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区域差异(精选12篇)
金融区域差异 篇1
1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将会对一国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并存的, 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不平衡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时, 应该重视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 而不能将中国的金融业只是简单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分区域地进行金融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2.1 金融自身发展指标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是金融总量, 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故选择了两个指标:
X1:金融机构职工数, 我们将各省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2: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 将全国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是金融结构, 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
X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戈氏指标:美国科学家戈德史密斯 (1969) 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本文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以各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股票融资额、债券融资额、保费收入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FIR。 X4:非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 非国有金融资产比重越大, 说明金融发展受国家干预程度越低, 自由度越高。X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 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 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用间接融资量与总融资量之比来反映, 其中间接融资额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直接融资额等于股票融资额加上企业债券融资额, 总融资额为直接融资额和间接融资额之和。X6: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开展指定范围内的业务。X7: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 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 随着地区水平的提高, 票据融资比重应该增大。
三是金融效率, 它是指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由于证券业数据不全, 对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分析。
X8:保险深度, 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X9:保险密度, 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以及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X10: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 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决定了经营的好坏。X11:贷款的增长率,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 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 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X12:存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之一的指标。X13:贷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另一个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2.2 环境差异指标
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 所以经济环境差异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两个可行的环境差异指标。
X14:地区的生产总值, 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15:地区财政支出,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将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运行报告。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大量应用, 因子分析法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用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它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 避免了客观赋权复杂计算的同时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从数据本身出发, 得到客观又全面的结果。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因子分析
第一步,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本文结果均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 KMO相关性检验值为0.708,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 且简单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4, 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步, 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观察方差贡献率, 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到达了87.61%, 因此前四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三步, 由于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 因此, 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1) 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金融机构职工数X1、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X2、非国有金融资产占国有金融资产的比重X4、存款的增长率X10、贷款的增长率X11、地区的生产总值X14、地区财政支出X15这七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发展综合因子。
(2) 第二主因子F2主要由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3、保险深度X8、保险密度X9、存款占GDP的比重X12、贷款占GDP的比重X13这五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发展因子。
(3) 第三主因子F3主要由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5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X6所决定, 定义为融资结构指标。
(4) 第四主因子F4主要包含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X7, 仍然可以定义为贷款结构指标。
第四步, 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 然后进行排序, 得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方面的金融发展水平情况,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观察表2, 我们发现广东省的金融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但是其融资结构因子排名靠后, 因此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水平。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因子排名也很靠后, 位于倒数第二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重过低导致的。而宁夏作为西部省份, 在融资结构这方面优于其他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的金融综合因子排名却很低。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省, 在贷款结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第五步, 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总因子得分F= (43.297F1+4.0095F2+15.311F3) /98.703, 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 东部地区除了海南省以外, 其它的地区综合排名都很靠前, 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是前三名;中部的各个地区则相差不大, 排名均比较集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基本靠后, 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川、广西、重庆这三个地区排名比较靠前, 位于一些东部地区之上。
4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较好, 金融发展也优于别的省份。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如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如一些内陆省份。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知, 要缩小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 必须施行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
(1) 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 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 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使得这些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
(2) 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 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在发达地区, 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 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在欠发达地区, 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 加大货币供应量, 实施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摘要: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 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健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金融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 2010, (5) :112-116.
[2]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 :12-16.
[3]李彬, 田皓.社会事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58-60.
[4]殷克东, 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27-133.
[5]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50-377.
金融区域差异 篇2
1.主要地形、地形区,主要城市。
2.农业生产特点、粮食作物、气候、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南方地区
1.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2.丰富的有色金属,考查矿产名称及分布。3.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青藏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包括的省份及主要地形名称。2.“高”“寒”的气候特征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这一部分主要以读图题的形式来命题,要求记住范围、地形名称并填图。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因这一特征而形成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命题。
3.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4.保护草原,治理沙漠这是一个热点问题。【典型例题精讲】
典型例题设计意图:所选这两道题紧扣当今社会热点,并且将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在热点问题之中,指明了今后复习的方向: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关注热点问题,并且能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说明热点问题的内涵。
[例1]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读图和下表回答。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1978年1990年1998年 东部52.4253.6858.12 中部30.9229.9027.92 西部16.6616.4213.96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单位:元)1978年1990年1998年 东部48320809483 西部25510604052 东部与西部的比值1.891.962.34(1)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在1978~1998年期间,东部和西部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东部和西部人均gdp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西部大开发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在开发西北地区时应以________铁路干线为重点,该铁路干线将西部的几个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串起来,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线西段已与____________(国家名称)中亚铁路接轨通达西欧,将成为西欧大西洋沿岸与东亚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4)修建进藏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中铁路进藏有青藏、川藏等方案(如图所示),青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____,川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____。选择青藏铁路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5)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将遇到的困难有()a.缺氧 冻土b.太阳辐射 地震
【命题意图】 本题以西部大开发这一焦点话题为切入口,以相关图表资料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识记我国西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名称及其空间位置、使用和说明提供数据资料,识记重点铁路干线及沿线西部省级行政中心,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进行青藏和川藏铁路方案比较,确认选择依据以及认识青藏铁路工程困难因素,西电东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答案】(1)青 藏 川或蜀
(2)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西部则下降 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
(3)陇海—兰新 西安 兰州 乌鲁木齐 哈萨克斯坦
(4)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 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 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5)a [例2]下图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 本题以“水土流失”这一典型环境问题为切入口,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示意图为信息平台,立意考查学生熟练判读专题,描述区域差异的能力。【易错分析】 不能正确阅读图例,是本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分析各省的主要自然特征是本题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
【解题思路】 解题时,看清图例、回顾中国政区图即可填出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区名称或简称。x疆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及风力搬运、风蚀、风力堆积和风化作用为主,部分高山区以现代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为主,水蚀、水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十分微弱;山西地处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山西全省地处土质疏松,地表植被条件很差的黄土高原,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解决(2)(3)两个问题时,应联系气候、地形知识进行思考。
【答案】(1)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 陕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2)气候干旱
(3)地处黄土高原,缺少植被覆盖,夏季多暴雨
【基础测评】
试题总体设计说明: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总是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的特征,即区域以内的某些共性,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大片沼泽性荒原有待开发的是()【解析】 东北平原分布有沼泽地,但只是三江平原上有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没有分布。
【答案】 a 【解析】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因山西省内有大煤矿,煤质好、产量高。【答案】 a a.西北地区交通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b.青藏地区目前没有铁路,运输以公路为主 【答案】 a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类型题,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30%。a.长江、乌江、黄河b.长江、澜沧江、黄河 【答案】 b a.宜耕荒地广阔——平原b.草原广阔——森林 【解析】 西北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广阔。它离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答案】 d 7.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著名三大畜种是()
a.三河马、三河牛、滩羊b.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解析】 熟记适应“高寒”环境的三大牧种。【答案】 b 8.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答案】 a 9.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①凌汛②地上河决口③水土流失④干旱 【解析】 首先明确问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其次明确凌汛发生的条件是由低纬流向高纬;第三,明确地上河是指黄河下游,因此把①②排除。10.北方四大盐场中,最为著名的是()a.长芦盐场b.辽宁盐场
【解析】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尤以渤海、黄海沿岸产盐最多。就北方四大盐场而言,以长芦盐场(渤海两岸)产量最大,也最著名。【答案】 a 11.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利用以灌溉农田的。【答案】 d 12.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下列不是其主要产品的是()
【解析】 闽南三角地区适宜建立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业产品的出口商品基地。【答案】 a 13.关于南方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的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高,全年皆夏b.许多地方霜雪罕见,春秋相连
【解析】 本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范围,热量充足,但气温并不是全年都在22℃以上,即不是全年皆夏,故a错。按四季顺序,春季之后应为夏季,若春秋相连则没有夏季,故b亦错,本区不如温带四季明显。
14.下列说法不是x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的是()a.云量少,光照强
b.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蒸腾作用弱 d.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解析】 云量少,光照强,白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答案】 b 15.通往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新建铁路是从乌鲁木齐通往()
