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守望者

2024-09-28

传统的守望者(精选8篇)

传统的守望者 篇1

吾师黄济先生仙逝,弟子痛失良师。教育学部中英、家永诸君让撰挽联,遂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风化雨,垂师者典范,弟子咸尊;仁者不忧,知者不惑,温良敦厚,呈君子气象,士林共仰”。随后请述胜君润色,即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存师者典范,后生如沐春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有君子气象,士林咸推大德”。又与中英君商定,则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存师者典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续君子遗风”。请92岁高龄的何光荣先生书写时,因口音传递之误,将“师者”写作“师德”,一字之差,涵义变化,但亦觉得与吾师品质契合。于是,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存师德典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续君子遗风”悬于英东教育楼追思堂和八宝山兰亭告别间。吾师堪称“师者典范”,其基本特征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师有“君子遗风”,其显著特征是不忧不惑,集仁者与智者品质于一身,亦值得士林传扬。连日来,总是沉浸在缅怀与追忆之中,整理先生遗存,翻阅《黄济口述史》,不免想再写点什么。吾师九十华诞之际,曾作《中庸者:吾师》(载《中国教师》2010年第14期),也曾作《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足迹》(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称吾师是“新中国教育哲学的拓荒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守望者”“西方教育哲学的淘金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的担纲者”。观其一生,概而言之,吾师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

一、自幼读八九年私塾,打下深厚国学根基

“守望”者,守护和伺望,以期有益而有成者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守望者,其本身必有中华传统文化之积淀与涵养。此其一,吾师备矣。

民国10年6月16日(西历1921年7月20日),吾师生于胶东历史文化名城即墨西阁里,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早期教育。吾师原姓于,名鸿德,“德”为辈分,“鸿”乃鸿雁之鸿,即“雪泥鸿爪”之鸿,尝撷取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意,将自己的论著喻为《雪泥鸿爪》,也曾以“雪鸿”为笔名发表文论。根据《黄济口述史》,吾师在同辈中是长子,是于家当然的继承者。当家的二祖父于延繍对吾师抱有厚望,呵护有加,管教甚严,要求“行为有礼貌,讲话有分寸”,甚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食不语”,用餐时也不得发出“吧唧吧唧”声;不得浪费食物,若丢有饭粒,必须捡起来吃;吃菜吃近处,不得连着夹菜吃;做力所能及事务而不得叫苦喊累。由此,吾师初步养成了礼貌待人、慎于事而讷于言、勤俭耐劳的良好习惯,并保持终生。与吾师三十余年相识相处中,时常听吾师言及,诸如捡起掉落的饭粒吃,则常于同桌就餐时目睹,深受耳濡目染之益。

吾师自认:其二祖母苏氏为真正启蒙老师。尽管苏氏“不识字、无文化”,但性格敦厚,善与人处,懂得许多历史和神话故事。所讲述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引发了对天工的憎恨和对喜鹊的爱意,平添了对牛郎织女这对劳动男女的同情心,也对后来理解相关诗文提供了背景知识。如后来读到苏小妹与秦少游完婚时所作“百年良缘在今宵,诸君何必苦相熬。可怜织女河边立,速放女郎渡鹊桥”,就自然与童年听到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联系起来。其二祖母苏氏所讲述即墨先贤李毓昌因查赈反贪而就义的故事,在幼小心灵中树立起一座浩气丹心的丰碑,产生了敬仰和爱慕之情。1993年,李毓昌先贤遇难185周年,中央人事部举行“清官与廉政问题”座谈会,吾师撰文《浩气存宇内丹心照千秋》,来缅怀先贤,昭示后昆。那年,有幸来到吾师身边读博,先生曾送该文打印稿,读后颇受教益,如今仍收藏着。

吾师外祖父乃忠于前清的遗老,尝饱读经书,有秀才功名,只是不肯教“洋书”,恪守“君子固穷”圣训,不免家境贫寒。为吾师起乳名“真子”,概有做“真人”不做“假人”、“做真君子”不做“伪君子”之意,这对吾师均有不少激励。如今看来,吾师绝未辜负外祖父之良苦用心。其母亲黄氏自幼生活穷苦且染肺疾,但勤劳质朴,在于氏家族待人和善,是备受称道的贤良女性,不幸早故。吾师后取“黄”姓,实有纪念母亲之意;名曰“济”,“道济天下”之济。观吾师一生,不特抱有“济世”之志,尚且有“修己安人”之实。

吾师国学积累主要源于八九年私塾。不到七岁,吾师就由其父送到一位秀才开办的教馆读私塾。入学第一件大事是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磕头,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树立起了孔夫子的圣人形象。吾师常对我言及:“我第一个头是给孔夫子磕的。”确乎如此。私塾学习和背诵的主要内容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养教材以及《论语》《孟子》等典籍,由此初步打下了国学基础。两年后,吾师师从远房四伯父和继母之父江敦荃,主要学习《四书》和《五经》中的《诗经》和《书经》等经书。对吾师国学积累影响最深者,乃即墨著名老秀才朱子勃。1934至1936年春,朱子勃老师来家馆讲授经、史、子、集,涉及不少典故、故事,补讲了从前只背不讲的经书,讲授了作文和诗词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吾师后来写成《诗词学步》,即得益于朱老师的教导。朱老师是位品质高尚、循循善诱而颇有创见的良师,吾师从中获得的不只是古典知识,而且有爱生如子的品质,还有那“学古而不泥古,尊儒而不排他”的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二、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守望者”,必以其中华文化之积淀与涵养,终身矢志不渝地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教育与研究。此其二,吾师亦备矣。

