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2024-09-02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精选7篇)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1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食品安全问题除了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政府部门在民生问题方面的执政能力提出了考验。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政府监管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

对于食品消费者来说,对于食品最为关注的问题除了营养价值、味道以外,更加重要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如果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将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在当前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对此,必须创新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更加有力地确保食品安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加工监管创新

为了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政府部门应当更加重视对企业的指导、培训和宣传,不断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责任追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社会责任评价等制度。在食品生产加工当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力监控,增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进行严格的质量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环节当中的信息衔接、管理责任等。对于食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政府部门应当从利益相关者行为、经济伦理、法律风险、市场机制、政府规制等方面入手,营造出更为良好的环境,促使食品加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应当融合企业的长期利益回报、短期利润目标,推动企业规范地追逐利润和履行社会责任。对于食品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来说,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食品加工企业的作用,端正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理念,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合作,降低风险,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流通监管创新

在食品流通过程中,可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和食品安全供给消费运行机制,从而在形成的食品供应链当中,使利益联结以质量为纽带,在整个供应链条中,实现质量监控追溯、信息透明,交易各方能够良好遵守市场规则,缓解和消除机会主义行为。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在产销地之间,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体系。同时大力建设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全程监控体系,在食品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当中,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可控性。同时,应当建立区域性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冷链物流追溯系统、产品监控的形成提供依据,也能够为政府监管创新提供基础。

食品监管体制创新

在食品安全管理当中,政府管制至关重要。但是在很多时候,难免会发生政府职能失灵的情况。对此,政府部门应当提供良好的政策知识,促进和帮助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在食品安全当中,更好发挥行业自律机制的作用,从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政府部门为失信惩罚机制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生产者能够发挥自控作用。同时,对于社会监督的转化、抑制、评判功能,应进行充分发挥,降低社会成本,强化食品安全威慑力。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创新,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控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生产源头监管创新

政府部门应当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加以规范,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功能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对于小规模分散经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采用组织模式创新、制度完善等方式加以应对,从而为食品安全提供更为良好的保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当进行大力建设,使农民的市场交易参与能力、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农户组织化程度等得到有效增强。同时,对农民的养殖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对新农艺、新技术等进行推广,激发农民安全生产、标准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更为良好的食品安全客观条件,从食品源头方面确保食品安全。

批发零售监管创新

在食品的批发零售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对市场准入机制进行严格限制,创新和应用最低交易限额、注册方式、会员制等措施。在交易主体之间对交易标准、交易规范、交易行为等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对于食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应当积极进行优化,同时对交易方式进行有效更新,根据国际惯例,可将期货交易、网上交易、拍卖等交易形式引入到大型批发市场当中,对流通时间、流通环节等进行优化。对于食品批发市场,政府部门应当对配套措施、法律法规等进行优化,通过立法创新规范食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机构职能法则设置、质量安全管理细则、交易规则、市场准入、市场规划、开办目的等。对于零售市场,政府部门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控与检测,完善食品召回、质量安全承诺、信息公示、投诉处理、质量巡查、不合格食品处理等机制,对于超市食品,可采用HACCP体系,从而为食品安全提供更为良好的保障。

结论

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而在当今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为了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政府部门应当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创新。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因素,更加有力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2

一、以保障儿童食品安全为核心,强化主体责任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法律不够完善,执法不够规范,法律意识缺失,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依然存在,难以完全依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法律精神的条件下,必须强化主体责任,弄清监管主体、安全主体、检验主体和消费主体,通过对责任主体的监督和管理,依法监督落实主体责任,达到对儿童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为实现儿童食品安全的科学监管奠定基础。

监管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总责。

安全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当就原料、生产关键环节、检验和运输交付等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生产过程中发生不符合控制要求的,要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并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验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消费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未提起消费主体的事宜。

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实质上就是监督监管主体、安全主体、检验主体的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依法要求它们认真履行主体责任。