【解析】 我国北疆新建铁路从乌鲁木齐通往阿拉山口(兰新铁路的北段),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答案】 b 16.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解析】 此题考查各区的范围和空间想象能力。青海是在青藏地区,四川主体位于南方,与青藏邻近,陕西地处南北方、西北地区三区交汇,而甘肃主体在西北分别与青藏区、南方区、北方区交汇。【答案】 d 17.目前,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是()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答案】 b 18.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a.珠江三角洲b.黄淮平原
【解析】 我国目前有五大片商品棉基地。南疆是我国惟一的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19.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解析】 此题有较强的时代性,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热门话题。并且以“个案”的形式考查区分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陕甘宁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势高,x疆河流中有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外流区域,甘肃绝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答案】 a 20.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a.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解析】 此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做题时要认真分析。从a选项看,此地虽有“火洲”的气候优势,夏季气温比较高,但该地冬季气温比较低,属于暖湿带,并不适于热带作物的种植。b项中的“造纸业”,需要大量的植物纤维作原料,而该地属于干旱地区,森林和植被比较稀少。
2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本题以热点命题,实为考查人和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提升
22.根据下表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选择图中相应序号,并将序号与相应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入表中。
地理事物特征序号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
x藏重要的农业区 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 “日光城” “黄金水道”
【解析】 解答此题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懂题目要求;
(2)确定该题地图所示区域。以省区轮廓特征判断,不难得出该图为青藏地区略图;(3)根据表中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确定地理事物名称,将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然后读图找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看图中所给序号,将其填入表中“序号”栏。如“世界第一高峰”,先确定为珠穆朗玛峰,将其填入表中“地理事物名称”栏。在图中找到珠穆朗玛峰位置,其序号为①,将序号填入表中。此题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读图技能。【答案】
地理事物特征序号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③柴达木盆地
x藏重要的农业区②雅鲁藏布江谷地 世界第一高峰①珠穆朗玛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④青海湖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⑤黄河 “日光城”⑦拉萨 “黄金水道”⑥长江
23.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穿越高山,汇纳百川,向东海奔去。
长江流域示意图
(2)建设三峡水利枢纽既有利于开发长江的________,也有利于防御______________。(3)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是________开发区。24.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回答:
(1)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山脉,字母b表示地形区是我国____________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3)我国第二大林区位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__________(填字母)山的南坡。(5)阅读下列选项文字,把相关选项的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框中。a.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b.不合理的开垦耕种 g.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1)祁连 喀斯特(岩溶)
(2)d 水位落差和径流量大 风能(或太阳能、或地热)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5)如图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有“聚宝盆”之称的是________盆地,“聚宝盆”里的“宝”主要是指________。青藏高原内的三条大江(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
(2)在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与________结婚,对汉藏两族的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x藏在唐代称做________。
(3)____________年,中国政府和平解放x藏。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
(4)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处北纬30°附近,为何气候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日光城”“聚宝盆”“松赞干布”、吐蕃、青藏铁路、青藏高原的气候。
第(4)小题,气候的不同主要在于海拔的巨大差异及喜马拉雅山脉和太平洋的不同影响。【答案】(1)拉萨 柴达木 煤、石油、铅、锌、盐 长江 黄河 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2)松赞干布 吐蕃(3)1951 西宁 格尔木
(4)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又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印度洋西南季风的进入,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低,又东临太平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湿热夏季风;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干冷冬季风,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6.读“我国东部沿海的地区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2)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舟山 京津唐 沪宁杭 海南岛
(2)位于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处;沿岸有长江、钱塘江汇入,饵料丰富
(4)以热带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畜牧业基地;热带珍稀动物饲养基地。
27.比较俄罗斯西北工业区和中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在工业部门以及工业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异同。(1)
工业区(工业基地)俄罗斯西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濒临的海域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2)两地工业发展特点及条件的共同点()a.属于加工型工业区
b.靠近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区 d.附近的燃料与原料价格低
e.着重发展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部门 【解析】 比较鉴别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被比较对象的实质特点,了解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濒临的海域:波罗的海,南海; 主要工业中心、圣彼得堡,广州;
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篇3
1.区域差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1)地形: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地形类型与名称: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海拔及地形剖面等进行分析。
地形特征:可根据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等进行分析。
地势特征:可根据地面起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如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等。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区域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区域主要是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现主要介绍前两个方面。
气候类型:可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气候特征;二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即根据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3)河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等。
水系特征: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水力资源等。
开发利用:在河流流量大、地势落差大的河流中上游地区开发水能资源;在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中下游地区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1)农业: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及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2)工业: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市场、技术、交通条件及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城市: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交通: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5)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破坏,如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等)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两大方面,具体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1.(2014年高考江苏卷地理)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右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1)~(2)题。
(1)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
A.石油开采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D.交通设备制造
(2)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②航空运输发达③经济水平相当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区域为载体,考查人类地域活动空间联系中商业贸易的有关知识。第(1)题,对比图中两国向对方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可知,虽然澳大利亚向马来西亚出口原油,但马来西亚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原油更多,说明原油开采是马来西亚的优势。此外,交通运输和显示器、电视机在马来西亚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中排名第二和第三,说明这也是马来西亚的优势。澳大利亚向马来西亚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中,铜排在第三位,说明澳大利亚的铜矿开采具有优势。第(2)题,由图可知,澳大利亚与马来西亚空间位置邻近,两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互补性强,所以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
答案:(1)C(2)C
例2.(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地理的熟悉情况。对某地的地理位置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位置,二是社会经济地理位置。对于该省的自然地理位置,要考虑其热量带和干湿状况以及地形的特殊位置;而对于社会经济地理位置,要从“丝绸之路”等特殊位置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考查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可从经济(促进原料产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和社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例3.(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的特点可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分析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第(3)题可从市场、科技、政策、地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任意选择一种观点作答,但要注意论点与论据不能自相矛盾。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观点B:不利
略论我国区域间金融差异 篇4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辆马车的拉动,尤其依靠其中的投资。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只需要增加投入劳动要素9%,但却需要增加投资91%(刘伟、蔡志洲,2006)。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较高的投资率。可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金融资源的支撑。然而,我国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较不平衡。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而中、西部经济发展较缓慢,主要受制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因此,在我国当前流动资本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引导资本投入中、西部地区,支持国家进一步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状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明显存在不平衡,呈现出阶梯式递减的特征。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1978年东部地区GDP约占全国比重的50%,中部地区GDP约占全国比重29%,而西部地区只有约21%。至2008年,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58%,中部地区占全国24%,西部地区仅占全国18%。由此反映出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路征,邓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问题.2009年第八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
(二)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
我国金融发展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布局、存贷款余额、货币化水平等方面。
1. 金融机构布局不平衡。
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多集中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布局密度远低于东部。尤其是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四大国有银行合并和撤销了部分效益不佳的分支机构和网点,这使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更少了。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也主要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比较少,仅在少数的中心城市设立。并且,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远比东部少,且种类比东部单一。此外,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置也多在东部,中部地区较少,西部地区罕见。
2. 存、贷款余额不平衡。
由于资金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将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下,资金必然从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存贷款余额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向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较低的存贷款余额说明中、西部地区得不到充足的资本支持。
3. 货币化水平不平衡。
货币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也反映了货币与实物经济的联系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货币化水平也不同。通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化水平要比发达地区的低一些。由此决定,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其货币化水平要比欠发达的中西部要高。这种差异既在量上得到体现,也在质上得到体现。东部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货币化,反过来,较高经济货币化水平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流通速度、畅通融投资渠道和优化资源配置。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人口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导致货币化水平较低,而较低的货币化水平反过来又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平衡区域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国家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逐渐聚集在东部,西部金融资源日益减少。得到较多金融资源的东部经济高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因此,要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区域间金融发展。平衡区域间金融发展,除了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计划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发展战略后,我国经济计划的制度逐渐趋向平衡化,注重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之相适应,也必须根据区域经济计划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计划,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平衡。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国家应该给予较优惠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制度等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向中西部地区融通资金。同时,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必须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二)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政府在制定金融调控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注意弥补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缺陷,预防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例如,在制定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时,应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别,通过调整资金使用成本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
(三)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出于追求利益的动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然而金融服务的完善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应该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可以参考美国和日本的做法,设置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并向这些机构提供在贴现率、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
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要发展金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完善地区的信贷担保机制,尤其是在政策性的信贷方面,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可以给金融机构予以支持,例如,减免地区性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的税收,给予财政补贴等。在保险方面,政府可以牵头提供再保险等服务,增强保险机构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学习与实践,2006(9).
[2]韩大海等.区域金融生态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机理.财经研究,2007(4).
