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2024-05-15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通用8篇)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篇1

2012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解读

发布日期:2012-06-11

来源:新民网

浏览次数:454 核心提示: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近期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成效是保障百姓饮食健康安全的基石。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个最严”的监管要求,实现把上海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之一的目标,本市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群策群力、突破固有羁绊,在监管机制、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为客观反映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建设,构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局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近期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全市相关监管部门和区县推荐的58件案例经过市民投票、专家评审,十大案例于今天正式揭晓,另外还有十个案例入围。

案例一

上海市率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推荐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市农委 市工商局 市质量技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工作,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即启动《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立法工作,该办法经市人大2011年7月29日审议通过,于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实施《食品安全法》后的首部地方实施办法。

该实施办法融合了历年监管实效和世博食品安全保障成果,首先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禁止回收食品和过期食品再用作食品原料、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加强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并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该办法还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为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依法监管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履行法律义务提供了可依照的“准绳”,更催生了本市多部为食品安全配套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应的职能机构,市、区(县)两级食品安全委会员会及其办公室相继建立完善,对原本多头监管或职能划分不清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协调与裁决,填补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缝隙”。根据实施办法要求,本市整合各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资源,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启用统一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12331”,受到普遍欢迎,并获得国务院食安办充分肯定。

案例二

积极构建农药连锁经营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

推荐单位:市农委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水龙头”,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对农药连锁经营单位,本市农业监管部门实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不把“水龙头”关死,也不让“水”任意流入非正规渠道。

近年来,本市修订出台农药经营使用管理规定,强化农药连锁经营体系建设,定期培训经营人员,切实提高农药经营的服务质量。目前,全市农药经营网点约1000家,其中连锁经营覆盖面超过50%。农药连锁经营企业依托农药配送中心,利用经营网络平台,实行了采购、配送、标识、定价、服务“五个统一”,本市农药经营行业正向规模化、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变。市农业执法部门还定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对农药连锁经营网点的农药标签、产品质量、销售档案等进行抽查,坚决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本市还积极制定农药连锁经营扶持意见以及配套标准,在全国率先推行农药连锁经营补贴政策,完善了购销可追溯制度,提高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农药经营的规范性、安全性明显提高。

案例三

加强食品安全 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推荐单位:市商务委

建立主副食品追溯体系可谓“一举三得”,既能够提高产销之间信息透明度,确保市民明白消费,又能够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促进诚信经营,还能够让主副食品价格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及时发现并查处问题食品,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多年将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目前,本市已有730家标准化菜市场、203家超市大卖场、13家生猪屠宰场、36家外省市生猪产销对接企业、12家肉类批发市场、24家肉类配送企业、18家蔬菜批发市场等共1010家企业建设了肉菜追溯体系,消费者能通过在销售终端电子秤上打印的电子标签查询到购买肉品、蔬菜的来源和加工企业、生产日期、检疫检验、流通环节、经营者等信息。

猪肉追溯已在屠宰、批发、零售环节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追溯在批发、零售环节的覆盖面已分别达到90%、40%以上;水产追溯已在8家水产批发市场和230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牛羊肉在1家宰畜场、24家批发市场、180家超市大卖场、341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粮食在3家主要批发市场、104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在未来三年内,本市的水果、南北货等主要农副产品也有望可以追溯“身世”。

案例四

本市开展停售散装食用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推荐单位:市工商局

食用油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借一个旧油桶,灌入“来历不明”的食用油,“流动油坦克”叫卖的散装油往往让消费者提心吊胆。

自去年9月以来,本市工商部门针对散装食用油经营户不落实法定要求、油品质量普遍不高、安全隐患较多,且销量逐年下降等问题,深入调研、排摸,稳步推进了全市822户散装食用油经营户主动调整业态。

对散装油的清理规范,本市工商部门坚持疏堵结合。根据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尚无禁止经营散装食用油的规定,工商部门便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的宣传,引导经营者充分认识安全隐患和经营风险,督促其主动放弃散装食用油经营活动;同时专门开设绿色通道,为散装食用油经营者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提供快捷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全面停止销售散装食用油,全市市场内247户散装食用油经营户全部拆除了散装储油罐,575户市场外的经营者也于今年4月底完成了业态调整。

案例五

“亮剑行动”剑指食品领域犯罪 “行刑衔接”加大打击犯罪力度

推荐单位:市公安局

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协调下,市公安局会同市食药监管局、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开展“亮剑行动”,深化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完善线索移交、联合执法、检验鉴定、情况通报等多项打击协作机制,成功侦破青浦区“问题豆芽”案,生产、销售假冒“中盐”、“太太乐”等注册商标调味品案等重点案件1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5人,切实形成全市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案例六

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 完善乳品安全追溯体系

推荐单位:市质量技监局

安全的乳品依靠乳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电子信息记录是过程监管的有效措施。为完善乳品安全追溯制度,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全部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电子信息记录系统。本市质量技监部门通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全市1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完善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障了乳制品质量安全。

至2011年底,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和光明乳业下属5家乳品生产企业投入巨资开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过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另外6家乳品生产企业包括3家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目前,这些乳品企业已全部建立起信息记录和数据查询平台,全面掌握了原材料验收、原材料库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不合格产品管理、产品出厂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乳制品产销链的全追溯。

案例七

保障餐饮食品安全,实行量化分级公示

推荐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和监督公示管理制度,将监管部门对餐饮单位每次的监督检查结果分别以绿色 “笑脸”、黄色 “平脸”、红色 “哭脸”的卡通形象,在店堂内进行标示,显示其食品安全状况的优劣。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餐饮服务单位被评为 “笑脸”、“平脸”和 “哭脸”的分别占到总数的22.32%、68.66%和9.02%。目前,在全市各餐饮服务单位门口或醒目处都能看到食品安全监督公示牌。这项制度正在向全国推进,并被一些发达国家效仿。今年,市食药监管部门还建立了上海餐饮服务单位的“面容”等级评定数据库,市民可在网上实时查询饭店的食品安全状况。“哭脸”、“平脸”还是 “笑脸”,轻点鼠标就能轻松获知。

