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共10篇)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1
长期以来, 日本一直是以“保险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保险市场土, 其保费收入经常居于世界首位。可是自从1997年日产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后, 日本的寿险公司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陆续不断发生寿险公司破产的事件。重点对日本寿险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归纳出若干条导致日本寿险公司破产的原因, 指出我国在完善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日本寿险公司破产概况
日本寿险保费收入占全球保费收入的比重在1997年以前, 连续排在世界首位, 自1997年以后, 该比重持续下降。2000年寿险保费收入为4014.84亿美元, 占全球寿险保费收入的26.93%。从1997年起, 日本的寿险公司连续倒闭[1]。
2 日本寿险公司破产的原因
2.1 日本政府对寿险公司的过度保护
日本政府一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 限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日本保险市场;另一方面, 对日本保险公司在经营方式、费率制定、资金收益、监管模式等方面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 受到大藏省的特别关注和保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 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强, 日本保险市场不得不逐步开放, 1998年7月, 日本开始实施保费自由化政策, 不仅改变了日本保险业的经营环境, 也使日本保险经营体制受到冲击, 使得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之下的国内保险公司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保险市场。
2.2 日本寿险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投资失误
首先, 寿险公司在经营中存在着严重的产品结构问题。在泡沫经济时期, 日本寿险公司一味追求规模扩张, 以高利率为诱饵, 大规模销售预定利率高达8%的储蓄性养老保险产品。以储蓄性为主的险种结构虽然有利于保费规模的迅速增长, 有利于迅速提升日本寿险公司在国际寿险市场上的地位, 但却使寿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泡沫经济破灭后, 由于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 保险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降。1999年6月十年期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只有1.83%, 而企业债券收益率也只有0.90%[2,3,4]。收益率下降导致保险公司资产缩水, 而已售出的高预定利率保单的保险公司, 必须履行其承诺, 这就势必使寿险公司面临严重的利差倒挂, 资产负债的缺口越来越大, 最后导致整个寿险公司系统性偿付能力危机。
2.3 日本政府监管不力
虽然日本寿险公司频繁破产有其内部的经营问题和外部的经济环境影响, 但大藏省对保险监管的不力也是使日本寿险公司经营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日本保险监管当局出于稳定保险市场的目的, 往往不公开保险公司的内部信息, 以防负面信息扩散引起市场混乱。同时, 日本还在保险市场实行“比较信息管制”, 限制保险公司过分宣传各种保险产品性质和差异。这不仅扼杀了保险公司创新的积极性, 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3 日本寿险企业倒闭破产对我国寿险业监管体系完善的启示
3.1 规定资金运用比例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完善, 而且保险公司将资金过多集中于某一投资方式会有较大风险, 因此, 应规定资金运用比例, 从而控制投资风险, 防止因为保险资金运用出现严重错误而产生的金融危机。保险资金运用的比例限制可以分为方式比例和主体比例:方式比例规定了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方式所占总投资的比例, 如规定股权证券、抵押贷款、不动产占资金运用总额的比例, 从而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一般来说, 对风险较高的投资方式应规定较低的投资比例;主体比例则控制了有关筹资主体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从而为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主体比例, 也应按投资方式的风险情况分别对待, 对于高风险的筹资主体、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其比例应低一些, 如对同一家公司, 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总额不得超过总投资额的5%;对于较安全的投资方式但存在一定风险的筹资主体, 其比例更可高一些, 如存款于每家银行不得超过资金运用总额的10%。
3.2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 如保险资金运用于证券投资基金就涉及到证券市场, 必须由证券监管机关进行监管, 而协议存款涉及到人民银行的监管等。因此, 各个部门必须互相协调, 从而更好的进行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监管。在目前分业经营监管的前提下, 三大监管机构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合作, 经常性地就监管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交流监管信息, 解决好分业经营监管中的问题, 研究对策, 建立金融监管方面的公告制度、通报制度、督办制度、咨询制度、金融机构整体测评制度等, 尽快建立起三者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3.3 完善保险法律监管体系
首先, 要构筑保险法律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保险法》明确了我国保险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 其规定具有原则性, 对保险业进行法律监管, 尚需以《保险法》的精神和原则为出发点, 制定出具有较强技术性和约束力的保险单行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法律文件, 共同组成一个内容相互补充、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
需要考虑的立法内容包括, 第一, 结合我国再保险体系建设的需要, 制定出既适合我国国情, 又有利于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再保险法》或其相关的法规条例。第二, 根据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 制定《保险中介法》。在保险中介人组织的资格审定、业务范围、竞争手段、佣金标准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 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其次, 要完善监管的立法和执法程序。国际经验表明, 要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实体法”固然重要, 但是, 如果没有合理的程序法, 司法的公正性仍然会受到侵害[5]。
3.4 完善寿险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寿险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从两方面做工作:强化保险企业业务的内部规范化管理, 完善保险企业内部核算机制。
在强化保险企业业务的内部规范化管理方面, 需要按照国际上的通常做法, 严格执行承保与理赔分离的规定, 全面推行核保核赔制度;为了使保险经营更为科学化, 应进一步充实寿险精算力量, 同时建立产险精算制度;根据风险分散的需要, 建立科学的分保机制, 合理确定自留额, 做好累计风险责任的统计和控制, 及时办理分保, 分散风险;企业内部应加强营销业务和代理业务的管理。
在完善保险企业内部核算机制方面, 保险企业, 尤其是全国性的保险企业, 要实行“分级核算”制度, 将经营成果的优劣直接核算到基层, 强化保险费总收入、人均保费、百元保费利润率、业务费用率、资金运用收益率和承保理赔质量管理等指标的量化与考核, 明确风险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建立起以利润指标为中心的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郝玉江.日本七家寿险公司倒闭原因探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4) .[1]郝玉江.日本七家寿险公司倒闭原因探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4) .
