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一体化

2024-08-06

区域金融一体化(共10篇)

区域金融一体化 篇1

引言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基本思路在于加速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 核心是通过城市反哺农村、以第二、三产业支持第一产业等途径推动农村加速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考察金融因素, 尤其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金融因素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不少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 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 (GJ模型) , 讨论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 证明由于存在两个门槛财富水平, 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服从“倒U型”的轨迹, 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 只有收入较高的少数人愿意支付成本享受金融服务, 并获得投资回报, 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会加剧。随着经济增长和金融中介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 可以获得金融服务, 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直至收敛到平等水平。Townsend and Ueda (2003) 简化和改进了GJ模型, 以一个动态模型讨论了金融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证明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遵循库兹涅茨曲线。

总体上看, 从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城乡一体化的文献较少。由于所选取的样本、指标选取以及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 分析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动态关系, 以期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假设与数据来源

(一) 理论假设

我们认为, 一方面, 农村金融发展本身就是城乡一体化的一部分。当前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为农村金融资源相对稀缺,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因此, 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另一方面,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主要着力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如果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储蓄也随之增加的话, 那么农村金融资源就会增加, 有助于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因此,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有待检验:

假设1: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有相互影响关系。

尽管理论上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可以相互促进, 但是, 由于城乡之间存在交易成本差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要发挥相互促进作用, 还存在着不少现实的障碍。首先, 城乡金融之间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姚耀军, 2005) , 主要表现为农村储蓄资金的不断外流和非正规金融的不规范发展 (张立军、湛泳, 2006) , 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显然是一种逆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力。其次, 从经济金融关系来看, 可以大致分为需求追随 (demand-following) 和供给领先 (supply-leading) 两种类型 (Patrick, 1966) , 并且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那么与城市金融发展相比, 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更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才能在起步阶段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有待检验:

假设2: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大小、方式和机制不一致。

(二) 变量与样本选择

我们分别根据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计算城乡收入比, 根据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计算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计算得到城乡支出比。

可知, 当城乡收入比接近于0时, 说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大, 城乡一体化程度低;反之, 当城乡收入比接近1时, 说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小, 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城乡支出比的意义类似。我们定义城乡一体化水平为城乡收入比和城乡支出比的加权平均值, 即:

其中, Inc为城乡收入比, Exp为城乡支出比, Inte为城乡一体化水平。α和β为城乡收入比和城乡支出比的权重。本文经验研究中取值为α=β=0.5。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我们定义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n为:

本文中经验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国泰安数据库, 样本范围是2005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三季度。

三、经验研究

(一)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本文先采用ADF单位根方法对城乡一体化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ADF检验, 得到两个变量Inte和Fin均为I (1) 变量, 即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在1%的置信水平下, 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假设, 即变量Inte和Fin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在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需要对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F值、伴随概率以及AIC最小原则, 取滞后期为3。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置信水平下, 城乡一体化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因果关系, 即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就证实了假设1。

(三) VAR模型构建和脉冲响应

首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 五种统计量均认为滞后期为3, 因此建立VAR (3) 模型:

从上面两个VAR方程来看, 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变量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 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滞后变量对其自身的影响也有显著正影响。而城乡一体化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则有正有负, 从系数上看, 总体仍有正面影响。

从脉冲分析来看 (见下页图1) , 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一体化水平之间以及其对自身的冲击效果均收敛, 说明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持续性影响。其中, 城乡一体化水平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持续的正面冲击, 不过这种冲击的效果呈现出短中长期的波动, 短期 (一个季度) 影响较大, 而中期 (2~4个季度) 较小, 随后的长期影响 (一年以上) 又有所扩大。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金融的冲击除了短期效应为负外, 中长期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说明从短期来看, 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能由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而自行发展, 而需要有针对性的通过相关政策支持, 克服短期的负面冲击, 从而享受其对城乡一体化水平中长期的正面作用。这种冲击影响的非对称性证实了假设2。

城乡一体化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效果在短期和长期均比较明显, 但是这种效果在中期是有一个减弱的过程, 因此这种带动效应的持续性并不是十分突出, 而农村金融发展在短期对城乡一体化甚至有负面冲击, 这说明通过农村发展来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可能存在一道“砍”, 但是一旦迈过这道坎, 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正面效果将快速增强, 并可长期持续。

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文的经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要使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推动力, 而不是阻力, 关键是如何在市场和政策层面打破农村金融发展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坎”, 使洼地效应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此, 一是要多方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起惠及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使得金融资源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 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三是可以借鉴美、法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做法, 构建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多元并存的立体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黎和贵, 2009) ,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益康, 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4, (6) :93-97.

