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通用10篇)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1
多数危重症患者多伴随呼吸衰竭, 为有效控制病情, 需确保患者呼吸通畅[1]。因此, 无创呼吸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降低患者呼吸能量的消耗, 进而改善气体交换, 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2]。为此, 我科进一步探究了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 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呼吸衰竭疾病诊断标准[3], 其中心衰所致呼吸衰竭20例, 心源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2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18例。6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为 (63.5±4.3) 岁, 病程为3个月至15年, 平均病程为 (7.1±1.2) 年, 所选患者均为单纯用药治疗后呼吸衰竭无改善的患者, 排除具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肿瘤疾病患者, 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在治疗前, 首先对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以及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进行监测,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然后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辅助呼吸, 并设置相应的初始参数, 吸气压以9~15 cm H2O为宜, 呼气压以4~6 cm H2O为宜, 将氧流量设置为5 L/min为宜, 呼吸频率8~12次/min。然后再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做进一步调整, 对患者进行不低于20 h的正压通气辅助呼吸, 结束后, 对患者的血气状况以及HR、RR等进行严密的观测,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状况及心率、呼吸频率等, 血气分析指标主要包括Pa CO2、Pa O2及Sp 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 血气指标及HR、RR结果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的Pa CO2、Pa O2及Sp O2指标如表1, 治疗后的Pa O2及Sp O2指标明显升高, Pa CO2指标明显降低。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60例患者在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HR及RR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P<0.05, 表2)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传统对呼吸衰竭采用药物治疗, 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 然而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无创呼吸机具有无需建立人工气道、易于患者接受且不易引发肺部损伤和感染的优势, 但是存在潮气量不稳定、人机同步性较差及不利于气道分泌物引流的不足。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患者若经无创机械通气后短期仍无法改善, 应果断采用有创呼吸机, 利用其密闭性好、精确通气、便于清理患者气道及人机配合较好的优势改善呼吸衰竭困境。本次研究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 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及HR、RR都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 且对患者的气道无明显损害。
综上, 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SpO2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SpO2改善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 ,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明显改善PaCO2、PaO2及SpO2指标, 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疗效,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何莲.Bi 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2) :273-274.
[2]毛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35例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志, 2015, 11 (9) :1313-1314.
[3]蔡元培.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6 (29) :47-48.
[4]曹启生.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3) :4707-4708.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2
【关键词】 NPPV;呼吸衰竭;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6-01
目前无创性机械通气(NPPV)已正式成为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第一线的手段[1],为呼吸衰竭的患者抢救和康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笔者现将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呼吸衰竭使用NPPV治疗的患者45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61-89岁,平均年龄为67.18±2.10岁,其中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19例,COPD的患者21例,危重哮喘的患者10例,此组患者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 上NPPV治疗的标准 ①呼吸窘迫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辅助呼吸机的正确使用、胸腹部矛盾式呼吸;②经血气分析值、PaCO2>60mmHg、PaO2<60mmHg、pH<7.20;③患者意识清楚,有主动咳痰能力,能配合和耐受面(鼻)罩BiPAP呼吸机治疗辅助呼吸;④如果患者已达到进行NPPV治疗的标准,但患者家属拒绝行NPPV的病例除外。
1.2.2 临床NPPV治疗好转的标准 经检测患者的呼吸频率<24次/分,心率<100次/分,血气分析值中pH为7.35-7.45、PaO2/FiO2>200,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原发病得到控制。
1.2.3 NIPPV的使用 ①选择合适的面(鼻)罩置于患者面部;②开动连接NPPV呼吸机;③用固定带将面(鼻)罩固定于患者面部且牢固无漏气现象;④正确的调节呼吸参数,由低到高,初始时吸气压力(IPAP)可以给予8cmH20,呼气压力(EPAP)可以给予4cmH20,经NPPV治疗5-20min后逐步调节至合适参数水平。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上机前护理干预 首先应做好对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充分解释和说明的工作,阐明使用NPPV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患者主动交谈,讲解患者使用面罩通气开始时会产生憋气的感觉,主要与呼吸机顺应,均会有一段的适应过程,告知患者保持自己的自主呼吸,以触发机器进行送气,而不是等待机器强制的给予通气,使患者简单了解NPPV的治疗原理,最终能够取得使患者积极的配合。
2.2 上机后护理干预 在NPPV开始治疗前4-8h中要有专人进行监护,对于通气中发现面罩连接处有无漏气现象并及时的给予调整,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并根据呼吸机上的监测参数的变化调节合适的参数,采取有效的处理,保证无刨通气的有效疗效。