案例八

“精细化服务”为外贸食品安全护航

推荐单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作为在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松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打破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常规,主动跨前一步实施“精细化服务”,形成一套较科学的出口食品管理体系。一是定期开展企业原辅料、标准收集确认工作;二是引入第三方检验,贯彻 “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三是基于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产品风险建立不同抽检比例的精细化监管服务方案;四是实施动态化管理,在日常的出口监管过程中,根据企业出口量、管理体系的变化随时予以调整。“精细化服务”实施以来,先是缩短了通关速度,节约了物流成本,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仅此一项每年为辖区内企业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二是延长企业产品货架期,产品可以在国外货架上多存放一个月,增加销量;三是提高了企业自检能力,减少检验检疫抽检量,加大检测针对性,综合抽检效率明显提高;四是明显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被国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也由2009年的4批次降至目前的0批次;五是促进企业质量体系改进,有效提高企业的 “第一责任人”意识。截至目前,“精细化服务”已使辖区内51家企业受益,促进食品出口将近20亿元,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000多万元。

案例九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创建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

推荐单位:浦东新区食安办 奉贤区食安办 嘉定区食安办 崇明县食安办

农村家庭自办酒席一直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目前,全市郊区县每年自办酒席村民估计超过3万家,办酒桌数150万多桌,用餐人员超过1500万人次。近年来,浦东新区、奉贤区、嘉定区、崇明县建立了由乡镇政府牵头,区县食药监管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共同参与的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以往被视为“野路子”的农村自办酒席场所和从业人员被纳入“正规军”,采取了严格管理。

截至目前,上述四个区县的农村家庭自办酒席已经形成了“办酒户申报——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乡镇食药监分所(社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流程,并分别制定了各地区的 《农村家庭自办酒席管理办法》,将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实行奖惩制度。根据规定,置办农村自办酒席的场所、厨房间、冷菜间等硬件设施必须符合基本要求才予以登记备案;厨师及服务人员要通过培训持证并经过公示方能上岗;酒席进货台账必须登记并实时查验;相关责任人要签订 《食品安全责任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追究其责任;执法人员要实地指导,制定高风险菜肴品种菜单、限制制作相关菜肴并留样登记。

案例十

以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动”为平台 加强食品公共安全管理

推荐单位:杨浦区食安办

杨浦区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流动食品摊贩较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单个监管部门难以治理的 “综合病”。杨浦区城区综合管理委员会和区食药监分局创新城区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专业管理部门为主履职、重点难点问题联动处置的原则,形成了各个监管部门群防群治的食品安全 “大联动”综合管理平台,该区各街镇综管委先后建立了日常巡查、信息共享、问题联处、例会会商、基础台账、宣传教育、奖惩考核等七项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该区食药监分局将原有的4个食监所分所拆分为6个,每个分所对应管理两个街镇。以街面和小区食品安全为重点,围绕无证餐饮,流动食品摊贩、食品非法生产经营窝点等进行监督管理。今年以来,“大联动”共处罚无证餐饮25起,联合执法取缔地下食品加工窝点5起。其中,五角场街道 “德笼馆”餐馆因房屋属性问题长期处于无证状态,有关部门利用 “大联动”平台积极会商,主动跨前,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将其纳入监管;又如,新江湾城街道通过巡查及时发现一个地沟油非法加工窝点,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立即予以取缔和惩处。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增强。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由于实力雄厚, 往往可以顺利地获得资金, 但是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大或者没有高质量的资产供抵押, 往往较难获得融资或者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 因此上市融资对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近年来, IPO对企业的业绩规模等要求高, 尤其是连续三年业绩的要求, 让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但是IPO并非唯一的上市途径, 反向并购, 或称作买壳上市也可以达到上市的效果。反向并购在美国被广泛使用, 它通过并购壳公司达到上市的目的, 再进行增发,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也可以通过反向并购上市, 通过IPO和反向并购上市的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中流通。

二、中国反向并购的特点

(一) IPO与反向并购

同美国市场一样, 中国市场中也存在IPO和反向收购这两种上市方式。中国中小企业在国内上市既可以通过IPO也可以通过买壳或借壳上市, 这两种途径上市的公司都在同一市场中交易。但两种上市的方式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1) 上市时间长度不一。IPO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步骤多而繁杂, 参与方多。IPO的相关方包括最基本的非上市公司股东、经理、承销商。审核工作流程分为材料受理分发、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反向收购的步骤较少, 审核环节并不像IPO那样繁复。通常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股权转让, 即非上市公司购买壳公司的大部分股权, 以达到控制壳公司的目的。第二个阶段是资产置换。既将原壳公司的不良资产卖出, 而将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 这样壳公司的业绩将有明显的改观, 便于进行下一步的融资。一般反向收购所需时间为三至九个月。

(2) 成本不同。IPO的成本巨大, 包括审计费用、承销商费用、保荐费用。由于IPO可以使上市公司吸引到巨大数额的资金, 上市公司往往并不在乎这些费用。而买壳上市的成本主要包括购买壳公司的成本以及相关的律师事务所费用。壳公司的成本主要由市场供需和壳公司本身价值决定。如在反向收购浪潮高涨之际, 壳公司的价格会在其自身价值上有一定溢价;再如一个已经停止正常经营或者有大量负债的壳公司其价格会偏低。但考虑到壳公司一般是经营不善, 或是处于夕阳行业的企业, 其企业价值较低, 加上不需要保荐费用承销商费用, 其他相关费用可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所以反向收购的成本相较于IPO低。

(3) 过程简单, 管理层关注度不一。IPO过程复杂, 占用时间长, 但又能给公司引进巨大数额的资本, 所以, 管理层往往需要放手主营业务, 一心扑在IPO上。而反观反向并购, 无需管理层投入太多精力。律师, 审计师和若干管理层负责即可。

(4) 股权稀释程度不同。在IPO中承销商往往希望公司尽量多的筹集资本, 因为他们按照筹集总额来收取佣金。但这些资金可能超过了公司真真的需求。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股权被过度稀释了。而反向收购中筹集的资金较少, 股权的稀释也较少。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大股东仍旧可以掌控并购后的公司。