[3]李旭旦.金融聚集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学动态,2007(4).
[4]汤学兵.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索,2008(6).
[5]李敬,冉光和,孙晓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当代财经,2008(3).
[6]张璩.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商业时代,2008(12).
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篇5
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物流涵盖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所有的工农业产品除加工与生长期间外,几乎都处于物流过程之中。从社会再生产的流通角度看,凡是转化为商品的工农业产品都需要通过物流实现资源配置。区域物流产业的概念
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物流经济活动在横向上构成了物流产业。这个产业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托运等行业为主体构成,同时还包含商业、物资、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的一些领域,涉及机械、电气化中的物流装备生产行业和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活动中的物流活动。其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非常突出,若按国民经济现行的分类管理办法,物流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管理之中,但为了对现有分类管理体制加以补充,确定物流产业的分类还是很有必要的。区域物流产业的构成事实上,社会分工和区域分工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替代使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进而推动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广义地讲物流产业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基础产业
这个产业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的交汇点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构成,为各个经济系统运行提供物流基础设施,是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主要物流设施包括车站、货场、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线、公路、仓库等。充分整合物流运力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和增量资源浪费是其重要的设计原则。
2.物流装备制造业
这是物流生产力中提供劳动手段要素,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大体上可划分为集装设备生产行业、货运汽车生产行业、铁路货车生产行业、货船行业、储存与搬运设备制造业等。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3.物流信息业
这个产业由提供物流系统软硬件及系统管理等产品与服务的行业组成,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有机结合。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它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
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
区域物流产业的性质
物流产业涉及多种行业,它具有三个性质,即基础性、服务性和综合性。
1.基础性
物流产业是基础性产业。物流对所有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都有影响,它通过运输、仓储等生产、流通条件与手段对国民经济起基础性作用。物流产业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品使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燃料、零配件;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又不断将产品输送给不同的需要者,使这些需要者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关系需要物流维系,国民经济也由此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基础性有时也可以看作战略性,物流要素中的许多重要载体如铁路、邮政、电信等一直被认为是关系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及国防安全的战略性行业和部门。
2.服务性
物流产业是服务性产业,它本身并不提供物质产品,而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说物流产业是服务性产业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就供应链与客户的关系而言,物流产业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由供应方到需求方的高效流动;二是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的关系而言,物流产业强调增值服务,仓储、运输等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服务是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综合性
物流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它既是一个庞大的纵向经济领域,也是一个为其他所有经济领域服务的横向经济领域,横跨多个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涉及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区域物流产业基本特征
区域物流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地区物流、地方物流,主要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空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
空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是形成区域物流的经济基础。空间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天赋的,如土地、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矿产、耕地、水源、日照、风雨雷电等,并非人力所能轻易改变;社会资源指劳动力、资金、科技教育、各种知识、经营管理、专门人才、工艺水平、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乃至思想观念等,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地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存在由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空间资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资源分布都不可能完全等量、均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区域物流就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当然,在一个物流区域内部,空间资源分布也是有差异的,但大体相同,否则就不会成为同一个物流区域了。
2.物流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物流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是划分物流区域的重要标准。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因此,物流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而经济发展程度又主要考察GDP(GNP)、人均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地区将形成各自不同的物流区域,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物流区域内部,物流在不同地方的发展程度是相近的,而不同的物流区域其物流发展程度往往差距很大。物流发展程度与空间资源分布状况联系紧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物流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充足的社会资源则是提高物流发展程度的经济基础。
3.物流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毫无疑问,区域物流尤其是地区物流、地方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或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区域物流的形成与物流水平的提高是区域或地区经济利益的反映,因而,区域或地区之间的物流竞争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应当受到鼓励、保护和正确引导。但在一国之内,区域物流应当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相互之间的支持,帮助也是必要的。即使经济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也得到了经济落后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其发展起来后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义不容辞的;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也会产生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物流系统的完整性
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 篇6
从地域面积上看,大西北地区最大,地域398万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地区最小,地域21万平方公里。
从人口规模看,西南地区人口最多,2001年人口24611万,占全国的1928%;大西北地区人口最少,人口5800万,占454%。
从人口密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2001年人口密度为660人/平方公里;大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前者为后者的44倍(见表1)。经济总量与结构经济总量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年GDP21211亿元,占全国的1987%;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亿元,占309%。前者为后者的64倍。
(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西南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8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
(3)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也有4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超出北部沿海地区的4368%。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人口分布
(1)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GDP的221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GDP的5055%和4066%。
(2)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6275%;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205%;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316%。
(3)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相应地区的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其中,有5个地区接近或超过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达521%;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268%。前者比后者高253个百分点(见表2)。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
(1)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25公里;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2公里/千平方公里。
(2)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536公里;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400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48公里/千平方公里。
(3)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177公里;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基础设施
(1)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6399%的水平;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4544%。
(2)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60%;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仅为3891%、3595%、2795%和1679%。
(3)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负荷较轻;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对外开放
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
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
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8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1%,显然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736%,进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10308、5564和4743个百分点。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市场规模
(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6亿元,占全国的1872%。
(2)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
(3)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2001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989万,占全国的2051%。
(4)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2001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占全国的27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155万,占全国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1/6。居民购买能力
(1)就城镇居民购买能力而言,南部沿海地区最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黄河中游地区最弱。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95105元,人均消费支出72559元;黄河中游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3647元,人均消费支出42255元,分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5641%和5824%。
(2)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3035元,人均消费支出30325元;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6041元,人均消费支出12430元,分别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3727%和4099%。
(3)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大于城镇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2001年八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方差为06158,小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9592的均方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均方差为05530,小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8916的均方差。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
在城镇,彩色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各地区差别不甚明显。在农村,一些传统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这里选择城镇家庭电脑拥有量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农村家庭彩电拥有量和摩托车拥有量等项指标进行了比较。
(1)南部沿海地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高。2001年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275台,拥有移动电话764部;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769台,拥有摩托车574部。
(2)总体上看,沿海三大区城乡家庭拥有典型耐用消费品的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就城镇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北部沿海地区。就农村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难分高下。
(3)就城镇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大西北地区。2001年大西北地区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71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204台;拥有移动电话244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52部。
(4)就农村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2001年西南地区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377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392台;拥有摩托车109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465部。生活条件
反映居民生活条件的指标很多。这里选择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万人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对各大区的生活条件进行了比较。
(1)大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多,2001年达311平方米;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少,为221平方米,比大西北地区少9米。
(2)东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多,2001年为37张;西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少,为20张,比东北地区少17张。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投资和财政能力
(1)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前8个月,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均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2129%、2123%和2296%;大西北地区最小,上述三个时期的比重分别为432%、454%和521%,比东部沿海地区小1697、1669和1775个百分点。
(2)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论,沿海三地区的投资能力强于其他地区。在沿海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南部沿海地区。
(3)从财政能力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1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于其他任何地区,达1239元。
