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2024-09-28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共12篇)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篇1

一、社会网络研究的起源

Tichy,et al.(1979)认为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源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政治学等

社会学。Park(1924),Cooley(1956)和Simmel(1950)认为互动和交流的形式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关键。

人类学。Strauss(1969)的交换理论,Malinowski(1922),Frazer(1919)强调个体之间关系的内容,它们存在的条件,以及进化的过程。

在实证方面,Whyte(1955)和Chapple&Sales(1961)是最早使用网络概念的组织研究者。大样本的投票行为研究和创新的网络传播属于网络的概念(Katz,Lazersfeld,1955;Coleman,Katz,&Menzel,1957;Rogers&Shoemaker,1971)。

二、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

社会网络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Tichy,et al.,1979)。

交易的内容。当两个人在网络中相遇时,什么被用来交换?有四种交易类型:(1)交流感情;(2)交换影响或权力;(3)交换信息;(4)交换商品或服务。

联系的本质。(1)强度,一定时间内联系的次数。(2)互惠度,个体之间在交易内容上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强度。(3)期望的清晰程度,网络中个体期望其他人的行为。(4)多元程度,个体拥有多种角色,工人,丈夫,社区成员,小组成员。

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水平。(1)外部网络。(2)内部网络。(3)网络中的集聚。(4)个体作为特殊的节点。具体包括:大小,密度,聚类,开放程度,稳定程度,达到性,中心性,明星,联络点,桥,守门员,孤岛等内容。

三、社会网络的测量方法

在现有的社会网络研究中,有四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位置分析法。数据容易收集,但是不准确,需要和其他方法放在一起使用。

声誉收集法。容易设计和收集,可以在多个网络中使用,需要限制样本大小。

决策分析法。重建网络。忽略间接的、轻微的影响。

互动分析法。可以采集到有信度的数据。定义边界,需要高的回报,成本管理。要求联系人有高的承诺度。

四、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数据与通常的社会学数据不同。传统统计方法针对的变量要满足“相互独立性”。而社会网络分析恰恰研究的是“相互关系”数据,其中使用的是结构变量,正是这一点开创了数据分析和模型建构的新领域(Wasserman&Faust,1994:16)。

目前社会网络模型主要有三种分析的思路:图论,统计概率,代数理论。

Scoot(1991)认为,三种因素导致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出现和发展。(1)社群图分析,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对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促进了社群图和群体动力学的发展;(2)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学者强调非正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模式发展出“派系”概念;(3)在50-60年代的英国,在布朗的影响下,曼彻斯特大学的人类学家考察了部落和乡村的“社区”关系结构,他们把数学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

五、社会网络与组织研究

目前和社会网络研究密切相关的概念有社会资本和组织嵌入性。

社会资本最早由法国社会学者Bourdieu(1977)提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注重社会系统的整体层面,认为社会资本乃是个人或团体所拥有的社会连带加总,而社会资本的取得则需要靠连带(tie)的建立与维持。Bourdieu(1986)提出两项核心概念来诠释社会资本的内涵:(1)社会资本是个人或群体社会连带的总和;(2)社会资本源自于连带的建立、维持与资源交换。

Nahapiet和Ghoshal(1998)提出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在组织研究中最常被引用。他们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群体中的人际连带网络发展出的信任、合作进而为行动者带来资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结构:网络连带、网络构型和可使用的组织。(2)认知:共有编码、共同语言和共有叙事。(3)关系:包括信任、规范、认同和义务。

关于嵌入的研究是组织研究中一个令人振奋的领域,因为它发展了我们对于社会结构如何影响经济生活的理解。Polanyi(1975)使用嵌入这个概念来描述现代市场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Schumpeter(1950)和Granovetter(1985)揭示了它对于经济活动,尤其是在公司间网络的情境下的经济活动的有力影响,从而激励了产业区域(Leung,1993;Laerson,1995)、市场渠道(Moorman,Zaltman,and Deshpode,1992)、企业家(Larson,1992)、借贷关系(Podolny,1994;Sterns and Mizruchi,1993;Abolatia,1996)、选址决策(Romo and Schwartz,1995)、收购(Palmer et al.,1995)和组织适应性方面的研究(Baum and Oliver,1992;Uzzi,1996)。

Uzzi(1997)认为组织网络的运行部分地取决于历史和制度因素,以及他们满足基于效率选择机制的能力。同Schumpeter(1950)的观点一样,他发现组织业绩可能会取决于服务特殊领域市场的能力,这需要公司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快速适应,而不是最优化成本。

参考文献

[1]、罗家德.组织社会资本的分类与测量.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社会学研究,2004(1):185-196.

[3]、Uzzi,B.公司间网络的社会结构与竞争:嵌入关系的悖论.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

[4]、边燕杰.公司的社会资本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Tichy,N.M.,et al.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Organiz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507-519.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篇2

【发布日期】2003-03-25 【生效日期】2003-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科技部各有关司(中心)、863计划各领域办公室、各领域专家委员会、主题专家组、重大专项总体组:

为了进一步完善863计划的管理,加强863计划文档管理工作,863联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在文档材料管理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

二00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条 为了保证863计划文档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科技部《 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 863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863计划文档材料指在863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声像材料、照片图表等,包括携带各种资料数据的软盘、光盘等。

第三条 根据863计划文件材料的特殊性,文档材料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文书档案主要反映管理性工作,按归档;技术档案主要反映课题(项目)的具体材料,根据文件形成过程,可跨归档,也可在课题(项目)执行完后归档。

第四条 文书档案参照《科技部机关归档文件整理办法》进行整理;技术档案按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执行。

第五条 文档材料按分类立卷归档,特殊情况下可按工作的实施阶段分类分批归档。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实验数据,任何人都不得据为已有或拒绝归档。应移交的文档材料应于次年六月底以前移交到主管部门的档案室。

第六条 归档文件应完整准确,装订整齐,标识规范,包装妥善。具有档案管理职责的部门应配置必要的先进技术设备设施,对重要、珍贵的档案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第七条 863计划各管理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文档管理工作。

1.在863计划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涉及863计划全局性工作的重要文件资料,由联办为主负责归档,并确定密级。

2.由科技部各有关司局(中心)、领域办负责的863计划(领域)的规划、计划、财务、国际合作与交流、专利、成果、人才培养、技术引进及物资设备和在工作中产生的重要文件资料,分别由各有关司局(中心)和领域办负责归档,并确定密级,同时将归档文件目录报联办备案。

3.各主题和各重大专项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件资料,由各领域办、主题专家组和重大专项总体组的文秘人员或执行秘书负责立卷归档,经领域办审核并确定密级后,由所在中心办公室统一移交到科技部档案室,同时将移交清单报联办备案。

4.课题组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资料,由依托单位负责归档并确定密级,将清单报所属的主题专家组备案。

