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阻塞

2024-09-03

小儿呼吸道阻塞(精选7篇)

小儿呼吸道阻塞 篇1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小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儿舌头较大, 颈较短, 呼吸道管径较小, 导致了呼吸道腺体分泌旺盛, 分泌物易发生舌后坠和气道被异物、血液、分泌物堵塞引起急性呼吸道栓塞[1];且小儿多用全麻治疗, 但是每一种全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抑制呼吸功能和增加腺体分泌的作用, 可能危害到患儿的生命。本文就如何用护理干预减轻患儿术中并发呼吸道阻塞的发生发展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11年1月至12月共进行患儿全麻手术476例, 其中唇腭修补术402例、嵌顿疝36例、肠套叠15例、肠梗阻16例、先天性巨结肠7例。年龄22 d~12岁, 术中并发急性呼吸道梗阻7例, 其中喉痉挛4例、明显喉头水肿2例、误吸并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术前均常规用药, 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血氧饱和度 (Sp O2) 。急性呼吸道阻塞发生时, 可见患儿喉痉挛、喉头水肿、发绀、喘鸣、三凹征、Sp O2急剧下降、心电显示心律紊乱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立即通知术者停止操作, 同时行螺纹管面罩高流量给氧, 吸取气道异物、血液、分泌物, 根据情况或行气管插管, 或适当加深麻醉, 根据医嘱给药, 均使患儿转危为安, 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

2 原因分析

小儿呼吸道解剖和组织学方面自身特点决定:舌大、颈短, 喉腔、气管腔相对狭小, 声门黏膜与基底组织呈现疏松连接, 血管淋巴组织丰富, 因此轻微的黏膜肿胀或分泌物积滞即增加气道阻力, 引起气道阻塞。尤以婴幼儿明显, 更易出现喉头水肿、喉痉挛。小儿气道阻塞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分泌物过多。小儿代谢旺盛, 大量消耗氧气, 在低氧的情况下, 小儿的耐受能力差, 在短时间的低氧就会危及生命[2]。

麻醉造成的呼吸抑制、氧供不足、突然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手术刺激或全麻至保护性反射如吞咽、咳嗽消失, 易发生气道阻塞、窒息[3]。喉头肌肉、气管隆突绝大部分受迷走神经支配, 遇刺激如麻醉偏浅, 手术牵拉易致支气管痉挛或迷走—心脏反射而致心搏骤停。

3 护理干预

3.1 术前准备

除常规护理外, 手术前检查患儿的口腔及垂体, 确定无溃疡及舌炎, 近日无咽部急性炎症。手术前1 h采用漱口水漱口3~4次, 进入手术室前漱口1次。手术前6 h禁食, 但是患儿年龄较小, 相对依从性差, 所以要嘱咐家属监督患儿严格执行, 在必要时相关操作由护士进行, 以免在麻醉后发生误吸。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胃管, 插管时查看患儿口腔, 避免胃管盘在患儿口内或从腭部瘘口处穿出。对不合作的患儿, 在手术结束苏醒前插入胃管。

3.2 心理护理

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术前情况及期盼的结果, 使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保持积极的态度, 配合手术的完成。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护士在接患儿进入手术室时要做到语气和蔼, 认真询问患儿姓名、年龄、手术部位及禁食、禁水情况。多与患儿沟通并及时解答问题, 从而获得患儿的信任。

3.3 术中护理

合理选择患儿体位, 必要时肩下放一薄枕, 头偏向一侧, 使口咽喉分泌物能及时流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放口咽通气管, 做好急救准备, 开放静脉通道, 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及输注速度, 并能保证及时添加药液。术中加强呼吸道管理,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病情, 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以及时判断急性呼吸道阻塞发生发展情况。若发生急性呼吸道阻塞, 应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缺氧而引起继发性损害。

3.4 术后护理

3.4.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术毕返回时, 搬动患儿动作要轻稳, 避免头部受震荡, 术后72 h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Sp O2、体温及尿量情况。婴幼儿由于体重小, 发育不成熟, 器官组织代谢率快, 自身排水能力有限, 术后部分会出现严重的组织水肿, 因此要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及输注速度, 所有液体微泵持续输注按6~8 ml/ (kg·h) 的速度进行补液。

