织养殖基地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对襄阳大耳黑猪的呼吸道综合征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其防控效果显著。现就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1 发病原因分析

1.1 原发性感染疾病

原发性感染疾病主要包括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所致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如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和猪流行性感冒等。

1.2 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性感染疾病主要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等。

1.3 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是直接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重要原因,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混养在一起;猪舍内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猪舍内粪污未及时清除、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猪舍内湿度变化大;饲喂猪群的饲料单一,导致猪群营养不良以及其他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多种应激因素等,均可成为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诱因。

2 防控措施

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根据襄阳大耳黑猪的养殖实际,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2.1 提前做好环境控制和相关设备物质的准备

在冬春季节到来之前应提前做好猪舍及其门窗的整修,准备和检修好猪舍内的保温增温设施和控制猪舍内湿度的相关物资,如仔猪用的保温伞,猪舍内吸潮用的生石灰、木屑等,以便随时开启猪舍内的保温增温设备,用于冬春季节寒冷天气猪舍内保温和通风换气,以有效地控制猪舍内环境。

2.2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养殖基地应根据猪群在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合日粮,供给猪群营养全面且均衡的饲料,以保证猪群生长发育的需要。与此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不同的猪群进行合理的分群,减少不同日龄猪群的混群饲养,并尽可能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经常保持猪舍内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注意猪舍内的保温和通风换气,以降低猪舍内的氨气浓度,改善猪舍空气质量;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呼吸道疾病感染机会;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应激因素。

2.3 坚持自繁自养,防范隐性感染猪带入病原菌

坚持自繁自养是防止猪呼吸道综合征隐性感染猪带入病原菌的关键性措施。如养殖基地确实需要引种时,则应到无疫区的种猪场引种选购,并严格按程序进行免疫,种猪引进后应在远离生产区隔离观察饲养一个月以上,并经检疫确定为阴性后方可进场饲养。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2.4 提前做好猪群免疫,预防病原性猪呼吸道综合征

病原性因素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对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的威胁极大,且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药物,采用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对猪群隐性携带强毒的检测和淘汰以及做好消毒工作等是预防和净化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因此,养殖基地必须合理地制定猪群的免疫程序,并适时给猪群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弱毒菌苗或灭活苗、猪霉形体灭活疫苗和猪肺炎霉形体兔化弱毒苗,以控制病原性因素引的起猪呼吸道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感冒、猪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养殖基地必须加强对猪群的隔离消毒,不从有疫源的种猪场引进种猪,同时应注意猪群的保温防寒,搞好猪舍内的清洁卫生,注意消灭蚊蝇和吸血昆虫,防止吸血昆虫对猪群的叮咬而传播疫病。

2.5 正确诊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正确地诊断引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疾病是有效应对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首要任务。养殖基地必须依据生猪疫病流行的特点、症状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综合判定,并特别注重兽医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以便确认引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原发性感染疾病或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找出其发生规律,并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强的应对防控措施。

2.6 全方位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养殖基地必须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疫制度,以降低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对养殖基地所形成的危害,建立起防制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群生长发育处于最佳状态,以有效地预防猪呼吸道综合征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7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针对冬春季节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养殖基地可选用一定剂量的抗菌素药物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4个阶段以及猪群转群时使用,以预防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根据生产实践,现推荐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预防性用药方案如下:

(1)后备母猪按每吨饲料中加入地米考星粉200~400 g,于配种前20 d左右饲喂,连续饲喂14 d;或按每吨饲料中加入10%氟苯尼考100 g,于配种前20 d左右饲喂,连续饲喂14 d,同时配合在每吨饮水中加入阿莫西林粉150 g,连续饮用14 d。其种公猪的药物预防参照后备母猪药物预防方案实施。

(2)妊娠母猪按每吨饲料中拌入80%支原净100 g、强力霉素120 g、阿莫西林160 g,于产前、产后各饲喂7 d;对分娩前后14~20 d的母猪也可选用泰磺安、氟罗预混剂拌料饲喂。

