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2024-10-16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共9篇)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1

科技金融是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发展而开展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科技金融研究方面, 美国、以色列、日本以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起步较早, 提出了很多创新模式。我国在科技金融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是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信用担保与反担保、金融租赁、科技型企业股权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 更是面向未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定义

虽然“科技金融”一词在实践中已开始应用, 但“科技金融”概念在理论上仍未被严格界定, 更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内涵。一些针对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展开, 但只是独立进行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既不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也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1993年, 深圳市科技局首次用到“科技金融”一词, 但其本意仍然是“科技与金融”的缩写。目前, 学术界对科技金融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科技与金融的互动, 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二是科技对金融的需求, 即金融如何支持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科技金融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的概念, 就好像支持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如果这样理解, 那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就可以界定为科技金融。

由此可见, 基于不同视角对科技金融的表述也不同, 目前较为广泛被接受的是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等对科技金融的理解。他们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 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技金融的参与主体看, 科技金融体系是在科技金融环境下, 由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政府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等科技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科技金融的需求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事业性单位、个人和政府。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金融的主要需求方。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需要科技贷款的支持, 从事科技开发业务时需要一定的财政性科技投入的支持, 种子期、初创期和扩张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 扩张期和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科技资本市场的支持, 从事较高风险活动而抵押物不足时也需要科技担保的支持。几乎所有的科技金融市场和科技金融工具都是为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金融需求而服务的。

科研机构 (包括大学) 主要是财政科技投入的需求方。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个人也是科技金融的需求方。如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对创业风险投资及科技贷款的需求、高新技术企业及科研机构人员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某些时候, 政府也会成为科技金融的需求方。

政府为筹集科技计划经费, 也可以通过科技市场和科技资本市场来解决, 如发行国债。

科技金融的供给方为科技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

科技金融机构是科技金融的主要供给方。科技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机构。

政府是科技金融特殊的供给方。一方面, 政府弥补科技金融市场失灵和市场残缺, 引导科技金融市场发展, 为科技金融市场直接注入资金, 提供资金方面的供给。当然, 从根本上讲, 政府的资金主要是发挥“杠杆作用”和“倍数效应”, 放大社会资本。另一方面, 政府发挥服务作用及引导作用, 制定科技金融政策, 提供科技金融政策方面的供给。

个人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供给方。如民间金融中亲友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股东的借贷, 天使投资对于种子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 科技资本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个人提供的科技金融供给既有基于社交网络和信任的, 也有基于正式的合同契约关系的。

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方和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机构, 主要分营利性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和非营利性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其中非营利性中介机构包括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公司和科技金融行业协会。

营利性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 在减少科技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提高科技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公司是特殊的科技金融中介组织, 它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 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推介、企业与创新风险资本对接等活动。

科技金融行业协会是为促进科技金融行业自律,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非营利性团体。包括创业风险投资行业公会、科技金融促进会等。

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和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及其活动构成了科技金融市场。

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参与主体,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政府是集科技金融供给方、科技金融需求方和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于一体的科技金融参与主体, 广泛参与了科技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其次, 政府除了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参与方外, 还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

基于上述理解, 本文将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界定为:以区域经济为基础, 由政府引导组建的包括银行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行业协会、科技园区以及专业融资中介机构组成的集合体, 为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资金融通、引进战略投资者 (PE) 、上市融资等系列化的专业融资服务, 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 促进区域内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 最终实现相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构建原则之一, 政府引导, 多元支持, 市场运作原则。政府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的构建要以资源共享为核心, 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 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理顺各种关系;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协作共享的激励机制和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动的有效机制。

构建原则之三, 分阶段支持原则。按照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纽带功能, 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 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形融资模式”, 以便有效地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科技型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梯形融资模式”以提供量体裁衣的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 充分调动银行、风投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行业协会、高科技园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参与平台整合与建设。要特别强调的是, 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虽然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指挥, 但其运行的主体应该让位于市场, 各类社会资金的交易应坚持市场原则。主管部门在适当的政策引导基础上, 尽力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力度, 以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

构建原则之二, 突出共享, 制度先行原则。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的核心是实现资源的共享, 打破各类资金的条块分割现状, 提高社会存量和增量资本的利用效率。因此, 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资服务区别于传统单一的融资模式, 是一种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而动态适配的政府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投融资解决方案, 是一次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该模式不仅适用于科技型企业, 也可广泛应用于一般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科技金融平台的功能定位

区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投融资功能、引导与催化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 科技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利用政府科技、招商、财政等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 按照国家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 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的资信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情况, 寻找优质的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 及时推荐给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

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将融资业务品种介绍给企业, 并根据科技企业的需求, 创新融资服务, 提供存款、贷款、结算、担保、股权投资、融资顾问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投融资平台的服务功能, 实现资金需求方和提供方的“无缝对接”。

第二, 科技创新引导与催化功能。科技投融资平台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优先选择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充分运用自有资金, 通过参股、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平台特别注重有针对性地在高科技企业初创期和发展期给予资助, 强化“天使投资”角色, 体现科技投融资平台的引导功能。同时通过科技投融资的放大和拉动效应, 使有限的科技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以激活更多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到科技创新领域。

第三, 综合服务功能。区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聚集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 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 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合作和综合化发展。尽管中国金融业仍然延续着分业经营的模式, 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之间的交叉持股和业务合作已经启动, 与国际经营模式接轨已是大势所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自身的聚集效应推动中国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结构模型

地方政府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与相关金融机构沟通, 达成金融合作协议,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及监督能力, 搭建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以帮助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融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该平台在相关制度培育和指导下, 按要求承担或协助金融机构承担客户开发、评审、组织民主评议和贷后管理职能。通过该平台,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快速掌握各类政府的政策, 提出自身的发展需求, 宣传自身的发展优势, 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得到融资, 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金融机构可以快速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信息及融资需求, 结合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可以更好地控制信贷风险、降低信贷成本, 可以有选择地与优秀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合理的金融产品;各政府部门可以逐步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 进一步完善、修订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另外还可以逐步推广并规范担保市场、信用评级市场的业务开展, 逐步提高“信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打造信用社会。

