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才一体化(精选9篇)
区域人才一体化 篇1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已经成为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2011年两会把“推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 京津冀区域还存在明显的差异。要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必须处理好、配置好、整合好区域间的各方面资源, 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人作为生产活动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 决定了人力资源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也是核心所在。
1 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利益因素是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配置决定性因素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 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配置都是以获得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也不例外。人才流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相对较高的价值, 获得比原地区更高的收益, 即实现经济收入最大化。除此之外, 人才选择某区域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存条件, 使个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果能得到的实际工资高于原生产部门, 人才流动前后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迁入地区较高的生活费用及脱离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 人才就会向该区域流动。[1]同时, 如果某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事业前景较好, 能够带来更多的预期收益, 人才便会向此区域流动。由此可见, 利益因素是影响人才流动的直接动因, 也是区域人才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1.2 区位优势是人才聚集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区域流动性很大。因而, 培育并吸引高科技、高素质人才便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区域的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对人才有着巨大吸引力。如果区位因素拥有明显优势, 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 能够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人才便会涌进, 形成人才集聚现象。而由人才集聚现象引发的信息共享、知识溢出、激励创新等一系列人才集聚效应又会促进人才流入, 使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 区位优势是人才集聚发展阶段的重要推动力量。
1.3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除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外, 制度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区域政策环境、制度因素对人才的配置至关重要。政治开明、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的区域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有利于人才个体价值的实现, 从而提高有利于人才聚集程度的提高, 更有利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发挥。故而应在强化人才培育的同时, 完善人才制度体系, 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在完善相关人才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出台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人才共享政策, 建立推倒围墙、铲平门槛、敞开大门的一体化人才配置体制, 建立人才共享、人才扶助、人才交流的一体化人才管理机制。
2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合作层次不高
虽然京津冀人才的储量比较大, 但是人才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尽管从地域上来看, 京津冀区域是一个整体, 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分属于3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行政关系各自独立, 许多工作难以全面的协调和推动。同时,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 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还未形成, 由此造成三地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度人才合作机制。
2.2 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 京、津地区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地位, 大量攫取周边城市的资源, 使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另一方面, 受到行政区划利益驱动的影响, 京、津两市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区内, 对周边城市无法起到持续和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京、津两市对于京津冀区域甚至环渤海经济圈内人才的“虹吸”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 河北省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2.3 区域内人才资源流动率低
京津冀区域内各地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很强, 科技领先、经济发达、人才济济, 而河北的综合实力较为薄弱, 与两大直辖市存在巨大的落差。由于涉及到档案、社保、户口、待遇、机遇、环境、前景等多方面的限制, 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比较低, 大部分处于静态的拥有状态, 未能发挥其科研和学术的专长, 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
2.4 高层次人才缺乏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而言, 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对匮乏, 尤其是新兴职业人才短缺, 甚至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 因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高层次、最优秀的人才大多聚集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且不说北京, 与其相邻的河北省, 据统计, 全省70%左右的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对高层次、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解决京津冀区域高层次人才的缺口已迫在眉睫。
3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转变教育培训观念, 树立人才资源共享的理念
首先, 要推动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区域人才信息网, 实现区域内人才信息网站互联、人才信息数据库共享。定期轮流或联合举办跨地市的人才交流和技术、项目洽谈活动。其次, 以发展京津冀区域培训产业为依托, 用好、用足引进的高端人才资源, 依托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 将之优化整合, 建立区域培训合作平台与机制, 开展跨省市的社会化人才培训。在师资培训、培训项目与内容选择、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第三, 适应区域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拓展人事人才服务领域和内容, 通过互相的异地人事代理等人才服务项目, 搭建区域内共通的人才服务框架, 形成区域内统一的公共人事服务体系。
3.2 优化人才素质结构,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一方面, 遵循“哪里要发展, 哪里就需要人才;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哪里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哪里需要多大规模的发展, 哪里就要布局相应规模的人才”的人才规律, 积极转变教育培训理念, 搭建开放式教育培训平台, 打造系统的培训产业体系。另一方面, 清理挡在人才流动面前的“拦路虎”, 如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等, 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第三, 从工作和运行角度进行完整有力的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方面, 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的通道。
3.3 突出高端引智, 深化专家指导与项目跟进
一是要注重人才有机组合, 打造“智囊团队”。成立“政府决策顾问团”, 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 注重院士及等国家层面专家学者的柔性引进。二是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载体, 形成集聚领军型人才的“强磁场”, 以人才集聚引领产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23页) 集聚。三是在加强培养区域内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辅之以吸收区域外高层次人才, 培养和引进相辅相成。四是从工作和运行角度进行完整有力的劳动关系建设, 使人才管理体系与产业发展建设紧密融合。S
摘要:本文对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探讨, 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结合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才一体化,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高计香.京津冀区域人才聚集的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5.
[2]陈敏.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7.
