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2024-10-16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通用11篇)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篇1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工商食字〔2009〕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认真总结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日常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贯彻落实中的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附件:1.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

2.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

3.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4.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

5.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6.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

7.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8.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工商总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5: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制度。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商场、超市、批发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店等不同的食品经营场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重点、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一、严格监督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加强自律管理,确保入市食品质量合格

(一)监督商场、超市等企业,在巩固索证索票、进货台账“两项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义务。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市场巡查,督促其完善“两项制度”和落实法定责任与义务。

(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商场、超市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两项制度”的电子台账。基层工商所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与商场、超市等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对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三)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采取随机抽取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食品和“倒查”的办法,检查其落实查验记录义务和建立健全“两项制度”落实的情况。

(四)鼓励商场、超市等企业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或送检,加强对配备有检测设备的商场、超市等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自检行为。

(五)切实加强对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预包装食品、进口食品、散装食品等食品种类的质量安全的监管,重点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督促商场、超市等企业针对处于保质期内、临近保质期、保质期届满等不同情况的食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

措施,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六)鼓励和引导商场、超市等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形式的协议准入,减少中间环节,保障食品质量。

(七)基层工商所要指导本辖区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及时报送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经营动态信息。

二、严格监督食品批发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销售台账,确保食品经营行为规范

(八)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批发企业履行好查验义务和进货查验记录义务的同时,应当监督食品批发企业记好销货台账。

(九)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实现与食品批发企业建立的以销售台账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计算机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及时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十)严格监督批发企业向食品进货单位提供与食品零售单位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销货凭证。

三、严格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市场开办者切实承担法定义务

(十一)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栏,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场内经营者依法履行查验或进货查验记录义务。

(十二)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巡查,加强对市场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义务的监督

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没有履行对场内食品经营者经营资格审查,发现场内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报告的,工商所应当监督其改正,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十三)引导和督促农村集贸市场推广“一户多档”、“实名登记”、“证明登记”、“标牌公示”等四项制度,引导其规范和诚信经营。

(十四)工商所应当指导本辖区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

(十五)加强对配备有必要检测设备的大型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鼓励其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

四、严格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确保食品来源合法

(十六)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对购入的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十七)鼓励食品店在巩固进货台账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进货查验记录。

(十八)积极引导食品店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活动。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承诺、统一亮证亮照经营、统一监督电话等“五个统一”的要求,规范食品店经营管理,使食品示范店做到:经营主体资格有效规范;食品质量合格和入市退市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合法规范;食品经营者自律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篇2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医疗器械分类实行分类规则指导下的分类目录制, 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存,以分类目录优先的医疗器械分类制度。2000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规则》,在指导《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制定和确定新的产品注册类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满足医疗器械分类工作实践的需要,配合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总局结合医疗器械分类工作积累的经验,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对部分条款和分类判定表进行了细化完善。修订的《规则》共有正文10条和《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1个附件,体例结构与原《规则》一致。

《规则》主要做了以下修改和完善:一是将医疗器械“注册类别”改为“管理类别”,以明确管理类别不仅为注册服务, 也涉及生产、监管等方面。二是明确表述了对医疗器械基于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通过结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状态、是否接触人体等因素综合判定。三是对相关分类情形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如增加了“植入器械”、“独立软件”等医疗器械使用形式。四是对判定原则进行了细化、补充和完善,列出十二项特别分类原则,如增加了器械包类产品、药械组合产品、无菌形式提供的医疗器械、用于某种疾病治疗的医疗器械等产品应当遵循的特别分类原则。五是对用语、释义等进行了修订,如细化了“侵入器械”、“植入器械”的内容,增加了“皮肤”“、腔道(口)”“、创伤”“、组织”“、血液循环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计量测试功能的医疗器械”、“慢性创面”等用语的说明。六是明确了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 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调整。七是明确提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可以组织医疗器械分类专家委员会制定、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八是明确了体外诊断试剂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九是明确了医疗器械的分类适用分类判定表,具有特殊情形的同时适用相应的特别分类原则,根据正文修改内容对附件的分类判定表进行了相应调整。

食品安全监管需紧跟市场运营 篇3

食品添加劑≠调味品

毫不夸张地讲,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调味品工业。但是,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也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产品。因为,调味品是供终端食用的产品,而添加剂则用于食品加工工业。

