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精选12篇)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1
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 有些食品还是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 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担忧。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然而,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为此, 笔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并且提出了几点关于确保食品安全的建议。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但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 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 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 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 以及境外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 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 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最严重的是重金属、化学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多环芳烃类、亚硝基化合物等污染物, 滥用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促进剂、动物激素等污染, 使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器具和设备造成的污染。 (2) 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微生物污染是指微生物污染、寄生虫及其虫卵污染、生物毒素污染、昆虫等生物污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和病毒性污染等。 (3) 放射性污染。食品可以吸附或吸收外来放射性核素。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既然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第一, 经营者素质不高,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故意制假贩假, 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 甚至是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 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是否便宜, 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 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 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第二,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 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相对较高, 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第三, 监管职能分散, 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物链分属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等多个部门监管, 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 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 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 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
第四, 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监管工作到位难。近年来, 我国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经费少, 一些检测设备老化, 未能及时更新, 另外还缺少一些必备的检测设备;抽检经费严重不足, 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 检查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认定的质量问题, 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第一, 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卫生的宣传教育, 尤其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来说, 了解防止食品污染, 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其对人体造成危害。
第二, 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 积极实施GMP和HACCP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从食品的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采取相应的防止污染措施。
第三, 积极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 制定、颁发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容许量标准。
第四,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防止食品污染的工作。如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 质检部门要加强禽畜肉品检疫工作, 农业部门积极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有关企业要积极治理工业“三废”, 保护环境, 防止污染食品。还要完善相关法律, 对知假贩假危害人民健康的人, 要绳之以法, 绝不能姑息。
总之,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 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 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 加大执法力度, 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 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另外, 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 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摘要:由于食品原料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以及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或发霉变质的原料加工食品,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本文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提出了几点关于食品安全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监管,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郑祖婷、郑菲.“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9)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2
长期以来农村的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监管工作中的难点,虽然通过多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依然存在,应该说农村食品安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食品安全还是令人担忧,不能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洼地”!
难点——
商户:只重价格不重质量
笔者认为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既有农村特殊环境和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原因,也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质量安全意识跟不上的因素。农村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面广,食品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很多经营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重视索票索证,哪个供货商的商品便宜,就进谁的货,往往不会过问是否属于合法经营。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出现问题无从寻根求源。另外个别商户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有的生产经营者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不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恶果,个别还为了有利可图或获取高额利润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
不少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买东西较多关注价格、颜色和分量,较少考虑是否会危害健康。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匮乏,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使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农村群众买东西也会“货比三家”,但往往是比价格、色泽、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合格企业产品、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以及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农村群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的农村离申诉、投诉地点远,往返费用再加上检测、鉴定费用较高,为了几元钱的食品,既耗钱又耗时,维权成本高,也是农村群众不愿维护权益的原因之一。
监管:内外因素导致监管不力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困难。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比较分散,而各监管部门由于人员、经费不足,执法人员要把辖区内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户)检查一遍,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有的边远山区可能一年都难去一次。还有一些农村处于两县或几县交界地段,情况复杂,往往成了监管空白。正是由于监管部门监管周期较长,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山区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餐饮店等等监管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假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同时,部分农村小摊贩、小餐饮店的业主属于农村弱势群体,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要考虑这部分农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往往又不能严格依法取缔或罚款。
监管部门食品检测设施不足。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设施配备不完善,检测手段较为简单,有的监管部门下设的乡镇站、所甚至连检测设备都没有,监管人员仅凭眼观、手摸对市场进行检查,简单的食品标志不清、不齐,以及相关证照不齐或无证等还能检查识别,但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却无法检测。同时,由于受工作经费限制,有的应该检测的项目由于检测经费不足,能省则省,导致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产品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监测和及时发现处理。
