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区域安全监管(共10篇)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1
摘要: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以及经济发展方法的转变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压力, 创新区域安全生产的监管方式方法, 科学谋划安全生产监管措施, 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安全生产阶段性,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0 引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作为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进一步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大好机遇, 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加强和不断改进, 势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安监部门应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创新区域 (本文区域指江苏) 安全监管方式方法, 科学谋划安全监管措施, 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保障。
1 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1)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总体上看, 江苏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进入集约型增长和消费拉动型阶段, 沿海地区进入海洋经济时期。这个阶段人均GDP达到5 000~10 000美元, 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关键时期。而江苏经济结构中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制造业比重偏大而服务业比重偏低。由于工业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赶超型特点,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安全生产问题, 在江苏集中出现。特别是江苏人口密度大, 境内道路、河湖密布, 人流、车流、物流密集, 工矿商贸企业面广量大, 使现阶段成为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高发、易发时期。
(2) 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2002-2010年, 江苏省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已经保持了9 a“双下降”, 但是从全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和事故发生的分布情况看, 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 江苏省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除具有经济社会的普遍阶段性特征外, 也有其特殊性。一是社会化特征。当今, 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 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安全生产范畴, 经济实力、文化、教育、宗教、公民意识, 社会道德准则等, 都与安全生产密不可分。2011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 把安全生产事故列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强调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 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 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二是继发性特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果生产安全事故处理不当, 就会引发环境污染, 社会稳定等问题。三是区域性特征。目前江苏三大区域 (苏南、苏中、苏北)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 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在此种情况下, 一些地方盲目发展, 形成了化工、建筑等高危行业集中区, 使生产事故的预防、应急、控制等呈现出区域性。四是隐匿性特征。我们对一些新增生产领域的危险、危害, 尚缺乏明确和科学的认识, 加之安全生产监察技术发展方面的缺陷, 使得对一些新的隐患难以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监察。五是反复性特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回升向好, 能源原材料需求更趋旺盛, 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的冲动强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立项建设的一些大项目也陆续建成投产。此外, “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大多数指标连年较大幅度下降, “十二五”继续下降的幅度和空间正在缩小, 在重大事故起数等关键性指标上回旋余地更小, 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反弹反复, 部分区域和行业 (领域) 局部波动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压力
(1) 投资拉动带来的压力。2011年, 江苏省规划抓好200个重点项目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集中投产, 生产企业多, 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危险性将会加大;高危行业区域性转移, 特别是一些非法违法企业可能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向苏北落后地区转移, 不能排除安全生产事故区域性、阶段性的反弹。而且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安全规划不相适应, 工业化高速发展与安全基础不相适应, 使安全生产监管的难度增大。同时, 随着经济转型的提速, 使得城市投资吸引力与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脆弱, 增大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2)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江苏以沿海开发为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江苏沿海生产生活日益频繁, 港口码头建设日新月异。仅2010年, 进出江苏省沿海港口的船舶就达到45万艘次, 船舶载运货物量近3亿t, 其中载运危险化学品超过2 500万t。按照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理论, 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 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矛盾突出, 市场存在失灵表现, 企业发展在安全生产方面具有负的外部效应。个别施工企业为了达到低价竞标的目的, 大量削减、挤占安全费用, 埋下新的安全隐患。
(3) 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随着江苏经济的迅速平稳回升,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特别是向中小企业大量转移, 农民工比例明显增大。如果宣传教育不能及时跟上, “三违”现象将会集中涌现, 事故风险增多。同时, 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城镇输配系统管道在大幅度增长;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 人口密度越来越高, 城市灾害事故放大、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均在增加。城市化的结果, 还造成了人口密集、财富密集情况下, 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倍增的效应。经济高速发展也增加了对城市交通运输, 动力供应等方面的压力, 从而增加了控制事故的难度。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创新区域安全监管的思考
(1) 推动由政府监管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的转变, 提高企业自主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政府监管制度化、科学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配齐安全监管人员, 做到机构、人员、装备、经费“四到位”, 组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和充实乡镇安全监管人员, 推进政府监管责任落实全覆盖。重点监督企业是否依法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法定职责, 做到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明晰化、考评指标定量化、监督检查日常化、责任追究制度化。
(2) 推动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的转变, 构建科学监管的长效机制。在政府监管层面, 完善制度, 充分发挥综合监管部门的牵头作用, 把安监部门演独角戏向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齐抓共管转变;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安全生产津贴制度, 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每月发放安全津贴, 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着力改善安全监管人员的待遇及人身保障。同时, 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失误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规范和约束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 对受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相关人员不得提拔、重用。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调动和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群众组织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作用。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内因和根本。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 企业要重视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模式、办法和经验, 如“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管理理念、“零事故零伤害”的安全管理办法等。同时, 应及时总结推广国内一些企业创造的安全生产承诺制度、无缺陷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等好的做法和经验, 加大安全基础投入, 加强教育培训, 推进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 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 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3) 推动由重审批、监管向审批、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探索将依法监管与服务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办法, 在监管中加强服务, 以服务深化监管。重视和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安全生产问题的研究, 增强安全监管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服务。加强源头服务, 建立省市互动机制, 优化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程序。建立安监与安评中介机构的互动机制, 全面提高安评效率, 降低评价费用。实施个性化服务, 确保企业安全技能的提高。针对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特点, 组织安全培训专家, 编制符合产业特点的安全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安全生产典型案例,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切实提高全员安全技能。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深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企业一线, 帮助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指导企业做好安全基础管理、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服务, 帮助企业排查整治事故隐患, 促进产业项目和企业安全发展。