第八条 为了避免重复归档,各管理主体应先将准备归档文件的目录清单交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审核后,再进行立卷、归档和装订。

第九条 各管理主体的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办法,档案的查阅和使用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办法要求的程序进行,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透露归档资料中的任何内容。

第十条 保密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档案价值的鉴定和销毁程序等,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由863联办负责解释。

附:863计划应归档文件、材料参考目录

重要文件

领导的重要讲话记录(录音)

会议纪要

重要的汇报资料

出版刊物

影像资料

专利数据

计划报告

领域战略研究报告

主题战略研究报告

主题战略目标研究报告

战略目标论证意见

课题指南

课题招标建议

投标邀请书

招标公告

课题申请书

评审专家名单

评审专家申明表

评审专家保密协议

评审专家评审工作信誉档案

申请课题形式审查意见表

课题初审意见表

课题初审综合意见表

课题初审综合排序表

通过初审的课题清单

非共识课题清单

复审专家对非共识课题的署名推荐书。

复审专家对未通过初审的其它课题申请提请复议的推荐书

课题复审评分表

课题复审综合排序表

立项课题和经费概算建议

专家委员会咨询意见

立项课题、资助经费概算最终建议

评审工作总结报告

主题计划建议

未被批准课题的书面通知

被批准课题的书面通知

课题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评审报告

课题立项和经费预算的批复

课题任务合同书

保密课题协议书

课题执行情况报告

课题验收申请

课题技术报告

课题验收报告

课题后续发展报告

主题专家组工作情况报告

主题专家组成员述职报告

对主题专家组及其成员的考核意见

主题专家组本执行情况总结(含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建议等)

领域本执行情况报告

课题实施中产生的论文、专利证书(复印件)、图纸等技术资料。

(科技部计划司)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分析

0.引言

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各项生产活动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下,计算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业内人士所广泛重视的问题,提高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水平,对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必然会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我国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应用的贡献。

1.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

1.1电路数据交换

半导体产生于上个世纪,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就已经将其应用于交换机中,与此同时也逐步进入了电子技术,这就是初期的电子交换机。最初阶段人们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进的电子技术,而其话务部分依然采用的机械接点的方式,这时就衍生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等技术的出现。真正的全电子交换机出现是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后,才得以快速发展。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的标志是一九七零年在法国的拉尼翁成功的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程控数字交换技术所采用的 PCM 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该技术首先应用在信息数字化中,接着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就是现在寻常百姓家的电话通信所采用的通信技术,现在也发展到电话通过ADSL 拨号上网上面来了。电路交换技术要求在通信之前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能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该通路由电话线联通。其优点有五个方面,其一传输数据的延时短,因为通信的线路为用户双方专用,数据是直达的;其二实时性强,由于通信的双方之间有专用的通信通道,建立后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其三没有失序的问题出现,通信的双方按发送的顺序来传送数据,秩序有然;其四既能传输模拟信号也能传输数字信号,能将数据很好的进行数模或模数转换;其五电路交换设备和控制都比较简单。缺点主要有三点,其一由于占用专有的通信通道,就会出现即使无人使用该通信通道也不能为其他人所服务,导致信道的利用率很低,出现资源浪费;其二由于数据的类型、规格、速率各不相同,其数据交互通信中就难以避免出现差错;其三计算机出现后,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其速度比电路交换数据的速度快出了很多倍,因此出现通信滞后的现象。

1.2报文交换技术

在交换技术不但发展的过程中,报文交换方式也随之出现,它主要就是将数据块从站点发出,并且在长度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改变,其最小单位用报文表示。其数据交换的过程如下,当一个站点要发生报文的时候,先将一个目标地址附加到报文的上面,网络站点根据报文上面的目标地址连接到目标节点,将数据传输到目标节点。每个目标节点在接收到整个报文后进行检查,如果确认无误则保存此报文,而后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将整个报文发送至下一个节点。因此,节点的端与端之间不需要先通过呼叫来建立连接。报文数据交换的单位是报文,报文中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内容,在交换节点上采用的是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其优点有,第一,报文交换无需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从而解决了电路交换中占用专有通道的缺点。第二,通过对报文数据的存储转发,具有这些优势:(1)在存储转发中可以实现代码的转换和速率的匹配,在收发双方的时候可以不同时的处于可用状态,这就能方便不同类型、规格和速度的计算机之间进行相互通信;(2)在报文交换中便于设置代码的检验和数据的重发设施,加之交换结点的路径选择优势,当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会自动重新的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③能为多个目标同时提供服务,即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的地址,群发的功能是十分有优势的。另外还允许自己设置数据传输的优先级,让优先级别高的报文优先得到转换。

1.3分组交换数据方式

所谓的分组交换是现代化交换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其优点众多,其中以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量的部分最为凸出。其所采用的统计复用技术,工作效率与质量都相对较高。而交换节点使用储存转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则常常出现掉队的现象,为了能够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解决掉,人们引用了分组交换不固定延迟的设计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综上所述,计算机数据交换技术的三个部分,使其得以发展并能够普及的关键所在,在人类社会越发进步,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愈发依赖的形势下,提高计算机数据交换技术水平,找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和改进,是推动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前提。

2.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与计算机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业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交换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核心部分,也必然需要与时俱进,不但创新。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发展转化,其自动化与智能化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并隨着宽带业务的广泛开展,极大的推动了同步数字技术与异步传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走量遍和质变的发展路线。走量变速度会越来越快,已经从千兆跨越到万兆;走质变目前已发展到第七层网路应用层的交换上。如何更好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需要我们从数据交换技术上不断加强研究和创新,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信息交流。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普及和应用,标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已经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计算机与社会和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作为计算机技术核心部分的网络数据交换技术水平也必然要有所提高,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期人们的要求。从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上来看,成绩不能否定,但是这些成绩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海波,冯巍,李万如,梁潞璐,杨俊.基于IP无线基站接入(IPRAN)承载网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

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发展述评 篇4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宽带业务,宽带网络

1 宽带主干网技术

1.1 IP over SDH技术

它使用链路及PPP协议对IP数据包进行封装, 把IP分组根据RFC1662规范简单地插入到PPP帧中的信息段中, 然后再由SDH通道层的业务适配器把封装后的IP数据包映射到SDH的同步净荷中, 再经过SDH传输层和段层, 把净荷装入一个SDH帧中, 最后到达光层, 在光纤中传输。采用高速光纤传输, 以点对点方式提供从STM1到STM64甚至更高的传输速率。其中IP over SDH技术也简称为POS技术, 也就是将IP包直接封装到SDH帧中, 提高了传输的效率。特点为: (1) 对IP路由的支持能力强, 具有很高的IP传输效率。 (2) 符合Internet业务的特点, 如有利于实施多路广播方式。 (3) 能利用SDH技术本身的环路达到链路纠错, 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 (4) 省略了不必要的ATM层, 简化了网络结构, 降低了运行费用。 (5) 仅对IP业务提供好的支持, 不适于多业务平台。 (6) 不能像IP over ATM技术那样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保障。 (7) 对IPX等其它主要网络技术支持有限。