区域人才一体化 篇2
摘 要:进入21世纪,内蒙古确立了以呼和浩特、包头市、鄂尔多斯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规划策略。近年来,呼包鄂三市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最快的经济圈,三地总人口700多万,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三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本文主要分析了呼包鄂三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呼包鄂经济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呼包鄂经济圈;一体化;现状及问题;建议
一、引言
2014年1月15日,刘玉华代表在内蒙古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鄂尔多斯代表团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旧话重提,谈及如何学习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呼包鄂,此言甫出,即引起代表热议。刘玉华代表说,中国有三大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些地方经济发达、政通人和;呼包鄂2012年GDP占内蒙古60%,具有发展城市群经济的基础,要将之打造为中国西部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光中接住了刘玉华代表的话,他说:“这其实是个老想法,已经搞了三年,设想要想成真,得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得从产业政策、区域设施配套等方面倾力支持。”代表们又引申到三地“一体化”、“同城化”、“一小时生活圈”等话题。如何在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沿海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在国内的影响力,已成为呼包鄂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考虑的重点。三地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一些问题,相信只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目标一定能顺利早日实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简要介绍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曾将被很多经济学家提过,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定义是巴拉撒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旨在消除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歧视;同时又是一种状态,意味着各经济主体之间可以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各区域经济主体之间贸易障碍的消除;其原则是寻求最佳的区域生产分工;其出发点是使每个区域经济主体都能活得比实现一体化之前更大的利益。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内生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协同概念,是一个多组子系统整体协同变化的自组织过程和刑事,或者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系统演化是一个整体共变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可以从形态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方面表现出来。
三、呼包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三地城市化发展现状。“呼包鄂”三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投资发展的城市群,不仅仅因为三地的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速度飞快,还以为三地的城市化发展步伐相互一致,有利于资源优势整合,统一发展步伐。下图为三地2003年-2012年的城市化发展指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呼包鄂三地的城市化发展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发展水平,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趋势不相上下,为“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2.三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陷入产业同质化的困境。呼包鄂三地都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能源基地之一。区域分工与合作能够促进区域专门化产业部门的发展,获得区域经济活动专门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近几年来呼包鄂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三地都大力发展能源化工项目,三市经济发展均存在资源依赖型特征,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客观上形成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的局面,因此协同愿望不强,对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2)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重要条件的就是“交通一体化”,“呼包鄂”经济圈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尽管有京包、包神等主要铁路干线,但在“呼包鄂”经济圈内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城际交通,尤其是近几年“呼包鄂”区域经济飞速发展,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了“呼包鄂”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障碍。纵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体系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济圈,其交通条件都非常便利,只有完善的交通才能够为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3)三市产业布局不合理。“呼包鄂”经济圈三市产业结构一直为“二三一”型,并且存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发展偏向“重型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处于较低层次的问题。使得呼包鄂经济圈区域发展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成为横亘在呼包鄂三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道坎儿。
(4)城市间的统一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最大突破点在通过协同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从目前来看,“呼包鄂”区域协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区域市场,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目前虽然初步实现了呼包鄂三市区域同城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同城化远还没有实现,企业和个人异地通存通兑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此外劳动力、技术、产权等市场要素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没有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各地还是各自为政,联系较少。三是各地的政策和制度还不统一,不能很好的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
四、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改进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三市优势互补。通过区域间的产业整合和分工协作,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呼和浩特市要强化首府城市功能,加强服务业投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高新技术型产业尤其是非资源型加工业,做大做强资源能源、乳业奶业、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一流首府经济。包头市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战略,全力打造以钢铁和有色金属为主的新型冶金产业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稀土新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等,把包头发展成为开发中西部的重要支撑点。鄂尔多斯市坚持以资源型产业支撑转型,以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培育壮大煤化工产业、电力、化工、羊绒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其他地区要加强分工与协作,发展与升级转型各地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成为呼包鄂城镇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2.完善调整“呼包鄂”经济圈交通条件。首先要加快建设“呼包鄂”城际快速铁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在规划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1小时交通圈、包头-临河-乌海-银川-鄂尔多斯2小时交通圈。建成之后可以大大缩短“呼包鄂”三地的距离,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很大的便利条件。