吾师读八九年私塾后,就读于县立考院小学、青岛礼贤中学、山东省第一临时中学。高中毕业时立下从教济世之志:“余深感教育之落伍及自身所遭之不幸,故愿竭力以学教育,从事教育,希能予贫寒无告而失学者以求学之机,使无感就学之难与失学之苦也。此余宿志”;并期望“未来之中国得独立于世界”。此后,吾师就读于北平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国学根基,而且积累了深厚的新学素养,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70年来,吾师基于如此知识背景,潜心从事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最为显著者,乃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开设传统教育哲学课和国学讲座之余,先后著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诗词学步》《国学十讲》;主编《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近年倾力主编《中华国学教育经典丛书》,撰写其中的《古文启蒙》和《诸经选读》部分章节。为增强《诸经选读》的可读性,住院期间,还强忍伤痛折磨,研读《战国策》。弥留之际,仍牵挂《中华国学教育经典丛书》和《四书解通》的完成与出版,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守望一生。

吾师作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拓荒者”,一再强调当代教育哲学研究绝不可割断历史,而应自觉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吾师在完成《教育哲学初稿》的过程中就深切意识到,“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而且在《教育哲学初稿》不少章节中,融入丰富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作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必修课,80年代初期,我师从陆有铨教授学习教育哲学课,用的教材正是先生修订后的《教育哲学》,学来别有一番滋味。也正是在此期间,借全国教育哲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第一次见到令人仰慕的黄济先生。1988年,先生与陆有铨教授合作撰写的《我国教育哲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明确提出:“挖掘和整理我国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一科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确信“一部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史,为教育哲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我是在西藏拉萨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在自己订阅的《教育研究》杂志上看到此文的,此后反复捧读。五六年后,帮吾师清理书籍、文稿时,还见到两位先生合作的文章手稿。近日翻阅《黄济口述史》得知,将我带入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领域的启蒙老师潘伯庚教授,曾送吾师《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一部,该书一直是吾师查阅相关资料的主要工具书。随后,在吾师书架上查找到该书,潘师赠书时间为1988年5月27日。而今,潘师和吾师相继仙逝,陆师年过70就顽疾缠身,步履蹒跚。每念及此,怎奈怆然若失!

1994年6月,吾师精心策划并主编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之前,先生让我看看书稿清样,用先生的说法是“请建福同志指正”,我则岂敢!清样书名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概论》,我当时正与述胜君合著《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便贸然建议以“传统”取代“古代”,先生欣然同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全面阐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合一”等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哲学通论》中的第一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教育哲学的体系化,令教育哲学有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为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教育的“源头活水”,先生耄耋之年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完成《国学十讲》,并率众弟子编撰《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其中《四书解读》由我主编完成。我是最后一位完稿者,吾师不仅未曾责备,反而认同并称赞我对《论语》“修己安人”核心价值的概括,并在书稿左侧罗列了自己的构思框架。至于《孟子》,吾以“崇善施仁”来概括其核心价值,但近日从吾师遗存中发现,先生更愿用“居仁由义”取而代之,也在书稿左侧罗列了自己的研究体系。遗憾的是,弟子再也没有机会就此请教吾师矣!当年,为丛书编写出版,吾师精心组织,细致雕琢,乐此不疲,可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吾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热切关注并积极推动国学教育,不辞劳苦。仅以莱西、青州之行为例。2007年12月10日,陪同吾师风尘仆仆自青岛赶往莱西。大家先兴致勃勃参观月湖小学的国学表演,学生将歌舞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的背诵融合,吾师颇以为有创见,并欣然为该校题字:“弘扬千秋业,培育百万生”。滨河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上,吾师观摩五年级学生诵读《孟子》篇章时,有感于学生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甚理解,而提出对经典“作一些浅近的解说”的主张,并为该校题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接着,吾师为全市200多位校长教师代表以“学习孔子哪些教育思想以及如何学习”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先生引经据典,循循然善诱人,令听众欲罢不能,赢得了阵阵掌声。随后,不顾劳累,与莱西教育局局长们畅谈如何编撰传统文化教材问题,并为教育局编写的习字教材题字:“一笔一划习字,一心一意运笔,一朝一夕勤练,一生一世受益。”期间,吾师还到莱西一中饶有兴致地观看何思源留下的“乐育可风”石碑,且作权威解读。12日,陪同吾师在青州参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开幕式,先生代表课题组致辞,表示愿与大家一道毕生致力于推进国学教育,期望大家集思广益,切磋琢磨,不断取得佳绩。当天,先生参观云门书院创办的双语学校,听取来自北京、山东、吉林、四川等地开展国学教育的经验交流,观赏观摩课并作简要评议,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期间,还参观青州博物馆,作《青州颂》赠市领导,表达对千年古都的认知和期待。来去匆匆,吾师意犹未尽。只要是中华文化教育,吾师一点一滴总关情!

三、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

中华文化教育“守望者”,其本身必有对中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必有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态度。此其三,吾师备矣。

吾师始终对中华文化怀有“温情与敬意”,时常告诫弟子:避免偏激的历史虚无主义,避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避免似是而非的文化自谴。吾师对我向有“好古”而“尊儒”之虞,则常相提醒慎之而“适度”。2012年9月2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时,吾师作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筹备者,作为中心名誉主任,为学院成立中心而备感欣慰,欣然命笔,题写“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相勉励,还应强烈要求在会上讲讲,“就讲三分钟”。谁知,这位自称“90后”的尊者,一讲就是10多分钟。这一讲,无疑成为当日最精彩的一幕。近日,在所呈《四书解读》审读稿中,发现吾师在一张药品说明书背面记事:“9月27日(星期四)参加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有车接。”面对这张纸条,我看了又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思绪拉回到中心成立时的场景,耳边不时响起吾师慷慨激昂、充满期待的诠释……与其说那是格言的诠释,莫若道那是生命的守护!