3.4.2 呼吸道管理

术后要保持患儿呼吸道及呼吸道分泌物引流通畅, 以防逆行感染, 另外患儿术后组织反应性肿胀, 更易发生呼吸道阻塞、窒息。给予患儿口腔放置麻醉科常用的口咽通气管, 在患儿麻醉未完全清醒, 各种反射未恢复前, 护士注意口腔通气管位置是否居口腔正中。口咽通气管末端应突出门齿外1~2 cm, 有分泌物堵塞时要予以吸痰, 吸痰时动作宜轻快。每次吸痰时间少于5 s, 控制吸引器吸力为33~40 k Pa。患儿咳嗽时予以轻托两侧胸部, 雾化吸入以达到稀释痰液, 降低痰液黏稠度的目的。

3.4.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保持口腔清洁, 经口进食后多饮清水, 定期用嗽口水嗽口3次/d, 静脉用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静.患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术后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2) :69-70.

[2]冯雅琴.小儿术中呼吸抑制10例分析及护理干预[J].安徽医药, 2006, 10 (9) :712-712.

[3]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38.

小儿呼吸道阻塞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纳入我院儿科自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住院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呼吸阻塞。所有患儿入组后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30例患儿。对照组中,男患儿为18例,女患儿为12例,患儿年龄区间为1~9周岁,平均年龄为(3.9±0.7)岁;观察组中,男患儿为16例,女患儿为14例,患儿年龄区间为1~10周岁,平均年龄为(3.6±0.5)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确诊后予以常规方法干预,包括对症进行抗炎、化痰、镇静、以及补液。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确诊后予以常规方法+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干预。常规方法同对照组,沙丁胺醇用药方法为:根据患儿体质量,按照0.03 m L/kg剂量用药硫酸沙丁胺醇注射液,配伍2.0 m L剂量生理盐水,给药方式为氧驱动雾化吸入,吸入时间为5.0~10.0分/次,吸入频率为2~3次/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均为14 d。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与对比。参照如下标准判定临床疗效:①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未见肺部喘鸣音;②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征明显改善,仅见轻微喘鸣音;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为期14 d治疗,观察组总临床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已有治疗中显示,小儿呼吸阻塞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为呼吸道异物影响,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包括毛细血管发育不完全,呼吸道黏性分泌物过多,毛细血管收缩功能异常等。因此,临床对本病患儿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炎、化痰、镇静、以及补液在内。

本研究中,观察组30例患儿在按照上述方法接受治疗的同时,通过氧驱动雾化给药的方式用沙丁胺醇进行治疗。数据显示观察组总临床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优势在于:沙丁胺醇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抑制组胺等过敏物质的产生。氧驱动雾化干预下能够促进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放松,消除痉挛症状。同时,在高速氧气气流作用下,能够促进患儿肺功能以及呼吸功能的改善,减少黏液分泌,最终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患儿康复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小儿呼吸阻塞疾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干预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治疗对小儿呼吸阻塞疾病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 本研究中纳入我院儿科自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住院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呼吸阻塞。所有患儿入组后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3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方法干预,观察组患儿同时予以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干预。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均为14 d。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与对比。结果 经过为期14 d治疗,观察组总临床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呼吸阻塞疾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干预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呼吸阻塞,沙丁胺醇,氧驱动物化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尹剑.小儿呼吸阻塞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6):3059.

[2]巴哈提古丽·热阿甫.沙丁胺醇压缩雾化治疗小儿呼吸阻塞临床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483-484.

[3]谢凡,胡克.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哮喘疗效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349-35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呼吸道护理 篇3

1 一般护理

1.1 保证体液容量。

COPD伴感染的患者因气喘, 呼吸频率快, 使呼吸道的水分蒸发过多, 痰液黏稠, 加之患者有长期的反复呼吸道慢性感染, 使支气管黏膜破坏, 纤毛细胞受损, 致使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不易排出, 易出现干燥痰痂, 影响气道通畅。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一般每天饮水1 500 m L以上, 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 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 利于痰液稀释及排出。

1.2 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洁净, 注意通风。

维持室温在18~20℃, 湿度50%~60%, 必要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充分发挥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

