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

2024-05-22

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共11篇)

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 篇1

摘要:呼吸道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对儿童成长非常不利, 因此要高度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用药安全。该文对目前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及安全用药进行了分析, 为儿科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预防

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阶段, 各种器官和免疫功能尚不完善, 加之儿童的承受能力不强, 儿科呼吸道疾病呈增多趋势, 在儿科门诊病例中所占比例将近60%, 是儿科最常见病症之一。由于儿科个体的差异, 导致呼吸道疾病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在儿科呼吸道诊治过程中毒药物的要求比较高。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 原因是儿童鼻腔相对狭窄, 无鼻毛, 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小儿呼吸道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善, 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减弱, 以致清除尘埃及异物颗粒的作用明显降低, 另外, 小儿体内干扰素、乳铁蛋白及补体等活性减弱, 而肺泡吞噬功能亦下降, 致小儿T细胞功能暂时降低, 影响了Ig A、Ig G以及Ig G2亚类的分泌, 含量明显下降。所以儿童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1]。儿童年龄越小患病几率就越大, 一旦生病情况也相对严重, 甚至威胁生命, 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 一定要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上感”, 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侵犯鼻咽部, 又称为“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由于儿童免疫功能低下, 发生感染后, 极易出现并发症, 并涉及咽喉、气管、支气管、眼、耳、口甚至颈部淋巴结等器官。主要症状有发热、咽喉肿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多有病毒感染引起。流行病学调查证明, 90%以上的上感是由病毒引起, 而细菌引起的感染比较少见, 一般是在病毒的基础上激发感染。所以在治疗时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尽量不要使用。

①常见病毒有:鼻病毒, 可致上感及支气管炎;柯萨基病毒, 可引起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 主要引起上感, 也可以引起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副流感病毒, 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腺病毒, 可引起鼻咽炎、咽炎、滤泡性结膜炎。以上病毒主要侵犯儿童鼻咽部, 通过释放内外毒素引起小儿上呼吸道症状,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②常见细菌:侵入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主要是β溶血链球菌A组, 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③其他:肺炎支原体, 不但引起肺炎, 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针对以上情况, 该病不长使用抗生素, 最好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包括纯中药制剂和中成药, 比如小儿解表颗粒, 经基层医疗机构临床观察, 特别适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如果上感引起了一般的链球菌感染, 最好使用青霉素, 过敏者可使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合理科学使用药物, 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 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 儿童气管及支气管管腔与成人比较相对窄小, 软骨较软, 弹力组织不足, 有丰富的粘膜血管, 但粘液腺因分泌量少而导致干燥, 加之粘膜纤毛功能减弱, 导致排出微生物受阻, 这些特点造成儿童不仅易导致感染, 而且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此外, 小儿肺泡不仅数量少, 而且面积小, 弹力纤维发育不足, 加上丰富的血管, 发育旺盛的肺间质, 最终造成肺含血量多、含气量少, 导致感染的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后易引起粘液阻塞、肺不张及间质炎症肺气肿等。临床常见的就是小儿支气管肺炎, 全年皆可发病。据资料记载, 导致国内外小儿肺炎的病原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 可造成一般性的支气管肺炎。其次是病毒, 包括麻疹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可引起间质性支气管肺炎。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等。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病较急, 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麻痹性肠梗阻, 若早期未进行合理治疗或病原体致病力较强, 可出现脓胸、脓气胸等并发症, 更甚者会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小儿肺炎。目前基层治疗主要采用抗炎、解痉、吸氧等支持疗法, 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首选红霉素。

3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用药现状

3.1滥用抗生素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轻重程度差异比较大, 当孩子出现轻微感冒症状时, 由于家长爱儿心切, 迫切希望患儿的疾病能得到最快的治疗, 而要求医师使用抗生素, 因此, 医师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 而选择使用抗生素, 更甚者动用价格昂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 或者是频繁的更换药物种类。因此不科学的应用抗生素会造成小儿肝肾损害、消化道损坏, 长期大量使用容易造成细菌耐药, 增加药品不良反应,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既加重了治疗难度、加重了患儿痛苦, 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2滥用解热镇痛剂发热为儿童上感的常见症状, 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婴幼儿, 因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体温调节功能差, 易引起发热。部分患儿家属常在孩子体温不足38℃时自行给患儿服用降温药物, 有的甚至短时间内反复多次用药, 最终导致患儿出汗过度, 甚至发生虚脱。

3.3小儿感冒就输液治疗在医院儿科门诊, 常见有些家长因孩子感冒就诊, 口服药困难, 要求医生输液治疗。也有部分医生急于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用多药联合的治疗方案, 将各种抗病毒、抗生素、止咳药、解热镇痛药甚至激素等药物联合应用, 期望能提高疗效。实际上, 药物种类越多, 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反应程度越重。

