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体制(共8篇)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 篇1
创新机制率先实践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改革
市十一次党代会绘制了青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拉开了青岛新一轮发展大幕。全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给黄岛区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西海岸经济区的龙头,我区抢抓机遇,在教育资源配臵、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举措,率先实践,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适应新区发展需求,统筹规划优质教育资源
1.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从土地使用规划入手,把“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用地一次性研究决定。对接全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和百万平米教育设施建设工程,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安排23个教育体育保障项目,列入全区总体规划,并在土地留用、项目报批、立项开工、建设配套等方面优先支持。
2.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学校建成最好建筑”理念,2012年区财政安排11亿元,新建、改扩建16所中小学,用于学校建设的投资额同比增长58.8%。其中,异地重建30个班规模的凤凰岛中学总投入达到
2.9亿元。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的建设资金扩大公办幼儿园比例,到“十二五”末,全区公办园比例将达到80%,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学位将增加至25000个。设立学前教育预算内专项经费3000万元,专项用于标准化幼儿 1
园建设奖励、省市十佳示范园创建奖励、师资培训等。其中,安排500万元,实施“一免一补一温”工程;对按省定办园标准投资新建、改扩建的幼儿园,区财政按投资额2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每年通过验收的省市示范园、十佳园,分别给予10-20万元奖励。
3.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引入机制,去年共招聘优秀教师180人,占全区新增事业编制的53.7%。其中,面向全省招聘地市级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25名,面向全国招聘大学毕业生155名。目前全区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学历层次、师资年龄及学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建成投入使用的区实验初级中学面向全国招聘全国名校长1人。二是建立本土名师、名校长的培养机制,去年开始,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5%,安排5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幼儿师资“157培训工程”;2012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选派4批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苏州、宁波等先进地区和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学习培训,多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二、服务新区智岛计划,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合作,打造优质民办教育集聚区。2011年,北京电
影学院青岛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开始招生,上海戏剧学院落户我区,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招生,并在三至五年内实现1200人的在校生规模,为新区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撑;由香港耀中集团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青岛耀中国际学校,为开发区以及青岛市的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幼儿早期教育、小学、中学国际教育课程。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名校多形式、多
层次、多途径投资办学,做好新东方外语、门萨国际等国内外教育品牌以多种形式入区办学,推进北大附中、超银中学等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落户我区,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2.扩大开放,建立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加强与境外学校交流,珠江路小学与韩国新兴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与台湾台南大学附小、黄浦江路小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布恩小学分别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定期通过参观学习、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互访互动,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3.依托高校,建立联校共建机制。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7所驻区高校丰富的高教资源,为高校辐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奠定基础。一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5所驻区高校挂牌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高校体育设施、图书资源、科技馆、实验室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黄浦江路小学等近20所中小学校主动与高校联系,组织中小学生总计5000余人次走进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依托高校资源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致远中学与山科大签订联合育人计划,精心打造科技教育品牌与篮球特色项目,收到学生创意发明1000余份、专利受理通知书170多个,参加2011年全省中学生篮球赛,进入全省甲级队前20名;珠江路小学联合石油大学、山科大开设机器人、石油科技等十几门校本课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香江路第二小学与山科大音乐系联合设立了民族教育特色活动基地。三是依托高校资源为普通高中学校设立特色班。第一中学依托石油大学设立能源科技创新班,致远中学依托科技大学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年起面向全区招生。四是依托高校开展课程开发、教研科研。六中与山科大联合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
三中特邀青岛师范学院周东明教授为40名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基础理论指导32课时;第九中学与山科大进行了《现代网络对初中生思想道德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三、服务新区产业需求,推动职教体制创新
1.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
臵,区职业中专以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抓手,结合区五大板块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机电、物流、酒店管理与旅游、服务外包4个精品专业,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加强。二是完善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五年制职业教育”,2011年区职业中专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3个三二连读专业,面向全省招生121人,今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计划和专业覆盖面。区职业中专被确定为“全国信息技术职业能力网络培训中心”,5名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2.开放办学培养应用人才。积极适应中德生态园建设需要,聚焦“德国特质”,培养符合德国企业标准的技能型人才。一是与德国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集团EBG公司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与巴伐利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按德国标准对职业中专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年内首批6名机电专业教师将赴德国培训。二是与门萨国际教育集团启动“赴德国互惠生项目”,首批学生将于6月份赴德国学习;在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开设德语课程,培养熟练掌握德语的技术工人。三是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校企合作,与中盈蓝海等六家企业签约,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创新机制改革办学模式。一是推行“产教结合”,青岛拓
