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2024-06-01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精选10篇)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1

小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病危症, 其具备病症危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很容易导致患儿死亡。对于该类严重呼吸性病症, 及时改善通气、纠正缺氧、缓解呼吸衰竭, 避免多功能脏器衰竭病症发生, 对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机械通气作为临床上改善患者呼吸缺氧状态的一种常用手段, 其是救治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1]。为分析对小儿呼吸衰竭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该类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对观察组39例患儿实行上述方案进行治疗, 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9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2~9岁, 平均 (5.2±1.6) 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26例, Ⅱ型呼吸衰竭13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年龄2~9岁, 平均 (5.1±1.7) 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25例, Ⅱ型呼吸衰竭1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呼吸衰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患儿; (2) 排除存在休克史、呼吸道梗阻、消化道出血、面部畸形患儿; (3) 排除原发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确诊后, 均立即行持续心电监护, 均给予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护理, 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 及时给予平喘、化痰、抗感染、纠正酸碱代谢紊乱、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取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先行有创通气治疗, 方式设置为A/C, 随后改为ALMV+PSV方式, 各项参数设置如下:潮气量设置在6~10 ml/kg, 呼吸频率设定在12~20次/min, 吸氧浓度设定在35%~50%, 呼吸比为1∶ (1.5~3.0) , PSV为12~20 cm H2O。然后, 依据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实际通气状况及病情的变化对上述参数进行调整, 并逐渐减少SIMV和PSV;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持续时间在3~5 d;待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肺部感染得到明显控制后, 将气管插管拔出, 并应用无创面罩机械通气继续进行通气治疗;为了避免内源性PEEP影响, 可将PEEP设定在3~5 cm H2O, PSV设定在12~20 cm H2O。

对照组患儿在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各项参数设定参照观察组, 在给予通气治疗的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 若发现通气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神志逐渐清醒, 能自主呼吸, 即改成PSV通气模式, 并依据患者通气功能的恢复情况, 逐渐降低压力, 直至8 cm H2O, 若病况得到控制, 4 h后撤机。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在接受上述治疗后, 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 观察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一次拔管成功率, 记录呼吸衰竭症状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及1次拔管成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次拔管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呼吸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机械通气作为临床上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纠正呼吸衰竭症状, 挽救患儿生命重要手段, 熟悉呼吸机的通气原理, 针对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缺氧严重情况, 选取合适的通气模式, 设定合适的参数, 对于保证通气成功,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韩雪峰等[2]研究表明, 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发现两组患者虽然治疗呼吸衰竭上的疗效极为接近, 但治疗组患者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症状改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何佩华[3]的证实, 这说明对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进行抢救, 极为有效。另外, 陈坤等[4]同样采取该类机械通气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 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这都说明了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曾援等[5]对小儿呼吸衰竭采取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 通过针对小儿呼吸功能的恢复及病情的变化, 对各项参数进行调整, 并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改为无创机械通气, 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本文通过对观察组患儿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待患儿呼吸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时, 改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少, 且并发症发生率及1次拔管成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 这说明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有创机械通气, 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徐月清等[6]的证实。然而, 随着呼吸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 长期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 其很容易因为气管插管、气道刺激等因素的影响而受损[7]。再加上临床上各类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 尤其是在抢救小儿呼吸衰竭的过程中[8,9]。

综上所述, 对于小儿呼吸衰竭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这对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改善患儿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对呼吸衰竭患儿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取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次拔管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呼吸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小儿呼吸衰竭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这对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改善患儿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呼吸衰竭,重症肺炎,序贯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王宏磊, 穆欣欣.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2 (1) :208-209.

[2]韩雪峰, 乜庆荣, 张爱民.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3 (6) :950-951.

[3]何佩华.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12 (1) :15-17.

[4]陈坤, 周宝银, 张爱观, 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3 (1) :62-64.

[5]曾援, 钟日英, 郑欣.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小儿呼吸衰竭5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18 (6) :178-179.

[6]徐月清, 周承华.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兵团医学, 2010, 32 (4) :13-14.

[7]陈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16 (7) :56-57.

[8]罗文恒.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135-136.

[9]李旺, 王志艺, 廖欧飞.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3, 23 (3) :180-182.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2

[关键词] 机械通气;颅脑损伤;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72-02

颅脑损伤易导致脑损伤,造成患者昏迷,引起较为严重的呼吸衰竭,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机械通气通过人工气道的建立,能够减少颅脑损伤患者的误吸,缓解患者的低氧血症[1],对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笔者所在医院收诊的颅脑外伤患者,以探究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颅脑损伤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以及神经外科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间收诊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8例,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70例,男53例,女17例,年龄18~67岁,平均(37.3±5.2)岁,其中,严重脑挫裂伤13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9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血肿7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5例,外伤性脑室出血3例,原发性脑干外伤14例,脑干外伤合并脑挫裂伤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颅内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4例,所有患者结果均经颅脑核磁共振或CT确诊,所有观察对象中,行急诊手术者23例,行保守治疗者47例,行气管切开者19例,经口气管插管者24例,经鼻气管插管者17例。

