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产学研基地(精选7篇)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1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基地建设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一、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由会计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会计专业人才既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大背景下,更加需要既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即用、用中学、以用为目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注重创新”,应用型和创新型已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基地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的。
(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基地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的人才。建立产学研基地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对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作用。通过产学研基地可以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创新紧密结合,可以实现在学习中传承知识、在生产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创新知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提升知识的运用、创新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环境、提供平台。
二、会计产学研基地构建可采用的模式
产学研基地的构建有多种不同模式,常见的分类有实体型模式和非实体型模式。实体型是指企业、高校或政府机构等围绕设立的共同目标,各参与主体按比例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实体。非实体型是指由产学研基地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构建的以研发、培训、实习、交流等为目标的合作平台。其中非实体型又可以分为政府推动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或科研院所主导型等产学研合作模式。
本文认为构建会计产学研基地较为有效的模式是对上述模式的融合与拓展:
(一)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中心的非实体型模式
非实体型模式一般由财经类高校与企业或政府机构联合组建,建设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
1. 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作为会计产学研基地的重要合作方,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作企业的选取至关重要。对于会计产学研基地来说,最合适的企业类型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企业集团——从其所能接触到的业务类型、所能接纳实习学生的数量等方面来讲,都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以企业为主体是指合作各方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视社会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瓶颈问题,关注企业实务中的会计难题。企业、高校及政府机构积极投入各自的科研资源,发挥合力对会计理论问题、实践方法进行解决、创新,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推向企业,运用于会计实践活动,实现真正的“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界应该发挥其业务实践、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对会计实践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挖掘;高校及政府机构应该利用其人员的知识积累、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通过协同努力与探索,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真正结合。由于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导向、创新动力以及创新主体的地位,使得企业有能力,也有条件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2. 以高校为中心。高校始终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在会计产学研基地的构建过程中,应以高校为主导,高校在毕业实习、论文选题等方面,应依托企业单位,打造专业实习基地,共建师生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共享实务界专家的实践经验;构建具有差异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师资、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的介入创造优越的条件,使企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保持持续合作的动力,实现合作的长效化、稳定化。
(1)以高校为中心,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调研和完成毕业论文,提高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校外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暑期实习,鼓励学生通过在产学研基地的实习进行调研,收集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为素材高质量的完成研究报告和毕业论文。会计产学研基地的专家和行业优秀人才共同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提升了教学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以高校为中心,联合建设综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实验应用软件。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各方联合投资建设基地综合实验室,校企合作开发应用软件,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复杂实务,提升实验教学层次,凸显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以高校为中心,合作开发教学案例,支撑案例教学。利用产学研基地拥有丰富的会计、审计案例素材,开发富有启示性的教学案例,组织专业教师、注册会计师和学生共同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共同开发教学案例,源源不断地丰富实验项目和教学案例。
(4)以高校为中心,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组建校企合作班。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组建校企合作班(企业定向培养),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活学活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贴近职业,课程贴近岗位”的方针,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聘请企业的实务专家担任校企合作班特色课程的主讲教师,高校教师协助教学,充分开发利用合作各方优势资源。
(5)以高校为中心,通过合作各方的联合研究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会计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会计理论研究项目应该来源于会计实践。从实践中寻找课题,研究成果又对会计实践进行指导,解决实务难题,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学校鼓励教师到基地践习、定期参加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在实务研究领域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会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和总结,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非实体型为主,实体型为辅的融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即共建实体模式。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合作方的研究成果有待于产生社会效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成果的转化一般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一是将其转让给合作企业,以原有企业为主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并组织销售;二是由合作各方共同出资,成立新的企业实体来完成上述环节。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市场化的经营与生产不是高校的优势。因此,可以以现有产学研基地为依托,由合作各方依据“共管、共享”的原则共同出资成立新的法人实体,构建“非实体型为主,实体型为辅的融合模式”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并进一步取得、共享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创建实体企业的目的是营造高校科研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将成果进一步向社会推广。把社会资源和学校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实现持续的科研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出产学研结合这一创新平台的作用,才能实现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并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会计产学研基地可采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要切实发挥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让高校和企业都能从中获利,必须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
(一)基地管理委员会制
由合作各方选派人员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并形成管理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制度,共同全面负责会计产学研基地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重大事务决策。管理委员会下可以设立基地办公室,由学校选派资深教授和管理人员长驻基地,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事务和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二)实习工作研讨会议制
合作各方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习工作研讨会议,对学生实习的教学大纲与工作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教材及案例库的编写、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在实践教学中发生的突出或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商议解决方法。
(三)基地实习全程监控制
产学研基地是学生实习、教师践习的重要场所,为保障实习效果,需要建立完备的实习监控制度。校企双方应共同参与,分工落实实习前的上岗培训、实习中的信息反馈和实习后的书面评价,完成对学生实习的全程监控。对于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基地合作方可以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和企业均可从中获益。
(四)项目研究联合招标制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资本市场发展和监管以及企业实务需求,发布基地联合招标课题,经合作各方专家评审通过后予以立项,由教师、实务专家和学生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攻坚;并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最后,组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五)研究成果共享制
校企合作开发的、有市场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基地的实体企业实现社会效益的转化,按协议比例由合作各方“共管、共享”,维护产学研基地的长期发展。
四、结语
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国外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会计等财经类专业的产学研基地建设更是缺乏相关经验。高校、会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协力合作,共同探索适合我国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可行模式,更好地发挥会计产学研基地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双华,蒲利春,陈伟,胡洪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J].高教研究,2004(4).