(4) 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方式由低水平、粗放型向优化结构、集约型转变。依据国家产业政策, 加快推进优化企业结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为保证产业结构升级和项目建设质量, 要严格行业安全准入。源头治本必须在经济建设中加强安全预警与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在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前, 首先要由独立机构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并针对存在的隐患, 向社会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全面实施国际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制定完善各行业生产和安全技术标准, 实施严格的安全许可制度, 严把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安全准入关。
(5) 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由行政强制向市场调控机制转变。随着安全生产考核体系、责任追究等行政、法律手段的逐步完善规范, 安全生产管理要继续深化, 必须加快市场调控机制的建设。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 应当进一步加大运用市场经济调控手段, 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工商管理、中央银行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专业经济监管部门, 在制定和实施经济调控政策时, 引入并强化安全生产的主要指标和调控标准。财政税收积极调控。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上必须体现安全生产的诉求。应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明确用于安全生产的专项经费, 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或设备改造等项目时, 可以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优惠补贴。企业减低成本追逐利润是天性, 淘汰不安全的落后产能不能仅依靠监督检查等行政手段, 而是要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 鼓励企业自主升级。国家在鼓励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 同样可以应用在安全生产领域, 对于连续几年没有发生事故的企业, 可以给予税收上的减免政策。信用联控严格约束。针对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 并将这些信息进行联网, 供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监控。安全生产应该成为信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安全保持好的企业应该能够优先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方面信息的网络搭建, 创立联网的企业用工情况、工伤事故、劳动合同、产品质量等信息数据库, 为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诚信等级提供可靠依据。企业诚信等级作为其扩张经营规模、开拓市场、融资借贷等重要评估指标。学习国外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互保机制, 由商会或行业协会组织企业缴纳安全保证金, 并积极开展安全责任保险的运营。
此外, 建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制,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应用系统工程原理, 运用科学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各类事故形成的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关系进行分析, 从而实现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公共场所安全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对事故后果进行科学预测, 增强从源头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2
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2017年7月20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国家能源局有关文件要求,通报近期全国和东北区域电力安全生产情况,通报东北区域电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年”活动对下一阶段基建工作提出要求,分析东北区域电力安全生产情况,安排部署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电力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多发频发势头,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刚才,东北能源监管局安全处两位同志通报了情况,电力企业的三位领导分享了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分管安全的大明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特别是他对我们东北区域比照安全生产法和规定找出的11个差距和隐患,并对下半年东北电力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教育,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安全培训。请各单位回去后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扎实开展“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年”活动,全面做好下半年的电力安全生产工作。
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当前东北区域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深刻汲取事故教训
去年,江西丰城电厂“11·24”特大事故,造成73人死亡,2人受伤。除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几百名死者家属的生活将更加艰辛!90多名责任人员也将被问责,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党纪政纪责任也包括我们能源派出机构三位同志。事故的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国家能源局年初要求确保今年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双下降,这是一个严肃的考核指标。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其他行业生产事故大幅下降的同时,全国和东北区域电力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却不降反升,增加比例高达20%左右。电力安全生产形势之严峻,真的到了“大喝一声、猛拍一掌”的紧急关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发生更大事故,甚至再次发生特大事故也不是不可能!国家能源局主要领导指示,要保持查处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的高压态势,发生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对于屡教不改、重复发生同类事故的单位和人员,将依法加大惩处力度。
目前,东北区域电力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电力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今年以来,电力增长虽然较往年有所好 转,但是,东北电力供大于求的局面还没有解决,调峰调频困难,供热负荷缺口还没有得到缓解。今年,还有六个新的情况值得在座各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高度关注。一是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保电任务特别繁重,这是政治任务,马虎不得。二是扎鲁特至青州特高压直流将投运,东北电网运行方式将有重大变化,新设备投运、新的运行方式对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都带来了重大挑战。其间大量的过渡方式也必然会增加电网运行风险。三是农网改造、城网改造、扎鲁特送出及其配套交流输变电工程、机井通工程、发电企业灵活性改造工程、环保改造工程等大量的基建工程任务空前繁重,直接考验电力基建安全和质量安全的水平。四是可以预见,今年冬季煤炭供应形势不容乐观,将直接影响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五是国有企业改革加速,电力市场化进程,都会对电力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冲击。六是今年汛期较比往年更特殊、更复杂。据预测,第二松花江、辽河有可能发生大的汛情,1至7月初,降水量同比却减少6成,进入主汛期以来,能否发生大规模集中降水,值得我们警惕。尤其是今年是丰满新建工程关键一年,老坝安全、基建安全、质量安全、防汛安全、下游供水安全等几方面诉求交织在一起,难度巨大。
各单位务必要警醒起来,深刻汲取事故教训,认清形势,切实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努力构建防范事故发生的长效机制,坚决遏制住事故多发频发势头。
二、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去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32号文),提出了总体要求,树立了安全发展理念,规定了地方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中发32号文精神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为我们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各单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亲力亲为,绝不能当“甩手掌柜”,真正把安全法中规定的一把手七条具体责任抗在肩上,真正做到在安全部署上“扣扣子”,在安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在安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做好任何工作的落脚点,首先看态度,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为什么今天开会要请各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为什么我要亲自主持这个会议,这就是责任所在!安全生产是一把手工程,是否认真参加会议,回去以后是否认真抓好落实,这也在一定侧面反映了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主要领导态度不端正的单位,要做为今后督查的重点,出现事故的,从严追究责任。这次会议有不少单位一把手没有来,哪个单位主要领导没来的,请务必把这个意见带回去。
三、密切配合,主动做为,共同做好近期电力监管工作。近期,国家能源局电力监管方面安排了三方面重点工作,借此机会,简要向各位领导通报一下。
