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辅助治疗

2024-09-11

呼吸机辅助治疗(精选9篇)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1

重度呼吸衰竭属于临床上的疑难症状, 而且发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常规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很好效果, 而且还具有较大的副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呼吸机辅助治疗逐渐被引入到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当中,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纠正了患者的低血氧、低血压症状, 减轻患者疼痛, 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3年2月-2013年9月接收的80例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持续咳痰、咳嗽等。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男35例, 女5例, 年龄60~85岁, 平均为67.5岁;治疗组40例, 男34例, 女6例, 年龄59~84岁, 平均为66.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是根据患者入院后的临床特点进行止喘、祛痰和抗感染治疗, 同时还要采取措施纠正水、酸碱电解质平衡, 适当的给予常规呼吸兴奋剂治疗。治疗过程中还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行雾化吸入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调节药物种类和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保持半卧状体或坐位, 选择合适的鼻罩、面罩。保持呼气气道正压 (EPAP) 3cm H2O, 吸气气道正压 (IPAP) 12~18cm H2O。如果患者鼻腔通气情况通气良好, 则与呼吸机连接, 反之需用面罩与呼吸机连接。治疗过程中要将潮流量控制在6~8 m L/kg, 氧流量控制在5~15 L/min, 呼吸频率控制在14次/min, 通气治疗时间控制在1~5h为宜。当患者的治疗效果出现好转后, 可根据治疗效果对通气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1]。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均出现了明显好转, 而对照组血气指标未见明显改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死亡率对比

对照组40例中有28例治愈出院, 有8例呼吸衰竭严重需进一步治疗, 有4例死亡, 治疗有效率为70%, 死亡率为10%;治疗组40例中有37例治愈出院, 有2例需进一步治疗, 有1例由于自身原因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死亡, 治疗有效率为92.5%, 死亡率为2.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诱发重度呼吸衰竭的因素比较多, 其一般表现为二氧化碳潴留和严重缺氧。呼吸机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解决气道阻力问题, 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气量, 而且还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肺内气体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呼气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弥散功能, 使肺泡内部的CO2顺利排出,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Pa O2浓度, 而且还能降低Pa CO2浓度[2]。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主要是通过佩戴面罩、口鼻来帮助患者建立通道, 以确保氧气的顺利吸入。同时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还能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除此之外, 该方法还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效纠正患者低氧量、低血压指标, 提高肺部呼吸功能, 并取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时,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适当的调节给氧及呼吸频率。呼吸机治疗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保持半卧体位或坐位, 这样可以提高呼吸通畅效果。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购买面罩及鼻罩,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和症状选择面罩及鼻罩。佩戴面罩或鼻罩过程中, 要尽可能保持面部空间, 以避免由于面罩或鼻罩过紧而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 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 治疗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均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未见明显改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5%和死亡率2.5%均低于对照组的70%和10%, 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对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来说, 呼吸机辅助治疗是一项简单、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其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而且还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和治疗费用,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呼吸机辅助治疗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 死亡率为10%;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2.5%, 死亡率为2.5%。结论 对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来说, 呼吸机辅助治疗是简单、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呼吸机,辅助治疗,重度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王辉, 郑新琳.呼吸机辅助治疗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体会[J].中国处方药, 2014, 6 (2) :86-87.

[2]刘裕英, 黄澄, 吕艳, 等.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呼吸机辅助治疗的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9) :944-945.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2

作者简介:桂晓龑(1979.11-),男,本科,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辅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痰热清注射液静点。结果: 治疗组显效26例,显效率86.7%。对比组显效18例,显效率62.1%。二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结果、用药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

【关键词】 痰热清;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控制感染和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增多,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困难加大。我科自2007年4月以来,用痰热清联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并与单独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疗效进行比较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诊断明确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头孢菌素类及痰热清无过敏。患者在入我科之前均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经痰培养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敏感。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14例,脑出血合并急性支气管炎18例,急性重症肺炎1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例,共59例。年龄在46~82岁,男36例,女23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62.7±10.65岁;对比组29例,平均年龄63.1±11.47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25g q12h和支持对症等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痰热清4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7~15天。

