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情况(共7篇)
呼吸情况 篇1
随着我国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大医院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日益严重,由此而引发的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细菌耐药问题不仅能够降低抗菌药物的药效,同时也能够感染患者的呼吸道,使得患者不能康复甚至引发其他病症。因此,国家必须严格要求我国各大医院正确的给患者服用抗菌药物,并且在患者服药之前必须向他们介绍与抗菌药物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正确服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
1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药物的不恰当使用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医生在选取药物时感到盲目,同时由于一些医生的医学知识不够丰富,因此,他们对于药物的选取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现在许多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竟然利用一种药物来治疗几种病症,还有一些医生擅长给患者诊断病症,但是对于药物的研究却不够透彻,从而使得他们在选取药物时会出现一些误差。药物的不恰当轻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严重时甚至会[下转67页][上接47页]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1]
(2)药量的不恰当使用
医生必须认真对待药物的剂量问题。一部分医生由于对药物知识掌握的不够透彻,因此,他们对于药物的剂量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使得药量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所有药物的剂量都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由于一部分医生粗心大意,在配置药量时与标准药量出现了差异,从而阻止了患者康复的进程。过低的药量不能起到治疗患者病症的作用,过高的药量不仅会降低抗菌药物的药效,同时也会增加患者伤口的感染程度,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3)忽视了患者的心理以及身理状态
在配置药物的剂量时,医学专家是根据大部分人的身理状态而进行配置,但是,呼吸内科患者不仅仅有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因此,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必须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以及身理状态进行开药,在国家医学院规定的标准程度上适度的降低药量或增加药量,从而使得药物能够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医生在为患者开药之前,首先必须对患者做一个全身检查,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身理状态,然后对患者配置相应的药量。并且,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对于康复过程的信心,让他们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病情。
2 改变目前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不恰当的措施
(1)增强医生的医学知识
在患者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医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决定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因此,医院必须竭尽全力对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介绍所有的关于抗菌药物的知识,并且对他们实施考核制度,确保他们能够完全的掌握所有的医学知识,并且准确的掌握所有药物的使用方式以及各种药物的使用药量,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治疗。[2]同时,医院必须向医生介绍所有关于药物使用的知识,避免他们为患者选取的药量不恰当,最终导致患者不能快速的康复。
(2)了解患者身理状态
我国所规定的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药量是根据大部分人而制定的,然而,这一药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患者,因此,医生必须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身理状态为他们配置药量。医生为患者配置药量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他们不同的身理特征,然后对症下药,从而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
3 不适量的药物对患者的影响
不适量的抗菌药物不仅仅会降低药物的药效,同时也会增强患者伤口的感染程度,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过低的药量并不能迅速起到治疗呼吸内科的作用,患者必须通过增加服用抗菌药物的时间来达到正常药量的效果,这不仅阻止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而且也会浪费患者的时间。[3]过高的药量不仅会降低药物的药效,同时也会增加患者伤口感染的程度或引发其他的病症,最终不仅不能治疗患者的病况,也会使我国的患者渐渐的失去了对我国各大医院的信任度。
4 小结
随着我国呼吸内科患者的渐渐增多,我国的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我国成为了世界上使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最频繁的国家之一,适量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患者的病况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医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量不恰当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抑制抗菌药物使用不恰当的现象,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庆兰,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5.05(11).14-17.
[2]申音,吴慧欢,宋洪涛,2010年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2.21(05).298-302.
[3]曾永红,陈敏,556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2005.8(10).855-857.