1.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脑外伤导致的呼吸衰竭,诊断依据为均发生较为严重颅脑外伤,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PaO2<8 kPa或伴PaCO2>6.65 kPa,呼吸浅快,口唇紫绀,鼻翼扇动)并排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可以引起呼吸衰竭的疾病,无胸部外伤等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的合并伤,外伤发生后6 h内入院,无肿瘤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排除标准:年老体弱患者,妊娠妇女及儿童。

1.3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在行去骨瓣减压术及颅内血肿清除等急诊手术或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多种治疗措施并用综合治疗(脱水、抗感染、激素、补液、脑细胞保护剂、电解质平衡、胃肠内外营养以及维生素等),并在早期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上呼吸机: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和(或)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呼吸频率<10次/min或者>30次/min;患者经鼻导管给氧后动脉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仍然出现下降的趋势,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度高。呼吸机选用的类型为Servo Ventilator 900C型以及PU-RITAN-BENNTT 760型等,呼吸参数设置为:呼吸时间比I:E 1:1.2~1.5,潮气量VT 6~10 mL/kg,呼吸频率12~20次/min,每分钟通气量VE 100~120 mL/kg,呼气末正压3~12 cm H2O,吸氧浓度FiO2 40%~50%,吸气流速Flow 40~80 L/min,通气模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或者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本组患者最短通气时间设为12 h,最长通气时间为7 d,平均通气时间为(84.5±10.2)h,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氧合指标观察结果进行参数调整,调整时间为30 min,同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及血红蛋白情况,防止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肺损伤的发生,呼气末正压根据描记的压力-容积曲线调整,其最佳水平为呼吸静态压力-容积曲线低位拐点的压力+(2~3)cm H2O,分别在机械通气治疗前2 d以及后2 d测定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将Lung Iniury Score(LIS)评分、GCS评分以及Acute Lung Injury(ALl)指数的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的数据用SPSS19.0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机械通气抢救后,呼吸功能恢复正常者48例,死亡患者22例,抢救成功率为68.6%;机械通气治疗前的GCS评分、LIS评分、ALl指数等指标与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呼吸及生理指标在机械通气后均达到通气目标,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呼吸趋于平稳,发绀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消失,意识恢复,血液以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呼吸衰竭得以纠正。见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指的是颅脑在外力的作用下受到的损伤,同时伴有头皮和颅骨的损伤,在现在的和平环境下依然较为常见[2],其最主要的问题为脑损伤,导致中枢性呼吸功能以及循环功能的紊乱,从而造成低氧血症,影响肺及脑的血液供应以及血氧的供应,颅脑外伤易出现的呼吸衰竭类型包括中枢性呼吸衰竭、误吸综合征以及合并胸部外伤所致等[3],中枢性呼吸衰竭是指颅内血肿导致的脑干直接压迫或发生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致呼吸频率降低或消失、每分通气量降低、呼吸动力减小以及肺泡通气量降低,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误吸综合征的发生多是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易造成误吸的发生,常见的误吸物为胃液、血液、口腔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4],易引起呼吸衰竭的胸部合并伤多见于血气胸、肺挫伤及多发性肋骨骨折等,因此,在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过程中,建立人工气道,提供有效的氧供,是减少患者致残或致死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中,所有观察对象均在早期即接受机械通气的治疗,经机械通气抢救后,呼吸功能恢复者48例,死亡患者22例,抢救成功率为68.6%,进行性低氧血症是呼吸衰竭最主要的特点,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的缓解低氧血症,是治疗呼吸衰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目的主要是建立良好的气道,维持患者的气体交换,以保证患者呼吸功能的进行以及恢复,给患者带来足够的时间以争取获得更充分的病因治疗[5],因此,对于颅脑损伤后的呼吸衰竭患者,提高重视程度,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实行机械通气是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中,机械通气治疗前的GCS评分、LIS评分、ALl指数等指标与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衰竭以及肺损伤,提高患者的恢复率;在血气分析指标方面,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呼吸及生理指标在机械通气后均达到通气目标,临床症状与体征也得到较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呼吸衰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争取及早地应用机械通气。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颅脑损伤后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6.

[2] 蔡映云.机械通气及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6-317.

[3]杨杰.创伤性ARDS 21例诊治体会[J].中国临床医学,2002,9(3):314-315.

[4] Crivellato E,Nico B,Vacca A,et al.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induces intussusceptive microvascular growth in vivo[J].Leukemia,2004,18 (2):331-336.

[5] 李永,夏咏本,周劲.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5):122-123.