第一项关于电力市场方面的工作。当前,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东北电力市场建设也进入攻坚阶段,东北电力企业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参与改革。就此,向各电力企业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有关电改政策,服从大局,自觉支持改革,同能源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部门一道积极推动电改工作,改革推进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交流、报告。二要在改革中发挥积极正面作用,电网企业及交易机构要建设好市场、维护好市场,保障电网公平开放,做好市场信息公开,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发电企业要参与好市场、利用好市场,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效益,服务东北实体经济振兴,服务民生。三要严格遵守交易规则,我局印发了东北辅助服务规则、辽宁电力交易规则,近期还将出台吉林、龙江、蒙东交易规则,各电力企业要认真执行,严格依规则开展交易,决不允许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出现,我局将严查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二项是关于供电监管方面的工作。2017年下半年,东北监管局供电监管工作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一做好 12398能源监管热线标识普及及宣传工作。2017年初,12398热线上划北京集中管理,东北区域投诉举报数量激增,上半年我局共处理投诉举报信息249件,同比增长400%。近期,国家能源局又下发文件,对供电企业进一步加强12398热线标识普及和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局也在今年上半年的供用电软环境治理专项监管整改检查工作中,针对此项工作向供电企业下发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二做好压缩用电报装时限执行情况监管工作。为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压缩用电报装时间实施方案》,请供电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务必确保今年8月1日起执行新的用电报装时间,我局将重点对供电企业执行新的用电报装时间规定、用电报装服务行为和用电报装信息公开情况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三继续做好“低电压”治理专项监管工作。根据12398热线反映问题看,由于“低电压”导致的供电质量差、频繁停电甚至限电的投诉越来越多,比如辽宁的丹东,蒙东地区的通辽、兴安盟,针对此类问题近期我局对通辽供电公司进行约谈,希望引起各位领导的重视。
借此机会,我顺便通知下各位领导,我局2017供用电软环境专项监管现场检查工作即将开始,应该就在本月末,由于时间关系我局不在另开启动会了,检查对象是按照国家能源局“双随机”要求抽签决定的,这次检查完,针对 某些拒不整改的问题,我局将对供电企业开出罚单。
第三项是关于电力业务许可方面的工作。目前,正处于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发电企业许可监督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关键时期。三省一区电网企业要落实好国家能源局印发的351号文件,对于无证机组坚决执行好不得并网发电的要求,充分发挥许可证在规范电力企业运营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我局正在跟踪监测6.30后对做出停机处理公用电厂和不得上网交易自备电厂有关情况,我局会严格把握政策,努力化解历史矛盾,主动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各有关电力企业也要及时向我局报告可能出现的冬季保供热以及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突出问题,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及早防范和化解风险。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探讨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优胜劣汰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因素都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中,怎样才能将其做好,是社会中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将针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1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中,煤矿生产有了新的特点和变化,相关的部门确立了创新管理理念,实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中心思想。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高科技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将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将落后和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技术及时淘汰。将各项安全生产治本的策略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落实各项措施,将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相关的宣传咨询活动,将平安创建,安全理念,相关的安全知识深入到企业、乡村和人民意识中。可以设立曝光台和舆论监督台,邀请社会中安全工作的代表来进行评论。
2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
进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的时候,也许需要把企业主体的责任明确,利于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
2.1 煤矿企业需要把自身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把其中所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都健全,安全科必须挂牌进行办公。煤矿中都需要至少有一名通风、机电和采煤的专业人员,对领导跟班入井的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相关的数据做好记录。煤矿企业需要经常展开矿井透水事故的模拟演戏,并且邀请公安、电力、医护和矿山救护相关联的部门来一起参加,将施工人员实战的能力提高,防患于未然。
2.2 建立煤矿安全监管双委派机制。切合乡镇煤矿实际的管理技术,抓住源头进行管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在全国进行招聘高薪煤矿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考核、筛选。可以适当的制订一些规定:委派矿长如果连续两个月的绩效考核不合格,将会有相应的处罚甚至是辞退,考核出来的优秀员工给予奖励,在一年最后总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予重奖。
2.3 建立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很多地方煤矿在管理中,会出现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工作中出现你推我攘的现象,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起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队,在发现煤矿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的行为时候,都可以现在立即执行直查直办,利于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将煤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
3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措施
在意识满足,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还要加上高效的监管措施,才能使煤矿安全工作得以奏效。坚持以严教、严管、严处、严关来落实措施,将效果明显的体现出来。第一点:对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十分的重视,在每次长假之后,待员工返还工作时,要进行全员工的培训。展开面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培训中聘请煤矿行业中的专家、教授等,使用现代媒体教学,进行现场指导,施工人员相互帮助等一些教学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点:近几年中,水、火和瓦斯等一些因素都是引起煤矿发生事故的重点。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时刻的提示着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预防和消除。①根据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对水灾进行防护。煤矿按照水灾的性质和危害分类,制定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危害程度大的水害作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资,引进先进的防探水技术,使预防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②完善矿井中火灾的防治系统和队伍,配备性能良好的消防水池和多种设施。对煤矿施工人员定期进行火灾防护、治理、自救和呼救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容易引起火灾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例如:电气、电缆、放炮等环节,在煤矿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在煤矿中建立起完善的瓦斯监控中心,并且每个煤矿中的瓦斯监控都要进行联网运行。如果有一个煤矿中的作业地点瓦斯超限预警,监控中心会快速的作出防御,指示现场人员撤离该地点,与此同时,反映给相关管理者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对回采工作中的通风瓦斯管理加强,杜绝瓦斯出现集聚的现象。
4 结语
煤矿工作中排查安全隐患的方面,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出全面的方案,将责任明确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销号的原则,对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煤矿整改治理按期完成,把引发事故发生的源头完全隔离切断了事。对于有效的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遏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如果煤矿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已经超过有效期限,自行私下接通电源,进行违规整改和生产的煤矿,需要立即执行关闭处理。严厉的打击违法违规的煤矿,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业平稳运行安全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晓辉.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梅剑萱.河南煤监局郑州分局对登封市政府二季度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J].决策探索,2011(16):76-76.
[3]梅剑萱.河南煤矿安监局局长牛森营带队监督检查商丘市煤矿安全监管工作[J].决策探索,2011(12):80-80.
[4]彭朝晖.当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D].郑州大学,2009.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4
近年来, 我县教育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思想, 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 通过“一种理念”、“一套班子”、“一种元素”、“一个工程”、“两种制度”、“两项投入”等“111122”举措, 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推动, 公安、教育互动, 学校、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和中小学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真正让安全管理工作为我县教育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一、确立一种理念:安全教育怎么抓都不过分
我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崇山峻岭, 溪河密布, 学校布局“点多面广”, 各个学校安全状况各不相同。孩子上学, 不仅线路漫长, 而且多数需要爬山涉水, 大量的劳务输出带来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给学校的安全监管带来巨大难题。面对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 我们清醒认识到, 安全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校园安全稳定是优质教育、快乐教育和幸福教育的前提, 必须像抓教学质量一样抓安全教育, 给师生一个和谐安稳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于是乎, 领导一班人把校园安全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确立一种理念, 并达成广泛、深度共识:校园安全教育怎么抓都不过分!