4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合理用药

①合理的给药方法:儿童在不同的的发育阶段对药物的的反应不同, 用药要特别谨慎。当患儿只是轻度或中度感染时, 可采取方便、安全、价廉的口服药物, 也可采取直肠给药。在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症状缓解需要一个过程, 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通常儿童上感多需要5~7 d才可能康复。采用静脉给药方法并非最佳选择, 除非是比较严重的感染, 方可采取静脉给药的方法, 同时要加强监测, 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合理应用抗生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超过90%的感冒系病毒所致, 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给予抗病毒的小儿纯中药制剂和中成药, 如有轻微发热症状可采取物理降温和直肠给药。如果上感继发细菌感染时, 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如肺炎球菌肺炎通常首选青霉素静脉给药;如果患儿对青霉素过敏, 可使用红霉素代替;要是治疗不起作用, 才考虑选择头孢噻吩、头孢唑林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这种疾病大部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并发症, 治疗一般用头孢噻吩或是头孢唑林静脉给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该病的病程是亚急性, 起病比较慢, 治疗时一般采用苄西林静注或者肌注。支原体肺炎, 最好的治疗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或者是阿奇霉素静脉滴注。

③合理应用解热镇痛剂小儿发热是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 可促进机体的抗体生成, 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 从而杀死侵入机体的病毒及细菌, 故患儿体温<38℃无须使用降温药物, 使用温水或适度浓度的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即可。体温超过38℃以上且持续不退时, 应适当应用解热镇痛药。临床上解热镇痛药很多, 应选择适合小儿的药物, 同时避免重复用药。

5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工作

感冒流行季节, 有条件者可给孩子注射流感疫苗, 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从而预防感冒。

每日定期开窗,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如家人感冒, 可使用食醋熏蒸法杀死病毒。感冒高发季节, 尽量让孩子远离人多、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

按照气温变化, 随时给小儿增加衣物。鼓励儿童多进行室外活动, 多晒太阳,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培养孩子勤洗手,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已经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 应采取对症护理, 包括注意休息、合理饮食、膳食平衡、避免受凉及保持新鲜空气等。如确诊发生细菌继发性感染, 应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适当使用提高免疫药物:一类是牛初乳, 它含有免疫球蛋白, 可有效增强儿童抵抗力, 且没有不良反应;一类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 如胸腺肽、转移因子、乳清口服液及卡慢舒糖浆等。

参考文献

[1]毕义猛.儿科呼吸道感染及药物治疗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31 (33) :185-186.

[2]王倩, 孙成春, 许懿.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 9 (6) :348-350.

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 篇2

传统中医理论来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在小儿年幼体虚、正气不足、表虚不固,属体虚易感风邪者,当邪气(外界病毒、细菌)入侵时,小儿体内的正气不足以抵御外界邪气,便使抗病能力降低,因此出现一系列反复发作的感染病症。玉屏风颗粒的益气、固表作用正是针对这样的状况起效的,正气恢复,邪气难以入侵,疾病得到控制,同时也表现为小儿的多汗症状缓解。

现代西医理论据儿科专家最新的观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细菌病毒感染尽管有关联,但导致反复发作的根本内因其实是小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儿童从出生后6个月左右直至小学阶段,不同时期身体的免疫紊乱类型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准确纠正儿童紊乱的免疫功能是治愈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手段。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篇3

一、了解发病原因。小儿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且易发生肺炎(肺炎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科“四病”之一)。它除了与小儿的生理特点、免疫特点有关外,还与小儿的健康状况(如难产、有窒息和羊水吸入的新生儿)、护理不当、喂养不科学等原因有关。

二、早期识别病情变化。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两大类。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虽然很高,但绝大多数为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由病毒或病菌而引起,一般经治疗与护理3~5天便可痊愈。一旦感染涉及扁桃体、中耳等部位,发热及全身症状会加重,病情会延长。严重时会发展成肺炎,危及生命。目前,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小儿肺炎的治愈率已很高,但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这里特别要向家长们提醒的是,呼吸加快是小儿肺炎的主要表现。呼吸加快是:小儿安静时(2个月内小婴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60次;2~12个月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50次;1~5岁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40次时),提示有轻度肺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服用抗生素,两天后仍需复诊。若在呼吸加快的同时出现持续发烧,喘鸣,胸凹陷(呼气时胸壁下部下陷)说明肺炎已较严重,应立即去医院住院治疗。在去医院前最好先用一次抗生素。当小儿除上述情况外,还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或不易唤醒、拒食、惊厥、不能喝水,一喝就呛咳,或安静时出现喉喘鸣,口唇、指甲发绀,都说明有重度肺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在送医院前要服用一次抗生素。此时,对上述的易感儿童、2个月内的小婴儿,一旦发现呼吸道感染,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三、做好家庭护理。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为病毒感染,一般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3~5天即可痊愈。

(1)一般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对患儿要耐心,使其精神愉快。室内空气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一定的温度(20℃左右)和湿度(相对湿度60%为宜),衣着不宜过多,小婴儿包裹不宜太紧,否则不利于呼吸;可经常将小婴儿抱起、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对症处理发热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很普遍。处理方法应根据热度的高低而异。对高热(39℃以上)需要用退热药退热,家长可按医嘱给患儿服用。通常是每6小时1次,直到热退。发热38℃~39℃之间,只需增加患儿进水量,少穿衣服,少盖被,小婴儿解开包被降温,不必服用退热药。对新生儿更不宜用退热药。对鼻塞有碍呼吸或吸奶时,可在喂奶前用0.1%~1%麻黄素滴鼻来缓解鼻塞。有分泌物堵塞时,可用小块消毒棉栓清除,对于厚粘液聚积,可先滴人生理盐水,使粘质变软而清除。对咳嗽及咽痛,可喂开水或糖水以缓解咽痛,润喉止咳。