在《调味品分类》国家标准(GB/T20903—2007)中对调味品的定义为: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简言之,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二者在定义、功能、分类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只有分清类别,才能进一步深入开展行业管理工作。

餐饮业不应使用食品添加剂

餐饮业是通过烹调菜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厨师将各种主食、副食及调味品经过一定工艺的烹制,为消费者提供可即时食用的菜肴,满足消费者就餐需求。

但烹饪过程不应是食品加工业的范畴,如果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安全监管将无法开展,也不符合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餐厅多元化经营≠餐饮业

目前,市场上一些餐饮店出售自加工食品或预包装食品,业界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但这是餐厅、饭店、酒楼等服务行业为了延伸经营范围而开展的多元化经营,包括已经将业务从传统的提供菜品延伸到食品加工领域,如馒头工业、焙烤工业和肉制品工业等。应该按照相应的产业政策去加以管理。

但是,这种以餐厅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营不能等同于餐饮业。这个概念先明确清晰了,再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对号入座,按照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进行操作,就会减少和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和合法权益。

行政管理应监管、执行双到位

1、在食品行业管理中,进一步整合国家各部门资源,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保持相对一致性,避免矛盾。

2、现有的食品法规政策和食品标准体系还是比较全面的,首先要正确理解现有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并做到监管到位、执行到位,然后再去讨论政策法规和食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3、食品行业的行政管理应该紧跟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市场运营的基本状况,这样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行政管理要求。

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篇4

(一)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是指将全市市政公用行业系统各类企业及省外入晋企业,按照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特点与基本原则、标准进行类别划分。

分类分级评定实行千分制,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好”“一般”“差”“不合格”:

A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确定为A类企业。

1、三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五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两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齐全,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800分及以上。

5、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合一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B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确定为B类企业。

1、两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一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5、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较齐全,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700-800分。

C类: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确定为C类企业。

1、两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三年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一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600-700分。

D类: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确定为D类企业。

1、当年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当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涣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等不齐全且落实不到位,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600分以下的。

7、本未申报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管理的。

(二)对企业采取差异化管理。按照“巩固A类、提高B类、重点整治C类、压缩淘汰D类”原则,对企业实施不同方式和频次强度的针对性监管、检查。对安全管理好的A级单位,减少一般性检查;对基本规范的B级单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对存在隐患和问题的C级单位,重点检查监督。对D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凡被评定为D级的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安全现状评价。

四、监督管理

(一)各类企业根据实际每年进行自我评定,并将有关资料报送辖区内主管部门备案。

(二)各县(区、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开发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对企业上报的自我评定等级及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上报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审定。

(三)市规管局在对各类企业抽查、核实的基础上汇总分级结果,各类企业对分级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市规管局提出。市规管局通知最终确认部门进行复核,复核结果需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规管局。市规管局在此基础上公布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评定结果。

(四)按照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的不同级别,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下列要求实施管理:

A类:以企业自我管理为主;

B类:在企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每年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对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一次检查;

C类:由行政主管部门实行重点监管,企业每年初上报安全生产计划,年末上报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企业内部要实施不少于两次的安全生产检查。

D类:由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并在3个月内对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D类企业必须在3个月内整改转化为C类企业。

对C类、D类企业的监管实行全市联动,凡被确定为C类、D类企业的,企业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监管,并加强督查。

(五)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实行动态和阶梯管理,A、B、C三类企业发生符合D类企业条件之一的,立即按照D类企业实施管理。

(六)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的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落实专人负责。档案整理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

(七)凡被认定为C、D类企业的,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分管领导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诫勉谈话。凡被评为C、D类企业及有关个人不能参加当的各类评先活动。

D类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未改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八)各类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降级:

1、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经限期整改仍未消除,在评分表中扣除相应分数构成降级的;

2、存在重大隐患而挂牌督办、限期内未整改完成的,级别下降一级;

3、发生1起一般事故的,级别下降一级;

4、一年内发生1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生两起以上(含)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级别下降一级;

5、一年内连续受到3次以上(含)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级别下降一级。

(九)由于发生事故而降级的企业,一般事故发生后一年内不得给予升级评定,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后三年内不得给予升级评定。

