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6-03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精选5篇)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1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提要]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模式是“三螺旋”理论的衍生,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无缝对接,这既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三方的合作模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探究,就是要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关键词:政产学研;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JB88003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为例 收录日期:10月7日 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层次的需求,既是企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院校科研机构的内在要求,更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来源于美国学者埃兹克维兹的“三螺旋”理论,它指出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得益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相互紧密合作。因此,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是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指的是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有序循环和科学运用,在政府的政策倡导和市场的引导下,根据不同的社会职能和分工,对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使价值链环节上的企业和科技资源进行无缝对接,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应用到高职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正确理顺政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并以其为指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商务管理专业因其同时具有商务属性和管理属性,所以其就业面临的岗位选择较宽,专业范围较广,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商贸、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因其属性上的宽广特点,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内容杂而乱、多而散的现象,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引入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强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从而提高其质量和层次。 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政府要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上下功夫 在政产学研培养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者,其最大的职能就是为产学研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的生长需要适合的土壤,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政”就是环境,就是土壤。政策本身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根本职能就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才培养制定方向,努力使管理的土地更肥沃、环境更和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通过宏观调控决定“产”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从而决定“学研”中相关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深度。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发展又是以政策允许为最大尺度的。因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要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又要与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不能盲目挥动政策“大棒”,政策的绝对超前与滞后都是有损实体经济发展的,都是有悖于人才培养规律的。商务管理专业虽然有着就业岗位点多面广的优点,但各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是不同的,对各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商务沟通和市场营销,不但需要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通过政策引导政产学研有序循环、科学互动的局面。政策本身是务虚的,只有通过推动和落实才能显示其效益;而其显示效益的.途径就是在其发挥报务和保障作用的过程中。因此,政策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彻底打破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局面,努力在政产学研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使各个系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职能,推动相互之间的合作。具体的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发挥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解决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缩短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等问题,打破利益主体的局限性和科技成果的孤立性。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开展现代商务活动所需的能力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及时把握关于经济商务活动政策层面的灵敏的嗅觉,这就需要政产学研合作与培养模式的经常化和高效率。 二、权责相当,学工结合:企业要在强化人才培养的“硬环境”上下功夫 这里更多强调的是企业的责任,因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合作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紧紧把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起来,也是为了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主体。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为人才培养营造的“硬环境”就是要让学生在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的时候,体会权与责的相互转化,在学工结合中体会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使企业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又成为推动人才辈出的“助推器”。 (一)建立“教学工厂”,让教学对象在“学生”转变为“工人”的过程中,激发素质恐慌。教学工厂的建立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院校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场所,或由企业提供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二是建立毕业实习基地,主要承担学生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三是引厂入校,利用院校的场地等设施,由企业实施主体经营和教学,员工以学生为主。建立“教学工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情境转换,以正式员工的要求对照自身的能力素质,找出差距,明确不足,激发内在的本领恐慌或素质恐慌。从近几年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应聘到“一般管理类岗位”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从履历上来看,应届商务管理毕业生大多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相对于项目策划管理师、企业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管理咨询师等岗位,他们多数会应聘此类岗位。课堂上学习的各种专业理论,虽然相对抽象,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会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有效地帮助毕业生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加上企业一般会安排此类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其发展前景看好。如果在校内的正常教学中加大此类教学的比重,无疑会加重学生就业的砝码。 (二)实行实习与就业联动,让教学对象在从“临时工”转变为“正式工”的过程中,激发责任意识。这需要企业与院校的高度信任与合作,在政策的层面上,建立企业与院校的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体制与机制。一方面企业要敢于“接手”,这考验企业领导层的胸怀、气魄与眼光,选中的苗子能不能成才,自己参与培养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这其中充满了变数与风险,接手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另一方面院校要敢于“放手”。院校有着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育人模式,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让企业接手培养,同样需要胆量和气魄。当然,院校的放手并不是撒手不管,当甩手掌柜。毫无疑问的是,在放手和接手之间,触动最大的莫过于学生,因为在这种实践锻炼过程中,自己已经是这个企业的一分子了,这不再是单纯的实习,也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实实在在的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在这种创造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这就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畅通上情,连接地气:院校要在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上下工夫 无论是政策层面的积极倡导,还是企业的主动配合,都基于学生在院校受到系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受到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课的培训。这是吃透上情、灵活运用政策的前提,也是与企业实施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有效实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准确地把握政策走向和可利用政策的程度,又要紧密知悉对象企业的性质特点和人才需求,还要在扎实打牢学生学习基础上狠下工夫。 (一)丰富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丰富不仅需要在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精选公共基础课,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还需要针对未来的就业方向遴选必要的专业基础课,注重综合性比较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要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平台或模块的形式开设相关的课程,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系统性强、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具体到商务管理专业上,要保持传统重点课目稳定,如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国际贸易等,也要保持时效性强的课目的更新,如现代商务管理、商务策划等,还要保持与边缘学科课目的紧密联系,如资金融通、团队建设等。我们仍然从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前景的角度出发,以此来反推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物流管理类岗位是商务管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取向之一,目前物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压缩物流成本的诉求已经转化成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物流管理岗位的这一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流、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外语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些都需要院校从课程体系上着眼,而不能仅仅要求教学对象通过自学来完成。 (二)强化实践研究,打造专家型师资队伍。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教师始终是教育成果的最大影响因素。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提上去了,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才能水涨船高得到提升。首先,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先行,才能指导实践;实践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理论的不断前行。院校要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技术教师大胆地向理论前沿探索,追逐日新月异的理论创新;一线的教师更要立足教学的工作实际,反观教学理论的适应性与科学性,以推动理论的与时俱进,进而实现实践的科学发展,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其次,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创业活动是集技术、管理、组织于一体的有机体,无论是对于院校的主办企业还是合作企业,都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教师主动参与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来,到学生就业岗位的一线上了解学生的短板与不足,了解用工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第三,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岗位流动。在政策引导的层面上,院校要与紧密合作的企业定期进行教师与员工的岗位流动,并形成制度,通过环境的转变让教师以“企业人”的身份对相对应的院校教育“挑刺”,查找软肋,弥补短板。 现代商业社会经营与销售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商务管理人才。“市场营销类岗位”是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商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的市场管理和项目策划领域更能有出色的表现。这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更多的则在于他们在院校接受过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的系统培训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分析等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亨利・埃兹科维茨著,周春彦译.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黄土力.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师范产学研基地[A].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汇编[C].北京: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3]陈丽金.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研,.1. [4]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4.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2