二、以方便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为前提,搭建网络平台

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就是要对食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需要监控的节点多、内容多,依靠传统的监管办法,无法真正做到全时段、全过程监管。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就必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用这个平台把监管主体、安全主体、检验主体和消费主体联系在一起,实现互联互通,便于监督管理。

网络平台包括门户网站、数据中心、分级监管、监测终端、检验终端、手机客户端六个部分。通过网络平台

一是让儿童食品安全监管更简单。我们把与儿童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以及我们通过监测终端、检验终端采集到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数据、视频数据等全部放入数据中心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只需要打开自己的电脑就可以对所管辖企业的生产状况、生产车间的卫生状况、产品的销售去向、市场的销售情况等做到一目了然。

二是让儿童食品消费者感到更安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食品安全牵扯着许多人的心,面对食品安全事故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创伤,我们没有良药,也无言相劝,我们只有把事实告诉大家,我们要把监管者做的工作、把儿童食品生产企业做得事情、把儿童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把接受监管的企业和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名单如实公布给消费者,让大家感悟,让大家判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认知,提升对国产儿童食品的信心。

三是让儿童食品生产企业效益更明显。强化儿童食品安全监管,提升消费者对国产儿童食品的认知度,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我们设计儿童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目的,我们就是通过实施科学严格的监管措施,让人们从中感悟到儿童食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了解国产品牌儿童食品的营养配置,促进国产儿童食品消费,振兴民族工业。

三、以新技术综合应用为基础,实现智能管理。

儿童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就是实时性、可靠性,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对比,规范决策,发布命令的一系列动作,这些靠人工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依靠相应的软件系统来完成。

数据采集系统。就是通过监测终端、检验终端将产品从原材料检验,原料、配料数量,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样品的检验数据等自动上传到监管部门的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自动上传,主要是防止企业和检验机构弄虚作假。分析评判系统。将采集到数据中心的数据与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与备案的具体配方进行对比分析,如果采集数据在安全标准和备案配方范围内,则判定为合格,进入下一环节;如果采集数据超出安全标准和备案配方范围,则判定为不合格,责令停产检查。做到产品不出门就能排除安全隐患。

秘钥发布系统。对判定为合格的产品,根据产品生产线反馈的最小单元包装信息,系统自动发布秘钥信息,并植入该包装中,同时系统会自动将产品信息上传到数据中心。如果产品进入市场后发现有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可以改变秘钥信息,提示“问题产品”或“召回产品”,同时在门户网站上会自动生成问题产品公告。

追溯查询系统。消费者只要用自己的手机到儿童食品安全官方网站下载一个查询软件,并用手机扫描所购商品的秘钥处,就可以查到关于该商品的信息。如果是假冒产品,系统会提醒您是假冒产品;如果您购买的商品其他人已查询过,系统会提醒您谨防假冒。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网络摄像头将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材库房、生产车间、产品包装、产品存储等场所实时视频传送到监管部门,便于安全监管。

儿童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严肃、非常严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法律的强力保障,要有政府的严格监督,要有企业的诚信自律,还要有民众的广泛参与。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3

1 创新机制, 强化行政推动

1.1 成立领导机构, 强化政府行为

全县农药监管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将农药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成立了县长任组长,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形成了政府牵头组织、农业局为主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的长效监管机制。

1.2 构建三级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

在强化县级农药管理站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监管手段、经费投入的同时, 在19个乡镇和418个村分别配置了乡镇农药监管员和村级农药监督员,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 乡、村两级人员统一发放“两员”工作证, 做到持证上岗;在实行农药监管“分级责任”与“划片包点”责任人制度的基础上, 对乡镇农药监管员和村级农药监督员分别实行目标考核, 将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实行量化考核、综合测评, 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 按大乡镇3 000元、小乡镇2 000元、村级1000元的标准, 设置“下不保底”的年度乡、村人员考核奖励资金, 探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1.3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监管措施

农业局党委按照“优化、配强”的原则, 建立了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监管队伍。为有效加强农药监管, 县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和通告, 农业局制定详细工作方案, 将农药监管试点县建设与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推广项目有机结合, 为全县农药监管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控高促低出新招, 确保监管实效