(3)多饮水

要少量多次饮水,也可饮淡果汁,以补充体内因发烧、呼吸加快造成的水分损失,避免引起脱水,使病情加重。另外,补充水分尚有降温,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的作用。

(4)饮食调理对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喂,勿另限制;对已断奶的应鼓励少量多次地进食,维持足够的进食量。食物可选择易消化的牛奶、蒸蛋、米汤、果汁、稀饭、烂面条为宜,不使患儿因病体重减轻。对在急性期因饮食减少而体重下降者,在恢复期间食欲好转后应额外补充食物,加一次点心或加一餐以弥补生病期间的损失,使体重很快恢复原状。

四、加强预防,针对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积极锻炼让孩子从小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锻炼身体非常重要。如经常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做体育活动,开窗睡眠,勤洗澡等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增强体质及抵抗寒冷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

(2)加强营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抗体,对小婴儿有保护作用。当婴儿4个月后要及时添加辅食,补充母乳的不足,断奶后应提倡平衡膳食,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A。对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等应及时纠正。

(3)防止交叉感染一周岁内要按时完成基础免疫,以增加对呼吸道传染如麻疹、百日咳等病的免疫力。平时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切勿去病家串门,以免交叉感染。衣着不宜过多或过少,应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天气骤变、环境污染和被动吸烟等都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应注意防范。

(4)药物预防可服用卡慢舒,左旋四咪唑、初乳素,中药黄芪等药物,连服2~3个月,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服用后可减少复发的次数。

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所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RRI患儿50例, 病程8个月~3年;年龄1~2.5岁12例, ~5岁3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对照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两组年龄、营养状况、性别、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符合1987年4月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RRI的诊断标准[1]。均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严重器质性疾病, 且未接受其它免疫治疗。

1.2 方法

治疗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0.5 mg) 。1~2.5岁 0.5 mg, 2次/周, 肌内推注, 2.5~5岁0.5 mg, 3次/周, 肌内推注, 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 不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组于治疗前、后1个月分别采用单项免疫扩散法, 测定血清IgA、IgG、IgM和碱性磷酸酶法测定CD3、CD4、CD8。

1.3 疗效观察

专人记录患儿呼吸道感染发作情况, 分别于停药后3、6个月各随访1次。

1.4 疗效标准

显效:停药后6个月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或仅感染1次;有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且每次感染病情较前减轻、病程缩短;无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和病程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

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免疫指标数据用 (x±s) 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有变化, 治疗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疗效比较有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除感染、理化因素外, 主要由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失调或低下有关[2,3]。患儿的免疫缺陷与发病前严重的病毒和细菌感染有关, 尤其大多数病毒可抑制T细胞功能, 机体在消除病原时消耗大量免疫因子而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引起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4]。因此, 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很有必要。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为卡介苗提取素, 含核酸、多糖等十几种免疫活性物质,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另一方面, 还可激活T淋巴细胞, 使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 从而对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水平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封闭IgE功能, 减少脱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以及具有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作用达到抗过敏及平喘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0%, 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联合用药,核酸,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 1988, 26 (1) :41.

[2]王斌, 郝宗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测定及分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12 (3) :148.

[3]郑亚兵, 陈尚勤.泮生丁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 (6) :767.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辅助饮食 篇5

茭白太子参炒鳝丝

茭白、鳝鱼丝各150克,土豆50克,太子参、生地各10克,生姜5克,调味品适量。

太子参、生地水煎半小时去渣取汁;茭白、土豆洗净,切丝,放入豆油锅内煸炒,倒入药汁,煮熟起出待用;生姜切丝与鳝丝共炒,放入黄酒、土豆、茭白同炒至熟,调入食盐、味精后服食,每周3剂,连续7~10周。

可补虚疗损。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纳差食少等。

黄鳝猪肉黄芪汤

黄鳝1条,瘦猪肉250克,黄芪10克,调味品适量。

黄鳝去头杂,切段;猪肉洗净,切丝;黄芪布包,加清水适量煮沸后,调入鳝段、猪肉,煮至熟后,去药包,加食盐、味精调味服食,每周3剂,连续7~10周。

可补益气血。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面色苍白等。

参芪山药鱼

党参、黄芪各5克,山药50克,鳝鱼150克,五花肉100克,调味品适量。

参、芪切片;鳝鱼去骨杂,洗净,切段;猪肉洗净,切片;同放碗中,加调味品拌匀,放清汤少许,置笼中蒸熟服食,每周3剂,连续7~10周。

可补益脾肺。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面色苍白等。

扁豆山药烧鲫鱼

鲜扁豆、鲜山药各50克,猪肉150克,鲫鱼2条,调味品适量。

扁豆、山药、猪肉洗净,剁烂,加葱、姜、椒、盐、味精、料酒、淀粉适量拌匀备用。鲫鱼去鳞杂,纳肉泥于鱼腹中,置热油锅中红烧服食,每周3剂,连续7~10周。

可补中益气,健脾开胃。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

鹑蛋黄鱼

鹌鹑蛋5枚,黄鱼200克,调味品适量。

将鹌鹑蛋煮熟,去壳备用。黄鱼洗净,切片包芡。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葱、姜、盐、料酒、酱油及黄鱼片,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至鱼熟后,下鹌鹑蛋及味精,再煮一、二沸即成,每周3剂,连续7~10周。