呼和浩特要大力强化公路和其航运中心的地位,积极拓展客运功能和物流枢纽功能,建设大型物流节点,发展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包头市应强化公路、铁路的枢纽功能,发展成为物流集散枢纽;鄂尔多斯市应强化煤炭公路、铁路运输的交易和集散功能,努力建设成为“西煤东运”的能源集散基地。其次还要加强“呼包鄂”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交通建设,加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为“呼包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3.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013年,“呼包鄂”三市遵循自治区“8337”发展的思路,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切实落在实处,集聚和释放出巨大的转型能量,在“8337”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这个着力点上率先破题。在产业构筑上,呼和浩特市相对更加注重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倾力打造四个千亿级重点园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区、4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和4个特色支柱产业,以最大的努力弥补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缺陷。包头市正在努力从单一的工业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基地转变、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鄂尔多斯市应该在发展煤炭化工产业的同时,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比例,协调三大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4.完善城市间协调机制。建议自治区像上海支持浦东新区发展一样支持“呼包鄂”的发展,从自治区的高度统一架构“金三角”区域。要打破三地的户籍、交通、通讯等界限,推进呼包鄂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保障同等化,做到交通同环、金融同城、信息共享、协同发展。尽快明晰三地发展方向,统一架构呼包鄂地区的资源配置。
(1)要尽快建立与完善“呼包鄂”区域高层协调长效机制,创建一支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经济圈为主要领导的队伍机构,负责“呼包鄂”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与论证工作、规划与实施工作,共同协商解决“呼包鄂”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产业优化升级、投资融资等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要打破三地行政区域划分,统一规划部署,以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主要目标,加快交通运输配套与管理、加快运输管理协调与分工。统一交通收费标准与金额,以效率的提高来实现运输管理的统一管理与调度,真正实现三地交通运输管理的一体化。
(3)尽快创建“呼包鄂”区域内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首先是整合现有的通讯资源,加快三地合并通讯网络步伐,取消三地相互之间的长途电话费和手机漫游费,推进通讯网络的一体化,实现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是要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尽快使三地的城市就业、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等信息实现统一协调的管理。
(4)促进金融服务体系一体化。一是加快实现区域内通讯、水、电、气同网同价,建立统一的缴费系统,实现区域内包括通讯、水、电、气、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在内异地缴费。二是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尽早在区域内实现企业和个人异地通存通兑,加快推进区域内异地贷款的尝试,方便住房、汽车等消费领域异地贷款,降低区域内城市间资金流动成本,扩大资金流动空间,刺激区域商业市场繁荣;三是建立区域内统一的金融市场。建立起统一的区域性金融市场与实现经济一体化密不可分,应着重从体制、机制、体系和功能上加强建设和发展,切实形成区域城市间金融联系的协调机制、以效益为中心的金融经营机制和便捷高效的社会融资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具有较强融资和结算能力的区域性金融市场。
五、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也是目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研究的焦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成功的经验和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但并非完全复制和照搬,它需要一条实践加理论的摸索过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保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未来的“呼包鄂”地区在解决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决彼此之间的交通问题、完善协调机制等,促进区域整体要素协调发展与进步。只有充分改进结构机制问题,才能使“呼包鄂”地区成为真正的内蒙古“核心极”。
参考文献:
区域人才一体化 篇3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且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地方院校经济类专业的办学基本定位在于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创新与创业型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商务精英是其主要目标,而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提升地方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与优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合理的教学内容与适当教学方法则是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科已有了很大发展,其教材建设也随之稳步上升。从学理上看,区域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古典经济区位理论,从1954年瓦尔特·艾萨德创立“区域科学协会”开始,西方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问也有六十余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陆续出现一些经济问题,区域之间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日益加剧,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区域经济学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已引起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区域经济学学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相应著作层出不穷,区域经济学的教材也是众多,单摆在编者书架上的教材就不少于30余种。众多区域经济学教材和相关著作的出版,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学者、政府部门和应用工作者对本学科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他们面对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问题不断突显现状,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需要探寻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而为所在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正是区域经济学科发展的追求方向。另一方面,就教材而言,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不同学科与知识背景的作者所编的教材强调的重点不同;区域经济学不同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造成了学科的一些混乱;学科理论与应用上显现出不少脱节;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不是太强。
二、基于城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建设
国内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学教材主要有:时间相对较早的有周起业(1989)、刘再兴(1996)等,这些教材是在国内最早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索的成果之一,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引导作用;之后,区域经济学教材迎来了大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更是发展迅速,这些教材不仅对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培养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从内容体系上讲,不同的《区域经济学》教材的重点不一,如郝寿义与安虎森(2004)所编的教材主要内容有: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乡村经济、区域经济政策等。聂华林(2006)所编的教材主要内容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区域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研究方法等。孙久文(2008)所编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战略与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等内容。高洪深(2014)所编教材主要内容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总部经济、梯度理论、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区域济产业结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等。