(十)各类企业分级实行周期复评制度。A、B类企业每3年复评1次,C类企业每2年复评1次,D类企业每1年复评1次。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可申请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评定。

(十一)各县(区、市)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职责范围内的各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针对C、D类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应着重加强,提高其安全意识。督导各类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级别的差异,A、B类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培训;C、D类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情况适当增加全员培训频次;并做好培训记录,做为分级评定标准中的一项内容。(十二)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将对在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积极履职、各项工作指标按时达到要求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滞后、各项工作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晋中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总结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努力提高我村食品安全水平。

(二)工作原则

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整合执法力量,下移监管重心,强化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努力使全村食品安全状况有明显提高。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一)工作重点

以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为重点品种,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重点抓好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四个环节,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工作目标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的责任,通过各监管部门深入细致的监管工作,使全村食品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假冒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进一步遏制,科技监管含量进一步增强,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增强。

(三)具体目标:

1、调味品、米面制品、食用油、酱油、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儿童食品10大类,大、中型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的持证率:达45%;

2、全村食品店中散装食品经营行为得到规范的比例为:达80%;

3、食品经营企业进货索证索票率为:达50%以上;

4、食品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5、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每提高5-10%。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治理食品源头污染,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以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地环境监管为重点,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和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一是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养植基地的建设,推进产地环境污染监控工作;二是以解决蔬菜有机磷的农药残留问题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专项整治,实施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取缔行动;对例行监测不合格率较高的农产品安全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二)整治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

对全村儿童食品加工、销售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检查,进一步完善儿童食品的准入条件,建立建全既能确保食品安全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儿童食品企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对未经批准生产儿童食品的加工点要坚决取缔。将监管工作重心和重点下移,加强农村市场监督管理,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分散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进行综合整治。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

(一)强化责任。村委会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村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相关人员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抓落实。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涉及很广,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要严格按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有关职能和责任。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综合监督资源,综合监督力量,综合执法力量,将分散的监管力量集中起来,将具体的监管内容统一起来,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三)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综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和运行机制建设,运用信用惩戒机制,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 篇6

(一)为了加强全镇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全乡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及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或本单位食品安全的责任人,对食品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食品安全工作负责人,对食品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单位各岗位责任人,对岗位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

(三)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工作。

(四)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镇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日常监督和督查。

(五)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以下职责分工,做好有关的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工作在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各职能站所根据本工作计划,负责落实监管职能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加强自律,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改善食品安全状况,使所监管领域食品安全相关指标达到创建活动要求。

1.各村委会:加强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协管员和社区信息员食品安全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职责。重点抓好集贸市场、社区宴席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宣传、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落实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

3.镇农科站: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和食用农产品安全以及与食品有关的植物病害的监督、监测、检疫、检验管理,深入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4.镇畜牧兽医站: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量进行监测,负责动物防疫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5.镇社会经济发展办:负责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推进食品流通体制改革,监管生猪定点屠宰,酒类市场的行业管理,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建立食品信用体系。并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的日常监管,负责查处生产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

6.镇卫生院:负责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管,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做好食品污染及食品安全事件中受伤人员的救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7.各中小学:开展好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协助相关职能站所抓好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

8.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其他相关站所:根据站所职能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六)、各成员单位要依据《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成员单位职责》的规定,严格执行食品监管法律、法规,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明确食品安全职责,确定食品安全责任人,保障食品安全。

1、主要领导职责

(1)在上级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对本地区(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

(2)负责本辖区、本部门食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施产品质量监控,责成有关部门和执法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3)负责对责任制的分解和落实。

(4)负责对本部门、本辖区发生的食品安全重大案件的督办;承担因对食品安全工作领导不力而形成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重大案件和造成较恶劣社会影响的领导责任。

2、分管领导人职责

(1)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分管部门及责任区的食品安全工作,以及责任制的落实。

(2)负责对分管部门及责任区内的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负责组织所分管部门和辖区内发生的食品安全重大案件的查处和督办;承担因对食品安全工作组织不力、措施不当,造成分管部门、责任区内重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和造成较恶劣社会影响的直接领导责任。

3、岗位责任人职责

(1)在分管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对责任区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2)对责任区内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调查、收集,落实各项责任,搞好食品质量动态管理工作。