呼吸情况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集中抽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2月儿科门诊处方3312张。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分别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抗菌药物处方的百分率、抗菌药物单用及联用所占抗菌药物处方的百分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及每日用药次数、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以及给药途径、中药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患者男2119例,女1193例,具体年龄段男女情况见表1。
2.2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百分率及用药次数
在所调查的3312张处方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处方2418张,占73%;按抗菌药物使用频数列前5位的分别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孟多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替安、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钠。静脉注射给药选择每天用药一次的有89例,其余均为每日给药两次,用药天数为2~3d。
2.3 抗菌药物单用、联用的占抗菌药物处方的百分率及给药途径
在2418张含抗菌药物处方中,单一用药325张,占13.44%,二联用药1873张,占77.46%,三联用药220张,占9.10%,二联用药中所联用的药物多为中药类抗菌药、抗病毒药,其中,中药类抗菌药主要应用的药物品种为痰热清注射液(42.6%)、炎琥宁粉针(38.5%)、喜炎平注射液(11.3%)等。三联用药多为两种青霉素类药加中药类抗菌药,例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青霉素钠盐,再加用痰热清注射液。给药途径统计中,注射给药比例为67.8%,同时搭配中西药口服制剂(26.72%),肌肉注射(1.96%)以及雾化吸入(3.52%)等形式,从临床反馈的情况看,多种途径的给药方式能针对临床症状进行治疗,有效缩短病程。
2.4 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统计
我院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唑啉钠、五水头孢唑啉钠、头孢硫咪、头孢替唑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孟多、头孢替安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米诺、头孢甲肟、头孢哌酮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钾、他唑巴坦钠、舒巴坦等;其他类包括夫西地酸钠;林可霉素类包括克林霉素等;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包括氨曲南等。其中新生儿及小于3个月婴儿使用的抗菌药物多为青霉素类,4~6岁患儿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阿奇霉素多用于5岁以上患儿(见表2)。
3 讨论
3.1 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
1~3岁和4~6岁的年龄段就诊人数最多,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3.37%和35.99%,这可能与小孩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户外活动增多,接触感染源的几率增大等因素所致。从各个年龄层次上看,男孩比例普遍比女孩高,这里面有地域差异的问题,也有喂养方式的问题,不能说明在患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上,男女存在一定的差异。
3.2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部分给药次数不合理
从我院化验室提供的血液分析数据来看,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感染率不到30%,多为病毒感染,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有些医生出于预防用药的考虑,经常是抗菌药和抗病毒药一齐用,反而可能引起耐药性和菌群失调。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儿是否具有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征,也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用药,减少经验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应重视病因特异性治疗,由经验用药转为目标治疗,使抗菌药物在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中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1]。
临床资料表明,存在89例(5.43%)静脉注射每日给药一次的情况,根据药效学原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次/d的给药方式极不妥当,2次/d的给药方式,有利于保持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在调查处方中,1次/d所使用的药物却不是头孢曲松钠,由于头孢曲松钠具有较长的t1/2,可1次/d,其他头孢菌素均需每日给药2~3次,故1次/d的用药方式需要改变。
3.3 不合理三联用药
在这次调查中,出现9.10%的三联用药,多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与青霉素钠盐二者联用,且二者在同一输液瓶中,再加用中药类抗病毒药物。从药学的角度而言,这属于重复用药,医生认为这样用药某种意义上延长了青霉素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然而这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是经验性用药,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以及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建议同一药物增加用药次数,或者注射一次,口服两次。而且两药在同一输液瓶中,也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4 注射给药比例过高
由于儿童机体抵抗力低,自身器官机制发育不健全,发病多为急症。医院在接诊时由于急于解除患儿病痛,常使用输液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在主观上,医院和患儿家长双方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均认识不足,滥用输液与过度用药密切相关,其直接后果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多数医院儿科门诊应用抗菌药物的途径多为静脉滴注给药,其中我院抗菌药物占儿童输液量的73%,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应控制在<50%的要求,静脉输液本身也存在风险,比如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也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总量大、时间长,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将极大增加。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会造成药品不良反应增加,用药安全性降低和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等多方面的不良后果[2],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3.5 抗菌药物使用集中度高