(4)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来看,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差,2001年其比重只有28%。然而,从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来看,长江中游地区最差,人均只有300元,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4。
(5)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均小于其人均财政支出。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各地区均有财政转移支付。从人均水平上看,大西北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达999元;南部沿海地区获得的最少,为245元。技术开发能力
(1)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量看,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最多。2001年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占各地区总人数的1653%。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总量也不少,南部沿海地区人才总量较少。西北地区人才总量最少,2001年比重仅为519%,比西南地区低1134个百分点。由于改革以后,民营部门的科技人才不断增多,上述人才总量分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2)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水平看,东北地区人才最为富裕。2001年东北地区每万人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12名。其次,为大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最为匮乏的是西南地区,同年,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1272名。此项指标与前项指标似乎给了人们以相反的印象。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各大区人口总量存在着巨大差异。
(3)北部沿海地区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最多。2000年其研发费用占各大区研发费用的2887%,超过各大区总费用的1/4。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投入也比较多。大西北地区的投入最少,2000年其投入只占153%,不足各大区总费用的1/50。
(4)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人才培养能力较强,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弱。2001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了16%,大西北地区只有153%。在沿海地区中,南部沿海地区人才培养能力最弱。产业能力
(1)从工业生产能力来看,1997年东北地区采掘业生产能力最强,增加值占全国的2118%;东部沿海地区中间投入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制造能力最强,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2256%、2347%和2810%。东部沿海地区采掘业生产能力最弱,增加值只占全国的423%;大西北地区中间投入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制造能力最弱,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178%、312和117%,与制造能力最强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均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
(2)从开发区建设情况来看,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比重最大,达2866%;东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达3402%。商业联系能力
(1)长江中游地区人员往来最为频繁,大西北地区最为稀少。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旅客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838%,大西北地区占459%,前者高于后者1379个百分点。
(2)北部沿海地区货物运输最为繁忙,大西北地区最为冷清。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3052%,大西北地区占355%,前者高于后者2697个百分点。
(3)北部沿海地区交通工具最多,大西北地区最少。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民用汽车拥有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57%,大西北地区占482%,前者高于后者1775个百分点。经济活力
(1)从当前的经济活跃程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2000和2001年GDP分别增长108%和103%;西南地区最弱,GDP分别增长82%和85%;前者比后者高26和18个百分点。
金融区域差异 篇7
关键词:金融相关比率,四分位距,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 首次明确地用“新常态”来概括中国经济新的阶段性特征, 而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是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的台阶式下降。在改革开放最初的30多年里,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的高速的增长,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而江苏正是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长中的领头者之一.作为东部先发省份, 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常年保持在全国各省份前列。但同时, 其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存在也阻碍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它通过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给等途径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研究和分析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可以据此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 以及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江苏需要在新阶段、新区域战略下实现新的突破, 其中必然离不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数据与指标选择
1. 金融发展指标选择
关于江苏省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 本文遵循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选择, 即以戈登斯密斯提出的FIR (金融相关比率) 作为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 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 (含重复计算部分) 与国民财富 (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 之比。一般而言, 金融发展水平越高, 金融相关比率的值也越高。在实际的指标计算中,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等问题, 一般将金融资产总额简化为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 将国民财富简化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即:
其中, S和L分别代表地区金融机构年末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而数据的来源主要为江苏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2. 研究区域单元选择
关于研究的区域单元选择, 考虑到如果以地级市作为基本单元, 期样本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各地发展的差距问题, 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市强县弱, 或者市弱县强的现象, 数据便无法全面反映市域范围内的真实发展情况, 容易以整体代替了局部。而选择将地级市市辖区与县及县级市作为共同的基本区域单元, 可以兼顾细致与全面来反映各地级市和全省的金融发展情况。因此, 本文选择江苏省域范围内的各地级市市区及县和县级市为基本单元, 以2013年行政区划为标准, 共计58个区域单元。
二、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测度
1.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测度指标
测度发展水平差距的常用指标有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泰尔指数 (Theil Entropy Index, TEI)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irfindhal-Hirschman Index, HHI) 等。
表1列举了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其中, 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 最初用来衡量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其取值范围为0到1, 其值越接近1说明差距越大, 接近0则说明接近绝对平等。泰尔指数是在熵指数的基础上提出的, 熵指数反映收入分布偏离完全平等的状态。泰尔指数经常被用来衡量个人或者地区之间不平等度, 其取值范围为0到1, 地区之间绝对平等时, 泰尔指数值为0, 地区之间差距很大时, 其值为1。
变异系数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的差距程度, 其绝对值越大, 说明数据分布的差距程度也越大。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取值范围则为1/n到1之间, 当区域发展指标之间完全不平衡时, 该指数取值为1;反之, 完全平衡则取值为1/n, 当地区数量n很大且各地区之间发展趋于平衡之时,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取值趋向于0。
2.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测度
四分位距是一组数据中第三分位数和第一分位数之间的差值, 通过计算江苏各县市1995-2013年历年金融相关比率FIR的四分位距可以看出, 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四分位距大部分年份都在增长, 说明数值的变异在增大。但是, 与此同时, 各县市金融相关比率的均值每年也在增长, 从1995年的1.06上升到2013年的1.75, 说明江苏大部分县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每年都呈增长态势, 不能据此判断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到底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因此, 需要通过一些测度数据差异的指标来衡量。 (如图一)
表2列出了测度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其相关性是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的, 可以看出去, 各个指标之间高度相关, 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全部在0.95以上, 表明它们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同时, 从图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变化趋势, 也可以直观的看出, 各条曲线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从各个指数的趋势来看, 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水平在每一年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但差异程度不同。整体上来说, 其差异具有扩大的趋势。在1995-2013年的近二十年期间, 各指标的数值均出现过阶段性的下降, 分别是1995至1997年、2002年至2005年, 以及2009年至2013年。尤其是近几年来, 一直都是下降的态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几年来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差异有所缩小。 (如图二)
3. 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β收敛性分析
所谓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指随着区域经济增长趋于收敛, 区域金融的发展也趋近于一个稳态, 落后经济体金融发展速度高于发达经济体, 即金融系统的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期的静态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经济体金融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金融发展的β收敛即金融发展增长率与初始水平负相关, 也就是落后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
β收敛还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之分, 绝对收敛指各区域之间金融发展仅取决于初始资本水平的不同, 条件收敛则指的是除了初始资本水平之外, 还有诸如制度环境、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β绝对收敛的检验方程为:
其中, β=1-eλt, λ为收敛速度;yi T+t和yit分别是i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期末和期初值。如果β的估计值为负数, 即代表区域金融发展存在β收敛;反之, 如果β的估计值为正数, 则不存在β收敛。
利用β绝对收敛检验模型对1995-2013年江苏各县市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模拟分析, 得到的β估计值为-0.31773, 在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 但是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 这说明, 1995-2013年, 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存在着有限程度的β绝对收敛, 即初始年份1995年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着相对金融发达地区较快的发展速度, 但是这一现象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改善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相关比率数据的相关统计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江苏省大部分县市自1995年以来, 其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基本从呈增长态势。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在1995年至2013年的近二十年间的总体趋势是有所扩大, 只是在期间有阶段性的缩小。值得一提的是, 自2008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 泰尔指数等相关指标显示, 江苏各县市金融相关比率的地区差异在缩小。
而为了进一步探求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的变化趋势, 以1995年为初始年份, 通过β绝对收敛模型检验发现, 江苏各县市在1995至2013年的时间段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β绝对收敛, 初始年份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对发达地区的追赶, 但是这种追赶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以下相关的对策建议:
1. 培育构建多级区域性金融中心,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 它是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区域上形成的, 是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等按市场原则在空间上自由转移和优化配置中形成的, 而构建完善的金融中心则需要具备市场和政策等多重因素。江苏省内有多个城市可以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苏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旨在努力进入发展新阶段, 并带动辐射半径内地区实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中,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应当形成金融总部集聚区, 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 走与上海差异化和互补化的道路。苏州近些年来发展迅速, 其应当利用临近上海的空间区位优势, 接受上海的金融辐射, 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配套服务基地。苏中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接受上海和苏南地区金融中心的辐射,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2.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是其金融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应加大对苏北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向该地区聚集, 加快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步伐。同时, 在苏北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短缺, 因此应该通过政策导向,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支持苏北地区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3.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积极融入国家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正在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而江苏空间区位优势明显, 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东部海岸线狭长, 苏北地区更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江苏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区位优势, 积极响应并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 而融入新战略,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央也多次在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报告等文件中提及, 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进行金融改革, 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因此, 江苏应该充分响应国家政策, 并且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金融改革措施, 充分考虑金融的空间差异性, 实现金融的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战略顺利实施。
4. 加强区域金融的区际合作, 特别是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合作
区域金融的合作涉及范围很广,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现实条件、有坚实基础的领域, 可以大力开展合作, 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法和机制;对于不具备现实基础的领域, 可以进行前期的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 认识现状, 为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区际金融合作可以以金融为纽带, 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带动区域内全方位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良.粤港澳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13.
[2]丁兆浩, 吕勇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空间计量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 (3) :51-53.
[3]高丽娜, 朱舜.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2) :66-73.
[4]王庆喜, 蒋烨, 陈卓咏.区域经济研究实用方法:基于Arc GIS, Geo Da, 和R的运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5]张广凤.江苏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31) :134-135.