(3)定期对责任区内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排除隐患,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

(4)对责任区内的食品违法案件、违法行为及时查处,重要情况和重大事故案件,按照管理权限向领导和上级汇报,承担责任区内发生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重大案件的直接责任。

(5)受理假冒伪劣食品的举报,并及时查处。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篇7

首先推进食药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完善食安委成员单位;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监管网络体系;赴苏州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调研,并配合做好多个调研督查。按序推进食品抽样检测工作开展,截止目前,金坛区共完成1098批次的抽样任务,占全年计划的49.9%,合格率为99.4%。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各类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十余项。围绕“四重一大一小”开展日常监督巡查。大力推进食品企业电子化信息监管,组织6家生产企业参加食品企业电子追溯系统培训会。完成15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企业的现场审查和14家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核过程中不合格项目的整改。输入、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动态监管共信息195条,对全区食品经营户2015年度进行了信用分类评定。

另一方面着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重大活动期间的餐饮服务安全保障。进一步完善量化餐饮分级制度,对1161家餐饮服务单位实施量化分级等级评定。稳步推进“三品一械”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受理药品零售企业审批事项41件,医疗器械备案6件,单体药店GSP认证12家。日常检查企业127家次。对1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行了GMP跟踪检查。持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宣传,以“学校食堂”“旅游景区”“大型餐饮单位”等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与1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组织基层监管人员参加市局组织的培训班,深入学习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要求。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进食品安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建立与新闻媒体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效果。

2016年下半年,金坛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按照“改革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落实监管责任”的工作思路,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深化改革

根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改进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施以现场检查为主、实验室检验为辅的监管方式,推动监管力量下沉。建立专业化的基层监管队伍,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高效监管

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用农产品流通日常监管、抽样检测,重点加强农村及校园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适时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备案及监管。

创新工作

围绕“东方盐湖城”的开园营业,做好周边餐饮市场的监管,规范仙姑村农家乐特色餐饮活动,对茅山旅游度假区内的餐饮单位进行上门业务指导,建立农村集体性聚餐备案制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工程。

强化监管

做好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加强对无菌和植入类以及重点监管品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协助开展GSP、GMP、注册核查、专项检查和飞行检查等相关认证检查;做好单体药店GSP认证和发证工作;加强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分析总结;加大“三品一械”安全性评估和药物滥用监测制度实施力度;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救治和善后的快速反应机制和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完善“三品一械”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做好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对监管人员新版GSP、GMP等法律法规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研究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检测与监督管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它是指:“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的保护,由国家或相关机构实施的,目的是保证食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系列过程中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关于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和权利分配的组织方式,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市场和食品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1.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食品在全世界各地区间的生产,加工、交易。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一些食源性疾病的出现,前几年的禽流感就是属于此例,如果不加以监管和控制,就有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可能。故而,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不仅是人们注重食品健康安全的要求,更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2.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秩序是法律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政权得以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秩序都不能保证,何以保证公平、正义、自由等更为崇高的价值。食品安全的监管就是政府为了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社会正常商品经济秩序的重要一环。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主体庞杂,职责模糊

多部门间的共抓共管固然可以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起到综合联动治理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存在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情形,这样既不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性,也不利于真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要求。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段,各个部门都在无利让着管,疏于管理监督。

2.食品安全监管的惩戒力度不够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使得法律的威慑力大大降低。作为理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对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作为以收益为目的的商人其行为更是对经济利益的最终追求。当有足够的利益诱导时,他就会铤而走险,置法律于不顾,因为他认为法律的惩罚相对于其收益是小的。因此只有当法律的惩罚足够大时他才会放弃违法行为。

3.食品行业组织和公众监督缺失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仅靠政府监管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行业协会、广大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共同监督。食品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其具有的专业性鉴别技能,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不包庇违法企业生产的缺陷产品,真正做到行业自律、自纠。同时,公众也应提高鉴别食品的能力,对于假冒伪劣产品予以举报,弥补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缺失,公众的参与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策略

1.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在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田间到市场,就开始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要全方位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确实需要加强从食品原料到消费的全程监管,采取全过程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减低行政的监管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过程管理的疏漏,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