该平台以信用平台为基础, 投融资平台为主体, 中介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为两翼。在此,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根据前面相关分析可知, 担保公司本质上属于中介机构, 但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 担保公司经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 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鉴于此, 笔者特将担保公司从中介机构中分离出来, 成立专门的担保平台, 与中介平台一并作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两翼, 共同为促进区域内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而服务。

投融资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将融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信息反馈至信用平台, 通过信用平台融资决策的民主评议和企业间较强的同行压力、群众压力的互动, 增强对融资企业风险和信用硬约束、防范风险, 弥补信用和制度缺陷。同时, 投融资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也可随时从信用平台获取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 便于做出科学的投融资决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特点, 担保平台的介入将有效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通过担保比例的设定、担保机制的创新, 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投融资平台与信用担保平台的有机结合, 将充分调动银行、担保公司、融资企业的积极性, 疏通融资的渠道。同时, 资产评估机构、投资管理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介入, 对于金融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金融服务子平台运作模式

第一, 信用平台运作模式。信用平台以高新技术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数据库、担保机构外部信用评级数据库及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网为核心, 将政府部门、各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公司、资信评级公司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各类信息的透明化、信息传递的高速化、政策推广及信贷审批的便捷化, 从一定程度上改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环境, 从而为优质的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发展环境。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并整合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信用信息, 构建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信息来源主要包括:有融资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行提供相关的信息, 各金融机构根据业务往来提供相关企业的各类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 以及政府部门共享信息中相关企业的各类信用信息;二是鼓励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参加外部信用评级, 并将历次评级结果、评级报告以及评级公司的相关信息整理、保存,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数据库;三是整合所有担保公司参加外部信用评级的相关信息, 包括担保公司的基本情况、评级公司的基本情况、历次信用评级结果及评级报告等, 构建担保机构评级数据库;四是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网。主要用于公布各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日常管理规定、贷款要求、最新金融产品的介绍等内容。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 将上述提到的3个数据库和一个融资网规划整合, 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 搭建信用平台。使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沟通能够畅通无阻, 建立“科技企业信用通行证”, 使企业快速得到政府扶持和融资帮助, 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经营融资成本, 降低金融机构融资风险, 提高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效率。

第二, 投融资平台运作模式。融资企业需要进行科技贷款融资时, 平台对融资企业的融资支持可通过以下流程实现。

首先, 申请。符合条件的融资企业按平台要求对融资项目予以说明, 向平台有关部门提交统一格式的融资申请书, 并要求录入相关证明文件、财务报表、知识产权等附件材料, 同时还可向担保平台寻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其次, 审核。投融资平台服务中心连同银行机构就融资需求以及项目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信用平台中该企业的信用记录情况, 进行全面考核以决定是否通过审核。

第三, 保证金。对通过审核的项目, 融资企业 (担保公司) 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或提供已作价的知识产权或股权进行质押, 并根据所需担保金额支付担保服务费。收到保证金和服务费后, 平台将为此次融资寻找一个适当的合作银行, 与其进行担保贷款事宜的磋商。

第四, 贷后管理。对成功融资的项目情况, 平台将相关信息存入企业融资账务管理数据库中。在贷款到期前若干天, 平台将根据数据库的记录致函融资企业, 督促其按期还款。之后, 平台将还款的具体情况记录保存在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中。

平台为企业争取创业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平台保持与风险投资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内部网站定期发布风险投资关注的技术或项目类型, 供融资企业参考。若融资企业想申请某一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 则可以在内部网上下载或向平台索取该风险投资项目的申请资料。企业提交相关申请资料, 统一交由平台管理。平台将初审通过的项目申请材料交由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审查。风险投资会将申请结果统一通知平台, 平台在其内部网站对审查结果予以公示。这样, 不仅可以缩短成员企业申请风险投资的时间, 降低申请成本, 而且在与风险投资谈判时, 作为整体的平台也比单个企业更有优势, 谈判的成功率会更高。

另外, 中介平台与担保平台作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两翼, 更多的是为投融资平台提供相关服务, 在此无需过多讲述其运作模式。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2

1、平台建立的背景

2004年10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开发银行等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其目标是以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2014年10月,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以及国家经济形势新常态,科技部火炬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招商银行等共同发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路线图2.0”),旨在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输送创业创新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坚实的微观基础。

作为路线图2.0的主要工作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建设的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于2014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截至到2015年11月底,该平台上线一周年,并先后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15家单位建立常态化路演合作机制,举办了33场常态化路演,在相关高新区举办了16场“中国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投融资巡回路演”;此外,在2015年10月,还登陆“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企业提供融资路演服务。

据了解,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常态化路演和巡回路演,已经覆盖了中关村、武汉东湖、深圳、苏南、天津滨海、成都、西安、珠三角等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济南、青岛、长春、郑州、合肥、大连等国家高新区,对国家高新区的服务覆盖率达到40%。在投资机构用户方面,园区金融平台已集聚了32家国内主流投资机构的8000余位投资人。

作为全国性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园区金融平台运用“互联网+科技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资源之间构建起了科技与金融的互联互通。根据规划,园区金融平台下一步将继续构建科技金融的互联互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协调推进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平台入口及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板块,进一步提高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对接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系。

2、建设内容

3、平台的特点

4、运营体系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3

【关键词】经济;金融;科技;区域非均衡

从宏观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发展的酒店总是在科技和金融的前边,三者几乎不能实现均衡的发展状态。这种不均衡局面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合理配置,使科技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削弱。

一、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将联立方模型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经济和金融以及科技三者的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假设经济整体,包括具体的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以及研发部门3个部分。得到了下边具体的生产函数关系:

在生产函数中Yt代表全社会的社会产出,换一种说法就是人均实际的GDP;而Kt表示的就是资本投入,就是目前的资本投入总量;Lt指的就是全国的劳动投入;Tt主要指的是研发部分的产出,换一种说法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整体水平;Ft主要代表金融部门主要的产出。