[2]黎和贵.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1) :36-41.

[3]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 2005, (2) :49-59.

[4]张立军, 湛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数据的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5) :34-39.

[5]Beck T, Demirguc-Kunt A, Levine R.Finance, inequality, and poverty:cross-country evidence[R].NBER Working Paper No.10979, 2004.

[6]Greenwood J, 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

[7]Sylviane G.Jeanneney, Kangni Kpoda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Can There Be a Benefit Without a Cost?[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March 2008.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篇2

关键词 区域金融 区域经济 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金融深化就是实现以市场为取向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振兴落后地区经济过程中,必须重视金融结构的作用区域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数量状况的区域分布。

1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关系

(1)区域金融对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量的贡献

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中,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储蓄是资本投入的来源,只有较高的储蓄率才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率。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一些被称之为发展奇迹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储蓄率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储蓄率的提高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2)区域金融通过扩大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金融活动为发明和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而且由于金融的支持使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和普及并现实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了生产率,使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迅速成长起来,并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科技成果的大范围推广和普及的速度就越快,中间遇到的阻力就越小。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还为广泛采用国外先进生产及管理技术,为科技成果在区域间有效传播,为促进区域间进行企业技术合作等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区域金融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

区域经济增长最成熟的表现应该是质的发展,也即区域经济的增长应该最主要来自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区域金融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需要在有效的市场中去实现。这不但需要有效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更需要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区域金融通过扩大资源再配置在生产率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在众多生产、经营部门的资本融资比重变化中实现的。

2如何促进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加快金融业经济开放

环北部湾地区既是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汇点,又是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沿地带,在金融开放和边贸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为了提高环北部湾地区金融开放程度,要积极实施“引进来”策略,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同时加强与发达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前来开设分支机构。

(2)加快金融经济创新和改革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过程中,增进区域经贸往来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这就为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外在动力。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要求,继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积极发展区域票据交换系统,开发扩建本地银行卡网络,为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发展提供支持平台。

(3)改善金融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状况,不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改善环北部湾区域的金融生态,除了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会计、法律和司法体系外,地方政府有必要将金融生态建设放在与投资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

(4)加强金融经济区域合作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为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保障。当前,人民银行分支行要担当起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责任,加快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判断区域整体金融风险,定期发布区域金融稳定评估结论,制定完善区域金融业应急预案,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沈丽,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方法的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04).

[2] 周再清,彭建刚.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3] 张晓莉,刘启仁.中国区域资本流动:动态与区域差异——基于1978~2009年数据[J]. 国际商务研究,2012(03).

[4] 陶冶.关于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08).

区域金融一体化 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但是, 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与高速增长的呼包鄂地区相比, 东部盟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 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呼包鄂一骑绝尘, 东部区亮点乏陈, 鲜明的对比引起理论界的争议。因之, “锡赤通区域一体化”呼之欲出。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赵云平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就锡 (锡林郭勒) 赤 (赤峰) 通 (通辽) 区域一体化课题进行了广泛调查, 深入研究, 得出了锡赤通区域一体化的三个有利条件:互补的资源特点奠定了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同源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地缘优势。同时提出了四个制约因素:一体化发展的总量基础仍显薄弱;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龙头尚不具备;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够强大;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滞后。课题组根据对锡赤通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评价和推进锡赤通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认识, 提出:锡赤通地区要实现协调发展, 尽快成为自治区东部区域增长极, 必须按照“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培育、抓重点领域、求关键突破”的原则, 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针、战略定位等, 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

区域金融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篇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古典学派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摸索。尽管有学者指出部分研究过分夸大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积极而又紧密的联系。国内学界往往在整理回顾了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经济层面,金融发展确实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协调和促进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于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而引发的要素流动,特别是资本流动。但是立足微观区域视角的一些研究并没有支持上述观点,有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金融发展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可能只是经济增长的内生结果。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始终是没有打开的“黑箱”。

就传统意义而言,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主要采用财政、税收等非金融手段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但是这种调节存在严重的挤出效应和非市场化效应,难以切实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伴随着中央深化改革举措的不断推出,立足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建立和健全区域的经济运行系统就成为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

区域金融影响经济运行的机理分析

区域金融作为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伴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必将直接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之一。但是立足以一、二产业发展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在自身赢利、创造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职能应该是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和扶持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发挥上述功效的关键在于明确金融系统作用于区域经济的立足点、明确作用的方式和路径、解析内在的机理。