2.3 密切观察病情情况 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②仔细观察患者面罩的漏气情况,必要时将固定带张力调整适宜松紧度;③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四肢末梢的灌注情况;④反复检查患者的呼吸运动与呼吸机送气以及压力调节等是否匹配,是否触发辅助的呼吸机,有无胸腹矛盾运动以及呼吸形态改变的现象;⑤鼓励患者有效的呼吸,鼓励患者排痰和及时清理呼吸道;⑥正确的指导患者放松有规律地呼吸,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尽量闭嘴使用鼻腔呼吸,以防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腹胀[2];⑦告知患者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时(例如咳嗽咳痰或呕吐时)能够迅速将面罩拆除,避免引起分泌物及呕吐物的误吸,提高治疗中的安全性;⑧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耳部、鼻部、眼部的不适或者其他的并发症发生。规律的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值及时的调整呼吸机的各个参数,做胸部X线检查以了解肺部实质情况。密切监测呼吸机显示屏或监视屏上所监测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漏气量、气道压力、呼吸频率以及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波形、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显示,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变进一步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
3 讨 论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呼吸机辅助通气的临床治疗方法,NPPV是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管路与患者呼吸系统相连,并且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完成正常通气辅助的人工通气方式[3]。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危重症,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为缺氧,能够迅速有效地纠正缺氧,增加肺的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的关键措施。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低氧血症最有效方法。对于呼吸衰竭合理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保证患者的吸气和呼气期给予小同水平的正压通气,可减少患者自主呼吸作功,降低氧机体耗氧量,增加肺部的氧合,能够改善缺氧状态,救治低氧症状,避免给予气管插管等救治,大大减少了因气管插管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392-393.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125.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3
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 并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4~80岁, 平均 (72.2±7.2) 岁。所有病例血气资料p H<7.5, 呼吸频率>25次/分, 二氧化碳分压Pa CO2>45mm Hg。患者符合以下的基本条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气管插管保护;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没有会影响到面罩使用的面部创伤。所有患者签署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性的治疗。并进一步用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法来治疗呼吸衰竭。调整呼吸机参数, 采用S/T模式, 其参数初始设定为吸气压 (IPAP) 8cm H2O (注:0.098k Pa=1cm H2O) , 呼吸压 (EPAP) 4cm H2O;在5~20分钟时间内根据患者的潮气量、血气指标情况以及呼吸改善情况等来调整。一般认为氧气浓度30%~85%, 呼吸频率12~15次分, IPAP 14~25 cm H2O, EPAP 4~8 cm H2O, CPAP 5~10 cm H2O。
观察指标:观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 H值、循环指标心率 (HR) 、氧分压 (Pa O2) 、收缩压 (SNP) 、舒张压 (DBP) 以及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统计学方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 代表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 代表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对比: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PH、Pa O2和Pa CO2等血气指标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患者的p H、Pa O2显著增高, Pa CO2明显降低, 见表1。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
两组心率、血压变化: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HR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SNP、DBP等对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 有1例出现胃肠胀气, 并没有出现气压伤、皮肤压疮以及相关肺炎等反应。
讨论
呼吸衰竭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 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状态,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急剧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及低氧血症, 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该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及改善通气量[3]。常规的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纠正酸碱紊乱方面起效较慢且效果不甚理想。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能有效维持合适的通气量, 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正确纠正高碳酸血症, 有效纠正低氧血症, 给予足够呼吸支持以及降低呼吸肌力的消耗量等[4]。
机械通气的通气方式有两种:有创式和无创式。但有创性机械通气需要对患者的气管实行插管或者切开处理, 具有创伤性大、风险性高等缺点, 容易引起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有创性机械通气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5]。无创机械通气并不需要对气管实行插管或者切开处理, 具有创伤性小、风险性较低等特点, 减轻患者的痛苦, 并且该法更能减轻患者对手术的顾虑, 确保在治疗早期即能接受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效果[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与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相比, 患者经过治疗后, 显著增高p H、Pa O2, 并有效降低Pa CO2, 提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 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低, 提示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 所有病例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通过观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H值、心率、氧分压、呼吸频率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pH、PaO2和PaCO2等血气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的pH、PaO2显著增高, PaCO2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HR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SNP、DBP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 有1例出现胃肠胀气, 并没有出现气压伤、皮肤压疮以及相关肺炎等反应。结论:无创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 周建辉, 刘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8) :36-38.
