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呼吸(共7篇)
自主呼吸 篇1
骨科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但腋路麻醉法常出现桡神经阻滞不全, 而肌间沟麻醉法则会造成尺神经阻滞不全, 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有严重的止血带反应[1], 并且会出现因疼痛严重不能耐受手术, 临床上应对神经阻滞不全的常见措施为辅助追加大量的镇痛镇静药物, 但会增加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或呼吸道并发症[2], 喉罩通气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麻醉的气道管理方式, 集面罩与气管导管的优点于一体, 不需要气管插管, 在不应用肌肉松弛剂并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式中尤为适用[3]。现笔者以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 其中男61例, 女39例;年龄在20-7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8.91±4.16岁;肱骨骨折53例, 尺桡骨骨折47例;体重在48-86kg之间, 平均为63.85±6.17kg;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I-Ⅱ级,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无张口受限, 无饱胃, 排除BMI>25 kg/m2、长期使用镇静药物、意识功能障碍等影响麻醉深度判断的因素;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案已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外周静脉通路开放、持续心电监测等。两组患者均先给予20-25 mL1.6%的利多卡因患侧肌间沟注入, 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5-10min后测试麻醉效果, 给予芬太尼1.5-3.0μ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 诱导开始后给予8 L/min氧气经面罩通气。芬太尼注射60s后给予异丙酚注射, 剂量为2.5 mg/kg, 在60s内注射完毕, 诱导过程中只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不进行辅助通气。观察组患者在意识消失、托举下颌松弛、无肢动反应后插入喉罩, 手术过程中给予新鲜气流1-3 L/min, 并静脉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瑞芬太尼用量为0.1μg/ (kg.min) , 异丙酚用量为0.1mg/ (kg.min) , 维持自主呼吸在10次/min以上。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的变化, 随时调整异氟醚吸入的浓度。术毕缝皮前15min停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对照组在麻醉完全后给予面罩吸氧下镇痛镇静药物辅助麻醉。
1.3 观察指标
分别监测观察组在喉罩置入时、手术中、喉罩拔出后以及对照组在用药时、手术中、停药后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 并观察镇痛不完善、止血带不适、紧张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见表1
注:*表示与上一时间段相比, 指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不良因素发生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喉罩在置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喉镜和进入声门, 不会对咽部软组织及气管壁产生刺激, 因此在置入时、拔出时及手术中较少发生心血管副反应;喉罩是气道管理的新方式, 与气管插管相比, 不会引起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声带麻痹等呼吸道并发症, 气道管理的难度降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出现麻醉不完善、止血带不适等, 如术中追加镇痛镇静药物进行辅助麻醉则容易导致舌根后坠、呼吸抑制、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二氧化碳潴留等不良反应, 给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进行辅助麻醉, 麻醉完全, 不会引起止血带不适, 有利于提高麻醉诱导和恢复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 并且患者使用喉罩的耐受性比较强, 所需麻醉药量较少,
比单纯静脉麻醉安全性高, 可以更好地配合手术的进行, 提高了麻醉期间呼吸和循环管理的安全性。但要注意普通型喉罩有误吸危险, 要选择好病例。喉罩比较适宜合并有慢性呼吸道疾患、张口受限, 头颈部不能伸展导致插管困难等病例, 但是喉罩对消化道反流、误吸等没有预防作用, 需绝对禁食水12h以上, 并且肠麻痹患者、插胃管损伤者、严重肥胖者、肺顺应性较低者等患者不适宜使用喉罩。
总之, 喉罩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应合理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参考文献
[1]张伟波, 严火荣, 冯龙锋.经喉罩吸入七氟醚麻醉在上肢骨折手术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0, 7 (4) :78.
[2]余洁.喉罩浅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江西中医药, 2010, 41 (329) :34-35.
[3]徐明, 周懿之, 何绍旋.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 2011, 6 (2) :193-195.