纵观以上内容,结合地方院校区域经济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内容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基本理论,如梯度推移理论、辐射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包括区际经济关系、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及其具体内容;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包括产业布局的区位与指向、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包括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评价等;总部经济,包括总部经济的提出、内涵与形成机制、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的一般路径和一般逻辑等;县域经济,包括县域经济内涵、现状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市与乡村发展,包括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与区域发展,城乡统筹等;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包括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关系,城市群的概念、功能与形成机制及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区域开发及其规划,包括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等;区域经济政策,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内涵与作用、目标与工具,新中国区域政策演变;区域经济研究方法论,包括区域经济常用研究方法及其新发展。这些内容既包括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等,又集中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热点内容,如区域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等,同时还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些内容对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这也是笔者主编的区域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能达到培养地方院校经济类人才的要求[1]。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
1. 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兴起的案例教学法,经由哈佛商学院的推广后得到了大量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场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区域经济理论或提升其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实质能力。地方院校经济类专业在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时,用案例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理论素养大有裨益,特别是一些应用性强的章节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更是作用显著,笔者本人就常在县域经济、区域规划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此方法。如在县域经济发展时,我们不仅以每一个具体的县为案例来对该县的经济发展中方方面面进行介绍,更重要的我们还会该县的每个方面集中以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产业结构时不仅结合该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来分析,还要对该县在规划产业园区时是如何进行产业选择并加以布局,以达到县域经济增长的目的,把园区产业规划与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典型园区发展案例,详细对产业园区进行SWOT分析,明确产业园区战略定位与产业定位,对产业园区主要产业详细分析,并对产业园区的产业规模与经济及社会效益进行预测,最终制定出该县的产业发展策略。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觉得适用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地方院校学生学好产业园区对将来我国的城乡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作用。
2. Seminar教学。
Seminar是当前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19世纪末至现在已被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并运用于大学中的各个学科。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互动性强,实现了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二是民主性,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为学生建构平等与民主的学习空间;三是激励性,师生双向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四是学术性强,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Seminar教学,在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较广泛的运用。在形式上,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教师指定题目,也可学生自选题目,还可以采取报告加讨论式的方式等。在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如在“区域产业结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设定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如“上海汽车工业区位商”“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路径———以特定区域为例”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在实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与潜力都发挥得非常好,学生在课外花的时间比在课内的多得多,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城乡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3. 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它能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和主动地去学习,完整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能起到中介与桥梁的作用。改变《区域经济学》教学由传统的传授性向研究型转变,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参与,正是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独到之处。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显著作用[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型教学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调研家乡所在区域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如对家乡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关性等进行调查,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重要的一部分,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以区域经济学教学促城乡一体化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院校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一方面对城镇规划与城乡一体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能培育大量相关人才,这些人才将来会推动城镇一体化的进程,并促进农村发展。而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区域经济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学方法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地方院校的定位,探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然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适应地方院校的教学,以教学促研究,实现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培育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院校,区域经济学教学,人才培育
参考文献
[1]皮修平,周基.现代区域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区域经济一体化做法和经验的探索 篇4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为发挥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创出了一条条新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地区主要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乌昌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等。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他们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对于帮助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组群结构大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主要做法