我院儿科呼吸道感染所用抗菌药物种类为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其他类、林可霉素类、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从药物使用结构上看,比较合理,说明我院儿科医生在选择药物的种类方面比较慎重,会从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和患儿机体状态两方面考虑。但仍然存在药物使用比例失调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使用频率最高,代表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为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克拉维酸钾本身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具有强大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两者合用,可保护阿莫西林免遭β内酰胺酶水解,自1981年在英国上市以来[3],由于其良好的抗菌效果,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菌谱广且副作用较少,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所致的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可作为经验治疗的首选用药。但有报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可以引起儿童牙齿色素沉着[4];此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还可以引起儿童的行为异常,但机制不明[5]。故对于儿童而言,应尽量避免使用此药,在儿科用药选择上应引起重视。
第二代头孢菌素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我院第二代头孢菌素(40.32%)的应用明显高于第一代头孢菌素(2.15%),婴幼儿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是:应选用毒性低、抗菌效能强、抗菌谱较广的药物。但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而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耐药性,以至于低龄患儿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药效极大降低,医生用到了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甚至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这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的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儿的感染状况以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调查结果中,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偏低(3.18%),阿奇霉素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可作为儿科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大环内酯类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黏性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症状,发挥类激素样抗感染作用。颜红霞等[6]对大环内酯类治疗哮喘患儿进行疗效观察,发现阿奇霉素有类激素样抗感染作用,治疗儿童哮喘安全有效,我院医生对大环内酯类的应用需重新认识。
针对此次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组织临床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药师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关于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不定期抽查医生处方,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讲评,提高医生的处方质量和用药水平,定期下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提高药剂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监控,聘请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教授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知识,不定期安排理论抽查考试及经验交流,为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药物资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朱瑞华,许梅珍,欧庆霞.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29):95-96.
[2]梁辉苑,彭文青.儿科呼吸道疾病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7,20(9):1541-1544.
[3]Berg P,Hahn EG.Hepatotoxic reactions induced by beta-lactamase inhibitors[J].Eur J Med Res,2001,6(12):535.
[4]Garcia-Lopez M,Martinez-Blanco M,Martinez-Mir I,et al.Amoxycillin-clavulanic acid-related tooth discoloration in children[J].Pediatrics,2001,108(3):819.
[5]Macknin ML.Behavioral changes after amoxicillin-clavulanate[J].Pediatr Infect Dis J,1987,6(9):873.
呼吸情况 篇3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泛指喉以上部位呼吸道急性炎症, 简称上感。其病原多为病毒, 亦有继发细菌感染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不周、环境因素等, 均易诱发本病;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疾病, 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约占70%, 其中又以绿脓杆菌最多, 革兰阳性球菌占20%,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菌为常见, 还有真菌与病毒。病原体通过以下3个途径侵入患者下呼吸道:口腔和咽部的微生物侵入;含细菌的气溶胶吸入;其他部位感染的血源性播散[2]。
2 临床资料
先对我院2005~2006年内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2.1 病例选择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106例, 男56例, 女50例, 年龄14~71岁之间。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 肺炎26例, 支气管炎45例。
2.2 入院检查
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规, 胸部X线检查, 肝功能检查, 心电图及部分患者作心脏B超, 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3 用药方法与结果
106例患者全部应用抗菌药物, 其中单一用药15例, 用2种的70例, 应用3种的21例, 抗菌药合用抗病毒药物的71例。经治疗后, 痊愈60例, 好转45例, 转院1例。
3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
我院2005~2006年临床应用抗菌药使用率为70.21%, 略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但还是高出WHO的标准[3]。同时本院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送检率极低, 导致临床一些无根据的应用抗菌药。
3.1 模式用药