谱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先后与飞利浦、微软、惠普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成立了企业冠名学院和15个订单人才企业冠名班,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二是创新办学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建立西海岸职教集团,由区属国有公司出资,先行申请注册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有限公司,以区职业中专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社团法人核心层,采用“双法人制”的运行模式,在集团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构建产学研结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经理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审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投资方案等重大事项。学校作为事业法人由教育专家出任校长。校长充分享有学校办学自主权,董事会不干预教育教学管理。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组织形式既确保了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稳定的投入,又保证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下一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确立“到2014年率先高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建立政府主导,教育、国土、规划、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研究制定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布实施、有序推进。继续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面育人机制,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深化课程改革,争创蓝色海洋特色学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开展学生分类指导、分层式教学实践,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主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中高职深度融合机
制,进一步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配合中德生态园建设,全力推进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 篇2
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目前我国每年有3万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通过国家登记的科技成果达到60万项, 但能转化为批量生产的仅占10%, 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5%,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80%以上。
技术经纪人就是一道架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技术市场中, 技术经纪人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虽然技术经纪人发展已有近10年的历史, 但专业人才仍十分匮乏, 取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技术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 还不到全部从业人员的10%。在目前的科技中介服务中, 真正从事科技评估、法律咨询、审计、仲裁、风险投资等业务的机构太少;要缺少既懂技术, 又懂法律, 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为例, 截止2007年底, 仅有持证技术经纪人1 265人, 执业人员仅35人,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012年技术合同交易达到1 500亿元。
2012年, 上海市为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 出台了《上海市促进技术经纪发展实施办法 (试行) 》, 成立了上海技术经纪事务所, 设立了技术经纪专业委员会, 开通了上海技术经纪公共服务网, 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经纪市场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发展, 执业技术经纪人已有1 000余人, 技术经纪机构已经发展到了50余家, 2012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88亿元。
山西省2012年也开展了技术经纪人培训, 154人取得了技术经纪人资格, 但技术经纪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刚刚起步, 亟待加强。技术经纪人发展滞后, 直接造成技术市场交易低迷, 2011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为45亿元, 2012年为80亿元, 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排名第六位。
太原市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发挥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技术合同登记量和技术交易额逐年增加, 显示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其次是通过税收优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引进技术的积极性, 技术市场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 目前的太原市技术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技术市场的市场要素配置不全。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主要由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方按照产品交易的简单方式进行, 缺少技术经纪人的中介服务, 常忽略了成果评价、技术生命周期评估、市场评估、可行性风险评估、进场技术交易等重要技术交易的环节, 存在很大的短期性, 追求的是短期受益。
没有完善的技术交易平台。没有形成有型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信息平台。近年来, 太原市科技局注重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 投资建设了技术转移大厦和技术转移促进服务平台, 还需要继续完善服务功能, 坚持市场驱动, 配置技术交易的市场要素, 尽快具备技术交易功能和网上技术交易功能。
中介力量薄弱。以中介咨询、服务为主的技术中介机构发展迟滞, 缺乏有效的全方位服务, 科技成果大都还是直接贸易, 技术市场的中介作用没充分发挥, 技术经纪人的队伍也比较年轻, 缺少既懂技术, 又懂法律, 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技术经纪人兼职的多, 专职的少, 真正以技术经纪为主业的更少;从事初级、单一的中介业务较多, 参与系统深入的业务较少。
不规范的技术交易, 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在技术交易活动中, 许多民营资本在参与高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中, 由于采用传统生产资料的交易方式, 造成买入的高技术成果不能落地转化, 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也挫伤了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如, 太原市某企业与国内某研究所签订的《新型金属散热器的开发》技术开发合同, 有效期20年。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为500万元。向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方案、产业化设计图纸, 原材料及零部件标准, 制定出详细的企业产品标准, 实用化样机。技术交易完成后, 却遇到了生产流程、产品制造、市场推广等诸多技术难题, 产品推向市场遥遥无期。场外交易造成前期调研、技术评估、市场调查等研究不深入, 是造成项目进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技术市场的作用日益为市场所认识, 更多的技术产权和创业资本将会进入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的发展仍需完善, 水平亟待提高。如何有效地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 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促进太原技术市场体制创新的措施
建立太原技术经纪人中心。为了促进技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依据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强山西省科技咨询业管理工作的意见 (试行) 》和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山西省技术经纪人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太原市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 借鉴上海、北京等技术市场发展市场化水平比较高端的地区经验, 建立太原市技术经纪人中心, 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经纪公司以及其他技术经纪组织, 加强对技术经纪机构的管理;组织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 引导和支持技术咨询、中介、经纪和交易活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汇集技术创新要素和促进信息交流的信息交互技术, 实现网上技术交易服务功能, 为建立技术交易所, 活跃全市技术市场, 促进技术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构筑技术中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土壤。
在太原市科技局的领导下, 太原技术经纪人中心由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负责组织, 接受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业务工作指导, 中心设在太原高新区技术转移大厦, 依托太原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条件, 开展技术经纪工作。
拓展技术合同登记网络。技术合同登记是落实国家促进技术市场优惠政策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视, 北京市建立了技术合同登记网络, 设立登记点49个, 覆盖全市各县区和科技园区, 在重点行业及技术经纪机构也设立了登记点。2010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 500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达40.4%。