(5) 上市政策不同。IPO与反向收购都对即将上市公司的业绩、规模、经营时间等做了要求, 但比较起来IPO的要求更为严格。中国A股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中包含了主体资格、独立性、运营规范、财务会计指标、资金用途等, 具体如表1所示: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对反向收购中非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 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的相关规定, 在业务、资产、财务、人员、机构等方面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 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可见, 通过IPO和反向并购上市的公司其经营实体持续的时间都要求在三年以上。但是在财务指标上, IPO不仅要求高, 且更为细致, 包含了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股本、无形资产等方面。而反向并购只对两年的年度净利润做了要求。此外,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相关其它规定, 如“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不存在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重组后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则更多的依赖于人为判断而不是任何可见指标, 这样也增加了审核过程的人为影响和可操控程度。

(6) 适用对象不一。IPO由于门槛设置较高, 具有较好的筛选效果, 一般是实力雄厚, 经营良好或者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的企业可以达到上市标准。如国企和地方大力扶持的企业。而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本就处于劣势, 加上融资渠道较窄, 更不利于其扩大再生产。民营企业很可能在IPO的筛选过程中被淘汰, 而无法享受IPO带来的融资便利。而反向收购门槛较低, 筛选功能没有IPO强。比较适合于无法IPO但是有融资需求的企业。

二、案例分析

浪莎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纺织品生产、销售的浙江民营公司, 主导产品为针织内衣等, 是国内行业中的第一大品牌厂家, 也是唯一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产品质量国家免检的厂家。曾先后拥有过俞兆林、北极绒、南极人、中科暖卡、浪莎袜业等多个产品。公司分别在四川、安徽两地投资建设子公司, 占地400余亩。拥有50个联营加工厂,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生产企业之一。

浪莎集团寻求资本的道路可以追溯到2001年, 当时浪莎袜业希望以IPO的方式上市, 但是时逢股改, IPO被搁置。后由于IPO耗时较长, 转而选择了反向并购的方式上市。

2006年9月, 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 四川省国资委将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 (占总股本的57.11%) 转让给浪莎控股, 费用约为7000万。浪莎成为*ST长控控股方。

2007年2月, ST长控通过审核, 向浪莎控股以每股6.79元的价格定向增发了10106300股股票, 购买浪莎旗下浙江浪莎内衣的全部股权。既浪莎将内衣业务注入了ST长控。至此浪莎控股共持有ST长控4129.5353万股。

买壳上市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溢价, 若根据5月28日收盘价39.65元/股计算, 浪莎持有的股份市值为4129.5353×39.65=163736.07万, 除去购买股份的成本7000+6.79×10106300=13862.1777万, 浪莎通过买壳上市获得了近15亿的资本。

案例特点之一:时间短。浪莎上市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反映出反向收购相较于IPO环节简单, 参与方少的特点。

案例特点之二:收益成本比大。浪莎收获15亿的同时付出的成本约合1亿。这与壳资源的特点和其债务重组有关。

表2给出股权转让之前, ST长控的股权分布状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ST长控的股票集中度较高, 约有67%的股份未流通。浪莎直接购买第一大股东的所有股份, 而并非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 这样操作不仅容易接洽, 而且避免了推高股价的可能性, 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收购。

表3描述了并购前ST长控的财务状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并购之前ST长控的财务情况恶化严重, 营业利润为负, 有被掏空的嫌疑。期间为子公司提供担保, 有违规担保的记录。

审计出具意见中表示:“长江控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长江控股前三个会计年度均发生巨额亏损并资不抵债;存在大额未偿还逾期银行债务和对外担保;诉讼案件较多, 金额较大;并且由于环保方面的原因生产经营需限期进行整改, 长江控股已于2004年7月26日停产, 长江控股能否正常地开展持续经营活动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 此时的ST长控并不是“干净的壳”, 通常这类壳公司不是理想的壳资源, 因为他们的或有负债将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宜宾市国资委出面为ST长控偿还了一部分的欠款, 而剩下的一些则获得了豁免。在债务重组后的ST长控是一个较为干净的壳公司。

得益于政府的帮助, 浪莎获得了低价而优质的壳公司。浪莎采取借壳的方式获得了上市资格无疑是个成功的例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至2007年, 还没有内衣企业通过IPO方式获得上市资格。在市场上与浪莎分庭抗礼的浙江梦娜袜业两次试图IPO均以失败告终。这两个现象可以让我们重新考虑内衣袜业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如果浪莎也采取IPO方式上市, 也许并不能顺利的通过IPO。从这一角度上, 其上市成功也得益于反向收购的“低门槛”。

三、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 加强退市制度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通常不愿意退市,

因为上市资格的稀缺导致其更倾向于利用重组的方式出卖壳资源来退市。这成为了某些不符标准的公司“挤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加强对经营不善的企业的淘汰力度, 保证市场“能进能出”才能保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运行。根据2001年证监会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修订) 》, 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 证券交易所将于年报公布10天内暂停该公司股票交易。但是若公司暂停交易后半年报显示公司盈利, 可以申请恢复上市。由此可以看出, 虽然退市制度存在, 但是相比于IPO的严格的上市筛选条件, 退市条件显得更宽松, 可操作性更强。这也给了被“ST”或“*ST”的公司更多的余地, 寻求通过重组的方式来“抽身”。2012年4月20日, 深交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了创业板块的退市规则, 是退市制度的一次改进。新规则里增加了“36个月中累计受到交易所三次公开谴责”和“连续20日收盘价低于每股面值”就要终止上市的规定, 另外当净资产为负时, 将暂停上市时间从两年缩短为一年, 将终止上市时间从两年半缩短为两年。同时不支持通过借壳的方式重新获得上市资格。深交所的这一举措, 加大了对创业板股票的监督力度, 退市的时间更短, 条件更加严格。不符合标准的公司不能够顺利的成为“壳公司”, 减少了壳资源的数量, 使得想通过反向并购“挤入”市场的公司缺少进入的途径。当壳资源足够少时, 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得到壳资源并且进入市场, 这样可以缩小IPO和反向并购上市标准的差距。

(二) 提高数量指标如上文所说修改后的《资产重组决定》

仍然有可操纵空间, 且与IPO的标准也有一定差距。所以建议可以通过增加考察期年限和增加考察指标等方法提高准入门槛, 保证优秀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市场, 浑水摸鱼的企业被淘汰。