2.1 全面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

对全县农药经销商进行农药经营条件审查, 积极开展农药经营示范门店创建, 在实行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主体自律责任管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按照“安全第一、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动态管理”的原则, 确定26个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 实现了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定点管理动态化的“四化”目标;实行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销售票据、统一印发经营档案、统一印制制度并上墙的“农药经营管理四统一”。据统计, 2013年全县高毒农药销售量同比减少50%。

2.2 大力推广低毒生物农药和科学用药技术

借助农业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试点项目, 全力推进低毒生物农药推广使用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 探索建立了适应双季稻区的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模式;创建了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区1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区10万亩, 在全县广泛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申嗪霉素、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吡蚜酮等低毒生物农药;优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和安全使用技术。

2.3 强力推进农药市场执法监管

2.3.1 加强部门联动 牵头组织开展农药市场联合整治行动, 切实发挥农资打假“排头兵”作用。

2.3.2 严格市场准入

对县域内近500家农药经营单位全面清理核查、登记造册, 逐一建立电子档案;摸清全县农药生产、流通、销售网络, 做到底子清、数据实、情况明。2013年, 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 对不符合法定资质的农药经营户, 限期整顿36家, 依法吊销营业执照2家, 取缔无证无照经销户6家。

2.3.3 狠抓监督检查

2013年, 全县开展了4次农药产品抽查, 重点检查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 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25人 (次) , 检查经营门店1 500个, 整顿市场8个, 抽检农药45批 (次) , 受理举报案件1件, 查处农药经营违法案件15起、违规农药3.6t,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2.4 竭力做好农药经营与使用三项服务

2.4.1 技术服务

2013年该县组织专家在湘阴电视台开展“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专题电视讲座, 累计播出12晚 (次) ;结合粮食高产创建、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 进村入户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和乡村两级农药监管与经营从业人员业务培训48堂 (次) , 印发资料20余万份。通过科技下乡向种植大户赠送“农药识假辨劣系列丛书”2 000余册。

2.4.2 农药监管信息服务

全县利用创建的湘阴县农药监管QQ群、农药监管手机短信平台, 将农药管理政策法规、农药监管工作与农药质量抽查等信息, 第一时间发布给广大农药经销人员, 实现监管和服务有机结合。

2.4.3 规范化管理服务

全县创新实行农药经营规范化管理“六统一”服务, 即:统一农药经营管理制度上墙、统一农药经营购销台帐、统一农药经营承诺书和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单、统一农药产品分类摆放、统一挂牌明示农药监管片区责任人、统一印发农药使用技术资料。

3 保障安全,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交通工程施工创新安全监管措施 篇4

交通工程施工具有线路长、施工技术复杂、工人流动性大、建筑工地与公司距离远、施工过程具有一定危险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做好安全措施,切实有效地实施安全管理,促进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监管,对监管进行创新,更好地实现安全管理。

1我国交通工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建设也在“紧锣密鼓”中,各地都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交通变得越来越便利,推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很多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一些交通事故非常严重,让人触目惊心。究其原由是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交通安全带来重大的问题,也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更大的隐患,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问题,让交通工程施工得到有效的监管。

2交通工程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交通工程安全的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监管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使人员伤亡减到最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们的出行做出更大的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监管可以提高交通工程的质量,为以后投入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交通工程的更快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活跃了市场,为整体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道路是经济的先导,是经济的先锋军。因此,各地交通工程都在迅速发展,保证工程质量的问题非常突出,监管就成为最为有力的武器,为质量把好关,给交通工程带来更大的保险。所以说,安全监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成为交通工程质量的护卫队。

3交通工程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交通工程安全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交通工程建设的规模和管理之间还有很大的冲突,安全监管的参与程度还很不到位,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2)由于监管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工作效率非常的低。(3)由于工程建设的费用比较低,这就使得工期比较紧张。

4创新交通工程安全监管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安全监管措施进行探索,保障工程质量。