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篇3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于肺内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 (或) 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 在呼吸空气 (海平面大气压、静息状态下) 时, 产生严重缺氧 (或) 伴高碳酸血症, 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如能及早诊断, 合理治疗, 可获得良好疗效。危重时, 如不及时有效处理, 可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 危及患者生命。无创性机械通气对于缓解呼吸肌疲劳和改善缺氧有较好的效果。现对临床2009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0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2009年1~1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60例,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54~78岁, 平均65.4岁。Ⅰ型呼吸衰竭20例, Ⅱ型呼吸衰竭40例。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60mm Hg (1mm Hg=0.133Kpa) , 氧分压 (Pa O2) ≤60mm Hg[1]。并排除气胸、病理性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鼻腔阻塞及神经肌肉疾病患者。

1.2 机械通气指征

一般状态:意识障碍, 分泌物引流困难;动脉血气指标:合理氧疗下Pa O2<35~45mm Hg;Pa CO2>70~80mm Hg (需参考缓解期水平) ;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 动脉血PH<7.20~7.25;通气动力学变化:呼吸频率>30~40次/min或<6~8次/min, 潮气量<200~250m L。

1.3 方法

机械通气的参数选择通常为:潮气量为6M5m L/kg、每分钟通气量8~15L/min、通气频率12~20次/min、吸/呼时间比1∶1.5~1∶2、吸气压力15~20cm H2O (不宜超过30cm H2O) 、吸O2浓度30%~60%、PEEP5~20cm H2O。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呼吸病理生理调节各种参数, 如阻塞性通气障碍者需潮气量偏大、频率慢、呼气稍长的呼吸, 而限制性通气患者则相反[2]。为了克服传统机械通气的局限性, 近年来提出了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等新的机械通气策略, 也就是采用小潮气量 (5~7m L/kg) 通气, 容许Pa CO2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同时血p H在适当范围。

2 结果

在呼吸机治疗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均值为89.49mm Hg、二氧化碳分压均值为45.33mm Hg, 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呼吸频率减慢, 呼吸由浅变深且规律, 血压基本无变化, 胸闷气促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0例示通气3h后即感气促等症状改善。15例嗜睡病人通气治疗3d后9例神志转清。

3 讨论

除引起呼衰的原发疾病症状、体征外, 主要是缺O2和CO2潴留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多数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表现在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慢阻肺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严重时发展为浅快呼吸, 常有点头、提肩等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的体征。并发CO2麻醉时, 则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发绀是缺O2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90%或氧分压<50mm Hg时, 可在血流量较大的部位如口唇、指甲、舌等处出现发绀。另外, 因发绀的程度与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相关, 所以红细胞增多者发绀明显, 血液循环系统早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因脑血管扩张, 产生搏动性头痛;严重缺O2、酸中毒时, 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 甚至心脏骤停;CO2潴留使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慢性缺O2和CO2潴留引起肺动脉高压, 可发生右心衰竭, 出现体循环淤血体征。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最有效的手段, 能有效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并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提供时间。目前对呼吸衰竭患者特别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多主张采用经面 (鼻) 罩无创机械通气, 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 PAP) 等, 尤其适用于神志清醒、痰液不多者。Bi PAP的基本原理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 (PSV) 加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 可以对吸气相和呼气相气道压分别进行调节, 在吸气相提供较高的压力 (可达20~30cm H2O) , 帮助患者克服肺-胸廓回缩力和气道阻力, 在呼气相提供较低的压力 (4~8cm H2O) , 防止小气道闭塞, 以减轻气道阻力和促进气体在肺内均匀分布。但对症状严重, 神志不清、痰液较多者则需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 通气模式可选用间歇正压通气 (IPPB) 、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 IMV) 、PEEP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2]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83~587.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4

资料与方法

36例患者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18~67岁,平均41±5.7;均为口服中毒。均在服毒1小时后出现呼吸肌麻痹,出现呼吸衰竭。按《职业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分级[1],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均<20%,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

常规治疗方法:①彻底洗胃,均用清水洗胃。②药物治疗:阿托品、解磷定,阿托品5~10mg/次,快速达到阿托品化后维持阿托品化状态,解磷定首剂2.0g,然后0.5g,4次/日静滴,用药3~5天;③控制繼发感染;④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⑤加速毒物排泄,补液利尿导泻;⑥保护心、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特殊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⑴建立人工气道,所有病人均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留管时间72~168小时,平均120±7.0小时。⑵上机指征:①呼吸微弱,严重发绀,频率10次/分以下或呼吸频率过快达40次/分以上时;②当吸氧浓度45%以上,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以下。③呼吸机的通气摸式SIMV+PSV。并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通气参数。

结 果

治愈32例,治愈率88.9%,住院时间6~17天,平均10±3.5天,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中间综合征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

讨 论

有机磷农药属于有机磷酯类或硫代酸类化合物,它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进入人体内可以和胆碱酯酶迅速结合,形成磷酸化胆碱酯酶且使其失去催化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酰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的大量的聚积,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症状。