1、浦东新区
从1990年开始实施,其管理体制经历了从90年代初的行政协调、大规模开发期的特区管制、到90年代末的行政回归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2年,为了在开发初期起动建设和实现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变,上海在浦东新区建立了行政协调的管理体制,即原有的三区两县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变,设立浦东开发办公室,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对浦东的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构思和组织协调;市各委办局凡有需要的,在浦东设立开发办(处);设立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浦东新区开发进行总体规划研究和设计。这种开发建设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在浦东开发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证了开发初期规划和政策设计的快速高效。但传统的低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第二阶段:1993-2000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黄浦、南市、杨浦三区和上海县的浦东部分,从原行政区划出,撤销川沙县,设立浦东新区。1993年初成立了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时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党政合一,政企分离;二是高级别、高受权;三是高度精简、统一,管委会下设10个局办,工作人员比常规减少了一半。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高速发展,与这种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逐渐弱化,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基本结束。2000年撤消了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体制,正式建立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浦东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回归到正常的政治架构。
2、滨海新区
天津市在成立滨海新区前,管委会实行经济与社会事务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管委会是独立的政府班子,其运行架构,从行政管理制度来说,新区管委会还不是一级区政府,而是一个综合协调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编制新区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发展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要事宜进行协调,而区域内的行政区、功能区的职能和权限却是实实在在的。当时,天津市把滨海新区明确定位为经济区,把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新区工作的中心任务,滨海新区管委会只负责对区域的经济事务进行管理,不承担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新区管委会也不设人大、政协机构,一心一意搞建设。
2009年11月滨海新区成立时,实行一级政府管理。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行政架构,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塘沽、汉沽、大港现行建制,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辖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全境。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区域,不划入滨海新区行政区范围,仍为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区域。二是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由市委副书记兼任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同级机构比原有三个行政区大幅度精简。三是组建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成立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工委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保留经济管理职能;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成立九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四是形成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运行机制,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
3、两江新区
管理体制为“1+3”,即在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
下,由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具体负责两江新区的统一协调、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口径。在开发任务上,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会同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实施“1+3”的开发模式,平行推进。
两江新区的开发平台为“3拖1”模式,北部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直属派出机构,市委、市政府将委托两江新区管委会在业务上统一管理,再加上两江新区管委会下设1个工业开发区,3个平台拉动两江新区发展,两江新区的社会管理事务归口江北、渝北、北碚3个行政区管理。两江新区管委会,下面直接管理3个管委会,即北部新区管委会、寸滩两路保税港区管委会、工业开发区管委会。
二、基本经验
一是设立综合协调机构。各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发建设初期,大都成立一个区域综合协调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编制新区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发展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要事宜进行协调,而暂不涉及其区域的行政区划,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仍由原行政区负责管理,这种开发建设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在开发初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开发初期规划和政策设计的快速、高效运转。这种形式在上海浦东开发初期表现的最为充分。
二是实行管委会的管理模式。采取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实行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使新区管理机构能轻装上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心一意搞建设、促发展。
各管委会都是高规格,高受权,机构精简、统一、高效、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营。手续很简便,办事效率高,发展速度快。
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时,就采取了管委会的管理模式,实行特区管制。
天津的滨海新区,在成立新区机构前就是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重庆的两江新区目前实行的也是这种管理模式。
西安的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及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等也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三是采用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多个积极性,共同参与开发建设。
这种管理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重庆的两江新区,与当年浦东和滨海在几乎一片空白上启动不同,两江新区大部分为建成区,在建成区上建设新区,涉及的一大难题就是行政体制,两江新区范围内涉及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园区,重庆市实行“1+3”管理体制,搭建“3+1”的开发平台。既避免了行政区划的大变动引起的组织人事及利益的冲突,又充分发挥了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的作用和3个行政区管理社会事务的优势。
四是实行一级政府管理体制。开发区扩权,赋予管委会更多的管理权限,实行一级政府管理。一般情况下,开发区管委会都因循了由市政府进行特别授权,管委会代表市政府行使权力的模式,管委会下设招商服务、规划建设等若干经济职能部门,管委会亦是单纯的经济事务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是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土地开发等事务。但当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体制就需要创新,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以便更好地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消除因经济管理事务与行政管理事务分开而形成的行政摩擦等问题,这就需要赋予开发区更多的管理权限,从而变得更像一级政府。如目前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苏州工业园、西安沣渭新区等就实行这种模式。但与传统的县区政府相比,它们的体制往往相当灵活,基本上是除几名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外,其余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也不属公务员编制,人员编制较少,办事程序简化,决策效率很高,竞争力和执行力很强。