二、建立一套班子:形成三级联导班子
教委——安监科——学校, 形成三级联动联导, 齐抓共管。教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安全, 教委副主任中有一人分管校园安全工作, 学校有具体抓安全的副校长。教委设立“安全监察保卫科”, 简称“安监科”, 并积极向县“编办”争取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和中层干部编制, 在各建制学校成立了“安全稳定办公室”, 简称“安稳办”, 并设置安稳办主任一名。目前, 全县共有安稳办主任125名。强有力的联导班子, 实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安监科和学校具体抓安全工作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
三、植入一种元素:在安全教育中植入“快乐”元素
云阳县教委统一要求各中小学校让“安全教育课”上课表, 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 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安全教育课。与此同时, 通过申报安全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生命教育征文活动和传播安全教育箴言, 从理论到实践指导校园安全工作。我们动员校长根据地域特征和季节特点, 发挥管理智慧, 创新管理举措, 标本兼治, 内外结合, 实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确保校园安全工作不留死角。譬如, 有的学校在班级安排安全信息员, 当班主任的“眼睛”, 关注班级安全情况;有的学校延伸管理范畴, 根据上学、放学路途遥远的问题, 实行集体护送, 安排路队监护员;有的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大课间活动、疏散演练和集中清剿活动, 强化安全教育;有的学校请法制副校长做安全法制讲座, 定期各班开展按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有的学校让安全教育进入校园板报, 编成顺口溜或三句半, 在同学间广泛快乐传诵。
四、创建一个工程:“平安校园”评估验收工程
不抓安全教育的校长不是优秀校长, 不重视安全教育的学校不评优秀学校。在年度督导评估“1+X”模式和评优选先工作中, 安全工作成为评估工作的重要单项列入, 而且在学校行政效能考核中, 实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
教委要求, 申报创建“平安校园”, 是各级各类学校年度的必需工作, 创建“平安校园”是学校的重点工作, 评估“平安校园”是督导室的重心工作。创建不是目的和终结, 而是学校工作的动力和跟进, 旨在强化学校的责任意识;评估不是数据计算和案例分析, 而是安全教育的探讨和研判, 旨在总结学校年度安稳情状和发现各校创新举措。教委还特别说明, “平安校园”牌子不具有持续性, 只在当年有效。就这样, 通过全县各中小学每年创建“平安校园”, 推动安全工作上档升位;通过建立激励措施和责任倒察制, 考核和督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每年度, 全县有90%以上的学校均成功创建“平安校园”, 教委及时予以表彰和嘉奖。
五、完善两种制度: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和校园安全预警制度
教委建立了安全教育工作例会制度。在年度的教育工作会上, 我们认真分析全县校园安全形势, 落实校园安全责任, 形成安全工作方案, 签订安全责任书, 完善部门和个人“一岗双责”考核机制和责任事故倒察制度;在每年的全县校园安全工作会上, 教委领导和公安局领导, 根据各自的工作侧面, 聚焦校园安全工作, 加大违法犯罪人员和危重精神病人管护力度, 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和校园内部隐患排查密度, 建立学校安全台账手册。总之, 防微杜渐, 将一切影响教育稳定和校园和谐的隐患因素, 彻底根除和消解, 推进安全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我们以“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为管理平台, 以不定时大排查、大整治和大化解为工作常态, 还完善校园安全预警制度。要求各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完善安稳办主任为牵头人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校长和安稳办主任24小时手机开机状态, 节假日要有领导、校警和保安组成的校园安全轮流值班安排。教委对学校警务室值班情况不定期明察暗访, 并将检查结果全县系统内通报, 载入学校效能考核。
六、加大两项投入:致力提高校园安全系数
谈谈创新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篇5
谈谈创新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摘要:为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本文从剖析基层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着手.提出四项对策:首先要增强监管意识,其次建立和健全监管机制,三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四是创新安全监管思路,从而推动基层安全监管工作的健康发展.作 者:吴仁龙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安监中队期 刊:中国科技财富 Journal:FORTUNE WORLD年,卷(期):,“”(14)分类号:X9关键词:安全生产 监管模式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6
1 创新机制, 强化行政推动
1.1 成立领导机构, 强化政府行为
全县农药监管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将农药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成立了县长任组长,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形成了政府牵头组织、农业局为主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的长效监管机制。
1.2 构建三级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
在强化县级农药管理站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监管手段、经费投入的同时, 在19个乡镇和418个村分别配置了乡镇农药监管员和村级农药监督员,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 乡、村两级人员统一发放“两员”工作证, 做到持证上岗;在实行农药监管“分级责任”与“划片包点”责任人制度的基础上, 对乡镇农药监管员和村级农药监督员分别实行目标考核, 将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实行量化考核、综合测评, 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 按大乡镇3 000元、小乡镇2 000元、村级1000元的标准, 设置“下不保底”的年度乡、村人员考核奖励资金, 探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1.3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监管措施
农业局党委按照“优化、配强”的原则, 建立了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监管队伍。为有效加强农药监管, 县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和通告, 农业局制定详细工作方案, 将农药监管试点县建设与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推广项目有机结合, 为全县农药监管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控高促低出新招, 确保监管实效
2.1 全面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
对全县农药经销商进行农药经营条件审查, 积极开展农药经营示范门店创建, 在实行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主体自律责任管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按照“安全第一、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动态管理”的原则, 确定26个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 实现了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定点管理动态化的“四化”目标;实行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销售票据、统一印发经营档案、统一印制制度并上墙的“农药经营管理四统一”。据统计, 2013年全县高毒农药销售量同比减少50%。
2.2 大力推广低毒生物农药和科学用药技术
借助农业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试点项目, 全力推进低毒生物农药推广使用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 探索建立了适应双季稻区的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模式;创建了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区1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区10万亩, 在全县广泛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申嗪霉素、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吡蚜酮等低毒生物农药;优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和安全使用技术。
2.3 强力推进农药市场执法监管
2.3.1 加强部门联动 牵头组织开展农药市场联合整治行动, 切实发挥农资打假“排头兵”作用。
2.3.2 严格市场准入
对县域内近500家农药经营单位全面清理核查、登记造册, 逐一建立电子档案;摸清全县农药生产、流通、销售网络, 做到底子清、数据实、情况明。2013年, 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 对不符合法定资质的农药经营户, 限期整顿36家, 依法吊销营业执照2家, 取缔无证无照经销户6家。
2.3.3 狠抓监督检查
2013年, 全县开展了4次农药产品抽查, 重点检查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 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25人 (次) , 检查经营门店1 500个, 整顿市场8个, 抽检农药45批 (次) , 受理举报案件1件, 查处农药经营违法案件15起、违规农药3.6t,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2.4 竭力做好农药经营与使用三项服务
2.4.1 技术服务
2013年该县组织专家在湘阴电视台开展“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专题电视讲座, 累计播出12晚 (次) ;结合粮食高产创建、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 进村入户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和乡村两级农药监管与经营从业人员业务培训48堂 (次) , 印发资料20余万份。通过科技下乡向种植大户赠送“农药识假辨劣系列丛书”2 000余册。
2.4.2 农药监管信息服务
全县利用创建的湘阴县农药监管QQ群、农药监管手机短信平台, 将农药管理政策法规、农药监管工作与农药质量抽查等信息, 第一时间发布给广大农药经销人员, 实现监管和服务有机结合。
2.4.3 规范化管理服务
全县创新实行农药经营规范化管理“六统一”服务, 即:统一农药经营管理制度上墙、统一农药经营购销台帐、统一农药经营承诺书和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单、统一农药产品分类摆放、统一挂牌明示农药监管片区责任人、统一印发农药使用技术资料。
3 保障安全,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交通工程施工创新安全监管措施 篇7
交通工程施工具有线路长、施工技术复杂、工人流动性大、建筑工地与公司距离远、施工过程具有一定危险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做好安全措施,切实有效地实施安全管理,促进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监管,对监管进行创新,更好地实现安全管理。
1我国交通工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建设也在“紧锣密鼓”中,各地都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交通变得越来越便利,推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很多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一些交通事故非常严重,让人触目惊心。究其原由是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交通安全带来重大的问题,也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更大的隐患,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问题,让交通工程施工得到有效的监管。
2交通工程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交通工程安全的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监管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使人员伤亡减到最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们的出行做出更大的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监管可以提高交通工程的质量,为以后投入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交通工程的更快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活跃了市场,为整体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道路是经济的先导,是经济的先锋军。因此,各地交通工程都在迅速发展,保证工程质量的问题非常突出,监管就成为最为有力的武器,为质量把好关,给交通工程带来更大的保险。所以说,安全监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成为交通工程质量的护卫队。