“学古”,就是要通过经、史、子、集的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人格。2006年,面对日益兴起的“国学热”,吾师在《如何看待“国学热”》一文中认为:“这股热潮的出现,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件大好事,应当肯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国学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甚至有的还数典忘祖,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2014年10月中旬,受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之邀,吾师帮助审读教育部新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品德、历史等教材,并就如何将古代经典和诗文有效融入品德教材之中提出宝贵建议。

“学古”不是“复古”。2009年9月《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读后感”中主张:“我们是要学古,而不是复古;要执信,而不是迷信;要重效果,而不是重形式。”“不泥古”,就要处理好古今中西关系,注重传承中发展,借鉴中创新。“九五”期间,吾师与郭齐家教授主持完成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在其撰写的第四章“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和转化问题”,进而提出了“把中国教育传统这一历史前提和资源转化为现代化的‘源头活水’”的历史使命。视中国教育传统为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在当时不失为卓见。我有幸参与该项课题研究,承担其中的“儒家文化教育的国际影响”专题,并作为该书的第五章。我刻意突出“文化”二字,且完成得不易,尽管交稿较迟,吾师还是给了不少鼓励。吾师在2006年发表的《如何看待“国学热”》一文中强调科学地分类对待历史遗产:有的“可以完全继承”,有的“需要去粗取精、择优吸取”,有的在当时或许是需要的但“绝不能应用于今日”。而且反对“厚古薄今”,否则后果会“得不偿失”。2008年发表的《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一文提出:“国学热”的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发高烧”,要掌握一个“度”;更要对症下药,不要乱开药方,避免误导。

“尊儒”就是要敬畏儒学,其中包括儒家经典和圣贤。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发挥过积极作用,理应对其代表人物孔子抱以温情和敬意。孔夫子的圣人形象,吾师在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树立起来。2009年,吾师撰文指出:“中国出了一个孔圣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确信:“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称道孔子为‘万世师表’是恰如其分的。”2010年撰写的《三论“国学热”——关于国学学科的建制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文中强调,“中国出了一个孔圣人,而且是世界伟人,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出了一位孔夫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旗帜。”吾师由衷赞同将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作为中华教师节。1984年12月15日,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吾师曾与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赵擎寰诸教授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不久,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中华文化自觉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期望赋予教师节以文化内涵。早在2005年,与吾师交流中,先生就明确表示:“如果将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作为中华教师节,我同意。”2013年,国务院法制办提出修订四部教育法规,拟将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作为中华教师节,吾师亦表达了期待之情。遗憾的是,吾师有生之年未能看到这一天!

“兼顾百家”,就是不独尊儒家,要兼顾诸子百家,乃至将经、史、子、集贯通,将“己美”与“他美”结合起来。熔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于一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是吾师由来已久的愿望。1994年,吾师撰文提出:在发扬传统教育思想时,“要以儒家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长,集古代优秀文化的大成”。2001年2月《教育哲学通论》出版后之所以好评如潮,就在于吾师坚持“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研究思路,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还着力回应当前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体系。吾师2008年发表的《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一文明确提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家为主,兼顾他家。”认为儒、道、墨、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对宇宙、人生、政治、军事、伦理、道德、哲学、逻辑等各方面,无不涉及,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精辟的文化宝库。2010年撰写的《三论“国学热”——关于国学学科的建制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文中强调,不仅要学习经书,还要注重史、子、集,尽管经学重要,但“国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是来自‘子’书,而不是来自‘经’书”;不仅要重视儒家,还要重视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在‘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其他各家中一些重要思想也被忽视”。实际上,“在哲学方面,道家有重要贡献;在科技方面,墨家远胜于儒家;在儒法之争中,也常有‘外儒内法’或‘王霸道杂之’;如此等等。”难能可贵的是,吾师强调“对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发掘”。认为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以汉文化为主,并不等于汉文化唯一,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学习国学,不应忽视对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发掘。”

两年多来,遵循先生教诲,国学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学教育研究、国学教育学术交流、国学教学、国学师资研修、国学政策调研咨询,重儒家经典而兼顾经、史、子、集,努力做到古今融通、古为今用,未敢懈怠。每次当面问及,或电话获悉,吾师都为国学经典教育的持续推进而感到欣慰。遗憾的是,中心成立时吾师提出的两点希望(第一,希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出一套学习国学的丛书,希望专家们帮助,希望学院全体同志努力;第二,希望出一个国学研究的专刊,以促进国学的研究与普及,)至今尚未落实。尤为遗憾的是,吾师近年倡导并着力主编的《中华国学教育经典丛书》和《四书解通》,远未完稿。牵挂师母晚年怎度之外,接续著述想必为吾师所最为期许。非不为也,实难能也。吾等当“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断以国学教育的新成就,尽力以国学经典的新著述,告慰吾师!

哲人其萎,“落红”有情!“落红并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带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化作春泥而润泽花木,滋养根叶,必将孕育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更加甘美的硕果!

传统的守望者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刚踏进法院大门的一名新兵,能有幸走上这个演讲台,感到非常激动。此时此刻,我的法官老师们正同往常一样,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来表达对他们最真挚的感情,同时和大家一起分享“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心得体会。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光荣传统,守望社会和谐》。

砥砺九十载,幸福亿万人。中国共产党走过90年光辉历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传统的精髓;忠诚党的事业是革命传统的本质。

今年初,中央政法委吹响“动员号”:在全国政法系统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带动下,社会阶层出现多种分化,人民的思想意识观念和社会利益诉求也呈多元化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司法需求日趋增强。

唯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百姓的满意为落脚点,始终坚持为人民司法,才能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审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人人参与进来、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我们邳州法院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大道理”、“大主题”与“小节目”、“小活动”有机结合,丰富教育载体,扎实推进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全体干警经历了一次神圣的精神洗礼。

重宣入党誓词、重读红色经典、观看经典革命电影、传唱红色歌曲、瞻仰碾庄烈士陵园、访问革命老人……干警们在亲身实践中认同传统、感悟党恩、牢记使命。

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动员会、推进会;纪念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光荣传统教育的针对性和感力。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化解纠纷矛盾,真心诚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他们正用行动实践着穿上法袍那一刻起的责任和心底那一声声“为人民司法”的诺言。

立足服务执法办案,能动司法、奋力开拓,用智慧和忠诚践行着公平正义,用心血和汗水弹奏着一曲曲司法为民之歌。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特别是在安逸舒适的和平年代。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从警、为什么奋斗……