五是全力争取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抢抓机遇,加快开发建设。凡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动得早、做得好的地区,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给予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新区”,而且也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
区域人才一体化 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但是, 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与高速增长的呼包鄂地区相比, 东部盟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 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呼包鄂一骑绝尘, 东部区亮点乏陈, 鲜明的对比引起理论界的争议。因之, “锡赤通区域一体化”呼之欲出。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赵云平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就锡 (锡林郭勒) 赤 (赤峰) 通 (通辽) 区域一体化课题进行了广泛调查, 深入研究, 得出了锡赤通区域一体化的三个有利条件:互补的资源特点奠定了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同源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地缘优势。同时提出了四个制约因素:一体化发展的总量基础仍显薄弱;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龙头尚不具备;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够强大;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滞后。课题组根据对锡赤通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评价和推进锡赤通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认识, 提出:锡赤通地区要实现协调发展, 尽快成为自治区东部区域增长极, 必须按照“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培育、抓重点领域、求关键突破”的原则, 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针、战略定位等, 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
区域人才一体化 篇6
1 区域公共管理
所谓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公共问题, 实现利益共享, 运用协商或调解等多种办法对区域内各层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进行管理。这个定义包括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区域公共管理主体问题。其主体是多元的, 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甚至是私域组织。但无论何种组织,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带来的交错性的公共问题, 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第二,区域公共管理运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各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各方协商和调解,因此它与经济领域、政府领域的依靠竞争和压制方式的管理是非常不同的。第三,区域内各方之间存在的交叉重叠性问题是区域公共管理的对象。
2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独立的、分散的经济通过合作、协商等各种方式整合为一个相对较大的经济的过程。城市之间区域一体化,可以使各城市通过优势互补,加强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其次,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实现规模化经济;第三,技术上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第四,企业间竞争加强,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第五,可以提高就业率,实现高经济增长,最终取得更好的收入分配。第六,可以加强货币金融政策之间的合作。
那么,湖北沿江区域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什么必要性呢?第一,呼应了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目前,长江流域全面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这对于11个沿江省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但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是每个省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湖北省也不例外。建立与强化沿江城市带是整个长江经济开发的战略部署核心。湖北省位于长江的中游,开发沿江区域,借助长江大开发这个东方,实现快速发展,然后再扩散到省内其他城市,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第二,湖北沿江各城市合作的问题严峻。首先,区域的经济资源分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在区域的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机制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很难形成。其次,城市贫富差距严重,湖北各市经济发展情况悬殊,长期以往,必然会产生贫富差距,不均衡发展必然会为将来的区域建设埋下隐患。所以要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富有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实现资源整合,最终整合整个湖北沿江城市资源,建成湖北长江经济走廊,然后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3 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针对区域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如何构建区域经济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成为了湖北当前的最重要任务,既要克服区域公共管理的问题,也要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3.1 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模式
在湖北沿江流域的7个城市中,武汉是湖北的省会,也是整个湖北经济的核心。所以,中心城市带动模式中,第一步是继续巩固武汉龙头老大哥的地位。因此,在湖北长江经济开发中,政府首先优先要对武汉市的发展给予最大的支持。例如,武汉市的发展重点是工业和服务业,政府以高新技术作为主干,集中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培育重点产业。另外,还要对信息、旅游、文化产业和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社会服务业。使武汉成为资金集中地,推进金融创新,形成区域金融城市体系。第二步是逐步增强副中心城市功能。副中心城市是指宜昌。它是水电之都、国际性旅游城市,因此宜昌的地位也很重要。可以从新型工业化、物流、城市建设等方面逐步提高宜昌的城市功能,从而带动宜昌邻近的各沿江地区发展.。
3.2 分段开发
首先,武鄂黄段。武鄂黄地区是一个矿产生产基地,全省生铁、钢、钢材产量的85%以上,是由武鄂黄地区所产的。所以武鄂黄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把现有的矿产工业优势与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发展,打造新的集工业化管理、物流、商贸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现代服务中心。
其次,宜昌—荆州段整体开发。全长约六百公里属于荆州、宜昌两市江段,是中游江段的一半。而且资源富集、产业聚集是这个区的重大优势。因此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方法如下:第一,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优势资源为依托,构建湖北经济的西部板块。第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两市之间公路、铁路、港口、航道的建设,基础设施容易涉及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各区政府需要放常眼光,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最终宜昌—荆州段要形成新的交通格局, 例如铁路大动脉、公路主骨架、空中大走廊、水运大通道等,把区域性综合的交通枢纽的任务最终落实到宜昌—荆州段沿江地区。
3.3 从工业园区和沿江经济开发区入手,整合发展沿江产业
目前,长江经济发展已把长江作为轴线,建立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另外还建立了一些省级开发园区,以现代技术优化沿江开发环境,招商引资,整合沿江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4 消除贸易壁垒,协调发展