2.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具体说明

本文主要说的就是陕西、福建两个省份的经济和金融以及科技的发展情况,希望可以建立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具体指标。

(1)经济增长指标:产出指标主要参考的就是人均实际的GDP。主要以上一年的价格作为主要的参考,对各个年份的GDP进行调整。这里所说的劳动力主要是指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在两个省份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中进行准确的选取。

(2)金融发展指标:金融发展指标主要对金融规模和看金融中介效率构建统一的指标。FBR普遍被用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金融程度的衡量的重要指标,对于金融发展的具体规模进行有效的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主要是银行,而银行的资产主要由存款和贷款两个部分组成,当进行金融规模水平的测量时,可以将存货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是金融发展的状态可有更好的反映出来。

(3)科技进步指标:科技进步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将新的生产工具进行有效的采用,将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引入进来,是相关的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不断得到提高,使具体的工艺过程和一些具体的操作进行改进。

3.数据处理:主成分分析

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相关的变量,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为了可以更加深入、更加透彻,要针对各种各样的变量进行主要成分的具体分析,这样一来,可以使数据信息尽量的减少损失,把所有的先关指标进行有效的分析,组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指标。

二、正常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进行结果分析,并且将两个省份的现状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的工作效率进行有效的改善,使经济和科技以及金融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具体做法如下: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将科技创新的体制不断进行完善,主要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目前还在采用的投资驱动阶段转化为自主创新阶段,科学创新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在科技系统的内部开始,对于科研水平要整体提高,使科研效率可以有效的得以提高,将那些科研成果可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发挥出可以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对于核心技术要掌握好,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2.对于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要明确

我们一直认为金融体系的主体是政府,对于金融部门有关于资金筹集和分配进行了过多的关注,应该对金融体系的功能给予高度的关注,使资源的配置可以更加高效,对于科技创新给予高度的支持。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对于相关的设计要不断进行规范,针对资本市场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通道,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强化金融中介的市场功能

金融中介进行风险投资一定存在风险,要不断进行有效的规范。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中最具活动的就是非银行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如果这些机构得以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最大的阻碍就是缺乏资金的支持,所以要针对民间的金融机构要不断给予支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得到规范和支持,鼓励民间进行创业和投资,对高科技进行有效的研发,切实提高民间资金的使用率。

三、結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经济、金融、科技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状态研究——基于陕西省与福建省的实证比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可以促进科技、金融、经济进行更好的结合,使三者可以达到均衡的状态,使我国经济可以持续快速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云.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上海经济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2,12:24-29.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4

1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服务现状

1.1 基本情况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2005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联合省属科研院所、中央在甘院所、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行业信息中心和企业情报机构等六类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启动建设。2007年正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其宗旨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我省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全省、服务西北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和网络快速传递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甘肃省科技文献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缩小与国内信息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空间的差距,为甘肃的科研、生产、教学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引进、自建和共享等方式,形成了资源结构合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打造基于元数据的学术搜索引擎和基于反向代理的镜像资源引擎,建立了服务功能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用户体验便捷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市(州)、行(产)业服务站建设和跨区域协作共享,构建了覆盖市州县区、渗透行业产业、辐射周边区域的协同服务体系。

1.2 主要特点

1)注重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较为丰富、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引进国内外主要大型数据库系统、整合国内外元数据仓储、自建系列地方特色数据库等方式,形成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引进资源达到16类40个,整合资源达到6.6亿条。

2)自建一批特色数据库。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注重本地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联合联盟单位,集结各单位的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批西部特色学科的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生态学、藏医药、水资源、沙生植物、敦煌学、沙尘暴、四库全书、牦牛、马铃薯、棉花、孜然等特色专题资源,截止目前共有自建数据库105个,已成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与提供服务的基础和标志。

3)重视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发的创新助手是可面向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用户,进行科技信息挖掘、分析和创新能力评估的工具;还自主开发了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透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析及评价国内产学研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的平台,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剖析技术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及科研产出成果。

4)服务形式多元化。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联盟共享,打造了基础服务和知识服务两大功能,构建了以文摘信息“查全、查新”为特点的“学术搜索引擎”,以全文资源“及时获取、满足下载”为特点的“镜像资源引擎”,形成了两套引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文献获取通道。基础服务功能有学术搜索、原文传递、委托服务、参考咨询等;知识服务功能涉及文献聚类、主题趋势、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学者及机构空间等多方面。

5)业务增长迅速。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随着文献业务的不断扩展,在省内14个市州先后设立了服务站,采取“嵌入式、本地化、一站式”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为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用户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有5家用户,2008年快速增加到74家,截止2014年已有集团用户169家。单看原文传递业务,2013年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传递文献原文2365条,2014年传递19173条,比上年增加了七倍多的业务量,实现了飞速增长,高效满足了用户的服务需求,如图1所示。

2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阻滞因素

2.1 资源共建共享力度不强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联盟单位文献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科技文献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联盟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联盟单位共享的文献资源有限、共享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平台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2 特色数据库不够精深

现有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种类较多,但存在分类不够专业精确、重点不突出、创新型不强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马铃薯、中藏药、玉米、牦牛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资源库仍有待细化与深化,甘肃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平台用户的部分文献需求无法满足。

2.3 网络服务环境建设较不足

由于省内的一些僻远县区的网络服务环境建设步伐缓慢,难以保证获取资源所需的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导致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即使有文献服务需求,也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源,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外,近年在服务标准、业务规范、人才培养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制约与影响愈加明显。

3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

3.1 重点打造高质量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是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基础。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扩充文献资源库。通过吸收省内的其它图书机构加入联盟,共建共享更多的文献资源,并积极拓展与各区域图书馆联盟成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已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将平台建设的重点凝聚在打造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上,通过努力开发本单位个性化资源与吸收其他单位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平台资源体系。通过“虚实结合、合作共享”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资源互补,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量化的资源供给,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资源。

3.2 加强知识服务的深度

知识服务可以说是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第二大板块业务。未来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加强对供应渠道的建设管理和知识的挖掘、发现、合成与分析,加强检索数据的揭示深度,使用户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或报告做出有价值的决策和判断。应不断强化文献聚类、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等知识服务功能,实现对文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本文献平台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顺应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针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

