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守望者

2024-08-18

爱情守望者(共12篇)

爱情守望者 篇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爱, 是不能忘记的》虽出自不同的国度、作者, 却有着天然的契合。相似的遭遇, 相同的爱情追求, 使两位女主人公的“情痴”形象深入人心。陌生女人和钟雨两人身上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 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西女性对待爱情两种不同的态度, 其比较很有意义。

1、爱的虔诚——情感历程之比较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 :“爱情这个简单字眼, 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 :这不仅是奉献, 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 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样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 她惟一拥有的信仰”。 1无论是“陌生女人”, 还是钟雨, 她们都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奉献出了她们的爱, 但一个竭尽全力也激不起对方半点涟漪 ;另一个却小心翼翼生怕掀起大风浪。

1.1不再沉默的陌生女人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 ? 茨威格在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叙述了一个少女从十三岁起就疯狂暗恋青年作家R的故事。“我这一生实在说起来是从我认识你的那天才开始的”。 2 在陌生女人的一生中, 作家R贯彻她生命的起点、过程、终点。她小时候就开始穿过门孔幻想了作家R的一切。“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 每一小时都是在你身上度过的”。 3因为母亲再嫁而离开了作家R两年, 她忍受不了见不得作家R的日子, 不顾一切的逃离了家里舒适的生活, 踏上了追爱之旅 :为他奉献了自己初夜——为此她居然还幸福得在夜里哭了 ;为他生子——在孩子身上他找到了作家R的影子 ;为了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 她出卖自己的身体——身体不为作家R所爱, 便怎么着了也无所谓 ;不停的挑拣, 放弃了其他够意思的追求者……直至放弃了生命本身。沉默了一生的陌生女人不再沉默了, 一封信道出了她的爱情绝唱。

1.2执著守望的钟雨

张洁在她的代表作《爱, 是不能忘记的》写了年届不惑的女主人公与一已婚的老干部爱得刻骨铭心却不能结合的爱情故事。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钟雨和老干部一生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连一天都没有, 甚至连牵手都没有过。她知道老干部也如她一样深爱着她, 但钟雨没有想方设法地想着怎样去得到老干部, 她只是默默的、悄悄地等候, 期盼着下辈子能再续前缘。张洁把男女间情感的交流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情在她的笔下传达出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圣洁。比较来看, 陌生女人的爱恋用“单相思”来形容更合适, 她一厢情愿地爱着, 但“呼唤的人”却没有半点回应, 她自己没完没了的想作家R, 结果造成了一种幻觉——他也一定在常常想我。然而事实却是“在我一生最后的时刻, 我也没有收到过你的一行手迹, 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你, 可是我没有收到过你的一封信。”4

2、爱的迷惘——爱情抉择之比较

爱情是要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的, 两位女主人公遇到了同一个问题 :全心全意所追求的爱或者完全没有引起对方的注意, 或者相爱却不能相守。在现实与幻想, 狂热与冰冷的冲击和较量后都败下阵来后, 到底该如何爱下去?

2.1偏执狂的激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虽然陌生女人在十三岁时就理智地认清了作家R的双面性, “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 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5具有这双重人格的男人, 怎么可能会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一个女人身上?但她却一开始就将自己彻底地完全地抛向了作家R, 她执著而疯狂的想着怎样接近作家R……可悲的是女主人公上演的是一幕爱情独角戏, 陌生女人的挣扎、反抗、执著, 这一切作家R是完全不知道的。“认出我来, 认出我来吧!”6, “陌生女人”一次又一次的呐喊却换不来丝毫的回应, 她背负的是永远不被认出的命运 ! 在马路上、剧院里、音乐会上, 甚至黑暗的欢爱里, 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作家R误解为不同的卖笑女郎 ! 我们在为陌生女人同情伤心之余, 也在为陌生女人痛心。她把作家R视为她生存的意义, 而对于作家,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艳遇中的一个无名的女人, 一段热情的时光, 最后终将被遗忘得无影无踪。陌生女人很早就知道对这爱情不应抱希望, 但她不求解脱, 自己将自己紧紧地捆绑起来, 逃离了亲情, 背叛了友情, 陷在爱情的深渊里无法挣脱。因为她的坚持固执、孤注一掷, 因为她那偏执狂般的激情, 使他们的爱陷入了爱到不能爱的僵局, 当作家R朦胧中意识到这伟大的爱情时, 一切的一切都已生死两茫茫……

2.2守望者的柔情

钟雨也承受着因爱带来的困惑。她也为爱挣扎, 为爱反叛, 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但她虽败尤胜, 与陌生女人不同, 她是基于责任、道德而自愿放弃最爱。与陌生女人一样, 钟雨对自己所爱的对象也是充满了崇拜之情, 她曾宣称 :“要是她不崇拜那个人, 那爱情准连一天也维持不了”。 7虽然没有明说, 但从字里行间, 我们感受到钟雨的恋爱对象老干部也真真正正地爱着她, 他们的爱是双方的。笔记本和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见证了他们的爱, 他们的心是时时刻刻相通的, 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对方。为了能从汽车的车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 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 ;听到他在台上做报告时的咳嗽声, 咳在耳边, 痛在心里。而他呢, 为了看她一眼, 天天从小车的小窗里望穿秋水般地瞧着流水一样的自行车, 操心着她的那辆自行车好使不好使 ;像热恋中小男孩一样的悄悄来到她家的附近, 只不过为了从她家的大院门口走趟。两人近在咫尺, 却永远走不近, 明明相爱却得装成陌路人。与陌生女人想尽一切办法让作家R认识她的爱相比, 钟雨与老干部的爱更具纯洁与忍耐色彩。

3、乌托邦的毁灭——悲剧原因的比较

无论是陌生女人还是钟雨, 尽管都经历过执著而痛苦的追求, 但从世俗意义来说, 她们是失败的。陌生女人与钟雨, 一个竭尽全力编织爱情之网, 一个则耗尽心血浇灌爱情之花 ;一个爱得热烈、绚烂, 向爱而生, 为爱而死 ;一个爱得深沉, 爱得质朴, 在爱情中重拾人生的价值, 在期盼中获得了爱的永恒。造成这两种爱情风格迥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将对此进行分析。

3.1创作背景不同

作家的创作会往往都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审美内涵。创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西方正在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形形色色的颓废思潮蔓延, 人们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寄托, 茨威格借陌生女人对真爱的不舍追求, 批判了当时人们的颓废、虚无的观念, 意欲在战争的荒漠上建造一座寄托其人道主义情怀的精神小殿。而同生在20世纪的钟雨却刚刚经历了“文革”这场空前的浩劫, 国人惊魂未定。张洁借钟雨的遭遇控诉了当时的禁欲时代, 喊出了“爱”心声, 那么到底该如何结束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的局面?以此呼唤人们重新思考爱与现实婚姻的关系, 呼唤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3.2人物性格的不同