[2]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3]高宏伟.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秦小玲,何伟军,秦红玲.项目契约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5]周山明,李建清,郑建勇.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
[6]宁凌,张玉强.企业主体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8).
[7]徐瑾,蔡则祥.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高新区和开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显著特征,是新时期国家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来讲, 如何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锻炼学生在处理新业务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实践教学必需重点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讲,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专业实验和校外实习这两个环节。专业实验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及时、集中、系统地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但目前的现象是,许多高校财经类专业会计的实验教学往往陷入了简单的重复套路,将会计实验演变成了大型习题,与实务严重脱节,缺少综合性、高层次、实战型和创新性的会计实验项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经营管理阶层开始逐步重视税务筹划的问题。税务筹划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它集财务会计、税法和财务管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于一体,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纳税人经营活动千差万别, 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差别以及税种所适用的条件不同等, 筹划方案通常具有不确定性。 税务筹划依赖于筹划者对税法的理解与智慧,而不依赖于非法手段。 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关税务筹划的教学工作绝不能只停留在讲授理论的层面上,必须做到与实践相结合, 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启发, 提升会计类专业实验教学水平, 达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的。
二、现行税务筹划实践教学的缺陷
(一)实训素材建设开发薄弱
目前, 税务筹划实践教材比较有限, 仅有的实践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集中在筹资税务筹划、 经营税务筹划、 投资税务筹划和分配税务筹划四大主要模块, 无论在结构体系还是内容方面都比较类似。另外,教材中的案例比较陈旧落后, 无法跟变幻莫测的市场现状与时俱进, 更无法体现出税法政策的庞杂体系。 实践教学素材的滞后现象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果,制约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面对新的教育使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税务筹划实践素材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
教师自身缺少与税务相关工作的经历经验,专业实践经验也十分缺乏。产生这种情况有以下三方面主要原因:首先,高校要求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 一些教师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 毕业之后直接进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没有企业会计相关工作经历。从教以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课余时间还要应对巨大的科研压力, 无法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其次,就财务工作性质而言, 它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量、税负等,属于企业的涉密信息。 企业的管理层不会将这些信息让外部人士接触,不愿意接待教师实践。第三,学校之前未与企业进行合作,无论在时间、经费和组织上都没有过多地对会计专业教师安排培训。 这就会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涉税案例的分析、筹划的手段方式等只能根据书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搬硬套, 为学生安排的实习项目往往缺乏创新,一成不变。学生所期待的教师依据其亲身从业经历对涉税事项的讲解根本无法实现,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说,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改变, 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规划, 对硬件和软件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三)教学设计不合理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由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组成。 由于会计的专业特殊性质,企业一般只接纳学生参观实习,不愿意接纳学生到财务部门进行专业的实习,因而学生的实践学习主要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 目前,会计学科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该学科总学时的比重偏低, 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实践环节。 以税务筹划为例,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为64 学时, 但实践课程学时仅为15 学时。
在税务筹划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仍处于传统的手工实训和少量的业务模拟操作层面上, 实训的内容较为单一, 基本只侧重经营环节的税务筹划。另外,质量参差不齐的实训模拟以及十分简易的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使学生身临其境, 去切身感受真实的业务交易环境。 这不仅导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力,而且,还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果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也不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不利于建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无法作为培养学生自身专业应用能力的有效平台和手段。
三、 基于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的举措
(一)以实务需求为实践教学突破口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而产学研基地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成为培养师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 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辽宁分所签署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共同组建了沈工会计产学研基地。沈工会计产学研基地能够及时传递社会经济和会计实务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为产学研合作方之一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辽宁分所, 有相当数量的案例和问题均涉及企业税务筹划。 沈工会计产学研基地成为学校了解会计实务发展动向的信息窗口。 会计类专业的教师, 可以依托沈工会计产学研基地, 对税务会计以及税务筹划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持续的关注,把专业实务的发展需求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处理新业务、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的需要, 引导学生逐步熟悉涉税会计实务发展, 将多门课程里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有关实务的难题, 有助于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并减少简单重复工作量, 从而更加突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产学研基地收集实验项目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在实践教学基础性要素当中尤为重要,产学研基地在实践和案例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辽宁分所日常业务较多,客户众多,经常解决复杂的税务问题,这就可以为实验项目和软件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些来自企业的真实的案例, 通常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典型性,充满启示性。 收集一批当前企业的典型案例,逐个剖析、研究、研讨,将其作为税务筹划实训的最基本的素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例如,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辽宁分所对沈阳一家从事木纤维板(人造板)生产的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通过采取进项税额抵扣差异、林木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减计收入”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四项筹划方案,为该企业节税数百万元。以这些真实案例为素材的税务筹划实训将更加贴近会计实务前沿。