作为一名青年干警,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是为百姓做一件好事,捐一些钱物吗?是为群众 服务一次,争取一些利益吗?是为当事人办一个案件,追回一点损失吗?不是,都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应该是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作为共和国建设的护航者,我们司法队伍一直坚守着“司法为民”的信仰。新型法官宋鱼水,明辨是非,不乱分寸,被当事人誉为“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百姓法官陈燕萍,情系民众,14年办案3000多件无一差错,在公正执法中书写出和谐之美。

铁法官谭彦,以清廉如水为立身之本,秉公执法为生命之魂,用燃烧的青春谱写出司法为民的壮歌。

信访法官陈玉浩,视群众利益大如天,6年间接访群众5000多次,走访百姓1000多家,化解矛盾10000多件,在信访“小岗位”上做出了令百姓信服的“大业绩”。

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法官的青春不仅有飞扬,还应有对社会的责任,对未来的承担,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我,很想像他们一样,拥有着为人民奉献而深感幸福的青春。

虽然我们还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向往,可以追求,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信仰;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这么伟大的事迹,但我们可以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工作。

就在我身边,在邳州法院,众多普普通通的人民法官,也正在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内涵,捍卫着公正司法的尊严。

省“十佳法官”冯遵亚,以推动行政审判与行政执法良性互动为己任,率先在全国提出“行政非诉案件审查听证制度”,被辖区群众视为“贴心人”。

刑事法官徐峰,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邳州扫黑除恶审判工作中,明察秋毫,铁面无私,让犯罪分子哀叹,保人民群众安宁。

青年法官张琦,以男性少有的细腻与耐心,平息冲天的怒火,解开郁闷的心结,经他调解,反目成仇的父子其乐融融,大打出手的邻里重归于好,濒临危机的婚姻破镜重圆。

因为有信念,他们更努力。春寒料峭的乡间小道,有他们逆风而行的脚步;酷暑难耐的夏日子夜,有他们挑灯夜读的身影;稻花飘香的阡陌田野,有他们息诉止争的瞬间;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有他们忙碌奔波的足迹。

今年6月,在邳州扫黑除恶专项活动中,17件25人毒品系列案件,13人数千万集资要案,成为邳州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刑庭三名法官带着铺盖吃住法院,连轴工作20余日,审阅卷宗70余卷2米多高,撰写判决2万余字,依法判决后,38名犯罪分子伏法认罪,社会各界拍手称赞。

可曾知晓,成绩的背后,是高负荷的职业病痛,是对家 庭责任与义务的无奈放弃。年轻的书记员曹瑞将持续高烧的孩子交给婆婆照顾,当4岁的女儿打电话说:“妈妈,我今天很勇敢,没哭!”时,电话一端的书记员已泪流满面。

年轻的司法干警,往往比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更成熟、更干练、更智慧,因为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压力十倍于他人,矛盾百倍于他人,在历练中,我们品味成熟的快乐。

送达、开庭、裁判、说理,平均每年近200个案件,注定我们在两鬓斑白之际,将满载丰收的快乐。一位老法官告诉我,他这一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当事人的笑容。就在昨天,他辗转数千公里,将一起10多年的疑难案件彻底执结,他的笑容绽放如花,我分明看到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之花。

邳州法院在法庭为收养的孤儿举办婚礼,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员妈妈”这一形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邳州法院长期培育,抓住亮点,借力推广的品牌之一。“党员妈妈”李欣是“2009感动邳州十大人物”中票数最高者,同时她也是“感动邳州十大杰出女性”,并获得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提名奖。

朋友们,这,就是我们邳州法院;这,就是我们邳州法院的法官。是他们,把正义熔进麦穗齿轮,把热血铸入斧头镰刀,把公正嵌入法徽天平。我知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可我愿做一滴雨露,去映射太阳的光辉;成一涓细流,去广大江海的深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激励我们奋斗进取的不竭动力。实现公平正义,人民法院责无旁贷;落实司法为民,人民法官当仁不让!我愿扎根在这最基层的民众的沃土,牢记党的教导,传承党的信仰,发扬光荣传统,守望社会和谐,无愧于人民法官的称号!

杨同灿: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篇3

“这是我们的责任”

和众多收藏家一样,杨同灿对于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如果买不起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金丝楠木的家具,就算买个老榆木的凳子,放在家里,闻着凳子所散发出的香甜味道,也比花几万元买个LV包更划算、更有价值。

看到一些年轻人只关注时尚,只追求短期的、奢华的物质,对老祖宗留下的好物件缺乏兴趣,杨同灿很是心痛。他认为,引领这些年轻人,让他们热爱国学、热爱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为了不辜负这一重大使命,他毅然放弃了从事多年的行业,转型到另一个崭新的文化领域,开始做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从2010年开始为文化街选址,最终在崂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文化街落户大埠东社区。崂山文化街共分三期:首期是青岛古早文化城项目,二期为青岛古早艺术街,三期为青岛民俗风情街。

从招商伊始,古早文化城对全部商铺,都设立了高“门槛”。“我们对招商严格把关,所有商家我们要一家一家地审核,商家必须具备两大要素才有进入文化城的资格:一是必须在业内有良好的口碑,二是必须要有货真价实的东西。”

为了对投资者负责,在古早文化城的规划中,杨同灿极力压低古玩业态的占比,从众多应选的商家中,仅精挑细选了3家古玩商家。他认为古玩很难鉴定其真实性与市场价值,而对投资者来说,当代名家的作品,比如瓷器、紫砂、雕刻、书画等,以及红木家具、珠宝、玉石、翡翠、沉香等,都是可以鉴定保真的。

以往,有很多收藏家采购红木要跑到广东、东阳、仙游等地,在那里形成了大规模的红木采购市场,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不法商人,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损失。因此,杨同灿在古早文化城中,专门设立了红木文化研究会。“现在搞收藏投资,不怕买贵就怕买假,成立红木研究会,就是想通过专家帮大家把好关。”同时,他还打算把一些假冒伪劣的东西放到专门的陈列柜里,供人们鉴别。