[2] 顾晓洪.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10) :1887-1888.
[3] 刘以群.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1) :38-39.
[4] 刘占丰, 刘明艳, 刘宏海.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9) :39-40.
[5] 周亮, 吴宗劲.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3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1) :1324-1327.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4
【摘 要】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性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取100例ARD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按原则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同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行辅助性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气分析的检测,并将两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行辅助性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是治疗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无创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90-01
[JP2]笔者对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J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29~68岁,平均(47.87±9.8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1],均在起病后的48h内获得救治,排除心源性休克、肾功能衰竭等原因导致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血流动力学异常、意识障碍、脑功能异常、口咽部及气道畸形病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遵循治疗原则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如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行辅助性治疗:患者取半卧位,并根据面部大小选择适合的面罩,采用由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Vision呼吸机,将通气模式调节至S/T模式,并将参数设置为:IPAP15-25cmH2O,EPAP5-10cmH2O,氧浓度FiO2 40%~60%。治疗过程中根据氧合调节EPAP,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当患者病情改善时,降低FiO2。
1.2.2 护理干预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积极与其沟通,详细向患者讲解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操作步骤,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向患者讲解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优越性及重要性;治疗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监护和指导,使患者呼吸规律与机器保持一致,同时用手将面罩固定于口鼻,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舒适,如不舒适及时进行调整,直至患者感受到舒适后再进行固定;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询问是否出现不适感,讲解一些预后较好的病例的情况,减轻患者的内心压力,促进对治疗的配合。
1.2.2.2 病情监测及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为避免吸气压力过大使患者产生不适感,故先从较低的吸气压开始使患者逐步适应,并及时调整;同时严密观察吸入潮气量和漏气量的变化;对紧张、疼痛过重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及镇痛剂;定期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等;定时检查血气分析,并适时进行调整;及时对面罩及呼吸机导管进行检查,防止脱落、漏气等情况的发生;对多次调节呼吸机参数后血气分析仍无变化者或面部出现严重压迫性不适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行有创通气。
1.2.2.3 管道护理 定时在呼吸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严密观察、及时补充,以加强气道的湿化,注意将水温控制在28~32℃;为机体补充充足的液量,约2500~3000ml/d,以纠正失水过多导致的呼吸道缺水状态,增强气道湿化的效果;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必要时可使用吸引器吸痰。
1.2.2.4 饮食指导 ARDS患者代谢较快,体内蛋白质丢失较多,机体抵抗力较差,故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以加强营养支持。嘱患者多使用高维生素、蛋白质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减少摄入碳水化合物,以降低CO2的产生。