分析中发现, 106例患者中, 只有20例做了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 送检率为19%, 距国家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上的送检率有很大差距, 而且所有病例均按疾病种类应用一套模式应用抗菌药。研究表明[4]目前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仅凭习惯或经验, 缺乏针对性。本组病例中, 1 0例患者为重症感染, 在未考虑患者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下, 仅靠模式用药, 导致未能及时控制感染, 造成了患者菌群失调。
3.2 无根据的选用抗菌药物
如本组3 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应用抗菌素治疗。并为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是病毒感染或是合并了病毒感染, 38例患者中仅有10例的治疗方案中合用了抗病毒药物, 其余均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方案无依据, 不仅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还可能引起菌群失调。应针对患者不同病情,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临床一般病毒感染较轻的患者可单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 除病情严重或细菌培养后疑似细菌感染外, 不宜首选抗菌药。
3.3 联合用药缺乏科学性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求其协同作用, 避免拮抗作用, 增强抗菌效力, 减少有效抗菌药的毒性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临床指征, 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伴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等。本调查中发现, 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不清, 在联合用药时出现杀菌药和抑菌药物同时应用, 如β-内酯类药与罗红霉素同时应用;还有部分以同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现象, 如天门冬氨酸洛美沙星与左氧氟沙星联用;还有个别的联合用药不是协同作用, 相反降低了药效,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甲酸与头孢曲松钠合用。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联合用药, 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良反应。
3.4 不合理的给药剂量和间歇
不能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合理安排抗菌药物使用时的给药剂量和间歇[5]。本次调查中, 头孢唑啉钠、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4种药物的DUI值>1, 提示4种药物的使用存在药剂量过大的现象。其中头孢类是时间依赖性杀菌药, 其半衰期大多为2~3h, 只在细菌处于繁殖状态时,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血药浓度降低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转入静止期, 从而杀菌效力降低, 且该类抗菌药无明显副作用[6]。故应每6~8小时, 甚至每4~6小时给药1次。本调查研究中的病例, 均采用大剂量的每日1次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 很难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水平。如静脉滴注保留静脉有困难, 可在第1次用全日量1/3~1/2静滴后, 余下药物分2~3次肌肉注射, 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使之有3次峰药浓度, 增强杀菌作用。相反, 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 1d只给药1次即可, 如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半衰期>24h, 每天1次给药, 个别病例每日2次静脉给药。分析中发现, 本应将抗生素溶在50~100mL的生理盐水中, 却普遍选用了250mL静脉滴注, 这难以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 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4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及相应措施
4.1 抗生素作用原理
主要是针对构成感染的3个要素“宿主、病原和抗生素”有基本的了解, 尤其是对所用抗生素所属类型的共同特性, 如抗菌谱、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可能副作用等有充分的了解, 这些都是抗生素作用原理。本次调查显示的无指征应用抗生素、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和不合理的给药剂量、间歇和疗程等都与抗生素应用基本功不扎实有关。其中, 无指征应用抗生素源自于对构成感染的3个要素“宿主、病原和抗生素”相互关系不了解;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和不合理的给药剂量、间歇和疗程即是对所用抗生素的抗菌谱、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 应加强“三级检诊制度”、药物浓度监测
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临床药师参加会诊制度等的落实, 组织抗生素应用的讲座和“三基培训”, 定期组织各科住院总医师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检查, 并由专家讲评。
4.2 抗菌药物应用的知识更新
本调查中, 个别医生对盲目的凭习惯或经验选用抗菌药物, 对新型抗菌药物作用机理不清, 引起不合理的选药、联合用药及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引起耐药性的产生甚至菌群失调, 降低了药效, 拖延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此类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和正规的学术活动, 掌握临床新药作用机理, 为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7]。
4.3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本调查中, 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送检率明显低于国家卫生部的标准, 导致临床用药不能针对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制定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 尽可能有效的最大化发挥药物的疗效,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4 抗生素应用的监控
分析目前存在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 其中也有利益驱动因素。一些科室抗生素应用种类单一、集中, 尤其是国内小企业、小公司生产的国产抗生素, 说明了这一点。目前, 我院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通过电脑自动监控各科、各临床医生的用药情况, 及时分析反馈, 对严重违规的科室和医生进行必要的提醒或处罚。
综上所述, 针对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当对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学习、研究, 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 重视病原检查, 依据用药指征、药敏试验结果、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科学的选择药物的使用, 真正使药物达到合理、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目的[8]。
参考文献
[1]郁万晓.急性呼吸道感染119例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4) :46.