(三)依托产学研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税务筹划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要使二者完美结合,须辅之以“混合型”的师资队伍的搭建才可以。与产学研基地合作的单位,除了要能够提供经典案例等丰富的资源,还要拥有一批长期活跃在会计、审计、税务筹划等业务领域的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 作为基地合作方之一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辽宁分所现有人员130 余人,其中:注册会计师46 人,资产评估师9 人,造价工程师16 人,房地产估价师13 人,土地估价师18 人,保险公估师26 人,注册税务师8 人,技术支持资格15 人,项目数据分析师26 人,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5 人。 该事务所以“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为宗旨,“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为指导方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道德,其客户遍及农业、制造、建筑、能源、电力、邮电通讯、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旅游餐饮、医药卫生、教育等行业。来自业务领域第一线的实务专家, 考虑问题的视野十分开阔, 并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妥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强大的实践技术支撑。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将现行的国家规范要求、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 职业道德操守带到课堂上, 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动态,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
此外, 双方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任教师和实践经验较强的专家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讨研究税务筹划实务中的不同观点、不同方法,捕捉科研创新的灵感, 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性,日后,在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以及教学改革时,能够考虑到市场与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更具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四)依托产学研基地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由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强化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因此,经管学院确定了以“学习型”与“实习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学习型”的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是在学校内设立的实验室完成。 学生可以掌握实验基本的操作要求、重点、难点问题, 然后, 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完成实验有关内容。“实习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事务所内进行。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税务筹划工作的实际环节当中去。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3
关键词:专家,示范基地,农户,产学研结合,创新,效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学研结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国家对产学研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1]。我国自1992 年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促使其长足发展,如何采用合理的模式发展是当今产学研结合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农业院校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发展与社会经济影响,因此笔者主要针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与创新机制
由于早在20 世纪60 年代,世界上就出现了兴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热潮,而发达国家受其影响较早,并开始建立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使学术界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科技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而且促使企业充满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所以,在产学研结合模式和科技创新方式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1. 1 产学研合作作用已经得到共识
产学研合作在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各国政府也已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开始较晚,发展机制不完善,效果也不是很好; 因此,想要对产学研合作的巨大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就必须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里给予产学研以高度重视,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1. 2 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中,国外政府使用多种方式来增加直接投入,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政府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制定税收政策不仅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还从长远利益出发,对产学研合作活动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1. 3 产学研合作中大学的角色至关重要
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究中心,这种合作可以使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极具优势的科研创新团队,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使科研更有针对性,还可以获得更充足的经费保障,加快科学研究进度。发达国家很重视这种合作,尤其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企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提出新的项目和创新性想法,委托研究中心进行研制开发,企业作为示范基地,研究成果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拥有,企业获得直接利润,而研究中心可以继续向其他企业推广普及成果和技术,达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此外,契约合作研究、技术协作研究等也是重要的创新方式。
发达国家成效最为显著的创新模式是建立科技园,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科技园主要的功能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以及沟通技术转让、技术交流的渠道,加快大学高技术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科技园还对各研究开发、生产与经营单位给予优惠政策,使科学园内部互相调节、互相激励,共同发展[2]。美国硅谷就是最成功的例子,响应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热潮,硅谷应运而生,不仅影响美国各州,也波及到全球范围。硅谷模式标志着产学研合作这一形式的正式成功,继而,世界各国开始兴建科技园区,不仅使各国家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也使科技产品不断由科技园区向外辐射乃至覆盖全球。
2 国内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
伴随着世界上产学研结合热潮的掀起,我国也适时地提出了产学研结合发展战略,并且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中的重大战略[3]。近年来,国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大了投资力度,并给予产学研结合很多优惠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呈递增趋势。
2. 1 企业是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
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中仍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整合创新资源,连接专家和基层农户之间的桥梁,企业不仅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所以,企业作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主体已经是世界各国不争的事实。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否健康发展是产学研结合成败的关键。
2. 2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共同合作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不仅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的新技术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新组合,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与企业的相关人才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新组合,同时是政府相关的政策法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动态以及企业掌握并汇总的市场信息新组合。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比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更针对市场,更容易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运作效率[4]。