(3)育肥猪(2月龄以上)按每吨饲料中拌入10%氟苯尼考120 g、支原净100 g,连续饲喂7 d;或按每吨饲料中拌入北里霉素300 g、磺胺二甲嘧啶600 g、甲氧苄氨嘧啶200 g,连续饲喂7 d。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 篇7

1发病原因

1.1传染性病源

细菌、病毒、霉形体、衣原体、寄生虫、霉菌与霉菌毒素。

1.2非传染性因素

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及不合理的饲养管理。

1.2.1温、湿度的变化幅度以及昼夜温差过大, 冬季保暖措施不完善, 夏季通风条件差, 致使呼吸道对外界的刺激敏感, 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1.2.2舍内通风透气不好, 有害气体和灰尘超标, 刺激呼吸道黏膜出现炎症, 降低了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1.2.3饲养密度过大, 通栏同舍猪群太多, 给病原传播提供了便利, 加大了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

1.2.4猪群流动频繁, 来源复杂, 同群猪日龄相差太大, 没有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1.2.5猪群保健措施不当, 驱虫效果不佳, 消毒、免疫制度不健全及营养不良等。

1.2.6防疫制度不健全, 防疫措施不完善, 防疫程序不到位, 为病原提供了传播条件。

1.2.7不合理的使用一些毒性大、杀伤力强、刺激性强、浓度高的消毒剂, 导致猪场内生物安全体系遭受破坏, 另外长时间过量应用抗生素, 导致一些猪体的耐药性、抗药性增大。

2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2.1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频率加快、咳嗽、喘气、打喷嚏以及腹式呼吸、食欲下降或废绝、被毛粗乱、眼结膜发炎, 眼睛内分泌物增多, 流泪, 有时眼眶水肿, 有的出现腹泻, 喜堆卧在一起, 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大小不均, 有些成为“僵猪”。

2.2剖检病变

表现为病变肺炎,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 肺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轻度充血、出血, 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 严重者粘连, 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肺脏、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都会发生实变硬度如肉, 颜色变紫变红、胸腔积液, 有心包炎的症状。

3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猪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复杂, 症状表现不一, 因此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诸多不便。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 若已感染的病猪或疫区, 应立即采用免疫接种、抗生素治疗, 结合良好的饲养管理, 控制继发性、原发性疾病。

3.1加强饲养管理

3.1.1提高营养水平和控制霉菌毒素, 选用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在仔猪断奶、转群、天气突变、免疫接种时, 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维生素C。定期清理料槽, 防止槽底部饲料长时间存留而发霉变质, 防止霉败饲料中毒。

3.1.2降低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与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疾病, 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 降低料肉比。

3.1.3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缩小断乳日龄差, 避免将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 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的冲洗消毒, 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1.4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 搞好猪舍小气候环境的控制。加强猪舍通风换气, 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 降低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 注意控制好舍内温度, 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暖, 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猪舍内小环境保温, 大环境通风。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使猪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冬暖夏凉的环境中。

3.2加强防控措施

3.2.1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 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做好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肺疫、猪肺炎支原体病等病的免疫工作。有条件的养猪场要定期采血检测抗体水平, 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确保免疫效果。在防疫过程中应严格做到一猪一针头, 防止人为传播疾病。

3.2.2建立和完善消毒卫生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对进入生产区的所有通道建立消毒池, 消毒池内使用2%烧碱溶液或百毒杀等消毒剂。栏舍内可用百毒杀、克毒灵等消毒剂, 按使用说明进行喷雾消毒。猪群转出后, 应先将栏舍冲洗干净, 然后用2%~3%烧碱溶液喷雾消毒, 净化一周后再转入新猪群。

3.2.3引购种猪严格隔离, 新引进的种猪应隔离21~28d。

3.2.4定期对猪群体内外进行驱虫。

3.2.5设立病猪隔离栏, 病猪、弱猪及时隔离护理及治疗。

3.3药物控制与治疗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重在预防, 在疫病发生早期应及时作出诊断, 并及早采取措施, 对猪群投药进行预防和对患猪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养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 筛选出敏感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和其他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常用泰妙菌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暴发。由于猪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不同, 用单一的抗生素不能完全对所有的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必须采取联合用药, 以控制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弓形体等的感染。