(三) 加强披露与监管力度

面对反向并购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和监管方面的硬性指标, 未能够达到标准的公司可能会冒险造假。如在绿诺案例中, 绿诺为了寻求转板而走上了财务造假的道路, 其通过刻意、选择性地少披露或者模糊披露关联方交易来增加利润, 监管部门应要求非上市公司加强披露的范围和深度, 并加以审核。同时监管部门应当提倡非上市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非上市公司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可以视为加分项, 更容易通过监管。这样提高了公司自控的自觉性, 间接地提高了非上市公司的实力。

除了准入制度和退市制度的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反向收购的低门槛进入市场进行融资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是站在投资者和市场的角度看则是有损于其利益和效率的, 这使得反向收购并不能被视为一个双赢的办法。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有助于其扩大再生产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成长起来的优秀的企业再进入股票市场才能为投资者带来有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紫:《借壳:后门族的胜利》, 《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34期。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篇3

案例一 首条“准绳”保口福

上海市率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推荐单位: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上海市农委、上海市工商局、上海市质量技监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于2011年7月29日经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并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实施《食品安全法》后的首部地方实施办法。

该实施办法融合了历年监管实效和世博食品安全保障成果,首先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禁止回收食品和过期食品再用作食品原料、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并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该办法还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更催生了上海市多部为食品安全配套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应的职能机构。上海市、区(县)两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相继建立完善,对原本多头监管或职能划分不清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协调与裁决,填补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缝隙”。根据实施办法要求,上海市整合各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资源,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启用统一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12331”。

案例二 一张一弛管农药“龙头”

积极构建农药连锁经营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

推荐单位:上海市农委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水龙头”,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和农民切身利益。对农药连锁经营单位,上海市农业监管部门实行张弛有度的管理,并不把“水龙头”关死,也不让“水”任意流入非正规渠道。

近年来,上海市修订出台农药经营使用管理规定,强化农药连锁经营体系建设,定期培训经营人员,切实提高农药经营的服务质量。目前,上海市农药经营网点约1 000家,其中连锁经营覆盖面超过50%,上海市农药经营行业正向规模化、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变。上海市农业执法部门还定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对农药连锁经营网点的农药标签、产品质量、销售档案等进行抽查,坚决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上海市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农药连锁经营补贴政策,完善了购销可追溯制度,提高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农药经营的规范性、安全性明显提高。

案例三 粮肉蔬果追溯清“身世”

加强食品安全 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推荐单位:市商务委

建立主副食品追溯体系可谓“一举三得”,既能够提高产销之间信息透明度,确保市民明白消费,又能够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促进诚信经营,还能够让主副食品价格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及时发现并查处问题食品,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自2008年以来,上海市连续多年将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目前,本市已有730家标准化菜市场、203家超市大卖场、13家生猪屠宰场、36家外省市生猪产销对接企业、12家肉类批发市场、24家肉类配送企业、18家蔬菜批发市场等共1010家企业建设了肉菜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秤上打印的电子标签查询到所买肉品、蔬菜的来源、加工企业、生产日期、检疫检验、流通环节、经营者等信息。

猪肉追溯已在屠宰、批发、零售环节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追溯在批发、零售环节的覆盖面已分别达到90%、40%以上;水产追溯已在8家水产批发市场和230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牛羊肉在1家宰畜场、24家批发市场、180家超市大卖场、341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粮食在3家主要批发市场、104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

在未来三年内,上海市的水果、南北货等主要农副产品也有望可以追溯“身世”。

案例四 杜绝“散油”换放心烹饪

开展停售散装食用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推荐单位:市工商局

食用油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借一个旧油桶,灌入“来历不明”的食用油,“流动油坦克”叫卖的散装油往往让消费者提心吊胆。

对散装油的清理规范,上海市工商部门坚持疏堵结合。根据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尚无禁止经营散装食用油的规定,工商部门便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的宣传,引导经营者充分认识安全隐患和经营风险,督促其主动放弃散装食用油经营活动;同时专门开设绿色通道,为散装食用油经营者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提供快捷服务。

目前,上海市已全面停止销售散装食用油,全市市场内247户散装食用油经营户全部拆除了散装储油罐,575户市场外的经营者也于今年4月底完成了业态调整。

案例五 “行刑衔接”破食品犯罪

“亮剑行动”剑指食品领域犯罪 “行刑衔接”加大打击犯罪力度

推荐单位:市公安局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篇4

作者 金融监管研究院 资深研究院 专栏作者,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和网站转载本文目次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定义及主要参与主体介绍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规则变迁

(一)试点阶段(2004年-2006年)暂停受理(2006年9月-2009年4月)重启试点(2009年5月-2013年2月)

(二)由试点业务转为常规业务但须审批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

(三)备案制 负面清单管理阶段(2014年11月-至今)

三、现行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规则一览及核心法规解读

四、企业资产证券化与公司债券的区别及资产证券化的优势

五、合格投资者制度

六、备案制实施后的发行情况

七、典型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一)租赁债权类:宝信租赁一期租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

(二)工商企业应收账款类:五矿发展应收账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

(三)小额贷款债权类:银河金汇-瀚华小额贷款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

(四)基础设施收费类:嘉兴天然气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

(五)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债权类:中信华夏股票质押债权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

(六)不动产财产及财产权利类:中信华夏苏宁云创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定义及主要参与主体介绍本法规《管理规定》第1、2、4条规定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即系由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等相关主体开展的,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采用结构化等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活动。本法规的适用范围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等相关主体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业务性质为证券发行活动、投融资活动、新型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下图基本勾勒出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参与主体(原始权益人、专项计划管理人、专项计划托管人、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律师、会计师、评估机构、担保机构、评级机构等)及其职责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1、基础资产根据《管理规定》第3、5、24、26条对基础资产的相关规定,基础资产的必备要点包括:其一,基础资产的主要资产类型为企业应收款、租赁债权、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等财产权利,基础设施、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或不动产收益权,以及证监会认定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此处需要关注基金业协会发布的《负面清单指引》;其二,要求权属清晰明确;其三,必须是可以产生独立、可预测的,持续且稳定的现金流;其四,可特定化,并能独立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参与人(原始权益人、管理人、托管人等)的固有资产;其五,根据《管理规定》第24条规定,在基础资产实现转移前不得附带抵押、质押等担保负担或其他权利限制;其六,根据《管理规定》第26条规定,基础资产的规模和存续期限应当与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存续期限相匹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基础资产的表述需要极为准确,需要清晰界定财产权利或财产。