4.1完善安全监管法制体系

法律是最为有效的监管措施,因此要加强法制监管体系。目前,在对工程施工监管中,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有一些死角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使得法律监管体系势在必行。必须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适应新的情况。每个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要互相沟通交流,做到不冲突,尽量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部门之间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

4.2运用新的技术条件

当今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科技也在推陈出新,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每个行业,因此作为安全监管,要充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技术条件,加大对安全监管的力度。在安全监管过程中,单靠人的因素有时候是不能全面把握安全问题的,这就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全面对安全监管采取有效的管理。一是,加大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涉及安全管理的数据输入电脑,通过电脑对其进行控制,加强有效的监管;二是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要想做到有效监管,必须提升人员素质,只有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工作更上一层楼,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监管力度到位。通过使用计算机,也可以减少工作量,使人员不再陷于疲惫,从而更加有效的工作。

4.3加大对其投入

交通建设成本非常的高,如果一味地降低成本,就使得工期非常的短,这样工人们就会偷工减料,监管力度不到位。因此,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对安全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总之,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建设的支撑。只有交通发展了,经济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在交通发展的同时,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连接经济发展和工程质量的纽带,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在现代化阶段,创新安全监管,给安全监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交通建设的质量,为经济的明天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巨大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程越来越重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在交通工程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更快、更稳发展。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措施是保证工程顺利运行的重要把手。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安全,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能使交通工程施工得以保障。首先介绍交通工程的现状;其次介绍其重要意义;最后探索对策和策略,促进交通工程不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措施,创新

参考文献

[1]忻刚明.交通工程施工创新安全监管措施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25-27.

[2]樊辉.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措施创新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月刊,2014(22):248-249.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5

农机是现阶段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 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 在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中, 产生了众多的安全事故, 农机安全机制亟待创新完善。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紧对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管机制的研究, 分析现今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关对策予以解决, 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1新形势下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机制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 但农业也是我国的弱势产业, 农民收入普遍偏低[1]。农机的出现, 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国家也将农机的安全生产作为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并当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安全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求。同时, 只有农机质量得到保证, 农民操作规范, 才能保障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经济收益的增长。因此, 新形势下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且势在必行。

2新形势下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2.1 农机安全监管机制落实力度不足

在农机安全监管机制中, 主要由相应的监管部门负责农机安全监管工作, 但是目前的农机监管部门能够动用的人力较少, 监管设备相对陈旧落后, 且具有设备不足等问题, 因此, 安全监管机制落实力度不足, 监管工作效果并不明显, 导致安全隐患依然层出不穷。

2.2 农民安全意识淡薄

意识影响行为, 安全意识淡薄是产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安全意识淡薄, 在农机操作前, 往往只学习了浅薄的操作方法, 未能充分领略操作规范, 操作过程中经常存在不规范操作, 再加上农机结构复杂, 对操作的专业性有着较高要求, 因此, 在农机运用中经常因人为操作不规范而引起安全事故。

2.3 农机本身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农机生产厂家多以经营利润为主, 很多厂家为获得更高效益, 常常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降低生产成本, 使生产出来的农机难以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同时, 还有很多农机在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身便具有安全隐患, 在使用过程中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

3新形势下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机制的思考对策

3.1 加大农机安全监管机制落实力度

新形势下, 应加强对农机相关监管部门基础设施的建设, 配备专业的现代化检验设备, 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我国农机安全系数。由于我国农机分布较为分散, 因此, 在检验过程中, 可以采用流动检验的方式,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对农机进行编号和网络存档, 不定时的进行跟踪记录和安全检验, 以保障农机使用安全。

制度是农机安全的重要保障,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与交通部门和派出所的沟通合作, 对农机道路交通违法现象进行严格整治, 如无证驾驶、挂外省牌等。在责令改正的同时, 进行相应处罚和交通安全教育, 加大农机安全监管机制的落实力度, 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效率。

3.2 加强新形势下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要紧抓安全宣传先行, 突出安全教育[2]。相关部门应加强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的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报纸等的媒体效应, 向农民普及相应法律法规、农机使用操作规范、事故案例解析等内容, 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同时, 也对农机厂家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 转变其“重利益, 轻安全”的思想观念, 保证农机质量。