在人物性格方面, 陌生女人没有崇高的理想, 有的只是直觉和感性认识。陌生女人的生活环境是贫穷而冷漠的, 作家R的到来使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所以她一直强调她的一生是从认识作家R开始的。她跟作家R之间的距离始终没有消除, 这种距离不仅仅是作家R经常出远门所带来的“时空距离”, 还有心理距离、文化距离。尽管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姿色进入了上层社会, 离作家R只有咫尺之遥, 但实际上她与作家R的距离却是越拉越大。我们可以看到, 陌生女人在作家R的身上找到的不仅仅是她的爱情, 还有她全部的人生信仰, 她企图在作家R的身上找到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钟雨是一个作家, 她优雅、淡泊,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社会地位, 虽然她深深地爱着老干部, 但爱情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与目的。在年轻的时候, 因为不明白自己的追求, 离异后, 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与一位有妇之夫的老干部产生了爱情, 而老干部在很早的时候, 由于对朋友的道义而与其女结合。由于道德与责任的限制, 钟雨和老干部只好把这颗爱的火种深埋。钟雨的生活中不仅有爱, 更有社会责任, 钟雨严格地分清了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的界线, 为他人的幸福而割舍自己的爱。她把情感封存在心底, 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希冀着与老干部在天国的相遇。

3.3中西文化的不同

文化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 或隐或现的存在着。本人着重分析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的两位女主人公爱情命运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 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于西方人求“真”, 而中国人崇“善。”陌生女人和钟雨都是痴情之人, 一个沉默不语, 而沉默到一定程度时又疯狂爆发 ;一个极富韧性, 彼此千百次的呼喊却能藏而不露。中国人崇“善”, 这使得中国人很注重外部意志, 常常为了外部意志牺牲自我意志。《爱, 是不能忘记的》尽管通篇都在谈“情”谈“爱”, 爱得死去活来, 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熏陶、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等, 使他们的爱情“发乎情, 止乎礼仪”。

司汤达在《爱情论》中说 :“爱情像发高烧, 它的来去, 都不受意志的控制。”8这两段不受意志控制的爱情燃烧了一生, 耗尽了她们一生的能量。两颗为爱而燃烧的灵魂为我们描绘了爱情的巨大魅力, 体会到了被爱煎熬的痛苦与痛苦中的幸福。在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爱, 是不能忘记的》比较过程中,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 也体会到了中西两种不同的爱恋模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林咏.幽谷蝴蝶与烈火灯蛾——论《洛丽塔》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宜宾学院学报, 2006.

[2]张慧.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对人性书写的多维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王爱华.张洁作品中的“爱”的主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4]侯学标.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解读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情观[J].电影评介.2007.

[5]卜懿.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郭宝峰.被解构的爱情神话——张洁小说人物形象论述[D].广西师范大学.2007.

[8]张福存等.爱情神话的建构、消解与破灭——八、九十年代三篇情爱小说解读[J].安徽文学 (文教研究) .2006.

爱情守望者 篇2

当你还在梦中酣睡 是谁的一双手洗劫着沙滩上浅浅的足迹

汹涌而来的不安 疲惫退却的哗然

岁月的的河 可曾在回首中留下依恋

当你还在梦中酣睡 是谁的一双手 轻轻地擦拭着我的泪眼

彼岸亘古而来 潮湿的风 怎能风干今夜湿漉漉的思念

当你还在梦中酣睡 是谁的一双手 恒久的遮着天幕 握着大地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深沉的夜 依旧阑珊 依旧无言

沉默中自有一种力量平静中自有一份安详

挺拔的白杨 注定要狠狠的向苍穹刺向

柔弱的垂柳 注定要绵绵的向大地匍匐

谁能抹煞瑰丽的梦想 谁能销残追逐的锋芒

不再守望美丽的爱情 篇3

据熊儿说,我根本不是爬格子的料,我用来向灵魂忏悔的文字永远上不了报纸也进不了杂志,充其量就是因极度无聊衍生出一些污染环境的“精神垃圾”,用以发泄被圈养的欲望。这些我承认,但我放不下这些东西。真的。它们在我的心里刻下的是关于一个人的全部记忆,那是一种我说不出的疼痛,不说的原因,是因为这世上有许多事物不必说穿,说穿了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习惯自生自灭。

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我感觉我是一条受伤的鱼,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会葬身海底。所以疼痛,就是我守望生活的姿态。

我应该不是一个坏女孩,我的书包里装着3张一等奖学金证书和“优秀团员”的奖状,我在这个城市不紧不慢地行走,目光平和而茫然。

我穿着宽大的黑色牛仔裤,戴黑色的卡丁鱼耳环,我喜欢一切深沉的色彩,尤其是黑色,它像一道不浅不深的伤痕,让我在时间的叹息里,总是联想到夜晚,联想到一个寂静的让我怀念的夜晚。

碰到熊儿是在学校的艺术长廊,那个高个子男生,穿着黑色风衣,黑色卡丁鱼运动鞋,甚至皮夹皮带,都是那种我抵挡不住的深沉诱惑。

事实上,我们并不相识。那时候,我是一条养在水晶缸里的金鱼,家里条件非常优越,每个月都能拿到父母高额的汇款单,我不用觅食,我透明地生活着,有阳光有面包还有水藻。但是我不喜欢,我无处藏身,我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得小心翼翼地和缸外一切有温度的目光擦肩而过。我很少微笑,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我的生活是透明的黑色,无可救药的黑色。

而熊儿就是那么一个人,走在城市的边缘,他说他像我一样怕那种白晃晃的光,太扎眼,全没有他向往的明媚和干净。我想前世的熊儿一定是一株茁壮的庄稼,他应该生长在小溪旁边,只是不小心被运进了城里,所以他的身上也总有洗不掉的泥土气息,而且往哪一站就是幅古朴的水墨画。熊儿很少使用我们城市的奇言怪语,他把想要说的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放进诗里,那些纯朴的乡村,那些缀满补丁的往昔,那些童话中的鸟鸣、石磨和炊烟,可以让人的眼睛生出一双洁白的翅膀来。夜深人静时,我常常随着纸墨书香,蹑手蹑脚地推开一个野孩子欲掩未掩的柴门,从文字里去感觉一种土地的踏实,还有四处弥漫的母亲的乳香,以及淡淡的汗味,然后久久辗转难眠。

睡梦里我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他特有的呼吸的声音,似乎无处不在地回荡在空气里,但我一睁开眼,就发现自己正躺在精美绝伦的玻璃缸中,窗外霓红闪烁。我的日子和别人一样平淡无奇,我的心却时刻在刀尖上跳舞。我把这感觉告诉好友衫儿,衫儿开玩笑地说:“鱼儿,你可是学校公认的冷美人,你不会是动了凡心爱上人家了吧?”我未置可否。

在20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我感觉没劲透顶,一想到不明不白地活了这么些日子,我就有点莫名的虚脱感,坐在图书馆的书架前,脑门里塞得满满的。这时就有人朝我这边走过来,近了,又近了,脚步轻轻的,我忽然间有一种直觉,抬头时与一双黑得像深潭一样的眼睛撞了个正着。是熊儿。我意识里的沉静开始节节败退,我心慌意乱我的思绪面目全非,但我沉默着,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天衣无缝。他站在那儿朝我看,我假装不在意。