一、“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三元结构体系架构内, 现代社会包括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三个完整的分支系统。政治领域的主导者是政府组织, 坚持民主化的组织运行原则, 强调民主的组织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领域的主导者是非营利性组织, 坚持自治化的组织运行原则, 强调民间力量自我组织和承办的组织属性;经济领域的主导者是营利性组织, 坚持市场化的组织运行原则, 强调民间力量的营利意图的组织属性。政治领域的民主属性为“政校合作, 校企合一”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 社会领域的民办属性实现了“政校合作, 校企合一”的效率与公平, 经济领域的民营属性为“政校合作, 校企合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和转型社会下的效能追逐。政、校、企三合一的共赢是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互动的结果, 这三者构成了“政校合作, 校企合一”结构关联的基本框架, 为“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实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飞跃

1998年2月, 在政府难接、企业难办、学校难活的“三难”情况下,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将陷入困境中的8所国企举办的学校 (幼儿园) 托管过来, 组建了东亚学团教育改革试验区, 开创了“政校合作, 教育托管”办学模式。2008年, 学院将托管的中小学交还给市政府, 同时,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学院为历经10年的产权制度改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实现了从事实产权向法理产权的转变, 成为学院与地方政府实施“政校合作”战略的成功范例。“委托管理”的模式及词汇, 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第42条第2款提出:“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 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 探索多种形式, 提高办学水平”。