3.3 为农民提供培训教育机会

农机作业手的职业教育工作是保障农机安全作业的重要环节[3]。相关部门应为农民提供培训教育的机会, 支持具备资质的农机培训机构建设, 要求农机培训机构能够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民实际情况安排培训时间,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适当提升考核难度, 以保证农民确实具备农机规范操作的资格, 从人为原因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建立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新形势下, 我国应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 建立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及时为农民提供农机最新信息, 发布操作规范、农机保养常识等内容, 并为农民提供咨询平台和信息查询系统, 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更便利的安全监管服务。

4结论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 国家应加强对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 加大安全监管机制落实力度, 开展宣传教育, 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 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 要求各部门严格履行责任义务, 提升农机使用的安全性, 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增良.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家顾问, 2014, 7 (13) :17-18.

[2]国晓光.新形势下创建农机安全监管机制的思考[J].当代农机, 2011, 7 (7) :64-65.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6

一、金融创新的风险性与金融监管的必然性

1. 金融创新的涵义。

对于金融创新的涵义, 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 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都是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观点衍生而来。1912年熊彼特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根据熊彼特对于创新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工具、新产品和新的制度安排等新的事物, 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等。金融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针对传统和历史而言, 它指的是历史上未存在过的, 与传统不同的新事物的创造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 整个金融发展史就是金融创新史, 金融领域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2. 金融创新的风险性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仅使金融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规避风险, 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提高竞争能力。所以创新主体都乐于并积极的推动金融创新。但金融创新是一柄“双刃剑”, 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 也蕴含着各种风险隐患。

首先, 金融资源是一国基本的战略性资源, 金融创新使得整个金融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 金融创新衍生出更多的金融虚拟资产, 使得一些原本投向实体经济的资本为追求高收益而投向了虚拟经济, 流动性证券成为了货币的代用品,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其次, 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风险, 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更为复杂, 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 使投资者很难真实了解金融创新产品的真实价值, 成为投资者进行投机和转嫁风险的有效手段。

第三, 金融创新具有更强的风险传导性和集中性。金融创新产品只是对冲和分散了风险, 并没有消除风险, 单个市场主体间虽然不断转让金融创新产品, 但只是把风险和收益在不同需求的市场主体间进行重组配置, 但就整个经济体来说, 金融风险并没有减弱。同时, 金融创新产品是一种链条式的产品, 其各个环节都具有风险性并紧密关联, 金融风险通过一层一层的传递并逐步积累, 当金融市场出现意外冲击时, 金融风险就会集中爆发, 形成叠加效应。

最后, 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迫使各金融机构为了增强竞争能力, 跨领域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导致更为复杂的新的金融风险增加, 也使金融当局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 由于金融创新派生的复杂性、高流动性、信息不透明和流通过程中的杠杆效应等, 使其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波动性和破坏性,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3. 金融监管的必然性。

金融业发展的实践证明, 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 总体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才是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市场是有局限性的, 自由放任并不能使市场运行自动实现规范合理和效率最优, 它存在的内在缺陷和问题没有办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 这就需要有另外一种力量即政府来弥补和纠正。

另一方面金融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必然性。首先, 金融业是一国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对一国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政府必然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维护金融秩序, 保证金融体系安全和有效运行。其次, 由于信息不对称, 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货币的投机性因素使金融业具有内生的脆弱性, 而现代交易技术和金融的国际化又进一步放大这种脆弱性, 给金融业的运行带来了内在的高风险性, 因此, 政府也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

但必需注意的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冲突关系, 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 体现为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 也会打破原有金融秩序, 对金融监管制度和规范提出新的要求, 从而推动金融监管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 有效的金融监管也是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的有力保障, 使金融创新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也有对立性的一面, 金融创新创造出了复杂的覆盖多个金融市场环节的综合性的衍生产品, 不仅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而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过度的金融监管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 制约金融市场的发展。