以企业为主体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方向,还可以快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技资源,将高校的成果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技术产品在市场得到适合的销路,从而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效益与成功率。因此,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主体地位的明确,也将有利于市场机制引入到产学研合作中,实现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从而保证技术持续创新的实现。
2. 3 技术创新是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风险投资者的合作是这种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各种相关的机制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产学研合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技术创新是创造与改进产品,并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价值。在技术创新的体系中,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是传播创新新理念,将创新人才向企业输送或提升创新人才素质,配合和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使企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成为赢家。
3 “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兴起一种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即“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域幅员辽阔,单纯以企业为主体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所以选择农户作为实践基地,使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入实践生产,带动发展。
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通过行政指令自上而下单向沟通,这种模式造成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而广大农户又急需农业新科研成果的普及用以改善他们生产效率不高的现状,所以,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一经推广,就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这种方式的主要流程是专家与企业联合,企业指出技术创新点并且提供资金支持,由专家或者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或者专利首先在企业进行示范生产,之后推广到广大农户,一方面普及科学成果,一方面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产力。下面是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例。
3. 1 延边黄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
延边黄牛是我国五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2000 年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管防护名录》并实施重点保护。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延边黄牛产业已成为延边州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年饲养量达到95. 8 万头,但是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养殖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够高、经济效益不够好、产业化程度低等,直接影响延边黄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在完成延边黄牛产业化项目时,首先组成了延边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为主体的项目专家团队,并与珲春天一牧业有限公司进行示范基地合作,同时围绕着示范基地在珲春市、龙井市、汪清县等地带动一批养殖户,根据延边黄牛饲养标准、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制定适合当地的日粮标准。采用先进的黄牛繁殖和日粮优化技术等科技成果,提高了延边黄牛的繁殖率,优化日粮配方显著提高了黄牛采食量和犊牛日增重,料乳比也显著降低。“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促进了延边黄牛产业的发展,并为延边的经济水平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目前延边黄牛的产品已经形成特有品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 2 河南科技大学“一三三一二”教育模式
河南科技大学根据产学研结合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研究和探索了“一个核心、三大平台、三种环境、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共享”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即“一三三一二”教育模式)[5]。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产学研的教育责任,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性,培养和教育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平台,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良好基础,高水平学科专业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保障平台; 三种环境,就是产学研结合学科专业环境,产学研结合研究环境,产学研结合开放环境; 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宽、精、重、强”素质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个共享,就是学生共享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成果、产学研合作多方共享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果,实现合作共赢,全面发展的目标。
除此之外,各种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逐渐在各省市兴起,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营造氛围为基础,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结语
产学研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结合与融合,是“产、学、研”三方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从而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04):97-103.
[2]刘莉芳.国外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总结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5):67-68.
[3]马俊如.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6-10.
[4]卢全晟,龚新蜀.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J].经济导刊,2010(11):80-81.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4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物内外部的装修装饰工程进行设计、计价、选材、施工以及管理、检测等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学生主要掌握室内装修施工图适读能力、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装修工程材料选择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近年来该专业已成为各地职业技术院校热门专业之一。
为了了解南华工商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本文针对该校学生在广州做了实地抽样调研, 调研对象为广州市各种类型的装饰装修企业。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建筑装饰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企业项目类型、学生工作之中的薄弱知识、学生主要就业方向, 然后通过数据统计, 从而得到实训基地开发的思路, 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对问卷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
一、针对受访单位的满意度调查
Q1:贵单位在招聘实习生时, 最看重应聘人员的哪些方面。
可以看得出来, 目前企业对于用人最看重的是技能。其中认为招聘看重技能的占45%, 而29%的受访单位认为实践经验很重要, 26%的受访单位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
Q2:南华工商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能够符合贵单位的岗位需求?
针对岗位需求问题, 目前受访单位还是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符合岗位需求的。其中, 有58%的受访单位认为比较符合单位的岗位需求, 并且还有25%的受访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符合其公司的岗位需求, 有17%的受访单位认为还有改进空间。
Q3:您觉得南华工商学院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怎样?
针对专业知识的运用问题, 约58%的受访单位认为比较强, 15%受访单位认为很强, 27%受访单位认为一般, 没有受访单位认为比较弱和很弱。
Q4:贵单位在招聘人员时, 对于专业是否对口的态度是?
调查表明, 有52.74%的受访单位认为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26.38%的受访单位认为很注重, 20.88%的受访单位认为一般。
Q5:您认为南华工商学院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单位和职位需求?
综合来看, 有48.93%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单位和职位需求, 还有10.64%认为非常符合, 38.3%认为比较符合。值得重视的是2.13%的受访单位认为不太符合。
二、针对实习毕业生的全面发展调查
问题:贵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实习毕业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如何?