2 促进有效的排痰

2.1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咳嗽方法, 有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 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 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 屏气3 s~5 s, 继而缩唇, 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 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 s~5 s, 身体前倾, 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 咳嗽同时收缩腹肌, 或用手按压上腹部, 帮助痰液咳出。也可让患者取俯卧屈膝位, 借助膈肌、腹肌收缩, 增加腹压, 咳出痰液。经常变换体位也有利于痰液的咳出。

2.2 湿化和雾化疗法

通过湿化和雾化可以达到湿化气道, 稀释痰液的目的, 常用蒸馏水、生理盐水加入化痰、平喘、抗生素等药物以雾化方式吸入, 可使水分和药物到达终末支气管, 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同时也可以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窒息, 避免湿化过度, 要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口腔护理, 避免呼吸道的交叉感染。

2.3 胸部叩击

通过对胸部有节律的振动, 间接地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 易于咳出。叩击时两手的手指弯曲并拢, 使掌侧成杯状, 以手腕力量, 从肺底自下而上, 由外向内, 快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 振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 min~3 min, 每分钟120~180次。每次叩击时间以5 min~15 min为宜, 安排在餐后2 h至餐前30 min, 操作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操作后让患者休息并做好口腔护理, 去除痰液气味。

2.4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 又称重力引流。根据病变部位, 采取适当的体位, 病变位于上叶者, 取坐位或健侧卧位;病变位于中叶者, 取仰卧位稍向左侧;病变位于舌叶者, 取仰卧位稍向右侧;病变位于下叶尖段者, 取俯卧位。引流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有脸色苍白、发绀、心悸、呼吸困难等异常, 应立即停止。每天1~3次, 每次15 min~20 min.于饭前1 h或饭后2 h~3 h进行。

2.5 机械吸痰

对于无力咳出黏稠痰液、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可经患者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负压吸引。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 s, 两次吸引时间间隔不少于3 min, 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感染。

3 氧疗及气道湿化

患者需长期低流量的吸氧, 但长时间吸入干燥的氧气, 不利于气道的湿化、排痰, 吸氧过程中需进行氧气湿化, 并定期更换湿化液, 定期对湿化瓶进行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4 加强呼吸肌功能的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的锻炼, 加强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 改变浅而快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 改善呼吸功能。开始半卧位, 膝屈曲位, 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 腹肌放松, 情绪平静, 呼吸时缩拢嘴唇, 同时收缩腹肌使气体从口中慢慢呼出, 然后经鼻吸气。如此训练每分钟10次, 每次训练15 min, 每日2~3次。

5 避免诱因, 注意保暖

避免尘埃与烟雾等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避免剧烈运动和进出空气污染的公共场所, 对吸烟的患者制定有效的戒烟计划, 并说明戒烟可消除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注意保暖, 避免冷空气的刺激, 冬天外出时戴口罩等。

总之, 通过对呼吸道的护理及呼吸肌功能的锻炼, 改善呼吸功能, 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小儿呼吸道阻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建筑医院呼吸内科2010年2月~2014年4月院内发生下呼吸道肠球菌属感染的68例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1±3.7)岁。

1.2 方法

1.2.1 痰细菌定量培养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所有痰液标本均来自于诱导痰。采取3%高渗氯化钠溶液诱导痰液,经过涂片镜检,确保每低倍视野白细胞>25个,上皮细胞<10个。按照Pye等[4]的方法进行痰定量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浓度≥107 cfu/ml时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标准。

1.2.2 细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PHOENIX100及配套鉴定药敏鉴定板,MIC法参照CLSI 2010标准。

1.3 观察指标

(1)肠球菌分布情况;(2)肠球菌药敏试验;(3)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属的高危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球菌分布情况

从患者痰标本中共分离出68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30株,屎肠球菌38株。

2.2 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所有68株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粪肠球菌比较,aP<0.05

2.3 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属的高危因素

高龄、住院时间>14 d、合并肿瘤和基底节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合并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感染是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的高危因素。见表2。

3 讨论

COPD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病,在我国约有2005万COPD患者,当COPD出现急性加重时则可能会引发肺功能恶化、病情持续发展等,而其中下呼吸道细菌和病毒在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5,6]。肠球菌属引发的最常见院内感染是血流感染、腹腔盆腔感染和尿路感染,但也存在一定的呼吸道感染现象[7]。肠球菌属属于条件致病菌,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住院、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损害等。一旦发生感染,需服药治疗,但临床治疗显示部分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这与肠球菌耐药性密切相关。肠球菌耐药性共包括由于细胞壁坚厚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固有耐药性、产生一种质粒介导的氨基糖苷钝化酶而存在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产生一类特殊化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出现青霉素获得性耐药等[8,9]。