区域公共管理出现的问题对湖北沿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湖北省政府相关部门要牵头,把武汉作为发展中心,协调区域机构,协调利益各方关系,互利合作,促进湖北沿江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对行政边界地区的投资,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城市双方合作,最终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湖北沿江区域发展,就要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且发展中还要兼顾各个城市的区域公共管理发展。通过城市之间的良好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成,优化沿江一带经济发展结构,达到资源互补,使湖北各城市协调、均衡发展,最终带动湖北整个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正波.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泛珠三角”政府合作探析[J].特区经济, 2008 (2) .
[2]周德钧.关于建立湖北沿江城市带的几点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8 (1) .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
区域港口群一体化模式探讨 篇7
1 国外先进港口一体化的经验
(1) 美国港口资源整合规划:
众所周知, 美国的东西海岸线都比较长, 海岸沿线的港口众多, 经济腹地相互重叠, 因此区域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最终导致了各个港口资源的浪费以及相关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 为了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益, 许多港口寻求政府机构的帮助, 为了实现东西沿海区域的经济效益的整体发展, 政府分别在东、西海岸设置港口管理委员会, 由政府直接任命。港口的经营、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港口的重大问题由港口管理委员会决策, 充分发挥了各港区的优势, 形成统一的竞争态势。该委员会并针对港口实际需要, 将距离较远, 业务类似的纽约与新泽西港口联合, 组成纽约、新泽西联合港, 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促进纽约及新泽西港口地区内的商务业务, 负责监管2个州运输网络系统, 联系2个州的过海隧道、桥梁、巴士客运站及轻轨铁路等运输网络。纽约、新泽西港由1个汽车装卸区及4个集装箱港区组成, 在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已发展成为美国东海岸最大的集装箱港, 集装箱吞吐量占东海岸港区的30%, 起装卸量位于北美洲的第3位、全球第15大集装箱港口之列。其他各港口也相互协调, 形成整体优势, 发展良好。
同纽约.新泽西组合港的港口资源整合类似, 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与长滩港合并为L.A./L.B.组合港。随着彼此间竞争, 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的发展, 通过市政府下属的公益性管理部门——洛杉矶长滩港港务局为纽带, 该局主要职责是参与港口的规划和航道疏浚、码头前沿等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港口在基础设施、经营设施、投资营运和管理方面的互动良性发展。在港务局的协调下, L.A./L.B.组合港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依靠其特有的服务, 将集装箱以快于普通方式的速度运往位于洛杉矶的铁路中转站集中运走。经过多年的发展, 该组合港己成为美国最大的集装箱综合处理港, 如今己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
(2) 日本东京湾:
日本东京湾内有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梗洋港、横须港6个重要港口, 岸线较长, 先前由于独立经营, 随着各港口业务冲突发展, 导致了彼此争夺货源, 竞争惨烈, 不仅导致个体港口的举步维艰, 也导致东京湾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 为提升竞争力, 6港形成组合, 对外竞争中形成一个整体, 共同揽货, 整体宣传, 提高东京湾整体知名度。对外竞争的整体性通过港口管理者的统一管理得以实现。这种6港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 充分利用岸线资源, 增强竞争力, 港口吞吐量达到6亿吨, 走在世界港口发展的前端,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基地。
2 我国区域港口群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建议
基于上述先进港口群一体化的成功的实践经验, 总结提出以下四种模式:行政管理一体化模式、以第三方为纽带的委托代理模式、以资本为纽带的股权参与的一体化模式、供应链联盟模式。
(1) 行政管理一体化模式:
将区域港口涉及的所有行政管理权, 包括港政、航政、口岸管理等, 统一规划, 归到一个区域港口上层管理部门, 如一个省内区域港口由省政府、不同省份的港口间由交通部一体化管理或成立专门针对整体区域港口管理的港务局部门, 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大部分港口由区域政府直接管理, 在采取港口一体化措施时, 往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地方保护主义而难以行使, 由于涉及港区使用权、管理权、所有权、受益权等关联问题, 不配合港口一体化的参与, 这种模式非常适用跨行政区域间港口应用, 可以有效避免因行政区域合并而产生的巨大阻力。但目前很多大型港口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组建港口集团, 以现代企业的方式、制度进行管理, 政府参与减少, 实行这种模式进行一体化不妥。
(2) 以第三方为纽带的委托代理模式:
目前, 我国很多大型港口已经实现了政企分开, 建立了港口企业集团。作为独立的企业集团, 这些公司拥有对国有资产进行资本运作的权利。并且作为集团式股份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内部的企业改制, 政府很难再采取同一规划的方式进行干预。
所以, 这些大型的港口企业集团可以相互协商, 共同建立一个便于彼此沟通、合作乃至关系协调的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港口行业协会。得用协会这个共同的平台, 来实现港口企业集团之间有序竞争的建立以及市场价格秩序的维持, 同时还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成功的经验以及汲取失败的教训, 从而使各个港口企业集团少走弯路。当然作为一个协会, 应该树立起协会的权威性,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于违反协会规则的会员, 要根据协会的规章制度予以惩罚。如: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新泽西、威尔明顿、巴尔的摩、查尔斯顿、汉普顿6个港口组成的航运协会组织。这6个港口会员对于彼此的航运公司的费率是公开的, 并且相互共享彼此的一些资源, 如一直都对外保密的财政信息以及港口发展的长远规划等。从实际运用效果来看, 6个港口的合作是富于成效的, 这也是值得国内港口学习的。
(3) 以资本为纽带的股权参与的一体化模式:
随着港口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们很多大型港口纷纷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 组建集团、建立并完善了企业法人结构。更有发展相对良好的港口积极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建立合资公司, 共同建设和经营港1∶3, 特别是集装箱码头。我国香港和记黄埔、阿联酋迪拜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等在当时就通过股权参与进入我国内地港口的运营, 我国港口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港口建设的资金外, 外来资本达到了进入了港口集团的目的, 合作双方都实现了各自的发展, 得到了双赢的局面。需要指出的是, 有实力的大型港口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 通过参股的方式来实现和周围港口企业的合作。例如:上海港务集团在过去纯业务合作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 相继同重庆、武汉、南通、芜湖、南京、扬州等港口签订了合资协议和合作意向, 合资建立集装箱码头公司、物流公司和内支线运输公司, 形成了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集装箱装卸、运输、代理一条龙服务的直线运营网络和喂给港群, 从而使上海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4) 供应链模式:
建立健全有效的供应链系统, 构建区域港口间物流平台, 充分利用区域内运输网络的同时, 也有效提高各港口自身运营效率, 使区域内的各大小港口在物流转换、交通运输上都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功能, 从而让各港口所属企业在发展中互相扶持和相互推动, 最终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可以通过上述的四种区域港口一体化模式来实现各个港口的资源整合。当然, 要具体运用当中, 这四种一体化模式并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容的。事实上, 它们可以并存, 且可以并合着使用。举一实例:香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现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中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合营公司-one Port有限公司。在这三家公司为船公司、货主、收货人、货运代理以及物流商之间提供一个共同的信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的优势, 来最大程度上实现三个公司在数据、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三家公司通过合营公司实现合作, 对外宣传港口优势, 协商并向港口行政当局提出有关港口发展的建议, 并实施竞争中的集体自律等等。由此可见, 区域港口在构建一体化的过程当中,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运用一种或者多种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整体, 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港口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质斌.关于港城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理论思考[J].港口经济, 2004, (6) .
[2]李婷, 翟晶, 孙光圻.国际大港建设服务型港口的主要措施与经验[J].港口经济, 2007, (11) .