3交通工程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交通工程安全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交通工程建设的规模和管理之间还有很大的冲突,安全监管的参与程度还很不到位,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2)由于监管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工作效率非常的低。(3)由于工程建设的费用比较低,这就使得工期比较紧张。
4创新交通工程安全监管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安全监管措施进行探索,保障工程质量。
4.1完善安全监管法制体系
法律是最为有效的监管措施,因此要加强法制监管体系。目前,在对工程施工监管中,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有一些死角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使得法律监管体系势在必行。必须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适应新的情况。每个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要互相沟通交流,做到不冲突,尽量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部门之间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
4.2运用新的技术条件
当今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科技也在推陈出新,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每个行业,因此作为安全监管,要充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技术条件,加大对安全监管的力度。在安全监管过程中,单靠人的因素有时候是不能全面把握安全问题的,这就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全面对安全监管采取有效的管理。一是,加大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涉及安全管理的数据输入电脑,通过电脑对其进行控制,加强有效的监管;二是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要想做到有效监管,必须提升人员素质,只有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工作更上一层楼,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监管力度到位。通过使用计算机,也可以减少工作量,使人员不再陷于疲惫,从而更加有效的工作。
4.3加大对其投入
交通建设成本非常的高,如果一味地降低成本,就使得工期非常的短,这样工人们就会偷工减料,监管力度不到位。因此,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对安全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总之,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建设的支撑。只有交通发展了,经济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在交通发展的同时,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连接经济发展和工程质量的纽带,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在现代化阶段,创新安全监管,给安全监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交通建设的质量,为经济的明天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巨大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程越来越重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在交通工程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更快、更稳发展。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措施是保证工程顺利运行的重要把手。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安全,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能使交通工程施工得以保障。首先介绍交通工程的现状;其次介绍其重要意义;最后探索对策和策略,促进交通工程不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措施,创新
参考文献
[1]忻刚明.交通工程施工创新安全监管措施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25-27.
[2]樊辉.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措施创新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月刊,2014(22):248-249.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8
一、以保障儿童食品安全为核心,强化主体责任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法律不够完善,执法不够规范,法律意识缺失,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依然存在,难以完全依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法律精神的条件下,必须强化主体责任,弄清监管主体、安全主体、检验主体和消费主体,通过对责任主体的监督和管理,依法监督落实主体责任,达到对儿童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为实现儿童食品安全的科学监管奠定基础。
监管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总责。
安全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当就原料、生产关键环节、检验和运输交付等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生产过程中发生不符合控制要求的,要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并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验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消费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未提起消费主体的事宜。
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实质上就是监督监管主体、安全主体、检验主体的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依法要求它们认真履行主体责任。
二、以方便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为前提,搭建网络平台
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就是要对食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需要监控的节点多、内容多,依靠传统的监管办法,无法真正做到全时段、全过程监管。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就必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用这个平台把监管主体、安全主体、检验主体和消费主体联系在一起,实现互联互通,便于监督管理。
网络平台包括门户网站、数据中心、分级监管、监测终端、检验终端、手机客户端六个部分。通过网络平台
一是让儿童食品安全监管更简单。我们把与儿童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以及我们通过监测终端、检验终端采集到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数据、视频数据等全部放入数据中心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只需要打开自己的电脑就可以对所管辖企业的生产状况、生产车间的卫生状况、产品的销售去向、市场的销售情况等做到一目了然。
二是让儿童食品消费者感到更安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食品安全牵扯着许多人的心,面对食品安全事故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创伤,我们没有良药,也无言相劝,我们只有把事实告诉大家,我们要把监管者做的工作、把儿童食品生产企业做得事情、把儿童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把接受监管的企业和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名单如实公布给消费者,让大家感悟,让大家判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认知,提升对国产儿童食品的信心。
三是让儿童食品生产企业效益更明显。强化儿童食品安全监管,提升消费者对国产儿童食品的认知度,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我们设计儿童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目的,我们就是通过实施科学严格的监管措施,让人们从中感悟到儿童食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了解国产品牌儿童食品的营养配置,促进国产儿童食品消费,振兴民族工业。
三、以新技术综合应用为基础,实现智能管理。
儿童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就是实时性、可靠性,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对比,规范决策,发布命令的一系列动作,这些靠人工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依靠相应的软件系统来完成。
数据采集系统。就是通过监测终端、检验终端将产品从原材料检验,原料、配料数量,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样品的检验数据等自动上传到监管部门的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自动上传,主要是防止企业和检验机构弄虚作假。分析评判系统。将采集到数据中心的数据与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与备案的具体配方进行对比分析,如果采集数据在安全标准和备案配方范围内,则判定为合格,进入下一环节;如果采集数据超出安全标准和备案配方范围,则判定为不合格,责令停产检查。做到产品不出门就能排除安全隐患。
秘钥发布系统。对判定为合格的产品,根据产品生产线反馈的最小单元包装信息,系统自动发布秘钥信息,并植入该包装中,同时系统会自动将产品信息上传到数据中心。如果产品进入市场后发现有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可以改变秘钥信息,提示“问题产品”或“召回产品”,同时在门户网站上会自动生成问题产品公告。
追溯查询系统。消费者只要用自己的手机到儿童食品安全官方网站下载一个查询软件,并用手机扫描所购商品的秘钥处,就可以查到关于该商品的信息。如果是假冒产品,系统会提醒您是假冒产品;如果您购买的商品其他人已查询过,系统会提醒您谨防假冒。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网络摄像头将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材库房、生产车间、产品包装、产品存储等场所实时视频传送到监管部门,便于安全监管。
儿童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严肃、非常严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法律的强力保障,要有政府的严格监督,要有企业的诚信自律,还要有民众的广泛参与。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9
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但是,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 处在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 安全生产领域各类矛盾、问题和隐患还很多, 形势依然严峻, 事故总量仍然过大, 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如何化解安全生产矛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如何提高和有效增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服务民生和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有关政策措施和研究理论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但绝大多数是从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转变就是创新, 就是发展。本文拟从突破安全生产陈旧的思维定势, 切实转变观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创新的角度, 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在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略陈管见。