1.3 观察方法: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体温、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咳嗽、咳痰、痰量、指脉氧、两肺的罗音)等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胸片或胸部CT)。

1.4 疗效判断:由于患者均为重症,有些基础病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改善故将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客观指标(包括血常规、胸部X线或CT检查)明显好转视为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客观指标有所改善为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和客观指标变化不明显或加重则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治疗组显效26例,显效率86.7%。对比组显效18例,显效率62.1%。二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在平均用药时间和体温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方面,治疗组也明显短于对比组(P<0.05),见表2。治疗前HR、RR、PaO2、PaCO2及每日痰量,在治疗组与对比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治疗组HR、RR、PaCO2明显降低,低于对比组,而PaO2升高明显,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

2.2 安全性评价:观察中,不良反应3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治疗组1例出现谷丙和谷草转氨酶一过性增高,其他2例均为用药期间出现腹泻,排稀便,治疗前后比较未发现有肝、肾功能的异常。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分为6.67%和3.45%,经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在ICU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其中包括患者自身的感染及医院获得性感染。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居第2位,但病死率却居首位[1]。如何迅速有效控制好感染是一个重要的一环。ICU患者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受损,多个易感者集中于相对窄小的空间内,发生感染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程度更加严重[2]。能够控制好感染,就能使患者病情稳定得到良好的转归,送回普通病房,大大节省了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

中医学认为,下呼吸道感染属于风温肺热病范畴。现代医学多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中医则根据温邪痰热阻肺病机,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宣肺为主要治则。痰热清在产品配伍上,正是针对痰热阻肺的病机而设。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化痰解痉之功效[3]。

本文通过在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和支持对症治疗下,将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联合痰热清的使用,与单独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对比。不难发现,联合应用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使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汪丽蕙,林传骧,王海燕,等.今日内科.呼吸疾病分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7

[2] 利庆华. 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 5 (22):2084-2085

[3] 周庆伟,李素云,王海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00例.陕西中医,2005, 26 (4):301-303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例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机的应用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011)》中关于晚期肺癌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对于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种类、肺癌分期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常规吸痰、抗感染、解痉平喘、营养调节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经面罩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潮气量为8~12 m L/kg,吸气压为8~16 cm H2O(1 cm H2O=0.098 k Pa),呼气压为4~8 cm H2O,氧流量为8~10 L/min。

1.2.2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48 h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剩余碱(BE)]、肺功能指标[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及最大呼气压(PEMAX)]、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 O2)及脑氧摄取率(CERO2)]及肺表面活性蛋白[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并进行比较。其中血气分析指标及氧代谢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检测,肺表面活性蛋白则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 O2、Pa CO2及B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48 h的Pa O2、Pa CO2及BE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a O2:动脉血氧分压;Pa 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BE:剩余碱;1 mm Hg=0.133 k Pa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VV、MMF及PE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48 h的MVV、MMF及PEMAX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MVV: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M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PEMAX:最大呼气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氧代谢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cv O2、Pv O2及CER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48 h的Scv O2、Pv O2及CERO2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Scv 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Pv 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CERO2:脑氧摄取率;1 mm Hg=0.133 k Pa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肺表面活性蛋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P-A、SP-C及S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48 h的血清SP-A、SP-C及SP-D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SP-A:肺表面活性蛋白A;SP-C:肺表面活性蛋白C;SP-D:肺表面活性蛋白D

3 讨论

肺癌术后患者机体状态较差,机体免疫状态受疾病和手术创伤等影响[5,6],同时其心肺功能也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7,8],机体表现出多系统器官的异常,而呼吸衰竭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不良情况[9,10,11],因此对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的需求也较高。众多与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相关的研究显示,患者不仅肺功能处于较差的状态[12,13,14,15],而且血气分析指标及氧代谢指标等与呼吸、氧供及氧利用相关的指标也处于较差的状态[16,17]。再者,肺表面活性蛋白作为与肺泡作用及肺泡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其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中呈现应激性变化的状态。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亟需改善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氧代谢指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等情况,同时上述各指标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18,19]。临床上关于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研究并不少见,其中多数对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效果较为肯定[20],但是关于此类治疗方式细致全面的研究少见,故认为其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价值较高。另外,呼吸衰竭发生的48 h内患者常发生多类不良情况,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发,因此其危险程度更高,疗效监测更为必要。