[2]尹成远.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倒闭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3 (1) .[2]尹成远.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倒闭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3 (1) .
[3]罗军华.浅议寿险公司负债质量管理[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1999 (4) .[3]罗军华.浅议寿险公司负债质量管理[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1999 (4) .
[4]陈文辉, 曹勇.国外寿险公司利率风险情况研究[J].保险研究, 2001 (8) .[4]陈文辉, 曹勇.国外寿险公司利率风险情况研究[J].保险研究, 2001 (8) .
[5]陈唯.论我国保险市场失灵和法律监管[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5]陈唯.论我国保险市场失灵和法律监管[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构建 篇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能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副作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科学程序。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及风险管理,而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基础与前提。我国颁布了多个食品安全法律,法律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中,卫计委、农业部也加大了国家食品和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与机制建设。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第十四条中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在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有关信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学、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我国食品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起步较晚,很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及规划体系相对不完善,故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有文献报道,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更为严重,应加以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及存在的问题
体系构建。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说明我国食品监管体系存在一定问题,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形势严峻。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体系主要是进行技术数据基础网络建设及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年度计划,并开展风险检测工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2011年成立了国家风险安全评估中心,并设立相关部门对食品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交流、标准研究及技术研究进行管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有了一定保障。在2012年,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已覆盖31个省份,從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网络体系。
74监管体系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时间不长,整体规划及技术保障能力需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及检测不太成熟。(2)风险评估需要利用大量数据及资料对签字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及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搜安全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程度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完成较困难。(4)对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也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测中的大问题,职能部门需要社会和其他部门的被监管,预防监管部门滥用职权,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食品监管体系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监管盲区等问题。这导致食品市场监管失灵,小规模食品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存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困难,我国食品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构建要提供以下保障: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二是技术人员保障,三是资金及仪器设备保障,四是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管,避免职能部门滥用职权。
同时,应结合我国国情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的现状,整合出一套顺应时代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措施和制度,针对各行各业、各类食品制定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全是食品的第一要素,关乎人们生命安全及国家发展。本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监管体系做了简要阐述,在法律法规、技术、人员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完善、保障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篇3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频繁发生,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注水牛肉”、“猪肉变牛肉”等, 问题屡屡发生, 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滞后, 具有明显的弊端, 其表现有:一是法律内容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协调, 缺乏全程监管, 标准有冲突, 惩罚力不够, 部门监管乏力, 行政问责不落实, 召回系统缺乏, 风险检测技术立法缺乏, 广告代言虚夸未担法律责任等;二是食品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上存在不足, 缺乏前瞻性规划等。如何健全其法律体系, 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针对以上缺陷, 作者将对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加以探讨, 以期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提供方法指导和立法参考。以下将从法律内容的健全 (七方面) 、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 (三方面) 等两大块来展开。
1 健全更新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内容
要健全更新食品法律内容, 作者将从增加全程监管、食品安全新标准, 加大惩罚力度, 实行法律问责制、食品召回制, 确立风险检测立法, 强化食品代言法律责任等七点来论述。
1.1 重点加强全程监管并予法律化规定
现行法律监管以分段管理为主, 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断链倾向。为此, 监管范围应覆盖全产业链条, 包括源头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 尤其不放过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的源头监管, 力求监管纵横到底到边, 不留死角盲点。为此应建立“统一领导”的主管机构, 各监管部门统一协调监管, 划清权责, 避免监管真空, 实现监管环节无缝链接, 弥补之前“分头管理”的不足。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加强食品准入市场管制, 应重视源头管理与流向管制的结合, 强化“预防在先”“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与工作思路。
1.2 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法规