首先, 应彻底摒弃“重安全轻经济”的思维定势。大家知道, 思维定势是指主体对象性活动前的先在意识准备状态。它是由于主体受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情感、需要、意志、价值观念和社会思维方式等的影响, 而在考察、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相对稳定性和程序性, 它反映着主体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同化趋势。也就是主体遵循已有的知识经验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思维方式等, 按某种相对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去实践和认识。思维定势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思维的惯性或思维的模式化[1]。思维决定思路, 思路关系生路。应当承认, 这几年来, 安全生产工作者都把“安全”记在心里、装在身间, 这是正确的思维。问题是, 当前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既有安全生产本身发展不够的原因, 也与经济社会宏观环境特别是发展理念不科学、规划制定不完善、组织管理不严密等有着密切关系, 从根本上讲, 安全生产领域诸多问题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问题, 必须在发展中用发展的办法加以应对和解决。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 经济为两条边, 安全是一条底边,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没有安全保驾护航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经济发展需要安全生产前行护航, 安全生产发展壮大更需要经济发展来保障。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也关系着与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结构、速度和方式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进步。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尤其是安全生产工作者要科学分析和紧密研究经济发展, 从目前“重安全”、“轻经济”的思维定势中予以革新, 促进安全生产领域社会矛盾化解。
研究表明,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状况, 客观上反映了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及由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思考和研究经济发展与安全发展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实施经济与安全协调发展战略之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一方面, 我们应切实将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 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 并积极探寻“安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把握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另一方面, 制定安全发展政策措施, 要立足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 着眼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企业、职工群众和全社会的接受承受能力, 形成经济与安全“一张皮”, 落实齐抓共管, 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二是进一步丰富安全发展理论。常言道, 政治上的清醒是最大的清醒, 理论上的明白是最大的明白。抓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在新的发展阶段强化理论武装,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安全生产战线党员干部, 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衡量工作的标杆、破解难题的利器、谋划工作的指南。结合安全生产工作, 就是要不断丰富完善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 加强安全生产经济学、社会学基础、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以及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等的研究,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用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安全发展。要以安全生产观念、制度、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 积极与经济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协调对接, 形成协调良性互动。要以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部署和要求, 积极推进广东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 重点在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公共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公共安全隐患治理督办制度、高危行业安全责任险制度、周边环境安全防护制度、区域安全综合防控制度、工艺材料技术设备安全论证检测制度等经济活动具有活力的领域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和影响大局的问题, 促进安全生产进一步稳定好转。
其次, 应注意克服“重推进轻预防”的思维定势。与先进国家相比, 我们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2007年我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约为日本的8倍, 美国的10倍, 英国的20倍;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 同口径测算约为先进国家的4倍, 大致相当于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3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波兰、俄罗斯等中等发达国家的3到4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是安全生产领域矛盾问题的凸显期和事故的“易发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 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当前, 我国安全生产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网络初步建立, 但影响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很有市场,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技改施工准入验收发证中安全把关不严, 企业在市场独立地位和经营自主权扩大、政府微观管理弱化、职工维权和社会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自我加压、守法经营内生机制不健全,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不起来、深入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事实上, 这几年来, 我们安全生产在强化推进、落实工作上力度大, 安全整治、安全检查成为“常规”工作, 也见成效, 但是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与行动力度还是远远不够。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经验表明, 如果不能做好预防、及时处理, 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能导致一场全面危机。当前, 我国正处于此发展阶段。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 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 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真正完善, 又诱发和加剧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风险。此外, 人口膨胀、流动增加、技术发展、环境污染、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也将我国带进一个风险社会, 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
因此, 面对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将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强化公共安全防控治理。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有预见性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的治理模式, 认为政府事前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 政府应该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 才能够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事前做出妥善的安排, 取得危机处理的主动权[2]。必须把防范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性任务,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排查治理公共安全隐患、提高事故防范能力上来,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强化风险防范治理。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风险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乌尔里希·贝克认为, 当今社会由于工业化带来的事故灾难风险不同于工业化以前人类所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风险源于人们的决策, 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社会成员、企业、国家机构、政治家都应该对工业化所造成的事故灾难风险负责[3]。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和矛盾凸显期, 正处于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连带问题日益突出, 将安全生产工作转变到预防和治理风险为主以及依靠科技进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三是强化预防性治理。在安全经济学上, 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研究成果显示, 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而工业实践中, 还可以得到一个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 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 而能达到运行或投产时的1000分安全性效果。可以说, 抓好超前预防型投入效果优于事后型整改效果。因此, 要真正形成共识, 从重在事后查处, 向重在事先预防转变, 积极谋求和更好地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逐步并最终形成依法监管、科学监管、高效监管、长效监管机制。
再次, 应尽快转变“重监管轻主体”的思维定势。安全与生产具有“一体化”特征, 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才能生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生产及其利益是企业的, 企业就要承担起保护从业者 (劳动者) 身体生命和身体健康的责任;若疏于保护, 就要承担疏失的责任。政府正是代表特定的从业群众和不特定的人民确保企业履行保护责任和追究企业的疏失责任。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法定监管职责, 确保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及相应追究之责任的落实。但归根到底还是企业主体责任和企业资产者责任、企业经营管理者责任。应该说, 近几年企业生产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主要原因还是政府和社会给予了较大的压力:一是政府加的政策法律压力, 二是社会加的舆论性道德压力, 这种主体意识增强, 从目前看普遍还是外在安全压力大于内在安全动力。从中说明, 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非常重要, 但企业这种安全生产主体意识并非完全健全的, 不是内生机制形成的, 脆弱性大、依赖性强。事实上, 这几年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全力搞安全生产大检查, 甚至将企业安全隐患实施政府挂牌,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倒挂”, 也使政府往往直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某种程度上造成“政企一家”的局面, 极大混淆了各自职责, 既干扰了企业生产管理的自主化, 又阻碍了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也影响了政府履行安全监管监察的效能。