自主呼吸 篇2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150例, 根据术中使用瑞芬太尼的剂量分组, 分别为A组、B组、C组, 各50例。其中男87例, 女63例, 年龄2.5~6.4岁, 平均 (4±1.6) 岁, ASA麻醉分级1级100例, ASA麻醉分级2级50例, 麻醉时间20~28 min, 平均 (24.1±3.4) min, 均无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3组小儿在性别、年龄、麻醉分级、麻醉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法:小儿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0.01 mg/kg戊乙奎醚, 进入手术室后对小儿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行常规监测。行8%七氟烷吸入诱导, 并将氧流量控制在6 L/min, 待小儿睫毛反射消失, 行静脉麻醉, 当麻醉到达一定深度则调低七氟烷浓度, 置入适宜喉罩。当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最小肺泡浓度 (1.3%) , 静脉给予小儿瑞芬太尼负荷量1μg/kg, 时间>1 min, 之后才行泵注瑞芬太尼, 其中A组剂量0.03μg/ (kg·min) , B组剂量0.06μg/ (kg·min) , C组剂量0.09μg/ (kg·min) 。麻醉全程均保留小儿的自主呼吸;术后停用七氟烷、瑞芬太尼, 待小儿呼吸平稳, 呼吸频率>15次/min, 潮气量>6 m L/kg, 拔除喉罩, 然后将小儿送入麻醉后监护室行常规吸氧和体征监护[1]。采用Aldrete评分标准对小儿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 小儿得分满8分即可离开麻醉后监护室[2]。
观察指标:比较3组喉罩置入后、静注负荷量后、持续输注10 min、持续输注15 min、拔出喉罩时各个时间点的小儿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气末CO2分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等指标。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一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组持续输注10 min、持续输注15min、拔出喉罩时的呼吸频率和分钟通气量明显低于A组、B组, 持续输注10min、持续输注15 min时的呼气末CO2分压高于A组、B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呼气末CO2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各个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瑞芬太尼是新型超短时、强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具有起效快、无蓄积、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但对患者的呼吸具有抑制作用[3]。七氟烷属全身吸入型麻醉剂, 具有麻醉消除快、能够保护心脏和扩张支气管的优点, 其在一般浓度下对患者的心率基本无影响, 适用于小儿麻醉[4]。有研究通过观察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前、术中、术后各时间点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的麻醉效果以及对小儿心率、动脉压的影响, 发现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还能维持小儿体征的稳定, 安全性较好, 未发现小儿呼吸受抑制的情况[5]。然而, 瑞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与使用剂量有关, 因此, 本次研究着重探析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自主呼吸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楚雄, 崔旭, 李天佐, 等.小剂量芬太尼对七氟烷麻醉中小儿自主呼吸的影响[J].北京医学, 2014, 36 (8) :660.
[2]何鑫, 王江梅, 王东披, 等.七氟烷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2 (1) :104.
[3]方开云, 何祥, 史静等, 等.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自主呼吸恢复的影响[J].天津医药, 2011, 39 (9) :848.
[4]胡胜, 董海龙, 孙炎芫, 等.高频通气辅助自主呼吸下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麻醉在586例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A].2012第二届全球华人麻醉大会第五届全国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 2012:191.
自主呼吸 篇3
关键词:小儿喉罩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全麻术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喉罩通气逐渐被应用于全身麻醉中, 其因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小儿喉罩通常被应用于机械控制通气模式, 而术后保持自主呼吸的麻醉应用则相对较少。为探讨小儿喉罩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在全麻术中的应用效果, 该院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接收的68例择期行全麻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且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68例择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该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儿44例, 女性患儿24例, 患儿年龄最小为3岁, 最大年龄为11岁, 平均年龄为 (12.3±2.3) 岁;体重最小为12 kg, 最大为33 kg, 平均体重为 (24.2±0.5) kg;患儿ASA分级I~Ⅱ级;手术类型主要包括上下肢瘢痕整形术、腹股沟疝修补、鞘膜积液等几种。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8 h, 禁饮4 h, 术前30 min给予患儿0.01~0.02mg/kg阿托品或0.01 mg/kg东莨菪碱肌注治疗。入手术室后严密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血压等变化情况, 并给予患者静脉输注乳酸林治疗。麻醉前应给予患者3~5 min面罩吸氧治疗、全麻诱导静脉用1~2 ug/kg芬太尼, 2~3 mg异丙酚, 并给予患者七氟醚吸入治疗。待患儿意识消失、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吸入维持, 并可追加适量芬太尼, 患儿术中均保留自主呼吸。术中应以患儿实际情况为依据及时对麻醉深浅度进行调整, 同时应给予患者2 L/min氧气吸入治疗。术中应及时检测并调整喉罩密封性。术后利用3~5 L/min新鲜氧气将七氟醚置换出来, 待氧气达到正常呼吸交换量时应紧闭面罩, 直到患儿苏醒。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置管前、置管后即刻、置罩后10 min、置罩后20 min等不同时间点患儿血流动力学 (血压、心率) 、血氧饱和度 (Sp O2) 及呼末二氧化碳 (PETCO2) 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该组68例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行盲探置管, 且该组68例患儿中64例一次性置管成功, 4例患儿第二次插入成功;且该组68例患儿中无一例患儿发生反流、误吸、恶心、呕吐等症状。