2 宽带接入技术

2.1 铜线接入

2.1.1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ADSL)

ADSL属于铜线接入技术, 是以铜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它是一种非对称的数字用户环路, 即用户线的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不同, 根据用户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的特点, 上行速率较低, 下行速率则比较高, 特别适合传输多媒体信息业务。

2.1.2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 (VDSL)

VDSL是ADSL的升级, 是DSL技术根据HDTV、视频会议以及对称/非对称业务的需要而发展的技术。该技术是在94年下半年提出, 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双绞线上实现比ADSL更高的传输速率。VDSL提供了更高的带宽, 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 它除了支持与ADSL相同的应用外, 还支持包括高保真音乐、高清晰度的电视, 多通道视频业务、MPEG-2图象等, 是真正的全业务接入 (FSAN) 手段。它的特点是传输速率快, 有效距离短, 速率可变自适应, 并可以按照要求配制成对称和非对称两种传输模式。

2.2 光纤同轴 (HFC) 接入技术

Cabel Modem是一种基于光纤-同轴混合网 (HFC) 基础上的一种技术, 可在不影响有线电视广播的频带内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入与访问。它的下行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Mbps~30Mbps, 上行速率可以在512kbps以上。这种技术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 它只占用了有线电视系统可用频谱中的一小部分, 因而用户上网时不影响收看电视和使用电话。

2.3 以太网接入技术

原本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以太网技术, 由于技术上的发展, 使得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大为扩展, 完全可以满足接入网和城域网数据通信的需求。由于具有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易安装的特点, 这一技术正在成为为企事业用户提供高速接入的主要手段, 目前全球企事业用户8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

2.3.1 固定无线接入

2.3.1. 1 多点多信道分布式系统 (MMDS)

MMDS最初用于单向传输的影像广播服务, 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无线网络系统。现在则可以采用双向的数据业务传输, 允许更加灵活地使用MMDS频谱。而LMDS技术, 则属于区域性的无线技术, 可被应用在城市内、郊区等小范围的通信网络。

2.3.1. 2 自由空间光通信 (FSO)

激光无线通信与以往的利用电磁波 (radio) 的无线通信相比, 具有容量大、发射装置和功率小、不用政府特许证、对人体无影响等优点。但容易受到天气和障碍物的影响, 一般用于近距离室内通信, 如各种遥控信号的传递、微机间和手机间的数据通信等。现在开始应用到室外通信, 但需要使用抗天气劣化的自适应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 (FSO) 使用光脉冲调制信号, 按照FSO联盟的规定可以采用两个红外线波长:长波长1550nm和短波长800nm。以提供100、155和622Mbps的数据速率。

2.4 移动无线接入

2.4.1 宽带无线局域网络 (WLAN)

无线局域网络是便携式移动通信的产物, 终端多为便携式微机。其构成包括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 (AP) 和无线路由器等。目前最流行的是IEEE802.11系列标准, 它们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校园、机场、车站及购物中心等处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

2.4.2 蓝牙技术

蓝牙采用2.4GHz的ISM (工业、科研和医疗) 频段, 不受各国频率分配不统一的影响;采用FM调制方式, 降低了设备成本;采用快速跳频、正向纠错 (FEC) 和短分组技术, 可减少同频干扰和随机噪声, 使无线通信质量有所提高。蓝牙的传输速率为1Mb/s, 传输距离约10米, 加大功率后可达100米。

2.4.3 无线ATM网络

由于无线ATM网络采用的无线传输信道与ATM骨干网所采用的光纤传输信道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些新的问题, 如介质共享性、广播性、较长的传输延时、较高的信道误比特率以及信道衰落的影响等等, 必须加以解决。因而无线ATM除了具有与ATM相同的ATM层、AAL层以及信令部分外, 还要增加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物理层 (PHY) 、介质访问控制层 (MAC) 、数据链路控制层 (DLC) , 以及相应的无线控制功能, 这样才能在无线网络中实现ATM服务。为支持对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控制, DLC协议常常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方式;MAC协议则一般采用信道动态分配算法来支持业务速率的可变。

2.4.4 蜂窝移动无线通信系统

目前, 国内外的主流系统是2G, 它采用TDMA/CDMA和数字调制, 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话质量。但1G/2G主要提供语音服务, 为了提供自由的移动多媒体接入, 例如话音、可视电话和高速数据传输, 则需要发展3G和超3G移动通信系统。

3 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发展趋式

3.1 无线接入

3.1.1 高业务量

2010年, 在3G系统中将广泛采用多媒体业务, 上下行链路的话音和多媒体业务量之间的比率预计约为1:2。到2010后, 假若多媒体业务量年增长率为40%, 那么它将是目前水平的23倍, 多媒体和话音业务量的比率将是10:1。为了适应业务量的高速增长, 到2010年, 频宽将增加160MHz。因此, 对4G系统的研究包含提供频谱利用率和开发新的频段, 以适应用户业务量的增长。

3.1.2 高机动性

4G蜂窝系统将对移动用户提供至少2Mbps的数据率。尽管高数据率系统实现高机动性相当困难, 但5.8GHz的智能传输系统实现这一要求是可能的。上述是专用于运输车辆的通信系统, 但它将向通用系统发展, 将在毫米波频段提供50~200Mbps的数据率。

3.1.3 覆盖地域广和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隙漫游

由于未来系统的目标数据率将比目前系统高两个数量级, 蜂窝半径将缩小;但是, 利用距地面高20公里的同温层平台 (HAPS) 可以实现广域覆盖。同时, 对户内WLAN、户外宽带接入系统和ITS等其他系统的平滑切换, 是未来系统的极其重要的功能。实现这种漫游功能的第一步是构造基于IP技术的网络, 支持下一代Internet。

3.1.4 低成本

鉴于到2010年, 4G系统的每单位面积的容量将是3G蜂窝系统的10倍, 而传输信息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

3.1.5 无线Qo S资源控制

无线系统使用有限的资源 (频率和发射功率) , 而且易于受拥塞的影响, 因此无线Qo S资源控制对于保证服务质量、支持各种应用和不同类型的服务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扩大用户数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志立, 欧晓鸥, 刘莉.宽带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电子工程师, 2006-12-15.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管理论文 篇5