3.3 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

共享机制是推动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上。不断完善联盟单位间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加强制度约束,以更好地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将自身馆藏资源贡献出来,从而加快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按照谁服务准受益、统一收费和补贴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等原则管理、协调联盟成员单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3.4 完善信息发现软环境

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发展可借鉴世界最大文献信息机构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简称“OCLC”)的服务模式,使文献服务在资源内容上和传递渠道上不断扩展,以提供更好更快个性化的文献服务。开发手机APP客户端,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文献平台并获得检索、下载电子资源、评论、推荐书目等服务。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的模式开创属于文献检索的DAAS(dataasaservice)模式,使区域性文献平台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实现无缝衔接。

摘要: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作为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自建成以来,文献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用户数量日益增多,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服务产品,在推进区域文献资源开放共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现状,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甘肃

参考文献

[1]鄢小燕.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2]肖瑞兰.河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5

1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绩效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两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定区域范围内,既定的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之间存在理想的配置状态,即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张世晓 ( 2009) 对中国29个主要创新集聚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创新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区域金融结构变化的支配而协同演进。在一定制度、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下,通过科技与金融资源的动态调整可以逐步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其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调节两者的供求均衡关系,改善科技金融绩效。科技金融组织为区域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发挥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筛选与事后监督管理作用,以保证资金配置与使用效果,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而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对科技金融会产生需求关联和正向激励效应,科技金融体制、科技金融回报率和创新能力是科技金融供给的决定因素。左志刚 ( 2012) 对32个国家10年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类权益性金融渠道的发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银行信贷扩张则表现为负向影响。可见,金融结构优化对区域科技创新结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金融与科技供需结构匹配性的提高将减少科技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领域的失衡,改善科技金融结构和绩效。再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区域金融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结合存在“市场失灵”的空间,法律制度、公共信息服务、政策性金融和引导政策、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改制上市等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周昌发 ( 2011)认为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还存在制度系统性差、层级较低、法律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如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是科技金融主体收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披露、公共服务平台、金融招商等政策是建立科技金融主体间合作沟通的桥梁。肖泽磊 ( 2013) 根据苏州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从科技金融产品建设、科技金融信用建设、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科技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约束在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地方科技投入体制正从地方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转变,而区域金融体制才开始从中央强制型制度变迁向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转变,两者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不同步。范祚军 ( 2012) 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市场化制度演进与地方行政干预方式调整之间存在梯度差异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构建有赖于两者制度变迁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亟待解决的冲突,如国家关于科技支行混业经营的规定和地方性中小银行制度创新的矛盾。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不协调将导致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阻碍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2 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 1 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湖南区位优势不明显,近年来社会研发投入力度也不强 ( 不足2% ) ,远低于北京的5. 88% 、深圳的3. 81% 和上海的3. 16% ,但创新投入力度增速较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聚集效应显著,创新投入产出效果较好。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8位。2007年以来,湖南共取得4634项各类科技成果,11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其中长株潭地区占全省70%以上,成为湖南最重要的创新极。长沙高新区企业累计授权专利8400多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别名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目前湖南有5个国家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居中部第一。从经济发展成效看,2008 2012年,湖南经济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十,年均增长13%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湖南走出了一条内驱型本土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绩效和聚集效应明显。

2. 2在科技金融方面,湖南初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引导和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局面

自2011年长沙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以来,湖南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方案》、《关于促进湖南省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企业股份改制、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方面积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创新产出能力提升、科技财富和增值效应增强,不断拓展的科技金融需求空间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目前长沙高新区有金融以及相关中介机构300多家,其中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注册资金达300多亿元。初步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保理、财务公司和服务外包等多元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区内科技支行已对园区内160多家小微企业贷款3. 8亿元,其中贷款额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60家。区内有32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拟上市企业,以到场外市场挂牌为目标进行股份改制的企业有72家,完成内核21家,完成股改31家,数量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株洲高新区目前有18家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公司,是全市金融最密集地区。株洲制定的“4215”计划将在5年内重点培育40家拟上市企业,帮助其中20家完成股改,10家通过券商内核,5家挂牌上市。湘潭高新区有金融机构9家,金融中介机构8家。其中2家创投机构注册资金达1. 8亿元,3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5. 2亿元。现园区列入重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企业达到11家,4家完成股改。由此可见,湖南科技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聚集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3 湖南科技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 1 金融聚集滞后于区域创新聚集

近年来,湖南科技创新的聚集程度迅速提高,长株潭地区已经成为湖南科技创新聚集中心,但其科技金融的聚集程度还相对不足,科技金融需要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程度不足,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计和管理咨询机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多明显不足。长沙科技金融资源对株洲和湘潭等其他地区的辐射效应不强,区域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联动不足。根据徐玉莲 ( 2011) 的研究,我国各省市整体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程度较低,除少数富裕省份之外,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且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金融资源的聚集与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程度存在差距。

3. 2 金融结构与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不相匹配

目前,湖南以银行主导的科技债权融资体系和股权投资偏弱的结构不适应湖南先进制造业、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水平稳步提升,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与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医药、资源环境、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业等两型潜力产业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的趋势。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股权投资对新兴业态的两型产业支持乏力,滞后的科技金融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如长沙市现有的4支风投基金对扩展期和即将上市的企业关注过多,而对处于初创期、现金流不足、急需资金的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内部科技金融资源聚集程度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创新资源和知识的跨区域扩散。

3. 3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适应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科技创新需要

目前,湖南特色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群发展较为迅速。如长沙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长沙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株洲高新区“动力之都”、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浏阳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湘潭矿山装备产业群等都成为区域特色创新极。但与特色科技创新相比,科技金融的特色创新尤显不足,与园区和产业结合的特色金融产品不多,政府引导基金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制和科技小贷公司不合理管制严重影响本土化金融产品创新。区域产权市场发育不成熟、估值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都制约股权投资者的积极性。