2.2 不同时间点患儿Sp O2和PETCO2变化情况比较
患儿置入喉罩后即刻与置罩前比较Sp O2有所升高 (P<0.05) , 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时患儿Sp O2较为稳定, 且该组患儿术中PET-CO2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P>0.05) , 见表1。
注:*与置罩前比较P<0.05。
2.3 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置入喉罩后患儿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置罩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置入喉罩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价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置罩前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 其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 加之其生理特点的特殊性, 因而小儿手术麻醉要求其必须具有迅速、平稳、苏醒及时、不良反应少等特点[1]。临床上常用的气管插管麻醉、单纯氯胺酮辅助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等传统麻醉方式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2]。氯胺酮在麻醉中极易导致患儿眼压升高, 特别是在行内眼手术时极易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而气管插管麻醉则极易对患儿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3]。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逐渐将喉罩通气应用于小儿手术中。喉罩通气是一种新型的气道维持方式, 其因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对呼吸道刺激小、对声带损伤小、不易发生喉返神经麻痹及喉头水肿、有利于排痰、并发症少等特点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且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因喉罩无需插入气管, 因而可有效减少手术麻醉对患儿咽喉区气道黏膜的刺激, 且可避免对患儿喉头气管及生理功能造成影响[5]。刘琉, 樊飞等在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临床分析中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喉罩麻醉患儿的HR及MAP的变化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于该研究结果相符[6]。因而, 将喉罩通气保留自主呼吸应用于小儿全麻手术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为确保手术麻醉效果, 在应用喉罩通气时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1) 确保喉罩密封良好, 避免因喉罩密封问题而引起食管反流、误吸现象; (2) 应选择最佳喉罩型号, 且应严格控制罩囊内注气量, 避免漏气现象发生; (3) 由于喉罩不可替代气管导管完全密闭气道, 难以完全避免误吸现象发生, 因而对于误吸可能性较大、饱胃者不宜行喉罩通气治疗。 (4) 喉罩拔出前无需吸引分泌物进行, 尽可能减少对患儿呼吸道的刺激[7,8]。
总之, 将小儿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应用于全麻手术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且具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现象发生等优点,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浩, 傅颖.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喉罩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 (EMS) 碎石术中可行性和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 (2) :331-332.
[2]韩雅婧, 赵瑛.预防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全身麻醉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后患者咽喉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 (7) :707-710.
[3]郑晓景, 梁敏, 邱逸红, 等.利多卡因乳膏复合心理干预预防全身麻醉术后男性患者尿管刺激致躁动效果观察[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 14 (3) :342-344.
[4]李保恩, 李旭东, 戴红, 等.喉罩与气管内导管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2) :45-46.
[5]茅尚清.婴儿麻醉中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22) :189-190.
[6]刘琉, 樊飞.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7) :128-129.
[7]程亮, 朱明.喉罩七氟醚吸入在小儿疝气麻醉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09, 27 (4) :333-334.
自主呼吸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5年9月行自主呼吸下胸腔镜单孔肺大泡切除术病人41例,男37例,女4例,年龄16岁~62岁。38例病人无既往病史,1例G6PD病史,1例哮喘病史长期激素治疗,1例有糖尿病病史;气胸发作单侧一次的21例,最多的一例反复发作5次以上,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侧肺复张效果不明显,临床症状胸闷气促进行性加重,X光显示患侧肺压缩最高达90%。
1.2手术适应证双侧气胸同时发作或者先后发作;一侧气胸发作伴对侧肺大泡;无气胸发作,胸部X线片及CT检查证实两侧肺大泡同时存在,胸闷气促症状呈进展趋势,并排除肺部其他病变者;术前心肺功能评估可耐受自主呼吸下的同期手术均可进行单孔胸腔镜双侧肺大泡切除术。
1.3手术方法病人均接受自主呼吸下单孔肺大泡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在患侧开一1.2cm~4.0cm的切口,在胸腔镜的协助下将肺大泡切除,止血,在胸腔镜辅助下胸腔放置胸管引流,固定胸管并关闭切口。
2结果
41例病人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30 min~150min,出血量1mL~20mL,术后24例需留置胸管观察,17例不需放置胸管,平均放置胸管天数为3d,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肺不张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7d~8d。