[2]魏世.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识[J].健康, 1995, (8) :12.
[3]李六亿, 于丽华, 巩军, 等.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9, 9:195~197.
[4]李六亿, 巩军, 杨淑蓉, 等.外科病人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16:42~44.
[5]王淑兰, 全英南, 鲁云鹤.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12) :822~824.
[6]李静芹, 王晓红, 等.门诊静脉注射头孢类药物的观察[J].实用新医学, 2002, (1) :76.
[7]申东翔, 郭振辉, 胡文魁, 等.我院抗生素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4) :232~234.
呼吸情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0年7月我院内科门急诊首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260张,均符合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0例,女100例;年龄1~68岁,平均(35.8±11.6)岁;急性扁桃体炎60例,慢性扁桃体炎60例,急性咽炎80例,急慢性支气管炎60例。按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DDDs),考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DDDs为药物同一品种的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剂型折算求和得出该药品的总消耗量和总金额数,药品总消耗量除以相应的DDD值(Defined Daily Dose,限定日剂量),该值可判断药物实际消耗剂量及变化趋势,DDDs值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大。药敏试验仪器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系统及ID32GN细菌鉴定试剂盒,以标准菌株作质控,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读结果。
1.2 调查与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应用
26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25例,使用率为86.5%,其中,应用单一品种抗菌药物的200例,占88.9%,二联用药25例,占11.1%,无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病例。在用药途径上,主要是静脉注射用药,占据了88.9%的比例。表明单联用药于静脉注射用药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P<0.05,χ2=6.852 3)。
2.2 抗菌药物DDDs
225张抗菌药物处方中涉及抗菌药物6大类,共25个品种。表1列举了静滴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使用情况,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见表1。
2.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本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15例,发生率为6.7%,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其中头孢呋辛引起皮肤过敏反应8例,阿奇霉素引起恶心、四肢乏力4例。
3 讨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一些对症处理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调查显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达40%以上[3]。细菌的耐药率与细菌分布有关,除了有些细菌天然耐药外,较多细菌与抗菌药物的用量有关。本组调查结果显示出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变动。临床最为常用的是头孢类,这类药物在日常用量较大,所以耐药率的产生也是最高的。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5种抗菌药物药敏率的统计资料显示,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突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率显著升高与临床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着临床的抗感染治疗。
针对目前本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医院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掌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4]。根据本院的自身调查,笔者认为,在病原菌未明时,早期应用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非常重要;选用广谱的抗生素,尽量选用杀菌剂;在重症感染中则往往采取联合用药,常用的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在特定感染中:磺胺类药、克林霉素、甲硝唑以及利福平等应用较广泛。抗生素经验性应用时,应根据临床资料判断可能的病原菌来选用抗生素。不同类的广谱抗菌药物在抗菌活性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以及耐药的变迁等因素来选用抗生素。
总之,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避免盲目无指征地滥用,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合理联合用药,在有效的情况下首选窄谱、常用、价廉的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份门急诊处方2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25例,使用率为86.5%,多为单一用药与静脉注射给药。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稍多。结论:我院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徐咏,张传龄.我院2006年细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4-235.
[2]宁红.2006年上半年我院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分析,2006,6(6):357.
[3]王儒强.23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06,10(3):224-226.
[4]柳琳.不同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2):384-384.