法律法规交叉监管合力较弱。现行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和法律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食品质量管理交叉规定;各行政执法部门多头管理,对于农村市场监管方面经常出现盲区,使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难以形成高压态势,同时在农村查处案件取证时也往往因为没有凭证和充足的证据而难以执行,使制售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发现和应有的惩罚。
农村食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利润微薄,一些大型、正规超市无意进驻,农村流通领域经销食品的经营主体主要为集贸市场、个体副食品商店、小食品批发部等,上架销售的商品极为低档,店主在进货时也往往顺应农村消费畸形需求,假劣食品混迹其中。同时由于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变质过期往往成了农村食品的常态,低级的市场业态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措施——
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力度。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商品的认知水平低,品牌意识差,无法辨识食品质量优劣与真假。因此,重点应该放在转变农村消费者的意识、思维、观念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通过深入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
加强安全监督机构和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体系,食品安全监管要从过去各部门单兵作战的模式向加强部门间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转变。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联合检查、信息共享等方式整合执法资源,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劣质食品的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村、街道食品监督员和信息员,建立群众监督员队伍,成立农村消费维权组织,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群众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误区及思考 篇3
一是重检查频次轻监管实效,食品销售作为农村数量最多的重热点行业,是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新“三定”方案将“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作为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为此,各地工商部门均将食品销售作为特别监管或重点监管的对象,如江苏省工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就将食品销售纳入重点行业的范畴,并从实际出发,要求每年对其实施不少于一次的实地检查。但一些基层局在实际执行中却认为,实地检查频率越高、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低。因此,不断提高监管巡查的频率,要求半年一次、甚至每季度一次。事实上,食品安全监管除了定期巡查外,还有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市场专项整治和突击性的巡查(如乳制品市场专项检查),食品监管的任务非常繁重。再加上近年来工商队伍进少退多、结构老化、力量薄弱,许多基层监管人员为了完成县局或分局下达的巡查计划,就降低监管要求,不再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进行监管,甚至在巡查时,只要求经营者在巡查表上签个字就结束。形成了机关的官僚主义、一线的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履职到位,反而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造成问责风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经济户口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巡查,注重实效。通过巡查,发现安全隐患,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履职尽责的目的。
二是重行政监管轻经营者自律。目前,各基层工商局都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员的考核体系,而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项目,在考核分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许多一线监管人员为了在考核中不失分,对在检查中发现台帐记录不全的,则帮助记录,食品即将过期的。甚至帮助撤柜下架。充当了“食品质量把关员”的角色。过去,一些经营户甚至错误认为,缴了个体工商户管理费,记台帐、查食品就是工商干部的事情。针对这类问题,工商部门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真正承担起行政监管的责任,要强化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督促经营者建立、公示、落实自律制度,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自律自管。此外。还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等评选活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通过树立诚信榜样,促进经营户自我加压,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食品安全,
三是重执法处罚轻宣传教育。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工商部门一直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充分运用《产品质量法》、《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予以严查重处,督促当事人规范行为、守法经营,有效地维护食品消费市场秩序的稳定。但是,食品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道德素质和经营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被查处的食品经营者中。只有部分是利欲熏心,故意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变质食品的,而其他经营者多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不懂法律法规、不掌握食品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管理技能而出现违法行为。对此,工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以案说法,强化经营者依法经营意识:另一方面要对文化水平低、辨别能力差的经营者做好跟踪服务和指导,通过现场讲解和实物分析,提高经营者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源头上严把食品质量关。
四是重对证照齐全经营户的监管,轻对无照或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取缔。在目前考核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考核内容主要是网上查看巡查记录、检查书式台帐、实地检查食品经营户的台帐资料和食品质量。因为无照或超范围经营户大多位于后街里巷,考核人员很难发现,因此基层一线人员就将监管重点放在集镇街道或于道路边的食品经营户,而对于其他经营者则很少巡查,甚至要求可能被检查到的无照或超范围经营户在考核检查期间关门,待检查后再继续营业,形成监管的盲区。这些手续不齐全、卫生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食品经营店又往往就是食品安全高危点。对于这种情况,工商部门应当在实施网格化监管的基础上,明确各自工作岗位,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食品安全监管考核机制,采取不定期、无预告等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监管人员站在履职尽责的高度,克服麻痹大意和怕苦畏难的思想,本着对事业负责、对个人负责的原则,加大对无照或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取缔力度,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及出路 篇4
近几年以来,各地区食品问题不断出现,已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早在2014年中央工作会议关于经济问题的若干看法里,习近平主席着重强调了食品安全问题,指出这项工作是为了确保每一位公民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工作的第一要义,甚至是对党执政能力的第一大考验。本课题将以安全监管为切入口,对安全管理体系的纰漏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也综合目前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引导监管部门正确面对变化和到来的挑战,同时,本文也提出相关的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
链条式监管导致监督缺位
我国采取的是把食品安全链条分多个环节进行监管的方式,在这种制度下,政府通常会划拨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这些被管理的行业链从行业上游延续到下游,对种植业、养殖业、食物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进行一次管理。这样的监管体系,似乎贯穿了整个监管的每一个环节,但实际上局限性很大。因为监管环节太过冗长,导致监管主体太多,每一个环节的协调性非常差,此外,并不能完全做到环环相扣,而是每个环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因此容易滋生监管漏洞。
交叉式重复管理使监管失范
监管作为政府管理中的一个普遍难题,在食品安全中显得格外突出。在我国的农业管理部门、卫生部门、质量检测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之间,通常存在着难以协调、权责划分不清晰等问题,这4大部门往往出现重复交叉监管现象。由于食品安全的监管环环相连,因此4大部门在职能划分上的不清晰易导致重复监管。除重复监管外,更因为权责的混乱问题,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出现漏洞,一旦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的现象。
行政干预强烈的监管模式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色之一,我国很多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处于一种“出则有效”的状态,即只有在出现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部门才想到运用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来监管,本来松散的职能部门此时团结一致,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管理机制行之有效,但监管的日常维护不足,仅能在问题出现时才能加以及时应对,而且这种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法律基础,不能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此外,这种一阵风似的监督方式,实际上更易滋生漏洞,使很多不法者有更多的侥幸心思。同时,缺乏系统型管理,只有重大问题被揭露时,才迅速地去应对,没有对平时的小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
跨区域食品安全问题涌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活跃,尤其是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食品间的大规模跨区域供应已经成为常态,这样的背景下使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无形中增大。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跨区域性的大规模爆发,使安全隐患范围无限放大,易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
食品生产环节的不断创新,增大了安全隐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的生产、加工环节不断创新,食品的供应不断花样翻新,且人们的口味花样百变,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食物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虽然新技术的普遍使用,使食物更加多样化,但这些创新,易让不法分子从中舞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在繁琐的加工过程中更易出现安全生产问题,这大大提升了监管的难度和门槛。