1.2.2.5 并发症的护理 在连接面罩需增加压力时可使用纱布或海绵置于面部进行衬垫,以防止面部皮肤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或一般情况较差时,为防止气体进入胃内发生胃胀气,可采用鼻罩通气或行胃肠减压;同时嘱患者采取半卧位接受治疗,并严禁在饱餐后使用呼吸机,以防止误吸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包括PaO2、PaCO2、SaO2、OI。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各指标具有明显差异,见表1。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主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肺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呼吸衰竭[2]。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ARDS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高了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无创机械通气不但操作较为简单,且对患者无损伤,较好的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导致的呼吸机依赖等并发症的发生[3]。但大多数患者缺乏对治疗相关情况的了解,常有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发生,同时治疗过程中若护理不当,患者容易出现误吸、胃胀气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我们对100例ARDS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行辅助性治疗,并配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明显得到改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2]赵静月,蒋芳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09,20(5):283-286.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5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Ⅰ型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在临床上非常多见, 以往对简易面罩不能纠正的低氧血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 (IMV) 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但随着对IMV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 探讨能否在无创的条件下以一定压力将氧气压入气道来改善低氧血症而达到治疗效果。我们以无创机械通气的方式治疗这类患者, 并与简易面罩作对比研究来探讨此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和评价其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低氧血症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之诊断标准。治疗组: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因各种病因所致的Ⅰ型呼吸衰竭收入重病室接受经鼻面罩NIMV21例。基础疾病:重症肺炎14例、左心衰合并I型呼吸衰竭3例、重症胰腺炎2例、感染性休克2例, 设为治疗组。对照组:同期因同样病情收入重病室, 接受简易面罩17例。基础疾病:重症肺炎11例、感染性休克3例、左心衰合并I型呼吸衰竭3例, 设为对照组。一般情况与治疗组的对比见表1。
1.2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在神志清晰情况下使用面罩, 吸入氧浓度均为45%, 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的h p监护系统。治疗组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BiPAP呼吸机、BiPAP VISION、BiPAP Synchrony呼吸机经面罩进行无创通气, IPAP在16~20cmH2O (1cmH2O=0.098kPa) , EPAP4~8cmH2O。对照组正常大气压下。2组同时给予相应的对因及对症治疗。
1.3观察方法
给予面罩吸氧5min从监护仪上记录血氧饱和度 (SaO2) , 60min后复查血气, 记录PaCO2和PHa。应用分组t检验对以上指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SaO2, P<0.01;显示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治疗组SaO2上升明显快于对照组。PaCO2, P>0.05;PHa, P>0.05治疗组对CO2影响不显著, 对照组CO2潴留虽有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治疗组中低氧血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而对CO2影响不显著。初次使用NIMV者还须做好解释工作及语言鼓励。在治疗组中低氧血症改善后患者更能配合坚持使用呼吸机, 提高了依从性。同时对于无CO2潴留的患者在合理的IPAP和EPAP调节下, 不会产生过度通气造成CO2过低。故早期合理使用NIMV可以明显纠正低氧血症, 为解除原发病提供有利条件, 争取早日获得患者配合治疗。总之, 作者认为在发生Ⅰ型呼吸衰竭特别是急性肺损伤时, 有条件者应尽早使用NIMV, 减少缺氧对其他脏器影响, 提高抢救成功率。
注:P>0.05, 对比分析显示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2组基础情况具有可比性
注:治疗组:2例死于重症肺炎, 1例死于重症胰腺炎, 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对照组:4例死于重症肺炎, 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4) :203.