2009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为依托, 以专业为主体, 为适应“汽车时代”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学院投入8000万元兴建汽车教学中心和家政教学中心。汽车教学中心又称汽车会展中心, 不但承担汽车类专业的教学工作还具有汽车销售 (sale) 、备件供应 (spare part) 、售后服务 (service) 、信息反馈 (survey) 、二手车置换 (secondhand) 、汽车落户服务 (settle of automotives) 、教育培训 (school) 等功能, 简称汽车7S店。家政教学中心又称百草家园老年公寓, 既承担家政教学工作, 又对外招收老年人进行养老服务, 简称寄宿制老年大学。目前, 政府和学校正积极推进共建市汽车落户“一站式”服务中心、共同开发露营旅游开发等项目, 以此为起点, 将逐步形成政府搭台、学校唱戏、行业参与、校企合一的良性互动局面。学校嵌入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链条之中, 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2008年以来,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要求各个专业围绕自己的专业公司和专业领域建立或加入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 建立专业研究所, 更加紧密地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链条中, 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制造及在人才培养、智力输出方面为地方大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学院机电工程系创办的齐三机床公司依托“产学研一体”的优势, 自主研发的数控光学抛光机床, 数控系统采用五轴四连动, 其加工精度达到0.0005mm, 被用于航天、军工等领域, 该机床参加了慕尼黑上海光电设备展。为特种电机厂研制了车削动车组电机壳的专用立式八面铣床, 同时, 依托公司的废旧机床改造项目, 开设了机床再制造技术专业课程, 出版了机床再制造技术专业教材, 填补了国内空白。交通工程系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设计制造汽车教学用的各种教具, 既完成了学生的实习项目又完成了专业公司的产品制造, 为专业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他们开发的教具有一线教学的老师带领, 针对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设计上的创新, 使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获得了学生和用户的好评。在“产学研一体”的模式下, 各专业的负责人既是专业公司的经理又是专业教研室主任, 各专业的教师既是专业公司员工又是科研人员, 各专业的学生既是专业公司的工人又是科研和技改工程的参与者, 实现了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三、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两个转变”重要思想, 即“办学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教育从适应性向创业型转变”。学院通过“政校企合作, 产学研一体”办学模式的探索, 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与职业教育普及化发展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把学校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链条中, 把学办到人民群众的兴奋点上。

学院先后与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和富裕县富路镇签订政校合作协议, 利用两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开办一批涉农专业, 建设学院的“乡村分院”, 既扩大了学院的专业建设数量和规模, 又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输送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 围绕产业办专业, 办好专业促产业, 积极开办涉农产业, 如开办畜牧业、渔业、林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等行业的企业。通过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集约型经济实体的发展, 使“农民”变成“股民”、把“农民”变成“农工”、将“村民”变成“居民”。伴随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发展建设, 乡村学院的主体建在乡镇, 形成以乡村学院为中心的小城镇。涉农专业进入村屯, 把专业及相应的经济实体建在村 (屯) , 实践教学进入专业生产户。使高校与社区一体化, 形成高校园区中的城镇, 城镇社区中的高校。高校办在农村, 创建“校园城镇”、“高校社区”, 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在全国尚无先例。高校与乡镇的“三区联动、四区融合”的合作方式, 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实现了政府需要、企业追随、社会满意、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它是新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 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也将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

摘要: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学模式过程中, 通过总结办学经验, 加强“政校合作”, 实现办学模式的创新, 探索出“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新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

参考文献

[1]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突破[R].教育部通报, 第24期.

[2]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 2006, (05) .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 创新体系 卓越环境 专业人才

一、产学协同,学生、学校、企业实现“三赢”

(一)校企合作对学生的作用

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的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企业拥有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工艺装备,这是普通高校实验室所拥有的仪器设备所无法比拟的。学生通过参观、动手操作等方式熟悉和掌握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其实践能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这些企业工程领域的专家与高校工科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还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学生是在小学、中学、大学三点一线中成长的,在学校期间生活比较规律,学校的活动空间局限于宿舍、教室、食堂,难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因而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在校企合作的情况下,在企业中,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企业的高节奏、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这一情况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

(二)校企合作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尽管我校在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但生均占有经费仍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校企合作后,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践都可以在企业进行,有效缓解了上述问题。一些企业将报废的环境工程设备、监测仪器捐赠学校,供学生进行拆装实习,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支出。

校企合作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 能深入企业第一线, 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并且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校企合作使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 实践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教师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了合格人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在校企合作中通过短期培训、生产实习等环节,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强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养成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神,同时还学会了如何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由于学生能在与专业相仿的职场中锻炼和学习,因而很快了解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为谁学,怎么学。每次实习前,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性非常高。实习回来,学习主动性也大大提高。毕业前,他们不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还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许多学生由于在实习中表现突出,直接被公司或企业录用。近几年毕业学生已在公司渐露头角,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乃至部门经理,为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学研协同,开展校企互动, 推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校企互动,坚持“请进来, 送出去”