可益气养血。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面色苍白、手足心热、夜寐易惊等。

墨鱼山药猪肉汤

墨鱼100克,猪瘦肉150克,鲜山药1 000克,调味品适量。

墨鱼泡软,洗净、去骨、切片,瘦肉洗净切块,山药去皮,洗净,切块,同置沙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加入生姜、葱等,煮至肉熟汤浓,加食盐、味精调服,每周3剂,连续7~10周。

可养阴益气。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纳差食少等。

海参牡蛎汤

干海参10克,牡蛎肉100克,调味品适量。

海参发开、洗净、切片;牡蛎去壳、取肉。锅中放清水适量煮沸后,下葱、姜、料酒、米醋等,下海参、牡蛎、煮至熟后,加食盐、味精调味服食,每周2剂,连续7~10周。

可补肾益气。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毛发稀疏等。

泥鳅参芪汤

泥鳅5条,党参、黄芪各10克,山药50克,生姜5片,红枣5枚。

泥鳅放清水中养3日,令其排出污物,而后放油锅中煎黄,加水3碗,同诸药共煎汤取汁饮服。每周2剂,连续服7~10周。

可补虚敛汗。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低热咳嗽、动则汗出等。

虾蛋

虾米1克,鸡蛋2个。

将鸡蛋顶端钻一小孔,纳入虾米,拌匀,外用湿纸粘严,蒸熟服食;或将鸡蛋调入碗中,纳入虾米拌匀,置热油锅中煎炒至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7~10周。

急性呼吸道感染120例用药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 我院诊治12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3组:单用组、两种联用组、三种联用组, 每组各40例。单用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岁~85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1例,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9例;两种联用组,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5岁~84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0例;三种联用组,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3岁~84.5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2例,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8例。在年龄、性别和呼吸道感染部位等方面, 2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单用组

20mL清开灵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疗1周。

1.2.2 两种联用组

10 mg/kg病毒唑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2次;20 mg注射用双黄连溶入250 m 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疗1周。

1.2.3 三种联用组

10 mg/kg病毒唑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2次;20 mg注射用双黄连溶入250 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20 m L清开灵溶入250 m 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疗1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 双肺湿啰音消失, 呼吸音清晰, X线检查正常;有效:症状好转, 双肺湿啰音减少;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单用组相比, 两种联用组和三种联用组总有效率均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两种联用组相比, 三种联用组总有效率有所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χ2、P为单用组与两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单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两种联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2.2 3组不良反应比较

与单用组相比, 两种联用组和三种联用组的不良反应有所增加, 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注:χ2、P为单用组与两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12、P 1为单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两种联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祛湿、化痰解毒等功效, 双黄连具有清宣风热的功效, 直接杀伤和抑制病毒, 发挥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病毒唑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够抑制蛋白转录和复制, 从而发挥抗病毒功效。药物联用主要是通过多靶点作用, 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病毒和病原微生物,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5]。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多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不能盲目应用抗生素, 避免抗生素滥用的发生。本组结果证实, 单用药物治疗也可以发挥一定疗效, 但两种联用或三种联用的疗效明显提高, 所以, 对于病情较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 为了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避免感染继发严重并发症或混合感染, 应采取两种药物联用或者三种药物联用的治疗方法, 进行抗感染治疗[4]。但是, 本组结果也证实, 随着联用药物的增多, 其不良反应也有所增加, 所以, 在两种或者三种药物联用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过程中, 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荣辉.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中外医疗, 2008, 27 (33) :98-99.

[2]汪宏济.急性呼吸道感染126例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 :129-130.

[3]王涛, 吕冬梅, 邱述玲, 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及临床用药分析[J].抗感染医学, 2009, 6 (2) :125-126.

[4]周燕.27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 2009, 1 (6) :68-69.

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取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住院病历, 将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116份病历作为调研的资料。病历的患者中, 最小1岁, 最大65岁, 平均32岁, 男58例, 女58例, 平均住院天数5.7 d, 平均用药天数7.4d (包括门诊用药天数) 。由此将DDD值设定为32岁 (14kg) 时的值。将这116例患者按年龄分成小儿组和成人组, 年龄低于14岁者为小儿组, 其中小儿组有50例, 成人组有66例。

1.2 统计学方法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 和用药情况 (药品通用名及药品品种) 进行统计并作分析。按照WHO建议, 用限定日剂量 (DDD) 即药物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的平均日剂量来测量药物的剂量, 并计算用药频数, 统计各药物用药频度 (DDDs) , 同时应用药物利用指数 (DUI) 作为评价医师用药的合理性指标。如果DDDs=总用药量/DDD, DDDs越大, 则该药的用药倾向越大。DUI=DDDs/总用药天数, DUIı1为合理, 可适度使用。

2 结果

2.1 用药品种

在所抽取的116份病历中, 药品使用品种达46种 (同一主要成分不同剂型为1个品种) , 其中抗菌药物9种 (占19.6%) , 呼吸系统用药11种 (占23.9%) , 抗病毒药3种 (6.5%) , 解热镇痛药4种 (占8.7%) , 抗组胺药3种 (6.5%) , 消化系统用药4种 (占8.7%) , 其他药品12种 (占26.1%) 。