3. 4 科技金融人才队伍远落后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湖南科技金融领域专业化资本运作水平高的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团队建设远滞后于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导致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绩效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近5年来,湖南共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万余人,但金融类人才引进不足100人,难以满足科技金融发展需要。

4促进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 1 实施科技金融聚集工程,走 “集约” 发展之路

首先,大力发展长株潭科技金融聚集区。将长株潭打造成辐射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良性互动、辐射和溢出效应显著的科技金融资源、服务和人才聚集区。其次,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银行、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天使投资进入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科技金融机构,建议设立麓谷科技银行,大力促进会计和管理咨询、知识产权咨询评估、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急需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最后,整合区域科技金融资源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长株潭科技金融快速增长和特色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以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株洲“动力之都”建设和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为重点,加强园区科技金融互动,使长株潭高新区连片发展,形成长株潭科技金融的集约发展模式。

4. 2 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走 “两型” 驱动之路

通过两型产品政府采购 ( 政府租赁南车时代的新能源汽车) 、两型产业优惠信贷、设立长株潭两型产业投资基金、两型科技创新园区基金等方式引导两型驱动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一要根据湖南科技创新动态发展灵活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在发展初期,要稳步引导科技银行加大对两型产业和两型园区科技创新主体的授信规模。在快速发展期,要适当扩大两型科技金融市场规模,积极促进有利于引导长线投资和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试和工业化阶段的创新活动进行支持的两型产业基金等多样化融资工具的发展 ( 如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湘电集团风能设备融资租赁模式) 。二要加大对两型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支持两型优惠信贷和两型股权投资政策。通过促进银行转型提高科技信贷对区域两型产业群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强化金融产业链与两型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入合作,带动区域两型产业产学研金各环节开展更为紧密的衔接和合作。三要大力发展两型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湖南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立中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鼓励碳交易所、排污权交易市场等两型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4. 3 推进特色科技金融产品和组织体系建设,走特色 “创新”之路

一是设计和推出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和园区科技创新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联合建立风险池基金、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推出“科技领军人才信用贷款”, “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贷款”、“科技创新链在线融资产品”等创新产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特色产业基金。如湖南湘江产业投资基金、湘潭两型社会产业投资基金等。二是建议省科技厅、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制定鼓励“产学研金介”联盟创新模式的政策。优先支持创新联盟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以及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构建“产学研金介” 联盟创新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论坛、投资论坛和合作论坛增加创新主体和金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交叉学习。三是建立区域科技金融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控机制。建议由省科技厅牵头成立科技金融绩效评估办公室,通过构建与区域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协调发展预警监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4. 4 夯实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制度和人才基础,走“软实力”提升之路

首先,建立湖南科技金融统筹协调委员会,加强政策协调。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强化制度保障。其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逐步完善湖南科技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建议成立“长株潭信用建设委员会”,构建长株潭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提供科技金融信用咨询和信用监督服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引入国家级信用征信评价机构和法律、财务、审计、认证等中介机构,同时建立科技企业的信用资源库,整合信用资源,实现长株潭地区科技金融信用资源共享。再次,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高校理工和经济管理等专业教育资源,加大对本土化科技金融创新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科技金融培训班,开展科技金融人才交流,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政策支持。再次,提高科技金融公共服务效能。要建立学习机制,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人力资本,加强科技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引入科技金融专家咨询,民主协商机制,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高效性。最后,加强区域创新文化培育。在长沙创业之都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湖南文化产业优势,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借助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加大对区域科技金融创新的宣传和交流。

摘要:通过对湖南科技与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湖南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要走集约发展、两型驱动、特色创新和软实力提升之路,以期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6

1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它为整个创新体系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平台。为此,国家科技部从2002年开始着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研究工作,并于2004年出台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的精神和总体框架的要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案的调研、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开展[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将改变科技资源的独占模式,使分散在各行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里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基础设施融合起来,实现社会化服务,从而加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业、扩散和应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而平台为所有类型的组织,尤其是中小型创新企业、个人在创新活动中获取相关知识、手段和信息提供方便和可能,所以说它的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若干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已经形成一个拥有各类科技基础资源的庞大保藏体系。据国家基础资源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拥有机构2 050家,实验室1 000余家,野外台站1 303个,自然科技资源保藏单位3 199家,科学数据库单位1 600家,科技文献保藏单位1 000多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基础条件仍无法满足科技发展与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需求,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投入形成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不能为全社会共享,资源重复、零散、分散,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二是战略性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严重短缺,长期忽略无形资源的积累,成为科技持续发展的“痼疾”;三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整体布局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发展,导致了我国战略性研究经常受制于人,国家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支持。因此,我国科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必须缩短科技基础条件方面的巨大差距,加快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3 太原地区科技基础条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有效利用,支撑区域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太原市实际,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快了太原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步伐[2]。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科技资源、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人才队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据2007年4月对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调查显示,太原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万人,其中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2.58万人,两院院士5人;全市拥有研究与开发机构288个,其中中央属48个、省属163个,市属47个,民办30个;企业技术中心37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3个、市级1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9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6个;工程技术中心49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2个、市级20个。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27家,高新技术产品1 265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约33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6个。

可以说,太原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自身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太原地区,由于受地域、经济欠发达等诸多因素,同样存在着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和管理条块分割,多系统,多层次,资源分散,政出多门的问题,尤其是太原地区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体系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属开发类科研院所的转制到位,大大地提高了科研院所的市场化意识。但是薄弱的研发基础及其生存压力已经使其中的大多数科研院所转化为企业或准企业,为产业提供持续创新服务的作用得不到显示。山西省内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太原地区产业技术需求呈离散态分布,缺乏系统匹配的内在动力与协调机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普遍薄弱,尚不足以承担起产业持续升级的成长,急需要不断地提供与产业发展目标相配套的持续创新的产业技术,急需要创建与发展能够支持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的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支持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4 太原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长期以来,太原地区各级政府财政通过各个部门、各种渠道的项目投资,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购置了大量的科学仪器和设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技成果、实验数据、资料信息等科技基础资源。而作为国有资产,这些科技基础资源长期以来被单位所有制圈为已有,封闭管理,封闭使用,造成了大量科技资源得不到共享,既削弱了科技基础设施应有的能力,又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组织领导。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系统的工程。面对太原地区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封闭、资源分散等科技基础资源管理现状,各级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资源共享中的行政职能和引导作用,加强科技主管部门对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模式、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切实做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进而加强对平台建设与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责任,有序地推进太原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实现资源整合。政府要引导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区域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使各方面科技力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区域创新优势。