所谓请进来, 就是将与我院有合作协议的企业高工及工程技术人员请进课堂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使学生所学能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送出去, 即是每年暑假,学院出资资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去工厂参加实践锻炼。一是增加教师实践能力, 提高“双师”素质;二是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时修订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不会脱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学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协议,使其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我校各系较为普遍。这样做,一是解决了学校实训基地不足情况,减轻了实践高投入;二是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目前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已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沈阳振兴环保集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沈水湾污水处理厂、沈阳仙女河污水处理厂等签订了长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保障了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

三、政产学研协同,延伸协同,扩大共赢

从原有的产学研协同,进一步扩大协同范围。由原来的校企合作,加入政府参与协同。沈阳工业大学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几年我校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合作紧密,并签订了实践教学的共建协议。我院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发区环保局的纽带作用,积极参加社会的各项环保活动,提高了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力。同时在开发区环保局的纽带作用下,使教师与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增加了与企业的合作机会,解决了企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学校以环保局为对外交流的桥梁,通过他们联系更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组织,不仅扩大了信息接收范围,还增加了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此外校局企合作还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宣传,它既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还是企业吸收优秀员工的有效方法。学生能更早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4

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3]。它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提出,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以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主要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美国职业教育学会后来正式界定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理念”[4]。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当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在学习和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括起来,其基本模式主要如下。

1.学习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此种模式学生的培养主要在学校进行。在学生培养方案中,除了特定的理论学习以外,还嵌入了实习实训教学模块。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进行学习,如工程制图、精工实习等;另一方面,可将企业的特定需求模块加入到教学环节中,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负责进行讲解和培训,培养学生特定的知识,其核心是理论学习中加入特定的实训模块,由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2.参与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参与式产学研合作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即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参加由企业冠名或赞助的带有一定企业需求的各种项目比赛、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创新来完成相应项目,从而得到能力的锻炼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在于学生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3.体验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体验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此种模式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现场或工程实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包括认知参观、顶岗锻炼、带薪实习,以及“3+1”分段式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等。此种模式能够给予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有着直观的感受和亲自的体验,从而能够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此种模式又受到众多条件如实习时间、场地等的限制,往往不能够深入。

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国外进行了很多年,其中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的“三结合”模式最具有典型性,但又各有侧重,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技能。相比国外,国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完成任务为主的“三为主”状态,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系统性设计不足,动力机制缺乏,存在着时间分散、针对性不强、深入程度不够、考核困难等众多问题。

1.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性不足。当前,各大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在进行大学生培养时,都把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方面加入到了培养方案中去,但实施效果却并不明显。对学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停留在参观了解、顶岗实习的初级阶段,参观了解和顶岗实习也都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实践时间长短不一,实践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具有个人针对性,没有相应的考核和效果评估,学生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产学研合作教育动力机制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理论上讲可以三方互利共赢,但实际操作中,合作的动力机机制往往不足。特别是作为合作教育中的企业方,因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这种合作又往往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在合作中的动力不足。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虽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但限于经费、安全等问题,并且随着扩招带来的影响,根本不能组织那么多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同时很多指导教师本身就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导致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作为直接受益人,也想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能力的提升,但往往缺少相应的机会,同时习惯了学校相对轻松的学生生活,心态和投入不足,导致最终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产学研合作教育考核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考核,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学院合作模式,也没有一个规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考核范式,效果评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注重过程,考核易流于形式。考核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对学校、企业没有相应的考核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也主要以学校为主,企业缺乏对学生有效考核的激励(责任),往往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就匆匆了事。

三、“三位一体四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综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来看,美国的CBE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英国的“三明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追求,德国的“二元制”注重职业教育,均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国内学习式、参与式和体验式三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培养,有很多与国外有共通的地方,学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结合各个模式的优势,通过“三位一体”“四结合”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1.三位结合系统性设计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性设计,可参照国外先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综合各种模式所具有的优点,并结合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设计从学生入学到离校各个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内容,从认知到了解到参与到体验到创新的阶段式成长过程,并针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和考核方式,把学习、参与与体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生学习成长档案。通过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时间上保证、在内容上深入、在效果上反馈,真正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