过去的标准明显滞后, 不适应时代需求。我国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标龄过长, 标准偏低, 对国际标准采标率很低, 标准制定未利用风险评估技术, 标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高。标准之间交叉、矛盾, 重要标准短缺, 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 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 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1]。2008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 就是因为我国乳业标准不统一, 制约了执法。因此, 形成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新标准, 已成为时代所需、人民的期待, 要注意借鉴外国经验加以信息整合而成, 考虑渐与国际接轨。
1.3 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 实行高额惩罚性赔偿
目前食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 惩戒力不够, 使得违法者多次被罚又多次违法, 以致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做代价。为此需要加大处罚, 以彰显法律的权威性。明确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对违法者加大财产刑判处力度, 情节严重则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食品重大恶性事件, 还要进行高额处罚, 并对受害人予以赔偿。为防止企业破产或隐匿财产逃避责任, 出现资产表象不足又有民权、债权、罚金三者的冲突, 此时则选择民权优先, 实行民事赔偿优先原则[2]。还可借鉴外国法律与巨额赔偿制度, 比如美国法律规定, 无论金额大小, 只要有制假售假行为就构成犯罪, 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并处5年以上监禁, 由于制裁措施严厉, 违法成本很高, 经营者不敢轻易以身试法[3]。实行高额惩罚性赔偿, 迫使违法者慑于法律威严而远离违法犯罪。
1.4 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的制度化法律化问责制, 加大打击职务犯罪
针对监管部门职能交叉、监管执法不力消极不作为状况, 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区分, 建立制度化法律化的问责制, 实行“阳光”问责, 改变过去不处理的状况, 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对于执法主体的失职、不作为、纵容、包庇、渎职等行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 予以行政追究。惩罚的手段有: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脱官帽”, 并从重处罚;对于情节严重者应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致人死亡者可判无期徒刑等。比如, 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后, 其市政府公布问责处理结果:对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领导、干部分别给予记大过、撤职处分, 对于联华超市的董事长、总经理给予警告和经济处罚, 对其公司采购部负责人给予记大过处分, 并调离工作岗位[4]。实行法律问责制是打击职务犯罪的法律依据, 它将对责任人警钟长鸣。
1.5 对问题食品实行法律召回制度
召回制就是对问题食品为阻隔其向下游流通而在逆向回笼溯源中进行逆向追责处理的制度, 是防止问题食品造成危害的预防措施。召回风险由食品生产者、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在行政上应健全采购制度、索证制度、定点采购与采购台账等管理措施, 预防监管断链导致过期食品和来源不明、假冒伪劣的食品无法溯源。召回理念是“预防、安全、及时”原则, 要求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快速反应, 及时消除危害, 遏制事态扩大。
1.6 将风险检测技术纳入食品立法之中, 赋予检测机构技术监督法律地位, 授权技术执法
目前,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较低, 风险评估与检测机构很少, 缺乏权威性专业机构, 且风险管理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 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实现技术管理与风险管理、现代技术与法律的结合, 这是法律现代化的特点与必然趋势。检测技术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的杀手锏之一, 监管对技术检测有很强的依赖, 所以检测技术应纳入立法之中, 作为监管重要手段和保障。应完善食品质量检测的行政法规, 明确检测程序、检测机构的义务及法律地位、经费保障等内容。
那么一方面需要提供能快速检验食品的速测仪, 赋予工商机关食品速测法律效力。另一方面, 必须设立专业的食品危险性评估机构, 加强动态网络监管, 要尽快使之成为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检测中心, 建立全国性食品信息数据库与实时检测系统, 进行风险危害检测评估与及时控制, 实行危害性管理 (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 。网络动态监管能根据检测到的风险程度不同的信息, 对优先立法的食品及食品行业进行排队, 这种立法方式能提高食品安全立法效率, 澳大利亚即为此方法的代表[5], 值得借鉴。
因此, 食品检测技术应成为食品法律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法律监管的依托与保障, 食品安全法律应赋予食品检验机构技术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 明确其法律地位, 授权技术执法, 发挥技术监督作用, 它将快速推动食品安全事业全局的发展。
1.7 强化名人代言食品广告将与经营者承担法律连带责任
名人代言广告, 能扩大产品知名度, 有利食品促销, 但名人代言时却往往存在着浮夸倾向, 放大公众对有害食品的信任, 误导消费者,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本着责利一致原则, 法律上需强化:代言者将与经营者因共同侵权而承担连带责任, 对受害者进行损害赔偿。强化广告名实相符与代言者的法律责任。禁止代言食品广告夸大事实或作虚假广告。
2 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技巧方法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将从前瞻性政策规划的制定、吸收公众参与立法、综合立法等三方面来阐述。
2.1 制定前瞻性政策规划, 为未来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基础、立法预备和方向指导
制定食品安全法律之后, 其法制工作并未完毕, 还应包括前瞻政策规划的制定, 为食品安全法制的完善及未来的动态调整发展指明方向。应写明指导原则、方针、目标与重点, 并且这种政策性规划所提出的标准要求比目前的要高, 涉及食品安全标准、精度、分类、设备、技术、人才、经费等。其内容规定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目标, 充分引入危险评估原则。比如, 欧盟2002年1月1日制定的178号法规, 要求欧盟当时的法律在2007年1月1日前应统一到178号法规规定的原则上来[6], 其实践效果良好, 可做借鉴。这种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政策, 应用了预防方法, 重视食品科研, 可使目前食品法律与未来法律制定相互衔接统一, 并为未来法律制定及其体系的成熟提供法律基础与立法预备。
2.2 在法律法规制定程序上, 让公众参与立法, 从社会多渠道听取科学建议
法律法规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并反映时代趋势, 就有必要向社会各界开展危险性交流, 以获得科技方法、过程分析方面更多的建议与最前沿信息。比如, 食品科学家与公共健康专家可展开相互合作, 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可定期咨询政府以外的科学家。还要开放性吸纳民意, 调动公众力量参与立法, 征求并听取社会公众建议, 或召开听证会、新闻发布会、与代表交流磋商等, 力求审慎对待政策法规的制定, 确保食品安全, 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2.3 加强综合立法, 建立不同层次的法律监管体系
其体系包含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划等相互配套不同层次的内容, 制定方法技巧上应坚持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原则, 加强综合立法, 以之取代要素型的个别立法, 整合现有法律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清理, 杜绝政出多门、法规零乱冲突状况, 突出内容的贯通性完整性与时代进步性, 建立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法律监管体系。此外, 在完善食品立法的方式上, 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既不能亦步亦趋, 也不能一蹴而就。
总之, 以上所述办法内容, 不仅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能提供方法论指导, 而且对政府健全食品安全法律能提供立法帮助, 具有较突出的政策参考价值。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必将对社会产生突出而深远的影响, 会有力推动整个社会食品安全治理进程, 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忠东.食品安全标准先要“合格”[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 (11) :73-74.