立足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为实体企业提供资本,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融资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而资金短缺又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市场运作,发挥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将直接决定区域金融系统是否有效。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是配置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信贷压力不断扩大、IPO步骤放缓,而企业转型升级资金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引导企业分层次地参与“地区股权交易”“新三板”等场外业务和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场内业务,借助小微贷等金融产品,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实现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等转型升级要务,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的内源性增长。

立足生产性的金融服务开发,为流通环节提供推动力,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枢纽。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金融系统还为整个经济系统提供服务工作,特别是立足商贸、流通环节,金融的作用非常重大。流通环节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金融在支付工具、信用担保、保险对冲、融资租赁等众多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新型流通金融服务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衔接生产与流通的枢纽,成为新的增长极。

立足自组织的金融系统建设,为区域经济提供动力,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依靠的不是政府的主导,而是涵盖多层次、多领域的金融服务与中介组织,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发展银行、城镇合作银行为主体的银行金融组织,以券商、投行、基金公司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以地区股权交易平台、股交中心、新三板、期货、现货交易平台为代表的金融平台组织,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构建成为区域金融系统。系统内部能够依靠市场机制,联合企业形成自我供给、自我完善的自组织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立足安全性的金融防范系统,为区域经济化解危机,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障。由于资本天生的逐利性,面对地区经济之间的落差,资本将会自发寻找套利的空间和机会,国际资本的“热钱”、国内众多“产业基金”都会对地区的实体产业、地产、消费品等众多领域带来冲击,形成物价上涨,引发经济波动,甚至造成经济泡沫,为经济发展带来威胁。而此时,金融防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金融政策制定、金融监管系统的运行,保障地区经济平稳发展,将是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

结论

区域金融体系构建与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流的经济、金融领域更为关注金融调节行为与经济波动之间的数量联动关系,关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内在联系,而相对忽视微观金融系统内部的机理,使得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理论依据,其效果必然与目标相距甚远。本文力图对区域金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产业发展、维护区域经济稳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掌舵人”,而不是“船夫”,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规划、协调、调控与监督职能,针对现有的金融发展瓶颈,大力发展金融组织,推进企业资本化运作,组织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维护金融系统健康、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区域贸易一体化博弈分析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区域之间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更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也越来越成为区域间的共同意识。学者和政策研究者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区间的互补优势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 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 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 (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贸易一体化, 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要素一体化, 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 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完全一体化, 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由巴拉萨的理论可知, 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第一步是地区的贸易一体化, 本文就着重分析贸易一体化的问题。贸易一体化提了这么多年到现在看仍然是遥遥无期,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分析构建区域贸易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最终在制度层面并试图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区域间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 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

假设1: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个地区A和B, 这两个地区的两个企业a和b, 且生产同质无差别的产品, 成本为0。

假设2:经济人假设, 这里的企业是完全理性的即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我们把这里的区域人格化, 区域也是理性的追求区域的利益最大化。

A地区的企业a生产的产品a1在本地区销售, a2在B地区销售, B地区的企业b生产的产品b1在A地区销售, b2在B地区销售。A地区对B地区企业b单位产品征收Tb, B地区对a企业单位产品征收Ta费用。P为市场出清的价格, 设为Pa=8- (a1+b1) , Pb=8- (a2+b2) 。

这里博弈的第一阶段是A地区政府和B地区政府, 决定贸易壁垒Ta和Tb, 第二阶段是企业a和企业b决定最优的产量。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 用逆推法建立模型如下:

第一阶段:给定Ta和Tb时企业a和企业b的博弈

给定b2和Ta企业a的利润最大化函数是: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反应函数:a1= (8-b1) , a2= (8-b2-Ta) 。

给定a2和Tb企业b的利润最大化函数是: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反应函数:b1= (8-a1-Tb) , b2= (8-a2) 。

联立反应函数方程得给定Ta和Tb时企业a和企业b的最优销售量, 得:

则在这一阶段纳什均衡的结果是 (a1*, a2*, b1*, b2*) 。

第二阶段:地区A和地区B政府的博弈

在给定企业a和企业b各区域的销售量时, 政府制定最优的贸易壁垒Ta和Tb以使利益最大化。

A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函数为:

B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函数为:

将a1*, a2*, b1*, b2*代入上式, 并求一阶最大化条件分别为:

再将Tb*, Ta*代入企业a和企业b销售量的反应函数得到a1*, a2*, b1*, b2*,

再代入UA和UB得到

列出两地区贸易战略博弈矩阵:

A地区政府

结果分析:

由上述构造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可以看出, 在取消贸易壁垒时双方都将得到支付, 这是最好的结果, 但在B消除壁垒而A采取壁垒是时A就会得到多于B的支付, 此时B的支付较少为, A的支付较多为, 所以A和B均不会想先取消贸易壁垒而使自己受损对方获益。这样上述模型就只有一个均衡结果即, 此时双方都采取地区贸易壁垒的战略, 而此时的支付都较小。

(二) 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纳什解

若博弈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 事实也确实如此两个地区的贸易来往是无限重复的, 双方选择如下触发战略:在前一时期两个地区都取消壁垒时后一时期都选择取消壁垒, 若前一时期一方有壁垒时则另一方下一时期将选择有壁垒进行报复, 这时我们考虑双方均衡时无壁垒的可能性, 构造如下模型:

如果双方均取消贸易壁垒, 则双方收益为:

这里δ为贴现因子 (我们假定A和B地区的贴现因子相同) 。

如果A取消壁垒而B采取壁垒时, 在这一时刻B将得到较大的利益, 之后的所有时刻里A将采取报复采取壁垒的战略, B将得到较少的收益, 总的收益为:

这里如果UB>UB', 即δ>时, B就会选择一直取消壁垒的战略直到A采取壁垒为止, 这是B的最优战略。

结果分析:

在A和B地区的一次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中无法达到使帕累托均衡的最优均衡, 只能达到纳什均衡, 而在无限重复博弈里, 若时, 两个地区没有贸易壁垒时A和B都没有积极性采取贸易壁垒的战略, 此时能够达到帕累托均衡结果。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我们在此考虑无限次均衡的现实可能性, 由于把地区政府人格化假设为经济人, 更确切的说是把地区政府的领导人假设为经济人, 但此时这一地区的领导和另一地区的领导只关心自己任职时期的最大利益, 则此时这个博弈是一个阶段性的有限次的博弈。所以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和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地区贸易不能达到最优均衡, 国家必须采取适当的制度激励地区打破这种低效率的纳什均衡, 实现贸易一体化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 考虑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和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

以均衡时的支付为基数, 当Ta=Tb=时, A政府对本地区和B地区的贡献为0;当Ta=0, Tb=或Ta=, Tb=0时, A地区总的贡献为224;Ta=Tb=0时, A地区总的贡献为448。可以看出地区的总贡献最大值为448, 此时贸易壁垒为Ta=Tb=0, 即没有贸易壁垒时A地区的总贡献最大。由于对称性, B同A。

结果分析:

通过目前的地区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和市场调节, 地方政府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下, 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 最终采取的都是增加地区贸易壁垒的举措。国家对地方的考核指标大多限于地方经济的考核, 地方政府只考虑本地区的发展。这样, 地区政府就没有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 国家若能把对地区领导的考核标准从只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变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两个指标结合起来考核, 那么地区领导的利益除了和本地区的经济有关, 还同本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贡献有关, 其为了在对其他地区经济贡献度这个指标上有所作为, 就有了合作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 达成共赢, 从而实现贸易一体化。

三、政策建议

(一) 中央政府应该在促进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上起到积极作用

建立专门的区域协调机构, 加强区域间合作, 树立区域间贸易共赢意识, 对违背全局发展的区域自利行为实行强制约束, 保证地区政府不偏离帕累托最优均衡。采取有效的政策和协定促进有条件地区的贸易一体化。建立试点给予先行地区政策优惠, 鼓励联系紧密的区域率先取消地方保护, 实现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二) 地方政府是实现贸易一体化的主体, 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贸易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中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 实现信息良好沟通, 降低交易费用, 规划产业布局, 发展优势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合作加快产业协调产业升级, 避免产业类同, 粗放式发展和恶性竞争, 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工业体系, 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共利点, 逐步扩大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建立新型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合作优势一方给予劣势一方以必要的补偿, 让区域内所有的地区都共享合作的收益, 在平等、合作、互利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三) 建立更为合理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本地区领导的政治收益, 而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会导致地区产业发展不协调, 行政干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严重。因此, 必须改变现行的对地区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 把对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考核转变为对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经济贡献的综合指标上, 即综合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指标, 这样能够改变地区政府的利益函数, 使地区政府有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使地方政府更注重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 变权利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 通过建立两个地区之间企业和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两个区域在最大化利益前提下是否采取贸易壁垒的最优战略均衡;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两个地区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 结合现实基础得出结论:通过现有的市场调节, 地区不会采取取消贸易壁垒的战略, 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优, 政府必须采取适应的制度才能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一体化,博弈,制度,贸易壁垒,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孟庆民, 杨开忠.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人文地理, 2001 (6) .