太原市技术合同登记点为4家, 各县市区均未设立登记点, 技术经纪机构作为技术市场活动的重要角色, 也未能参与到这项重要的工作中来。所以太原市要加快技术合同登记网络的建设, 在各县区、园区和重点行业建立登记点, 要开展技术经纪机构设立登记点的试点工作, 发挥执业技术经纪人的市场经纪能力, 把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延伸到技术创新的各个领域, 把科技政策落实到基层。同时, 开展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咨询、专利许可合同的规范管理工作。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太原)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太原) 示范基地为契机, 在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创新驿站站点、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的基础上, 开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太原)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服务模式, 汇集科技资源, 按照产业链, 营造创新链, 配置信息链。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的资源配置要求, 研发网络平台功能模块, 设置相应的科技服务功能区, 吸引社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进场开展服务活动, 探索适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线上技术市场与线下技术市场相配合的业务模式, 实现协同创新流程再造, 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成果转化的政策、技术、业务和市场环境。通过线上交互, 线下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为技术经纪的市场活动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网络技术支持。
按照挖掘企业科技需求、筛选科技成果项目及人才、科技成果发布、科技成果对接、科技成果洽谈、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环节, 开发科技服务内容, 建立业务流程, 开发网络服务功能模块, 重点开发科技成果网络对接交易模块。依托网络交互通信技术组件, 由技术经纪人引导召集成果技术需求双方, 由网络群组技术模块通知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利事务所、评估事务所、融投资机构等第三方在约定时间内, 企业不出公司门、专家不出实验室、第三方平台在线服务, 实现三方在线洽谈对接。
利用跨区域专业化评估资源以及网络结算系统, 建设“网上展示、评估、寻价、交易、结算平台”, 通过线上交互、线下服务, 促进各类科技成果在太原市应用转化及产业化。
促进太原技术市场体制创新的政策保障
设立区域性技术经纪发展资金。上海率先实施“上海市技术经纪促进资金”后, 取得良好的成效, 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地区技术经纪工作。因此建议市级科技计划设立区域性技术经纪发展基金, 对社会力量开办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经纪公司以及其他技术经纪组织予以扶持, 对技术经纪活动予以资助, 特别鼓励跨区域从事异地技术经纪业务, 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技术交易成功率。
强化技术经纪监管力度。科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层, 应对技术经纪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资质认证、行为规范、执行操守等各方面进行定期检查, 并形成制度, 规范技术经纪的行为, 推动建立技术经纪的信用体系和技术经纪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 从而增强技术经纪队伍的整体水平, 使技术经纪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 篇3
【关健词】永吉 教师 教育 研培 区域 协作 体制 创新
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永吉十中、永吉二中、永吉十三中、永吉二十五中、官厅九年制等五所学校光临并为这次活动提供珍品!本次活动我们将深切感受各位老师的思维魅力和语言表达的风采,把我协作区教师研培模式引入对“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的一种深度思考,参与者将学到的是各位老师们对区域协作新体制活动探索的经验和分析思维碰撞所生成的思想火花,将得到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和教师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践引领,其意义是重要和深远的。
一、确立指导思想,促进科学发展
口前协作区工作坚持以促进教师和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区域共享为重点,以建立区域教师互动交流机制为核心,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在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基础上创建区域协作新体制。这已经为广大教师在日常研究的参与和教育实践中运用,新体制更能体现每一位教师主体的参与度和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的参与目的,因此新体制的实施我们正在乐此不彼。
二、明确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创建
诚然,永吉十中在新体制构建和延伸活动过程中,由于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得当,协作区兄弟学校支持得力,我们协作的本源,亦或说协作的起点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起步于新课程实验,归宿于素质教育推进,在校本研修、教学技能、课程理念、观念转变、校本教材、案例分析、远程培训、四课活动、电子备课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基础上,实施区域合作,得益于协作,收效于区域协作新体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1、扎实推进,深化交流。2012年我协作区及我校的主要工作是充实和扎实的。4月份在永吉十中召开“学区管理工作启动大会”;5月份邀请市学院中教部教研员来校进行中考辅导及永吉十中打造高效课堂评课活动,协作区教师到十中听课;6月份语文单亚杰、数学王俊宝、英语赵冬雪、化学金粉德由我本人亲自带队到13中送课,相关学科参加听课评课研讨活动。
2、域外学习,开阔视野。我区于2012年10月11日,由学区各校业务校长带队,一行28名语文教师赴舒兰十六中参加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一至三年级各两节不同课型的语文课,听取了吉林省名师工作室王晶老师的经验介绍,并进行了真诚地交流与研讨。 3、骨干辐射,专业引领 。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带头作用,我区于10月18日上午在永吉十中举行了化学科的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课后就初三化学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化学教师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化学教学中的疑惑与大家研究,收到了实效。
4、送课下乡,共研教学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高效课堂。我区于10月24日派出了永吉十中省级骨干教师单亚杰、王丽娟、张晓东三位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送课下乡到官厅九年制学校。各成员校派出相应学科教师参加听课和课后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在官厅九年制学校的精心策划下,达到了预期目的。
5、文本竞赛,提高技能。为落实进修学校培训部开展教师文本培训的精神,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检验学习效果,我区于2012年11月5日在永吉十中举行了教师永吉十中教师文本培训技能竞赛,通过近二个半小时的笔试,参赛的34名选手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学区竞赛任务。根据教师综合成绩排名,最后选出我区参加县文本技能竞赛的代表队。 6、成绩分析,明确方向。全县期中考试结束,对各成员校的成绩进行统一汇总,并按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排出名次,算出基差,通过各种数据分析进行横、纵向对比,各个学校成绩一目了然,便于了解学校的各科教学,也为各校抓好各学科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主要收获与体会
今天的活动是我们在校本研修及成果的基础上的一次践越,也是构建协作新体制的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总结和交流。限于时间,我们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广泛拓展研究区域协作新体制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而只能让我们在理性思考区域协作新体制基础上对教育现状的评估与赏析,确实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因为它不仅表现在研究的过程和实践意义上,而且表现在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我们看到,在以往协作区活动中教师在研究过程智力互击作用非常显著,大家集思广益,很多衍生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思考。
四、学区工作的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由于学区相距较远,加上天气原因,受安全因素影响,制约教学研究活动的集中开展。
反思之二:受各校经济条件的制约,活动开展需要经费支持。
反思之三:学区整体工作还没有同各个成员校的工作融合到一起,出现了影响或与各校教学相冲突的情况。
五、下段工作设想和安排
体制机制创新 篇4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四)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上创新
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中,政务中心按照省市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建立符合中心实际的新机制,收到显著成效。政务中心一边报批设备采购计划,一边进行工作人员培训;一边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一边进行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相关信息录入。政务中心比规定时间提前2个月,于2011年11月初率先在全市开通运行电子政务大厅,实现网上审批。
(五)在审批流程上创新
政务中心代拟了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及绿色通道实施意见,牵头对重大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审批,精简了审批程序,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大佛景区建设、“两所一庭”建设等均是受益项目。
三、成效显著,受到表彰