2、特殊目的载体(SPV)《管理规定》第4条对SPV的定义是指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专门设立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简称专项计划)。此外,《管理规定》第49条、第50条还明确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可以通过其他SPV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经证监会认可的期货公司、证券金融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参照《管理规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3、结构化等信用增级方式结构化等信用增级方式,主要是指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为证券信用增级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比如基础资产入池以及真实转让、SPV实现破产隔离(《管理规定》第5条)、现金流期限配置等,具体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如分层结构、超额抵押、现金储备账户及超额利差账户等)与外部信用增级方式(如责任保险、企业担保、银行信用证、流动性支持等)。比如,常见的结构化内部信用增信方式是建立次级档,进行优先劣后安排,将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至少分为两层即优先偿还证券、次级证券,其中优先偿还层的证券是高级证券,只有当优先偿还层的本息全部支付完毕后,才会开始偿还次级证券的本金。

4、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指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SPV),以实现资产真实出售、破产隔离而设立的。

5、原始权益人是资金的需求方,基础资产的原始所有人、出让基础资产的原始债权人、设立SPV的委托人。

6、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是资金的实际供给方,其购买资产支持证券,以获得固定收益。

7、专项计划的管理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是指接受原始权益人的委托为其基础资产设立SPV,作为受托人代表SPV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包括结构设计、资产选择、现金流分析、定价、起草发行文件、证券承销、报批等事项。

8、专项计划的托管人包括具备相关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中证登、证券公司或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托管机构。提供基础资产、专项计划的托管服务。

9、专业中介机构律师:起草发行文件和法律协议、协助解决法律、结构问题并协助报批。会计师、评估机构:提供基础资产的财务信息、现金流分析。评级机构:出具信用评级报告(包括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担保机构:通过担保、保险等方式提供外部信用增级。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规则变迁

(一)试点阶段(2004年-2006年)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俗称“国九条”),提出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由此正式开始。2004年4月,证监会根据“国九条”精神,牵头研究论证以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研究论证。2005年8月,发行首单产品,即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设立,正式开启了“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试点。这一试点阶段自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期间,共试点发行了9只产品。根据证监会当时的定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以专项资管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以计划管理人身份面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按约定用受托资金购买原始权益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将该基础资产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管业务。这是企业的一种外部融资形式。暂停受理(2006年9月-2009年4月)经过2005年、2006年两年试点后,2007年证监会与交易所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起草《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但此时恰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试点被迫暂时中断,2006年9月-2009年4月暂停受理。重启试点(2009年5月-2013年2月)2009年5月21日,证监会机构监管部发布《关于通报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情况的函》(机构部部函[2009]224号)及《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重启试点。重启后,自2011年8月至2013年共发行4只企业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产品。其中,《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对券商的资格准入条件极为严格。

(二)由试点业务转为常规业务但须审批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2013年3月15日,证监会就试点经验进行总结,正式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证监会公告[2013]16号),与2009年的《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同时也正式因为有以下修订内容标志着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由试点阶段进入了常规业务模式阶段。具体变化主要体现为:①扩大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范围,不再把专项计划作为唯一特殊目的载体;②降低业务门槛,放宽对券商的业务限制,取消有关券商分类记过、净资本规模等门槛限制,只要具备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基本条件的券商均可开展此项业务;③取消了指定项目主办人以及项目主办人资格的要求;④投资者不再限定为机构投资者;⑤交易场所除沪深证券交易所外,新增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系统、证券公司柜台及其他经证监会认可的交易场所;⑥允许证券公司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双边报价,即可成为资产支持证券的做市商。⑦取消了计划管理人自有资金及关联资金投资专项计划规模上限等限制要求,此外还允许券商以其管理的集合资管计划等认购资产支持证券。2013年5月,证监会将此项业务的行政许可名称正式认定为“证券公司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审批”。

(三)备案制 负面清单管理阶段(2014年11月-至今)此后,随着门槛进一步降低,2014年2月,证监会为配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发布公告取消了三项审批项目,其中就包括取消了专项计划资产证券化业务审批。之后,同年1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及其配套规则(尽职调查工作指引和信息披露指引)。2014年12月24日,基金业协会发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监测工作。至此,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实现事后备案和负面清单管理。依据证监会2014年11月的《管理规定》,交易所专项计划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基金业协会事后备案和负面清单管理。基金业协会为此发布了相关配套规则:《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报价系统并于2015年发布《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试行)》。根据证监会最新要求,基金业协会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备案完成后日常报告为辅助进行管理。专项计划管理人应自专项计划设立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将设立情况报基金业协会备案,协会对备案文件进行齐备性复核,在备案文件齐备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接收函”。备案后,资产支持证券在交易所挂牌或转让的,管理人应向基金业协会进行定期报告(含资产管理报告和托管报告)和不定期报告(含重大事项报告、违规报告、信息披露报告)。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篇5

今年以来,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和难点,我们京山县食药监局在强化监督、提高执法效能上下功夫,采取落实监管责任、强化日常监管;推行“一票通”、规范进销货台账;创建“示范农贸市场”,引导市场提档升级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监管的水平,着力构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归纳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摸底调查,找准监管薄弱环节。今年8月份,我们结合体制改革后开展的首次专项整治“亮剑”行动,组织各分局(所)对全县19家农贸市场进行调查摸底,将市场开办者基本信息、市场规模、市场内518户食品经营户、675户食用农产品全部建立监管档案。同时发现了我县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基础设施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经营场所卫生差、经营自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等基本没有落实。二是市场内多数经营户索证、索票、台账制度未建立,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三是市场普遍没有配备相应的食品快检设备,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缺乏有效保障。