3护理
3.1术前准备
3.1.1病人准备术前1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看望病人,根据病人及家属的文化程度、职业,简单介绍手术方式和过程,嘱病人术前注意事项。有研究表明,76%病人术前有严重的心理问题[4],而且非插管自主呼吸下肺大泡切除术是一项新技术,因此病人对手术存在恐惧、焦虑情绪,担心治疗效果、安全性、是否耐受及费用的问题。手术室护士在访视时要耐心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强调此类手术的优点,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切口小、不影响美观、康复快[5],不损伤呼吸肌,保持了胸部的完整性,破坏胸壁顺应性小,对肺功能损伤少,增加了手术安全性[6],疗效可靠,使病人了解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方法及治愈率,消除病人的顾虑,使病人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术日当天仔细核对完病人后进入手术间,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医生行静脉麻醉喉罩管插管,必要时麻醉后留置尿管。
3.1.2物品准备
3.1.2.1器械准备电视胸腔镜系统、剖胸仪、胸腔镜基本单孔器械(细长弯的虹吸头、双关节内镜针持)、长有无齿圈钳各一、10mm或者5mm的30°镜头。
3.1.2.2一次性用物11号尖刀片、12×20圆针、9×28三角针、4号、7号丝线、液状石蜡、虹吸管2条、超声刀,电刀、1/2纱块、血垫、免缝、伤口贴、22号或30号胸管,胸腔引流瓶。
3.1.2.3特殊备物3.5型号的加强型气管插管、欣皮护切口保护套、强生一次性爱惜龙45电动切割缝合器、3-0 26mm血管线(备)。
3.2术中配合
3.2.1巡回护士的配合
3.2.1.1体位管理病人取侧卧位,双手处于功能位置,注意双手摆放在不阻碍医生操作的情况下处于功能位,外展的角度<90°,避免损伤臂丛神经[7],双上肢侧位摆放,以双上肢处于功能位为原则,固定在托手架上,约束好躯体,防止术中变换体位时病人坠床可能。腋下放一拱形啫喱垫,防止侧卧位腋下悬空,促进病人在麻醉情况下体位的舒适度。选择肌肉血管丰富的部位粘贴负极板,避免在骨性隆起、瘢痕、皮肤褶皱或缺损、脂肪较厚、金属移植物附近、液体易积聚的部位粘贴,并保证粘贴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局部无毛发,避免病人皮肤接触金属物品,潮湿物品及自身皮肤之间接触。在皮肤受压的部位(腋下肋间、肩膀关节处、髋骨、膝关节外侧、脚踝外侧)涂抹赛肤润保护受压皮肤。
3.2.1.2仪器准备电视胸腔镜系统、术前先接通电源,调试仪器,确保机器性能良好。手术开始前将电视胸腔镜系统放置在病人头部,以术侧为基准随时调整电视的角度,在病人头部偏左或者偏右,以便术者更好地观看手术野进行操作。依次连接好摄像头、光纤、电刀、吸引器等仪器。注意光纤在连接镜头后再打开,防止光源过热导致布类燃烧。打开无影灯对准切口处,协助主刀医生使手术顺利进行。41例病人均未出现压疮、电灼伤及摄像头的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医疗意外。
3.2.1.3病人安全术中加强巡视,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变化,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报告,做好应急处理。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用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2.2器械护士的配合1器械护士提前15min~30min洗手,整理器械台,认真检查手术用物是否准备齐全,调试好胸腔镜,使其处于备用状态;与巡回护士一起核对台上器械物品的数目及完整性。2常规消毒铺巾,与巡回护士连接好各种仪器的连接线,妥善固定好镜头。3术前检查电刀头、手柄及线的完整性,术中及时清理电刀头上的焦痂,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将电刀头稳固放回器械布套内。4配合医生在患侧切口处注射局部麻醉,在胸腔开一1.2cm~4.0cm切口,将欣皮护切口保护套置于切口处保护切口,再用2%利多卡因原液喷洒胸腔,进10mm或5mm的30°电子镜[8],探查胸腔情况,用肺钳或卵圆钳夹住肺大泡,用一次性腔镜切割缝合器切除肺大泡,探查无出血,37℃温生理盐水冲洗胸腔,麻醉师胀肺检查肺无漏气,放置胸腔引流管并固定,清点用物,无误后关闭胸壁切口。
3.3术后配合术后巡回护士协助手术医生包扎切口,固定好胸腔引流管,防止脱出,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病情允许与麻醉师、手术医生一起送病人到麻醉恢复室并做好交接工作。器械护士将基本器械放于普通器械筐内,电子镜与内镜器械妥善放置于腔镜盒内,填写病人信息,做好与供应室护士的交接。
4小结
单孔胸腔镜手术较传统开胸肺大泡切除手术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采用非插管自主呼吸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其方法及优点有:1在病人腋下放置体位垫,使术侧抬高,符合常规胸腔镜手术体位,更有利于手术操作;2创伤小,对病人的损伤小,减轻病人的疼痛;3术后复苏快;4病人因无气管插管损伤,术后自觉咽喉部无疼痛,呼吸道围术期风险降低,呼吸道管理更容易;5减少病人住院的天数,减少病人费用。
巡回护士需要考虑的问题:1术前访视的重要性:根据病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介绍手术的优点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减轻病人术前的心理负担及焦虑的心理;2麻醉后在给予病人适当约束防止坠床的同时保护病人的皮肤,根据病人的体重指数做相应的防压疮的措施;3摆放体位的时候要注意保持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特别是侧卧位上肢外展不超过90°,防止神经的损伤[9];4密切关注手术的情况,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物品。器械护士需关注的问题:1密切跟随手术的节奏,紧密配合医生,熟悉医生的手术步骤和操作习惯,能预见性地配合手术,有效缩短手术进程;2有效管理台上用物,保证用物的完整性及数目清点无误,妥善放置器械,防止器械的跌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3熟悉一次性腔镜切割缝合器操作步骤及使用事项,防止钉枪的安装不当及缝合器的钉未及时清理而导致肺组织的切割不完整。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精确、娴熟、默契的手术配合,最大限度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单肺通气时间过长、减少肺的机械性损伤,对病人的术后康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自主呼吸下胸腔镜手术配合护理的经验,提高手术配合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自主呼吸下胸腔镜单孔肺大泡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护理情况。[结果]41例病人手术顺利完成,病人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结论]对手术过程充分的了解,术前准备充足,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熟练手术配合,是胸腔镜单孔肺大泡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肺大泡切除术,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曾思梅,蔡旭柔.VATS下肺大泡切除的手术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671-3672.