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路径
清晰划分部分职能
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食品加工手段的不断创新、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食品生产、流通、售卖完整行业链条的复杂性,要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监管将更加严格、缜密,这不再是单单一个地区或部门的问题,更是多个部门联合行动。所以,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必须首先打破区域、部门之间的限制,同时理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听从中央卫生部的指挥,全面地对食品供应链进行掌控。此外,也要逐步建立起严苛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步大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效性。服从中央的领导,则是以卫生部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为纲领,加强各个部门的协同。
完善法律体系
除强调政府监管外,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行业内的自律。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食品监管的最基本纲领,在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和项目的规范上,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监管的前提之一,是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为所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最基本的法律保证,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同时要规范全国性的食品检测标准。此外,还需行业内加强自律意识,这是行走在法律之外的强有力的自我监管制度,所以政府有必要及时地引导食品行业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建立食品安全供应信用体系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工作大局。但是,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并不如人意,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凸显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也反映了监管体系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尼勒克县而言,尽管食品生产企业较少,也未出现过食品安全事故,但通过调研和日常巡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食品经营现状
目前,尼勒克县管辖的区域内有13个乡镇(场),6个社区居委会,86个行政村、46所从事供餐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从事食品经营的乡镇巴扎、夜市、路边小摊贩、旅游景点临时摊点众多,目前全县共有在册餐饮服务企业490余家,未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乡镇场、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食堂等120家左右;有在册食品流通企业1500家左右,未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有乡镇场、农村以及县城周边,食品生产企业20家左右,未办理证件的有20余家。
二、目前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我县地域广阔,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消费者对法律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缺乏查看所购食品的生产日期、合格证、认证标志的意识。一些食品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素质偏低。虽然工商部门频频出招,不断颁布各种法律法规,但得不到彻底执行。不少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既使签定了承诺书,在利润的驱动下,无视肩头所担负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依然说一套做一套,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管职责不清
食品安全在工商、质监、卫生、食药、农业等多个部门的监管之下,为何还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症结之一就在于多头监管。食品经营主体点多面广,职能部门鞭长莫及,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管。大部分食品经营户规模小、投资少,经营场所多是自家住房或在乡村公路旁搭建临时经营点,经营场所和生活区没有明确区分。虽然各个职能部门都有各自分管的领域,但仅在生产流通这一环节,就聚集了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且存在遇到有益的事抢着执法,遇到安全事故则互相观望的弊端。针对小作坊而言,明确是属质监部门监管,但工商也分管一部分,《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虽然自治区政府明确了小作坊监管办法,但目前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三)检测水平落后
目前,我县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但食品检测能力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职能部门对食品检测的需要。监管部门设备相对落后,效率比较低下,很难随机实施检测。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外观和标识进行检查。
当前,就尼勒克县食品企业而言,化验室面积普遍较小,设备简陋,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少,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对化验知识一知半解,只按操作方法机械操作,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盲目操作。有的参加短期培训就上岗,有的甚至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为节省成本,不愿出高薪聘请专业人员,只想临时对付。这些都给检测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对产品质量提高造成无形隐患。
(四)自律意识偏低
按现有企业几乎都是私人企业,员工大都是自家人及亲戚,尤其是小作坊,基本都是一家一户,个别小作坊业主甚至连台帐都记不了,更谈不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了。
(五)责任意识不强
尤其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有一定市场。因为小作坊规模小、设备简陋,造成成本较低,价格低廉。加之其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城郊、农村、偏远地区,有就近优势,能方便一部分群众生活需要,始终占有一定市场。如果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规模和设备,必将增加成本,不少小作坊将丧失低价优势难以运作、经营。因此不管质监部门如何三令五申,少数小作坊业主仍不理不睬,甚至打起游击战。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监管和巡查时,赶紧搞卫生,记台帐,偶尔抽查时就会发现,卫生条件不好、台帐记不全、工作服不穿等现象发生,要求的索证索票、添加剂备案等都不完善。
三、加强食品监管的对策
(一)加强培育,实施名牌战略
监管部门应按照发展壮大一批、巩固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申报成功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产品的培育,组织开展中国名牌产品,新疆名牌产品等产品争创活动。引导企业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创立名牌的动力,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创新科技开发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培育尼勒克特色名牌产品,以自主创新促进名牌建设,以名牌建设促进自主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围绕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一是要大力宣传好的典型,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工作氛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履行好职能范围内责任。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互通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整体优势,系统内外形成合力。二是要搞好《食品安全法》宣传,通过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各经营网点签定质量承诺书,教育各经营网点诚实守信经营,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把好食品质量关。
(三)引导自律,规范企业行为
工商部门要围绕提高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开展工作,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食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以促使其自觉形成严格自律。首先积极组织食品经营者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等具体内容,做到人人心中有安全。其次是帮助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电子监管台帐,做到采购源头可查,销售流向可查。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可靠。小作坊、食品摊贩具有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单凭工商部门监管很难面面俱到,仅靠法律、行政等手段监管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小作坊、食品摊贩业主的自律意识与觉悟,注重小作坊、食品摊贩的质量引导和培训,把“要我提高质量”的他律行为转变为“我要提高质量”的自律行为。
四、协调联动,形成高压态势
要加强与质检、卫生等相关部门信息沟通,做到工作协调有序,形成监管合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履行好职能范围内责任;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工作。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互通相关信息,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严格监管,建立长效机制
(一)制定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
按照上级工商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严格责任追究。(二)狠抓宣传教育,提升监管水平。
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认识水平,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对内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常识的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工商干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外通过个体例会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学习,使广大的监管服务对象知法、守法,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继续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进乡村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增强广大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狠抓机制落实,规范日常监管。