[2]袁祥, 王逸吟.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 严防三鹿奶粉事件重演[N].光明日报, 2009-02-26 (005) .
[3]杨永华.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甘肃理论学刊, 2009 (2) :146-150.
[4]俞丽虹.上海公布“染色”馒头相关责任人处理结果.新华社上海电, 2011-04-29.
[5]谢杨, 阚学贵.学习澳大利亚食品卫生管理经验引发的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 2004 (2) :94.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4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评价体系
食品行业出现问题会造成我国食品行业整体受到冲击,也会给国内消费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进而影响到食品行业方方面面的发展,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产品来说,更是不能免受其害,因此,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1.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的构建
1.1渔业执法监管机构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以市,县以及重点养殖区域所形成的三级监管网络,在壮大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好渔业执法网络的同时,还要加强渔业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保证渔业养殖及捕捞在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下发展。
1.2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够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而保证能够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要在市区内,市区附近的大型超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养殖基地等地设置检测和监测分站(点),并建立交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水产品进行定点定期抽样检测,从而使广大市民能够放心地购买、消费。
2.改进并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就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在结合当地实际的水产品生产情况,水产品经营情况的前提下,要着重地控制好水产品的生产过程,以保证水产品的健康养殖与生产,从根本上确保水产品的质量。此外,还要控制好水产品的销售环节,防止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对此,相关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生产过程,并且在此同时,渔业执法机构也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鼓励并引导水产养殖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相关建议:
(1)在建立各检测站点之前,首先要对整个区域的水产养殖生产以及销售情况加以了解并分析,然后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中心,在重点水产养殖基地,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地的附近设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以实现对水产品的全面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还应定期地对检测人员做相关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能夠严格把关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于渔药残留超标的水产品,要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理。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对各生产地点,各销售地点的水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安全监管检查和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行为,规范水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促使水产品质量逐年提升。
(2)相关部门要切实重视和关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在紧好水产品养殖销售监管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实地调研,积极思考,推陈出新,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提出更多、更好、更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3)水产品养殖与水产品销售这两大环节都要同时紧抓,相关部门既要加大渔业执法监管力度,对水产养殖过程严格把控,使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规范外,还要在销售环节上加大质量安全检测力度,除了定期不定期的对市面上的水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外,还要严格控制外来水产品的质量,对于一些没有质量保证的水产品,要及时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后,方可使其流入市场,对于一些有过认证或没有认证的外来水产品,一经检测,若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一定要及时进行溯源调查,查明水产品来源,并记录在案,禁止其此后再次流入市场。
3.严格规范水产养殖过程,实现无公害,纯绿色的健康养殖
3.1严格对渔业投入品进行管理
(1)严格规范水产养殖过程,就要从根本上杜绝水产养殖生产单位、个人等对于渔药的滥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渔业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水产养殖户,渔药经营单位进行渔药的监管和抽查,严禁含有禁用药物的渔药流入水产养殖生产过程,如发现违法违行为,则要及时按规定进行查处,而后对其进行严格的整治。对于水产养殖所需要的水产苗种,也应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一些不符合养殖规定的鱼苗,要责令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对一些无公害水域水产品养殖基地进行重点的监管,防止其发生不符合规定的养殖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水产品向着健康养殖的方向发展。
(2)水产养殖饲料作为养殖鱼类等的食物来源,从根本上决定着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相关部门要从根本上严格把控着饲料的生产质量,以严格的日常监管和定期饲料生产专项整治促进饲料生产企业的规范化生产,对于在一些不定期抽查中质量出现问题的饲料销售经营单位以及饲料生产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整治,并定期地在相关生产销售企业中开展关于饲料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其中的利与弊,从而保证进入水产养殖中的饲料等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3.2制定并完善水产养殖的生产技术标准
3.2.1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相关部门要以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为标准,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标准,加强水产养殖单位的专业培训,并在此过程中,紧抓重点,以点带面,促进水产规模养殖业向着健康养殖的方向发展。
3.2.2开展健康养殖的技术培训
相关部门应定期地对水产养殖单位进行关于水产养殖水质控制,鱼类疾病预防,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控制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能以标准化的技术操作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生产管理。
3.2.3建立鱼类病害例行监测制度
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建立鱼类病害测报点等形式来对鱼类的养殖过程做全程的跟踪与监控,根据鱼类的实际情况推测可能会出现的鱼类病害问题,以便及时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化地做好鱼类病害的预防与控制。
4.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关的渔业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诸如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人们安全生产,也能够使消费者对水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无形的监督,从而在整体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此外,还应通过推广新技术,鱼苗新品种来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地进行水产养殖,从而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5.现阶段渔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渔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渔业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这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所生产的水产品的质量,有些地方因为环境的恶劣从而经常发生鱼类病害的情况。此外,渔业相关部门的建立也不尽完善,急需要有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渔业发展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6.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6.1规范执法,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对水产品生产的管理,就要从提高相关管理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执法能力抓起,通过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来规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并协同配合,有效而得当的完成监测、监管和执法工作。
6.2建立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下转第160页)
(上接第26页)严格把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负责,也能够从根本上规范水产品经济市场,为此,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检测站点,并使其全面地覆盖市区,县,以及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地,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控制好水产养殖过程,此外,还应该动员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进行社会监督,以举报和投诉等反馈信息来了解水产品市场的近况,从而及时的找出问题的所在并追究责任,长此以往,水产品市场将向着一个更为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7.结束语
水产品质量的安全不仅影响着水产品市场整体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作为食品行业的一部分,水产品的发展与其食品行业息息相关,相关部门必须紧抓食品安全,以相关措施最大化的提高食品质量,才能推进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我国食品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初探 篇5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 是一个绝对概念。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指有关食品行业安全监管职责和权力划分的体系。一个健全的食品业监管体系是实现食品行业安全有效监管的关键。一般来说, 食品业监管体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即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食品行业的行业自律和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