急性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发生机制:急性有机磷中毒出现呼吸衰竭在两个病程中发病,一是中毒早期,即“胆碱能危象期”,此时体内大量乙酰胆碱蓄积导致肺水肿、气道内分泌物壅积、阻塞气道、通气障碍、脑缺氧、脑水肿昏迷、呼吸中枢抑制等导致呼吸衰竭;二是中间综合征中毒,患者经常规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在阿托品化维持状态下出现颈部四肢肌肉无力、呼吸无力,甚至突然昏迷、无效呼吸及呼吸停止。这些症状被称为有机磷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它多为中毒后数小时到数天发作,它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神经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蓄积在突触间隙内的大量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上的N2受体失衡,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而出现骨骼肌麻痹。

并发症的处理:①中间综合征的处理:要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呼吸困难等中间综合征的症状并及时给予辅助通气是抢救中间综合征的关键。本文32例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积极抢救治愈出院。②电解质紊乱:由于洗胃大量低渗液进入体内,易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要监测电解质,维持离子平衡。③脑水肿,由于呼吸衰竭,脑组织缺氧,缺氧,所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适当使用脱水剂、利尿剂及糖皮质激素。④继发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发肺部感染常见,应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有利于脱机。

参考文献

1 丁钺,倪为民.职业病、中毒、物理损伤诊疗手册[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4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

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篇5

临床资料

65例呼吸衰竭患者中, 慢性阻塞性肺病25例, 重症有机磷中毒8例, 多发肋骨骨折6例, 神经系统疾患22例, 重症肌无力4例。其中男27例, 女28例。顺利撤机56例, 无法撤机9例。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 拔管过早二次插管4例, 不适自行拔管5例, 操作不当致脱管2例。

临床表现: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呼吸困难, 紫绀, 经吸氧治疗无改善。血气分析Pa O2<60 mm Hg, Pa CO2低、正常或高, 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护理

心理护理:与清醒患者进行沟通, 使患者了解上呼吸机可以帮助他度过难关, 避免危险;可以逐渐适应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引起的不适;如何配合机械通气;如何以非语言方式表达其需要;护士会随时提供帮助,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监测病情变化[2]: (1) 临床监测:a.意识状态:上机后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减轻, 表明通气状况改善, 若有烦躁不安,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 多为通气不足。b.呼吸:有无自主呼吸, 是否人机同步, 两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 呼吸音性质, 有无啰音。c.心率、血压:通气开始20~30 min可出现血压轻度下降, 如持续下降伴心率快, 应及时通知医生。d.体温:发热常提示感染, 应及时查明发热原因。体温高会使耗氧量和CO2产生增加, 应酌情调节通气参数。e.皮肤、黏膜和周围循环情况:缺氧改善, 发绀减轻。肤色苍白, 肢端湿冷可能是低血压、休克的表现。皮肤潮红, 多汗、浅静脉充盈, 表示CO2潴留尚无改善。 (2) 血气分析:一般在上机后30min进行, 然后根据结果对参数进行调整。使Ⅰ型呼吸衰竭患者Pa O2至正常范围, Ⅱ型衰患者Pa CO2逐渐下降维持在恶化前的水平, p H达正常范围。由于病情变化, 需多次进行血气分析。 (3) 气道护理:a.气道湿化:可采用蒸汽、雾化加湿、气管内直接滴入法。每天湿化量≥200 m L, 以400 m L左右为宜。采用间断少量滴入法, 3~5 m L/次。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增减湿化液, 以分泌物稀薄、易吸出为目标。b.气道分泌物吸引:根据气管导管口径不同, 选择不同口径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少于导管内径的1/2, 负压以≤6.67 k Pa为宜。操作手法应轻柔迅速, 避免上下提插, 以免损伤气道黏膜。每次吸引≤15 s。连续吸引≤3次。吸引前后给予100%纯氧3 min, 以免吸痰过程中造成低氧。c.气道管理:妥善固定插管, 防止脱管移位。定时转动头部, 以减少导管及气囊长时间压迫固定部位而损伤黏膜。进行口腔护理及翻身操作时, 能脱机的情况下尽量脱机, 以免管道牵拉造成脱管。气管切开的患者, 固定带松紧适宜, 严防脱落。脖颈粗短患者, 选用加长型套管, 避免头部过度后仰, 以免脱管。切口部位垫无菌纱布, 以免摩擦切口。每日消毒, 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有无红肿及分泌物, 根据分泌物的多少决定换药次数。 (4) 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大都病情危重,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其营养代谢发生一系列改变, 最终导致体液、电解质失衡,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变化。因此营养支持尤为重要, 它可以维持正常体重, 减少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促进蛋白质合成, 修复组织, 恢复肌肉功能。通常经胃管进行鼻饲和外周静脉营养相结合。根据热量公式, 使每天总热量维持在2 000 k J左右, 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50%~60%, 脂肪20%~30%, 进行分配。

通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意外拔管:7例患者在通气治疗清醒后, 人机对抗明显, 躁动, 使导管滑出, 或不配合治疗, 挣脱约束带, 自行拔管。其中3例经吸痰吸氧, 病情稳定;4例呼吸困难, 面色发绀, 重新插管。