2.确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确立逆向的可追踪,使我们在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时能找到责任人。确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相关监管者,按照法律规定,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政府的主要经济管理职能,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将难辞其咎。这表明即使是政府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责任应该成为法治政府的规则边界。

3.引入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

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是当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这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基于政策的风险管理和基于信息传播的风险交流三位一体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科学理念深入人心,也渗透在每一个行政管理领域,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基于科学”是其基本原则之一。

4.发挥行业组织和公众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逐步减弱,行业组织和公众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一环,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将掌握到的信息和建议反馈到政府职能部门,为进一步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做参考。完善的政府监管应该重视前两者的作用,行业组织和公众可以作为第三方治理机构,对为了追求商业利润,而去违背商业道德的企业作出消极的评价,最终失去在行业当中的立足之地。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1.加强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设

完善和统一的法律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必不可少的前提。应当加强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面、上下配套、制度严密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食品安全监管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多部门的职责权限,同时更关乎消费者的权利,做到有法可依,既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2.加强统一的食品标准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标准就如同一把标尺,也是维护食品安全的一把尚方宝剑,是对食品加工、销售企业的有效约束,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所在。要想转变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认知,治本之策是职能部门依法严格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迫使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和销售让消费者信得过的可靠的安全食品。我们国家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还有企业标准,必须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尤其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安全标准建设。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篇9

为切实维护“两节”食品安全,确保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全放心的节日,陇南市工商系统周密安排,扎实开展两节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维护了良好的“两节”食品市场秩序。

精心部署,夯实责任,狠抓落实。市县区工商局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两节市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工作组,明确责任,加大执法力度,集中时间在节前和节日期间开展市场专项整治。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市场稳定。各县工商局(分

局)结合实际,认真履行监管服务职能,开展了扶优抑劣促发展工作。在两节期间,集中检查当地名胜旅游景点11处,景区及沿边食品经营户427户,检查“农家乐”269户,进一步夯实了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责任,规范了进销货台账制度,督促他们改进了食品及食品经营场所的卫生、接待等服务工作。陇南市工商局与市酒类商品管理局联合对武都城区酒类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查处涉嫌销售假冒伪劣白酒案件12起,查获各类假冒伪劣白酒318瓶,红酒118瓶。康县工商局查扣涉嫌假冒世纪金徽酒87件,总标值2万余元。成县工商局城关分局成功捣毁一制售假白酒窝点,查扣假金成州成品酒、假金成州半成品酒、假锦绣陇南半成品酒共143瓶,查扣大量用于制假的红川接待、金徽十八年、金徽五星、四喜红川等系列酒的空酒瓶等包装材料,案值3万余元。武都分局采取了武都月饼生产商必须对其生产的月饼向区卫生防疫站送检,凡检验合格者以检验报告换发《陇南市工商局武都分局商品质量抽检合格证》,凡外地来武都批发、销售月饼的经营户,必须持近期相关有效证件来分局备案并换发“合格证”的办法,确保了上市月饼质量安全。礼县工商局城关分局采取经营者自查与工商部门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检查各类经销散装月饼、甜点、月饼加工店,范围覆盖了辖区内大超市、市场及糕点销售门店及城乡结合部等大部分区域。共检查月饼经营者21户。对一户未落实查验制度,“一票通”记录不全的经营户进行了立案查处。

各县工商局强化加大对食品经营者和市场主办者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辖区食品经营者和市场主办者的自律体系建设。同时,对食品经营户落实“一票通”台帐制度进行了一次“回头看”,指导经营户规范填写和“一票通”台帐,对不安规定执行“一票通”台帐的经营户严厉处罚。康县工商局对不符合食品经营条件的 37户经营者予以变更登记。各县工商局(分局)针对节日市场申诉集中、举报量大、时效性强、影响面广的特点,坚持做到严格值班纪律,健全值班制度;有效预防了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两节期间,全市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4519人次,检查城乡集贸市场89个,检查食品经营者17139(户次),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户(摊点)234(户次),查处食品违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篇10

今年来,消保科在市局职能处室和分局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局转发的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工商食字„2011‟157号文)精神,坚持“五个更加”,重点开展两项专项检查、提高监管方式、全力开展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权。