[2]Antonelli M, Conti G, Moro ML, et al.Predictors of failur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 multi-center study[J].Intensive Care Med, 2001, 27:1718~1728.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在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79岁,平均(49.5±8.1)岁;在观察组中,男和女分别为15例和13例,年龄23~77岁,平均(45.4±7.4)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催吐、洗胃、导泻以减少机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然后给予患者阿托品或解磷啶等解毒剂,同时补液利尿,促进毒素的排泄。另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严密的观察,保护患者的各脏器正常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通过鼻导管进行吸氧,而观察组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气压和吸气压分别设置为14~20 cm H2O和3~5 cm H2O,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7~19次,当然具体的参数设置还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的情况来确定。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对比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和24 h,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都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痊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见表2。
讨论
急性中毒患者一般会出现急性呼吸性衰竭的情况,而这也是导致中毒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减少患者机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以及增加排泄,最主要的就是保持患者呼吸畅通,临床上解决呼吸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气管插管治疗,药物治疗起效慢,效果不好,而气管插管虽然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情况,但是由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很多患者都不愿意接受气管插管治疗,因此患者的接受率比较低,并且气管插管治疗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引起肺部感染,对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病死率也比较高[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正压通气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以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因此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手段来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6]。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 h和24 h,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都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改善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92.86%和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通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困难,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改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有2例,发生率7.14%,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3.57%。在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出现明显窒息感而行气管插管通气治疗,发生率21.43%,其中有3例患者由于并发脑水肿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10.71%,观察组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可以迅速地改善患者呼吸不畅,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并且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晓峰.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J].上海医学,2012,35(2):141-144.
[2]张玉雄.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691-3692.
[3]黄国琴.影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2):65-67.
[4]刘力新.早期紧急气道开放及机械通气联合血液净化救治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4):494-495.
[5]殷良田.机械通气在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中应用的疗效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58-59.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90例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 动脉血气分析符合II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6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50 mm Hg。所有病例意识清醒, 能自主呼吸, 均无肺大疱、大呼吸道阻塞等机械通气禁忌证。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根据住院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90例确诊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两个组别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心率、呼吸频次、血气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止咳祛痰、抗感染、呼吸兴奋剂、纠正酸碱失衡、支气管扩张剂、健康教育、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方法, 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经鼻罩双水平无创Bi PAP呼吸机联合雾化吸入治疗, 呼吸机型号S/T-D30。通气治疗模式:S/T模式, 吸气相压力初设为8 cm H2O, 30 min后14~20 cm H2O, 呼气相压力4~6 cm H2O, 呼吸气相压力差大于4 cm H2O, 吸入氧气流量2~4 L/min, 2次/d, 4 h/次, 持续3~7 d。在通气间期, 配合雾化器雾化吸入可必特溶液2.5 ml、沐舒坦针剂30 mg、普米克令舒溶液2 mg, 上述药物混合液4 ml置入雾化器的储物雾化杯内, 雾化治疗3次/d。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 并根据患者需要随时吸痰。
1.3 研究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p H值、Pa CO2、Pa O2、心率、呼吸、FEV1/VC等动脉血气指标。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标准[4]:显效:呼吸困难、发绀症状消失, 呼吸、心率、血压、氧分压恢复正常, 意识转清醒, 精神好转, 能进食和有效对话;有效:呼吸困难, 发绀症状消失, 氧分压上升或接近正常, 意识转清醒;无效: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 发绀, 意识障碍无好转, 甚至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 。生存质量评定 (quality of life, QOL) 采用国内通用的COPD成人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表[5], 对患者各生存质量指标进行评定, 每条目得分1~4分, 将所有条目进行求和得到生活质量总分, 总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差异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p H、Pa CO2、Pa O2、心率、呼吸等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的p H、Pa CO2、Pa O2、心率、呼吸等指标均明显好于治疗前 (P<0.05) , 见表1、表2。
2.2 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2.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 (P<0.01) ;观察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得分为96.20±8.93, 好于对照组的105.59±7.46 (P<0.01) 。见表3。
注: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治疗前相同指标比较, aP<0.05。
注: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治疗前相同指标比较, aP<0.05。
注: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 讨论