坚持依法行政, 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内容, 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而效率是任何谋求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所必然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 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找准职能定位, 进一步转变政府安全监管职能, 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制。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从注重政府加强安全监管向强化政府安全监察转变, 从注重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出详细规定, 并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和处罚转变。我国一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么规定过于笼统, 实施找不到具体或者互相冲突的依据;要么过于细化、理想, 操作性不强。而美国的安全生产法制中, 所规定的责任或者处罚都是以安全生产业务和活动为基础, 每一条责任和处罚都有明确的解释和依据, 这一点是我国在制定安全生产立法中所应该学习的。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隐患治理责任。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 最熟悉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 理应承担企业内安全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管监控的职责, 充分调动其安全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发达国家, 安全措施做得不好的企业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制裁与制约[4], 见图1。
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制约机制的建立模式, 完善政府、法律、保险、舆论等的制约机制, 将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与相关的金融、税收、财政政策相结合, 建立企业危险源监控情况公告、安全隐患治理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强化企业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同时, 要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监督的重点是对企业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不是替代和包办企业具体的隐患检查行为;管理的重点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政府层面上的行政管理措施, 不是替代和包办企业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行为。三是要充分调动和保护基层同志创新积极性。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仅省心省力, 而且没有争议、没有风险。创新需要付出艰辛劳动和极大努力, 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应探索和建立工作创新激励机制, 以改革创新精神, 创造性开展工作, 并运用SWOT分析法 (也叫态势分析法, SWOT分析方法有助于组织在即将变化的环境中找准定位, 通过对系统或机构的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 寻求最佳的趋利避害的对策, 充分利用发展机遇, 发挥优势, 以取得最佳的效果。[5]) , 鼓励和引导基层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实践, 强化依法履职。我们既要鼓励探索创新, 同时也应当允许犯错误, 对于创新中偶然出现的一些失误, 只要动机是好的, 主观上没有权力寻租、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故意, 就应当受到保护。同时, 在事故责任追究方面, 必须自觉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做到依法依规、客观科学分清责任, 尽一切可能保障安全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安全监管同志, 切实研究解决当前普遍感到精神压力大、法律风险高、工作难安心等状况, 以良好队伍建设及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等精神, 加强和创新安全生产社会管理, 进一步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实现安全生产“十二五”及长远发展的目标任务,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丘有光.论思维定势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J].哲学原理 (人大复印资料) , 2000 (1) :3-5。
[2]宋毅, 张红.发展战略学引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6。
[3]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 全球性与风险社会 (薛晓源, 周站超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3月。
[4]范维唐等.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创新区域安全监管 篇10
一、金融创新的风险性与金融监管的必然性
1. 金融创新的涵义。
对于金融创新的涵义, 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 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都是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观点衍生而来。1912年熊彼特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根据熊彼特对于创新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工具、新产品和新的制度安排等新的事物, 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等。金融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针对传统和历史而言, 它指的是历史上未存在过的, 与传统不同的新事物的创造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 整个金融发展史就是金融创新史, 金融领域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2. 金融创新的风险性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仅使金融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规避风险, 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提高竞争能力。所以创新主体都乐于并积极的推动金融创新。但金融创新是一柄“双刃剑”, 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 也蕴含着各种风险隐患。
首先, 金融资源是一国基本的战略性资源, 金融创新使得整个金融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 金融创新衍生出更多的金融虚拟资产, 使得一些原本投向实体经济的资本为追求高收益而投向了虚拟经济, 流动性证券成为了货币的代用品,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其次, 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风险, 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更为复杂, 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 使投资者很难真实了解金融创新产品的真实价值, 成为投资者进行投机和转嫁风险的有效手段。
第三, 金融创新具有更强的风险传导性和集中性。金融创新产品只是对冲和分散了风险, 并没有消除风险, 单个市场主体间虽然不断转让金融创新产品, 但只是把风险和收益在不同需求的市场主体间进行重组配置, 但就整个经济体来说, 金融风险并没有减弱。同时, 金融创新产品是一种链条式的产品, 其各个环节都具有风险性并紧密关联, 金融风险通过一层一层的传递并逐步积累, 当金融市场出现意外冲击时, 金融风险就会集中爆发, 形成叠加效应。
最后, 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迫使各金融机构为了增强竞争能力, 跨领域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导致更为复杂的新的金融风险增加, 也使金融当局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 由于金融创新派生的复杂性、高流动性、信息不透明和流通过程中的杠杆效应等, 使其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波动性和破坏性,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3. 金融监管的必然性。
金融业发展的实践证明, 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 总体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才是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市场是有局限性的, 自由放任并不能使市场运行自动实现规范合理和效率最优, 它存在的内在缺陷和问题没有办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 这就需要有另外一种力量即政府来弥补和纠正。
另一方面金融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必然性。首先, 金融业是一国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对一国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政府必然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维护金融秩序, 保证金融体系安全和有效运行。其次, 由于信息不对称, 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货币的投机性因素使金融业具有内生的脆弱性, 而现代交易技术和金融的国际化又进一步放大这种脆弱性, 给金融业的运行带来了内在的高风险性, 因此, 政府也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
但必需注意的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冲突关系, 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 体现为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 也会打破原有金融秩序, 对金融监管制度和规范提出新的要求, 从而推动金融监管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 有效的金融监管也是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的有力保障, 使金融创新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也有对立性的一面, 金融创新创造出了复杂的覆盖多个金融市场环节的综合性的衍生产品, 不仅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而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过度的金融监管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 制约金融市场的发展。
遗憾的是, 历次金融危机证明, 金融机构往往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安全, 造成了金融创新的过度与无序, 而金融监管则严重滞后, 监管的缺失, 使金融泡沫不断的膨胀, 只有危机爆发后才重新认识到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
1. 失序的金融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已经过去, 但对于次贷危机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重新审视危机爆发的原因, 我们发现过度的金融创新和失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的理查德.比特纳在《贪婪欺诈和无知: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中指出“看似复杂的次贷链条实际上不过是人性贪婪的最终结果”。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与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过度金融创新有关。
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上台之后, 就一直放松对金融业的限制, 推动金融自由化, 为金融创新大开方便之门。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利率不断走低, 金融机构为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发展出大量的具有证券、保险、期货等性质的复杂衍生金融工具, 使金融市场各环节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风险性日益增强, 增强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从2001年末开始, 美国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 对房地产市场过于乐观, 为了在急剧升温的美国房地产中分一杯羹,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 金融机构纷纷降低审贷资格和管理程序, 吸引了大量信用水平不高的客户, 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急速扩张;同时为了分散风险, 通过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将产品打包出售, 使信用风险不断的传递与积累, 将实体产品衍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 当信用链条断裂时,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就不可避免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和扩散的产物, 并通过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的使危机从信贷市场传递到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 从美国传递到世界。