二、明确监管责任,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摸底调查发现的农贸市场监管存在的“风险点”,我们从落实监管责任入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由事后处置向预防为主转变。一是明确监管人员责任,做到监管区域“网格化”。将全县19个市场监管经营主体以基层分局(所)为主体,实现分局(所)长与市场监管人员、监管人员与市场开办者、市场内各类食品经营者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状》,做到任务落实到人,监管责任明确到人。二是落实日常“痕迹化”监管,严格按县局《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监管人员每月对农贸市场各类监管对象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做到监督检查有记录、检查双方有签字,监督文书齐全,监督结果真实可信,确保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可防、可控。三是开展了一次《农贸市场及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在全县19个农贸市场张贴“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的通知”500余份;张贴“十不准、八禁止”食品安全警示宣传材料100多份,利用市场内的10多个LED显示屏,播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信息20多条。结合县局开展的“食用油”、“肉制品”等专项整治,对19个农贸市场各类经营户进行集中彻底清查。对涉及无证经营、进货台帐记录不全、未索证索票等违法行为,下发预警通知书(办证通知书)16份,排查食品安全隐患3个,及时查处了一批销售过期食品、无中文标签肉制品、无证经营食品等违法行,有效规范了农贸市场食品经营秩序。

三、找准突破口,强力推行“一票通”。针对农贸市场内大部分经营者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台账记录积极性不高,食品安全信息不准确,出现问题难于追溯的实际,我们8月初率先在全县农贸市场推行使用“一票通”购货凭证。为使食品经营户接受“一票通”,我们采取三项措施,一是与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相结合,将如何正确填写、索票粘贴、保管年限等内容作为食品从业人员培训重要内容之一。共开展培训10期,培训500余人。二是召开专题会议,重点推广。8月份在县局召开的食安办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专题会议上,县局就推行“一票通”的意义和作用做了介绍,引起城区8所学校分管食品安全的校长强烈兴趣,会后纷纷到县局索取“一票通”样本,认为“一票通”有效解决了学校食堂长期存在的食用农产品购货台账无法规范、食品质量不稳定以及来源复杂、报帐难等问题。三是实施倒逼机制,通过规范学校、机关食堂、餐饮经营户进货台账等方式,督促市场经营户使用“一票通”。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对未建立台账制度或台帐记录不全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处罚决定书等手段,督促全县1500多户餐饮单位全面使用“一票通”作为进货台账,实现了以批发源头监控为切入点,进销货台账全覆盖的记录机制,达到了全面监控食品准入的目的,有效化解了食品安全监管风险。“一票通”推进近3个月来,全县19家400余家食用农产品经营户已领取“一票通”票据3000余本,真正实现了食用农产品从市场准入到生产经营各环节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

食品安全市场监管 篇6

经济法的本质:

一、指一般意义上的法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二、指经济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性质和属性。

(一)平衡协调法: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利益目标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二)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三)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

(四)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五)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性或专业性

(二)政策性

(三)政府主导性

(四)综合性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立法和具体适用中所应当遵循的准则。它是经济法精神和价值的反映,是经济法宗旨和本质的具体体现。

(一)平衡协调原则 经济法力求实现实质正义和社会效益

(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经济法对市场精神和经济效益的追求

(三)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

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契合和联结点

为确保春节期间全区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药监闵行分局制定方案,组织力量,以大中型餐饮、生猪产品、保健食品等为监管重点,开展巡回检查,严厉打击各种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保障节日期间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月2日—8日,分局出动监督员82人次,每天组织4个巡查小组(除夕6组),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93户,其中餐饮138户,自办酒席户16户,保健食品经营单位39户。检查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71份,环节快速检测174件。及时处理市民投诉举报案件3件。检查情况显示,各被检单位情况良好,能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未查见严重违法经营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均当场责令改正,确保了食品生产加工安全。

同时,工商闵行分局认真做好春节期间市场监管工作。一是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查,重点查看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等经营户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及索证索票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六查六看”,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并要求经营户提高安全意识,全力确保节日期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二是积极维护市场秩序。认真开展旅游商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售假、欺骗游客购物消费行为,净化假日旅游消费环境;加大巡查,加强对各类促销打折行为的监督指导;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稳定市场物价;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经营治理整顿,依法加强烟花爆竹的市场清查,保障安全稳定。三是继续依托12315平台,加强申投诉处置力度,强化维权联络点的联络机制,落实节日期间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工作的值班、应急等机制,确保假期消费市场平稳有序。

自1月11日至2月9日,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543人次,执法车辆211辆次,检查农副产品市场259个次,检查场内经营户2935户次,查处无照经营6户,责令改正6户。其中,梅陇工商所查处了辖区内某市场销售生肉冻品外包装上没有任何中文文字的案件,调查发现市场内某经营户自建冷库内共有3个品种牛肉冻品计12箱,近500公斤无检疫检验合格证明,也无法说明来源,目前已立案调查,执法人员依法将上述牛肉冻品扣押。

3月3日,段泊岚镇召开了由安委会成员单位、各管区参加的第一季度食品药品调度会议,对春季食品安全做了专项部署,对每个成员单位、村庄进行了责任分工,从四个方面加强对食品安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市场的监管,确保全镇春季食品安全。

生产加工环节方面。重点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等经营户的监管,严厉查处和打击违法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或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生产加工企业,严厉 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食品流通环节方面。加大对集贸市场、超市、食品店等食品流通环节的检查力度,全面建立食品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及索证索票等制度,对发现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等违法经营行为。

餐饮消费环节方面。对饭店、学校食堂、企业职工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餐饮单位,重点检查食品原辅料索证索票、食品加工操作、餐具消毒情况、藏储 设施卫生条件等环节,坚决查处餐饮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信息畅通环节方面。镇食品安全监管专门成立专门小组,公布公开电话,做到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食品药品的安全工作。各村庄、成员单位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及时上报,监管小组对投诉举报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害。

少数外地不法商贩在宁贩运经销疑似问题猪肉一事,经央视等媒体报道后,当即引起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商务、质检、工商、农委、食品安全等相关部门及建邺、浦口等区在3月15日上午第一时间联手行动,采取对疑似问题猪肉立即下架、封存、销毁,对相关货源渠道进行监管封控等五项措施。3月15日下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市场监管管理措施,要求立即实施全市食品安全专项大检查,封堵管理漏洞,对生猪等各类农副产品严格实行从生产、流通、贩运、销售全过程溯源监管,确保杜绝类似问题,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确保市民吃上安全食品。