2.2 药物使用情况

表1对所用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病历中排名前10位的药物用药总量、DDDs及DUI值。表2是病历中药品的联合情况, 在116份病历中, 只有3份是用单独用了喜炎平注射液, 单独用抗菌药的有23份, 用更昔洛韦和喜炎平联用的有1份, 是因为该患儿青霉素和头孢呋辛钠都过敏, 有1份是抗菌药、更昔洛韦和喜炎平三者联用, 其他都是抗炎和抗病毒两药联用而抗菌药与喜炎平联用、抗菌药与更昔洛韦联用都是根据医师的经验用药。

因为DUI<1为合理, 从表1可知:喜炎平注射液、注射用更惜洛韦、注射用头孢呋辛、注射用阿洛西林、注射用头孢曲松、注射用头孢曲松、醒脑静注射液的DUI值都>1, 因此都不合理。从表2可知:抗菌药与利巴韦林联用效果最佳, 小儿组尤为突出;抗菌药与喜炎平、更惜洛韦联用或者单独使用抗菌药的效果一般, 成年人使用效果比小儿要好的多。

3 讨论

3.1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分为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其中流行性感冒, 多由病毒引起, 本次调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抗病毒药物使用率为41.7%, 常用药有利巴韦林、更昔洛韦。从表1可以看出, 更昔洛韦DDDs排在第3位, DUI>1, 说明更昔洛韦是不合理使用的。更昔洛韦作为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 对巨细胞病毒 (CMV) 和单纯疱疹病毒 (HSV) 所致的感染有效, 不适宜用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 且对儿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向未确定, 因此对儿童开药的时候要尽可能不使用更昔洛韦[2]。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

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为继发性呼吸道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病历的用药来看,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97%, 在116份病历中, 3份中只用了喜炎平注射液, 2份是口服抗菌药, 剩下的全是静脉给药的。从表2中可以看出联合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从表1中可以看出, DUI>1的既有药品还有注射用头孢呋辛、注射用阿洛西林、注射用头孢曲松, 说明本院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因此,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应该注意患者的年龄, 对小儿要尽可能少的使用这些不合理用药[3,4,5]。

综合所述, 通过本次调查, 应提高医师对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认识,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知识的培训, 纠正许多医师将上呼吸道感染的抗菌治疗作为主要或辅助用药这种错误认识,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应以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增强自身免疫力及予以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 使公众了解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主要是微生物侵犯儿童的鼻、鼻咽和咽部, 以病毒感染为多见, 治疗以抗病毒为主。与此同时, 要特别注意, 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所以对儿童用药的时候不能和成人一样, 要减少药剂量, 不能乱开抗菌药物, 否则会出现儿童因无法及时产生相应抗体而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9.

[2]申昆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12 (1) :6-9.

[3]马融, 王建陵, 吴彻, 等.防感合剂抗病毒及诱发干扰素的作用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 (4) :222.

[4]宫恩聪, 高子芬, 郑杰等.致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探讨[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3, 21 (6) :390-395.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处方用药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我院2012年1—6月儿科门诊全部处方16 176张, 其中明确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及相关并发症处方5 502张。

1.2 方法

从处方中选出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处方, 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患者的治疗费用。对我院儿科门诊治疗急性上呼吸感染的药物进行使用频率统计, 使用频率=使用该药的处方数/总处方数。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012年1—6月我院儿科门诊处方16 176张, 5 502张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占34.01%, 其中男3 188张 (57.94%) , 女2 314张 (42.06%) , 年龄分布在5个月~14岁。见表1。

2.2 处方费用

对5 502张处方的药品金额进行统计, 平均每张处方的费用为95.79元。

2.3 药品使用情况

2.3.1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我院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平均每张处方的用药品种数为2.25种。

2.3.2 常用药物使用频率

我院常用药物 (不包括溶媒) 使用频率见表2。

2.3.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含抗菌药物处方共计2 656张, 占48.27%;单一抗菌药物治疗2 320张,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最多, 占56.12%, 其次为青霉素类, 见表3;采用2种药物联合抗感染治疗的处方336张, 占12.65%, 其中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联用最多, 占85.12%, 见表4;调查中未出现三联用药。

3 讨论

3.1 发病年龄

本组观察显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年龄在6岁以下的占82.37%, 3岁以下占62.89%, 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即在幼儿期发病最多, 每人每年常有数次, 学龄儿童渐减少。

3.2 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和平均费用

我院5 502张处方中, 平均处方药费为95.79元, 低于同期我院儿科门诊平均处方金额的121.21元。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的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25种, 与同期处方平均品种数2.27种相比, 无明显差异。

3.3 药物使用情况

3.3.1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单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 早期予以抗病毒或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利巴韦林是我院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其为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 可以显著地抑制10种核糖核酸病毒和12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更昔洛韦说明书提示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危及生命或视觉的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免疫缺陷患者, 以及预防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的器官移植患者。统计显示, 我院抗病毒药更昔洛韦仅次于利巴韦林, 使用较广泛, 多数属超说明书用药;但有文献报道[1]:在小儿咽结膜热的治疗中, 更昔洛韦的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更昔洛韦在儿科应用的安全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3.3.2 中成药的使用情况