Q1:敬业精神
由表可以看到, 大约46.74%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非常敬业, 44.56%认为比较敬业, 8.7%的单位认为敬业精神表现一般。没有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敬业精神方便表现差。
Q2:理论基础
总体来看, 大约61.12%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较强, 14.44%的受访单位认为理论知识强, 还有24.44%的受访单位认为一般。
Q3:专业知识
高达59.04%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方面表现较强, 还有19.28%认为专业知识方面表现强, 剩下的21.68%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一般。
Q4:团队合作意识
调查显示, 46.59%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 51.14%的受访单位认为较强, 剩下2.27%选择一般。这说明受访单位对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是相对满意的。
Q5:外语水平
由上表可以看到, 64.2%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实习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一般, 只有6.32%的受访单位认为选择强, 23.16%的受访单位选择较强, 还有6.23%选择差。由此可以判断, 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的外语水平还要进一步加强。
Q6: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来说, 20.88%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表现强, 62.64%的受访单位认为较强, 还有16.48%认为表现一般。
Q7:施工图能力
由上表看到, 13.39%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在施工图能力表现强, 60.72%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较强, 25.89%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一般。
Q8:效果图能力
调查显示, 15.56%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的效果图能力表现强, 55.55%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较强, 还有28.89%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一般, 没有受访单位认为学生的效果图能力表现差。
Q9:诚实守信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64.77%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表现强, 还有35.23%的受访单位认为较强。没有受访单位认为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表现一般或差。
Q10:交际与公关能力
高达62.64%的受访单位认为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的交际与公关能力表现较强, 24.18%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强, 还有13.18%的受访单位认为表现一般。
三、对于毕业实习生的各方面素质, 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次序
表中为十个选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 等级平均数最小值为“外语水平” (均值2.23) , 其次是“效果图能力” (均值2.76) , 等级平均数最大者为“诚实守信” (均值3.61) , 从等级平均数高低可以看出, 受访单位在评价毕业实习生的素质方面最满意我校学生的是“诚实守信”, 其次是“团队合作意识”, 最不满意的是“外语水平”, 较不满意的是“效果图能力”。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5
一、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与形式
教学基地建设是以合理利用与配置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先导,以坚持原则为关键,以规范标准为依托,以有效措施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基础工程。
(一)校外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与形式
校外教学基地是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参与科教兴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个体经济服务的有效途径。我们本着“双方受益、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6,7,8],采用多种协作形式建设校外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学院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利用名人名专业,为地方、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不仅为学校创造了大量无形资产,而且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地,同时也给协作方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与当地政府共建。1989年林学院结合科研项目在陕西杨凌西桥村、姚南村建设了50亩经济林杂果标准示范园,其中杏20亩,共有60多个国内外品种;李20亩,共有50多个品种;甜樱桃10亩,引进品种38个。该示范园由西桥村、姚南村提供土地资源(坡地、滩地、二道原地),技术、人才和经费由项目组提供和承担,经济效益双方共享,但学院只占一小部分。这样,当地政府在受益的情况下易于接受新技术,乐于接受学生实习,愿为教学服务。同时,学院也达到了办学的预期目的。
2.与当地企业共建。2000年,林学院与陕西杨凌中富生物工程公司及杨凌新天地设施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优先为公司提供知名专业人才、新品种和新技术,让基地率先受益,使基地人员体验到作为林学院实习基地的好处。基地在良好效益的驱动下,愿意接受实习任务,乐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学院也因此解决了学生实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与个体农民共建。自从林学院设立经济林专业以来,经济林整形修剪实习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冬剪实习,学生多、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对此,学院采取与个体农民共建基地的方式,共建基地数十个。实习教师在果园为农民讲解整形修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农民与学生一起修剪。这样农民既学到了修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学生也得到了实践锻炼;同时学生也为农民修剪了一定数量的果树,节省了农民请技术员修剪果树的费用支出;经过修剪的果树,产量、品质大大提高,农民受益匪浅,学院的实习困难也得以顺利解决。
(二)校内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与形式
校内教学基地是校外基地的主要补充形式。学院本着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努力把实验场(厂)建设成为教学的实习基地、科研的试验基地和推广的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形式上采取“内联外引、多种经营、自我发展”的模式[9,10]。内联是发动学校、集体和个人联合筹措资金建设教学基地。1981、1984和1990年林学院相继以个人科研项目为主要经费来源,学院给予少量经费补充,分别建立了以核桃、黑核桃为主,兼有苹果、梨、桃、杏、葡萄、石榴、猕猴桃、枣、巴旦杏、阿月浑子、花椒、柿子、山楂、薄壳山核桃等20多个经济林树种的识别园,约16亩;经济林标本实验室1个;杜仲优树汇集圃10亩,有杜仲优系40余个。在园内进行经济林树种识别、整形修剪、营养繁殖方法操作训练,经济林周年管理技术等实验和实习环节。外引是引进吸收校外资金联合办厂,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学院沙棘厂等由院方提供场地、人力和技术,外方提供资金和设备,合作效果显著。学校的科研成果首先转让给校内实习基地,使其转化成生产力,有效地增强了校内基地建设发展的后劲。
二、教学基地建设的标准
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继建立了一批较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缺乏规范要求,有些基地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实习需要,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有些基地甚至会给实习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规范基地选择标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基地建设标准[11,12,13]。标准明确提出实践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基地应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愿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应有与专业实习内容基本吻合的生产环节,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时间;应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有完整、规范的生产与管理体系;企业领导班子强,职工素质高;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学生最基本的实习、食宿条件等。凡符合基地条件的企业或单位,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书。林学院已与陕西兴平市庄头镇汤坊乡签订了建立产学研合作教学科研及技术推广基地的协议;与陕西杨凌中富生物工程公司及杨凌新天地设施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陕西省苗木繁殖中心签订了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化苗木繁育基地协议。在林学院总体基地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各专业分别制定了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基地建设的保证措施