[2]王江波,梁皓,程远方.非气管插管自主呼吸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2例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209.
[3]黄立志,曹庆东.单孔胸腔镜与传统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对比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6):650-652.
[4]王江红.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7-120.
[5]王俊,陈鸿义,李剑锋,等.巨型肺大泡性肺气肿的胸腔镜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9):544-546.
[6]王斌,龚如岱.谢永明,等.胸腔镜下治疗老年人肺大泡破裂48例[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1):95.
[7]项小兵,马美娜,柳兆芳.全身麻醉术后臂丛神经损伤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4):383.
[8]欧阳征,冉鹏,肖家荣,等.两孔法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310-2311.
自主呼吸 篇5
关键词: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小儿七氟醚麻醉,自主呼吸
小儿浅表短小手术可使用七氟醚麻醉并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式。瑞芬太尼具有见效速度快、镇痛效果确切且无积蓄的优点,可满足此麻醉方式的镇痛需要[1]。研究显示,使用瑞芬太尼符合七氟醚麻醉,会产生较强的呼吸抑制作用。此次研究主要选择了本院进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对小儿七氟醚麻醉下的自我呼吸影响,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本院进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年龄3~6岁,平均(4.1±1.6)岁,均为ASAⅠ级或Ⅱ级。分别给予瑞芬太尼0.03μg/kg,瑞芬太尼0.06μg/kg,瑞芬太尼0.09μg/kg。均无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3组患儿在病情程度、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进行小儿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0.01 mg/kg戊乙奎醚,进入手术室之后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进行常规监测。进行8%七氟醚吸入诱导,将氧流量控制为6 L/min,等待患儿的眼睫毛反射消失时进行静脉麻醉,当麻醉到达了一定深度时将七氟醚浓度调低,并将喉罩置入。当呼吸末七氟醚浓度达到最小肺泡浓度,即1.3%时,静脉给予患儿瑞芬太尼负荷量1μg/kg,时间>1 min,然后泵注瑞芬太尼,其中,低剂量组瑞芬太尼0.03μg/kg,中剂量组瑞芬太尼0.06μg/kg,高剂量组瑞芬太尼0.09μg/kg。整个麻醉过程均保留患儿自主呼吸。手术完毕后停止使用瑞芬太尼和七氟醚,当患儿呼吸恢复平稳,呼吸频率每分钟15次以上,潮气量>6 ml/kg时将喉罩拔除,将患儿送入麻醉后监护室进行常规吸氧以及体征监护。使用Aldrete评分标准对患儿恢复状况进行评分,患儿得分8分以上表示可以离开麻醉后监护室。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喉罩置入后、静脉滴注瑞芬太尼负荷量后、持续输注10 min时、持续输注15 min时以及拔出喉罩时患儿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潮气量(tidal volume,VT)及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高剂量组持续输注10 min、15 min、喉罩拔出时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通气量明显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更低,在持续输注10 min和15 min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CO2)分压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两组间的呼气末CO2分压、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个时间点的潮气量、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不同时刻各组间呼吸频率比较
T1、T2、T3时高剂量组呼吸频率(RR)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且中、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时刻各组间潮气量比较
不同时刻各组间潮气量(V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时刻各组间每分通气量比较
T1、T2、T3时高剂量组每分钟通气量(MV)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且中、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七氟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被作为吸入型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当中,其具有麻醉诱导迅速、对呼吸道造成的刺激小及苏醒时间短等优势,且不容易引发支气管痉挛、呛咳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也较为轻微,因此,在临床当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儿手术麻醉当中[2]。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主要是由μ受体的介导,而瑞芬太尼是特异性μ受体激动剂,更容易导致呼吸抑制现象的发生。而其造成的呼吸抑制作用则和使用剂量具有相关性[3]。研究表明,在小儿麻醉当中,保持其自主呼吸的剂量范围应当在0.005~0.300μg/(kg·min)内,但该结论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4],在该次研究中发现,使用0.012μg/(kg·min)瑞芬太尼会让患儿出现低氧血症、严重呼吸抑制等状况,因此,在本次研究当中,选择在0.03~0.09μg/kg范围内进行研究分析。有研究表明,患儿在手术当中受到的刺激小,时间短,有减少疼痛等优势,从而使研究结果能够更为准确[5]。
有研究通过观察小儿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各个时间点,瑞芬太尼和七氟醚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患儿的动脉压、心率等方面的影响,发现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进行麻醉,麻醉效果良好,小儿的整体体征也十分稳定,安全性较高,没有出现小儿呼吸受到抑制的状况[6]。由于对小儿呼吸作用的抑制和瑞芬太尼使用剂量相关,本次研究主要分别观察了3组小儿分别给予瑞芬太尼0.03μg/kg、瑞芬太尼0.06μg/kg及瑞芬太尼0.09μg/kg时小儿的呼吸抑制状况,发现,第三组持续输注10 min、15 min、喉罩拔出时的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明显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低,在持续输注10 min和15 min时的呼气末CO2分压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两组间的呼气末CO2分压、每分通气量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个时间点的潮气量、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小儿麻醉中,剂量0.09μg/kg的瑞芬太尼持续输注会抑制小儿的自主呼吸,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较低浓度的瑞芬太尼,能有效减轻小儿的自主呼吸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勇,赵瑞.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4):52-53.