上午,央视曝光疑似问题猪肉后,市、区两级及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措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立即行动,对疑似问题猪肉和食品市场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对疑似问题猪肉从菜市场立即下架、封存,并由相关检测机构取样,同时对猪肉进入市场流向进行清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销毁。二是对存栏生猪立即停止宰杀并进行采样检测。三是暂停从媒体曝光的猪源地采购、调入生猪。四是加强监管,从源头上加大把关力度,对猪肉产品“瘦肉精”检测加大频次,加强对区域各屠宰场病疫检测和索要票证等监管程序,杜绝问题猪肉流入市场。五是积极做好市场肉食品供应,确保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下午,市长季建业召开专题会议,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要求,停止疑似问题猪肉销售;停止在疑似问题猪生产地采购调运生猪;相关屠宰场、经营点停止营业,限期整改。要举一反三,立即组织对农副产品的专项检查,强化源头管理;强化品质检测;强化全过程监管。对涉及疑似问题猪肉的相关责任人,依法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

会议强调,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同时,加强农副产品基地协作,建立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加强大宗农副产品进货管理,包括对蔬菜、肉食、水产在内的各种农副产品的源头管理;加强农副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对屠宰食品企业管理要强化生产、调运、屠宰、销售全过程监管;加强对上市农副产品的检疫检验,确保全部农副产品流通上市全程安全可控。同时,立即组织调运一批保证质量的鲜肉,保证市场供应安全充足,满足市民需求。

市政府表示,对于疑似问题猪肉的权威检查抽样结果,以及后续处理情况,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透明发布。

元旦、春节期间,该局把确保节日市场食品安全作为重要工作,把旅游、娱乐、购物、食品质量等容易引起消费安全和投诉问题的方面列为监管重点,早部署,早行动,局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确保了节日期间市场秩序的繁荣稳定和消费者安全。两节期间,中山区食品安全投诉案件和申诉案件均为零,实现了市场监管新突破。

一是抓住重点,全程监管。监管过程中,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商品,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乳品及乳制品、肉制品、食用粮油、肉类、酒、水产品等节日期间销量大的商品作为检查防范的重点,严格管理。对辖区十余家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早市和商场内食品现场加工等重点场所,强化食品质量全程监管,确保不留死角。

二是加强监管,跟踪检查。两节期间,各工商所充分利用检测设备,加大随机检测频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责令立即退市,并对退市食品进行跟踪监管,严防不合格和有害食品退市后改头换面二次流入市场。特别对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开展全方位和有针对性的监测。节日期间,共检测面粉、蔬菜、水产品等商品180余批次,合格率达到100%。

三是加大宣传,积极引导。营造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氛围,分局推行了《食品安全工作承诺书》,与辖区300余户经营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签订了责任状,认真做好节日期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防范和应急置工作。按照《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对辖区流通领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确保及时有效处置,有效维护了节日市场消费安全。

中国江苏网3月18日讯(记者徐关辉)近期,媒体先后报道了“有毒面条”、“瘦肉精”问题猪肉等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省卫生厅今日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省卫生厅在通知中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针对近日央视报道的问题猪肉事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监管职责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对生猪养殖、运输、屠宰和猪肉加工、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检查力度,严防问题猪肉流向市场和市民餐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依法依规处理。

同时,各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突出监管重点,加强监管。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餐饮消费等重点环节,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社区等重点区域的肉、面、粮、油、奶制品、豆制品等大宗食品的整治力度。要强化源头管理,加大对种植、养殖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推行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和溯源制度。

对近期发生的问题猪肉事件,省卫生厅在通知中表示,各监管部门要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本次问题猪肉事件中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措施,严格执行规范,确保猪肉等大宗食品的安全。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各地在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过程中,要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溯源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和风险监测能力。

各地要尽快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信用机制,收集和公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健全监管执法工作档案,增强监管工作在类似问题猪肉事件处理中的威慑力,引导企业形成自律机制。要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实现检验检测信息共享。要积极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生猪屠宰场、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建立自律性速测站(点)和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效增强对“瘦肉精”等有毒物质的排查能力。

笔者旨在从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等多个方面来说明《食品安全法》所具有的经济法本身的属性。

《食品安全法》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其立法宗旨:“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具体讲,保证食品安全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可见,保证食品安全是前提,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目的,所以说,《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众安全的法。而以人为本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要素,属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食品安全法》正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制定本法的,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都是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食品安全法》首条即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

《食品安全法》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条正体现出经济法的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说明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所承受的权(力)利、利益、义务和职责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等现象存在。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法灵魂的一项根本性原则。责权利效原则不仅体现了经济法追求的秩序、效率的价值,而且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契合和连接点。本法的第六条的规定也体现了以上原则。

食品安全不仅是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劳动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大问题。食用不安全食品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剥夺人们的生命,同时还可能增加个人经济负担与国家财政负担,使本来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使本来捉襟见肘的社保资金雪上加霜。因此,国家在不断加强打击制造销售假冒食品、不安全食品力度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消费者的不积极维权就是为他们制造了投机专营的机会,消费者积极主动行使权利,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行为就不敢大张旗鼓。所以,消费者有无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抑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关键所在。现行的《食品卫生法》第九章法律责任中包含15条规定(第84条至第98条),已比较详细的列出。特别是在赔偿数额上进行了加大处罚的力度,有力的威慑不法分子,也同时大大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法》中不乏命令、服从性质的强制性规范,依法享有经济管理权力的行政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在诸如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等活动或法律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和参与经济活动,必须适应内在经济规律和经济生活复杂多变的实际需要,因此,《食品安全法》更多的通过授予政府以法规制定权、自由裁量权和准司法决定权等,体现行政主导的客观要求。如,《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还有九十一条至九十八条的规定都体现了以上特点。

还有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可主动查处,并决定给与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这些规定也都体现了《食品安全法》的行政主导特性。如第九十一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从《食品安全法》的内容上看,它更具有经济性。事例举不胜数,河北三鹿奶粉从优质奶粉到毒奶粉,进而又出现山东毒粉丝,使这些大型企业从而倒闭。受害者身体受到损失,国家的工业同时也受到损失,在经济上对双方更是无法估量的。从经济角度看,食品质量事故影响的何止食品安全。食品工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工业,国际间食品年贸易额高达3000-4000亿美元,以后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的食品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步成长,但我们想想发生的毒奶粉时间就为这些大型企业感到惋惜,政府多年支持的品牌,因质量问题而使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使国家、政府、个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在《食品安全法》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食品安全法》不仅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利益不受侵害,也间接的对食品工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激素门