一要加强流通许可证发放工作。按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流程》的要求,对受理、审核、登记、发放程序进行督察,保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要全面落实市场区域巡查监管。按照《进一步深入推行市场区域巡查制工作方案》、《市场区域巡查工作督察制度》的要求,制定巡查计划,突出巡查重点,完善巡查方式,增加巡查频次,提高巡查效率,落实“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市场巡查要求,实现食品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要求。三要进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按照《尼勒克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执法人员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加强了应急处置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四要全面巩固提高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一单通”台帐。为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一单通”台帐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网格化”的监管,按照事前防范、事中疏导、事后督导的工作方法,在食品经营户中全面巩固提高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一单通”台账,使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两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五要尽职尽责,加强监管,努力建设安全、健康的食品配送市场。为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坚持从“源头”抓起,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工商局关于《全区流通环节推行食品准入与配送监管“五项制度”实施方案》,从明确监管责任、规范监管行为、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强化食品配送监管,努力构建多形式、多途径的食品配送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场上柜,使食品准入与配送监管“五项制度”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做到
“管住批发、规范零售、方便消费”的良好效果。六要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工作,针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环境卫生差、食品安全隐患多等特点,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采取“四查”“三帮”措施,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能。“四查”掌控小作坊和摊贩的现状。一查营业执照和前置许可证情况,二查生产经营环境情况,三查生产经营过程控制情况,四查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状况。“三帮”措施规范小作坊和摊贩整改提高。帮助指导生产环境、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较好的按照食品市场准入标准进行改造;帮助生产环境较差、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小作坊进行改造提高,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帮助小作坊和摊贩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七要充分发挥食品快速检测箱的作用,有效净化食品市场。按照《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安排》,明确检测任务。加大食品检测设施的投入,为食品现场检测提供条件。通过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开展,净化食品市场,维护流通环节食品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八要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以“示范店”为点,切实发挥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全面推进农村食品安全市场向更高层次迈进。九要深入开展消费维权“五进”活动。大力宣传消保维权知识,识别假冒伪劣商品、食品常识,使消保维权网络向农村拓展,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12315”维权体系在打假维权,调解食品安全纠纷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6
关键词: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G478;R155.5
一直以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都是重难点工作,也是整体的食品安全监管薄弱部分,如何加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消除食堂食品安全隐患,对学校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学校食堂食品的安全现状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与应用。
一、当前我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以约束,甚至缺乏膳食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人员,食堂的经营与管理并不在学校重要事务管理工作中,大多学校管理者都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将食堂食品安全作为软任务执行,缺乏管理态度及执行力度[1]。其次,我国很多学校的食堂设置属于自管的类型,也就是承包管理经营,缺乏外界定时定期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长期的经营中不检查、不投入,将安全责任抛之脑后,还有的学校甚至将学校食堂当作赚钱的场所加以经营,出现严重的以包代管现象。再者,很多学校的食堂普遍投资较少,于是导致卫生条件差,而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扩建,食堂的建设与管理却完全跟不上学校进步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地段偏远或城镇小学,录取的学生大多为农民工的子女,就更忽略学生对饮食的搭配与安全性。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不良,比如食堂的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非常差,各种设施布置简陋,食堂区域没有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分区,在防尘、防蝇和防老鼠蟑螂方面的设施不完善,使用盛放饭菜的餐具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操作上的不规范以及生熟不分等情况都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一些学校的食堂食品原料采购工作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的索证流程,也缺乏相应的约束制度,在进货验收时流程不规范、不做账或做账不完整,特别是一些学校的食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以承包形式经营,为降低成本而有意采购卫生条件较差的原料,导致校园饮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最后是学校管理以及当地行政部门管理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学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往往点到即止,重指导,轻惩处,或是由于当地其他行政干预难以执行到位的监督,最终都会导致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情况管理不严。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教育行政部门极少监督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缺乏严谨的事故防范意识,再加上很多学校本身的注重成绩和教育、轻视安全和隐患的侥幸,更是没能肩负起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责任。
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模式研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的校长自始至终都应该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重视完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工作,健全责任制,保证学校食堂提供的食品途径责任至个人身上,并由横向、纵向延伸拓展[2]。此外还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检查,将制度实施落实到底,确保食堂工作者的培训率与体检率都能达到百分之百。
(二)强化研究,合理谋划
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与其他餐饮服务的安全监管工作相联系,并将其放到全局性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去规划和研究,尤其在中考或高考以及夏秋季节等重要阶段时更要进行彻底的食物防毒工作。要将学校的食堂建设成为安全性工程,确保其硬件设施设备得到有效的改善,必须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以及《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一旦违反相关规定的,必须关闭重建,指导符合要求与标准为止。而学校食堂的重建或改建后必须得到当地卫生部门安全预防性的卫生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食物。
(三)坚持原则,细节把关
坚持监管人与负责人统一的原则,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定期对食堂的食品卫生进行检查,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丰富督查形式,保证学校真正将食品安全的要求落到实处。要通过细节把关的方式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放到学校的发展任务中去,主要把好六关:(1)采购进货关,避免假冒伪劣的食物进入学校;(2)验收存储关,保证食品食用质量;(3)加工关,严禁因人为加工的因素而导致食物存在安全卫生隐患;(4)样品保留關,必须做好留样的工作,并以标准形式存放,做好相应的登记记录工作;(5)消毒清洁关,严格落实相关的消毒工作,遵循消毒制度,并做好记录;(6)食堂工作人员健康卫生关,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健康证以及培训资格证[3]。
(四)创新方法,整合机制
首先,学校必须实行定期的食品安全检查制度,以预防为主,监督学校在每周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全面排除安全隐患,杜绝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各餐饮服务部门也要对安全卫生工作进行抽查,针对就餐人数的配套设施以及硬件条件等情况进行全面整改。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针对食物中毒情况有合格的应急处理预案,同时紧抓专业培训和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提升处理水平。再者,要坚守严格执法的原则,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的模式,保证学校食堂的分级率为100%,并建立食品安全的监管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单位不但要依法查处,同时还要进行重点的监管。最后,要真正落实学校负责人制度,从整体上强化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应该成为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管理工作,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对食堂的食品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抢抓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联合性检查,加强监督作用,落实责任制,全面消除食堂食品的安全隐患,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食环境。
参考文献:
[1]朱艳红.大同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2(32):79-80.