[6]慕丽杰.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金融区域差异 篇8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国内的金融机构地域集中现象风起云涌。北京云集了国内所有的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及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深圳通过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 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金融企业的集聚地。金融积聚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 同时, 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金融集聚理论
(一) 区域金融集聚的内涵
金融集聚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 并与其他跨国机构、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其形成是包括金融资源、金融系统在结构、功能、规模、等级上的时空有序演变进程。
(二) 区域金融集聚动因
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即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的驱动因素及内在机理问题, 本文从宏观动因和微观动因两方面来探讨区域金融集聚的动因。
1.宏观动因
就宏观背景而言, 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育和成长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引擎;东道国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得以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而专业化的人才聚集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 都是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动因。
2.微观动因
关于金融集聚的动因, 金融地理学、增长极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集聚的现象。
(1) 金融地理学的解释
金融地理学在有关金融学的研究中纳入地理要素。区域的地理位置因素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沉淀成本, 影响金融机构的选址, 区位优势和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吸引金融积聚的根本因素。金融地理学中“信息腹地”理论也可以解释金融集聚, 该理论认为不对称信息、信息外部性和路径依赖等因素是信息腹地形成及金融集聚, 以致形成金融中心的重要驱动力。
(2) 增长极理论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 金融资源及由其驱动的各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 形成区域金融增长极, 区域金融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金融活动产生重要作用, 四种效应的发挥使区域金融增长极在区域金融范围内的层次和地位不断提高, 最终形成区域金融中心。
(3) 规模经济理论
一般说来,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 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 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 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变动的关系。金融集聚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的收益递增的现象。
(三) 区域金融集聚模式分析
金融产业集聚形成所存在的两条有效途径:一种是金融产业集聚自发形成模式, 即借助历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 依托所在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 自发吸引金融企业迁移而形成集聚。另一种则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嵌入发展模式, 主要依赖国家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 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 按照相关标准对城市进行评估, 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 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 引导企业选址投资的方向。
(四) 区域金融集聚的效应分析
1.集聚效应
首先, 集聚的金融创新效应。金融集聚区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技术信息, 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 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创新性金融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更加迅速、快捷, 集聚主体之间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 加快了集聚区域的金融知识孵化和金融创新, 从而获得了金融创新的区域比较优势。同时, 金融集聚区域内的竞争压力大, 迫使各金融企业提高技术更新速度和加快金融产品的开发过程。
其次, 人力资本集聚效应。金融市场上, 大量人才密集于同一市场内, 使经济要素和资源可以实现快速的低成本配置, 使共享的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同时, 金融业内部企业的集聚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间的分工合作更加容易, 金融业内部劳动分工使得各行业和机构根据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从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利益, 节约交易费用。
2.规模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大大简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途径, 增强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业内部可发展众多合作项目和业务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 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都可以开拓出众多的业务合作关系。各金融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 降低成本, 节约周转资金余额, 提高市场流动性。
3.信息外溢与知识学习效应
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 金融中介的参与, 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 从而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利润。在信息外溢的同时, 处于同一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之间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 从而使集聚具有突出的知识学习效应, 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 有利于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
三、金融集聚视角下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
由于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货币资金存量分布不均衡;储蓄存款分布在三大经济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创汇能力对货币资金增量地区分布存在不同效应;现金漏损率对不同经济带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产生了不同影响;资金周转率和货币运动速度存在地区差别;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同时, 金融要素在具有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快速、政府政策倾斜的东部地区不断聚集, 金融集聚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下面本文将利用SPSS13.0软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以便最大程度发挥金融集聚的“共振耦合”效应。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设有个样品, 每个样品有项指标。首先定义样品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一开始将个样品各自自成一类, 这时类间的距离与样品间的距离是一致的, 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并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 再按距离最小准则并类。每并类一次, 类的个数就减少一个,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样品都被归为一类为止。本文采用的是欧式距离平方法。
(二)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各地区统计资料不完善, 一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 无法采用FIR (金融相关比率) 指标以及金和莱文提出的DEPTH、BANK等指标来评价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选取银行业、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三方的选取的指标来反映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选择及说明如下:
城乡储蓄余额:是该省区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的重要衡量指标, 反映储蓄能力强弱。
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用以反映能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部门可获得资金规模的大小, 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的高低。
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用以反映金融机构, 特别是银行部门对该省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 也反映了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
上市公司数:用以反映股票市场对该省区公司的支持程度。
股票市场成交额:用以反映股票市场, 特别是二级市场规模的大小, 是股票市场活跃程度的直接体现。
保费收入:是保险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缴的保险费总额, 是衡量该省区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客观尺度。
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比例:这是一相对指标, 是从就业角度反映金融发展水平, 为该省区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数量与该省区全部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
本文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港澳台地区除外) 为单位, 采用2001年到2006年各省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三) 分析结果与相应结论
运用SPSS13.0软件,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 得出如下聚类结果:
基于聚类结果, 从金融发展角度将31个省份重新划分为六级 (见表1) 。从第一级到第六级, 其金融发展水平逐渐降低, 金融发展差异逐渐加大。第一级、第二级基本位于沿海地区, 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基本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间地带和中国内陆边缘省区;第六级则主要是中国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几个省区。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2.中国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四、相应政策建议
与传统的东、中、西部区划相比, 六级划分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 没有严格依照地理划分, 而是在消除原有划分方式产生的内部差异的前提下, 重新调整个别省份, 将金融发展差异集中到各级之间, 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区域化的货币金融政策, 这种差异化的分布, 使得金融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一) 把握时机有条件地构建金融中心
从聚类结果看, 上海、广东、北京成一类, 证明了这三者金融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因此, 我国培育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应定位于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然后, 根据三者具体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及国际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选择其一加以重点支持。
第二类的辽宁、江苏、山东、浙江, 应作为建设若干个区域金融中心的选择。而辽宁应在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基础上, 依托东北三省丰富的自然资源, 发展成为以期货业务为主要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江苏、山东、浙江则应利用其经济总量大, 企业实力强, 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的优势, 保持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业的稳健发展, 同时争取在地方性证券交易所、商业票据市场、区域外汇交易市场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 实行区域金融政策倾斜
1.促进金融集聚效应的最大发挥
一是金融倾斜政策应着眼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为微观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造有利于金融产业积聚的金融生态环境。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政策。根据金融服务与产业的原则, 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放宽利率浮动等措施促进资金及金融机构向经济区聚集。
二是有差别地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市场机会和分散市场风险。因此, 必须发展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约束较少, 可以通过专业投资方式改变社会资金结构, 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向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企业或项目。
2.对区域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金融集聚的同时也造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 我国有些落后的地区, 金融发展严重不足, 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集聚程度不高, 甚至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支持, 导致恶性循环。因此, 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优惠、支持、鼓励政策的力度, 鼓励金融创新, 推动金融集聚, 促进金融发展, 这既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也有利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和金融安全。
摘要:金融快速集聚的同时也是金融发展极不平衡的阶段, 这种不平衡会不同程度地制约金融集聚的演化发展。在金融集聚视角下, 并运用SPSS13.0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结果把中国31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六类不同的金融发展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从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着手, 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集聚的“共振”、“耦合”效应。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金融,集聚与扩散,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姜爱萍, 武晓斐.金融企业集群:金融地域运动的新动向[J].西部金融, 2008, (6) .
[2]冯玥, 王如渊.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聚类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7, (1) .