呼吸情况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随机抽取儿科门诊各1 000人份处方。其中2010年上呼吸道感染760例, 急性扁桃体咽炎231例, 疱疹性咽峡炎9例, 男529例, 女471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3岁。2011年上呼吸道感染647例, 扁桃体咽炎349例, 疱疹性咽峡炎4例, 男563例, 女437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3.1岁。2012年上呼吸道感染793例, 扁桃体咽炎203例, 疱疹性咽峡炎4例。男543例, 女457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2.7岁。所检查处方均为来院初次就诊患儿。
方法:采用处方回顾检查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 制作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登记表, 主要内容包括初步病情诊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名称、给药途径、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否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结果
一般情况: (1) 2010年1000份均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100%, 使用天数3~9天, 平均天数6.9天, 使用频度依次为阿洛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克洛、红霉素、阿奇霉素。静滴62.6%。 (2) 2011年960份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96%, 使用天数3~8天, 平均天数6天, 使用频度依次为阿洛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阿奇霉素。静滴68.3%。 (3) 2012年879份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87.9%, 使用天数3~7天, 平均天数5.7天, 使用频度依次为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美洛西林、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静滴69.2%。3年所检处方静脉用药均为1次/日静滴。
药物联合应用情况:2010年抗生素联合应用127人份, 均为二联用药, 联合用药率12.7%, 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119例, 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8例。2011年抗生素联合应用53人份, 均为二联用药, 联合用药率5.5%, 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52例, 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1例。2012年无一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本文所检查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无一例在本院做咽拭子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均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静滴或口服。
讨论
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使用抗生素, 在我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有资料显示, 80%~85%的门诊患儿使用抗生素, 普通感冒患儿92%~98%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目前医师应对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 但在肯定其疗效的同时, 也要意识到抗生素应用不当或滥用造成的不良后果[1]。我国目前已出现不少细菌对不同抗生素产生耐药情况。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为病毒感染, 只有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常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复方新诺明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咽拭子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指导抗菌治疗[2]。从本次处方抽检情况看, 我院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所用抗生素种类多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未使用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 符合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推荐使用的抗生素。但所查处方2010年使用抗生素的使用率100%, 2011年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96%, 2012年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87.9%。对于大多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均未做咽拭子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使用抗生素普遍存在盲目性。且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静滴或口服。利巴韦林的有效治疗方法为雾化吸入, 没有证据表明利巴韦林静脉输入是有效治疗方式[3]。本文所抽处方60%以上为静脉用药, 未遵循先口服再肌注最后静脉用药的原则, 静脉输液均1次/日, 所用药物又均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这使抗生素未能在体内发挥最大的药效, 同时还可引发大量耐药菌的产生, 日趋严重的耐药病原菌资料恰恰提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血栓、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危害, 应引起广大医师的注意[4]。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1年内可患上呼吸道感染多次, 有10%会反复呼吸道感染, 若出现发热就静滴抗生素, 咳嗽初期就服抗生素, 将越治越难治, 并且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 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益生菌, 打乱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 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目前, 无抗生素应用指征, 而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长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缺乏, 希望患儿症状、体征早日消退, 病情快速好转, 常在无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情况下要求应用抗生素; (2) 临床医师对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不够了解, 不重视合理用药; (3) 生产厂家及广告的负面影响。
本文资料显示, 我院儿科门诊医师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给药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抗生素合理应用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 儿科门诊抗生素的用药强度、使用率、用药天数、联合用药已呈下降趋势, 但静脉用药的比例仍较高。为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规范、安全、经济、有效,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抗生素耐药菌的传播、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宣传教育迫在眉睫。医师要从技术层面和道德层面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 医院要重视提高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水平的知识培训, 国家要制定相关法规并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 徐英华, 李仲军, 李启春.我院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9, 15 (1) :30-33.
[2] 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1-263.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上) [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2) :83-90.