1.概述

据统计,我国建成的高层建筑累计已超过1.3亿平方米,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已超过200幢。高层建筑最深的地下室基坑为6层,深度-26.2m。国外已达13层。深基坑支护方法很多,而且有的方法尚在不断发展之中,每一种基坑支护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施工方案的选择应慎之又慎,否则一旦出现深基坑支护倒塌事故,不仅给工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逆作法就是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新兴的基坑支护技术。它是施工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和其他多层地下结构的有效方法。在国外如美、日、德、法等国家,已广泛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的读卖新闻社大楼,地上9层、地下6层。采用逆作法施工,总工期只用22个月,与日本采用传统施工方法施工的类似工程相比,缩短工期6个月。又如美国芝加哥水塔广场大厦,75层、高203m,4层地下室,用18m深地下连续墙和144根大直径灌注桩作为中间支承柱,用逆作法进行施工,当该工程地下室结构全部完成时,主楼上部结构已施工至32层。

虽然逆作法的施工工艺和相关理论都取得一定成果,应用也有一定的普及,但目前仍作为一种特殊施工方法应用,主要用于对工程有特殊要求,或用传统方法施工满足不了要求而又十分不经济的情况下。

2.原理

先沿建筑物地下室轴线或周围施工地下连续墙或其他支护结构,同时建筑物内部的有关位置浇筑或打下中间支承桩和柱,作为施工期间于底板封底之前承受上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支撑。然后施工地面一层的梁板楼面结构,作为地下连续墙刚度很大的支撑,随后逐层向下开挖土方和浇筑各层地下结构,直至底板封底。同时,由于地面一层的楼面结构已完成,为上部结构施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可以同时向上逐层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如此地面上、下同时进行施工,直至工程结束。

3.逆作法分类

(1)全逆作法:利用地下各层钢筋混凝土肋形楼板对四周围护结构形成水平支撑。楼盖混凝土为整体浇筑,然后在其下掏土,通过楼盖中的预留孔洞向外运土并向下运入建筑材料。

(2)半逆作法:利用地下各层钢筋混凝土肋形楼板中先期浇筑的交叉格形肋梁,对围护结构形成框格式水平支撑,待土方开挖完成后再二次浇筑肋形楼板。

(3)部分逆作法:用基坑内四周暂时保留的局部土方对四周围护结构形成水平抵挡,抵消侧向压力所产生的一部分位移。

(4)分层逆作法:此方法主要是针对四周围护结构,是采用分层逆作,不是先一次整体施工完成。分层逆作四周的围护结构是采用土钉墙。

4.工艺特点

(1)可使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施工和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立体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时,大约可节省工时1/3。

(2)受力良好合理,围护结构变形量小,因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亦小。

(3)施工可少受风雨影响,且土方开挖可较少或基本不占总工期。

(4)最大限度利用地下空间,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5)一层结构平面可作为工作平台,不必另外架设开挖工作平台与内撑,这样大幅度削减了支撑和工作平台等大型临时设施,减少了施工费用。

(6)由于开挖和施工的交错进行,逆作结构的自身荷载由立柱直接承担并传递至地基,减少了大开挖时卸载对持力层的影响,降低了基坑内地基回弹量。

(7)逆作法存在的不足,如逆作法支撑位置受地下室层高的限制,无法调整高度,如遇较大层高的地下室,有时需另设临时水平支撑或加大围护墙的断面及配筋。由于挖土是在顶部封闭状态下进行,基坑中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中间支承柱和降水用井点管,目前尚缺乏小型、灵活、高效的小型挖土机械,使挖土的难度增大。但这些技术问题相信很快会得到解决。

5.经济效益

采用逆作法,一般地下室外墙与基坑围护墙采用两墙合一的形式,一方面省去了单独设立的围护墙,另一方面可在工程用地范围内最大限度扩大地下室面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此外,围护墙的支撑体系由地下室楼盖结构代替,省去大量支撑费用。而且楼盖结构即支撑体系,还可以解决特殊平面形状建筑或局部楼盖缺失所带来的布置支撑的困难,并是受力更加合理。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总工期的缩短,因而在软土地区对于具有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采用逆作法施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一般可节省地下结构总造价的25%~35%。

6.环境效益

(1)噪音方面:由于逆作法在施工地下室时是采用先表层楼面整体浇筑,再向下挖土施工,故其在施工中的噪音因表层楼面的阻隔而大大降低,从而避免了因夜间施工噪音问题而延误工期。

(2)扬尘方面:通常的地基处理采取开敞开挖手段,产生了大量的建筑灰尘,从而影响了城市的形象;采用逆作法施工,由于其施工作业在封闭的地表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扬尘。

7.社会效益

(1)交通方面:由于逆作法的采取表层支撑,底部施工的作业方法,故在城市交通土建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在地面道路继续通车的情况下,进行道路地下作业,从而避免了因堵车绕道而产生的损失。

(2)采用了逆作法,+0.00层平板结构先完成,可以利用结构本身作内支撑。由于结构本身的侧向刚度是无限大的,且压缩变形值相对围护桩的`变形要求来讲几乎等于零。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支护桩的侧向变形,从而使周围环境不至出现因变形值过大而导致路面沉陷、基础下沉等问题,保证了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3)采用逆作法施工,地下连续墙与土体之间粘结力和摩擦力不仅可利用来承受垂直荷载,而且还可充分利用它承受水平风力和地震作用所产生建筑物底部巨大水平剪力和倾覆力矩,从而大大提高了抗震效应。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区,对地震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从建筑业角度来说,采用适宜的施工工艺便可将地震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逆作法施工便具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深基坑支护中大量运用逆作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8.国内应用及前景

推广应用逆作法,能够提高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可以大大节约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工期,防止周围地基出现下沉,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和推广价值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在辽宁、上海、广州这类地区应用逆作法施工高层建筑深基坑较多。较典型的有上海特种基础工程研究所办公楼,位于上海西南角徐家汇天钥桥路。该建筑物地下2层,地上5层,底板埋置深度为-7.30m。为了探索基础结构与上部结构同时施工,以期缩短施工总工期,大楼采用了逆作法施工技术并取得了成功。又如,由上海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恒积大厦工程以逆作法施工地下4层、地上22层,基坑深17m,施工仅用了5个月,整个工期明显加快,并减少支撑费用400万元,周边管线沉降仅为15mm,四周道路及民房位移均在5mm以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在上海地区掀起了一股逆作法热,其后相继有明天广场、京沙住业大厦等数十项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篇6

【摘 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施工现场布置、环境保护、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等方面论述了在施工中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与环保技术措施做到节约资源能源,更有效地推动绿色施工的实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Abstract】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s, water, energy, land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how to achieve sav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through technical measure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onstruction.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Green construction;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1. 绿色施工的含义

(1)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但这的发展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前提才得以发展。自然资源和能源是让人类能够得以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因此建筑行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建筑业就必然有一个“绿色化”的趋势。在国际上越来越提倡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和实施,保护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各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开始了绿色革命的高潮,即绿色施工管理,建筑类工程项目因施工耗时长、工程内容复杂、任务量大等特殊原因,在工程的进行中经常会对使得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恶劣的影响,所以绿色施工管理是成功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和资源能源的保护,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贯彻到企业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落到实处。