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发展

一、理论研究综述

(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 通过资源合理调配, 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 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源于以Solow (1956) 和Swan (1973) 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 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 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 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 不受限制的。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 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 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Williamson (1965) 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 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 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 但从长远来看, 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 即发展均衡。

(二) 金融发展理论

1.国外研究历程。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 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 (1993) 为代表, 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问题已开始被学界广泛关注,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这一问题, 大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谈儒勇 (1999) 通过研究发现,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韩廷春 (2001) 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以后, 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史永东 (2003)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 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王景武 (2005)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虽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争议, 还远未达成一致。然而, 大量的文献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支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一般性结论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影响作用, 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一)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性

大量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证实,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东、中部地区虽然金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在降低, 但是他们的正相关关系仍然成立。这里存在一个是金融资源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还是金融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因此从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 区域金融资源同区域人力资源、区域技术资源一样都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

(二) 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适度性

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区域金融资源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但这是否说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 还有待证实。东部地区凭着其良好的经济环境, 充用调动金融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 使其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 那就是只有区域金融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了、匹配了、协调了、达到地区“金融”与“经济”双赢的状态,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金融资源的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三) 区域金融发展的非独立性

区域金融资源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或是孤立地看待这个要素。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 区域经济、区域金融, 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 使其整体目标与其内部构件以及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区域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 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区域金融、区域人力和区域技术都是这个大系统的要素, 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因此, 认识到它们的非独立性, 更好地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才能给区域经济带来跨跃式增长。

三、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一)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 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 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 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 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进行自发调节,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 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 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 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 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 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二) 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中国金融业改革以来, 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 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 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 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 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 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 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中国金融经济的转轨, 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 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 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 加快区域金融生态建设, 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树立金融生态观。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统一的。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使之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因而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内涵, 努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论

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 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 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中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 加强金融稳定, 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 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 促进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黄.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业网, 2006, (12) .

[2]欧向军.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 2007, (4) .

[3]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4]米建国, 李建伟.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2, (4) .

区域港口群一体化模式探讨 篇7

1 国外先进港口一体化的经验

(1) 美国港口资源整合规划:

众所周知, 美国的东西海岸线都比较长, 海岸沿线的港口众多, 经济腹地相互重叠, 因此区域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最终导致了各个港口资源的浪费以及相关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 为了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益, 许多港口寻求政府机构的帮助, 为了实现东西沿海区域的经济效益的整体发展, 政府分别在东、西海岸设置港口管理委员会, 由政府直接任命。港口的经营、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港口的重大问题由港口管理委员会决策, 充分发挥了各港区的优势, 形成统一的竞争态势。该委员会并针对港口实际需要, 将距离较远, 业务类似的纽约与新泽西港口联合, 组成纽约、新泽西联合港, 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促进纽约及新泽西港口地区内的商务业务, 负责监管2个州运输网络系统, 联系2个州的过海隧道、桥梁、巴士客运站及轻轨铁路等运输网络。纽约、新泽西港由1个汽车装卸区及4个集装箱港区组成, 在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已发展成为美国东海岸最大的集装箱港, 集装箱吞吐量占东海岸港区的30%, 起装卸量位于北美洲的第3位、全球第15大集装箱港口之列。其他各港口也相互协调, 形成整体优势, 发展良好。

同纽约.新泽西组合港的港口资源整合类似, 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与长滩港合并为L.A./L.B.组合港。随着彼此间竞争, 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的发展, 通过市政府下属的公益性管理部门——洛杉矶长滩港港务局为纽带, 该局主要职责是参与港口的规划和航道疏浚、码头前沿等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港口在基础设施、经营设施、投资营运和管理方面的互动良性发展。在港务局的协调下, L.A./L.B.组合港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依靠其特有的服务, 将集装箱以快于普通方式的速度运往位于洛杉矶的铁路中转站集中运走。经过多年的发展, 该组合港己成为美国最大的集装箱综合处理港, 如今己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

(2) 日本东京湾:

日本东京湾内有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梗洋港、横须港6个重要港口, 岸线较长, 先前由于独立经营, 随着各港口业务冲突发展, 导致了彼此争夺货源, 竞争惨烈, 不仅导致个体港口的举步维艰, 也导致东京湾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 为提升竞争力, 6港形成组合, 对外竞争中形成一个整体, 共同揽货, 整体宣传, 提高东京湾整体知名度。对外竞争的整体性通过港口管理者的统一管理得以实现。这种6港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 充分利用岸线资源, 增强竞争力, 港口吞吐量达到6亿吨, 走在世界港口发展的前端,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基地。

2 我国区域港口群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建议

基于上述先进港口群一体化的成功的实践经验, 总结提出以下四种模式:行政管理一体化模式、以第三方为纽带的委托代理模式、以资本为纽带的股权参与的一体化模式、供应链联盟模式。