撤机过早:有4例患者神志转清, 自主呼吸平稳, 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后, 给予停机, 吸氧。24~48 h内再次出现呼吸困难, 重新上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机械通气3 d后出现发热, 痰量增多, 痰色黄, 查白细胞增高, 胸片有新增阴影。

对策

意外拔管:机械通气患者多入住ICU, 清醒后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 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加上插管不适, 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需要护士耐心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沟通, 指导患者用写字板, 手势进行交流, 满足患者的需求。必要时可允许家属陪护, 减轻其恐惧、紧张心理。躁动者可进行肢体约束。注意观察插管的长度, 妥善固定。进行护理操作时能脱机的情况下尽量脱机, 不能脱机时应专人固定管道, 口腔护理时应一人固定一人操作, 防止导管滑脱。及时根据病情、血气调整合适的呼吸模式及参数, 必要时镇静。

撤机过早:制定合理拔管指征, 综合分析患者全身状况。一般情况下, 病情稳定脱机24~48 h, 保留插管, 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若出现呼吸困难, 立即机械通气。撤机前向患者讲清撤机的必要性, 可能出现的不适, 采用SIMV+PSV呼吸模式过渡, 有计划指导患者做缩唇式腹式呼吸, 减轻呼吸肌废用性萎缩。撤机时向患者讲解可能出现的不适, 让其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紧张恐惧, 护士不得离开病床, 以便及时发现患者不适, 并不断鼓励指导患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 (1) 机械通气患者无特殊禁忌情况下均应取半卧, 每2 h给予翻身, 叩背, 及时湿化吸痰, 防止坠积性肺炎。 (2) 加强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用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擦拭口腔, 防止病原菌繁殖, 预防和控制感染。 (3) 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进食时均应抬高床头30°~40°, 封闭好气囊。每次鼻饲抽吸胃液, 检查胃内有无潴留。进食前30 min吸痰, 进食后2 h内避免叩背吸痰。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4) 合理应用抗生素, 协助医师取痰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给予有效的抗生素。 (5) 严格无菌操作,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做好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的消毒。 (6) 每天进行评估, 观察是否可以撤机拔管, 尽量减少插管天数。

小结

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对患者采取综合治疗, 加强护理与观察, 根据患者代谢需求, 调节合适的通气量。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做好防范措施, 防止通气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呼吸衰竭在临床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对患者采取综合治疗, 加强护理与观察, 可防止通气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本文就该病的机械通气护理做一简单阐述, 以期对未来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

参考文献

[1]孙林芳.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新医学, 2005, 7 (6) :22-24.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21例严重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给予全面而有效的护理, 其中有15例气管切开, 6例经口气管插管, 4例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17例患者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是保证机械通气成功的有效基础。

2.1.1 翻身、叩背

翻身、叩背首先要先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连同头部偏向一侧, 而后再翻身, 防止强行翻身造成气管插管脱出、移位, 每12小时翻身1次, 每次叩背不少于10min, 翻身、叩背后给予吸痰, 在翻身叩背时要注意防止气管导管的脱出或移位。

2.1.2 压疮的防治经常翻身、变换体位, 增加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若已发生压疮, 按常规治疗。

2.1.3 病情记录

准确记录患者意识变化, 避免发生“人-机对抗”, 观察患者体温、皮肤粘膜变化, 并准确记录患者24h出入量, 避免发生液体量不足导致组织失水, 或液体量增多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2.1.4 其它护理尿路感染的预防, 静脉炎的预防。每4小时活动肢体关节、按摩肌肉, 防止关节僵直、肌萎缩。

2.2 气管插管的护理

是应用机械通气抢救成功的保证。

2.2.1 严格无菌操作

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4], 戴口罩、无菌手套, 一次性吸痰管要每次更换, 及时更换气管切开处伤口敷料,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2.2.2 气道的湿化和温化

湿化疗法是机械通气治疗中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5]。湿化方法: (1)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 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要保证每日2500~3000m L; (2) 调节加热器使气道口气体温度维持在32~36℃之间, 注意温度不要超过40℃, 避免造成气道烫伤。

2.2.3 及时清除痰液, 吸痰时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2) 吸痰前后给予5min纯氧吸人, 吸痰时先吸净口腔、鼻腔、咽部分泌物后, 更换另一吸痰管再抽吸气管深部的痰液; (3) 吸痰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气道黏膜; (4) 如痰液粘稠, 应先行气道冲洗, 稀释痰液, 再行吸引; (5) 吸痰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变, 均要立即停止吸痰。

2.2.4 定时开放气囊开放气囊前先行气管内和口鼻腔吸引,

以清除分泌物[7]。当打开气囊时立即行气管内吸痰, 以免气囊上部积存的分泌物滑人气道深部造成感染。开放气囊时加大呼吸机潮气量200m L左右。以满足换气需要。一般每2~4小时气囊放气1次。