[2]柯昌禄,杨煜霞.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3):269-270.
[3]周绍文,焦向阳,薛璋明,等.喉罩下七氟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4(6):709-711.
[4]邓城旗,费翔,岳琦,等.不同麻醉方案在小儿烧伤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1):4098-4102.
[5]李红旗,林洪启,孟凡民,等.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斜视矫正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J].山东医药,2014(44):79-81.
自主呼吸 篇6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自主呼吸,肺部感染控制窗
无创正压序贯通气是目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重要的手段,它无论在呼吸衰竭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1]。研究指出,对于AE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序贯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临床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2]。然而要获得理想的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序贯治疗时机[3]。目前临床上确定序贯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时机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主呼吸试验时间,另一种是根据肺部感染控制窗,但目前对于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尚没有一致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将对自主呼吸试验与肺部感染控制窗在序贯通气治疗AECOPD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对比,旨在为临床序贯通气治疗时机选择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相关标准;(2)年龄>60岁;(3)短期内患者气短、气喘、痰量明显增加;(4)均签署入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2)高血压未控制者;(3)近期应用过抗凝药物、激素类药物者;(4)近期存在其他出血性疾病史或手术史禁用抗凝药物者;(5)患有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5(65.9±3.2)岁,病程3~15(8.5±1.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1~84(66.2±3.4)岁,病程3~14(8.8±1.4)年,两组相关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无创正压通气参数设定患者初始吸气压力为0.294k Pa,呼气压力为0.490 k Pa,每5~15min调整一次压力,吸气及呼气压力每次增加0.098 k Pa,吸气压力不超过2.45 k Pa,呼气压力为0.490 k Pa。
1.2.2肺部感染控制窗(1)每1~2d经X线胸片显示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较之前明显吸收,无明显融合斑;(2)痰量较之前明显减少,痰液从白色转为浅色,黏稠度降低至Ⅱ度以下;(3)同时合并以下指征中1项:(1)外周白细胞计数≤10×109/L;(2)体温较之前下降低于38°C。当患者符合上述条件时可将机械通气支持水平下调至SIMV频率0.981~1.18 kP a,PSV 0.981~1.18 kP a。
1.2.3自主呼吸试验组自主呼吸试验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以完成2h自主呼吸试验为依据,作为患者序贯治疗时机。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黏膜出血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低。干预前后应用M78162血气分析仪测定患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对比自主呼吸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黏膜出血率、病死率低于感染控制窗组(P<0.05),自主呼吸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感染控制窗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对比两组干预后PaCO2、PaO2、SaO2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自主呼吸试验组干预后PaCO2、PaO2、SaO2较感染控制窗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不少研究指出,对AECOPD患者在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适时应用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机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医疗费用[4]。然而,在应用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时需要准确把握患者治疗时机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过早应用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容易导致机械通气治疗失败,增加患者再插管率,过晚应用则失去了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优势[5]。因此,正确选择并掌握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机对提高AECOPD患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既往研究,常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作为肺部感染患者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最佳时机,但该时机选择仅适合于肺部感染者,而对于非肺部感染者则不适合使用[6]。近年研究指出,采用自主呼吸试验时机可作为非感染与感染患者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最佳选择时机[7]。王秀岩等[8]研究也指出,对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选择自主呼吸试验时间作为序贯无创正压通气上机时机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本研究对AECOPD患者分别以肺部感染控制窗及自主呼吸试验作为序贯无创正压治疗时机选择依据,结果显示,自主呼吸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黏膜出血率、病死率低于肺部感染控制窗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少于肺部感染控制窗组(P<0.05)。这可能因为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取决于肺部感染控制、分泌物的清除、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纠正、呼吸肌疲劳缓解的综合能力处理[9]。自主呼吸试验可直接用于评价患者呼吸功能,而肺部感染控制窗仅用于评价患者肺部感然控制情况,并不能直接反映患者呼吸功能变化情况[10]。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自主呼吸试验作为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机的方法优于肺部感染控制窗。另外,本研究中自主呼吸试验组干预后Pa CO2、Pa O2、Sa O2较感染控制窗组显著改善,从而表明以自主呼吸试验作为序贯无创正压通气时机能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高患者血氧供给,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以自主呼吸试验时间作为无创正压通气序贯通气时机,能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蔡红,杨娟.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在AECOPD撤机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15-1016.