一、抓亮点特色工作建设,强化农村重点食品经营户科技化监管。

全区农村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呈现出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经营户素质参差不齐,每一户经营的品种几十至几千个,我们在组织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把食品总经销总代理等源头企业作为监管的重点。一是加强培训,要求食品总经销、总代理企业严格执行索票索证、进销货台账“两项制度”,并与他们签订了责任状,安排工商干部对所属农村小区逐户上门指导。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增加检查的频率和质量检测的次数,组织源头各类专项整治,尽可能地在源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三是研制使用重点食品经营户备案登记软件,根据省局《食品总经销(总代理)备案登记制度》的规定,研制亭湖工商分局重点食品经营户备案登记软件系统,建立动态总经销、总代理、连锁超市、乳制品、食品添加剂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组织人员按照溯源的路径,把各个品牌食品源头供货企业的情况进一步理清、排全,进一步摸清代理的

1食品品牌、仓储位置、配送信息、库存情况,提高对龙头企业和批发环节商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有效防止、控制和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备案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方便使用的电子信息资料库,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职能到位,构建农村食品市场长效监管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实现网格化和电子化管理。

二、抓好农村食品经营自律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农村基层工商所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升经营者诚信自律水平。扩大宣传、造浓氛围。在农村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公共场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面向社会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召开经营户及消费者参加的食品安全会议,消保科还要求各所就如何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经营户和食品添加剂经营户进行了专题辅导,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分析了“问题食品”的成因,并要求其公开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通过在农村基层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了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更加理解和支持国务院部署的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让全社会知晓政府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江苏经济报等到报纸发表新闻报道、消费警示10多篇,主动和亭湖区政府主办的亭湖快讯联系发表食品安全监管行动系列报道,反响很好。教育引导食品经营户争创各类示范店,经过组织申报、落实指导、考核验收等程序推进创建工作到位,目前全区已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168家,诚信经营户60家,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45家,食品经营样板街4条,食品经营示范店在行政村和社区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今年元月份以来,为防止经营户松懈,我们又组织了多次督查,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制和震慑部分经营者入轨,促使他们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

三、抓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夯实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基础工作。

根据省工商局制定的《基层工商分局(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工作规程(试行)》从组织领导、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申诉举报、抽检快检、报告公示几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出基础管理的规定。一是对各巡查中队分别划分责任区域定人定岗定责,对食品经营户实行实时、动态监管,在农村食品市场共清查出无证照经营户12户,取缔3户。二是重点落实进货查验和购销台账制度。对食杂店重点监督其落实进货台账制度,从主体合法、承诺公示、票据收集、食品质量四个方面抓规范、抓提高,仔细查验和妥善保管食品批发和配送经营者出具的销货单据。对食品经营企业摸清其经营情况是正常经营食品还是空挂食品经营项目,严格进货查验制度。在大型食品商场、超市及有条件的中小经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备案信息查询系统,为食品跟踪和追溯提供数据信息源。三是推进“票证通”工作。组织局巡查监管人员开展“票证通”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开通“票证通”用户307户。四是加强重点行业食品安全检查。加强食品添加剂和乳制品行业监管力度。根据国家局、省局严厉打

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和省、市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流通环节乳制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坚持索证索票、坚持每周抽检制度。四是其次充分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全局配备10台快速检测箱,每个所达到1台,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按照市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的要求》每月制定《工商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任务分配表》,各所要按照规定完成检测3个批次,并在每月20日前及时上报结果。最后提高抽检的效能。同时提高快速检测箱利用率,每月保证全局完成快速检测80个批次。

四、抓专项检查,净化市场环境。

开展“筑牢红盾防线 维护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调味料整治行动、元旦春节专项整治活动。一是严把准入关,强化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对辖区内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经营户主体情况进行清查,确实做到主体清、状况明。严格规范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准入行为,重点检查是否违规经营、是否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复合食品添加剂是否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识各单一食品添加剂品种的通用名称以及用量,是否完整、清楚、明显。二是加大抽检力度。抽检的食品涉及粮油、调味品、酒、肉制品、糕点等节日需求旺盛的食品,局消保科共抽检80个批次,其中不合格6个批次,罚没2.7万元。三是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从非法标注、不合格商品、销售过期商品等方面加大查处案件查办力度,共立案12起,罚没19万元。