政务中心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告等运行制度,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大厅接待,优化全程代办、延时办理、预约办理、特别通道、上门办理,网上办理等服务,收到显著成效。入驻部门达43个,办理事项383项,窗口工作人员137人,月均办件量12余万件,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100%。2011年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组织的政务服务工作考核中我中心名列全市第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存在不足,亟待解决
县政务中心在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阻碍了政务服务的发展,亟待从体制机制 上进行解决。
一是由于职能职责所限,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乏力。中心只有管理、协调、监督职能,没有人事权、财务权,就连年终考核,部分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都不理解支持。
二是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没有按照至少2年才能更换的要求调整工作人员,致使个别工作人员摸索业务时间长,业务不熟练,影响办事效率。
三是部分单位未按照业务精、年纪轻、电脑熟的标准,选派工作人员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致使窗口工作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五、迎接挑战,早作谋划
1、深入学习文建明工作法,在管理的精、深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2、加强学习培训,强化队伍建设。政务中心要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传达市县管理创新文件和会议精神,践行“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管理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3、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探索实施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审批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为我县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 篇5
全力开创经开区城管工作新局面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部的平原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开发区行政区域面积 103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 4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现有各类企业118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户。市政府很重视开发区的城管执法工作。为了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完善城管体系,切实加强开发区城管执法工作,2007年专门成立了吉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经开分局,并由市城管执法局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分局主要领导。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开分局以营造环境优势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城管为导向,以提升服务为主线,全力提高区内城管水平,在经开区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共建共管的舆论环境。宣传气氛越浓,整治效果越好;宣传声势越大,执法阻力越小。经开分局成立伊始,将宣传视为城管工作的生命线,视为与开发区各界沟通的桥梁。视为减少管理阻力、赢得群众支持的有利武器。
开展“走访式”宣传活动,对区内各大企业逐一进行走访,发放宣传资料。与企业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建 议与意见,解答咨询,宣传有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在大街小巷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利用挂置宣传条幅、设立宣传展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在全区内开展城管宣传活动,与广大群众、商家业户交流,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受投诉,营造了浓厚的城管舆论氛围。
加强对上对外城管宣传。按照“多报、快报、精报”的要求,向经开区及市城管执法局报送动态信息,理论研究等材料,以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我区城管工作的重视,赢得理解和支持。
二、转变理念,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经开分局自成立后,更新执法观念,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推行了一系列便企、便民措施。
向各大企业发放便企服务卡,服务卡上注明负责该企业的中队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执法职能及举报电话。一方面可以同企业建立快捷的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企业监督执法队员的执法行为。
开通城管举报热线,为投诉人服务,受理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诉、举报。确立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限时必办、投诉必究”的工作原则,无论大事小事,一律认真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既方便了投诉人投诉、提高了其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又为城管人员及时提 供了管理问题和线索,无数双理性良知的眼睛促使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巩固、创新、提高。同时,分局还继续推行网上举报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以人为本,建立一支过硬的城管执法队伍。一支合格的城市管理队伍应具备四种能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城管的能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奋发有为、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经开分局以提高队伍“四种能力”为目标,狠抓队伍建设。按计划开展了“经开分局2007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工作,聘请相关兄弟单位业务骨干来讲解实际案例。主要以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与综合素质,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并采取了全新的培训方法——“提问制”,分期进行闭卷考试,从而使分局执法者素质有进一步提高。同时,分局还开展了“执法业务大讨论”活动,分别对以往执法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经验,使队员们对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提高了执法队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
在制度管理上,坚持以“百分考核”制度做为管理队伍的有效手段并同绩效工资挂钩,奖罚分明,改进和完善了《执法分局法律文书管理规定》、《经开分局案件追办制度》、《工作日志补充考核规定》,靠制度约束人,靠制度管理人,使城管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打造开发区优良的投资环境。2007年,经开执法分局深入贯彻“城市管理年”的各项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着经开棚户区改造工程、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开发区重点工程及《市执法局关于二OO七年工作安排》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高效地开展执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人性化拆迁,确保开发区全年拆迁工作按时保质完成。2007年,经济开发区将化工园区改造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拆迁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分局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机关和中队都投入到了一线执法工作中去。建立了排查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全部拆迁户定期开展隐患排查行动,对有可能发生上访、闹事的拆迁户进行重点排查,力争从源头上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干扰拆迁工作的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及时组织公安、司法、土管、信访等部门,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处理对策,逐个加以解决。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对每天的工作都进行汇总和安排,确保化工园区拆迁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截止目前,在市局规划大队、指挥中心、城管治安支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分局共完成了化工园区、新村村、九东村、二台子村、建新村、通溪村、化纤厂住宅楼、江提改造等930余处的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900余户正式房屋(经仲裁)的拆除,面积12万余平方米,拆迁量为历年之最且无一起上访案件,保证了开发区棚户区、化工园区改造工作的全面完成。
在进行拆迁过程中,分局始终按照“变强拆为自拆”的工作思路,构建和谐拆迁理念,把维护社会安定放在重要位置,坚持耐心说服在先、协调处理到位、保障及时有力,促进了拆迁工作按时顺利完成。在2007年7月,对占用高速引线的3处煤厂违法建筑进行整治时,经了解得知,当事人确实没有合适的储煤场地,一旦强制搬迁将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分局领导研究,协调有关部门,为当事人无条件提供了一个临时储煤场地。并派出铲车、翻斗车二十余台协助其运煤3000余吨。最后,还主动协调开发区有关部门,帮助当事人将其所储煤炭全部卖出。这种温情执法,人性管理的执法方式深深感动了当事人。为此,当事人给经开分局送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二)治本清源,创建整洁、有序的开发区市容环境。亮丽、整洁的市容环境是吸引外资、引企进区的重要条件之一。经开分局一直将市容整治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1、巩固“松江北路”整治成果