(2)绿色施工是指在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当中,在项目质量及安全得以保证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及管理技术,尽量减少因施工而造成资源浪费或环境污染等情况,以使四节一环保得以实现。其中四节一环保包括能源的节约、土地的节约、水资源的节约以及材料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不仅仅是指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而且还包括利用先进工艺、改变传统理念以实现低能消耗、经济环保的目标。

2. 绿色施工管理措施研究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2.1 组织管理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2.2 规划管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2.3 实施管理。

(1)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的管理和监督。

(2)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3)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2.4 评价管理。

(1)对照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

(2)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2.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长期职业健康。

(2)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3)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3. 绿色施工环保技术措施研究

3.1 施工扬尘的控制。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endprint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5)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6)构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7)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

3.2 噪声与振动的控制。

(1)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l2524.90)。

(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3.3 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3.4 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

(3)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4)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3.5 土壤保护。

(1)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2)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4)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土壤侵蚀。

3.6 建筑垃圾控制。

(1)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3)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 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

[3] 《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市环科院等编,2000年).

[4] 刘克成.绿色建筑体系及其研究.新建筑,1997(04):8~10.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篇7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方式, 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 运用相当广泛, 可以说, 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围绕在日常生活中, 更加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联系中日渐加强, 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成为一种基本的职能与技术。

具体地说,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就是通过使用通信线路与通信设备的互联效果, 再结合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 将不同位置、地域以及相对独立的计算机联系起来, 构建资源共享的良性模式, 在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分布式处理系统等方面发挥一定的功能, 尤其是在透明数据传输机构与系统操作下, 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便利的资源访问, 为信息化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到计算机之间通信联系的整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以及软件开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在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中, 逐渐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尝试。通过在终端到通信线路到另一终端的系统构成, 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雏形。到了20世纪60年代, 出现了多个计算机主机与通信系统互联的软件开发模式, 于是就出现了计算机到计算机的通信时代, 在结合多个中心处理机的配合下, 资源开发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尤其是ARPANET网的出现, 能实现网内各个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互融技术加强, 局域网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将不同体系机构的网络形成信息交换的模式, 这种开放型互联参考模型的出现, 简称为OSI, 就是所谓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 局域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 成为了网络机构的基本组成, 并在光纤以及高速网络技术的开发下, 在多媒体、智能化网络的作用下, 网络传输的速度更加大, 呈现出千兆位网络传输速率可达1G/s的效果, 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互联在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式处理的整体效果, 就是当前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复杂性的增加, 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给网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了满足网络的应用需求, 现在的网络管理技术正逐渐朝着层次化、集成化、Web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网管协议也在不断丰富, 而且CMIP的应用也正逐渐扩大, 开始担负起较复杂的网络管理任务。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通信在数据设计、分布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在微电子、微处理机的技术跟进,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进步, 又使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跨越了主机/终端式、客户/服务器式、浏览器/服务器式的几个时期。今天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计算系统。

在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 将出现比特路、服务、应用三种主要的层次, 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使用SDH传输网络与ATM网络, 并与IP协议接口, 提供一些相应的支撑需求, 尤其是在音频、视频传送、文件处理、电子打印、远程操作上, 形成独有的网络技术模式, 并在电子支付系统、可靠数据库的建立等优质服务上增强网络管理的综合运用。对于电子邮件、电话、数据库的访问包括WWW浏览器以及各种视频会议系统, 都能形成强大的资源管理方式, 将是未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在对于VOD、WWW等要求立即响应的和像FTP、E-mail、音频mail等形成综合的技术管理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 还将朝着低成本的微机分布式计算机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就是通常客户、服务器机构模式;同时, 还将出现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机构化发展趋势, 形成网络结构的互联形式, 构建出大规模甚至全球性的网络管理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尤其是宽带业务中的新技术、新业务、新服务, 都将成为一种智能化发展的网络趋势, 并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宁、纪越峰.一种新的光因特网网络技术研究[J].电信快报, 2004 (10)

[2]李庆海、张德运.层次化网络策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 (12)

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发展研究 篇8

为了满足未来互联网业务的需要,互联网行业内已经形成了“当前是采取新的设计理念、创新网络体系构架的时候”的趋势,对以后网络的体系架构提出了本质上变革和多业务功能开发需。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有了全新的研究理念。

从SDN的提出、发展、基本理论介绍入手,对SDN的技术特征、逻辑构架作了相应的分析,对SDN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标准化进行作了适当的阐述,提出了未来发展过程中SDN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可能的探索方向作了相应的总结。

2 SDN起源与概念

2006年,斯坦福大学开始实施“Clean-Slate Design fo the Internet”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探索与传统网络技术不一样的全新的互联网思想,解决现在基础网络构架的局限性,以高效地推动创新科技与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个项目中,斯坦福大学的Nick McKeown教授和他的学生Martin Casado等设计了一种Ethane网络技术架构,它是向以流为基础的以太网交换机经过集中控制器发送路由策略与控制信息,实现对流的控制和路由的统一。之后Nick McKeown教授与Martin Casado等研究人员提出OpenFlow的理念,其基本观点是将现有网络设备的路由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相分离,以标准化接口的形式采取一个集中控制器对各种网络设施作相应的管理与配置,而这些网络设施只执行接收控制器的命令和转发操作。这种网络架构为网络资源灵活性设计、高效集中的管理和分布式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推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革新与发展。因为OpenFLow具备开发的网络编程接口,所以Ethane被业界普遍认为是SDN技术的起源与雏形理念。

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技术,SND经过对网络设施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分离,将网络控制与资源调度能力抽象为应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并将其提供给应用层,从而构建了可编程的、具有开放性的互联网环境,在对各种底层网络资源虚拟化的前提下,能够对网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控制。与传统网络将控制系统嵌入到网络设施中相对比,SDN能够将网络设施的控制能力集中到中央控制器,经由互联网操作系统使得业务配置与网络控制更加自动化、更加灵活。

3 SDN体系架构与标准化进程

3.1 SDN体系架构

从现网数据通信路由交换设备设计上来看,它由控制、转发和管理三个平面组成,从功能逻辑上进行3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各负其责。其中控制层面需要支持的各种规范与协议,如IGP、BGP、Multi-Casting、QOS、TE、NAT、firewall、MPLS、VPN等,已经使得路由器的实现与设计流程都非常复杂。SDN目的就是把整个网络的控制平面功能从传统网络设备硬件中剥离出来,由单独的服务器对网络的集中控制和管理。