2.2.5 呼吸机管道的管理呼吸机管道应24~48h更换1次, 蒸气发生器内的无菌液体应24h更换1次,

2.2.6 导管拔除时的护理拔管前先进行人工气道的湿化, 拍背, 然后吸尽气道内的痰液, 使气道充分净化后放气囊, 拔出插管。

3 结语

通过21例机械通气的护理, 体会到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所涉及面很广。不同人工气道的管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撤离呼吸机通气的观察及护理均是重要内容。加之呼吸衰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语言表达障碍, 合并症多, 病情变化大且迅速, 监护仪和呼吸机报警多而重叠等。这些必然给护理带来极大的工作量, 稍有疏忽即可造成患者生命危险。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 对机械通气患者在治理期间做好全面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湿化,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同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可提高治愈率及治疗效果, 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机械通气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 细致的护理措施是决定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

关键词:机械通气,严重呼吸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1]余森祥.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85~397.

[2]孙惠娟, 朱慧, 于兰贞.COPD病人的营养支持与肺康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12) :554~556.

[3]王华珍, 卢月珍, 唐良春.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撤机时间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28 (5) :325.

[4]张庆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8) :958~960.

[5]蔡柏蔷, 徐凌.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J].世界医疗器械, 2002, 2:32~37.

[6]钮善福.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1) :6~8.

[7]刘朝晖, 钟南山.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ICU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 9 (10) :611~613.

[8]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2) :38.

[9]王辰.机械通气的撤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4, 17 (增刊) :31~35.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 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呼吸衰竭疾病诊断标准[3], 其中心衰所致呼吸衰竭20例, 心源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2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18例。6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为 (63.5±4.3) 岁, 病程为3个月至15年, 平均病程为 (7.1±1.2) 年, 所选患者均为单纯用药治疗后呼吸衰竭无改善的患者, 排除具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肿瘤疾病患者, 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在治疗前, 首先对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以及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进行监测,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然后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辅助呼吸, 并设置相应的初始参数, 吸气压以9~15 cm H2O为宜, 呼气压以4~6 cm H2O为宜, 将氧流量设置为5 L/min为宜, 呼吸频率8~12次/min。然后再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做进一步调整, 对患者进行不低于20 h的正压通气辅助呼吸, 结束后, 对患者的血气状况以及HR、RR等进行严密的观测,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状况及心率、呼吸频率等, 血气分析指标主要包括Pa CO2、Pa O2及Sp 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 血气指标及HR、RR结果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的Pa CO2、Pa O2及Sp O2指标如表1, 治疗后的Pa O2及Sp O2指标明显升高, Pa CO2指标明显降低。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60例患者在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HR及RR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P<0.05, 表2)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传统对呼吸衰竭采用药物治疗, 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 然而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无创呼吸机具有无需建立人工气道、易于患者接受且不易引发肺部损伤和感染的优势, 但是存在潮气量不稳定、人机同步性较差及不利于气道分泌物引流的不足。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患者若经无创机械通气后短期仍无法改善, 应果断采用有创呼吸机, 利用其密闭性好、精确通气、便于清理患者气道及人机配合较好的优势改善呼吸衰竭困境。本次研究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 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及HR、RR都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 且对患者的气道无明显损害。

综上, 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SpO2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SpO2改善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 ,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明显改善PaCO2、PaO2及SpO2指标, 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疗效,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何莲.Bi 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2) :273-274.

[2]毛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35例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志, 2015, 11 (9) :1313-1314.

[3]蔡元培.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6 (29) :47-48.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8

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 并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4~80岁, 平均 (72.2±7.2) 岁。所有病例血气资料p H<7.5, 呼吸频率>25次/分, 二氧化碳分压Pa CO2>45mm Hg。患者符合以下的基本条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气管插管保护;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没有会影响到面罩使用的面部创伤。所有患者签署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性的治疗。并进一步用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法来治疗呼吸衰竭。调整呼吸机参数, 采用S/T模式, 其参数初始设定为吸气压 (IPAP) 8cm H2O (注:0.098k Pa=1cm H2O) , 呼吸压 (EPAP) 4cm H2O;在5~20分钟时间内根据患者的潮气量、血气指标情况以及呼吸改善情况等来调整。一般认为氧气浓度30%~85%, 呼吸频率12~15次分, IPAP 14~25 cm H2O, EPAP 4~8 cm H2O, CPAP 5~10 cm H2O。

观察指标:观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 H值、循环指标心率 (HR) 、氧分压 (Pa O2) 、收缩压 (SNP) 、舒张压 (DBP) 以及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统计学方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 代表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 代表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对比: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PH、Pa O2和Pa CO2等血气指标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患者的p H、Pa O2显著增高, Pa CO2明显降低, 见表1。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

两组心率、血压变化: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HR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SNP、DBP等对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 有1例出现胃肠胀气, 并没有出现气压伤、皮肤压疮以及相关肺炎等反应。