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及政府机构是指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其监管职责是指政府及政府机构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 对食品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的调控, 以达到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行政行为。
1.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的必要性
(1) 食品行业安全的特殊性
“民以食为天”, 在任何国家, 食品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们要生活, 首先就得要解决温饱问题。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 它包含加工、存储、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正是由于这一点, 实现和保证食品安全仅靠市场运作和调剂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它必须要依靠政府及其机构的监管。
(2) 其他监管的软弱性
近些年, 食品业在我国迅猛发展, 其品种和规模前所未有, 各方管理和约束机制仍不健全。行业自律监管的效率低下, 而内部控制监管需要企业具有很高的自我约束力, 一旦企业失去社会责任心, 则内部控制监管失去效力。因此, 需要政府及其机构监管的积极介入。政府及其机构监管是政府对食品市场进行的直接的干预和管理。与其他监管系统相比, 政府及其机构监管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具有强制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2.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的内容
(1) 市场准入监管
市场准入监管, 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 食品企业的设立应该提供详细的经营计划、公司章程和财务计划等信息, 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坚决不允许其从事食品相关业务; (2) 明确界定被监管对象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 (3) 对食品企业的重大收购与投资进行审查。
(2) 食品企业运营的监管
对食品企业运营的管理, 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内容: (1) 要求企业实行备案制度, 规定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办理备案手续, 以加强市场监管的有效性; (2) 统计报告制度, 食品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企业的统计上报义务; (3) 服务质量的公告制度, 食品企业服务质量如何, 要通过第三方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公告, 让消费者了解实际情况。
(3) 食品安全的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如下: (1) 安全检查。对生产的所有商品, 经第三方检验机构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进行流通销售;对未达到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坚决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 (2) 应急保障制度, 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时, 积极出面协调配合, 解决相关问题; (3) 监督检查制度, 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危害安全的行为制定了必要的处罚措施。
食品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由同一行业的从业组织或人员组织起来, 共同制定规则, 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 实现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管, 保护自己的利益。行业自律监管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监管力量, 其动力来源是出于行业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对食品服务中的违规行为可做出迅速的查处。
1.食品行业自律的必要性
(1) 是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的必要补充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食品业不断开放, 各种外国食品企业趁机抢占中国市场。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 食品业监管难度越来越大。但是, 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有成本高、不利于行业发展等众多弊病。更为重要的是, 不是所有的食品市场行为都是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能发挥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 食品行业自律充分体现了政府及政府机构监管的必要补充作用。食品行业自律通过行业自律性组织对本行业组织的成员进行监督管理, 有关的监管措施一般都会写入该行业的协会章程和协会自律公约中, 可以很好地对食品市场进行监管。
(2) 有利于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
我国食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 规模逐渐壮大, 市场逐渐发展, 各食品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 不乏恶性竞争的存在。通过食品行业自律, 成立的行业自律性组织将会代表该行业所有企业的集体利益, 可以方便各食品企业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会在自律公约中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食品企业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 从而有效地遏制食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以维护公平竞争, 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的食品业市场环境。
2.食品行业自律的主要内容
(1) 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
我国的食品企业市场环境基本相同, 各企业从事的业务领域也基本相同, 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对国内国际市场业务均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相互交流可以提升彼此的信任程度, 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有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食品行业自律通过推动各企业的交流, 从而推动食品业安全发展。
(2) 对食品企业的经营行为管理
行业自律对企业的经营行为的监管,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食品安全的监管。行业自律监管要求所有的食品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食品服务,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接受消费者投诉,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利益的食品企业进行处罚。 (3) 对食品企业的竞争手段进行监督, 防止食品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
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
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食品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企业战略和企业目标, 对企业内部实行经营管理权控制, 质量、财务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规范食品企业经营行为、提升企业效率的关键。
1.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 有利于食品企业实行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精髓在于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以高效率管理企业。食品企业是一个业务繁杂, 部门众多的企业。并且各部门差别大, 业务相差甚远。要想提升企业效率, 就必须保证食品企业业务的各个环节的有序、高效运行, 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即可以使一个复杂的企业内部各部门有效率地运行。因此,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管理。
(2) 有利于改善行业发展环境
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 是各个食品企业形象提升的体现。内部控制制度, 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 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如果每一个食品企业都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行事, 都遵守市场法则, 公平竞争, 以服务消费者为最终目标, 那么食品市场环境将改善, 食品行业形象将会提升。这将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有利于改善行业发展环境, 有利于食品行业安全、健康地发展。
2.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1) 经营管理权控制
经营管理权的控制是对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管理的控制。具体到食品企业来说, 食品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控制, 是指食品企业所有者选择经营者来贯彻其从事食品行业, 维护其合法利益的权力。
(2)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措施。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 消除质量环节上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 以达到质量要求, 获取经济效益所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
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篇6
1现阶段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上海市的食品安全监管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有效地规范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商业行为,提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但由于自身发展的时间较短,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操作中涌现出诸多问题。
1.1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之中,工商、食品药品管理局、环保局等部门都有权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工作,承担着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虽然这些行政职能部门能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配合,进行食品安全协调的监控。但由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各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之时,只能根据部门规章或法规,来进行执法行为。这种情况就使得各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漏洞,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上海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加之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升级与更新的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现实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食品原料以及工艺被用于食品生产之中,如何对这些原料以及工艺进行界定,判断其合法还是违法,就成为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2食品生产企业特殊的经营模式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困难程度