从2014年7月6日开始,首期的青岛古早文化城项目进入了试营业阶段。试营业的3个月期间,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在拍卖大厅里,将开办精彩纷呈的讲座和展览,而接下来的月月拍活动,将不做鉴宝活动,而是重点围绕有一定购买力的中青年客群开展红木等的拍卖活动。

“让人们真正关心、关注、收藏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精华,这样才能弘扬民族的东西。”杨同灿不止一次强调传承的重要性。他坚信,只要年轻人能走进文化街,工作人员能讲出一个物件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年轻人就一定会喜欢上这些传统的东西、爱上这些国粹。

“我觉得做这件事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去做。”投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杨同灿身上则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体现。

“文化大发展,需要分门别类”

为自己将要投身的事业,杨同灿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60多个古镇,并专程去过许多特色区域和名街,如福建的三坊七巷,北京的天涯古玩城、北京古玩城、高碑店、红木文化街等,以及上海的中福广场、虹桥古玩城等。通过游历,提升了眼界,也让他对文化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判断。他预料到未来十年是文化大发展的黄金十年,而文化大发展必须分门别类,只有细致划分,才有利于文化的有序竞争。

北京的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芳草地等经营得风生水起,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门类。另外,围绕天涯古玩城、北京古玩城、弘钰博古玩城等中心地带,衍生出了许多有关字画、紫砂、陶瓷等小门类。围绕红木文化产生的木雕艺术、彩绘艺术等小门类也发展迅速。

“搞文化收藏必须要分类,高端要走高端的路线,中端要走中端的路线,夜市、淘宝就要走夜市、淘宝的路线。”杨同灿认为,对于青岛而言,可以专门搞红木文化街、玉器街等等,一个地方一个特色,不能大而全。

但对于走高端路线的崂山文化街而言,杨同灿的内心又显得有些矛盾。虽然知道分门别类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强调,作为高端市场的引领者,必须先把所有的门类包含进来,然后再把其中成熟的门类扩展出去,这样更有利于文化艺术品收藏的发展。因此,在古早文化城的项目中,他很重视业态的平衡。

据了解,现在古早文化城的主要业态包含了红木文化中的四大流派、和田玉、翡翠、水晶、佛家七宝、茶艺、瓷器,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并建立了拍卖大厅,成立了红木文化研究会、周易风水工作室等。

文化城共有97家商铺,杨同灿为了平衡业态自己留了3家,虽然这些商铺非常紧俏,商家开出了很优厚的条件想取得剩下的这最后3家商铺,他也丝毫没有动摇。

“如果都搞和田玉,不行,都搞红木,肯定也不行,在这里必须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崂山文化街现在缺少石头、风水鱼、花艺、古琴、漆器、版画和刺绣等业态,以后会多引进这些业态。”

在青岛,已经开办了十五大街古玩城、昌乐路文化市场等一大批有名的文化市场,但杨同灿觉得青岛文化的布局还是少了,还应该成立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

“未来十年是文化大发展的十年,而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没有时间早晚的概念,以红木收藏为例,不要认为现在入行太晚,认为现在的东西那么贵就望而却步,要知道红木肯定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缺,再过几年肯定会更贵。其他收藏品也是如此。”

杨同灿建议,在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萎靡不振、资金没有很好的出路时,不妨考虑一下收藏。因为收藏既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又可以增长知识、传承文化,更可以坐等升值以增加物质财富。

传统的守望者 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海城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热土, 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海城市几年来为此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组织实施, 全面普查

海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5年2月正式启动, 首要的重要工作便是开展全方位的普查工作。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 其目的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在普查的基础上, 认定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或濒临消亡的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给予重点保护和重点抢救, 培养传承人。2005年至今, 文化馆组成普查小组对海城市29个镇 (区)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摸底普查工作。走访群众和老艺人, 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文字资料, 拍摄图片300余张, 并录制了我市多位民间艺人影像资料, 为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聘请老同志、老专家为保护工程的顾问, 邀请专家多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 以保证申报项目的质量。

目前经普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个门类40多个种类, 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文化空间、民间知识、传统医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高跷秧歌、民间鼓乐、喇叭戏、皮影戏、回族鼓子秧歌、牛庄馅饼制作工艺、小码头干豆腐制作工艺、民间剪纸、苏氏正骨、蒋大夫皮肤治疗技艺、关帝庙会、海城的风俗人物传说等等。

二、整理申报, 成绩喜人

经过几年的认真普查、调研、整理和申报, 一批珍贵、濒危并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保护、抢救。到目前为止, 到目前为止, 正式公布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12项, 其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海城高跷、民间鼓乐、海城喇叭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海城庙会、海城皮影戏、苏氏正骨、牛庄馅饼制作技艺;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打夯号子、小码头干豆腐制作工艺、蒋氏皮肤病治疗技艺、陶瓷工艺;海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民间文学。成功申报的这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极具海城地方特色积淀, 彰显了海城数百年的文化内涵, 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成立艺术团体, 进行展演

成立海城市文化馆高跷艺术团。海城高跷一直以来都得到政府的重视, 是海城的一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每年春节期间, 各镇文化站都组织各种形式的高跷秧歌表演, 海城高跷秧歌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国际民间艺术节、亚洲艺术节、国内各省市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博览会、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国第一、二届秧歌节、文化遗产日庆祝演出及央视欢乐中国行、《实话实说》等栏目展演。曾荣获辽宁省广场大赛群星大赛金奖, “华夏一绝”大赛银奖, 第四届央视CCTV舞蹈大赛获银奖, 首届中国秧歌节 (胶州·青岛) 获最佳表演奖、优秀组织奖, 第二届中国秧歌节获“最佳风采”奖, 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 (作品类) , 世界非遗节表演金奖等。2008年参加北京鸟巢开幕式前表演;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辽宁活动周演出, 向全世界展示了东北民间文化的风采。