按照开发区的要求,本着及时发现、及时查处、长效管理、杜绝反弹的原则,分局建立巡查制度,对松江北路(新江街景观路)进行了不间断的定期巡查。同时对市里确定的甲级一类路坚持每日巡查,严格控制新违法建筑的形成,全年共计对巡查发现的80余起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保 证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对高速立交桥下的露天市场进行了取缔迁移,至今未发现反弹现象,达到了预期效果。
3、对经开区所有围挡广告进行排查,对不符合标准及违章设立的进行拆除。同时,对工业园内的野广告进行了粉饰,全年共粉刷野广告1000余处。
4、对工业园区内的露天烧烤进行了整治,取缔了园区内的所有露天烧烤。
5、自2007年7月开始,对工业园区内运输散流体行为进行了全面整治。针对年内园区内破土开工的施工工地较多且九站地区沙场较多,是市区内建筑用沙的主要供给地之一,分局一方面派中队在重点路段死看死守,严查重罚;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走访了全区内26个沙场及十余个施工工地,同负责人签定了责任书,同时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出入口管理,硬化出入口,做到车轮不带泥,出入口无污水、弃料,并给在区内运输散流体车辆全部安置了苫盖设施,现已基本杜绝了散流体散落污染路面的行为。
6、对全区内的废品收购站点进行了集中整治。由于历史原因及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特点,整治废品收购站点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经分局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治计划。首先,执法队员深入各个站点踏查动员,摸清收购站底数及基本情况。然后,协调有关部门停止办理审批手续,同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站点进行详细排查,对存在违规行为的收购站点坚决查封。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此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市整改办的高度评价。
创新水利管理体制报告 篇6
政府:
今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号文件,省及我市相继出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中央及省又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省又对落实一号文件进行了专项督查,以上充分说明了全国上下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一号文件中都明确要求要创新水利管理体制,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做到水利工作有人干。为将各级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理顺水利管理体制,现将创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议报告如下:
1、乡镇水利站体制
目前我市个乡镇虽然都挂有水利站牌子,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达到人,但是,我市目前没有水利站编制,不很正规。
方案一:水利站垂直管理。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水利站都不少于3人,人员从学习水利专业或从事水利工作的乡镇干部中挑选,实行市水利局与乡镇街道双重领导。
方案二:水利站乡镇管理。在现有水利站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水利站机构,固定水利站人员,由乡镇街道提供不少于5间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保证必要的交通条件,以便于水利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2、村级水利员体制
健全队伍。在每个行政村设立村级水利员,人员从现有村干部中选1—2人;明确职责。村级水利员具体承担现场报汛、水情观测、河道巡查、供水服务、抗旱技术推广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等职责;适当补助。待时机成熟,适当给村级水利员发放补助,每人每年发放 元补助,市、乡财政各负担 元。
3、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我市目前有小一型水库,小二型水库,塘坝 座,小型灌渠570公里,中小河道605公里。为了充分发挥好这些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就必须建立健全小型水库、塘坝、小河道、小型灌区管理机构,做到每处水利工程都有人管理,人员由乡镇安排,具体负责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使用、维护。原则上,每处小型水库不少于2人,塘坝不少于1人,小型河道不少于2人,500—1000亩的灌区不少于1人,1000亩以
上的灌区不少于2人。小一型水库管理人员由市财政每年补助10000元,小二型水库管理人员由市财政每年补助3000元,其余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由所在地乡镇财政适当发放补助。
4、水利执法体制
为了加强水政执法的力度和效能,保证涉水事件依法有序解决,根据我市水利工作现状,拟成立市水利执法大队,下设水资源执法中队、河道执法中队、水库渔政执法中队等3个中队。水资源执法中队具体负责无证取水、非法打井、非法自备井、非法排污的查处工作,承担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执法职能;河道执法中队具体负责查处向河道违法倾倒垃圾、违章建筑、河道范围内乱栽树现象,承担河砂资源管理、保护河道职能;水库渔政执法中队具体负责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负责涉渔事件的查处。借鉴省水利厅推广的等水利执法先进单位的做法,固定水利执法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办公车辆,统一着装,严格执法。
5、水利警务区体制
为了更好的保护水库周边秩序,保证水库工程安全,以现有水库派出所为基础,在座大中型水库设立水利警务区,其职责是:维持水库周边社会治安;调解化解群众矛盾,协调地方关系;保护水库设施;保卫水库渔业
生产正常秩序;协助水利执法大队开展工作。警务区人员由水利系统抽调人员作为协警,公安系统抽调3—5名干警组成,明确办公地点,统一着装,挂牌办公。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 篇7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国外财税政策,财税体制机制
一、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按照木桶理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是国内经济最落后的区域,即木桶的短板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将这类区域称为“问题区域”。“问题区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比较性问题的区域,是政府制定区域扶持政策的主要对象。划分“问题区域”的标准和方法,各国不尽相同。克劳森曾运用全国收入增长率、区域收入增长率、全国收入水平、区域收入水平四个指标来划分“问题区域”。我国的“问题区域”有新旧两种划分,传统的划分一般将西部、中部两个经济发展带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确定为“问题区域”,并基于此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前,一种新的划分是根据国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强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四类功能区中,相对其他两区而言,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如何发展是发展中的问题与难点,因此是统筹发展政策下的“问题区域”。
(二)区域利益分配的背离问题
我国的区域利益分配问题既有西部支持东南沿海优先发展的资源价格偏低性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由于“总部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地域等优势,吸引很多企业将其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分散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总部经济”对地区税收收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总部经济”使得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和销售向发达地区集聚,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加工迁到或留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的不平衡,致使欠发达地区成为宏观税负增长的“洼地”;二是总部经济也会产生总部企业通过与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以转移价格方式进行税收的跨区转移问题。
(三)区域发展型生态恶化问题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富集区,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各种矿物质的地质储量占全国的绝大多数,按照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优势的理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就必须规模化地开发中西部的资源,让资源成为拉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是资源的规模性开发必然引发对西部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根据美国经验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循环说),该理论认为:产品的成长阶段与出口增长紧密相关,而产品到了成熟期和衰退期往往要转入其他国家,从而出口收益下降。实践证明这一理论也适合于像我国这样的大国国内的产品转移。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一些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品由于附加值降低,无法承担东部高额的地租、人力和环保成本会自然而然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如无有力的调控措施,必会加剧中西部地区环境与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二、国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考察