4小结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发生和防治 篇8

1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PRDC是由病原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以及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混合感染, 从具体病因来看, 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有传染性病因、非传染性病因和免疫抑制因素。其中传染性病因可分为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寄生虫病原。病毒性病原主要包括呼吸综合症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和猪Ⅱ型圆环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包括猪肺炎霉形体、猪副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博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猪衣原体和化脓棒状杆菌等;而寄生虫病原主要包括弓形虫和猪蛔虫等。非传染性病因主要有有害气体、尘埃、通风质量、温湿度和各种应激因素等;尘埃包括灰尘和饲料粉尘等, 此类物质通常携带较多病原体, 易产生物理性刺激;而应激因素主要有转群和饲养密度过高等。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

PRDC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猪场可存在一定差异, 急性发病时普遍有体温升高和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部分猪龄较小的患猪可突然死亡。患猪主要有进食量下降、精神沉郁、气喘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和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对发病严重的仔猪进行剖检可发现其四肢、耳尖和腹下等部位呈紫红色, 气管与支气管带血泡沫较多, 心肌无力且柔软, 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炎, 可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病理剖检情况并结合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

3 综合防治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针对本病的监测制度

将针对PRDC的监控纳入养殖场疾病控制规程, 每隔2个月对饲料进行毒素检查, 同时对猪群进行常规检测, 重点检测猪瘟与口蹄疫;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伪狂犬病血清学ELISA, 每年对养猪场检测一次圆环病毒、蓝耳病、胸膜肺炎和喘气病等疾病, 发现隐性带毒猪后应及时淘汰, 以净化猪群, 防止疾病传播。

3.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加强养猪场饲养管理对于控制PRDC具有积极意义, 应坚持自繁自养, 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避免引入隐性感染猪, 防止来源及日龄不同的猪混养。同群猪应一起饲养和转群, 以减少应激与交叉感染。应合理控制饲料营养, 避免饲料霉菌对猪群产生毒害作用。对猪群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同时进行严格消毒, 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传播。限制外人进入生产区, 职工进入前应严格消毒, 以防病原交叉传染。此外, 还应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每一猪栏的猪应限制在15头以内, 每一空间的猪应控制在200头以内。同时定时通风换气, 注意保暖, 舍内湿度应适宜, 猪只应保持清洁等。

3.3 疾病预防

猪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治 篇9

1 发病机制

猪呼吸道综合症病因较为复杂, 由病毒性、细菌性、非传染性病原并发感染引起发病。

病毒性传染主要是由一些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包涵体鼻炎病毒、猪断奶肺炎综合症病毒等。细菌性传染多见,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克雷伯氏杆菌、化脓杆菌等。霉形体、寄生虫传染大多由一些弓形虫、附红细胞体、蛔虫、后圆线虫、猪球虫等。此外, 有害气体, 如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灰尘、异物吸入, 内外界温度变化, 劳伤、体质下降、免疫机能受到抑制等因素都可诱发本病。

2 主要呼吸道疾病症状

2.1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症 (PRRS)

该病又称“猪蓝耳病”, 临床表现为肺炎症状, 病猪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加快、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生长缓慢或停滞, 成为僵猪。

母猪:反复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发热、嗜睡、精神沉郁, 常显呼吸道症状, 继而发生流产、早产、死产、木乃伊胎。病猪乳汁减少, 重复发情。

公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嗜睡、精神沉郁, 明显呼吸道症状。性欲降低, 精液质量下降, 精子数量减少, 活力低。

哺乳仔猪:眼睛肿胀突出、结膜炎。四肢多展现“八”字脚, 脱水, 体质衰弱, 张口呼吸、呈哮喘样呼吸障碍, 流鼻涕, 伴有出血倾向。

2.2 猪支原体肺炎 (MH)

猪支原体肺炎, 俗称猪喘气病或猪霉形体肺炎。是猪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能感染, 尤以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染, 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 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以咳嗽、气喘为特征。本病死亡率不高, 但传染率高, 猪场一旦染病很难彻底消除, 还可使感染猪发育迟缓, 该病患猪早晚出圈、吃食或驱赶运动后常出现连续数十次的低头干咳、气喘、呼吸增数等症状。