(1) 行政管理一体化模式:

将区域港口涉及的所有行政管理权, 包括港政、航政、口岸管理等, 统一规划, 归到一个区域港口上层管理部门, 如一个省内区域港口由省政府、不同省份的港口间由交通部一体化管理或成立专门针对整体区域港口管理的港务局部门, 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大部分港口由区域政府直接管理, 在采取港口一体化措施时, 往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地方保护主义而难以行使, 由于涉及港区使用权、管理权、所有权、受益权等关联问题, 不配合港口一体化的参与, 这种模式非常适用跨行政区域间港口应用, 可以有效避免因行政区域合并而产生的巨大阻力。但目前很多大型港口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组建港口集团, 以现代企业的方式、制度进行管理, 政府参与减少, 实行这种模式进行一体化不妥。

(2) 以第三方为纽带的委托代理模式:

目前, 我国很多大型港口已经实现了政企分开, 建立了港口企业集团。作为独立的企业集团, 这些公司拥有对国有资产进行资本运作的权利。并且作为集团式股份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内部的企业改制, 政府很难再采取同一规划的方式进行干预。

所以, 这些大型的港口企业集团可以相互协商, 共同建立一个便于彼此沟通、合作乃至关系协调的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港口行业协会。得用协会这个共同的平台, 来实现港口企业集团之间有序竞争的建立以及市场价格秩序的维持, 同时还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成功的经验以及汲取失败的教训, 从而使各个港口企业集团少走弯路。当然作为一个协会, 应该树立起协会的权威性,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于违反协会规则的会员, 要根据协会的规章制度予以惩罚。如: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新泽西、威尔明顿、巴尔的摩、查尔斯顿、汉普顿6个港口组成的航运协会组织。这6个港口会员对于彼此的航运公司的费率是公开的, 并且相互共享彼此的一些资源, 如一直都对外保密的财政信息以及港口发展的长远规划等。从实际运用效果来看, 6个港口的合作是富于成效的, 这也是值得国内港口学习的。

(3) 以资本为纽带的股权参与的一体化模式:

随着港口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们很多大型港口纷纷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 组建集团、建立并完善了企业法人结构。更有发展相对良好的港口积极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建立合资公司, 共同建设和经营港1∶3, 特别是集装箱码头。我国香港和记黄埔、阿联酋迪拜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等在当时就通过股权参与进入我国内地港口的运营, 我国港口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港口建设的资金外, 外来资本达到了进入了港口集团的目的, 合作双方都实现了各自的发展, 得到了双赢的局面。需要指出的是, 有实力的大型港口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 通过参股的方式来实现和周围港口企业的合作。例如:上海港务集团在过去纯业务合作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 相继同重庆、武汉、南通、芜湖、南京、扬州等港口签订了合资协议和合作意向, 合资建立集装箱码头公司、物流公司和内支线运输公司, 形成了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集装箱装卸、运输、代理一条龙服务的直线运营网络和喂给港群, 从而使上海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4) 供应链模式:

建立健全有效的供应链系统, 构建区域港口间物流平台, 充分利用区域内运输网络的同时, 也有效提高各港口自身运营效率, 使区域内的各大小港口在物流转换、交通运输上都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功能, 从而让各港口所属企业在发展中互相扶持和相互推动, 最终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可以通过上述的四种区域港口一体化模式来实现各个港口的资源整合。当然, 要具体运用当中, 这四种一体化模式并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容的。事实上, 它们可以并存, 且可以并合着使用。举一实例:香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现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中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合营公司-one Port有限公司。在这三家公司为船公司、货主、收货人、货运代理以及物流商之间提供一个共同的信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的优势, 来最大程度上实现三个公司在数据、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三家公司通过合营公司实现合作, 对外宣传港口优势, 协商并向港口行政当局提出有关港口发展的建议, 并实施竞争中的集体自律等等。由此可见, 区域港口在构建一体化的过程当中,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运用一种或者多种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整体, 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港口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质斌.关于港城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理论思考[J].港口经济, 2004, (6) .

[2]李婷, 翟晶, 孙光圻.国际大港建设服务型港口的主要措施与经验[J].港口经济, 2007, (11) .