呼吸情况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4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不同年龄组别的呼吸睡眠暂停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入院后检查无胃肠道、肝、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疾病。排除标准:已明确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已明确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已行冠脉造影明确有冠心病的患者)、心肌病。其中,男107例,女37例;年龄3~86岁;病程0.5~14年;心功能(NYHA分级)正常。将该组患者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儿童少年组26例(3~18岁),中青年组40例(19~45岁),老年组78例(46~86岁)。
1.2 诊断标准
1.2.1 呼吸睡眠暂停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时打鼾及呼吸不规则,白天过度嗜睡,呼吸暂停指口鼻气流停止10 s以上,呼吸气流降低超过正常气流强度50%以上,每夜7 h睡眠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5次以上,AHI为平均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加低通气次数。
1.2.2 心律失常诊断的诊断标准
(1)低危心律失常,包括偶发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2)高危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停搏≥2.5 s,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率<40次/min)阵发房颤、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室颤、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产SW.SM2000CA型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检测患者的呼吸,用BMS Century 3000 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当天禁止采用镇静催眠药,禁止饮酒、喝咖啡,全部数据经电脑自动回放,人工重新分析修正。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HI与心率失常发生次数的关系
儿童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的AHI与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23时至次日6时)有显著性相关(r=0.612、0.678、0.712,均P<0.01)。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儿童组、少年组以窦性及房性快失常为主(频发房早、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中青年组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频发房早、频发室性早搏);老年组以复合心律失常多见,可并存多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组低危心律失常及高危心律失常发病率比较
儿童组低危心律失常25例,发生率为96.2%,高危心律失常1例,发生率为4.8%;中青年组低危心律失常34例,发生率为85.0%,高危心律失常6例,发生率为15.0%;老年组低危心律失常47例,发生率为60.3%,高危心律失常31例,发生率为39.7%。老年组发生高危心律失常的概率显著高于儿童组和中青年组(P<0.05)。
3 讨论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常会反复出现清醒-入睡-窒息-清醒-入睡-窒息的状态,而诱发心律失常。很多研究认为导致SAS患者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与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在呼吸暂停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发生反应,介导副交感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严重时出现窦性停搏和传导阻滞。在暂停中止时,低氧的中枢作用及交感神经作用增强,又使心率增快。另外SAS患者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吸气量增加时,胸腔负压增大,回心血量增加,因而增加了右室容积,心脏前负荷增加。由于心室相互依赖机制引起室间隔移位,降低了左室顺应性、容量、泵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并导致心脏传导功能的受损。同时长期低氧可发展成心功能不全,也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呼吸睡眠暂停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密切相关(P<0.05)。表示呼吸暂停综合综合征是发生心律失常的一项危险因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伴发心律失常的概率为4%~10%,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4]。呼吸暂停综合征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为呼吸暂停时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另一方面,窒息又可促进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周围动脉收缩,降低心功能,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4,5,6]。结果还显示,儿童少年组以窦性及房性快速心率失常为主,中青年组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老年组以复合心律失常多见,可并存多种心律失常。正常少年儿童的某些生理活动如打嗝、吞咽、哈欠、排尿、排便等可引起窦性心率失常,某些器质性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和窦房结发育不良等都会导致窦性和房性失常。中青年组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主要和中青年人工作、家庭压力大、应酬多等因素有关。患者的年龄越大,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年龄也是心律失常的一项危险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患者会越来越多,他们身体功能下降,且常合并有多种疾病,血压增高,血管的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发生心律失常常以复合型为主。
综上所述,呼吸睡眠暂停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老年患者呼吸睡眠暂停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大,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195-198.
[2]乔华.老年冠心病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低氧血症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313-2315.
[3]陈小容,邹霞英,劳眉舒,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因素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3,24(1):32-33.
[4]马宏,刘建荣,周荣,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592-1594.
[5]殷忠,杨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2):1113-1115.