(一)德国东西德融合期的区域财税政策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崇。目前欧盟的区域政策就以德国模式为蓝本制定。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东西德合并后,德国为了缩小两地之间的差距,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实施正常的州际横向财政平衡机制之前,建立“团结基金”,用于对东部5个州的财政平衡援助。该基金从1991年7月1日成立到1994年12月31日结束,共向东部5州提供了1150亿马克的资金援助。二是将德国西部的州内财政垂直平衡制度像其它许多制度一样,整体一次性移植到了东部。联邦政府为东部州内财政垂直平衡的资金缺口给予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三是为清理东部5州各级政府债务而设立了“信贷清算基金”。到1995年1月1日基金被纳入正常预算体制时,共为东部5州各级政府支付了700亿马克的债务。四是联邦政府对东部5州实施投资补贴。政府为吸引资本、劳动力等向东部5州转移,联邦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投资补贴法”,原东德地区全部被划为补贴区,每年可得到150亿马克的补贴。该项措施出台后,东部5州吸引了1000亿马克的投资,对改善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是税收减让和特殊折旧。税收减让不仅对原东德地区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而且对东德地区的地方税收也给予减让,以提高企业和地方的财力。特殊折旧给予东部5州的新办企业以较高的优惠折旧率,从而减少东部企业的课税额,扶持新建企业的发展。六是改善东德地区的投资环境。对于东德地区的开发,政府还在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改善了这些地区的交通、供水、电力及其他基础性设施。
(二)美国阿巴拉契亚重振期的区域财税政策
阿巴拉契亚区是美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但在上世纪50、60年代,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煤炭工业由于美国能源政策向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倾斜而日益衰落,煤矿纷纷关闭,全区失业率达81.7%,比当时全美平均失业率高出50%。60年代中期,美国对阿巴拉契亚地区进行了整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实施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由该地区所在各州的代表和联邦政府的代表共同组成“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1965年出台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在法案执行的头10年里,政府提供了10.92亿美元的援助款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及环境治理。二是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交通运输系统,打通区域内外的联系通道。阿巴拉契亚区地处山区及高原地带,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虽临近大西洋沿岸及中部经济发达区,但煤炭运输不畅,交通不便,是该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为此,联邦政府投入资金(包括拨款和赠款)的3/4以上都用于公路的建设,公路目前已成为该区煤炭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为了加强煤炭的水陆联运,在东部和南部还建设了汉普敦罗兹、巴尔的摩、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特大型煤港,成为煤炭外运及出口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建设,促进了该区煤炭工业的复兴,为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将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关联的多元产业结构。为了促进煤炭工业的发展,阿巴拉契亚地区采取了综合发展经济部门的战略措施,发展区内的钢铁、电力、轻工、食品、商业和旅游业等部门。钢铁、电力的发展,扩大了煤炭的需求量,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复兴。四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地区环境状况。阿巴拉契亚煤炭的开发历史悠久,煤炭开采及消费过程对生态及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该地区环境状况的恶化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60年代以来先后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地区环境。仅矿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令就有15个,涉及土地复垦、水净化、大气净化、酸雨控制等。
(三)美国与欧盟的区域财税协调政策
在分税制情况下,企业的跨区域经营会因汇总纳税而产生税收的跨区域转移,造成税收与税源的背离,从而引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歧。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一问题关系一国整体的和谐发展。美国是一个实行联邦和州两级税制的国家,欧盟各成员国虽税制不同,但大体上也形成类似的两级税制,从而均有可能在跨境(美为跨州,欧盟为跨国)交易中发生税收争议,如何消除争议,做到利益兼顾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主要问题。根据美国宪法,各州对税收有一定的自主权。跨州交易所产生的税收争议,多由美最高法院裁决。为防止因各州征税增加税负对跨州商务形成阻力,美国最高法院根据美国宪法中的商业条款,规定了各州征税的四项标准,即:征税的商务活动必须与该州有实质性联系;必须在有关各州间公平分配跨州所得;有关各州为此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对此项商务活动都是公平合理的;对各州间商务活动无歧视待遇。规定同时满足前四项标准,各州所征税收才是合法的。各州间公平分配跨州所得由于受资产、资本、雇工等因素的交叉影响,经常发生重复征税或都不征税等情况,为此,美国最高法院规定:各州税收是否公平分配必须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内部一致性。要求税制能保证在每一个州都征收同样的税种时,不会产生多重征税。即在各州征税的总税负,和纳税人在一个州就总所得统一征税的稅负完全一致;二是外部一致性。要求各州对应纳税行为的认定,在整个跨州业务行为中,只就和本州有实际联系的部分所产生的所得征税。欧盟法律只赋予共同体有限的权力,各成员国仍握有大部分主权。就直接税而言,共同体几乎无权干预。但欧洲法院(ECJ)一贯认为:虽然直接税不在共同体权限之内,然而成员国在执法时,亦必须和共同体法律一致,不得违反。据此共同体建立了四项自由原则,即:商品运转自由;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的移动自由;服务处所变动的自由;资本流通的自由。这“四项自由”是考核成员国执法的主要标准。成员国征税产生的歧视待遇,均视为违反“自由原则”。ECJ在近年判例中认定,成员国国内法即使对所有自然人和法人同等适用,但在实际上有碍共同体的跨国贸易的仍应禁止。
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目标
区域财税政策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区域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区域政策目标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既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一方面,确立政策目标要以社会的事实或客观条件为出发点和依据;另一方面,区域政策作为政府对区域政治经济生活的干预措施或解决问题的手段,要达到何种理想状态(即政策目标应该是什么)关键取决于全社会及社会成员个人的价值判断或价值观。《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将价值判断定义为对所认定的客观效力的赞成或不赞成的判断。即:对社会现象、事实的好坏、满意不满意、善恶等的一种判断,价值因素成为政策目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中,往往需要把某种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的境界(或期望状态)加以比较,这就需要确定理想境界的指标或尺度,这些指标或尺度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权重,必须排列出优先顺序,而顺序的排列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个人或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排序。肯尼思·阿罗(K·Arrow)的不可能定理认为:不可能从个人的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社会的偏好顺序,因而实际上不存在每个个人都认可的、统一的社会价值判断,而仅仅存在部分人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价值判断。奎德(E·S·Quade)在《公共决策分析》中的指出:如果在政策目标上存在争论,即人们在目标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或无法确定目标时,就应努力寻求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更一般性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区域政策目标不宜定的太细、太具体。区域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要起到的作用是诱导、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位的是发展,第二位的是平衡,发展是平衡的基础。发展追求效率,平衡追求公平。因此我国区域政策的目标应当确定为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处理上,要追求西蒙(H·A·Simon)提出的令人满意或次优的标准,而非最优的标准。从全国和地区的角度而言,今后,区域政策的设计,全国范围内应当更多地追求公平,而“问题区域”内应当更多地追求效率。
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协调机制
(一)财税分享机制
财税分享机制是用来协调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各种税收收入分配方面的一系列过程和方式。新型的财税分享机制应当有助于合理地解决由于资源定价、“总部经济”等原因造成税收与税源的背离问题,有效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税收管辖与收益权的分歧与争议。
(二)财税补偿机制
财税补偿机制是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对一些经济欠发达、财政入不敷出地区进行补贴的一种方式。新型的补偿机制不仅要能够解决传统的“吃饭财政”问题,即保运转,也要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地方财政的自养和造血能力。
(三)财税优惠机制
财税优惠机制的建立,应当有利于扶持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政府鼓励产业的招商引资,有利于增进区域之间的合作。目前国内区域合作很不理想,各地区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政,竞争大于合作。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以至乡镇与乡镇之间,由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客观上造成各行政区之间各自为政,相互防范意识强,各地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对内开放落后于对外开放。