本文就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综合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氧代谢指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等改善情况均相对更好,说明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对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更为全面,对于呼吸系统状态的改善与恢复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分析原因,可能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更为有效地辅助与调节患者的呼吸状态,从而保证了患者的氧供及有利于后期呼吸状态的改善。

综上所述,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综合价值较高,对于患者呼吸系统及相关方面的状态改善均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例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机的应用情况分为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氧代谢指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氧代谢指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氧代谢指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综合价值较高,对于患者呼吸系统及相关方面的状态改善均有积极作用。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4

【关键词】 呼吸机;辅助呼吸;肠内营养;护理

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危重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至关重要,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液,同时进行心理及喂养护理,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肠内营养支持成功的关键1。笔者对本院55例使用呼吸机輔助呼吸的患者均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64.3±4.2岁,机械通气时间为5—28d,平均17.2±2.6d。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衰竭患者18例,脑梗死患者16例,多种脏器功能衰竭12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4例,其他危重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有口渴感、插管难受、有痰或想拔管,均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24—48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均留置硅胶胃管,采用喂养泵经鼻胃管进行胃内输入,25—50ml/h,12h内滴注结束,胃管采用50—100ml温开水进行冲洗,用加温装置将营养液温度维持在37—40℃,喂养泵管更换1次/24h,若患者长期置胃管,更换1次/月。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可适当增加肠内营养,同时终止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肠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的补充。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患者均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不能与其对话,可采用手势、表情与写字等方式进行沟通,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患者长时间不能进行口进食,会造成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与厌食的发生,所以肠内营养支持有重要的价值,可及时补充所消耗的能量,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1.3.2 肠内营养液与喂养管的选择 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500ml/瓶,总热量为2090KJ,其中水解蛋白4.0g/100ml,碳水化合物18.8g/100ml,脂肪1.0g/100ml,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易发生返流、肿瘤及应激性高血糖患者2。选取质软切口径小且不透X线的喂养管,使患者感觉舒适,便于观察。长期鼻饲者胃管阻塞发生率较高,一般是因为酸性药物与营养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凝固后粘在管壁上,所以要保持管道通畅,持续滴入时用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4h;若营养液喂养速度过缓或营养液粘性大时,可采用喂养泵辅助喂养。

1.3.3 保持合适的滴速 呼吸衰竭患者,胃黏膜会产生缺氧、水肿现象,造成胃肠道正常功能障碍,胃肠蠕动缓慢,即使营养液速度正常滴入,也可能在胃肠内潴留3。若患者出现呕吐、咳嗽或胃排空延迟会造成胃管移位,所以要经常巡视,避免胃肠潴留与胃管移位发生。在每次营养液滴注前先进行抽吸,确定胃管位置与胃内排空,胃内容物>100ml,说明存在胃潴留现象,应将滴注时间延长或进行胃负压引流,加入吗丁啉、甲氧氯普胺等胃动力药物也可加快胃排空。

1.3.4 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对患者的胃液及大便的颜色密切观察,若胃液显示为咖啡色、大便为黑色,说明患者可能并发消化道出血,并对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密切观察。如果患者进行潜血试验胃液与大便为阳性,但出血较少,可继续进行鼻饲喂养,给予温度较低的米汤,同时给予抑酸、胃黏膜保护剂与止血药物。若出血较多,及时禁食,给予抑酸、止血药物静滴,并对血容量及时补充。

1.3.5 并发腹泻的护理 腹泻是肠内营养支持的较常见并发症。所以,在营养液配制过程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脱水现象、皮肤光泽及弹性、是否存在口渴感及肠鸣音时间、排便次数与性质,及时做好记录,尽早送检4。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出现严重腹泻,肛周或肛门易产生红肿、糜烂、溃疡等,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及完整性,在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晾干后,给予氯化锌软膏涂擦。勤换衣物、床单,保持其干净、整洁。