金融区域差异 篇9
关键词:多项式分布滞后 (PDL) 模型,货币政策,非对称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84年人民银行独立出来专门行施央行职能后,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调控和推动作用。研究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是否加大了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进而探讨统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来看,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有金融业状况 (结构、规模等) 、企业状况 (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 、消费者状况 (消费者收入、贫富差距、收入不确定性等) , 本文主要考虑不同地区的金融资源差异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 文献回顾
Mundell (1961) 首次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 其后,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用该理论评价特定的若干个国家是否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 但基本上未对单个国家内部不同经济区域的同质性进行检验。他们认为, 每个国家经济的各个部分都是同质的, 即每个国家本身已经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了。一般而言, 一个国家内部经济不会完全同质, 尤其是在大国中,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 必然存在着经济、金融方面的差别, 从而出现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不同。近年来, 出现了研究大国内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热潮, Carlino和DeFina (1999) 对美国48个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效应, 而利率渠道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Georgopoulos (2001) 对加拿大出现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3个方面寻找原因, 其结果并不支持其中的任何一个原因。Owyang和Wall (2004) 对美国八大经济区的研究表明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都对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一定的解释力。
我国的学者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所设定的诸多标准 (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高度流动性、经济的高开放度、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工资价格的灵活性等) 进行了研究, 认为我国尚不具备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宋旺和钟正生使用VAR模型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陈安平 (2007) 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价格指数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通过比较投资和贷款冲击的脉冲响应, 发现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强于中西部, 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应;1978年后, 两种政策的作用都有所增强, 货币政策对中西部, 特别是对西部的影响明显增加。张晶 (2006) 结合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已经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 通过两地区的简约化模型对1978~2004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东部和中西部两个样本地区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效应。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但大多进行全面论证, 专注于金融资源差异的研究很少。从研究方法看, 我国学者主要将VAR模型用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方面的研究, 虽然VAR模型具有不用区分内外生变量的优点, 但其结果受到变量排序的影响, 而且不能通过模型参数直观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因此, 我们采用PDL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描述我国各区域金融资源现状, 并认为金融资源可得性的差异可能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部分对实证所用数据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方法给予简单的说明;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统一货币政策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非对称效应;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2 我国各区域金融结构现状
一直以来, 我国根据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金融机构。这一政策虽然有利于加强对国有金融的控制, 但没有顾及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差异, 硬性配置金融机构事实上造成了我国金融组织的区域差异, 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和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 撤并了许多基层金融机构, 上收了基层的信贷权力, 这样更加加剧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差异。
2.1 各地区银行业状况
以2007年为例, 全国各地区各类银行业法人机构共计7485家, 营业网点19.1万个, 从业人员267.8万人, 资产总额48.6万亿元。从地区分布看 (表1) , 东部地区聚集了全部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和30%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东部的机构个数、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占比分别达到43.4%、49%、67.8%, 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由于部分省份农村信用社实行两级法人体制, 中西部地区法人金融机构占比高于东部地区。外资银行发展加快, 资产规模继续扩张。年末, 全国15个省市有外资银行入驻, 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1.3万亿元, 其中96%集中在东部地区①。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及各省金融运行报告
从资金来源的地区分布看 (表2) , 东部地区仍是银行体系存款的主要来源, 其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5.2%, 而从资金运用的地区分布看, 东部地区的各项贷款占比高达65.3%, 不管是贷款还是存款, 其比重均远超过中部和西部之和。由此看出, 如果认为货币政策有效, 即货币能够影响产出, 则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东部地区因拥有更多的银行金融资源而能够更大程度促进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同表1及2007年中国金融年鉴
2.2 各地区证券业状况
2007年末,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847家、323家、293家 (表3) , 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62.9%, 股票和债券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80% (表3) 。2007年, 全国29个省份在A股市场实现融资, 其中, 北京、上海、天津的筹资额位列全国前3位, 其筹资额合计占全国的2/3。相对于2006年, 西部地区在A股市场筹资额增长加快, 比重也进一步提高, 但从数量上静态地看, 比重明显偏低, 其A股、H股及国内债券筹资额均未超过10%, 中部地区股市筹资额也未超过10%, 而国内债券筹资额仅为11.8%。
资料来源:同表1
2.3 各地区保险业状况
东部地区保费收入占到全国的61.83% (表4) , 同样超过中西部地区的总和。保险密度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 区域差异明显, 总体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上海、北京和天津依然位居三甲, 保险密度分别为3500元/人、3099元/人和1448元/人, 中西部各省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
资料来源:同表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要发展, 必须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源, 地区金融资源的多寡越来越成为决定地方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拥有生产资源的前提是拥有可作为购买力的货币, 每个地区只有借助更多的货币才可以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源, 金融资源成为各地区资本形成与资本积累的主要渠道。
由以上可以看出, 不同区域可用金融资源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 我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不会因为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缩小, 反而会逐步增大。在我国这样一个各地区金融发展有差距, 甚至是金融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中实行单一货币政策, 很容易对部分地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进而妨碍整体宏观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实现。
3 变量、数据及模型
我国货币政策变量包括利率、M1 (短期指标) 、M2 (长期指标) 、现金、信贷规模等。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 不能反映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 对于各地区而言, 主要是从信贷规模的增长来把握经济的发展情况, 同时统计资料没有公布1980年代之前的货币供应量的数据, 因此, 用金融机构实际贷款表示货币政策变量, 用人均实际GDP表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有变量取对数并调整到以1952年为基期, 这样, 解释变量前的系数就成为弹性。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于贷款的变化不单影响当期的产出, 也会对以后各期的产出产生影响, 因此, 为了分析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静态和动态变化, 我们采用有限分布滞后模型。计量方程及计算过程如下:
yt=α+β0xt+β1xt-1+β2xt-2+-+βkxt-k+εt (1)
其中y是人均实际产出对数, x是实际贷款对数。模型 (1) 的主要问题是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 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处理方法是将模型转换为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或者阿尔蒙 (Almon) 滞后模型, 对变换后的模型进行估计, 然后还原为模型 (1) , 得到各滞后变量的回归系数。其原理是假设系数β服从一个相对低程度的多项式, 即限制系数β服从如下形式的p阶多项式:
yt=α+r0z0+r1z1+…+rpzp+εt (3)
其中:
从式 (3) 估计出r, 就可以得到β的各系数。定义一个PDL包括3个元素:滞后长度k, 多项式阶数p (多项式最高次幂数) 和附加的约束。近端约束限制一期超前作用为0, 远端约束限制大于定义滞后的数目衰减, 多施加一个约束, ri的参数将减少一个。
4 实证结果
4.1 因果检验
在建模前先判断产出和贷款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以便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Granger因果性检验基本含义是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 Y在包含过去信息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自身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 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 则称X对Y存在格兰因果关系。由表5可以判断人均实际产出和实际贷款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即不管是全国还是各区域的实际人均GDP均不构成实际贷款的Granger原因, 但实际贷款却是全国和各区域实际GDP的格兰杰原因。
注:表格内的值是相伴概率。括号外值对应原假设:贷款不是产出的Granger原因;括号内值对应原假设:产出不是贷款的Granger原因。