2.3 猪伪狂犬病 (PR)

该病取决于感染猪的年龄, 仔猪最易感, 一周龄内仔猪死亡率达100%, 表现为严重的神经症状, 断奶后仔猪免疫力低下极易继发性感染, 怀孕母猪易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育肥猪表现为呼吸困难很少出现神经症状。

3 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猪呼吸道疾病, 主要是要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的自身免疫机能, 尽量避免外来病因介入。

3.1 加强饲养管理

大型养殖场 (户) 要建立完善卫生消毒安全体系, 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保持圈舍干燥通风, 坚持定期的猪群疫病和抗体水平检测, 对新引进的猪只要隔离观测3~4周入群饲养。

3.2 加强营养防止霉菌

多喂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 在仔猪断奶或转群在饲料中添加电解质多维或VC。定期清理料槽, 止防槽底部饲料腐败发霉变质, 以防霉坏饲料中毒。

3.3 免疫接种

加强猪瘟 (HC) 、伪狂犬 (PR)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猪肺疫 (PM) 、猪肺炎支原体 (APP) 、猪萎缩性鼻炎 (AR) 、猪链球菌 (SS) 、猪胸膜肺炎等疫苗接种工作, 必要时可用自家血干扰抗生素, 提高免疫效果。

3.4 药物治疗

引起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原因很多, 在实际中很多时候都是混合感染多见。对已经生病的猪群, 借助实验室诊断和药物实验, 找出主要病原和敏感药物, 确保做到对症下药, 可疑病猪采取紧急免疫接种。

药物控制和治疗非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病原, 由于猪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不同, 用单一的抗生素不能完全对所有的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必须采取联合用药, 以控制和治疗常见的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弓形体等。当前, 泰妙菌素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合使用, 其抗菌效果可增强4倍以上;卡那霉素与土霉素联合使用对治疗猪气喘病有特效。

在实践采取饲料中拌药方案, 能起到明显的防控、治疗效果。饲料中添加高于正常剂量30%的敏感药物, 还可通过饮水方法给药, 也可应用血清疗法, 病情好转选择间隔用药。

(1) 支原净每千克100毫克+金霉素每千克300毫克+阿莫西林每千克200~250毫克。

(2) 氟甲砜霉素每千克100毫克+磺胺二甲嘧啶每千克200毫克或复方新诺明每千克100毫克。

(3) 氟甲矾霉素每千克100毫克+强力霉素每千克150毫克。

(4) 泰乐菌素每千克120毫克+磺胺二甲嘧啶每千克100毫克或复方新诺明每千克100毫克。

(5) 林可霉素每千克60~80毫克+磺胺二甲嘧啶每千克200毫克。

(6) 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7、21日龄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0.5毫升。

断奶仔猪断奶前后1周饲料中加入支原净每千克50毫克和金霉素每千克150毫克+喹乙醇每千克100毫克, 土霉素500克拌料100千克, 阿奇霉素300克拌料100千克。

后备猪、育肥猪每月使用一周, 饲料中加入支原净每千克100毫克和金霉素每千克300毫克, 土霉素每千克12500IU。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篇10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病特点

1.1 病因复杂

1.1.1 病毒因素

这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由于病毒在粘膜、肺、局部巨噬细胞中复制, 随病程扩散到全身的单核细胞和组织的巨噬细胞中, 破坏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猪体抵抗力下降, 整体猪群对疾病易感性增强。例如, 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都可引起该病发生。

1.1.2 细菌因素

主要有巴氏杆菌、链球菌、猪放线菌、猪肺炎支原体、猪附红细胞体、猪副嗜血杆菌、猪败血波氏杆菌等。例如,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AR) 是由病原体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感染因子所致;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副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12个血清型,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急性病例体温可升至42℃以上, 呼吸急促, 呈间歇性咳嗽。猪肺炎霉形体病的病原是猪肺炎霉形体, 也是PRDC发生的主导病原体, 严重损害猪呼吸道上皮粘膜系统, 破坏机体天然屏障, 常致多种继发感染, 如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