两个人对峙时,彼此是蕴着一股真气的,你千万不能冒然行事先开口,否则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因泻了真气耗了体能而一败涂地。我看过太多悲欢离合的电影片,我读过太多生死缠绵的小说,所以我深谙此道,无师自通。

他拿下我手里的书,自然地放到一边,然后很随意地看了我一眼,说出去走走好吗,我没有说话,但他高大的黑色的背影对我是一个无言的诱惑,我无法自卫。

熊儿走得很慢,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思绪在结集纠缠,我有些害怕,又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在这种情形下,我便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似乎等了许多日子,只为等来今晚的无话可说。熊儿给我讲了个故事,那是在遥远的湖南西部,一个很小的村庄,一群想上学却没有老师的孩子,一个因救牛蹄下的儿子而失明的善良母亲,还有一颗对家乡亲人充满感恩的多情少年心。

熊儿讲话时语调缓缓的,像是把思绪又拉回了昨天,拉回了他魂牵梦绕的高山下,他说都市坚硬的水泥路载不动孩子眼中的期盼。所以他毕业后,就回家守着母亲,守着村里惟一的一所小学,因为他有与生俱来的湘西情结。

听着听着,我感到手脚变得冰冷,嘴里有涩涩的苦味。这两年来睡梦里的无数幻想就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了,我猜想完美也许只适合于夜晚的童话,它见不得阳光,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挂念和不舍。熊儿的黑风衣在我眼里幻化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挤迫得要窒息了。这时,我看见了流星,两颗闪动的流星,分别从东西天边划着弧线坠下,在遥远天际的某一点上,徐徐擦肩而过,走向各自永恒的归宿,我在一刹那间明白了什么叫命运。

那晚回去时,熊儿送给我他的一本手抄的诗集,名叫《鱼和熊掌》,扉页上写着那首我最爱的《不可兼得》:

我打江南走过

正是梅雨季节

东风已迟

也没有九月的收获

鱼儿走在潮湿的甬道

熊儿却没有了冬眠的记忆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注定人生不可兼得

包括前程

也包括爱情

深夜,我有些累,家里的反对注定我的无力抗争,也注定我和熊儿没有结果。

转眼毕业如期而至,熊儿走的那天,下着小雨,我撑着一把伞去车站。在远远的月台上,我看不清他的脸他的头发,因为伞遮住了天空,也遮住了未来。其实,从开始到现在,我始终不以为自己的放弃是一种错误,难道抛父别母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就是勇敢吗?我想,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就让这种残缺的美永恒成一种守望的姿态吧。他回过头来看我,我报以一个云淡风清的微笑, 但我知道,我的笑一定很疲惫。

汽笛一声长鸣,往事飘零成了脚下泥泞的残香,我发现我的手上有一个很重的淤青,但我却没有丝毫的痛觉,是的,我的心浊了、钝了。熊儿,我是一个逃兵。我不喜欢这个不属于我的城市,但我不能选择离开,这里有我的根我的理想我的未来啊!熊儿,我常常一个人对着有你的天空流泪,我忘不了那场刀尖上的残局,我的心也是很苦很苦的,这些,你都知道吗?

鱼是离不开水的,这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所以我离开父母可能无法存活;而熊儿是属于大山的,湘西的民风更能滋润他的生活。

大山的守望者 篇4

原慧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林业工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与林业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采伐、护林工作。

2006年年初,鉴于他的工作表现,林场领导把重要的青松岭瞭望塔交给了他。这个岗位肩负着安泽及周边县市近千平方公里森林火情的监测工作。瞭望塔位于远离村庄的大山深处,行人少至,条件非常艰苦。用电依靠太阳能,每天除正常的照明用电外,傍晚只能用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勉强看半个小时的《山西新闻》,吃水则要到两里以外的老林去拉。

原慧江日常所需物资往往一买就买一个月的。为了能吃上新鲜蔬菜,他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改善伙食水平。

工作中,他严格按规定和要求从事瞭望工作,认真做好火情监测,定期向场部、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汇报情况。防火特险期,他便会坚守在塔顶瞭望处,全天候观测。

2009年冬,一场罕见大雪普降三晋大地,通往青松岭瞭望塔的道路被封锁长达一个月有余。在此期间,生活物资不能从山下及时运到,瞭望塔面临缺水、缺粮的情况。原慧江安排好留守人员,独自步行20余公里,从山下扛回米面油和菜。为解决吃水问题,他每天踏着齐膝的积雪,步行5公里从山下泉水处挑水。别人对他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时,他却微微一笑,说:“这比红军长征差远了。”片言之间,尽显乐观豁达的胸怀。

平日里,他们不仅仅是观察员、防护员,更是宣传员。每遇到游客或者搞副业的老百姓,他总是憨笑着提醒他们,进入林区一定要注意安全,严禁一切野外用火,用林业工人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森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2009年以来,在山西安泽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往青松岭的16公里土路已硬化通车,瞭望塔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欢迎您到青松岭来,这里的山非常绿,这里的空气格外新鲜。”从原慧江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发自内心的自豪,淳朴的情感传遍了整个山林。

守望那一泓清漪涟涟爱情诗歌 篇5

静静伫立于

时光的一角

光阴的长河

清漪涟涟

流光碎影中的五彩斑斓

点点滴滴

缀落

悄声无言

伫立于红尘的渡口

举目凝望

不老的爱恋

诉说着柔情

千古的缠绵

深情款款

侧耳聆听

轻语涟涟

清风拂过眉梢

逾越千年

微风细雨

滋润玫瑰的娇颜

轻轻的`足迹

划过岁月的古道

秋阳下飞舞的枫红

映着晚霞

摇曳翩跹

痴情曼舞

零落成土、成尘

肥沃痴情的缱绻

孕育满园的馨香

岁月的长河

汩汩流淌

那清清浅浅滑过的痕迹

印下了清晰的倩影

明艳可见

千年后

即使

成云、成烟

也会散落于红尘的雨巷

以欢喜之心,守望美好爱情 篇6

这人是姑姑介绍给我的,年龄身高无可挑剔,公务员的职业,有房有车,丧妻,女儿大学在读,据说还是难得的好人。如此条件,不用她说,我也知道,在再婚市场,那是相当抢手了,是我这样离异女子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宝贝。

姑姑给我下了严令:必须收敛你外在的锋芒,将自己本来温柔美好的淑女气质展现出来!