教学基地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林学院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探讨和研究了教学基地建设的保证措施。
硬件包括基础保障系统(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娱乐设施)、教学条件系统(高科技示范园、现代化林业设施)、林业产业系统(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基础保障系统是教学基地建设的最基本条件。教学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培养的高低,因此,必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为了适应两个“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教学基地建设成高新林业技术示范园,让学生在园内参加劳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林业产业系统只有搞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林业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软件包括目标系统和管理系统。目标系统包括基地建设目标和站(园)规划。基地建设目标是在校内搞“三园育人工程”建设,即把校内基地办成学生的实践园、教师的科技园和高新技术示范园。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人员管理和后勤管理。在物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人才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
第二,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
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培养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大量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事实证明,实践教学质量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稳定的基地作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不断探讨研究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以保证基地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摘要: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林科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办学的基本保证。实践教学体制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学院实际, 阐述了在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 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与形式, 基地建设的标准及保证措施, 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6
1 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大多数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子环节, 认识实习主要以到生产企业实地考察为主, 主要目的是熟悉设备、生产线、工厂布置、仓储物流、“三废”处理等, 对相关产业有一个直观认识;生产实习主要是深入企业生产或研发一线, 具体参与到岗位中,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业实习以设计或者实验研究为主, 以一定的任务为目标, 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细致的设计、研究或操作达到学以致用、锻炼提高的目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在实习基地完成, 毕业实习主要在校内完成[1,2]。
为了做好这一环节,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进行了广泛调研, 发现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长效的合作利益机制,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通常以生产任务紧、环境条件要求高、技术保密、有安全隐患等理由拒绝接受学生实习, 造成学生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流于形式等。二是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学生培养过分依赖外部基地条件, 实习安排被动。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费时费力、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的。三是经费不足。学校通常会按人头拨款, 总体标准相对较低, 难以满足实习需要的开支如交通费、讲课费等, 影响了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和实习地点选择, 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四是学生参与热情不够。主要由于实习单位与学生预期有反差, 实习浮于形式难以深入, 内容及形式过于陈旧、实用性不强、吸引力不高等。
2 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构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建于2001年, 现建有省重点学科、市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总面积约2 000 m2, 设备价值近5 000万元。生物工程专业已有12年的办学历史, 拥有较好的师资和办学基础, 建有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与基因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生物材料等涵盖生物工程上、中、下游技术的各创新实验室, 先后获批市重点专业和省重点专业, 负责实施了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近3年科研经费1 000余万元, 产学研基础较好, 与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海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娃哈哈集团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3]。
为破解制约实习基地建设的瓶颈, 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 立足学院特色, 提出了构建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 逐步构建了依托产学研合作的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2.1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 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一是选定20~30种生物工程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由指导教师带领分组介绍, 作为低年级学生专业实习第1课, 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每一种仪器的用途、原理、使用方法, 并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认知报告》。二是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入生物化学等实验室协助教师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整理维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进行药品分类和预备性实验等, 为期1个月, 之后进行有序轮换, 使学生对四大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及教学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为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和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以小组的形式, 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分散到各专业教师研究室, 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双向自主选择,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以“导师制”为基础开展毕业实习,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 相对独立地完成既定任务。五是校内实习基地向有关企业开放, 开展交流合作和人员培训等。