成立海城市文化馆喇叭戏实验剧团。海城喇叭戏作为一个历史性民间戏种, 在普及海城高跷的基础上, 2006年成立了海城市文化馆喇叭戏实验剧团。几年来, 海城市文化馆喇叭戏剧团在海城市委、市政府和文体局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 在文化馆的大力抢救和保护下, 虽然资金和演出设备非常紧张和困难, 但海城喇叭戏在文化部门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 依然坚持演出和创作。市原评剧团团长张绍寅老先生创作的喇叭戏剧本《攀高枝》被鞍山市艺术研究所收藏, 他曾配合鞍山创作的《跷中情》在省艺术节上获得过金奖;同年由文化馆组织拍摄的传统剧目《王婆骂鸡》和现代剧目《夸鸡》, 报送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用于全国公映;每到农闲时节, 喇叭戏剧团都应邀到海城各乡镇及周边地区进行演出, 年均达百余场次。2009年6月, 鞍山市文化局授予海城市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城喇叭戏传承基地”。

成立海城市文化馆皮影戏剧团。海城皮影戏是体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使海城皮影戏得到有效的保护, 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2007年4月正式成立“海城市文化馆皮影戏剧团”。几年来十几位皮影戏艺人们在文化馆的组织下, 克服重重困难, 始终坚持活跃于海城乡间, 深入社区、村镇义务演出;定期召开皮影研讨会, 连续多年参加海城庙会、文化遗产日专场演出;并多次接受省、市媒体的专访。特别是2009年7月, 参加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皮影戏展演获优秀奖, 为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我市民间传统艺术对外交流添上了浓重而亮丽的一笔。

四、保护传承人, 延续文化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 很多项目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传递下来的。传承人的保护是最重要的核心工作环节。海城市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 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 鞍山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人, 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1人, 鞍山市优秀民间艺术家2人。这是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承认和肯定, 推动了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 海城市都举办主题系列宣传和演出活动。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宣传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孤独的守望者 篇5

文/清风月夜

有一种渴望幸福的眼神,

凝望着远山的翠绿枯萎,

凄凉湿透沸腾的血液,

站立在黑色的`煤海之中,

失热的内心充满了孤独,

门前飞驰而过的货车,

急丛奔搏着康太生活,

身后飞扬起灰色尘埃,

诉说着一路上的酸甜苦辣,

回想起多年以前,

我也曾是这条路上的赶牲灵者,

也是如此忙碌奔搏,

寻找幸福和美,

天不随愿,

老天跟我开了个大大的小玩笑,

失业归乡苦耕桑田,

从劳苦的黑色汗滴里寻找一种光明,

在犁铧后品吸泥土中的芳香,

闭目想像牡丹之绚丽,

玫瑰的鲜艳富贵,

到头来睁眼看见的是无垠荒凉,

抬头看着狰狞的阳光,

受尽万道金光的嘲弄,

北风掠去头顶上的黑发,

寒露袭击了两鬓银丝,

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午后,

面临黄昏,

是否能寻找到风和日丽,

策鞭驰程于无疆蓝天绿草之间。

梦总归是一种向往,

梦醒之后,

煤是黑的,

天是灰的,

翠绿的青松,

遮掩不住山腰间的枯萎,

冰霜毙灭了花草的梦想,

留下的孤独,

与那无助眼神,

传统的守望者 篇6

当今社会,我们所看到的现状是,能写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坐姿和执笔不正确,笔画笔顺错误颠倒,不讲究字的间架结构,中小学再也见不到毛笔描红课了,而且背离传统书法艺术的“狂怪体”也渐渐侵染书坛。眼见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中国书法艺术,很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今后的两、三代人中消失,我们能不着急吗?是危言耸听吗?不是!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文明精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爱新觉罗启骧,字滕伯,1935年生于北京,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当代著名书法家。启骧幼年深得祖父毓逖(毓逖——清光绪帝禁卫军统领,与齐白石交往甚密。)疼爱,受书画艺术氛围熏陶,培养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

1955年,启骧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职,从事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1978年,启骧师从堂兄启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书法。1998年,兄长启功为他的作品集《启骧书艺集》作序时写道:“所好晋唐名家之格,骎骎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而谦抑为怀,临古弥笃。”

启骧热爱体育,青年时代曾是北京市足球代表队队员。1990年爱新觉罗家族40多位书画家为亚运会捐赠书画作品近二百幅(包括溥杰、启功的作品),并在日本展出,启骧作为家族的代表到日本参加开幕式并进行交流活动。

1991年,启骧书写的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的精制册页,做为国礼在瑞士洛桑赠送给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并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永久珍藏。同时,他的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贵宾楼、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国内外朋友广为收藏。

启骧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委员会副会长。

翰墨一生传承文化

愛新觉罗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清朝的皇帝也被后世公认为个人修养和文化思想居高。爱新觉罗家族至今名人辈出,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爱新觉罗毓峨、启功、启骧……他们因何成长为有所建树的人,启骧先生讲到流传于先祖雍正教导子孙的至理名言——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启骧说:“立身以至诚为本。一个人立志要做一件事情时,必须‘至诚’。以诚信、谦卑的态度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与事业,孜孜不倦,方是做大事者的风格与气度。”

而“读书以明理为先。一个人读书、求学的目的,首先是要让自己学会为人处事。”是启骧先生对于先祖之言的领悟。

据有记载的文章介绍,清代皇室家规甚多,对子女学业要求极其严格,对皇子师父的挑选更是严格。皇室的家族成员颇有一番不得不成器的使命,这大概是这个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启骧先生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连年的战争和动荡使得当时还年幼的他没有机会享受几年皇室后裔的优越生活。但是,“老家庭”里浓郁的艺术、治学气氛深深的影响着他。祖父毓逖与国画大师齐白石交往甚密,外出时也总喜欢把自己的长孙启骧带在身边。回忆起童年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先生很开心:“爷爷特别喜欢我,带我去见齐白石。我见到齐白石时,他很高兴,很喜欢我,当即赠予了我一些珍贵的礼物。”

启骧说:“那时候的我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亲眼看着那些书画家写字作画,受益匪浅。看到他们怎样握笔、运笔,感受到他们写字的节奏和神韵,然后我开始模仿,自己鉴赏力的功底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的。现在,我们很难看见这些传统的好东西。”