2 结 果

本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为1—60d,平均8.2±2.5d。50例疗效满意,未出现并发症,满意率为90.91%。2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给予肠内营养液第二天,胃管内有咖啡色液体吸出,及时给予禁食、止血治疗,将生理盐水50ml+正肾上腺素2—4mg注入胃管内,1次/2—3h,效果不明显,50d后均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3例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腹泻,呈水样便,7—8次/d,均给予盐酸洛哌丁胺治疗,效果不满意,2例患者改用逐步适应法,给予止泻米糊(淮山米粉+半个苹果+水调至200ml)+抗痉挛与收敛药物(盐酸洛哌丁胺),腹泻痊愈,1例患者腹泻较重,停止肠内营养供应,同时给予场外营养支持,经过护理3例腹泻患者皮肤完好。本组均未出现胃潴留现象,可能对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进行鼻饲前,气囊充气的原因,有效避免了营养液返流及误吸的发生,并密切观察呼吸道是否保持畅通,及时抽吸痰液与痰液中是否存在营养成分。

3 讨 论

综上所述,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及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加上心理护理、喂养护理及积极预防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肠内营养有方法简单、安全性高、经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俐.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6):19—21.

[2] 刘小军.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比较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04):46—48.

[3] 林静,马姗,马荣莉,章洁,魏海霞.循证护理在老年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33):38—40.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COPD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均满足COPD及Ⅱ型呼吸衰竭血气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女性患者22例, 男性患者28例。年龄均在52~75岁, 平均年龄 (62.14±2.02) 岁。

1.2 纳入标准

(1) 具有COPD病史。 (2) 血气分析结果动脉氧分压<60 mm Hg, 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 并且患者神志清楚。 (3) 气道分泌物较少, 或是排痰能力良好。 (4) 血液动力学指标稳定。 (5) 没有鼻中隔弯曲、鼻甲肥大等造成鼻腔阻塞者。 (6) 没有其他并发症, 如脊柱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等。

1.3 方法

(1) 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常规方法治疗。常规方法包括:应用呼吸兴奋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化痰、舒张支气管、抗感染以及吸氧等药物予以综合治疗。 (2) 观察组:25例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呼吸机选用美国伟康产生的Bi PAP无创呼吸机, 型号为S/T-D20。呼吸模式为S/T:氧流量每分钟5~8 L, 呼气压4~8 cm H2O, 呼气压8~20 cm H2O。持续使用直到病情好转, 并且根据患者病情适宜调整氧流量、呼气压以及吸气压[2], 保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 氧浓度保持在30%~45%左右, 每天应用超过8 h。调整压力时, 需由小开始, 然后逐渐增加气道压力, 直到患者感觉舒适为止。通气时间每天2次, 每次3~4次。长者每天持续通气20 h, 直到呼吸衰竭症状得到纠正, 病情恢复稳定为止。通常时间为3~5 d, 长者可达8 d。

1.4 疗效评判[3,4]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指标变化等情况。显效标准:呼吸困难、发绀症状已经消失, 神志变得清醒, Sa O2、氧分压、血压、呼吸以及心率等已恢复正常, 精神明显好转, 可以进食及有效对话。有效标准:呼吸困难有所改善, 发绀基本消失, 神志有所转清, Sa O2、氧分压升高, 或是接近正常。无效标准:心率、呼吸频率增快, 呼吸困难未改变或加重, 发绀、意识障碍未得到好转, 或是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通过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应用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应用χ2检验, 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如若对比差异P<0.05, 则充分表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20/25) 远远大于对照组的48.0% (12/25) , 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COPD常会因为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不良、气道阻塞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Ⅱ型呼吸衰竭。临床中常规应用持续低流量鼻导管给予呼吸兴奋剂、给氧等治疗通常难以获得满意疗效, 重症患者需要采取气管插管, 或是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但是无创呼吸机的使用可以避免上述矛盾, 通过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能够改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现象[5], 是临床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其工作机制[6,7]: (1) 正压通气辅助患者克服阻力。 (2) 提供外加的PEEP以利于对抗PEEPi, 从而降低吸气作功, 有效改善呼吸肌疲劳。同时, 还能扩张机械性支气管, 特别是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早期疗效甚佳, 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减少有创通气的使用, 并且PEEP让血气交换获得进一步改善。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氧分压迅速升高, 且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性明显。由此说明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满意效果, 简单易行, 并且产生的痛苦较少, 已被患者接受, 能够有效逆转病情的恶化。总之, 无创辅助通气治疗COPD伴有Ⅱ型呼吸衰竭具有满意疗效,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推广性。

参考文献

[1]陈霞, 王茂娟, 张雅卫.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32例[J].山东医药, 2013, 53 (11) :53-54.