图1软件定义网络体系结构图,是ONF(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开放基金会)提出的SDN的典型构架,从上到下,SDN网络体系构架包括应用层、控制层与基础设备层部分。其中应用层在上层,包含各种不同的应用与业务,控制层在中层,负责对网络资源的调度作相应的处理,对状态信息与网络拓补作适当的维护,基础设备层在下层,主要具有状态采集、数据转发与处理功能。SDN有两个关键的接口,分别是控制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接口以及基础设备层与控制层之间的接口,这两个接口在SDN构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基础设备层中的经典互联网设施与控制层中控制软件之间的接口叫做控制数据面接口;应用层各个应用与控制层之间的接口叫做API接口;OpenFlow网络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OpenFlow协议、安全通道与OpenFlow交换由流表。OpenFlow交换接到报文数据后,第一步是对流表作相应的查找,找到对应匹配的转发报文数据,并给出相关操作。如果没有找到表项匹配,就把报文数据转发到控制层中,让控制器负责其下一步的转发动作。控制器经过OpenFlow协议来操作,并对OpenFlow交换中的流表作相应的更新,从而能够集中对网络流量进行控制与管理。控制层对底层互联网基础资源作相应的抽象,为上层应用层提供全局的虚拟化视图,完全通过软件实现,脱离了网络控制功能与硬件网络设施之间的紧耦合捆绑。控制层为应用层提供了具备开放性的接口,能够对控制器执行编程操作,来实现对应用的网络流量以及各种流量模型的控制,从而方便网络对流量的感知,促进互联网智能化的实现。

3.2 SDN架构的特征

从上述介绍中能够看出,归纳总结起来,SDN应具备的3大特点:

(1)集中化控制:通过SDN的三层结构,控制器的集中控制可以获取互联网状态的所有信息,并可以按照业务的实际需要对资源进行全局的优化与配置,例如负载平衡、QOS、流量工程等。与此同时,整个互联网通过集中控制功能能够在逻辑层面被看做是由一台网络设施执行维护与运行功能,不用到现场对物理设施作相应的配置,促进了网络维护与控制方便性的全面提升。

(2)开放接口:通过北向与南向接口的开放,使得网络能够与各类业务需要无缝衔接,经过开放接口人为灵活地使用编程的方式通知网络怎样工作才更能符合业务的需要,比如延迟、带宽、服务类型、计费等对路由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可编程接口,可以使得用户自主对资源进行调用,对网络业务进行开发,使得新业务的上线周期明显缩短。

(3)网络资源虚拟化:通过南向接口的开放,能够对底层物理转发设施间的差别进行屏蔽,使得底层网络对上层应用具备较强的透明性。当物理网络与逻辑网络分离开后,逻辑网络能够按照实际业务的要求,在不受到物理设施所处位置的约束条件下进行迁移与配置。而且,逻辑网络还能够满足用户的网络定制与多用户的共享需要。

SDN的转发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分离,使得把控制器从传统互联网设施中抽离出来并集中控制有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南向接口理念(OpenFlow)的提出,使得底层网络转发设施的集中控制与管理成为了可能。对上层应用来说,物理网络具有透明化的特点。SDN的体系架构和多样化的标准接口,未来会促进网络能力更加方便地调用,互联网业务也更容易的被创新。

3.3 SDN标准化进程

ONF是推动SDN网络规范化工作的国际组织之一。ONF标准组织为SDN体系规范化的首个接口就是OpenFlow,当前有关规范的定义已经更新到了1.4版本。虽然ONF是制定SDN标准的主要组织,而牵涉到互联网虚拟化规范制定的则是ETSI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而且,许多有关的规范化组织也都在大力进行SDN标准的制定,例如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TU-T(ITU-T f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 dardization Sector:国际通信联盟电信规范化组织)等。NFV主要是部署大量服务器,通过服务器的容量堆叠和虚拟化实现存储容量的扩大,其目标是希望经过采取行业内标准的交换机、储存、服务器以及规范化互联网虚拟化技术所承载的软件功能,确保能够灵活地加载各种软件,从而可以在用户端、控制器以及数据中心实现灵活的配置与部署,使得各种业务部署的复杂度与难度都得以显著下降。IETF研究在传统网络各类协议的基础上,在网络层与应用层之间添加SDN插件来开展开放式能力的封装,以对已有的各种IP网络技术与路由协议进行重用与保留。ITU-T研究组是讨论SDN构架与信令需求的探索工作,对SDN协议兼容性、消息的实现协议与机制、消息参考架构、消息需求等标准的制定,并将确保能够与ONF制定的OF-CONFIG与OpenFlow协议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总体来说,SDN目前虽然在市场上已经开始了应用,但是各研究机构对SDN的研究标准还有待统一和未来进一步的完善发展。

4 SDN技术在未来的发展

SDN将网络底层的各类实体资源虚拟化--软件可以实时地对SDN网络中的转发设备通过北向接口编程的方式进行重新定义和重写,这个网络只需要具备基本转发功能的硬件设备就可以了,大大降低了网络对设备各项功能的依赖程度;实现网络控制集中化,业务配置虚拟化,设备硬件商品化,使得网络的规模和性能迅速和灵活地扩充。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 篇9

现如今, 在网络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的背景下,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要对其进行抽象定义, 往往还需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概括。从目的方面看, 计算机网络技术即服务于计算机网络、致力于构建高效率、稳定性好的网络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目的是达到通信互联及网络数据共享等功能。从技术组成方面来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局限于通信领域, 而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体, 但是数据通信是网络互联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因而通信功能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功能之一。从具体功能方面看, 为了达到不同计算机之间或者网络之间的有效互联, 需配备具备管理职能的网络管理软件和硬件, 保证网络数据能够被安全传送和有效管理。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

2.1 远程终端连接

为了使用户能够便捷地使用远程主机, 通过连接主机 (网络控制中心) 与主机, 远程终端连接方式为主机和终端间的用户数据处理、通信和数据存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但是这一职能主要由网络控制中心发挥, 面向终端, 在不同的鼠标及键盘中建立终端, 终端几乎不保存数据。

2.2 计算机网络连接

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使得其网络系统之中开始出现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情况, 在这一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网络系统能够连接不同区域中的单个计算机的信息通路, 用户能够同时利用很多个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资源, 基本上达到了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

2.3 网络互联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这一发展阶段, 借助网络协议, 不同区域网络之间能够相互连接, 使得计算机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 通信范围变得更加广阔, 用户访问的网络系统增加, 最终促成了信息资源深入交流和全面共享。

2.4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伴随着信息基础建设理论的提出而发展和完善的,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局域网技术日臻成熟, 网络、光纤和多媒体技术呈现出规模化成长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朝着高速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

3.1 服务主导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开发, 其最初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投入应用, 而网络系统要实现自身的功能, 需通过网络系统应用来实现。与此同时, 网络技术能够获得长足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户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 反过来, 建立在用户应用需求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应用服务。如在企业以及机关单位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工作中, 常常通过局域网教学方式来开展网络化教育;广播电视工作普遍应用了卫星网络传送技术;电信系统通过长距离网络技术, 可以长距离输送数据。基于这种认识, 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应用服务为主导, 以应用需求为发展基础的服务性发展模式。一方面,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能够促使网络信息处理功能趋于完善, 为其他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 随着计算机在各领域行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反馈信息能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作为进一步改善技术发展模式的科学参考。