4)建立共享制度体系。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分割局面,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要实现资源共享,一要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彼此分割、重复分散的传统格局,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区域层次上的规划与统筹,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二要通过地方立法把区域的科技资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使区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真正成为公共物品。三要根据科技资源的特点,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

5)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与运行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有效运行和管理,客观上要求有一支稳定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对技术支撑人员的公正评价,以职位或待遇的形式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超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圣恩.太原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专题研究报告[M].山西:太原市科学技术局,2005:8.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7

一、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定位与建设内容

连云港市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集信息采集、处理、检索、远程传输、发布、数据库应用、信息分析预测、办公自动化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系统工程。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 , 整合连云港市科技金融资源, 面向科技中小企业 、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建设具备科技信息系统 、金融信息服务、融资产品、融资服务 、中介服务 、信用评价 、科技经费监管、咨询服务、政策资讯 、培训服务等多功能的科技金融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连云港市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包含科技金融服务网站、科技金融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库, 成果库, 专家库等, 为项目申报单位、科技部门、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综合业务服务。不同类型用户账号登录系统, 分权限查看并处理相关的业务信息。申报单位共享平台中的所有项目申报机会;科技部门通过平台可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公开及管理;金融单位通过平台查看项目, 项目贷款, 产品发布, 项目担保;该平台实现跨部门共建、各流程环节数据相互关联的, 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开发原则

2.1 安全性。不同用户拥有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 需正确输入才能登录系统, 密码采用MD5加密, 相应网页采用权限设置, 没有权限用户不能打开页面;服务器端使用防病毒防火墙防止黑客攻击;同时采用阿姆瑞特硬件防火墙, 有效防止病毒侵入。

2. 2 可维护性

2.2.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实际项目过程中, 需求分析阶段规范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跟踪矩阵。

2.2.2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产品模块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提供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提高可维护性的有效的技术。它的优点是如果需要改变某个模块功能, 则只需要改变某个模块, 对其他模块影响很小, 如果需要增加程序的某些功能, 则仅需要完成这些功能的新的模块或模块层;程序的测试和重复测试比较容易, 程序错位易于定位和纠正。容易提高程序效率。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 提高现有系统的可维护性。实际项目过程中, 软件设计和编码阶段规范软件设计、代码编码过程。

2.2.3进行明确的质量审查。质量保证审查对于维持软件质量, 是一个很有用的技术, 还可以用来检测在开发和维护阶段内发生的质量变化, 一旦检测出问题来, 就可以采取纠正措施, 以控制不断增长的软件维护成本, 延长软件系统的有效生命期, 为了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 可在检查点进行复审、验收检查、周期性维护检查、对软件包进行检查。

实际项目过程中, 系统测试和维护阶段, 规范测试用例、bug记录、测试报告。

2.3 可转移/转换性。该系统采用ASP.NET开发, 运行环境为MS Windows操作系统下。

三、平台系统设计

连云港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产品功能:金融服务网站, 金融科技项目实现标准业务流程管理, 涵盖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公开, 银行贷款, 担保公司担保, 系统后台管理, 项目库, 企业库, 成果库, 专家库。系统功能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3.1  用户群体分析。系统用户包括:申报单位用户、生产力促进局用户、科技成果处用户、金融机构用户、中介机构用户、系统管理员。

申报单位用户:可以注册后, 进行项目申报、技术需求填报, 浏览金融及中介机构, 查看成果库, 查看专家库等信息。

生产力促进局用户:承担科技金融网站的日常管理, 对注册用户、登记成果、技术需求等项目及常规栏目信息进行审核。

科技成果处用户:市科技局的金融管理机构, 对申请科技金融的项目进行管理。

金融机构用户:注册登记的银行、投资、担保等机构, 登录后可以查看相应的项目、企业库信息, 项目贷款, 项目投资, 项目担保等。

中介机构用户:注册登记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登录后可以查看相应的项目、企业库信息。

系统管理员: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初始化设置, 维护系统各类基础信息、管理用户角色权限、系统日志管理、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

3.2 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功能如下图所示:

3.2.1系统权限设置。系统权限设置包含用户管理、部门管理、角色管理、功能管理。 (1) 用户管理, 实现增加、修改、删除、查看用户信息。用户类型包含管理员和一般用户。 (2) 部门管理, 添加增加科技局、税务部门用户。对于增加成功的科技局、税务部门、默认被激活, 系统管理员可以取消激活、修改科技局、税务部门信息, 删除市科技局、税务部门信息。提供基本查询功能, 比如按照用户名进行查询。 (3) 角色管理, 实现增加、修改、删除、查看角色信息。选择用户具有哪些角色。该系统角色包含申报单位管理员、市科技局管理员、市科技局一般人员、县区科技局管理员、县区科技局一般人员、市税务部门管理员、市税务部门一般人员、主管税务部门管理员、主管税务部门一般人员、系统管理员。 (4) 功能管理, 实现给角色赋予系统功能, 生成左侧功能菜单树, 按照系统角色划分系统功能。

3.2.2项目类别管理。添加、修改、删除项目类别, 对于删除功能有限制, 如果开发项目类别已经被使用, 不可以删除。

3.2.3申报期限设置申报单位每年度申报开发项目类别项目, 对于申报时间期限实现动态设置, 可以设置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时间期限内, 申报单位可以申报。超过时间期限, 申报类别无效。

3.2.4栏目管理

3.2.5信息发布。可以发布项目申报通知、申报时间限制、项目申报指南信息维护功能。

3.2.6日志审计。提供系统登录日志记录、查询功能。

3.2.7登录密码设置。提供可以修改系统管理员用户登录密码功能。

3.2.8数据备份。提供数据库备份功能。

四、平台开发采用技术及实现

4.1开发环境。主要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NET2005 。

4.2运行环境。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2003 或更高版本。客户端采用IE5.0 或者更高版本浏览器。