[2]杨旭,刘志.急诊ICU中序贯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撤机时机及影响撤机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1):1019-1022.
[3]韩芳,王敏,沈菲等.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11):1029-1030.
[4]Hidalgo V,Giugliano-Jaramillo C,Pérez R,etal.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A Respiratory Therapist Perspective[J].Open Respir Med J,2015,9(2):120-126.
[5]Flores-Franco RA,Olivas-Medina DA,Pacheco-Tena CF,etal.Immunoadjuvant Therapy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Lung Tuberculosis:A Case Study[J].Case Rep Pulmonol,2015,7(1):78-82.
[6]姜娟,姚贵江.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105-106.
[7]唐俊杰.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AECOPD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4):1876-1877.
[8]王秀岩,徐思成,刘光明,等.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时机探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5):330-334.
[9]曾凡鹏,陈锦河,陈冬莲,等.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切换时点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7(12):51-54.
自主呼吸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在SLIPA喉罩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ASA分级为Ⅰ~Ⅱ级; (3) 术前检查头颈部活动正常, 无张口受限及咽部病变, 心电图、电解质及血生化等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4) 手术时间≤2 h的短小手术。排除标准: (1) 排除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 (2) 排除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食管返流等病史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留自主呼吸组和机械通气组, 各45例, 保留自主呼吸组,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3~12岁, 平均 (8.3±3.1) 岁, 体重13~34 kg, 平均 (20.6±7.7) kg;其中胫腓骨手术13例, 尺桡骨手术12例,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12例, 鞘膜积液手术8例。机械通气组,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4~12岁, 平均 (8.6±3.2) 岁, 体重14~35 kg, 平均 (21.3±7.2) kg;其中胫腓骨手术12例, 尺桡骨手术10例,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13例, 鞘膜积液手术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进行麻醉前及术前准备, 保留自主呼吸组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3μg/kg, 丙泊酚2 mg/kg, 静脉注射, 麻醉诱导成功后, 置入SLIPA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麻醉诱导后短时间内, 如发生较严重的呼吸抑制或呼吸骤停, 应采取手控辅助呼吸, 直至自主呼吸恢复;保持患者头部处于正中位, 防止气道阻塞, 并维持血氧饱和度 (Sp O2) ≥95%;术中如发生严重CO2蓄积 (PETCO2>55 mm Hg) , 则改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组麻醉诱导在保留自主呼吸组基础上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 静脉注射, 麻醉诱导成功后置入SLIPA喉罩, 成功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 m L/kg, 呼吸频率为12~14次/min, 气道压力保持在低于20 cm H2O, 并将呼气末CO2分压 (PETCO2) 维持在35~40 mm Hg。所有患儿麻醉维持均采用七氟醚吸入, 可追加适量芬太尼, 并持续输注丙泊酚4 mg/ (kg·h) ;新鲜气流为1∶1氧气、空气混合气。另外, 机械通气组要间断给予肌松剂以维持肌松[3]。手术结束后待达到拔管条件时拔除SLIPA喉罩。记录喉罩置入即刻、置入后10 min、置入后30 min、置入后6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 (MAP) 、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氧CO2分压 (Pa CO2) 、PETCO2、p H值等指标, 并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 (A-a) DO2]、呼吸指数 (RI) 对肺气体交换功能进行评价, P (A-a) DO2= (Pi O2-Pa CO2×1/R) -Pa O2, Pi O2=Fi O2× (大气压-47) , RI=P (A-a) DO2/Pa O2, 其中PAO2为肺泡血氧分压, Pa O2为动脉血氧分压, Pi O2为吸入气氧分压, Fi O2吸入气氧浓度, R为呼吸商 (R=0.8) 。
1.3 SLIPA喉罩置入成功标准
挤压呼吸机气囊压力>20 cm H2O时未闻及漏气声, 无明显通气阻力, 胸廓起伏良好, 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 PETCO2波形良好[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喉镜置入及手术, 保留自主呼吸组术中无因严重CO2蓄积而改用机械通气病例。
2.1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