呼吸情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11—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标本305份, 标本类型包括痰、血液、尿液、分泌物、引流物等。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检测的同一病原菌。
1.2 仪器和试剂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病原菌鉴定/药敏复合板, 鉴定肉汤管, 药敏肉汤管, 指示剂 (美国BD公司) 。
1.3 培养鉴定
送检的临床标本由专业检验技术人员接种培养, 培养后选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 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检测。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标准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3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均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 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2012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
2 结果
2.1 病原菌标本分布
305份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23株鲍曼不动杆菌, 标本以痰液为主, 占91.1%,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患者中65岁以上的患者115例, 其诊断多为COPD、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以上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反复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等特点。
2.2 耐药性变化趋势
呼吸内科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是对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明显上升, 由42.1%上升至73.2%。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 耐药率均<30%, 但仍有上升趋势 (详见表2) 。
2.3 不同标本来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比较
血液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比痰中的高 (详见表3) 。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 主要集中在ICU和呼吸内科, 其耐药性很高, 近年来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明显增多, 是医院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国外监测数据显示,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菌中列第4位, 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3]。而国内资料表明, 从2010年起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感染中所占比例已超过铜绿假单胞菌, 位列医院感染菌的第3位[4,5,6]。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广泛耐药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下呼吸道或其他部位感染, 本研究共分离出123株鲍曼不动杆菌, 其主要来源于痰标本, 占91.1%, 其次为血液标本, 占5.7%, 说明该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表明,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老年人居多, 且多伴有COPD、支气管扩张、高血压、糖尿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 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反复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等。本研究中28例使用有创呼吸机>5d的患者有25例感染了鲍曼不动杆菌, 提示有创呼吸机的使用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药敏分析结果表明, 近3年来我院呼吸内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基本平稳, 但其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 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 (耐药率均<30%) 外, 对临床常用的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 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80%以上。尽管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相对较好, 但相比2011年, 其耐药性仍有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从2011年的15.8%上升至2013年的29.3%, 同时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2011年的13.2%上升至2013年的29.2%, 耐药率均上升了1倍。提示对疑似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 甚至两者联合应用。研究表明, 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比单一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好, 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与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与丁胺卡那霉素等联合作用均能起到更好的效果[7,8]。不同标本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表明, 血液来源的菌株耐药情况更为严重, 呈广泛耐药的状况, 其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了100%。产生这种多重耐药的现象可能与长期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比较复杂有关, 其主要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和碳青酶烯酶的产生以及菌体外膜通透性下降等[9]。由于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血液标本太少, 有待于更多标本的综合分析, 但可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败血症患者提供治疗指导。
综上所述, 对医院感染患者, 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药敏结果出来前可根据本科室对该菌的耐药性监测进行经验用药, 待药敏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用药。目前对多重及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均采用联合用药方式。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除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外, 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及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环境消毒亦不容忽视。
摘要:目的 探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的变化, 指导呼吸内科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1—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中心医院患者的临床标本305份, 标本类型包括痰、血液、尿液、分泌物、引流物等。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 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2012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结果 共分离得到123株鲍曼不动杆菌, 其主要来源于痰液, 占91.1%。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对敏感, 耐药率均<30%, 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血液中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痰中高。结论 呼吸内科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 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耐药性监测。
关键词:呼吸疗法科,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
参考文献
[1]罗国娟, 许亚丰.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8) :2838-2839.
[2] 周洋, 黄河, 张家洪, 等.RICU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5) :913-914.
[3] 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NNIS) System Report, data summary from January 1992 through June 2003.issued August 2003[J].Am J Infect Control, 2003, 31 (8) :481-498.
[4] 朱德妹, 汪复, 胡付品, 等.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 (5) :321-329.
[5]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 12 (5) :321-329.
[6] 张辉, 张小江, 徐英春, 等.2011年中国CHINET不动杆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 (5) :342-348.
[7] 郑芬, 程灿灿, 芮勇宇.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9) :1510-1512.
[8] 傅爱玲, 于翠香, 李希华, 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研究[J].中国抗菌药物杂志, 2013, 38 (7) :5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