1.1.3 寄生虫因素

如由肺丝虫、蛔虫、后圆线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1.1.4 其他因素

饲养环境突变, 密度过大, 猪舍通风不良, 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都可诱发。

1.2 临床特点基本相同

该病的临床基本特征为食欲下降, 体温升高, 间歇或连续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流鼻涕。例如, 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出现高热、呼吸道症状;猪伪狂犬病表现体温升到41~42.5℃, 且稽留, 呼吸困难。猪肺炎支原体主要症状是咳嗽和喘气;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体温升高为40.5℃~42℃, 食欲减退, 咳嗽、流鼻涕, 呼吸困难。一些疾病还表现发病母猪流产、早产、死产等繁殖障碍的共同现象。猪弓形体病猪体温升高41~42℃, 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 流鼻涕, 咳嗽, 呼吸困难。

1.3 容易继发或混合感染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往往不单是一种病原微生物, 通常由上述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病原微生物常共同诱发该病, 只是在这些致病因子中某种因子所占优势不一, 病猪临床症状也略有差异。只有在某些环境、管理和饲养因素发生改变时, 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呼吸道是猪只机体的保护屏障, 屏障一旦被破坏, 造成各种病菌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于是引发多种病原继发或者混合感染。生猪在感染一种疾病后, 体况很差, 抗御病菌和病毒侵入免疫机制的能力, 抗体水平较低。谢印乾, 王桂花等[2]认为, 猪蓝耳病病毒为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 有两个血清型, 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复制, 病毒侵害的靶器官是猪肺泡巨噬细胞, 然后进一步扩散到全身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使猪只免疫力降低, 从而产生免疫抑制。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 康复猪为病原的携带者。杨峻[3]等认为, 疫病的流行存在多病原感染的情况, 既有病毒感染 (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和猪流感病毒等) , 又有病原菌感染 (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巴氏杆菌等) , 还可能存在新的未知病原。

1.4 其他特点

不论品种、年龄均可感染, 多爆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四季发病, 春、秋、冬季尤为多发, 尤其是季节交替的时候, 反复感染, 外界因素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猪群传播速度快, 发病率高, 难净化。

2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措施

由于猪呼吸疾病是一种多因子性疾病, 从而造成了疾病的复杂性, 因此, 单一的防治措施对该病并不能取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控制此种疾病, 必须采取疫苗、药物、饲养管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找准病因, 对症治疗, 这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2.1 加强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要严格各项饲养管理制度, 坚持自繁自养,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严格消毒防疫和无害化处理, 转栏、混群、断奶等关节阶段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引进种猪要检疫防疫, 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 建立健全的免疫体系。注意饲料营养成分, 提供猪群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均衡的营养需要, 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同时增强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2.2 对症治疗

找准病因, 摸清是何种因素引起的, 才能对症治疗, 取得疗效, 因此, 除了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做出初步判断外, 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进一步确诊。

2.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应根据当地的疫病情况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对于该病的预防特别重要, 尤其要重点做好猪圆环病、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等传染性因素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4 正确使用药物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发生时往往是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 在选择药物前, 最好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敏感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 要重视联合用药, 如抗病毒药与广谱抗菌药联合使用, 广谱抗菌药之间的联合使用等, 并随时根据病猪症状的变化情况更换治疗用药, 防止出现耐药性。

综上所述,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是养猪场多发疾病, 其病因复杂, 互相作用, 尽管发病特点比较明显, 但是要明确哪些发病因素, 还需要全面分析, 尤其是进行实验室诊断, 对于防治该病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成文, 丁玉娟, 徐衍胜.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 2006 (10) .

[2]谢印乾, 王桂花, 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免疫学研究[J].畜牧与兽医, 2006 (11) .