2. 缺位的金融监管。
在此次危机中, 金融创新主体在金融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认识不足, 埋下了引发危机的祸根, 而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则是这次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的根源。
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开始实行混业经营, 与此相适应, 对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 建立功能型监管体制, 即依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和性质而非金融机构来确定监管机构和监管原则。但美国的功能型监管体制与英、德、日等建立统一的监管金融机构不同, 而是实行“双线多头”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监管。“双线”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监管权, “多头”指每一级又有多个监管机构, 在不触动美国原有体制的前提下, 促进监管机构的协调和配合, 但实质上仍然没有脱离分业监管的桎梏。“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尽管降低了改革成本, 符合美国国情, 但这次危机也使这种监管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
首先, 监管职能重叠造成监管的低效率,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根据不同的业务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 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 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监管效率。
其次, 监管分散, 缺乏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危机前美国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 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的不同监管机构不着不同的监管目标和标准, 金融法规也不统一,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 任何一个监管机构都缺少监控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权力和信息, 对宏观金融风险防范不足。
第三, 存在监管空白。危机前的美国监管体制带有强烈的分业监管色彩, 而在混业经营和现代金融技术支持下, 金融产品日益突破了原有界限, 形成了融合了证券投资、信贷融资、保险等多项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 难以将其严格归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金融创新突破了监管体制, 但美国监管体制并没有随这改变, 金融监管严重滞后于金融创新, 使金融衍生产品脱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最后, 美国政府过分迷信市场调节的力量, 强调减少干预, 使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监管机构过于依赖金融机构的自律, 未能对放贷机构、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约束, 导致恶意贷款、投机贷款活动恣意发展和蔓延, 投资银行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进行打包证券化并向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进行推销, 将次贷风险传播到全球市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我们的教训是, 依赖金融机构的自律是不行的”;格林斯潘也承认在当初他反对对金融衍生品进行监管是一个错误。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稳步推动金融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业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创,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 对我国金融业没有太大影响, 但也为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敲响卫警钟。
1. 坚持有序、可控和适度的金融创新。
在这次金融危机后, 金融创新饱受诟病, 广受质疑, 但金融创新并没有原罪, 错的是缺乏对金融创新有序的引导和监管, 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同时, 我国的金融创新与美国的金融创新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而导致创新过度, 而我国金融市场功能还不健全使创新不足;美国的创新是市场推动型创新, 而我国的创新是政府主导下的金融体制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创新。所以, 中国金融业创新不仅不能因噎废食, 停滞不前, 反而应更加积极稳妥地进行创新, 以此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但应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 保证金融创新的有序性、可控性和适度性。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金融创新也要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 要紧贴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相适应, 政府金融当局和监管机构要适时引导, 防止因创新主体的“贪婪”而导致创新的无序和过度。同时也要保证金融创新风险的可控性。美国次贷危机中, 金融监管机构和创新主体风险意识不强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风险评估不到位, 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手段不足, 同时创新主体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宏观政策判断不准确, 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盲目乐观;这些都导致了金融泡沫的不断膨胀。因此, 在我国的金融创新中, 监管机构要树立科学审慎监管理念, 既要看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也要意识到其风险性, 建立事前的风险防范制度和事后的应急预案。金融机构也要做好创新活动风险和收益的科学评估, 甄别风险、科学投资, 做到风险的可控性。
2.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金融业审慎监管的两大支柱, 微观审慎监管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则注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两者共同支撑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缺一不可。但从目前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来看, 监管当局往往注重微观审慎监管, 即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 但缺乏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准确判断。在当今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 金融创新业务不断增多, 导致大量风险跨机构转移, 增强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使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在美国次贷危机后, 各国深刻地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中的重要性。我国银监会在2010年召开的监管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不仅要关注金融创新的微观结果, 更应关注其宏观影响”。
就我国目前的监管体制来看, 仍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机构。尽管人民银行法确认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 但并没有明确赋予其相应的地位与权力,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仍然是各行其是, 可以说,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参考国际经验与研究成果, 我国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建立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第一种做法是赋予人民银行专门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但要界定好中国人民银行与专门监管机构的责任划分。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 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机构, 由人民银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具有先天便利条件, 不仅在评估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第二种做法是建立一个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之外的全国性监管机构, 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3.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增加, 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 金融信息的公开已成为促进市场约束机制有效发挥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随着金融机构推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投资者很难有足够的信息了解其风险性, 而金融监管机构面对复杂的, 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金融衍生产品, 限于监管范围以及人力和资源的限制, 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只能被迫相信金融机构的自律。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暴露了有关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 使金融机构将其质量不高的产品打包出售, 在转嫁了自身风险的同时, 增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此, 我国应强化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建设, 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其风险性, 科学投资。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限制过于复杂的、风险性高的不合格金融衍生产品进入市场。
4.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和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 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 使金融危机的传导速度与影响深度也远超以往。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 使得一个国家仅靠自身的力度, 难以维护经济稳定与安全, 需要进行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以防范、控制金融风险, 应对金融危机。尽管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力度较小,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往的深化, 我国必然要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也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实力, 充分发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协调, 积极融入全球性监管体系的建设;二是在东亚地区性合作中, 通过经济合作带动金融监管合作, 构建东亚地区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光辉.对金融创新内涵界定的思考[J]湖北财税2003 (12)
[2].王侨钰.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0 (2)
[3].李晓莉.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 (2)
[4].杨林斗.在危机背景下稳步推动金融创新[J]农村.农业.农民 (B版) 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