2.2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 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首先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实习计划, 在产学研合作紧密的单位中选择工艺典型成熟、内容丰富、生产运行稳定、重视研发、交通食宿方便的优秀企业, 遵循“专业对口、互惠互利、稳固发展”的原则,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书。然后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 建立起涵盖生物产业上中下游的, 涉及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等领域的原料生产、环节控制、品质管理、“三废”处理的实习流程。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习中, 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方式, 实行“传、帮、带”在岗技能训练。通过认识实习, 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概况、产品分类和产品用途, 主要设备的原理、结构和作用, 生产的安全知识和管理等相关知识;通过生产实习, 建立工程概念, 让学生在整体了解企业的基础上, 进入到企业主要生产线的各个工段, 进行现场实习, 学习掌握企业生产原理、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组织、生产设备和操作控制知识等, 建立起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意识, 培养劳动观念, 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4]。
2.3 完善与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2.3.1 加强基地实习实训机制建设。
建立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沟通机制, 定期进行基地回访, 了解实习基地生产运行状况;建立企业人员兼职从教机制, 从企业聘请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除正常授课外, 还可以参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的编制等, 与实习基地共同编制实习教学大纲和建立稳定的实习内容实施体系, 包括内容实习、分组跟班、提高效果的措施等;建立校外实习反馈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及时把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项目小组, 便于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与基地企业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开发与推广、设备支持、学生就业等各领域深入合作, 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明确企业与学校之间在课题选择、实验研究、生产过程、学生工作中的责任与利益关系。
2.3.2 依托实习基地, 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 安排一定数量的同学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研究部门, 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深入基地, 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 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 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切实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5]。
2.3.3 利用实习基地资源,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把实践基地建设和宁波市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亲自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 以增进他们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的了解, 强化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 培养出兼具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3 结语
专业实习是一个涉及面广、环节复杂的过程。以产学研为依托构建专业实习基地和实习教学体系, 是基于该学院特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途径。在这一模式中, 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为专业实习提供了适合的场地、先进的生产线、充足的课题来源、优秀的指导教师,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习经费的不足, 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兴趣。校企的合作得到了加强, 相互的交流得到了提升。高校发挥了技术和人才优势, 内部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单位通过高校的科研和培训平台, 提升了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能实力, 挑选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苗子;学生开拓了视野, 深入到科研与生产的一线学习锻炼, 提高了专业技能。
摘要:实习是工科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实习基地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环节预期目标的关键途径。分析了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为高校破解专业实习瓶颈、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实现多方共赢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兰, 陈明华, 薛喜文.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1) :125-126, 132.
[2]余旭亚, 李涛, 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3) :62-64.
[3]杨洋, 韦小英, 白先放, 等.建立生物工程专业“工学集合”实习基地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3) :128-130.
[4]王宗善, 邹丽新.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理工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形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3) :151-153.
会计产学研基地 篇7
1 产学研一体, 为电力企业物流系统提供优化服务
面对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 电力企业面临日益加大的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的压力。挖掘物流成本的潜力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关注物流系统优化和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2008年, 学校成功申报重庆市教委科研课题“电力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与管理优化”, 针对电力企业物流操作现状, 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电力企业的物流系统, 降低电力建设、生产过程中物流成本。该项目完成了电力企业物流系统设计方法、物流管理机制研究、仓储管理经济技术指标分析、仓库作业流程分析、库存管理研究、直达配送绩效考核研究等项目内容, 从管理机制、手段、考核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第一, 深入电力企业相关基层单位, 其中专门走访了重庆发电厂、重庆杨家坪供电局及下属物流公司、重庆市电力计量所、重庆顺泰物流公司等单位, 调查调研物资特点与物流需求的特点, 并对电力物资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物资特点与物流需求的特点, 应用系统管理观点, 构建电力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分析逻辑结构图, 并设计了电力企业物流系统分析的流程, 重点阐述了该流程分析的具体内容和分析方法, 依据不同层别的不同特点, 对系统内职工进行分层培训。第二, 根据电力企业仓库物资管理自身特点, 分析各类物资管理的类型和流程, 构建仓程控制。该作业程序ISO 9000具体包括仓库管理人员的职权和职责、仓库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采购产品仓库作业程序等内容。将各个方面的管理纳入规范、科学、全面、细化的管理轨道。第三, 从采购模式现状分析影响电力企业库存的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在改进采购模式基础上, 根据电力物资不同性质特点, 选择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法, 减少库存量。第四, 构建了仓储工作经济技术指标体系, 该体系分为12个指标内容, 具体包括盈余总额、储运总成本、全员劳动生产率、期内吞吐量、期内全员人数、设备情况、收发时间 (快进、快收、快验收) 、仓容利用率、储运质量、库存物资周转率、吞吐量和库存量等, 提高了仓储管理效率。第五, 优化运输管理, 构建电力物资直达配送绩效评价方法。为电力企业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效益。