(四)国家直投机制
新型的国家直投机制应当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直投机制。新型的国家直投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的原则。操作以市场方式为主,遵循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而不是通过指令性计划等行政强制手段调节。有所为指公共基础设施、主要的能源产业和矿产业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优化“问题区域”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以及培植地方经济增长源;有所不为指对一般竞争性行业或产业,要坚决通过诱导、鼓励等政策措施吸引私人投资,政府决不染指;有所进是指对已经由政府直接投资形成的产业,牵系国计民生或地区发展命脉的,政府要继续追加投资,做大做强;有所退是指对于过去由政府投资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但又非牵系国计民生或地区发展命脉的产业,政府要通过市场,转让给老外、老板等,从而逐渐退出。
(五)信息共享机制
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地区与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对于某一事件的信息掌握总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信息经济学认为,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信息完全。因此在地区合作过程中、在地区与地区,中央与地方之间一定要做到税收收入和分享信息的透明与对称,尽量避免因信息占有量不同而导致双方猜忌,以致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共享机制是其他四个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
五、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对策
(一)科学划定四个主体功能区,建立新的财税政策设计思路
通过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划分与界定,为区域财税政策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按照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确定财政的转移支付;按照引导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设计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制度。按照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精神调整各项财税政策。
(二)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法规体系建立,为依法治税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区域发展的法规体系。区域法规体系的建立应重在形成制约机制、保障机制、促进机制,注重规范运作过程。一是要尽快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订专门的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因各自利益而产生的不利于区域整体利益的行为。二是要加速研究制定明确区域发展主要原则框架的法律法规,为区域协调提供法律保障。三是要制定鼓励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三)建立区域协调机构,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实践经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建议在国务院设置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办公室,用来领导、协调、处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协办)的职能包括:一是召集、组织国家各部委间的协调会议。二是加强中央与部委、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与互动,达到对于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研究,相互协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同步落实的目的。三是落实、指导、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制。通过责任制的落实,达到确保区域经济的各项协调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督执行;减少扯皮、提高决策效率
(四)建立新方法,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长期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基数为基础,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常常采取专项转移,地方无法忍受各项配套资金的支出带来的负担;财政资金被用作企业脱困或经济建设,助长了地方政府追求首长工程的动机,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的培育,同时也限制了民间投资。因此,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应侧重于横向平衡,废除按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量的历史做法,改以按因素法确定转移支付量,所考虑的因素应包括人口、人均收入、地方财政能力等。根据因素建立科学的、能够量化的指标体系。建立这种规范的、透明度高、相对均等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各地区争项目、争资金、争外资的不规范行为,使产业的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符合市场规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诱导区域产业良性发展
产业的发展要基于一定的优势,一般而言,优势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或由资源、区位、市场三者相互排列组合形成的复合优势。根据一个区域的优势可以为该区域选择一种资源导向型、区位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或者复合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特点,就大区而言,我们认为中西部是我国的主要资源储存区和供给区,因此应当选择资源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是人口密集区,应当发展市场导向型和复合导向型的产业。就各大区内部而言,各地由于资源禀赋和优势差异很大,因此也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型中心城市,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区位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符合导向型。税收优惠政策的鼓励应当与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位保持一致,应当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增强。另外,随着国家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定,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也要符合所在地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要促进该地区主体功能的形成,抑制其他功能的滋长与蔓延。
(六)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力度,改善落后地区投资环境与人居条件
根据国际经验,要促使落后地区增强发展能力,光凭给政策和刺激当地政府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在起步阶段,没有外部资金的大额注入,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并且往往会由于投资环境和资金因素过早地夭折。如美国在阿巴拉契亚地区重振计划执行的头10年里,政府就提供了10.92亿美元的援助款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及环境治理。而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能力受限于财政的增收能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财政的创收能力在不断地增强,这为政府直接投资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是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实施多项区域振兴计划,财政也是杯水车薪,只好到处撒胡椒面,很难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要走梯度发展或者重点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中国转型期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2.
〔2〕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彭勃.“十一五期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
重塑科技创新体制 篇8
体制瓶颈
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活动。只有把市场的漏洞、缺陷真正解决,才可能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这也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改变现行党政干部考核制度,把创新环境的营造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党政干部工作的职能范围。《意见》进一步聚焦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向科技和创新体制的系统化改革方向发展,为实现创新增值循环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创新不仅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价值创造过程,而且是一个价值的增值循环过程。目前,中国学术界与企业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能力差距。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其能否消化吸收学术界生产的知识并将科学价值、技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