4.2 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贷款是实际人均GDP的原因, 接下来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贷款对GDP的动态和静态影响。首先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模型的滞后阶数, 由于不同区域的模型滞后期可能不一致, 同时发现不同地区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期数在10左右, 因此, 为了保持所有模型滞后期数的一致性, 选择滞后期为10, 同时10期相当于跨过了2个五年计划,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长期影响差不多是2个五年计划。多项式次数的选择一般不会超过5次, 从5次开始向下调整, 然后通过AIC、SC准则来确定模型的次数, 经检验, 选择多项式的次数为3较为合适。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由于认识时滞、决策时滞、行动时滞的影响一开始会较小, 然后达到最大值, 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效应会接近于0, 因此对其施加近端和远端约束, 模型估计最终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 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 贷款增加促进了人均GDP增加 (经济增长) 。从全国来看, 贷款增加一个百分点, 全国人均产出增加约0.65个百分点。但就各个地区来看, 影响程度不一样, 累积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0.74个点, 促进西部和中部地区人均GDP各增长0.61个百分点。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我们将各期弹性作成图1。可以看出, 由于时滞的影响, 刚开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 大约在2~3年的时间之后达到最大, 然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快速减小, 就东部而言, 在第3年, 贷款对产出达到最大影响为0.126, 而中部在第2年达到最大值0.085, 西部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0.116。不管从动态还是静态影响来看, 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不一样, 对东部的影响超过对中部、西部的影响。可以说, 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至少部分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为研究改革开放后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否有大的改变, 我们用原来的数据估计了1978~2007的模型 (估计结果未列出) , 并作成图2。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后, 货币政策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并没有大的变化, 总体来说, 贷款对东部的影响最大, 对西部的影响次之, 对中部的影响最小。
5 结论和对策
文章分析了各地区金融资源的差异, 并认为中西部地区落后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可能影响货币政策在该地区的传导, 使其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果检验和PDL模型发现统一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性, 贷款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 统一货币政策并没有缩小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反而扩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都考虑到地区差异, 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实施了特殊的货币政策, 或在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区别对待, 有力地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别, 人民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货币政策运行效率、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实行有差别的分类调节, 改进货币政策,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货币政策战略目标方面, 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设定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侧重点。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以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为主。而经济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以促进充分就业, 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为主;如在当前紧缩银根情况下可以发挥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尽量减轻货币政策对落后地区的不利影响。 (2) 货币政策工具应体现经济区域化差别, 加强对准备金制度、利率体系、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的改革, 使货币政策工具体现出地区化和差异化。人民银行可赋予基层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的利率浮动权, 对定向的承贷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实行差别利率; (3) 优化金融机构的结构和地区设置, 如设定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 满足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arlino, G., R.DeFina.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U.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9, 39:339~358
[2].Gergopoulos, G..Measuring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anada[J].University of Toronto Working Pa-per, 2001
[3].Mundell, R.A..The Theory of Optimum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1717~7251
[4].Owyang, M.T., H.J.Wall.Structural Breaks and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Working Papers 2003~008, 2004
[5].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6)
[6].宋旺, 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性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 2006, (3)
金融区域差异 篇10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面板协整,区域差异
引言
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增长, 外贸依存度随之急剧攀升。1978年外贸依存度9.8%, 1990年已超过30%, 2000年达44%, 2008年近70%, 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又降为46.4%。然而我国外贸发展在地区间并不平衡。就2010年而言, 全国进出口总额为30566亿美元, 东部地区29727.6亿美元, 占全国比重高达90.61%, 外贸依存度也高达75.91%。长期以来, 国际贸易理论Heckscher-Ohlin“要素禀赋理论”、Adam Smith“绝对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理论”等不同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从而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 影响国际贸易的金融因素都被掩盖了。Baldwin (1989) 第一个建立了金融市场是比较优势来源模型, 他证明了金融市场越发达的国家越能分散专业生产风险商品的风险。Beck (2002) 构造了MANUFi, t=α1FINANCEi, t+α2CVi, t+μi+λi+εi, t模型, 验证了“高金融发展水平国家有更高制造品出口份额和贸易余额”假说。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一) 选取指标
在此, 金融相关率FIR=存贷款总额/GDP, 同时用出口依存度=出口额/GDP来反映出口贸易发展水平, 进口依存度=进口额/GDP (用IMDE表示) 来反映进口贸易的发展水平。
(二) 数据处理
选择1995至2009年间中国30个省的进出口额、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和GDP为基础数据, 计算出口依存度、金融相关率、进口依存度, 并构造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并且对所有变量都取对数值, 分别用LnEXDE、LnIMDE、LnFIR表示。
(三) 建立模型
对于面板数据, 先进行下面的AR (1) 过程:
其中, i=1, 2, 3, ..., N, t=1, 2, 3, ..., T, N代表个体截面的成员个数, T代表个体的观测时期数, 参数ρi是自回归系数, 随机误差项εit独立同分布。
我们先对面板数据模型 (3) 和 (4) :
进行回归, 得出面板残差eit, 由面板残差稳定性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三、实证检验及分析
1.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借助Eviews5.0软件, 分别采用LLC、IPS方法进行检验, 所有检验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值。表明三个变量一阶差分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相伴概率同时拒绝原假设, 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因此三个变量同时存在一阶单整, 即I (1) 。
2. 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接下来以全国和东、中、西部面板数据为基础, 根据模型3和4进行回归分析, 分别得到金融发展对进出口的弹性系数值。根据求出的面板残差序列, 运用FADF检验、LLC检验、FPP检验对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面板数据回归后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检验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可见其回归残差均不存在单位根, 这说明在全国和三大区域内部, 金融发展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同时存在协整关系。
尽管金融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存在着长期影响, 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有着显著差异的, 表2中金融相关率 (LnFIR) 的系数就反映了金融发展对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长期影响的差异。由表2可知, 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长期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152、0.752、0.054。比较可见: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同理, 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进口的弹性影响系数 (分别为1.106、0.726、0.661) 可见: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进口的长期促进作用也明显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结论
分析1995-2008年间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区域差异性影响, 结果发现, 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进出口的长期促进作用明显要大于中、西部地区。由此说明了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完善, 中部地区金融市场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而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却还处于萌芽阶段。
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区域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累积形成的, 想要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不太可能。因此, 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金融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协调机制, 更好地促进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协调发展。同时, 还要构建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 使各区域具有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从而缩小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性。
参考文献
[1]白当伟.金融发展中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2]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贸易问题.2004, 第9期.
[3]郭云峰, 刁德霖.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近期研究进展述评[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
[4]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07) .
[5]梁莉.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10) .
养君酒:“差异化”笑傲区域市场 篇11
近年,保健酒行业风起云涌,行业巨头、资本大鳄纷纷进入。但现状却并不乐观,劲酒仍然一枝独秀,市场追随者们的市场表现乏善可陈。作为黄酒龙头企业的会稽山进入这一行业,其胜算几何?
2008年,会稽山开始涉足保健酒行业,推出了养君酒。养君酒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苏南市场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的佳绩。那么,养君酒是如何实现突破的呢?
保健酒行业之所以除劲酒外,鲜有成功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少差异化的赢利模式。另外,作为市场霸主的劲酒,已经占领了品类优势。也就是说,劲酒已经在行业内建立了标准,后续跟进者如果不另辟蹊径,提出差异化的品牌诉求或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就很难取得成功。
事实上,养君酒能够在苏南市场快速崛起,差异化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四位一体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规格差异化:大瓶实惠装
改变规格标准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和其正以全新的“大瓶装”策略,挑战行业老大王老吉,硬是从凉茶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无独有偶,在保健酒市场,椰岛海王酒以100ml产品切入,与劲酒的125ml产品形成差异化,在国内部分市场打开了局面。