2 搭建物流公共教育网络平台, 建设物流教育共享资源库
2008年, 学校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一些国际货代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专业英语语料库, 以在线模式满足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的需要。2008—2010年, 建成了物流管理基础校级精品课程。建成的物流专业英语语料库包含5个模块, 即单证模块、术语模块、信函模块、阅读文章模块和附录模块。单证模块包括提单、装箱单、报关单、保险单、财务流水单证、发票、信用证、合同、分析证书、危险品单证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英文单证。该模块首先对单证进行分类, 然后对每一类单证的用途、单证的流转、单证填写规则和基本内容进行解释, 其后又附上范例对单证具体讲解, 最后, 给出不同形式的单证进行练习, 所有的练习均附有答案和注释, 该模块的所有单证均来自于生产一线。术语模块对物流管理使用的术语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对所有的术语标注中英文解释, 同时辅以例句加深学习者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应用。信函模块包括对物流中涉及的业务关系建立、询盘与回复、报盘与还盘、成交、支付、包装、装运、保险、索赔等物流商业活动中的常见信函说明与范例及信函的阅读、翻译、写作练习。同时编写了大量形式, 包括各种信函常用句型和英汉对照的试题。阅读模块以实用性文章为主, 兼顾科技性文章。阅读的文章深浅各异, 内容涉及物流管理与应用的各个方面, 包括物流基本理论、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附录模块主要提供中英文对照的计量单位、世界主要港口、世界主要物流公司及其网站等参考工具。建成的“物流管理基础”校级精品课程包括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讲义、电子教案、电子试题库、基础素材库、在线答疑系统等。后期增加了物流专业术语、物流企业认知、物流岗位介绍、物流案例库等辅助教学内容。物流专业英语语料库与物流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切合了“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职工培训提供了超越时空的网络平台, 语料库作为学校与出版社和企业合作的一个成果, 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范例。
3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实践平台, 构建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基地
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技能竞赛已经逐渐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以赛促学”便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创新与实践模式。在基地建设实践中, 高度重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从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制度建设三方面给予保障, 积极营造爱职业、学技术、练技能、比本领的职教氛围, 形成浓厚的竞赛文化。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 按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参加各种竞赛,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彰显了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在实践过程中,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保障激励制度, 修订各类竞赛活动奖励办法, 制订重大竞赛的工作方案。不仅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竞技的机会, 而且挖掘和培养出了一批优良师资。职业技能竞赛, 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推动器。每年的职业技能竞赛, 均围绕市场发展的紧缺职业进行, 紧密联系市场上人才的需求, 为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瞻性的思维视角。通过这一建设性实践, 大力促进了各教学单位对技能培训的重视, 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近年来,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硕果累累, 除了校内举办的各种职业竞赛外, 获得2009年重庆市物流技能大赛第三名、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西部地区半决赛第二名、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0年重庆市物流储配方案设计大赛第四名。与此同进, 协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重庆市民营企业家联合会物流师培训中心, 把职业资格培训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科学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 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基地不仅承担了学生的职业资格培训任务, 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将物流师培训的理论知识与电力企业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承担了重庆市电力公司的中级物流师培训任务, 真正做到了“产学研”三位一体。从2007年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培训以来, 中级物流师平均通过率高达86.3%, 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各培训中心通过率第一的好成绩。
4 创建学习型“教学工厂”, 实现电力物流专业细分
学习型教学工厂的目的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中, 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建设中的“物流产学研基地”项目分为物流仿真中心、物流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创业园区3个部分。物流仿真中心分设“业务仿真练习”、“3D仿真”和“电子沙盘”三大模块, 主要针对学生对运输、仓储、配送、国际物流、电力物流等各环节的流程进行仿真训练。物流技能实训中心包括仓储配送实训室、综合运输实训室、港口作业实训室, 以普货物流为基础, 突出电力物流特色, 锻炼学生对物流技术及设备尤其是电力大件物流的操作水平。学生创业园区下设快递货代分理处、市场调研中心、学生创业超市3个部分, 引导学生从模拟走向实际操作, 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物流产学研基地以“学习型教学工厂”为组织形式, 依据物流活动的实际生产环境, 设计教学及实践环节。针对电力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环节中的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 缩短上岗的过渡期, 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过渡”。 学校将“物流管理 (电力物流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架构”列为2010年重大教研课题, 确定以“电力物流为特色, 普通物流为基础”的全新专业方向建设, 构建具有电力物流专业特色的“差异化、优质化”课程体系, 依托电力行业的优势, 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适应用人单位尤其是电力行业需要的专业物流人才, 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同时更好地为电力系统的相关物流部门提供培训服务。最终建成能辐射重庆高职院校, 服务重庆物流业, 独具特色、技术先进、实用性强的现代物流产学研示范基地。
摘要:作为中国物流学会的产学研基地之一, 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 校企深度合作, 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用人的需求。为电力企业提供物流系统化服务, 建成物流教育网络资源库, 建设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基地, 创建学习型“教学工厂”等, 在物流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物流,产学研,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柱文, 戴四新.基于电力企业直达配送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市场, 2008 (3) .
【会计产学研基地】推荐阅读:
产学研合作基地07-18
建设产学研基地意义11-22
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12-11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07-23
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主持词05-11
硅湖学院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书07-09
产学研05-10
高校产学研10-01
产学研结合11-29
产学研合作创新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