我连忙点头。我承认我也是俗人,听了这样的条件,确实有些心动。离婚10年带着孩子谋生谋爱,辛苦备尝,多么渴望能够有一个温暖家,一双有力的臂膀。

现在,他坐在了我对面,很和善很真诚的样子,让我一下子心生好感。

最初的礼貌寒暄过后,开始进入你来我往的交谈程序。他很善谈,从历史上的儒家之道“兼爱非攻”讲起,然后愤慨现实中的不公、道德沦丧,再抱怨他单位种种纠葛龌龊,然后又介绍他自己的生活爱好,不吸烟不喝酒,标准的好男人的做派。我谨守对姑姑许下的诺言,竭力忍住想插嘴表达我观点的欲望,始终以微笑状认真聆听,偶尔会表示一下赞同或者插问一两句,却引得他越加地谈兴大发。

我的心思却开始恍惚:“兼爱非攻”是墨家的啊,不是儒家的学说。那个你当我是谁啊,我是读中国历史长大的,这个你真糊弄不了我;谁生活都不易,哪个单位没点糗事,我还没抱怨,你个男人抱怨个什么劲儿?我心中有恋父情结,固执地认为只有像我故去的父亲那般,抽烟喝酒的男人才像样……

可是他的条件这么好,难道我就因为这些所谓文化、性格、习惯与自己审美不符就轻易放弃吗?时间就在他的侃侃而谈和我内心的千折百回中过去了很久,他邀请我共进晚餐,我才恍然惊觉,连忙婉言谢绝说下次吧。

回家后我辗转难眠,两个我不停地相互辩论:

一个我说,别犹豫了,这么好的条件去哪儿找,什么都是浮云啊。

另一个我说,可我不开心,我对他没感觉。难道我下半辈子的人生,就要被这些条件所绑架裹挟吗?

一个我说:你都多大岁数了?还要什么感觉?再说了,当年你不是说过,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人好就行吗?现在人家条件好人好,你怎么又挑剔别的了?

另一个我说:不错,曾经我的期待就是这样,不必财富地位,不用才华性情,甚至也不需要什么情投意合,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温暖我冰冷残酷的人生就好,总之一句话,人好比什么都强。

一个我说,那你现在怎么自食其言了呢?

另一个我沉默了。然后,我忽然就想明白了。

什么东西都有保鲜期保质期,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追求也是有时效性的。这个人,如果出现在10年前,那我会如同大旱之望云霓,我会无比欢喜甚至感恩,根本不会计较我上面计较的一切。

然而遗憾的是,斯时斯地,他没能出现。当漫长的10年过去,虽然我还是那个独自行走人间,谋生谋爱的单亲妈妈,内心却早已幡然有别。

离婚10年后的我,经过残酷生活的磨砺,经过痛苦情感的洗礼,已然变得勇敢、独立、坚强。

此时此刻,我除了婚姻之外,不缺钱,不缺自信,不缺追求,不缺乐趣,不缺安全感,不怕孤单,不怕疾病,无惧风雨。所以,我不再需要一个好人能帮我分担生活的重负;不再需要一个好人不离不弃地守候在我身畔,给我安全感;亦不再需要一个好人能够雪中送炭,精神上给我支撑、物质上给我帮助。

简单地说,我不需要婚姻为我带来其他的更多的东西了。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此刻我婚姻的目的重新回归到单纯,只有两个字:爱情。所以我才无法接受这个尽管条件无比优越,却无法引起我心灵共鸣,不能让我情动于衷的人了。

我的心豁然开朗,然后恬然入梦。

第二天当我删繁就简把这些意思告诉姑姑,说我不能接受这个人时,姑姑就生气了:得了得了,你还当你是青春少女啊?还要什么爱情?我是你亲姑姑,跟你说实话不怕你生气。这人是你姑父的朋友,知根知底。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了。你错过了这个,再也遇不到更好的人了。你已过不惑之年,儿子即将求学远去,那时候你就一个人,你需要有人陪你说话,陪你过寻常每一天的日子,能够嘘寒问暖啊。

我说,姑姑,我知道你是真心为我好。可是你说的那些是婚姻中女人的想法。而我已经单身10年,你所说的那一切,没人陪我说话,没人陪我过寻常每一天,没人肯嘘寒问暖,我不仅全部都经历过,甚至还有比这些更惨痛的经历,早已修炼得有足够勇敢驱散寂寞,有足够意志抵御冷暖,有足够能力创造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我从头到尾认真想过,我真的无法跟我不喜欢不爱的人在一起,一时半会儿都呆不下去,何况那么长的光阴呢?与其两个人忍耐别扭,还不如一个人自在潇洒呢。

我不会,也用不着为了其他别的因素再一次走进婚姻,除了爱,除了爱情。

我毫不脸红地认为,我已如此优秀出色,我配得起我想要的美好爱情。

所以,我能够不焦虑不忐忑,我愿意安然等待。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论我最终能否等到我希望的爱情,我都会以欢喜之心,守望繁花似锦,守望美好爱情。(责编/诗坤ranbaoma@126.com)

当好麦田的守望者 篇7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回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有过许多苦、许多甜、许多泪、许多酸, 而每一副画面都那么值得去品味、去思索。那么怎样才能当好麦田的守望者, 管好班集体呢?

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教育家夏丏尊说:“要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得看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智慧的代表, 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像, 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 就好比一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可以说一个胸怀坦荡、不计名利、宽容博大的班主任, 必定能培养出类似的学生, 反之则会培养出自私小气、心胸狭隘的学生来。因此, 我在日常工作中, 常常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 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 从而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 班长在总结工作时说到我们班在全校的量化考评中都很不错, 就是做的好事比其他班少, 并制定了具体的做好事计划安排。我很清楚, 当时学校的做好事现象流于形式, 甚至有些班主任逼着学生去做, 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本班学生的钱物交到政教处来给本班加分。这种现象很无奈也很无言。于是, 在班长总结结束后, 我对学生说, 好人好事固然值得做, 雷锋精神更值得提倡, 但如果我们都带着功利心去做好事, 好事已经做变味了。这样的好事不如不做, 只要大家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无愧心灵的人就好了。看到学生们单纯的目光, 我感到释然。作为一个班主任, 培养学生做人, 尤为重要。

二、用真挚的爱关怀学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 稍有不慎, 便会贻误一颗心, 一个人生。夏丏尊先生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为之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因此, 我始终把爱融入我的教学管理全过程, 用爱去启迪导航, 用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用爱去抚慰学生纯洁而又脆弱的心灵。从点滴做起, 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呵护人和良师益友。去年我接手的高三理科班, 学生基础差, 成绩不均衡, 弱科多, 尾巴大, 女生多, 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 也显得非常急躁。高考前夕, 为了稳定学生情绪, 减轻压力, 增强信心, 我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组织娱乐活动, 调节学生情绪, 还抽时间每周给学生煮鸡蛋加餐。当学生早上到班时, 拿到热腾腾的鸡蛋, 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感受到了老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一道迎战高考, 最终让他们在考场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三、用宽容搭建师生和谐的舞台

我们总是说:人要懂得宽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要求自己, 就一定要学会宽以待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问题学生, 帮他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肯定成绩, 发现亮点,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

记得班上有个叫方亮的学生, 初中升高中的成绩优秀, 但上高中后染上了“网瘾”, 经常迟到、旷课, 成绩一落万丈, 家长气坏了, 说还是送到学校安宁。面对方亮, 我并未放弃他。好多次晚自习时我亲自到学校附近的网吧找回他, 与他谈心, 帮他分析上网利弊, 提出帮补学习计划, 交谈中发现他善于表达,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 我搭建活动的平台, 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 他逐渐找回了自信, 改掉了上网成瘾的毛病。从此, 学习成绩稳步回升。多交心, 多谈心, 当好知心人,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走近我的学生心里, 感动激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错误, 我们一定要学会善待和宽容。要知道一句知心的话语, 会开启学生禁闭的心扉;一个赞许的眼神, 会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个会心的微笑, 会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不经意间的一句批评可能会在学生心中积下长久的阴影, 而一句善意的话, 哪怕是一两个字, 却能使他们信心百倍。正是因为这样, 多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