4.3 数据库。本系统采用MS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是一款强大而可靠的数据管理产品, 可以为嵌入式应用程序客户端、轻型web应用程序以及本地数据存储区提供丰富的功能, 有利于保护数据, 提高性能。

4.4 操作。系统采用B/S结构, 界面美观, 操作简便。在界面组合和功能设计时我们将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方便用户操作, 符合用户使用的习惯。系统初始化过程中, 需要对项目开发类别, 部门, 人员、角色、功能进行初始化设置。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 篇8

关键词:科技资源,网络平台,仪器设备共享,共建共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资源则可认为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科技资源支持的,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中的基础和保障。建好科技资源库,发挥科技资源在促进地方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科技情报(信息)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

自1990年代以来,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公共服平台的建设,美国政府实施了国有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信息传输的通畅。英国政府强调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的优先任务。日本在21世纪初就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写入了科学技术白皮书,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强科研设施和改善科研条件。再加上国外的许多行业协会建立的各种类型的专业资源库,已经成为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力量倍增器。

2002年,国家科技部领导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它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4个分系统组成,4个分系统都需要一个收集、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基础平台来支撑……”,提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重点建设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六大基础性平台,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也明确了科学技术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主要投入的一个方面,从国家法律的层面上规定了科学技术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地政府提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龙头带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打造,促进产业集聚。许多企业也相应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以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相应的企业和各研究机构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因此,建设综合性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全面建设,开展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已经成为科技情报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科技情报部门以计算机查询作为提供科技资源服务的唯一手段(作为起步阶段,内容不够完善、很多文献资源没有进行数字化,联机检索经常只能检出题录和摘要,全文还要进行纸质获取),鉴于网络情况和应用系统原因,所以只能用在科技情报部门内部使用。在历经了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地域科技信息网控中心,配备了必要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同时建设了科技系统的门户网站,开展了网上信息发布,具备了一定的提供科技资源服务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建成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也是依托充分发展的网络来运行的,因此,服务范围可以涵盖周边地域的所有科研机构(含高校)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主要服务对象是科研机构(含高校)的研发人员、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等,也可以采用网下资源获取的方式,需要需求人员上门获取。现阶段建设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两大平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服务平台,同时,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积极推行非盈利机构运行机制,开放资源,实行共建共享。

作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另一核心平台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在企业自愿共享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企业的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建立的仪器设备平台,提供全市企业共同享有设备信息,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今后,条件允许还可以实现全省科学仪器设备平台的共享。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平台是整个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是集数据采集、加工、集成、网络化服务的枢纽,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安全技术在原有网控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主要建设和实施内容为:

1)平台的支撑能力建设

整个平台包括网络系统、共享平台系统和核心数据库系统3大部分。其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市内科技资源网络共享环境、网络传输环境;共享平台系统主要包括我市共享平台网络中心、分布于全市各科研单元的客户端操作平台、各大型科技资源数据库镜像站入口(接口)、省内各共享平台接口;核心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资源数据库镜像站、省内各共享数据库资源,以及我市自制数据库。我市自制数据库包括:企业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科技文献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

2)区域内相关资源集成配置

该平台建设完成后,将综合集成全市相关科技资源部门 (包括具有较先进资源的企业) 、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科技信息和业务数据, 使全市各行业、社会各界共享科技信息。

3)共享环境搭建

要达到共享科技资源的目的,关键在于共享环境的搭建。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是系统管理运行的技术核心部分,是数据加工、虚拟集成、网络服务的基础和枢纽。将综合运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采用服务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利用网络化三层(Client-Application-Server)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后端的数据库引擎,开发一套适用广泛的信息检索、管理、制作系统,进行基于服务器存储阵列的数据库建设,架设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和中间件服务器对存储阵列中的后台数据库进行各项操作,在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进行各项数据库的操作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已建成的科技信息网控中心和科技系统门户网站平台,建立支持跨平台、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环境的综合性文献信息应用系统,面向全市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今后,在平台的基础上,在提供给全市范围内的科技资源查询共享服务的同时,将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整理、服务上增强技术力量的投入,根据我市产业集群战略,发挥科技情报机构的技术优势,进行竞争情报研究和探索,并在可能时建立情报研究专项共享网络,积极为社会提供竞争情报、专题专项情报研究、专题数据库、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等服务,促进地方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黎, 代玲.关于辽宁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 40 (5) :50-54.

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建设研究 篇9

1 对接平台总体思路

1.1 对接平台定位

本文所研究的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 应用互联网创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广泛聚集全社会金融服务资源与科技型企业服务需求, 采用O2O (Online To Offline) 的业务模式, 打通线上线下业务链以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对接平台的建设, 为企业寻找金融服务提供可查找、可比较、可咨询、可下单、可评价的一站式服务;为金融服务机构开拓业务领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平台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的过程管理与量化考核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

1.2 对接平台框架

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部分, 如图1所示。用户层主要实现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平台管理人员三类用户的信息与功能权限管理;应用层建立信息发布系统、融资对接系统、统计监测系统等八个业务应用系统, 直接面向各类用户提供业务与管理支撑, 是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据层针对两类八个业务应用系统, 搭建融资需求数据库、金融产品数据库、访问检索数据库、业务订单数据库等。

2 融资服务模块

2.1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面向平台各类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发布功能, 通过网络聚集效应改善投融资信息不对称现状。企业可发布融资需求信息;金融及中介服务机构可在线创建店铺并发布机构简介、服务产品、服务案例等信息;管理人员可发布投融资对接活动信息、培训辅导活动信息、融资路演视频、平台投融资业务统计数据等管理信息。通过深入研究金融领域业务特点, 设计各类信息的内容字段并形成规范的发布模板, 实现平台资源充分性、标准化展现。