COPD患者若在急性发作期没有及时有效控制或发生感染, 容易导致呼吸衰竭。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具有年龄大、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较多等临床特点, 其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通畅气道, 改善通气功能。传统多采用鼻导管氧疗和药物治疗, 虽有一定疗效, 但起效较慢;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该疾病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临床使用时, 尤其在基层医院, 由于存在人工气道建立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撤机困难等风险性, 治疗本身带来的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等问题经常导致许多患者或家属放弃有创通气治疗。无创机械通气, 不仅可起到改善通气、增加氧分压的作用, 而且还能减轻患者呼吸肌的压力, 避免长时间缺氧所致的多脏器损害, 降低其病死率[6]。无创Bi PAP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已成为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其有效率高达60%~82%[7,8], 与本研究的总有效率82.2%较为接近。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通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 提高了Pa O2, 降低了Pa CO2, 减慢心率, 减少呼吸频率, 提高了总有效率,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无创通气由于痰液引流不畅 (纤毛功能减退所致, 无创通气亦会加重气道水分丧失所致痰液黏稠致痰栓形成) 而影响通气效果[9], 同时也影响到肺部感染的控制。研究显示, 雾化吸入可以直接扩张支气管, 减轻气道炎症水肿, 减少气道的分泌物, 还可以降低痰液的黏度, 加强气道纤毛摆动, 促使痰液排出[10]。本研究采用可必特溶液2.5 ml、沐舒坦针30 mg、普米克令舒溶液2 mg药物混合液置入雾化器, 在无创机械通气期间进行雾化治疗, 不仅可以避免发生呼吸机依赖, 而且可以减轻呼吸道干燥,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 可及时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减少患者的呼吸肌压力, 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 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BiPAP呼吸机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心率、呼吸、总有效率、生存质量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pH、PaCO2、PaO2、心率、呼吸等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2.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 (P<0.01) ;观察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得分为96.20±8.93, 好于对照组的105.59±7.46 (P<0.01) 。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 可以明显改善心率、呼吸、动脉血气指标, 提高总有效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动脉血气
参考文献
[1]侯小华, 张秀华, 曹书华.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3) :4997-4999.
[2]李建民, 关晶.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8 (2) :30-32.
[3]谭铁和, 黄思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18 (3) :325-326.
[4]梁世东, 张金链.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5) :54-55.
[5]蔡映云, 李倬哲, 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4) :225-227.
[6]葛文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低氧血症[J].重庆医学, 2010, 39 (11) :1385-1386.
[7]胡艳平, 胡艳芳, 张清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6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6) :1429.
[8]张晓娟, 师华华, 邸墅, 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 2012, 27 (5) :415-416.
[9]张淑琴, 汤晓玲, 张侠.呼吸衰竭的治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12) :1651-1652.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27例, 年龄为54~79岁, 平均年龄 (63.3±4.1) 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类呼吸衰竭者18例, 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者7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17例, 其他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80岁者;②血流动力稳定者;③不需作插管保护者;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不满足纳入标准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所以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祛痰平喘、解痉氨茶碱、静脉注射抗生素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起始压力控制在IPAP 10 cm H2O、EPAP 0 cm H2O, 调节氧浓度将Sa O2控制在90%之上, 固定面罩后, 逐渐增加IPAP直至患者舒适, EPAP增加至3~5 cm H2O, VT呼出在7 m L/kg以上, 呼吸频率低于25次/分, 呼气时间0.8~1.2 s为宜[3], 2 h后分析气血。
1.3 观察标准:①测定患者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p H;②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P <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a CO2、Pa O2、p H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p H、Pa O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Pa CO2明显低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RR、HR、SBP、DBP比较:治疗后RR、HR明显较之治疗前低,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患者SBP与DBP比较无差异 (P >0.05) 。见表2。
3 讨论
呼吸衰竭在临床内科中十分常见, 属危重病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治疗转归重在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保证患者的通气量达到有效水平。无创机械通气与有创通气的差别在于无创机械通气不必要建立人工呼吸道就可进行机械通气, 近二十年来, 无创机械通气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日趋广泛, 技术发展迅速。无创机械通气包括鼻面罩通气、高频胸壁震荡通气、膈肌起搏以及体外负压通气等方式[3]。
同时, 无创机械通气对患者自主呼吸的干扰程度不大, 患者可自主决定呼吸频率及时间长短。机械通气能够很好地控制通气量, 支持呼吸, 促进气体交换, 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血症, 改善呼吸肌疲劳, 在临床治疗呼吸衰竭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无创机械通气采用面罩进行通气, 不需插管或切开, 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并可在患者发病早期就予以其机械通气, 有利于降低相关人工不良反应。无创机械通气对于治疗重症肺炎合并Ⅰ型呼吸衰竭以及急性重症肺炎尚有限, 如果治疗2 h后治疗无效应立刻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无创机械通气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减少感染事件, 同时还可快速改善患者的Pa CO2、Pa O2、p H。
本研究中, 治疗后患者的PH、Pa O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Pa CO2明显低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RR、HR明显较之治疗前低,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前后患者SBP与DBP比较无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Pa CO2、Pa O2、p H、RR、HR水平,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均使用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pH、PaO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aCO2、心率、呼吸频率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患者SBP与DBP比较无差异 (P>0.05) 。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效果良好, 极具优势,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夏资洪.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 (3) :275-276.