根据我院常用药物排序, 喜炎平注射液、四季抗病毒合剂以及健儿清解液等中成药在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均排在前10位, 可能与其在抗病毒同时, 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有关。并且中成药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用, 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等;部分药物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尤其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效果良好, 制剂可靠稳定, 可缩短疗程, 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更适合[2]。

3.3.3 地塞米松的使用

地塞米松的使用率为12.38%, 发热患者多见, 尽管价格低廉, 退热效果好, 但其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易造成病毒感染扩散, 进而加重病情, 因此必须严格区别其适应证。

3.3.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 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27%, 较我院同期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不符合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的病情, 说明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滥用情况。

对于少数直接细菌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 可采用抗菌治疗。在抗菌药物选择上, 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均适于儿童用药, 成为儿科的首选用药。我院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也以β-内酰胺类为主, 使用率达86.98%。大环内酯类对支原体、衣原体有效, 也成为医师处方的选择之一, 我院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较较合理。但是值得关注的是, 因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抗菌谱广, 耐药率低, 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 已成为门诊轻中度感染的常用药物, 处方用药起点偏高。

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 不能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危害的抗菌品种, 为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我院儿科主要选择2种β-内酰胺类或者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使用;联合用药率为12.65%, 远远低于俞正衡[3]调查的41.3%, 说明我院联合用药相对合理。

综上所述, 我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除利巴韦林外,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门诊病原学送检率低, 医师习惯于经验治疗, 又加之患儿家长心情急迫,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预防过度、起点过高的现象, 为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引起耐药性的发生,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志虹, 赵素香.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4) :350-351.

[2]张建青, 王晓丽.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3) :3029-303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误区 篇9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

1.1 滥用抗生素

200张处方中, 使用抗生素的有187张 (93.5%) , 其中单用抗生素152张 (76%) , 两种抗生素联用的处方35张 (18.7%) ;76张处方 (40.6%) 静脉点滴给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如有细菌感染, 则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用抗生素, 病毒感染则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 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一般常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但是现在不少医师把抗生素看成万能的, 有病能治, 无病能防, 为“保险”起见, 用了抗生素, 医师才放心。而且抗生素应用也越用越高档, 有的医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有的医师为了迎合患者用新药, 贵药的心理, 不恰当地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甚至复合制剂, 这将导致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多重耐药的增加[1]。有的处方中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虽可获协同作用, 并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但抗生素盲目联用, 则适得其反。如有的处方中用头孢唑啉钠与氧氟沙星则使肾脏毒性加重;青霉素、头孢菌素与红霉素合用则使前者的杀菌作用降低;有的医师随意加大抗生素的用量, 主要表现在青霉素, 青霉素给药剂量的加倍并不能使其作用成倍增长, 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液的凝固机制改变, 同时进入脑脊液, 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即青霉素脑病。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选用抗生素实属非适应证, 一则会使患者产生耐药菌, 抗生素寿命缩短, 二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滥用糖皮质激素

76张静脉滴注使用抗生素的处方中有26张 (34.2%) 使用地塞米松, 一般均伴有发热 (T>38.5℃) 。很多医师对伴有发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喜欢用“三素”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 把激素当作退热剂及预防过敏的手段, 殊不知用激素退热是不科学的, 一则掩盖病情, 二则降低抗体免疫力, 延误病情。

1.3 镇咳祛痰药应用不合理

咳嗽属于清除和保护呼吸道的反射性防御机制, 频繁的咳嗽、刺激性咳嗽和干咳,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影响休息和睡眠, 应予以适当止咳。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 甚至引起发炎, 则分泌物增加, 上皮细胞的纤毛无力全部扇走, 则形成痰液, 通过咳嗽反射咳出, 故促进排痰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使用镇咳祛痰剂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合理使用, 但有的医师没有注意到这点, 对痰少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给予咳必清等中枢止咳剂, 这类镇咳剂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而是应该选用羧甲司坦, 盐酸溴已新等使痰中酸性黏多糖纤维分解断裂, 黏蛋白分解, 使痰液黏度下降, 痰液稀释易于咯出的祛痰药。

1.4 解热止痛剂应用不合理

173张 (86.5%) 处方中有解热止痛药, 有的是两种或3种同时使用。如既用双氯芬酸又并用感冒通, 造成作用相同的两种药物合用, 因为感冒通中含有双氯芬酸、人工牛黄、扑尔敏。这类药物大剂量使用, 可使患者出汗过多, 引起虚脱,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2 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滥用药物措施

门诊医师不能掌握用药的适应证、禁忌证;经济利益驱动下用新药、贵药;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管理不到位是造成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医德教育, 科学用药;管理上要加大力度, 加强医药知识的科普教育。现在有些患者盲目迷信某些药物, 而出现患者点名选用的情况, 造成药品的浪费及病情的延误。

3 结语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 一般用抗病毒药, 同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高热时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鼻塞严重时用滴鼻剂;咽喉疼痛可用各种含片;痰多者可用盐酸溴已新等化痰药[2]。当上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1周以上, 病情反而加重, 就要考虑有继发细菌感染。而不应一开时就用抗生素, 不必要或过多地应用抗生素不仅对病程无益, 反而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3]。

摘要:本文对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门诊内科被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00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 结果发现有187张处方滥用抗生素, 有26张处方滥用糖皮质激素, 还有镇咳祛痰药和解热镇痛药应用不合理情况。分析造成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 以及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主要原因,防止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旭, 郝建秀, 胡文辉.我院门诊输液中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4) :490-491.