保留自主呼吸组患儿在喉罩置入即刻、置入后10、30、60 min心率、MAP、Pa O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置入后10、30、60 min Pa CO2、PETCO2较喉罩置入即刻明显升高, p H值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置入后60 min Pa CO2、PETCO2呈降低趋势, p H值呈上升趋势。机械通气组患儿在喉罩置入即刻、置入后10、30、60 min心率、MAP、Pa O2、Pa CO2、PETCO2、p H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各时间点心率、MAP、Pa O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保留自主呼吸组患儿置入后10、30、60 min Pa CO2、PETCO2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组, p H值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各项指标均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指标范围内, 而在喉罩置入即刻各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喉镜置入即刻比较, (1) t=4.528, P=0.000; (2) t’=6.528, P=0.000; (3) t=4.094, P=0.000; (4) t=4.181, P=0.001; (5) t’=6.941, P=0.000; (6) t=3.855, P=0.000; (7) t=4.021, P=0.000; (8) t’=7.340, P=0.000; (9) t=3.274, P=0.002;与相同时间点机械通气组比较, (10) t=4.006, P=0.000; (11) t=6.250, P=0.000; (12) t=4.433, P=0.000; (13) t=3.078, P=0.003; (14) t=5.870, P=0.000; (15) t=4.632, P=0.000; (16) t=3.955, P=0.000; (17) t=7.271, P=0.000; (18) t=3.123, P=0.002
2.2 两组肺气体交换功能指标变化
保留自主呼吸组和机械通气组患儿在喉罩置入即刻、置入后10、30、60 min P (A-a) DO2及RI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组间各时间点P (A-a) DO2及RI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SLIPA喉罩没有套囊, 形如靴子流线型, 与人体咽部解剖结构吻合较好, 喉罩前部的空腔可容纳反流的液体及分泌物, 能有效降低反流误吸的风险[5,6];SLIPA喉罩通气装置仅置于咽腔, 位置介于面罩与气管内插管间[7], 在喉罩插入建立通气时无须借助喉镜等器械暴露声门, 避免了对唇齿、声门、会厌以及咽喉部肌肉等部位的刺激[8,9], 也不会对气道内纤毛运动造成不利影响, 能有效降低相关组织、神经的损伤以及不良刺激所致心血管不良应激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0,11]。有研究发现, SLIPA喉罩通气道最大密闭压达 (23.8±3.5) cm H2O[12], SLIPA置入成功者均可在手术全程进行机械通气, 并保持机体充足的氧供并充分排除CO2, 但其插入部位可致食管括约肌关闭不全, 在行机械通气时存在将气体压入胃而致反流、误吸的风险[13]。另外, 机械通气时由于气道压与自主呼吸时刚好相反, 前者为负压, 后者则为正压, 这种气道压的反转存在引起气道及肺损伤的隐患[14], 分析原因可能与肺泡上皮细胞膜的机械损伤, 细胞膜离子通道状态的改变, 炎性介质的释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质和量的改变以及细胞氧化损伤等有关[15,16]。
静吸复合全麻时由于呼吸抑制作用, 常可能出现通气量不足造成缺氧、CO2蓄积而导致高碳酸血症, 临床在全麻下几乎很少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作法。随着常用麻醉剂对自主呼吸的抑制作用逐渐减轻, 以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概念逐渐完善, 即为预防机械通气时高气道压、高潮气量所致的肺损伤, 允许出现一定程度的高CO2血症及酸血症[17], 当p H≥7.15, Pa CO2≤10.7 k Pa (80 mm Hg) 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很小且可逆的[18]。另外, 保留患者自主呼吸, 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正压通气气体入胃而造成反流、误吸风险, 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机械通气所致气道机械性损伤的发生[19]。因此, 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关于SLIPA喉罩全麻下小儿保留自主呼吸可行性及安全性的研究, 结果显示, 保留自主呼吸组喉罩置入后10、30、60 min Pa CO2、PETCO2明显高于置入即刻及机械通气组, 且p H值也明显降低 (P<0.01) , 分析原因可能与麻醉剂抑制了自主呼吸的潮气量和频率有关, 但以上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或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指标范围内;而置入后60 min Pa CO2、PETCO2呈降低趋势, p H值呈上升趋势, 可能与麻醉维持进入平稳阶段后患者对麻醉状态逐渐适应, 自主呼吸趋于正常有关, 但仍有待大样本、多时间点的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以上结果均表明在喉罩全麻时保留自主呼吸在严格的呼吸监测下是较为安全的, 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Pa CO2、PETCO2升高, p H值降低, 但可以保证其改变在正常或容许性高碳酸血症范围内, 同时逐渐趋于稳定, 并能提供充足的氧供。另外, 肺有效的气体交换功能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 而且要求通气与血流的比例适当[20], P (A-a) DO2及RI均与肺内分流有关, 是临床上进行肺气体交换功能评价的常用方法。当换气功能出现障碍时, Pa O2下降, P (A-a) DO2及RI值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保留自主呼吸组和机械通气组患儿在喉罩置入即刻、置入后10、30、60 min P (A-a) DO2及RI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组间各时间点P (A-a) DO2及RI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无论在机械通气全麻, 还是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过程中, 患儿肺气体交换功能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而分析机械通气对肺气体交换功能影响较小的原因, 可能与本研究机械通气时潮气量较低, 肺泡膨胀程度较小, 且手术比较简单通气时间较短等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