[2]李传惠, 方菊花, 詹健, 等.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7 (2) :268-269.

[3]王玲, 周松年.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11, 3 (6) :489-490.

[4]Wang B, Zhou H, Yang J, et al.Association of HHIP polymorphisms with COPD and COPD-related phenotypes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J].Gene, 2013, 531 (1) :513-515.

[5]贾旭升.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1) :34-35.

[6]李亚娜.无创辅助通气治疗与药物治疗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2) :48-49.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5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36例, 女9例, 年龄45~8l岁, 中位年龄63岁, 病史13~35年, 平均25.5年。

1.2 方法

45例均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给予床旁多参数监测、抗感染、平喘、祛痰的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 (BiPAP) 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选择大小合适的鼻 (面) 罩和头带, 间歇正压通气 (NlPPV) 呼吸模式治疗, 在通气30~60min内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pH变化。使用时间为32h~10d, 平均5.5d, 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通气。

2护理与监测

2.1 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初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 常有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 应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感受, 向其介绍病情及无创呼吸机的性能, 耐心阐述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必要性, 每项操作前均应做好解释工作, 或请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了解治疗效果及预后, 增强其信心, 消除紧张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停机前仍需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解除思想顾虑并教会患者做好呼吸操训练, 鼓励其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与护士配合争取早日撤机。

2.1.2 生活环境:

病室每天开窗通风, 室温保持约25℃。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使患者感觉舒适, 以便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患者进食30min后再应用无创呼吸机, 同时护士在床旁观察15min, 防止患者呕吐引起窒息。教会患者如何配合呼吸机通气, 如何迅速摘下面罩防止呛咳, 不能因无创通气影响患者饮水、排痰。

2.1.3 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者适量饮水以稀释痰液及经常更换体位, 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咯痰。病情允许, 指导患者行体位引流, 以最大可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多且咳嗽无力时应用吸引器吸痰。若痰液黏稠, 可行雾化吸入。饭后30~60min暂停呼吸机治疗, 防止呕吐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做好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机械通气至关重要[3]。

2.1.4 无创呼吸机护理:

无创呼吸机应用时间主要取决于感染控制情况, 所以气道湿化及有效排痰和管道的消毒尤为重要。湿化液一般水温调节在32~35℃, 夏天湿化液可以不加温, 室温保持在18~22℃, 湿度波动在50%~70%。严格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每次排痰后做好口腔清洁,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口鼻分开, 呼吸机管道、口腔护理包每日更换消毒1次, 预防交叉感染。

2.1.5 营养支持:

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一般全身情况较差, 由于病情观察治疗期间多数不能进食, 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呼吸肌 (肋间肌) 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被分解代谢消耗[4], 导致呼吸肌重量减轻和结构异常, 呼吸功能降低。其次, 正压通气对胃肠道产生影响, 使患者出现摄入减少, 消化不良,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感染不易控制。所以, 早期应给予静脉补充能量维持足够营养, 减轻呼吸肌消耗。在病情许可或间歇停机时, 给予肠内营养, 根据患者饮食喜好, 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 选择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低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蛋、新鲜蔬菜、水果等, 并注意补钾, 如食用桔子汁、鲜蘑菇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改善患者全身情况, 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 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1.6 撤机后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 鼓励主动咳嗽、排痰, 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抬举运动。

2.2 监测

2.2.1 一般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皮肤黏膜发绀情况, 监测血气分析, 注意自主呼吸频率、幅度、节律和呼吸机是否同步, 通气量是否适当, 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 多由于通气不足或痰液堵塞, 应及时清除痰液, 增加通气量。

2.2.2 检查呼吸机:

在上机前必须检查呼吸机功能是否完好, 各管道是否消毒, 有无漏气, 湿化器水位是否正常, 电源是否连接等。

2.2.3 呼吸机参数监测:

首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由于情绪紧张而配合不好或呼吸模式、参数调节不当而导致人机对抗。当出现人机对抗时要检查有无气道分泌物堵塞、导管扭曲或体位不当等, 及时去除原因, 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节律呼吸, 随机做“吸-呼”动作, 以触发与呼吸机协调同步。

2.2.4 监测指标: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 观察是否有代谢性酸中毒、缺氧是否改善, 根据病情补充碱性药物, 随时调整呼吸机模式的工作参数, 直至能维持满意的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止, 并详细记录。

3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 42例疗效满意, 病情稳定后逐渐缩短使用时间, 延长间隔时间, 有效率为93.3%, 3例因出血病情危重转ICU改为有创机械通气。

4讨论

人工呼吸机的应用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类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方法。但是, 有创人工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和心理阴影, 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所以, 临床上通常待呼吸衰竭发展至危及生命时才考虑进行有创人工通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无创人工通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尤其是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或早期呼吸衰竭的患者。目前无创呼吸机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的呼吸衰竭简便有效的武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6]。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严格细致的护理工作, 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呼吸机知识及高度的责任感。通过积极的心理护理, 建立有效沟通, 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 避免胃肠胀气, 合理调节无创呼吸机的模式和参数,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俞森辉.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227-27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6) :453-460.

[3]许仁和, 吴广胜.机械通气治疗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24.

[4]江莉.呼吸机在呼吸衰竭中的治疗和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报, 2002, 24 (3) :22.

[5]田素霞.长期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A) :21-23.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 例, 均符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2) 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 排除有无创通气禁忌证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82 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 例。观察组男21 例, 女20 例, 年龄63~79 岁, 平均 (65.7±10.1) 岁, 病程5~22 年, 平均 (15.9±3.3) 年。对照组男22 例, 女19 例, 年龄62~79 岁, 平均 (65.3 ± 9.8) 岁, 病程4~22 年, 平均 (16.1±3.1) 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之间有可比性。

方法:对所有患者采取感染控制措施, 并进行解痉平喘、激素、化痰、纠正电解质、强心利尿、纠正酸碱失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 在患者的静滴液体中追加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3.75 g。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 采用瑞斯迈双水平无创呼吸机以及硅胶面膜口鼻面罩。通过面罩对患者进行双相正压无创通气。将无创呼吸机调整为触发/通气模式并维持。调整吸气压以及呼气压, 令吸气压高于呼气压。一般状态下, 吸气压调整为8~10cm H2O, 呼气压调整为2~4 cm H2O。另外, 对压力进行调节, 采用从小到大延时升压的办法, 升压时间控制在5~10min, 以患者的情况为准, 当患者出现舒适感时即可停止升压。将氧气浓度控制在30%~50%, 并维持Pa O2>70 mm Hg。在通气过程中, 为了方便患者进食或者咳痰, 可依据情况进行短暂的停歇。一般通气时间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通常3~7 d。规定每天上机时间5~9 h。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率以及呼吸状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记录, 对患者的血气变化状况进行测定。同时需要实时观察患者的缺氧体征以及呼吸困难。

观察指标:分析患者的血象, 检测评价两组患者以下指标: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血氧分压 (Pa O2) 、心率、血氧饱和度 (Sa O2) 。

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 并较少出现病情反复现象;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病情反复次数较少, 时间间隔较长;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甚至进一步加剧[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各项指标皆有明显的改善,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急性发作期表现较为明显, 待急性发作期一过, 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 肺功能会进一步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身防御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病情会出现反复, 同时伴随发生心肺并发症。预防急性发作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根本目标。用相关治疗办法使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在目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正在逐渐得到提倡及推广[2,3,4]。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经鼻面罩加压给氧, 较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发症少, 患者主观感觉相对舒适, 费用低, 易被接受, 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皆有明显的改善,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2.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显著, 对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的改善以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延玲.用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7 (30) :196-197.

[2]耿东言, 于思凡.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评估[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4 (30) :528-529.