[2]魏国义, 史强, 钱春凤等.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2003, 38 (8) :632-635.

小儿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该咋办 篇10

1.免疫功能异常: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仍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因此,和成人相比他们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有些复感儿还存在着免疫功能缺陷,如早产儿体内的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均较低,故可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2.营养不良:引起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有早产、喂养不当等。喂养不当的常见情况有:没有进行母乳喂养;喂养小儿时出现了母乳不足的情况,但又没有及时给小儿添加必要的辅食;饮食上迁就小儿,使其养成了挑食的毛病等。小儿出现营养不良后,可因体内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或患有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症等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易引发感染。轻度(也叫亚临床型)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缺乏即可使小儿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

3.环境因素:可使小儿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环境因素主要有:①刺激性烟尘、粉尘以及其他空气污染。据调查,在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家庭中,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人数比其他家庭高19倍。②被动吸烟。③室内通风换气不良,如门窗封闭、不正确地使用空调等。④小儿周围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化脓性疾病的患者可通过空气传播将病菌传播给小儿,从而可增加小儿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4.护理不当:复感儿大多数来自于那些生活环境稳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因为家长的过度呵护会使小儿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有的家长给孩子穿得太多,使孩子的身上总是出汗,当孩子一旦遭遇冷风时就很容易感冒。还有的家长怕孩子感冒,天冷的时候从来不带小儿外出,使其呼吸系统因缺乏锻炼而缺少抵抗力。

5.治疗不当:抗生素既不是退烧药,也不是止痛药。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要在确定患者出现了细菌感染时才可使用,这就需要专业医生能对患儿呼吸道感染的性质做出诊断。事实上90%以上患儿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性感染,而不是细菌性感染(小儿出现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也很高)。给病毒性感染的患者使用抗生素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有可能会使其体内出现耐药菌株,导致其病情的加重或反复。另外,对于确实发生了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有些家长只给其使用二三天的抗菌药,当其症状略微减轻后就马上为其停药,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虽然可使患者体内的致病菌暂时受到抑制,却不能将致病菌彻底消除,相反还会使其体内形成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及慢性鼻窦炎等,从而会使细菌在这些病灶中长期地潜伏下来。当患者一旦受凉、劳累或抵抗力低下时,那些炎症就会复发。

6.由其他疾病所致:小儿在患有以下疾病时容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①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患有这些疾病的小儿可因肺部的血液不能顺利地回流到心脏,而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②气管异物。某些婴幼儿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吸入了异物,若患儿在度过了剧烈咳嗽的急性期后异物仍未排出,该异物就可停留在其肺部而发生反复的感染。这种感染虽经使用抗菌药治疗后可有明显的好转,但极易复发。③胃和食管的先天性异常(如食管裂孔疝等)。该类患者可因肺组织长期受压而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④哮喘。此类小儿的免疫功能低下,肺通气功能差,在哮喘发作的过程中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患有哮喘的小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比正常小儿要高32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小儿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呢?

1.应注意增强小儿的体质:家长应经常带小儿到室外进行活动,以使小儿多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慢慢地使其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天冷可用温水)的习惯,这样可使小儿逐渐适应较冷的环境,增强其对冷空气的耐受力。

2.应保证小儿饮食的营养均衡:虽然母乳是小儿最好的营养食品,但家长应给4个月以上的小儿逐渐添加辅食(如蔬菜泥、苹果泥等)。对于确无母乳、母乳不足或不宜用母乳喂养的小儿,可采取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方法。在幼儿期就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做到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牛奶、肉类、蛋类、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小儿均不可偏废。由于维生素A有保持人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抗呼吸系统感染、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因此应使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黄绿色的蔬菜、黄色水果、瓜类等。

3.应对小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平时家长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即使在冬季降温时也不宜给孩子穿得过多),小儿盖的被子也不宜过厚。气候变化时应随时为其增减衣服,不要只增不减。若小儿活动时出汗,应及时用毛巾为其擦干。若小儿在入睡后出汗较多,可在其前后胸垫上小毛巾以防止其内衣潮湿。减少其出汗、及时为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的重要措施。

4.应保证小儿的居室空气新鲜:即使天气很寒冷,也要经常给小儿的居室开窗通风,以保持其居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还要避免孩子被动吸烟。

5.应避免小儿接触感染源: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果家里有人得了感冒,应避免病人与孩子接触。

小儿呼吸道感染用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 2015 年1 月收治的儿科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6 例, 其中男58 例, 年龄6 个月~13 岁, 平均年龄 (6. 1 ± 1. 8) 岁;女38 例, 年龄8 个月~ 12 岁, 平均年龄 (5. 9 ±2. 1) 岁。所有的患者经过相关检查均确诊为儿科呼吸道感染, 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