五千年的文化该如何传承

启骧先生多年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汉字文化,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文化“文字美”的内涵。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启骧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理解,后果非常可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指导生活与实践的价值。我们的《道德经》、《论语》,这些著作都很好的为我们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共存的道理与经验。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该如何将中国书法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传播下去。”

先生倡导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一个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人人都应重视汉字的书写,写得一手好字,写毛笔字不等同于书法,书法是一门学问,是从汉字学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的高级艺术形式。

汉字的简化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进步性的体现;但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内涵却省略了情景与韵味。研习书法的人,应该多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多一些对繁体字的认识,这是保护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可以做到与应该做到的事情,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现在很多人以设计流行的签名为美,以别人看不懂的怪异文字为时尚,这些都有悖于真正“文字美”的内涵。

先生从理论阐述了指导实践的方法,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先生尤其强调先继承后发展的原则。在继承历代先贤的基础上,去认识什么是文字美,理解达到美的法则与方法,尤以方法的正确与否视为成败的关键所在,他不断强调要能识别美才能创造美的艺术——“如果不知道什么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写出美的书法来,好的书法作品会带给人一种享受”,启骧先生所讲的道理看似简单,却令人回味。

研习之功在于“法”

启骧先生是书法界的大家,如何继承中国书法的精髓,先生提到:研习之功在于“法”。启骧说:“研习书法者要注重学法不学体,既要掌握好法的重要性、又要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骧先生几年前开始归纳整理中国传统书法之“法”,本着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到今天已经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和例字。这些书法的“法则”对于书法研习者的学习至关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书法研习者要有规则意识,不要以哗众取宠的创新而抛弃中国汉字的书写精髓。他说:“不仅是研习书法,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规则,任何事物也都有它的规则。”

书法与用毛笔写字是两个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实用。上千年来,中国传统书法的目的是研究怎样把汉字写美。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以后,熟能生巧,逐渐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界。先生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法无法,无法有法;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习字做人淡泊明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非常注重一个人德行的教育、情操的培养,先生的翰墨人生,也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德行与礼教,值得后辈借鉴的地方颇多。其一,平易谦和、规矩做人,注重人格的修养,耐得寂寞与坎坷、经得荣辱与变迁,心态平和方字如其人;另外,先生可以将艺术间内在的相通互融与书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有文人的气韵又有将帅的雄风。

许多年来,慕名上门求教于先生的人络绎不绝,都希望做启骧老先生的门生,而他却对收徒一事表现得既吝啬又着实慷慨。

启骧先生在2006年初夏口述的《启功大哥,我想念您——纪念启功大师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大哥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并以“习字做人、淡泊明志”八个字作总结。所以,先生对门生的要求重在德行,而非金钱。面对品行好、有天分的学者,先生的言传身教是慷慨而无私的。他说:“研究艺术要准备好为之献身,踏踏实实地勤奋地去钻研去苦练。如果把物欲的成名放在心上当目标,很难领悟艺术的真谛,很难取得成功。

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

采访是在启骧先生家中进行的,客厅的墙上是一幅丈二整纸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幅作品曾多次获得外国友人的褒奖。面对那些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称赞自己的作品时,他也曾惊讶——他们懂书法吗?也许,他们不一定能看懂中国字,但艺术之美,没有国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没有国界。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宛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启骧说:“一幅书法作品,就像一首乐曲,一个字就像其中的一个小节,而笔画就像其中的一个音符。作为整幅书法作品,首先要讲究总体结构,总体的美。用它的节奏、旋律,来表达一种感情。激昂奔放之处,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悠扬婉转之处,若潺潺流泉,细雨润物。每个字,一个小节也都是一个组成部分,决不可马虎随便,都要禁得起推敲。而笔画又是字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写好每一笔,是基本功。就像小提琴家用弓子摩擦琴弦,能发出优美的乐音,而未经训练的人可能就会发出噪音来。要掌握运用笔墨需要刻苦练习。对于立志研习中国书法的人不仅要勤奋,还要懂得怎样勤奋。”

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书法可以修身养性。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更显其稀世价值。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做点儿事儿。”

启骧先生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书法作品,坚持不懈。先生在2008年初始决定将自己刚刚完成的小楷作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捐献给慈善机构,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中国传统书法及传统中医药学的拯救与传承。

這部精湛的书法作品倾注了启骧先生七年的心血。《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全文五千五百余字,启骧先生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每个字都抄写了若干遍;七十二页的作品,哪一页上有一个字不满意或是遗漏了,他都要重新抄写这一整页;因为患了眼疾,启骧先生以后也不可能再完成同样的作品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把这样的“宝贝”留给自己,留给后代。他说:“因为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正因为这部作品好,其一,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其二,才能卖出它的价值,为培养中国传统的书法和中医药学继承人多提供一些经济援助。”

明年在首都博物馆启骧味辛夫妇将举办书画联展。此时,他正在为幼儿启蒙教育而撰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准备于年底集结出版。相信,这部作品的问世,对于后人德育与学习继承中国书法之美带来深远的意义与积极的福音。

当好麦田的守望者 篇7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回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有过许多苦、许多甜、许多泪、许多酸, 而每一副画面都那么值得去品味、去思索。那么怎样才能当好麦田的守望者, 管好班集体呢?