2.四方联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在国外得到了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奖励等方式来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和企业则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加强合作,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整合各自资源投入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真正做到产学研参与的各方各得其所、各有获益。高校要建立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教育培养模式,要切实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定学生的培养方案;企业也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学生个人要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践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将所学和所用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

3.建立绩效反馈的闭环系统。除了做好产学研合作的规划系统外,在实施层面,还要加大对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要通过绩效的管理和反馈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增加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应建立学生实践班导师制度,认可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业绩,并给与相应的奖励和补助;学生的考核要注重全过程的量化和跟踪,并注重反馈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和企业主体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和企业有动力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

结束语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5

关键词:高职烹饪教育;产学研训赛;人才培养

一、“产学研训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职烹饪教育想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经之路。“产学研训赛”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就是改革的核心所在,具体是指高职院校结合企业、行业等产业部门,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共同育人,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将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充分的利用起来,这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1.“产学研训赛”相结合,可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烹饪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准确地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定位,有关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与生产、建设一线的需求相符合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从这一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烹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定位特征如下:第一,烹饪高职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中,其基本内涵为培养出烹饪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转化烹饪科学使其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最终培养出优秀厨师,也就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的高等人才;第二,在培养目标中应该将高职性的特点突显出来,烹饪高职教育的一个任务就是提供人才来推动地方餐饮经济的发展;第三,烹饪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专门人才都是奋斗在餐饮行业一线的,所以要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通过“产学研训赛”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出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

2.“产学研训赛”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烹饪高职教育改革

烹饪专业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依靠教师演示。长期以来,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即先讲理论,然后演示,最后学生进行练习,实训环境没有真实环境的氛围。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产学研训赛”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将教学、生产结合起来,并加入科研、培训和参赛活动,达到五位一体全方位培养人才的目的。从餐饮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抓教学,从岗位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从而培养出理论好、技艺高的专业烹饪人才。

二、“产学研训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以及实践途径

1.从能力本位出发对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进行整合

高职烹饪教育想要真正将“产学研训赛”相结合的模式实施起来,其前提和基础就在于能力本位培养方案的实施。可以在烹饪专业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突出能力本位,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依照“主体突出、模块整合、关联指导、反馈提高”的原则整合课程,进行以下教学模块的构建:一是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如原料学、食品营养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等都包括在其中;二是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模块,例如刀工、面点、原料加工等;三是专业方向模块,具体可分为冷菜、热菜、西餐、中式面点、西式面点、雕刻等多个方面的工艺,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专业的选择;四是扩展相关专业模块,也就是选修模块,例如饭店管理、旅行社业务发展等;五是专业综合实践模块,设计毕业宴会、毕业实习等都属于这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五大模块的整合,真正做到与就业岗位及社会需求之间“零距离”对接。

2.通过产学结合来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烹饪高职教育想要真正培养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产学结合不仅是最根本的实现途径,也是必经之路。烹饪专业可以将校内的实训基地与校外的实习基地相结合,通过工学交替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同时积极推行“创业预备”工作,利用食堂或综合楼等场地建设学生创业餐厅,由学生自己出资建设、筹划布局、进行食材采购,制作和服务也由学生自己提供。这种餐厅不仅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了锻炼,同时还让他们提高了自身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社团的建设也是不可忽略的,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配合起来,培养学生技能并进行充分训练,支持学生建设社团、参加社团,并将其计入学分。

3.职业资格考证,毕业即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烹饪专业的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认证,学生只有拿到了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达到毕业的要求。因此,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一条,如学生想要顺利毕业,必须取得高级等级证书(具体有高级中、西烹调师职业资格证书,高级中、西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将技能证书制度进一步推行下去,可以建立一条通道衔接专业教学和高职资格考证,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在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之后,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参考文献:

[1]谭喜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训赛创融合”实现模式研究[J].当代高职教育,2014(8):105-109.

[2]刘澜江.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酒品饮料制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9):213-214.

上一篇:农村环境问题的总结下一篇:语文学科小学三年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