[3]热西汗·依不拉音, 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33 (34) :105-106.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46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左心衰诊断标准。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2例,冠心病患者9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24±6.78)岁。所有患者神志清楚,能够实施通气治疗,上呼吸道通畅,血流动力学稳定,排除恶性肿瘤、器官功能性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让病人半卧位,双鼻腔导管吸氧,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适合的面罩,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逐步调整呼吸机参数,呼吸模式选择S/T项,设置吸气相气道正压(IPAP)、呼气相气道正压(EPAP)和压力辅助项。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动脉氧分压(PaO2)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

呼吸困难和肺部湿罗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血气指标HR、SBP、RR、PaO2、SaO2等恢复正常,则判定为显效;症状明显缓解,血气指标HR、SBP、RR、PaO2、SaO2等有所改善,接近正常,则判定为有效;呼吸困难,咳嗽症状无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AP、HR、RR和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MAP、HR和RR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PaO2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R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表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b表示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是内科常见疾病,是指患者左心功能的急剧减退,病情恶化后可以导致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很高[3]。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或甲亢等[4]。大多数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是由高血压和冠心病导致的,左心功能的下降使得心室在收缩期不能完全排出腔内的血液,造成舒张期内心室腔内残留血液过多,最终会引起组织充血。肺静脉压的升高会导致血液进入到肺间质或肺泡腔,形成间质性肺水肿或肺泡性肺水肿。

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是目前常用的辅助方法,它可以减少气管插管或有创通气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无创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急性左心衰死亡率。该研究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动脉氧分压(PaO2)的检测,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MAP、HR、RR和PaO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MAP、HR和RR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PaO2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R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论

无创呼吸机通气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缺氧状态,缓解呼吸困难,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旭涛,张新超.急性心力衰竭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5):113-115.

[2]何静,唐碧波.无创呼吸机在治疗重度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6):665-666.

[3]张威.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106-107.

呼吸机辅助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54例,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9例, 年龄21~75岁, 平均 (48±3) 岁, 病程6个月~45年;试验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1例, 年龄19~70岁, 平均 (44.5±2.2) 岁, 病程1~45年。所有患者均被告知了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研究活动,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首先给予40 ml 50%葡萄糖注射液加0.25 g氨茶碱, 静脉注射, 1次/d, 然后再给予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加0.5 g氨茶碱联合10 mg地塞米松, 静脉滴注, 1次/d, 最后口服2.5 mg硫酸特布他林片, 3次/d, 同时再进行吸氧、抗菌、祛痰, 补充水电解质以及纠正酸碱平衡等辅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BiP AP呼吸机进行治疗, 2次/d, 1次/2 h, 使用密闭面罩或鼻罩进行氧气的吸入操作, 氧流量为2~5 L, 同时配合吸气相正压和呼气相正压分别进行单独调节, 吸气相正压6~20cmH2O, 呼吸相正压2~8 cmH2O,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逐步的调整, 疗程为5 d。为避免吸入气雾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开始起效后使用气雾剂, 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最大呼气流速采用微型最大呼气流速仪进行测定。以每天治疗前后的即刻作为测定时点, 每一时点需要测定3次并取其中的最大值, 36~72 h、72 h后增加15%以上可视为有效;临床表现和最大呼气流速均无明显改善反而有加重现象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2%,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 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部分患者出现胸闷不适、口干、腹胀等现象, 停机后症状即刻缓解或消失, 两组均未出现气道损伤、气胸等并发症。

3 讨论

对于哮喘的治疗, 以往多使用抗炎药物和支气管扩张剂为主, 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采用的治疗措施远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近几年, 随着结合呼吸机作用研究的进展, 运用呼吸机解除疲劳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医疗人员的重视。

采用Bi PAP呼吸机辅助治疗重症哮喘的基础理论是采用吸气相正压和呼气相正压模式对能够自主呼吸的患者进行治疗, 不但能使吸气峰压和呼气压降低, 而且还能对肺部器官实施较好的保护, 并能减少呼吸做功和镇静剂、肌松剂的使用, 使呼吸肌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同时起到机械扩张支气管, 扩张肺泡, 使功能残气量增多, 改善氧合, 缓解哮喘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2%,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使用Bi PAP呼吸机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吴国荣.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处理及健康指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0) :155-155.

[2]严宝剑.急性重症哮喘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7) :42-43.

上一篇:有效实验教学下一篇:科学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