猪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篇11

[关键词] 高热综合症;病因;防治对策

一、发病情况

猪高热综合症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炎热季节(6~8月)多发,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保育猪和肥猪发病率较高,哺乳仔猪病死率高于其他猪群。病猪体温升高,一般40~41.5度左右,不食或少食,发病初期体表皮肤局部或全身发红,随着病程的延长或加重,部分病猪表现在耳部、腹下、臀后及四肢未端等部位皮肤出现血淤血斑点或呈紫绀色,呼吸浅快或困难,大便干结或拉稀等症状,病程通常5~20d左右,病情反复者可达1月有余。病变以淋巴和呼吸系统为主,常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或有表面有出血点,有的剖面呈浆液性渗出或出血,肺局部或大部分萎陷,局部发生肉变或气肿或水肿,表面或有出血点或或纤维素性渗出物,或有间质性炎症,有的胸腔有淡黄色积液,胃肠道粘膜有出血点或有不规则溃疡,有的脾脏肿大或出血或边缘有出血性梗死,有的肾脏肿大,表面或色淡或色泽淡黄或有出血斑点,或髓质有出血或沉积物等。经对部分病料进行检测,查出以附红细胞体、猪流感、蓝耳病为主,以及弓形体、猪瘟、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疫、猪链球菌等共11种病原,其中多病原混合感染病例较多,有的病料未检测出致病性的病原。流行形式呈散发或跳跃型点散发。条件较好的规模化猪场其病死率低于条件简陋的中小型猪场。

二、临床治疗

猪一旦流行本病,畜主乱了手脚,病急乱投医,各类抗菌素、抗病毒、退烧药等五花八门,有的以西药为主,有的以中药为主,有的是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尤在抗生素使用上,每见疗效不明显时,或加大用药量、或增加品种、或频繁更换药物,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随意性很大;有些养殖场户在治疗的同时,加强了饲养管理,如通风降温送凉,改喂青绿多汁饲料,并在清洁饮水中添加Vc等多种维生素或黄芪多糖液等;也有些养殖场户放弃药物治疗,仅加强和改善喂养管理。从最终治疗效果来看,规范药物治疗且积极养护管理的,其疗效相对较好;乱用滥用药物治疗的,则病情时好时坏反复不定,甚至转化或恶化病情;完全不善养护的,则治疗效果更不能确定;但也有些不使用药物治疗仅加强饲养护理的,康复病例也不少。在抗菌药使用上,中草药的副作用比西药要小得多。

三、讨论与分析

1.热应激是诱发主因

天气高湿闷热,大多猪舍简陋低矮,通风不良,防署降温措施缺失,在烈日照射和热辐射作用下,舍内温度更高于舍外环境温度,持续恶劣的高温环境,猪生理极限极易被打破,发生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代谢机能下降或异常等系列生理应激反应,体质和抗病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引发诱发高热综合症。

2.饲养管理差,助虐了高热综合症

在热应激环境中,养殖者不积极采取有效防署防温管理措施,且因集约化猪场猪群饲养密度高,滞留舍内猪呼排出的湿热气及便溺物腐败氨气等污浊有害气体不能排出舍外,又增加了有害气体对猪的剌激,恶劣环境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猪的饮食欲严重下降或者废食,养殖者又不知如何调整适口饲料和补充体液能量,猪的体液体能得不到补充和恢复,致使体质进一步下降,反过来又加重了热应激反应,助虐了高热综合症。

3.特异性抗体不足,重病顽病难以对抗

生产实践中疫苗空缺、疫苗效果不理想、疫苗质量下降、免疫程序乱以及影响免疫应答效果差等因素的存在,一些重病顽病的特异性抗体产生不足或无特异性抗体产生,机体对这些相应疫病难以抵抗。

4.滥用药物與重治轻护加剧病情恶化

长期大量滥用药物,且不重养护管理,体液体能得不到有效补充,以及药物和机体代谢等产生的有害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更增加了药物对病猪的毒副作用、药物残留以及菌体抗耐药性和菌群失调所致二重感染等,病猪体内外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体质和抗病能力持续下降,使病情更加复杂和恶化,甚或加速死亡。

四、防治对策

1.加强场舍环境基础建设和养殖人员培训,为健康养殖奠定良好基础

猪场应选择在地势开阔干燥、背风向阳的地方建造,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和环境评估标准,为做好防署降温推行健康养殖奠定良好基础。