[2]曹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和管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08):3026-3027.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监管 篇7
食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定义是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的监管,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实施的, 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部门技术规程及标准进行的强制性管理活动, 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 确保食品 (动物源性食品) 从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 到销售的全过程中食品安全, 完整并适用于人类食用, 同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 诚实而准确地贴上标签。按此定义, 安全管理理体制, 即指国家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 (动物源性食品) 是否安全进行的监督管理。其目的是使市场上的食品 (动物源性食品) 都处于安全状态。
1 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监管:政府监管机构承担政府的监管职能, 具有专业监管性及独立性, 集准立法权, 行政权和准司法权为一身, 承担法律责任, 技术责任。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原有各部门的职能基础上经过调整, 实行了“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体制为辅”的分段监管体制。虽存在着体制上的稳定性和新旧职能上的关联性, 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
1.1 条块分解, 监管涉及多个部门, 衔接不利
农业部门负责动物及未经熟制的动物产品的安全, 同时肩负着动物疾病的防控责任。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农业部门除防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发展, 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 发展经济,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必须, 同时要有效地控制现在人畜共患传染病160种,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几百种, 有134种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共有86种病有动物宿主, 可能将疾病从动物传染给人。如“非典”等。农业部门负责对动物的生产、流通、动物产品未经加工熟制的初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加工熟制后的监管, 商贸部门对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管, 工商、质检部门对动物食品质量的监管, 政府食品安全办对动物源性食品的综合管理等, 各部门自成体系, 职责交叉各有各的利益追求, 造成动物源性食品监管链条断裂。责任推诿, 监督失控, 都为相对独立的自身主题参与国家预算资源分配。
1.2 由于分段管理造成人员不足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由于沿习了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模式, 首先表现出机构重叠, 各职能部门都要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 各部门的人员不足, 如吉林省桦甸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共有26人, 负责全市畜禽定点屠宰场一处, 大牲畜定点屠宰场二处, 生猪定点屠宰场一处, 犬类定点屠宰场一处, 乡 (镇) 生猪屠宰场8处的动物卫生检疫及全市动物监督工作, 全市十二处屠宰点 (厂) 的动物检疫需48人, (按国家检疫规程规定) 不含全市动物的饲养等环节的监督人员。全市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已14年取消各种休假, 战斗在动物卫生的第一线。而其它涉及的部门人员只能是在其所负的环节出现问题时进行监管, 造成人员浪费。
1.3 技术手段不到位
就吉林省桦甸而言, 现对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监管手段是在保证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依法从动物饲养场的选址, 动物的饲养过程, 疫病防疫, 动物饲养原料的来源及添加物, 兽医用药, 动物的流通, 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部门及产品追踪体系上逐步得到完善, 但仍处在行政管理层面, 在生产、流通方面建章建制建档留册, 肉品检验方面仍处在光学及凭经验检验的水平上, 按要求需化验室检查的基本技术条件及设备不足, 不能够真正达到规程的要求。而相关各部门大多配套了相关的化验室, 由于条块管理, 不能发挥现有设备应有的作用, 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留下隐患。
1.4 生产、流通、加工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如育肥动物为促进其动物蛋白的转化率而非法添加, 如瘦肉精;非法使用药物, 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如肉食鸡的饲养;药物使用不正确, 药物剂量, 用药途径, 药品自身质量等问题造成的食品安全;环境、水、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等;流通、加工环节的注水肉、注胶肉, 贮藏、运输条件的卫生安全等。
1.5 执法力度不够
特别是在生产、加工中, 破坏动物源性食品应有的营养要素, 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动物源性产品认定及处罚力度不够。
2 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2.1 监管一体化
实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一体化, 打破各部门条条框框, 实现人员、物力、财力整体整合, 实现“牧场到餐桌”一体化管理, 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形成独立司法主体, 既节省了人力, 发挥了现有设备的优势, 减少政府资源浪费, 又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真正收到实效。
2.2 提高准入门坎
提高准入门坎, 生产环节全面实行三个级别动物源性食品管理。一是有机食品, 即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 饮料添加剂等物质, 不利用基因工程,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促进生态平衡、物质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二是绿色食品, 是遵循可待续性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 标志的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三是无公害食品:指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准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动物源性食品。
加工环节推广ISO.HACCP认证质量体系化管理, 取消实行定点屠宰对'日宰生猪3头以上'的建定点屠宰场的规定, 提高加工环节的门坎, 使其自身管理达标, 并实行市场一票否决制, 不达标企业进入流通环节一票否决。
2.3 促进规模生产, 标准化加工
我国现有动物生产规模现已达到60%, 发达地区已达到80%以上。对淘汰农用动物实行短期育肥或市场挂牌出售, 优质优价。
2.4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宣传, 提高生产加工企业的自律性, 广大消费者, 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弱势群体, 要加大法律法规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常识的宣传, 达成一种社会舆论环境, 企业本身在法律和监管措施的制约下, 才能加强自律, 提高产品安全质量, 做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2.5 制度考核
对所有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人建立违纪档案, 实行淘汰制, 诚信制考核, 对在政策内屡教不改、钻政策空子的企业实行淘汰制, 定期向社会公开。
2.6 增强法律权威性
完善法律法规, 理顺了管理体制, 增强技术手段, 才能保证监管的公信性、公证性、合法性。
3 小结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8
分析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
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宜采用分段监管模式”。例如: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等, 各个部门职责不一,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诸多真空地带。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而且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情况比较严重, 食品监管部门的效用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且整体表现为监管效率低下。尽管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都属于评级部门, 并非是上下级关系, 因此其效果甚微。再者, 加上食品安全委员会并没有绝对的执法权力, 只能针对某地区、区域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监督效用受到诸多影响影响。
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相关执法人员失职或者是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到监管工作中, 事后监管、被动监管, 或者是由新闻媒体曝光之后再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弥补, 殊不知对民众身体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有部分地区甚至于存在地方保护保护主义, 相关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权利敢于执法,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监管部门的威信和形象, 使得部分小商小贩铤而走险, 制造劣质食品, 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费问题影响执法效果。倘若财政资金不能满足监管部门日常需要, 直接影响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 受这个因素影响, 执法人员就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过程中。基于此种情况下, 监管部分转变了工作目标, 更有甚至演变成“养鱼执法”, 既没有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又严重影响到了政府威信,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相关问责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倘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责任承担者仅仅是那些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关执法人员却安然无恙。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检测人才匮乏