做理想教育的守望者 篇8

一、构建核心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因,立足于终极教育愿景,体现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三年的初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还要为学生今后的三十年乃至一生负责,真正把“人才论”和“人生论”统一起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师生有能力寻求有价值的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对此,我校以“做人第一,完整做人”为校训,以“明责、尽责”为学校精神,以“养正于行,进学于勤”为学风,以“博爱润心,精艺启真”为教风,以“立责而行,创新而进”为校风,以精神文化为学校灵魂、课程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为载体、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依托,办学中坚持“四个硬道理”,即安全是硬道理,德育是硬道理,质量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以平安工程、德育工程、质量工程、双名工程、绿色工程、特色工程、执行力提升工程、幸福工程“八大工程”为抓手。构建学校核心文化,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牢记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成长乐园,启真润智的智慧学园”。

二、坚持德育为首,奠定人生基石

学生不能只埋头读书,还要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教师不要只专注于教书,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学校要将学生的品德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现代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我校校训中的“完整做人”,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心智优秀的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有长足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智慧的头脑,还要用理想点燃希望,用激情燃烧梦想,用勤奋铸就辉煌。

学校构建了以“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六大板块重点,以30个育人专题为主题的“1630”德育体系。提倡“三管一问一弯腰”,“三管”即管住口、管住腿、管住手;“一问”即向师长问好;“一弯腰”即爱护环境,捡起身边的废纸。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优化课程建设,搭建成长跑道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有特色,学校才会有特色。

几年来,学校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课堂,努力推进教育质量效益“双高”。课前预习,坚持抓预习设计、预习实施、预习监控;课中改进,改进课堂组织、改进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限时作业,坚持抓作业限时、抓作业设计、抓作业讲评。立足课堂,抓好教学研究:一是引导教师加强对常规课堂的研究,形成基于课堂研究的教学观察与思考;二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加强对教学实例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考题命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我校开发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系列校本课程。

信息时代,我校努力抓住机遇,让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教育思维,让海量资源拓展我们的教育空间,让教师走进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挖掘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提升教育品位。我校充分利用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探索切合我校实际的翻转课堂模式,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库。

四、打造学校特色,拓展育人途径

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是开展“泰山学子”评选活动。“泰山学子”评选活动一年一届,分为三级十类。三级即班级、年级和校级“泰山学子”。十类指“爱心”“孝心”“管理”“礼仪”“自强”“书香”“勤奋”“艺术”“健康”和“创新”学子。为强化“做人第一”的核心理念,参评的十类“泰山学子”,除勤奋学子之外,其他九类均不与学习成绩挂钩。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我校的“泰山学子”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六届,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每学期分别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新节活动,开展文学周、科技周、艺术周、体育周、礼仪周、书法周、数学周、英语周等学科周的展示活动。与华兴棉纺公司、宁联机械公司、凌云大厦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到“宁阳县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是实施科技教育。举办科技节活动,组织科学创意征文比赛,开辟“科普画廊”,邀请大师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在创新教育方面,学校有100多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学校是泰安市向山东省选送学生创新参赛作品的主要单位之一。

四是创建书香校园。只有通过读书,教师才能有与众不同的专业生活,学生才能有最美的人生姿态。我校通过师生共读、新书推介、名著精读、读书沙龙等形式,大力开展“书香家庭”“书香学子”“读书达人”评选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强化专业发展,助推教师成长

我校把团队建设作为质量提升的核动力,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意识。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开展专家进校园、教师外出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育和管理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以“班主任成长工作室”和“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平台,让教师做到乐于研究,勤于思考,勇于展示,善于总结,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实施评价推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泰山教师”“泰山班主任”评选活动,引领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发展,实现从自然到自觉的成长。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除了我,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态。

芥茉香薰:麦田没有了守望者 篇9

塞林格是风靡地球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这部小说1951年出版,在全球销售超过了6000万本。

塞林格是犹太人,出生在美国,1942年参加二战,在美军服役,曾经前往欧洲战场专事反间谍,经历传奇惊险。1946年塞林格退役,回到美国潜心写作。1951年出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青少年读者中反响强烈。书中主人公成为美国二战后“跨掉的一代”的象征。美国学校曾将其列为禁书。后来,《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美国学校必读书。1951年成名之后,塞林格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乡下的一座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小屋,过起隐居生活,鲜有作品问世,像一位守望者,默默看护自己心灵的麦田。

笔者认为,在二战期间从事反间谍工作,使得塞林格喜爱潜伏。在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他无法忍受曝光大众的生活,并认为这是危险的,由此选择了隐居和研究禅宗。

赛林格走了,麦田没有了守望者。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

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笔者认为不是塞林格的遗憾,而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遗憾

班主任:幸福的守望者 篇10

一、满怀希望, 憧憬未来

2006年我担任了初一C5班的班主任, 面对这些对将来满怀憧憬、满怀希望、渴望知识、追求新奇的初一新生, 我这个首次接任的班主任, 雄心勃勃, 立志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弘扬正气, 逐步形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暑假里我就去书店里买了很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 学习有关理论, 了解相关的案例, 又向一些老教师请教, 为能胜任这项工作积累经验。

三年过去了, 他们由刚入校门时的一脸幼稚到现在的青春懵懂,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成熟了。想想他们第一次报到、第一次自我介绍、第一次竞选班干部、第一次运动会, 都好像还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二、注重细节, 营造氛围

作为班主任, 我认识到,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成功地自我管理。人的成功主要在细节。班集体的和谐也要注重学生课内外的培养。随着学生入学教育的开始, 一切关于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都在细节中开始。例如:在教室内张贴标语、名人名言、主题手抄报, 设立文化三角、智慧屋、交流栏、群星栏等栏目, 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智, 还设立守纪星、阅读星、文明星等, 师生探讨, 生生互动互学。这里面载满了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浓浓的爱, 学生之间的纯真的友爱, 这温馨的氛围, 飘逸着情感的芬芳, 陶冶着每位学生的情操。在同学中间开展优秀帮教活动, 利用主题班会营造宜人而独特的班风。实行“轮流值日”, 让每一个学生都当一天班长, 体会老师的辛苦, 培养学生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三、以诚相待, 诚恳交流

班主任只有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学校和家庭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 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双方互通情报、互递信息,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共同完成好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 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 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保持一致性, 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 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要建立统一战线, 班主任应该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艺术。

新生要进行军训, 服装成了首要问题。我当时想:别的班都穿绿色的迷彩服, 我们班也选绿色有些从众, 我选了蓝白迷彩服。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是在当时同学们互相不认识的情况下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班级, 二是在一片绿色中更能突出我班的精神面貌, 我也想让我班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同事把一些家长的议论反应过来:我看这老师就爱标新立异, 爱出风头;我想这老师肯定与那些商店联系好了, 去那里买服装给她回扣, 我得向学校领导反映这些情况。听到这些, 我又委屈、又生气, 我的工作热情被这一盆冷水给浇灭。这件事使我明白了, 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多些沟通, 多些了解, 才能减少误会。

于是我的下一步策略就是和家长交朋友。家长也需要学习, 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我要求家长和孩子定一个共同成长的计划。同时还让家长明白一个道理, 孩子虽然是他们生养的, 但孩子也是社会的人, 家长的义务绝不仅仅是供给孩子吃、穿、住,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老师的爱、学生的爱、家长的爱汇聚成一个爱的海洋, 让每个学生都能荡漾其中, 尽情享受这份快乐, 这份温馨。家长也对我也越来越信任了, 无论是家里的事情, 还是工作上的事情, 都和我进行交流, 这给我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真正地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四、真诚关爱, 享受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当人的最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归属、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人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拥有成功的体验怎么能不快乐呢?