养君酒善异似人产品包装开始,以125ml产品作为跟随产品,形成品牌认知;以500ml产品扩大销量,形成不对称优势。
在定价上,养君酒125ml产品在商超或副食商店定价为7~8元,在餐饮渠道为8~10元。这一价格与劲酒接近。同时,养君酒还推出了500ml实惠装,终端价格为20元左右,远低于劲酒的同类产品,形成对劲酒的价格优势。2009年,养君酒实惠装产品在苏南部分区域市场进行了投放,其销量迅速上升,甚至达到总销量的30%~40%。
养君酒的成功之处在于:1.用125ml产品“明修栈道”,用500ml实惠装“暗度陈仓”,提升让渡价值;2.实惠装的销量提升后,反过来又能够促进125ml产品的销售,两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与此同时,养君酒还趁热打铁,推出实惠装升级产品——10年度。该产品在商超实惠装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品质,并围绕产品开展了大力度的终端传播和体验营销活动。
口感差异化:强化“江南味道·淡雅型”
目前,国内酒类产品呈现低度化、清淡化、健康化的趋势,这成为养君酒数消费者的饮用习惯。养君酒源于江南的绍兴会稽山,承载着丰富的江南文化底蕴。而江南人自古以来就注重保健养生。因此,养君酒因地制宜,突出强化“江南味道·淡雅型”品类概念,将产品度数定为32°,产品入口绵柔、清淡、不上头,从而在保健酒行业内成功进行了品类细分和定位切割。
价值差异化:倡导养生新概念
近年,保健酒行业主流诉求仍然在“性保健”上,但正在从传统的“性保健”向“泛保健”过渡,温补养生、长期调养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于是,养君酒定位于“男人就要养——养元气,更尽兴”,正是为了引领这一消费潮流。养君酒将目标消费群定位为男性。虽然,从表面看来屏蔽了女性消费者,但是这样的定位更聚焦,更清晰。
为了突出男性保健的品牌诉求,养君酒还开展了文化营销,即挖掘产品的文化底蕴,赋予品牌溢价能力。据《景岳全书》记载:“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修理一番,则有创根基,尚余强半;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养生之道,在于温养。”这充分印证了“健康之道在于养”的观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养君酒打造了四大独特“养道”,从基酒、药材、配发、历史、产地、工艺多角度阐释“养君酒为什么能够养”。其实,倡导养,已成为保健酒中一种全新品类诉求。
终端运营:差异化运营
餐饮型保健酒属于小众产品,主要目标消费群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销售终端以C、D类网点为主,单店销量有限。因此,网点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因此,铺市率至关重要。很多保健酒厂家也把铺市率作为保健酒营销效果的核心指标,不惜代价进行终端促销,意在抢占终端。
此外,在终端,由于劲酒的高自点率,造成了终端“封锁”。作为市场挑战者,养君酒必须给消费者以充分的埋单理由。如果单纯倚重铺市率,会导致自点率明显不够而产生滞销,留下很大后遗症,形成夹生市场。对保健酒行业而言,在提升铺市率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体验营销、终端推荐和终端拦截,在网点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为此,养君酒制定了以下终端策略:以餐饮核心旺销店和商超网点为切入点,在区域市场做出影响力之后,再充分发挥传统分销力量,实现整体突破。通过不同的主推品种,以餐饮渠道带动副食商店,以商超销售带动餐饮渠道。目标是实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其中“面”要足够广,“点”要足够好。
养君酒的市场策略可以概括为16字方针:快速铺市;氛围营造;活动搅动;陈列突出。这一营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快速提高铺市率和动销率,做出影响力,然后在渠道上进行跟进。连续打出“推广活动——快速铺市——氛围营造——陈列突出”的营销组合拳。养君酒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除了策略的得当,关键还在于要抓住以下4个要点:
1.强调运作节奏。区域市场开拓的关键在于营销组合拳的威力如何。养君酒每打一区域市场,首先展开推广活动。即在人流集中的区域如菜场、商超门口等场所进行免费品尝和播放免费电影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试饮。
白天,养君酒通常会安排业务人员在核心商圈开展铺市和氛围烘托工作。一般,养君酒会通过免费电影吸引观众,这样,铺市就会容易很多。经验证明,养君酒借此手段,在第一轮铺市之后,铺市率将超过50%。而经过3轮铺市之后,铺市率为80%~90%。在铺市的同时,氛围包装工作必须跟进。氛围烘托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气,占据消费者心智。
在此之后,养君酒通常会对终端网点尤其是核心旺销网点进行压货促销。目的是通过压货,让终端老板主推或首推养君酒,从而快速扩大销量。
养君酒所有的区域市场都按照“四位一体”的思想,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营销策略。做到:开发一片,动销一片,成熟一片,滚动发展,最终形成区域影响力。
2.做好餐饮街区渠道。餐饮街区网点集中、人流量大、运营成本低、易造势,容易形成口碑和示范效应。同时,消费者是流动的,街区网点会慢慢带动餐饮渠道的产品销售。而餐饮渠道的消费会进一步带动商超渠道的产品销售。树立品牌之后,礼品等特殊渠道也会水到渠成,形成全面动销。
保健酒消费具有动销速度较慢和回转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因此不宜建立深度分销体系。所以,养君酒在销售管理上主要围绕核心餐饮网点和商超展开工作。市场拓展的初期,由于销量很小,不宜分工过细,否则单位人力成本偏大。这一时期对业务员能力要求较高:要承担一岗多能,承担铺市、网点拜访、客情维护、氛围包装、推广活动、批发网点客情维护等多项工作。
由于初期销售人员数量有限,业务员必须抓住80/20原则,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核心餐饮网点和商超。养君酒常向业务员灌输:这些网点一旦形成动销或旺销,必将带动周边网点,即“中心造势,周边取量”。核心餐饮网点和商超铺货完成后,批发渠道就水到渠成。这时,分销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可快速提升销量。
3.氛围营造:形成不对称优势。
养君酒评估氛围营造的效果时通常把握几个原则:在短期内造势,形成对竞争对手的不对称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的焦点——门店上:注重终端POP展示和氛围营造,尽可能以成本低的统一性物料为主,个性化物料为辅。在制作个性化物料时,要以饭店进货金额为标准。始终把握投入产出效益原则。
在营销工具上,养君酒主要采用统一物料与个性化物料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普通网点,一般采用统一物料,主要以海报、围挡和公益牌为主。针对餐饮旺销店,在使用统一物料的基础上,养君酒常常结合饭店需求信息为饭店或者商超单独制作个性化物料,这样往往可以获得终端店主的支持和首推。且物料保存时间长,产品信息展示充分。不足之处在于:耗时耗力、费用高。个性化物料主要包括:店招、大型KT板、写真海报、特色菜牌、特制公益牌、写真菜单、桌号牌、火锅店的点菜单等,以及针对商超的喷绘橱窗贴、围挡等。
4.促销是市场旺销的利器。餐饮型保健酒在渠道商主要倚重C、D类网点,因此,终端老板的推荐很关键。也就是说,在C、D类网点,关键人物就是酒店老板。因此,养君酒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终端促销的力度,将老板纳入其利益链条,使其积极主动向消费者推荐养君酒。(作者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编辑:赵晓萌myhouse02@sina.com)
金融区域差异 篇12
本文的研究目标为西部地区 (包括11省, 西藏由于数据难以取得而舍去) , 大致从量、质和结构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通过比较分析构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之后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到2013年间西部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化做出综合评价, 最后运用聚类方法对西部11省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然后在空间分布上做出分析判断, 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参考。
一、各省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与结论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在实际建立指标体系中, 我们参考《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 根据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建指标体系, 从金融发展深化 (即量的角度) 、金融部门效率 (即质的角度) 和金融结构这三个角度来评价地区金融发展程度, 具体分项指标以及说明见表1。
2. 因子分析
研究中我们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这种常见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将关系较为紧密的指标划归一类, 利用这种方法提取出来的公共因子来解释区域金融发展水平。
(1) 对初始指标的相关性的检验。从SPSS分析得到的相关性矩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指标中存在多个指标之间相关系数比较大, 而这些指标对于的sig值比较小。这说明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做因子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接下来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所得的检验值也符合因子分析的必要条件, 因此可以选择因子分析作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法。
(2) 对指标提取公共因子。由累积方差贡献率可得, 前4个公因子解释的累积方差达到91%, 超过必须的临界值85%, 因此提取这4个公因子, 可以解释我们选择的指标集合。
(3) 用正交法经多次迭代,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并通过因子载荷矩阵分析2000年和2013年的成分指标得分与综合指标得分。从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得出: (1) 第一个公共因子指标F1中指标X9、X8、X3占较大的比例, 说明第一个公共因子能够显示这几个指标的情况。证券发展能够由股票交易额、上市公司数和金融从业人员数来体现, 这样我们将第一公共因子F1命名为证券发展因子。 (2) F2主要代表了指标X11、指标X10、指标X2和指标X4这四个指标, 说明第二公因子基本反映了指标X11、X10、X2和X4的信息, 因此我们将F2命名为保险业发展因子。 (3) 指标X5和X6在第三公共因子上具有最大载荷, 因此将第三公共因子F3命名为金融部门效率因子。 (4) F4代表了X1和X7这两个指标, 即金融相关率和存贷比, 这两个指标主要体现银行业的存贷款, 因此我们认为第四公共因子F4是银行业发展因子。
根据所得的因子得分举证, 我们可以得到四个公共因子的具体得分值。我们可以通过旋转系数得分矩阵得到四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0.0%、26.6%、20.7%、13.5%,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综合得分计算公式:ZF=29.976%*F1+26.628%*F2+20.734%*F3+13.484%*F4
从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川省在西部11省金融发展水平排名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其金融发展综合水平之强, 远超过其他西部地区省份, 且从2000年和2013年的得分来看, 西部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都有着明显的提高。在2000年时, 综合得分还仅有3个正值, 而在2013年时就只剩下三个负值了, 而且仅存的三个负值的绝对值对比2000年小了很多。从2013年的四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 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而在金融部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负值比较多。这表明西部各省对金融资源配置运用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在现有情况下, 没能够有效的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同时这种情况直接降低了西部11省市银行机构的资金运用效率, 从而使西部11省市的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下降, 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不足。
3. 聚类分析
通过运用SPSS对数据运用欧式距离平方公式进行聚类处理, 我们可以得到西部11省市既有发展水平的聚类谱系图。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 按照2000年的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梯队。第一梯队:四川省;第二梯队:陕西省;第三梯队:重庆市、宁夏省、青海省和甘肃省;第四梯队: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五梯队:贵州省以及广西省。从聚类的综合得分上来看:2013年综合得分第一位的仍然是四川省, 排名并列第二的是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三个省市, 其余的七个省市基本并列第三。这说明在十几年的发展中, 各省市的金融发展都有了长足的提高, 四川省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而其他省份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与四川省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整体上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呈现这个“俱乐部”效应。
二、政策建议
1. 西部各省市应该致力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政府机关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落实监管监督的责任义务, 改善金融环境, 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2. 提高西部地区直接、间接融资的能力, 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强化小额信贷公司的管理, 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道路。
3. 提高金融部门的效率
吸收引进金融高素质人才, 提高金融机构办事效率, 提升将本地储蓄转化为本地投资的能力, 更好地支持地区实体经济发展。
4. 加快西部金融中心的建立, 促进西部11省市之间的金融合作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能够集中大量的金融资本, 建立先进设施, 同时提高科技创新金融, 可以从质上提高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2005-5-25.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20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