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 食品安全监测人员专业技能较为薄弱, 而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监测水平低下的原因所在, 更有甚者部分监测机构监测设备长时间未更新、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获悉, 部分地区安全监测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而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所在。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新形势下要想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尤其表现在基层。这也就要求相关监管部分, 不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 在提升其执法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时, 帮助执法人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根本性杜绝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的现象发生, 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并且依据实际需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将小商小贩生产的不达标准的食品扼杀在摇篮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考虑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到社会发展战略的范畴之内, 由地方政府直接对食品安全负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制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9
1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是卫生问题,其设计到了许多不同的领域而所能影响到食品安全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如果说食品安全产生问题那么其产生的原因有时也不是某一个单方面的因素,其问题本身涉及到了农业、商业、环保、道德等等不同的领域,因此对于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也不应该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出发。
1.1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生态环境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是较大的,如今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十分严重,而由于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工业废料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就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例如生产者所使用的水源的纯净性、所用各类原材料的是否没有被污染者方方面面都会对食品的安全造成威胁。1.2农药与化肥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的生产是离不开农产品的供应的,而如今的农业产品大量地使用了化肥和农药,这些化肥与农药在防止虫害的同时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而目前许多农产品依靠化肥催发里面含有一定的激素类药物,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被清洗干净那么就会很容易对食用者的身体造成影响。因此农药与化肥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3产品加工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近些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出在了加工环节,例如为了保证颜色鲜艳用硫磺熏金针菇、用苏丹红制作汉堡和鸭蛋等等,为了能够使得其产品更具卖相和食欲无良的加工商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除此之外,许多产品加工原料本身是已经腐败的,而为了不浪费这些材料许多加工商会添加许多化学品使其看起来十分新鲜美味。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这其中除了法律方面的缺失外也是加工厂商道德沦丧的结果。1.4检验食品安全的技术落后的影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不能不与社会监管部门的管理有关系。我国在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方面还是有些落后的,而且不够严格。因此想过监管部门缺乏一定的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技术的制定标准,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是有一定缺陷。所以国家在这一领域大量投资,出台相应的成熟度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在食品的安全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严加把守,很有必要。1.5真菌、细菌、病毒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在食品工业中,有些真菌被用来酿酒、面包发酵等,但这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黄曲霉素致毒、事物中毒性白细胞减少症等都是因为人体服用了这些真菌导致产生的,更有甚者会导致癌变。有些细菌用在制造食醋、味精等方面,这也多多少少威胁人体的身体健康。对于病毒,我们所熟知的狂犬病病毒,其致病危害众所周知。还有一些慢性病毒、口蹄疫病毒等。这些都给人体带来了危害。
2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缺陷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到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农牧、商务、工商、质量监督检验、海关、环境等多个执法主体。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用“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这样的监管模式虽然分工明确但是各个监管方之间的联系却不紧密,期间的协调性也很难保证,而在问责方面更是变得困难起来。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
2.1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划分并不清晰。
食品安全问题通常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并非是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其问责时对责任主体的确定工作就变得相对困难起来。不仅如此,由于是食品监管是多个部门协同监管,在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的情况下,其分工也不明确。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监管职能交叉重叠,部门之间互相掣肘的情况时有发生。职权交叉和责任真空的出现在所难免,扯皮、推诿现象司空见惯,彼此无法做到明确分工,协调配合,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形成合力。2.2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造成执法困难。在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定方面,在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没有过多的法律条文因此在处理相关问题上遇到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遇,而在这几年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其在法律法规方面变得更加完善,但是这种完善也只是相对与原本的状态而言。其中对于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追究、对于执法方面的强制力度等等的规定还是没有十分明晰。因此这使得食品全监管的难度被增大。
3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改善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强调风险分析和预防,从而把资源和工作重点放在具有最大潜在影响的风险上;以清楚、合理和科学(以风险为基础)的国家食品法律体系为基础;开展全面的监督和监测活动,并以其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从现存实际问题出发,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陈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全新的科学监管模式。将整个食品安全链的监督职能赋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行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职能。将执法力职能合并是目前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好方式,在以往的监管体系内各种不同的权力部门有着许多权利重叠的部分,而对于这些重叠部分,各部门则又本着就易弃难的态度,对于一些易于监管的部分则相互争抢对于一些难以监管责任较大的却又避之不及,这使得食品监管的力度与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一旦执法职能被合并同意管理,那么这样的权利重叠和互相推诿的状态就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形成食品安全监管一条边垂直监管的机制后,可有效地避免过去那种政出多门,多头执法,执法部门之间相互制约,职权重叠交叉,办事效率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对涉嫌食品安全的违法事件打击不力的种种弊端,从而真正形成权威、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涉及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也无法让步,所以我们必须在威胁食品安全的源头对其进行遏制,而在监管模式上也应当吸取一些欧美国家的先进理念以及优秀经验从而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上进行改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浅析煤矿安全监管及瓦斯防治 篇10
1严格强化”四个100%“的管理。 (1) 是各级煤发全监管人员必须督促煤矿企业100%执行先探后掘规定。 (2) 是各级煤矿安全监管人员必须督促煤矿企业100%执行远距离放炮规定。 (3) 是所有煤矿石门提煤作业是100%由救护队员现场指挥, 并按制定措施落实, 石门揭煤作业煤矿必须及时报告县矿山救护队, 救护队员必须及时赶赴现场指挥, 不得延误作业时间。 (4) 是各级煤矿安全监管人员必须督促煤矿企业100%做到先抽后采、先抽后掘, 抽放不达标的煤矿一律严禁采掘作业。