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亭湖工商分局按照市局要求开展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资源调查表填报和录入工作。消保科在市局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食品安全机构资源调查方案、食品安全机构资源调查网络系统操作手册等有关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工商所人员进行了重点培训,在做好局机关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资源调查表的统计填报和软件录入工作的同时对各所上报的调查表进行了指导、核对和软件录入,保证了数据的质量,重新调查了我局的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情况。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篇11

食品安全战略的内涵。“战略”最初指的是军事战略,只用在军事领域。其本义是对战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而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战争的谋划是谓战术。相对应的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即从国家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的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的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的谋划。

食品安全战略的提出及意义。2016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它是在中国政府开展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充分显示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及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意义是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产业,薄基础,难监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有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已达1100多万家,10人以下的企业和小作坊占80%以上,无证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不计其数。2004-2013年,我国食品科技投入占GDP的1.6%,远低于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3%。我国食品产业呈现出多、小、散、乱,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支撑落后的局面,这些都给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极大困难。

标准缺乏,源头污染严重,尚未形成风险监管,全程监管。截至2014年10月23日,欧盟在食品安全残留限量标准结构中10大类共315种食品中制订了523种农药的限量标准136923项。而我国仅在284种食品中规定了371种农药的限量标准3650项。与欧盟食品农药残留标准相比,我国尚欠缺13万余项,标准滞后程度可见一斑。而且在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配套的残留监控、采样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法规,我国的差距还很大。无法像欧盟那样在立法方面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覆盖的无缝对接。标准及其配套监管法律的缺失直接导致农药滥用,农产品产地环境源头污染严重、非法使用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风险监管、全程监管更是无从谈起。

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在以技术手段缺乏的小微型生产与加工企业为重要的生产供应主体的格局下,这些经济主体基于改善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逐利思想严重,诚信和道德的缺失,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更有不法食品生产者对农产品生产新技术、食品加工新工艺的负面应用,使新科技衍生出一系列隐蔽性较强的食品安全风险。即使是一些大企业,也是重获取从业资格审批,轻质量安全,“三氯氰胺”等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再加之多年来,我国监管体制滞后,监管不足,对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较弱,致使其违法犯罪成本偏低,多重风险叠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高发。

监管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全覆盖监管网络亟待建立。虽然我国监管体制在改革中逐步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地方政府负总责与治理能力匹配间的关系。与当前我国各类有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100多万家相比,监管人员编制仅约12万,其中专业人员占比不足50%。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比例严重失衡,专业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大产业和弱监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基层监管力量的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乡镇站没有配备执法车辆、快速检验设备,检测、执法能力较弱,致使“问题食品”流向农村。“不设防的农村,高风险的城市”成为双向恶性循环,极大制约了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我国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食品安全监管檢查工作构成是行政许可现场核查占30%,各类专项检查占35%,处理投诉举报占10%,日常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占25%。不仅日常监督检查往往难以开展深入细致全面的排查,发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证照、进货查验、标签标识、保质期等面上,而且非法添加、微生物超标等关键风险点被忽略。“人海战术”的落后监管手段必然导致监管滞后。因此,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应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将监管重点在生产环节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转变为源头监管、风险监管、全过程监管。

党政主导,信息公开、社会共治模式尚未建立。食品安全拥有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和命运共同体。创新治理模式,构建企业自律、党的主导、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是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机制保障。习近平强调:“对食品安全问题,要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的同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但由于目前公众虽对食品安全意识高,但对食品安全知识比较薄弱,加之消费者知情权、维权意识、维权渠道的不足、监管职责不清、追责机制不健全以及经济处罚与法律制裁不到位,社会监督参与不足,社会共治模式尚需建立。党政同责,突出考核监督,严格问责制,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的问题尚待加强。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与制度创新对策

以严监管促发展,构建强大的监管产业基础。强大产业是强大监管的基础,强大监管催生强大产业。大量小而散的农户和食品企业是实施全产业链管理的难点。成熟的食品产业是强大监管能力的前提。发达国家成功的食品安全监管表明:严格的监管应与产业提升发展兼容并蓄。充分利用监管政策的约束引导作用转变生产方式。尤其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通过协作式供应链等方式,倒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大力扶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在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推动肉、菜、蛋、奶、粮等大宗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小作坊、小企业、小餐饮等生产经营活动向食品加工集约化方向发展。支持大中型企业率先建立可持续、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靠产业升级和食品品牌建设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从产业源头主动预防食品安全风险,是“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转型的方向。