[3]陈守煜.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1) .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篇8

1 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区域一体化是一项牵扯面广、影响深远、纵横交错、各种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复杂系统工程,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各方的利益关切, 以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借鉴广州的“广佛肇”、湖南的“长株潭”、广西的“柳来河”等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和做法, 建立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市长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和专责小组等多层面组织协商机制, 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 开拓创新, 打破阻碍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 按照平等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 研究建立有序、规范、高效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 从决策、协调、执行和考评四个层面建立体制机制, 推动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地区协同发展。

2 以城市群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6%, 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 而近2.7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 却没有城镇户口, 也未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如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救助、安居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 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重形态建设、轻实质发展的问题, 多数城市群其实只是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要实现“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应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要求, 走集约、智能、低碳、节能、生态的新路, 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德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比较快、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其城市化的特点是“七个注重”, 即: 注重规划先行,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 注重特色产业支撑, 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注重环境保护, 注重人口社会融合。同时, 德国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 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德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 值得我国借鉴与思考。但是, 世界各国城镇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 皆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

3 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由于区域核心城市汇集了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可见与不可见要素, 具有不可替代的集聚效应, 并会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多核心的人和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星云状结构的城市群。为发挥核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 实现人和物等各种要素的快速、低成本移动, 必须加大以核心城市为中枢城市的多层次交通路网建设。通信信息网络已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等要素流通重要通道, 依托信息流实现区域互联, 加强区域通信信息网络建设, 已成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依托。同时, 能源联网布局、水资源共享监管已成为区域利益主体的主要关切, 一体化布局已成趋势和迫切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原则, 统筹推进区域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协作配套、联网互通, 为强化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 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发展

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 我国区域各城市之间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重构现象较为突出, 已成为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重新布局, 客观上要求区域各方要挖掘相对优势, 组织生产活动, 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网络当中。区域产业一体化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内容:一是产业布局一体化 ( 水平分工) , 即通过一体化明确区域各市产业发展定位, 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产业发展态势, 要根据每个城市产业发展阶段、层次和比较优势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 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 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 合理地加以引导, 实现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分工与协作; 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 ( 垂直分工) , 即在上述一体化布局的基础,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在经济区域空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 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 促进形成若干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 依此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 要发挥核心城市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和中小城市劳动力资源富集、中小企业众多, 生产成本低等差异化优势, 构建区域产业网络, 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三是产业生存一体化, 即以构建区域绿色经济为主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区域产业共生体, 建立区域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如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生活垃圾, 煤矸石发电或制作建筑材料, 工业余热余压利用, 工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 水源循环利用等。

5 培育区域共同市场推进要素整合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实现区域利用最大化, 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 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 就必须破除行政壁垒, 建立区域一体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确保区域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体化市场自由流动, 逐步实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需求实际, 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中枢作用, 统筹区域共同市场的网点布局及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流通、产权交易、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信用征信、旅游文化、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九大共同市场。

6 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框架和环境治理办法, 加强区域生态重要区域保护力度,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加大区域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域的治理工程建设, 依法保护区域大气环境和流域生态环境, 联防联控共治, 建设生态经济区。

7 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主要目的, 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 必须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破除区域各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与制度障碍, 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注重各方利益关切和发展水平差异, 统一区域公共服务最低标准,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转, 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尽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无缝对接, 通过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 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逐步实现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人民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必须注重顶层设计, 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纪宝安, 王再华.隐形的边界——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海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华侨政策[J].中国市场, 2010 (31) .

应更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9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也拉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中国加强和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给中国提供了加强和周边国家经济和贸易关系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

比如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是2000年以前在和东盟的区域自由贸易化谈判的进程中开始的。有人说中国的崛起,是中国大量的货物向周边国家倾销,从而冲击了这些国家的市场,实际上并非如此。过去几年以来,中国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大幅度地增加。2003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增加了50%;现在中国和东盟十个国家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70亿美元,和马来西亚一个国家的贸易逆差就是85亿美元,和泰国已经是50亿美元,和日本、韩国的贸易逆差,实质上也在增加。这说明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和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合作的谈判当中,首先开始的是关于货物的关税谈判。比如和泰国在农产品方面有200多个税号之间的零关税的谈判,并且成功达成了协议。现在的趋势是在谈自由贸易协定的时候,不仅仅只局限于货物贸易,而是扩大到服务贸易和其他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关于贸易的促进。所以中国和东盟的谈判不仅仅局限在关税上,更多的是要逐步扩散到服务贸易和其他领域的谈判。这个谈判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进行的第一次体制性的、紧密性协议的谈判,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地区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意味着要减少或者最终消除贸易壁垒,实行零关税。这样一种谈判更多地有利于进口顺差的国家,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不和东盟及其他周边国家进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其中的意义是深远的。有人提出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本来应该流向周边国家的外资流到了中国,即所谓中国抢走了周边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由于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中国建立了世界强大的制造业基地,这个制造业基地不仅拉动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建立汽车制造厂,在中国建立一系列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使得中国周边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和电子通讯零部件。实际上中国和马来西亚、泰国之间大量的贸易逆差,并不是因为中国进口了它们的棕榈油、天然橡胶或者是大米,更多的是因为中国进口了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国家所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器械零部件,这一点从贸易数据当中和贸易结构当中可以得到清楚的认识。在这样的生产链当中,中国经济的命运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起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不仅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拉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中国的周边国家有利,特别是有助于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一体化可加强和周边国家的整体国家关系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而且可以加强和周边国家的整体国家关系,包括政治和外交关系。如果德国和法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了却历史的恩怨,促进它们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为什么中国和日本、日本和韩国不可以这样呢?