[2]张爱华.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4) :94-95.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9
【关键词】系统呼吸护理;呼吸衰竭;呼吸机通气;疗效
【中图分类号】R6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09-01
呼吸衰竭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肺部无法正常通气或换气,动脉血压分压低于正常水平,进而诱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症状及代谢紊乱综合征所致。无创呼吸机通气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式,但通过在通气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并不是特别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我院35例本病病例采取了系统呼吸护理,并与同期35例采取常规护理者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结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期间到我院就诊的呼吸衰竭患者共计70例,其中男性病例43例,女性病例27例,年龄段54~76岁,平均是62.8岁。所有入组者均与《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指南相符合[1],均采用北京凯迪泰医学科技st2O系列双水平呼吸治疗仪治疗,排除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全身系统疾患以及无法配合研究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其分成2组,组间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备可比条件。
1.2 方法 依照护理方案为对照组提供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心理疏导、严密监测病情、气道护理和口腔护理等几个方面。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条件下施加系统呼吸护理,包括:(1)腹式呼吸护理。指导患者取松弛身心的舒适体位,缓慢做深吸气动作直到无法再吸气,待屏气片刻后,通过口缓慢将气体呼出,练习时可将双手平放于肋弓下方,必要时可对腹部、肋下部位进行按压,以增强腹肌的收缩功能,确保气体完全排出,每日练习2~3次,每次15min左右,具体视病情调整。(2)缩唇呼吸护理。在腹式呼吸护理期间,还可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练习,即在上下唇紧闭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吸气,再通过鼻子呼气,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并做缓慢呼吸练习,以呼气时能够吹动30cm距离的纸张为宜。每日练习2次,每次15min左右。(3)放松护理[2]。指导患者睡前通过饮用热牛奶、温水泡脚等方式改善睡眠,并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呼吸护理方法等,再在患者基本掌握放松训练知识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上述呼吸练习,练习过程中,还可配合以音乐疗法舒缓患者情绪,以提高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通过便携式肺功能仪对两组病例的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测定,并以日常生活能力评测量表(ADL)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取SPSS17.0版本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的检验以t形式描述,以P<0.05校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FEV1值和ADL评分均要较护理前、对照组更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呼吸科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同时也是现阶段危及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患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人患上本病,且其中大多数患者并未意识到该疾病对生活质量、心血管系统造成的危害性[2]。系统呼吸护理是近年来我院逐步用于辅助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主张以患者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通过腹式呼吸练习、缩唇呼吸练习以及放松护理等一系列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由此来起到尽早解除患者病情、降低不适症状发生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采取该护理模式对观察组进行辅助治疗,结果发现,该组护理后的FEV1值和ADL评分均要较护理前、对照组改善更突出(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2]。此外,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实施该护理模式时,还需要护士对相关的疾病刺激因子、呼吸训练技能及知识等有个充分的掌握,以确保呼吸练习能够有针对性的展开,并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为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通气患者提供系统呼吸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确切效果,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玲.32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624-625.