遗憾的是, 历次金融危机证明, 金融机构往往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安全, 造成了金融创新的过度与无序, 而金融监管则严重滞后, 监管的缺失, 使金融泡沫不断的膨胀, 只有危机爆发后才重新认识到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

1. 失序的金融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已经过去, 但对于次贷危机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重新审视危机爆发的原因, 我们发现过度的金融创新和失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的理查德.比特纳在《贪婪欺诈和无知: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中指出“看似复杂的次贷链条实际上不过是人性贪婪的最终结果”。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与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过度金融创新有关。

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上台之后, 就一直放松对金融业的限制, 推动金融自由化, 为金融创新大开方便之门。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利率不断走低, 金融机构为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发展出大量的具有证券、保险、期货等性质的复杂衍生金融工具, 使金融市场各环节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风险性日益增强, 增强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从2001年末开始, 美国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 对房地产市场过于乐观, 为了在急剧升温的美国房地产中分一杯羹,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 金融机构纷纷降低审贷资格和管理程序, 吸引了大量信用水平不高的客户, 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急速扩张;同时为了分散风险, 通过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将产品打包出售, 使信用风险不断的传递与积累, 将实体产品衍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 当信用链条断裂时,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就不可避免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和扩散的产物, 并通过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的使危机从信贷市场传递到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 从美国传递到世界。

2. 缺位的金融监管。

在此次危机中, 金融创新主体在金融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认识不足, 埋下了引发危机的祸根, 而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则是这次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的根源。

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开始实行混业经营, 与此相适应, 对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 建立功能型监管体制, 即依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和性质而非金融机构来确定监管机构和监管原则。但美国的功能型监管体制与英、德、日等建立统一的监管金融机构不同, 而是实行“双线多头”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监管。“双线”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监管权, “多头”指每一级又有多个监管机构, 在不触动美国原有体制的前提下, 促进监管机构的协调和配合, 但实质上仍然没有脱离分业监管的桎梏。“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尽管降低了改革成本, 符合美国国情, 但这次危机也使这种监管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

首先, 监管职能重叠造成监管的低效率,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根据不同的业务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 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 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监管效率。

其次, 监管分散, 缺乏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危机前美国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 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的不同监管机构不着不同的监管目标和标准, 金融法规也不统一,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 任何一个监管机构都缺少监控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权力和信息, 对宏观金融风险防范不足。

第三, 存在监管空白。危机前的美国监管体制带有强烈的分业监管色彩, 而在混业经营和现代金融技术支持下, 金融产品日益突破了原有界限, 形成了融合了证券投资、信贷融资、保险等多项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 难以将其严格归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金融创新突破了监管体制, 但美国监管体制并没有随这改变, 金融监管严重滞后于金融创新, 使金融衍生产品脱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最后, 美国政府过分迷信市场调节的力量, 强调减少干预, 使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监管机构过于依赖金融机构的自律, 未能对放贷机构、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约束, 导致恶意贷款、投机贷款活动恣意发展和蔓延, 投资银行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进行打包证券化并向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进行推销, 将次贷风险传播到全球市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我们的教训是, 依赖金融机构的自律是不行的”;格林斯潘也承认在当初他反对对金融衍生品进行监管是一个错误。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稳步推动金融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业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创,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 对我国金融业没有太大影响, 但也为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敲响卫警钟。

1. 坚持有序、可控和适度的金融创新。

在这次金融危机后, 金融创新饱受诟病, 广受质疑, 但金融创新并没有原罪, 错的是缺乏对金融创新有序的引导和监管, 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同时, 我国的金融创新与美国的金融创新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而导致创新过度, 而我国金融市场功能还不健全使创新不足;美国的创新是市场推动型创新, 而我国的创新是政府主导下的金融体制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创新。所以, 中国金融业创新不仅不能因噎废食, 停滞不前, 反而应更加积极稳妥地进行创新, 以此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但应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 保证金融创新的有序性、可控性和适度性。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金融创新也要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 要紧贴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相适应, 政府金融当局和监管机构要适时引导, 防止因创新主体的“贪婪”而导致创新的无序和过度。同时也要保证金融创新风险的可控性。美国次贷危机中, 金融监管机构和创新主体风险意识不强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风险评估不到位, 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手段不足, 同时创新主体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宏观政策判断不准确, 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盲目乐观;这些都导致了金融泡沫的不断膨胀。因此, 在我国的金融创新中, 监管机构要树立科学审慎监管理念, 既要看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也要意识到其风险性, 建立事前的风险防范制度和事后的应急预案。金融机构也要做好创新活动风险和收益的科学评估, 甄别风险、科学投资, 做到风险的可控性。