2.推行健康养殖,加强预防保健

(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热应激。

(2)防原灭害,减少接触感染和叮咬传染。

(3)科学免疫,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4)定期病原监测,消除疫病隐患。

(5)严格病猪监管和新购猪隔离检测,防止疫情外传或引入。

3.加强规模养殖重点监管,严防重大疫病

免疫接种到位,发现疫情及时,处置疫情果断,是政府职能部门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

4.综合治疗,规范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猪高热综合症的病因复杂,治疗前要结合养殖环境与临床表现和病原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避免盲目乱治。治疗应充分考虑热应激、体质和病原三个重点方面。一要通风送凉,降温控湿,调喂适宜料饮,增加抗应激药物或药饲,补足体液体能,促进体能恢复,减轻热应激反应,恢复和提高猪的体质和自然抗病能力;二要立即病健隔离,有病治疗无病管养,减少病健接触传染的机会;三要增加对养殖环境的消毒次数和病死猪及病猪便尿污物等无害化处理力度,及时消毒灭原;四要规范用药,用药前要采集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和菌体药敏试验,有针对性使用高效药或联合用药。对单纯病毒病应以管养增抗为主,辅以抗继发感染治疗;抗菌毒药物尽量使用中草药制剂,少用化学合成类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应严格参照说明书,并注意配伍禁忌,忌乱用滥用药物,努力减少抗药性、毒副作用、药物残留及二重感染的发生,同时补足体液,加快药物等有害代谢物质的泌尿排泄,协同治疗效果;五要对无治疗价值或濒临死亡的病猪作淘汰深埋处理;六要对突发重大疫情进行快速果断处置。

参考文献

[1]魏桂兰,周凤山等. 谈猪高热综合症的防治. 中国畜禽种业,2008(03):15

[2]康利蕊,曹翠红. 猪高热综合症的防治与对策. 中国畜禽种业,2009(08):15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篇12

1、PRDC的主要病因

1) 传染性病原

(1) 病毒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 (蓝耳病) 、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包涵体鼻炎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等疫病引起该病的发生。

(2) 细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巴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链球菌、化脓杆状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等。

(3) 霉形体

猪肺炎霉形体等。

(4) 寄生虫

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蛔虫等。

2) 非传染性病因

(1) 有害气体

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2) 灰尘

灰尘中常常有细菌、霉菌或病毒, 易引起传染性肺炎的发生。灰尘是肺炎的诱因, 也可引起非传染性肺炎。规模化养猪场一般使用自动投料槽, 自己拌的粉料喂养容易引起该病的产生。

(3) 异物

吸入固体、液体等异物, 可导致异物肺炎。

(4) 其他

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猪群密度、猪群的流动引起的应激反应。

3) PRDC危害最大的病原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 (蓝耳病) 、猪肺炎霉形体 (喘气病) 等。

4) 当前猪场中PRDC相关主要疾病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蓝耳病) 、猪伪狂犬病、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流感、猪喘气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5) 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是影响猪肺炎霉形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

二是影响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破坏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三是影响猪流感病毒破坏黏膜纤毛系统, 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四是影响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 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五是影响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2、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更困难, 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应放在容易控制的病原上。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其中管理因素对该病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1) 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 (引进种猪是猪呼吸道综合征传播的重大隐患) , 做好隔离和风土同化等工作。

二是同一周内断奶的仔猪在同一栏内饲养。

三是全进全出的方式比流水式较少发病。

四是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

五是调控通风和温度。

六是控制饲养密度。

七是设立病猪隔离栏, 及时将保育舍或生长舍的病残猪隔离治疗。

八是加强消毒等措施。

2) 免疫接种

(1) 制定科学合理化的免疫程序

规模化养猪场主要考虑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疫苗控制。

(2) 加强免疫接种

病毒性弱毒疫苗可产生免疫干扰作用。两种病毒性弱毒疫苗接种间隔应不少于7d。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圆环病毒病是免疫抑制病的隐形杀手, 面前市场上没有单一的疫苗来预防控制主要靠预防保健添加药物 (主要是黄芪多糖类) 来预防控制。

3) 药物防治

上一篇:操作表演训练教学法下一篇:产品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