3.2 高速移动化趋势 (要有实例)

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在计算机网络中, 信息资源的传输量将日益增大, 同时, 网络线路的不断完善和信息压缩等技术的人不断涌现, 是高速化网络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传统网络应用中, 固定的上网地点使人们的上网环境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此基础上, 人们探索应用了无线网络技术。例如, 3G通信、4G通信、WLAN网络和Wi-Fi ( 无线相容性认证) 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都为移动化网络建设、移动通信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部分农村地区, 由于建筑物少, 没有很好的线路铺设基础, 因此无源光网络在农村网络互联以及电话通信中的应用频率较高。无线网络易于安装和扩展、价格经济、实用的特性, 使得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新特点, 即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综合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向着移动化和高速化方向发展。

3.3 智能化、开放化

近年来,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推广的热潮持续不退, 很多自动化功能强大、操作界面简洁实用的计算机软件受到用户的普遍青睐, 加上网络信息传输功能、信息处理手段以及用户应用接口等的不断优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国际领域, 一些简易的职能机器人开始出现, 能够替代人类执行危险操作或者重体力工作, 充分说明了计算机人工职能技术具体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此同时, 在同样的网络上, 多媒体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服务集成度越来越高, 单点传输和多点投递功能基本全面实现, 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显现出高度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基于计算机兼容功能的不断完善, 一些简便的功能模块改造和调整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成为开放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及其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发展, 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加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共同发展和全面融合, 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继续朝着服务主导型、高度移动化以及智能化、开放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鹏.刍议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模式[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5 (09) .

[2]曹卉, 付贤军.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 (03) .

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全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研究

近年来, 在光通信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 光通信的最终目标发展为全光通信网络, 也就是在骨干网、城域网和输出网实现光纤传输。因而, 全面实现光通信对于光通信网络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全光通信网络在对各门技术进行逐步的研发, 并且已经有一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坚信在不久的未来,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势在必行, 并进一步促进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下便是结合光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历程及其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全光通信网络的特点分析

全光通信网络是指在网络传送的过程中, 光信号在各个网络节点全部采用光网络交换技术, 而不需要光电之间进行转变。换句话说就是光信号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无论是运行还是交换都已“光”的形式存在。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与现在使用的光纤通信系统比较而言具有许多的优点, 这些优点将大大提高通信技术的性能。 (1) 容量大:全光通信网络具有巨大的带宽, 在未来人们不必因带宽问题而苦恼。 (2) 重构性强:当光域中的节点受损时, 其可以及时作出反应应对, 实现自动恢复, 保证了网络通信的畅通。 (3) 扩展性强:通过在网络中加入新节点,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减少功耗, 而且对网络结构和原有的设施没有影响。 (4) 协议灵活:全光通信网络协议在传输编码、数据格式及调节方式等方面具有透明性, 而且灵活多样。

二、全光通信网络技术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包含着多个方面, 其中核心技术是软件编程和DPS技术, 其是通过最简单化的、公开的、标准化的硬件平台来进行无线数据收到和发送功能设计技术的实现。在系统组成上面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包含的基本单元是天线、模拟转换器件、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天线等。一般来说天线覆盖的频段相对较宽, 并且性能比较均匀, 频射前段处理器完成的功能包括发射时上变频、功放、滤波以及接受时的下变频、放大和滤波。在信息完成数字化转换后, 所有的工作几乎都要有软件来完成。软件是软件无线电的灵魂, 其中软件部分包括信号流变换软件, 无线信令规则, 算法软件调制, 信息源数字编码软件与处理软件等单元。通过代码实现了通信子的主要功能包括基带分析、工作频段设置、数字格式和通信协议等, 也就是运用软件编程使得硬件平台成为一种工作频段较多、工作模式多样、信号传输与处理迅速的无线电系统。通过研究并分析功能单一、扩展难以进行的传统硬件单元和探索高效率并且实用的处理算法, 构建合理的数字模型, 开发出可以代替和提升对应硬件功能的软件模块, 这是提高协议透明性和提升扩展功能的有效途径。

作为解决在不同无线环境下移动终端工作的核心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的空间很大, 随着芯片处理技术的提高和DPS技术的进步, 影响着4G支持多种功能的融合和媒体与网络协议间的连接。

在无线通信系统从以模拟技术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全数字化之后, 软件的作用以及地位得到逐步地提升。容易扩展、容易升级和所占面积很小的优点使得软件技术得到广泛使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商家和用户的投资发生了日益紧张的矛盾, 智能手机的小型化也一直是设计者探索的目标, 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方法便是推广软件技术。软件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4G智能电技术、无线电技术、分组互换技术和切换融合技术的完善, 而手机芯片上的软件从不完善的操控程序升级为完整的操作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光通信网络技术迅速崛起, 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向着全光通信发展, 不断完善, 构建全光通信网络。但对于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全光通信网络技术而言, 许多核心技术还处于研发期和试用期,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虽然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正在快速进行中, 但全光通信取代光通信还需要一定的等待。评估数字计算机主要是看其数据通信性能以及连接无线网络的能力, 因而当今研究发展全光通信网络技术不仅推动了数字计算机前进的步伐, 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我们坚定的认为在不多的未来,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将会得到普遍的使用, 并进一步带动时代的发展, 为人们带来越发完善方便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凌玲.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3, 23:36-37.

[2]张定强.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7, 04:77-81.

[3]李建梁.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景规划[J].中国新通信, 2014, 06:17.

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篇11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当今流行的四种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其优缺点,为不同和需求的商家选择提出了建议,介绍网络存储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以及方向。

关键词:DAS;NAS;SAN;ISCSI;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47-01

网络存储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直连式存储(DAS)、网络存储设备(NAS)、存储网络(SAN)和iSCSI。选择不当的网络存储技术,往往会使得企业在网络建设中盲目投资,造成企业的网络性能低下,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因此商业企业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专业存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网络存储技术

1.1直连方式存储

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方式中,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直接到服务器的。I/O(输入/输出)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对于多个服务器或多台PC的环境,使用DAS方式设备的初始费用可能比较低,可是这种连接方式下,每台PC或服务器单独拥有自己的存储磁盘,容量的再分配困难;对于整个环境下的存储系统管理,工作烦琐而重复,没有集中管理解决方案。所以整体的拥有成本(TCO)较高。

1.2网络存储设备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以便于对不同主机和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的技术。它是一种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它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彻底分离,集中管理数据,从而释放带宽、提高性能、降低总拥有成本、保护投资。其成本远远低于使用服务器存储,而效率却远远高于后者。