当班主任真的很累, 事情多, 操心多, 学生病了, 我会打个电话通知家长, 或者亲自把他送回家, 天气变了, 我提醒学生添减衣服。有的时候还会心烦、会抱怨, 但是, 当看到学生在我的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时, 当被学生围着快乐地欢笑时, 当学生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时, 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我, 孩子变了, 变得懂事听话了……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我付出的是真情, 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每每读到学生们发自真心的感激之语时, 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教师能以自己的爱和智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是人生一大快事。

五、赏识学生, 激发潜能

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孩子在哪一个阶段进步最大?结果发现是孩子在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每一个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时, 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 即使孩子说话, 说得再差, 再迟, 我们也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抱怨, 只会不断地鼓励、赏识;孩子走路, 摔跤再多, 父母从不会嘲笑他, 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 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走路、说话。这件事例给我们一个启示:赏识, 成功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明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 不复存在。班主任要敢于放手, 给予学生勇气、鼓励, 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并顽强地站起来。赏识教育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 使学生能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 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李晨洋, 一个聪明、好动、懒散的大男孩。由于他体格“庞大”而被任命为我班的安全委员, 因为贪玩, 成绩一直呈下滑趋势。除了对我这个班主任还忌讳一下, 其他老师他都不放在眼里, 着实让我头疼。课间我特别留意他, 我发现他居然爱唱京戏, 这可是在他的年龄里少有的, 正好我们正在学一篇古文《包拯》, 于是就让他在班里一展歌喉, 好家伙, 一下子就把大家给镇住了, 还有同学居然要跟他学戏, 他成了班里的“红人”。我看时机成熟了, 就找他谈话。告诉他作为“公众人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认真完成, 争取期末成绩有所突破, 这样大家才会更喜欢你。他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 一定完成“任务”。这以后, 他真的有了改变, 他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认真, 并在全校《诵读经典》活动中荣获学生组一等奖。拍照的、录像的、采访的, 可把他忙坏了, 这下全校都知道我班有个英俊潇洒的小诗人。这对他的促进非常大, 每次读课文他都抢着读, 一有活动他就积极参加, 而且自信多了, 懂事多了, 现在成了我最得力的小助手。

回首六年的班主任工作, 我感触良多:有付出, 有等待, 有劳累, 有失望, 有收获……2011年, 是我怀着美好憧憬走上教育岗位的第十五年。我仍然没有倦怠, 并再一次走上了班主任这个神圣的岗位。我仍在一如既往地爱我的事业, 爱我的学生, 在无声中放电发光, 在宁静中守望爱的收获。

我和许多教师一样, 有的都是教书育人的琐琐碎碎、平平凡凡, 如每天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辛劳耕作的农夫, 固执地守望着秋天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守望在学院派爱情的麦田里 篇11

我们生活在大学的围墙里,

因此,在那片田地里,

我们留下了有关爱情的浪漫、伤痛,

留下了有关性的幻想、冲动。

除却知识,驻足回望的时候,

我们更怀念学院里的爱情,

那些交织着理性与冲动的独断的念头,

掺杂着媒体和社会的混乱的表达,

给我们展现了一片阡陌无痕的麦田。

学院派爱情备忘录

▲眼球

两名相恋的大学生,在一次外出旅游中发生了性关系,不慎导致怀孕。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把眼球投向学校,与大学生有关的恋爱、婚姻、性观念等问题成为了2003年媒体讨论的热点,而关于校园的小说、专著更是空前火暴,一场关于学院派爱情的讨论拉开帷幕。

▲现场

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近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谈恋爱的经历。调查同时显示有超过81%的人谈了又分手。

寂寞使63.2%的学生恋爱

大家都恋爱了,特别是在周末,自己一个人在宿舍显得出奇地寂寞。如此便萌生了恋爱的念头。

浪漫气氛促成98.3%学生恋爱

大学生除了学习、睡觉,别的时间空下来就是用来谈恋爱的。再说了到哪去找这么好的一个浪漫环境。你说不去好好利用是不是一种“罪过”。

仅0.3%的学生恋人愿意毕业后结婚

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时,一两个月间的分手率竟暴增至13.6%。这表明“大学恋情”的脆弱性,就像温室里的牡丹,放到现实环境中不堪一击。

▲行为

校道上的爱情宣言

海南大学一男生为了向自己心仪的本校女生表明自己的爱恋之情,用油漆在该女生居住的校园宿舍楼旁通道的地板上写上了一条长约10米的“爱情宣言”:“……爱你是一辈子的事。”每个字约25厘米见方,图案和文字部分都用油漆绘成。

999朵玫瑰

为向心仪已久的女生求爱,天津大学的一个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精心摆上了999朵玫瑰和一圈心形蜡烛。在黯淡的夜色下,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这颗心在“跳动”,“心”的周围站满了好奇的学生。

同样,兰州大学校园里又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真实故事:一痴情男子手捧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来到该校女生公寓门前,向心仪已久的她示爱,引来许多围观者。20分钟后,他的举动最终迎来心爱女孩款款的身影。

▲观点

大学生可在校登记结婚

随着新《结婚登记条例》颁布及“高考报名考生不再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的实行,在校大学生登记结婚,成了高校热门话题。有关部门对高校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尽管对在校大学生结婚表示理解,但八成大学生自己表示不会在校结婚。

学院派爱情战略三步走

求爱——是谁的荷尔蒙在飞?