2.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金融业审慎监管的两大支柱, 微观审慎监管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则注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两者共同支撑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缺一不可。但从目前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来看, 监管当局往往注重微观审慎监管, 即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 但缺乏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准确判断。在当今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 金融创新业务不断增多, 导致大量风险跨机构转移, 增强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使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在美国次贷危机后, 各国深刻地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中的重要性。我国银监会在2010年召开的监管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不仅要关注金融创新的微观结果, 更应关注其宏观影响”。

就我国目前的监管体制来看, 仍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机构。尽管人民银行法确认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 但并没有明确赋予其相应的地位与权力,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仍然是各行其是, 可以说,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参考国际经验与研究成果, 我国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建立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第一种做法是赋予人民银行专门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但要界定好中国人民银行与专门监管机构的责任划分。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 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机构, 由人民银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具有先天便利条件, 不仅在评估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第二种做法是建立一个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之外的全国性监管机构, 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3.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增加, 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 金融信息的公开已成为促进市场约束机制有效发挥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随着金融机构推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投资者很难有足够的信息了解其风险性, 而金融监管机构面对复杂的, 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金融衍生产品, 限于监管范围以及人力和资源的限制, 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只能被迫相信金融机构的自律。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暴露了有关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 使金融机构将其质量不高的产品打包出售, 在转嫁了自身风险的同时, 增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此, 我国应强化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建设, 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其风险性, 科学投资。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限制过于复杂的、风险性高的不合格金融衍生产品进入市场。

4.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和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 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 使金融危机的传导速度与影响深度也远超以往。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 使得一个国家仅靠自身的力度, 难以维护经济稳定与安全, 需要进行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以防范、控制金融风险, 应对金融危机。尽管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力度较小,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往的深化, 我国必然要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也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实力, 充分发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协调, 积极融入全球性监管体系的建设;二是在东亚地区性合作中, 通过经济合作带动金融监管合作, 构建东亚地区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光辉.对金融创新内涵界定的思考[J]湖北财税2003 (12)

[2].王侨钰.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0 (2)

[3].李晓莉.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 (2)

[4].杨林斗.在危机背景下稳步推动金融创新[J]农村.农业.农民 (B版) 2011 (3)

食品安全亟需监管创新 篇7

一、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行业内部的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商家利润率的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赚取利润,一些不良企业就通过降低成本来赚取利润,甚至是牟取暴利。其中,降低成本是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的。尤其是在食品行业中,一些不合格甚至是过期的产品,经常会被曝光,不良企业就是将这些过期的食品提供给消费者,并通过降低价格,以获得销量[2]。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控制住当前的局面,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呢。下文将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和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行业的悲哀,更是市场的悲哀。由于市场上存在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们感到十分担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食品市场的一种疏远,市场的不可信度也逐渐增高[3]。因此,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市场得到稳定,让行业能够获得前进与发展,更应该做到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能够享受最基本的健康食品。因此,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具备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可以对食品的安全进行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混乱的食品市场进行整改,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对于一些不良商家,采用监管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制止他们在食品质量上做文章,也是给不良商家敲响警钟。

第二,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在于让食品行业能稳步向前发展,市场需要稳定,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监管方式,来确保未来市场的发展不偏离主轨道。因此,为了能够稳固市场,实施食品安全的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能够给予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心。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在过去出现的三聚氰胺以及毒奶粉等事件中,老百姓已经对这些食品彻底失去了信心,并且不惜重金购买国外市场的产品。长此以往,我国国内的市场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者信心的提升。