强调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旨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减少低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过去30多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引发了三波创新创业浪潮。而经济体制改革这方面努力不够,创新要素进入市场和经济领域仍然障碍重重。现如今,必须坚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向推进着手,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中国的新格局。
当前,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微观层面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估等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在中观层面上,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总体上仍沿袭着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成为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创新,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
目前的科研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发展等现象,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还存在差距;现代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科技评价和资源配置还不适应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要求;在更好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组织重大科研活动、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原始创新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引领”的要求。
诚如《意见》所说,“这些差距和问题反映了中国科技领域布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出现行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与科技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根本性矛盾,既具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科技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把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各类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
四是坚持管理创新。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遵循创新规律,完善创新政策,营造公平环境,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坚持全球视野。把扩大开放合作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提高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
六大任务
一是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突出对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的考核,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科研人员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和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二是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增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源头创新作用。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坚持社会公益服务方向,探索管办分离机制。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要瞄准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领办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深化科研事业单位用人制度、职称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有利于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制度环境。
三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益。全面落实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形成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年度安排和部门分工,并加强与预算安排的综合平衡。加强科研项目的分类管理,重大项目要突出国家目标,基础前沿项目要突出创新导向,公益性项目要聚焦重大需求,市场导向类项目要突出企业主体。简化项目管理流程,规范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提高管理效率。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强化法人责任,做好服务和监管。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倒查机制。endprint
四是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注重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快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进一步优化评审流程、改进评审方式、减少评审频次,改进专家遴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坚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改进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规范院士学术兼职、称号使用和待遇,完善院士自律准则。优化学科布局和院士队伍结构,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五是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入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立法后评估机制。修订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研究制定促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技术转移、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等配套制度。推动科研机构立法,明确科研机构的法律地位、治理结构等。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立法,建立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强化已出台各项创新政策的落实,研究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合理扩大加计扣除范围;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拓宽技术领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验区)的试点政策推广到更多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着力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推动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六是积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入推进中美、中欧、中俄等创新对话和合作,完善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间创新战略和政策的沟通交流机制,增强战略互信。加强与非洲和东盟的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周边科技外交,完善对外科技援助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多边科技合作。
体制再造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能够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少的局面。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体制,而科学研究则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所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部门之间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在更大范围放权,同时把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好。要积极构建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和减少各类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撤销、下放影响和制约创新发展的审批事项,政府管理的重点放在抓好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三是加强任务落实的督查。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推荐阅读:
区域科技能力10-17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06-04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09-14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05-09
区域科技投入结构11-05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论文06-18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12-14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10-16
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12-01
区域创新:创新效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