2煤矿的建设、生产要牢牢紧记安全生产事故教训 , 归持标本兼治, 常抓不懈, 把安全生产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遏制较大事故发生, 减少和预防一般事的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影响, 不同的地质构造和煤层的赋存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开拓开采方法, 并且带来了许多自然灾害, 如瓦斯、煤尘爆炸、矿井火灾、顶板冒落、矿井透水等等, 这些都是煤炭生产特有的不安全隐患, 人们稍有不慎, 就可能造成巨大的不幸。生产技术的滞后, 也是很多隐患因素, 安全工作带来了困难。频繁的矿难、严格的责任追究, 使人们谈煤矿事故色变, 存在畏难情绪和危机感, 心理压力大。安全监管, 这不是喊口号的, 必须勇于担当, 迎难而上, 不畏惧, 不退缩。树立敢抓, 敢干的作风, 正视困难。
3古人云“细节决定于成败”已成为诸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铭。抓好煤矿安全生, 在执行力和落实力上不能大面化之, 轻描淡写, 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 领会真正的实在意义, 研究可行办法, 创新工作思路。要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知道“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这种工作理念;但光靠理念是不行的, 要付之于行动。落实“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指令已经成为我们的行动要求。但是, 具现在安全监管工作来看, 还有好多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不着力, 管理上依存在诸多漏洞及问题:一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交果不明显;二是“三违”治理现象力度不够, 没有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三是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持久性观念不强;五是安全文化培训, 缺乏系统性、全员性, 覆盖面小, 有时只注重岗前培训、特殊工种培训和“三违”人员培训, 有时甚至为完成培训计划而培训。
4如何抓好安全监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的隐患也是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搞好安全生产, 不能光喊口号, 而是要从思想认识上出发,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把工作重放在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抓排查、除隐患和从重从严的行政执法工作上, 只有实现监管、执法和服务的有机统一, 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制度保障、强化执行为主的安全生产, 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5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 (1) 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 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承担领导责任。 (2) 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职责。 (3) 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 (4) 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 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5) 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 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并向社会公示。 (6) 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6瓦斯防治工作严格按照“十条禁令”、“四规定”等精神执行。目前煤矿瓦斯灾害严重, 就我们毕节市来说地质条复杂, 矿矿进建设过程中务必将瓦斯治理工作纳入规划, 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瓦事故, 充分学习和供签好的煤矿的经验和措施, 强者合自身实际情况, 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要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 (1) 防止瓦斯积聚。所谓瓦斯积聚是指局部瓦斯浓度超过2%;其体积超过0.5立方米的现象。为了防止瓦斯积聚, 每一矿井必须从生产技术管理上尽量避免出现盲巷, 临时停工地点不准停风, 并加强通风系统管理, 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 及时安全地处理积聚瓦斯。 (2) 瓦斯的爆炸燃烧是要达到一定温度及火源, 所以防治瓦措施杜绝一切火源;严格管理和控制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火源, 防止它的产生或限制其引燃瓦斯的能力。因而矿工及安全监管人员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下井, 发放矿灯时, 务必检查矿灯是否完好, 否则不得发放, 严格加强电器设备管理和维护。 (3) 防治瓦斯爆炸面积扩大, 缩小灾害面积, 尽可能在小范围内, 首先, 要力求通风系统的设备完好, 不宜过于复杂, 采用合理的通风部局, 禁止大串联通风;其次要加强通风, 风机不可停, 保证通风质量, 如有高瓦斯, 要及时把瓦斯浓度降低到《煤矿安全规格》规定的浓度以下, 不可掉以轻心。 (4) 安全监管人员及矿级领导要加强检查工作, 及时检查各通风地点的通风状况和瓦斯浓度, 查明隐患及时处理, 作好记录, 台帐要做好, 是日常进行瓦斯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瓦斯含量大的煤层, 进行瓦斯抽放, 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
结语
煤矿瓦斯灾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及破坏, 而且危害了一线矿工生命安全, 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主要因素。安全生产与安全监督管理是统一的, 二者之间有着相护依赖, 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决不能轻视“瓦斯”, 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 充分发挥到煤矿企业管理发展中去, 我们在关注安全的同时要追求科学管理, 在保证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的环境中发展, 实现为煤炭行业安全发展, 长久治安。
摘要:本文围绕煤矿安全监管及瓦斯防治两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管,瓦斯防治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11
关键词:食品 安全监管 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2-0053-02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对于提升我国的质量起到了之光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屡见不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函待加强。如何科学、有效的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是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检测与检测水平参差不齐
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来说,国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发展极为落后,很多食品在加工、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当中的监管体系存在缺失,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因为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方面的起步较晚,许多先进的检测设施都依赖进口,导致检测的成本难以控制,许多中小食品企业都难以承受,导致食品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1.2 监管空白与职责交叉并存
我国自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法》以来,国内整个食品的生产模式、交易模式以及运输模式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所采用的监管框架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这个时代的要求。2012年曝光的“洋快餐”与“速成鸡”事件以及2013年曝光的“毒姜”事件进一步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工商机构主要担负市场监督的责任,其并不具备相应的食品检测技术,而质检机构则主要担负企业生产监管的责任,食品生产监管市场运营的监管机构之间互相分离,难以产生对应的工作体系,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不仅存在空白,同时也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机构针对食品安全采用平行管理的模式,上述几个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作为、互相推脱责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
1.3 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
媒体虚假宣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缺失都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比如思念水饺爆发的“病菌门”事件就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存在先入为主的抵触,并且存在不信任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不够信任,也在侧面折射出人民群众都无法充分行使自身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针对国内如此庞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工作通常难以面面俱到,再加上我国仍旧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社会公众难以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中,使得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有机可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仍然生产不符合标准的食物。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与建议