1.3存储区域网

SAN(Storage Area Network)的支撑技术是Fibre Channel(FC)技术,这是ANSI为网络和通I/O接口建立的一个标准集成。支持HIPPI,IPI,SCSI,IP,ATM等多种高级协议,它的最大特性是将网络和设备的通讯协议与传输物理介质隔离开。这样多种协议可在同一个物理连接上同时传送,高性能存储体和宽带网络使用单I/O接口使得系统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1.4iSCSI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基于TCP/IP的协议,用来建立和管理IP存储设备、主机和客户机等之间的相互连接,并创建存储区域网络(SAN)。必须确保所有SAN操作安全进行并符合服务质量(QoS)要求,而 iSCSI 则被设计来在TCP/IP网络上实现以上这些要求。但是,存储工程师在畅谈iSCSI前景的时候,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的形势和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四种方案各有优劣。对于小型且服务较为集中的商业企业,可采用简单的DAS方案。对于服务器数量比较少且有一定的数据集中管理要求中小型商业企业,可采用NAS方案。对于大中型商业企业,SAN和iSCSI是较好的选择。如果希望使用存储的服务器相对比较集中,且对系统性能要求极高,可考虑采用SAN方案;对于希望使用存储的服务器相对比较分散,又对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可以考虑采用iSCSI方案。

2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2.1数据存储的结构化趋势

数据存储的结构发展越来越复杂,由于没有类似网络的标准分层,各家厂商产品以及解决方案之间的兼容的情况不是很好。实际上数据存储的结构化也顺带解决了存储设备的异构问题,由于存储设备的不断发展,各种存储方案、存储产品、存储网络设备、存储接口的互操作性是个难题,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存储系统如果能够提出一个类似网络分层的统一标准,这些问题将将得到解决。

2.2虚拟化存储

由于存储系统已经日益的复杂和庞大,管理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为了简化存储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则必须采用虚拟化存储技术。虚拟存储是介于物理存储设备和用户之间的一个中间层,它屏蔽了具体物理存储设备的物理特

性,呈现给用户的是逻辑设备。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手段。

3结 语

文章只是大概介绍了存储系统的概念和一些最主要的发展,其实存储系统在很多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比如大规模非活动磁盘阵列、CAS、CDP等,在文章中不可能一一论述,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推动着数据存储向着存储容量更大、存储速度更快、更容易使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辉.网络存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篇12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1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呈现融合化趋势

从1988年开始,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的融合化趋势开始显现。这一年成立了国家技术监督局, 对原来的国家计量局、国家标准局予以撤销, 同时把国家经委质量管理的部分职能转人国家技术监督局, 因此国家技术监督局通过融合具有质量、计量、标准化三大职能。1998年, 又将国家技术监督局更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又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职能吸纳进来。2001年4月,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又合并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成立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目前, 虽然省级以下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仍旧分设机构, 但是质量技术监督的融合化仍旧存在不断推进的趋势。

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提出发展的战略构想, 即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建设大质检文化, 这一构想势必会对质检系统的内部整合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所谓的大质量工作机制, 主要是指地方政府负总责, 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企业负主责, 从而实现监督工作的有效创新;所谓的建设大质检文化, 主要是指通过促进队伍融合、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协作联合, 也就是说通过加强“融合、整合、联合”, 形成质检管理工作合心、合力、合作的局面;质量技术监督的外部整合趋势是指质量技术监督与外部其他部分之间整合的趋势。

2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呈现安全化趋势

所谓的质量技术监督的安全化趋势是指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从以质量为中心, 逐步向以安全为中心转变。对于一般的产品, 以面上的产品质量监管为中心;而以产品安全监管为重点的主要是针对汽车、食品、玩具、特种设备等安全性要求突出的产品。质量是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 是特殊性质的组合, 其可以包含很多的特性, 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两大类特性:一个是安全特性, 第二是与安全无关的特性。对消费者影响较小的是与安全无关的特性, 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调解决或经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行政部门一般不需要进行干预。如果涉及安全的特性, 而且可能严重侵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益, 并且造成了较严重的侵害后果, 仅仅依靠司法途径已经不足以解决利益平衡问题, 往往需要国家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 人们往往对产品的适用性等性能更加关注, 而常常不重视产品的安全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迈上崭新台阶, 人们逐渐增强了产品适用性等指标的自我辨别能力, 而且辨别产品安全性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而且越来越对产品的安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 不仅要求产品的适用性, 而且对产品要具备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与这一发展变化相适应, 并切实体现国家高度关注民生的方针,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必然要对产品的安全不断增加强监管, 特别是在监管力量尚还不够充分的背景下, 更应当集中力量对产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

3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呈现国际化趋势

所谓质量技术监督的国际化趋势主要是指, 质量技术监督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引发的人员、技术、产品和资金等各种要素国际化的必然结果。目前, 在质量技术监督领域成立的国际性组织很多, 主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 (W T 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米制公约组织、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OIML) 、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法制计量论坛 (APLMF) 、亚太计量规划组织 (APMP) 、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 (PASC) 和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 (APLAC)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国际羊毛工业试验室联合会 (INTER WOOLLABS) 等。对于这些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的国际性组织, 我国已经加入了其中的大部分组织, 但是对于这些组织, 我国今后还应该进一步融入, 力争通过加入这些国际性组织, 争取更多的发言席和决策权。

4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呈现法治化趋势

所谓质量技术监督的法治化趋势主要是指, 质量技术监督不断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国家不断完善质量技术监督法规体系。2008年2月, 我国发布了第一部《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 在其附件中列举了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 其中包括了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的法律主要有:198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198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93年发布、2000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另外还有一些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行政法规与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的法律相配套,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许可证条例》, 以及各质量技术监督法律的实施条例等。以上涉及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再加上由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和发布的, 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部门规章, 以及众多的其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标志着我国形成的质量技术监督法规体系已经基本能够与行政执法需要的适应。我们可以从我国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颁布的时间上发现, 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法规体系的完善过程, 基本上都是呈现连续性的, 没有较长时间的停顿,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仍将会不断地加以完善。

二是国家不断推进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法治化。质量技术监督的法治化趋势必然要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坚持依法行政, 同时也必须要坚持执法的人性化原则, 实现由以行政处罚为主向以行政指导为主的转变。另外, 还体现在不断强化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

5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呈现现代化趋势

所谓的质量技术监督的现代化趋势是主要是指,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效果将不断提高。这一发展趋势要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人本化、系统化、现代化、效益化。其中:标准化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来规范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是指建立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平台与信息系统;人本化是指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使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素质与数量得到持续提升;系统化是指通过系统化, 促进质量技术监督达到最佳的高效状态;现代化是指在质量技术监督中应用现代技术和高端的设备;效益化是指通过最优设计质量技术监督的成本效益, 来使质量技术监督的效益得到保证。

6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呈现知识产权化趋势

上一篇:建筑学课程设计下一篇:传统的守望者