食品生产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需要多种原料,多个生产部门的参与,这种生产现状无形之中延长了食品生产的流程与工作环节,流程与环节的增加,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各个食品生产的环节,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准确性。 同时,从食品生产企业自身来看,上海的食品生产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多的发展特点,而大部分的食物生产企业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卫生条件与严格的生产流程,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极大的破坏了食品安全。
1.3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人员不足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最主要参与者,其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然而,从目前上海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构成来看,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数量不足,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和经济重镇,有着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体量,对食物的需求与消耗量巨大,每天有都难以计数的食物被生产出来,这样庞大的食品生产与消费能力。相关食品安全安全监管部门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对每一种食物的抽样检测,实现对食品安全质量的严格监管,这就使得大量未经检测的食物流入上海的食品市场,降低了食品食用的可靠性,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长期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对新的检测技术、检测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其工作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降低了检测的效率与结果的科学性。最后,由于职业道德建设较为薄弱,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容易受到相关生产企业的诱惑,做出不符合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报告,
2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途径与方法
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之中呈现处的不足与缺陷,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效果,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针对上海自身食品安全的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进行上海市食品安全标准的修改。只有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托才能在上海构建起一个地方监管的有效管理模式,即各个部门在进行分段分层管理的同时,又能实现监管工作的高效对接,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自身的工作流畅度。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食品安全公众平台手机App的建设,加大上海市民自身的参与度,群众的参与能有效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工作效率,能在最快的范围之内发现问题,降低恶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率。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应用于食品生产领域,例如用色素、塔塔粉以及卡士达等,这些在添加剂在给食物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由于没有较为统一完善的标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明确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就需要在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改,提升食品检测的严格程度,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现有的行政体系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使得各个行政部门能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检测机制,避免漏检, 实现对食物质量检测的科学管控。
加大对食物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于重点食物进行重点检测,从食物构成的主体入手,提升检测结果的实用性能,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要将中小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通过对其进行有组织高频率的检测,进一步规范中小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而规范市场秩序,保证食品生产的有序进行。加大对食物生产各个环节的检测力度,通过对食物生产原料以及相关添加剂的检测监督,最大限度的提升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提升我国食品的安全性。
对检测人员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检测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检测人员首先要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社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新的技能的掌握。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给予一定支持,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
3结语
上海市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清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进行改进与完善,达到提高食品安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使得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的食品种类,更为充足的食物供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近些年来,多次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对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为提升上海市食品安全,充分保证上海居民的饮食安全,促进相关食品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食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科学性。本文旨在结合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在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其在实践中的解决提供一定借鉴。
我国食品工业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篇7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措施,从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到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地方政府在监管执行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同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这些举措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不法行为,在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很不健全,同时,由于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因素过于繁多和复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然困难重重。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有关监管部门权利界定模糊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4条的规定,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制定食品标准、处理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等 ;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等分别负责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这种监管模式存在很多的缺陷 :首先,缺乏有力的协调机构,国务院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统一管理,设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其仅限于协调的软性机构,不具备垂直管理的职能,是否能够真正对其他监管部门起到组织、惩治、监督的作用尚待验证。其次,部门监管重叠,相互之间又缺乏有力的互动协调机制,很容易造成有限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再次,食品安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变的复杂,同时很难对各部门的职权加以详细界定,由于部门之间的职权界限模糊,往往会出现监管的空白地带,使得不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利可图。
2.2 问责机制缺失,导致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
所谓寻租,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有的企业通过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是一些即得利益者对即得利益的维护和对即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做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以及社会动乱之源。
地方政府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它是整个监管过程的关键。这就极易导致地方政府的腐败寻租行为,一些企业疲于应对各个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检查,宁愿出钱换取一张相关机构的免检证书。而相关部门在减轻工作量的同时又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
2.3 食品企业集中度不高,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西部地区的食品加工企业大多数为小规模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分散的经营者数量多、水平低、流动性大、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小摊贩和地下加工厂,他们没有对食品原料进行检验的能力,食品添加剂滥用情况严重,很多食品进货来源不明。而监管部门又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这就导致食品安全质量无法保证。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明确各方责任
要根本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就要改变多部门分段监管的现状,设立一个独立的单一的的监管部门。首先,不仅要提高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地位,还要保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不受单个部门利益的控制,能够公平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加强其权威性,带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提高监管效能,减少监管空白和盲区。
其次,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协调机构,在整体上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程监管,对一旦发生的部门间冲突或出现监管摩擦或区域间出现监管矛盾时给予协调,对于监管部门没有履行的监管职能,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直接下达行政命令要求予以履行,彻底改变目前各地食品安全委员会无具体实权的局面。
3.2 完善问责机制,促进规范执法