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 篇10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COPD,呼吸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NIV) 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 并逐渐推广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双水平气道正压 (BIPAP) 呼吸机是美国伟康公司于1989年推出的一种无创性鼻面罩式辅助呼吸机, 其对于COPD患者气道高阻力, 有较好的疗效。我科自2009年起应用该技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5例, 现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COPD患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5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组COPD诊治指南[1], Pa O2<60 mm Hg, Pa CO2>50mm Hg, p H<7.35。纳入标准:无意识障碍, 无呼吸道脓性分泌物, 无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无血流动力学持续性改变, 无明显NIPPV治疗禁忌证。排除标准:肺大疱、气胸、休克及伴有大量黏稠痰及咳痰无力的患者。本组病例男57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65.7±10.1) 岁。
1.2 方法:
本组65例患者在抗感染、平喘, 化痰, 持续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 设定参数S/T模式, 呼吸频率16次/分钟, 压力范围吸气压8~25 cm H2O, 呼气压4~12 cm H2O, 呼吸机使用频率和时间:2~3次/天, 2~5小时/次, 累计时间≥8 h/d。吸入氧流量根据血气分析或Sp O2 (>90%) 及时调整。对上机前和上机2 h、24 h后的临床症状及呼吸频率 (RR) 、心率 (Hr) 、PH、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进行监测。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本组65例COPD患者合并肺心病占90%以上, 使用NIV治疗后好转58例, 占89.23%;改为有创通气3例, 占4.62%;另有4例因治疗无效、拒绝有创通气或放弃治疗致死亡, 占6.15%。
2.2 动脉血气分析:
无创机械通气在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方面效果显著, 对本组65例上机前和上机2 h后、24 h后的临床症状及呼吸频率 (RR) 、心率 (HR) 、Ph、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进行监测, 结果采用两两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主要呼吸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加, 呼吸中枢驱动增强, 肺过度充气和形成内源性PEEP (PEEPi) , 呼吸肌疲劳[2], 传统的治疗仅以常规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 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而有创机械通气带来很多并发症, 如声带损伤、喉头水肿、创口出血、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其中最多见的就是医院获得性肺炎, 患者病死率极高。无创机械通气是指不经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进行的机械通气, 可以极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Bi PAP呼吸机提供双水平正压辅助通气, 在吸气时相和呼气时相皆可提供足够大的持续气流, 允许自主呼吸存在, 增加通气量而不导致吸气不足, 人机配合不良或气道压力的骤然升高[3], 现已广泛用于包括Ⅱ型呼吸衰竭在内的各种呼吸衰竭。其优点为:属非侵入性通气连接方式, 易被神志清醒患者接受;行机械通气时患者仍可说话和进食;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无增加新的感染或并发症之忧, 且能明显改善通气, 降低病死率;避免大剂量镇静药剂的使用;具有同步性、自动漏气补偿等性能[4]。其工作机制提供两种不同的辅助通气压力水平, 即呼吸相压力和吸气相压力, 其压力水平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 由于吸气相压力较高, 通过设定的IPAP辅助自主呼吸可以克服气道阻力, 提高肺泡氧浓度及通气量, 减低自主呼吸作功和氧耗量, 并对疲乏的呼吸肌修复起重要作用。呼气时Bi PAP呼吸机自动调整到预置的EPAP水平, 能有效扩张小气道, 防止小气道陷闭, 缩短吸气时间, 使呼气更加充分, 有利于二氧化碳从呼吸道排出。
本组资料表明, 应用无创通气技术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通气和呼吸形式, 缓解呼吸肌疲劳,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得到改善, 是治疗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疗效肯定,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2]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1.
[3]陈荣昌, 张秀燕, 何国清, 等.改进的面罩对无创人工通气死腔效应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12) :735.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推荐阅读:
无创呼吸机通气01-02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06-01
无创呼吸机治疗08-11
睡眠无创呼吸机08-28
家庭无创呼吸机10-06
使用无创呼吸机护理07-14
无创伤呼吸机肺功能07-07
呼吸机辅助通气论文05-23
无创呼吸机项目申报材料12-16
无创呼吸机新技术申报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