1. 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用药情况, 发现并总结其中存在的用药误区。根据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适量的适用抗生素。抗生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长期使用会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2]。针对这种情况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使用抗生素, 并且尽可能的减少抗生素的适用剂量, 尽可能的避免病情轻的患儿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可以不使用抗生素的疾病, 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2) 查明病因是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前提。在确定用药种类的时候, 主治医师需要了解患儿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病原体等影响因素, 并且根据检查结果来决定抗生素的适用, 制定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从而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3) 对用药剂量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选择药物的时候, 应当尽可能选择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如果必须使用到抗生素, 也应该遵循药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原则, 尽可能的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尤其是联合药物的时候, 还应避免药物对患儿同一器官的损伤。 (4) 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不同药物的用药时间有着一定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药效, 需要注意患儿的给药时间和次数, 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5) 有效的联合中医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 对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一定的帮助, 在治疗的过程中联合应用中医治疗方式能够发挥不错的作用, 以防治标不治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 只采用西医治疗方式, 其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尤其是在患儿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以后。在治疗的过程中, 家长也可以对中医治疗进行一定的了解, 采用合适的方式对患儿进行调理, 这样既可以增强抵抗力, 对呼吸道感染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 还可以采用药膳来定期清理患儿体内的毒素, 调理患儿身体的免疫机制[3]。 (6) 注意感染疾病的预防工作。小儿的身体机制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未成长完全, 因而感染预防工作十分重要。首先是注意日常的饮食, 尽可能使患儿摄入可以提升免疫力的食物, 增加患儿的营养补给;其次是注意季节变化的防寒保暖, 尽可能的防止感冒等的发生, 以免病情加重对患儿身体造成的损伤;最后则是家长可以主动了解疾病预防的注意事项, 在自己购买药物治疗的时候, 能够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以免药物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实行改善措施以后, 对措施实施前后的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错误率进行对比, 逐渐调整应对措施, 使得所实施的对策能够更加完善。

2 结果

2. 1 主要临床用药误区现阶段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有很多, 其中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抗生素使用不准确以及药物剂量不恰当等是最为常见的用药误区。见表1。

2. 2 临床用药误区应对措施的效果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半年后随即选取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96 例, 其中出现临床用药误区8 例 (8. 33% ) , 与采取措施前临床用药误区46 例 (47. 92% )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 导致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 儿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严重时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在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强的情况下, 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药物治疗是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用药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轻则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 重则导致患儿死亡, 因此需要引起所有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4,5,6]。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发现, 抗生素使用不准确、没有进行药敏实验、药物剂量不恰当、联合用药不合理等都是现阶段常见的用药误区。

对现阶段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临床用药误区进行具体分析。 (1) 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 指征不明确。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和咳嗽, 而导致这种症状的原因包括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方面。而在临床实践中, 很多医护人员并没有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程度, 在还未确诊的时候就使用抗生素, 这对患儿后续的药物治疗是极为不利的。 (2) 缺乏充分的药敏测试。目前抗感染测试在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是较固定的治疗方式, 这也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然而不容忽视的是, 不同患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其中必然存在患者对抗生素有过敏反应, 同时不同药物的药效也有一定的区别[7]。如果采用同样的治疗方式, 极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过敏情况, 基至会加剧患儿的病情。 (3) 抗生素的盲目使用。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来说, 其病原体是多种多样的, 而一般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腹泻的症状。面对不同的病原菌, 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有所不同, 如果不查明患儿的病因就随意使用抗生素, 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8]。 (4) 药物的使用方式还不够合理。近几年来, 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量呈现持续上升的现象, 抗生素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在治疗一般的感染性疾病的时候, 家长有时就会擅自采用抗生素来治疗。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很多人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只看到了抗生素的效果, 而忽视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反而耽误了患儿的治疗[9]。除此之外, 在临床治疗中也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但若单一用药也有良好的药效, 则可以不使用联合用药。需要注意的是, 联合用药中强调不同药物剂量的控制, 应当引起足够重视[10]。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多方面来采取应对措施, 尽可能避免用药误区的出现, 保证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措施实施后, 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错误率有了明显的降低。总之, 医务工作者应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予以重视,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式, 有些时候还可以辅以中药治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物效果, 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根据临床实践, 不断地完善所实施的措施, 尽量将用药错误率降低到最低, 保证儿科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全面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 并以此作为依据来研究相应的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96例,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 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 抗生素使用不准确、药敏测试不充分、没有全面考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联合应用不够合理等均是目前我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存在的误区。在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后, 临床用药的错误率 (8.33%) 有了明显的降低, 与采取措施前临床用药错误率 (47.92%) 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应引起医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尽可能的避免错误用药, 以保证患儿安全, 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晓鸥.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调查与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7 (19) :33-34.

[2]林尤宁.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3 (12) :91-92.

[3]李娟.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激素治疗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8 (20) :27-28.

[4]姚燕平.酮替芬联合小儿咳喘灵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健康研究, 2014, 1 (6) :19-20.

[5]郑丽华.浅谈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9) :93-94.

[6]杜晋康.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16) :8-9.

[7]林庆秋.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措施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8 (10) :59-60.

[8]周盛.浅谈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 2012, 9 (1) :73-74.

[9]徐博异.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D].郑州, 郑州大学, 2013.

上一篇:女性翻译史下一篇:贸易保护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