建立检察机关与政府检察机关、纪检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司法监督权独立,保障新闻自由和媒体知情权,构建公民参与监督问责的制度平台,为防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不严以权谋私,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应当定期向辖区居民公布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状况,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向消费者公开相关信息,并将该部门具体责任人的基本信息公开,便于群众及时向其反映所在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起到更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并且通过用利益驱动机制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积极推进公民问责的法制化进程。
总之,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进一步统一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权责明确化,加大监管机关自身的检查监察力度。
3.3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加强群众监督功能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也很容易造成政府的寻租行为,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管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争取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监督,并建立激励制度,鼓励人民群众举报违法违规生产和销售食品的行为。
同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向消费者公开食品采购、生产制作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让公众监督渗透到食品安全风险预防阶段。加强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对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企业和个人,要坚决予以曝光,并进行惩罚和整顿。
享受安全的食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应高度重视,并且要相继出台切实可行的监管政策,不断加大力度,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地位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大社会监管力度和执行的透明度,推动食品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和改进,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摘要: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有关监管部门权责不清、问责机制缺失、缺乏有效监管等等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升我国食品工业安全监管体系,改善食品安全现状,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山东鄄城县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8
加大源头治理。从种植到养殖, 从田间到餐桌, 把好第一道安全防线, 大力开展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瘦肉精”等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畜、禽、水产品违规使用抗生素综合治理, 严肃查处非法添加违禁药品, 严格处罚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病死畜禽收购屠宰。今年已开展“瘦肉精”检测6000余批次、采集畜禽血清样品3000余份、农残快速检测2000余批次, 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0余起。
山东省鄄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到学校宣传《食品安全法》
山东省鄄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刷食品安全宣传材料在农村集市发放
严格生产监督。对食品生产企业坚持关口前移、动态管理, 把事后查处的被动式监管转变为过程排查、预防为主的全程监督。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环节, 在重点食品生产车间安装了视频监控, 让食品生产加工过程透明化。目前已完成了全县35家持证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 按照食品风险等级进行监管。
加强流通监管。在流通环节紧紧抓住批发市场和商场超市两个主渠道, 狠抓准入关, 严格抽检关, 强化监督关。制订食品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制度。各大中型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全部建立了快检室、公示栏, 基层食药监所全部配备了检验检测快检设备, 让不合格食品无生存空间。
提升饮食品质。加大餐饮单位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台账记录等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查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无合法生产资质、标识标注不规范以及来源不明的食品, 做到食品原料可溯源追踪。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9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制定了总体整治方案,分别开展种植业产品、投入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农业标准化实施能力持续增强全省累计制(修)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总量达2147项,其中国家标准42项、行业标准33项、地方标准1162项、企业标准910项。累计创建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个(次),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1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开展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中心和30个县级质检站的投资建设。目前,全省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初步形成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
农产品安全监督抽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对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八大类19种蔬菜和六大类8种水果的甲胺磷等30种农药残留、8种食用菌的17种农药和2种重金属开展了监测。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构建2010年,省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各市(州)和县(市、区)也分别在“三定”方案基础上,明确了职责、设立了岗位、确定了人员,初步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系。
适应形势,重点加强五大体系建设
展望“十二五”,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五大体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五大能力。
一要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重点开展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三品一标”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与检测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定。尽快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要点转化为生产者能用、会用、爱用的生产操作规范。
二要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检测体系省、市、县三级全覆蓋。逐步建立省级检测中心、市级检测分中心、县检测站、乡检测点、基地与市场检测室相互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重点新建和完善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性检测中心及10个专业分中心。
三要推进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加快“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向市、县两级延伸,尽快把“三品一标”机构队伍培养成为一支“体系健全、职能充实、业务精通、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强化证后执法监管,进一步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
四要加强风险应急体系建设。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突发性、敏感性,未来5年必须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体系。要健全应急制度,完善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落实相关职责,规范应急程序。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条件保障,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尽快建立起全省“一盘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网络。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10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在餐厨垃圾的处理上, 我国长期处在“无政府”状态, 这给某些不法商贩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空间。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 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 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 值得我国借鉴。同时, 研究日本的食品安全体系也是对金融专业本科生进行《信用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分析案例。
一、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
中国现在因“地沟油”问题引起人们恐慌, 然而与中国居民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却没有发生“地沟油”事件。日本人喜爱吃的一种油炸食品叫“天妇萝”, 每年也产生大量的废弃食用油 (Used Cooking Oil) 。日本人不仅把在烹饪以及食品加工中使用过的废弃食用油叫Used Cooking Oil, 而且把由于超过可食用日期等原因而废弃的食用油也叫Used Cooking Oil。日本废弃食用油通常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来自餐饮以及食品加工行业, 另一个来自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费。据日本全国油脂事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统计, 仅2008年全年, 日本共消费237万吨食用油, 产生约45万吨废食用油, 其中30-35万吨来自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 约10万吨源于一般家庭。日本人把废弃食用油进行了既环保又资源化的回收处理, 制成了动物饲料、涂料、油漆、肥皂以及加工为燃料等等, 而没有再回流到餐桌。
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处理废弃油的法律, 即《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 并且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该法规定, 食品加工等企业产生的废弃食用油被规定为产业废弃物, 作为产业废弃物的废食用油的排放、搬运和加工处理, 都必须在该法律规定的产业废弃物的范围内, 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运行。
首先, 规定涉及废弃油处理的企业或者机构必须有合法的身份, 具有相关的营业执照, 不得交与非法机构处理, 对废食用油的运输流转及最终处理结果进行全程追踪, 确保废食用油的适当而正确处理。
其次, 从事废食用油的收集搬运工作的单位, 要从废食用油排放企业和废食用油最终流入企业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取得《产业废弃物收集搬运营业执照 (废油) 》, 法律严格规定收集搬运单位必须把废食用油运至排出企业指定的加工处理厂, 不能擅自更换加工处理厂或途中擅自卖掉。明文规定搬运废食用油等产业废弃物的车辆必须在相关部门备案, 车辆的两侧要标有产业废弃物收集搬运车辆字样, 且要标明单位名称, 营业执照号码等。在产业废弃物的收集和搬运全过程, 要随时携带营业执照复印件, 每个环节都要填写管理单。规定搬运时必须使用备案车辆, 严防废油渗漏或飞溅, 必须搬运至规定的加工厂, 加工厂要有详细记载回收、搬运、加工、加工品流向等的记录。