熟悉校园,必然熟悉那些和校园记忆紧紧相连的场景,是那样的亲切,回想起来,又是那样的幼稚,也许,还会有些淡淡的辛酸。那个季节,是我们的荷尔蒙在飞的季节。

经典场景:

A.纸条不能承受之重

使用率:90%

成功率:30%

场景描述:可兰/毕业3年/26岁

在大学里收到纸条是最平常不过的,我们女生们甚至把他作为一种荣耀,每到夜谈的时候,都会有这方面的新闻。

第一次收到纸条是在一堂选修课上,那天我们等了近二十分钟也不见老师来,有一些学生收拾起书包走了,我留下来准备上自习,正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男生出现在我面前,将一张对折的小纸条放到我桌上,然后指了指后面,我顺着他的手向后一看,马上就发现了一张涨红的男生的脸。我回过头展开纸条,上面写着:“下课后我在门口等你。”我也不知当时想了些什么,总之,收起书本就急忙离开了教室。

B.灰姑娘的传说

使用率:20%

成功率:90%

场景描述:小丰/毕业5年/31岁

大学在我心里最珍贵的记忆是一次演出,元旦的时候,系里要举办一场晚会,每个班要求出一个节目。我当时是班里的文体委员,当下我们就决定排一个话剧,选来选去,还是定了灰姑娘的故事。女主角自然是我来担纲,男主角的人选却让大伙发了愁,我们只得选定了三个来备选。事实上,那些男生倒不是为竞争一个角色,却是奔着我来的,结果灰姑娘的故事在现实中掉了个儿,我找到了自己的灰小伙。

C.身后那双默默的眼神

使用率:70%

成功率:20%

场景描述:林依/大三学生/21岁

当你身处大学校园的时候,身边总是有许多双眼睛在飘。如果你对这些眼睛过于敏感,你就会显得有些神经质,而如果你对这些眼睛过于掉以轻心,就会在同学里显得傻里傻气的,一不小心,还会意想不到地伤害一些人。

我们宿舍有一位女生,长得虽说算不上标准美女,是看起来很纯的那种。她的性格较孤僻,经常一个人上自习,后来,我们时常发现只要她一到教室,数学系的一位男生也会马上出现在她所在的教室。并总是坐在她后面的位置上。对这件事,我们心里早有了数,可她还是没反应。后来我们开玩笑提醒她,她还是没有在意,直到有一次那位男生坐到她的身边,并想和她聊聊的时候,她才大吃一惊,并迅速地躲开了那个男生。可是,那个男生还是时不时会出现在她周围,默默地看着她的一言一行。

热恋——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

大学里的恋爱情景大多是雷同的,就像一道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如果我们恋爱,就启动这个程序,让我们手牵着手,仰望星空,边走边回忆吧!

第一步:喜悦

证据:电影票/林阴道

身体接触部位:手

看的什么电影,其实大家现在都忘了,忘不了的是那一刻的感觉。四只眼睛紧紧咬着银幕(夜空),两只手却在不知不觉中靠拢,突然,有力的那一只握住了纤细的另一只,纤细的一只欲急忙抽走,却再也来不及了,于是,两只手融化在了掌心的汗水中。

第二部:激动

证据:草坪/树枝

身体接触部位:唇

世界在那一刻消失了,空明之中仅有的你和她(他)漂浮在一潭翠绿的水中,两个唇的界限,是恋爱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刹时,所有的冲动涌出体外,流淌在两个人的唾沫之间。相守一生的约定,就是在那一刻凸显的真诚。

第三部:甜蜜

证据:食堂/教室

身体接触部位:腰/肩

当两个人肩并肩或相互扶着腰出现在图书馆、教室时,周围的人都被那样的甜蜜传染了。而当两个人坐在食堂里相互喂饭时,除了自身空无他物的甜蜜外,随处可见的就是“光棍”们愤怒的眼睛。

第四部:恐惧(选修)

证据:出租屋/宾馆

身体接触部位:全方位

当恋爱过渡到同居时,爱情中便掺杂进来了性的恐惧和日常生活的琐碎。于是,吵架也悄悄成了两个人生活的主题曲。拮据的求学生活和无休止的欲望之间的冲突把持着整个恋爱的节奏。

学院派爱情并没有在这里终结,而是变得丰富起来。

学院派求爱杀手锏:

▲武器:刀——直接求爱

战术分析:不用费心考虑用什么计谋,面对心仪的人,直接说出你的要求,并要求对方快速作出反应,达到既定的战略目的。

适用人群:体育系男生

制胜指数:8 战略效果指数:1

▲武器:枪——一针见血

战术分析:经过充分的战前考察分析,找到对方的弱点,一步到位,命中对方要害,让对方无还击之力。

适用人群:心理系学生 制胜指数:9

战略效果指数:10

▲武器:剑——声情并茂

战术分析:一份份感人的情书,一支支娇艳的玫瑰,一件件出其不意的礼物,让对方沉醉在你编制的美丽之中,同时又不知不觉落入你的陷阱。

适用人群:中文系学生 制胜指数:9

战略效果指数:9

▲武器:戟——周边进攻

战术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礼(礼物),先将目标的周围人群逐个收服,让对方时时处在你的监控之下,通过她(他)周边的人不断施加影响,只要耐着性子等一段时间,目标自然被你收服。

适用人群:政治系学生 制胜指数:8

战略效果指数:10

▲武器:锤——步步为营

战术分析:首先稳住自身阵脚,不慌不乱,找准目标再下手,每动一步都要达到预期效果,最终走向胜利。

适用人群:数学系学生

制胜指数:6

战略效果指数:7

▲武器:鞭——无影无踪

战术分析:默默地关心对方,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感动对方,即使不成功,也不会埋怨对方,只祝福对方一生幸福。

适用人群:生物系学生

制胜指数:5

战略效果指数:3

▲武器:棍——横扫一片

战术分析:为确保自己处在有利地位,将靠近对方的敌人全部清除,让对方处在孤立的环境中,到那时,他(她)就只有选择和你在一起了。

失恋——毕业了,我们的爱情怎么办?

随着毕业的日子临近,毕业生除了忙于应付自己就业和升学,也在忙碌着给自己的大学恋情一个安置。

当一切美好都变成过眼云烟时,我们不幸地发现:学院派爱情的成功率仅为4%~8%,而随着户口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变,成功率也只在10%左右。理智地说声再见,虽然毕业等于分手,但是亲爱的,我真的无能为力。

同学们,我们只好援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的话聊作安慰:“从社会学角度讲,是异性之间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交往过程中女生可了解男性理性的美,男生也可欣赏女性非理性的美,这样整个社会的相处才更融洽。所以,大学生谈恋爱是好事。”

学院派爱情的历史形态

▲远古时代

很久很久以前,似乎学院里还没有女生,爱情当然就不会发生,当然,如果同性恋也算爱情,就另令当别论了。但偏偏是这样一个时代,诞生了学院派爱情的经典之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这里没有必要考究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有没有可能混进学堂,凄美的爱情故事总是为我们的学院派爱情开了个头,一开始就把GGMM们的爱情渲染得如此浪漫、悲惨。

据此,产生了学院派爱情最初的象征:双宿双飞的蝴蝶。

特征:形影不离、色彩斑斓、来去无踪

浪漫指数:★★★★★

操作指数:★☆☆☆☆

▲启蒙时代

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土地上开始出现一座座叫作大学的地方,那里住着一群追求知识和思想的年轻男孩和女孩,当然,除了学习,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恋爱。

但是,因着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爱情多少成了点缀。值得注意的是,学院派爱情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却开始在这个时期全面启蒙。

特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怎敢恋爱。

浪漫指数:★★☆☆☆

操作指数:★★☆☆☆

▲地下时代

文化大革命后,全国恢复高考,满肚子求知渴望和荷尔蒙的年轻人重新回到了校园,在经过启蒙时期后严重受挫的学院派爱情,如星星之火般开始在各大学迅速蔓延,然而,在校方明令禁止大学生恋爱和社会强烈的反对声中,学院派爱情只能在地下开展。

从这个时期开始,学院派爱情像涌向岸边的海水一样,一遍遍拍打着人们固执的观念。带着爱情符号的朦胧诗也终于敲开了通往爱情圣地的地上之门,他们也最终为下一代在大学里疯狂恋爱的人们铺平了道路。

特征:误入草丛深处,惊起鸳鸯无数。

浪漫指数:★★★☆☆

操作指数:★★★☆☆

▲同居时代

从爱情到同居,似乎成了学院派爱情的最终归宿,而从同居开始的,是对整个社会性观念的挑战。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幼稚与成熟两者交接的关键时刻,伴随着残存的幼稚性和抗诱惑力弱的特点,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成熟期的低龄化,不少大学生已有sex经历……

同居=爱情+性+金钱+避孕……

▲反对派

A女生:绝对不赞成这有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同居,万一他不要我了,岂不是很惨!