[3]陈守煜.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1) .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篇8
1 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区域一体化是一项牵扯面广、影响深远、纵横交错、各种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复杂系统工程,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各方的利益关切, 以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借鉴广州的“广佛肇”、湖南的“长株潭”、广西的“柳来河”等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和做法, 建立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市长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和专责小组等多层面组织协商机制, 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 开拓创新, 打破阻碍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 按照平等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 研究建立有序、规范、高效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 从决策、协调、执行和考评四个层面建立体制机制, 推动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地区协同发展。
2 以城市群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6%, 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 而近2.7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 却没有城镇户口, 也未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如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救助、安居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 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重形态建设、轻实质发展的问题, 多数城市群其实只是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要实现“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应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要求, 走集约、智能、低碳、节能、生态的新路, 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德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比较快、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其城市化的特点是“七个注重”, 即: 注重规划先行,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 注重特色产业支撑, 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注重环境保护, 注重人口社会融合。同时, 德国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 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德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 值得我国借鉴与思考。但是, 世界各国城镇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 皆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
3 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由于区域核心城市汇集了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可见与不可见要素, 具有不可替代的集聚效应, 并会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多核心的人和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星云状结构的城市群。为发挥核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 实现人和物等各种要素的快速、低成本移动, 必须加大以核心城市为中枢城市的多层次交通路网建设。通信信息网络已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等要素流通重要通道, 依托信息流实现区域互联, 加强区域通信信息网络建设, 已成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依托。同时, 能源联网布局、水资源共享监管已成为区域利益主体的主要关切, 一体化布局已成趋势和迫切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原则, 统筹推进区域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协作配套、联网互通, 为强化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 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发展
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 我国区域各城市之间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重构现象较为突出, 已成为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重新布局, 客观上要求区域各方要挖掘相对优势, 组织生产活动, 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网络当中。区域产业一体化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内容:一是产业布局一体化 ( 水平分工) , 即通过一体化明确区域各市产业发展定位, 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产业发展态势, 要根据每个城市产业发展阶段、层次和比较优势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 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 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 合理地加以引导, 实现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分工与协作; 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 ( 垂直分工) , 即在上述一体化布局的基础,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在经济区域空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 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 促进形成若干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 依此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 要发挥核心城市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和中小城市劳动力资源富集、中小企业众多, 生产成本低等差异化优势, 构建区域产业网络, 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三是产业生存一体化, 即以构建区域绿色经济为主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区域产业共生体, 建立区域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如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生活垃圾, 煤矸石发电或制作建筑材料, 工业余热余压利用, 工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 水源循环利用等。
5 培育区域共同市场推进要素整合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实现区域利用最大化, 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 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 就必须破除行政壁垒, 建立区域一体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确保区域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体化市场自由流动, 逐步实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需求实际, 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中枢作用, 统筹区域共同市场的网点布局及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流通、产权交易、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信用征信、旅游文化、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九大共同市场。
6 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框架和环境治理办法, 加强区域生态重要区域保护力度,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加大区域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域的治理工程建设, 依法保护区域大气环境和流域生态环境, 联防联控共治, 建设生态经济区。
7 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主要目的, 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 必须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破除区域各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与制度障碍, 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注重各方利益关切和发展水平差异, 统一区域公共服务最低标准,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转, 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尽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无缝对接, 通过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 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逐步实现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人民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必须注重顶层设计, 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纪宝安, 王再华.隐形的边界——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海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华侨政策[J].中国市场, 2010 (31) .
浅议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9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 某些国家或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 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 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 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诞生于欧洲。1775—1879年间, 奥地利与周边的邻国建立了关税同盟。1921年比利时与卢森堡建立了关税同盟, 后来荷兰加入, 组成荷比卢关税同盟, 对他国实行高关税。这种关税同盟或者特惠关税区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早期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式发展,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促进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的产生:如欧盟 (EU)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中美洲共同市场、中部非洲关税及经济同盟、安第斯条约集团、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 为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向横向与纵向延伸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广度也越来越深入, 具体表现在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及合作领域的深化。如欧盟历经多次大规模扩员, 由最初的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至28个, 拥有24种正式官方语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也通过四次扩员, 达到21个正式成员和3个观察员的规模。此外, 区域合作不再仅局限于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关税优惠, 而是涉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跨国投资的自由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贸易壁垒的清除、贸易争端的解决、环境保护、离岸金融业务、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等各方面的问题, 各领域所涉及的合作内容也进一步深化。
2.南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加强
区别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南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 如日本与墨西哥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北美各国与亚太各国建立跨太平的TPP协议等, 更大范围打通了世界经济合作的渠道, 为全球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积极推进双边、多边、跨洲、经济体合作与谈判显得举足轻重。
目前, 我国已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多边贸易和协定, 共同承诺建立自由贸易区, 避免双重或多重征税, 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为我国的贸易开拓了巨大空间的同时, 完善了投资管理制度、创新了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了法制环境的建设,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契机。
以我国与东盟合作为例,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 2015年1-3月, 欧盟货物进出口额为9597.7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下同) 减少15.1%。其中, 出口4822.1亿美元, 下降14.3%;进口4775.6亿美元, 减少16.0%。贸易顺差46.6亿美元, 上年同期贸易逆差55.3亿美元。1-3月,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556.7亿美元, 增长22.7%,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逆差来源国。截止到2015年3月, 中国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由此可见,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发展, 现状及其呈现出特点的探讨, 展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特点
参考文献
[1]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 2003, (2) :111-113.
【区域人才一体化】推荐阅读:
区域人才合作05-20
区域一体化保障10-13
区域金融一体化08-06
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07-01
区域经济一体化07-30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09-30
旅游业区域一体化建设08-17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10-07
人才一体化08-16
一体化人才培养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