(二)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在市场发达的同时,对于市场进行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一些重大的食品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婴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并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实行,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食品行业的长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那么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行业的稳步前行,对食品的安全进行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行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稳定,需要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一个行业是否能得到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内部是否健康,是否有足够的信誉。而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食品安全就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大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就无法实现食品行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市场而言,也是这样的道理,食品市场如果没有稳定的食品安全保障,会对整个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二、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云计算是一种目前非常常用的技术,在诸多的领域与行业中,都有相关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依然可以采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实现对于数据库的监管,并且能够保证出现过问题的企业,能够受到严格的审查,确保它不会再出现问题。对于市场上的食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保证这个数据库能够获得及时的更新,同时还要能够具有搜索与黑名单的功能[4]。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数据库需要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备份,并且进行区域管理,从而实现云计算的基础。并且,在建立架构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黑名单,从而让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

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在高校建立全新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学生的食品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同时,还可以为学校、企业带来更全面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湖南省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学城的空间建设及应用,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强大的信息发布和交互功能。借助空间建设在湖南省的影响力,我校通过学校与深圳民声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面向湖南省高校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机构空间,建立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主题空间和人才培养空间,打造无缝衔接的湖南高校食堂保姆式空间监管服务体系。通过合理设置空间布局,充分挖掘空间功能,使食品安全的防范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建设、食品安全第三方人才培养、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标准体系开发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实现多方的协同创新。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实现

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高校与企业而言,随着合作效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也使这一工作有了更好的发挥方式。尤其是在监管机构中,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更能够保证高校的学生们在步入企业之前,就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那么,监管平台这一理念的实现,能够在校企协同的模式下获得诸多的优势。

第一,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监管的公正性。由于校企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相互开发与监管的模式。高校的学生们在实习期间,可以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实现平台的构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相应的设计与研究,从而保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合作方式。

第二,基于技术开发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实现,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创新的要求。由于在传统的监管体制中存在诸多的弊端,致使监管部门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即使再小心,也会出现一些疏漏。并且,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若是想实现细致的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现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完成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并且能够将以往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予以解决,制定真实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三,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的活跃与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的影响。由于人才在社会上一直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输出,因而在人才录用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需求以及人才发展方向的契合度。所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人才的契合度,更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市场以及行业在发展中的稳定程度。

(二)基于云计算的第三方监管创新平台构建

云计算是基于计算机的一种搜索计算技术,在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构建中,存在诸多的数据需要处理。尤其是在一些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地记录。此外,对于市场上的食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同时要保证这个数据库能够及时获得更新,并且能够具有搜索与黑名单的功能[5]。校企作为第三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监管的公正性,而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于这些数据的搜索与确定。

首先,需要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数据库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备份,并且进行区域管理,从而实现云计算的基础。并且,在建立架构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黑名单,从而让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次,是要在监管平台中加入搜索的功能,在校企协同的平台中,需要加入创新的元素,重点是保证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公平与公正方面能够有所改进。在传统的监管制度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管理制度,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造成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的现象。但是,通过云计算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其中加入更多公开的内容,从而让不良企业失去继续生存的土壤。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让其他企业不能够效仿,以此杜绝问题的出现。

最后,在校企协同平台中,为了能够加强监管的力度,需要让更多的技术团队参与,并且能够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监管工作。因为如果全部工作都由人工完成,工作量过大,企业消耗的能源也就过多。为了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加入技术元素,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

三、结语

食品安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相关的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加强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质量,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此外,基于云计算的第三方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成为合理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校企协同创新监管平台中,加入大量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从而保证在实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监管。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以杜绝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稳固市场,推动行业的发展,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要求。总之,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了行业的转折。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生活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一些不良商家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做文章来榨取利润,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力度。而在高校以及企业之间,实行这样的监管机制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云计算是目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型搜索方式,可以实现盲搜索等信息校验工作。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能提高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紫外技术下一篇:自适应模糊逻辑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