第三, 废弃油处理的企业在对废弃食用油进行加工处理时, 必须严格遵照《食品循环利用法》, 须在该法规定的拥有“再生利用事业工场认定”资格证书的场所加工处理。处理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委托处理协议进行加工处理, 不能不经排放企业同意擅自转包或变更加工用途, 同时必须履行减少废水等排放物产生的义务。
上面谈及的是有关来自餐饮以及食品加工行业的废弃油的处理规范, 而对日本普通家庭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废食用油, 日本政府也有明确的回收规定。各地方政府在办公网上明示家庭废食用油的分类和回收方法, 并通过图解具体详细地介绍回收方法、时间和地点。此外, 环境政策局还会印发大量的宣传手册, 组织市民参观废食用油燃料化设施, 加强市民的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
二、日本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解析
日本人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并通过立法来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两大基本法律, 《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其中, 《食品卫生法》是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法典, 该法在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 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 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 日本于2006年5月起开始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这是一个食品流通的安全制度, 该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 这就根本上限制了那些因土壤污染或水质污染的食品的流通。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日本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该法确立了“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理念, 要求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 即允许对那些疑似非安全食品实行禁运。这样, 日本有关部门可根据该法对进口食品实行强制性检验程序, 外国食品要想出口日本将会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
除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两大基本法律之外, 在日本, 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专门法律法规很多, 包括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质量、投入品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 质量、动物防疫、植物保护等5个方面。涉及的主要法律有:《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水道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等一系列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 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 在此基础上, 于2000年制定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此外, 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相关配套规章, 为制定和实施标准、检验检测等活动奠定法律依据。
三、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两个主要问题
透过地沟油事件, 我们看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地沟油事件折射出的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就地沟油的监管工作而言, 长期以来, 工商、质检、环保、公安、食品监督局等部门虽都有管理职权, 但多年来, “七八顶大盖帽就是治不住这顶小草帽”, 导致执法监管不到位。在这么多监管部门之中, 谁是责任主导部门不明确, 处于推诿扯皮状态, 整治力度不大, 使黑心经营者钻了空子。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存在“两化”问题, 即利益部门化、权力利益化。关于利益部门化, 就是有利可图的事, 各部门抢着做, 而对于责大于利的事则相互推诿扯皮, 不仅在具体监管中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 还易造成管理的真空地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则相互推责,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也难以实施。
从立法体制来说,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系统, 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在我国, 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多部, 如《食品卫生法》《卫生检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动物检疫法》等。但是,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系统性、协调性差, 缺少一部针对包括生产、运输、保存、销售、经营、监督在内的整个食品运作的大法来统一协调, 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应重点强调之处。
四、《信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
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是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基础, 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培养和造就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信用管理学》作为信用管理专业主干课程, 是以信用信息为研究对象, 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 以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为宗旨, 是集管理、金融、财务分析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同时, 《信用管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信用管理学》教学中, 常常出现的现象是, 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点的教授, 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 所以, 课题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学生的参与, 起不到信用教育的目的, 因为,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信用管理教育, 包括本科生课题教学教育。因此在《信用管理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信用管理学》教授过程中, 需要师生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转换,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想要使案例教学发挥效果, 还需要作充分的准备。首先,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这也是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其次, 选择符合教学目的的典型性案例;最后是案例分析,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找到社会焦点问题发生的深刻原因。下面以《信用管理学》的教学章节“社会信用体系”为例来说明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
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如何控制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现有效的监管就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忽视的课题。地沟油事件, 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折射出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制度性问题, 反映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案例教学目的:阐明食品安全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
案例选取: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
案例分析:一、日本为什么没有地沟油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四、日本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追踪体系
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六、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案例讨论方式: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 让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议题探讨, 并且制作成PPT, 各组选一个代表到讲台讲解。
成绩记录方式:小组内成员相互打分, 小组之间相互打分, 教师打分, 取平均值为最后得分。
最后, 教师总结。结论是, 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 通过立法来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已成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特点, 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 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 值得我国借鉴。
摘要:地沟油事件, 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折射出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制度性问题, 反映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如何控制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现有效的监管就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忽视的课题。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 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 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 值得我国借鉴。同时, 地沟油事件也成为《信用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生动案例。
关键词:地沟油,日本食品安全体系,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庆敏.日本废食用油处理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 2010, (18) :10-12.
[2]陈昆.社会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专业教育[J].市场周刊, 2011, (05) :76-78.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荐阅读:
日本食品安全检疫措施09-30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06-02
强化监管食品安全08-26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09-26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05-15
食品安全生产监管10-20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09-06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05-20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09-02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方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