为了提高本院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本文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显示68株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P<0.05),这表明在临床治疗中应选择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但在实际应用中要避免出现滥用现象,应科学地、正确地用药,以尽可能地降低耐药性,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控制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本文分析了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14 d、合并肿瘤和基底节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合并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感染是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的高危因素,其高危原因可能是因为高龄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身体免疫力低,容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往往身体机能处于恢复状态,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在院内大量细菌存在的区域,容易发生感染;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夜间吞咽反射能力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肿瘤患者处于免疫功能损害状态,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本院COPD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临床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调查与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情况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发生下呼吸道肠球菌属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情况。结果 从患者痰标本中共分离出68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30株,屎肠球菌38株。所有68株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P<0.05)。高龄、住院时间>14 d、合并肿瘤和基底节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合并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感染是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的高危因素。结论 本院COPD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临床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院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肠球菌

参考文献

[1]郝冀,李晓辕,刘红梅,等.吸入不同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19-4320.

[2]Guessoum S,Laskri MT,Lieber J.Respi Diag:A case-based reasoning system for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2):267-273.

[3]陈家华,郭述良.不同剂量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8(2):86-89.

[4]Pye A,Stockley RA,Hill SL.Simple method for quantifying viable bacterial numbers in sputum.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1995,48(8):719-724.

[5]王乐强,孙开宇,于振刚,等.头孢他啶联合热毒宁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2):2177.

[6]陈平.探讨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价值.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6(2):105-106.

[7]张妮.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体外耐药性监测.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28-130.

[8]梁结柱,罗胜,冼宙宁,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2(4):425-427.

小儿呼吸道阻塞 篇5

患者, 男, 47岁。体重62 kg, 身高167 cm, 术前诊断:声带息肉 (直径约2 cm, 蒂较短) , 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声带息肉切除术。术前检查:BP 120/80 mm Hg (1mm Hg=0.133 kPa) , P 80次/min, R 14次/min, 心肺功能正常, ASAⅠ级。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 生命体征平稳, 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吸空气时SpO298%, 面罩吸氧后为100%.依次静脉注入咪唑安定0.1 mg/kg, 依托咪酯0.3 mg/kg, 芬太尼3μg/kg, 维库溴铵0.1 mg/kg, 随着患者的胸式呼吸渐渐停止, 面罩加压给氧, 感觉到呼吸道阻力越来越大, 患者的SpO2由100%逐渐下降, 最低时达47%.此时用麻醉喉镜暴露声门, 可见息肉将整个声门完全堵塞根本无法通气, 立即用ID7.0#气管插管在息肉的下方将息肉向上推移, 可见开放的声门, 并顺势将导管送入气管, 机控呼吸, SpO2迅速上升至100%.手术历时1 h, 术后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吸空气SpO2维持在95%, 安返病房。

2 经验与教训

小儿呼吸道阻塞 篇6

1 病例选择

目前, 呼吸机应用作为一种生命支持及治疗技术, 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仅为气胸及纵膈气肿未行引流者, 现代急救学提倡及早应用机械通气, 作出决定的主要依据是病情的动态变化, 及患者近期通气功能及肺部感染的变化趋势。临床上, COPD病人存在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均可使用机械通气, 以阻断和纠正通气不良、呼吸肌疲劳和痰液引流不畅等关键的病理生理环节, 迅速使病情进入相对缓解状态, 阻断疾病的恶性循环, 为以后疾病的治疗创造条件。我院参考标准为:呼吸频率>30次/min, 肺活量<10~15mL/kg, 最大吸气压<-2.45kPa, 氧分压<7.98kPa (面罩纯氧吸入时) , 二氧化碳分压>7.32kPa (急性呼吸衰竭时) 。可根据I型及Ⅱ型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 准备应用机械通气。对于感染严重、气道分泌物多的病例, 宜采用开放人工气道后接机械通气的方法, 有利于痰液的充分引流并可保证通气效果。对于感染不严重, 气道分泌物较少而呼吸肌疲劳问题突出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无创通气。早期应用无创通气对于改善呼吸肌疲劳, 进而促进通气功能和提高咯痰能力有积极作用。