讨论

呼吸衰竭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 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状态,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急剧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及低氧血症, 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该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及改善通气量[3]。常规的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纠正酸碱紊乱方面起效较慢且效果不甚理想。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能有效维持合适的通气量, 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正确纠正高碳酸血症, 有效纠正低氧血症, 给予足够呼吸支持以及降低呼吸肌力的消耗量等[4]。

机械通气的通气方式有两种:有创式和无创式。但有创性机械通气需要对患者的气管实行插管或者切开处理, 具有创伤性大、风险性高等缺点, 容易引起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有创性机械通气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5]。无创机械通气并不需要对气管实行插管或者切开处理, 具有创伤性小、风险性较低等特点, 减轻患者的痛苦, 并且该法更能减轻患者对手术的顾虑, 确保在治疗早期即能接受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效果[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与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相比, 患者经过治疗后, 显著增高p H、Pa O2, 并有效降低Pa CO2, 提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 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低, 提示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 所有病例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通过观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H值、心率、氧分压、呼吸频率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pH、PaO2和PaCO2等血气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的pH、PaO2显著增高, PaCO2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HR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SNP、DBP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 有1例出现胃肠胀气, 并没有出现气压伤、皮肤压疮以及相关肺炎等反应。结论:无创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 周建辉, 刘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8) :36-38.

[2] 顾晓洪.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10) :1887-1888.

[3] 刘以群.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1) :38-39.

[4] 刘占丰, 刘明艳, 刘宏海.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9) :39-40.

[5] 周亮, 吴宗劲.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3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1) :1324-1327.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9

【关键词】 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4-01

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不可逆慢性肺部疾病之一,该病的并发症较多,急性呼吸衰竭便是其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就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BiPAP)治疗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2.34)岁;平均病程为(8±1.26)年。研究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3±1.57)岁;平均病程为(6±1.0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指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所选患者均排除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呼吸兴奋剂、抗感染、持续低流量的吸氧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鼻面罩及单向阀,参数设定为S/T模式,呼吸频率:13~18次/min,氧流量:5~8L/min,呼气压力为3~5cmH2O,吸气压力以7~8cmH2O为起始,逐渐增加至24cmH2O后为止,一日两次,一次3~5h,一周为一个疗程。行机械通气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治疗期间,可允许暂缓10~30min让患者吸痰或进食;此外,还应严密检查口鼻面罩有无漏气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严密监测并记录两组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急性发作极易并发呼吸衰竭,若对其治疗不及时,则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3]。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通气尤为重要。

BiPAP呼吸机主要是由患者自发呼吸病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压力的支持。COPD患者因气道的阻力增加,使得肺泡的弹性减弱、呼吸肌过于疲劳,但BiPAP呼吸机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吸气时提供压力的支持,增加患者肺泡的通气量,从而改善肺内气体分部不匀的情况。此外,BiPAP呼吸机还能在患者呼吸时给予其呼气末气道正压,有效缓解或避免患者肺泡的萎陷,提升其功能的残气量,促进CO2的排出[4]。

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内气体交换,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57-58.

[2]王益旺.BiPAP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1):1318-1319.

[3]杨永.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72-73.

[4]肖琥,潘曙明.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60-61.

(收稿日期:2014.07.04)

【摘 要】 目的:观察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应用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4-01

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不可逆慢性肺部疾病之一,该病的并发症较多,急性呼吸衰竭便是其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就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BiPAP)治疗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2.34)岁;平均病程为(8±1.26)年。研究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3±1.57)岁;平均病程为(6±1.0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指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所选患者均排除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呼吸兴奋剂、抗感染、持续低流量的吸氧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鼻面罩及单向阀,参数设定为S/T模式,呼吸频率:13~18次/min,氧流量:5~8L/min,呼气压力为3~5cmH2O,吸气压力以7~8cmH2O为起始,逐渐增加至24cmH2O后为止,一日两次,一次3~5h,一周为一个疗程。行机械通气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治疗期间,可允许暂缓10~30min让患者吸痰或进食;此外,还应严密检查口鼻面罩有无漏气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严密监测并记录两组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急性发作极易并发呼吸衰竭,若对其治疗不及时,则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3]。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通气尤为重要。

BiPAP呼吸机主要是由患者自发呼吸病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压力的支持。COPD患者因气道的阻力增加,使得肺泡的弹性减弱、呼吸肌过于疲劳,但BiPAP呼吸机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吸气时提供压力的支持,增加患者肺泡的通气量,从而改善肺内气体分部不匀的情况。此外,BiPAP呼吸机还能在患者呼吸时给予其呼气末气道正压,有效缓解或避免患者肺泡的萎陷,提升其功能的残气量,促进CO2的排出[4]。

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内气体交换,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57-58.

[2]王益旺.BiPAP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1):1318-1319.

[3]杨永.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72-73.

[4]肖琥,潘曙明.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60-61.