2.2 检索导航系统

检索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需求信息、服务产品、服务机构的筛选服务。将需求信息、服务产品划分为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类别, 将服务机构划分为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类别进行资源导航, 同时在每个小类之中设置针对性的检索属性, 如:融资额度、融资期限等, 方便用户准确定位到需要的信息。此外, 通过提供关键词快速检索, 以及对检索结果进行选中对比等服务功能, 提高在线信息查找效率。

2.3 在线咨询系统

在线咨询系统实现企业与金融服务机构、平台管理人员的在线实时交流, 提供网页对话、短信接待和多媒体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支持聊天记录、客服转接、指定客服、区域分流、文件传输、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应答、常用语分类, 以及客服离线状态下的离线留言等功能, 实现服务业务的线上充分洽谈, 及时解答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各种疑虑。

2.4 融资对接系统

融资对接系统包含一整套在线业务流程、运行管理机制和信息交互表单, 实现金融服务业务的网上对接与订单流转。基于网络平台减少业务中间环节, 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和成功率。

2.4.1 对接流程

网络对接平台在充分调研企业融资需求和投融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按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发布-意向选择-服务申请-机构受理-企业评价”一整套闭环的业务流程, 如图2所示。

企业发布融资需求后可能收到一家或多家金融服务机构发来的对接意向, 企业可以在其中选择适合的金融服务产品进行在线申请。同时, 企业也可以在线筛选平台所有的服务产品, 并直接点击申请, 若企业未预先发布需求信息, 则在下订单时填写需求的详细情况。

企业与金融机构经过协商一致, 机构在线受理订单, 双方线下办理具体的投融资相关手续。若在“机构受理”阶段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由金融机构终止订单后, 该项融资需求可重新与其它机构进行对接。完成“机构受理”的项目, 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在线填写融资额度、融资方式、融资期限、担保方式等业务信息。业务处理完毕后, 企业可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服务态度、产品描述等进行评价。此时完成整个在线对接流程, 订单关闭。

2.4.2 流程管理

对接流程充分体现公平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原则。 (1) 公平性:限定金融机构可同时承接的订单总数, 达到上限后只有完成一笔订单的全部网上流程, 才可以承接新的融资需求, 以防止资源恶意占用。随着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等级的提升, 最大承接量可以随之提高。此外, 企业就一项需求可以与众多金融机构沟通洽谈, 但进入下订单环节必须是“一对一”的对接模式, 以保障金融机构的权益。 (2) 效率性:根据线上对接与线下服务的不同侧重, 网上流程设计抓住融资服务的“一头一尾”, 在关键环节进行网上登记, 实现科学统计考核的同时最大化提高业务流转的效率。 (3) 安全性:为维护参与主体的相关权益, 对接平台与金融服务机构在线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服务协议, 保障对接过程的信息安全、权责落实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另外, 企业在发布融资需求时, 平台系统将提示信息授权声明。

2.5 征信评价系统

征信评价系统是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的特色设计。在常规金融征信指标的基础上融合贯通科技信息, 综合考察企业按期履约的可能性, 如:通过科技文献数据库统计企业专利、标准、成果等拥有情况, 分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政务信息统计科技项目申请情况、科技活动经费配置等, 分析企业运营状况。

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征信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积累企业信用数据及其变化趋势, 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分析和规范。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一方面, 为金融机构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与信用资质提供参考, 从而有效控制放贷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 为缺乏抵押能力的中小企业依托科技成果获取融资提供平台支撑。

3 管理考核模块

3.1 注册认证系统

注册认证系统实现平台用户的在线注册与实名认证管理, 提供手机验证、邮件激活, 以及登录保护、密码修改保护、信息修改保护等帐号安全服务。用户自愿参与实名认证, 平台管理人员负责认证审核, 不同认证级别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信息与功能权限, 在前台页面中通过“勋章”为其做相应的身份标识, 增加平台用户的相互信任, 促进网上投融资业务有序、安全地开展。

3.2 统计监测系统

平台运营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业务数据, 通过统计监测系统获取业务对接、在线咨询、活动组织等服务过程的各项统计指标数, 对单项业务流进行过程监测, 对业务总量进行实时统计, 使平台用户在权限范围内更清晰地把握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情况。

统计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 按区域统计企业融资需求数, 企业所处行业领域、成长阶段、融资方式等分布情况; (2) 按区域、融资方式等统计平台金融机构数、金融服务产品数; (3) 监测融资需求对接的机构及其服务产品, 实时统计处于各对接阶段的业务笔数、融资金额、对接成功率等业务情况; (4) 按时间统计金融机构得到的在线评价分值与排名情况; (5) 按时间范围、服务机构统计在线咨询量等。

3.3 考核评价系统

考核评价系统基于统计监测系统的业务统计数据, 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工作进行客观与量化的评价, 为相关补贴奖励基金的落实提供参考依据。在考核指标及权重的设计上, 以金融机构在线完成的融资金额、对接企业需求数量等反应工作成效的结果性指标为主体, 同时侧重对新型融资模式, 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等, 以及对服务规模以下企业融资需求的鼓励, 旨在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引导, 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广泛应用, 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不断深入。基于网络平台整合科技金融供需信息, 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研究优化系统功能与运营管理机制, 为科技金融业务与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完备的平台支撑。

摘要:本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 从投融资业务服务与科学管理支撑出发研究了平台的总体架构和服务功能, 并重点阐述了融资对接、征信评价、统计监测等8个业务应用系统, 为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技金融,网络对接平台,O2O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114/090052959.html.中国行业研究网.融资难与融资贵是困扰企业发展瓶颈问题[Z].2014.1.4.

[2]陆珺花, 梅姝娥, 仲伟俊.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11) :4-6.

[3]杨智慧.信息化背景下横琴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6) :94-98.

[4]唐五湘, 刘培欣.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4, 27 (04) :51-55.

[5]李运河.基于互联网金融框架的科技金融创新及发展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 2014 (08) :175-179.

[6]文伟扬, 陈斌, 黄雅琪.云南省科技金融结合服务平台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 2014 (05) :47-50.

上一篇:开放银行业金融创新下一篇:疾控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