2.1 加大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非一个简单的名词,其所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在这个流程当中,如果当中某一个环节监管不力,则会导致食品安全出现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大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力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产出模式仍旧是以非集中的家庭生产模式,分布较为广泛,难以针对生产进程当中所使用的兽药、化肥以及农药等各类产品进行约束。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能够逐步实现一体化的机械操作以及科学化的生产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才能够从生产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
2.2 明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方法与经验。比如,美国通过设置一个总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由这个部门针对全国的分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将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得各个部门在监管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工作,达成从农场到餐桌的全流程管理。此外,我国还必须要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速度,彻底解决现阶段公共事务管理当中条块分割的问题,明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一个长效的监管体系[3]。根据相同职能相对集中的准则,针对一些权限较为相似、监管地区趋同的机构实施有效的整合,采用集中、统一执法的方式进行监管;针对管理地区范畴跨度相对较大,难以整合的机构,由政府机构进行统一的调控,明确各个机构的责任,使得各个机构能够各司其责、信息共享、协同合作;针对没有履行自身任务、导致重大违法案件以及巨大损失的情况,必须要追究相关责任机构的责任。
2.3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我国必须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提倡人民群众举报和投诉危害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在社会建设一个群防群治的良好监督氛围,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来。例如,在2013年的时候辽宁省为了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让人民群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来,开展了辽宁省食品安全咨询投诉举报电话96151,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的方式进行投诉,一旦投诉属实,最高能够获得20万的经济奖励。通过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能够指引人民群众理性的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入到公益宣传当中,通过借助政府、社会媒体、企业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力量,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进来,群众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自我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3 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要让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意识到只有深入细化并明确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健全相关的监管制度,加大群众参与度以及社会监督力度,才能够有效保障各类食品的安全,从而有效提升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邓青,易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刍议——借鉴美国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创新[J].企业经济,2012(01):354-355.
[2]鲁捷.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03):119-120.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12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 旨在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 虽然我国制定了很多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各种规范性文件, 但在实际贯彻实行过程中, 由于管理部门职责的不明确、不清晰, 各个行政法规的标准界定存在交叉、重叠、空白甚至冲突等问题, 导致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落实, 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 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 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持。
监管环节冗杂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分段 (部) 制, 将食品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分割成多个环节, 各个部门只负责一个环节, 对于别的环节出现的问题能不管则不管, 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 导致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出现各自为政、彼此分离、多头监管执法的现象。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相互制约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经常发生缺位、越位及不到位等问题, 从而形成了碎片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要作用的高效发挥。
缺少统一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缺乏统一性, 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陈旧、指标宽泛、缺少风险评估依据以及相应的标准数量, 不同层级的标准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问题, 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给不良企业以可乘之机;二是部分食品的安全标准缺乏, 例如早前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其根本问题就是添加了三聚氰胺, 而我国当时的食品安全标准中并没有关于三聚氰胺之类的非食品添加剂的操作标准及流通标准。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途径分析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保障, 因此, 必须建立覆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例如, 在生产阶段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饲料的生产与使用;食品生产、运输、储存及售后等环节必须做到规范化及标准化;食品直接接触的工具或器皿的卫生条件以及食品加工或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会对食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进行严格检验;对于粘贴的食品标签, 要仔细核查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标签内容要明确正确的食用方法等, 进而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此外,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滞后、缺失、相互冲突以及未与国际接轨等问题导致的食品安全监管困难问题, 应清理整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将强制性内容提炼出来, 明确细分不同种类的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及内容, 实现食品安全标准精细化管理, 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与机制
首先,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全面梳理目前农业、卫生、药监、环保、质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监管职能, 明确各环节监管的权责, 消除责任空白区域,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然后, 还要有效整合各种监管资源, 将各相关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优势与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由当地政府统一主导, 多部门相互配合, 增强凝聚力, 提高监督执法的统一性。另外, 还要建立问责制与考核制, 强化权力监督, 对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确保监管体系的有效性。
深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我国目前正在不断修订、更新食品安全标准, 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接轨, 这就对检验、检测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标准。加大对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方法与标准的研究力度, 建立统一的国家管理食品检验检测机制。其次, 实行定性与定量检测相结合, 监督性抽检与评价性抽检相结合, 市场初步检测与实验室精密检测相结合的检测机制, 有效预防与及时发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加强基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 配置专业的检测人员, 强化对初级农产品及小企业、小作坊产品的检验检测。另外, 充分结合信息化技术, 建立监测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网络, 提高检测数据的实时性与共享性。
结语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06-02
强化监管食品安全08-26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09-26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05-15
食品安全生产监管10-20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05-20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06-10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09-02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方案07-24
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局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