(收稿日期:2014.07.04)

【摘 要】 目的:观察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应用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4-01

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不可逆慢性肺部疾病之一,该病的并发症较多,急性呼吸衰竭便是其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就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BiPAP)治疗在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2.34)岁;平均病程为(8±1.26)年。研究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3±1.57)岁;平均病程为(6±1.0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指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所选患者均排除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呼吸兴奋剂、抗感染、持续低流量的吸氧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鼻面罩及单向阀,参数设定为S/T模式,呼吸频率:13~18次/min,氧流量:5~8L/min,呼气压力为3~5cmH2O,吸气压力以7~8cmH2O为起始,逐渐增加至24cmH2O后为止,一日两次,一次3~5h,一周为一个疗程。行机械通气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治疗期间,可允许暂缓10~30min让患者吸痰或进食;此外,还应严密检查口鼻面罩有无漏气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严密监测并记录两组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急性发作极易并发呼吸衰竭,若对其治疗不及时,则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3]。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通气尤为重要。

BiPAP呼吸机主要是由患者自发呼吸病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压力的支持。COPD患者因气道的阻力增加,使得肺泡的弹性减弱、呼吸肌过于疲劳,但BiPAP呼吸机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吸气时提供压力的支持,增加患者肺泡的通气量,从而改善肺内气体分部不匀的情况。此外,BiPAP呼吸机还能在患者呼吸时给予其呼气末气道正压,有效缓解或避免患者肺泡的萎陷,提升其功能的残气量,促进CO2的排出[4]。

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PaO2、PaCO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内气体交换,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57-58.

[2]王益旺.BiPAP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1):1318-1319.

[3]杨永.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72-73.

[4]肖琥,潘曙明.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60-61.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具体资料见表1。

注: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 急性起病; (2) 既往无慢性支气管肺病史; (3)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8kPa

1.2 方法

1.2.1 准备工作

所有患者均常规监测ECG、SpO2、无创血压, 备齐抢救所需设备及物资并随手可用, 清除气道内容物或分泌物, 解除支气管痉挛, 用抗炎治疗减轻气道的肿胀与分泌, 同时建立人工气道。本组71例患者采用经鼻盲插法, 即将带低压气囊的气管插管插入患者气管。23例患者采用经口气管进行插管, 其中有14例患者因原发病较重, 气管插管放置时间过长而改为气管切开, 人工气管留置时间3~60d, 平均14.6d。

1.2.2 机械通气

本组94例患者全部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通气时间3~50d, 平均20.5d。通气模式开始为控制加辅助 (control/assist) , 呼吸功能改善后改为压力支持 (PSV) , 或间隙同步辅助通气 (simv) , 或脱机带插管吸氧;待观察患者24h生命体征稳定后, 即呼吸频率<20次/分, PaO2>8kPa, 则可以脱机拔管。如潮气量8~12mL/kg, 呼吸频率14~20次/min的肺功能正常者, 吸气流速宜为30~60L/min, 呼气时间比为1∶1.5~1∶2。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功能障碍患者则应选择较大的潮气量及较慢的呼吸频率, 并延长呼气时间。

1.2.3 呼吸功能监测

本组应用呼吸机前后30min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上机组全程监测氧饱和度 (SaO2) , 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使SaO2>90%。

2 结果

94例患者中, 76例在2周内成功撤离呼吸机, 拔管后继续观察治疗数天至数周痊愈出院, 14例作气管切开继续呼吸机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 4例重症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 由于各种突发原因, 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 突然发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 如不及时抢救, 会危及患者生命。其病程视原发病而定, 严重者可于数小时内导致死亡, 亦可持续数天到数周, 演变成慢性呼吸衰竭。合理使用呼吸机, 设置适合患者的机械通气参数, 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的痊愈率。医护人员在设置机械统计参数时, 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 在呼吸衰竭前患者的肺功能状况, 引起呼吸衰竭的诱发因素, 机械通气的相关情况, 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和检测结果。呼吸衰竭时必定有严重缺氧, 因此纠正缺氧, 提高PaO2水平对每个患者都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短期内争取使PaO2升至50~60mmHg, 动脉血氧饱和度升至85%左右。本组患者临床实践表明, 急性呼吸衰竭较慢性呼吸衰竭撤机早, 支气管哮喘患者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撤机早, 在撤机时应注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气分析, 因此在撤机过程中, 如出现下述生理之一时, 应立即恢复通气: (1) 收缩压升高或降低>20mmHg或舒张压改变>10mmHg, 脉搏>110次/分或增加20次/分以上。 (2) 呼吸频率>30次/分或增加10次/分以上, 潮气量<50~300mL (成人) 。 (3) 出现严重的心率或心电图改变, 吸氧条件下PaO2<60mmHg, pH<7.30。同时, 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呼吸参数选用小潮气量加呼气末正压。总之, 机械通气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吸氧并维持适宜的肺泡通气量, 以达到防止和缓解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 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和条件, 它是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措施,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文章探讨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体会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9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前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 可有效改善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措施,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临床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新日, 高立伟等.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 9 (2) :96-98.

上一篇:综合文化工作站的作用下一篇:基建配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