完善标准法律、风险监测体系,实施源头监管、风险监管和全程监管。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是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强化政府科学监管,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基础。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首先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另外制定国家层面的食品中病原微生物、食品中环境污染物、食品营养成分、国民健康指标和食品真实性五项食品安全风险基础检测计划,建立国家五大检测预警网络也尤为紧迫。通过五大监测网络的建立,将建立国家级动态监测数据库,形成风险预警网络平台,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同时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法律法规,保证监测技术先行,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用科学技术数据作为执法的依据,以信息化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的源头监管、风险监管、全程监管。endprint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专业化队伍。体制是机构、人员编制和权责关系等组织制度的总称,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有效的监管体制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最严的监管,在纵向体制改革上,要重视基层执法机构建设,创键“五级网格化”监管新机制。监管机构必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进一步延伸至乡镇和村。在人、财物的保证上,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优先向县及乡镇街道倾斜、优化配置监管力量与技术装备。为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撑,使其具备完善快速检验能力和执法能力。在横向体制改革上,可根据产业发展与风险类型不同在全国划分若干个跨区域监管功能区,通过设置区域性监管派出机构协调区域内监管事务和打击地方保护。不留死角。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管网络,建立“工作到人、职责到人、责任到人”的监管责任落实机制,做到全区域、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的监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能否做好监管与促发展工作,关键在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监管能力必须与产业素质同步提升。应把握当前机构改革的有力契机,通过公开招录、建立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特点相适应的技术职务体系等手段着力解决村、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晋升难、待遇低、报酬落实不到位,县级及以下监管有机构没人员等问题。建立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吸纳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构建以食品相关专业人员为主体的食品监管队伍,提升监管专业化水平,确保严格监管更有保障。

创新监管手段,以“互联网+”等模式,提升监管效率,实现智能监管。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要依靠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模式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实现智能监管。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移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平台。该平台支持涵盖辖区内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基本.『青况数据库的产品追溯电子信息系统(生产经营品种、产品来源去向、日常监管、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终端信息系统和行政许可信息系统以及各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配备的“智能食安”管理终端、食品监管微网站(包括单位宣传、教育培训、形象展示、案例警示等等)以及辖区全覆盖、视频化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实现手机移动DUS(Data Utilization Station,数据利用站)上的24小时OA办公(包括制度、公告、通报、现场巡查、专项检查、汇报、考勤、在线考试等),以及消费者线上举报的快速处理等。对目标厂商进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即时动态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

培育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完善诚信道德体系及赔偿机制,加大违法犯罪成本。理想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应该让各方面的激励和约束集中到生产经营者行为上。政府应通过简政放权、从繁杂的审批事务中腾出精力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增加企业对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义务,使其明晰责任及违规将受到的惩罚,培育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让企业回归到第一责任人的角色。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培训考核、风险自查、产品召回、采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的全过程记录、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建立重点产品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开放共享,强化企业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落实赔偿企业首任制,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原则,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无条件赔偿消费者损失,然后再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厘清各方责任。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承诺行动,完善食品安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行政、刑事方面,保持严惩重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增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震慑力。

构建党政主导,信息公开、社会共治模式。中央明确提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任务,因此,必须将食品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政绩考核体系。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制定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指标及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执行制度,严格食品安全责任,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强化党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健全部门间、区域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公众参与、社会共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对监管者最硬的约束,也是对违法者最大的震慑,更是对消费者最好的保护,它应成为监管工作最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坚决做到监管标准、监管过程和监管结果三公开。另外,引导全社会共治共享,构建公众参与监督机制,还要畅通维权渠道,以互联网等各种方式方便群众、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的积极维权与参与。要有切实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与鼓励举报人,用社会力量弥补政府监督力量的不足。

总之,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法治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机制与模式,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水平,才能走出一条依靠机制创新提升监管合力、依托科技创新提高监管能力、依靠模式创新提高监管活力的路子。才能坚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上一篇:手册核销培训资料下一篇:苏轼描写人生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