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教育家夏丏尊说:“要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得看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智慧的代表, 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像, 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 就好比一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可以说一个胸怀坦荡、不计名利、宽容博大的班主任, 必定能培养出类似的学生, 反之则会培养出自私小气、心胸狭隘的学生来。因此, 我在日常工作中, 常常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 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 从而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 班长在总结工作时说到我们班在全校的量化考评中都很不错, 就是做的好事比其他班少, 并制定了具体的做好事计划安排。我很清楚, 当时学校的做好事现象流于形式, 甚至有些班主任逼着学生去做, 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本班学生的钱物交到政教处来给本班加分。这种现象很无奈也很无言。于是, 在班长总结结束后, 我对学生说, 好人好事固然值得做, 雷锋精神更值得提倡, 但如果我们都带着功利心去做好事, 好事已经做变味了。这样的好事不如不做, 只要大家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无愧心灵的人就好了。看到学生们单纯的目光, 我感到释然。作为一个班主任, 培养学生做人, 尤为重要。

二、用真挚的爱关怀学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 稍有不慎, 便会贻误一颗心, 一个人生。夏丏尊先生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为之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因此, 我始终把爱融入我的教学管理全过程, 用爱去启迪导航, 用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用爱去抚慰学生纯洁而又脆弱的心灵。从点滴做起, 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呵护人和良师益友。去年我接手的高三理科班, 学生基础差, 成绩不均衡, 弱科多, 尾巴大, 女生多, 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 也显得非常急躁。高考前夕, 为了稳定学生情绪, 减轻压力, 增强信心, 我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组织娱乐活动, 调节学生情绪, 还抽时间每周给学生煮鸡蛋加餐。当学生早上到班时, 拿到热腾腾的鸡蛋, 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感受到了老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一道迎战高考, 最终让他们在考场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三、用宽容搭建师生和谐的舞台

我们总是说:人要懂得宽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要求自己, 就一定要学会宽以待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问题学生, 帮他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肯定成绩, 发现亮点,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

记得班上有个叫方亮的学生, 初中升高中的成绩优秀, 但上高中后染上了“网瘾”, 经常迟到、旷课, 成绩一落万丈, 家长气坏了, 说还是送到学校安宁。面对方亮, 我并未放弃他。好多次晚自习时我亲自到学校附近的网吧找回他, 与他谈心, 帮他分析上网利弊, 提出帮补学习计划, 交谈中发现他善于表达,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 我搭建活动的平台, 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 他逐渐找回了自信, 改掉了上网成瘾的毛病。从此, 学习成绩稳步回升。多交心, 多谈心, 当好知心人,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走近我的学生心里, 感动激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错误, 我们一定要学会善待和宽容。要知道一句知心的话语, 会开启学生禁闭的心扉;一个赞许的眼神, 会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个会心的微笑, 会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不经意间的一句批评可能会在学生心中积下长久的阴影, 而一句善意的话, 哪怕是一两个字, 却能使他们信心百倍。正是因为这样, 多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

做理想教育的守望者 篇8

一、构建核心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因,立足于终极教育愿景,体现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三年的初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还要为学生今后的三十年乃至一生负责,真正把“人才论”和“人生论”统一起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师生有能力寻求有价值的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对此,我校以“做人第一,完整做人”为校训,以“明责、尽责”为学校精神,以“养正于行,进学于勤”为学风,以“博爱润心,精艺启真”为教风,以“立责而行,创新而进”为校风,以精神文化为学校灵魂、课程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为载体、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依托,办学中坚持“四个硬道理”,即安全是硬道理,德育是硬道理,质量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以平安工程、德育工程、质量工程、双名工程、绿色工程、特色工程、执行力提升工程、幸福工程“八大工程”为抓手。构建学校核心文化,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牢记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成长乐园,启真润智的智慧学园”。

二、坚持德育为首,奠定人生基石

学生不能只埋头读书,还要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教师不要只专注于教书,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学校要将学生的品德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现代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我校校训中的“完整做人”,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心智优秀的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有长足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智慧的头脑,还要用理想点燃希望,用激情燃烧梦想,用勤奋铸就辉煌。

学校构建了以“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六大板块重点,以30个育人专题为主题的“1630”德育体系。提倡“三管一问一弯腰”,“三管”即管住口、管住腿、管住手;“一问”即向师长问好;“一弯腰”即爱护环境,捡起身边的废纸。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优化课程建设,搭建成长跑道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有特色,学校才会有特色。

几年来,学校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课堂,努力推进教育质量效益“双高”。课前预习,坚持抓预习设计、预习实施、预习监控;课中改进,改进课堂组织、改进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限时作业,坚持抓作业限时、抓作业设计、抓作业讲评。立足课堂,抓好教学研究:一是引导教师加强对常规课堂的研究,形成基于课堂研究的教学观察与思考;二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加强对教学实例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考题命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我校开发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系列校本课程。

信息时代,我校努力抓住机遇,让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教育思维,让海量资源拓展我们的教育空间,让教师走进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挖掘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提升教育品位。我校充分利用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探索切合我校实际的翻转课堂模式,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库。

四、打造学校特色,拓展育人途径

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是开展“泰山学子”评选活动。“泰山学子”评选活动一年一届,分为三级十类。三级即班级、年级和校级“泰山学子”。十类指“爱心”“孝心”“管理”“礼仪”“自强”“书香”“勤奋”“艺术”“健康”和“创新”学子。为强化“做人第一”的核心理念,参评的十类“泰山学子”,除勤奋学子之外,其他九类均不与学习成绩挂钩。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我校的“泰山学子”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六届,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每学期分别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新节活动,开展文学周、科技周、艺术周、体育周、礼仪周、书法周、数学周、英语周等学科周的展示活动。与华兴棉纺公司、宁联机械公司、凌云大厦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到“宁阳县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是实施科技教育。举办科技节活动,组织科学创意征文比赛,开辟“科普画廊”,邀请大师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在创新教育方面,学校有100多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学校是泰安市向山东省选送学生创新参赛作品的主要单位之一。

四是创建书香校园。只有通过读书,教师才能有与众不同的专业生活,学生才能有最美的人生姿态。我校通过师生共读、新书推介、名著精读、读书沙龙等形式,大力开展“书香家庭”“书香学子”“读书达人”评选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强化专业发展,助推教师成长

我校把团队建设作为质量提升的核动力,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意识。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开展专家进校园、教师外出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育和管理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以“班主任成长工作室”和“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平台,让教师做到乐于研究,勤于思考,勇于展示,善于总结,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实施评价推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泰山教师”“泰山班主任”评选活动,引领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发展,实现从自然到自觉的成长。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除了我,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态。

上一篇: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下一篇:价值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