2 COPD病例参数的调节和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

使用机械通气, 对于COPD病例, 只要病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呼吸, 即宜采用辅助通气的模式, 并在综合病情好转后降低机械通气的支持水平, 逐渐增加患者自主呼吸承担的通气负荷比例, 病人在辅助模式下自主呼吸触发一定方式的机械通气呼吸机辅助做功, 这样可以使患者自主通气得到锻炼和恢复, 为以后较早和顺利撤机做好准备。临床上, 我院设定的参数为:呼吸频率16~20次/min, 潮气量为500~800mL, 每分钟通气量为8 000~15 000mL, 呼气/吸气时间比例为1.5∶1至2∶1, 但以上均不宜机械执行, 因为病情不断变化, 要根据临床表现, 血气检查, 随时调整各项参数。辅助模式主要包括同步间歇强制通气 (SIMV) , 压力支持通气 (PSV) , 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 (SIMV+PSV) , 双相气道正压 (BIPAP) 比例辅助通气 (PSV) 等。其中SIMV+PSV、PSV和双相气道调节的BIPAP模式值得提倡。近年来具有BIPAP功能的呼吸机性能良好、操作简单, 临床应用较多。

机械通气主要并发症与正压通气及人工气道有关, 主要有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VALI)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气囊压迫所致的气管食管瘘, 还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

3 COPD病例机械通气的撤机方法

小儿呼吸道阻塞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护理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4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呼吸道护理辅助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9例患者来源于我院内科住院患者, 男57例, 女22例, 年龄50-89岁, 平均年龄 (67.5土8.6) 岁。病程5~35a, 平均 (15.4土7.2) a。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标准, 并存在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 (1) 呼吸困难加重; (2) 咳嗽次数增多或加重; (3) 痰量增加或出现脓性痰; (4) 喘息加重至少持续3d。

1.2. 治疗方法。

79例患者随机按住院顺序前41例分为治疗组和后38例为对照组, 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常规吸氧、应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解痉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道护理。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计量数据用表示, 并采用t检验。

1.4. 结果。

(1) 2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 (X2值=4.1, P<0.05) 。 (2) 2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1) 。

2 护理

2.1. 体位及引流。

对伴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右心功能不全者, 协助患者采取前倾坐位, 其方法是:患者坐于床上, 两腿自然前伸, 身体前倾, 在患者胸前两腿上方置一约30cm高度的小跨凳, 其上或直接将头叠起于两腿上, 这样可以使胸腔容积增大, 回心血量减少, 从而减轻心肺负担。而病情较轻者, 则给予前倾坐位与高枕右侧卧位交替使用, 高枕右侧卧位其方法是摇高床头成30ο左右或使用相当于30ο枕头, 患者取右侧卧位, 右手放于枕旁, 左手自然放于胸前, 右肩背下垫软枕, 患者自觉这种卧式舒适, 呼吸不费力, 以改善通气功能。每1~2h给患者翻身1次, 翻身时应缓慢进行, 其间配合拍背, 使患者逐步翻至所需体位。对痰量多者,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应用体位引流的方法来排痰, 2~3次/d, 5-~10min/次逐渐增加至15~20min/次, 引流期间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 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2. 有效咳嗽、咯痰。

病情轻者患者半坐卧位或坐位, 两手分开分别扶住胸的两侧并施加轻微的压力。咳嗽前先让患者做吹气动作:让患者做一次深的腹式呼吸, 迅速小口呼吸后, 让患者再吸一口气, 又猛呼出一口气后, 再让患者深吸一口气, 然后更强吹一口气, 这时患者已准备好咳嗽。最后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2~5s, 作短暂的机关枪样咳嗽数次, 待痰液松动后用力将痰咯出;病情重的患者前倾坐位时用手夹住枕头后顶住腹部, 咳嗽时两肩稍内弯, 头颈屈曲, 张口咳嗽将痰液咯出。对久病体弱、排痰无力者, 辅以拍背, 2~3次/d, 其手法:五指并拢, 手指关节微屈, 掌呈覆碗状, 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着落, 从肺底由外向内, 由下向上轻拍, 力量的强弱、频率以使痰液排除顺利、患者能承受为宜。

2.3. 雾化吸入。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构思下一篇:智能遥控窗帘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