------------------

2.反式脂肪酸

------------------

3.生产许可

------------------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5.一滴香

------------------

6.涨价

------------------

7.地沟油

------------------

8.增白剂

------------------9.麦乐鸡

------------------

10.小龙虾

------------------

11.三聚氰胺

------------------

12.铁酱油

------------------

13.苯并芘

------------------

14.转基因

------------------

15.蘑菇漂白

------------------

16.蜂胶造假

------------------

17.乳业诽谤门

------------------

18.抗生素

------------------

19.毒豇豆

------------------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篇7

宣传到位,坚持把农家宴监管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台、市民论坛普及农家宴管理常识;在《新沂市报》开设专版,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等内容;与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短信向800名农村流动厨师发送宣传食品加工流程规范及注意事项40000条;结合安全生产宣传周系列活动,指导各镇村深入开展农家宴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共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栏320处,张贴宣传标语850张,发放食品安全资料6000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了农家宴监管共治的浓厚氛围。

培训到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前往农家宴监管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邀请农家宴监管经验丰富的专家,深入到每个镇街道,以农村流动厨师为培训对象,开展农家宴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配发合格发放培训证,未取得合格证,不得从事农家宴办理活动。

制度到位,以新沂市食安办名义出台了《新沂市农家宴管理办法》、《新沂市农村流动厨师管理办法》,并制定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办法》,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贯彻执行,为农家宴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8

2014年7月26日,美国福喜集团(OSI)宣布召回由上海福喜生产的所有产品,同时启动彻底的内部调查。与此同时,麦当劳也终于忍痛割了福喜这块“腐肉”。

麦当劳中国公司声明断绝与福喜中国所有工厂的关系。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随麦当劳一起进入中国食品产业链的公司,终于与黄金搭档麦当劳分道扬镳。

管理手段和技术体系不完备

上海福喜事件还在发酵,北京又曝出烤肉店将“口水肉”转手回餐桌的丑闻。人们不仅又要追问,庞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去哪儿了?

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多数社会、经济问题的背后都掩藏着管理问题。科学管理同科学技术一样,应该被视为先进生产力之列。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将糟糕的食品安全状况归咎于“九龙治水”的分段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机构改革,旧有分段监管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拨乱反正。

但是,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没能得到根本扭转。我们仍然没能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监管手段,这或许成为问题主要症结所在。事前风险预警机制、事后惩戒监督体系都不完善,这给老百姓带来“庞大却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监管系统向来后发制人”的印象。

最近几年来,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相关部门付出了努力,但是食品安全监管效果仍然与老百姓的期待有很大的差距,这里面就存在科学管理问题。

要进一步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相关部门亟待吸取各方智慧和力量,进行一场管理创新。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监管技术体系不完备,对全产业链风险掌控不够的短板。缺乏适合实际情况的创新监管技术和模式。

比如,国内一些大中型食品企业引入了HACCP、ISO、GMP、SSOP等监管和认证体系。但是这些体系的运用往往并非完全独立,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理想作用。这些体系最初被出口型企业引进,而一般的企业鲜少采用。

此外,这些监管体系和技术手段都诞生于欧美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它与中国市场的现实存在一些对接难题。中国企业或者专业管理机构,缺乏管理技术的原创研发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也几乎没有太多话语权。

监测检验资源亟需梳理整合

“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上,涉及众多市场主体和环节,风险密集存在。所以,食品安全几乎不可能做到“零风险”。

一些人于是迷信食品企业所谓“现代化品控体系”。也有人会在类似“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曝出之后,对企业标榜的这种体系产生疑虑,转而推崇“社区农业”等食品短链系统。

但是,工业时代社会分工细化,食品产业从“短链”到“长链”是必然的过程。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备加推崇“食品全产业链”。然而,“全产业链”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成分,即便拥有强大实力也不一定在整个产业链上能做到自给自足。

“全产业链”模式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开始被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提及,但是“全产业链”带来的成本风险,以及质控风险却是巨大的。

因此,与其建立“全产业链”的供应体系,不如建立“全产业链”的“链式监管”体系,利用科学的监管体系和手段打造食品安全的链式监管,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

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就像一场“战争”,它考验着监管者的动员能力、指挥能力。政府有必要对整个社会,无论体制内还是市场上的监管资源进行重新梳理,重构监管系统。对于能够进入市场成为主体的机构应该果断放行。让其更好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比如,欧美日善于引入社会专业机构辅助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这就需要扶持诸如监测、检验领域的第三方社会组织。第三方社会组织往往被称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经济警察”。

然而,中国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不够。十余万专业人才沉淀在近7000余家官办检验监测机构里。因此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过程中,中国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常常被国外同类机构斥为“社会化”程度低而不被接受。这些机构自身也苦于体制机制原因发展受限。

当然,这并不一定能完全避免食品安全丑闻的发生。比如,麦当劳也通过了第三方机构检查福喜公司产品,但是依然发生了“悲剧”。

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这两对关系,建立一种边界合理的分工机制。政府加强整体监管,尤其是对第三方机构的监控,对“链式监管”薄弱环节的密切注视。

当务之急是加强信息披露

如果不是这次“过期肉事件”,很少有消费者知道上海福喜公司。更不会知道这是一家身上曾经布满“光环”的企业,自称“麦当劳的最佳供货商”,2014年初该公司还被评为“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

但是直到现在,福喜的相关信息也很难获得。政府监管部门对其监管信息的披露也不够。

近年来本刊记者在多个场合听闻监管部门叫屈,如“一起事件被媒体炒作就广为人知,公众对我们所做的工作不知道而已。”

没有证据表明信息透明会导致公众恐慌,却有证据表明让作为利益攸关方的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各种对话、讨论中来有助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能加强社会食品安全素养的提升,利用全社会资源和智慧,发挥社会共治的作用,是利好而非添乱。反而在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会受到误导。

这一系列转变也对信息披露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建立制度保证其信息披露效果,加强对标签、广告信息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宣传,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便于消费者作出选择。

上一篇:半斤坝小学学校管理经验交流发言稿下一篇:9质量处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