中日关系的前景是乐观的,因为中国和日本必须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必须从一个战略的高度来处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要看到中、日两国的关系不仅有关中日两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石。没有中国和日本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就没有亚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目前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不错,中国和日本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且最近几年来日本对华的投资有了很大的增加。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表现了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员和其他资源要素更加有效的流动。这样的一个流动过程必然会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了解、沟通,加强大家对于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紧密联系的意识,这对于推动两国的全面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亚洲是处在全球经济发展当中一个最活跃的地区,亚洲的经济可能会带动整个世界经济在21世纪的发展,所以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应当承担起自己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责任。

对内应迅速加紧地区经济的整合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有利于加强中国地区经济的整合。

现在有时候把珠三角的合作也叫区域经济合作或者区域经济整合,以后可以改称地区经济合作,以便区别于亚洲和欧盟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地区经济整合的进程,可以从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学到很多的东西。简单地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之一就是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就是说各个省市之间的行政区划,已经构成了对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严重阻碍。中国必须打破目前存在的地区保护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欧盟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统一了法律规则和政策。

今天在中国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包括建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这样一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要统一对中央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做出庄严的承诺,就是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在全国的统一实施。所以必须反对那种各行其是的“土政策”,建立统一的政策,在中央政策的统一协调之下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实际上,这种在中央政策的统一协调之下来建立统一的大市场的进程已经开始了,比如现在大珠三角的“9+2”的合作框架,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地区经济整合或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是走得最快的,也是相对成功的。

在打破行政障碍方面,首先是要解决交通运输和旅游这样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而且应从存在问题比较大的地方开始。另外在整个区域经济的规划中,整个规划的协调和统一,也应该是作为一个打破行政区划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大量的过度投资,也是和当前实行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是相一致的。

浅议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 某些国家或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 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 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 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诞生于欧洲。1775—1879年间, 奥地利与周边的邻国建立了关税同盟。1921年比利时与卢森堡建立了关税同盟, 后来荷兰加入, 组成荷比卢关税同盟, 对他国实行高关税。这种关税同盟或者特惠关税区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早期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式发展,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促进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的产生:如欧盟 (EU)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中美洲共同市场、中部非洲关税及经济同盟、安第斯条约集团、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 为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向横向与纵向延伸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广度也越来越深入, 具体表现在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及合作领域的深化。如欧盟历经多次大规模扩员, 由最初的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至28个, 拥有24种正式官方语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也通过四次扩员, 达到21个正式成员和3个观察员的规模。此外, 区域合作不再仅局限于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关税优惠, 而是涉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跨国投资的自由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贸易壁垒的清除、贸易争端的解决、环境保护、离岸金融业务、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等各方面的问题, 各领域所涉及的合作内容也进一步深化。

2.南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加强

区别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南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 如日本与墨西哥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北美各国与亚太各国建立跨太平的TPP协议等, 更大范围打通了世界经济合作的渠道, 为全球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积极推进双边、多边、跨洲、经济体合作与谈判显得举足轻重。

目前, 我国已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多边贸易和协定, 共同承诺建立自由贸易区, 避免双重或多重征税, 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为我国的贸易开拓了巨大空间的同时, 完善了投资管理制度、创新了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了法制环境的建设,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契机。

以我国与东盟合作为例,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 2015年1-3月, 欧盟货物进出口额为9597.7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下同) 减少15.1%。其中, 出口4822.1亿美元, 下降14.3%;进口4775.6亿美元, 减少16.0%。贸易顺差46.6亿美元, 上年同期贸易逆差55.3亿美元。1-3月,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556.7亿美元, 增长22.7%,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逆差来源国。截止到2015年3月, 中国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由此可见,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发展, 现状及其呈现出特点的探讨, 展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特点

参考文献

[1]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 2003, (2) :111-113.

上一篇:受众特点论文下一篇:借款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