B男生:我自己不会同居,作为一个学生,同居或多或少会对学业有影响,同居是要负责任的,更是涉及到伦理、法律等问题。(注:反对大学生同居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多为女生以及比较传统的男生。)

▲赞成派

A: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那么保守?想当年我国某报刊出第一幅裸体照,第一次裸画公开展出时也大惊小怪的,如今我们说它们是艺术。

B:性压抑的婚前性行为更可怕,所以我认为与其压抑,不如正视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适度的性(即使在婚前)是有好处的。(完全赞成大学生同居的为数较少。)

▲中间派

A: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同居都有自己的特殊原因、条件、机会,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和道德观,对大学生同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自己不会,别人怎么样我无所谓。

C:勉强赞成。但前提必须是两人的感情已发展到可谈婚论嫁的地步,总之是必须考虑终身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观点属于此类,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同居较宽容,且有条件地承认,并不一口否定,但又不绝对地赞成。)

专家:大学生同居不能仅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在带来许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以及洋垃圾,如性自由、黄色文化。这未免会给校园带来强烈的冲击波。从历史背景看,自宋明以后,社会对性压抑非常严重,对于女子来说,贞操重于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居表明性观念的开放,具有进步的一面;从媒体方面说,越来越多有关性的报道、广告,尤其是那些淫秽书刊,还有很难控制的网络上的黄色东西,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引导;此外,今天良好的避孕工具、技术的推广为同居提供了条件和安全的保障。但我反对大学生同居,毕竟学生是以学业为主的,同居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很难说同居都会有以婚姻而告终的圆满结局,这必然会给双方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特征:租房热

浪漫指数:★★★★☆

操作指数:★★☆☆☆

▲网络时代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一项相关调查指出,超过40%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

“理性”型比“前卫”型更容易网恋。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但不是性格越“前卫”的人,选择这种恋爱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在有网恋经历的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网恋者(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

曾经失恋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

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同龄群体的从众性促进了网恋。

绝大多数(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

特征:有一个新词叫“包夜”

浪漫指数:★★★★★

操作指数:★★★★☆

做文学天地的守望者 篇12

一、探索意义

1. 探索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人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 我是谁, 我为什么而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如中国的《诗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西方的《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浮士德》《哈姆莱特》等。这些文学作品不论体裁、题材, 不分国界, 都对人类生存价值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拷问。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个敏感细腻的精神世界, 给人类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支点。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认识和了解世界, 感悟人生真谛, 体会生活的意义, 寻找个人的生存目标。

2. 承载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又有区别, 文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精神走在时代前沿, 发扬着引领社会风尚的先锋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又推动了历史进步的车轮。比如中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使民主、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 正是对此前的思想文化禁锢的反叛, 其中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 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 对理想主义、民主化的向往等, 对今天文文化多元化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文艺复兴是对欧洲中世纪神学禁锢的反叛, 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开始摆脱神的束缚独立思考。之后启蒙思想中的文学更是深刻的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 抨击封建贵族的统治, 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文学创作取材于现实,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所以将不同时代的文学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它能连贯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 真实的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化始末。文学的这种作用在中国更加明显。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 与其他民族相比, 它的历史具有连贯性, 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从尚书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从汉赋到唐诗宋词, 从元杂剧散曲到明清小说, 它们清晰地记录了我国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特征。

二、承担责任

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 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根据班达的定义,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甘冒被烧死、放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他们是具有象征性的人物, 其特征在于坚决远离现实的关注。像这样的人数量必然不多, 也无法以例行的方式培育出来。他们必须是具有坚强人格的彻彻底底的个人, 尤其必须是处于几乎永远反对现实的状态。在班达看来知识分子的形象应该是“特立独行的人, 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 耿直、雄辩, 极为勇敢及愤怒的个人, 对他而言, 不管世间权势如何庞大、壮观, 都是可以批评、直截了当地责难的”。萨义德也说过“我一向觉得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 而不是顾问的角色, 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 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知识分子应该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不顾任何艰难险阻”。在他看来, 越是国家艰难的时刻, 知识分子的批评作用就越是重要。

作为文学知识分子, 身处现代社会的大潮中更应该坚守自己的责任, 敢于做一个孤独的守望者。要看到文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文学的社会功用以及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和思考命题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要发挥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作用, 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 尖锐的指出社会的缺陷。作家要创作超出读者期待视野的作品, 做到以作品引导读者, 而不是迎合读者品味。要以文学创作为手段, 以文学作品为工具, 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构建中应有的作用。

著名作家彭学明说:“在传统阅读受到挑战之时, 莫言的创作获得世界文学最高荣誉, 给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坚信文学力量的作家和读者以很大鼓舞。”莫言获得诺奖, 引发人们重新关注文学, 思考什么是“作家”, 真正的文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只要认真读过莫言的《红高粱》《生死疲劳》《檀香刑》等作品, 就不能否认, 莫言的思想与艺术高度绝非表面肤浅的“迎合现实”, 而是令人震撼地挖掘了现实和历史中最隐秘的真实, 表现了生命的昂扬勃发和原始欲望的野性呼唤, 进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话语能量。

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 除了坚守自己的职责外还应该看到现代媒体对文学发展的有益作用。首先, 电影分担了文学的部分责任, 立足于既有的文学作品之上, 又有自我创造。电影的产生依托于剧本, 在一定意义上剧本写作也是文学创作, 它批判着现实, 构建着广阔的社会前景, 扮演着社会批判者的角色。其次,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文学, 更加突出了一些人生的主题。首先就媒介而言, 电视剧的播放有助于相关文学作品的传播及阅读。比如早期根据四大名著拍成的同名电视剧可谓家喻户晓, 成为了与文学作品一样不可超越的经典。另外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经过电视剧的改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促进了其传播和普及。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 使一些优秀网络小说迅速走红, 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文学作品。与实体出版相比, 网络出版环境更加宽松, 这就为作品发表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平台。网络文学以其平民化的思想意识在网络上创造了人人平等的局面, 使得文学不再只是精英的文学, 文学评论不再是文学评论家的专利。

文明与文化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角色, 文学是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 保持文学创作的坚定性, 引领文学创作始终走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是现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新华出版社, 2005.7.

[2][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J], 三联书店, 2002.

[3]曾锦标.《大众文化时代纯文学危机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 2002第5期

上一篇:会计产学研基地下一篇:实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